化学专业求职意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4:22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多维学术观;教师发展;专业化

当前,教师发展问题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关注和重视,在前期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引领,推动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要求全国高等学校要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教师发展同样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问题,并成为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关键问题。但是什么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予以进一步的辨析。

一、多维学术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注解

(一)学术——学问、研究、实践

学术即系统的专门学问。学术的英文“academia”这个词用以指“知识的累积”,即学问、学识的意思。学术还有观点、主张、学说、法、术的意思,如(明)李贽就说过“墨子之学术贵俭……商子之学术贵法,申子之学术贵术,韩非子兼贵法、术。”笔者认为学术的内涵在“学”和“术”,学即学识、学问;术即能力、方法。学识与学问是指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能力是指学习知识、研究学问与创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与实践创造的能力。

学术即研究。学识、学问、方法、技能可以习得,即可以通过阅读、记忆、训练得到,但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发现、发展则需要研究,方法、技能、的发展和问题解决也需要研究。研究既是人特有的思维与认知活动,也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基本职业素养。

学术即实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术与实践不再是对立,因为教育教学的学问就是实践的学问,教育教学的学问最终回归教育教学的实践;因为学术研究的思维和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整体,高职教育实践的意义不仅仅是职业工作的实践,也是研究的实践。

(二)多维学术观——高职院校学术新视阈

高职院校的学术是怎样的学术?多维学术观为我们认识高职院校的学术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阈。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L.Boyer)在其著名的《学术水平的反思》(1990)报告中,对高等教育的学术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学术分列为四个维度的学术,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这四个维度的学术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博耶认为探究的学术就是知识的探索与追求,也是学术的最高宗旨,探究的学术需要以专业的方式前进;综合的学术是要通过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对探究的问题给与综合的理解;应用的学术要求教师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地往返,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问题的解决者,为社会提供学术性的知识应用服务;教学的学术则是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博耶认为“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menges和weimer(1996)强调“教学实践需要学术理论的支撑”。在博耶看来,上述四个维度的学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教育使命来处理好不同学术之间的关系,并确定自己的主要学术任务。

高职院校及教师同样有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个维度的学术价值取向和要求,但是四个维度的学术内涵与传统意义的大学是有差异的,需要与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相适应,而且学术追求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学校对教师的学术要求的重点应该是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就教师而言,在学术探究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方面,更多的应重在于“学”——学识的增长,在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核心方面,更多地应重在“术”——能力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学问要比传统本科教育更为丰富和特殊,原因在于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特征不同,技术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不同,还有就是教育的对象不同。应用的学术则不能仅仅理解为理论应用于实践,而是指技术的运用和技术问题的解决,并且应用的学术需要技术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再者,探究的学术与整合的学术对高职教师同样具有意义,因为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都需要探究的学术的精神、态度、方法,应用的学术在技术领域中的开展也会发展为整合的学术——职业工作对综合的技术运用正成为职业能力发展的新要求。

(三)高职教育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缺失

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反对知识导向、学科导向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话语,因此一个不争的现实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术话语缺失,这种学术话语缺失表现在高职教育话语系统去学术化——教学的学术缺失,以及学术理解的科学理论化——学术概念完整性缺失。

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缺失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的学术评价以专业学科科研为主体——教学学术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绩效在教师评价中权重极低;教师的教学发展的重要性被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要求所遮蔽;教师信念和教师品质的独特性要求被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师”要求所淡化。我们不能因为强调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就忽视教师应该具备的关于教学的学问、方法、技术;不能因为强调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就忽视技术实践本身的学术性;不能因为职业的的实践性,就忽视教育的学术性。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着双重的教师发展任务,一方面要重树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以提升教师发展的学术品质,另一方面要重新认识并大力提升教学学术的学术价值,促进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真正让教师教学的知识、能力、态度能够得到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高职教育教师发展实践话语辨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话语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的观点,它提出:“应把教育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最初来自发达国家,最早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被引入。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目的是要提高公共教育质量,促使教师的教学成为真正的专业。1976年美国教师教育大学联合会报告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够实现为专业。在随后时间里,特别是本世纪的十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涵。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话语系统中,最初并没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法,更多的是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这样的要求既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也来自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技术实践经验的现实,更是由于高职教育学术话语缺失带来的一种教师发展话语理论变形。从概念上看“双师型”教师比较接近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只是一种基于我们传统思维方式的“和”思维和“合”思维:一般可理解为高职“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加“职业师”,即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果我们由此认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者便是教师,或者认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者便是合格的教师,是对教师的职业内涵的极大曲解,而且在逻辑上也是不能被解释的。因此,“双师型”教师只能是高职院校的实践话语,而不能作为教师发展的代名词。从多维学术观看,作为高职教师的学术性不能被表述的话,“双师型”只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特征描述,而不能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因为真正的“教师”或“职业师”内涵都需要在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等四个领域作出更为深入的解读,这也是高职教育教师的高等性所决定的。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命题假言

从逻辑上看,“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复合命题——联言命题,其中包含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和非教师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两个子命题。高职院校教师的内涵是什么,在“双师型”教师这一命题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假言——事实上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话语系统中已经成为真言。

1.假言之一——教师已经作为合格教师而寻求成为技术工作专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且具有相应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从教师职业资格看,似乎已经符合高校教师条件。由于高职教育对教师应该具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经验的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普遍达不到要求。因此在这一现实下,教育管理者提出“双师型”教师要求的关注点放在了促使教师争取获得其他如“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上,在客观上,至少是认为当前教师已经作为了合格教师,而重点要促使教师成为技术工作专家。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师”问题与一线实践经验缺乏问题同样令人担忧,甚至教师的教学问题和学术问题远比“职业师”问题要严重和复杂得多。近十几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的爆发性增长,教师的教学成长经历缺失传统大学要求的助教学习锻炼过程,以及学校职称的学科学术导向和工作绩效的课时量导向等,都使得现今的教师缺乏教师信念,缺乏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没有教学的学术研究,没有与教学成长有关的学习和总结。

2.假言之二——不是专业技术工作专家,便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专家。在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双师型”教师似乎具有某种隐喻,即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应成为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然后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因为我们被告知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向传统手工业中的“师傅带徒弟”那样的进行教学,师傅当然是技术的专家,教师则应该先成为师傅,才能成为教师。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也能够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成为具有技术实践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教师的职业使命是让学习者在未来成为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这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征和教育教学目标所决定。其中的关键词“经验”区别于“专家”,而且经验不仅只是工作的经验,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将工作的经验上升为“应用的学术”能力和经验可能更为重要。事实上,多数发达国家对于教师要求的标准是,除了有学历上的一定要求外,特别强调的是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教学工作”的专家,而不一定是“技术工作”的专家,“教学工作专家”和“技术工作”经验是优秀教师的共同必要条件。相反地,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则不一定能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

3.假言之三——学校的教师能够成为专业技术工作专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专业技术的专家,即意味着我们能够让教师成为专业技术工作专家。这一假言中的关键是过程可行性和目标现实性,过程可行要求教师的工作环境、政策、条件等满足教师的专业技术成长要求,目标现实则取决于“专家”的内涵界定及评价时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不可能成为非教师职业的其他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这是教师职业性所决定的。教师的职业性包括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的职业环境、教师的个人价值追求、学校价值使命。显然,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性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业性是不同的,教师的职业使命是让学习者在未来成为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而不是自己成为技术工作的专家。如果专业技术工作本身不能成为职业的,由于缺乏职业工作的环境、技术实践的动力、技术能力形成所必需的现场工作时间,也是无法成为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事实上,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然的有学术追求,学校的多维学术价值使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也是不相同的,这些都将使得教师难以成为企业工作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专家。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辨析

(一)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研究现状及问题

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话语要比实践话语丰富得多,但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种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一是完全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角度来理解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二是注意到了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特殊性,但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1、王小平(2008)等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的发展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定内涵包括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科研开发能力。2、陈永芳(2007)也认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独特性是,既要有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要有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3、吴全全(2007)认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包括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职教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增强教学实践效果等。4、赵志群(2002)认为职业的专门化需要具备特定的专业权威性和系统化的知识,能够提供独立而可信的服务,具有满足专门要求的职业道德。等等。

纵观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缺乏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思考,即学术话语的缺失。二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内涵的论证缺乏严密性和深度。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及向度

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其中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专业化、发展,而每一个核心内涵都具有两个展开向度,每一个向度上都有多个要素,每一个向度之间又有很大的张力——表现为紧密关联和相互影响。

1.职业——教师的职业与教育的职业。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面对两个向度的职业,即作为教师的职业和教育的职业(受教育者的目标职业),两个向度的职业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着相应的要求。特别地,两个向度的职业内涵中都包含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这是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学术性所决定的,因此学术性成为了教师职业的特有属性。在目前在教师发展的院校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职业,对作为教师的职业关注相对缺少,我们更多的关注教育职业的一般特征,缺少对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的重视。

2.专业化——知识、能力专门化与态度专业性。就教师个人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化同样具有两个职业向度上的意义:作为教师的职业向度的专业化,是指成为一名职业教师所需要的关于教学的专门化知识、能力和职业态度;作为教育的职业向度(在教学层面是教学目标向度)上的专业化,是指教师教学课程中所含的专门化(专业或学科)知识、能力。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高职教师职业向度的专业化内涵包含了对教师从业者应具备教师的信念、教师的道德、学术的科学精神、育人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在解读教师专业化时往往容易忽视甚至缺失的。另外,就教师以外的教育政策、教育换环境而言,教师专业化还指专门实施职技教育教师教育的机构、课程,职教教师资格认定、职教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等。

3.关于发展——教学发展与学术发展。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基本向度有两个,一是教学发展(含经验发展),二是学术发展。

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主要任务,这是由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和教师的职业使命所决定的,特别是当前教师的教学信念缺失、教学质量堪忧的现实下,教师教学发展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必须指出,经验发展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经验发展主要指与教学目标达成相关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实践经验。

学术发展(多维学术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师的学术追求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应该具备的专业精神,必要的学术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师基本素养的要素。学术即研究,研究既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职业行为,也是实现专业化的主要途径,当然,对于高职教育,教师的研究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两个领域,这也是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教学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内涵具有重合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进程。

其次,发展的意义在于必须认识到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无论是教师职业向度的,还是受教育者目标职业向度的,教师的专业化都是一个从非专业到专业的一个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在多维度上学术成长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身不是一个可描述的确定性结果和终极性目标,而是一个需要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自我追求意识与自我超越行动。因为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需要给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给予更多的指引、帮助。因为是一种状态,所以我们需要给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政策、条件)与呵护。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2

【关键词】人才需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位能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5-02

1.前言

近三年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人数一直位于自治区中职各专业招生的榜首。但从我市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后看出,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市场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数量需求很大,素质要求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形势呈下滑的趋势,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我校亦不例外。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对人才需求日渐进步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造成人才培养上“方向不软不硬,技能博而不精,上岗适应期长”。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计算机应用专业涉及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的课程安排却如蜻蜓点水,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图像设计、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等各方面均有涉及,造成学生多学却没精学,课程设置上丧失了重点,人才培养上失去了方向。

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技能培养滞后于企业技术要求、教学方法“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落后,缺乏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差,须通过重新培训或自学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是教师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了解不够。教师没有对当地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形势与岗位要求特点开展调研,缺乏企业岗位工作的实践经历,教学如同闭门造车,不能做到“理实一体化”,对学生的培养必然会出现目标与方向上的偏误。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想走向稳定与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下面,笔者以工作所在的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为例,立足防城港市的it人才需求形势,阐述近三年来进行“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心得。

2.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须立足当地it行业、it岗位的人才需求发展形势

2.1充分认识当前本市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园区,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随着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的全面开工,我市迎来产业大发展的新高潮。“钢铁、核电、金川”等项目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设施为重点的产业正蓬勃发展。充满光明前景的发展形势,对我市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同时也意味着计算机职业教育存在着广宽的发展空间,立足于我市人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是势在必行之事。

2.2深度调研企业、行业对it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

岗位能力由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构成。通过对我市电脑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网络公司等it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并派遣教师深入企业岗位实践、回访毕业生工作情况等方式,了解企业、行业对it人才的需求,掌握各it岗位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不能只重技能、轻素质,还要充分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职场礼仪、团队意识、口语交际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也是不少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

2.3结合调查,反思课程设置现状中的不合理之处

这是调研的首要目的。如通过为期半年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部分课程不适应我市用人需求,内容滞后;专业课程未分方向,知识泛而不精;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岗位技能要求不明确;课程“重技能,轻素质”,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职业技能资格培养,学生毕业时也没有取得任何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影响就业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加以解决。

3.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3.1改革课程设置

(1)设置专业课程方向化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我市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有:计算机办公、网络布线与网络管理维护、图像广告设计、计算机及数码产品营销、计算机硬件安装维护与售后、多媒体设计与影视制作等。因此,为使专业教学适应社会需求,让学生的技能博而有精,我们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以下四个方向:办公自动化技术、平面设计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以对应我市当前需求的四大类计算机人才。

(2)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

以企业岗位的要求为课程开设的导向,在充分调研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it岗位的基础上,将构成岗位能力的专业技术要求与职业素质要求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将履行岗位职责与完成岗位任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工作意识等,建构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体系,并紧密围绕“岗位能力”开展教学。

(3)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凸显职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对文化课内容的取舍,让文化课程中的语文、政治、法律、英语等课程向专业课靠拢,例如把上述课程定位为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法律、普通话口语交际、职场礼仪、计算机常用英语等,让这些课程能结合it行业的岗位工作特点,培养学生具备在it行业从业所需意识、心态、责任心、礼仪等职业素养,缩短学生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过程。

3.2明确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1)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依据it行业岗位能力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it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职业活动为导向,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课程内容,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体系必须体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并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的始终。从而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符合我市人才需求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2)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技能方面,依据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制定本专业四个方向(办公自动化技术、平面设计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确定岗位职业名称、岗位定义、岗位工作概要、岗位职责和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要求。要求学生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在四大专业方向中各有专攻。

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乐观、进取的工作心态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能遵守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本岗位所需的普通话表达、公文写作等文化能力。

(3)制定课程标准

对应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整个课程标准的体系由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构成,并在适当阶段开设校外顶岗实习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从而形成了课程标准架构。在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四个专业方向中每门课程和课程名称、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与实训要求、职业技能资格考核项目与要求、参考课时、每学期的教学安排计划、授课教师资格等内容。

3.3根据我市用人需求及岗位技术要求开设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本市it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结合本校的师资与实训设备现状,开发特色校本教材,逐步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专业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要求学校与it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对课程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设计,优化结构。教材要以it岗位能力为核心,针对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岗位工作的特点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并注重对应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

3.4推行“双证制度”,在课程中引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为了使教学与职业技能相适应,在设置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时,将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教学目标达到对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中职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将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取相关工种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操作员”、“平面图像设计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最终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中等计算机人才成功培养,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5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有效改革和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为行业、企业用人服务。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具有实用性、可行性,主要看其能否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一致。对于该标准的制订、贯彻与执行,行业、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成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小组,共建课程标准,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是改革和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同时,可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到it行业中挂职锻炼,充分听取行业单位对课程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和学习在行业中应用的计算机新技术。并与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一起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侧重点、舍弃旧知识、补充新内容,根据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确保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结束语

当前,位于风生水起北部湾的防城港市,正处于“大港口、大通道、大工业、大旅游、大开放”的大发展阶段,钢铁、核电、旅游、物流等产业正带动着上下游一大批行业、企业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在此大背景下,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三年多的人才需求发展调研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后,人才培养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对口就业率屡上新台阶。

因此,在充分调研当地it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推行“岗位能力与教学内容相融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做法,建设“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可使专业课程更好地对接it职业岗位要求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保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旺盛生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2011年

[2]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2009年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需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高职、中职)三个层次,分别为“社会就业系统化工程”输出不同类别的人才,从而平衡社会求职与就业稳定的关系。但却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出现了就业岗位单一,就业困难的局面,原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点,

一专业学习泛泛化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早开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因为其定位含糊,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初学者很难清楚掌握具体所学的专业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都会开设室内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家具设计等学习方向,学习内容相对泛泛,学习重点不够明确,特别是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由于为三年制学习,所以与本科教育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人才就业困难。

二教育模式雷同化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房地产火热等现象的出现,以及国家放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今已发展成为热门的专业学科之一。各大院校争相开设,在校生人数庞大,就业竞争激烈。而对于市场岗位需求、教学思路的细节问题缺乏相应的思考与调整,高等教育体系别是高职教育还在延续“本科式”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大相径庭,以至于培养出的人才出现能力单一化、雷同化现象。

高职教育在我国虽是新兴的教育体制,但在教育规划中却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不是一专多能,泛泛而学;也不是复制本科的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就业为导向,使人才能够快速的上岗就业、择业,服务经济建设。要达到这一要求,高职教育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与其他高等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明确专业建设重心,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向去改进。

1.“基于工作岗位”的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的要求“专业方向的设置紧贴市场的需求”的精神,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方向应做出调整,以往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就业的方向而定,如、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用此方式已不在科学了。原因在于行业岗位从最初的设计师、装修师傅转变到了设计团队、工程团队、(甲乙双方)项目监理,行业人数岗位职责更加的系统化。仅设计团队就有主持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制图员等多个岗位,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如果都以培养设计师或是设计团队为教育的目标,行业便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这是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实际的教育体制中却是如此,设计团队岗位需求以出现负荷趋势,而为工程服务的其他岗位却依然人才难寻,如项目监理在项目中起到了贯彻设计意图、落实设计项目、沟通甲方的重要桥梁作用,不仅需要人才了解施工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审美修养,需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但现实中,担任此项重要工作的岗位大部分是由懂施工技术却不会设计的人员担任,导致设计意图与实际施工脱轨,社会出现了大量“似猫非虎”的项目。因此,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向不应横向广泛的开设,而是应该依据具体的工作岗位纵向细化区分。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学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开拓出一片天空。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的课程体系,区分学习科目的重点,使专业教学内容清晰化、针对化,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本行业设计师岗位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手绘表达能力培养,事实上,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美术功底较差,要培养出较强的手绘能力需要大量时间占去较多的课时,并且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手绘效果图却不常被使用,而是被电脑效果图所替代,如何优化《手绘表现技法课程》;如何改革为手绘表达能力做铺垫的素描、色彩、风景写生等绘画基础课程;如何重新设置专业课程体制,面对这些实际存在的情况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微调或回避的态度被动的去面对问题,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方式、方法,这种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就业岗位”,在“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调查研究人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最后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两点的专业建设办法,目的是为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找到新的方向,改变高职教育环艺人才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窘境,同时也解决行业所需人才的真正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6]16号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4

摘要:由于中专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很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对刚入学自己的选择的专业都很迷茫,对将来也没有过多的考虑。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提高中专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是我们老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责任。本文从认识自身、分析环境、选择方向、确立目标、调整规划等角度探讨了中专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涯规划行业的分析;环境;目标

不同的年龄、不同起点的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会有所不同。初中生、高中生没有专业的定向,他们的规划重点在于是否升学,侧重于选什么专业。而中专生的专业已经定向,即将走向社会。

在现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其的重要。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者进行了专门的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现在学生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几年来中专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对中专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但是有很多的中专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陌生,以至于产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其实在许多国家,职业设计往往从娃娃抓起,美国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有了职业意识的开发,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更是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然而,我国的职业设计还只是在找工作的前夕才被提上认识和了解的日程。

由于中专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很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对刚入学自己的选择的专业都很迷茫,对将来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学校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太少。面对着求职的巨大压力时,学生最大的困惑往往不是找不到就业的机会,而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对未来充满迷茫。很多刚就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所想所愿,甚至从事的行业和自己专业毫无关联,跳槽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许多毕业生在告别校园时并不了解自己真正适合怎样的职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转变就业态度,引导学生去不停地照镜子,不停地校正和深化对自己的认知,进而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最终找到理想的职业。

培养好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不同。例如:会计要求从业者性格内向,而推销员要求从业者性格外向。不过现在大多数的公司和企业都要求员工的性格“沉稳冷静”、“细致耐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拥有阳光的心态”……专业已经定性的中职生应该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来调试自己的性格。

二、本专业了解行业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求我们做到“知己”,更要做到“知彼”。能够正确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观察,对行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理解,对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以及相关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了解,对自身所处就业环境、区域经济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的把握。中职生应该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以及相关职业群的了解。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以及相关职业群所包含的职业种类,拓展中职生择业以及以后发展方向的视野。

三、选择方向

我们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具体目标之前,先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发展条件的分析,注意考虑一下几个问题:首先往那条路上发展?其次,我能往那条路上发展?最后,我在哪条路上发张的机会比较多?说简单点就是自己想要什么,发展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本人是否符合往这个方向发展(包括自己的个性特点、本人的生理和家庭条件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好要考虑个人发展方向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周边环境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什么机遇。总的来说在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上有四种选择:是毕业后先升学,还是先就业;是先创业还是先就业;还是先就业后创业,还是只就业不创业;是在企业李向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技术路线发展,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管理路线;是向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方向发展还是公务员方向发展。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也就是职业理想的具体定位,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的具体定位。目标的作用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四、做好就业准备

1.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在告别学校,走向社会之后,中职生将面临人生一次质的飞跃。开始职业生涯,从学校人转化为职业人。两者无论在权利、义务还是规范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毕业实习活动,有意识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变。

2.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不但直接关系着求职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决定着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发展。我们首先在学习中训练提高,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能力,它是能力的基础,中职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主动的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社会能力的人提过也需要靠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平常注意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试着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小期间要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五、调整规划,适应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5

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分工细化,秘书岗位缺口大,但在2004年以后,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招生,一方面是社会岗位缺口大,另一方面是学校人才无法就业,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构性矛盾的产生呢,本文以此为切入口,借助调研资料,就社会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质和量的需求进行探讨,同时就中职学校文秘专业之招生宣传、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试图找出这一结构性矛盾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招生与就业两难困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招生与就业;决策

中图分类号:G71

1.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各领域、各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也出现决策性活动和辅活动相分离的现象,基于这些现象,不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类企事业单位需配备相应的文秘人员,来自各个领域的实业家、科学家、作家、学者、演员等一切需要秘书提供辅助的社会人士,也都需要聘用秘书,因此,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文秘人员,就成为从业范围广泛、从业人数众多的一种社会职业,社会对秘书的需求量很大,很多知名企业都为招不到合适的秘书人员而遗憾,这一现象表明,各类院校的文秘专业办学前景光明。但令人意外的是,资料显示,2004年以后,文秘专业由各类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转而走向低谷,几乎所有大中专院校的文秘专业均出现招生与就业大逆转的现象,因为,学校培养的秘书人才供大于求,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北京市文秘岗位需求数量虽排在第三位,但文秘岗位与应聘人数的比例是1:6;2009年度,全国人才市场招聘数量居前十位的职业中文秘排在第五位,求职数量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文秘虽也排在第五位,但供求比例也明显供大于求,这一现象说明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滞留,它直接导致了文秘专业办学进入了招生与就业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是社会缺口大,另一方面是人才无法就业,造成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就此现象为切入口,就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招生与就业两难困境进行探讨,意在寻求原因及决策。

2解密困境--找出矛盾的根源

2.1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大多数学生选择文秘专业时,意向多是进入国家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然而,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主要面向本科层次以上的文科毕业生,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难以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而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减的情况下,外资企业、民办企业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增;另一现象显示,大型单位分工较细,文秘人员的需求量大,多以行政秘书工作为主,分专职文员、专职档案员、专职干事、专职机要员等,职责比较单一;中小型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小,其聘用文秘人员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秘书",也称为"办公室文员",身兼多职;中小型单位对文秘人员需求量少,但中小型单位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所以中小型单位的综合文秘人员的需求量总的来说是增长的,其它如经济、法律、医务等方面也需要增加文秘人员来协助管理工作。但,这些岗位都不在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内。

2.2学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一致

当今世界,信息高速发展,行业分工细化,社会对文秘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趋于多元化,为适应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岗位,用人单位普遍注重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德才兼备"是共同倾向,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都成了社会对秘书人员关注的素质因素,而当前中职学校过多地强调技巧训练,甚至出现单纯训练与考证相结合的主要办学途径,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毕业生的素质单一化,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一致。

2.3学生秘书意识与用人单位不一致

企业之所以难以招聘到合格的文秘人员,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企业规模扩大了,对文秘人员素质与文秘工作质量要求就提高了,比如,企业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对文秘人员参与外向型经济活动的能力要求更高;企业本身需要经营、管理及掌握市场法规等综合能力很强的秘书人才;企业还需要文秘人员能在维护领导尊严和员工利益上做大量的沟通工作;企业管理也需要文秘人员有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秘书意识行为,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文秘专业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高度结合,但当今的文秘专业学生,通用能力明显欠缺,这些也是企业缺人才而毕业生没岗位的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

3解密决策--走出困境的方案

3.1针对招生存在问题,宜改变单调的宣传方法

3.1.1合理制定招生计划

针对社会需求与自身办学条件,走高精准招生线路,避免盲目招生。所谓高,指的是学生素质方面,要求要高;精,指学生人数,宜根据调研资料及用人单位需求来确定招生人数,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现象;准,指专业的定位,更细化的话,包括课程的设置等,都要瞄准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而制定。

3.1.2调整招生宣传资料

招生宣传方式要多元化,过去的招生宣传依靠一系列的文秘专业学科资料介绍,方式与内容模式化,难以消除学生及家长对就业难问题的担忧,学校应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筛选宣传资料,化解招生对象的疑虑,避免宣传资料模式化。

3.1.3增加宣传资料内容

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招生对象最信任的信息,学校可在宣传资料上添加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就业资料及合作知名企业资料,重新树立学生及家长的就读就业信心。

3.1.4拓宽就业空间信息

从学生就业的横向拓展与职业的纵向发展方向上,去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就业意向,横向发展指学生毕业生时的择业空间,纵向发展指学生就业后的终身发展空间。

3.2针对教学存在问题,宜改变单纯的教学模式

这里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进校后的整个培养过程,这个环节包含几个内容:

3.2.1职业教育观

职业教育要坚持能力培养与人格培养并存的原则,在这里,能力培养指专业技能训练,人格培养指综合素质的熏陶。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引下,很多学校片面强化技能训练,而提升综合素质的人文学科开课率几乎为零,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目前的招生制度决定了,入读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非常差,有的连小学都没有真正读好,这样的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如果取消综合素质课程,那么,他们中的许多人,连最基本的人格都是不健全的,而前文已详述,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极为重视的因素,作为中职学校,此时停止教授人文素养课程,将影响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甚至影响其终生的发展。

3.2.2课程设置观

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两个两大模块,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就是综合素质,它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跨职业的、可迁徙的、有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专业能力主要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以及从事某职业基本工作的能力。学校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而深入教研的目的是了解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使学校教学有的放矢。调研的内容应包括用人单位对文秘人员的质和量的需求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文秘专业毕业生前五项综合能力依次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文秘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以上五项综合能力,才能被用人单位看好。学校可利用这些调研资料来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课程的设置可以学生今后择业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横向发展指的是毕业生对社会岗位的适应空间,适应空间越大,说明学校的课程设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而纵向发展指的是已有岗位的学生的终身发展空间,能设置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课程,学校就占据了时展的前沿,它使教育走上了高瞻远瞩的境界。

3.2.3教学模式观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前文已提及,职业能力由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组成,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这两项能力就是我们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唯一依据。课程建设既要有横向发展观,也要体现学生的纵向发展观,那么,教育模式就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拓宽就业领域为导向,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掌握专业能力,也拥有通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2.4师资建设观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德才兼备的,但很多文秘专业的专业老师都是中文出身,而且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路子,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却缺少作为一个专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岗位实践经历,因此常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他们容易与社会需求脱钩。因此,建议专业教师都应有深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岗位工作的经验,只有这样的老师授课,才能真正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

3.3针对就业问题,宜改变单一的就业意向

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帮助学生尽快走上合适岗位的重要途径,在这项工作中,依然遵循横向就业与纵向发展的原则。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3.1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思想

文秘工作繁、杂、忙、累,不管是管理助手,还是从事文字档案管理、行政后勤管理、协助经营管理、组织协调公司会务、公关与政府关系和公务差旅等,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些平凡、琐碎、细微的事务性工作;工作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熟悉掌握公司各部门业务,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秘书还必须在复杂而且繁琐,看似一些枯燥乏味、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之间,处理协调上下级和各部门关系;秘书工作范围广,它不能脱离它所服务的领导或单位而独立存在,往往是领导及单位工作涉及到哪里,它的工作范围就延伸到哪里;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做好文秘工作的前提,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3.3.2引导学生拓宽就业空间

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指的就是学生的横向发展观,前文已提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分工细化现象明显,不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类企事业甚至来自网络的系列单位都设置了管理机构,需配备相应的文秘人员,而且来自各个领域的实业家、科学家、作家、学者、演员等一切需要秘书提供辅助服务的社会人士,也都需要聘用秘书,因此,学校有关部门要积极与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或个人广泛联系,提供或引导学生去寻找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顺利开展职业生涯。

3.3.3协助学生规划职业人生

规划职业人生是指学生的纵向发展观,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话题,学校有责任协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蓝图,可借助同行名人的成功之路、同校有成就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历程等资料,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发展观,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岛市旅游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工作就做得非常到位,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做用,值得借鉴。

3.3.4清除"花瓶"说与"青春饭"说

文秘人员社会需求量很大,大多数文秘人员在从事文秘工作3-5年后会转换岗位或得到晋升,但并不表示文秘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它的发展靠的是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到五六十岁退休的女秘书大有人在,比尔盖茨的秘书就是一位很老练成熟的秘书,可以把比尔盖茨的日程安排设计到分和秒,她因此而深受比尔盖茨的敬重;虽然在中、初级文秘人员中女性占绝大多数,但也不表示文秘是"花瓶职业",男性秘书当秘书获得成功的比比皆是,在西方国家,年长资深的秘书会更受青睐,因为她/他们的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都造成了她/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游刃有余。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决定了文秘职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也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职业,中职学校只要依据社会的需求,踏实做好文秘专业的招生与就业工作,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方式,就能化解当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秘书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揭平英.高职文秘专业"准职业人"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郭荣梅.发达地区高职文秘类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J].职业时空,2007(22).

[3]王证之.杨喜军,高职文秘实训室建设浅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本位;职场导向;专业意识;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26-0087-03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毕业两年后,仍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的人数只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50%。大学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导致企业付出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务成本。因此,高职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不容忽视。

一、台湾高职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基本情况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教育大环境逐渐改变,加上少子化等因素,台湾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顺应教育大环境的转变,台湾大同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大同学院”)勇于创新,闯出了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改经验,其中在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机制建设上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台湾大同学院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高度认同和热情投入,专业学习主动积极,专业活动认真参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大同学院毕业生流向追踪调查显示,2013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不含升学及服兵役),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0%(不含自主创业人数),毕业后转行的学生不多,大多在与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行业就职。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同学院在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上是成功的。

大同学院在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上已形成独特和完善的运作机制,其经验在于: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上注重考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培养手段和方法,及时予以职业兴趣和专业认同的引导和强化,培养过程重视产业市场和专业教育零距离对接,“职场导向”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专业意识培养全过程中,形成了多元、长效的培养运作机制。

二、两岸学生专业意识培养比较

(一)职业教育学制的不同

台湾的职业教育学制同大陆有很大的不同。新的教育形势变化迫使台湾技职学校变革求生,实施多元入学方案,其中就包括确立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即从国中(大陆为初中)开始就实施技艺教育学程、综合高中专门学程及高中附设职业类科。也就是说,台湾目前的职业教育从国中(初中)就开始渗透,培养发现有技艺学习兴趣的学生并予以职业意识的引导,到高中更是充分尊重并引导学生未来的升学选择,并提供专门学程进行兴趣引导入学。这种多元入学的好处是,选择就读技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经过慎重选择,从国中或高中开始经过职业课程学习就确立了职业取向,并对选读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职业认知,因此入学后他们热爱专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和计划。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陆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通过全国高考、部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或在部分地区推行所谓高职“3+2”模式试点招生录取。无论是哪种招生入学途径,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前的专业意识培养都是不足的。

(二)培养机制不同

大同学院从学生本位出发,以职场为导向,构建生活辅导机制、学习辅导机制和职涯辅导机制,并利用台湾“UCan大专校院就业职能平台”对学生进行职场共通职业能力测试,形成了多元、长效的培养运作机制。

生活辅导机制:包括新生始业辅导、新生家长座谈会、班导师机制、午餐约会机制、officehours机制(一周某个时间段在办公室等待学生前来进行生活或专业咨询)、系学生会干部座谈会、全系师生座谈会、导师辅导知能研习等。从新生入校开始,即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络互动机制,专业导师、学会干部齐抓共管,共同帮助学生认知专业,树立专业意识与学习兴趣。

学习辅导机制:包括宣导选课机制、证照辅导制度、班导师机制、学习预警制度、补救教学制度、教学助理制度、建置职涯进路图、辅导学生历程档案、“生涯兴趣量表”评量测验等。其中的“生涯兴趣量表”评量测验、建置职涯进路图、辅导学生历程档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协助学生探索及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教学助理制指聘请同专业的高年级学长担任专业教师的教学助理,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辅导,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疏导;学习预警制度、补救教学制度是针对专业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设立的,一般都会先同学生家长沟通,进行预警,学校和家长共同找出原因,课业导师都会单独约其谈话并进行专业辅导,班级教学助理也会参与学习辅导。这些举措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学识能力和专业实务技术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获,更坚定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职涯辅导机制:包括系友会实务讲座、举办企业参访、职涯教育课程、就业博览会、建置学生历程档案、毕业生流向追踪机制、服务学习机制等。大同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产业市场和专业教育零距离对接,如邀请本专业领域事业有成的学长回校开办讲座;聘请业界专家开展职业讲座;设立“双师学堂”制,聘请业界师资介入专业课堂教学或业界师资与学校专任教师同堂授课;鼓励教师不定期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访交流,进行职场模拟体验活动,感受职场氛围;鼓励学生到就业博览会(人才市场招聘会)求职应聘;要求学生在“学生历程档案”中建立个人化职涯平台,记录学习历程规划、设定生涯、职涯规划,与学长分享毕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系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加未来进入职场的优势;建立全校性的毕业生流向追踪机制,将毕业生追踪调查资料回馈至教学及课程调整,同时发现并推广专业学习榜样,以增强在校生的专业学习信心;建立专业导向的“服务学习”机制,鼓励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后,积极投入社会活动,提供校外志愿服务,把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认知专业,培养专业意识和服务社会的态度。大同学院的职涯辅导机制构建无疑强化了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坚定了学生的自我职业取向。

台湾UCan大专校院就业职能平台的导向机制:建立学生职场共通职能能力测试平台,该平台包括职业查询、职业兴趣探索、职能诊断、能力养成计划、诊断咨询服务五个模块。该平台能帮助学生通过完成平台测试项目进而认识及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提供诊断结果和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可行性方向,从而确定学生从事某种职业要达到的核心能力、态度和品格,使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

大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也有一些措施和方法。如新生入校,各专业都会开展一些专业教育活动,各专业也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访。相比大同学院的做法,除了培养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上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没有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没有真正关注行业或职场的需求,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或已形成的某种机制)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强调“面”的培养而缺乏“个体”的针对性。

三、台湾高职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的启示

充分利用大陆高考制度改革的契机,在普通高中做好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工作,在部分高中开展对接试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职业类型的选修课供学生选读,并在招生工作中做好专业宣讲和动员工作,从源头上培养发现有技艺学习兴趣的学生并予以职业意识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确立“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协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尤其在新生入学阶段,要认识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以职场的能力标准为导向,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未来的职业取向,引导学生了解进入职场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态度和品格,带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有目标有方向的专业学习。依据职业兴趣理论对高职院校入学新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让新生清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

以职场为导向,对接产业需求,“请进来”(业界师资)、“走出去”(专业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职场氛围,树立专业主体意识、角色认同意识、专业目标意识以及专业自尊意识。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聘请企业业师作为主讲教师,增加课程的业界背景和说服力;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各专业组织学生定期到相关企业参访并形成制度,支持学校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平台建设。

从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职业取向出发,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学习辅导机制、职涯对接辅导机制,并从制度层面进行监督、激励和落实。如设立办公室约谈机制,让专业导师与每一位学生一对一沟通交流;设立专业教学助理制度,搭建学生与专业教师紧密互动的桥梁;成立系友会并定期举办系友会实务讲座;聘请优质业界师资介入专业课堂教学并形成制度;构建专业导向的服务学习机制,鼓励学生把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专业意识和服务社会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唐作,但惠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9):29-32.

[2]沈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0.

[3]王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8.

收稿日期:2014-07-14

作者简介:黄海(1965-),男,湖南岳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optimizationStrategiesontrainingmechanismofVocationalStudents’professionalawarenessintaiwananditsenlightenments

HUanGHai

(Changsha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Civiladministration,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7

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

一、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课题。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学院办学的生死存亡,值得深度关注。

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3月对该院经济贸易系的2010级学生进行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意识、职业生涯目标、专业选择、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选取每专业50名学生共计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率99%。经过分析整理,发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有:(1)大学生职业认知严重缺乏。调查中有35%的学生并不喜爱或不了解目前所学的专业,他们既认为目前所学专业并非今后希望从事的职业,又不明确自身今后的职业目标。(2)自我认知不足,职业价值观过于务实。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0%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5%的学生很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学生的职业目标过于功利,更看重地位和收入,在“你理想中的职业的相关因素”选项中,收入占60%,权利占20%,就业地区占75%,发展潜力占40%,说明学生过度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职业的理性价值。(3)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较高的认可度,但对接受的职业规划指导不满意。高达95%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尽管仅有22%的学生制定了相关的职业规划。在回答“你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满意吗”时,有62%的回答不满意。在回答“你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何时开展比较好”时,83%的同学认为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当问到“你希望什么人来帮助你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普遍倾向于“职业辅导师和专业教师”。

从上述问卷反馈中我们可以得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非常必要,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全程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仅贯穿于学生在校的三年期间,而且参与指导的主体应该多元化,包括职业辅导师、辅导员、专业教师。

二、实施途径

(一)科学保障

(1)引进科学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通过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学生可以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信息化的测试平台,设置网上问卷调查、咨询和生涯指导,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其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中走弯路,真正达到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匹配。

(2)建立一支专业的测评队伍,给学生以公正科学的测评。

(二)课程保障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制为3年,每一学年的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按照学年为阶段设置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订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第一学年:职业理想与生涯发展规划辅导。主要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提高交流技巧;了解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学习;学年末,写自我总结,剖析对个人、对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学年: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方向准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参加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假期工作,参与各种职业技能活动;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选择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如果决定“升本”或者出国深造,要做好复习准备;引导学生关注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第三学年:高质量就业与职业适应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开始毕业工作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交接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参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及流程,指导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三)队伍保障

(1)专业队伍。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使学生获得专家式的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目前的班主任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专业训练与职业化管理,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有队伍进行提升,进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培养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使指导人员形成一个专家型、学习型的管理团队。

(2)兼职队伍。建立专业团队教师与学生管理队伍的合作机制。没有专业教师的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就很难落实到位。理清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队伍的相关职责与任务,由专业团队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学生管理队伍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全程督促。

(3)专家队伍。聘请职业规划指导专家、人事部门领导、企业专家等,来充实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队伍,通过职业规划指导专家,学生可以得到专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通过人事部门领导,学生可以了解目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通过企业专家,学生可以知晓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用人要求等,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四)其他保障

探讨专业选修途径,帮助学生找准职业方向。由于学生报考专业时很难自主选择专业,在学生发现本专业的就业目标与自身兴趣不相吻合时,建立灵活的选修课途径或者其他能力培养项目。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必须学本专业,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校企互动交流,及时听取企业意见,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林思雯.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6).

[2]闫亮亮.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浅析.出国与就业,2011,(19).

[3]杨武成,栾述文,李宝玺.全程化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1,(11).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镇江市;专业结构;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35―03

一、江苏省镇江市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镇江市社会经济状况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经济总量在保持稳固、高效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4:54.0:41.6调整为4.4:53.0:4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镇江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产业内部开始,从加工、再加工向生产高效化和技术集约化转型,其核心在于三次产业的重心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的。

(二)镇江市人力资源现状

2009年至2013年,镇江市从业人员总数从435.4万人到446.4万人,增加了11万人,年均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从145.2万人到132.9万人,减少了12.3万人,年均减少4.5%,减少趋势渐缓;第二产业从129.6万人到146.9万人,增加了17.3万人,年均增长7.7%,呈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从160.5万人到166.6万人,增加6.1万人,年均增长3.2%,呈平稳增长趋势。

从产业就业人数上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说明由于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化方向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质量需求比较高;第二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能技术人才,从业人数大量上升,并已超过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人数稳定,说明服务业近年来稳步发展,但还未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镇江市职业教育现状

镇江市共有各类职业学校17所,其中全国重点职业学校8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列入江苏省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6所。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包括旅游、艺术、电子、化工、机械等十大门类,共有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60个专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有所涉及。已经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6个,并有效对接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对高质量、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镇江市还通过建立农村成人校和社区培训中心等渠道,加大农业劳动人口的培训力度,2013年培训人数达8万人,涉农专业规模相对较小,这种比例c镇江市各产业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能够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使各职业院校自觉担负起服务镇江经济发展、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同时,镇江市以高质量、高数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了职业教育应有的职责。但仍存在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吻合度不适应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汽车制造、飞机零部件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落户镇江,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镇江职业教育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江苏省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剖析

按照镇江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服务外包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部署要求,镇江各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根据产业结构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使二者匹配(详见表1)。

按照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的色标体系,可将职业教育专业分为红牌专业、黄牌专业和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即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大、就业率低、月收入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由表2可知,目前镇江市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推进诸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绿牌专业的建设,并限制和控制红牌和黄牌专业的招生规模。

从表1、表2中可推算出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其吻合度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规模上:镇江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还存在部分错位,对应第二产业的学生人数偏少,需要大力引导,加快开发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对应第三产业的学生人数较多,但欠缺诸如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开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此可见,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职教专业规模结构未能较好地适应镇江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是“职业院校的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同时不少企业招不到人”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产业结构调整上看,第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用工短缺已成为制约镇江经济发展的瓶颈。

结构上:镇江职教在特种船舶、汽车、航空、造纸、工程电气和交通设备等行业领域还未能做到专业与产业相配套,衔接程度不高,如镇江市的支柱产业化工,虽然一些职业学校开设了化工专业,但规模很小、课程门类有限,专业面依旧狭窄,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此外,通讯、金融、动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行业人才需求巨大,而职业教育缺少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即使开设了相应的新专业,专业实力也不强,且尚未形成与新兴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

能级上:将镇江市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及办学能力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相比较可以看出,在今后几年内职业教育能够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完成4.64万人左右的用工培养任务,但只占以上三大产业用工需求的50%,缺口依然很大。镇江市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迫切: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平均每家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0人,特别是航空航天等近年来重点推进的新产业人才缺口较大;二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中年龄在46岁以上的约占40%,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综上所述,镇江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在于:一是对镇江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分析不够深入,进而无法明确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二是未能根据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优化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目前,镇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同类专业在不同学校开设,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难以形成专业优势;二是专业设置比较随意,表现在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中停招专业的比例较大;三是中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衔接不畅,不能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四是传统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失调,且没有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五是专业结构与镇江新兴产业不相匹配。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在校生数量表明,在镇江的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所对应的相关专业在职业学校中基本没有开设。

三、江苏省镇江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评价力度,完善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就业状况、供求情况和培养规模变化,并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率和办学综合质量及时调整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适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同时,通过行政许可、社会认可制度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控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急需的专业,对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加以限制,并着力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同时,要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投入,强化考核,提升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以校企合作理念推动专业建设,提高专业结构与校企合作的适性

第一,提倡多元化、集团化办学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职教办学,成立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理事会等社会机构参与职校管理和决策,确保专业设置与规划的质量和水平。第二,学校要主动联络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在关注市场短期需求的同时分析市场用人方向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并及时将这些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相结合。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企业教育培训和再就业教育中的优势,保证专业结构的变化与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加快专业的改造、升级与拓展,提升服务能力,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此外,要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主干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

(三)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9

维课程模式的实践,并提出了完善这一模式的思路,以适应我国这一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七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的转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促使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关门办学向服务社会的转变,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努力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实施“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对商务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实行这一课程模式能改变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小的状况,培养职业群综合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适应高职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要求。所谓专业整合与分流,是指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重组,按照就业目标设置专业群(大专业),专业群内设立若干方向(小专业)。招生时按大专业招生,先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基础课教学,然后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和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就业意向进行专业细分,确定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课和就业模块课教学。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适应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促进就业的办学目标。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服务和就业去向: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商务文员、商务翻译等。“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充分发挥我校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一方面能服务社会,为有志深造的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能为在校学生将来就业和毕业后继续学习提供开放教育,以适应他们转岗的需要,降低就业的风险。

二、高职英语专业“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依据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借鉴了美国CBe、英国CBet、澳大利亚taFe和德国双元制等职教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所研究开发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教课程新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作为切入点,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先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加强专业复合能力,拓宽专业口径,再依据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模块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宽基础”是指按现代职业技术要求,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本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

“宽基础”由四大类构成:人文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专业基础课程类。每一类均由若干课程构成,供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自主选择。“宽基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又要注意基础教育应以“适度、够用”为标尺,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基础教育的最大效益。

“厚专业”是指培养学生在商贸领域的英语环境下较熟练的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商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甚至更多的职业所对应的“大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活模块”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实际,又要兼顾到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英语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开发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们进行了高职英语专业“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开发:

(一)“宽基础”课程:“宽基础”是根据英语专业的共同需要,设置基本相同的基础课,包括人文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专业基础课程类。

(二).“厚专业”课程:“厚专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即:“具有在商贸领域的英语环境下较熟练地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在商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英语国家概况、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文报刊文摘、国际商务交际、商务谈判、商务策划等。

四、结语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5]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化学专业求职意向篇10

关键词: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50-04

一、调研背景

2013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管理和发展制定依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自此迈出了重要一步。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具有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其中的部分指标是原则性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专业标准》重在指导教师的专业管理和专业发展,职后发展是其关注的重点,而职前培养及教师资格准入则无法参照之进行准确定位。因此,开发一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中职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势在必行。教育部、财政部于2014年开展了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开发项目。

对土木工程专业职教师资而言,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性强,既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同时还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状况不能尽如人意,不仅许多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即使来自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很欠缺。

因此,如何界定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能力范围,如何明确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成为教师标准建立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笔者利用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济大学的资源,针对全国25个省及直辖市的79所开设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调研,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研实施

(一)调研路线

经过多次研讨,本研究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调研路线图(如图1所示),根据文献调研分析结果、邀请专家咨询后,研究小组首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能力进行了专门化方向划分,然后提炼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及各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能力要求,再提取各专门化方向能力确定具体能力构成。

(二)调研方法

1.文献调研

通过文献广泛检索,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从中汲取营养和养分,以增强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具体思维方法,以各种逻辑方式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构建研究的理论体系。

2.问卷调研

问卷调查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项目组针对调研内容,经过专家咨询论证会,分别编制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调查网络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规模和现状,收集教师群体数量、结构、发展趋势等技术参数,以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通过问卷对在岗教师和用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收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方面的有关信息,为研究提供技术参数支持。

3.德尔菲法调研

针对访谈的部分内容,采用德尔菲法开展调研。研究小组拟定了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调研对象进行征询,调研对象则以匿名的方式(函件)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调研对象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4.专家咨询

研究小组邀请政府、行业、企业人员和职教专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的观点进行咨询。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调研

本次调研共涉及教师142人,其中男性67人,女性75人,其中包括25个省、市、自治区(调研涉及的省级行政区及人数如下:黑龙江省38人、上海市22人、山东省10人、江苏省7人、云南省7人、浙江省6人、福建省6人、内蒙古自治区6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人、广西壮族自治区4人、贵州省4人、河北省4人、山西省3人、四川省3人、重庆市3人、吉林省2人、辽宁省2人、安徽省2人、甘肃省2人、北京市1人、海南省1人、河南省1人、湖北省1人、湖南省1人、天津市1人)的79所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135人,占95.07%)。从学历上看,以本科为主(123人,占86.62%),硕士毕业生为16人,占总人数的11.27%,所获学历专业与教学专业一致性较高,仅有15人(占10.56%)所学专业与教学专业不一致,所获学历专业中土木工程专业(职教师资)本科毕业生有54人(占38.03%)。从职称方面看,受访教师中具备中高级职称者为113人,占79.58%。从专业方向职业能力与资格证书方面看,具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及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者有91人,占64.08%,所获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中注册建造师人数最多,有61人,还有76人所获资格证书与职业实践能力匹配程度较高。

(二)专业能力构成

1.专门化方向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访谈、建筑行业专家咨询、职业教育专家咨询、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本研究初步拟定了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几个专门化方向,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论证。

本研究邀请了142位一线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进行反馈,经过数轮的意见收集与反馈修改,最终得到以下4个专门化方向的分类,统计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单独的专业方向划分的,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有较多教师认为应该划分为独立的专门化方向。我们经过研讨后认为,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与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列举,故将此专门化方向删除。

2.核心能力指标调研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访谈、建筑行业专家咨询、职业教育专家咨询、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本研究初步拟定了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数个一级指标,同样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论证。经过数轮次的意见收集与反馈修改,最终得到以下8个核心能力一级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专门化方向能力指标调研

根据表1的结果,我们将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门化方向能力分成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监理三个专门化方向能力,分别进行二级指标的调查,同样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论证。经过数轮次的意见收集与反馈修改,最终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四、调研结论

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判断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针对不同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综合文献调研结果、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访谈、建筑行业专家咨询、职业教育专家咨询、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笔者认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专门化方向: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及建筑工程监理。可将建筑工程测量专门化方向划归至建筑工程施工专门化方向。

综合以上专门化方向的能力需求,结合德尔菲法调研结果(见表2),笔者认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绘图能力、建筑工程测量能力、地基与基础施工能力、主体结构施工能力、建筑装饰施工能力、建筑设备安装能力、建设工程费用计算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各专门化方向能力指标根据德尔菲法调研结果划分如下。

建筑工程施工专门化方向: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能力、钢筋翻样与加工能力、模板翻样与加工能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信息与技术资料管理能力。

建筑工程造价专门化方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应用能力、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应用能力、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应用能力、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

建筑工程监理专门化方向:建设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监理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监理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备案阶段监理能力、建筑工程检测与复验能力。

调研结论汇总如表6所示。

基于以上调研成果,笔者对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划分,以此为基础,可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标准的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概而言之,本研究主要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一是可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研发提供现实依据。通过本次调研,对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分类,明确了其职业能力的构成。

二是可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培养标准研发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使其更具现实针对性、实施可行性和培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宫雪.论基于国际经验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32-37.

[2]孟建银.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3]任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5(10):45-47.

[5]王立科.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专业标准的制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