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政治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2:08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1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素质教育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98-01

一、保证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只有按照这个目标组织政治课教学,才能彰显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保证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而广大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他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把握,都还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结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国情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轨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国家观点、市场经济观点、哲学观点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人生观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等作为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和根本来抓,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知识,如:新时期的抗洪精神,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舍小家顾大家的拼搏奉献精神等,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感,关心集体、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忠于职守、勇挑重担的责任感,明辨是非、奋不顾身的正义感。

实践证明,中学生并非刀枪不入。只要正确的观点被他认可,他们的心灵就会迸发出对祖国、对人民由衷的热爱,并付诸行动。如:讲“爱国”,什么是爱国?怎样才是爱国?这种问题十分抽象。我们可以结合全国各地和海外侨胞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援抗洪救灾,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感人事迹,指出这是一种“一言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爱国的具体体现。那种只顾自己活着,自私自利的思想是极端错误和十分有害的,其人生价值毫无意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国家有难,岂能无动于衷?当今的中学生,是否选择、追求、甚至接受、信仰某一种道德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观点能否回答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政治课恰恰能够对此给予科学的回答。

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把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政治课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高中政治涉及的知识面广,既有政治经济的,又有文化生活的,还有哲学生活的,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现行高中政治教材和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但社会生活是十分复杂的,有些社会现象还是扭曲变形的,或是是非颠倒的。加之中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特别是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强,对问题的看法多有片面性,甚至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以便使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能够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过去和现在。这有这样,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培养能力,首先要学习知识,只有夯实知识基础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教与学”的艺术,把时事政治、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现状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教学结构,不断增强政治科的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只有不断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才能提高政治课的育人功效,也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四、指导学生正确行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正确行动,是政治课的归宿和根本目标,也是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觉悟,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行动上。例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让学生罗列一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错误的做法和表现?这些做法和表现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有效矫正这些错误?如何运用正确的消费原则指导我们的行动?再如,讲授“征税与纳税”这个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谈谈各自的看法和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种做法的危害,联系一下自己的职业理想说说将来应该怎样做。

五、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和审美素质

高中学生一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应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形式,让学生动脑筋想,动口讨论、演讲,用眼观察、阅读,动手写体会、认识。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认识,使学生能够明辨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哪些是曲的,哪些是直的。例如,在学习过哲学生活后,学生便会发现在人们的思想认识领域,运用发展的观念、联系的观念、辩证的观念、唯物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和结论,才能有科学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总之,政治课具有德育教育功能,这是毋容置疑的。作为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品德教育、智能教育、审美教育和辨证思维力的培养贯穿于政治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德育渗透;现实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那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什么教育?如何将思的政学科能力与政治德育功能渗透的有机结合?现结合教学实践作如下探讨。

1政治教学与德育的内在联系

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这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无法辨别事物,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上,掌握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1.1政治德育功能的现实性

德育体系中的道德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道德规范,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从人类社会道德发展来看,思想政治学科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其德育渗透功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共同性、普遍性、继承性为政治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现实学生生活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政治生活材料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正由于政治教育的时政材料来源于现实的载体,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2当前政治教学中德育薄弱的原因

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已经是早就形成的共识,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今天我们对此更应重点、突出强调,在当前的教学中德育显得十分的薄弱,因此目前中学生的文明道德素养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2.1德育薄弱的客观原因

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易于评价,而德育目标,相对抽象而笼统,在教学中难以准确评价。同时,也由于目前我国课程评价方式与手段的单一,致使一些历史教师对学科的德育不够自觉,长期以来,社会对历史教育不科学的评价,导致历史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实行应试教育。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加强对德育评价目标,方式及手段的研究,使之尽快完善;二是不断提高广大政治教师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

2.2德育薄弱的主观原因

当前,一些人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浅薄,不能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他们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对前者往往存在逆反心理。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切合实际地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运用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比较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1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或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思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可简单化。第二是知行合一原则,要把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与学生行为道德习惯的养成紧密结合。第三是实事求是原则。要根据历史教学实际,选择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内容,第四是整体性、层次性原则。思想教育应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道德素质,实践真正的道德活动。目前的政治课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其它要素的落实与结合。

3.2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方法

3.2.1在教学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

3.2.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方法

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时政研讨,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政治生活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4改革政治教学德育薄弱的措施

在教育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4.1回归生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生活道德教育理念或者说向生活回归的理念是品德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相应的,师生关系也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或者说,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而不是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对主体间性的认可是对话得以可能的基本前提,因为对话首先是在两个主体间才能存在的关系。第一,教师首先应把学生当主体来看待,即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视作物。第二,师生间是平等的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做到师生在伦理,地位上的主体间的平等,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沟通与交流。第三,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是教师借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塑造学生道德人格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启发诱导作用。

4.2发挥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整体功能

道德教育、发展个性心理品质,要注意历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教学中,知识教育的每一章节内容即有自己的重点又纳入整个政治学科体系的总体内容之中,而政治思想,道德情感教育与具体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建立教学中德育应有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德育目标体系。从而产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繁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3正确处理好历史唯物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教材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才能对政治生活材料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才能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提炼出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非观、人生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行为、为传播正能量建立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定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努力加强中学政治教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辛勤劳动。只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努力,探索,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政治;德育功能;研究

一、前言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的斗志,指导实践。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武装学生,是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在中职时代奠定好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基础,将来才能担当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中职思想政治课系统地而又有重点地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在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怎样认识我国的国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样认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等一系列问题,这无疑对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是大有益处的。

二、政治导向功能

同志曾明确指出,青年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所谓政治方向,对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立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观是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在今天,社会主义的政治观点,概括地说,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我们的育人之本。我们应当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分析我国一切政治现象的试金石,也应当将其作为我们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指针。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职思想政治课从中职一到中职三的全部教学之中。中职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观点,包括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政治现象,例如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问题,我国的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问题,党的领导问题,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强国的关系问题等,同时,政治课还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实践,以增长实际政治知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功能

由于思想政治课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因而它具有巨大的思想教育功能。思想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认识和看法,而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思想政治课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使学生懂得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总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进而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立志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在今天,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如何确立人生的坐标,如何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严重地困扰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思想政治课以它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为青少年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大变革中,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四、道德塑造功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将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思想政治课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心理优化功能

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指的是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的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重在对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利用能力。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及所体现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的德育目标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具有崇高的思想觉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正确的认识、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需要学生的自觉内化,它必须以心理教育作为基础。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对人的思维、情绪、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健康心理的教育也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德育功能;渗透途径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高考导向和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首要目标,而道德、理想、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了附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让德育内容潜入学生的心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德育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等,把教材中的思想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如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可运用讨论法就“人性自私论”展开辩论,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使他们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育智不忘育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思想道德理论融入学生的心中。

三、创设适宜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洗礼1.榜样的力量

现实的榜样最能打动学生心灵,对于德育教育有无穷的力量。在教学中,可使用电影、电视等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高三《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选播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形象鲜明生动,事迹光辉,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

2.寓教于活动中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活动,在动态的活动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如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到林则徐纪念馆、方方纪念馆等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如组织高一新生到揭阳市中小学德育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和学习,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的小论文写得有血有肉,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

四、联系时政热点,实现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升华

时政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德育的焦点。它新颖、快捷,最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切莫错失教育良机。

中美发生纺织品、服装贸易等磨擦,抓住时机给学生介绍“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学习汇率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热点、点评时政;还给学生拓展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平价购买力”等理论,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汇率制度,从内心渴望祖国强大。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5

一、提高教师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增强德育观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标准。这就指挥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政治课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功能。在教改新形势下,有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作出了片面的理解。认为只要自己的学生能够准确地、全面的回答出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试题,甚至有所突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却收效甚微,这不是政治课教改的本意。

作为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一观念应该深入每一位政治课教师的心。治课教师是政治课的执教者,是增强政治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其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因此,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对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政治课教学文件的学习。努力排除“应试教育”和社会不良影响带来的困难和困惑。自尊、自信、自强,立足政治课这个岗位,教书育人。正如列宁所说“只有自己坚定,才能使人坚定”。要加强政治理论修养,不断增强自己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和情感,做到以德育德、以情育情。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政治课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学习、讨论、比较、研究中去领悟革命理论和做人的道理。要根据教材中每个部分的德育目标,选择科学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德育动因

学生是政治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认识基础等都是影响政治课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但不太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有时容易冲动,不能始终一贯的控制自己,做事缺少毅力。有的学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初中学生开始产生成人感。这种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要求独立的倾向大大发展起来。随着他们兴趣爱好的广泛发展和活动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一个一个的友伴群就出现了。在友伴群内部会形成不成文的规范,如不准“出卖”朋友的“秘密”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作为政治课教师首先应当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动因有多大,兴趣有多少,对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理论观点的认同程度有多强。然后联系教材,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德育动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实效。

三、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

初中的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德育的功能。例如在初三的政治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的祖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成就,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新的台阶。“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施行,三峡大坝的成功截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等等,都能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劳动是基础”这一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光荣职责,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用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历史事实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初三政治课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正确的人才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政治课的这些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政治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四、联系实际,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

初中学生隋感的社会内容日益增加,对英雄模范人物能激起强烈的爱,对国家民族的兴衰能够激起内心强烈的关注。政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例如: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通过对王伟这一英雄人物事迹的宣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对中国申奥成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申奥成功是一个开头,为能够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作为一个中国人,为此还要做很多的事,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通过联系三峡大坝的成功截流,“神舟一至六号”的成功发射,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因此政治课老师不仅要乐于联系实际,而且要善于联系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既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又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社会热点、难点。还要敢于联系社会的阴暗面。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相互比较,相互斗争中提高识别能力,增强抵抗力。

五、坚持家校联系,巩固德育效果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教学认识

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学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更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虽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做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成效,但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学科优势,起主渠道作用。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影响,使这门课程成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课程,以“讲条条,背条条”为特征的畸形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思想政治课严重脱离课程设置的初衷,也挫伤教与学的积极性,其德育实效性可想而知,这是思想政治课面临且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否则将使思想政治课失去学科本色。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起主渠道作用的思想政治学科,政治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特别是要抓住课程改革的好时机,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命脉,积极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围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策略研究”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使学生知、信、行等品德要素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会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一、重新审视师生的角色定位,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德育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常常存在的做法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划书、背诵,在德育方面渗透与引导未能充分重视的学生主动地学习和领悟;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是我们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的德育渗透首先是搞活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多启发学生,多调动学生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另外,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魅力

以往,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传知”和“育能”的设计,即“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认知规律为基础,体现了文化课程的特点,对于文化课程教学是有效的。但对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这种模式并非是最佳、有效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把“智能型”教学模式异化为“应考型”模式,从而更背离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和德育魅力,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立足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规律、“知信行”相互转化规律,大胆地尝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线的“知信行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方式。这一方式的基本结构为“激趣―明理―解惑―力行”。“激趣”,即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明理”,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解惑”,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力行”,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践行明理、内化、升华。这一方式将思想政治课的“传知”、“育能”、“立德”等要求有机地融合于教学过程,并较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明理”、“笃信”、“力行”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转化和顺序更替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教学要求,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地进行诸如“激趣―明理―力行”等教学变式结构,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借助热点问题,巧用探究性学习激活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效性、实践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及吸引力、感染力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它与我国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相比,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无一不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而这一学习方式正是破解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流于说教,流于形式,信服力不强”的缺陷。为改变这种现状,加深学生对党政方针的理解,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可以设置多个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强的课题,让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既顺应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变革,又体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和要求,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很好地获取知识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知识点或理论开展探究,而且可以就学生身边的某一现象或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性的课外探究,如校园不文明行为、诚信问题、雾霾问题、养老问题等。通过探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深化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活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四、主动将思想政治课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但是“应试教育”却把二者割裂开来。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着力点,将其主动融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新路子,所以政治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把思想政治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2.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要求;3.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训练,落实课标提出的各项行为要求;如有计划地与学校德育处、年段、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4.联系学生平时行为表现,评定思想政治课的成绩;5.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力量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并进行有效性的评价。

总之,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努力探求一条既科学又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路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成为时代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7

教师应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开启心灵,陶冶情操,以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一、设境动心教育法

设境动心教育法,是指教师创设各种良好的德育情境,利用情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强烈的情感共鸣的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联系“08年汶川地震”这一典型事例进行教学:英勇的指战员,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宝贵生命,冒着强余震带来的生命威胁,争分夺秒、不顾劳累抢救群众,涌现出了一大批抗震救灾英雄人物,谱写了许多英雄赞歌,受到了人民的敬重。随后,全国各族人民也纷纷捐钱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运用这样的典型事例和典型形象帮助教学。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悟出了只有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尊重的道理。

二、入境感受教育法

入境感受教育法,是指教师创设既富有哲理,促人深思,又具体可行的情境,如讲身边的事例,举办各种活动等,让学生在有独特意义的情境中,通过思考分析,感受到其中的道理,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并促使其成为自觉行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关于“粮食问题”一节的教学中,讲授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时,有意请同学们算一笔“节约一两米”的帐:我校共有4000多人,每人每月节约一两米,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斤米?如果全国按13亿人计算,一年可以节约多少粮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笔账充分说明了开发“无形粮田”的重要意义。同学们纷纷反省自己以往的浪费行为,表示今后要做到爱惜粮食,勤俭节约。

三、亲身感受实践法

亲身感受实践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其在行为实践中激发热情,提高认识,达到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例如在“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学习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全球环境恶化是逐步发生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公害事件:第一次,1948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交诺拉镇发生“烟雾事件”,12天内导致了5900人发病,17人死亡;第二次,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地区工厂和居民取暖排出的煤烟,受气象条件影响,连续四天不散,二氧化硫浓度高达平时的6倍,严重损害了居民的呼吸系统,造成了震惊一时的4000多人死亡的烟雾事件。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废水的危害程度,可以组织学生到造纸厂、浮洗厂、养猪场去调查了解,访问受害群众,然后写调查报告。通过调查、访问、写报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种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四、榜样引导教育法

榜样引导教育法。是指通过讲故事、播放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录像、读名人传记、交流感想、谈体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学先进、学榜样,让学生理解榜样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品德,体验榜样的情怀,自觉地向榜样学习,进而增强其自尊自强的意识,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建国以来,涌现出许多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忘我工作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孺等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勇往直前。他们的那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搞好学习同样要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张海迪身残志坚,奋力拼博、刻苦学习的事迹是教育引导当代中学生的好教材,通过播放关于她的录像,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引发了学生立志成才,不甘庸碌的决心。

五、反面教材警示法

反面教材警示法,是指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披露的各类刑事犯罪分子受到法律严惩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警示,达到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的目的。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8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本土课程资源;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开发和运用本土的各种优质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有助于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感悟。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为例,整合与运用适合作为拓展内容、关联内容、补充内容的本土德育课程资源,以期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开发的本土德育课程资源类型

永安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效果。

1.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

永安的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作为传统文化载体,承载着永安的抗战进步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与贡川陈姓理学等传统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资源基地和资源库的方式,发挥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其中,有作为代表人物的革命前辈,有能直接作为教材的传统文化地方蓝本,有地方传统文化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等等。如在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通过引入抗战文化与永安革命先烈的事例,让学生接受民族精神、抗战精神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让学生积极、努力地开展学习活动,投入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把学生的梦想与中国梦、民族梦统一起来,塑造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素养。

2.乡土文化的德育资源

永安有着享誉国内乃至国际的乡土文化,如大腔戏、小腔戏与木偶戏等戏曲文化,叉叉@、糍粑、艾果等饮食文化,以及由竹子制作各种器皿和艺术品所代表的竹文化等。这些文化内涵或载体是永安历代人民原创精神的结晶,作为课程资源能极大地发挥出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的德育作用。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永安的竹产品就可以作为地方典型案例引进课堂教学中,其中,一般的筷子、碗等竹制品工艺简单,其价格和价值都相对较低;而各种竹艺品因为其附加了特定主题的文化内涵,生产程序复杂、时间长,且单品难以批量生产,自然其价值和价格相对较高。学生通过了解的家乡产品的生产过程、知名度、美誉度与市场价格等,能较为直观地掌握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3.历史人文的德育资源

永安偏安于一隅,虽然经历了战乱,但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永安历史人文。既有丹霞地貌享誉国内外的原始森林和石林名胜,也有历史形成的贡川古城与安贞堡,抗战时期福建省会迁入永安更聚集了各界名流雅士,极大地提升了永安的文化档次,使得永安畲族民族文化得到了丰富性的发展。如在学习“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可以从永安区划内所有的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共存、共荣的实际出发,结合永安在“中国梦”的践行中,各族人民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去认知无论是永安地区的发展,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全体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历朝历代永安的一些名人志士,以这些人所发生的历史事迹作为教学的素材,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由此本土资源得到了润物无声地运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本土课程德育资源的方式

1.典型德育案例引用

教师可结合教学进度,选择和运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附加素材,使其在教学中发挥说明、解释、拓展与启发作用。根据教学的常规环节设计规律,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典型的德育案例,使学生能对新课内容有着准确、真实的认知。例如红色文化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我国的政党制度”学习活动。典型德育案例运用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对某种观点或理论的解释案例或说明材料,以期发挥出简单、直接的验证或论证作用。例如在文化生活的相关章节中,可运用永安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为爱千里嫁夫君的高玲霞的案例,以永安人自己的榜样作为学生道德的典型。在结束环节运用艰苦创业返乡大学生陈跃州的案例,能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2.专题德育材料学习

由于永安有着较为成熟的本土文化体系,尤其在地方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永安各高中校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计划,开展以下专题性的本土课程资源教学活动。(1)专题讲座活动。结合国家或永安地方传统的节庆等,定期或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为学生实施集中的永安地方知识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如在国庆前期开展永安抗战文化的教育。(2)选修课教学。以校本课程的方式为学生开展选修课,让学生自主地开展系统的永安地方资源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如永安好人、永安道德模范、永安先进共产党员、永安青年岗位能手等事迹的专题学习,以此来建立全面、系统的永安地方知识框架,为建设新永安、新福建与新的富强中国而努力学习。

三、本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

1.美德传承功能

永安地区所流传、积淀和凝结的珍贵的抗战文化、儒家文化、竹文化、饮食文化与戏曲文化等德育资源,不仅自身具有直接的德育作用,其内容、表现形式等也随着时展的需要,在不断的创新中以新的德育内容和载体呈现出来。如运用抗战文化创作新的戏曲节目,使学生在戏曲的欣赏中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如在各种竹艺品上雕刻上“仁、义、礼、智、信、孝”等德育关键字词,使学生在竹艺欣赏及其作品的使用中,接受艺术和传统美德的潜在教化等。尤其关于各类道德模范精神及其事迹的学习,能让广大学生直接从中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与人际关系中的不足,推动他们自觉地学习美德、践行美德与创新美德的载体。

2.思想提升功能

系统、精炼、科学的永安德育资源体系,以学校校本资源、永安地方道德蓝本等形式,在广大教师、革命前辈与专业讲师团的教育下,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理想、思想水平等实际,积极主动地从中吸取有益自身发展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把永安珍贵的各种德育资源,转化为礼仪教育、生活教育、理想教育、行为教育、家庭观念教育与公德教育等内容,把学生培养成思想有境界、品行有正气、个性有魅力、言行有原则的全面发展的人。

3.价值观引领功能

教师应充分挖掘永安本土德育资源载体,教学中宣传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自强不息的客家人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竹工艺工匠精神,亩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对家乡的热爱和眷念上升为强烈的爱国情感。永安这些宝贵的本土德育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育范本,具有强烈的时代德育价值,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有迎合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有开展地方知识挖掘和热爱家乡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应立足高考,立足知识教育,立足地方特色,开展共性和地方个性并具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推进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9

目标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当前,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没有特别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德育目标基本一致。根据《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规定,德育内容涉及到十个方面,包括德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与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的规定相差无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规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并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等。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大学生德育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了包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还涉及到诸如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

同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价值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价值的侧重点和内涵有所差异。德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德育的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其个体性价值很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整体认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主动性,所以,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要保证正确的价值方向。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蕴藏着社会和个体,在功能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功能的侧重点和功能的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德育的功能在于个体品德发展、个体享用等,其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智育发展等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具体地表现为保证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个体功能是在社会功能的发挥中而实现的。

教育过程及方式比较研究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个体的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即经过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其教育载体大体都依靠教学载体、网络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等。但是以这些载体所提供的方式和渠道却不同。德育主要依靠日常生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的政策宣传、社会舆论、自我教育而完成。两者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德育从促进在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高度出发,以纠正、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主要通过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手段,通过实践锻炼、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进行。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10

一、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后果

1.学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注: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注:檀传室:《德育美学观探讨》,《南京师大1996年博士论文集》第4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倾向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它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利益。”(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而本文所说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2.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现。首先,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注: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注: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后果。首先,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由于过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体实施德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道德问题却麻木不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普遍失敏现象,对各种不道德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由此,很难形成现代生活所必须的国民基础道德。

其次,它阻碍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政治是一种带有很强权威性的领域,人们无法对其掉以轻心。而当政治影响全面地向社会进行强制渗透时,处于对切身利益的关注与忧虑,人们就会十分敏感和谨慎地对待政治问题。长此以往,人们对政治问题普遍产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热忱和参与意识,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另外,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处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因此也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主体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蕴。

二、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

1.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使道德的伦理学意味丧失殆尽。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政治事功和伦理事功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伦理思想与政治融为一体的具体体现。

“伦理政治化”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获得了物质与精神、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而且成为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运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这种倾向往往用某种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标来固定道德,将政治功能与道德的功能混为一谈,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价值等同起来,使道德的实践规范作用成了唯一的作用。因此,失去了超越现实经验、批判和引导现实不断趋于完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力量。

传统伦理以群体为本位,造成了个人意识的淡薄。传统伦理强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这种群体本位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的缺陷,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追求道德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这种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2.革命战争年代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为一体的成功经验,框定建国以后的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向,使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化色彩。一直到改革开放,这种倾向才有所改变。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年,学校德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个体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3.规范性伦理实质上是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最根本的认识根源。规范性伦理学把道德理解为“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把规范和社会约束作为道德的最本质特征。其缺陷主要是“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致使这种伦理学所提供的一些道德规范缺乏主体内化的理论力量,而置于客观形式化、外在约束性的地位,不易为个体所自觉认同与践履。”(注:万俊人:《伦理学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不得不走上灌输和强制的道路,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三、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变革思路

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