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4:54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1

1.1学校方面

有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并没有遵循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去实施,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很大,常出现一年开设体育课程而另一年不开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很长时间都不会开体育课。

1.2教师方面

1.2.1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高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困难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长期招不到优秀教师,所以师资力量比较落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在体育教学上也是如此。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而高学历的、高职称的体育教师又不引进,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师整体师资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也缺乏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现有的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性工作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到位,使得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低。

1.2.2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都是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重视,体育课就是让学生们自由活动,并且在体育课上教师也是很简单的教授一些规范的体育动作,而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上课的随意性很大,这样无法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学校要更新理念,重视体育教学

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的领导班子要转变思想,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要抛弃那种功利化的办学思想,不能只重视为学校创造明显效益的学科,而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领导要认真研究我国最新出台的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学习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办学思想。

2.2加大对体育课的个方面投入

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体育课各方面资源都比较匮乏,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的各方面投入。首先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的资金投入,为学校的体育课程提供必要的场地如篮球场、田径场的等和必要的体育器材如铅球、跨栏等,是体育课有足够的场地和器材的支持。其次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程的人才投入,学校要为体育教学引进专业的人才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改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低的现状。第三学校要合理的开设体育课程,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设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保证各个年级能够开设体育课程而不间断。

2.3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2

关键词:学校常规管理    教师管理   学生管理

常规管理是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形象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抓好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

一、教师管理方面

(一)、师德师风

1、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系列重要讲话、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建立党员示范岗,突出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使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2、把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认真学习《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细则》和《师德师风建设十不准》的精神,贯彻落实认真学习《安徽省师德考核标准》,弘扬“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职业道德,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法制观念教育。教师政治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常抓不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规定。开好总结会,及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先进教师倾斜,充分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头作用。

3、学校领导班子要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班子都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要求教师做到的,班子成员要一定做到。领导班子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增强凝聚力,有效抵制不正之风。

4、学校领导要经常与教职工沟通,关心他们生活。与教职工情感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帮助老师解决困难。同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及时给予批评。

教师真正用心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容易做到的,教师要有职业良心,不能昧着良心工作,要做一名有责任、有历史使命感的教师,否则会误人子弟,误人一辈子。教师的责任心靠各项规章制度去约束,要靠学校领导去督促。

(二)、教师业务管理

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常规管理方面要重点落实好备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培训制度。

2、细化教学过程管理,认真做好总结。要做好校内每月一次业务检查总结,指出存在问题,并及时整改。做好做实每一次活动总结,如听课、考试等,确保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有实效性。

3、加强校本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把学校教研工作真正落实,可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要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加强集体备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抓好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信息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学校要不断改善条件,为教师创造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远程培训及集中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学校不断发展。

二、学生管理方面

1、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及《规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管理目标。

(2)、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校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及时总结阶段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开好家长会。现在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好,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步入误区,过分溺爱孩子,有的隔代教育,造成很多不良行为。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优秀学生家长的成功做法,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4)、抓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者,优秀班主任能让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班级成绩逐步提升。学校通过各种活动评比,推动班级管理工作。利用绩效、评优评先等来考核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养成教育就是要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小事抓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

2、抓学生成绩提高

(1)、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监测。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现象。

(2)、严格作业批改制度。作业批改要及时,错题要订正,学校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重点查基训批改情况,把每次检查结果放在教师业务公开栏内,督促教师做好业务工作。

(3)、建立考试评价制度。重视单元检测及每月一次质量检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缺差补差,对每一次考试进行认真总结,认真分析、反思。成绩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3

iSo9001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运行体系、保证体系和纠正预防体系。其中,质量标准体系是基础,运行体系是核心,保证体系是关键,是落实质量标准、促进质量运行的重要保障,纠正预防体系是前提。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过程来完成”的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无数个过程“生产”出来,组织能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产品”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其在可控范围内使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有秩序地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运用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的管理思想系统地管理全过程。对各高职院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诊断(C),并针对诊断发现问题进行合理有效改进,不断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a)。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提出的诊断项目参考表,可以将诊改工作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1)对高职院校内部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架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p);(2)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态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D);(3)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效果的诊断与改进(校内层面的C与a)。

二、对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架构的诊断与改进

(1)质量保证理念。高职院校质量保证理念主要体现在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保证目标三个方面。(2)内容体系。按照iSo9001标准初步建立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在内的一套框架体系。(3)组织架构。需要在学校、部门两个层面明确质量保证机构职权,配置专门质量保证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与制度。(4)制度构架。制度是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建立的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只是从院级层面设计构建的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仍然需要下大力气从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等层面分层制定、落实、改进、完善质量保证制度。(5)信息系统。这是高职院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短板,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热点和重点。建立智能化的校园数据采集平台,可以做到实时采集各方数据,统一数据标准,方便和教育部数据平台对接,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极大地提高监控与自我诊断的精确性。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运行的监测环节,如果能够把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实训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oa自动化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平台统一集成,便可达到“有痕管理、无痕监控”,实现管理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依据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初步建立了一套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但是,距离教育部诊断与改进实施指导方案提出的诊改项目、要素要求仍然差距颇大。主要表现在关键诊断点不全(比如在专业诊改制度、师资规划实施等方面缺乏设计)、自我诊断方法落后(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智能化校园数据中心、仍采用传统纸质版手动方式录入和统计,过程监测和内部审核时效性较差)、考核标准与制度欠缺、学生思想教育与育人环境滞后、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质量体系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不断优化方案、运行诊断、持续改进,力争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以教育教学为重点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实际上是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状态。在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际上包含了党群、行政、教学、后勤等所有二级部门开展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活动,而教育部重点予以诊断和全面监控的因子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师资和学习生活成长环境这四个方面的执行活动。因此,需要我们在继续完善现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形成全员参与,分工合作,重点建设和完善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标准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思想教育与育人环境、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并对各项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指标,推动质量体系运作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教学质量目标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调整优化过程,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动态变化,着重突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完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关联要素的质量标准;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发挥平台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功能,建立质量保证信息与监控系统,推动持续改进。

四、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根本

在学生发展方面,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时代性,把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全过程。(1)要构筑实践参与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社团等自身建设,把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变为课题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历练平台;扩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践行资助育人理念,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激发学生内生动力。(2)要搭建互助激励平台,创新自我服务形式。通过实施“助学•筑梦•铸人”励志成才计划,鼓励学有余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服务学生,提升能力,自立自强;支持学生根据自身成长发展需求自定主题、自选活动、自主邀请专家学者或优秀学生榜样交流成长感受、分享学业经验;协调学校一切可供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有效为学生所用,实行8小时外学生对这些空间的自主管理、自主利用、自主服务。(3)要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培育自我教育理念。开发朋辈教育资源,发挥朋辈教育功能;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健康朋辈互助模式;要坚持校园文化活动大众化与精品化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发创意设计、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总结提升,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教育。(4)要强化遵规守纪教育,增强自我监督意识。建立导向明确的学生评价机制,突出重绩奖优原则,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资、导向性和激励;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安全稳定教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建立学生发展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学校将通过完善学生“四自”工作机制,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大学生“四自”工作的有机整体,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岗位职责;将通过建立导向明确的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搭建“助学育人”实践平台,完善和优化助学金评审过程,建立资助育人评价反馈机制,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广大学生不断增强践行“四自”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学生“四自”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精准指导,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思想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提供经验。广大学生要在学校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努力成为“四自”的倡导者、实施者、宣传者,形成推进“四自”工作的强大合力。通过全校上下实践探索,使“四自”工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和转型的新举措,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环境、一个让学生追逐梦想的立德树人环境、一个积极健康的校风传承环境。总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效果,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绩效水平上,也体现在日常培养工作的过程之中。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目标的完成度考核、质量生成过程的监测与控制、顾客(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满意度的调查与统计、社会影响力以及持续不断地预防与改进,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效果。

作者:王振杰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6(6).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4

论文摘要:文章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提出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并从现状分析入手,对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在规模上迅速扩大。2008年,招生达到了810万,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战略结构调整。二是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缺失,职业实践学习场所缺失;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在教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职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里“高素质”和“技能型”是关键词,也是提高质量的着眼点,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1.素质为根,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现象十分普遍;是非观、价值观模糊;养成习惯与自律能力很差;上课睡觉、玩游戏、发短信、qq聊天;染发、谈恋爱、吸烟、打架斗殴、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2008年,全国中职校平均就业率已达95.77%,可是许多中职生到企业后频繁跳槽,这已经成为令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期望值过高,不能适应一线相对艰苦、单调的工作。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而许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超过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技能不行的,还可以慢慢培养,综合素质不行,将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确保公共基础课的“量”。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保证公共课的课时数,不再挤占、挪用公共课课时。

(2)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质”。要大力加强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和相关专业课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精神、专业文化。例如,汽车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凸显对国学的继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鉴赏能力,又要融人汽车行业的文化,体现学以致用。

2.技能为本,深化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同一地区学校之问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所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在学校教学上,学生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虽然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开发相关的新专业。避免同一地区中职学校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学校要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打品in专业。并在研究总结主打品牌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就业率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

(3)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与自身实训设备,推广理实一体化或现场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技能培训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职教集团,建立用工信息、行业发展走向动态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平台,为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将企业的管理文化、技术、设备等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工作。还可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不足。

(5)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技能证书是学生专业技能等级的证明,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技能考核是宽进宽出,没有门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持毕业证、技能证,但工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中职校要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严把出口关,严格规范考核,提高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学校要与行业共同制定技能证的考试标准,允许没有取证的学生工作后继续考证,确保技能证书名符其实。惟有如此,我们的毕业生才可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有更高的工资待遇。

二、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1.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面临基础能力不足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之问的矛盾,有的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为首先解决生存问题,校舍十分简陋、甚至是临时搭盖的,以至挤占操场等活动场所,还有的学校水电跟不上,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校长们仍使出浑身解数,顶着各种压力扩大规模。这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外部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内部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东部某省,2008年同扩招前的2004年相比,四大生均教育资源(生均校舍、生均实训实习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下降幅度达20%~40%。要求这样缺场所、缺资金、缺师资、缺实训设备的职业学校能够提高办学质量,无疑是缘木求鱼。

2.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5

一、对素质教育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要求与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素质教育方法,建立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等环节,素质教育是教学质量的基础,而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素质教育是为了成就高素质的人才,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成就高素质的人才。在不影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完善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对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这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二、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如何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从确定学校办学理念入手,做好思想上的引领

人们都说,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但同样有一个好的思想引领,诞生一所好的学校也不难。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是适应社会要求,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但是作为学校,这并不意味任何思想都能对学校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一所学校,在教学上,观念不统一、不明确,思想混乱、各行其是,或当学校被一种落后的、僵化的思想所统领时,学校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学校的教学制度就很难有生气、有创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如果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被正确的教学思想所引领,那么,教学工作就有可能产生最大效益。学校的校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首先应当是教学思想的领导。学校的校长和业务领导应以正确的教学思想来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认真地对学校的教学主体与对象、学科性质与功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氛围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甄鉴、整合、引领。

学校的教学思想确立之后,应当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教学思想富有生命力、引领性,做到敢于实践。空有思想、没有实践,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和教师原有思想意识、思维定式产生矛盾,受到抵制,必然要有反复的过程,对此,校长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思想都是在经过了长期反复实践检验后,才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校长和教学管理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及时吸收新思想、新方法,更新自己的观念,运用各种管理措施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师的认识,帮助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到教学行为中去。

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首先要做好教学思想的领导与引领。一所学校有高楼大厦,先进的设备设施固然重要,但绝不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唯有思想才能支撑起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才能有高效益的教学质量。

2.从教学实践入手,做好管理上的规范

(1)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原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讲话中曾经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一是始终不渝地加强对教师的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着重解决把教育当事业还是当“饭碗”的问题,被动工作与主动工作的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给了人们多种选择,面对社会上非主流意识的影响,学校必须保持育人环境的圣洁,教师必须保持精神家园的高尚,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我们要积极鼓励教师建功立业,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体验人生的幸福,从本职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经济的日渐迫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让学习成为学校的制度。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向老师传达新的观念,传递新的信息,吸收外来经验,为我所用。通过学习,让教师都明白,只有学习才能增强自身能力,优化自身素质,才能胜任新观念、新思想下的教育工作。因此学习成为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

(2)要努力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尺度。做足教师的“茶饭功夫”,从教材分析、备课、上课、作业批阅、课后辅导对教师进行规范和要求;做实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使“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改口号,推动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古人如此,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因此借鉴别人,充实自己,从教学研讨开始。扎实做好常规的教学研讨,如听评课、集体备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活动,让这些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习惯;确定学校发展校情的重点课题,开展专题的研究。学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给师生提供发展的舞台,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制度首先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达到让干事业的人扬眉,使消极落伍者受到鞭策。学校要制定和完善结构工资、绩效考核、评优树先、职称评聘以及各种专项奖励制度,使教师全方位的工作都能得到体现。其次,制度的制定必须源于民意,即充分发扬学校民主,学校重大方案制度的出台,事先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最后由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实现阳光操作,做到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保证各类评选活动的公正和公平,起到凝聚民心、团结奋进的激励作用。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要能为教师个人的专项发展提供舞台。管理的目的在于激活群体的潜能,而激活群体的重要方面就是善于发现个体的长处、优势,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成功机会,让个体在成功中实现自我的管理和发展。最后,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规范评价与谈心工作相结合,使广大教师时时受激励、处处有目标。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6

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和问题解决型人才。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校,课堂教学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单元细胞,是学生展示自我、满足成就欲望的自主空间。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就要在班级状态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地体现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将40~50名学生集聚一堂,采取“等量、同速、同要求”的教学模式,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吃不了”的局面,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形式、从教学时间到教学空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从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我校在“九五”期间就开始进行分层教学的试点实验研究,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教学,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十五”期间,我校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挂牌为“分层评价”的实验单位,在“九五”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与推广。这一实验证明,分层教学、分层评价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及学生观,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数学学习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进程

1.精心设计,充分准备(2001.10―2001.12)

1)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验方案

2001年,在课题启动前,我校首先成立以隗永博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负责,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小组成员会认真学习与领会有关文件的精神,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实验课题并拟定方案初稿。随后,我校邀请有关课题的专家进行考证,对原课题进行修改与完善,最后确定“分层评价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一实验课题,以数学为先导,进而带动全校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音乐、生物等的研究。此次课堂涉及我校3个年级,共2150名学生,由各学科的教研组长或该学科的骨干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

2)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培训教师

课题领导小组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组建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电教人员、学科教师共170人参加的课题组,根据课题承担的主要任务划分组织进行指导。在实验中,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有机结合。为了确保实验工作的有效进行,我校会通过多种形式对课题组及其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校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3,为了使他们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学校会选配20多位业务精、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订合同、议措施、帮思想、传作风,对一时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扶一把、送一程,加快他们成长的速度。岗位的“练兵”活动,不仅会在教学主阵地上营造一个你追我赶、龙腾虎跃的局面,还会促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我校规定,每个学期高级教师要做5节好课,听课20节以上;骨干教师要做5节以上的示范课,听课20节以上;青年教师要做5节以上的达标课,听课20节以上;校长和副校长要听课50节以上,主任、副主任要听课60节以上。我们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为先导,在学习、教研、科研与管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4)加强教学硬件及环境建设,确保实验稳步实施

在承担实验任务后,我校在教委的关怀下建造了现代化的实验大楼,通过多种渠道,自筹资金200余万元,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及化学、生物、物理等一流的实验室,购买部分软件,为实验工作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5)规范管理,建立奖励表彰制度

我校根据岗位的目标和职责,实行全程目标管理,进行全员量化考核,突出公开、公平、公正、及时、认真、准确的特点,根据研究成果的获奖级别、等级,给予教师较高的物质奖励,并在大会中进行表彰。

6)做好前期准备,面向实际

各课题组利用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现状,组织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工作。

2.实验研究,探索规律(2001.12―2003.3)

1)实验目标

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数学分层测试卡》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新理念下和谐、上进、民主及主体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成功,变学生“被迫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

通过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由“教书型”变为“科研型”,进一步培育骨干教师队伍,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推进措施

(1)做好“二实”,即各子课题的计划落实要到位和课题领导小组的检查、指导落实要到位。每学期初,课题领导小组要研究制订学校的实验计划。在计划中,课题组要做好“布点”、“选点”工作。教务处根据各子课题的实验计划,井然有序地排列出学期的“实验课时间一览表”、“高级教师观摩课一览表”、“骨干教师示范课一览表”、“青年教师达标课一览表”,分发到每位教师的手中。课题领导小组采用岗位责任制,实施校长、主任听课制度。

(2)抓好“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学校提出了“重教研、兴科研,创名、争优,做人民满意教师、创人民满意学校”的口号。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全体教师人人争先,在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教学研究出现了百舸争流、万象更新的可喜局面。

(3)搞好“四课”,即集体说课、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集体说课就是说大纲、说教材、说重点;集体备课就是要求做课教师依据实验目标和内容集思广益,设计方案;集体评课就是讲完实验课后,边放实验录像课,大家边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感受,分析与评价教学效果。

(4)开好“五会”,即工作会、交流会、培训会、评审会、表彰会。学期初,课题领导小组会组织全体成员召开实验工作会,总结前段实验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布置本学期的实验任务,明确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组织课题组成员的座谈交流,相互沟通借鉴,取长补短。领导小组成员也会深入各子课题组,听实验课,掌握实验情况,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验教师遇到的困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是共性的则会请专家进行集中培训指导,特殊的则会进行个别指导。每到学期末,实验教师要对实验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撰写实验小结或报告,在此基础上,学校总课题组会召开评审会,评出优秀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最后,学校也会召开课题研讨与表彰大会,形成学有楷模、争当标兵的人人积极进取的氛围,也为具有一定水平的成果参评、发表、交流创造有利的条件。

3.深刻反思,总结提高(2003.3―9)

这一阶段主要是各子课题组进行实验总结,之后学校总课组也会对整个实验活动进行实验总结,整理相关的实验资料,准备进行鉴定验收。

三、研究体会与结果

通过分层教学课题的实验研究,在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实验研究中,学校领导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观念是前提,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严格、规范、科学的组织管理是保证,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基础,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根本。

通过分层教学课题实验研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由原来的厌学到今天的爱学。以《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教学实验为例,数学曾经让一些学生望而生畏,但由于分层教学,他们努力地“跳一跳”,就会摘到“桃子”――“属于他们的100分”,这会大大地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喜欢数学和主动学习数学的人数,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以看出,两个实验年级的学生在实验后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显著的进步。

同时,《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与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也表明,它会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如表3所示,这是我校在这一实验后参加“全国迎春杯数学竞赛”获奖人数的情况。

注:全区获市级个人一等奖的只有一人,即我校的吴越同学,实验年级在各级数学竞赛的获奖率均居全区第一。

此外,通过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我校构建起分层教学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各个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开始潜心钻研,积极探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增强,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

而且,这一分层教学实验研究也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2002年,我校中考成绩各科的优秀率在全区名列第一(如表4所示),并囊括全区中考前三名,连续两年夺得区中考状元,中考升学率、毕业率、巩固率也均名列全区领先地位。两年来,我校有200多名学生考入市区重点高中,这些学生在他们所在的学校仍处于领先位置,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我校还多次接受区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和兄弟单位的观摩、指导。仅在2002―2003学年度上学期,我校共组织参加市、区教科研活动100余次,校级的教、科研活动160余次,市、区级优秀课8节,校优秀课40余节,评出校级优秀教案60余份,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可以说,“兴教研”、“重科研”是促“优质”、创“名校”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分层教学课题实验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学生参加区、市、全国等各类竞赛共有586人次获奖,在“迎春杯数学竞赛”、“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全国初中英语新星杯大赛”、“春蕾杯作文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另外,分层教学实验研究也促进我校干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升了他们的教学能力,让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增强科研意识。我校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实现了有机的结合,科研是为教研服务的。各个学科在每两周都会召开一次教研会议,做到学期活动有主题,每次活动有专题。校长、主任均会成为教学研究小组的一员,出现组内、外跨学科的听课、交流与学习的情形。“人人参与教科研”在我校已蔚然成风。仅2002―2003学年度上学期,我校教师作出分层达标课127节,校级示范课30节,区级示范课11节,市级示范课5节。在以上的各项活动中,各组的听课率均在98%以上。教师到外校听课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达43次,外出参加教研活动累计155次,学校领导每学期听课节数在80节以上,参加教研组活动20次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教师的教研与科研能力,仅在2001年9月―2002年6月,我校教师共作出各级优秀课83节,写出各级优秀论文105篇和各级优秀教案40份。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一大批实验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其中校级骨干教师28名、区级骨干教师13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名,75%的教师取得“英特尔未来教育”结业证,80%的教师获得北京市科干局计算机模块考试a级证书,25%的教师取得“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一支素质良好、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已逐渐形成。我校也初步摸索出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与途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与实践促进他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他们的业务理论水平,通过“压担子、搭台子、指路子”,让教师在实践和总结中锻炼与提高。而且,我校对如何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五个结合”的理念,即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与培养青年教师和技术培训相结合、与专家指导相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两年来,我校正是通过“五结合”的科研之路,达到“双提高”的工作业绩,实现教师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跨入新世纪,良乡二中会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追求在更高层次上办学的新思路。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经过深入探讨和研究,确立“全面育人,多出人才”的办学目标,提出以学校管理为重点,使管理工作规范化;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使教学设施现代化;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使培训工作多样化;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使教研、教改系列化;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教育评价为保障,使监测考核科学化的整体工作思路。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出现了质量危机,学生身体素质出现逐年下滑现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高等教育永久的主题。如何在扩大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成为高等教育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2现状与问题

对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校领导阶层重视不够

高校领导阶层对于体育教育重视不够,认为体育只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一门必修课。忽视教学专家、学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中的作用。管理的重点是表面的,形式的。单从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去评价教学质量,用有无教学事故去约束教师,使得教师上课束手束脚,难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2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

调查显示,相对于其他科目,体育教学设施差异性较大。经费充足的教育部所属高校体育设施较为齐备。而经费相对不足的省属高校体育设施较差,且开展相关体育比赛的经费量亦不足。导致体育部门相关领导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时受到经费的局限性较大。不能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

2.3制度不完善

高校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这种制度在办学初期可以有效的缓解教师资源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对学生体育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而我们仍在用老的制度来管理变化了的体育教学,后果一定是不太理想的。

3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依据当今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理论,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至少包括四个系统构成,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奖励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

3.1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按照教育部关于师生比例的要求要达到1:18,所以要保障教学质量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及学生,两者相辅相成。但随着近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体育教师的引进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教学本身具有特殊性,随着体育项目大众化,高校体育不再仅仅局限在走、跑、跳、投等简单技能的学习,学生更趋向于趣味性较强的小球项目和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多样性。

3.2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3.2.1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包括高校教学系统管理体系、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配合学校完成大学的各种课程要求,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管理部分应当制定符合自身要求,合乎体育教学规律的规章制度,例如体育教学课堂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办法等。

3.2.2课程组建设或者教学团队主要负责课程资源建设,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开展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建设体育课程质量标准,开展课程研讨,交流体育教学经验;完成上一级组织安排的其他课程建设工作。

3.3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3.3.1体育教学部门设立责任教师基层教学组织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每个基层教学组织设责任教授一名,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责任教授需要具有高级职称,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力强。责任教授任职为每届三年,也可以连任。

3.3.2体育教学部门也可以将每位专任教师编入相应的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专题教研活动和不少于1次的教学观摩活动;教师个人听课或相互听课不少于2次,责任教授每学期随机听课不少于3次。

3.4教学质量考核与激励系统

3.4.1体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体育教学组织建设和活动看展,原则上不少于本单位本科教学运行经费的10%。这样可以鼓励体育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将教师送出去再进修以提高专项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体育技能的需要。

3.4.2加强年度考核。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年度考核工作由主管部门负责。考核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优秀的体育教学组织人可以推荐参加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及先进个人评选,优胜者由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3.4.3奖励工作津贴

学校按照教师数量和工作任务量,为体育主管部门核拨基层教学组织工作津贴。体育部门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向体育教师发放工作津贴。对于工作不认真,不合格的教学组织负责人和教师及时予以调整,并扣发工作津贴。

4结论

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确保高校体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对于缓解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危机,转变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现象,乃至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体育健身的普及都有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场馆设施为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健全体育管理制度。本文依据当今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理论,从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奖励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四个方面试图构建高效体育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R].2011.

[2]教育部文件.印发《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R].教体艺[2002]13号.

[3]王莉敏.体育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3):80-82.

[4][8]易宝锐,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10(5):75-77.

[5]孙立海.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77-78.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教学质量

一、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指导思想不明确,定位不准。这是制约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办学指导思想并不十分明确和端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高职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所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二是某些学校仅仅把举办高职教育作为权宜之计,把主办高职作跳板。三是认为办高职教育要比办其他高等教育容易,而忽视对高职教育的内容、手段、规律、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基本条件的重视不够。

(二)师资队伍不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1)教师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其主要表现是:认识到了高职教育与其它高等教育的共同之处,但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律认识不足,习惯用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去思考高职教育。(2)缺乏“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与市场差距很大,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不符,难以完全胜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无明显改变,跟不上社会的进步,这其中既有师资整体素质的原因,有教学设施的原因,也有教育观念的原因。(2)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学科型“教育的影响,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结构,“三段式”仍占主要地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

(四)高职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高中生,二是五年一贯制初中生,由于职业教育自身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使社会和家长产生了一些偏见,认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劣质”教育,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比,因此影响了考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

(五)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承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主要有三类:成人高校转制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普通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的学院。其中,普通专科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相对优越,而其它类型的学院在转制后由于没有足够的投入,仍然存在为求生存而超规模办学的现象,在教学基本设施,如校舍、实验设备、图书等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六)高职教材建设落后。高职教材建设这几年虽有长足的进步,但高职院校所用教材其内容和结构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增设独立的高职招生考试,提高生源质量。为保证高职教育独特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少应当在省级层面尝试为高职教育另设独立的统一考试,这种考试应当不同于现在的所谓“单招”,而是应当把测试的重点放在对考生身体健康水平、观察判断力、反应能力、手脑协调能力上,而在文化知识能力上也应与普通高考有所区别。在省级层面把高职招生考试作为一种独立考试固定下来,其好处有三:其一,有助于打破目前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错误理解,还高职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其二:有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材。目前的高考方式选拔的学生,对考生的理论能力测试有余而对考生的动手能力测试明显不够,与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也是不相称的,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其三:可以减少高职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于目前的录取方式上存在的弊端,将一部份不适合在技术应用领域培养的学生也搜罗进来,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另设独立考试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这种浪费。

(二)重视科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我们认为,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而科研工作则起着辅助与促进教学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加速器”。我院在总结自身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研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全面推进科研与教学同步发展”的方针,目的就是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90年代以来,我院先后有10多项研究成果和新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我院植科系肖君泽副教授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研究”和“韩国小豆引种实验与应用研究”两个课题研究,成功地选育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长晚籼1号”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种“长早籼9号”两个新品种,在我省长沙、益阳、株洲等10多个县市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为我省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肖君泽教授被农业部授予“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动科系主任欧阳叙向博士主持的“湖南山区发展绵羊的调查研究”成果应用于邵阳市,产生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其“生产山羊肥羔的配套技术”于今年应用于长沙天心区大托镇新港村。诸如此类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锻炼提高了我院教师的业务水平,每取得一个成果,就有一大批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直接提高了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要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必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核心一环,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走出去”一是指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任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我院先后有9位教师担任了省内外各类农业企业、专业户的技术顾问,为企业减少损失、提高利润率做出了贡献。二是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科技扶贫、科技下乡活动,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90年代以来,先后有13位骨干教师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在为“三农”服务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引进来”一是利用校企联合办学的有利条件,由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学校培训教师,介绍企业使用的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先后有数控加工、模具设计、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园林园艺、畜牧兽医等专家来我院授课30多次。二是直接到企业生产一线去调入师资,近几年来,每年都要从企业中去选调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工程师、技师充实我院的师资队伍。

(四)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人才的质量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核心还是提高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特别是把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国际生活中的竞争力作为质量要求,破除片面强调理论考试成绩,“一张试卷定高下”的不合理做法。强调过程考核、综合考查,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五)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教改的核心是专业建设,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校企结合等方式拓展新专业,使职院能很快融入市场经济主战场。其次,根据行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方向与规格的要求,扩展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使培养的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三,有计划的确定重点建设专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倾斜,让它们成为教改的“试验田”,全面探索教育教改的新方法,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目的。

(六)考评分开,促进质量评价社会化。教考分离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的高职教学,沿袭的是学生学,教师考,与社会、企业脱节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使是有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学院,也基本上是自己出题考自己学生的老套套,虽然有时是其它单位来考,但由于与自己的单位利益有关系,毕业的学生又不是自己用,大多数就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于是就出现了学生拿着“证”却不会做“事”的怪现象。要打破这样的怪圈,就必须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被社会承认和接受的“质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必须摆脱完全由学校自我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传统观念,树立由社会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观念。要建立一定的“市场准入”标准,由国家指定的行业协会来统一考试鉴定,由“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的技能做出评价。

(七)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学校主体,积极营造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单靠高职院校的一己之力是心有余而力不逮的,只有通过政府的力量,协调和组织行业、企业、社会的资源,共同努力,为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氛围。政府主要应当在政策引领、规则制定、保证教育公平以及财政投入等方面发挥作用,其次,应当将办学自真正下放到学校手中,让市场在配置教育资源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上,学院通过为行业企业服务,获得行业企业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根据行业企业标准,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主动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获得高素质人才和智力支持,降低生产与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社会形象;行业通过支持学院办学,获得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必需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促进行业实现科学发展。在行、校、企合作中,形成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的互利共赢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学院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计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参与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企业为学院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发展动态、人才规格要求、兼职教师、就业岗位、与学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全方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校企双方人才互动、资源互动、信息互动的多维互动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学院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计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参与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企业为学院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发展动态、人才规格要求、兼职教师、就业岗位、与学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全方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校企双方人才互动、资源互动、信息互动的多维互动机制。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联动,共同营造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9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要应时而变首先是教师的应时而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书育人的执行者。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来传达完成。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教师一定要做到:1.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学习,让知识结构体系、知识面等得到提升,以便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2.要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多开展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教学手段应时而变。除要熟练掌握传统的手段方式外,要逐步地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要吃准教学目标、内容、考核等方面和教学大纲精神。做到定位准确难易适中,绝不能墨守成规。其次,新教材中的“事实聚焦”“知识链接”“视野拓展”等栏目,应结合本地或身边事例引入教学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又能促使教与学有效互动。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拓展延伸性。

再次,学生应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认清市场经济形势,摆好自己的位置,扎扎实实的学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力争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2.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多开展合作性学习

2.1科学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科学合理构成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按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内成员人人都有分工,让其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

2.2强化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身边材料的能力

德育课教学的基本要素一是观察二是材料。传统教学中材料通常由教师提供或教材提供。学生只是接受材料,并用材料印证观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细心观察生活,积极搜集身边的材料。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观点分析材料,观察掌握原理和观点。即教材中材料分析理解掌握观点,又用原理观点分析生活中的材料。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3依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习内容是固定的,但教法、学法可以灵活多样。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因此,合作性学习方式也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法。同一方法不能连续或单调地出现,否则,学生就会厌倦和反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但要整体设计课程,可按计划将课堂活动项目提前布置下去。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活动平台。这样让学生感到亲切,达到了分工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行为能力。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10

关键词:成人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成人教育的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目标,成教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各行各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一张文凭,而是更加注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成人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成教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把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保障。

一、高校成人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高校成人教育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一些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是看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高校成人教育实践教学学时越来越少。还有一些人认为,实践教学过程比较烦琐,教学组织工作比较复杂,不仅需要协调好与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与各实习单位的关系,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设计,从实践教学的检查指导到衣食住行、安全保障,方方面面都需要操心。所以干脆主张不搞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也就很难落到实处。这是我国成人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高校成人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社团活动等都需要经费。但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致使很多实践教学活动难以扎实有效地开展。有些学校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验室器材添置不足、更新缓慢,存在着实验设备陈旧老化的问题。校内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再加上校外没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很多实践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3.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伴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教师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力军。这些年轻教师思想活跃、进取心强。他们的加盟提高了高校的学历层次,但无形中也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瓶颈。目前,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年轻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理论教育,大多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训练,虽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际操作能力普遍低下,因而很难高效地进行实践性教学。

4.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化管理机制

成人教育实践教学普遍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很多方面不够规范,也没有标准。由于缺乏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管,实践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毕业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不少学校对这一环节的检查仅仅停留在提交实习证明上,而对暑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则根本不进行检查。很多高校实习前对成教学生不进行上岗培训,实习结束后也很少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缺乏制度化的监督管理,成人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5.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不够科学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仅简单地延用以卷面成绩为参照的考核办法。这种办法只是注重书面成绩,而对于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活动、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等一律不给予相应的加分。这种考核办法由于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所以既不公正也不科学。依据这样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

二、解决高校成人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校成人教育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1.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必须彻底转变,否则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高校成人教育要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重构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成人教育要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

2.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

增加投入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高校成人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舞台。实践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劣。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要在搞好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的同时,根据资金投入、开课情况搞好实验室建设规划;通过与兄弟院校合作的形式,提高实验室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数量充足、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开放化、综合化,为培养成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筑发展的平台。

3.重视岗位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知识结构合理、事业心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高校成人教育实践教学质量。学校要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以适应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想方设法为那些素质好又乐于为实践教学献身的教师创造条件,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到高校进修,提高其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聘请知名学者和企事业单位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鼓励和动员专职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如会计师资格考试、主持人资格考试等,使专职教师努力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经过多方努力,力争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及监督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稳定有序地推进

为使高校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稳定有序地进行,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与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督促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转。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学校要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管理细则,还要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出实践教学指导大纲,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进行。再次,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组建实践教学管理小组,对学生教学实践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便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此外,还要建立学生自查自评制度,建立学生实践教学档案,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5.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卷面成绩为参照的传统考核模式只适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评,不适用实践能力的考评。一定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方法,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技能考试,只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就要给予相应的加分。另外,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也应给予加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更客观、科学的评价。

实践教学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成教学生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各级各类高校要切实加强成人教育的实践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意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单春晓.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雷群安.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焦作师专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