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0:28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1

关键词: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途径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三、实施途径与有效方法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2

落实《标准》,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基本价值导向。

一、强调园所规划意识

《标准》把“规划幼儿园发展”作为园长首要的专业职责,“专业要求”第一条要求园长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这是办园的基本要求。园长应该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只有把握好相关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才能清醒地认识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分析幼儿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形成良性发展思路。

在把握正确办园方向的前提下,园长要组织专家、教职工、家长、社区人士等多方力量参与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依据发展规划指导教职工制订并落实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提供人、财、物等条件支持,并监测幼儿园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与成效,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幼儿园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可以说,只有超前规划好幼儿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做到统筹兼顾,分工实施,形成发展合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覆盖城乡的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最终形成。

二、突出遵循教育规律

幼儿园园长集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种角色于一身。对于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园长一般比较熟悉与擅长,但对于教育者的角色,并不是所有园长都熟悉和擅长,甚至是某些园长的短板和弱项,这正是《标准》对园长提出的新要求。

通俗地说,园长必须懂教育。园长不仅要掌握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原则和原理,更要熟知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科学地创设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等,确保提供有质量的幼儿园保育教育。

《标准》强调文化育人的功能,要求园长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园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此,园长应该具备一定的自然、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艺术修养,了解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理解和欣赏幼儿的特有表达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目前,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来说,学前教育阶段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仍然较为严重。为此,《标准》要求园长把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对幼儿发展应有合理期望,尤其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防止和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园长应该掌握国家关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熟悉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改革经验,了解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和保育教育活动中应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总之,园长要以维护幼儿的人格和权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发展为根本目的,作出具有师德和教育智慧的专业判断,确保优质的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的方法进入幼儿园。

三、要求引领教师成长

园长是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园长应该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保教人员,促进保教人员团结合作;园长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创设条件,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园长要具有明确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意识。

园长要掌握引领教师成长的知识与方法,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指导教师开展保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开展园本教研、合作学习,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具体执行中,可以根据教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年限或工作经验、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需求等,组建各种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的小组集体学习和共同发展。同时,园长还要特别关照每位教师的个人规划与专业发展,全程指导教师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具体发展计划的制定,并监控实施的关键阶段和重点步骤,提供必要的个别化支持和指导,确保每一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实现。

《标准》凸显了幼儿园教研活动的重要性,要求园长“领导和保障保育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提升保育教育水平”。例如:指导幼儿园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园长深入班级指导保育教育活动制度,利用日常观察、观摩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评价保育教育状况并给予建设性反馈等。这些基于实践的教研活动,有助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准》强调突出师德建设,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引导支持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同时要求园长增强保教人员的法治意识,严禁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四、注重自身能力提升

要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园长,必须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标准》要求园长: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园长专业发展、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艺术素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

每一个园长都应该对照《标准》的六大方面60个条目,认真反思和自我检核,评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所谓“缺什么就补什么,差什么就修炼什么”,园长应该不断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克服日常琐事的困扰,预留一定的学习实践时间,把专业发展作为工作和生活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自学,参加各种学习和研究活动,养成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能力的习惯,修炼职业道德,增进专业理解,提升教育智慧。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内涵重要性措施

一、师德的内涵

何谓师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

幼儿教师从事启蒙教育,面对学龄前儿童,要怀着崇高的热情和爱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启迪“美好”人生。以师德为最底线要求自己,以春雨润物般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在人生起跑线画上清晰而端正的一笔!

二、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幼儿教师师德素质的需求更迫切。只有积极培养热爱幼儿、甘为幼教事业献身的教师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对于提高广大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园风的需要

幼儿园作为培养下一代的教育场所,良好的教风和园风尤为重要。第一,教师道德比从事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幼儿教师的语言、教态、行为、举止自然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给孩子打上深刻的铬印。教师的教风、幼儿的学风构建起一个幼儿园的园风,并反作用于教师和幼儿。第二,幼儿教师的道德实践活动方面,比其它职业更具有强烈的典范性。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严于师表,处处以身作则。第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影响力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广泛、更深远。因此,幼儿教师师德建设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以师德建设带动整体队伍的提高,以师德推进教师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学风、教风,促进幼儿园良好园风的形成。

3.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是幼儿教师忠于职守的需要

任何职业都要求有职业道德,忠于职守是现代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按幼儿教师职业的规范、规则和要求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

综上所述,加强新时期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教队伍,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三、如何加强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

1.提高待遇,创造师德推进的宏观环境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挚爱与追求,表现为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自豪和责任感的强弱。当社会以物质的、精神的形态充分肯定幼儿教师劳动的作用,确立该职业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越地位时,才会激发和保护她们敬业、乐观的精神。因此,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师创造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及其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现实状况,是制约幼儿教师师德水平整体提高的决定因素。

2.弘扬先进,推进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实施师德精品工程,树立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师德典范,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行有标尺,形成唯德是尚、见贤思齐的崇德氛围。营造“能者上、优者奖、强者升、弱者帮”的教学管理模式。另外,还要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作风,以师徒结对活动为载体,促进保教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良好师风逐步树立,逐步形成教师以教书为己任,以育人为天职,安教、乐教、勤教、善教的良好师德风尚。

3.丰富载体,营造积极和谐的师德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依托多方式、多途径才不至于流于空谈,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可通过以下载体进行师德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根据教育形势,结合本园实际,确定本学期师德建设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请进来: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做师德专题学术报告;走出去: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4.加强监督,完善公平有效的考核机制

师德建设既要有自律又要有他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不断提高。首先,幼儿园必须建立内部师德考核机制。其次,幼儿园要听取家长意见,接纳家长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5.职业认同,促进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作为管理者,应有的放矢的、潜移默化的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教师发自内心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促进教师责任心、进取心的提升。

6.加强修养,树立新时期教师行为规范

新时期对教育的高标准,对幼儿教育的新要求,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目标。幼儿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热爱幼儿、勤于学习、自强不息,还要活泼健康、举止文明、作风正派、以身作则。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幼儿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身教重于言传,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影响幼儿。

另外,在教育工作当中,幼儿教师要善于总结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教育行为、教育技巧。

7.让爱同行,促进师德建设的核心升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对于幼儿对新生活的适应起关键作用,教师的爱心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幼儿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易于将对父母的依恋,转化为对爱他的教师的信赖和依恋,因此,师爱对于幼儿生活的适应,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爱可谓是幼儿生活有效的转化剂、滋润剂。

拥抱,是一种亲密接触,是心灵真情的表露,是爱心火花的迸发,是师爱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还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教师的拥抱、教师的爱,都会如同蜂蜜般沁入孩子心田。拥抱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使他们从心里认识教师,接纳教师,依恋教师。教师投入的一个鼓励的拥抱、由衷的赞赏,会大大促进幼儿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感情。因此,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敬业精神的核心,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是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教师职业的灵魂。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总之,良好的师德,对于教育发展、国家振兴是一种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所以,每个教师都要认真领会师德内涵,紧紧把握师德灵魂,用自己对教育事业、对纯洁儿童的赤诚之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4

关键词:美育教育;传统文化;途径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扩宽美育教育的新途径,构建多元化的园本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

1.国学启蒙教育,浸润幼儿幼小的心灵。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精选了部分优秀的古典文化内容并将其汇编成册,结合现代经典优秀绘本故事等,以每周1~2次的晨间10分钟诵读、活动区阅读、表演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在阅读中感受经典文化中蕴含的语言美、诗词美和意境美,并在情境表演和情境再现中让幼儿感悟其中蕴藏的教育元素,逐步净化幼儿的心灵,启迪幼儿的智慧。

2.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教师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扎根感恩父母、感恩同伴、感恩他人的美好品德。笔者结合国学教育,借助于幼儿园园本课程,深挖课程中传统美德“孝心、感恩、回报”等文化资源,注重幼儿爱心的培养。我们坚持“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回归幼儿生活本源”的原则,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感受别人关爱的同时,学会感恩他人。

3.剪纸与泥塑活动,让传统的民间艺术舞动在幼儿的指尖。教师要将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精髓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发扬和光大,进而拓宽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渠道。因此,我们将幼儿剪纸与泥塑活动引入到幼儿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点带面,逐步将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引入其中。

4.武术教学,扬国威、强体魄。作为中国的传统武术,在达到强身健体、塑造良好形体的同时,更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传统武术学习,聘请专职的武术教练来园授课,并且将充满朝气的武术操与幼儿早操相结合。每年的六一节,孩子们展示的武术表演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培养了幼儿从小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二、多途径、多角度对幼儿实施美育教育

1.充分运用空间,让幼儿感受美的熏陶。我们把教学楼内长廊的墙面上用泥塑绘制了成语故事、“好习惯从我做起”等内容,让幼儿在感受成语故事所带来的语言美、行为美的同时也欣赏到了泥塑作品带来的美感。教室的天花板上,教师精心布置了各色植物、动物及剪纸造型的垂挂。这些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每天都在伴随着幼儿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2.通过“一班一品”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一班一品”是我园营造创意空间的主题活动,各班教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兴趣确立本班的环境特色,力求在环境上创设美术教学氛围,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与环境发生互动,从而达到欣赏美、感受美的目的,进而全面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3.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之美。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每个环节,我们都有意识地渗透了幼儿对美的理解和教育,如衣物整理的规范要求,如厕、进餐的文明礼仪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件物品,无不传递着美的信息和对美的追求。在这种环境中,幼儿的身心得到了愉悦,行为得到了美的感召。

4.幼儿自主美术活动,让幼儿的自主创造性得到发挥。在活动区环境上,教师结合班级特色对活动区环境进行了艺术美化。在活动区内容设置上,力求突出特色,以“激趣、放手、支持、延伸”活动区指导模式,使幼儿的活动质量有质的提高。

5.班级创意美术活动,激发幼儿自我探究的潜能。我们给幼儿提供基本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幼儿自身经验为基础,整合多种美术技能和表达形式来独特地创造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陶冶幼儿情感、发展幼儿自我探索能力的目的。

6.园级主题创意活动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创意室不是兴趣小组的活动室,而是一个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表现的空间。在这里,幼儿在按区域形式设置的玩色区、制作区、绘画区、电脑游戏区、沙画区、欣赏区内自由学习,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自主宽松的氛围激发了幼儿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水平。

三、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5

【关键词】师德;师德建设;原因;问题;意义;途径

2012年浙江温岭90后幼师虐童事件在网上曝光,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一时间声讨声不断。那么后来呢?类似事件绝迹了吗?远远不是,近年来,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事件屡屡发生。幼师原本是孩子们最希望亲近的群体,可如今怎么成了“恶魔”?这不禁要拷问我们幼儿园:师德何在?

一、幼师师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师德建设中,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正面要求上,缺乏底线规定。例如:“热爱幼儿、尊重了解幼儿面向全体幼儿,支持正面教育,对幼儿一视同仁。”对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内容的学习,过于笼统,缺少可操作的细化规则,缺少易于理解的案例分析,师德建设流于理论清谈。2.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随着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资质差的学校,教师入职门槛低,管理混乱。也有一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出现了价值偏向,过分强调学术,忽视了人品和素养,关于师德行为的监督一直没有完善的制度、措施和方法,师德建设效果差。3.社会性问题广州女童饥饿难忍跳楼觅食;贵州毕节市6岁女童遭父母虐待,屁股被烙得血肉模糊。虐童已经成了社会性问题,成了全社会的悲哀。虽然国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遗憾的是,主体责任不明确,影响法律实施效果;事后惩罚不严,难以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4.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系统的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对制度、条例没有敬畏感。少数教师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轻视本职工作,学习敷衍了事。也有年轻少数老师,心智不成熟,其自身还没有达到教师标准。例如:我区一位工作不到一个月的老师,因为孩子午睡时说话,就用透明胶封嘴,还觉得“好玩”。

二、现阶段幼儿园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年龄尚小,身体发育还不完善,需要老师学习上、生活上的细心关怀和爱护。幼儿心灵稚嫩,情感脆弱,需要老师营造和谐、温馨的心理氛围,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如有“不当”,将会在他们心理上留下永远的创伤和阴影。而千千万万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因此,幼儿园的师德建设很关键。2.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师德建设对于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和家庭、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应通过良好的师德来推动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引导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同时广大幼儿园教师还应该成为家庭美德的履行者、教育者、传播者。3.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幼儿园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6

【关键词】游戏;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79-01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尤为重要。当幼儿离开家庭投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他们在各方面都要学着自理、自我服务,会有许多的不适应。此外,他们还缺乏对是与非的正确的判断能力,这些都制约着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

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冲突的社会性标准。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在游戏中,强调游戏规则的遵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使幼儿通过游戏形成礼貌、遵纪守法、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行为价值观,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角色游戏《买东西》时,就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来玩,售货员有售货员的行为规范,顾客有顾客的行为准则,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否则就玩不好。当幼儿按照规则玩下来时,他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和心理的满足,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可见,游戏一方面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这就使之与德育心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二、让幼儿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

在游戏中,幼儿因自身经验的不足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对所从事的活动缺乏自信心,表现出消极、被动和胆小。这样,本来能够完成的任务,也会半途而废。久而久之,这种胆怯的心理就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而,让幼儿在游戏中克服胆怯心理,勇敢面对任务,通过自身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基础。

首先,在游戏时应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技能,明白游戏的任务,让他们从容地进行游戏其次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做插接积木的游戏时,我先和幼儿一起讨论学习镶嵌、接插等基本技能,有了活动的基础,他们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不再畏缩,而是跃跃欲试,想把掌握的方法运用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尽管幼儿插接的物体很稚嫩,有很多缺陷,我总是用亲切的微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中,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大胆地进行操作,并有了创新。渐渐地,他们的插接起了变化,有了很多的花样,小小的插件、积木在孩子们手中有了灵气,一会儿扎成了篱笆,一会儿垒成了房屋,一会儿建成了大桥,孩子们获得了成功,对自己的才能有了信心,都渴望在下次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能。

成功是自信的法宝,幼儿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克服了胆怯,积累了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没关系,我们重新再来、不要紧,再试一次、我一定能行,成了幼儿在游戏中用的最多的话语,他们不再害怕失败,而是用足够的信心参与游戏,去证明自己的才干。

三、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与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兴趣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在进行我的家、看病、买菜等角色游戏时,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共同商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使他们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幼儿与老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为了能把游戏玩好,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此外,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可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感情,诸如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医生对病人的关心,顾客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尊重。因此,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分享、谦让、合作、互助、理解、尊重,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7

关键词:一日生活;渗透;德育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运用到幼儿道德教育中,为幼儿园道德教育提供了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德育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去发现、探索、实践和研究。

一、在各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各种节日、纪念日都是宝贵的幼儿德育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节日丰富的教育资源,适时利用节日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走进生活化的学习。如,劳动节,组织孩子慰问身边的环保工人,感受叔叔阿姨劳动的辛苦和慰问小区保安辛勤的工作;在中秋节的时候开展《赏灯》让幼儿为父母制作礼物,并为父母端茶、拿食物。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2.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取得胜利的道理;在玩跳绳、呼啦圈、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从而遵守游戏规则;在自由活动时,有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地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让幼儿逐渐领会合作、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游戏不仅给幼儿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所以游戏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3.利用主题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根据每月的主题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如,《我爱家乡》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从身边感兴趣和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真实情绪感染下,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常规教育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如:幼儿自己进餐、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得灵巧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家庭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8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的引导、培养、强化。要把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坚持不懈的去实施。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去渗透德育教育呢?就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的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当孩子户外活动回来后,利用餐前洗手的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老师再去拖地。老师利用这种结果让所有的幼儿理解了洗手时为什么不能把水洒出来的道理,懂得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此以后,幼儿就知道了洗手时要排队,于是规则真正成为了幼儿自身行为的一部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我们老师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2.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主题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在爱玩中学,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能力。如每年有不少传统节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时机。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八节"我班进行爱妈妈、爱老师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学歌曲《我的好妈妈》,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和操劳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的情感;节日当天,进行了"我对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来表达幼儿对妈妈爱意和祝福;节后,教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家长记录下来,拿回幼儿园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激励作用。在整个主题活动中,使幼儿懂得妈妈对自己的爱和付出,并且明白了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要付之行动的道理。"五・一"准备进行劳动教育;"六・一"进行好儿童教育;"十・一"国庆节里,唱"祖国真美丽的歌",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画,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身体运动是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玩滑梯、秋千等数量不多的器械玩具时,引导幼儿有爱、合作一起玩儿;在玩儿跳绳、玩儿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各类竞赛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助就会胜利的道理;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时,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9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专业价值;专业治理;教育领导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03-08

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成长始于专业认识与理解,长于专业过程与方法,成于专业能力与行为,归于专业精神与信念。〔1〕《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升学前教育领导力的专业准绳。本文将从教育领导专业化视域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教育领导专业化背景下的《标准》研制

《标准》的颁布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教育领导专业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国都很重视教育领导的专业化问题,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教育领导专业化进程。例如,早在1996年,美国州际教育管理委员会就制定了《学校领导专业标准》。关于学前教育领导的专业性及学前教育领导的专业成长路径,罗德进行过系统研究。〔2〕澳大利亚国家儿童保育认证委员会则制定了《托幼机构管理者标准》。新加坡教育部也在本国幼儿园质量标准中单列了“机构领导标准”,确定了机构领导的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是领导目标、专业发展与领导、与家长及社区的关系。〔3〕我国同样在基础教育领导力专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建立了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高中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特殊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五个教育领导群体的专业标准体系。这是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长专业化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近10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表明,提高学前教育有效性,收获学前教育高回报的前提是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基于此,美国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再创卓越:学前教育全面优质化的期盼”,澳大利亚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2020年每个孩子都免费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巴基斯坦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通过学前教育解决分裂和贫穷的社会问题”,印度尼西亚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学前教育优先发展”。〔4〕幼儿园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关键条件包括健康、安全的保教环境,较高的师幼比,具有适切性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保教者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经验水平,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较高的员工工作投入与满意度等。〔5〕这些关键条件的达到与否,与园长的领导力及幼儿园治理结构关系紧密。

从行业内在专业性来说,《标准》的颁布是促使教育领导专业化的重要举措。每个行业都需要领导力,领导力来源于专业性的内在规定。一是对领导专业性的认识,即认识到园长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长期的发展,幼儿园的保健、保育、教育三大功能日益相互融合,使其既有别于中小学,又有别于单纯的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的专业功能日益凸显,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6〕对学前教育领导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是推进专业化的前提。〔7〕当下,我国拥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幼儿园已超过20万所,远多于小学和中学。这是一个在大众层面加大专业性宣传,在行业层面实现专业认同非常好的时机。二是对园长领导岗位的关键性、制度性安排。园长这一岗位对其教育领导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有其独特的领导理念和基本维度。学前教育领导力需要培育,更需要专业标准的引领。〔8,9〕目前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前教育领导力的研究与培育,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领导力知识准备、实践锻炼、理论提升的培育体系。〔10〕例如,罗德系统阐释了学前教育领导的独特意义、人格特质、沟通技能及其领导力形成的基本途径,视学前教育相关者需要的满足为领导力修炼的核心。〔11〕又如,帕特丽夏提出了“儿童发展中心的幼儿园管理”理念,阐述了幼儿园管理的独特价值,强调了幼儿园教育领导的独立性。〔12〕三是通过《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和引领。一个行业在快速壮大时,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认同和规范,更需要有专业的期待和标杆。专业标准是评价一个行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专业标准的成熟程度会影响一个行业的成熟水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幼儿园教育领导群体就像一座金字塔,有塔尖、塔身和塔底。《标准》对塔尖部分的人是一种专业期待,对塔身和塔底部分的人是一种专业规范和准则性强制。一个行业具有成熟规范的专业标准,既彰显了这个行业塔尖精英的雄心,又能保证塔身与塔底的人员有行动的方向和准则。

总之,《标准》既体现了有关学前教育领导力的研究成果,更体现了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对学前教育领导专业化的认知水平。

二、《标准》的专业化功能定位

《标准》的专业化功能体现为专业准入、规范和发展功能。准入功能凸显专业准入的强制性,规范功能体现专业化程序(培养培训)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发展功能彰显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终身性,以及专业群体的自我意识与自律性。

1.专业准入功能

专业准入功能主要体现为净化队伍,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南非的相关专业标准规定,园长必须通过规定的资格审查,必须持证上岗,且有效期仅为3~5年。我国香港地区要求园长具备长期的幼教经验,取得幼儿教育学士学位,持有校长培训资格证书且有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13〕我国大陆地区颁布的这份《标准》是指导我国各类托幼机构负责人、幼儿园园长资格认定的准绳,对园长准入资格、园长继续教育、园长学历以及园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经验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专业规范功能

《标准》从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个方面规定了园长的培养、培训以及后备选拔导向,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面指明了园长领导力获得的方式,以及培养、成长、历练的基本途径。从对象指向来看,《标准》可以用于指导各级政府、托幼机构制订园长队伍建设规划,严格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园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园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园长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从而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专业发展功能

《标准》倡导“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14〕有利于解决以往园长资格认证缺乏专业依据,选拔缺乏专业导向,在职成长缺乏专业动力等问题。这一崭新的认证体系可以在过程中激发园长终身学习、注重能力提升的发展动力。有专业自觉的园长会将《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绳,既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主动性,又主动参加园长培训和自主研修,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努力成为学前教育和幼儿园管理专家。《标准》的专业发展功能促使园长专业发展进入自由自觉的生命状态,成为园长构建专业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园长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可以建立园长培训(发展)中心,根据园长职业特点进行课程及资源建设,根据园长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方法,加强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园长专业成长的科学研究,从而为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三、《标准》的专业理念

园长应坚守怎样的专业理念?《标准》指出应坚守五大专业理念。

1.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要求园长的德行要高于普通教师,以起率先垂范作用。以德为先具体体现在三个基本层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和党对教育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工作,履行法律赋予园长的权利和义务,主动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二是“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和幼儿园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关爱幼儿,尊重教职工,为人师表,勤勉敬业,公正廉洁”。

2.幼儿为本

“坚持幼儿为本的办园理念”,要求园长“把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要求园长“面向全体幼儿,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种族、性别、身体状况及家庭状况的幼儿”;要求园长“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适宜教育,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要求园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使每个幼儿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幼儿为本的办园理念是要贯穿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当中的,体现在方方面面,也体现在时时刻刻。

3.引领发展

园长的专业发展既立足于现实,又强调可持续性,目标指向未来。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头人,既是专业引领的领导者,又是组织协调、组织发展的领导者,更是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园长作为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带头人”,需要担负起“引领幼儿园和教师发展的重任。把握正确的办园方向,坚持依法办园,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激发教师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

4.能力为重

园长这一管理岗位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岗位。合格的园长需要具备组织领导力、教育领导力和价值领导力,而这些领导力最终需要通过行动力、执行力来实现。因此,园长应当“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突出园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5.终身学习

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园长应当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续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指园长要有发展、开放的心态,“将学习作为园长专业发展、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艺术素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

四、《标准》中园长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标准》对园长的专业要求分为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体现了对园长价值领导能力、教育领导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要求。根据园长领导能力的形成规律,《标准》分别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面作了规定,共形成60条标准。〔15〕其内在逻辑解释如下。

1.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构成组织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担当起优化内部管理的职责的核心是对幼儿园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最优组合。在专业理解方面,《标准》强调园长要依法办园、以德治园,自觉接受教职工、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注重榜样示范、人格魅力、专业引领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幼儿园管理规律,实行科学与民主管理。园长需要掌握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幼儿园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工作过程中,应准确理解国家有关幼儿园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园长的职责定位;建立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推行园务公开,尊重和保障教职工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民利(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根据需要建立园务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应急机制,制定相应预案,定期实施安全演练,指导教职工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掌握幼儿园园舍规划、卫生保健、安全保卫、教职工管理、财务资产等管理方法与实务。在能力方面,园长应重视增强幼儿园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认真听取党组织对幼儿园重大决策的意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幼儿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保安、厨师等岗位职责,提高幼儿园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调适外部环境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幼儿园外部资源,调动幼儿园外部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管理效用的最大化。在专业理解方面,《标准》强调园长应当充分认识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促进家园共育;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工作过程中,园长应当注重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掌握幼儿园与家长、相关社会机构及部门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方法;熟悉社会(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与特点;指导教师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掌握家园共育的知识与方法;建立幼儿园对外合作与交流机制,开放办园,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社区)及园际间的良性互动;面向家庭和社会(社区)开展公益性科学育儿的指导和宣传,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保教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注重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利用文化、交通、消防等部门的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委员会及社会有关人士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工作,吸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2.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构成教育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具备领导保育教育能力的核心是强调园长要具备保育教育领导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课程领导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在专业理解方面,园长要重视保教结合,把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对幼儿发展有合理期望;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园长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重视防止和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尊重教师的保育教育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保育教育改革;掌握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熟悉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和保育教育活动中应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落实国家关于保育教育的相关政策,立足本园实际,组织制定并科学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领导和管理能力,指导幼儿园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园长深入班级指导保育教育活动制度,利用日常观察、观摩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评价保育教育状况并给予建设性反馈;领导和保障保育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提升保育教育水平。

引领教师成长的核心是强调园长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率先垂范、引领发展作用,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制订相关激励制度、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专业理解方面,园长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保教人员,促进保教人员的团结合作;积极创设条件,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确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意识。在具体的引领过程中,园长要把握保教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指导教师开展保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方法;掌握园本教研、合作学习等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能力提升培训,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专业发展的条件及环境;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和评价制度,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落实每位教师有关培训学时的要求;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引导支持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保教人员法治意识,严禁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维护和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职工身心健康,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

3.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构成价值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具有规划幼儿园发展能力的核心是强调园长要从价值观层面规划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在专业理解层面,强调园长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重视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凝聚教职工智慧,建立共同发展愿景,明确发展目标,形成办园合力;尊重幼儿教育规律,继承优良办园传统,立足幼儿园实际,因地制宜办好幼儿园。在规划过程中,园长要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优质幼儿园的成功办园经验;掌握幼儿园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把握幼儿园发展现状,分析幼儿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形成幼儿园发展思路;组织专家、教职工、家长、社区人士等多方力量参与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依据发展规划指导教职工制订并落实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条件支持;监测幼儿园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与成效,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篇10

我国在逐步倡导教育人性化、素质化之后,开始引入情感教育这一概念,由于幼儿处于其情感特征和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的引导性和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对幼儿的情感发育进行积极引导,这使得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了多重意义,因而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近年来越发受到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

2.幼儿情感教育的特征

(1)涉及范围广

幼儿情感教育涉及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性教育之外,还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幼儿对外部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幼儿的品德、人格特质等各个方面,其涵盖面十分广泛,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这既给幼儿情感教育带来了大量的素材和教育平台,也给这一教育模式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幼儿的情感教育规律性较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2)专业化程度低

正如前文所言,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启蒙和引导性教育,专业化的知识教育并不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点,同时幼儿自身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且不稳定,这些都使得情感教育不适宜以专业化知识的角度展开,相反,而应该尽可能地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其熟悉感和认同感。

(3)可塑造性强

在幼儿情感教育中,幼儿的情感因子处于形成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很强,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可以协助幼儿健康情感因子的建立,同时对幼儿的人格特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大优势。

3.幼儿情感教育的核心思想

如何开展并逐步完善幼儿情感教育,并发挥其积极的教学效果,这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关键问题。在这一方面,其指导思想便是要将幼儿作为教学的核心,根据幼儿的喜好和特点来设计与开展教学,也就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贯彻。在教学中注意融入与幼儿品德、性格等相关因素的训练,加强教学双方的沟通。另一方面,不是将情感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宏观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所有的幼儿教育内容,这便是幼儿情感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

4.加强幼儿情感教育的途径

(1)采用生活化的模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即在将教学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之中,以加强幼儿的熟悉感和认同感。由于幼儿生活活动范围有限,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他们实际上并不能经常遇到,因而在教学中可以虚拟各种场景。例如在日常行为规范和礼貌礼仪教学时,可以给幼儿分发不同数量的卡片,上面写着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笑脸,生气等形式多样的内容,然后在教室中模拟相遇、吃饭、小朋友争吵等各种情景,此时组织小朋友思考应该使用哪些卡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加形象和有趣,卡片表现出来的颜色、文字、图案的集合体更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和记忆,教学效果较好。

(2)采取多样性的途径

幼儿教育应该避免过于专业化的灌输模式,而应该针对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采取多样化的途径来开展情感教育。首先,在学校和教室中,可以大力推经Cai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不论是识字、行为礼仪还是生活自理能力、唱歌绘画等教学内容,都可以模拟各种场景,以识字游戏等形式来实现选择,系统会根据小朋友的选择做出评判和建议,这些方式幼儿比较热衷于参与,同时配合《巧虎》《蓝猫》等动画片,也可以让小朋友从中学到不少生活常识。而在学校和教室之外,则应该设置更多的教育空间,拓展幼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例如可以利用“结对子”的方式将小朋友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排演节目,利用节假日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敬老院进行表演。也可以利用地球日、无烟日等特殊的节假日到学校所在的街道进行宣传,这样的活动最好有幼儿的父母一起参加,以提升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大大加强幼儿对外部社会的认知,提升其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情感教育有很大的提升。

(3)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人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维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模式,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绝对主体,具体在幼儿教育中,即不再以固定的模式或者教学内容进行复制拷贝式的灌输,而是要充分结合幼儿的个体特点,因人而异,使得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创新。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座谈、游戏、谈话等多种形式,以及和小朋友父母的沟通,时刻调整教学计划,使之不断更新,符合小朋友的需求,这也是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