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十篇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十篇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6:59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1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2

关键词:音乐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和新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全面实施,给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契机。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尽快更新理念,调整行为,转变角色。音乐新课程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强调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我长期工作在小学教育的第一线,深感基层小学音乐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时还难以满足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这些都是困扰基层教育改革所面对的难点问题,也是促进教育发展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基层音乐教育目前有两个极端:有的学校一方面突出音乐教育的艺术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时常出现音乐教育的边缘化、简单化。为了消除音乐教学这两个极端带来的影响,我认为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提高基层音乐教师基本素质

随着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其弊端。在基层音乐教师中,专业教师不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念的改变,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注重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学改革也必须从多方面来加强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具有专业音乐素养和综合知识结构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胜任音乐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也要培养音乐专业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的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心理、民族、民俗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型知识结构,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材处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音乐教师必须要有相关声乐理论知识和教育学背景

新课程要求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本身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通常所说的“专业化”就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影响,音乐教学可能更注重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也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相应对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不仅是能唱歌、会乐器、能歌善舞就是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而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包括在音乐教师的培养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有的教师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音乐教师要掌握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中心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小学音乐和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为此,我认为,小学音乐教育要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也要提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喜欢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情操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是让学生在音乐美、情感美和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精神上美的感受,同时也又蕴涵了对学生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想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改进音乐教学方法是必由之路。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3

教学教学理念国培计划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4

一、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概况

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共有八次,前七次是在学科中心主义道路上进行的,是针对音乐教学大纲,以学科为主,围绕音乐教学,进行教法改革的探索,改革仅限于音乐学科内部的调整和修补,忽略了课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忽略了音乐教育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和实施的重要作用。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我国第八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开始启动,成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次音乐教育改革。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带来了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上的变化,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第八次音乐教育改革把重心转移到课程上来,其核心内容是课程。因此,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课程目标定位于:改革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体验、感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承载着两大任务:它一方面承担着为特定音乐文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国民教育的音乐文化教育范畴中,又行使着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分类教育,素质教育是我们思考21世纪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我们构建21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明确地区分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两大类别,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高素质公民的教育,属义务教育之列(也称为基础教育)。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为特定音乐文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属非义务教育的范畴。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所承担的培养目标是为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备音乐审美、表现、创造能力,具有音乐文化人文素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高校的课程内容应是以科学、民主、开放的观念和意识,立足于中华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的根基,汲取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使学生获得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课程结构应是开拓多层次、多元化音乐学习领域和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衔接

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必然触动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目前,高校音乐课改与中小学音乐课改的关系与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观念、理念层面的构建,主要解决理念基础和理论继承创新的问题;二是具体行动,主要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尖锐矛盾。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高校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没有积极投身课改的决心和参与意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不能产生共鸣,那么21世纪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将面临着严重的断层,培养出的学生不会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胜任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工作。反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紧密相连,做好衔接,同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将为21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具备音乐专业水平、适应课改需要、勇于创新、具有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合格音乐教师。那时,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要对高校在岗音乐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建立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上更新的重要性。《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改理念会被他们接受,并被尝试着融入音乐的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当前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之中。这种培训会对音乐教师投身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在岗音乐教师的课程培训具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基于此,音乐教师将为学生的发展承载巨大的责任。因而,对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决策与设计,有其非常明确的目的,即贴近中小学音乐新课程,让每一位教师了解新形势,理解新理念,参与教学实践。不是把目光放在纯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而是放在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能力的增长上。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国家《课标》学习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音乐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9月在部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在学习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方面具体化,从而明确音乐课程的基本标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性质与价值为: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教育基本理念,大致概括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学生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称之为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教学领域给予了明确的表述(包含了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下设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实施建议,包括: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4.教材编写建议。

五、走出高校、走进新课堂

高校音乐教师要了解新课程、熟悉新教材、掌握新教法,就要经常下基层,参与学校的音乐教学和实践活动。在这期间发现新课程的闪光点和积累走进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要经常与一线音乐教师对话,而不是与脱离实践的专家学者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一个教学设计的答疑、一个新理念的解惑都会是鲜活的、让人难忘的教学实践案例。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新课改认识的需求,选择参与学校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最新教学信息和最大的教学收益。

如:在中学音乐课中,针对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一题,高校教师在与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对话中,总结出:1.要精选音乐教材,使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决物质条件。2.巧妙地利用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心理因素,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与集体合作,与他人合作,并得到赞许,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3.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尤其是培养音乐志趣,务必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需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的教学法:1.讨论名人格言,抒发个人见解。2.讲音乐故事,加深对音乐生活的理解。3.分组讨论,提高对学习音乐目的的认识。这些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经验,将指导高校教师参与新课程的实践。

从与基础教育音乐课改衔接的关系来看,高校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研究,才能充分体现关注音乐课改、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

1.熟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增强高水平驾驭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

2.熟悉大、中、小音乐教材,提高创造性使用高校音乐教材的能力。

3.熟悉新教法,提升大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研究能力。

研究高校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伴随着新一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冲击,它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无限机遇。目前,高校音乐教育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热点问题,希望有更多高校音乐教师关注它并投身其中。从这点看,或许正是我们后续研究的起点。

参考书目

[1]《音乐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爱青《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5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教师 高师教育教学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

[1] [2] [3] 

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6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

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

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

,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总之,对教育来说,21世纪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的作用,坚持“三个面向”,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0-386;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61-262;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7

关键词:音乐;快乐教学;新理念;艺术教育

在小学教学课堂上,一般教学氛围比较轻松,授课知识也比较单一简单。而小学音乐课堂,作为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初级基地,除了肩负着挖掘优秀的全能或艺术人才,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之外,更容易带入快乐的教学方式,将快乐教学的理念融会贯通。通过现代多媒体科技,文学以及流行文化将小学音乐的课堂打造成让孩子们无限遐想,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挖掘新天赋的快乐天堂。

一、小学音乐快乐教学的方法

90年代,全国大范围的小学课堂上,音乐课还都停留在老师用竖笛或简易钢琴等弹奏乐曲,一句一句领唱的阶段,那个时候课堂上的授课方式单一,虽然是很轻松的音乐课堂,却很多时候上的和语文课堂不分彼此。现今通过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新改革,在课堂上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更广阔的人生经历以及网络时代流行歌曲的广泛影响,让音乐课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新方面。

1.巧妙运用音频、视频等办公软件

在日常生活信息交流日趋动态画面感的今天,在音乐教学中,将mV利用多媒体引入课堂,或者将所学的乐曲和动画片、电影等插曲相结合,以新颖的观影视角将学生带入对音乐的学习之中。从动感歌词、内涵以及乐感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首先动画切入,最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授课方式鲜明,能够直接和小学课堂上其他的课程区分开来,能够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娱乐的过程中,将乐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轻松又省时省事。

2.用有趣的视角为乐曲赋予一些活泼的小故事

小学音乐所学的很多曲子,其实都可以仿照儿童绘本、儿童冒险书册、女孩子的公主书册等引申出很多有趣活泼生动的故事。在授课之前,给小学生讲一段神奇的故事,可以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切入乐曲的学习,然后在学生渐渐松弛下来的时候,再讲述下半段故事。这样来回切换,调动了小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绘声绘色的文字,开始想象着神奇美妙的乐曲,又通过乐曲想象接下来的故事是什么。现在很多年轻的音乐老师,思想观念开放,性格活泼,教师本身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将这些好点子融入课堂中,往往会事半功倍。

3.和流行乐曲相结合,取其精华

随着网络时代的大潮越来越兴盛,现在的小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网络。学生从小在父母身边,很容易接触到流行歌曲。音乐老师通过小学生熟悉的流行乐曲,将其中的精华为小学生呈现出来。同时和课本上的知识相结合,会让小学生有一种寓学于乐的。这种教育方法,更贴近于生活,如果在教导学生的同时,将一些简单的思考理解的方法告诉他们,往往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听到流行乐曲或者自学一些东西的时候,精力充沛又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力。

二、运用快乐教学的理念要注重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

任何的教育理念,都应该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调整。同样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运用快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想法。比如,学生的个性是否因此能够得到展现,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满足等。

1.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

每个孩子的想法都千奇百怪,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想法,对音乐的认知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表现。这种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这些个性化比较强烈的孩子,激发或展示学生独特的天赋,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肯定。同样的,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比较普遍,没有过于个性的东西,这个时候老师也不能厚此薄彼,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2.培养乐器使用能力

现在的学生,从小都会上各种兴趣班,他们在兴趣班学到的知识完全可以和课堂相互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准备多样化的乐器,引导鼓励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弹奏吟唱或者可以分为小组,互相帮助,让弹琴的学生教吹笛子。这样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了唱一首曲子,还从弹奏曲子、认识新的乐器、互相帮助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共同发展。学到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延伸到课外的兴趣,同时又能够学习到互帮互助的乐趣。

本文主要从快乐教学的三个方法来回答如何实现音乐课堂的快乐教学。同时在讲述方法的过程中也涉及在应用快乐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到孩子本身的需求,从个性化的展现和动手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8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学音乐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0-01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音乐的不同曲风和不同年代的歌曲,不仅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能记录每个年代的社会现状。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除了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与欣赏,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更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等。中学生大多喜欢表现自己,中学音乐课的进行,以人本理念为教学模式,更有助于中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中学音乐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在人本理念的教学模式下,让中学生在中学音乐课中不断的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1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代新生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尤其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在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此为基础的教育观也是势在必得的。在教育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与自主性,关爱学生个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兴趣是一种愿意并乐于接受和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众多的中学生中,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自身很有乐感,还有本身很喜欢音乐,除此之外,便是按照家长要求去学习音乐的。由于中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制力,不具备主动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的能力,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在中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的学习,教师应该以人本理念为引导线,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新颖的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音乐情景,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2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2.1设计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人本理念下的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音乐。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中学生的内心想法入手,中学生喜欢群体活动,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参加的音乐活动和游戏。比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玩歌词接龙游戏,教师先唱一句,再以这一句的结尾为下一个同学歌词的开头,要求每个学生有十秒钟的考虑时间,这样依次进行,在十秒钟之内没有接上歌词的同学就自己或者找搭档表演节目。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糖和其他小玩具为小奖品来刺激中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给学生机会进行小游戏或者小活动的策划。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进行音乐短剧的表演,把学生喜爱的歌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爱上了音乐课,也学会了创新与团结。

2.2让学生在动画片和青少年节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

很多中学生已经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感兴趣,而是将日常看的一些动画片主题曲唱的朗朗上口。为了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将一些动画片音乐做成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和会唱的歌曲中,了解音乐的知识。把优秀的国内外动画片引进音乐课堂,让中学生在动画片和少儿就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不仅增添了中学音乐课的趣味性,丰富了课堂形式,更是符合“以中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3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做起

面对来自社会音乐教学的新挑战,中学教师应该了解中学音乐课开设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以标准的音律唱出歌曲,也不是让每个中学生将来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培养中学生情操,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除了教中学生音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与品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明白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调节中学生的学习情趣,而是利用音乐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少年。为此,教师应探索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新颖创新的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3结语

将人本理念运用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相应新课改的号召,还能够遵循了教育领域的理念与工作原则,促使中学生最大程度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因此,作为当代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人本理念的学习,且将人文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在音乐的作用下健康成长,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音乐教育方法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现代化,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贴近学生,让中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天地里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手段服务于教学,不断开创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使中学课堂教学呈现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青山区是包头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区北部,占地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41.13万,由25个民族构成。本研究以该区7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小学(包括两所重点小学,三所一般性的小学和两所稍差的小学)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学校音乐教学各方面进行访谈调查,对学校校长、音乐教师及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交流。得到以下的调查结论。

1.教学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新课改后,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学科综合理念、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均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有了拓宽,包括流行音乐也编进教材、走进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贴近学生现实的音乐生活,教学形式丰富使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的机会增加,知识技能淡化使音乐学习的压力变小了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上课的兴趣较之前浓厚了。

2.课程开设基本保证,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定位失衡。通过调查得知,多数小学能按教育部规定保证每周两节音乐课,一些重点小学每周还开设了音乐兴趣班或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班、舞蹈班等,这是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可喜改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科综合,追求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使得音乐教学表面繁荣,内在缺失,忽视音乐本体、音乐含量过低,非音乐的东西充斥和占领着音乐课堂。

3.教育认识出现偏差,教学设施跟不上时展。新课改的成败与实施效率,关键就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学校的声誉和排名似乎要比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的更为重要,孩子是否能考入一所好学校始终是家长关注的重点。调查中我们得知,虽然多数音乐教师认同音乐新课标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但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条件下,他们认为,新课改中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超出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教学设施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全区,不论重点或非重点,没有一所小学在专门的音乐教室配有VCD、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每次音乐课都能投入使用。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新课标要求

1.坚守音乐本体,关注内涵发展。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审美”是重点,“音乐”则是基本,围绕“审美”进行的所有活动不能离开“音乐”这个基础。以音乐为本的教学,所有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都应是围绕教学内容来开展的,形式只是解决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学科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并重,并以知识技能的学习来提高对音乐感知的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教学内容,正确认识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搞一些活动,他们认为:新课标就是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于是将大量的精力花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唱游、律动、舞蹈表演、乐器展示、演讲朗诵、画画填词,整节课热闹非凡,但却不知道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所以任何一节课程都要以音乐为本,重视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在音乐课上使用多媒体教学一直为音乐教师所推崇。但现在有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已将音乐课演化为作品展示会。

3.注重教学过程,以人为本进行有效教学。运用幽默的语言引导,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使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以巩固。如:对比把顿音号比喻成小鸡吃米的动作,“顿音号、像鸡嘴,应该唱得又短又轻脆”,提示学生要把顿音唱的短促而有力,并让学生模仿小鸡吃米的样子,进一步体会顿音的特点;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像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让学生边唱边挥动小拳头,通过这些方法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4.注重能力的培养,实现音乐教学目的和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以这三点为基础,才能更好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篇10

一、素质教育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要求

视唱练耳学得好坏,关系到一个学生的专业发展,视唱练耳的教学效果,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视唱练耳的整体教学质量,又是评价一所音乐专业院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这门课程虽然是基础性的,却是需要较长的教学周期,需要教师的默默耕耘,其重要性丝毫不能忽视,丝毫不能降低。如何把握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如何制定视唱练耳课程大纲,如何设计视唱练耳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何选择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也为视唱练耳教师上好这门课,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对高师试唱练耳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较,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音乐课程标准》融汇了当代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有差距,而且有的是大相径庭的。为此,加强现代音乐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生所共同面临的任务。

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这样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也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三、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1.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为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研究、整合教材,实践任务型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现代化发展对高师音乐课程的要求。同时要跟上辅助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要求任课教师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如:window98\2000\Xp系统),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技巧(如对音乐制作软件CaKewaiK8.0\9.0、SonaR1.0\2.0、mw3.0风格软件JammeR4.0、BanD-in-a-BoX9.0\10\11等的熟练操作)和相关硬件设备(如miDi接口、音源、功放、调音台,合成器)的操作。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了解熟悉国外优秀的练耳软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

随着时代的前进,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暴露出了本身的不足,为了贯彻中央领导关于“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有关精神,我们应当也必须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巩固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在师范音乐教育领域中,老一辈教育家们为我国师范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新时代年轻的音乐工作者,踏着老一辈人的足迹,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是我们应负的责任,需要在实践中向前辈们学习。通过音乐教育界的共同努力,电脑音乐技术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学手段,正在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这一学科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文化艺术界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携手努力,集思广益,努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传,整体音乐艺术水准得到提高,具有时代创新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才会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