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行政处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0:34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1

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原则,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建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跨境传输的规则。

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

第三章网络运行安全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

第五章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第四条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第五条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第六条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第七条国家积极开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治理体系。

第八条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第九条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十条建设、运营网络或者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第十一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按照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网络安全行为规范,指导会员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十四条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

第十五条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网络安全管理以及网络产品、服务和运行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国家支持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十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扶持重点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和项目,支持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保护网络技术知识产权,支持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参与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创新项目。

第十七条国家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有关企业、机构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和风险评估等安全服务。

第十八条国家鼓励开发网络数据安全保护和利用技术,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支持创新网络安全管理方式,运用网络新技术,提升网络安全保护水平。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并指导、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进行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第二十条国家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促进网络安全人才交流。

第三章网络运行安全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二条网络产品、服务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其产品、服务持续提供安全维护;在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期限内,不得终止提供安全维护。

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应当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由具备资格的机构安全认证合格或者安全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销售或者提供。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公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并推动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认证、检测。

第二十四条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支持研究开发安全、方便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推动不同电子身份认证之间的互认。

第二十五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安全风险;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活动,向社会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网络安全信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第二十八条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第二十九条国家支持网络运营者之间在网络安全信息收集、分析、通报和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合作,提高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能力。

有关行业组织建立健全本行业的网络安全保护规范和协作机制,加强对网络安全风险的分析评估,定期向会员进行风险警示,支持、协助会员应对网络安全风险。

第三十条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职责中获取的信息,只能用于维护网络安全的需要,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二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第三十一条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国家鼓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外的网络运营者自愿参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

第三十二条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分别编制并组织实施本行业、本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规划,指导和监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保护工作。

第三十三条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当确保其具有支持业务稳定、持续运行的性能,并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第三十四条除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

(一)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对该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

(二)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

(三)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四)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五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安全审查。

第三十六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应当按照规定与提供者签订安全保密协议,明确安全和保密义务与责任。

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自行或者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其网络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评估,并将检测评估情况和改进措施报送相关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

第三十九条国家网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抽查检测,提出改进措施,必要时可以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测评估;

(二)定期组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进行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水平和协同配合能力;

(三)促进有关部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以及有关研究机构、网络安全服务机构等之间的网络安全信息共享;

(四)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与网络功能的恢复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

第四十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第四十一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第四十二条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三条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

第四十四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第四十五条依法负有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四十六条任何个人和组织应当对其使用网络的行为负责,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不得利用网络涉及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

第四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八条任何个人和组织发送的电子信息、提供的应用软件,不得设置恶意程序,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传输的信息。

电子信息发送服务提供者和应用软件下载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知道其用户有前款规定行为的,应当停止提供服务,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

网络运营者对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十条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网络信息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要求网络运营者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上述信息,应当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传播。

第五章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第五十一条国家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国家网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网络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通报工作,按照规定统一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

第五十二条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并按照规定报送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

第五十三条国家网信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制定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按照事件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并规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十四条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大时,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并根据网络安全风险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有关部门、机构和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加强对网络安全风险的监测;

(二)组织有关部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对网络安全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三)向社会网络安全风险预警,避免、减轻危害的措施。

第五十五条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应当立即启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评估,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社会与公众有关的警示信息。

第五十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履行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中,发现网络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该网络的运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五十七条因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置。

第五十八条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经国务院决定或者批准,可以在特定区域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网络运营者不履行本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等后果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不履行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等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等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设置恶意程序的;

(二)对其产品、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未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

(三)擅自终止为其产品、服务提供安全维护的。

第六十一条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对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活动,或者向社会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网络安全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或者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或者为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有前款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营关键岗位的工作;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员,终身不得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营关键岗位的工作。

第六十四条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三条规定,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违反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五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违反本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使用未经安全审查或者安全审查未通过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处采购金额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在境外存储网络数据,或者向境外提供网络数据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利用网络涉及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关闭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

单位有前款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六十八条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对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传输的信息未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电子信息发送服务提供者、应用软件下载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本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安全管理义务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对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传输的信息,采取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的;

(二)拒绝、阻碍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的;

(三)拒不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的。

第七十条或者传输本法第十二条第二款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传输的信息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一条有本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示。

第七十二条国家机关政务网络的运营者不履行本法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三条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违反本法第三十条规定,将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职责中获取的信息用于其他用途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五条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从事攻击、侵入、干扰、破坏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国务院公安部门和有关部门并可以决定对该机构、组织、个人采取冻结财产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

第七章附则

第七十六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网络,是指由计算机或者其他信息终端及相关设备组成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交换、处理的系统。

(二)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三)网络运营者,是指网络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网络服务提供者。

(四)网络数据,是指通过网络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和产生的各种电子数据。

(五)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第七十七条存储、处理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网络的运行安全保护,除应当遵守本法外,还应当遵守保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七十八条军事网络的安全保护,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七十九条本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猜你喜欢:

1.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文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公众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是指通过计算机等装置向公众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网吧、电脑休闲室等营业性场所。

学校、图书馆等单位内部附设的为特定对象获取资料、信息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为上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上网消费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开展文明、健康的上网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设立审批,并负责对依法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公安机关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治安及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的管理,并依法查处无照经营活动;电信管理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分别实施有关监督管理。

第五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也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

第六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并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

第二章设立

第七条国家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

第八条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采用企业的组织形式,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企业的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

(三)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营业场所;

(四)有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

(五)有固定的网络地址和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计算机等装置及附属设备;

(六)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取得从业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最低营业面积、计算机等装置及附属设备数量、单机面积的标准,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规定。

审批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除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规定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总量和布局要求。

第九条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第十条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章程;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三)资金信用证明;

(四)营业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意向书;

(五)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同意筹建的批准文件。

申请人完成筹建后,持同意筹建的批准文件到同级公安机关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和消防安全审核。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发给批准文件。

申请人持公安机关批准文件向文化行政部门申请最终审核。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据本条例第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发给《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对申请人的申请,文化行政部门经审查不符合条件的,或者公安机关经审核不合格的,应当分别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第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涂改、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第十三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营业场所地址或者对营业场所进行改建、扩建,变更计算机数量或者其他重要事项的,应当经原审核机关同意。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注册资本、网络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到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办理有关手续或者备案。

第三章经营

第十四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上网消费者不得利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传、、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十五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上网消费者不得进行下列危害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一)故意制作或者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破坏性程序的;

(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的;

(三)进行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的。

第十六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通过依法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接入互联网,不得采取其他方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提供上网消费者使用的计算机必须通过局域网的方式接入互联网,不得直接接入互联网。

第十七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经营非网络游戏。

第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上网消费者不得利用网络游戏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或者变相活动。

第十九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建立场内巡查制度,发现上网消费者有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所列行为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并向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举报。

第二十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营业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二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营业场所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

第二十三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并记录有关上网信息。登记内容和记录备份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并在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登记内容和记录备份在保存期内不得修改或者删除。

第二十四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治安和消防安全职责,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明火照明和吸烟并悬挂禁止吸烟标志;

(二)禁止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三)不得安装固定的封闭门窗栅栏;

(四)营业期间禁止封堵或者锁闭门窗、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五)不得擅自停止实施安全技术措施。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违法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或者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触犯刑律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罪、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事或者变相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参与或者变相参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有前款所列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涂改、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含有的内容的信息,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上网消费者有前款违法行为,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一)在规定的营业时间以外营业的;

(二)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的;

(三)经营非网络游戏的;

(四)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的;

(五)未悬挂《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成年人禁入标志的。

第三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权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一)向上网消费者提供的计算机未通过局域网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的;

(二)未建立场内巡查制度,或者发现上网消费者的违法行为未予制止并向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举报的;

(三)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记录有关上网信息的;

(四)未按规定时间保存登记内容、记录备份,或者在保存期内修改、删除登记内容、记录备份的;

(五)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注册资本、网络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未向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办理有关手续或者备案的。

第三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一)利用明火照明或者发现吸烟不予制止,或者未悬挂禁止吸烟标志的;

(二)允许带入或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

(三)在营业场所安装固定的封闭门窗栅栏的;

(四)营业期间封堵或者锁闭门窗、安全疏散通道或者安全出口的;

(五)擅自停止实施安全技术措施的。

第三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信息网络安全、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电信管理等规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电信管理机构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件。

第三十四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被处以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五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自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之日起5年内,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不得担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3

    原告:田宝华,男,1967年5月出生,汉族,南皮县田野电脑门市部业主,住南皮县南皮镇东街。

    被告:河北省南皮县公安局。

    法定代表人:赵金平,局长。

    田宝华经营的田野电脑门市部在2000年3月份以前,未取得工商管理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2000年3月,工商管理机关为其核发了营业执照。1999年4月至2000年2月期间,田宝华一直从事经营活动。田宝华拥有在田野电脑门市部内安装的电话8858218的使用权。

    1999年9月至11月间,有人盗用新鑫公司的上网账号和密码,通过8858218上169公共信息网77次,时长17个小时。新鑫公司于1999年12月18日向南皮县公安局报告了其上网账号和密码被盗用的情况。南皮县公安局遂立案调查。找到田宝华后,田宝华称其未盗用新鑫公司的账号和密码上网,但其亦不能提供具体的上网人员。用田宝华8858218的上网账号和密码上网,田宝华每小时收费8元,不用田宝华的上网账号上网,每小时收费6元。南皮县公安局分别于1999年12月18日和22日将田宝华从事经营活动的两台计算机提取到南皮县公安局,后于2000年2月22日发还田宝华,当时田宝华对两台计算机的质量完好未提异议。

    南皮县公安局2000年2月22日以公(法)行决字(2000)第3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1999年9月至11月,田宝华的田野电脑门市部多次侵入新鑫公司的微机国际网络,严重影响了该公司的正常营业活动,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之规定,对田宝华罚款4000元。田宝华不服罚款决定,向沧州市公安局申请复议。沧州市公安局认为田宝华构成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使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行为;对田宝华罚款4000元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符合法定程序,维持了南皮县公安局的罚款决定。田宝华仍不服,向南皮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其未违反(管理办法》的规定,不应受到处罚。并要求南皮县公安局赔偿非法扣押两台计算机给其造成的经营损失。

    被告南皮县公安局辩称:田宝华的行为构成了《管理办法》  第六条规定的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使用计算机信息网  络资源的行为,对其处罚正确,请求法院判决维持其罚款决定。

    [审判]

    南皮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田宝华经营的南皮县田野电脑门市部,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侵入他人微机上网帐号,违反了《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被告依据《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对田宝华罚款4000元,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田宝华属无证经营,其经营不受法律保护,田宝华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证据不足,于法无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该院于2000年9月28日作出了(2000)南行初字第10号行政判决:维持被告南皮县公安局2000年2月22日作出的(2000)第3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

    一审宣判后,  田宝华不服,以与原诉的理由向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2000年3月以前,田宝华未取得田野电脑门市部的营业执照,所以非法使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的主体不是田野电脑门市部,因田宝华不能提供使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通过电话8858218上网的具体人员,田宝华为8858218电话的合法使用者,故通过电话8858218盗用他人上网账号上网所造成的后果,应由田宝华承担。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行为,不属于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行为,而只是一种盗用行为,其后果是造成了新鑫公司的电信资费损失,对此行为应依照有关规定处罚,故南皮县公安局依照《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定性,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罚属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田宝华2000年3月前无营业执照,此前其为非法经营,且南皮县公安局已将提取的两台计算机发还田宝华,田宝华要求南皮县公安局赔偿其经济损失的主张,于法无据,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不应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该院于2001年5月21日作出判决;

    一、撤销河北省南皮县人民法院(2000)南行初字第10号行政判决。

    二、撤销南皮县公安局公(法)行决字(2000)第3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由南皮县公安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评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本案中盗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的主体问题。本案在处理中,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因为新鑫公司没有证据证明是田宝华盗用其上网账号和密码上网,南皮县公安局亦没有证据证明是田宝华盗用新鑫公司的上网账号和密码上网,因此南皮县公安局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对田宝华进行处罚,如果公安局要处罚,也应找到具体的盗用人员后,才能对盗用者进行处罚。另一种意见认为,因为盗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上网期间,田宝华未取得田野电脑门市部的营业执照,所以盗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上网的主体不应是田野电脑门市部,即使田宝华已取得了营业执照,因为该营业执照是个体性质,所以盗用上网账号的主体亦不是田野电脑门市部。因为确实有人通过电话8858218盗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上网,电话8858218的合法使用者为田宝华,田宝华不能提供盗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的具体人员,田宝华允许到其处上网的人员不使用其上网账号和密码,田宝华应预料到会有人盗用他人上网账号和密码在其处上网,这说明田宝华对盗用他人上网账号和密码到其处上网持放任态度,所以通过电话8858218盗用他人上网账号上网的后果,只能由田宝华承担。即盗用新鑫公司上 网账号上网的主体为田宝华,南皮县公安局处罚田宝华是正确  的,笔者亦是这种意见。

    二、本案适用法律是否适当。对南皮县公安局和南皮县法院  对行为事实的认定均无异议,即1999年9月至11月间,有人盗用了新鑫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上网77次,使用时长17个小时。但对该行为的性质的认定也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种行为是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行为,因为新鑫公司要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需要由新鑫公司提出申请,经电信部门同意并予以注册,其后新鑫公司才能使用信  息网络提供的资源。未经新鑫公司许可,他人不得使用该账号和密码上网,田宝华未经新鑫公司允许,擅自进入了新鑫公司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进入了网络以后,必定使用新鑫公司的计算  机信息网络资源,因此南皮县公安局对田宝华的行政罚款决定是正确的,应予维持。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国际互联网络的用户,是指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按《实施办法)的规定,新鑫公司是国际互联网络的用户,《实施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因为公共信息网络是向不特定的公众开放的网络,无论谁通过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都是经过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行为,经过允许进入网络,通过固定电话上公共信息网,公共信息网上的计算机信息资源自然允许上网者使用。所以盗用新鑫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上公共信息网的行为,不属于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网络或者使  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行为,而只是一种盗用行为,其后果是造成了新鑫公司的电信资费损失,笔者同意这种意见。 二审法院在审理本案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证实对本案性质认识的正确性,于2001年5月15日向公安部计算机局进行了咨询,计算机局的工作人员向二审法院提供了公信安(2001)18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对盗用他人国际互联网账号的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批复的内容是:“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包括国际互联网账号,不属于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对于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项的规定,给予处罚。”批复的日期是2001年4月10日。通过该批复,进一步证明田宝华从事的活动不属于未经允  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行为,因此不能依据《管理办法》第20条的规定对田宝华进行处罚,应当撤销南皮县公安局的处罚决定。但是公安部的批复这一规范性文件是在2001年4月10日作出的,而南皮县公安局的行为是在2000年2月22日作出的,因此在判决撤销南皮县公安局的处罚决定时,不能引用公安部的公信安[2001)186号批复。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4

第二十五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违法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或者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触犯刑律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涂改、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含有的内容的信息,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5

一、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评估制度

网络交易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违法失信行为:

1.以虚假身份从事网络商品、服务经营活动的;

2.应取得未取得营业执照,开设电子商务网站从事网络经营活动的

3.组织、策划、参与传销或介绍、透骗、胁迫他人参加传销活动的

4.利用合同实施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行为,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法律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5.销售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或从事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从事的服务,12个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6.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商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

或非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或者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7.销售掺杂、掺假商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销售金额三万元以上的,或者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8.制作、的网络广告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告诫或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9.通过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授意他人发有不真实的利已评价等方式,为自己或他人提升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12个月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3次以上的;

10.通过交易达成后违背事实的恶意评价,将本人经营的商品与他人经营的商品作不真实的对比等方式,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上的;

11.进行其他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破抔网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经营行为,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12.具有上述第4项至第11项中多项行为,12个月以内合计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3次以上的。

二、电子商务失信主体行业限期禁入制度

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违法失信行为:

(一)拒不执行负责部门生效的行政处罚、行政处理决定的。

(二)在立案查处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过程中,拒不配合调查、谎报瞒报、拒不提供相关材料、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等违反法定配合调查义务、妨碍负责部门履行法定监管职责行为的。

(三)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通过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授意他人不真实的利己评价等方式,为自己和他人提升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3年内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罚2次或2次以上的。

(四)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通过将自己的商品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作不真实的对比、对其他经营者作不真实的不利评价等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方式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五)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滥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等手段,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

(六)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以商业秘密、信息安全等不合理理由,规避、怠于履行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审核义务、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以及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报送的义务,或者报送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妨碍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

(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无照无证经营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负责部门行政处罚的。

(八)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生产、销售、提供、使用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商品、服务,对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影响恶劣,被负责部门行政处罚的。

(八)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拒不履行产品“三包”责任,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九)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存在违法行为,被负责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商标侵权行为5年内受到2次行政处罚的;因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5年内受到2次行政通报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

(十一)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不正当竞争行为或者实施垄断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二)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直销违法行为2年内受到3次行政处罚,或直销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组织策划传销的;为传销行为提供便利条件2年内受到3次行政处罚的。

(十三)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利用格式条款或者实施欺诈、胁迫、恶意串通、强制交易等手段,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四)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预收费用后出现关门停业、歇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被投诉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60天内无法联系到经营者,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

(十五)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虚假广告,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六)电子商务食品经营经营主体1年内3次受到警告以外行政处罚的,或者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消费者人身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经营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食、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高风险食品,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定且情节严重的。

三、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和抽查制度

(一)抽样

第一条【抽查方案】组织电商抽查的部门应当根据抽查计划,制定电商抽查方案,将电商抽查任务下达所指定的部门或者委托的检验机构。电商抽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抽样方式;

(二)抽查产品范围和检验项目;

(三)抽查覆盖的电商平台企业名单或范围。

第二条【样品购买】电商抽查应组织专门的抽样单位或抽样人员,通过网络交易的方式购买样品。买样费用及其使用方式需符合财务管理要求。

第三条【神秘买样】抽样单位应确保购买样品所需的电商平台帐号、与卖方的沟通记录、收货地址等信息不会体现监督抽查工作性质。

第四条【样品查验】收到样品后,需拆包查验样品是否符合抽查方案的要求。

符合抽查方案要求的,对检验样品和备用样品分别重新封存,寄送至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产品相关信息、网络交易过程、拆包查验、封样等过程信息采取电子手段进行取证并留存,取证后的电子数据信息可以作为抽查检验结果确认及后处理的依据。

不符合抽查方案要求的,视情況采取退货、拍卖、捐赠、销毁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建立样品处置档案记录相关信息。其中如发现厂名厂址等主要生产信息缺失的样品,不得退货、拍卖或捐赠,需将相关情况移送工商部门处理,样品可视情况移送或进行销毁处理。

第六条【抽样文书】针对有效样品,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定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抽样文书应当字迹工整、清楚,容易辨认,不得随意涂改。

第七条【样品确认】抽样单位应将填写好的抽样文书、监督抽查通知书、买样情况等信息书面寄送至相应电商平台,委托电商平台协助书面通知产品包装或者铭牌上标称的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确认企业和产品的相关信息,在抽样文书上加盖被抽查企业公章。

(二)检验

第八条【样品核查】检验机构接收样品时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对检验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

第九条【样品保管】检验机构应当妥善保存样品。制定并严格执行样品管理程序文件,详细记录检验过程中的样品传递情况。

第十条【检验记录】检验原始记录必须如实填写,保证真实、准确、清晰,并留存备查;不得随意涂改,更改处应当经检验人员和报告签发人共同确认。

第十一条【检验报告】检验机构应当出具抽查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当内容真实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检验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禁止伪造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

第十二条【报告寄送】检验工作结束后,检验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检验报告及有关情況报送组织电商抽查的部门。国家监督抽查同时抄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十三条【样品处理】检验结果为合格的样品应当在检验结果异议期满后及时退还抽样单位。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在检验结果异议期满三个月后退还抽样单位,特殊情况由双方协商解決。

(三)附则

第十四条【样品无法确认】电商抽查中,如无法联系被抽查产品包装或者铭牌上标称的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确认和检验结果确认,在公布电商抽查结果时,应公布产品标称的生产企业名称。

第十五条【解释权】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20年8月11日起施行。

二、结果处理

(二)网络交易经营者具有以上违法失信行为的,列入违法失信黑名单;违法失信黑名单由具有管辖权的市级相关部门及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批准后认定。

(三)被批准认定的网络经营者的违法失信行为后,将在10个工作日内将其列入违法失信名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网络市场监管系统进行公示。

(四)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下对列入黑名单的网络交易经营者实施以下惩戒措施:

1.利用网店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在惩戒期限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不得为其提供服务;

2.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通过网终方式向社会公众在线消费警示,向网站各案地通信管理部门通报该网站违法失信行为事实和列入违法失信黑名单情况,提请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联合惩戒协议等,及时采取责令暂时屏蔽或者停止该违法网站接入服务等必要措施。

其网络接入服务商为国(境)外经营者的,提请通信管理部门予以技术制约。

3.能够确认经营者真实身份的,在惩戒期限內,止其法定代表人(所有者)在国(境)内从网络经营活动,在国内新办、变更企业、个体工商户、其他经济组织,并对其担任法定代表人(所有者)的企业及关联企业进行重点监督;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6

    上诉人(一审原告):梁瑞本,男,1980年9月生,汉族,阳江市人,住阳江市区石湾路祥兴街2号。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阳江市公安局。

    二、案情

    2002年1月17日,被上诉人阳江市公安局接到阳江市电信局林进才报案,称其电子邮件帐号被他人冒用,发送含有7张色情图片的电子邮件给其同事李玉颜。被上诉人通过查看收件人李玉颜电脑关于该色情邮件的信息记录和市电信局电子邮件服务器的日志记录,发现发送上述色情图片的邮件来自一台机器名为“liang”的电脑,发送时间是2002年1月12日0时21分,发送色情邮件的电脑当时使用的ip地址为“61.146.82.94”,使用此ip地址的上网主叫电话是“3419574”,上网帐号是“e183test”。使用的电子邮件软件为Foxmail4.0betal.从电信局取得的ip地址“61.146.82.94”用户上网清单载明,在2002年1月11日22时25分33秒至2002年1月12日0时27分58秒这一时间段,使用此ip地址的上网电话是“3419574”,上网帐号是“e183test”。经查,“3419574”电话是上诉人在其住址石湾路祥兴街2号报装上网的电话号码,上网帐号“e183test”的用户也是上诉人。在该色情邮件发送期间,上诉人正在家中用机器名为“liang”的电脑通过“3419574” 电话使用“e183test”帐号独自上网。经被上诉人核对市电信局电子邮件服务器关于该色情邮件的信息记录与收件人电脑的记录一致后,便在李玉颜的电脑上打印该邮件信息记录,其中一份为色情电子邮件的详细信息和色情图片(证据6),由林进才、何欢祥二人签名确认,并加盖了阳江市电信局数据分局技术开发中心业务专用章,另一份为色情电子邮件的邮件头信息(证据7),由李玉颜签名确认并加盖了公章。在打印该邮件信息时有被上诉人两位办案人员冯朝辉、苏雄和电信局工作人员林进才、何欢祥以及当事人李玉颜等五人在场。据此,被上诉人认为是上诉人于2002年1月12日0时21分通过互联网冒用他人姓名和电子信箱发送含有7张色情图片的电子邮件给他人,于2002年2月22日告知上诉人处罚事实、依据以及陈述、申辩权利。2002年2月27日,被上诉人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以及第二十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的规定,作出阳公(治)行决字(2002)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决定给予梁瑞本罚款1500元,并警告处罚。上诉人不服,于2002年4月19日向阳江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2002年7月3日,阳江市人民政府作出阳府复决字200210号行政处复议决定,维持被上诉人阳公(治)行决字(2002)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上诉人仍然不服,于2002年7月16日向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依法撤销阳江市公安局2002年2月27日作出的阳公(治)行决字(2002)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

    三、审判

    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发送色情邮件的发件人虽然名为“林进才”,但该色情邮件是来自原告的机器名为“liang”的电脑,发送该色情邮件的电脑当时使用的ip地址为61.146.82.94,使用该ip地址的上网主叫电话3419574和上网帐号e183test的用户是原告,在该色情邮件发送期间,原告正独自在家通过3419574电话使用e183tses时帐号上网。原告对此并不否认,只否认该色情邮件并非其所发,认为是“黑客”入侵所为。

    但根据ip地址、上网帐号和口令在网络上的唯一性、排他性,应认定该色情邮件是原告冒用他人姓名和电子信箱在其家中机器名为“liang”的电脑上网发出。被告提取电信局邮件服务器记录的色情邮件信息与收件人电脑记录的信息完全一致,排除被修改的可能。经被告检查原告机器名为“liang”的电脑,没有发现有黑客入侵的迹象,原告当时亦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原告称是“黑客”入侵所为的理由不成立。原告的诉讼请求理据不足,不予支持。

    被告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已依法告知原告处罚的事实、依据以及陈述、申辩的权利,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被告作出的阳公治)行决字(2002)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规正确,程序合法,应予支持。故判决维持被告阳江市公安局2002年2月27日作出阳公(治)行决字(2002)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案件受理费100元由原告负担。

    梁瑞本不服从一审判决,向阳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称:(一)法律没有明文规定ip地址可以作为直接证据采用。(二)电子邮件发送的时候,上诉人没有上网,上网记录清单不能证明上诉人发送色情电子邮件给李玉颜。公安机关提交的电子邮件不是从李玉颜电脑打印出来的,未能证明该电子邮件是原始的、未被修改的。(三)被上诉人取证不合法,证据不真实。请求依法撤销原审判决和被上诉人作出的阳公(治)行决字(2002)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

    被上诉人阳江市公安局答辩同意一审判决。

    二审法院认为,被上诉人阳江市公安局以上诉人梁瑞本盗用他人姓名和电子信箱发送色情邮件,违反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二十条规定为由,对其作出行政处罚是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虽然发送色情邮件的发件人名为“林进才”,但该色情邮件是来自上诉人的机器名为“liang”的电脑,发送该色情邮件的电脑当时使用的ip地址为61.146.82.94,使用该ip地址的上网电话3419574和上网帐号e183test的用户均是上诉人。同时,在该色情邮件发送期间,上诉人正独自在家通过3419574电话使用e183test帐号上网,上诉人对此并不否认,也有电信局的ip地址“61.146.82.94”用户上网清单证实。由于被上诉人提取电信局邮件服务器记录的色情邮件信息与收件人电脑记录的邮件信息完全一致,排除被修改的可能。根据ip地址、上网帐号和口令在网络上的唯一性及排他性,应认定该色情图片是上诉人冒用他人姓名和电子信箱在其家中的电脑上网发出的。被上诉人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已依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告知上诉人处罚的事实、依据以及陈述、申辩的权利,其作出的阳公治)行决字(2002)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本院予以支持。

    上诉人上诉主张被上诉人的取证方法不合法,认为七张色情图片是在李玉颜的电脑上打印出来,不排除其被修改的可能,被上诉人据此认定该色情图片是上诉人冒用他人姓名和电子信箱在其家中电脑发送的,并对上诉人作出行政处罚,属于证据不足。虽然该七张色情图片是在收件人李玉颜电脑上打印出来,但被上诉人是在与市电信局电子邮件服务器的日志记录核对一致后才打印的,且当时有被上诉人两位办案人员及邮电部门两位工作人员和李玉颜在场,并在该邮件信息上签名确认,排除了该邮件被当场修改的可能。同时,电信局电子服务器记录的邮件信息与收件人电脑记录的邮件信息相一致,也排除修改邮件服务器信息记录的可能。由于色情电子邮件发送过程中,上诉人的电脑和市电信局邮件服务器、市电信局邮件服务器和北京新浪服务器的连接是一种实时连接,其通信时间极短,整个发送过程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都是瞬间、实时的,排除人为截下邮件进行修改后再发送。此外,经查色情电子邮件发送期间上诉人正独自在家中上网,发送时间与收件人李玉颜收到邮件时间相吻合,因此,邮件信息不可能在发送过程中被修改。被上诉人的取证方法是适当的,对该证据应予采信。经被上诉人检查上诉人机器名为“liang”的电脑,没有发现有黑客入侵的迹象,上诉人当时亦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上诉人称是“黑客”入侵所为的理由不成立。上诉人的诉讼请求理据不足,不予支持。原审法院维持阳江市公安局2002年2月27日作出的阳公治)行决字第00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四、评析

    本案涉及两个关键问题:

    (一)ip地址能否作为证据?

    “ip”是interner protocol的简写,是互联网协议的简称。互联网是有众多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ip地址是有互联网协议语言表示的用来确认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的唯一标志,也就是网络地址。ip地址在网络上具有唯一性。当用户通过计算机拨号上网后,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就会通过服务器,在系统中自动为计算机提供一组数字作为ip地址,并记录相关信息。目前,我国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主要是1997年12月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办法》、200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还有就是1997年3月颁布的新刑法,对侵害计算机系统的犯罪行为作了规定。本案中,当事人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ip地址能否作为证据使用。证据的使命在于能够证实事情的真相。ip地址、上网帐号和口令在网络上的唯一性及排他性,就足以证明本案中的色情邮件是梁瑞本通过其计算机发送。所以,一、二审法院都确认了ip地址在本案中的证据地位。这也是全国首例以ip地址作为证据进行判决的案件。

    (二)电子邮件是否经过修改?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7

日前,北京警方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根据群众举报,依法立案侦查,打掉了一个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抓获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及公司其他4名成员。

据办案民警介绍,秦、杨等人组成网络推手团队,伙同少数所谓的“意见领袖”,组织网络“水军”长期在网上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制造事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并以帮人删除帖文、联系查询ip地址等方式非法攫取利益,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其行为已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秦志晖、杨秀宇二人对所做违法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二人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认证为尔玛互动营销创始人的新浪微博“立二拆四”,曾在8月4日长微博紧急声明:“近期网络热传的《女孩为昏倒清洁工打伞》系尔玛离职员工个人所为,更是将整个尔玛品牌卷入,极大损害尔玛在公众眼中的公司形象。”

在此声明中,“立二拆四”强调:“尔玛公司在客户服务中始终遵循:不造假、不触碰生命尊严、不挑战道德底线的三个原则。从2006年公司成立以来,作为国内首家网络互动营销公司,尔玛中国一直为行业制造阳光经典案例。”

目前在该条微博的评论留言里,已是一片嘘声。

2013年8月21日下午,李某家新闻发言人、法律顾问兰和表示,梦鸽于近日将以报案或举报形式向北京市公安局申请,要求警方彻查“秦火火谣言”背后是否存在幕后“真凶”。将此事进一步推上舆论前沿。

梦鸽认为,数十条关于李家的谣言不可能是“秦火火”及其公司自编而来,应有幕后提供者。此前,“秦火火”微博称,“李某某今年应该22岁,已是成年人,且非李双江亲生”。

谣言阻击战

这并非有关部门第一次向网络谣言出击。

早在2012年3月31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曾公告称:“因近期微博评论中出现很多谣言等有害信息,3月31日到4月3日将关闭微博评论功能。”

“各类网络谣言经常出现,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网络‘毒瘤’。”据新华网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刘正荣、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长赵志国,2012年4月12日就整治网络谣言的有关情况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这为当时新浪和腾讯微博关闭评论功能一事提供了注脚。北京市和广东省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针对这两家网站集中出现的谣言分别提出严肃批评,进行了相应惩处。

整治网络谣言的行动并不止于此。201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发文梳理《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时提及“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即北京市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电信管理部门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东阳热线、e京网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网站予以关闭。

同样因散布谣言而受到惩处的个人案例还有,2012年2月21日,名叫“米朵麻麻”的网友散布非典谣言被劳教两年;2011年10月20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06级本科生皮某某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2011年8月12日,有网站刊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所谓“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公告”并做了解读,10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通报,在网络上流传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已查明属于编造的谣言,公安机关对在网上伪造国家相关文件并传播的励某依法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刘正荣、赵志国在接受上述采访时透露,自2012年3月中旬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会同通信、公安等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已达21万多条,依法关闭的网站已达42家。

对网络谣言的阻击战一直在持续。据新华网2013年5月2日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透露,近日已查处贵州李某等多名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人员,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客账号,公安机关对相关人员处以治安拘留等处罚。贵州网民李某和龚某为了吸引眼球,利用其新浪微博客账号制造传播贵阳发生禽流感的谣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李某行政拘留5日、龚某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依法依规关闭了李某、龚某等人的20多个微博客账号。

治“谣”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有多部法律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规定。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第二十条规定:制作、复制、、传播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发证机关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经营许可证,通知企业登记机关;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备案机关责令暂时关闭网站直至关闭网站。

该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列举的内容包括: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等。

上述有关造谣的内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也有提及: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此,我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而目前实际中适用的法条多是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第二十五条规定,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2013年4月26日,网民“一个人的孤单”在腾讯微博发帖称:“江西赣州安远出现禽流感了,男,39岁,22号高烧不退,25号抢救无效死亡。各位亲一定要注意啦!”

该帖内容系虚假信息。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公安局查实发帖人为安远县22岁唐某(女),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2013年5月19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公安局依法查处一起互联网散布谣言案件,对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黄某给予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据悉,黄某5月17日晚在腾讯微博上消息称:前日信丰发大水淹死了20多个人。此消息还同步传到了他的QQ空间里,被30多个网民浏览评论。

网络谣言如何适用刑法罪名

2010年5月27日下午4时,“金泉少侠”(真名石金泉)转载《深圳流浪汉当街疑似精神病女》帖子后的第三天,数名刑警突然找上门。警方以“偷窃、散布他人隐私”为由,对帖子的者章某以及转帖的金泉少侠实施了3天拘留。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3年之后,比行政拘留更严厉的刑事处罚,落在了秦志晖和杨秀宇身上。

秦、杨的行为被警方认为已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

寻衅滋事罪是在1997年刑法修订时由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来的一种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2013年7月21日两高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司法解释,自7月22日起施行。

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主任袁裕来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也可由个人去追究“秦火火”等人的责任,比如梦鸽去举报,公安部门可以查查这些个人举报的情况是否构成诽谤罪。

非法经营罪则是从1979年刑法规定的投机倒把罪中分离出来的,指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像复印并派送“报”的行为,利用网络足彩信息,收取彩民的咨询费或入会费等行为,也曾被法院判为非法经营罪。

在上海市君志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松奎看来,“由于‘经营’的含义相当宽泛,从生产、流通到交换、销售等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能属于经营活动,非法经营罪的适用范围在实践中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

对于网络谣言如何适用刑法罪名,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阮齐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侮辱诽谤性质由被害人控告,必要时,涉及公共利益的,由检察机关控告。”

需要一棍子打死的是恶性炒作

在被刑拘之前,“立二拆四”一直对自己的网络炒作手法充满自信。他曾在接受法制网记者采访时说:“在网络推手中,我是属于那种追求内容创新的,通过一些设计得比较新奇的情节和桥段,来吸引网民的眼球。”

他认为炒作网络事件时有几条操作方法。首要的就是留给网民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另外还提出了一个“三情”原则:网络推广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网民的感情,即“情感”、“”、“情绪”。

“网络推手”这个词语第一次公开在媒体上出现,是在《成都晚报》2005年10月13日关于“天仙mm”的报道中。

知名互联网专家、资深营销顾问刘兴亮在2011年1月5日出版的《it时代周刊》上发表《2010是网络炒作最疯狂的一年》一文:“很多人把网络炒作等同于网络黑社会,分为三大帮派:网络水军就像丐帮,入会门槛低,人数众多;删帖公司就像华山派,表面行侠仗义,内里阴险狡诈;网络推手就像星宿派,善使旁门左道,歹毒狠辣。”

刘兴亮认为这并不准确,网络炒作按照性质可大体分为四个层面:正面、中性、低俗、恶性。

“比如姚晨在微博里每增加一个粉丝捐一元,虽然也有宣传自己、增加粉丝等因素,但这也是做公益,是值得大力推广的,这就可以归属为正面炒作。凤姐、兽兽之类属于低俗炒作,蒙牛、伊利网络攻击就属于恶性的范畴了。剩下的大多数网络炒作可视为中性炒作。”

在刘兴亮看来,“需要一棍子打死的是恶性炒作这个类别。”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8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关键词]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

一、现实状况

我国现存法律体系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存在制裁规范缺失,防范体制混乱,刑事惩罚与行政措施力度不衔接等问题。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现行法律规范主要有:《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5条——“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刑法》第103条第二款——“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5条第二款——“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246条——“诽谤罪”,第221条——“侵犯商誉罪”和第291条之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可以看出,在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上,我国法律对于制裁对象、制裁行为和制裁方法方面虽做出了相应规定,但从最近发生的网络谣言事件来看,政府在预防和及时平息谣言方面反应的迟缓,网络运营商在过滤网络信息方面的不作为,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者受到制裁程度的不均衡等问题,法律均未作出明确规定。这成为网络谣言横行的主要原因。

二、规制建议

(一)加强对政府自身的法律规制

1.切实落实行政公开法律制度,强化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

现代国家政府为履行职责,必须掌握大量民众无法获取的信息,因而其信息公开便成为公众了解公共生活必不可少之因素。由于权力的行使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响甚巨,公众愈发渴望获取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果政府不能及时、主动地公开此类信息,而无从查证来源的信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的话,那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分享功能,谣言的受众与传播者便越来越多。

2.扩大公共事件调查中的公众参与

诚然,在现代行政过程中,公共权力的运作越来越多地仰赖专业化的信息评估,与普通民众相比,掌握专门知识的行政官员或技术专家更能对事态加以有效判断。但这显然是传统意义上以民主为基石的政治过程所不能承担的。当此种“非政治语境”下的公权力运作效果不彰时,合法性便受到质疑。

3.明确规定政府的相关职能

(1)预警职能

政府在网络谣言控制中的预警职能主要表现在建立预警机制,预防网络谣言的生成等方面。网络谣言预警和应对是指从网络谣言事件的征兆出现到谣言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谣言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谣言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并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要想更好地控制网络谣言,就必须从源头做起,防范于未然。

(2)监督职能

政府在网络谣言控制过程中的监督功能主要表现为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对网络谣言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切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组织网络谣言的蔓延,目的在于随时掌握网络谣言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随时了解网络谣言的动态和方向。

(3)管理职能

政府在网络谣言控制过程中的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统筹全局,对整个网络谣言控制过程进行管理,建立全网络系统的协调管理机制以及防堵网络谣言的工作机制,采取网络谣言防堵技术,应对网络谣言,同时对人力、武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将网络谣言控制落到实处。

4.明确政府建立监控,疏导和辟谣渠道的义务

(1)建立专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各舆情信息进行全面、实时监测

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除了可监测各种新闻信息外,也可监测各种网络谣言。同时,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各网络运营商和通信商的把关作用,指导或扶持其建立网络谣言传播跟踪系统,以准确掌握谣言发育时间、具体内容、传播速度、范围、传播载体,并定期或不定期将网络谣言传播情况的监测报告报送给政府部门。

(2)形成健全网络谣言疏导体系,从信息疏导、心理疏导、行动疏导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加强信息疏导,使公众更多的了解事实的真相,让谣言无处遁形。其次要注重心理疏导,通过政府积极作为改变网民的反向认知。最后,行动疏导是控制网络谣言的有力保障。必须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通过将政府的应对行动及效果及时地向网民和公众汇报,从而将网络谣言打回“原形”。

(3)增加辟谣方法并构建网络谣言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政府要改变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和政府网站的思维,要通过开始政府博客、空间、微博及建立与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公共论坛等交流机制,如领导人的表态、破除谣言证据材料的、召开新闻会、嘉宾网络访谈、网络评论员引导、网络警察删除谣言贴等多种方式,建立网络谣言事件应对的工具箱和方法库。

5.建立相关的信用约束和惩罚机制

首先,要加强对政府行为的法律规范,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合理性。对于涉及社会管理领域和民生发展领域的重大事件要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其次,建立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可以建立信用档案,对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信用缺失的政府官员和政府行为,要依据情节轻重予以相关经济、行政和司法处罚,并将失信状况录入档案。

(二)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法律规制

网络谣言常通过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网络服务平台进行传播,纵观近年来发生的谣言传播事件,无一不是利用微博等具有信息聚合性,传播便捷性的网络平台所进行。

然而现实中,网络运营商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往往对于网络谣言缺乏管理,其不作为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影响与现行立法对其的规制现状极不对称。对于数量众多的门户网站,尤其是面对新浪,腾讯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不可能动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唯一的一条强制性措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行政强制措施又只能适用于自然人。因此,对于网络运营商的规制,法律出现了空白地带。课题组通过对国外相关立法的研究,认为国外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值得我国立法借鉴。

(三)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规制

1.扩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适用范围

针对部分非“恐怖信息”的网络谣言无法治理的情形,我国在刑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中应扩大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适用范围。具体主要体现在对“虚假恐怖信息”的重新界定上。现行规定中的“虚假恐怖信息”特指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此类解释范围较窄,修订后的适用范围应重点从“质”的层面界定“虚假恐怖信息”,即某类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危害如果与“虚假恐怖信息”形成的危害具有“质”的等同性,则可以将该类网络谣言纳入到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适用范围。

2.建立诽谤罪自诉转公诉机制

网络谣言的隐蔽性加剧了证据收集的难度,单靠受害人个人难以保障诉讼程序的展开,而由于公诉标准的设计,使得司法机关在次情形下不能主动介入,受害人的追诉愿望与司法机关的“后退”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真空地带,一些利用网络谣言实施诽谤的行为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为此我国刑法必须完善诽谤案件中自诉转公诉的衔接机制。具体来讲,网络诽谤案件仍旧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受害人如果不提起告诉,司法机关不得主动介入;受害人提起告诉后,如果存在证据不足等诉讼障碍情形时,在尊重受害人意愿的前提下,司法机关可以及时介入到诉讼程序中,利用国家公权力机关的侦查力量等实现对犯罪行为的追诉。

3.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处罚规定中增设剥夺政治权利

我国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修订后的法定刑表述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国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中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通过加大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理力度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遏制网络谣言的猖獗,这种增设也丰富了我国网络谣言罪名体系的制裁措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处罚规定中增设剥夺政治权利

仿照上述原理,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法定刑表述为“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种增设是合理的,通过对编造者施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可以使得编造者认识到编造谣言的后果,同时也使得潜在造谣者不再“轻举妄动”。这不仅实现了刑罚特殊预防的效果,也实现了特殊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彦辉,丁咪.网络谣言形成、传播及控制[J].中国记者,2010(9)

[2]杨建顺.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

[3]黄庆畅,张洋.网络谣言害人害己,社会公众勿信勿传[n].人民日报,2012-04-16(1)

[4]陈强.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

[5]刘萍.谣言:源于恐慌止于智者——谈谈产生谣言的社会心理机制[J].中国改革,2003(6)

[6]Boridep&DeFazion.problemSolvinginSocialinteractionsontheinternet[J].RumorasSocialCognition,2006(5)

[7]王静静.从美国政府的互联网管理看其对中国的借鉴[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8]景军.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J].社会科学,2006(8)

[9]陈东冬.网络民主发展进程中的道德困境与伦理秩序重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6)

[10]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政治学研究,2007(2)

[11]新加坡铁腕管控网络谣言.http:///20120427/n341861076.shtml

[12]王国华,汪娟,方付建.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

作者简介:

杨南(1992-),女,贵州遵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

许凯(1993-),男,安徽当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法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

汤少桦(1991-),男,福建连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9

中国网络治理与信息安全监管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要想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就是要通过国家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等,对信息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法制化对于中国网络治安与信息安全监管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网络信息的治理和安全是有区域问题的,所以需要全社会综合治理网络信息安全的。

现在国家最突出和核心的问题就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尤为重要。现如今网络的黑客、垃圾信息、网络病毒等多数都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是有冲击,所以对于通过黑客的防范以及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针对现在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创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用法律来维护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

(1)现今的网络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互通,交流、共享等方式来实现的,给社会生活的服务提供很大的便利条件,信息的传播更多面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互通性,虚拟性等特点,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所利用,借助网络肆意传播、制造有害信息,攻击正常网络系统,窃取机密信息,这些活动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为此,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就是信息网络的安全,这对于国家是重要的一部分。

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突出问题与不足

(一)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方面的基本法是没有的。由于立法的层次比较低,使得法规缺乏权威性,造成了法律效力的降低,执法的困难。

(2)如今关于网络信息的安全的管理和法规多种多样,就造成了立法之间冲突的现象出现。在我国,有关网络信息的管理机构很多,但是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互相推卸责任,扯皮的现象很严重。同时,立法是通过多部门实行的,如针对一个问题各个部门的立足点会有所不同,就是法规的局限性会很大。其结果就造成有关法规分散不集中,有个别规定之间相互冲突了。

(3)立法缺乏整体性,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位或者是缺空。现在并没有对于网络信息出现的问题的管理和保护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信息网络中的纠纷,包括一些网络支付,电子证据等存在着法规的缺位。给实际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不足

(1)我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不足,对网络信息的立法不够重视。导致对于信息安全的模糊的认识,只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网络安全性的法治化,在社会经济促使下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2)社会上有很多人对高技术、高科技有种盲目的推崇,认为高科技设备能完全的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效率,会万无一失实现无人工的全智能化。然而社会原有的监督管理部门和司法系统中的人员往往对这种高技术、高智能的设备不清楚,不了解,对于网络的危害性和高技术犯罪的认识不足,或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对付它们。

(3)信息网络的全球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信息网络立法具有全球的普遍性,因此,只需简单移植他国或国际立法就可以了,对我国网络发展的特点认识不足,不能更好的针对我国作出更合适的法律法规或章程。

(4)虽然加强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但是也不应急于立法来压制网络,不应急于求成造成立法之间的冲突。

三、完善网络安全的行政责任的措施和建议

网络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网络信息的安全的问题也突出的重要。所以就要有针对的法律来约束网络信息,能健康的发展。

(1)加强技术管理与网络安全管理的工作,一方面,要全面的改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系统,充分利用网络保护程序的特殊装置技术设立防火墙,来增加自身防范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使用者要有安全意识,同时,网络管理机构和网络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知识,或者有相关的培训来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2)首先,对危害特别严重,造成国家各方面的重大损失的网络犯罪的要通过较重的法定刑来处理,或者更严重的刑期或刑罚。其次,对于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传统性犯罪,因为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法定刑应比同类普通刑事犯罪高;再次,对于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以及侵财性网络犯罪,应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可规定并处高额罚金或没收全部财产等,以加大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最后,对一些不同的网络犯罪主体,要通过一些限制或者剥夺的方式来处罚,或者永久的剥夺经营者的资格,多方面屏蔽的方式。

(3)一方面要大力的打击网络犯罪,强化国际合作,各国联合对网络犯罪方面进行执法和高技术的通力合作。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就是要以行政法规和各种规章为主要方式,现今最好的保护形式就是行政保护,但是在立法的具体实行中还会存在责任设定的不合理、责任设定冲突的各种缺陷。对此,应当对现行立法中行政责任的设定进行合宪性审查,针对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组织法规范行政执法,改变一些具体的处罚形式来健全和完善行政责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法律保障的研究,在思想上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上有利于加强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冬梅.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2]郑成思.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12.

作者简介:

网络安全行政处罚篇10

张晓震

据《羊城晚报》10月报道的消息称,深圳公安机关将加大对黑网吧的打击力度。今后,凡因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网吧,情节严重者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据了解,深圳某网吧经营业主已被深圳市公安机关依法惩处。据当地的警方称,此举将成为网吧因无证无照非法经营而被定为刑事犯罪行为的第一案。

为此,本刊记者电话联系了北京赵律师,请他谈了对此事的看法。赵律师认为,相比以前的罚款,查封乃至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分,这次深圳警方加大对黑网吧的处罚,性质上显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表明了网吧仍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利益的驱使使网吧业主在求照无门的情况下不惜冒行政处分的代价违规经营,同时也说明了政府对网吧政策严厉整治的态度。至于程序上违不违规,需要看刑法的具体规定。据了解,深圳警方为此也为此出台了相关措施。深圳警方介绍,为了加大打击黑网吧的力度,2006年6月2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公安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网吧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就办理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网吧刑事案件等若干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规定显示:对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网吧,严重危害社会管理秩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网吧,个人违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一万元以上,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其中,有暴力抗法的,采取锁门经营等形式长期逃避检查的,违法接纳未成年人拥有20台以上电脑终端的、且非法经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还应从重处罚。根据这一《指导意见》,对黑网吧的处罚也就有了变通的法律依据。

赵律师也同时谈到,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都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该条还规定,对于违反国家规定,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众所周知,针对此举的黑网吧行为如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一般只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等。但黑网吧的屡禁不止使政府部门认识到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对经营黑网吧的当事人并没有达到实质性上的约束,而且,也容易造成,黑网吧罚了照开,封了再开。业内人士也曾有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于政府对网吧市场的控制。但不管如何,这一行为在广大守法守规的网吧业主中还是受到了关注乃至欢迎。

相比最近山西省方山县由政府直接出头关闭全县违规网吧造成的争议,此次深圳市公安局等法律部门依据法律处罚黑网吧也显得理性和正当。

按照赵律师的观点,如果此次行为在制定和执行上都不存在问题的话,很有可能被援引为成功模式。如此一来,将给黑网吧以极大的震慑,相信这也是广大守法的网吧业主乐于看到的。

一直以来,政府部门在对网吧行业的管理上都是严格的,这也是政府部门对网吧牌照迟迟不放开的原因。近一两年来,随着政府网吧市场政策的调整,各地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对网吧进行了规划和布局,也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模式,但大都在网吧的准入上提高了门槛的难度,整体上网吧市场的秩序得以规范,网吧行业的自身形象正在发生变化。瑞得在线的总经理甚至把这归结网吧风风雨雨十年来宝贵的现象之一。

在对待网吧行业,政府部门已经显示了自己清晰的思路,对正规网吧的提升和对黑网吧的严惩不怠,两手不仅同时进行,而且也都在加大深入,增强力度。如此发展下去,至少在政府监管这一点,对网吧市场发展的前景还是应该充满信心并给与乐观的。

第四届网博会圆满成功观众展商意犹未尽

10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圆满结束。

本届展会是由文化部联合六大部委共同举办的一次最高层次、最高规格、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网络文化产业的盛会,从政府层面重点突出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从企业方面侧重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盛会内容丰富,形式多采。展会期间,各厂商展示、活动可谓是高潮迭起,现场的气氛不断攀升,产品展示丰富多彩。展会上设“国家原创动漫展示区”,对国产动漫游戏原创优秀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在各个游戏厂商设置的“互动娱乐展示区”,将目前最受欢迎的众多国内外游戏产品供玩家试玩。各个展商展示精品多,特色鲜明,展位的特装上,匠心独具,设计新颖、创意独特、造型别致、图文并茂,并采用大量的声光电等高新技术进行渲染和彩化,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新形象、新面貌和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