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辩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29:33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1

    有教师曾感叹“在所有‘走过程’教育中我感到最难堪的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专业本科生应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尤其是应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如何认识和探索适应当下高教环境的合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机制,对于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极大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等环节承担着的功能都是缺一不可的,笔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应加强优化答辩环节设置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操作程序,最大限度的发挥答辩在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与作用。 

质量控制作用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为规范和提高毕业论文答辩质量,该校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与要求,例如该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通过“中国知网”查重、指导老师审核、优秀论文评审机制以及对答辩成绩的计算等方面内容。 

1.“中国知网”查重。近年,该校对查重结果施行分层管理办法,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20%、20%<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50%、50%<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480%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80%等不同阶段的检测结果严格进行不同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该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2.指导老师审核。针对查重通过的毕业论文将提交至学校毕业论文校网平台,由论文指导老师再次审核。以杜绝部分学生盗用他人文章或不完整稿件代替论文稿件降低论文重复率,能有效保障毕业论文工作的公正公平性。 

3.优秀论文评审。学校组织评优评审专家组进行评选并对优秀毕业论文随机抽选5%进行全校公开答辩,通过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有效提高了该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鼓励教师与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有所建树和创新。 

4.答辩秘书的监督作用。在组织答辩期间,答辩秘书将填写该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评审记录表,主要负责记录答辩情况以及计算毕业论文评分,答辩秘书填写完成后返回学校存档,答辩秘书在答辩过程中起到了严格监督作用,保障答辩过程与结果的公正公平。 

综合评价作用 

答辩制的优点即在于通过答与辩的过程,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作者论文写作的态度与过程全面地评价作者的选题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从而不仅仅是对毕业论文作出成绩评,也是对作者科学研究的态度、能力的全面评价。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答辩制是采用答辩委员会制,由校领导组建的答辩评审委员会,分设各委员小组进行答辩评审,其评价结果是综合意见的共识表达,因此其结论更为公正、合理。该校毕业论文的答辩学生提交答辩的毕业论文采用指导老师匿名制,保证答辩的公平性。 

答辩评审结果在毕业论文写作以及答辩评审记录表上体现,记录表在答辩秘书的监督下,由答辩秘书与答辩老师共同填写完成并签字确认,答辩结果由答辩评审小组讨论评定并当场宣布。另外。答辩成绩由答辩秘书统计评分结果后提交教务处进行成绩归档。 

学位仪式性作用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2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3

1.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足。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5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偏重于经典理论的阐释,对于科学与伦理关系的探讨、思维方式演进规律的探寻等时代焦点性问题至多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分析。二是课堂规模超大。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从1980年的每年不足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9万左右,而师资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现在高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班级一般都在150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其直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高,追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二是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院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到课率低。不少研究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为了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由于其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性,这导致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错误地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并不重要,专业课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研究生到课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即使有部分课堂学生到课率较高,但吸引学生的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所展现出的幽默感或讲述的有趣故事,教师表演的色彩远大于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1.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的首要原因应是该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源于1925年在苏联首次公开出版的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1956年我国在制定全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首次确认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处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一门独立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自其诞生以来,关于其学科归属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是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其基本依据为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由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与思维辩证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是等同于哲学学科门类中“哲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其基本依据是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当代形态。三是认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并不是作为一个学科而是作为一个“学科群”在发展,其基本依据是这门课程具有“马列、哲学与政治”三门课程的属性。而根据《意见》制订的教学大纲则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学科分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并没有“自然辩证法”二级学科。

2.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由于学科属性不明直接导致学科组织体系不顺,表现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其课程应归属于承担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独立教学实体二级单位,一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但许多重点大学一般都有专业的哲学院系,甚至设有科技哲学专业,这些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一般由这些哲学专业院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技哲学相关内容展开,大大削弱了该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由于“自然辩证法”学科有明显的“大口袋”特色,即该学科具有开放性、动态适应性、交叉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这实际上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师大都是文科背景出身,自然知识匮乏,更谈不上紧跟最新科技前沿成果。

3.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已按照《意见》和新的教学大纲全面展开。《意见》规定将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从必修课(3学分,54学时)调整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经过2012年、2013年两个教学周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与自然辩证法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18个课时过于短少,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在2013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十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将十的新观点、新提法体现在大纲的各个章节中。[1]65这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有效性路径分析

1.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是基础当前“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科定位。学科定位的基本依据在于准确理解学科的研究对象。2012年版教学大纲将“自然辩证法”定义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虽然在表述上同1979年版、1991年版以及2004年版全国统编讲义或教材略有不同,但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的方法。这种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板块化理解的产物,即将马克思主义简单的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实际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著作中所阐释的“自然”其内涵绝不仅限于自然界,是包含“社会和思维”意义上的自然,是全部现实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全书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也讲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原因。如这样理解自然辩证法,是不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混淆了呢?显然不是,前者强调的是对全部现实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后者则强调的是在掌握前者的基础上,对全部现实世界能动的改造,即社会实践。这同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自然、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为了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的共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再设一个“自然辩证法理论”二级学科,哲学门中保持现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是个不错的选择。

2.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是保障学科定位准确为理顺学科组织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自然辩证法”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后,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自然应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鉴于在国内重点大学目前大多数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大都属于哲学院系,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是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是继续在哲学院系从事科技哲学的教学和研究。这样有利于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对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应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培训,尽快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因“自然辩证法”学科具有“大口袋”特色,所以,应根据任课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就目前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师队伍现状而言,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所以要加强任课教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班级的组成上,鉴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可以把教学班级分为两大类:专业硕士类和学术硕士类。任课教师也可分为相应的两类。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4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答辩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69-02

教学方法是点燃学生创新才智的火种,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1]。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基础性工作[2]。现在在高年级大学专业课教学中,课堂出勤率低,学生们或穿梭在就业市场,或泡在图书馆准备考研,或忙于各种考证,出现了老师上课难、学生上课没兴趣的问题。如何在专业课课堂中引入自主式学习、研究式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3-4]。本文以“光电系统原理与设计”专业课程为例,在教学中采用答辩式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大大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较好地解决了上课难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特别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就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认为研讨式教学方法应该,也可以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渠道[5],落实研讨式教学的最好途径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北京大学以电子线路实验课为例,对实验课研讨式教学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相应的指导原则,关注了教学时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对教师3个方面的要求[6]。国内外还有大量高等学校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7]。

二、答辩式教学设计

以大三专业课“光电系统原理与设计”为例,具体分析答辩式教学如何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

1.答辩题目的拟定。课堂教学首先要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在答辩式教学过程中,答辩题目的好坏直接影响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到答辩的成功与否,这样,答辩题目的选取就显得格外重要。答辩题目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素:(1)与该课程的重点难点相吻合;(2)体现该课程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工程实用性;(3)难度适中,易切入,基本原理能研究透彻、深入。因此,在理清该课程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领域学术前沿,拟定适当难度的答辩题目。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光电系统原理与设计》为例,选取了如下答辩题目:血管显像仪、智能光感应照明、蓝绿激光通信、光学指纹门禁、激光打标等。

2.答辩环节的构建。答辩式教学的答辩环节是实施课程教学和展现其教学魅力的重要步骤,包括答辩前准备、答辩汇报、答辩问答、答辩总结等几个模块。各个模块的基本构建如下:答辩前组织各小组选题及相关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要求各组学生做好答辩ppt;答辩汇报时,要求各组学生针对该组所选答辩方向,从背景、基本原理(系统组成)、性能指标、改进措施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详细阐述;答辩问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向答辩小组提问,“你问我来答”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答辩总结,教师针对整个答辩过程进行讲评,对答辩中的亮点进行表扬与倡导,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答辩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心贴心”、“面对面”,甚至“硬碰硬”地进行学习交流,教学相长。

3.考核体系的建立。答辩式教学模式以答辩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而对答辩式教学课程的考核不能再以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分数作为本课程的学习成绩。本着从考核“成绩”向评价“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开创“论文+答辩+研讨”的考核方式,即每个小组的学生针对答辩题目撰写的论文占40%,答辩表现占40%,研讨表现占20%。论文从科学性、系统性、规范上进行考核;答辩的表现从ppt制作、答辩流利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进行考核;研讨表现主要是在研讨中提出问题的创意性和深入程度来考核。最终成绩分为优秀(90~10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及格(60~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

三、答辩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答辩式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教师单向“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法,将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答辩考核相结合,师生双向、同学之间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了轻松、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临场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教学质量。

1.转变了教学“角色”,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授课方法为教师单向“满堂灌”,束缚了学生开放式发散式思维,影响了教学效果。答辩式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从“演员”向“导演”、学生从“观众”到“演员”的两个转变。这两个重大转变,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必须在上课之前把自己答辩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理解、掌握,还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同时,学生在答辩式教学课堂中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研究和学习的成果与体会,使沉闷的课堂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变得活跃和热烈起来。这样既营造了学生团队自主性学习的氛围,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答辩式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不再是教材上单一内容,或者教师个人收集的各种资料,而是学生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获取的资料,这使得资料的来源更广、内容更丰富。同时,在答辩后的研讨过程中,其他同学的提问与自己团队的回答,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能在答辩环节发现学生学习短板,及时纠正或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重点难点内容,并在教师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短板模块的基础教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增强了课堂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课堂内的教学管理,而答辩式教学从学生开始选题一直到最终论文的提交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管理,使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形成总结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答辩,整个过程便体会了一次“科研”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整个答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原则,及时调整答辩的节奏和研讨的内容,在短短的一堂课时间既完成教学内容又使得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增强了课堂外和课堂内的整个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4.加强了考核管理,提高了质量保障。答辩式教学的考核方式摒弃了一考定成绩或一考为主体定成绩的做法,学生最后的成绩是依据答辩与论文总结情况,以学习过程、学习成效、学习能力等基本要素的答辩式教学课程考核体系评判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这使得学生考核更加全面,更注重“成效”和“过程”,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四、结语

课堂教学中引入答辩式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程考核这一重要激励机制,按小组自主选择该课程考核的题目方向,经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形成总结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首先答辩人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汇报,然后回答其他同学提问,最后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在整个考核题目的完成过程中,营造了学生团队自主性学习的氛围,体验了科研活动的基本环节,通过答辩过程的汇报与问答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相互探究、集体讨论、大家参与的良好学习景象,并根据答辩情况与论文总结情况评判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专业课程答辩式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魏丕植.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增强十大能力[J].黄河之声,2012,(16):13-19.

[2]张静.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天中学刊,2010,(03):136-138

[3]马鸣宵,王昊,汝洪芳.研究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4,(14):53-55.

[4]张丽,周伟军.关于理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若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63-64

[5]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5

关键词:英国议会制辩论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学生

近几年,众多外语教育学家十分关注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这些方法大都从老师的角度出发,主要注重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课程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笔者认为思辨能力的提高应该以学生自主性为基准,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思辨意识,而不是一味地以老师的意识为先导、以具体课程为依托进行思辨技能的发展。笔者认为英国议会制辩论作为一种新型手段,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积极作用。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是近几年才被引入国内的,对此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视角,探析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议会制英语辩论中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英国议会制辩论

1.准备时间。提前至少一天给出辩题是传统意义上英语辩论赛的特点之一,这就意味着辩手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在赛前去准备,如此双方的辩论往往失去了竞争性,只是简单地进行了语言复述,思辨等不到训练。英国议会制辩论赛一般只提前15~30分钟公布辩题,需要辩手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思辨能力的要求极高。

2.角色分配。英国议会制辩论,每场比赛分正反双方,并且分设正、反方的上、下议院共四队,每队两2人,共8人。八位辩手分别扮演首相、副首相、反对党领袖、反对党副领袖、政府阁员、政府党鞭、反对党阁员和反对党党鞭的角色,并依次发表演说陈词。首相和反对党领袖必须给出正、反方上院辩论的主要论点框架,副首相和反对党副领袖在进行辩论陈述时,需要在此论点下展开己方论据。政府阁员及反对党阁员则要求在己方主要论点框架下提出不同的观点,以此进行辩驳、维护己方论点。最后政府党鞭和反对党党鞭给出总结陈词,并强调己方观点。很明显,在辩论过程中,辩手之间的责任分配十分清楚,在政府方和反对方竞争的同时,需要上下院之间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呈现一场完美的议会制辩论。

3.辩论流程。辩论开始后,在规定的辩题下,辩手们会依次按照既定顺序进行时长7分钟的陈词。首先是正方首相开始发言,提出己方主论点,然后为反对党领袖,就这样正反双方按顺序交叉互换进行陈述。在英国议会制辩论中,不得不提到一个区别于传统辩论的独创环节――质询。它是指在辩论进行的过程中,除去首尾各一分钟的保护时间,对方辩手可以随时对发言人提出质疑,发言人则有权选择拒绝或者接受提问。与此同时,与传统辩论不同的还有裁判的职责,在英国议会制辩论中,裁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英国议会制辩论与思辨能力的关系

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在这里主要借鉴文秋芳(2008)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以便于论述英国议会制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在此,主要研究议会制对思维能力的影响

1.对认知技能的培养。认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与评价技能。首先由于辩题涉及的范围广,查阅的资料相当多,这要求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重组,最后组建起有用的素材库,推理技能则体现在辩论的各个方面。另外,政府阁员或者反对党阁员在陈述时必须提出区别于上议院的新观点,这就要求辩手运用假设或者推论技能来判断上议院成员观点,从而发展自己的新观点,而政府党鞭和反对党党鞭则需要做最后的总结陈词,论证己方的论点,因而评价技能得到了提高。

2.对认知标准的培养。认知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辩手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是否做到准确、清晰,有无将观点全部传达出来,说明了它对清晰性的要求;在辩论赛给出的辩题下,辩手能否找到切题的相关论点和论据是关键所在,并且在辩论过程中是否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都会体现相关性;在辩论陈述中,辩手是否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则是逻辑性的体现;辩手在开发新观点的时候能否多向思考,发散思维,提出新颖有创意的论据,反映了深刻性的内涵;在对方辩手提出质询的情况下,辩手是否可以,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发言内容进行反驳,则是灵活性最好的说明。

3.对情感维度的培养情感维度,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情感特质: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议会制辩论涉及的辩题范围广,这就要求学生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并对国内外社会热点保持敏感度,充满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且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自由开放的辩论赛中,辩手可以各抒己见,这必然会迸发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容忍不同意见。在遇到各种质询,评委给出相应建议的情况下,需要及时修正观点。在准备辩论素材时,自信心可以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在辩论中能够完整地发挥实力并且反驳对方观点、解决质询,大大增强自信心。在辩论中,会让辩手通过辩论认清事实真理,培养正义感。此外,每次辩论过程都相当漫长,历时很久,整场辩论下来,是对辩手们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毫无疑问,辩手坚毅的品格会因此得到锻炼。

如今,在“思辨缺席”普遍存在于英语专业大学生这一现状下,如何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外语界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阐述思辨能力、英国议会制辩论的相关知识与相互联系,并结合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英国议会制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英国议会制辩论,以期更好地锻炼及培养自身思维和思辨能力,也期待更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将英国议会制辩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思辨能力的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Rybold,Gary.Speaking.ListeningandUnderstanding:Debatefornon-nativeenglishSpeakers[m].newYork:iDeBatepress,2006.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与研究,2010,(4):603-608.

[3]文秋芳.论述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4]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横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6

【关键词】新课改电子商务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改下的电子商务课堂教学改革,要以现代社会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为根本,充分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所需,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也是一门新兴专业,这门专业既有传统商务贸易知识,也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因此,我们要将这两种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有序的衔接,让电子商务变成一门交叉复合型的专业技术。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解决式,就是指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分为以下5个步骤:

1.呈现现象,针对当前各类媒体介绍的电子商务现象,教师要将其充分利用,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出适合的电子商务现象,然后再创设出各种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学生在观察到现象之后,教师就要提出相应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提问,这样的问题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掌握这些重难点,并且提高自学能力。

3.资料查阅,学生在得到问题之后,为了探究到问题的答案,需要去查阅资料,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归纳总结能力。

4.合作解决,即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合作,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解决的关键点在于可以使学生互相之间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5.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欣赏其他小组结果的同时,吸取别人优秀的知识和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

二、“辩论式”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面也很广,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时间有限,而太过于丰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有些压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要点,我们要以点带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辩论式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积极性。具体来说,分为以下4个步骤:

1.教师选择。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首先就需要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教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宽广的知识面,对电子商务专业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必须要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不能再墨守成规,我们采用辩论式教学不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情的好坏对错,而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辩论的过程中习得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教学准备。辩论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做好备课。教学准备的关键就在于范围的限定,辩论的内容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范围也不能过大,要将内容确定在一个小范围之内,有辩论的需要,和教学配套,尤其是那些新颖的、有一定深度的电子商务知识,是最适合以辩论的形式教学了。除了教师要做好准备之外,学生也要做好学习的准备。

3.辩论上课。教师将学生分为两派,一派为甲方,另一派为乙方,甲方和乙方分别选出一辩、二辩、三辩,剩下的同学为自由辩论选手,由教师选定辩论题目,然后甲乙两方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要进行辩论的协调,在限定时间内阐述教学内容和观点。

4.辩论结束。当辩论结束时,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教师要予以解答,最后由甲乙两方的学生分别总结本方的观点,做结束性的陈述。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辩论的积极性,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吸取了他人总结的知识精华,也掌握了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点,同时在准备辩论赛的环节中,还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搜集了大量的课余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三、“主动―交互”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与互联网联系紧密,它本身也具有互联网工具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强化这种功能。如果我们一再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顺利完成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任务。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飞速,我们的教学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加快改革的步伐,跟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于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又认识了这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真正实现了这二者的相互融合。主动―交互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性的开发,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创设情境,制作课件,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的步骤为以下三步:

1.个性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自学,学生科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这样一来,丰富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制作课件,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作课件,突出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适当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3.教学过程,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个性化教学。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7

mBa毕业论文主要采用对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的两种工作,是对学生所撰写论文的两种不同的考核方法。前者是对mBa论文进行评审,只是对论文进行单向的、书面的、静态的考核。而mBa论文答辩,则是对论文进行双向的、口头的、动态的考核。mBa论文答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审査论文,包括鉴别真伪、考查知识运用能力、深化提髙和增长知识、展现学生自信和口才、评价论文成绩等方面,但mBa毕业论文可能更注重他的实用性,所以以实证研究为主,会比较容易过,但也有一部分mBa却完成不了或完成不好毕业论文。

 

第一,鉴别真伪(或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论文)。评价mBa论文首要工作是核查论文的真实性,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在辨别庞伪的情况下,才能对mBa论文作出准确、科学的评价。所谓真实性问题,也就是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的研究和写作成果,作者有没有抄袭他人的成果或他人代作的行为,这是毕业论文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撰写mBa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査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也有的是学生并非故意抄袭,往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献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的行为而导致。所以,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的教师通过论文答辩鉴别mBa论文真实性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mBa毕业论文的整体质丽。

第二,考查mBa知识运用能力。考査知识就是考査论文作者对论文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考査mBa论文作者对论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论文也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査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写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含义都没有搞淸楚。在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等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越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深化提高和增长知识。就是通过答辩对论文是否贴题(题目是否恰当)、布局篇章是否得当、运用材料是否恰到好处、论点是否准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力等。一般说来,从学生所提交的论文中,巳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生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淸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淸mBa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人分析的,从而了解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生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生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8

关键词:选题;措施;监控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运用所学课程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重要过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将计算机的有关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了解新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中的应用,扩宽工程视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都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进产教融合,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1.选题问题。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及招生制度变化,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选题模式、题目来源、题目类型与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2.时间安排问题。由于我院高职学生在大三上学期陆续展开就业工作,这就给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带来很大阻力,能否顺利完成也成为问题之一。3.过程监控问题。毕业设计安排后,如果过程疏于管理控制,设计质量就成为重要问题。4.答辩问题。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不重视,对于整理归档及评估诊断也是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具体措施

根据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合理、实用、高效的原则,重点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质量评定考核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改革,提高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促进信息类专业发展。1.确定合适的选题。选题适合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较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毕业学生在企的岗位任职现状来考虑毕业设计的选题。①教师出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机制解决选题。要求所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在第四学期末按照研究方向及所授课程填写课题申请书,同时鼓励初级职称教师也积极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毕业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所学课程申请题目。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采取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及特长,结合指导教师授课情况和研究方向选报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如有较强开发意愿及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开发类课题;对图形及设计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类课题;对网络及信息处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网站及信息处理类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确保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潜能得到发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级实施后,经过讨论最终决定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共计46个,其中教师出题41个,学生自选题目5个。②题目来源多样化。要求指导教师按照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提高。课题来源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和企业需求,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需求、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成果转换、大学生创新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其他项目。2013级选题中10个题目是解决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需求,21个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质量提升问题,2个是教科研成果转换,3个是大学生创新项目,2个是技能竞赛项目孵化,3个为教师专业研究实践项目。③设计制作与创新型题目相结合。高职生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课题中去除仿真验证性题目,题目以设计制作类为主,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创新型题目。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其中设计制作题目共98%,2%为创新型方案设计。④难易适中,大小适宜。选题大小、难易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相适应。题目难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使学生能“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设计大小难易程度合适的题目。2013级其中28个题目是难度比较大,工程量也比较大的题目;13个题目是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题目。2.提前设计时间、柔性合理安排答辩时间,使毕业设计具有可行性。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大三上学期每年10月底举行,如果毕业设计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无法顾及毕业设计任务。因此,把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安排提前在第四学期末,采用工作提前安排、任务提前通知、设计(论文)提前完成、答辩安排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和进行时间适当向前延伸的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实施毕业设计任务通知后,7日之内教师、学生提交选题申请表,学院将最终设计题目于14日后通知到学生和教师,教师于7日内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课题过暑假,学生在假期确定内容框架和任务要求,开学后统筹安排设计时间,指导教师在假期在线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规范、资料查找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论文提纲的提炼、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工作,在90日前大部分学生完成所有毕业设计系统及论文。同时信息学院在就业洽谈会前对部分学生安排一次答辩,洽谈会后安排第二次答辩,在第六学期安排第三次答辩,以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冲突的问题。3.通过全程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毕业论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实践课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为培养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通过全程监控,加强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实行学院、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的三级管理,从宏观控制、专业指导到课题指导,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任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完整、准确,课题实用、创新,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并且,在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条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模板格式要求》文件指导下,信息学院进一步补充《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选题申请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选题申请表》、《毕业设计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记录》、《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表》等文件,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题,审查开题报告、定期通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两周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填写相关文档记录。②有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切实提高指导效果。由于提前安排设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要求指导教师每两周会见一次学生,了解进度并进行纸质签名,同时充分运用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现代通信交流手段,切实提高指导效果。教师通过微信或短信及时通知学生各种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探讨,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电话预约指导时间、通知相关信息,解决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沟通问题;通过建立QQ群,将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建立辅导群,可以随时在线交流,适时采取视频、文字留言等多种聊天方式发现并解答学生疑问;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传输工具实现文件在线或离线传输,以方便传输毕业设计相关资料;通过QQ群文件系统给学生发送相关文件及通知,极大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4.加强毕业答辩、成绩评定工作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成立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统一毕业设计考核与评定标准。答辩委员会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答辩小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答辩及成绩评定。答辩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专业及实际操作水平、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考核,注重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量大小,答辩小组采用集体评分的方式给出学生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审定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成绩及答辩小组的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总成绩。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物化及原创性提出了特别要求,帮助学生总结毕业设计中的成熟经验和不足。为了让全体学生知晓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制定了低年级的学生旁听毕业答辩过程的政策,让学生提前体验到毕业答辩的环境氛围,以便自己进行相关思考,进行毕业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同时使正在答辩的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成果时有成就和满足感。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9

关键词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选题论文答辩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经过5批试点,招生单位由最初的16所院校,发展到2011年的57所学校。化学教育硕士学位也是最早设立的学科教学专业学位之一,攻读化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学员,除了需要系统地学习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政治理论、教育技术和外语基础知识以外,2~3年的学习期间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论证、撰写、答辩。作者作为某高校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多次参加了该校的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论证及论文答辩,每次参与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等相关活动,总有一些新的发现,并引发一些思考。现以某高校2008级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及答辩情况为典型案例,发表一下作者的简单思考。

1论文选题及答辩中的问题分析

某高校2008级化学教育硕士共有20位学员,另有上一届答辩未通过学员4位,24位学员分成a、B两组参加了论文集中答辩。每一答辩组设答辩主席1人、答辩委员4人,答辩专家主要由全国知名化学学科教学法教授、本校教师和中学化学教学及教研一线特级教师组成。24位学员的24篇论文涉及到中学化学教学与教研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及化学教学法研究3个方面,24位学员的论文选题及答辩结果见表1。

无论是学员论文的答辩过程,还是学员的论文选题及撰写,都还是让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论文的答辩结果有直接的关联。现以“基本合格”和“不合格”2种等次的5篇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情况为例,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

《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激励策略研究》是24篇学位论文中唯一的基本合格的论文,答辩主席宣布这篇论文基本合格,也就意味着这篇论文必须经过学员的补充、修改、完善,并再次通过专家答辩委员会审查,学员才能拿到学位证书。显然,从论文的选题可以看出,这篇论文需要在充分调研和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困成因进行分析梳理,根据有关理论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的具体办法。然而,这篇论文却缺少大量而真实的调查,大量地引用有关理论,更多地根据想象去设计方法与策略,直接导致了论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给人的感觉是基于想象中的学困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

《诺贝尔科学精神在高中课程标准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多媒体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研究》等是被答辩专家定为不合格等次的4篇学位论文,这就意味着这4篇学位论文必须在选题、开题、撰写、送审、答辩等环节上,一切从零开始,并在下一年的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经过重新答辩获得合格以上等次,否则学员将不可能取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4篇不合格论文基本上都是在选题环节出现了问题。《诺贝尔科学精神在高中课程标准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从论题的语法结构上就存在重大缺陷,从研究内容来看,该论文是运用诺贝尔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论题的关键词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却被挂上了诺贝尔科学精神和高中新课程的名头,同时,诺贝尔科学精神是什么?诺贝尔科学精神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从论题的结构上来看,《多媒体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显然是由多媒体的应用和化学生态课堂2个命题组合而成的,在论文的文本中,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2个命题相互粘贴的痕迹,而且还让我们感觉到,只要把“化学”替换为其他学科,并添加一些相关的学科元素,就可以成为各个学科都普适的论文。《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是一个十分热门的选题,很多人做过相关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中以“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5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还不包括一些学位论文,所检索到文献大部分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由此可见选择这样一个论题来进行研究,没有独到的视角与研究思路,是很难写出原创性学位论文来的。《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研究》选择安徽省高考的一类主观题型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论题,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高考的命题思路与特点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沉重及敏感的话题,更何况把一类题型作为研究对象,不仅研究的着眼点选择不当,而且撰写出的论文一点学术价值都没有。

同时,我们也看到3篇优秀论文之所以优秀的3个方面的共性:(1)选题新颖,3篇论文的选题都非常新,都是从独到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2)论文质量高,3篇论文的质量都非常高,折射出3位作者的科学精神、研究态度,以及科研水平。(3)答辩流畅,3位学员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的流畅的语言、机智的应变能力、缜密的思维都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肯定。

综上可见,当前化学教育硕士在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显而已见的,如果不能有效而及时地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可能会影响到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而且还可能会对以后的教育硕士的学风与研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关于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必须要引起学位管理部门及教育硕士培养部门及攻读教育硕士的广大学员们的高度重视。

2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相关问题的思考

通过仔细研究24位学员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必然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一是如何选题,并进行充分的论证,从最为原始的阶段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与学术价值;二是如何加强对学员撰写论文过程的监管与指导,避免步入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导师指导模式;三是如何有准备地答辩,通过最为科学、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学员学位论文的全貌及研究成果。

2.1论文选题的取向问题

很多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或机构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往往为普通化学硕士与化学教育硕士所提供的是同一份学位论文选题参考“菜单”,从而忽视了化学教育硕士身份特殊所决定的学位论文选题的取向性问题,也即化学教育硕士是基于学科理论、文献研究的学位论文选题,还是基于学科实践、行动研究的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不同于一般普通化学硕士的化学教育硕士,因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来自于教学一线、集中学习时间短、科研条件有限等特点,决定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也应该有其特殊的一面,在选题时应尽可能取向于:(1)化学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及教学改革行动研究;(2)化学教学及教育科学理论的应用模式及创新研究;(3)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及困惑、对策研究等。作为学员的推送单位最期待的选题是基于学科问题解决模式及基于学科实践探索模式的研究,都希望学员带着平时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困惑和所发现的问题入学,经过2~3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并以所在学校班级或学生为教学实践的实验样本,再带着通过以学位论文形式所呈现的问题解决模式、思路和方法等回到学校。当然,学员在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员自身所占有的学科资源,以及所具有的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及科研条件等。

2.2论文撰写的规范问题

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过程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书写规范问题。目前,我们在答辩过程中所发现的学位论文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1)论文格式不规范,如,有些学员不按培养单位关于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去撰写,而是自行其事。(2)文字表述不规范,如,论文中使用的图、表及量与单位符号不规范,英文摘要与写作不规范,存在语法错误。当然,也存在极个别学员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标点符号错用的问题。(3)文献采用或引用不规范。如,引用参考文献格式不符合科技文献格式要求,根据参考文献找不到论文引用的文章,个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在章、节标题上等。

2.3论文的开题论证问题

开题论证是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甚至比论文答辩过程还要重要。论文开题论证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选题的科学性、学员的撰写思路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如果忽视了开题论证这一环节,无论在论文送审时发现了问题,还是在论文答辩时发现了问题,都是难以补救的。因此,当学员选定论题及导师以后,一定要参加有关单位组织的开题论证会议,汇报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预期的成果与突破,广泛听取导师及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作为培养单位,这个环节绝不能省,必须做实做到位,作为学员,这一关必须认真过,早发现问题,早补救!

2.4论文的送审答辩问题

我们知道,学位论文的答辩必然涉及到2个环节,一是论文送审环节,二是现场答辩环节。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往往都要经过答辩专家的盲审,给出初步评审结果,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教育硕士论文的答辩往往都采取会议集中答辩的形式,如何在10分钟内把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学位论文概貌直观、生动地呈现给答辩专家,还要能够接受答辩专家的质询,是每一位学员都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我们在答辩过程中遗憾地看到,一些学员可能因为工作太忙,也可能是因为态度马虎,不仅不能流畅地介绍论文内容,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论文答辩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学员必须认真汲取盲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写好论文答辩报告,还要对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预期,并精心地加以准备。

大学生创业辩论篇10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沈云岗.关于创建辩证管理学理论的构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5]周维耀等主编.管理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