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分析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7:03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1

一、国外已有研究成果

根据国外图画书阅读研究的中文译著,以及可以查阅到的外文文献资料。国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一)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

图画书叙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首推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perrynordlman)。其著作《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wordsaboutpictures:thenarrativeartofChildren’spictureBooks》)、《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thepleasuresofChildren'sLiterature》)中关于图画书的章节以及论文《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等,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图画书阅读进行了阐述。在《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中,诺德曼首先指出,图里的叙事讯息的获取依赖读者对已知假定和意义符码的熟悉度,并以各种不同方式的类目来说明图画是如何传达有关主体的讯息的;其次,是对视觉信息进行全面思考,从考量全书的整体意义效果开始,到对书中图的整体意义效用的思考,再到探索图里特定细节的效果以及一系列图中的图与图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分析;再次,探讨了图文关系的各个层面:最后,阐明从图画书的整体所涌现的意义。整书作者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图画书作为独立的一章,从“视觉想象与图画的理解”“图画书的乐趣”“图画书如何提供关于故事的讯息”“文与图所讲的故事”“图画书像拼图”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图画书阅读的独特性。《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一文则以图画书《甘先生出游》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图画书蕴含的丰富内涵。其中,《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一书,奠定了世界图画书的理论基础。诺德曼对图画书的符码分析可以作为阅读图画书的工具指南。

与此同时,图画书阅读的理论研究在东方一些国家也有了发展,其中以日本图画书编辑及宣传者松居直为代表。松居直以自己的工作及亲子共读经历为蓝本写下的《我的图画书论》,被誉为日本图画书界的权威著作。本书从“图画书的知识与观念”“图画书的选择和分享”“图画书的意向和语言”“图画书的历史和传统”“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图画书的编辑和出版”等方面探讨了图画书的特点以及与儿童的关系、图画书亲子阅读、经典图画书赏析等。

(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图画书的阅读应用研究主要围绕“图画书阅读教学研究”和“图画书亲子阅读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比如,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学家阿里佩斯(arizpe)和斯太勒(St-vles)主持了对儿童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的对比性研究。此研究以小学一、二年级儿童为被试,教师指定图画书。然后发给儿童自己阅读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反应。在儿童各自阅读期间研究者可以问一些类似“告诉我你都记住了些什么”“你喜欢故事的哪些内容”等问题,或提出再读一遍、和研究者一起阅读等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两种不同阅读文本时有很大差异。“图片的阅读会带来儿童多层面的整体性的反应。”对低年级儿童图画书阅读反应的研究。也为幼儿的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日本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则论述了亲子阅读的价值以及父母如何与孩子共读图画书等。松居直先生把亲子共读贯穿于他的图画书理论之中,认为图画书的创作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图画书阅读教育也应该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以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

瓦特赫丝特(whitehurst,G.J)在《通过图画书阅读促进儿童语言发展》(acceleratinglanguagedevel―oomentthroughpicturebookreading)一文中,就亲子阅读中母亲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母亲应该多进行一些开放式问题的提问,帮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扩展思维。”大卫・阿诺德(amoldDavidH)在《通过录像训练研究图画书阅读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acceleratingLanguageDevelopmentthroughpictureBookReading:Replicationandexten-siontoaVideotapetrainingFormat)一文中提出了“对话式阅读”的概念,认为“母亲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味照着书念,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对话交流的方式增加儿童与图画书的互动,例如询问儿童‘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进入故事情境,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作为老师、作家和编辑的美国学者马莉,贾隆格(maryRenckJalongo),有过多年的幼儿及小学低年级教学经验,其代表作是《幼儿文学――零岁到八岁的孩子与绘本》(《YoungChildrenandpictureBooksLiteraturefrominfancytoeighter》),这本书对图画书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首先,作者用前两章介绍了图画书的重要性与品质:然后,通过“带领幼儿进入绘本世界”“幼儿对于绘本的回应”以及“透过绘本获得读写能力”三章,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绘本的特点使幼儿顺利进入绘本世界并爱上图画书,在此过程中成人要把握幼儿对绘本的回应,并使其获得读写能力:最后,在“家庭与绘本”“绘本与课程的结合”两章中分别论述了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价值以及应用途径、绘本教学的价值以及实施条件。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是在引进、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湾比大陆要早大约三十年,大陆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加快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概而言之,我国图画书阅读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

究、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以及图画书阅读的应用研究。

(一)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究

经典图画书欣赏主要是指国内研究者对国外优秀图画书以及少量的国内图画书的“研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台湾以郝广才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好绘本如何好》。大陆以彭懿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这两部作品都详细介绍了如何欣赏图画书并进行图画书创编。《好绘本如何好》分“体的架构”“点的舞蹈”“线的律动”“面的张力”四部分,分别从绘本的概念、绘本元素、形式技巧、内容手法等方面切入,并结合具体绘本进行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解读。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阅读图画书”,从结构、形态、表现三个方面阐明了图画书阅读的方法:下编推荐了世界上优秀图画书60部,每篇均配以独到的赏析。这两本书不仅对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选择图画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国内图画书创编提供了借鉴。关于本土图画书创作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王林的《本土图画书的发展》、王萍的《“绘本中国”系列图画书评述》、熊亮的《我为什么做中国绘本》等。随着图画书推广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对此投以关注。其中朱自强教授的《亲近图画书》一书在介绍图画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经典图画书进行了赏析,并对华文原创图画书动态进行了扫描。

(二)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

周兢教授在《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等论文中,都提到了图画书对幼儿早期阅读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其中《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一文在分析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时指出,美国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已将图画书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素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则从创意阅读角度出发,基于阅读内容本身和阅读过程两个维度进一步论述了图画书的教育价值。此外,其他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还有:《图画书:学前儿童通向多元智能阅读的桥梁》(方卿)、《浅谈图画书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存在价值》(刘佳玺)、《图画书文体的魅力》(卓洪艳)、《图画书阅读与儿童非智力发展》(王姗)、《论图画书阅读与儿童发展》(肖涓)、《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王蕾)、《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康长运)、《怎样阅读一本图画书》(彭懿)等。这些研究结合图画书自身艺术特点,充分论述了图画书在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早期阅读能力、语言发展、非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图画书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的应用研究

1 图画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画书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大陆以康长运为代表,在其著作《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方法,首先从幼儿心理与教育的关系视角探讨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价值:然后,对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及其过程进行了较为整体、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其次。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过程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最后。尝试建构了幼儿图画书阅读与发展关系的理论框架。

台湾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大陆相比要多一些。代表作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张育慈,林妹静等著)、《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林敏宜著)、《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郑博真、张纯子等编著)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是10名幼儿园教师以“生成课程”作为理论基础,探索以图画书发展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以“主题建构式”进行教学,即先以一本图画书确立主题,然后以相关图画书为例,围绕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和主题一致的单元教学,最后进行幼儿综合学习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是由一名大学教授、幼儿园园长及四位幼儿教师共同编著的,介绍了图画书的功能及特点、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并列举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幼班的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例,最后还对多元智能理论取向图画书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探讨了图画书的三种应用形式,即朗读、说故事与讨论故事。还介绍了多元智能的图画书活动设计,纲状图示法的分析与教学以及选择图画书的原则与途径。

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还有:《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谢清理)、《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张彤)、《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刘佳玺)、《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刘婷)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进行了探讨。《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呼吁学前教育工作者“从传统的成人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重认知、强调灌输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幼儿当成阅读的主体,重视、尊重、聆听幼儿自己的解读,给予幼儿自己解读的机会,培养成功的阅读者。”《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则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构建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总体构想―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展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实践―反思、改进―再计划、再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进行总的反思,总结了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中的成长。”《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在对儿童图画书现状考察基础上分析了阻碍儿童图画书发展的种种原因。包括出版界(出版人与创作人)、家长、教师对图画书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图画书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最后的结论是:“缺乏交流”无疑是最大的屏障,因此当务之急是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则证明:运用情绪主题绘本所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情绪主题绘本适合作为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开展与实施的资源与媒介加以利用。”

2 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五个故事妈妈的绘本下午茶》(台湾)林宝凤、蔡淑嫫等著)堪称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应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几位妈妈以自己与孩子的共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随笔,为亲子共读提供了借鉴。代表性论文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张燕子)、《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王琦)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对5岁~6岁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幼儿和家长对图画书的认识与选择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也对幼儿家中图画书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幼儿阅读特点与家庭阅读教育之间的差异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图画故事书阅读中的母子互动进行了研究,在揭示母子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亲子阅读互动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母亲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全面发展的指导策略。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2

摘要:观察力是“思维的知觉”,观察力敏锐并善于快速把握事物形象特征的儿童通常都具有突出的绘画能力。通过扩大儿童的观察视野,深化他们观察的层次,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这是儿童开展创造性绘画的关键环节。研究结果表明: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儿童的观察力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儿童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而且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显示,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儿童绘画;观察力;家庭动力绘画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2011306

一、问题提出

儿童绘画泛指12岁前儿童的画作,绘画不是单纯意义的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更多的是儿童表达自我意识的一种途径,类似于内在认知的外显过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作画水平是由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所决定的,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各种符号代表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想象和认知,虽然部分符号与其代表的现实物体相距甚远,甚至在成人看来是]有意义的,但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绘画所具有的创造性意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传达思想(意见和观念)的最好的手段;而绘画(色彩和线条)是传达情感最好的方法,儿童绘画不只是美术作品的展现,而是蕴含着许多内在心理特征,从一笔一画和图案人物的布局都能分析出潜在的心理意识表达。

观察力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它指个体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充分了解、详细分析并理解记忆的能力。绘画中的观察力是指绘画者通过对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布局等各种特征要素的把握,并有机地组成完整的形象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诠释。有研究认为,观察力敏锐并善于快速把握事物形象特征的儿童通常都具有突出的绘画能力,经过绘画训练的儿童往往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表现为能够迅速捕捉到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等外在特征。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一部分没有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的儿童也能在色彩、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这说明观察力具有天赋性与后天培养双重结构。虽然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对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水平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初。由于众多研究之间的方法不同,对于观察力的测量各个学科间没有一致的界定,一些研究没有对儿童绘画进行标准化的定量分析,因此研究结论出现了不一致,正是由于这一多元化趋势,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儿童绘画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力是构成人类的多元智力要素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因此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对于绘画虽然主要是视觉活动,但广义的观察力是有机地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认知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观察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要正确指导儿童的观察活动: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教给认知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1]。儿童绘画的过程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是用心灵建构美的世界,在绘画过程中体量感、空间感、比例感、节奏感等因素都与观察力息息相关,因此绘画技能的提高最终是审美的提高,是思想力的提高,反之没有审美力的提高,就没有观察力的提高,也就没有绘画能力的提高[2]。因此美术教育并非教授儿童绘画的技巧,而是让儿童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美、捕捉美,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审美力。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虽然诸多研究从理论上都肯定了观察力对儿童绘画能力有重要影响,但是大都是美学和教育学关于儿童观察力培养的定性研究,从实证方面研究观察力与儿童绘画之间相关关系的几乎没有。通过研究儿童绘画与观察力的关系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二、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的影响

(一)被试

实验在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选取学生120人。将被试者按年级分为三组,即二年级组、四年级组和六年级组(每组被试40人,男女各2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8.1岁、10.3岁,12.6岁。所有被试的参与者均得到家长及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

(二)实验过程

1.实验任务

(1)家庭动力绘画任务。本研究的实验任务是规定绘画主题,让儿童按照主题进行自由绘画,最后将绘画按照标准量化分析,分为图画细节性、具象性表现、探索程度和艺术水平四个纬度。家庭动力绘画(KineticFamilyDrawing,K-F-D)是1970年由Burns和Kaufman编制,在绘画过程中,要求小朋友画出每个家庭成员以及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为用绘画分析家庭内部互动情况以及人际情感联系提供了可能性。国内部分学者己将家庭动力绘画测验应用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

(2)观察力测量。观察力作为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观察力要求个体具备善于发现客观事物非典型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儿童感知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基础,是儿童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诸如注意、记忆、情感、想象、兴趣等心理活动倾向都是通过观察活动产生的。观察力具有以下特征:目的性、精确性、锐敏性、客观性、全面性。观察者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事物,并能够预想观察的结果,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有意义细节,迅速准确地发现事物本质特征和重要细节。但是,人的观察力存在着个别差异。

该测验在12分钟左右完成,因此可以保证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测验是在计算机上提供12个flash小游戏(2个练习游戏,10个正式测验),每个游戏包含两张十分相似的图片,这两张图在仅7个地方有不同之处,请被试用鼠标指出。每找出一处计1分(每个游戏限时1分钟),纪录被试的总分。

2.实验材料

(1)每个儿童两张a4标准大小的白纸。

(2)6-7名儿童为一组,每组一套18色的水彩笔。

3.计分标准

(1)细节性。细节性,用可以阐明绘画关键概念的14个校标(12个用二分法计分,2个采用非二分法计分),各项量化指标见表1。

(2)具象性。具象性,是指创造可辨认的符号来代表物体的能力(如人、植物、动物、房子),以及在空间上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基本形式完整度、颜色使用量和空间组合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5分。

(3)探索性。探索性,是指儿童的设计、具象性绘画和儿童使用艺术材料所反映出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变化性以及程度,包括颜色变化、图案变化和动态变化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9分,最低分为3分。

(4)艺术性。艺术性,指运用不同艺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来表现情感、制造效果以及装饰艺术作品的能力,包括表现力、饱满感和美感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9分,最低分为3分。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是儿童绘画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和观察力量表的得分。将数据收集并计算完毕后统一录入SpSS数据库。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录入数据后,分别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以被试在家庭动力绘画和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m行数据处理,依据研究目的选择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方法。

(三)结果

1.儿童绘画水平和观察力的年级、性别差异

在本研究中,用绘画总分显示儿童的绘画水平,绘画总分又包括细节性、具象性、探索性和艺术性四个维度,分别计算三个年级和不同性别在绘画水平和观察力的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了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被试在绘画水平和观察力上的差异,作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除了在细节性上四年级略低于二年级,在具象性、探索性、艺术性和总分上四年级都高于二年级,在这四个分维度和总分上六年级均高于四年级和二年级,显示出儿童的绘画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有增长趋势。

在绘画总分和四个分维度上,三个年级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经过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发现,在细节性、具象性和总分方面,六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和四年级,在探索性和艺术性方面,六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和二年级,四年级也显著高于二年级。在绘画总分和四个分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绘画水平上均显著低于女生。

在观察力方面年级差异极其显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观察力呈阶梯状上升,四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观察力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观察力要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擅长观察周围的细节。

2.观察力与绘画测验水平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索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其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与绘画总分及其分维度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观察力与儿童的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能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

3.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影响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的影响。以儿童绘画的总分为因变量,以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为自变量,在进入水准为α=0.05,剔除水准β=0.10上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三、讨论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和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儿童每天都在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由于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难以用文字或语言表达他们观察到的事物,但是他们能够运用绘画作为表达途径。观察力是儿童绘画水平外显标志,敏锐的观察力是画出丰富多彩、线条流畅的图画的基础。当教育者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表现在绘画中,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绘画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就有助于促进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张晶晶,2011)[3]。由于绘画要求儿童的大脑、双手和眼睛的协调配合,因此儿童可以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注意、记忆、提取、再现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本研究通过收集三个年级儿童的绘画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每个年级的绘画都有独特的特点,并表现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加写实,色彩更多变,能够用绘画表现情绪和艺术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创造更复杂的绘画与丰富的表征经验密不可分(Cherney,London,2006)[4]。一般来说,当认知能力提高了,儿童更容易区别各种表征,从简单表征(如,棍形人)到复杂表征(如,个体穿衣服,有面部的细节)。儿童绘画的比例逐渐接近现实,所画的人物本身和他们之间的比例能保持一致。绘画是儿童认知的复杂活动,儿童逐步学习运用视空间编码,并将其与符号概念编码相结合,逐渐出现认知冲突,意识到头大身小的不协调性(Burkitt,Barrett,Davis,2003b)[5]。画中头躯比例趋于正常反映出他们编码策略、认知水平及监控调节能力的发展。总之,儿童能够画出他们观察到的事物细节,大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画得更写实,事物外观画得更准确,画面追求完美充实,能够表现思想和故事情节(isabelle,Cherney,Claire,Seiwert,2006)[6]。另外,随着儿童的成熟,他们的运动技能逐步完善,小肌肉运动技能在儿童5-9岁的时候发展迅速,表现出对线条的控制更随意,绘画水平也随之提高(Braine,Schauble,Kugelmass,winter,1993)[7]。然而,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儿童绘画描绘的细节数量与年级并不呈正比。绘画中包含的细节数量是通过细节性来考察的,而对儿童的绘画能力要求较高的充实性和表现力是通过探索性和艺术性来考察的。因此,可能出现四年级儿童为了追求更高的绘画表现而减少一些细节的数量,从而出现细节性低于二年级、而在探索性和艺术性上的得分高于二年级这一现象。

研究发现,观察力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相一致,小学阶段是儿童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的观察能力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有比较明显的年级差异。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幼龄儿童经常重复画曾经画过的东西,究其原因可能与他们缺乏细致观察力和把握周围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有关。在儿童年龄小、经验少、思维能力较差的二年级阶段,他们很难保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扫视外在事物而无法形成记忆,甚至只对外表具有新奇性的事物感兴趣,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特征。因此,注意力稳定性差、表象视觉水平低导致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线条零乱、图形简单、画面缺乏条理性、物体形象不完整等特点,这都与他们的观察力有限有关。并且儿童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进行表象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性,只有引导儿童进行自觉的、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才是提高他们绘画水平和绘画能力的保证[8]。儿童自发的观察活动往往随意,他们容易关注新奇有趣、色彩艳丽、外形奇特的事物,没有目的性的观察导致他们只会关注事物的个别特征,容易被无关刺激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对整体和全局却视而不见。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内容,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引导他们选取合适的观察方式,通过提高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用心进行观察,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9]。

对儿童的观察力与绘画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力与儿童绘画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的观察力越好,则绘画将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包含更多的细节,所画的比例、色彩更接近真实物体的颜色。同时,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观察力与儿童绘画能力相关最为显著。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观察感知事物本质特征,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并且观察的对象要求一定是真实的,因为任何电子模拟的事物的真实性都无法与实物相媲美,儿童只有观察什么是“真的”才能与“假的”相区分。因此,要为儿童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观察对象,从他们与观察对象近距离的接触中形成表象认知,提高观察力。另外,在绘画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对于那些绘画构图简单、造型单一、内容空洞、缺乏灵动性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在绘画活动中,儿童通过视觉、听觉、感知、记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总之,提高观察力是儿童开展创造性绘画的关键环节。

四、结语

研究发现:(1)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儿童的观察力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儿童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而且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显著高于男生。(2)相关分析显示,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3)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总之,观察力对提高儿童绘画能力有重要作用,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通过扩大儿童的观察视野,深化他们观察的层次,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参考文献:

[1]朱灵华.幼儿观察力培养浅见[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24(5):70.

[2]曾小桦.论观察力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论坛,2004,(5):53-54.

[3]张晶晶.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11.

[4]Cherney,i.D.,&London,K.L.Gender-linkeddifferencesinthetoys,televisionshows,computergames,andoutdooractivitiesof5-13-year-oldchildren,submitted[J].SexRoles,2006,54:717-726.

[5]Burkitt,e.,Barrett,m.,&Davis,a.theeffectofaffectivecharacterisationsonthesizeofchildren’sdrawings[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3,21:565-584.

[6]isabelleD.Cherney,ClaireS.Seiwert,etc.Children’sDrawings:amirrortotheirminds[J].educationalpsychology,2006,26(1):127-142.

[7]Braine,L.G.,Schauble,L.Kugelmass,S.andwinter,a..Representationofdepthbychildren:Spatialstrategiesandlateralbiases[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3,29:466-479.

[8]S玉洁.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谈幼儿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1,(9):23.

[9]李仁.儿童绘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2):33.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李文姣:儿童绘画与观察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3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8:199.

[2]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25-126.

[3]黄雪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5:92.

[4]梁枫宁.论儿童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5,03:166.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4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

(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

(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Joseph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1.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5

绘画是儿童文学中的种类之一,为何会被提到现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当国外相关机构的人员来中国考察时,不管是长篇大论的儿童文学,或者是中篇和短片他们都看不懂,也没办法评论其中的好坏。相反的绘本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儿童出版物中间比较通用,各个国家在儿童读物上的成绩比较容易体现出来。为什么绘本会作为评判各个国家儿童读物质量的重要判断读物?一是比较容易判断和评价,二是绘本比较明朗的表述出了其中的含义。因此,绘本在成人之间也比较受欢迎。目前,国内绘本市场上从类型上划分,出现了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不错原创绘本的画家和作家,但是做原创绘本的出版社和编辑还很少。据调查,在高校艺术类专业开设绘本设计课的学校不多。因此,在绘本创作的教学上还未形成有效的模式。基于此,可以用来在大学课堂供学生使用的教材也非常少,少到几乎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绘本创作教学,教学内容应相应不同,因材施教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这种绘本教学模式尚在大家的探索中,本文是结合现代设计的发展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把体会分享给大家。

二、对绘本内容的定位

在进行该门课程前需要清楚绘本课与插画课的不同,以及与进行产品设计流程中制作的情境版故事的区别,才能根据绘本要求清楚知道应表达什么故事合适。

(一)绘本设计与插画设计

绘本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绘本和普通的图画书有区别)。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辞典上的解释,插画是:(1)插画、图解;(2)例证、实例;(3)《辞海》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这种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作为的定义,是一种狭义的定义。在高校开设绘本课时,最好在绘本课前安排学生学习插画课。学完插画课之后,再学习绘本课就比较容易进行。因为学生通过学习插画课,有了一定的技能去绘制图画。在此基础上,绘本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在市场需求下,写剧本,用绘画技能表现故事。

(二)绘本故事与产品设计流程中制作的情境版故事

绘本故事和产品设计流程中制作的情境版故事,都是讲故事的,但两者明显区别在于为谁做绘本,设计的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绘本的题材比较宽泛,可以叙述故事或者讲哲理等等,而情境版故事则要围绕产品创作绘本,通过绘本故事让大家了解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功能,使用说明等信息。如果有实际项目,让学生作为项目的执行者进行绘本创作,是不错的选择。可是,现实中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找到让学生参与的项目。为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主题,一步一步完成教学,最终培养学生具备绘本创作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创作出来的作品多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以自身为出发点来完成的,所以这样的作品,忽略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在校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很难考虑到个作品设计出来会给观众,给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涂鸦了出来,其结果就是这只是一个作品。因此教师授课绘本创作前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他人方向去思考问题,要想要观众所想,思观众所思,怎么样创作一个好的作品。而不是根据自己意愿来创作绘本。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创作绘本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三、结合教学的绘本创作步骤

绘本创作可以与插画设计、文字与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跟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同学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多数同学不知该如何运用。对于高年级来说,绘本创作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此时需要创作指导。绘本不仅要求创作者有编故事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插图绘画的功力。利用绘本创作引导学生学先思考后设计,与此同时巩固造型、平面、编剧方面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作中与灵感相遇,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来。通常,产品创新设计过程包括研究与分析阶段、构思阶段、制图阶段和发展与最佳化阶段。根据产品设计流程,循序渐进设计绘本创作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临摹,模仿;后创作。

(一)临摹,模仿

收集大量优秀的绘本作品,给学生讲解优秀绘本故事,并让学生自己搜集好的绘本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对教师和学生找绘本按照国外绘本和国内绘本进行分类,从这两个类别里评选最好的故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外绘本与国内绘本的特点的同时,思考如何创作国内原创绘本的问题。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绘本故事,让学生在此故事基础上创新故事,临摹、模仿,进行绘本创作。对学生该次作业进行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绘本创作的了解。

(二)绘本创作

1.分析阶段

(1)先让学生明确设计的对象:针对绘本的设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服务人群,现在面向大众的有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种,要根据不同阶段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观赏能力来定制绘本的特点,4-6岁的儿童绘本主要是以儿童的成长过程和身心变化来进行描写,从中来教育儿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引导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人绘本,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几米作品,则更多的是倾诉了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抒发。(2)根据学生选择的设计的对象,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设计对象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各组进行头脑风暴,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故事。让学生从学校即能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述能力和应变能力,符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要求每组的所有组员都要在讨论中产生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

2.构思阶段

(1)写好文字故事,根据课程学时,合理分配学生创作时间,将文字故事打散,留下8-15句能表达故事情境内容的语句,按照故事的顺利依次安排在各页上。用最平时的语言写出简单有趣的故事,让读者感受读书的乐趣和温暖。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明确:先有内容,再谈形式。(2)概念构思阶段是产品设计过程中最富有创意的阶段。草图是构思阶段的重要创意媒介。请每组成员先设定故事角色,并对其进行造型设计。绘本中无论主人公是人还是动物,主人公的塑造都应该与整个故事情节相符。

3.制图阶段

(1)进行情节的创造与安排,画出每页大概的草图内容。在作画时要注意每张画面上文字的分布,如哪几句话是配合哪一幅画面的。在进行这一步时不仅要把握故事的主题,更要选择有代表性又容易表现的画面,同时做到画面的连贯和简洁,才能更好地适应绘本的阅读者。以小组形式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故事,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评选,修正故事中的不足点。(2)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收集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案例,比较分析设计师经常所采用的草图类别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及其原因。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绘本内容,结合案例的方法,以导演的身份合理构图,设计故事的画面,并绘制草图。

4.发展与最佳化阶段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绘画教学评价环节组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当前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

案例1:教师只讲评优秀作品,被选的个别幼儿高兴,大部分幼儿失落且不知所措。

一次绘画活动中,李老师在小朋友完成作品后开始组织评价环节。李老师从班里小朋友的作品中挑出几幅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作品,针对其色彩、造型、构图进行了详细讲评。作品被选上的幼儿非常高兴,作品没有被选上的幼儿则非常失落,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画得不好。

案例2:举手的个别幼儿讲解作品,大部分幼儿或失落,抑或无缘参与评价。

一次绘画活动中,钱老师在小朋友完成作品后开始组织评价环节。钱老师先把幼儿的画作贴到活动室前面的展板上,然后请举手的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钱老师只请了三位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没有请到的幼儿有些失落,没有举手的幼儿则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案例3:幼儿逐一讲评作品,只专注自己的作品,浪费了大部分时间。

一次绘画活动中,张老师在小朋友完成作品后开始组织评价环节。她先把幼儿的画作全部贴到了活动室前面的展板上,然后让幼儿按照作品的顺序逐一介绍自己的作品。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再加上教师给予幼儿一些简单的点评,这一过程花费较多的时间。幼儿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比较专注,但在听别人介绍时大多注意力转移,与同伴说话或做其他事情。

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评价环节不可或缺,却大同小异,教师大多采用以上三个案例中的组织形式,随意组织评价环节。但是组织评价环节在整个绘画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二)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意义和作用。

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环节是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不断地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教学价值的环节。有效组织评价环节能帮助教师总结教学活动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技能,而且通过有效的评价能捕捉到幼儿的个性和闪光点,促其健康发展。

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艺术教育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充分了解自身及同伴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获得必要的绘画技巧,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同时,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兼顾各个层次的学习情况,这有利于幼儿获得良好的艺术体验,提高幼儿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它有利于调控教学进程,提升教学价值。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创作构思与构图,进而明确是否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有利于帮助教师认识到设计、组织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不足,促使教师根据评价环节的组织结果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方案、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等做出调整和改善,提高幼儿美术教育效率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案例和意义分析,我们发现了绘画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评价环节是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很多教师随意组织评价活动。另一方面,评价环节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它不但可以引导师生充分交流分享,丰富知识,提升经验,还可以引导幼儿针对自己的不足展开思考,为下一个阶段的活动打好基础,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组织评价环节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框架

(一)研究指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三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课程的发展。本研究以绘画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作为研究指向。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换句话说,主要探讨如下三个重要问题:

1.当前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如何?

2.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3.如何开展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

以上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紧密相关,为了组织和探讨有效的评价环节,必须对现状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

(三)研究思路。

为此,本课题调查小组首先通过查阅文献、随堂笔录、随堂录像、教师访谈和专家咨询等形式大量收集大班日常绘画教学评价环节组织案例(详见表1)。

其次,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类、分块和分析,指出“病例”案例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对策(详见表2)。

再次,课题小组对案例中的任课教师进行录音访谈和交流,探讨其环节组织的有效性;与高校和教育部门的资深教授和专家教师进行电话采访和当面访谈,了解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

最后,尝试总结有效策略并进行实践调整。尝试总结绘画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策略,并在平行班实施、比较与调整。

表1评价环节组织案例收集和分析情况一览表

(说明:1.由于案例内容涉及幼儿园及任课教师,为了保护隐私,幼儿园仅取拼音首字母,人名留姓取名字首字母。2.上表左边一栏为笔者去所在区的其他幼儿园听课的数据,右边一栏为笔者所在幼儿园听课的数据。)

三、大班绘画教学活动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和策略

通过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评价环节过于随意,草率组织,效率较低,诸多方面存在不足。(见表2)

基于大班绘画教学活动的评价现状,做到有效组织绘画教学中的评价环节,应关注评价目标和内容、评价时间、评价方法和评价对象,采用针对性评价、适时评价、分类评价、关注全体等策略,提高评价环节组织的有效性。

表2:当前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现状分析和“四位一体”组织策略

(一)针对性评价策略:目标为先,基于明确目标进行评价。

在具体评价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泛泛提问,用“好不好?好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提问。让幼儿从头到尾介绍整张画,幼儿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可能一会儿说东,一会儿道西。同时,这也会影响其他幼儿的倾听。

因此,每次绘画活动时,教师可以预设2—3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讲评时则组织幼儿围绕这几个目标进行绘画。

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围绕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交流。这样,幼儿交流的目的性很明确,既节省了时间,又使交流的问题比较聚焦。

(二)适时评价策略: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结果评价的方法,在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进行评价。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往往会出现评价所需时间不够、评价只涉及部分幼儿作品等缺点。

对于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我们不应将其理解为仅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活动环节。要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可以和教学活动中的其他环节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

在幼儿的操作实践中,教师如果已经发现幼儿作品中存在的不足,等到幼儿绘画环节结束时再进行评价,那么幼儿的作品已经完成,对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活动目标的达成无益处。指导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指导的深化和升华,二者密不可分。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将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与指导环节结合起来,提高幼儿在绘画实践中的学习效率。

(三)分类评价策略:幼儿作品分类呈现,具体评价。

无论是什么美术活动,幼儿创作的作品很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即便画的是同一物体,幼儿的表现方法也可能不同。我们可以把内容雷同的画作放在一起展示以便幼儿观察,并利于幼儿发现作品间的异同。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画面内容、构图、构思、绘画语意和色彩等方面将作品分类展示,再组织幼儿进行评价。

分类评价幼儿作品,便于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作品间的异同。同时,分类评价的形式使班级幼儿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明确自己在表现方式上的优点及值得改进的地方,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获得必要的绘画技巧,促进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四)参与性评价策略:评价环节应面向全体。

在组织幼儿开展评价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幼儿内向,在评价环节保持沉默,不敢表现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有的幼儿外向,高高举起小手,一旦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评价环节应面向全体,不应变成个别幼儿的舞台。面对胆小不敢表现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的幼儿,教师可发现其作品中的亮点,采用支持、提问、引导等方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面对滔滔不绝的幼儿,教师则要巧妙地加以引导,如“你讲得很好。现在请让其他小朋友也介绍介绍好吗?”既要保护他的积极性,又要引导他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别人的介绍。

四、“四位一体”评价策略在大班日常绘画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收获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评价组织得好,可引导幼儿充分交流分享,互相观摩、学习,在交流中学会评价;可加深幼儿对绘画对象的感知、理解;可引导幼儿针对自己的不足展开思考,为下一次、下一阶段的活动打好基础。

(一)针对性评价——使幼儿更好地感受美。究竟什么是美呢?大班幼儿尽管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然而在对事物的逻辑判断能力上还有一些欠缺,因此在评价作品时,时常带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同伴作品中的美。针对性评价策略倡导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每一幅作品,更好地感受同伴作品中的美。

(二)适时评价——使幼儿更好地表现美。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绘画是儿童表现自我的一种美妙方式,但是偶尔孩子们也会遇到表现上的困难。适时评价策略倡导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绘画实践中的困难,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用手中的画笔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自己所感悟到的美。

(三)分类评价——使幼儿更好地体验美。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一个知音,也不例外。分类评价策略倡导使幼儿的作品都能得到艺术化的呈现,满足他们渴望被理解与关注的心。按照创作内容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分类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在老师的组织下分类欣赏,体验同伴作品中的美,讲述自己所体验到的美。

(四)参与性评价——使幼儿更好地享受美。如果说绘画教学的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的话,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如此重要的评价环节,当然不应该是个别孩子的舞台。参与性评价策略倡导关注评价活动中的每一名幼儿,给予他们享受完整的艺术教育的机会,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既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更能促进同伴间的共同成长,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研究的思考与后续研究

虽然本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是调查的样本还是太少,涉及的只是一个区的部分幼儿园;由于幼儿具有独特性,在同一班级重复课程内容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此,在后续研究中,一方面可以设计《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组织现状》调查问卷,在各大区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发放,调研当前评价环节的组织形式与所采用的策略,进一步拓宽研究的思路。

另一方面,在年级组教研活动中,实施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靶子课”活动,尝试“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等形式,深入探讨幼儿园大班日常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有效组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2]陈小香.幼儿美术教学活动评价的新思考.学前课程,2009(9):44-45.

[3]彭兵,刘秀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08,(1):42-44.

[4]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7.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7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美术教学

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除了所掌握语言和的文字之外,绘画作品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借助美术中点、线、面、符号、色彩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表达自己的喜悦,或发泄心中的怒火,或勾勒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意思的图画。他们的美术作品可以体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帮助那些在生活中感觉抑郁,或者有心理问题的儿童。

一、绘画艺术治疗的概念及内涵

艺术治疗大概可以分为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三种形态。美术绘画治疗是艺术治疗中最常见的非语言的治疗方式,其中与艺术学、心理学、哲学、医学等学科相互关联。通过创作美术作品过程当中分析病人所思所想,具有针对性的帮助病人缓解复杂的情绪,让病人对外部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能更好的平衡相处。我国古代绘画治疗就开始初露端倪,主要体现在道家(禅家)思想中。但在学术上蓬勃发展和具体成效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对晚于国外的研究。绘画艺术治疗主要体现在作品欣赏、创作过程两种治疗方式,其以美术活动作为一种媒介的心理治疗形式。在绘画艺术治疗没有形成之前,心理学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在无法用言语提取,从而无法进行治疗。治疗者通过绘画这一手段,积极的鼓励患者利用画笔在画纸上记录下来自己的梦和心像,这样的特殊治疗逐渐形成艺术治疗核心,患者对艺术产生更好的联想,促使其情绪上的稳定。最终得到画面中分析其人格。

二、绘画艺术治疗与幼儿美术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一)绘画艺术治疗与幼儿美术教育的联系

幼儿在接受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有限,其言语能力也较为薄弱,在这时期他们更倾向用画笔在画纸上直接、直观的描绘自己的认知与情感世界。这时期是进行美术教育最好的时期,幼儿能不受条框的思维所禁锢,这样就使教育者把绘画治疗应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上。两者之间的联系能更有效的认识、分析诊断问题幼儿心理上困惑,并积极的进行相应的干预,促使幼儿正常身心发展。美术教育本身就针对内心世界的展示,利用绘画的手段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种活动。而当幼儿语言能力没有那么发达,对于一些经历无法描述给大人听,从而对心理治疗产生了阻碍。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存在的,本身就有着传达人类内心世界。绘画艺术治疗则利用美术教育其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了解幼儿内心,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绘画干预与绘画作品的评价两个方面。在幼儿美术教育还是上,只给画笔和画纸的外部刺激物,绘画主题是自定义的形式叫做非结构性的绘画。在非结构性绘画中,绘画艺术治疗则相应的采取对话和分享画面信息的方式采取绘画作品评价等治疗方式。另外在美术教育中指定相应的物体让幼儿创作的形式是结构性绘画。那么对绘画艺术治疗提供较多的信息,如:下笔的力度,主题物的大小及空间上的处理等画面信息来判断幼儿内心活动,采取相应的干预。

(二)幼儿美术和绘画治疗比较研究

幼儿对语言的表达能力较弱,所以要是对指定的幼儿进行治疗,通过美术材料与治疗师互动的,这样能更好的抓住指定幼儿心理的特点。那么,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一些美术活动来让幼儿学习或是创作出图画,主要是注重美术技巧上讲授,美术教育核心是让孩子了解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绘画治疗是通过作品来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绘画治疗的教学对象是有特殊心理创伤或疾患的幼儿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对美术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以及增加美术的实践经验,艺术审美能力对幼儿所绘的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幼儿解决情感困扰和创伤、让幼儿身心健康,形成完整的人格。而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采取集体性教育形式,以统一的教学方案为主针对性相对不强。

三、绘画治疗与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绘画艺术治疗融合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中,绘画艺术治疗主要是从孤残儿童、及有攻击儿童采取主要对象。通过美术手段让幼儿对内心的表现,根据教学实践分析幼儿所绘画的内容,从中得出以下几点共性问题1、分析画面中线条质的特征;2、分析对画面空间的处理;3、分析画面内容的组织特征。举例的说,具对于内向幼儿会在画纸上非常使劲的画出线条,这样就是反应幼儿内省活动,如对环境不熟悉,那么幼儿是由于紧张而使劲地画,来抵触不安或焦虑的内心;再有就是有孤残儿童,可能是脑或是身心方面的,从而只能通过画面来发泄内心所想。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有些典型的问题幼儿,他们或是心理上有创伤、或是缺乏安全感、或是情感上的缺失。实际问题有离异儿童、留守儿童。在画面上分析用下笔重和颜色暗,反应的实际生活上的阴暗面,相反,下笔轻颜色淡则是缺乏安全感,对外界世界不会沟通,自闭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画面较为复杂混乱代表内心烦躁不安有轻微的暴力倾向等实践中的得出经验。

四、结语

绘画艺术作品主要是幼儿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反射的重要形式。幼儿绘画作品是体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种种问题,教师则是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帮助幼儿解决在生活中那种抑郁感觉,或者是心理有问题的儿童。

参考文献

[1]沈建洲.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8

儿童的心灵成长,来自生活中各种快乐的经历,由此可以获得内心的感受和滋养。同样,儿童的心灵成长也经受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痛苦,当孩子在接受痛苦和挫折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让他们鼓起勇气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灵压力。拼色画册的创作性开发就是以此为基点,通过画面的情感安排,颜色的合理搭配,故事的积极情节来引导孩子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心灵阴影,享受快乐生活。

二、《拼图画册》的概念

《拼图画册》是一类帮助初学绘画的儿童提高对绘画、构图、色彩及绘画心理素质认识的创新型教学图画册设计。它的主要特点有:趣味性、实用性、动手性、引导性等。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类儿童游戏—-拼图游戏,它是学习和娱乐的结合产物,更加符合当代儿童的学习追求和内心向往。学习中娱乐,娱乐中学习,两全其美的结合让孩子主动学习,喜欢学习,热衷于学习。本人以及我的开发小组就《拼图画册》作出了进一步的工作开展,通过对小学生实地项目教学研究发现《拼图画册》是一类心理辅导与教学的辅工具。《拼图画册》从初稿到完成设计样本出炉:初稿设计、图库收集、图库整编筛选、四川灾区实地考察、最后定搞、封面设计、老师专家意见、最后整改、完成创作九大主要步骤,深刻认识到拼图画册开发研究的重要性。《拼图画册》的设计是基于小孩子喜欢的一类游戏——拼图游戏,所创新的一种针对于绘画颜色教学的画册。鉴于当代孩子对于小游戏的喜爱,我们把学习与游戏结合,使得孩子在学习中感受乐趣,享受学习,提高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本项目是我们集体研究开发的一类创新研究项目。《拼图画册》主要由每页构图、构图色彩区域编号、编号对应色彩展示,颜料、画笔、样品图案展示。

三、《拼图画册》的运用原理与教学功能

儿童绘画与色彩教学是儿童绘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绘画的自由表达方式决定了儿童绘画教学的灵活性,儿童绘画的创造力决定了绘画教学的引导性。在色彩缤纷的美丽大千世界中,色彩是我们生活环境的灵魂,在更加具有想象力的儿童心里,色彩更加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色彩教学在儿童绘画教学的组成部分中占据不可分割的地位。在绘画色彩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定位呢?这个是我们应该明确和研究的方向。首先我们在进行儿童绘画色彩教学中应该明确认识儿童绘画的特点和儿童绘画的发展方向。

儿童绘画特点具有:独特性、自由性、创造性、发展性等,儿童的绘画发展性主要体现在其心理素质的变化上。儿童的绘画发展和心理素质是同步变化的,绘画的变化很大一部分表现在绘画色彩的体现上,心理素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父母老师教育、本身经历等条件上。所以儿童的绘画发展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牢牢抓住儿童的绘画心理进行绘画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研究儿童绘画与色彩教学之间的联系是对儿童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负责和积极促进。如果说儿童绘画教学是我们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目的,那么色彩教学就是我们完成我们儿童绘画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儿童绘画与儿童色彩教学的详细内容,让我们在以后进行儿童美术教育事业中更加具有积极的针对性。

(一)《拼图画册》与儿童色彩表现

成年人运用文字、语言、音乐、情绪等一些符号进行自我的表现和交流,儿童在处于幼儿期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运用上述符号进行自我的表现和人际交流,所以绘画就成为了儿童完成自我表现和人际交流的表达方式。儿童的绘画意义很容易便被我们看懂,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很单纯,这便定向了我们对儿童绘画教学的方向性和绘画教学的方式。儿童绘画的意义是什么?儿童绘画的意义在于表达自我。以儿童为核心,以教学为目的,正确引导儿童在绘画中如何表现自我。儿童绘画反映了儿童本身的生活、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儿童绘画更实现了儿童心智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锻炼。儿童绘画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其本身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不会完全受到事物的变化而改变其绘画的方式和结果。所以我们在欣赏儿童绘画作品的时候经常看到:想象丰富、线条扭曲、画面笨拙、色彩夸张、天马行空等,这些都是儿童绘画的特征。在这些儿童绘画特征中我们分析:我们该如何进行儿童绘画教学?我们该如何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呢?在当代儿童教育中家长对儿童本身绘画心理的影响占据很大。很多儿童是在父母的督促下走进各种绘画培训班,学习绘画也是在一定的监导下完成的。所以由于多数家长对儿童绘画的不了解和认识偏差性,导致多数儿童本身对学习绘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方向不明确的结果。我们开发的《拼图画册》在运用中达到了指明绘画的方向和绘画知识的教导。所以在进行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上出发。儿童绘画教学应该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操,发掘儿童的绘画潜能。同时,在儿童进行绘画中对他们进行品德、意志等的教育和影响,完善儿童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术教育事业的目标与责任。

(二)《拼图画册》与儿童绘画色彩教学

儿童了解的最直观的色彩就是色相: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最直接现实的具体颜色。怎么样让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这些色彩更加搭配、和谐便是我们色彩教学的主要目的。儿童绘画中对色彩的把握和学习中,会跟着其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和提高。色彩教学初期,很多教师只给孩子们提供三原色——红、黄、蓝。通过实地小学考察发现,很多孩子在绘画中追求色彩斑斓,认为颜色丰富便是美而忽略了画面的主色调。在指导儿童运用《拼图画册》进行色彩练习时,我们主张一幅画要达到和谐,需要一个主色调,就像一个队伍需要一个统帅一样。当一个画面有了主色调后便会让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认识色系。例如:浅蓝、湖蓝、钴蓝、深蓝、群青等就是一个色系共同组成一幅绘画作品的主色调时整个画面也就和谐统一了。在本画册中我们还让孩子们认识到色彩分为冷、暖色调。冷暖色调在画面中起到互相映衬、互相对比的作用。接下来便是调和色,调和色也可以说是上面所说七大色相调和出来的,它具有色彩的包容与和谐性。在画面过渡与演变的地方需要用到调和色。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都不给孩子准备黑、白两色,因为黑色在绘画过程中不容易控制容易显脏和显压抑,这不符合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白色在儿童绘画中显空洞很难体现在儿童绘画作品中的作用.红色给人以奔放活跃、温暖,蓝色给人以宁静、宽广、天空的感觉,黄色给人健康、丰收、满足的感觉,黑色压抑,白色空洞、阴险。所以在本画册的儿童自由绘画中,通过儿童所运用的色彩便能读懂孩子的内心向往,这便是俗话说的:读画识人。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9

关键词:亲子阅读;中英文绘本;阅读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在国家综合竞争力里占据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于人才的培养,而阅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则是不可替代。蔡元培曾指出,想要对整个教育进行根本的变革,需要立足于胎教阶段采取相应措施。3~5岁作为一个人的起点阶段,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之后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能力。在幼童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幼童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特征,幼儿期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加速阶段,幼童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而0~3岁则是幼童学习口语的核心阶段。就阅读方面来说,幼儿可以借助视觉、听觉等来感受图画书里的内容,然而想要单独表达出图画书里涵盖的内容则有较大的难度,所以幼儿接收相应的图画与故事时离不开大人的指导,这也说明在亲自阅读过程中,父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因其所具有的多元化语言要素、互动化语言学习形势和情景化学习环境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以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作为主要案例对对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的基本内容、教育优势以及实现策略展开研究与分析,以期待能够推动这一阅读模式的发展。

一、亲子阅读模式

在教育教学领域,亲子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分享性质的活动,可以使儿童在一种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对话也表现出显著的平等性,这样的阅读环境可以有效强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儿童的学习也是有快乐相伴随的,对于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的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开展过程中,阅读活动组织者主要是通过组织具有英语教学背景的志愿团队作为活动主体,引入相关志愿参与的家庭作为主要教育对象,在相关的阅读环境展开亲自阅读活动,以实现幼儿的素质提升与健康成长。在一段时间的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的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团队逐步尝试出了专场阅读会、阅读讲座、阅读课外实践、亲自互动阅读游戏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形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的意义

1.凝聚亲情

就阅读形式而言,阅读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图画书充当了载体的角色,在具体阅读的过程里,亲子一起融入到阅读活动中来,不仅会有肢体碰触,还会有语言的交流,对于凝聚亲情具有重要作用。诸如:2016年10月23日的“英国表演欢乐日”活动中,《音乐之声》的温馨家庭场景将现场的幼儿和家长引入到了温馨、和睦的环境中来,很大程度加深了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达到了凝聚亲情的目标。

2.享受精神的愉悦

由于图画书含有十分丰富的主题,在传递快乐与温暖等主题的同时,也会掺杂一些恐惧、悲伤等主题的描写。图画书在构建一个故事时,都是立足于儿童的视角而着手的,通过幽默的方式让幼儿感知恐惧的情绪,构建一种自由的氛围,使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展探索活动。以“2015圣诞亲子嘉年华”为例,通过阅读分享,不仅让年纪小小的孩子们提升了自我表达能力、增加了自信,还培养了他们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精神。

3.培养幼童的自主阅读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通过早期的阅读活动,引导幼童独立学习。亲子阅读在早期阅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幼童的全面发展。通过亲子图画书的具体阅读活动,幼儿会接收到很多文字和图画,当阅读量逐步加大时,幼童自身的阅读经验也会积累起来,从而促进幼童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2016年的“少儿科技嘉年华”中,阅读活动为广大少儿朋友免费提供一个培养创新精神的广阔平台,激发了他们探索未来世界的欲望,提高他们的科技综合素质,从而引领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投身于科技创新之中。

三、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实现策略

1.创设良好的中英文语言环境

进行中英文绘本阅读时,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要十分的注意,只有家长的语言生动活泼、句式完整,孩子才会在学习语言时尽量都做到这一点,这才更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并获得正确的表达方式。

主动的引导儿童学习心得语言和运用语言。引导儿童的一般方法是通过自主提问,让孩子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自主运用新语言,并在此之后及时的反馈孩子学习语言的效果,这样不仅有趣,更能最大限度让孩子进行语言学习。还能进行各种问题的交织回答,如原因问题、对错认知问题等等,与孩子建立深入的语言互动关系。

2.加强游戏互动,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中英文绘本过程中的语言、情感交流以及阅读后的儿童经验运用都是亲子阅读的互动方式,虽然简短的故事结束了,但并不是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结束了。在阅读之后,父母与孩子一起讨论读过的故事书,或者孩子与家长间进行交流沟通都能很好的培养的阅读理解水平。

3.鼓励孩子进行创作,有效地延伸亲子阅读效果

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之后的活动中,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当孩子创造自己的涂鸦之后,家长为其填上相应的文字,为孩子创造一个自己的自画册,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创作之后,他们就不会很轻易的抛弃对图书的喜爱了。就如孩子自己制作的《地鼠家族》。还有些可以根据图画书的内容,自己进行一些小创作,就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图书中的故事,孩子觉得改衣服有趣,家长就可以准备需要的建议材料,如报纸剪刀之类的,让孩子亲手进行制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15(01).

儿童绘画分析案例篇10

一、以情感悟,促使学生乐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了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展的要求。我国思想家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口头语言表达愈来愈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时,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小猪变形记》中的片段。

阅读“第一变”,进行想象训练。

师:听我继续把故事说下去。小猪走啊走,来到路边。突然,他停住了脚步。猜猜看他碰到谁了?

生1(睁大眼睛观看图片后高声回答):长颈鹿。

师:图画也是会说话的,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读出优美的文字。快仔细瞧瞧,长颈鹿在干什么呢?

生2:长颈鹿在吃树上的叶子。

师(微笑):进步了!把句子说完整了。

生3: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在吃树上的叶子。

师:你真会观察,发现了长颈鹿的特点。

生4:高高的长颈鹿伸着长脖子美美地吃着那树梢上的绿叶子。

师:好美的句子啊,还用上了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真棒!(出示文字)

师:跟小猪比起来,长颈鹿的个子太高了,所以能轻松地吃到树梢上的叶子。你看,小猪仰着头,瞪大眼睛一个劲儿地盯着长颈鹿。假如,你就是此时的小猪,你心里会想:哇!。

生5(惊奇地):哇!这么高的长颈鹿啊!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太惊讶了。你们还会怎么想呢?

生6(羡慕地):哇!我要是像他一样高就好了!

师:是呀,好羡慕他啊!你还会想什么呢?

生7(憧憬):哇!要是能变成长颈鹿就好了!

师:你和作者都想到一块去了。

师(出示文字,读):于是,小猪想变成——

生(齐声):长颈鹿。

在教学片段中,透过文字与画面,学生们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创造力得到了无限扩大。绘本会预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能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想象体验中愿说、乐说,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以故事为媒介,激发学生乐写

绘本作文作为绘本阅读的延伸,已经成为写作教学富有趣味的补充。绘本作文在视觉上更具有吸引力,图文互补的形式给原本枯燥的写作过程注入了无限情趣。而且绘本作文与原来的看图作文相比,拓展出了更广阔的画面空间、想象空间。这些多向的、活动的画面,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使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之中获得感受,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案例】在深情讲述《我爸爸》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想不想也为你爸爸画张像,也写上一句话。

出示学生画的画及写的句子:

我爸爸像猪一样懒。

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

我爸爸像。

我爸爸像。

师:智慧就在你们的手指间,开始创作吧!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创作出的句子精彩纷呈:“我爸爸像金茂大厦一样高。”“我爸爸的听力像兔子一样好。”“我爸爸像蜗牛一样温柔。”“我爸爸像火一样热情。”“我爸爸像超人一样强壮。”“我爸爸像高山一样雄伟。”“我爸爸像变色龙一样会变化。”“我爸爸的知识像大树一样茂盛。”“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一句句话语写出了学生对爸爸最真切的感受。学生在创作中不仅熟练运用了句式,而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作文是一门学科,其中总有一些规律可循。而规律的形成与掌握,不能只靠讲解,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许多绘本都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的,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学生们仿写的好媒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文教学就是典型的仿写。仿写从一句话开始,逐渐走向一个情节,乃至整个故事,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