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法制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2:49

乡村法制建设篇1

关键词: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现状优势特点存在问题管理建议

实现中国梦,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决定都市农业建设的成败,决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成败、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一、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

延庆县是京郊农业和旅游大县,全县有376个行政村。28万常住人口中,有17万农业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学历。由政府主导,教委牵头,本着构建大职教体系的工作思路,2011年延庆县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县、乡镇、村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的工作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办学体系,进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的工作要求。该意见实施两年来,产生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一)三级教育网络初步形成,新型农民培养步伐明显加快

延庆县教委在三级网络体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在设备设施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全县从事农民教育的教师有160人,现已在全县设立了15所乡镇成人学校,在200多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成人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县教委明确了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纽带、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培训网络。

(二)学历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农民学历+技能需求得到满足

为满足农民“技能+学历”的双需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培训。专业全部围绕各乡镇、各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要开设,目前中专班开设果树、蔬菜和药材、养殖、大田、花卉、文艺、综合七大类13个专业,各村开设的专业都各不相同,一村一个样。全县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

(三)开办农民文艺中专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2010年我们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在全市第一个开办了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简称文艺班),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文艺知识和文艺技能学历培训。2012年为满足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让更多的村、更多的农民受益,我们和文委合作,对每村一名的群众文化组织员进行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让他们把各村的文化活动组织起来。现已在15个乡镇开办了48个文艺中专班,注册学员2152人,跟班学习的农民有1500多人,其中群众文化组织员中专班有15个,学员涉及全县376个行政村。

(四)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内,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有田间学校24所,共有学员856人;有大专学历教育10个批次,学员286人;每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这个规模在北京市是最大的。

办学效益显著提升。首先是帮助农民致富,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的挣上了工资;在家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田间学习,他们的农业管理技术得到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同时生产的盲目性得到改善,实现了增收。其次,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水平和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我们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百姓对教育的认知度、信任度、满意度,在北京市对各区县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延庆县连续四年排名第一,我们认为这里面有我们的功劳。

办学影响力明显增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信赖,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几年来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延庆职教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中国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30多项。先后有联合国发展中国家中的9个人口大国教育专家、新疆农广校、吉林农广校等到我县考察学习。我们延庆的农民成人教育的办学情况,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上过新闻联播。

二、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

开展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两年来,我们充分的感受到,这个机制有着旺盛的的生命力。

(一)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有效联动,优势互补

在三级网络教育体系中,各级学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职教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业务指导、师资培训与提供、学籍注册与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技能取证及办理毕业手续等工作,既要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校,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又要负责统筹、指导、安排乡镇、村校培训工作,对乡镇、村校的管理和师资队伍有培训和指导职责。乡镇成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进村了解需求,帮助职教中心招收学员[(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负责协调提供教学场地,负责组织村校的教学组织,上对职教中心负责,下对村校起指导作用。村校一般由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负责管理,上对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负责,下对村民负责,主要职责是了解村民教育需求,收集整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及时向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反馈,协助上课教学组织、教学场地提供和后勤保障。三级网络中的每一级学校都缺一不可,有分工,更多的是密切合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机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较之以前显著增强。

(二)在教育范围上,实现了充分辐射,覆盖全县

延庆县下辖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现在我们的农民教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绝大多数村都有培训班,每个村都有学员参加学习。

(三)在学习形式上,实现了工学交替,双轨同步

三级教育网络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充分考虑了农民实际。在办学模式上,采取“两校合一”模式开展农民培训,该模式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面较广、专业理论内容丰富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优势和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田间学校教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农民教育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实现了“教学——实践——再教学”的循环互动,成功地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为使农民不出门就能学到知识,农闲时间或晚上在村校上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农忙时围绕动植物生长周期上专业实操棵,所以很多课堂就在田间地头。这种办学形式和学习形式,帮助农民学员解决了工学矛盾,使农民学员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操技能。

(四)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了专兼教学,双师施教

现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和教学组织的专职教师有160人,另有100多人的外聘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双师合作”教学模式,所谓双师合作培训模式就是每节课都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两位教师一位叫资源人,一位叫辅导员,二人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培训模式在保障机制要求上课前必须有学员需求调研和分析,在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依据农民现有起点,台阶要小,以绝大多数学员努力能会为目标,内容以有用、实用、好用、能用为标准,教学中让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业评价方式上注重多种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这些模式和方法为农民学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供了有效保证,学员享受了更多的学习乐趣,教师也体验到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五)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模块教学,双纲并举

现已开设的13个专业都建立了“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素质提升模块+职业资格取证”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课程都同时制定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相应的专业实操课程教学计划。为解决教材问题,由职教中心牵头,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现在每年都有10来本校本教材面世,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教育教材体系初步建立。

(六)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学历能力,双证齐备

对学员来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取得一种技能证书,就增加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与可能。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职教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已充分发挥,通过协调劳动、财政、教育考试等部门,帮助学员在进行学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技能证书考证学习。“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学员的职业竞争力。

三、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级教育网络的机制建设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已经走在北京市的前列。但通过实践与调研,我们发现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很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联动机制建立问题

现在的农民培训工作中很多部门都参与其中,比如文化部门负责文化类的培训,农口负责技术推广类的培训,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监督和安全监督部门负责转岗技能培训等等,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部门,由于缺乏质量监控,培训质量没有保证。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多数是从普教转过来的,既没有涉农专业知识,又缺乏给农民授课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是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不能任课。

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职教中心一方面依托大专院校对本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把区域内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行业[(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能手组织起来,成立了100多人的外聘教师师资库,为农民的培训工作提供师资和智力支持。外聘教师多一方面涉及到大量的课时费,增加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不能任课,出现资源浪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调动成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农民教育的课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一直没有固定经费给予保障。由于现在开展的各种培训全部是无偿的,所以公用经费根本就不够,职教中心能够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申请项目争取的资金。各个乡镇成人学校由于没有固定经费支持,又缺乏项目资金支持,所以培训所需费用只能靠乡镇政府支持,乡镇政府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

(四)乡镇、村级成人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育需求问题

虽然这几年成人学校建设的速度在加快,但是和基础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现在的乡镇、村成人学校依然存在场地不固定,甚至没有场地的现象,培训设备设施也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五)乡镇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管理问题

对乡镇成人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在机制上存在问题,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干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成人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不足。各乡镇成人学校虽然针对乡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基本没有针对性地制定长远的农民培训规划和教学(开班)计划,对于乡镇范围内的所有培训工作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有一定局限性,教育职能的发挥还存在很大空间。

(六)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问题

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安排和设置主要是围绕农民实际需求进行的,围绕着乡镇、村的主导产业进行的,已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农民素质综合提升的课程比重不足。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来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上,为将来农民成为市民做准备,目前这方面的课程非常缺乏,也没有这方面的教材。

四、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以上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破管理瓶颈,才能实现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内涵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建立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延庆县委、县政[(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府要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每年农民成人教育的培训任务都要纳入政府的折子工程,要对各乡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要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建立一个培训组织管理、质量监督体系,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把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技术能手组织起来,为农民培训提高师资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机制,提高资金支持,对现有成人学校教师大力开展专业培训,要为每位教师确定2~3个专业发展方向,要依托农职院等大专院校对教师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要为每位教师专业实操训练提高支持,要让他们拜外聘教师为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训练。力争用3~5年使所有专任教师成为专业的技术能手,能够独立开展实践教学。

(三)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保障

建议政府能够对农民教育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人均教育经费不低于5元/年,是一个最低标准,建议政府要对成人学校给予办公经费支持,乡镇政府每年也应拿出固定经费支持培训工作。

(四)加大成人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力度

建议按照北京市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开展成人学校建设。

(五)加大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力度

把乡镇成人学校的人、财、物进行整合,实现统筹管理。

1.人力资源的统筹。将现有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的人事关系调整到职教中心,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或兼课,纳入教师管理系列。

2.管理运行的统筹。由职教中心根据乡镇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研究办学方向,统一制定规划、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

3.硬件设施[(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的统筹,乡镇成人学校资产变更到职教中心,由职教中心负责财产的调配和管理。

乡镇成人学校要主动发展,要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自己成为乡镇成人教育的主阵地,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当地的社区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科技示范与推广中心。

(六)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比重

要对现有培训课程模块进行调整,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的课程比重,要逐步加大现代市民的意识、市民文明要求、城市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培训。要组织人员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课程研发力度,为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延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延庆县“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乡村法制建设篇2

一、2009年工作完成情况

㈠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加强村镇规划编制

1.大力度宣传《城乡规划法》。二零零八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实施,为认真贯彻实施好《城乡规划法》,加强了《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工作。一是在1月底组织全市各乡镇长参加《城乡规划法》培训;二是全市书写大幅宣传标语100余幅;三是利用乡镇当场天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宣传资料15000余份。

2.加大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抓好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建制镇的规划,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省级试点镇白沙镇现已委托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正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原来没有完成规划的沙滩镇、河口镇、草坝镇也已委托达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该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现三个镇已完成场镇的地形图测绘,场镇建设用地地址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现由设计单位正在编制规划;二是加快了乡场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已完成井溪乡、庙子乡、石窝乡场镇建设规划的规划评审工作,现正报市政府审批。茶垭乡已完成场镇地形图测绘工作,现正委托达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场镇建设规划;三是委托达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官渡镇玛瑙溪村、白沙郑家坝村、罗文严家坝村的村庄规划。

㈡加大村镇建设力度,推动场镇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村镇房屋建设。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定点、放线、核发“一书两证”。共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3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84件,用地面积28171.15平方米,其中单位7件,用地面积18861.33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17件,建筑面积75518.36平方米,其中单位57件,建筑面积51003.6平方米。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65亿元。

2.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村镇建设秩序规范化工程。一是场镇基础设施速度明显加快,硬化场镇街道6200m,硬化面积4.34万㎡,铺设人行道彩砖1800m,面积1.09万㎡,新建下水道8000m,安装路灯80盏。二是正在修建停车场1个(庙子乡),占地面积3000余㎡。三是210国道、302省道、万源至旧院公路沿线的乡镇的街道基本实现了绿化、亮化、彩化和硬化工程。

㈢加大执法力度,重抓安全管理

1.村镇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认真执行规划,今年共查处违章假设14起,发出停工8起,责令整改通知5起发出处罚决定书1起。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对发现的违章建设进行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

2.强化村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村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保证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一是对小规模工程和私人建房,选用通用设计图,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聘请有资格的个体工匠施工;二是对规模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严格按程序报建,要求有正规的设计图纸,与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施工并签订施工合同和安全合同,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受监制度;三是严禁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建设手续的“三无”工程;四是加强施工管理,要求施工场地有安全防护措施,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五是落实巡查制度和定期监察制度,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加强村镇燃气经营管理。对村镇燃气经营户严格要求有证经营,安全制度上墙。健全台帐,仓库与经营门市分离,门市上实瓶不能超过3瓶,全年查处无证经营户3户,发出责令整改通知5份,发出停止经营通知3份。从而规范村镇燃气经营秩序,保证用气安全,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㈣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配合相关乡镇人民政府为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制定建设规划;二是为新农村建设联系村白羊乡梨树坪村送水泥20吨,通用图集2套,免费培训个体工匠5名;三是为茶垭乡邱家坪村、竹峪镇营盘梁村民居美化工程建设和连户路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四是完成了白沙镇郑家坝村、罗文镇严家坝村省级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和规划评审工作。五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六是为村民建房提供《四川省新农村住宅优秀设计方案图集》150份。

㈤落实优惠政策,抓好灾后重建

今年我市受“1.25”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不少乡镇的供水设施收到严重破坏,造成部份公共建筑和村民的住房形成危房。灾情发生后,我局积极帮助受灾乡镇恢复灾后重建工作,简化办事程序,特事特办。一是“5.12”地震发生后,由设计院、质监站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5支技术队伍,分赴各乡镇对中小学校舍医院等公共建筑进行安全排查;二是由建管所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房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向各乡镇发放“四川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建过度房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100份。四是对中小学的危房改建工程实行特事特办,已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5份,建筑面积27126.78平方米。

㈥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村镇建设干部职工队伍业务学习,十月份组织五名建设助理员到达州市规划和建设局培训中心参加业务培训。

2.加强行风建设,转变行业作风,坚持一人为本,提高办事效率。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办人情事,按法定程序办理建设手续。

二、存在的问题

1.少数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对村镇建设工作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薄,不能积极组织编制本乡镇的规划。

2.村镇建筑工程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少村镇房屋建筑工程没有设计图纸,有的施工队伍没有资质,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3.场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一些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不能兑现,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4.村镇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5.村镇建设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依法查处违法违章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二零零九年工作思路

1.提高认识,加大对村镇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村镇建设能够依法建设,依法管理。

2.加大村镇规划建设力度,为村镇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绘制蓝图,提供法律依据。

3.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村容镇貌,改善村镇居民生活环境。

4.加大村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建筑质量安全,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乡村法制建设篇3

调研开题报告

------区司法局

**

一、

调研选题的背景

党的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把依法治国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去,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法办事能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

‘法律进乡村’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法治为保障,促进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把“法治”理念贯穿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等各项重点工作中去,努力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19年11月8日,司法部下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体现出党中央对当前法治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法治乡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农村党组织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不断提升,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一村一法律顾问”三级网络平台为依托的乡村公共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基本满足乡村干部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谐稳定,依法治村理念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在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是针对乡村基层的普法宣传形式多样化、多元化、针对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二是对乡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对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三是在满足基层群众对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上还有差距,“法治进乡村”活动还要加大力度等。通过调研,发现和解决当前我区法治乡村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促进和提高基层党组织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三、

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

当前我区法制乡村建设的现状。

1、当前我区基层党组织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调研,了

解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村务管理、财务公开、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工程对外承包、“三资”管理等重点工作中是否遵守法律程序、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开展监督等。

2、当前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通过调研,对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情况、“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乡村法律服务资源配套情况、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情况等进行能效评定,看是否满足当前乡村法律服务需求。

3、当前我区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通过调研,了解和掌握全区司法行政和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服务平台、工作开展、取得实效等方面的情况,看是否满足党中央制定的法治乡村建设的标准。

(二)当前我区法治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及时发现我区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制约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的问题,向基层干部群众了解目前在依法治理方面,特别是制度建设、规范程序、民主决策、群众自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刻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背景和原因。

(三)解决当前我区法治乡村建设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找

出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征求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有效改进各项涉及依法治村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2、在服务需求方面,根据基层干部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当前法治建设的成果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完善和提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乡村法制建设篇4

一、完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一)城市规划区内各村庄规划必须依据各分区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市规划办、区国土资源分局应指派专人负责协调规划的编制工作。非城市规划区的建制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各乡镇在年底全面完成规划论证审批工作。各村庄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规划编制责任单位,督促各村委会组织委托村庄的规划编制,区建设局具体负责制定计划及上报各项规划的审批工作。

(二)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委会不得进行个人建房审批。

二、杜绝零星个人住宅建设,切实推进住宅小区建设,规范审批程序

(一)迁村并点,整合土地资源,严禁单幢个人住宅的建设,切实抓好小区建设。各村应划定近期供村民建设的和地红线图,抓紧做好用地范围内修建性详细规划。严格按规划建设,拆除原有旧房屋,遵守“一户一宅”原则,逐步整理旧村庄,整合土地,严禁控制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总量平衡。

(二)抓好试点村建设,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村镇建设。每个乡镇至少确定1个村作为典型,全区选送2—3个村,上报市、省级示范试点小区,作为年全省村建工作会议在召开可供参观和推广的优住宅小区。区建设局作为责任单位应全面负责跟踪落实并为建设提供服务,区村镇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共同推进试点工作的展开。进入小区及试点建设的农民,经申请,可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三)因自然灾害成为危房的或经质量鉴定部门组织危房鉴定确系危旧房的必须严格按照原宅基地、原建筑层数、原结构或按规划异地翻建报区建设局审批建设。

(四)非城市规划区内村庄的个人建房建设,参照以上执行。

三、加强管理,确保各项建设按规划实施

(一)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已由市规划局和区建设局管理,为解决6个乡镇村建站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问题,城市规划区内6个村建站全额拨款人员编制并入区城建监察大队,成立乡镇城建监察中队,实行双重领导和管理,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调派。除坝津、顶社、山、村、居委会、四新、大丘、西田、西徐、东华10个村(居)委会、新文路、疏港路、路路段两侧200米(以公路水沟为准)范围内由区城建监察大队直接执法外,其他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村镇建设执法管理,区城建监察大队定期对各乡镇村镇建设执法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二)建立巡查报告与处理制度。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村民个人建房巡查,对违章建筑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制止并报区城建监察大队依法处理。需依法拆除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城建部门配合,联合实施拆除。

(三)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村镇建设管理网络,各村(居)委会应指定一名村建协管员。

(四)加大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每个乡镇设立一处向群众开放的城乡规划建设展览室,及时展示城乡规划建设的成果。

四、加大执法力度,杜绝违章建筑

(一)对违章建房的钉子户应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联合国土资源、城建、公安等执法队伍,依法拆除,以期起到警示和扩大正面影响的作用。

(二)提高执法效率,对违章建筑作出处理决定必须在法定的时间内完成。

(三)在执法管理过程中,对罚款处理的应严格按照标准及实际的处罚面积进行处罚,严禁出现降低标准、少收、免收现象的产生。凡违反规定,一经查实,对经办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给予调离岗位并按、弄虚作假处理。

(四)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弄虚作假、“吃、拿、卡、要”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效能告诫,组织处理或党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乡村法制建设篇5

我乡纪委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乡纪委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乡纪委成员用心做事,用智慧做事,在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方面

1、成立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纳入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2、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去年和今年都分别召开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会上研究布署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

3、我乡党委、政府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召开班子成员和纪委委员会议,会上研究布署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并明确了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每年乡纪委都向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我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同时乡主要领导又向县纪委汇报了我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4、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我乡主要是抓好新华、盘坝两个试点村委。

5、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伍来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6、加强检查考核,制定了考评办法,每年都对乡直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二、宣传教育方面

1、我乡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了党员培训计划,并落实了专人负责。两年都集中了全乡所有干部职工和部分村干进行了重温入党誓词。

2、组织了全乡所有干部职工进行了党纪国法、政治理论、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及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在那天,还表彰了一批优秀共产员。购买了一批党风廉政建设教材,并开展了“六要六不要”专题教育活动。

3、充分利用报刊、电教、宣传栏、文化站、远程教育网络、上党课的形式加强廉政教育。

4、制定村干部、乡政府干部和乡直单位干部的绩效管理办法和签到制度。

三、三项公开制度方面

1、我乡党委、政府认真抓好政务公开,每年四期。学校、医院、计生站等单位也不定期的公开。

2、认真抓好村务公开,村委集体经济由会计委托服务机构负责理顺。

3、积极推行党务公开,乡政府、村党支部全部按规定推行党务公开。

四、落实各项涉农政策方面

1、我乡落实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加大了对农村基础建设设施的投入。推行了“一卡通”等便捷形式发放补贴资金。

2、落实了农村土地政策,没有出现违法占用土地行为,做好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的管理、使用和公开等工作。

3、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我乡没有出现超编制和“吃空饷”等问题。没有出现新的债务。

五、加强监督检查,解决突出问题方面。

1、两年来,我乡纪委都到财政所对支农惠农政策进行了查看,没有发现问题。

2、我乡在扶贫、救灾、救助等款物的管理上没有存在不正之风。

3、认真解决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建立完善处理群众举报问题的工作机制,举报渠道畅通。安排了领导接访制度,必要时还带案下访。

4、严肃查处一起农村党员非婚生育案。

六、长效机制建设方面

(一)、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1、乡政府、村委切实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党员旁听党委会制度。

2、乡镇、村委推行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免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

3、逐步推行村干部勤廉双述和民主评议制度。

4、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开支审批和村民理财等制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三农”管理制度

1、制定出台规范农村“三农”管理的制度办法,积极推行村级财务委托服务制度,我乡抓好了新华村委的试点村。

2、没有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

3、制定、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承包制度。

(三)、深化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1、积极配合好县委、政府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2、积极推行村党组织“公推直选”和“两推一选”。

乡村法制建设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是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总体思路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整体规划城镇和农村发展,切实改变城乡规划分割和重城轻乡局面,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快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有利于转变城乡建设和发展模式,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空间及其它稀缺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坚持将统筹城乡规划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坚持依法行政的基础,明确规划的统领地位,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确保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推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明确城乡统筹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的总体思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要求,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制度,加快形成城乡共建共享共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树立“全域规划”思想,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做到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全域覆盖、有机衔接、严格落实,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确保城乡建设合理有序推进。

——以人为本。把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目标,合理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协调并进。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转变生产方式与倡导绿色文明、绿色消费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依法管治。依法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下位规划必须服从上位规划,城乡建设必须服从城乡规划,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监管,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三、全面把握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注重“全域规划”。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理念,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深化市域、县域、镇域总体规划,重点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的规划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城乡统筹规划“一张图”。

2.注重集约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的承载力,加强城乡空间管制,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镇、中心村(社区)为支撑,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引导村庄合理集中发展。

3.注重凸显特色。探索主动互补协作的新型城乡关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严格保护城乡开敞空间和生态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充分体现城乡产业需求、文化脉络、空间景观、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促进城乡走协调、特色、健康发展之路。

4.注重科学引导。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各地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城乡居民意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阶段特征和自身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城乡统筹规划的引导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

1.协调推进城镇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科学发展

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状况,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关系。尊重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发展意愿,充分考虑基本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策略和各类建设标准。

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村体系。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合理规划城、镇、中心村结构布局,抓紧制定城乡一体的新型镇村结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步伐;重视开辟县城新区,拓展其发展空间;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建设一批品质高雅、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精品小城镇。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并在城镇就业安家,充分发挥城镇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集聚和纽带作用。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研究城镇和乡村在产业结构、功能形态、空间景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全面加强乡村规划布局,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城乡和谐发展的创新模式,构建城乡特色互补、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2.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

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落实资金、土地、信贷支持政策,把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与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与建设中心村(社区)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大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农村宅基地流转与村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农村居民点的建设要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坚持“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和形成乡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积极探索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配建模式。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试点,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通过规划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社区)适度集中居住,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

3.调优产业空间结构,提升城乡产业水平

按照城乡产业互补的原则,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特色村庄和乡村资源条件,建设特色显著、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凸现地方特点和乡村特色

促进城乡空间集约利用和集聚发展。以中心城区、县城、镇和中心村为重点,继续加强各类要素的合理集聚。强化城乡空间资源整合研究,统筹规划中心城区、镇区和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城镇村合理布局。

推动特色发展。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类型,积极推进村庄建设,优化村庄空间,彰显村庄特色。完善村庄布点,合理安排村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充分重视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同时,尊重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保护乡土文化、乡村文明和特色乡村环境,倡导健康生活。

5.构建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交通引导作用

树立“大交通大发展”理念,构建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交通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空间集聚的引导作用。依据市域、县域功能布局特点,制定相应的交通发展策略。生态保护和农业开敞空间应减少交通对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构建层级清晰、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提高规划中心村和乡村旅游点的公交通达度和服务水平,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增进城乡交流。围绕加强风景名胜区、旅游城镇、特色村庄等的交通联系,结合客运枢纽布局,构筑多元化的旅游交通网络。

镇(乡)域城乡统筹规划应在优化镇区交通网络的同时,重视完善镇村联系道路,确定乡村公交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形成便捷的镇村交通路线网。结合村庄规模、地形地貌、村庄形态、河流走向、周边交通条件及现有道路基础,对村庄内部道路建设提出指导性要求,道路组织形式与断面形式要适应当地生产和生活需要。

6.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综合考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定位、适宜规模和服务范围,统筹配置与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积极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农村公共服务以综合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水平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合理配套公共管理、日常便民、医疗保健、义务教育、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设施。其他公共服务功能应主要依托镇区、县城和中心城区。结合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和旅游交通组织,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7.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保和综合防灾

按照统筹、安全、节约、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城乡基础设施,明确配置要求。加强水源地保护,按照区域供水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考虑城乡供水管网对接,提出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措施。以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相对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形式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应明确镇村供水和污水处理模式,合理确定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率,重点落实区域性主干管线。推进“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明确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站点数量、位置和规模,根据地区情况合理确定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引导农村有机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利用。因地制宜多样化选择能源供应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制定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要求,防止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及其他污染物向乡村地区转移。合理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落实保护和控制措施。合理确定城乡综合防灾的目标、标准、原则,建构城乡综合防灾体系,科学规划区域防灾设施。

(三)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

与城市(县)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章节,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成果。

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单独编制的城乡统筹专项规划,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书、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各项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城乡统筹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等各类空间的范围及空间管制要求,城乡空间组织和建设引导,中心村的规划原则和规划布局,城乡产业的发展策略和空间布局,城乡综合交通、城乡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规划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配置标准和规划布局,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政策建议等。

规划主要图纸包括: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图、镇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图、空间管制规划图、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图、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图、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图、城乡综合交通规划图、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图、城乡旅游规划图、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等。

四、强化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一)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城乡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机制。

(二)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安排的工作步骤,市规划局提出全市统筹城乡规划工作年度工作目标;各区县(市)提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推进统筹城乡规划的年度工作目标。其中,2012年市规划局完成市域统筹城乡专项规划,各区县(市)完成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统筹城乡专项规划。市里将继续抓好大通湖区、高新区东部新区城乡统筹试点工作,抓好沅江草尾统筹城乡发展试验镇工作;各区县(市)分别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选择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示范,形成典型带动效应。

(三)健全城乡统筹规划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认真贯彻实施“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划许可管理办法,严格规划审批和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加强基层规划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区县(市)规划主管部门牵头,乡镇规划、国土管理机构合并运行、联合审批的机制,加强基层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内培和外引,加强规划工作的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乡镇党政干部的培训,强化其规划意识,解决乡镇规划人才缺乏的难题,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规划工作人才队伍。

乡村法制建设篇7

一、目标任务

2020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活动,峨桥镇创建乡村治理示范镇,并在镇域创建的同时选取1个行政村进行示范村重点创建,街道辖区有行政村的,选取1个村比照开展示范建设活动。通过示范创建工作,打造出一批典型性强的乡村治理示范村,以示范促带动,推进我区乡村治理水平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农村基层基础显著加强;进一步提升基层法治水平,社会公平正义、乡村和谐稳定的氛围充分彰显;进一步发挥基层德治作用,公民道德素质大幅提高,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二、主要内容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初步构建“基层党组织+‘三治’+壮大集体经济+信用村+互联网管理服务”的乡村治理模式,农村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平安乡村等建设得到加强。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实“一抓双促”

1.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实施乡村书记“领头雁”工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择优选配一批村级“领头雁”。每年选拔(考核)一批村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参观考察、外地挂职等方式,提高现有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2.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强化政治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对群众需求“有必求应”,在群众中能“一呼百应”,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提档升级。

3.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组织健全、运行顺畅、监督到位、保障有力的乡村治理体系“四位一体”模式,落实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强化自治、法治、德治,催化“三治融合”活力

1.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议事机制,巩固党执政的农村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改进民主协商方式,增强民主决策参与,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决策。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制度,加强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优化民主监督运作方式,将党务、村务、财务分项目分类别列入监督内容,设置橱窗式村务公开栏,每3个月公开一次村级财务状况,打造阳光财务、透明平台。

2.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研究制定建设平安乡村的具体措施,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和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构建乡村法治机制。

3.健全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对各类诉求和问题及时掌握、预警、调处,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基层资源力量,充分发挥人民法院、镇街综治中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

4.实施德治乡村培育行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开展最美庭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结合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

(三)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物质支撑

1.开展新型集体经济提升行动。实施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六项行动”。2020年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提升中等收入村的比例,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以上的村达到4个。

2.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健全激励、容错机制,鼓励和促进村级自力更生,把集体经济增收与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报酬挂起钩来,让村干部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四)以党建为引领,创建信用村

适时推进信用村建设,广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返乡创业信用贷、普通农户消费贷,对“信用农户”给予信用贷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五)探索互联网管理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探索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和精准性。加强与阿里等网络公司合作,建设“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农村土地交易、金融服务、农资购销、农技服务等线上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并且通过整合“三农”大数据,为党委政府治理乡村提供决策支撑。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峨桥镇党委、各镇街党工委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把乡村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峨桥镇党委、政府要围绕基层党组织、“三治”、壮大集体经济、信用村、互联网管理服务等5个方面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镇、村要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工作顺利推行,取得实效。

乡村法制建设篇8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县实际,为了深入推进“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以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着重提高乡镇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改善农民生活,为“法治汉寿”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二、活动主题

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平安汉寿、和谐汉寿。

三、主要任务

大力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各乡镇(区)要紧密结合实际,1结合“三下乡”服务活动和5月全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以及“专法普教”活动。大力整合各级农业、劳动保障、劳动就业等社会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县依法治县办要组织普法讲师团深入乡村开展巡回法律宣讲活动,重点宣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等方针政策,宣传《国土资源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农村土地、山林、水源等生产要素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俭条例》重点宣传有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依托各乡(镇)司法所设立法制辅导站;依托村党员活动室建立农民法律夜校;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培训一名法制宣传员。2要加强乡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各乡镇(区)各部门要加大向农村捐赠普法宣传资料、器材、设备的力度。

编排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类文艺节目,3要重视乡村法制文化建设。各乡镇(区)各部门要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送法下乡、进村入户、义务法律咨询、法律赶大集”等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法律常识,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县电视台、农村广播网要开辟农民学法专栏,采取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形式,结合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普及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和増强农民群众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它社会管理的能力。

组建一支面向农村、服务群众的乡村法律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要加强对农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4要建立健全农村法律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各乡镇(区)要注重发挥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干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培养农村基层兼职法制宣传干部,使基层的法律宣传教育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实现乡村法律宣传教育的新突破。

调动广大村民学法用法积极性,5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要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全县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第八届换届选举工作将在6月底前完成,各地要紧密配合选举工作的各个阶段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并组织好对新任村干部的法制培训。

乡村法制建设篇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建议》强调“必须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有综合和专项规划之分。本文着重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气、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探讨。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因为:

1.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就会节约用地50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2.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如此人居环境,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1.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分步建设,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2.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

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建设项目的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3.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4.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确保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1.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心里最有数,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

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2.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只能立足实际,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3.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是个新课题,目前不少地方对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才刚破题。笔者认为,要确保编制规划的科学性,落实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按这一原则去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点上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面上的规划工作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使规划工作开展得更自觉、更有序、更健康,也更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须知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先搞试点和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试点,就能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划。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扶持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成为试点,率先编制和实施规划,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广;又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试错,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反面教训,发挥试点的纠错作用。点面结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不能刮风。对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相近的乡村,应及时推广点上经验,扩大规划建设的范围。对试点村落实规划所需的资源,政府可进行一定的资助,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否则规划试点村就失去了试点价值。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硬性推广。

乡村法制建设篇10

【正文】

一、乡风文明的内涵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城乡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显现,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多元化趋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弱化,乡村建设合力弱化,部分优良传统被逐渐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乡风文明,还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鲜血液。通过文明乡风的导入和培育,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加大对青年农民的义务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并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整个村庄的发展,形成你帮我扶的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使得各地的农村文明和文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建设乡风文明存在不少困难和难点。

1.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娱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娱活动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在正常的文娱之外,许多乡村打牌现象盛行,既伤了民财,也毒害了农村的风气。

2.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

3.农村宗教势力正在形成。除了庙宇在乡村的增加,外来宗教在乡村的本地化趋势亦不容忽视。现在许多农村都建有专门的基督教堂,我们在东北和苏北一些村子访谈时,村干部提到现在农村的基督教徒比党员多,而且组织更为严密,更守纪律,宗教对于一些农村老年人和有病在身的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和非法传教是值得关注和大力整治的。在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的各种势力也乘机通过蒙蔽群众,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一些地下非法传教活动也在与合法的宗教组织争夺信徒和宗教活动阵地,为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5.农村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宗族势力在千年来中国农村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族宗派势力在农村的抬头,使得农村公共事务和民利受到操纵,从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农村宗族势力正在成为一些地区一些人插手当地公共事务,甚至成为影响村级民主选举的重要力量。

6.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7.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

(二)建设难点

1.许多农村集体力量弱化,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力的组织渠道。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业税赋。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受经费制约,绝大多数乡村财政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运行。对于集体经济不强的村庄,许多干部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激励。

2.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就会自然文明,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试点村和共建村可以依靠不同渠道获取资金,绝大多数乡村文体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生活单调。三是协调不够,目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合力建设乡风文明,在工作机制上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3.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乡风文明传播模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一系列政府行为的推动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做到深入人心,转化为长久风尚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内容

(一)主要经验

1.依靠创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政府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政府部门在推行乡风文明过程中要转变思路,摆正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位置,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推行机制要长效。乡风文明建设要在农村形成与时俱进的非正式乡村制度规范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改变过去单靠政府某一个部门推动的局面,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党、政、群、民间组织多方面入手,上下协调,通过各种制度的相互衔接,构建多层次的乡风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多种类型的文化传播平台向基层农村传播。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综观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就会发现乡风文明建设不是孤立推行可以成功的,它需要与其他文明相结合,共同推进。我们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贴实际,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环境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1.与生产和生活文明相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为生产提供有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劳力。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计划地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到华西村等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培养农村发展的领头人;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招商引资,组织岗前培训,安排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力。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社会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农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领域,有更多的意愿使用先进的工业产品,更接近城市生活的消费方式。

2.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广东和海南等省早在2001年前后就开始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并且收到良好实效。“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省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各地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好专项配套资金,抓好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影剧院和体育场所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增强环境建设力度,将乡风文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建设促进人的行为转变。

3.与文化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组织礼仪宣传,提倡文明风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通过建设基层文体设施,推进乡村文体活动,采取演讲、相声和街头宣传等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秧歌、篮球、门球等文体比赛,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成遵守道德礼仪的氛围。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验

(一)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经验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海南省制定了2002-2009年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提出“力争经过五至八年的努力,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实现我省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所谓文明生态村就是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三个方面。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明确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单一模式,不搞统一标准。通过创建一个整洁卫生、文体设施完善的新家园,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海南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本要求是:村级班子模范作用好,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村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良好,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机制健全。

《规划》从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和加强领导两个方面指出如何建设文明生态村。要将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纳入市县、乡镇财政预算计划,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投入,将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去,多渠道落实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切实加强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建立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层层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市县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要深入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江西鹰潭的乡风文明建设

鹰潭市提出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围绕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营造文明、淳朴、向上的农村新风尚。通过加强四个方面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一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力争使村村有文体团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八荣八耻”的观念。三是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从基层抓起,在农村开展以社会政治安定、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环境和谐、防控体系严密、基层管理规范、队伍建设加强等方面内容的创建和谐平安乡镇(街道)、和谐平安村委会、和谐平安家庭等活动。四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长效机制,将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其余内容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一方面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

(三)福建安溪县构建和谐乡村的探索

1.政策推动提供创建保障。安溪县委、县政府把和谐村镇建设纳入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总体目标,将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党政班子领导实绩考评指标体系,通过硬指标保障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2.组织发动形成创建合力。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凝聚群众组织的合力,严格监管督查等方式形成乡风文明建设合力。

3.部门联动提升创建层次。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优势,主动介入,联动参与,分类指导,丰富内涵。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文体局侧重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指导设立,同时,教育、计生、司法等职能部门积极为各村居的宣传文化建设提供宣传材料,丰富农村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