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金融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5:05

新古典金融学篇1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的核心阵地一直被新古典学派所占据,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被排斥在主流金融学的框架之外。这种情形在2005年为之改变,就在这一年,美国经济学家默顿和博迪(merton&Bodie)在西方理论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并定义了“(新)制度金融学”。从此,制度金融学开始在经济学的理论圣殿上正式“登堂入室”,获得与新古典金融学“平起平坐”的学术身份。

在新古典金融学的视野中,由于忽略交易成本,因此金融交易由谁(银行体系或者金融市场)来完成并不重要。基于科斯定理,若不存在交易成本,则不同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会得到相同的最优金融资源配置结果。制度金融学可以帮助我们甄别不同金融制度环境的特征,并确定在某些特定的经济金融发展背景下,什么样的金融制度结构是最具优势的。

基于这种新的理论视角,在新古典金融学那里被“外生”处理的金融体系内部的特殊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已然转变成为“内生”的结果。重要的是,金融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增进这些特定金融制度结构的效率,从而把金融交易成本以及相应的金融行为扭曲的成本最小化。因此,默顿和博迪新命题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得到良好发展的金融体系中,基于金融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内生变化,新古典金融学关于资产价格和资源配置的结论是大体正确的。

默顿和博迪试图通过弥合两种金融学的裂痕完成金融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新古典综合”。与经济学曾经的“新古典综合”相类似,他们倾向于将制度金融学视为新古典金融学在考虑交易成本情形下的一种特例。不管金融交易过程在制度金融学那里的表现多么变化多端,最终都要归结到新古典金融学的均衡解中来。

“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尔德”新范式

默顿和博迪对于制度金融理论发展的建树与其所拥有的“冠名权”并不相称。相比之下,重建金融分析制度范式更为实质性的努力早在20世纪初期已在货币理论层面展开。传统的货币理论一贯忽视信息成本、风险以及激励等制度因素,这种忽视使得货币经济学的宏观框架长期缺乏微观经济基础。2002年,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尔德(Stiglitz&Greenwald)提出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通过把一些关键性的制度因素“内生化”于既有的分析框架,尝试性地将传统的货币理论建立在银行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在理论上扭转了微观信贷市场和宏观货币运行长期相互隔离的局面。

“新范式”的构建也是从挑战所谓“古典二分法”的基本理念入手的。由于将一些被长期搁置的因素引入货币经济学的框架,因此信贷和银行因素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该理论框架的核心位置。在“新范式”中,银行因素是如此重要,它不仅为经济社会提供和记录信用依据、判断当事人的还款承诺以及确保所贷资金的合理使用,而且还是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基本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范式”还进一步注意到了银行制度结构的变迁及其影响,这就意味着该理论已经触碰到了制度金融学的要害部位。

如果考虑到金融制度结构的国别差异以及其他制度性因素,“金融竞争可以单调增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新古典金融学核心命题的普适性就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货币经济学“新范式”的一个重要理论发现。长期以来,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曾经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借此极力“推销”和“输出”所谓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其核心理念就是“竞争越充分则经济效率越高”。基于这一理念,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之所以低效率,就是因为在那里普遍存在着与新古典要求相左的各种各样的特殊制度因素,由此形成的制度障碍影响了金融竞争的充分性。因此,合乎逻辑的政策选择就是尽快拆除这些制度障碍,重新打造竞争性的金融体系。由于这些国家随后被认为是原本就缺乏竞争性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因此,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整体“引进”或者“移植”这种金融体系就成为虽然迫不得已但总归是正确的政策选择。

以默顿为代表的金融学的“新古典综合”和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学“新范式”都试图通过强调“制度”因素来修补和拓展新古典金融学或者传统货币经济学的既有框架,这种努力有意无意间为制度金融学的肇建开辟了新的道路。相比之下,斯蒂格利茨等的努力重新开启了观察货币金融运行的微观视角,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金融学就是包含“微观金融基础”的货币经济学或者新古典金融学。

“分工均衡”货币分析框架

及其制度涵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之下,借助制度经济学特别是交易费用经济学迅速发展的势头,分工问题开始重返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的核心位置。人们对分工演进与货币金融关系问题的重新关注和讨论实际上预示着,现有主流经济学框架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总体看来,此次转型将使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视角回归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命题,而制度金融学将无疑成为此次经济学转型的一个重要结晶。

在理论史上,经济学家对货币与分工的关系早已有所察觉。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对分工与货币金融制度关系的讨论长期停留于简单描述的层面,相比之下,有关分工与货币信贷制度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由杨小凯(Borland&Yang)做出的。由于此研究是杨小凯重建经济学“古典传统”长期努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种努力的核心之一就是为现有的经济学框架找回制度、经济组织等关键要素并形成一个全新的体系,从而重塑经济学质朴务实的气质。因此,杨小凯有关讨论对于构建制度金融学的基础框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杨小凯的真正理论贡献是将分工、货币与信贷以及法律、政府等多种因素引入一个严密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了可信的逻辑联系,据此揭示了货币的性质以及货币制度演进的深层涵义。商品货币是一种过渡性货币安排,它的基本特征是“信用含量”较低。或者说,由于它自身具有价值且“眼见为实”,经济交易双方对持有这种货币具有较低的信用需求。特别是,随着分工水平的增进和经济交易频率的提高,人们觉得,继续使用这种货币的交易成本会越来越高。就这样,商品货币触碰到自身无法跨越的交易效率边界,货币制度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在此刻,信贷体系的重要性开始浮现,高信用含量的货币注定成为分工经济的“新宠”。

不过,要用“信用因素”替换既有货币的“自身价值”,除了基于长期的经济交易过程所逐步内生并积累起来的相互信任之外,还需要一些关键的外部条件,其中以法律和政府制度最为重要。对于货币制度而言,政府制度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这在理论上并非新鲜事。政府制度是一个多功能交织的复杂体系,在其效用函数中,难免存在效用目标之间的冲突。就拿维持货币体系的合理“信用含量”而言,它本身就时常包含着成本与收益的尖锐较量。如果政府制度出现“功能失衡”,一般是公共财政功能“挤出”了信用提供功能,则政府便可通过增发信用货币来向其持有者间接征税或者抢劫公民财产。由于信用货币的“信用含量”与其发行量成反比,而且信用含量过低会使信用货币变成比商品货币交易效率低得多的交易媒介,从而阻碍分工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受到约束的政府总能将信用货币规模控制在能够体现“均衡信用含量”的适当水平。

新古典金融学篇2

关键词:吉他演奏风格

吉他的演奏风格其实就是音乐的风格在吉他上的表现。声学吉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导致吉他制造商手工制作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吉他品种出现了。随着现代电吉他产业的逐步完善,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大批种类庞杂的效果器、扬声器等各种演出器材也更多样化地展现在演奏者面前,这些都直接促使了吉他演奏风格的多样化。迄今为止,吉他拥有上千种演奏风格。为了便于区分,笔者将其归为两大类:声学吉他的演奏风格和电吉他的演奏风格。

一、声学吉他的演奏风格

声学吉他的演奏风格主要包括弗拉门戈、古典、民谣、爵士、乡村、布鲁斯等。

1.弗拉门戈:来自于西班牙吉他,是从西班牙19世纪民间歌舞“弗拉门戈”的音乐伴奏中发展出来的。与古典风格相比,其演奏风格热情、奔放、粗犷,主要是即兴演奏,速度较快,多使用扫弦,通常用右手全部手指来弹奏,也可以蓄留使用指甲。

2.古典:分为美式古典和欧式古典(美式古典来源于美国吉他,欧式古典来自西班牙吉他)。欧式古典经过塞戈维亚等几代演奏家及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于20世纪上半叶正式走进专业音乐会的舞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拥有欧洲各历史时期大量的独奏、重奏谱例和吉他教本,记谱法和演奏法也相对发展得最完善。在现代流行音乐中使用较少,主要用于纯艺术性的专场演奏会、音乐会等。演奏方式右手主要使用小指以外的其余四指拨弦,通常要蓄留和使用指甲。

3.民谣:主要使用美式原声吉他演奏,俗称民谣吉他(Folkguitar),也有人称之为美式古典。目前是全球爱好者最多、最主流的声学吉他演奏风格。与欧式古典相比,其吸收大量布鲁斯、乡村及流行音乐元素,适用面更广,同时演奏方式也更自由、随意。

4.爵士:相对于其他风格,爵士吉他演奏有许多独特之处:即兴演奏、运用布鲁斯音阶、爵士乐节奏的极其复杂性、独有的爵士和弦、独特的音色运用等。主要分为现代爵士(modernJazz)、灵魂爵士(soulJazz)、西海岸爵士(westcoast)、融合爵士(Fusion)、拉丁爵士(LatinJazz)、疯克爵士(JazzFunk)等等。

5.乡村:也是声学吉他的主要演奏风格之一。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主要分为牛仔音乐(Cowboy)、西部摇摆(westernSwing)、酒吧音乐(Honkyu-tonk)、兰草音乐(BlueGrass)、乡土摇滚(Rockabilly)、乡村摇滚(Country-rock)、新乡村音乐(newCountry),等等。

6.布鲁斯(也称蓝调):伴奏织体比较常用12小节,当然也有8小节、16小节等,吉他在伴奏织体内即兴弹奏,在旋律上蓝调使用大调的降三个、五个和七个半音。12节和声进行在数世纪内始终被使用,而蓝调革命性的改进是在旋律中使用降三、降七,甚至降五。蓝调的小调与传统的小调差别不大,偶尔会在主调中使用降五,往往歌唱家或者主乐器会同时演奏和弦中的大调五。此外,小调蓝调一般有16小节,而不是12小节,而且往往受福音宗教音乐的影响。一开始的蓝调可能只有一段,重复三次,现在通见的结构——一段,重复一次,然后接着一个单段的结束——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二、电吉他的演奏风格

1.电吉他的演奏主要就是用于摇滚乐。其演奏风格更为多样化,主要包括金属摇滚、朋克摇滚、哥特摇滚、垃圾摇滚、车库摇滚、另类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冲浪摇滚、乡村摇滚、布鲁斯摇滚、爵士摇滚、后摇滚、民谣摇滚、硬摇滚、温和摇滚、情绪摇滚、视觉摇滚、华丽摇滚、硬核摇滚,等等。

2.现代音乐种类的不断增多也导致了电吉他演奏风格的复杂化和细化,只是一个金属摇滚里边就包括力量金属(powermetal)、黑金属(Blackmetal)、前卫金属(progressivemetal)、厄运金属(Doommetal)、交响金属(Symphonicmetal)、死亡金属(Deathmetal)、歌剧金属(operametal)、金属核(metalcore)、传统重金属(Heavymetal)、激流金属(thrashmetal)①、流行金属(pop-metal)、碾核(Grindcore)等风格。而其中的一个子风格黑金属又包括自杀黑金属、原始黑金属、氛围黑金属等,死亡金属又会包括旋律死、哥特死和残死等等。再细分,残死又被分成老派残死和新派残死等,而旋律死也会被分为美式旋律死和北欧哥德堡之声,等等。

3.许多风格之间互相交叉融合形成了更多更杂的音乐风格。例如:工业摇滚与金属乐融合产生了工业金属(industrialmetal),哥特摇滚与重金属混合产生了哥特金属(Gothmetal),疯克与金属乐衍生了疯克金属(Funkmetal)),爵士乐在其本身织体上加入各种音乐元素又生成新的音乐风格融合爵士(FusionJazz)②,等等,这样的变体演奏风格起码有数以百计之多。此外,流行音乐、雷鬼(Reggae)、斯卡(Ska)、世界音乐(worldmusic)③、疯克(Funk)、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等也同样属于电吉他演奏风格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难以将吉他的各种演奏风格划分得很彻底,很多都融合在了一起,一个乐曲同时囊括了几种风格也是很常见的。因此,在现代音乐深入发展的今天,对于吉他演奏风格而言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固定的,也不一定要演奏者们墨守成规。吉他演奏风格只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作用,在吉他演奏中,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就像今天很多吉他演奏者互相涉足其他风格领域,如用古典吉他演奏摇滚、用电吉他演奏古典;而乡村、布鲁斯、爵士可以用电吉他演奏,也可以用声学吉他演奏,等等,因为音乐本体才是最关键的。

注释:

①也称敲击金属,我国台湾称为鞭笞金属。

②最初的融合音乐即代表融合爵士,后来随着音乐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凡是任意两种或以上音乐风格交叉在一起,都可称之为融合。

③有时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pop)。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在西方,世界音乐指的是非北美和英国的流行音乐以及民谣,也指不同本土音乐的复合。

参考文献

新古典金融学篇3

西方经济思想的起源可谓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却是在15世纪-18世纪早期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商主义思想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政府采取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积累财富的关税保护政策,重商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18世纪中晚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价格是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19世纪70年代,经济思潮中出现了以“边际革命”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运用边际分析法研究了市场经济中价格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问题,进一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许多人士都在反思西方现存的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并构想未来的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提出了新资本主义的众多构想和方案。

2近现代西方经济经济思想流派的变迁、原因及其主要观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经济思想和流派的演变主要经历了6个主要阶段,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国家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为内容的凯恩斯主义,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货币学派,以生产价格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理性预期学派,目前受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趋势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理论的反思或者对未来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构想。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的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价值规律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发挥了作用,自由竞争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到经济思想领域,就必然要求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取代国家干预而成为主导思想。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思想和其政策主张,从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理论和思想时代。新古典经济体系和思想的提出是源于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批判继承基础上之上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和发展,但其某些提法已经超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范畴。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提出其基本背景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大危机,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和其他相关经济社会问题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遭遇了一次严重危机。面对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抛弃了自由放任的信条,运用行政、经济和其他各种手段来直接干预经济。以国家干预为中心的凯恩斯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出现的,并取代了传统自由放任的思潮。1936年英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手段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施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领域引起了严重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凯恩斯主义的重新反思和对于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重新回味,凯恩斯主义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在国家财政支出大量增加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基础上的,而国家财政支出增加会引起财政赤字,为刺激投资而降低利率又会导致通货膨胀。基于这种反思,经济思想界出现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潮和观点,即货币学派、生产价格理论以及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1960年英国皮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长,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3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演变特征及新形势下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面对于近现代西方各主要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来看,其经济思想和主张有种环状循环和回归的特征,即大体遵循着一个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再到自由放任这样一个回归循环过程,同时也有螺旋上升的趋势和特征,即无论在单纯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在国家经济政策手段的实践上也越来越侧重于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融合和综合使用。经济思想理论和及其实践的这种演化导致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和混合经济的出现,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背景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想界对于其传统经济的理论、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层面上都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反思。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不但需要市场机制的自由放任特点,也需要计划机制的宏观统筹,因而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既重视市场机制调节,又重视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一种理论。基于新古典综合理论的混合经济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战后美国的经济既不同于以前完全的市场经济,又不同于计划经济,它是一种基于新古典综合理论的典型的混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一方面,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和如何生产的问题仍然依靠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得手即价格杠杆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和加强,政府广泛地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及其他必要的手段越来越频繁地对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来纠正经济运行的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宏观政策的调控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性调整,从而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来实现国民福利待遇的提高。这种混合经济的基础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但不同于19世纪的古典市场经济行为。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理论界和其他人士对新自由主义和新国家干预主义进行了新的反思和构想,从而推动了西方经济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无论从内容主张到具体方法措施,还是其在国家经济管理措施的层面上,这种新的反思和构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海啸中,西方众多经济界学者都严厉地批评了新自由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把放任无度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当成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从而提出在经济的发展政策中把自由市场言论作为政策指导是错误的和危险的,另外,对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贸易政策和市场一体化的反思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危险和风险的相关防范机制等的研究,并提出了对于未来经济新秩序的构想,同时,也使经济思想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论断给予了重新的关注,也使得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对于传统数学模型的崇拜和迷信中走了出来,更多地从体制和政策等宏观层面上研究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

新古典金融学篇4

【关键词】古典岩彩画材料技法现代岩彩画继承复兴

一、古典岩彩画与敦煌壁画

“岩彩画”一词是近年来,国内艺术界从矿物材质的角度出发作出的学术概念。岩彩画是以矿物颜料为媒介的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灿烂的艺术财富,从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滥觞到敦煌壁画的辉煌。岩彩画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敦煌壁画经历了北魏、隋、唐、宋、元等多个朝代,堪称世界古典岩彩画的高峰和典范。它规模宏大、色彩强烈、造型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它在色彩领域、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巨大魅力,敦煌壁画集欧亚古典文化,华夏魏晋文化、龟兹佛教艺术与凉州本土文化之大成。其中,始于北魏晚期的中原文化,以主流形式影响了敦煌壁画,使敦煌艺术完成了中原风格、西域风格和地方风格的融合。

唐代是我国岩彩画最辉煌的时代,也是颜料开发和使用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既有规模宏大的敦煌壁画,也有表现精微的重彩“卷轴画”。这些大量的精典遗产,是我们研究开拓岩彩画宝贵而丰富的资源。

宋,元代以后,岩彩画演变成以纸绢为主的卷轴画。明,清之后,文人水墨画兴起,“以墨为雅,以色为俗”的观念开始盛行。岩彩技法日渐势微,仅在民间画工绘制的庙观宗教壁画,及青绿山水卷轴画中流传沿续。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翻译家、敦煌研究家就提出了岩彩画是中国绘画传统重要技艺之一。傅雷在《傅雷书简》中提到:敦煌研究院1954年举办的展览会,有不少北魏公元3世纪至宋、元的岩彩绘画,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画中人物刻画精细,色彩大胆鲜明,取材章法独特,绝非宋、元、明正统派绘画所能望其项背。从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华民族融合外来文化的巨大能量。

二、日本“谴唐使”与中国现代岩彩画

岩彩画法在中国日渐衰败后,在邻邦日本却得到了发扬光大。自隋起,日本就开始派谴大批的“谴隋使”、“谴唐使”出使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及岩彩画法,并将其画法带八日本。经过代代相传,发展形成今天的“日本画”。日本画家曾坦诚得说‘“日本画是以中国画为母体的绘画”。如今,我们仍然能从日本的“唐绘”、“大和绘”和现代“日本画”中,看到中国古典岩彩的画法痕迹和发展脉络。中国岩彩画不仅对日本,也对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的绘画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次大战后,日本的画材专家对传统画材进行了新革。研制出多种丰富的人工合成颜料和多种颜色的金属箔,同时、许多画家吸收了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画派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对“日本画”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实验性创作,拓宽并丰富了古典岩彩画的颜色种类和艺术语汇,使“日本画”的重彩式样,石色和金属色的表现得到新的突破。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敦煌壁画的巨大影响,以及潘洁兹先生、蒋采苹先生等老一代专家的研究与推广,艺术界重新开始了对岩彩画的研究和开发。八十年代,一些画家赴日考察,学习这一失传千年的绘画技艺,从此,岩彩画艺术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文化部科研所多次举办”现代重彩岩彩画高级研究班”,举办“中国重彩岩彩画展览”,许多优秀画家在全国大展中频频获奖,这一切,都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厦门大学等)相继开设了中国岩彩画课程。从而,改变了几百年来“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旧有观念,打破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封闭局面,使得中国岩彩画以开放的姿态,在创作理念、审美追求、形式美感等方面跨入了国际现代艺术的表现范畴。

岩彩石色是中国最古老、最常用的画材。“丹青”最早的记载就是指制成颜料的矿石,“丹”是指矿石朱砂与红,“青”是指兰铜矿石和青金石。石色包括朱砂、朱磉、石青、石绿等多种颜料,这些石色的采集制作与使用方法几近失传。至使后来许多画家不会使用石色和金属色,多用较为简陋的锡管装的化学颜料。

三、中国岩彩画材料技法及形式语言

岩彩画的材料如下:

1 岩彩画的依托物是以宣纸、绢及棉、板、木、墙壁等为依托物,将矿物色、水色、高温结晶色及金、银等为媒材,以动物胶为粘接剂周定到画面的一种绘画。它坚固、耐久、晶莹、高雅,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2 矿物色(不透明)用于绘画,壁画、建筑彩绘,古代画家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制色和用色方法。石色分为颗粒矿物色和粉状土质颜色,现有数百种粗细不同的矿物色。

3 水色(透明)有植物色,水干色等种类冰色以植物色为主,配少量动物质材料和矿物细粉。主要有朱、胭脂、西洋红、藤黄、花青、水彩色等。

4 高温结晶色是新研制的人工合成颜料,以白色矿石为主,加入各种色剂,经高温烧制而成,经研磨后制成不同型号的颗粒和色粉。

5 金属颜料有金、银色,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其后广泛用于绘画。现有十几种颜色的金属箔,如紫赤金,多用于皮肤,服饰:足金即库金,金的正色:金既冷金,等同18K金,建筑彩绘多用:田赤金(呈淡黄色),等同14K金;银色也很常用。

岩彩画常用技法:

1 调胶是“岩彩画”中第一步,一般用黄明胶(其性柔无味质嫩而透)。调胶、矾、水的比例要根据经验,调浓了颜色易裂,调淡了颜色易掉,比例一般为:二两胶、一两矾、二斤半水。

2 依托物处理:纸、麻、绢、板等底色的制作,画前,先在画面上用薄涂法打底色,底色可用近似色,如朱砂用淡曙红打底,石青用淡花青打底。

3 岩彩处理:调色、混色、烧色、叠色,调色时将矿物色放入小碟,适量加胶液,用中指以匀速固定方向研磨拌匀,直至胶与色充分融合后,略加水稀释,用笔蘸着色即可。此外,还有提白法、覆盖法、刮刀法、写意法、勾填法、沥粉法等。

4 云母色的处理:云母色极具表现力,早在唐朝就已使用。种类有金云母、黑云母、白云母、红云母等,常用罩色法、掺入法、筛落法等。日本画家也广泛使用,如加山又造画的雪山、月光等。

新古典金融学篇5

【关键词】金属艺术审美价值变迁城市发展

金属艺术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一种。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这样写道: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金属艺术承载艺术本身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愈来愈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认可的文化符号。在历史进程中,人们对金属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发生着改变。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那么人们对金属艺术审美价值的改变相应地展现了城市发展变化的缩影。因此,笔者将在文章中从金属艺术审美价值的变迁为出发点,来探究城市变化发展进程。

一、金属艺术审美价值及其变迁

美的根本功能,是能使审美者产生快乐感。拥有让审美者愉悦特性的艺术品才具有审美价值。每一个历史时期,金属艺术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着不同的技术工艺与表现理念。早在夏商周时期,我们便进入了“青铜时代”,据考古调查,出土了当时大量的青铜工具、礼器、货币、武器等。著名的商代“四羊方尊”即为杰出的青铜器代表,是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的礼器,采用了浮雕、圆雕、线雕以及分铸技术,将龙纹与四头卷角羊巧妙地融为一体雕于容器上,线条优美,活灵活现,其整齐匀称的方口造型都暗含着这是奴隶社会时期权力、地位、财富、身份的象征。进入封建社会,金属冶炼创造技术进一步提升,其艺术作品的受众是居于高位的统治者,因此无论金属艺术作品形式如何改变,都变不了受众功利的审美视角――集权力、地位,财富象征于一体的金属艺术作品就具有当时的审美价值。

金属艺术审美价值受到影响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材料、新理念与新工艺。工业革命成为人们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窗口,设计思维观念出现短暂矛盾――想要进行形式上的革新,却无力摆脱传统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在那一阶段的建筑风格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美国在1850年到1880年的“生铁时代”,建造了大量用生铁框架结构的建筑物,用纤细的生铁梁柱代替了沉重稳定的古典建筑形象,并且出现了众多高层建筑,在高度上有了新的突破,但外形还未完全摆脱古典形式的束缚,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比例。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现代艺术传入中国,文化之间的极大碰撞交融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为我国金属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使金属艺术在我国进入了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现如今,金属艺术作品主题多样、类型繁多、技术先进、做工精细,成为一个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领域。在考虑用于交通运输业以及建筑业的金属制品质量性能的同时,设计师们也在向着美的方向改进,使之前存在城市中冰冷的建筑也被赋予了美的光环,如北京奥运会的主体场馆“鸟巢”,主体是由混凝土结构与先进的钢结构建成,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陶瓷纹路、镂空手法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简单大气、朴素端庄,成为国家的地标性建筑,堪称金属艺术中的极品。

二、从金属艺术审美价值的变迁中看城市发展

综上可见,金属艺术审美价值基本上经历了原始崇拜、古典与现代艺术审美理念的矛盾冲突、古典与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融合与发展这三个阶段的变迁。城市是由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共同构成的一个社会场所,伴随着金属艺术审美价值的三次变迁,也可以探究出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在金属艺术审美价值仍处于原始崇拜、权力财富崇拜的时期,当时的社会单位为古代的诸侯国。众多青铜礼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礼制的逐渐健全。各种祭祀活动的盛行透露了奴隶社会时期,较低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落后的生产力,人们还处于靠天吃饭,对天地等自然事物盲目崇拜的蒙昧时期。统治者对权力、财富的追捧,揭露了当时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专制与强权,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在古典与现代艺术审美理念矛盾冲突的时期,即工业革命时期,西方社会处于大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的阶段,工业飞速发展,城市不断壮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艺术审美观念的进步,人的认识具有滞后性,仍受到古典观念的束缚,但高层的钢化结构建筑、桥梁等的出现都成为迈向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一步,比如伦敦的老火车站、商店、交易所等都采用了金属制品。

到了古典与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融合与发展的时期,城市发展趋于完善。在城市硬件设施上,金属艺术审美价值体现在众多的地标性建筑中。另外,几乎成熟的钢框架结构应用于城市建设: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公路、铁路、桥梁四通八达,将各个点连成网,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每位艺术家都在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时期的信息文化大爆炸,每座城市都在用开放的胸襟容纳多元的文化与思想。在这一时期,古典与现代艺术审美观念能够和谐地融合并且共同发展创造出更丰富的艺术享受,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极大包容性与城市的开放性。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尊重艺术的多样化,是城市文化内涵的核心,也将成为城市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结语

金属艺术的审美价值是艺术存在的根本,昭示着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与民族特色的审美观念与社会理想。城市的发展为金属艺术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为金属艺术审美价值提供了广大的受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金属艺术审美价值与城市的发展共生共荣,唯有二者和谐,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颜,译.华夏出版社,1999.

[3]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4]蔡醒善.浅谈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J].大庆社会科学,2010(6).

新古典金融学篇6

新古典主义内涵

新古典主义,外文名“neoclassicism”,也被人称为革命古典主义,十八世纪末兴起于古希腊的罗马,是源于当时人们为了颂扬那些为资产阶级革命战斗而英勇牺牲的勇气与精神,运用古典主义艺术形式和当时社会题材来表现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新古典主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在欧美地区广泛而快速的得到传播,并凭借它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希望可以再次振兴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理念,在设计的风格和题材的选择上都包含着明显摹仿古典艺术的痕迹。以客观的角度理性的来描绘人与社会的关系,由于新古典主义特殊的背景,它倡导的是个人的完美道德就是要牺牲自我,强调人的责任与义务,认为应该像古代的英雄人物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尽职尽责,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将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性,以雕刻版的造型营造出典雅、庄重、和谐的艺术氛围,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手法和明朗的轮廓结构,极力削弱绘画的色彩元素。

新古典主义在继承古典主义风格的同时,又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意义,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层出不穷,但是新古典主义经过时代与历史的验证,为人们的审美艺术与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笔色彩。

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特点:端庄、雅致、和谐。当时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维从法国开始,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革新派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主观地把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语言通过筛选,保留与添加,通过新的形式来传达,对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优化,同时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新的材料、新的工艺的产生,促成了新古典主义的最终产生。新古典主义不仅保留了传统古典文化中高贵典雅的气质,还继承了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秩序均衡的艺术规律。并且在与新的意识形态的融合过程中,改变了古典主义艺术时期文化意识狭隘这一问题。

新古典主义在室内设计方面有它独特的特点。一是整体意蕴的体现。用现代的技巧和新的材质重新来打造古典神韵,不仅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还同时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的结合,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得到了的满足。二是追求风格特色,在造型的设计中不是一味的仿古,放弃复古,而去追求神韵。三是用简化的技法、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去打造古典主义式样的基本形态。四是注重视觉效果,摆放陈列品来增添历史文化特征,常常会照搬古典家具、陈列品及一些设施来衬托室内环境氛围。五是以白、金、黄、暗红等色作为主色调,加以少量白色融合,使整体色彩看上去亮丽。

新古典主义设计理念的表面特征以豪华奢丽为主,呈现绚丽之美,极尽奢华之能,别无其他。从文化角度来看,奢华艳丽之美受到大众普遍摈斥的态度,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对于设计的创作来说,人们对美的不同形式却往往具有双重的感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美都是追求,富丽堂皇,绚丽多姿,或许会给人精致的感觉。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这样的艺术风格,往往被人排斥,被认为这样的风格会沦为低俗。不过,在人们的生活中,绚烂明丽又能表现出另外不同的文化底蕴。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不仅保留了材质和色彩的一些特征,能够感受传统的继承痕迹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摒除了过于复杂的表现手法和视觉效果。

新古典主义对包装的表现特征

1.设计理念的特征明显

新古典主义强调均衡、对称以及秩序等,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即为--理性。作为一种排斥主观思想的风格流派,它在包装中最常运用的手法即为简单的线条,强调出的流线感,给人一种既简单又直观的现代感。它所强调的均衡、对称等观念在包装的运用上更为广泛。这就类似于元素的简洁运用。一个元素多向运用。但这种运用,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为了显示其严肃性,排列手法通常是有序、均衡的。这种表现手法的产生跟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局势不同的政治动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市场现有的包装并未太过脱离新古典主义原本所具有的特色。它们颇具欧洲色彩。跟设计的特征相结合,摒弃花哨的色调,广泛的运用白色、黄色、金色。营造出一种欧式效果。看到这样的包装,就像置身于欧洲的街头购物一样。当然,包装所体现的类别多种多样,虽然设计的手法和观点会有所改善,但在色彩的运用上来说,白色、黄色、金色所传递出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质是色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色。这类色调更能表现出精致优雅,高端古典的感觉。

2.装饰效果的古典美

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原则是以现代的技法与材质还原古典的神韵,寻求具有历史底蕴的精神内涵。近两年来,全球刮起一股“复古”风潮。无论是服装、家具还是汽车,各类别的产品都掀起了“复古热”。而新古典主义所具备的重要原则恰恰是向潮流靠拢的精髓。对于包装而言,不仅仅是局限于表面的色彩装饰。更重要的是在材料的选取和结构的创新上有所突破。怎样能够在现有的市场上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怎样能够将不同领域的设计风格相交融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将不同的风格流派所具备的特色融入到包装中来,是一种不错的表现手法。新古典主义擅长以现代的技法与材质去还原古典的神韵,这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端庄之美的体现。设计师可以使用具有年代色彩的牛皮纸进行不同手法的印染,或者是将古典的纹样进行再设计,挑选不同质感的木材进行雕刻,做出有质感,有态度,有风格的产品包装。

新古典主义风格对包装的影响与意义

1.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当包装融入新古典主义风格时,能够迅速地提升其文化内涵。新古典主义讲究形式的地道、纯正,制作的精良、细致。在设计手法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具有很严苛的要求,这样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包装更能体现出产品和企业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原有的设计元素包裹上新古典主义风格,使得整个设计效果严谨中带着艺术气息,高贵中又不失平和感。既能达到提升品质的效果,又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从而,包装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其所传递出的文化气息也为产品的销售增添了筹码。

2.契合审美需求

新古典主义追求端庄、雅致、和谐。而在社会高速运转的今天,人们往往在忙碌中无暇顾及自身的塑造。但是,他们往往会将这种诉求转移到对消费产品的欲望中去。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和”为基。无论是满清时的唐装还是民国时的旗袍,人们对于美的定义的较高层次就是“庄重、典雅”。而新古典主义风格带着浓浓的欧式气息,将欧式的绅士、典雅的情怀带入到包装中去,同时,融入其理性的设计手法,既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未冲破“中规中矩”的界定。如果在未来的设计中能够将这一元素巧妙的运用,必将产生不错的品牌效应。

结语

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之下,包装设计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态一样,融入更多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包装具有了新古典主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同时又糅合了现代设计的简单流畅,会更加突显产品的层次,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产品包装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也使包装给人带来一种雅致的视觉享受。新古典主义风格浓浓的欧式气息,将欧式的绅士、典雅的情怀带入到包装中去,同时,融入设计师理性的设计手法,既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未冲破“中规中矩”的界定。如果在未来的设计中能够将这一元素巧妙的运用,一定能够设计出出色的包装作品。如此,新古典主义不仅丰富了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拓展了包装设计的空间,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新古典金融学篇7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背景为利率扭曲与利率管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主要的目标是将利率作为自发调节工具,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利率市场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在对利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供求是其决定因素,投资决定了资本需求,储蓄决定了资本供给,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循环实际上就是对资金使用权进行让渡,在让渡过程中产生的补偿就是所谓的利息。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节欲论”、“时差论”等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依旧存在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资本不用于借贷且利息不存在时的利率决定问题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新古典学派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均衡利率论”、“自然利率”、“人性不耐论”等观点。

2.马克思利率理论

在对古典利率理论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利率理论,该理论的研究起点为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瓜分。马克思利率理论中的观点包括:第一,利息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实现了资本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借贷资本家将资本使用权让渡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为使用权的获得而支付利息。第二,利息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从利润中产生的。借贷资本家将资金出让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利用资金进行获利,因此利息从本质上讲就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三,利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只有高于零,借贷资本家才会实现资本借出;利率只有低于平均利润率,职能资本家才会进行资本借入。

3.现代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的研究对象为实物市场,强调影响利率水平的实物因素;马克思理论理论从剩余价值角度对利率进行了分析。这两种利率理论中都没有注意到影响利率的货币因素。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货币因素在利率变动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需要新的理论对利率问题进行分析。现代利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新剑桥学派――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新古典综合派――iS-Lm理论。

二、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问题

利率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调控工具与金融价格指标,利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当前,利率已经成为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宏观经济与微观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市场主体带来了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

1.流动性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都比较庞大,在进行资金借贷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货币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成为了流动性风险的潜在主体,一旦金融资产转化为金融负债,就出现了流动性危机。首先,以存贷款利差视角为基础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存贷款利率决定权,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债务成本会不断上升,而资产收益会出现下降,进一步强化了流动性风险。其次,以资金收益率视角为基础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经济杠杆的作用之下,资金流转速度会有所加快,导致货币资金更快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商业银行通过各种不同的资产业务,使可用资金转化为了不同收益率的资产,资产的流动性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为变化,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2.信用风险

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利率市场化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会对所有的经济主体产生影响。利率波动会对企业、银行与个人的交易策略产生影响,最终形成市场信用风险。首先,企业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增加而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无法彻底解决债务规模,将可能会出现违约现象,造成信用风险。其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组合、信用风险定价、贷款策略等。最后,个人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给个对个人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利率波动会增加金融市场上个体资金借贷者的信用风险。如果利率上升,债务人需要更多的资金对债务进行清偿,如果债务人的现金流收入比较稳定,将会与不断增加的债务之间形成矛盾,一旦入不敷出,将会使潜在信用违约行为转变为实际行动。

新古典金融学篇8

一、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在回顾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之前,对该领域在上的发展及上一个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以简要概括,应该是逻辑的起点。

(一)货币金融理论逐步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在古代先贤哲人那里便已开始了,但在经济学(或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与、伦、政治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思想家丰富的著作中。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在他的《理想国》和《论》两部著作中,就曾对货币和高利贷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年)在他的《政治论》和《伦理学》著作中也曾多次讨论过货币和高利贷问题,并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古代思想家对货币、信用问题的分析在货币金融思想史中具有开端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在西方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大致是在15-16世纪,也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时期。在此之前,由其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经济学还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学科。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制度快速成长,小商人和手者开始独立出来,经济迅速向商品经济转变,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各种方式在加速,社会生活中经济力量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中对经济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开始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相对独立出来。

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开始走向相对独立的过程中,最初的也是最有的是被称为重商主义的经济学。重商主义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已不是像前人那样主要放在哲学和政治学著作中,而是把经济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来研究。1615年,盂列克钦写作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托马斯·孟于1664年出版了《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该书被称为"重商主义的圣经"。

虽然重商主义者开始把经济问题作为相对独立的范畴来研究,但真正确立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则是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古典经济学兴盛的时期是从17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在英国是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到西斯蒙第。最著名的著作有威廉·配第1662年发表的《赋税论》、布阿吉尔贝尔1695年的《法兰西详情》、大卫·休谟1752年的《政治论丛》、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李嘉图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西斯蒙第1819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威廉·配第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李嘉图则被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既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大师,又因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而被看作经济学的开创者。古典经济学兴盛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期,经济自由主义是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信用、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新式银行的出现,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使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对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问题的研究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9世纪70年代,以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和奥地利的门格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了从各个市场分析供求的微观分析,也称均衡分析方法,他们提出了边际需求的概念,认为边际需求决定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决定市场均衡。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被认为是这一时期边际主义理论发展的集大成者,该书的广泛使用使微观分析成为主流。该书也是第一次放弃使用"政治经济学"而采用"经济学"这一概念,这也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完全独立。

在边际主义兴起(有些学者称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之后,货币、资本市场开始成为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货币金融理论便在经济学科体系中快速发展起来,并随着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成为经济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在20世纪初期信用货币广泛流通和货币金融关系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之后,货币金融理论在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上升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20世纪初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如前所述,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在古代先贤哲人那里即已开始,其思想体现在他们的哲学、政治学等著作中,所表达的主要是货币、信用问题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等方面。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货币、信用、银行等方面。其中,在货币理论方面,研究的主要范畴有:货币的起源、币材、价值形式,货币的性质与职能,铸币与可兑换银行券,货币发行权、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货币与财富的关系,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等;在信用理论方面,有信用的起源、信用形式,利息的本质、利息率的决定以及高利贷问题;在银行方面,有银行的产生、职能,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银行与货币兑换业和银钱业的关系,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等;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有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等。这些内容就现在看来,有些已属于货币史、信用史、银行史的范畴,理论分析多有大致可以接受的结论,后来未有大的发展。有些则成为后来研究的起点,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展丰富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产业革命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技术条件极大改善,经济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货币制度与货币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信用货币广泛流通,经济的货币化趋势日益明显,货币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出来。在这一时期,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极为突出:一方面,对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货币金融基本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认识和发展;另一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微观分析法,形成了新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大大扩展。关于前者,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

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认识,是货币金融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早期的思想家研究经济和货币金融问题,大都是从此开始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历史上大致有两种观点,即"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货币金属观认为货币的本质是财富,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货币天然是贵金融,货币的职能便是储藏财富,交换的目的便是增加财富的储藏。货币名目观认为,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只是名目上的存在,其流通是由国家的权威规定的,由此货币的职能是充当交换手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已不是这样简单的看待货币了。一方面,他们认识到生产的扩大和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而货币不必限于具有实体价值的贵金属,于是有了银行券和纸币的流通;另一方面,学者们也认识到,银行券和纸币的流通也不能是无限制的,要有一定的价值储备作基础。由此,对货币职能的看法也扩展到流通手段、计价手段和财富储藏这几个方面。

2.关于银行券和货币发行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银行券已广泛流通,铸币流通已日益减少,并已呈现出纸币取代铸币流通的发展趋势。因此,这一时期,对银行券流通和货币发行制度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在此之前,银行券的发行已逐步统一到中央银行,对发行准备问题的看法也基本上取得一致,即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供货币,根据兑换需求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此时对银行券和货币发行问题认识的一大突破是淡化银行券和纸币之间的区别,把二者和铸币统一起来考虑,这便为后来货币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3.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

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在完全的金属货币流通体制下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早期的"货币数量说"便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变化不大而新的金银矿的发现使金银在短时间内的突然增加,货币数量的相对稳定而农作物的歉收等,都曾导致物价的波动,给货币数量说提供了支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信用货币已广泛流通,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明显,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20世纪货币供求理论的发展基本建立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之上。

4.关于信用和利息理论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范畴,信用理论是货币金融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学者们大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斯密认为,信用的作用主要有两条,一是节约资本家所必须保有的准备金和金银货币,二是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准备金和社会流通的金银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李嘉图认为,信用还可以通过资本的再分配,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约翰·穆勒认为信用能为有才干的人提供条件。在银行发展起来之后,对银行信用的认识更加深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信用与货币量之间的关系、信用与物价之间的关系等都已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调节控制信用量的必要性。对银行提供信用的态度,历史上有两种学说即"信用媒介说"和"信用创造说"影响很大,前者主张银行应在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提供放款,放款的数量决定于存款的数量,银行只是充当媒介的角色。后者主张银行的放款可以超过存款,且能用放款的办法创造存款,银行提供信用的限制在于社会的真实需求。到19世纪末,"银行创造论"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理论界对于信用创造货币的机制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利息与信用是相并存在的古老范畴。历史上对利息问题的研究一般是与信用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最初的研究焦点在于利息的合理性及其界限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对利息的研究转移到利息率的决定上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学派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利息率的形成和决定,提出了"均衡利息论",成为20世纪利息理论发展的新起点。

回顾20世纪初期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除了上述在货币金融基本理论问题方面有了重新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还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货币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金银铸币,而是扩大到存款、商业票据等形式

历史上对货币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指金属货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国家发行的纸币已广泛流通,由于转账结算体系的建立,银行存款明显起着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商业票据的使用也节约了金属货币的流通。学者们已看到银行存款、商业票据等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已把存款纳入了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围,开始把存款看作货币。20世纪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便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的,并且随着货币形式的不断增加,对货币的研究开始分层次进行。

2.把货币供给与需求放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分析

在金属货币流通体制下,学术界对货币供求的分析基本上是分别单独考察的。从货币需求方面看,主要是分析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从货币供给方面看,重点考察的是货币是否足值以及从物价的角度判断货币是多还是少。新古典学派兴盛之后,引入了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市场均衡分析模型,把供给和需求纳入了统一的分析框架。由此,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也开始联系在一起,此时的研究重点则仍然集中在宏观方面,即统一框架内的总量分析。

3.对资本市场和证券交易的研究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和证券交易起了重要作用。相应地,对资本市场和证券交易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当时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的作用、证券交易的组织与运作原理等方面,也看到了资本市场与货币供求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奠定了20世纪资本市场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

4.国际货币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金本位货币制度虽然仍然是占主导的货币制度,但此时信用货币已呈现出即将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趋势。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与流通的扩大,使金本位制度面临极大的挑战,新的国际经济关系需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很明显,信用货币体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比金属货币制度体制下的国际货币关系复杂的多。因此在上个世纪之交,理论界已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集中探讨,并使国际货币体系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20世纪初期的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在经过此前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在许多方面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认识深度,并建立了货币金融学科体系最初的研究框架。

二、20世纪西方货币的主要脉络

20世纪,世界各国在、、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马克思、恩格斯曾在一系列著作中对西方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19世纪生产力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做出高度评价,而20世纪世界经济领域的成果又远远超过了19世纪和以往任何。在新的世纪之交,美国经济学家拉迪·多恩布什应德国《明镜》杂志之邀,写作了《伟大的繁荣》一文,对人类社会在20世纪取得的经济成就作了充分的评价,他写到:"这个世纪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要好。尽管有大萧条,尽管有两次世界大战,今天人类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从生物学到国际互联网,革新的种子发育出即使是最大胆的梦想也无法想象的福利","无论是汽车、电视机的人均占有量,电话通讯成本的下降,还是机容量爆炸性地增长都体现了这种进步。根据这个标准,站在今天的水平上进行比较,1900年简直就是石器时代"。同样,对货币金融理论的来说,20世纪所取得的巨大进展,也是20世纪初所远远不能想象的。

理论的发展永远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决定的。20世纪货币金融理论也是遵照这一发展的。根据20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主要脉络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一)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

在20世纪最初的十几年里,西方各国的经济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就货币金融领域来看,银行券的流通补充了经济发展对金属货币的需要;比较完善的金本位制使国际经济关系比较顺畅。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经济发展的进程,许多国家经济与金融发生了剧烈的波动,生产急速下降,银行券普遍停止兑现,物价普遍上涨。战争结束后,面对混乱的经济秩序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各国开始从多方面致力于恢复经济,主要措施包括:努力使财政收支平衡,控制通货膨胀,健全中央银行制度,执行稳定的金融政策,共同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等等。由此决定了货币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开始向现实政策转移,这也是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史上的重大转变。货币金融理论研究更加服务于现实这一特点基本上贯穿于整个20世纪。

这一时期,货币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国际间传递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其中,对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商品的供求和银行券的过量发行以及政府赤字方面进行考察,对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主要从贸易和货币制度方面进行分析。(2)对国际收支和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具体研究上,把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分析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重要概念,马歇尔--勒纳条件、古斯塔夫和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凯恩斯的远期利率决定于利差的利率平价论等即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3)对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同时流通条件下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一战"前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4)对中央银行制度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了初期中央银行制度运行的经验,加快了各国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步伐。(5)货币供求和均衡分析大大扩展,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分析引入了数学这一工具并取得很大进展。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庇古的"剑桥方程式"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对上述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些直接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建立,物价水平的稳定,财政赤字的降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等等;有些研究则推动了货币金融理论走向深入,如通货膨胀传递机制分析,国际收支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的数量模型分析等,使货币金融理论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1929-1933年的大危机至"二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国家经过几年的恢复发展和政策调整,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22-1928年,西方各国出现了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但1929-1933年发生的大危机再次使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断。这次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即扩展到西方世界。美国的GDp在1929-1934年间下降了24%,大批和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凋敝,物价剧烈波动,货币金融制度受到极大的冲击。这次危机使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年,1934年西方世界的生产只相当于1908年的水平。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及危机结束后,产业界、理论界和政界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危机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就经济理论来说,导致了西方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即凯恩斯主义的兴起。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这部后来被奉为经济学经典的著作中,他依据对大危机发生原因的深刻分析,系统批判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开创了经济学全新的理论框架、思维范式和政策方向。凯恩斯否定了市场经济能够自动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状态的均衡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新范畴,分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并开出了具体的政策药方。在他的政策药方中,最重要的便是赤字财政政策和低利率及增加货币数量的"廉价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改变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国家干预理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货币金融理论迅速成为经济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两大基本手段。尽管凯恩斯强调财政政策是第一位的,但他同时指出财政政策必须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凯恩斯革命"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直接是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研究的无比关注。事实上,凯恩斯本人理论体系的形成除了他对经济现实的认真观察和慎密思考外,对货币理论的研究正是他建立新的理论大厦的基石。在《通论》发表以前,他即于1923年发表了《货币改革论》,1930年发表了《货币论》,并多次就货币问题发表讲演。他认为从中短期的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会对经济总量产生影响。《通论》发表以后,更是引起学术界对货币金融问题研究的高潮,货币理论成为新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衡量、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利率的决定与信贷的作用机理,成为这一时期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

与此同时,根据大危机发生前几年信用过快增长和证券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实,货币金融学家还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信用膨胀与危机发生的内在联系,资产虚拟性和资本(证券)价格的变动也成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产生了最初的股票定价模型,推动了信用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三)"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建立是在大危机之后,在由此带来的新经济理论的兴盛和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尚未得到充分实践的情况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二战"给所有参战国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经济再一次受到极大的破坏,只有美国是一个例外。"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美国和英国的主导下,国际社会对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展开了大讨论,成立了联合国以及世界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实行了复兴欧洲的"战后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在制定战后恢复经济的措施过程中,很明显地受到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真正进入实践,并逐步确立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就货币金融领域来说,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研究的重点首先是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最主要的成果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这个体系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70年代初该体系的解体。

经过战后几年的努力,到40年代末,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确立,各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方世界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50-60年代,西方经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经济理论得到极大发展。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不论是学科体系、基本架构,还是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就货币金融理论来说,50-60年代研究的内容不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扩展。最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广泛于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2)把众多因素引入货币供求分析,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都大大丰富了;(3)利率理论得到极大发展;(4)主流经济学中的货币金融理论全面深化;(5)货币主义学派等迅速崛起,推动了货币金融理论走向更高的层次;(6)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结构分析引起广泛关注;(7)储蓄和投资理论走向成熟;(8)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成为货币金融理论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并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基础;(9)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理论不断完善;(10)由金融业务发展带来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断填补着以前的空白点,丰富了整个学科体系。

(四)20世纪70-80年代

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在经过50-60年展的黄金时期之后,70年代初期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遇到阻碍,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被称为"滞胀"的现象出现了。石油危机又使经济发展的困难雪上加霜。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扩张性政策的利弊得失。在这一背景下,对经济"滞胀"的原因及解救措施的研究成为70年代中前期的一个焦点,就货币金融理论来说,对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并在理论上取得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不再承担按官价兑换黄金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出现重大的困难,由此,对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又一次成为国际性的大课题,其结果是浮动汇率制度的建立。这一时期的货币金融研究,除了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这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之外,还在下述几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金融创新理论得到极大发展。在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领域的发展很快,进入70年代后,面临新的环境,新一轮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成果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由此,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包括创新的原因分析、创新的成本、创新的效益、创新对金融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2)金融市场理论又一次深化。在50-60年代建立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框架基础上,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各种模型得到充实、完善,特别是对新出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研究很多,丰富了资本市场理论;(3)对资本流动的分析成为新的热点。70-80年代,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纷纷建立,资本流动数额迅速增大,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分析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重点;(4)对外债的分析引起广泛关注。80年代初,拉美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不但对债权国带来很大影响,也影响到世界经济的运行,因此,80年代对债务尤其是外债问题的研究也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5)对发展家的金融分析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关注始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把研究的重点转到了这个方面。60年代提出的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影响不断扩大;(6)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极大的扩展。

(五)20世纪的最后十年

新古典金融学篇9

首先对你的不幸表示慰问。

意外伤害保险卡,通常包括两部分赔偿,一个是意外伤害医疗费,另一部分是意外伤害赔付。意外伤害医疗费是有赔付上限的,目前市场上意外伤害医疗费的赔偿数额从2000元到2万元不等,如果保险公司已经按照赔偿上限赔付,在意外伤害医疗费这个赔偿责任上就不再承担其他费用了。

对于意外伤害赔偿,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由这次意外事故造成的;二是要由国家伤残鉴定部门出具伤残等级证明。保险公司根据伤残证明,按比例赔付。最高赔付额不超过保险额。

关于你的情况,首先应咨询国家指定的伤残鉴定部门,能否出具伤残证明。如能出具残疾等级证明,保险公司应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责任。

对于医疗费用,保险公司履行完责任后,剩余的部分可向造成交通事故责任人提出索赔。根据《保险法》规定,拥有商业保险的意外伤害受害人,在保险公司履行赔偿责任的同时,受害人可以向责任人提出赔偿,两者的赔偿可以独立处理。

希望这个建议为你排忧解难,让你轻松拥有保障,享受美好生活。

感谢新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理财规划师蔡艳明对本问题的支持

我今年35岁,女,未婚,无房无车,无不动产,现住父母的房子。对自己的理财规划有一些迷茫和疑惑,现在我的资产情况如下:

1.50多万元的资金不间断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年利率一般在4.6%~5%。收益比较稳定,本金返还,还能达到预期的收益。

2.做了1年左右的基金定投,每个月投600元,目前已停止,亏损10%左右。

3.早期在股市一次性投入6.4万元一直在套牢中,亏损2.2万元左右。

4.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有22万元一直未取,个人公积金贷款上限可贷款80万元左右。

5.工资收入约8000~9000元/月。每月700元购买了保险,55岁可一次返还。食品、煤气、水、电和其他日用开销在2800~3200元/月。

请问根据我的资产情况,我目前适合买首套房吗?如不适宜买房,如何规划闲置资金,能使其收益最大化呢?谢谢!

黎女士你好,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你是一位善于安排财务生活,并且有着强烈风险意识和理财需求的人。你目前的问题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里简单给你几个建议。

银行理财产品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无疑是一个较为稳妥的保值方式,年利率虽然稍低于前几个月的Cpi,但明年的调控政策会逐渐见效,假如维持4.6%~5%的收益,建议继续此项投资,年底是一个理财产品购买的好时机,审视抓住。

基金定投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既然选择了定投就要尊重它的方式和规则。定投是一项长期的行为,短期出现一定亏损很正常,不建议停止。

买股票需要动态管理,分析各种信息,不能盲目跟风,要设立止盈、止损点,在心理上战胜贪婪。目前市场形势不是很好,具体的分析可以参考本刊股票栏目相关文章。假如在未来两三年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手中的股票暂时不要急于清仓。

至于买房,一般而言,每个月的房贷月供最多不超过50%的收入,也就是月供不能超过4500元。130万元的房产目前需要准备近50万元的前期资金(包括税款和佣金等),你目前的公积金尚不足以支付,势必会占用其他合理用途的资金。房价的拐点还有待观察,在不降低目前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建议权衡买房的成本(月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和收益(房租)之间的差额,或许暂不买房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感谢财商创富理财顾问有限公司高级理财规划师王静对本问题的支持

本刊提示

本刊与当地机构及媒体联合主办“第三届内蒙古金融业卓越理财团队颁奖盛典”

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金融办、中国银监会内蒙古监管局、中国保监会内蒙古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指导,内蒙古金融行业协会、内蒙古金融行业协会理财专业委员会主办,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天天理财》节目联合主办,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内蒙古大学eDp教育中心为学术支持,由内蒙古金融业卓越理财团队评选活动组委会承办的“第三届内蒙古金融业卓越理财团队评选活动颁奖盛典”11月7日在呼和浩特落下帷幕。

内蒙古金融业卓越理财团队评选活动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先后评选出100多个卓越理财团队、300多位卓越理财师,为推动内蒙古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自治区政府金融办、内蒙古银监局、内蒙古证监局、内蒙古保监局以及自治区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有关领导出席了颁奖盛典,我刊主编李鸿在盛典致辞,阐述了本刊对中国理财业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强调了专业理财团队对推动我国理财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次评选活动参与网民投票数量达到70多万人,按照专业性、前瞻性、创新性以及理财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4大标准进行评估,推选出内蒙古优秀卓越理财团队20支、卓越理财师67名,进一步提升了理财团队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七届中国大众理财年会将于年底在京举办

新古典金融学篇10

古龙小说与金庸小说的区别有:

故事背景有区别。主人公的描写有区别。武打动作的描写。金庸的小说情节紧凑有序,步步为营,逻辑性强,也更为平和,古龙的小说情节相对散漫,却更为典折离奇,写的轻灵飘逸,洒脱浪漫。古龙小说的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英雄无泪》等,古龙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中外经典镕铸一炉,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分别是《飞狐外传》、《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和《倚天屠龙记》等,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