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8:21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1

北京体育大学直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体育院校。“十五”期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体育科技主动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体育科技创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强化体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加强横向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体育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向体育主战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十五”期间,北京体育大学组织各学科专家、教授组建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瞄准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大与热点问题,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备战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高级别科研项目。5年来,学校共获得部级科研项目33个(表1),省部级项目246个(表2);引进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在课题的数量、层次与经费额度上比以往都有了较大突破。

在上述立项的科研项目中,突出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体现了“科研为体育实践服务”的发展方向。如:学校承担的科技部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为我国部分优势项目(如体操、跳水、自行车等)的高水平优秀运动员选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管理标准研究”将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赛的科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另外还有科技部项目“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奥运科技需求”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内涵与实践研究”、“2008年奥运会企业赞助行为法制化的研究”等课题,分别从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不同角度探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的各类研究项目占了“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总数的1/3以上。

实行训练与科技合作提升体育科技

学校坚持科研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深入运动实践第一线,将科技主动为训练攻关服务。为了使中国体育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优异成绩,在各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及早加强各项目的科学训练与科技攻关服务,提高训练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与科学理论指导。

2004年希腊奥运会为北京体育大学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全方位的科技攻关服务和综合性的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平台。学校组建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发挥北京体育大学学科、专业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全面服务竞技体育主战场,从2002年开始,学校先后共有教师和研究生68人次参与备战奥运的科技服务,主要为国家田径队、游泳队、赛艇队、排球队等17支队伍进行奥运科技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运动员的营养调整、疲劳消除、机能评定、动作技术分析、体能训练和心理调节、咨询以及信息收集、咨询等。参加人数多、服务的队伍多、服务内容多、服务形式多、重点服务项目金牌、奖牌突破多,是北京体育大学为第28届奥运会科技服务的鲜明特点。学校在优秀运动员选材研究、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低氧训练和基因选材研究、运动员免疫力和运动能力低下研究、体能训练与恢复研究、运动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研究、奥运发展战略研究、奥运赛事组织管理研究、人文奥运研究等11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研究群体。在皮划艇、游泳、跆拳道、自行车、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的专项技战术和训练方法研究、信息收集与分析研究;体操、艺术体操的动作编排设计研究等方面也形成了专门的研究特色或优势。结合各运动项目训练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教练员、运动员积极配合,用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集中解决训练、心理和管理等问题,取得了科技攻关的良好效果。

此外,学校深入到国家游泳队和皮划艇队的科技服务攻关小组,吸取了世界体育强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运动员的身心特点与训练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训练中用多学科指标的负荷控制、质量监控和体能恢复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显著地提高了这两个项目的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为在雅典奥运会上这两个项目获得金牌做出科技贡献,我校有多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28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奖。

筑科研合力,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

北京体育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共筑科研合力,通过建立多个项目的研究生工作站,以及对“产、学、研”三结合的有效探索,实现了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积极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与游泳、冬季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共建“国家队科研工作站”,双方利用各自资源,进行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与攻关,多学科的集团服务于国家队,深受国家队和科研人员欢迎。

学校建立的第一个工作站是与中国皮划艇协会共建的“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训练基地。工作站为国家皮划艇队训练管理提供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培训等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体育科研提供了实践场所,促进了训练、科研、教育的紧密结合。学校科研人员坚持训练创新,开展皮划艇项目备战奥运会的“创新工程”,提出了“金字塔有氧训练方法体系”、“程序化参赛”、“高原训练平原化”和“训练方法结构化和训练内容有序化”等观点。金字塔有氧耐力训练有效地强化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程序化参赛保证了皮划艇队多次大赛运动员状态的控制和稳定发挥;高原训练平原化创新了高原训练的新理念,改变长期以来高原训练以状态为主导的训练体系;训练方法结构化和训练内容有序化提示教练员用系统理论关于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和梳理训练系统,提高训练的综合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中国皮划艇在2004年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学校与游泳中心建立了科研工作站,把有关训练的新理论和方法及时应用到实践中,科研人员承担奥运攻关课题“罗雪娟奥运夺金保障研究”,进行了有关运动员个性化的最佳竞技状态模式的探讨,最佳训练效果反馈评价模式,最佳训练监控指标的筛选,最佳恢复手段评价的工作。在研究测试中坚持快速反馈,保障重点需要,强调科技服务,建立动态科技研究攻关课题,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观察和个性方案实施。根据运动员的不同训练周期,提出科技保障措施。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国家游泳队的训练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体能训练是我国冰雪项目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北京体育大学与冬季项目管理中心专门建立了科研工作站,为训练计划的制定,体能训练的指导,机能评定和测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专门组建体能训练科技攻关小组,选派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训练第一线,在冰雪训练场上与教练员、运动员共同研讨解决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科学训练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冬季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为掌握和提高技战术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上,我国冬季项目取得了总奖牌数和雪上项目金牌的两大突破,学校的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的一致好评。

建设科研基地展开综合、前瞻性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抓住2008年奥运会契机,重点建设“科训结合型”科研基地,从国家体育总局争取到1800万元的建设经费,成立了“体能训练与恢复重点实验室”,由体能训练研究中心、低氧训练研究中心、机能恢复研究中心和体能测试与评价研究中心四个部分组成,将围绕体能训练与恢复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前瞻性的研究,解决体能训练与恢复中的重大问题,为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为支持国家队科学化训练,北京体育大学于2002年10月建成了低氧实验室,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低氧实验室把传统的高原训练基础研究逐渐固化到每一个运动员,具体到监控手段和目标,逐步形成个性化特点。实验室建成之后,先后为国家女子中长跑队、女子跆拳道队等进行了11轮100人次左右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多次获得高原训练的立项课题,引进100余万元的专项研究基金,从事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研究,寻找低氧训练的最佳模式的研究,对低氧训练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重协调发展为全民体育事业服务

“十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其中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急需论证和解决。北京体育大学及时关注中国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态势,组织学科教师申报各类研究项目,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其中急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秦椿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对检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的5年实施效果,全面认识我国群众体育的进展情况,探讨影响我国群众体育的社会因素,为我国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组织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体育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年奥运会后效应对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研究,为我国开展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决策与实践及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与参考。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2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训练能力拓宽

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是指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技能,并具有独立开展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而科研能力的拓宽主要是指研究生在从事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依据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开展探索性的工作并内化为独自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可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多层面的知识体系中,是综合能力运用的一种体现。二者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掌握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有机联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影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因素出发,提出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途径。

一、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科研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课程学习、文献调研及报告、参与学术讲座、参与课题研究、课题总结、科研撰论文写等,即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部环节。从基础知识的积淀到涉猎专业基础知识的总结,再到专业研究的交流,到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的涉猎(包含实验思路设计、实验平台搭建、实验结果分析等)及研究课题结果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无不体现了研究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基础理论的应用和研究型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拓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运用。研究生的培养不是开发产品,而是一种知识能力的再运用,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这对于研究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二者互为基础,都体现了知识的运用,前者属于基础,后者偏于实践,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全面发展,因此研究生培养要立足科研训练,着眼于能力拓宽,对于培养全面型研究生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生科研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理论学习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研究生招生扩招及招生中的调剂志愿,造成招生研究生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别,致使基础理论薄弱而短时间的理论学习达不到培养后续要求。二是专业文献阅读不足。研究生科研思维不够活跃主要体现在文献积累不够,也就不能够很好地与其他专业人才交流,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是需要阅读大量文献,有专业基础才能够再创新、再突破。三是参与课题实践少。参与课题研究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有直接的影响。要实现全面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参与实践课题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才能内化基础知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才能挖掘科研思路,创新发展。

三、影响研究生科研训练培养环节的主要因素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主要是研究生个体接受的人文思想教育,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生有很大不同,研究生接受集体、集中教育的机会大量减少,因此研究生阶段各种思想教育及人文关怀不足,很容易造成其思想不稳定,工作状态起伏不定,从而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另外,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主要集中于导师管理或者课题组的管理,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偏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指导和训练,一味强调专业学术,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造关怀的缺失,反而使学生的科研训练积极性不足,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单一地说某一方面影响是不充分的,环境因素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基础理论学习环境、科研训练环境、科研平台及所在团队氛围如何等,这些因素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较大的导向性和制约作用,因此良好的培养环境和研究生个人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是研究生科研训练培养的关键。

四、进行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主要途径

有效进行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能力拓宽的主要策略有完善的科研训练体制与规划、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建立科研实践基地三个方面。

完善的科研训练体制与规划是研究生养成学习、工作良好习惯的重要保证,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对于保障研究生专业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的连续性开展非常重要,促使研究生养成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的工作习惯。

良好的学术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碰撞学术思想、促进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可以召开学术座谈、也可邀请一些业内专家、知名人士或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讲座,通过专业的和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促使研究生攀登更高的科研高峰,不断创新进步。

建立科研实践基地是促使研究生科研训练到实践的一个转化,可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内化能力,是研究生能力拓宽不可缺少的环节。如高校与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工程中心等实践基地,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实践基地。通过这种合作促使研究生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上实现社会化的要求,达到研究生科研能力有效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现彬,陈闻.科研训练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11).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3

1.1低年级的课堂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2总结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科研训;创新性人才培养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国内不少高校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的价值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制的构建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对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一)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人才储备,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恰逢人才盛世,人才研究开发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十分活跃。学术研究走向繁荣,国外人才思想源源流入,精英人才纷纷涌现,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善于把传统人才思想、国外人才学术理论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实践结合起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振起伟大创新力的翅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大军,这不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乎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创新为基础的时代,是人才制胜的时代。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已经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战略人才贮备资源,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发展空间,谋求组织进步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跃升需要完善、高效科研训练体制的支撑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推进使得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创新训练已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项目越来越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全校性规范的科研训练项目不仅汇聚了科研设施优势、研究师资优势、专业整合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专业院系的合作效应和群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参与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科研题目。高校科研训练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勇于突破,而对于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适度压力下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体科研与创新能力与科研团体合作能力。总之,完善、高效的科研训练项目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跃升的可靠选择。

(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尽管高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在国内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几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锻炼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科研训练项目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学校对学生科研立项的经费支持、学校实验设施的进一步投入、科研项目前期培训和中期指导、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进一步研究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改进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开展中获得完善,在进步中成为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之作。

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才能在增强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储备,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如何指导、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如何约束,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看到,如何打造高水平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团队,增强学生科研动力与协同研究能力,更是当前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的访谈与思考

在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之间,实地访谈了五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老师,和十五位来自浙江大学第十五期、第十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相关同学,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涵盖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本概况、组织与管理模式、项目申请流程、现状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

访谈法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取无结构式的随机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谈中,无论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部环境等,都是不统一的。

笔者在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受访者中,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teacher)记为t,同学(Student)记为S,并对每位受访者依此进行编号。例如:编号为J-t-1的受访者即是J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中的第一位受访者。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笔者从实地访谈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视角。

笔者前往J院系进行实地访谈,J-t-1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院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果涵盖了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专利和课件建设等多种科研形式。现在J院系对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训练非常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当然,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在该学科的特定范式内进行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坚固的基础(J-t-1)。”J院系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社科院系,拥有多个重点学科,本科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而院系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视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C-t-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即SRtp的实施,表面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次科研任务,实际上,SRtp的精髓在于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尝试着走完整个科研的过程,在该学科的范式之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研究假设、搜集各种资料、获取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或者假设,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来撰写报告或者论文了(C-t-2)。”笔者认为,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以SRttp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是纯粹的科研,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学习、沟通、思考、协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n-S-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外显特征是科研,但科研只是其部分属性,科研仅仅是载体或者途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我们塑造了自己的学科意识,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科并喜欢上自己的学科(n-S-2)。”

(二)大学生科研科研计划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J-S-2在访谈中说到,“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六期SRtp训练计划,我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学术上获取了什么,而是真正明白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科研训练计划中,我结识了其他学科的同学,并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J-S-2)。”

“科研训练一般都是有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来申请立项,而团队成员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院系,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歧,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用大局观来看待问题,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D-S-1)。”

“科研训练确实大大提升我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浙江大学的SRtp训练计划还是很规范的,必须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立项、期中捡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规范化的训练能够培养我们规范化的做事态度,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有正规才有机会,细节往往对结果会造成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不管我是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都是很好的经验(X-S-4)。”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SRtp确实很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指导老师往往很少出现,基本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在做,指导老师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问题我们也只能邮件联系,而很多东西在邮件里又很难说得清楚(X-S-3)。”

“现在浙江大学的SRtp科研训练,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做,都是为了拿二课分数,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SRtp流于形式,立项审批不太严格,中期基本不检查,到结题了交个报告上去就算完事了,所以学校还得抓好各个环节(H-S-1)。”

“各院系在SRtp的审批过程中界限分的比较清楚,不少院系都对本学科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力支持,而涉及到交叉学科就非常尴尬,双方院系都不愿来批这样的项目(n-S-1)。”

“有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往往是导师大课题的子课题,都是跟着导师在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何谈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C-S-1)。”

三、总结与建议

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详细的实地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了基本认识和初步了解,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需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应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放在重要位置,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颁布相应的管理文件,确保经费独立;不断完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督导,落实相关责任。

其次,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总结多年来施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良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种短板和瓶颈。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对症下药,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这一中心,把握学校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这两个重点,整合各类资源。

第三,需要选树典型,形成常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在每一期的执行过程中要挖掘重点、优秀个案,让参与的学生与教师现身说法,并根据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王爱民,崔建伟.SRtp和课外研学活动融入导师制的模式研究[n].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3]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4]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n].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n].大理学院学报,2008,(07)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5

1科学思维追求创新

在运动训练理论方面,前江苏体科所副所长茅鹏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敢于对苏联的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等)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引起了当时体育科学界的争论;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直到现在退休多年的茅先生,还在不懈的坚持着这一理论的研究。2006年7月江苏体科所举办了“茅鹏训练思想座谈会”,国内多名专家到会抒言,说明了江苏省体育局和所领导一直创造和鼓励学术争论的风气,从而有利于科学创新。江苏体科所主办的刊物《体育与科学》,在国内倡导体育文化建设,为全国提供一个活跃学术研讨的园地。在第一、二届评审体育核心期刊时,本人曾被邀为终审者之一,由于《体育与科学》名列前茅,促使我去查读该刊,读后信服地投了赞成票。至今,《体育与科学》在体育人文科学方面独具特色,不但5次被评为“国内中文版体育类核心期刊”,还是“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祝贺她越办越好!

2科学研究走自强之路

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中,江苏体科所1993年首先在全国建成运动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开展对运动技术诊断和合理的力量训练研究。当时对全国体育科技界影响很大,尤其我国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表现技术、力量不如国外运动员,这正是运动生物力学重点研究的问题。我在参与的一些学术活动中,谈到技术分析、力量训练时,往往赞赏江苏省的运动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第十届全运会,建成高水平的力量测试及训练中心,设备更加完善,在训练监控中成果迭出,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重视。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对马拉松等周期性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和伤病康复制定了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及具有专项性的、系统的准备活动、赛后恢复及运动拉伸法。把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诊断、提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伤病防治结合起来,是一个创新。在该所的研究人员中,王明暄研究员是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委员,2005年袁鹏在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上获新人奖,可见江苏体科所运动生物力学室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江苏体科所运动医学室和运动训练研究室,长期坚持深入运动队开展工作。从训练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该所科研人员下队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多年来,他们在机能评定、训练监控、运动营养和疲劳消除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在运动训练中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运动队的欢迎,江苏省近几届全运会成绩的逐步上升,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在工作中,近几年他们形成了一支具有实力的从事机能评定及训练监控工作的科研队伍。

在坚持为运动队服务同时,近几年江苏体科所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具有了先进的训练监控和研究的设备,如aDVia120、iSomeD2000等动力量测试系统、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更可贵的是中心实验实的检验水平,连续5年通过《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定》的考试。这是一项最基本建设工作,没有严格的质控,就没科学严谨的成果,正如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一样,每年要经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有了严格的实验室考试,拿出来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被检运动员机能实况,做出的成果才真实可靠,人们在看江苏体研所的研究成果时就觉得放心。这是搞人体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而发生的科学造假、论文假编数据的现象,就是实验室科学管理差造成的,小则影响个人及单位,大则像“三鹿奶粉事件”那样秧民、祸害国家形象!作为体育科学专业人员,都会对此深切有感,目前我国体育科学实验室应自觉有这种要求,才能真正加速体育科学发展!

3科学研究结硕果

在《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创刊时,本人由于是编委,有幸每期看到杂志,从而很早从体育科学杂志上认识江苏体科所,1987年姜文凯研究员等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就连续发表《运动员心动时相及左室顺应性观察》和《中老年“过去的运动员”超声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初步观察》,提出运动训练对心脏影响,主要在是否符合科学训练的规律。在当时科学训练的热门话题“无氧阈”研究中,邢华诚和姜文凯等都先后发表了《无氧阈和无氧阈以上运动员左心功能》,《划船运动员无氧阈的无创性测定》,和《无氧阈学说面临的挑战》等文章。建所初期就连续发表了高质量文章,在理论上就新军突出。创新的成果在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评审中,《无氧阈和有氧能力的检测及其实际应用》、《JtK运动选材测试系统》、《在体操难新动作设计、技术分析与训练》及《游泳运动员对训练反应的评定》、《优秀举重运动员崔文华科学训练研究科技攻关总结》等先后获奖。

1995年姜文凯研究员等编著了《运动•健康•内分泌调理》一书,论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在人体健康和运动、疲劳与恢复过程中的规律及中医药应用,正如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浦钧宗教授指出,这本书“是长期从事运动医学及中医学的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提出颇有见解的设想“。2004年姜文凯研究员和所里10位研究人员,总结了过去几年在短距离跑、游泳和自行车等项目研究成果,写成《神经-肌肉抗劳能力与速度对力》一书,立足于实践,升华于理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研究中,2006年盛蕾研究员等参与并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奥运科技专项基金(课题编号:2002Ba904B04)。《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中的子课题《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与发展的造血机制研究》,研究证明: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时,未出现缺铁,而网织红细胞计数参数及其亚型参数变化较血红蛋白提前出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牵头的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科技攻关课题的子课题《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方法》和《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中,江苏体科所盛蕾、丁宁炜、邵慧秋、朱晓梅、汤强、秦学林、曹佩江、缪爱琴等都是课题组成员,盛蕾研究员还是两书的定稿人之一。课题完成后2006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体科所属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在连续两届的奥运会备战工作中,盛蕾等三人被国家体育总局聘为备战奥运专家组成员。在2008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江苏体科所的《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实验室》为总局重点实验室。

在全民健身与健康的研究中,江苏体科所也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体育局和省的任务,出版了专著《体质与健身》。近几年,江苏体科所紧抓住国民体质与健康研究的前沿课题,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公益研究专项资金课题“江苏省国民体质评定标准的建立及推广应用”,以及“江苏省城镇成年居民体力活动现状与常见锻炼方式的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常模的建立”,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衷心希望他们在这条促进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由此可见,江苏体科所现在已具有一支全国一流的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全民健身研究的人才梯队。在江苏科技厅和体育局支持下,2003年“江苏省国民体质与竞技体育研究中心”成立,并设在江苏体科所,以江苏体科所为骨干力量,团结国内专家,更进一步促进江苏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4科学实践中培养人才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6

关键词:生理生化指标;游泳;训练监控;健将级运动员;广东

中图分类号:G804.2;G8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133-05

abstract:inordertoprobeintoandmonitortheswimmerphysicalfunctionlevelindexsystemandauxiliaryinterventionmethods,andhopefullytoimprovescientifictrainingperformance,theauthorscarriedoutanevaluationandanalysisbasedonseveral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indexeson18masterlevelswimmersparticipatinginsummerandwintertraining,whichwasassistedbysuchmeansasaltitudetraining,nutritioninterventionandunderwaterimagesysteminterventionetc,andactivelyprobedintoimprovingtrainingeffectbyusingscientificservicemethodsandmeans.theauthorsrevealedthefollowingfindings:theoveralllevelsof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indexesoftheswimmersfluctuatedsignificantly,fromdecreasingtoslowlyincreasing,decreasingwiththeincreaseoftrainingvolume,thenincreasingafteradjustment,duringsummerandwintertraining.afteraperiodoftimeofadjustment,various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indexesofthemaleandfemaleswimmersreachedarelativelyidealstatebeforecompetition.afterthesummerandwintertrainingperiodsandmultipleinterventionmethods,5oftheswimmersachievedgoodresultsinnationalChampionshipGamesandRioolympicGamesQualification2016.thesaidfindingsindicatethatusingdiversifiedbloodindexmonitoring,assistedbymultipleinterventionmean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hysicalfunctionconditionsoftheswimmers.

Keywords: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indexes;swimming;trainingmonitoring;masterlevelathlete;Guangdong

在奥运会项目设置中,竞技游泳项目是仅次于田径的第2大竞技项目。近年来,竞技游泳的多项世界纪录被不断刷新,游泳运动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游泳生理生化训练监控和运动技术改进等多种科学训练手段的发展[1]。在广东省体育局大力提倡科研为先导的前提下,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旨在结合多手段方式干预建立科研促训模式,探索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辅助干预方法,以期为提高该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程度提供科技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东省游泳队备战第13届全国运动会健将级运动员18名,其中男9名(年g(20±2)岁),女9名(年龄(19±3)岁),由于游泳项目运动员均具有较强的兼项能力,所以运动员可兼不同短、长距离的蝶、仰、蛙、自游泳项目。

1.2研究方法

1)指标检测。

(1)检测安排。

训练计划安排主要分为冬季训练和夏季训练,连续3个集训周期采血监测18名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每节训练课时间为2h以上大运动量、低强度的训练,每月1次固定在早晨07:30接受取静脉血。日常维持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并依据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大周期变化规律不断调整提高;逢大型比赛阶段(4―6月各类赛事)前后的运动量,训练大强度刺激后进行调整,恢复期训练以调整恢复为主。

(2)训练监控生化指标体系。

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睾酮(t)、皮质醇(C)、睾酮与皮质醇比值(t/C)、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所有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严格操作。

2)综合干预方法。

在夏训和冬训期间,根据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结果,采用科研所配置的中药制剂及膳食营养干预,并利用水下摄像仪辅助训练过程中教练对运动员实施的游泳技术关键技术弱点改进。

1.3数据处理

根据数理统计学方法处理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1)从表1可见,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尿素等经典代谢指标变化规律为冬训初期血红蛋白出现突然下降、血尿素突然升高,范围不大,持续时间为1周至2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也称血色素,占红细胞干质量的95%左右,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红细胞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的载体,又有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故能直接影响体内物质能量代谢,从而影响人体的身体机能及运动能力。小负荷和中等负荷运动量一般不会引起游泳运动员体内血红蛋白的下降,但大负荷运动量训练可引起血红蛋白下降。大运动量训练早期会导致机体加速红细胞的破坏,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当身体对运动量适应时,血红蛋白又会回升,这主要是机能好转,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在集训中期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波动幅度较大,在赛期后的调整阶段,血红蛋白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相对稳定;血尿素根据比赛疲劳积累和恢复不断变化,变化趋势平稳。在强度训练后调整阶段,经过1周调整血红蛋白达到年度最高值、血尿素水平恢复正常范围内较低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后,男健将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恢复正常水平。

(2)从表2可见,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尿氮素、肌酸激酶在2015年冬训期间总体水平波动较大,2015年夏训和2015年冬训中从下降至慢慢回升,而且2015年夏训开始前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训练量增加出现下降,调整后又呈现回升这样的波动情况。根据女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对运动员训练期间的训练水平、营养进行预先干预,发现血红蛋白指标出现下降趋势后,即刻采取训练量调整和营养干预措施,从而保证了这些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血尿素氮是肾功能主要指标之一,尿素氮的正常指标为2.86~7.14mmol/L,一旦超过该正常值即提示肾功能可能不正常,但单是尿素氮升高这一项不能说明肾功能不全,而提示可能会出现肾脏机能减退。在2015年冬训过度到夏训的过程中,女运动员的尿素氮略微升高,但仍处于正常值范围,在夏季赛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后,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恢复正常水平。

2.32016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里约奥运会选拔赛比赛成绩

本课题科研的攻关对象含男女健将级运动员共18名全部报名参加2016年全国冠军赛暨里约奥运会选拔赛。在该次比赛中,这些健将级运动员均参加多个单人项目或接力项目,为广东省游泳队夺得3金、4银、4铜共计11枚奖牌,而且其中有5名运动员(2名男健将和3名女健将)达到奥运会a标,为广东省争取到5个竞逐2016年里约奥运会游泳项目的参赛资格。

3讨论

运动技术训练科学化是当前国内外游泳训练的重中之重。为全面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广东省游泳队采用多种科学训练手段并结合训练监控,把高精尖仪器、训练手段应用于竞技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使得人们对流体与肢体动作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或规律总结可以做到精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健将级运动员的体能和训练水平。在提高训练手段水平方面,广东游泳队采用了高原训练,其目的是让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下接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在训练监控方面,广东游泳队利用了合理的生理生化指标体系对训练进行全面监控,实时监控训练效果并进行及时调整,使运动员达到体能和技术的最佳状态参赛。由于游进时人体会受到流体摩擦、波浪的各种阻力,加上水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使人游进时没有固定支撑,所以游泳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2-3]。在技术改进方面,广东游泳队把优化技术与提高体能相结合,实时拍摄运动员的水上、水下技术录像,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技术诊断,建立运动员的技术图像库,从技术角度以及结合生理解剖特点找出阻碍技术发展的症结,注重提高动作技术效果,通过改良游泳技术来获取速度并节省体力。

在整个研究期间血红蛋白表现为,2014年冬训期间总体水平最低,2015年夏训和2015年冬训中慢慢回升,2015年夏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波动。在指标出现下降前,科医已经采取了营养干预措施,从而保证了血红蛋白的较高水平。2015年夏训中血红蛋白出现波动,这是因为有全国冠军赛、全国锦标赛比赛任务的夏训里,队员的训练任务格外重,身体负担增加所致。在高原训练期间,队员的生理生化指标产生适应性变化,由于高原环境大气压降低,空气中氧含量比平原少,在高原环境下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血液的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的含量也大幅度上升。

2015年冬训、2015年夏训期间,肌酸激酶在整个研究期间的总体水平呈先高后低,随集训期训练计划的推进慢慢下降,而2015年冬训中呈现出高水平的较大波动,2015年夏训则为相对较低水平的小幅波动。推测其原因,可能因为在2015年冬训、2015年夏训期间队员对训练负荷增加的适应良好,而且通过游泳技术干预,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训练负荷增加的刺激有待进一步提升,游泳技术干预对队员的肌肉刺激明显。故在下一个周期中,应该吸取有效的营养干预、游泳技术干预及推进体能训练方法,使运动员产生更加有效的刺激,提高其o钤硕成绩。

在成年人里,睾酮对成人的影响呈现男性比女性较为明显的趋势,睾酮含量对两者都同样重要,可以维持肌肉强度及质量。睾酮能提升体能,对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研究期间,睾酮水平、皮质醇水平、睾酮与皮质醇比值相对比较平稳,各个周期总体趋势均为随着训练计划的推进,波动中略有升高。血清皮质醇水平、血睾酮水平、ρ(t)/ρ(C)值均呈上升趋势,提示合理强度训练促使机体处于代谢旺盛状态。经过3个集训期,女性睾酮含量呈现波动平稳,到最后的集训期提升,提示经过3个集训期,女健将的运动训练水平得到提高。集训期的训练计划设置科学合理,营养调控措施、中药干预效果明显有效,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良好,并且在赛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肌酸激酶常被作为反映游泳运动负荷的指标,游泳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都会引起指标的升高。研究表明,安静状态下,男性血清CK活性高于女性;定量负荷运动后,男性血清CK总活性升高大于女性。周磊[5]对我国短距离游泳优秀女子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的研究发现,初上高原,全组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黄文聪[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阶段中,游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和肌酸激酶值有明显上升趋势的阶段主要是在以耐力训练为主阶段。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平原初到高原训练,运动员血清CK明显上升;高原期间血清CK和训练负荷呈正相关,且对运动强度的刺激尤为敏感。整个研究期间,广东省游泳队运动员的水上无氧运动能力有所提升,在高原的低氧暴露提高了机体氧运输、利用氧的能力和心肺功能。发现运动员无氧阈游速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表明高原训练提高了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员能力。经过高原训练组的运动员对高原环境较为适应性,在训练期间机体可以通过自身代谢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做出相适应的调节,发生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抗缺氧生理适应,提示高原训练可使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在3个集训期内,红细胞数量波动较大,总体水平均高于集训前水平,由于缺氧高原地区会造成生理性的红细胞数量增加,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的初期,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会增加,结果提示高原训练的效果良好。运动员由高原训练回到平原训练后,各生理生化指标发生良好的改善,表现为机体利用氧提高、运输氧的能力提升、运动疲劳发生的时间延缓。在整个研究期间,集训期内尿素氮变化趋势平稳,而运动员尿素氮在整个周期中的数值偏低,提示训练负荷仍有提高的空间,可能是对运动员的成绩表现突破有一定的帮助[4]。在下一个周期中适当增加运动负荷,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由于单次或者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测量结果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在备战第13届全运会的监控工作中,采用时间连续性、指标多样性、干预手段多元化的策略,可以全方位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进行客观判断取得良好效果,既能以足够的训练量发掘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也能避免运动过量诱发过度训练及运动性损伤。监控工作有必要常态化、规范化,把训练计划与高原训练、营养调控、中药调理、游泳技术监测等工作结合,整体把握运动员训练监控与专项训练指标变化情况,以利于教练更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的状态,科学的制定和调整训练方案,并为科学安排训练提供依据。从以上讨论结果可见:

(1)在集训期的不同时间点,结合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结果实时调整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并对队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变化提前实施营养调控措施,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维持状态在较好的水平,保证其训练质量。

(2)2015年夏训、冬训期间,运动员经过高原训练等干预方法,其各项指标有较理想的提高,运动员无氧阈游速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有显著改善。

(3)采用多元化手段干预,以科学合理的赛前训练、监控,形成周期性调整的递进循环训练模式,可以提高健将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保持其稳定的游泳技术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整体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闽生,金炜,潘佳章,等.竞技游泳运动员技术诊断与优化应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56-61.

[2]韦内灵,殷玲玲.第27届奥运会优秀女子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2):46-49.

[3]谭明义.奥运会优秀游泳运动员参赛战术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79-81.

[4]周超.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方法的研究与建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7

训战结合边战边训在战争年代,我军装甲兵部队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利用战争间隙进行战地整训,训练方法简便,训练内容视当时作战需要而定。

1950年9月我军装甲兵领导机关建立后,装甲兵部队又担负起了准备入朝作战的临战训练任务。1950年11月上旬,我军接收了原苏军10个坦克团的装备,并在苏军官兵的直接帮助下,以连队为单位按专业分组进行训练。开始时采取“一帮一”教学方法,即由苏军的军官、车长、炮长、驾驶员分别向我军的干部、车长、炮长、驾驶员进行“对口”教学,但由于翻译人员不足,我军大多数乘员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又比较低,“对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后来改为由苏军的教学骨干先教会我军的干部,再由我军的干部来训练乘员们,结果训练效果大大提高。

接装训练结束后,首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部队于1951年3月开赴朝鲜前线。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根据参战部队在开进和遂行作战任务时暴露出的一些技术和指挥上的问题,迅速组织部队进行了战地整训。根据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我坦克部队在作战实践中重点掌握了间接瞄准射击、夜间对闪光目标射击、山地驾驶、战场抢救抢修、工程伪装和步坦、炮坦协同等方法。1953年我坦克第4团在配合步

兵第67师攻打石岘洞北山之前,选择相似的地形反复演练了技术战术动作,结果在战斗发起后仅用17分钟就全歼了守敌,而我志愿军无一伤亡。

为适应装甲兵部队大量扩编的需要,我军于1950年11月至1952年8月,先后组建了4个坦克编练基地,负责培训坦克新乘员和新修理工,使坦克部队在战争年代就开始实行的“先训后补”训练体制得到充实和完善。

为了在步兵部队中建设机械化部队,从1951年9月开始,在当时的华北、华东和东北军区组训了48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这一时期我军装甲兵部队的训练工作,具有应急性和临战性,适应了当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需要。

借鉴外军经验立足自我探索训练初步走上正规装甲兵于1953年5月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根据军委组织召开的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精神,提出了“学习苏军先进军事科学,迎接现代化的正规化训练”的号召,并编写制定了装甲兵第一代军事训练大纲和训练计划,为部队开展正规化训练提供了依据。当时在国内的部队和首批组训完成的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从1953年6月开始进入正规化训练。朝鲜停战后回国的部队和第二批组训完毕的部队,从1954年开始组织正规化训练。

1954年2月,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签发了《装甲兵各级军事教育制度》。1955年以后,装甲兵陆续翻译、编写和颁发了《坦克自行火炮使用条令》、坦克三大专业《教范》、《装甲坦克机械化兵教令》等训练法规。

为了尽快掌握苏式装备,打牢部队的基础素质,各部队狠抓了专业技术训练。1954年6月,装甲兵在北京南击场组织了装甲兵射击技能竞赛,全军共有33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参加了竞赛,华北军区的部队取得了最好成绩。随后,于同年11月,装甲兵在北京槐树岭训练场又组织了驾驶技能竞赛,有56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02辆车参加了竞赛,华北军区所属部队再次夺魁。为了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训练,提高训练质量,装甲兵从1955年开始实行坦克驾驶员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制度。翌年,又在射击、通信各专业普遍实行了技术等级制度。到1957年底,全军60个坦克自行火炮团战斗射击总评优秀,99%的军官能够任教。实践证明,装甲兵实行技术等级和开展技术等级考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部队的专业技术训练,是装甲兵部队训练和技术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

1958年,军委提出了以军事思想为指针,由全面学习苏变到“以我为主”,恢复和发扬我军群众练兵的传统方法,装甲兵的军事训练进入了自我探索、总结提高的阶段。1960年以后,装甲兵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专业技术训练要达到“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的要求,战术训练要达到“合得成、摆得开、捏得拢”的要求。对训练大纲和计划进行了修改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专业技术训练,掀起了群众性的练兵活动。1964年5月到8月,装甲兵多次组织了部队比武竞赛。、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观看了装甲兵部队的汇报表演,对部队的训练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全面改革加强管理依法治训按纲施训60年代后期,装甲兵根据中央军委和主席关于“加强战备”、“要准备打仗”的指示,着手肃清“”的影响,部队训练工作逐步恢复。1973年,装甲兵重新编写并颁发了在“”中被废止的专业技术教范,加强了对部队训练工作的领导。1974年11月,在坦克独立1团驻地召开了装甲兵团以上领导参加的训练现场会,对全面恢复部队正规化训练作出了部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军军事训练注入了强大动力。装甲兵根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在总结和继承几十年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全面训练改革。

这一时期装甲兵的训练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改革训练内容,加强应用训练。专业技术训练压缩了理论性内容,增加了实用性内容,部队专业技术基础训练明显加强。二是改革战术训练,打牢战术基础。认真吸取了中越边境作战的经验,在分队战术训练中采取了“课题式”与“要素式”相结合的方法,编写制定了《坦克分队战术训练教程》。三是改革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训练效果。装甲兵在以往训练器材开发研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研制了模拟训练器材,训练保障开始向模拟化发展。四是改革训练管理,实行依法治训。装甲兵在训练改革过程中,对训练大纲、教范、教程等法规进行不断研究、修改和完善,强调训练制度的落实,总结出一整套训练管理的经验。五是加强院校和训练机构建设,完善“先训后补”体制。装甲兵把加强兵种院校和训练机构建设作为兵种整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了院校和训练基地(团)建设标准和教学工作制度,加强了对直属院校的领导,并重点指导各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训练团)的教学和全面建设工作,促进了院校和训练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991年4月,在部队10年训练改革的基础上,总参原装甲兵部在徐州坦克某部组织召开了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正规化训练现场会。会议介绍和汇报了装甲兵正规化训练的成果,讨论和研究了装甲兵建设“八五”规划和正规化训练的有关问题。与会代表参观了该部队训练设施和训练器材建设情况展览,观摩了各个层次按照新的训练法规的要求组织的训练课题演示。时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的迟浩田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90年代初以来装甲兵训练改革的一个系统总结,对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尔后正规化训练的普及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积极推进科技练兵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显著变化,“海湾战争”的爆发在西方国家军队中率先引起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深刻变革。面对世界军事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了科技强军的伟大战略决策。装甲兵按照军委总部关于“科技兴训”的部署和要求,组织部队广泛开展了科技练兵活动,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促进了军事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装甲兵部队按照“学科学,科学练”的要求,对传统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进一步改革,加大了训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现代科学技术对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各部队注重把握科技练兵的精神实质,结合本单位任务、装备实际,把科技练兵与战备训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对科索沃战争的研究,针对高技术兵器的使用特点,努力探索新“三打三防”的有效措施。装甲兵部队以近年来配发的新型武器装备、自动化指挥系统和各种电教化、模拟化器材作为科技支撑,努力提高部队训练的科技含量,保证了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尽快形成。在科技练兵活动中,机械化步兵某师、装甲某师等被树为全军和兵种部队的科技练兵样板。

遵循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和科技练兵的要求,总参兵种部装甲兵局于1995年以来相继组织部分试点部队,开展了展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两栖装甲突击群”和“数字化装甲合成营”的研究和实兵演练,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央军委张万年、迟浩田副主席及总部领导多次观看了试验部队的汇报表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科技练兵活动的开展,装甲兵部队的军事训练初步形成了浓郁的科技氛围,为训练工作向高层次、跨世纪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着眼21世纪以“打赢”为目标实现新的跨越按照同志提出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和发展目标,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和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我国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根据军事斗争任务的需要和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军装甲兵建设和陆军装甲机械化建设将以更高的速度向前推进,陆军装甲化、信息化的光明前景正在徐徐显现。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8

【关键词】运动训练;训练原则;训练规律;训练原理

运动训练原则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备受训练学界关注。人们认识的程度和角度不同,分类的依据、标准或维度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存在不同的原则内容的表述形式。但总的来看,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的日益丰富,训练原则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从简单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由孤立到辩证。本文通过对运动训练原则历史演变的回顾与梳理,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训练学的原则体系的特征和构成进行理论分析,在总结分析前人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新趋势,展望新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一、运动训练原则相关内容体系研究的回顾

1、有关训练原则的概念

对运动训练原则概念的诠释,历年来学界的专家虽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定义的逻辑体系基本一致,即运动训练原则是反映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是运动训练基本准则和规范化的要求。参考逻辑学上属加种差对概念界定的要求,其属界定为基本准则或规范化的要求已经无可非议,但其种差训练原则反映何种训练规律仍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规律是现象中统一的东西,是一种本质的、稳定的、普遍的、必然的和重复出现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训练原则反映的是训练规律,对“训练规律”的认识,徐本力指出其是“运动训练因素内部诸因素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上分析,运动训练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竞技体育分为运动选材、运动训练、竞技参赛和运动管理四个部分,要将运动训练和其它三个部分的关系厘清。从实践分析,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是解决“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内容、训练量度、训练安排的律所做出的回答。在这些环节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才能作为法则或准则,才能用来规范、指导科学训练。运动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运动训练学通过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新成果揭示运动训练实践中蕴含的规律,以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导向性。训练规律是训练原则体系构建的标准,但并不是说他们是一一对应的,一条原则可能包括多条规律,一个规律也可能在多个原则中体现。现实中的规律是通过各原理来表述的,研究者将基于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的训练原理作为原则构建的主要依据,运动训练学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内生性学科,学科形成机制源于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支撑,只有对运动训练实践能够起到实效作用原理,才能被列为制定训练原则的主要依据。

2、有关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内容的研究

原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准则,由于原则实施和应用对象都是针对人的,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原则体系的选择本身就是主观能动的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原则既有真理属性的一面又有价值属性的一面,在价值层面的主观性也决定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所列举的原则也不尽相同。由于所站的角度,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各异,因而在总结、提炼、概括时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事实上,随着各种运动训练中各种现象的不断涌现,训练规律的不断揭示,人们对于原则的认识程度也更加深刻和广泛。

纵观训练原则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主要是基于一般教学原则构建的,如自觉性、直观性、循序渐进性等;第二类是源于运动训练行为本身,如竞技需要,适宜负荷,周期安排等;第三类是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所创的“三从一大”原则体系,第四类是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论为基础提出的科学控制训练原则体系,还有一类是基于辩证思维提出的训练原则体系。

首先,训练学界认为运动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运动训练的初级阶段,训练学中的教学规律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由于运动训练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体现在运动训练在于挖掘运动员(队)的运动极值潜能,并将此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出来。由于训练主体和客体一致性和复杂性,即人的复杂性和专项需要的特殊性,要求对人的个性和共性的认识,要求施加的运动负荷和恢复遵循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也就构成了运动训练专属的原则体系。对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系的提出,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和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经验而总结出的,“从难、从严”是从训练的负荷强度上进行规范要求,大运动量亦是追求临界训练负荷的,其本质都是从实战出发。长期以来指导训练对80年代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是我国特有的训练原则体系。上世纪8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应用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徐本力教授构建了训练控制原则体系。新世纪随着世界竞技水平,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负荷与伤病,训练与恢复的辩证关系,辩证的思考运动训练的各种问题也日益深入,田麦久将原有原则体系辩证配对,形成辩证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从训练原则内容分类标准分析,学界对训练原则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学界的专家根据对运动训练的不同理解梳理训练原则类别。上世纪八十年代联邦德国的葛欧瑟教授提出按竞技能力分为素质的、技能的训练原则体系。我国体院院校教材基本是按照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次序安排的。对于训练原则层级结构,徐本力将其分为运动训练总原则、训练控制原则、一般教学论原则和训练学原则四部分,曹景伟提出原则体系分为训练指导原则、训练操作原则,其中指导原则包涵了夺标原则、育人原则,操作原则包涵一般训练操作原则、阶段性训练操作原则、项群训练操作原则和专项训练操作原则,龙斌提出按一般、项群、专项构建分类层次原则体系。根据运动训练所研究的问题,现有的原则体系内容基本涵盖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与之相对应的训练内容、训练量度和训练安排的问题,在“练什么”问题上,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和竞技需要原则。从“练多少”的训练量度上所涉及的主要有最大运动量、渐进增加负荷的原则、负荷量的波浪式变化到田麦久等总结为适宜负荷原则,对于“怎么练”即训练安排环节,有自觉积极性、动机激励原则、导向激励原则等激发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也有训练中的全面与区别对待、有效控制、适时恢复原则等,以及训练整个过程的周期安排、系统持续等原则,对训练的方式方法的空间序列和训练节奏安排的时间序列等进行了规范。到了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竞技水平已经接近人类极限,赛制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对于运动员伤病的预防已经上升到同训练同样重要的程度。预防损伤,保证运动员的健康参加比赛的健康类原则也训练安排中受到关注。

二、运动训练原则的未来研究前瞻

1、由“方法”到“认识”的理论深入

从运动训练解决的问题分析,一直只是认为运动训练解决的是“方法”的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方法”固然重要,但认识更能带来质的跨越。刘大庆教授在给博士生的讲课中强调:“运动训练所解决的不仅是“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认识”的问题,认识决定行为,对项目和人的属性的认知是运动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运动训练原则而言,作为规范性知识和指导训练的基本准则,建立正确的“认识”需首当其冲。运动训练研究的主体是人和项目,对人的个体属性和群体共性、项目的专项特征的了解是制定相应的训练原则、方法手段的主要依据。英国学者迪斯累里说:“人们也许了解宇宙,但从来不了解自我,自我比任何星球更遥远。”人自身的复杂性即使到了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仍有诸多的未知,对运动项目亦是如此。如原认为中长跑、马拉松是耐力项目,可是马俊仁却认识到“中长跑、马拉松是高速度的耐力性项目。”要求运动员不仅有较强的耐力素质,又要具备很强的速度能力,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他的训练才获得骄人成绩。另外,随着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对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的认知也开始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线性到非线性。竞技体育追求极限的特征驱使着运动训练科学探索的前进步伐,运动训练学科建制的日益完善催促着“内生性”训练原理的涌现,作为科学指导实践的重要环节的训练原则体系的构建也必将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一个建构的过程。

2、由混沌向秩序的系统建构

长期以来由于学界专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标准以及不同学业背景造成原则体系的相对混乱,虽然近年来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训练原则体系渐趋完善和有序,原则体系逐渐成为由各分条原则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特征已经基本满足系统的基本属性。未来的体系构建更应满足系统的基本特征,即构建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其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将更有序。整体性是指各分条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分条原则内容应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不是简单的罗列累加,整体和部分所具有的属性应适应于训练原则体系构建,即整个训练原则体系由分条的原则构成,整体决定了每个原则所规范的内容,各分条原则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反映原则的整体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结构性就是强调原则内容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能够反映原则的整体功能。层次性大小原则体系体现不同的层次,如一般、项群、专项和高水平、青少年等不同的层次,这种不同隶属不同等级的内容应该在理论上能够起到规范各层级训练行为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同层次的原则相互依存与作用。开放性是指运动训练原则的构建是伴随新的训练原理的发现不断创新的,是在训练的内外界环境不断交换过程中总结归纳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新事物的包容。

3、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回归

运动训练一直以来被视为对人这一特殊生物体的适应性改造的过程,这一生物体由肌肉和骨骼构成,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依靠生理w、解剖学等知识对各项竞技能力其进行刺激――应激――适应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作为运动训练主体的运动员往往是被动的成为被科学控制的对象,各项生化生理指标被用来测量其运动改造的效果。运动员主要目标是夺标取胜,运动员职业阶段过程充满着“物本”的特征。而今,随着对运动员人本位的关注,对运动员的健康和教育,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已经运动训练的一个完整部分。人本理念下,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构建的思路已经显现,周爱国博士论文中探讨了高水平运动队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本性原则、文化塑造行为原则、正视个人利益原则、合理满足需要原则。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对体能训练的定义是“运用各种身体训练手段,全面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技能和发展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训练过程”。其中健康素质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减少伤病,提高运动员的环境适应能力,体能训练的目的不再只是注重身体形态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员的健康和环境适应能力凸显了现代体能训练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运动训练人本的价值回归。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9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训练工程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同志在2006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新之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创新人才来实现,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在校内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ndergraduatesResearchtrainingprogram,简称“URt计划”)。实践证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良好途径。

一、大学生研究训练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

学生在具有探索和创新性的大学生研究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锻炼了实践技能,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起一种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更多学生投入科研实践锻炼。

2.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

大学生研究训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使得大学生研究训练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随着每年项目的增多,参与学生的增多,大学生研究训练逐渐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活动的舞台。

3.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大学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一个区别就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实践

1.建立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校级和院系两级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订URt计划的有关政策、指导URt计划项目的实施、评审推荐申报市级项目和审定校级项目、监督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对结题项目进行审查等。院系级管理机构主要由院系主管领导、教授、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主要职责为研究、规划本院(系)的URt计划项目并组织申报、评审、结题验收工作,检查和监督本院(系)URt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URt计划的管理建议等。为保证学校措施落实到位,各院(系)都设有URt管理人员,负责URt计划相关事务性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在总结多年开展URt计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教务处修订了《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管理规定(试行)》,对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以及经费管理等都给予详细说明,使项目过程管理进一步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并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固定为学校一项日常工作,保证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URt计划实施效果。制度的完善既有利于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有章可循,又为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搭建网络平台

由教务处牵头、计算机系和教务处师生联合自主研发的“基于web的大学生研究训练网络管理平台”已于2008年试运行。网络平台不但具有宣传和交流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项目网上申报、网上评审与日常管理等功能,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管理与运行的效率。网络平台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使用网络管理平台,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随时上网课题及所需人员要求,学生可随时对课题进行了解,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选择。同时这种允许所有学生和教师了解并参与的网络平台方式,扩大了大学生研究训练的影响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平性;网上评审功能在空间上扩大了参与专家的范围,使评审更加客观、公正。网络管理平台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师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界面看到项目的进展情况,网络管理平台会根据每个项目预先制订的计划,自动发邮件提醒参与项目的师生近期该进行哪步研究了,也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URt网络平台学生在主动性、项目开发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方面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4.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教务处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门经费支持大学生研究训练等创新活动;在本科生学习管理条例中明确科技创新获奖的加分规定,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奖励,创新学分可取代相应通选课的学分;对指导教师则给予课时量津贴或奖金奖励,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积极性。另外,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走向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如高052的一位同学说:“在研究该项目时,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内容都只是对我们现在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当涉及某一特定的专门的专业知识时,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相应的合成反应机理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专业的前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所从事的工作起到深远的影响。”高043班的一位同学说:“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在分工各司其职的同时,我们还相互帮助,通力合作。URt计划树立了我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学生的这些感受都无形中激励了更多还未参加进来的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中。

5.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为让学生积极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将学术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联合校企,形成了联动的机制。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从实习单位或科研合作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中开发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以及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拟项目。各院系还积极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在独立工作或专业实践中激发研究兴趣和创造性,在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各单位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为URt指导工作组成员和URt项目指导老师,来加强大学生研究训练的企业参与度,从而使在大学生研究项目具有一定应用性,也有利于创新研究成果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强化资源共享

学校要求各实验室(中心)面向开展项目研究的所有学生开放,提供时间和设备的保障,保证项目的实施。由于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参加研究项目,所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有利于学校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利用。

三、实践成效与进一步思考

1.实践成效

项目实施十年来,共设立693个URt研究项目,有2145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686人次,学校投入近200万元经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举办38场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撰写科研论文400多篇,参与学校内多个网络工程项目建设等。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竞赛、物理竞赛、itat模型车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仅近三年就有376人次获奖,其中全国一、二等奖58人次,全国三等奖74人次,北京市一等奖22人次,北京市二等奖80人次。我校学生获得多项部级实用技术专利,如智能机器人项目中开发出三种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等。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校设立的URt项目数和参与的学生数大大增加,由最初每年设立30多个项目发展到现在每年设立100多个项目,参加的学生数也由最初每年100多人增加到每年300~400人。学生在参加了大学生研究训练后,都感觉受益匪浅,如应062的一位同学说:“一年的URt结束了,这一年中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都增强了许多。虽然这一年显得比别的同学要忙一点,玩的时间少一点,但是我觉得值得,因为我学会了自主创新。”

我校有许多学生因为参加URt项目而在出国留学和考研中受益,如计043的一位同学目前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研究生;如热061的一位同学:“在我今年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我参加URt计划项目的经历给我所申请学校的教授们很深的印象,在美国高校,教授们眼中学生本科时期的URt科研经历,特别是我们工科,是评判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能够有幸在本科时期参加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为我出国留学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加URt项目的计051一位同学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等。

另外,我校许多学生因本科时期参加URt项目而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如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北京金科润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URt组长)发展、计042的一位同学进入金蝶软件公司工作、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数字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计052的一位同学在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工作等。

2.进一步思考

首先,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定位和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应用型大学或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和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区域、地方、行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由此取得的支持。所以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侧重点不应在纯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应以应用型研究或应用理论研究为主,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发现和开展面向企业或生产经营的项目。

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能否通过校际间互聘研究项目指导老师等途径,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当然这需要不同学校之间达成有关创新学分互认、相关课程替代等一系列保障制度。现在许多高校已实现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生研究训练亦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另外,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有些高校甚至很少有跨院系招收学生的项目。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美国伯克利大学,其他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伯克利的学生开放,伯克利的研究机会也允许其他大学学生参与。这样有利本校本科生于吸收其他大学本科生的优长,从而开阔视野,全面成长。

再次,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开展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设立科研项目,二是学生自己申请立项,但组织形式都比较单一。比较起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科研训练形式显得更为丰富多样。能否扩展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研究训练项目,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要求:如针对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做项目实验这一问题,设立“暑期研究计划”,这也有利于学生跨院系、跨学校参加项目研究;针对由校外提供或由企业或校友资助的研究项目,可以设立“××企业基金”研究项目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立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如可以向mit那样设立“良师益友计划”(Researchmentorprogram,Rmp),将从未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URop)的学生与至少有一年经验的优等学生联系起来,后者向那些希望参加项目但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预备生提供经验,指导者可得到奖金,预备生不获报酬,但当他们正式申请时,可优先获得URop资助。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和探究,希望更好地把握该项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使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夏红卫.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伯克利理念”的启示[J].国际人才交流,2000,(9).

[3]刘诚.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特点及其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篇10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2006——2007年第一学期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致力教改,建设具有新区大港中学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 工作目标任务: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常识,掌握简单的参加体育锻炼、娱乐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并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每人每天必须保持2小时学习时间。

3、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运动队长年训练计划,并积极贯彻落实到位。

4、认真备课,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5、加强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多开实践课,努力用新课改理论来指导实践,同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本学期每人开1-2次校级公开课,市、区级骨干教师每人开2次公开课,新分配五年内的教师本学期开2次校级公开课。

体育组开课表

姓名周次星期节次班级

张体成8三2九(5)

15四3九(6)

邵继忠11一4八(8)

常玉春15一2八(9)

张征兵17三3七(4)

於海燕16三3七(1)

刘岳松12三2七(12)

翟庆梅12二6八(2)

15三3八(7)

宣扬14三3七(3)

16三3七(3)

朱月芳13二3九(7)

18二3九(7)

 6、加强听课评课活动,有教师开课时,其他无课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走进课堂,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认真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7、各位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总结工作,积极参与各类论文与教学案例的撰写与评比,每人每学期撰写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并养成及时写教后感的习惯。

8、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使得年轻教师迅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能够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 本组的基本情况及重点工作:

(一)本组的基本情况

新区大港中学体育组成员名单

姓名毕业院校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技术职称训练主攻方向及擅长项目

宣 扬苏州大学1966、11本科中学高级总教练,负责运动队训练的全面工作。主攻方向:投掷、跳跃及运动后的恢复手段

翟庆梅苏州大学1968、3本科中学高级大型运动会入场式及群体运动会的方阵训练。篮球队技术及裁判规则指导

王桂林江苏教育学院1954.5大专中学一级群体运动会的方阵训练,田径裁判

邵继忠江苏教育学院1969.1大专中学一级短跑,田径裁判

张征兵苏州大学1973.3本科

 中学一级投掷,中长跑,体育心理及健康。

朱月芳扬州大学1974、3本科

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研组组长,长跑及“冬锻三项”

常玉春扬州大学1973、6本科中学一级短跑及跳跃,篮球队

於海燕南京体院1974、7大专中学一级教研组副组长,年轻运动员的选拔及长跑

刘岳松江苏教院1967、1大专中学一级主攻方向:“冬锻三项”

张体成扬州大学1980.5本科

学士学位中学二级体育保健、篮球裁判及训练

 

四、 教科研安排

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科研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周一上午第一节和每周四上午第一节课。初一备课组组长:於海燕 初二备课组组长:翟庆梅 初三备课组组长:邵继忠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撰写教学论文。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级课题《多种力量训练方法对初中学生爆发力提高的实验研究》的攻关工作。迎接11月份市课题组的检查。

五、 以老带新,一帮一活动安排

张体成老师在教学、教科研方面由朱月芳指导,运动训练方面由宣扬指导。共2页,当前第1页1

 

六、 本组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教研组计划及科研计划,上传本组公开课计划表

2、各人上传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3、制定校田径队常年训练计划。

4、加强运动队训练,积极备战镇江市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5、做好镇江市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报名工作。

6、参加镇江市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7、各人按期开课,本组成员做好听课、评课工作。

8、继续加强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对市运动会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进行总结。

9、准备参加镇江市第七届“冬锻三项”比赛。

10、全面总结校运动队工作,写心得体会。

1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验证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12、学期结束前,总结本教研组工作情况,上缴有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