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3:55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1

关键词:e学习环境;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29-04

“人类历史掀开了2000年的日历,这对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中国教育面临e-化的世界,一个变革的时代!”[1]是的,随着e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等高科技为媒介的新媒体给我们的学习打上了多元化的烙印: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一个个新状态接踵而来。如何帮助学习者创造一种支持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模式成了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微课以其短小精微、融合流媒体技术、基于网络平台等优势,能够满足网络时代的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和资源建设的迫切需求,成了教育界竞相关注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真正进行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还需要付出诸多努力。

一、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内涵

1.e学习环境的内涵

毋庸置疑,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大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e-mail(电子邮件)、e-business(电子商务)、e-cash(电子现金)、e-marketing(电子市场)、e-management(电子管理)。就连教育也不可避免,e-education、e-learning不约而至,e学习环境已经形成。e学习环境是e-learning学习环境的简称,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Learning,通常译为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等。尽管翻译有所不同,解释也有不同,但是,三者都强调的是运用数字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e学习环境就是指借助电子科技和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环境。e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本文主要指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运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研,是传统教学研方法的更新。

2.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关于某一“微知识”教与学活动的总和。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教师对某个“微知识”或“微环节”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以下的规定性:

第一,微课的核心组件是课堂教学视频,一般为8-10分钟,容量小,支持在线播放,类似国外的“微讲座”(micro-lecture);

第二,微课虽是碎片化知识的呈现,但是,每一个微课视频都呈现了独立的知识主题,绝不是随意的教学片断截取;

第三,微课也是课,它具备了课的基本要素,涵盖了传统授课的全过程,从导入、讲授、练习到总结升华、归纳拓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缩影和精华;

此外,微课还包含与该“微知识”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练习、教学测试、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教学资源。从用途上来说,微课既包括课堂型微课,也包括教研型微课。

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和其他相关的应用活动。

二、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运用的意义

虽然e学习早已像一股潮流涌来,但它至今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微课教学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国内一些地区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运用,但它对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研究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运用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学习中,学生一直是被灌输的对象,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步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没有个体真正自由发挥的空间。基于网络的微课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微课借助网络以其微型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得学习成为一种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这种新型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在复杂多样的教育资源环境下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微课短小精悍,主题集中,重点突出,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视频课程更是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此外,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方式也在改变。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访问有关微课,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初步学习;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访问相关主题的微课,进行查漏补缺提优强化。在课外通过微课学习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再返回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微课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对于克服教育资源不足、统一管理和提高整体效益具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学生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很难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很难真正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微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教学主题明确,规模小容量少,针对性、适应性和导向性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了不顾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否获得发展。发展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只有促进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以及知道怎么学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基于网络的微课教学实现了课堂翻转,把传统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颠倒了过来。依托于网络的视频迎合了学生对技术的好奇心理,短小集中的主题符合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他们在课前就可以完成对基础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将学习中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引导、启发、评价等的知识带到课上完成。即使是课堂内,学生接受的也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输,他们通过汇报讨论、释疑解惑等方式,在交流中懂知识,在沟通中明事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实效明显提升。

3.有利于转变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有利于转变研究方式,浓厚教研氛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驱动力。“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

首先,微课的制作过程就是促进教师研究的过程。微课不是简单的视频教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而要发现有价值的微课题,要把自己的微课设想变成微课实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看似微小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微动力”,推动着教师不断研究和成长。

其次,借助网络传播的微课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微课多人观看微课多元主体点评微课教师得到反馈修正提高,这样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动态交互螺旋式的微学习生态系统,无论是对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或者是观看的主体,只要他们参与了,思考了,就能够很好地推进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的螺旋式提升。

此外,微课资源为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新的出路。传统教师培训人员规模大、实效差、效率低,而基于网络的微课资源融合了信息资源和微课的双重优势,使教师培训实用化、灵活化,有效创新了教师培训模式。

三、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理路及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与应用首要的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教师在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制度建设,营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浓厚氛围

首先,健全组织机构。微课教学需要教师主体的参与,但是,微课又不应该仅仅是某些教师个体的事情,要真正发挥微课对教学与科研的推动作用,必须形成一个有助于微课教研发展的浓厚氛围,而这个氛围有赖于制度建设。研究伊始,我们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遴选市各学科带头人为子项目负责人,聘请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专家为指导,各学科由教研组长牵头,设立相关课程子课题研究小组,为分步骤、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筹措研究经费。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已形成浓郁科研氛围。本次研究,学校更是筹措了充足的研究经费,在课题调研、专家聘请、资源库建设和微课制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组顺利开展研究。

第三,确保研究时间。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专门组织了微课教研活动,在学期开始前的排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空出一定的时间,确保每门学科每周可以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一次集中的微课教研;而每个学科组每月也必须进行一次微课教学展播,研究时间有了充分保证。

2.加强资源库建设,打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平台

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课程资源已经适应不了研究的需要,必须加强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是资源库主体的建设。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资源库建设需要学科专家、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首先,我们聘请了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的部分专家做我们的兼职教师,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指导,形成了“专家D教师”的互动模式,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理论层次。其次,我们依托本市和邻市的学科带头人,与兄弟院校结成联盟,通过网络构建“微视频”、“微论坛”、“微评价”和“微反思”等微课资源,生成“教师D教师”的互动模式,形成了共享合作的微课交流资源。再次,我们组织信息技术人员构建了微课平台,对教师进行微课开发、微课平台应用等培训,形成了“教师D技术人员”的互动模式,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撑。这种多元的互动模式为微课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智慧支持。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打破了个体研究的孤立状态,有效提升了各环节教师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使每个环节的衔接更加畅通,资源的流畅性更加突出,资源库建设的质量也明显提升。

其次是资源库内容的建设。微课资源库是以微课视频为核心的在线网络视频及其相关配套资源的总和,包括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课件、微课练习与测试、微课评价、微课教学反思和微课学习反馈等。而这些资源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购买、自制和共享等方式,为各学科置办了丰富的微教案、微课件等教研资源;通过网络构建了微论坛、微评价、微反思等平台;将学生的微课练习、测试、提问等都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智慧借鉴和人际资源。

3.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加强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应用

第一,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也是课,在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微课的目标需要、呈现方式和教育价值;程序要遵循课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和自主学习。在课题选择上要加强微名称的锤炼。微名称就是微课名称,一个好的名字自己会说话,不仅能直接反映课的主题,还能一下吸引人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网络平台的点击率。如“高新技术简介”就不如“高新技术‘高’在哪”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强;“南海问题的困境”就远不如“南海问题难在哪”的主题集中、明确、单一和有吸引力。在程序上要加强导入设计。因为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其导入就必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短小简洁,方便学习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解储蓄存款时就直接抛出问题“你会存钱吗?”,无须绕弯子,学生又似懂非懂,直接带着疑惑入题。在内容上要围绕主题明确思路精心组织,突出教学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却个个夹生。合理的互动也是微课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等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汇报讨论等方式直接让学生走上前台,练习也是互动的呈现方式之一。微课的总结、收尾要简洁明了,给学生留出思考回味的空间。

第二,要精心制作微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中的微视频应是为帮助学生学会一个基本知识(或知识片段、方面),或一个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等所录制的教学或学习片段讲解或活动过程视频(音频),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应包括导学案(任务单)、学习资源、设计说明、训练与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料等。”[3]其制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和其他教师的研,微视频的制作技术越简单越好。但是,简单不等于粗糙,而是说录制和播放技术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平台为依托。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摄像机录制、白板录制、ppt加录屏软件录制等。为了达到良好的录制效果,尤其要重视微视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水平和效益,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第三,在开发中应用,在应用中开发。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如果成为摆设,就会失去课题研究的本来意义。教学实践中微课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围绕课题既定的研究目标,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微课教研氛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微课大赛,多名教师荣获一等奖。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如:如何保证学生课余通过网络自学和复习的时间,如何将微视频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等等。今后,我们也将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力争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环境下微课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1).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2

关键词:幸福事件权重微教学概论

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在向大学生党员灌输价值论、认识论,还应该关注大学生党员的课堂情绪、态度等思想问题,即关注大学生党员幸福,建设幸福高校。这种趋势是符合“社会GDp”建设潮流的,本文试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做权重设置,并将此理念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去,期望加强“微教学”“微课堂”的调整改革,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所起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

幸福研究渐成热点,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权重设置还存在缺失。知网检索主题词“幸福”,出现82787次,表明幸福是时下热点,与幸福相关的检索词主要集中在“社会幸福”“幸福观”“幸福学”“幸福度”“幸福论”“幸福原则”“幸福生活”“个人幸福”等研究领域。同时,“非幸福”“亚幸福”“焦虑”“抑郁”等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是幸福相关的研究领域。著作方面,1988年,陈根法、吴仁杰的《幸福论》;1996年,陈瑛的《人生幸福论》;2005年,江畅的《幸福与和谐》;200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著述。

相对于幸福定性研究,幸福定量研究则相对薄弱。定量研究幸福的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国外。美国心理学者a.坎贝尔等人1976年编制幸福感指数;美国心理学家福代斯1986年编制幸福量表,亦称“paychap调查表”;国内幸福的定量研究主要存在于幸福指数设置,广东是全国第一个编制幸福指标体系的省份;著作方面,主要有2001年,钟永豪、林洪、任晓阳的《国民幸福指标体系设计》,2005年,邢占军的《测量幸福――幸福感测量研究》;2009年,于传岗的《幸福度量学与我国农民幸福问题的度量》。研究的时间也显得比较滞后。

在社会幸福的定量研究中,高校领域的幸福定量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于高校幸福定量研究。在幸福关键词基础上,知网检索“高校”,出现915次;高校幸福事件权重设置层面已经存在零星闪光点,比如:学生幸福感的测量、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师生满意度调查、师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教学中存在相关情景教学、角色体验。比如:2001年,赵伶俐、潘莉的《高校学生对教学、任课教师和课程满意度的调查》;2007年,杜军、张欣、何宝平的《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姜永杰的《学生幸福感的测量研究》,邱秀芳的《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肖听华的《硕士研究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等等。

从上述研究可见,目前,在高校幸福定量研究中,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未形成系统,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工作还是空白。党的十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在社会稳定、和谐时期加入党组织的80后、90后大学生党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他们这个群体,没有经历过革命、改革关键历史时期中的大开大合、风风雨雨,心理相对脆弱,却又需要肩负起振兴民族、拥抱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知网检索90后大学生党员,出现9次,表明当下“党建”政治热点遇到了90后大学生党员群体这一现实冷点,亟需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幸福研究,因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安宁与生理上的无缺陷,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言,幸福也是一种战斗力。

二、具体内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以及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具体内容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应该如何进行;二是基于前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跟进,可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来加以说明并展开探析。

1.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事件?什么是权重?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暂且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将“莫名其妙的”幸福与“准确”的事件结合起来理解;二是将“增强型幸福”与“弥补型幸福”结合起来理解。展开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研究和编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幸福感的一个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精神素养的一个抓手,目的是引导社会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党员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高校的共识,激发研究和探索幸福高校建设路径的热情。同时,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共同话题交流,具有较强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主要是基于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连环比率法和特征值法等主观赋权法确定,较多依赖于专家经验,将大学生幸福事件权重进行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划分,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3个。对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叠加问题、群体幸福行为、聚合行为、个体幸福性格问题、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相关问题未作体现,但是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在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一级指标中,高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学习相关、大学生党员经济相关、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大学生党员生活相关,低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语言节假日相关等等。其中,学习相关主要涉及课程成绩、奖学、爱好特长、四六级英语、计算机、其他学习事宜;经济相关主要涉及就业因素(包含兼职、勤工助学在内)、家庭因素、创业因素、其他经济事宜(如助学金等);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主要涉及入党、进入学生会、进入班委、其他政治事宜;大学生党员文化相关主要涉及社团活动、网络、娱乐、其他文化事宜。除上述权重类别外,其他依次为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主要涉及校园内环境(宿舍、班级、专业、体育、娱乐环境)、校园外环境(社区环境、城市环境、省份环境);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主要涉及外貌、健康(医疗服务)、其他事宜(权益保障、法律咨询)、节假日相关、旅游、集体活动、其他节假日事宜(走亲访友等)。

在这些指标中,有些属于比较凸显的,容易判断。比如与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相关的具体事件;与个人爱好、特长相关事件;与四六级、计算机等等级考试相关的事件;与就业准备、意向、选择、办理、毁约等事件相关;与创业相关事件;与社团、学生会加入、工作、压力以及期望等相关事件;与消费、投资、收入等相关事件;与网络世界接触相关事件;与个人外貌相关事件;与个人健康相关事件;与个人节假日安排相关事件;同时,也存在一些指标属于隐性,不容易判断。比如与家庭成员沟通、供养、积累性以及偶然性因素相关事件;与党组织加入动机、竞争、过程、教育、管理等事件相关;与娱乐相关事件。整理分析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有助于我们教师、党务人员了解学生党员的幸福氛围,对于开展工作,对症下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大学生党员往往是带着非幸福事件与幸福事件的复杂情绪进入课堂,非幸福事件产生消极情绪,容易产生破坏性的教学后果,而相反,幸福事件则往往取得积极的情绪,容易收获建设性的教学效果。系统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微教学”改革,是课题组根据之前调研结果,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经验,结合现阶段各方面意见初步拟定的框架。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指标体系,确定幸福观测点(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时间点与成绩公布时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介入,解决时间段内大学生党员最专注的思想问题,进而消除大学生党员对课程、任课教师的抵触感,以便心情舒畅地幸福进入学习和考试。

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要求教师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一般规律与偶发事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微调、设置情景,比如,在每一次课程开始前期,精心设置开场白,用包装过的思想去化解同学的心头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这就要求增强内容弹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为课程安排实践转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通过课程的“微教学”安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师生沟通的课堂专用渠道,通过长期的调整,大学生党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上思政课就会将注意力从“枯燥的理论学识”转向“生活、幸福相关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微教学”情景后面的理论总结,荤素搭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讲“这是一节成功的思政课”,久而久之,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与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党员课堂内幸福感,促进主动学习。教材上的观点论述是静止的,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感受是他们自己的,但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却是大家的(包括教师与同学),在这里,我们需要积极地去调动大学生党员思想深处的幸福事件,促进其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止的教材观点变得活跃,让大家共享幸福的课堂生活,并使原来困惑的思想得到升华。

比如,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引导学生党员善于去看待、总结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通过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道路,引导学生党员做事要有恒心与毅力;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引导大学生党员要敢于自立、自强,相互激励做好准备:做事必须了解国情、校情、个人情况等等。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党员思想层面的困境,设置一些课程跟进。在教学中与学生党员勤于沟通,让学生党员感觉到这种“熟悉”的感觉,课程是与生活不可分的,政治融于生活当中,生活中处处折射出政治元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压力得到疏散、缓解。

三、目标所得: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主要存在以下目标:

目标一: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指标体系,确定幸福观测点(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时间点与成绩公布时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介入,解决时间段内大学生党员最专注的思想问题,进而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任课教师的抵触感。

目标二:基于目标一,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要求教师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一般规律与偶发事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微调、设置情景,比如,在每一次课程开始前期,精心设置开场白,用包装过的思想去化解、舒缓同学的心头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要求增强内容弹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为课程安排实践转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目标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教学”安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师生沟通的课堂专用渠道,通过长期的调整,大学生党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上思政课就会将注意力从“枯燥的理论学识”转向“生活、幸福相关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微教学”情景后面的理论总结,荤素搭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讲:“这是一节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久而久之,就无形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与实效性。

目标四:提高大学生党员课堂内幸福感,促进主动学习。教材上的观点论述是静止的,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感受是他们自己的,但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却是大家的(包括教师与同学),在这里,我们需要积极地进行去调动大学生思想深处的幸福事件,促进其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止的教材观点变得活跃,让大家共享幸福的课堂生活,让大家体会到学习也是幸福的。

目标五:拟解决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没有量化,没有权重,没有规律可把握的矛盾。大学生是一个“思想体”,不是单纯的“教学对象体”,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当中理应把握好当学生党员的幸福理念,并且将其重视起来。将其逐步量化,形成教学风格,总结出成果。

目标六: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正确却不精彩”的矛盾。一堂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应当有学生们的笑声,应当有师生探讨问题的声音,应当有不同观点的交相呼应,应当有对现实问题探讨的恋恋不舍,最重要的是,应当引起大学生内在的一种求知冲动与理性分析,所有以上“应当”,都是基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幸福情绪得到调动,大学生党员的非幸福情绪得到控制。

目标七: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学们印象中较差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是先入为主的抵触观念在作祟。解决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微教学”进行试验、改观,即通过“微教学――转移非幸福情绪――激发兴趣――理论升华――主动求解――获得学识”等过程,进而实现印象转变,学理论不苦也幸福。

总起来看,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可以确定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观测点,进而有助于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规律,便于进行思政课“微教学”的安排,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内容,增强教学弹性,增添课堂活力,增加师生共同话题,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与消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外,也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有助于教师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规律。最终,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身战斗力。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建设幸福高校是一个共建共享并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展开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研究和编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幸福感的一个手段,目的是引导社会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党员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高校的共识,激发研究和探索幸福高校建设路径的热情。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共同话题交流,培养思政课上的大学生党员幸福,具有较强的意义,因为他们能传染其他学生,团结其他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根法.吴仁杰著.幸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陈瑛主.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参阅:http:///gn/2011/03-31/2943014.

shtml.

[4]江畅.幸福与和谐[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3

关键词:美化课程微观教学运行机制课堂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在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等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宏观和中观层面取得巨大成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浙教高教〔2011〕169号)都明确指出要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优先向教学领域集中配置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微观层面的课程学习质量,而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最终要依托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微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为宏观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最扎实、最有效的保证。浙江省教育厅适时出台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进一步提出了要推进高校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探索以美化课程为基点的微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一、文献综述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偏向于宏观、中观课题,以逻辑演绎为基本范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微观领域的研究。黎德山(2003)指出高校微观教学改革自身的缺失是微观教学改革成效不足的根本原因,对此应通过设置教学改革组织机构、树立新型教学观和构建教学改革促进系统等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补救。杨再石(2003)围绕微观教学设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微观教学设计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彭丽(2006)则在课堂微观教学模式中引入建构主义的脚手架理论,分析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几个环节组成的支架式微观教学范式。李文爽(2011)从微观教学环境建设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当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自由、宽松与和谐的精神。

金学军(2011)指出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微观保证,在分析影响课堂质量的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宋德发(2011)则创造性地提出“微观教学学”的概念,认为“微观教学学”的研究主体以一线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证”和“体悟”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周建松(2012)更进一步指出微观教学改革需要处理好课程、课本、课堂、课余、课外、课表等环节的关系。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微观教学的实施成效问题,对微观教学概念的本身尚未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逻辑起点。为此,本文以美化课程为切入点,在对微观教学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角度探讨微观教学的组织运行机制问题,以期对具体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微观教学的内涵界定

对微观教学的内涵诠释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微观教学是教学研究逻辑层次中的概念,以具体的课堂教学为基本范围,以课堂教学中各种变量为要素,以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联动行为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操作措施的内在微观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由一门课、一堂课、一个教学情节甚至是一个教学行为构成。

微观教学的组织和运行重点关注教学行为本身,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以便给教师提供行动措施指引。由于课程是微观教学改革的基础,课程美化就成为微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课程美化为基点的微观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开发等环节的合理安排和精心设计,激发教学活动主体的活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由此可见,微观教学的“微观”既指研究对象的“微观”,又指研究目标的“微观”。

三、微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微观教学组织

微观教学组织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具体包括:

1.教学准备。就微观教学而言,课程体系改革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课程应当涵盖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必须具备明确的课程定位、科学的课程设计理念、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及功能完善的教学环境。

(1)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回答这门课为何建,为谁建的问题。例如,《外贸单证操作》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外贸单证员。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制作和办理各种外贸单据,能审核信用证和各种外贸单据,能分析和处理各种外贸单证问题。这是课程建设的起点和归宿。课程定位的美化指标是明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科学设计理念的指引,需要回答这门课如何建的问题。课程设计理念的美化指标是体现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新趋势和专业人才市场新需求。《外贸单证操作》采用的是以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见下图)。

图《外贸单证操作》课程设计理念

(3)课程团队组建。课程质量提升需要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需要考虑团队的职称结构、年龄机构及学缘结构等因素。课程团队的美化指标是结构合理、体现“专兼结合、双师素质”要求。《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创造性地提出“双元双优”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培养和遴选分别形成优秀的教师职业人队伍和优秀的外贸单证员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双元双优”课程教学团队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共同开发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单证员职业人。课程团队中行业兼职教师均为外贸单证一线业务专家,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同时配备1名优秀教育技术骨干。为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进行朋友式结对。该课程组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双元双优”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该模式入选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建设二周年成功案例师资队伍建设案例之首,获得教育部专家的认可。

(4)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授课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和教学单元设计等要素。课程教学设计的美化指标是知识、素质、能力“三要素”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方法切实可行、学习方法指导简明有效。以《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为例,首先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分析外贸单证员工作过程和任务,共同开发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标准。根据已开发的岗位职业标准,结合课程教学的各项要求拟订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材编写、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其次,依据课程标准,遵循真实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原则设计11个项目活动载体。再次,以外贸单证工作过程为线索共同开发项目教材,每个项目都包括学习目标、工作项目、操作示范、知识链接和能力实训五个组成部分。该课程开发的教材《外贸单证操作》在2013年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最后,拟订授课计划和实训计划,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将课程标准解构细化成具体教学模块。

(5)教学环境建设。课程教学的实施需要建设符合职业性、安全性、齐全性标准的教学环境和场所,以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安排。在教学环境建设与改造中,要提高教学场所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使其布局符合小组研讨、上岗演练、技能培训等研讨型、参与型教学的需求。教学环境建设的美化指标是教学场所职业化设计、硬件得到经常性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备运转正常。《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全部在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以外贸单证员身份进行业务操作,形成职业认同感以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将教学设计付诸实践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加工与传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等环节。教学实施的美化指标是符合教学目标,能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1)教学内容的呈现与传输。课程教学内容应当注重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应当灵活运用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碎片化资源类型,充分发挥多媒体表现资源优势,推进微课和慕课的建设,推进课程数字化改造,可以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以《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为例,通过对外贸单证员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外贸单证员岗位的工作流程与任务,把课程内容分成审证和改证业务操作、制作商业发票和装箱单操作等11个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又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下又设计具体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构建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充分体现外贸单证员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素质、能力、知识等要求。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外贸单证操作》课程采用以项目导向、以外贸单证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课程同时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方法改革,把教学内容与外贸单证员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考证内容相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3、教学评价。设立多维度标准,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办法,强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成绩评价导向。对于终结性考核的实践内容,要明确考核重点和具体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的美化指标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模式多样化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外贸单证操作》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该课程最终成绩除了期末上机考核成绩外,还包括平时每次上机实训成绩的过程考核;除了校内考核之外,外贸单证相关企业对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的评价也作为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

(二)微观教学管理

微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构建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健全高效的组织体系。微观教学管理主要围绕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展开。专业教学标准涵盖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方面,是落实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保障。在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当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市场需求,开发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的课程体系,同时稳步实施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地进行科学调整。

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管理需要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级督导、教务处、教研室和课程组层面。督导制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从而给微观教学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反馈。教务处是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管理部门,承担指导微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的职能。教研室是教学基层单位,往往能及时传递最真实的教学效果信息。课程组则是微观教学的自我监督主体。学校应当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争取覆盖到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师,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定期活动制度及考核制度。

(三)微观教学保障

为保证微观教学组织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定并逐步完善一套科学系统的保障制度,包括教学规范与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等。具体可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课程带头人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实现,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对选择性学习和研讨性学习的认识,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力。

微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应当充分利用校园信息化升级和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在功能上进一步实现学生课程自主选择权、教师授课管理权和系部常规教学督管权,提供多终端平台的课表查询、成绩咨询、场所预约等服务,对师生教材选用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优化教学流程管理,便捷师生教学基本信息共享,全面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微观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2]宋德发,张瑞瑶.呼唤“微观教学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

[3]金学军.课堂教学:高等教育质量的微观保证[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5).

[4]李文爽.创造能力培养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观教学环境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5]彭丽.网络环境下支架式微观教学范式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4).

[6]杨再石.微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4

【关键词】微课设计制作文献述评

一、引言

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微课”应运而生,其碎片化、网络化的特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教育资源共享,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微课的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1]。国内微课的概念最早于2010年,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检索文献可知,国内的微课研究从2011年起步,2013年开始有明显增加。进入2014、2015年,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至今延续这一势头,可见其研究之热。研究内容则从最初的内涵、特点、基本理论,转向微课的开发、设计、建设与应用。而微课的主体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网络学习的交互活动[2]。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是微课开发、设计和应用过程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微课的质量。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教师问卷调查显示,34%的教师表示因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说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对部分教师来说仍是一个门槛。本文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角度入手,梳理其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发现存在局限、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该方向研究有所贡献,使微课制作者有所借鉴和启发。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名为“微课”,且包含“设计”或“制作”的期刊,共668篇:2013年10篇,2014年116篇,2015年355篇,2016年186篇。由此可见,微课制作的文献研究始于2013年,2014、2015年研究成果激增,与微课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同步。对文献整理分析后发现,该方向研究的文献主要分为四类:1.与某领域或学科结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2.浅谈与初探微课的设计与制作;3.以某知识点或某课为例的微课设计与制作;4.基于某硬件或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探究。

2013年,研究聚焦国外可汗学院和teDed,全国首届高校微课程比赛,探究其作为新兴教学形式的教学应用价值,设计制作方法和模式(梁乐明;刘名卓,2013)。结合各领域如医学,或高职高校教育(杨明,2014),或某学科较多为英语(冒晓飞,2015)的微课设计制作研究在每年研究中均占重要比重。此类文献的特点是:结合学科特点探讨微课意义;关注设计和制作的环节与细节(寻尚同;吴铁飞,2013);但部分文献实际阐述时会脱离学科特点。浅谈微课设计制作的研究在2014年成果较多,阐述角度更宏观,但难免笼统。此类研究中有的研究具完整性和系统性(孟祥增,2014),有的则缺乏条理和整体性,还有的是从设计和制作两方面列举注意要点(相方莉,2014;严慧深,2015)。以某知识点或教学课为例的文献(屠艳,2014;陆光明,2015),在2015年学科结合研究一并成为研究热点,真正从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后期编辑各环节展现了微课的制作过程。知识点的深度剖析,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和课件脚本设计,精细的录制编排,使这类文献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而且更多学者(熊旺平;杨辉,2015)尝试以系统课程为对象的微课模式研究。除此之外,少数文献从制作技术角度出发,如张坤列举了三种微课的制作方法:幻灯片讲解法、屏幕录制法、设备摄像法,仔细分析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所需使用的软件[3]。完善的流程和详尽易懂的操作说明,对微课制作者来说更为实用。常用的屏幕录制法中,CamtasiaStudio因其强大的录屏和视频编辑功能,降低了技术要求和对设备的要求,成为微课制作的首选工具。研究者如王大慧(2014),郭永刚(2015),顾笑(2016)等都对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做了专业而详尽的介绍。

2016年以来四类研究的比重有所减少,研究内容更多元化,关注微课设计的理念,原则与策略(林雯;陈彩霞;李巍),应用(杨晓燕;周山),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毛烨;芦天华);或分析针对具体环节设计和制作的技巧(吴勋;王聪慧;冯笑炎);或反思当下微课设计和制作在认识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郑小军;冯冰清;奕丽梅),研究总体呈现出微观倾向和开发应用聚焦的趋势。

三、研究内容

笔者详阅40余篇文献后,发现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微课的分类,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鉴于研究者们视角的多样性,笔者通过分析、判断、总结,对其做了重新整合。

(一)分类

多数研究者如孟祥增、林雪涛、沈莉等,从制作方式角度划分微课。而范福生、陈展虹、张建民等研究者,x择了教学方式的角度。综合可将微课分为两类:第一,按制作方式划分,分为教学录像类、录屏类、幻灯片类、多媒体类和视频剪辑类;第二,按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问答类、演示类、实验类、表演类、练习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自主学习类。

(二)设计与制作流程

参考经典的课程开发aDDie模式,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式,笔者将重构后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系统流程拟为以下五步。

1.选题

选题主要选取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重难点、某教学环节等。教师在教学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重要选题。选题首要考察和分析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学生为本。其次,确保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有吸引力。最后,考虑选题是否适用微课,能否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设计

微课设计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前提,要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即选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4]。设计的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重心,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5]。

梁乐明在对国内外36门微课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的设计模式[6]。在该模式中,首先做前端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再依据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以此确定适当的微课类型。设计微课视频的案例、情景、教学过程。最后,收集网络教学支持材料,制定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学设计的同时,还有脚本设计。脚本像电影的剧本,包含片头、引入课题、主要过程、总结梳理、片尾等五大部分。分镜头脚本对应具体的教学内容,课件内容,解说词,互动环节等,时间精确划分。根据脚本搜集素材,编辑和制作课件时,注意设置问题情境,增添趣味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启发性和直观性优势。如果是参赛微课,设计则须以具体参赛要求和评价标准为依据。

3.制作

(1)前期准备

安装CamtasiaStudio、Screencast、白板工具SmoothDraw、几何画板等软件。根据不同制作方式选择录制场地,调整灯光与摄像机位置,调试手写板,麦克风,移动光标。powerpoint课件与分镜头脚本备用。

(2)中期录制

教学录像时,授课人要注意讲课节奏,音和仪态。录像者得把握每个镜头,紧跟授课的进展和表现形式切换镜头,运用画面的变换增加吸引力,及时捕捉精彩的师生互动。录屏或使用幻灯片时,按脚本设计授课,保证课件演示和讲解同步进行,语言简洁流畅,情绪富有感染力。

使用CamtasiaStudio、adobepremiere、eDiUS和windowsmoviemaker等软件剪辑,为其增添制作者信息、标题、片头、字幕、标注、背景、动画特效、互动插件和片尾。除只可播放的单播式,交互式微课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及时反馈。在CamtasiaStudio通过more-Quzzing插入测试题,以mp4-Flash/HtmLSplayer格式生成,选择用SCoRm或e-mail接收检测结果,教师就能在学习者填写测试后收到检测结果的邮件[7]。剪辑美化后按要求格式导出文件,有mp4,wmV,aVi等,mp4和FLV格式多适用于移动设备,便于移动学习。

4.评价优化

应用前,通过教师互评和学生试用的方式,初调微视频。微课评价可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三方面考虑[8]。针对修改部分,重新录制,再用CamtasiaStudio的分割和置换功能,将该部分视频与原始视频的对应部分置换即可。待微课上传,应用课堂,及时关注学生的使用评价和学习反馈,对改进和优化微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整理反思

整理微课的教学设计教案,脚本设计,课件和多媒体辅助素材,学生测试和反馈,教师反思的材料等。在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过程中反思,增进认识和理解,积累经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微课设计和制作水平。

四、研究局限与发展策略

(一)局限

针对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和系统可操作性微课课例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微教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习惯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师对微教案设计认识不足。目前的课例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脚本设计,但构成不完整,参考和应用价值不高,脱离学科和课例的微课探究结论大同小异。现阶段以参赛为主的微课制作,由于各类微课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等原因,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9]。以零散化知识点为内容制作的微课,作为教学资源无法整合,利用率低。另外,部分授课者常忽视自身学科的特点,盲目采用微课,既耗费了时间精力,又没能使微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观现有的微课作品,其制作技术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未熟练掌握制作技术的制作者,其作品会存在画质、音频等技术方面的缺陷。相反,有些制作者在编辑美化方面精心雕琢,丢弃了微课教案,脚本设计的核心环节,学习者享受了赏心悦目的微课,却没能掌握传达的知识。

(二)发展策略

加强理论研究,从理论角度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原则提供依据,并指导设计制作的实践。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模式。让微课走出竞赛,走进校园,走入各行各业。学校教师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开展主题研讨,成立设计团队与制作团队并分工协作,实现微课开发的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打造一批精品微课,以便师生使用。观摩已开发的系列精品微课,多方考察选题,加深教师对微课设计理论,理念的理解,加强微课设计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训练。将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源”,通过问题导向、活动设计、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微课虽然主要使用微视频,教师仍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情境,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于视频[10]。

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决定了微课的生命力。为解决制作的难题,建议组建技术支持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微课制作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日常的技术咨询。尤其重视微课制作的后期编辑,从学生角度出发,清晰地突出重点,同时提高观赏性。鼓励教师制作微课,实践之初或许困难重重,反复探索尝试,必有提高与收获。

五、结语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的教学资源形式,既是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又是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随着国内外对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关注与探索,会产生越来越多优质的微课作品,功能更强大且操作更简便的辅助工具和软件,日渐完善的网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微课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各领域。而优质微课的产生,离不开精准的选题,精心的设计,精益求精的制作,评价优化与整理反思。对于开发潜力如此之大的微课,究竟该如何设计制作出更多优质微课,开发微课资源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教师、网络教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3]张坤.浅议微课制作步骤与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207-209.

[4]韩瑜.浅谈“微课”极其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3):444-445.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2-35.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瞿芳,武永平.基于CamtasiaStudio的英语写作面批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74-80.

[8]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5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5-146-02

teachingReformationResearchofpostgraduateCourseBasedon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establishedbyUniversityandenterprise

wangYanjieetal.

(CollegeofLifeScienceandtechnology,HeilongjiangBayiagriculturalUniversity,Daqing163319,China)

abstract:thedisadvantagesofcurriculumprovisionandcourseteachingforpostgraduateinmicrobiologicalfieldwerereviewed.themeasuresofthecurriculumreformbasedon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establishedbyuniversityandenterprisewasputforward.anexplorationforteachingreformationresearchofpostgraduatecoursewasestablishedbyutilizingthesuperiorityofthe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establishedbyuniversityandenterprise.thecreativecompetenceandpracticalabilityofpostgraduateweretrainedinordertomeetthedemand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enterprisecompetenceimprovementandscalecultureofpostgraduate.

Keywords:postgraduateeducation;Curriculumdesign;teachingreform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短缺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侧重理论化,使培养的研究生人才实践能力不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薄弱,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培养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出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不高,但社会却缺乏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创新和实践能力差、学校的投入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成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1]。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趋势,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师资条件与不同学科特点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我校微生物学科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4个主要研究方向,即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分子生态、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品应用微生物和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这4个方向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在选择课程时,坚持以本专业为主体,也选相关专业甚至其他学科的课程为补充,以提高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但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逐渐显现出众多问题。为此我校微生物学科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工程中心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调整了课程设置,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

1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的前沿性、研究性和特色性不强由于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校微生物学科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先进性不足。微生物学科设置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学位课有高级生物化学、现代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必修课有微生物专题、现代微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选修课主要根据各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中缺少本方向研究的前沿课程,不具有特色。此外,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的区别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1.2按师设课、课程体系规范性差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强,按师设课问题突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同时,课程设置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规划,没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

1.3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自主选课我校微生物学科学位课学分18学分,必修课分,而课程学习要求获得30学分以上,这样学生选修2门选修课即可达到学分要求。课程中包含了专业课程,又包含有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还包括了英语、计算机方面的训练,但这些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不强,知识面狭窄,实际科研工作能力不强。

1.4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硕士生除了培养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一般要求第二年开始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实践,如承担授课、指导本科学生实验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研究生学习期间要做2~3次学术报告。入学后每学年要有不少于1个月(累加)的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活动。执行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种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实施效果不好。考核过程中也存在如何客观考核评价的问题。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滞后许多高校对老师的考核多是轻教学、重科研[2],老师对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如何,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缺少督促老师在教学上下功夫的措施。致使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陈旧、前沿性不足。同时,一门课程多由一个老师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缺少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2.2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研究生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会更多,研究生的学习形态主要是非正式学习[3],是在培养目标要求和导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自身的认识结构和成才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4]。而目前多数采用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年传统教育养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形成了一切都依赖的观念,研究生本人的个性、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2.3教师对理论课重视不够目前许多研究生导师对理论课重视不够,相对于理论课程学习,更多地注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培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

3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方案及措施

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共同筹建的集研究、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单位。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研究生培养的思路、方式、方法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研究生、科研导师团队、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现场“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先后接纳、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初步探索建立了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的科研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企业资源以及文化资源,打破了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格局,对研究生课程也进行了初步改革。

3.1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和学分比例选修课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打好理论基础。确定选修课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专业方向,二是交叉学科。跨学科设置课程有利于研究生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从整体科学思维和多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增设一些体现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需求课程,如宏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组学、微生物代谢组学、SCi/ei论文写作及文献检索等课程。在增加选修课的同时,适当降低必修课的学时和学分,创造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同时增设社会实践课,研究生可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掌握书本上得不到的信息和资料,进而增加研究生对于研究课题的理解和试验整体设计及执行能力。

3.2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师一课的作用,并利用工程中心的资源,将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请到课堂,或者将课堂设置在企业现场,提高授课效果。老师一般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一门课程完全由一位老师讲授,不可避免地会有知识内容讲得不深不透的现象,多师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学术特长,并将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科研拓宽思路。

课堂教学中改变重复、陈旧的教学内容,尝试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授课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系列Seminar学术论坛等。

3.3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工程中心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协作与互动关系,将大学的学术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由大学和企业各选派一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研究生参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课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研究与生产实践很好地衔接,克服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

4结语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实验内容等改革,而这些改革涉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学科的特色和学校的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一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打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各种资源优势,以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人才战略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华奇,刘彬,刘浩然,等.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33-35.

[2]霍静静.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聊城大学学报,2009(2):191-193.

[3]邬智,赵蒙成,罗丹.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非正式学习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38-41.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6

【关键词】内科护理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系列微课程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53-03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信息化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成为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因素和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在既能满足教师的常态教学资源需求又能不断动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时候,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在此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微课作为主要的教育信息资源之一,以其内容短小精炼、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网络时代学习者、教育者和信息资源建设者的“新宠”。之后,随着教育者对微课研究的深入,更关联化和体系化的微课程应运而生。

一、理论依据

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率先引入微课概念起,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中小学到高校,再到社会大众的覆盖。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推广和研究开发,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拓展。2013―2016年,微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和潮流,涌现一大批与微课相关的论文、研究项目和课题,形成了实践倒逼研究的态势,构建了“知识点微课教学单元、模块、专题系列微课(即微课程)网络课程(慕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完善结构层次。“主题明确、情境真实、易用实用”的微课程成为中职护理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热点。

微课程由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微课构成,因此微课是微课程的基本组成单位。基于“微课―微课程”这样一种构成关系,微课程可以界定为:为解决单一知识点微课缺乏深度和广度、容易导致浅阅读、加剧知识碎片化等问题,从一门课程“某个学习单元/模块/主题缜密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热点和扩展点,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微课,再加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学活动组织(包括思考、讨论、练习、测试、实验、实习、展示、交流等),就构成了“单元/模块/主题微课程”,简称微课程。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选自中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第二章第三节。《内科护理》课程是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于第三学期开设的临床专业课,属于主干课程。《呼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是《内科护理》的重要章节,具有内容多且抽象的特点。而其中的支气管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递升,发病机制不明确且目前无法彻底根治。发病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对哮喘病人日常护理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章节既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重点考核内容之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2015级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全班多为“90后”或“00后”女生,能够熟练使用手机或电脑获取网络资源,形象思维活跃,对角色扮演兴趣浓烈,热衷于自拍、表演等,表演型人格占大多数,渴望被关注。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已完成了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科目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哮喘病人的护理评估、诊断、措施;熟悉哮喘病人的护理目标及评价,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能够对哮喘病人进行健康指导,能够指导病人正确掌握药物吸入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亲身体会护士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2)教w难点:定量雾化吸入器(mDi)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应对措施

基于教学大纲要求及学情特点,教师自主设计开发“支气管哮喘”系列微课程,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等多种信息技术平台实施教学。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设计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将课本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微课翻转课堂”。

三、系列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本课例的“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系列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如表1所示。

表1“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系列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内容设计思路作用环节

微课一: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健康指导”(10分7秒)根据中职生学生年龄小、活泼好胜的性格,教师自主设计了一个卡通版的知识竞赛的场景,将哮喘病人的健康指导相关知识要点以竞赛问题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自测,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能够对哮喘病人进行健康指导课前课后

微课二:

“支气管哮喘知识要点”(3分10秒)根据授课学生均为女生,她们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教师将支气管哮喘知识的要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歌曲说唱形式,卡通人物的视觉形象展现出来,趣味教学,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哮喘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课前课后

微课三:

“mDi的使用方法”(7分17秒)mDi的使用方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通过微课讲解展示定量雾化吸入器(mDi)的操作方法,学生既可以在校园网络观看,也可下载至手机或电脑反复观看,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掌握mDi的使用方法,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课前课中课后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的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表2“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教学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知识准备(课前一周)①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制作的相关教学微课和教学视频;②通过QQ群电子学习任务单①观看微课和视频,明确学习任务;②运用微课中的知识分析、思考案例;③完成小组拍摄任务“mDi的使用方法”和“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健康指导”网络、微课、视频、智能手机

课中

知识

(90

分钟)

问题导入(10分钟)展示案例启发思考:

①播放视频,展示案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②检查学生预习情况;③说明学习目标;④组织课堂问答①观看视频,倾听老师的导入,思考问题;②明确学习目标;③回答关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等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视频

案例分析(40分钟)讨论案例解决问题(1):

①回顾任务单,请学生列举支气管哮喘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②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思考问题(1)①分析讨论病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②提出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倾听老师的讲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多媒体课件、智能手机、摄像机

角色扮演(20分钟)理论讲授解决问题(2):①以护理程序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②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思考问题;③播放微课及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解决难点;⑤组织课堂讨论①倾听老师的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理论知识讲解;②观看各组拍摄视频进行讨论、点评;③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课件、智能手机、摄像机、动画、游戏

评估反馈(20分钟)总结案例,点评反馈:

①依据评价指标,现场点评各组的汇报作品;②组织投票评选优秀作品;③展示自测题,组织学生回答并点评;④课堂小结①每一组同学把本组学习中的感受进行整理汇报,分享学习;②依据评价指标,利用QQ软件中的投票系统选出较为优秀的作品;③完成检测题多媒体课件、智能手机、投票平台

课后

知识

巩固

①与学生交流,解答疑惑;②引导实践活动;③提供课后学习资源库(教学视频、mDi操作评分标准、微课、课件、课后自测题)①根据病案完成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完整护理计划的制定;②并将学习成果通过手机互拍的形式上传QQ,师生以QQ讨论组为交流平台进行互动、指导、评分QQ群、邮箱、微信、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二)教学评价

学习结束后,教师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学生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具体见表3。

中可看出学生对本次教学设计满意度较高,对“你觉得微课的教学形式很新颖”“你觉得学习中参与的机会增多”“你的临床案例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三项的认可度最高,充分说明系列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建立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

(一)基于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的大纲要求及护理的专业特色,教师基于行动导向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按照“资讯―设计―实施―检查―评价”的行动序列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且在“行动”中学习。以任务驱动学习,使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任务的完成中去,达到手、脑、心的统一。

(二)师生角色转变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和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伙伴、协调者、咨询者。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接受者和被动参与者,转变为自主参与者,成为行动的主体。师生在合作互动、交流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三)微课翻转课堂

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开展教学,信息技术成为解决难点、突破重点、不断推进学习进程的重要手段。课前,(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学生借助互联网获取教学相关知识,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微课和电子任务单,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视频拍摄,实现翻转课堂。课中,以“问题导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评估反馈”教学步骤依次开展教学,并使用摄像机记录课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课后,教师通过QQ、微信、手机、校园网络等多种信息化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及时给学生指导和反馈。

总之,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既为学生提供了实用、适用、易用的学习资源,又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使学习更短时、高效、具有指向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2006(6)

[3]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微课程”在中职〈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GXZZJG2016a077)。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7

关键词:开放大学;微课资源;应用;反思

中图分类号:G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34-001

一、概念的界定

微课,最早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指出微课并不是指为了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国内,微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最早对它进行研究并下定义的是胡铁生,他认为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另外,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二、研究的意义

微课,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微课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正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外微课资源网站的建设相对新颖和完善,并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微课程资源应用策略研究成果更少。基于此,笔者申报了国家开放大学规划课题《开放大学基层教学点微课资源的应用策略研究》,结合开放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微课文献研究和基层教学点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采取了不同形式和方法,探寻了开放大学基层教学点微课资源应用策略,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成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成长,做了大量研究和积极的尝试。对于微课资源的利用,在基层教学点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它确实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笔者也有如下的困惑、反思。

四、研究中的反思

1.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放大学的学生和普通全日制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或为提升学历层次,或为晋级加薪,但也不排除真正想要学习不断满足完善自我的。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微课资源的利用,对新旧知识进行总结比较,对课堂重难点进行梳理归纳,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感兴趣了,有了积极性,他们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从而克服重重困难,对微课进行深入了解,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要能真正有效地调动开放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积极性。如果再将内容制作的更加生动有趣,将课程讲解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并配以丰富画面,则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加强教师深入研究的意识

从微课的使用可以看出,它不但为我们开放教育的学员提供了随时随地利用移动通讯设备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查缺补漏、解决学习困难、强化巩固知识的机会,而且也对我们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不断学习和钻研的精神。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运用有效资源,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

3.加强教师团队协作、制作能力

加强教师团队协作能力,基层教学点更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成立微课制作团队,集群体之优势,形成合力、聚为焦点,不必面面俱到,但也许在解决教育的某些问题上或某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更能获得突破。发挥团队制作微课的优势,积极利用网上一些优质资源,收集、制作实用有效的微课资料。当然,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然后进行知识提练和资源整合,最终录制成微课来为教学服务。如在录制的过程中不能讲得太泛,讲得太嗦。最好是把要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而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楚问题。

4.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学习习惯

怎样的微课才能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学习习惯,以及如何通过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虽然微课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但微课在教学内容、知识建构、影像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特征,依据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优化设计,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

5.加强教师微课教学设计

经过基层教学实践证明,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更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微课程作为一种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的教学微视频,其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只有设计合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由度、满意度与自信心。基层教学点对于成人的授课时间安排,一般是周末和平时的晚上,再加上往往一门课多节连上,会导致本来白天上班已经疲惫的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因此,课堂适当展现生动、优质的微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乐于接受。

总之,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作为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教育领域产生的新生教学资源,为开放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优质的学习资源。但它的作用为“解惑”而非完全“授业”,不能完全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8

我国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实证调查分析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西部高师毕业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调查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述评

试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实践锻炼法

试论新时期井冈山精神

自我认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惩戒教育探析

“海西”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听说学习障碍性因素及其对策的分析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探——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以知识失业现象的视角反思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

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经济制约性关系探析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体现职业特色的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研究

高校女教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论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

从“孝心”与“孝行”说开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

积极学习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语境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价值功能探微

西部高校生物类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听力教学改革新思路:元认知策略培训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政治课教学研究

虚拟样机软件aDamS在工业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植物学”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对农学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点的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农学院为例

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西南科技大学30年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0年的回顾与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研讨

学术何以道德——论大学学术道德建设的三大路径

大学合法性危机:大学治理的原因探究

论基于信任的教学

教学交往的修辞互动——重构教者与受者的权力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历史回顾、价值分析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师生关系探讨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词语辨析方法的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比较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听力教学探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学探讨

信息光学与设计性实验探索

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探讨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与问题探讨

高校德育课堂如何走向主体性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9

关键词:微课;数学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前言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是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路的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作者从数学课程角度对微课教学手段在中学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对微课教学在数学课堂的效果进行探究。

一、微课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微课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知识点零碎,表现形式直观,声音、图形、文字相结合,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牛奶盒中牛奶量的多少”,引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微课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微课展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例如,数学公式的由来及数学家的科学研究故事,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重点、难点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障碍。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将重难点问题设计成微课程的形式展示出来,微课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八分钟时间,播放音频或视频,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教学,教师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的动态转化过程,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具体,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微课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二、微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中学数学微课制作

。中学数学微课的制作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展开调查研究,进行预设,选定微课制作内容,微课资料的选取,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图片、音乐、影视资料,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微课教学设计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语言要简明扼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趣味性要强,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聚集问题,突出主题,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加强某个教学环节,内容精简,资源容量大,微课制作要考虑动画的整体效果,根据主题内容体现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效果、图片和文字的处理,避免过于花哨,要突出知识点。

2.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选择、设计数学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例如,“空间四边形”有关问题的教学,教师只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一些学生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教师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制作微课课件,展示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真切感受空间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观察过程中,理解了“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为“异面直线”的教学埋下伏笔,通过创设情境,微课产生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3.利用微课建构数学活动

微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利用微课构建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选择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发挥了教师导学作用,教师灵活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快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微课程简短精悍,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教学,分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易于接受,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搭建合适的台阶,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精彩环节展开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知识,还要拓展知识领域。例如,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性质、等比数列、解斜三角形、立体几何用空间向量的解法等知识点,都是数学中的难题,教师把这些专题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仔细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通过开展微型探究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挖掘探究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课堂教学创造了便捷条件,微课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创设情境,再现生活,使学生融入问题环境,动态展示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变化,变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教学重难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10

【关键词】微课教学;微课教研;校本课程;个性化教育;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9-0036-03

研究背景

2012年,山东省淄博市教育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问题-探究”学习策略研究》正式立项。课题组在相关学习策略和帕里斯卡尔等提出的结伴问题解决法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进行整合,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运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结合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近期重点研究翻转课堂中的微课教学。

“要做老师,先当学生”。2014年7月,我参加了北京大学的首期mooC,学习了汪琼教授开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课程。经过1个月的网络平台学习和互动研讨,取得了本次mooC学习的优秀证书。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mooC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学习实践翻转课堂的学与教。我想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翻转”,得先从自己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翻转”。

课程从什么是翻转课堂教学法、如何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如何制作优质教学视频、如何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如何实施翻转课堂五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引领和共同的“研磨”。我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需要设计出学生爱做的自主学习任务,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学会用简易的工具制作出好用的教学视频,为学生的“好学”提供支持。面授环节需要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消化吸收,发挥师生研讨的最大效用。教师还要耐心说服家长、同事、领导支持翻转课堂,同时,积极开展翻转课堂的行动研究,让翻转课堂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2014年11月,原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到淄博做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他提出的微课程教学法的模式、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创作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对微课程创作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翻转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1.微课程的积累与系统化

(1)微课视频的创作

我通过aDDie模型的五个步骤完成微课程设计:①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和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等)。②设计。包括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③制作。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④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⑤评价。包括微视频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我以微课视频为最终作品,按照图1所示流程图,尝试创作了自己的微课程。从学习主题的选择到微学习和微教研,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图1微课程创作流程图

从微课题的确定,到微练习的设置,重点在于把各个教学资源,借助教育技术整合到微视频里。关键在于教学的创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2)微课程的积累

首先,我们选择初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易混点,借助设计和创作微课程,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课程资源。其次,我们对微课程进行系统编排和科学建构,创作了六个“解题类-辨析型”专题微课程。

(3)微课程的系统化

在微课程的系统化和教学研究中,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几个团队的大力支持。在初中化学微课教研团队中,我们重点研讨知识点的选取、微课程系统化的分工、实验视频的拍摄与处理、Flas的设计和制作、微课程练习的精选等工作;同时,在微课程教学研究团队中,我们重点研讨平台的注册和登录、微课程的上传和、微课程的评价和总结等工作。

最终,我们完成了初四的化学小实验微课程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并且和相关的教育企业合作,研发化学微课程产品。

2.翻转课堂的学与教

(1)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

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有:微课、自学任务单、测评。翻转课堂就是整合这些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影响思想发展的“黑匣子”。微课视频已经基本完成了系统化工作,自学任务单还需要进行匹配处理,尤其是以课时为单位的设计和整合。

基于昆仑中学的教学生态,初中化学备课组通过一个暑假的努力,以纸质《学习手册》集体完成了初中化学新授课的学案整合工作。

掌握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学生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每位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建了支架,比如,配合《学习手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自学-诊断”,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探究”,独立完成“觉悟-发展”的学习测评,班级研讨、自我错题整理等。

用互联网的思维审视当下的教育信息化变革,只有开放、免费、聚合才会有出路。通过360云盘的形式,在初四两个实验班的化学督促群(家长QQ群)和化学学习群(学生QQ群)中公开了我们的研究成果,甚至不需要网络在线学习,学生只要提前下载就能够自主学习。同时,积极借助淄博市微课程设计和创作大赛平台,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互联”,从“互联”到“大数据”,通过半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组织初见成效。

(2)学与教的方式转变

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的逻辑终点是实现人的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生存;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执业、还要发展。所以,翻转课堂的学与教需要转变学生、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转变就需要通过视频改造教育、支持个性化学习、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移(通过任务单和微视频)。

视频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重复、倒退、快进,看不懂的重复看、不想看的可以跳过去,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信息化教学前移具有人机一对一的特征,只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就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受干扰很少,就像单独开小灶,学习效果较好。

(3)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构建新的教学生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如图2)、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如图3),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设计者。

图2在网络教室自主学习

图3在课堂上探究、研讨

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把原来的“老师课上讲、学生课后做”变为“学生课前学、师生课内评”,通过教学环节的前置,真正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讲堂翻转为学堂!

注重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按照“检测、作业、探究、展示”课堂教学创新四步法,提高学生的自学、协作、探究能力。

实证研究总结与反思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好时机“激”发微课程

不是所有的微课程都适合课堂教学,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环节都需要用微课程。以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有以下思考。

(1)从课型来看,大概可以分为新授课、探究课、复习课、测评课等类型。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过程,可使用“讲授类”微课程。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依托讨论、实验等去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可使用“实验类”微课程。复习课是就是将遗忘的知识重新拾起,将未懂的知识弄懂、弄通,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还可以对知识适当拓宽和加深,因此复习课一般使用“演示类”或“解题类”微课程。测评课一般不用。

(2)从课堂教学环节来看,大致分为“导入-探究-巩固-总结”四个环节。导入环节有两种作用: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是创设适合学习的情境,通过已知与未知、体验与想象、现实与虚拟等联系,展开思维和实践活动。探究环节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环节。巩固环节是开展师生互动活动,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或学生再提出问题……”逐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认定、自我评价等。总结环节一般进行学习反思、升华等活动,它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风格等,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因师而异。所以,导入环节和探究环节一般可以使用微课程,而巩固环节和总结环节一般不用。

2.微课程不在于用了多少,而在于“活”了多少

微课程不能为用而用。其作用在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也不能以微课的数量“论高低”,微课程是新型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关键是它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能否在学生的学习中“活”下来。

(1)转变学习方式。理想的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任务单、微测评等内容为主,能够在线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会选择自己的“网络教师”和“现实教师”,切实转变学习方式,不断得到鼓励,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转变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中开展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活动,或者借助信息技术和微课程开展小组混合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实现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体验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能够促进教师角色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3)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增强必需的“指导”。从学生的角度看,以前在课堂上为了实现“统一”的学习进度,经常会出现“吃不饱”“夹生饭”等现象;通过数字化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适当减少了老师的“絮叨”或者增强了老师的“关注”,相对减轻了学习的“负担”。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它促进了教育的变革。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不仅需要激情和创意,更需要坚持和担当。从理念到行动、从研究到应用、从实验到普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等待我们去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我们不懈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