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8:57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1

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与西方一些国家比较,一个较明显的差异是,我们的许多家长(包括一些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认为,对孩子施以早期教育,就是尽可能多地教他们认字,识数,至于他们是否对认识事物有兴趣,却考虑不多,对于那些有利于孩子智力发展,适应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音乐、绘画,制作等活动也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家长及学前工作人员几乎不对幼儿施以任何“正规”的认字或识数教育,而是尽量多地让孩子多看、多听、多玩、尽享大自然之美,并让他们用画笔尽情涂抹,用纸和布去做各种物品,用橡皮泥之类去塑造各种形象,伴着音乐去做各种动作。也就是说,他们很注意寓学前教育于游戏之中、娱乐之中,通过绘画、音乐、制作等活动,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发展。上述比较不仅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些特点,而且可使我们对这些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以便对改进当前的学前教育,使之更趋科学化做些必要的工作。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重视,早期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仅年轻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聪明,伶俐,就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对后辈的知识水平及智力发展也极为关心。可以说全社会的家长都不惜代价地为培养和教育子女而奔波、操劳着。

然而,由于儿童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还不够普及,传统的,朴素的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中尚有很大市场,使家长们对孩子的高期望水平及积极的教育态度与他们儿童心理学知识的缺乏及教育方法的单调化,教育内容的片面化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一些家长朴素地认为,既然人的竞争集中表现在学习成绩的好坏及能否顺利地升学上,那么要使孩子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前向他们传授未来学校将传授的知识,以使他们进入学校时能较容易地接受课本知识。不少家长尚搞不清知识与智力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狭隘地用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智力的高低,而他们所指的知识常局限在识字多少和数数多少上。这种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他们只考虑怎样教孩子识字和数数,至于这样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及对他们未来的学校教育会产生什么作用就考虑较少了。我们认为这种片面的教育至少存在着以下不利因素:

一是容易使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使不少孩子在入学后自觉无新东西可学,容易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不良习惯。当学校向他们传授全新的知识时,他们可能出于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模式的“老化”,而变得难以顺利地接受。

二是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全面而良好的教育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品德的等。把学前教育集中在认字、识数上,可能对发展孩子的记忆、知觉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对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审美能力及其他方面未必会发生积极作用。

三是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发展。

四是无休止地认字、识数,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当家长不断地强调认字越多越好时。

总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变得单调化,使他们快乐的童年变得“成人化”,影响心理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良好的学前教育应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积极的认识态度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为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高低除了与其遗传素质及接受的知识有关外,与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去认识什么,为什么而去认识智力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及发展的水平如何,都受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制约。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心胸狭隘、怕吃苦,怕困难,性格脆弱的人有良好的智力发展,即使有了高水平的智力,也很难设想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在某些方面取得大的成就。纵观人类发展史.大凡有所造就者,都是一些情绪健康、意志坚强的人。因此。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防止任性,自私、自我中心、不爱劳动,怕艰苦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康性格的形成与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单就发展智力而言,亦不可囿于仅教孩子认字和识数上。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应尽量地通过孩子的各种游戏、娱乐活动而使他们获得广泛、丰富的知识。

绘画是一项极简单易行,而对发展智力又有重要作用的活动,通过绘画,不仅可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高度发展(因为不认真观察,难以把握事物的特征),而且对发展孩子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发生重要作用(如要准确地画一个人,必须记住一个人各个器官的位置及比例等。通过绘画还可使他们想象出自己不曾有过的经历)。

制作活动(包括泥塑、剪纸等),本身就是一种游戏。通过让孩子制作各种物品。塑造各种形象,不仅使孩子的触觉能力、控制身体的能力等得到发展,而且对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发展亦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脑的发育,因为身体的各种运动都受脑的支配,身体运动时的难度越大,大脑的活动也就越强烈和复杂。“手巧”必然促使“心灵”。

让孩子从事音乐活动,听音乐,学唱歇,学演奏,有利于他们辨别能力的高度发展,形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促进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大脑的右半球负责对形象,音乐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国外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多从事一些与形象(如绘画、塑造)、音乐等有关的活动,可促进右半球的发育,从而潜在地对人的想象力发生积极作用。

其实,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可使孩子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家长能否在某一活动中善于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比如,让孩子摆积木,可以使他们获得形体的概念和主要的空间概念(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上下、左右、前后、大小、长短、高低等)。这些概念的正确获得对于他们未来接受数学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可以使他们掌握形体的一些基本特性(如三角形的任何一个角都不能支撑一个平面等);还可使他们获得数的概念等。同时,摆积木还可使孩子的触觉能力、手臂的灵活性、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发展,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2

在婴幼儿中进行所谓汉字识字教育,既投合了广大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又似乎表现出对中国独有的汉字的“深切热爱之情”,当然很容易使社会上不少人上当受骗,更何况他们还如同电脑算命一样打着“科学”的旗号呢!但善良的父母们可能不会想到,这种所谓的教“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认字”,孩子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认识所教的字,而且还会对将来真正的识字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从而影响孩子早期的思维发育。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认字,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一)

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任何文字都是某种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符号的符号。所以任何的“字”,只有认识了它的形音义的人能把它与语言中的词对应时,才是真正的“认”。试想一下,有哪一个人的识字过程不是这样呢?还不太会说话的婴幼儿,话还听不大懂,居然能够“识字”,岂非天方夜谭?

他们的最重要论据,并且在若干场合重复提到的是日本人石井勋的下述“实验”:“成人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对还不会说话的10个月的日本孩子用日语说:‘眼睛,眼睛,眼睛。’然后,举起汉字字卡‘目’,还是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用日语说:‘眼睛,眼睛,眼睛。’每天这样做一次或两次。过一段时间,当成人只是对孩子说‘眼睛、眼睛、眼睛’时,孩子没什么反应;但当成人举起汉字字卡‘目’时,孩子却用自己的小手指自己的眼睛。同样,对‘耳’‘鼻’‘口’做这种实验,结果也是相同的。”

我们姑且相信这个实验属实,但它仍然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首先,文字的认知对于还不太会说话的婴幼儿来说无法反馈,无法检测,因而完全不可能检验孩子是不是真的认识了这个字。仅凭在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可以用手指自己的眼睛根本证明不了孩子已经认识了“目”字。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心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简单反射阶段,如射向眼睛的光线逐渐增强,瞳孔就逐渐收缩。这不受意志的影响。2、条件反射阶段。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表明,不用具体事物(食物)而只用符号(铃声),也能使狗流出唾液,其条件是每次给食物时都有铃声伴随。3、工具阶段,如黑猩猩的手够不着香蕉,能用棍子把香蕉打下来。4、符号阶段,即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和思维。认真对照不难发现,石井勋“实验”中所谓10个月婴儿“认字”,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即只达到心智的第二阶段,正如马戏团中经过训练表演数学“演算”的小狗,即便它叫对了次数,也决不说明小狗有了数字的概念,懂得加减法,因为那也是一种条件反射。文字作为符号的符号,比语言离概念更远一层,只有心智达到了第四阶段才可能掌握。

其次,石井勋的实验没有对比组。如果所举的卡片不是写的“目”字而是其他,比如写的是汉字“四”或英文字母“a”,甚至是画一粒葡萄,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当成人举起这张汉字字卡时,孩子也会用小手指自己的眼睛。

另外,他们所表述的石井勋的“实验”还存在几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第一,“目”这个汉字原本是汉语“mu”的书面纪录,它在古汉语中是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个语素;它在日文中写做“目”,但在日语中读作“め”[me]。石井勋实验时是否读出“め”[me]音?如果读出,说明产生了条件反射作用的不仅是写在字卡上的“目”这个字,还有实验者的语音。第二,按照条件反射的一般原理,在成人多次指自己的眼睛并同时举字卡后,不会说话的婴儿应有的反应是指成人的眼睛而不是自己的眼睛,因为如此小的孩子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词的概括性,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和试验者的眼睛同样是“目”所表概念的客观所指。第三,口说“眼睛”和手举字卡“目”是在指眼睛的同时分别刺激孩子的听觉和视觉的,孩子却只对诉诸视觉的字卡有反应,而对诉诸听觉的语音没有反应,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

由此可知,石井勋的实验并不具备任何说服力。

然而在此之后,他们所做的“理论分析”则更为荒唐:“口说语言的载体是声波。声波很抽象,既看不见,又摸不到。书写语言——文字的载体是字形。字形很具体、很形象,既能看见,又能摸到。所以,将具体、形象的字形与实物联系起来,要比把抽象的声波与实物联系起来更容易。”“在‘学认字’的时候,可以用手来指字形,用手来摆字卡。这就是说,‘学认字’的过程,还可以用具体、形象的字形,通过触觉系统来刺激大脑皮层。也就是说,‘学认字’的过程,可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觉系统同时刺激大脑皮层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学认字比学听话容易”的结论。语音是语言的惟一物质形式,它是诉诸听觉的,如果说它“笼统、空洞、不能具体体验到”,那么听话人如何感知呢?这些人将诉诸视觉、触觉定为不抽象,而将诉诸听觉定为抽象,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语言和文字的物质形式不同,前者为语音,后者为字形,他们并没有抽象与否之分。说字形“形象”也是不妥当的。就以“目”字而言,就很不形象,难道有什么人或动物长着“目”这样窗户框子般的眼睛吗?从汉字的历史来讲,从战国文字开始,汉字的象形性已迅速减弱,隶变以后就更是全面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就更不“形象”了。至于说字形可以摸到,那除非把每个字塑成立体的,否则人们摸到只是那张纸片,而不是字形本身,字形如何诉诸触觉呢?

他们还主张:“‘学认字’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也可以‘两个字、三个字’……一起认,也可以一句话、一段话同时认。”并宣称“这是婴幼儿特殊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决定的”。例如,“当小孩子刚刚初步认识‘苹果’两个字时,见到一个‘苹’字,孩子也读‘苹果’;见到一个‘果’字,孩子还读‘苹果’。”这当然是指会说话的孩子。这同他们所谓“0-3岁婴幼学认字比学听话还容易”的说法是矛盾的,这姑且不论。但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他们的所谓认字法极易导致孩子对同一个词中的几个字混淆不清,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混乱会在很长时间内纠正不过来。比如看见“水果”会读做“水苹果”甚至“水苹”。换句话说,这种“整体认知”,实际上是每一个字都没能准确认识。那么这种“整体认知”是不是一种快捷的好办法呢?恰恰不是。根据周有光先生分析归纳的“汉字效用递减率”,3800个汉字字种,覆盖率可达到一般阅读物的99.9%;而这3800个汉字组成的词则有数万之巨。整句的话、整段的话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所以,认字而后去掌握词才是以简驭繁的办法,所谓“两个字”“三个字”以至于“一句话”“一段话”一起认,即便真能够认识,也是弃简而从繁,费力不讨好,更何况还不能真正认识呢!

文字是由于纪录语言而形成的第二符号系统,“字形”是它的物质形式,而它的“音”和“义”则是由于纪录语言而从语言那里承接而来。正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决不等于“有声的思维”一样,文字作为纪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绝不等于“视觉语言”。文字作为语言之外的另一符号系统,它有自身的规律,搞什么“两个字”“三个字”“一段话”“一句话”一起认,是完全违背文字规律的。把汉字“教给”根本不可能认识文字而又正处于学习语言关键期的婴幼儿,带来的惟一后果就是干扰孩子们的语言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思维发育。

(二)

这些人称,让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学识字为“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总结出了“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意义”,人们从这些“意义”中也不难明白这种“理论”是否可信。

比如,他们说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有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实在看不出这和认汉字有什么关系。如果确有这种关系,也就是认汉字有利于培养好的品质,那么自古使用汉字的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应该明显优于不认识汉字的人们。事实是这样的吗?读者可以自己得出结论。

又如,他们说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有利于提高智商”。并说:“科学家们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儿童的智商进行测查,结果,英、美、法、德四国儿童的智商平均都是100,惟独日本儿童的智商是111,平均智商差11。……而且在英、美、法、德每个国家的100名儿童中,智商达130以上的都只有2人,惟独100名日本儿童中达130以上的有10人。……经过研究分析,最后趋于一致的意见是:日本孩子学了汉字。”“日本石井勋经过多年的测查,结果是:日本儿童6岁入小学时,没学过汉字,平均智商也是100,同欧美四国儿童一样;5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10;4岁开始学,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20;3岁开始学,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30以上。”“智商”之说是否可靠,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日本从中国借去汉字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但似乎并没听说国际上对日本人的智力有如此高的评价。笔者认为石井勋的说法明显带有日本人常有的民族感情色彩在内。这些都可以暂置不论。现在要说的是,依照上述逻辑,历来重视子女教育而今天尤甚的中国人的智力应该最高,因为其中很多父母都是从孩子的学前认字入手的——当然不是在孩子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但没有事实能够说明中国人的这一智力优势。笔者接触过数十个从3、4岁就开始认汉字的孩子,他们在入小学前有的已经认识1000以上的汉字。但遗憾的是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表现出智力上的特殊之处。

诸如此类的还有什么“扩大知识面”、“培养逻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等,统统是和认不认汉字没有关系的事情。

汉字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比如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应该实事求是,认真严肃。上引他们的说法虽然似乎是在褒扬汉字,给汉字脸上贴金,实际上这种不严肃的、卖狗皮膏药、作生意广告的态度恰恰只能损害汉字的形象,降低汉字的声誉。

(三)

这些主张让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学认字的人,底下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学理论”和主张,他们的上述关于婴幼儿汉字教育的说法,是将其“语言学理论”用在婴幼儿教育上。为了有利于让大家判断其上述主张的是非,有必要简单地分析一下他们的“语言学理论”。限于篇幅,略举数例。

他们说,“字形表达语义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字形直接表达语义,即以形表义;另一条是字形首先表字音,然后再表达语义,即以形表音再表义,这是字形间接表义。如此看来,口说语言符号系统的国王——语音表义只有一条腿,而文字符号系统的国王——字形表义有两条腿。”

他们将语言和文字当作两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并分别加封“国王”,是完全错误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伍铁平教授等人已经在几篇文章中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我们不再重复。这里只谈他的所谓“两条通道”说。

所谓“两条通道”或者叫做“两条腿”,实际上是把两种根本对立、不能并存的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观点放在了一起。王力先生说:“文字不是直接代表概念的,而是通过有声语言代表概念;有声语言是文字的物质基础。”认为文字可以直接表义,是早已被中外语言学界在多年研究之后否定并抛弃了的完全错误的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观点。只有将文字的字形恢复为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它才能有“音”和“义”。王力先生还说:“文字本来只是语言的代用品。文字如果脱离了与有声语言的关系,那就是失去了文字的性质。”中外语言学界都已否定了古代曾经有过的字形直接表义之类的说法,这说明“字形表义两条腿”之说是站不住的。

他们还说,“我们进一步揭示:狭义的形态变化,是落后认识在语言结构上的残痕,是一种笨重的造词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汉语的科学性,否则,就要被扣上‘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等帽子。其实,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与种族优劣毫无关系。对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样,不管其科学性如何,一律要尊重,这是民族政策问题。”

这些话错误很多。首先,说“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与种族优劣毫无关系”,言外之意,种族还是有优劣之分的,只不过和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无关就是了。这当然是严重的政治错误。此且不论。我们要说的是,他们的上述说法是不是在褒扬汉语、提高汉语的地位呢?

并非如此。语言虽为人类所特有,但它并不是人类主动的、有意识的创造。语言的产生以及它的发展变化,不受任何人主观意志的支配。假如某人认为汉语无形态不好,你不能编造某种形态强加给汉语;假如某人认为形态复杂的俄语不好,你也不能把它的性、数、格、时、态等等强行去掉。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如自然科学家只能探索大自然的规律、而不能也不会谈论大自然的什么“科学性”一样,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而不是对某种语言品评优劣,谈论它的“科学性”“优越性”。当今,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语言学家会去讨论某语种、某语族、某语系的“科学性”问题。过去确曾有人不理解这一点,出于其种族偏见,站在有形态语言的立场上,贬低无形态的汉语落后、不科学。现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即便在个别人身上还存在,也已经没有市场,可以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他们又用和那些贬低汉语的人相同的逻辑,或明或暗地贬低汉语以外的语言,尤其是有形态的语言,显然是不正确的。

他们还引用了很多人(其中大部分不是语言学家,更没有一位是汉字学家)的话,鼓吹“让汉字成为通用的国际书面符号”“可国际通用的文字”。这是不是有可能呢?

每一种文字都是为某一特定的语言而创造(或借用并改造的)。以汉字为例,从语法方面来说,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态变化是以音素的变化或添加来表示的。但汉字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正适合汉语无形态的特点,而不可能充当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书写工具。从音节数量来说,汉语的音节数量少,在汉字创制时代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同音词多,表意而非表音的汉字恰恰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词。从我国的地域来说,自古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方言间的分歧很大,仅凭口语交际困难很大,但表意而不是准确标音的汉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种方言的界限,使虽然懂普通话但是地方音太重、交谈有困难的人可以相互交际。这些都表明汉字并不适合记录不具备汉语上述特点的其他语言。

另外,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两种语言的词多数不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一一对应。比如汉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在英语中都叫做uncle,让说英语的人在分别见到汉语的五个词时都读一个词,他们能接受么?相反,汉语说“一辆汽车撞在了大树上”,其中的“汽车”,相应的常见英语词就有car、auto、automobile、truck、bus、motorcar、taxi等等,让说英语的人见到“汽车”一词时读哪一个呢?

知道了他们的一些“语言学理论”,有助于读者正对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所谓“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作出自己的判断。

婴幼儿教育是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大事,一个孩子的婴幼儿、童年时代不会有第二次,错误的教育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以及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损失。如果有人把在语言学界受到严肃批判的东西推广到语言学家一般较少关注到的婴幼儿教育,通行无阻,这种事情是否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3

关键词:农村地区儿童识字教育父母认识

一、研究问题

关于父母指导子女识字对教育的成功案例的报告在很多国家的文献中比比皆是。(Yaden¶tore,2003;taylor&Dorsey-Gaines,1988;Yaden,Rowe,&macGillvray,2000)国内研究人员和教师对这个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有幼儿园教师发现,儿童在阅读绘图读本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童年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多开展情景式阅读,促成儿童获得对社会性的认识和体会。(李莉,2011)而一些教育研究人员对早期阅读理论、学前教育机构的阅读教育方案和家庭教育方案进行了反思和探讨。(黄娟娟,2006)

在小学低年级开展诸如让孩子读书给家庭成员听,在高年级开展写日记活动中,父母、老师和学生交流他们各自在阅读中的体验,这类活动一再被证明为家庭和教师之间提供重要的联系环节。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来的连接会成为孩子未来读写能力快速发展的基础。教师与父母在提高孩子读写能力时相互支持,他们的合作减轻了对方的负担,同时为他们各自的付出感到欣慰。他们的合作、相互信任和尊重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这些因素是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很多情形下,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不是很好。研究表明,这种缺失经常影响孩子读写能力的发展。(Yaden,2003)我们需要对这种缺失进行仔细分析,确定问题根源,因为不管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如何,这种缺失会经常发生。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父母对其子女读写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家庭。

在国外的研究中,一些教育家发现家庭收入良好的父母与家庭贫困的父母对其在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作用的看法有很大差距(Lapp,2002)。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通过家庭生活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同时也有很多家庭对学校教育和学习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他们没有能力、知识或手段开展孩子的早期识字教育。我们发现,在很多贫困家庭中,父母因为忙于日常劳作没有时间支持学校主导的学生识字教育活动。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他们就尽到了教育责任,因为学校里有能干的教师教育孩子。最近几份教育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家庭没有能力支持其子女进行识字开发的儿童数量占据了很高的比例。这些研究显示,在农村学校中,约20%的四年级学生和70~80%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无法阅读和理解该年龄相当难度的阅读材料。(李艳芳,201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除了给每位孩子提供适当的在校指导外,教师还必须与父母建立一种适合每个家庭现状的“有效合作”关系。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教师期待父母会在家进行早期识字教育,而那些父母却不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或者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我们发现如果家长没有进行识字教育,则教师对此也有一些怨恨情绪。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方式与父母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帮助孩子。当然,这些方式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前往某些孩子家里提供帮助。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虽然关于家庭对于儿童早期识字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的文献很多,本文主要探讨是否所有家庭真正地认识到他们对于孩子进行早期识字教育的责任。我们特别关注那些没有进行家庭识字教育的家庭。这些家庭通常不会为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注意到,因为这些人没有出现在学校和识字的相关环境中,如果希望收集到可靠数据,我们就必须前往这些家庭居住的地方。

我们选择了我们乡镇6所学校共计72名教师进行分层抽样,然后从中随机选取了6名幼儿园教师和6名一年级老师进行研究。大约一半孩子(42%)父母都在身边,其余的孩子与单亲、婶婶、阿姨或者单亲和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在一起。超过三分之二(70%)的孩子接受免费午餐和补助午餐并接收政府补助。学生民族成分包括:汉族65%;土家族21%;白族14%。另外,随机选择了24名家庭成员进行访谈。虽然绝大多数父母是通过学校进行联系的,但是我们发现无法全部找到他们。很多父母没有反馈调查表。所以我们通过村组领导找到那些没有反馈调查表格的父母。对于那些识字能力很差的父母,由这些领导读给他们,然后让他们选择选项。

三、调查内容及访谈方法

我们制作了一份包括20道问题的调查表格。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父母对下列两个方面的看法:(1)对识字的定义;(2)他们在孩子识字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以便让参与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在识字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对家庭成员的访谈安排在他们方便的地方,如,他们家里、村镇中心和学校周边。在访谈过程中,父母与采访者交流他们对于调查的看法。如果可行,则获取调查参与者对于调查的反应。

四、调查结论

从收回的174份调查问卷和24场个人访谈获得了家庭对于他们孩子识字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的3个方面。分别包括(1)对识字能力进行定义;(2)学校在儿童识字能力发展中的作用;(3)不同收入家庭对于各自在儿童识字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差距。

几乎所有父母(94%,或163/174)将识字能力定义为“阅读”或者“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剩余6%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能够表达”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能力。在访谈中,我们要求家庭成员对识字能力进行定义并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深入阐述。虽然父母一致指出,阅读和写作在识字能力中占有中心地位。在问到口头表达能力的时候,一半的受访父母认为听说同样重要。另外一半受访父母认为不能将听说能力视为识字能力的一部分。大多数父母认为在教孩子系鞋带、说话、骑单车、刷牙和跳绳方面,他们比学校的责任大。他们认为在此类活动中,学校和家庭具有相同的责任:给孩子朗读故事,交流,教孩子有礼貌和书写他们的姓名。他们认为下列任务完全是教师的责任:教授阅读、写数、从0数到100、写字和写日记。

在访谈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解释。其中一位家长说道:“我不想把他教错了。我知道老师可以教好他。我们有一名好老师,我对此很高兴。”当我们问到家庭作业,父母一致认为,他们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家庭作业。很多家庭对此很满意,他们说,当孩子回家时,孩子不用做作业,我也不用担心把他们教错了。另外一个家长说道:“我们的房间很小,他们在家做作业很不方便。”当我们问到为孩子读故事时,所有父母表示教师经常给孩子大声读故事。在受访的24个家庭中,22个家庭表示老师曾经给他们孩子提供过书籍,并要求家庭定期朗读故事。正如一位家长表示:“我们很少给孩子买书,所以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故事书,老师给了他很多书籍进行阅读。老师要求我每天为他读故事。”对于如何教孩子进行阅读这个问题,90%的家长认为这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一致认为他们不太懂如何教孩子进行阅读,但是他们知道阅读很重要。他们认为:“教孩子阅读很难。你看那些广告,很多孩子从来都没有学会如何阅读。我想我的孩子学会阅读,他的老师便是最佳人选。”同样的,一些父母说他们是糟糕的读者,自觉没有资格教他们的孩子进行阅读。

研究中大约70%的学生接受免费午餐或补助午餐,30%的学生家境比较殷实。为了了解贫困在家长对其孩子的识字教育的认识的作用,我们确定贫困家庭和特别贫困家庭在这个问题的认识差异。非常贫困的家庭在他们的责任认识上有很多差异。例如,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多地认为教孩子说和书写字母表是家长的责任。在采访中,那些学历较高的家长会更多地认为在教孩子识字方面,他们具有更大的责任。两个家长提到,他们的孩子在开始上小学前还没有进行任何阅读。虽然家庭成员认为他们有责任促进孩子识字能力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他们很少承担这份责任,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知之甚少。家庭更多地将其视为教师的责任。一些家长说道,他们没有做好迎接教孩子进行阅读的挑战,对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没有信心。他们不想给孩子带来伤害。很多家长表达了对他们过去学业的遗憾。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参加定期举行的家长会,一位家长笑着说:“我不想和孩子老师进行交谈,因为我害怕老师认为我的孩子跟我一样的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很愿意参与到孩子识字能力培养工作中来,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帮助孩子。尽管大多数家长承认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开始学习阅读应该是从一年级跟老师学习开始。他们没有理解早期识字能力开发(从出生到小学一年级)的重要性。很多贫困家庭跟学校的联系很少,当然更不清楚早期识字教育。

通常,教师会将家长视为他们的自然的合作者。他们做出积极的假设,愿意并有能力帮助家长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例如,教师期望父母在家里给孩子读故事;他们期望父母督促孩子将书带到学校;他们期望父母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绝大多数教师期望家长积极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识字指导。但是,当这些假设都落空了的时候,教师就会感到困惑,经常会对父母的动机进行误判。我认为,我们不应批评父母,而是教师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假设。我们的数据清楚地表明一些父母并没有将识字教育看成他们的责任。他们认为在家里读故事给孩子或者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他们的责任。虽然我们需要认识到,认识到家长和教师相互协作是提高孩子识字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考虑到父母在调查中的观点。例如,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教师拜访学生及家庭成员。我们不能期待家长来到学校,我们需要主动了解他们。我们抱怨家庭不经常与学校加强联系并不能改变现状。我们需要主动找到他们,了解他们的期望、梦想和焦虑。

五、建议和措施

根据调查,我们得出下列建议:(1)政府加大投资,为所有孩子兴建幼儿园;(2)建立和完善学前和校后计划;(3)重新评估学校的家庭作业政策。

经过对比,发现那些参加过幼儿教育的学生要比那些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同龄人学业成绩更好。而在农村地区,接受幼儿教育的儿童的比例仍然很低。普及幼儿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没有得到推行。在调查中,家长告诉我们,他们认为孩子的早期识字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认为经过训练的教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他们也知道孩子在识字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但是他们表示没有信心教好孩子。显然,缺乏政府支持的幼儿园限制了家庭贫困孩子的智力开发。

在访谈中,多数家长表示,他们认为最好由教师实施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急切地等待政府能够提供免费或者价格低廉的幼儿教育。因为当前民办的幼儿教育学费太高,高出他们的支付能力。有的家长认为当前的幼儿教师在识字教育方面还是有很多缺陷。国际阅读协会(2002)和全国幼儿教育协会(2000)都提到了创立幼儿园来开发儿童的读写能力。2012年,国际阅读协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帮助政府制订开发学前儿童识字能力的计划。从对贫困学生识字教育增加时间的数据显示识字活动的时间长短对提高学业成绩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这种指导满足学生的需求时。最成功的课前/课后项目主要是一对一的指导。当老师按照一定的模式,评估和诊断每个孩子的需求,这些孩子识字能力提高就很快。相反,如果这种课前/课后项目中,由单个老师辅导大量的学生,结果便不尽如人意。在我们的研究中,家长理解增加识字活动的重要性,表示希望得到课前/课后服务、暑期学校和学习期间的指导。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开始上学要晚于他们的同龄人。弥补他们之间的差距的方法就是希望得到合格老师进行分组识字指导。当然,最好有专门的老师对这些贫困学生进行识字学习指导。

在教育的历史中,家庭作业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支持布置家庭作业的人认为家庭作业为掌握某种技能需要练习。他们认为家庭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这样的认识,即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反对布置家庭作业的人认为,很多家庭作业对提高必备技能没有任何帮助,而繁重的家庭作业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反感。他们认为家庭常常妨碍家庭生活,经常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的研究中,低收入家庭对家庭作业表达了很多看法。他们表示家庭作业经常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紧张关系。很多家长希望家庭作业能够在学校里完成。他们表示家里空间太多,而家庭成员太多,对完成家庭作业很困难。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完成作业。另外,他们表示自己没有责任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很多家长的文化水平很低。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老师有时布置的家庭作业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而这些在目前农村家庭中是无法提供的,如使用互联网、阅读参考书、使用电脑、美术用品和相机等。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可是一些家庭却无法获得这些书籍。作为替代传统家庭作业的另外一种方法,我们提出家庭作业可以包括阅读学校拥有的书籍。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量的学生往往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Cunningham&Stanovich,2003)。老师要帮助孩子养成在家里进行阅读的习惯,帮助这些学生获得一项他们终生有用的能力。当然,教师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如对阅读书籍进行课堂讨论、读书俱乐部、写读书笔记。

六、结语

正如不应该让每个孩子掉队,我们也不能让每个家长落后。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但是还有很多家长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作用。这方面存在很多原因,如文化水平低、缺乏时间、对自己和学校缺乏信心。当然,还有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他们作为教育子女学习的责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所有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并努力提高父母的认识,在提高孩子读写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a.e.,&Stanovich,K.e.(1997).earlyreadingacquisitionanditsrelationtoreadingexperienceandability10yearslater.Developmentalpsychology,33(6),934-945.

[2]Lapp,D.,Fisher,D.,Flood,J.,&moore,K.(2002)“idon’twanttoteachitwrong”:aninvestigationoftherolefamiliesbelievetheyshouldplayintheearlyliteracydevelopmentoftheirchildren.inD.Shallert,C.Fairbanks,J.worthy,B.maloch,&J.Hoffman,J.(eds.),51stYear-bookofthenationalReadingConference(pp.275―287).oakCreek,wi:nationalReadingConference.

[3]Yaden,D.B.,Rowe,D.w.,&macGillvray,L.(2000).emergentliteracy:amatter(polyphony)ofperspectives.inm.L.Kamil,p.B.mosenthal,p.D.pearson,&R.Barr(eds.),HandbookofReadingResearch(Vol.3,pp.425―454).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

[4]李莉.全阅读理念与儿童早期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5]黄娟娟.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4

这些情形引发了我们关于这个话题更多的思考:你是否担心孩子将来会沉溺于社交媒体呢?尽管他现在可能还不会说话。在这次调查中,超过六成的父母对此表示担心。也有26%的父母认为“这个时代已无法改变,只会顺其自然”,还有8%的父母“完全没想过”。

但是,不管你担心也好,没想过这个话题也好,我们都无法否认,这个时代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数字产品和互联网包裹着,数字媒介将成为他们认知和探索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加拿大学者泰普斯考特(tapscott)将今天的孩子们称作“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数字世代(digitalgeneration)”。

这种情况下,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变得愈加重要。媒介素养教育(medialiteracyeducation)是一个舶来词,它也是在西方媒介文化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产生强烈冲击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开始,人们主张以“保护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媒介信息,也就是尽量将孩子与媒体隔绝,告诫孩子电脑、游戏机和互联网的坏处大于好处,避免他们受到媒体和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直到英国学者帕金翰(DavidBuckingham)提出“超越保护主义”的教育理念,媒介素养教育的重心才逐渐转变到儿童与媒介融合共生的模式。媒介已经无孔不入、让人们避无可避,隔绝保护孩子的方式根本不可行,提升儿童理解媒介、批判媒介和应用媒介的综合能力,是唯一出路。父母自己提高媒介素养

父母应当成为具有媒介素养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理解数字网络媒介的趣味和魅力,能与孩子真诚平等地对话,但也要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批判性地看待媒介信息,有节制地、创造性地使用媒介。

设想,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盯着屏幕看什么、玩什么、喜欢什么,不知晓孩子和小伙伴们之间谈论什么、流行什么,不理解为什么数字和网络媒体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那么我们将如何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并且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

设想,如果父母不具备批判眼光和审视媒介的能力,不理解虚拟世界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各种明规则潜规则,不会分辨媒介信息的真假虚实、优劣良莠,那么我们将如何敏锐地发现那些潜在的危机和伤害?即便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我们也要知道当今媒介制造的“危险”从何而来。这里所说的危险不仅仅包含媒介成瘾的习惯、不良信息的侵蚀,而且是当今媒介社会潜移默化中所塑造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比如,一个幼小的孩子尚未具备成熟的审美能力,当你问他谁是美女的时候,他会指着商场广告牌上金发碧眼细腰长腿,或许穿着还有些暴露的模特告诉你,这是美女。

再比如,当父母试图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观念,或是懂得分享的品德时,突然听到自己的孩子无意中说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网络段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穿别人的鞋,让他们找去吧!”这种时候,不了解媒介文化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孩子关于美丑、善恶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再设想,如果父母自身不能熟练使用媒介,或是自身也沉迷于网络游戏、购物、娱乐等活动,不懂得创造性地利用媒介营造积极互动的家庭氛围,建立学习网络,促进亲子关系,把握教育契机,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树立合理利用媒介的榜样形象?如何让孩子学会挖掘媒介的积极潜力,建构屏幕和网络之外的幸福生活?可以综合借鉴的5点经验

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亲子长期共同的努力。在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构建家庭媒介文化

即父母允许和鼓励孩子接触媒介,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媒介信息,参与孩子的数字媒体活动,从而体验孩子的媒介适应和学习过程。“亲子对话”训练

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媒介素养训练的核心要义是“亲子对话”。父母和孩子针对熟悉的媒介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话题选取力求多样,可以是某条网络新闻,某个热播电视节目,某个电脑小游戏等。最好每周能有一次至两次固定的“家庭媒介讨论会”,家庭成员都参与。讨论可以在专门的亲子阅读和游戏时间进行,也可以之后再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多说话,锻炼思维组织、语言表达和提问质疑的能力。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提问,针对8岁以下儿童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你最近喜欢哪个网络游戏(网站、手机应用、电视节目等可替换着问)?为什么?

你不喜欢哪个?为什么?

你最喜欢它的哪部分?最喜欢的角色是谁?

你知道什么是商业吗?你知道为什么有的游戏免费,而有的要收费吗?

你知道什么是游戏?你为什么觉得它好玩?

游戏角色和卡通形象是真实的吗?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你像游戏的主角打怪兽一样狠揍幼儿园的小朋友,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你觉得你一直玩游戏开心吗?为什么?

你的幼儿园小伙伴们最近在玩什么?谈论些什么?

你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什么?你赞同他们的说法/做法吗?为什么?定制个性化方案

父母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的教育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媒介教育素养模式。比如:性格外向的孩子,除了在家庭媒介讨论会时间中给他充分的表达意见的机会,也可以让他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讲述自己的媒介使用体验;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应当多陪伴他一起从事媒介活动,为亲子讨论制造共同话题,鼓励他多和父母、同伴交流。对于那些很轻松就能学会操作数码设备的孩子,可以鼓励和训练他进行简单的多媒体制作,整合所学的文字、算术、图像、音乐等知识,掌握运用数字媒体的方式和技能;对于那些过度依赖媒介,甚至沉迷成瘾的孩子,父母应当与他共同协商决定媒介使用的限度(时间、程度和方式),必须要让孩子亲身参与这个家庭“契约”的订立过程,征求孩子的同意,让他自己说出使用限度,才能更有效地约束孩子的媒介使用习惯。积极的线下亲子活动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5

【关键词】电脑时代;中小学;书法;教育

多年来书法课在学校一直是名存实亡,即使每周开设了书写课一般也都挪作他用。书法这一国粹已渐渐淡出孩子的心目。去年开始我国在中小学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这一规定是否能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电脑时代里,把作为中国国粹但又淡出人们视线的中国书法重新走进孩子们心目,普及到学校课堂中去呢?因此如何开展书法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书法教育,针对电脑时代如何开展学生书法教学提一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加强学校老师对书法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分数第一的观念深深扎在老师和家长的头脑中,书法等素质教育不被老师重视。因此要推广书法教育首先要加强学校老师对书法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老师重视了,才会去引导学生重视书写质量,加强平时的书写练习。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涵养,养成书写规范、干净、平心静气的习惯,对于卷面成绩的提高也有益处。正如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说:写字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谢、认知上去。所以在老师和学生、家长全面认识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后,中国的书法教育也就自然而然成为“香饽饽”了。

二、改进教学方法

1.教材字帖要选好

学生初学书法,字帖选择相当重要,字帖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目前社会上的字帖良莠不齐,有些字帖并不适合初学。我们提倡追本溯源,让学生从规范入手,掌握好书法的基本笔法。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我们应为学生选择工整、沉稳、清晰、笔法严谨的古代正书大家的具有代表性的字帖,而一些富有现代感、随意性强、字帖通过电脑修改痕迹明显或一些近现代书法大家的范本和作品集则不适宜作为学生初学书法的临本。

2.利用网络教学,增加趣味性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学生不可避免地纠缠在网络环境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科学的书法教学方法,把现代电教多媒体和网络用到古老的书法教学上来,化弊为利,寓教于乐,化枯燥为娱乐和享受,从而提高书法的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上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把感观变成直观,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如:向学生介绍书法简史时,通常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我们作了一些书法网站链接,如: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论坛等,也让学生自己上电脑通过“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或检索内容,让他们自已来查找一些与书法有关的知识,通过主动的探究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通过网络对书法艺术有了感性的认识。

又如:讲解笔画的运笔过程时可配合动画等形式,增加视觉感,从而让抽象的笔法变得生动可感起来。如讲解竖弯钩时配以鹅的动画形式,掌握其中的弧度构成,把书法变成绘画的形式,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容易掌握,学习的兴趣便骤然而升。

在书法作品欣赏时,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优美、亲切的教学情境,使黑白世界变得生动有趣。如通过网络可以找到历代著名书家的作品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配以古典的《高山流水》、《平湖秋月》、《渔舟唱晚》等民乐,声、画并貌,通过语言的描绘、文字的表达、图象的演示、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足以让学生入情入境。

还比如选好了入门的字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集字教学,把每次上课的主题,如讲解笔法时,把原碑刻上的有相同笔法的代表性的字集在一起;讲解结构时把相同结构的字集在一起,这样系统训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但又不显得因写同一字而厌烦。集字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原版字帖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大有裨益。

最后还可利用多媒体,对学生作品进行简单处理后建立学生作品的主题网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写字作品的欣赏和评析,学生可以登陆网站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欣赏经验,也是听取别人建议的好机会,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成果的展示,对学生也有很大激励作用。

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和所产生的作用无穷,有待我们教学时不断挖掘,开发和利用。

三、开展丰富的训练活动

“场内一分钟,场外十年功”,“天天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化时间去练习,不能“三打鱼,两天晒网”,要坚持不懈。我们不仅要重视写字的数量,更要重视写字的质量。上课时老师应多示范,甚至要多采用手把手教育的方法,让孩子直觉感受笔法在手中的运行过程;平时多给学生表演展示的机会,开展各种类型的评比活动,有机会尽可能多参加各类比赛,讲述古人名人学习书法的趣味故事等,使学生尝到写字的甜头,有荣誉感,从而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感受书法的文化内涵。

四、积极发挥家长的传帮带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小孩子学书法时,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这个方法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开始初学笔法的阶段,因孩子因年龄小遗忘性大的特点,可能听了老师讲的内容但一到练习就忘完了。所以家长可以在陪学时帮助孩子加强对笔法的认知,在家训练时家长可把在学校学习的用笔方法口头传授给孩子,家长用脑,孩子用手,形成合力,加快孩子对笔法的掌握,并减少不必要的弯路。

五、加强差生的强化辅导

对少数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加强跟踪辅导,强化写字训练。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给学生讲写好字的道理,使他们明确写字的意义;在各种写字活动中尽量照顾这一类学生,多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多进行赞扬、鼓励,培养他们写字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写好字的自信心;平时多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纠正他们不良的写字习惯;在写字量上,要求少而精,尽量不让孩子对书法的学习产生厌烦感。这样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六、强调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鼓励孩子,因为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要有坚持的决心。现在各类培训班五花八门,朝三暮四是学习艺术的大忌,一样都学不好。只有坚持才能出成果。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6

因此,那时凡超生了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是被计划生育小班队搬去粮食、家具、搬去床、有的被拆了房屋、有的碗筷被子都被搬去了。如果第二个生的是个男孩还算幸运,如果第二个生的又是女孩,那就惨了……那时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凡事超生了孩子的家庭不惜给般光,给整穷,直到给整死为止……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堪比当年日本的“三光”政策,计划生育小班队的做法堪比倭寇的行为,可是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小班队直接受党的英明领导,计划生育小班队打着为民服务的牌子,百分百受法律的保护,因此谁能敢怎么样?那时电视剧演的都是共产党伟大、英明、威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片子,新闻都是些政策如何的英明、人民如何的拥护、干群如何的和谐,人民如何的幸福之类的报道。

今天,计划生育法文明了,不再干过去的强盗行为,孩子可以生,尽你怎么生,随便你生多少孩子都行,只要你拿钱就ok,假如你超生了孩子不拿钱,首先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天天来找你,村里不给你办孩子出生证明,公安机关不给你孩子办身份证,学校不给你孩子上学,旅社不给你孩子入住,火车站不给你孩子上火车……如果你拿不出钱或者不拿钱,你的孩子只能永远是“黑人”,你的孩子只能永远关在家里……你的孩子如果迈出了家门口一步,你的孩子将寸步难行,而且你的孩子一点也没有法律的保障……如此:你的孩子还是人吗?你还敢不拿钱吗?而且现在的物价,现在的消费需求……你还敢超生孩子吗?现在钱好赚了,因此很多家庭还是超生了,因为钱能使自己不绝子绝孙!因为钱能使自己有儿女成群!因为钱能买户口能买身份还能买中国的政策!

因此:钱在中国形成了几乎是万能。

因此中国人人人都追求钱的数量和数字,无论是党政干部,教员,医生,商人,技师,作业员……也不论是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工人,农民……

因此,为了追求钱的数量和数字,党政机关干部不得不铤而走险贪污腐败,教员看着钱的数量多少就给学生传帮带多少,医生没有红包做手术就粗心大意,商人为了钱不但勾心斗角、而且不得不伤人,技师的收入如果不够高就不管你桥梁坍不坍塌,作业员收入低了干脆就生产出伪劣产品……党政机关为了追求钱的数量和数字无论是香烟是香水是污水工厂还是海洛因之类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育机构为了追求钱的数量和数字办起了二本、三本、四流、五流大学、学费价格尽管涨、要读尽管来、拿钱就给文凭,农民为了钱可以卖土地,靓妹为了钱可以做“三陪”当“小三”……

为了钱,有的六亲不认;为了钱,中国人几乎个个都费尽了心机;为了钱,中国人还有多少担当还有多少血气还有多少正义还有多少良心?为了钱,还有多少中国人是中国人?这些里的这些看起来和谐,真的能和谐吗?真的大家都幸福吗?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几人不疲累有几人不惶惑?

朋友,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7

家长一:“家长签字”是家、校互动的一种很好方式,“签字”是在跟老师沟通,与孩子交流。通过三言两语传递信息、反馈互动,可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准确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也可以通过家长的签字了解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情况及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反应。同时,家长为孩子查签作业或试卷前势必要帮助孩子分析反映出的问题,有能力的还可以作相应的指导,这也是父母与孩子亲情交流的绝好机会,不要太看重分数,我认为家长签字是需要的,表示理解支持。

家长二:对于调皮学生平时不认真做作业,家长督促作用确实有作用,但对于已经认真做作业的学生就没有这个必要了。特别是考试后在试卷上写上学生分数及排名,再叫家长签字。这对后进生无疑是雪上加霜,极易给学生增加无形的思想负担。在瑞士,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作为学生的个人隐私,不经学生本人同意是不能告诉家长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单凭考试成绩就把学生排名,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可能是一种击,在我国少数教育环境下,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可能会永无出头之日,应慎待“家长签字”。

家长三:适当的要求家长签字沟通是好事,但不宜频繁使用。甚或有的学校个别老师利用查阅签字变相地把教师份内的事情压给家长,若有检查疏漏,则认为家长督查不力不细。作为我们知识水平一般的家长,还真有些招架不住,有时忙于应付,往往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学生一:对于签字,我的“方针”是考的好才给妈妈看,考得不好就自己留着,而且考得好时我不能太兴奋,得装得低调一点,省得大起大落让妈妈怀疑。有一次,我妈妈看见我的作文考试被扣了九分,从新闻联播一直唠叨到焦点访谈,以后我就学聪明了,语文考试一般都有两张试卷,我把那张写了成绩的一张拿给妈妈签字,并告诉她作文部分忘在学校或老师没发下来,这样妈妈就不讲了,没办法,这都是签字给逼的。

学生二:我每次作业或考试后都主动的向爸妈反映考试成绩或上交试卷,因为我爸妈关注成绩的同时更看重我的得失原因。每次爸爸的签字和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逐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考试心理和考试习惯。每次都能从失败中重拾信心,找到自信,考试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从以上部分家长和孩子的访谈中可以显现,对“家长签字”做法的认识、利弊见解各有不同,通过走访调查总体说,持赞同意见的占大多数,认为及时为孩子作业或试卷查签是应尽之责。笔者也认为“家长签字”利大于弊,如何使“签字”的有利效应最大化,还在于校、家双方的认识是否统一,做法是否适当,引导是否得法,签字内容是否科学。因此,我们探讨的应该更多是如何签好字,让“家长签字”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剂,而不是该不该签字,现结合自身谈几点管见:

一、家、校双方在“签字”上要形成共识

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环境,而学校、家庭教育则更是与学生息息相通、卓有成效的教育途径。因此,家、校双方在认识上达成共识,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通过学校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培训讲座、先进典型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阐述、讨论、交流如何对待家长签字以及家长签字的利弊。从签字的方式方法,要求内容等方面给予家长正确、正面、科学的指导,从而消除家长在“签字”认识上的错觉和偏面看法,引导家长自觉主动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思想上与校方保持一致,在方法和措施上保持沟通。

二、讲究签字的方法,保证签字的质量

“签字”顾名思义签个名的意思,其实不然。为孩子作业或考卷签字,非同小可,得用心尽责,以保“签字”产生积极的效应,与老师与孩子能产生思想共鸣,达到沟通、交流、反馈互动的目的。本人结合自身平时给孩子签字谈几点体会:一在签字内容上要有重点、有指向性。如通过卷面或作业分析,孩子是在学习态度习惯方面存在问题,还是知识点的掌握方面,解题的方法灵活性方面,或是指向老师的教学方面,给以恰当的点拔、指导和提醒。指向态度习惯方面,例如“你的字真美观,小小书法家,注意保持!”、“细节决定成败、细心赢得成功!”、“重细节、讲细致,相信你会百分百!”、“今天你检查了吗?”、“认真审题,细心做题,反复验题”、“好习惯胜过一切!”、“带着问题听课,不懂就请问老师”、“英语做到自觉听读背,确保时间,养成习惯,收益无穷”等。指向知识点、方法方面,例“多思多悟,触类旁通”、“注意解图形题的灵活性、可拆分、旋转、作辅助线”、“阅读分析力求准确,希多读多悟”。指向老师方面,有一次孩子数学考了满分,我这样签道:“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育,谢谢老师,您辛苦了!”孩子在读我的签字时,也无疑受到一次感恩教育。二是签字用语要少而精,不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有的家长签“已知道成绩”、“已阅”、“已完成”“已检查”等,这样签字无疑有敷衍之嫌。不妨这样签字:“今天作业完成认真、效率高,继续努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多思多练,争取更棒”、“要注意每一处细节”,在英语作业查签中可签“注意阶段性复习句型,语法等知识点,你会掌握更牢固,comeon!”、“英语是喊出来的,你的声音响亮,流畅,英语学得一定会很棒!”等。三是可引用名人名言或寄语的形式,亲切易接受。如名人名言式:“温故而知新,在练中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品悟书籍的无穷魅力,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寄语式:“看到你的作业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作文立意新,引人入胜,美中不足错别字嫌多了些”、“不要灰心,相信自己,正视存在问题,查找失利原因,爸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家长认真其事的与孩子沟通交流分析得失,精心简明扼要的留下父母的心语我相信一定会引起孩子对签字的积极反应,对赞赏的留言孩子会从中找到自信,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忠告的留言孩子也会心领神会,受益深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蹲下来”给孩子签字,消除孩子对“签字”的阴影

小学生是儿童,我们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关爱孩子、赏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受尊重,学会感恩,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家长签字要“蹲下来”看孩子,切身感受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予以肯定激励,必将给孩子以更大的动力和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和力量。现在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强,关于学习的事情主动和家长交流不够,如果能有效引导其主动自觉的接受家长、老师的查阅,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如上述学生二所说,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孩子平静、主动的说:“妈妈(爸爸),我背默写这段您给签个字或把试卷主动递交到我们面前要求签阅,我想,每位家长此刻定会感到无比欣慰,无论孩子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还是试后分数的高低得失,此时都会化为乌有,因为孩子的这一举动是其学习主能动性的表现,相信此时父母的分析查签会是情和景的交融,心与心的相映。因此,谈“签字”不可忽略对孩子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以及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当你以朋友式的关系晓之以理,您的签字定会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之效。切不可在签字中摆家长作风,居高临下,语气生硬,方法粗暴,引发孩子抵触、逆反而逃避,如学生一所说,那样只能与“签字”的目的背道而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建议“签字”一说若改为“留言”会更妥贴。

四、老师要重视“签字”信息,积极反馈互动

家长签字,有的是考试后分析签字,也有的是每日的作业查签,老师也应积极的作出适当的互动反应,否则,一味的强调单方签字,时间长了,家长就会认为签字的作用就是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省去老师看作业了,并没有起到沟通的作用,长此以往,思想上就会出现懈怠,引发上述家长三所说的误解和偏见,不利于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针对家长的签字老师批阅时可适时的用“”“√”等符号色笔标识或一、二句短句回应,如“你一定会更棒”、“老师相信你会更优秀”等,以示对家长查阅做法的认可和赞誉,达到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育之妙。

五、多途径交流沟通,弥补“签字”的不足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教育任务;侧重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10-01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

《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没能力做事,能有什么用呢?]

《三字经》: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三字经》寥寥数语已经把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意义讲得很明白了。为了通过“壮致身”,达到“上匡国,下利民”,人就得不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

人生学习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并影响人的终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家庭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孩子出生后,你就得开始养育。

“养育”――“养”《说文解字》从羊从食,供养也。“育”:养子使做善,《虞书》曰:教育子也。并注解曰:不顺子。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

“养育“组成词汇,“养”有供养、养抚、养形、养心、养志、养性、养忠、养恩、养德等。“育”有哺育,培育,陶育、爱育、训育、教育等词汇。从这些词汇中你就可以知道,家长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引导教育,并要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为孩子的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孩子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种引导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主导性。如人的习惯大都是从小养成,愈是幼小时养成的习惯,愈难以改变。最初形成的人格品德,是非观与价值观,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这些正是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而学校主要承担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两者相比前者更重要。

据专家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也是惊人的:

在幼儿园期间,家庭教育占80%,幼儿园占15%,社会占5%;

在小学期间,家庭教育占70%,学校占20%,社会占10%;

中学期间,家庭教育占40%,学校占30%,社会占30%;

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占10%,学校占30%,社会占60%。

可见,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和人生行为模式影响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调整好孩子的学习态度,以便让孩子的身体,心理和行为模式都得到健康地成长,让孩子健康成人并顺利融入社会。

现在人们一说到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报补习班,让孩子学会认几个字,数几个数那么简单。,家庭教育一定要“养”中有“育”,“育”中有“养”。“养”、“育”结合。也就是说,家长不仅对孩子要养“形”,更要育“情”。否则,还会出现北大才子卖肉、南京博士做乞丐,武汉博士自杀,还有考上大学后才一个星期,就因嫌食堂饭菜味道不好,觉得这样的日子没法过而跳楼自杀的大学生;有在家没有受到和弟弟一样待遇的自杀的高中生,有一次考试没有排名排在第三名而没有排在第一名子的初中生,有找家长要100元钱买礼物送给同学,而遭到家长拒绝后以自杀抗议的小学生等。有人说养育孩子是为了防老,像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谈上为老人防老,学习“上匡国,下利民”就更谈不上了!

有人会说,我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学校管教育。据调查,这种想法的家长占70%,尽到责任的只占5%,还有25%的已经认识到有责任,但没尽到责任。你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样教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一些呢?差别在于父母,在于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孩子先有家庭教育后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就没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好坏。如有一个上一年级的寄宿学生,拉屎拉到裤子里不知道换衣服,一直穿了4-5天,屁股都烂了,还不知道怎么办,直到老师发现才解决了此事。有的课程学校是不开的,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些。因此,家长对孩子“养”是基础,“育”才是是根本,“爱”贯穿始终。家长,不能把“养”代替“育”,把“爱”囊括为所有的教育培养。

教师与家长的教育任务各有侧重,关注点不一样。

教育――“教”:会意字。从攴(pū),从孝。“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基本字义传授:你教我做。本义:教育,指导、训诲。《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

当动词讲时,组成词有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迪(教育开导启迪),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诫),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管,教诲(教导训诫)。所以老师在学校教,就要按照一定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传道不仅是讲道理,它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

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能否有效地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

解惑的潜台词是:学生先主动学习,有疑问,老师再及时解答。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在“教”与“授”的过程中,“授”是重点,“育”在其中,即我们常说的渗透贯通。

再者,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独特性。

家庭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是集约化的,工厂式的,是批量,一名老师要面对整个班级,就不如家里2个甚至多个人关注一个孩子;学校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力不从心,尤其是城镇学校大班额,一个教师一节课要面对上百的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这样不利于发展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只有家长对孩子的特点、特长最了解,所以培养更有针对性。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9

关键词:心理准备;学习准备;思想准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而小学教育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读期间,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能对各项学习活动感兴趣,为将来就读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孩子能较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幼小衔接工作是关键。作为关键期的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家长、孩子四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探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好相关工作,促使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究、总结和反思,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渗透,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幼儿园课程具有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让大班孩子能对小学有更多的了解,在大班下学期有专门的学习主题:我要上小学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主题学习的契机,通过不同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所认识,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并且向往成为一名小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让孩子每天背书包上幼儿园,书包里可以放一些常用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等,让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整理书包,提高孩子的学习自理能力。由于小学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为40分钟,而且是以学习活动为主,与幼儿园截然不同,建议在大班下学期的后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延长上课时间,缩短游戏时间,以便让孩子能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区域角色游戏,创设小学学习情境,让孩子扮演教师、学生等角色体验,在游戏中模拟小学学习情况,感知和体验小学生活,教师适时指导,让孩子们对小学学习生活充满期待。

总之,通过在课程的不同领域渗透,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二、观摩小学,让孩子做好学习准备

为了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亲身体验,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幼儿园和小学要积极配合,充分准备好观摩现场。在观摩学习前,幼儿园和小学要协调好如何更好地将小学生活呈现给大班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各个班级,观摩小学生的早自习、晨会课、早锻炼、大课间活动、课堂教学等。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一起参与互动,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不同的学习生活。孩子还可以参观小学的不同的学习场所,如:操场、就餐的食堂、专用教室、厕所、校园环境布置等,更好地激发孩子们上小学的欲望,为今后良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在观摩小学生活后,教师可以让孩子说说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孩子谈谈参观小学后的一些感受,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事实证明,通过观摩一年级哥哥姐姐的学习生活,大班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切身体验,向往着早日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孩子们,让大家知道上小学后,可以学习更多的本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举办讲座,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除了让大班的孩子能对小学生活有所感知和体验以外,家长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以便为孩子将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引导工作。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更早地适应小学生活,就提前让孩子做难度系数很高的数学加减法,学习拼音、奥数、英语,写常用字等,让孩子提前学习相关内容,以为可以让孩子到小学后学得更好,其实这是错误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前学习这些内容,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而不认真听讲,最后影响学习成绩。家长应该怎样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呢?结合这些情况,幼儿园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来园为大班家长做相关讲座,介绍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指导和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还可以邀请育儿专家来园,给家长进行科学家教讲座,谈如何给孩子做好相关的学习准备才是科学有效的。讲座后,家长可以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或专家进行咨询,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四、调整环境,让孩子做好思想准备

当孩子和家长都对小学生活有所了解后,家长要配合孩子做好生活环境的调整和适应。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暑假期间,调整具体的起床、就餐、睡眠、学习等时间,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学习活动,了解小学的不同学科名称,学习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认识一些常用字和数字,并会做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还可以带孩子到小学去参观,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树立自信心,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的孩子在园期间,每班配备两教一保,孩子的独立生活时间较少,基本是在老师的实现范围内,自理能力相对弱一些,可是到了小学,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时间变长了,孩子能否很好地自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率。为此,在入学前,家长可以在家里让孩子学习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书包,提高自理能力。并且,家长还应该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和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救互救能力。

幼儿园的生活结束后,孩子们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孩子们需要时间适应环境,交流、结识新朋友,这时,孩子的交际能力很重要,好朋友的多少对他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和同学团结友爱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提高孩子自信的一种途径。

大班孩子毕业后进入小学,是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孩子是否在思想、心理和学习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关心及爱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孩子需要幼儿园、家长和小学的共同帮助和配合。只要不断地探索幼小衔接的科学方法与途径,一定能让孩子又好又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如何教育孩子学数字篇10

在小学阶段就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尤其是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终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四、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国学的魅力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一位师生,他们沉浸其中感受着国学带来的精神盛宴。那么,面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教师又该如何有效的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呢?

一、按儿童的不同年龄、认知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们可以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来诵读。《弟子规》具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联想,还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师要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解说他们所诵读内容的意思。

教师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解说所背诵的内容,并检查学生背诵以及理解的情况。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讲故事等,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国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有许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这些字词的音义掌握清楚,既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美德资源进行德行教育。如在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为蓝本,结合低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创编了一些以古典文化为内容游戏活动,将学习与生活与课间活动联系起来。

四、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

我国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关于这些节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有很多为我们耳熟能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经典范例。如清明祭祖,中秋回家探望家人,重阳慰问老人等告诉我们孝的要义。在学生唱、说、舞、奏的过程中自觉领会,达成教育。

五、重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

数学学科中渗透传统数学思想元素;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欣赏赏心悦目的唐装等;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

六、家庭国学教育活动。

在家庭开展“同读国学经典,建设儒香家庭”活动,学校每周发一条国学短信,推荐国学经典家庭读本,举办“亲子诵读经典”和写同题“读经感悟”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