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的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4:10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生态环境

一、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规模的加大和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的增强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给出参考建议。(l)尺度的把握。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尺度。设计工作可能包括大范围的绿色通道及水系规划或景观规划、公共机构总体规划、植物园规划、城市设计、住宅、休闲娱乐场地或公共花园设计。项目类型为景观设计师制定了基本的尺度概念。例如,森林管理、校园规划和花园详细设计就要求有不同的设计类型、尺度和基础资料。同时,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景观设计师所面对的问题,所需要的设计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对尺度的把握,也即是对整体性的考虑,对滨水区与城市关系、对项目各阶段之间的衔接等关系之间整体性的考虑。(2)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特定场所的设计必须考虑源自这些不可见过程的大格局对人类感宫尺度的影响。相反,影响大面积土地利用的规划政策和规划观念则需要对人“在.这块土地上”的体验的内涵有所了解。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活动的舒适空间是景观设计的目的。要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首先应该了解人在滨水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事实上,一个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不仅是符合人的行为要求和审美需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重新组织人的行为使其更富于秩序性和趣味性,或者是将人在拥挤的城市中一致的各种行为充分发挥出来。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宏观上指城市布局顺应岸线地势的节奏、韵律与走向,顺应地貌环境的尺度。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场所易于把握定位,且富于个性。微观领域,亲水空间创造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形成多样的滨水生活和亲切的滨水岸线。

二、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

公共交通的组织严重影响着区域空间环境质量。以汽车为工具的快速交通系统,促使现代城市街区模式的形成也使城镇传统而有吸引力的空间消失了,城市的尺度成了为汽车服务的尺度,而不是为人服务的尺度,城市变得支离破碎,也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从身心上疏远着城市、疏远着自然、疏远着传统。在城市滨水区这种影响也毫不例外。许多城市与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车流干道,无论从形式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联系,人们感受不到滨水区的存在,步行者也很难由市中心方向方便快捷地到达滨水区。因此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成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滨水区与城市的关系而言,滨水区处于水陆交接的边缘,是陆地的端部,由城市至滨水区因而是尽端式的交通。平行于滨水区的城市干使滨水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这就造成了滨水区可达性的问题,而滨水区缺乏足够的停车场也使驾驶者难以滞留下来。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更大的尺度上来做安排,对相邻的交通布局做进一步的调整,将停车场安排在滨水区的空间,人则由步行道进入。保证行人的安全,在邻近街区和滨水区之间设置过街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也可采用地下车道的方式,车辆由地下穿越,行人可直接进入滨水区。如费城德拉瓦河岸的开发,穿越市区与滨水区的高速公路标高降低,局部覆有顶盖,与街区标高相同。

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滨水区的开发中,保护水体及周边环境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因不适当的开发建设而对滨水资源造成破坏,为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控制污染滨水区环境规划设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污染问题。生活、工业污水、畜牧污水以及沿岸垃圾场造成的水质污染,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威胁居民和各种生物的生存安全。而控制污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理污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二是逐步广和建立区域性垃圾焚化厂和卫生掩埋场,以净化环境,回收资源。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沿岸垃圾场加强管理,严禁任意倾倒。加强垃圾场边坡保护,防止垃圾流入水中。

四、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

对滨水区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与改建,另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精神和地方风土人情脉络的继承。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映射。城市滨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以水为文化基础,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民风民情,滨水区大量的古建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在大规模、大力度的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滨水城市在失去它旧有的传统街区模式和滨水的生活方式。例如,江南水乡城镇的多变空间形态和水乡生活正面临消逝怠尽的危险。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巷是一个连续、匀质、细密、开放、复合的空间组织结构。因水系而生的城市街巷总是以“步行城市”确定尺度,因而空间形式密实,街巷狭窄而连续,构成致密清晰的街廓,最后由逛街的人流完成了这种特殊的聚落形式,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构成了完全的、易辨认的、符合人的尺度并充满生活情趣的水乡城镇模式,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充满活力的载体。对于这样的传统街区模式、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水乡的生活形态,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予以保留和延续。城市滨水区的历史保存和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意大利威尼斯在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延续上也非常成功,传统的街巷沿水系布置,历史建筑与文化脉络沿河道留存,这里的人们和设计师非常珍视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仔细的推敲,尽量杜绝破坏传统水城特色的建设行为。

五、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

开发和规划管理是规划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由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涉及到多类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层面,因此需要设立相关的机构对各类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目前针对我国公众参与意识还很薄弱的现状,问卷调查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可以先将对象分为三类:使用者、区内使用居民和专家学者。根据规划设计需要设计调查问卷。例如,针对使用者的问题:去滨水区的目的;吸引你到滨水区的主要因素;到达滨水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城市滨水景观构成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特色要素的基础之上。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旨在探索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目标和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六、结语

本文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应该注重的几个基本要点做了分析,在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军山.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4(03)

【2】高碧兰.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浅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2

根据安排,北京、沈阳、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厦门、郑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贵阳、西安14个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先行展开,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成果完善工作将于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

《通知》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及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任务。

《通知》对划定工作提出了四方面总体要求:一是明确要求、保护优先。此次划定工作要贯彻落实中央的最新要求,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二是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划定工作要与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工作协同开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划工作相衔接。在划定过程中,涉及基本农田数量或布局发生变化、需要相应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依法依规、规范有序进行调整完善。三是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各省(区、市)先从5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开始,按照城镇由大到小、空间由近及远、耕地质量等别和地力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稳步有序开展划定工作。四是部省联动、部门协同。划定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担负主体责任,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两部负责宏观指导、监督检查。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要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划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有所提高;要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等问题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土地;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2-05-1

1上一轮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执行情况

1.1上轮规划主要指标

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是1998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的。规划中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是63773.18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是55286.7公顷,耕地减少量是775公顷,建设占用指标是117公顷,补充耕地量是1135公顷。

1.2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从上一轮规划实施到2006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3788.83公顷,略高于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仍为55286.7公顷,保证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1997~2006年全县耕地减少量为576.67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79.49公顷;共补充耕地1133.94公顷。另外,柳河县建设占用耕地量已远远突破了规划时确定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1.3规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数据上来看,全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数量均在规划范围内,耕地减少量也没有突破规划,补充耕地量也基本达到规划确定的数量。但是,建设占用一项却远远高于规划确定的数量。建设占用的279.49公顷耕地中,仅营白公路、通梅一级公路、柳新线水泥路占地就总计205.15公顷,其他建设占地为74.34公顷。

在上一轮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预测不足,前瞻性不够,使原规划形成一些先天不足;各部门配合与沟通较少、基础资料不详、调查研究不够,基础工作不扎实。

2新一轮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修编工作情况

2.1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情况

按照上级要求,柳河县专门成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为规划修编及前期工作拨付了专项经费,组织了全县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开展了“四查清四对照”工作,对上一轮规划实施到现在的各类用地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进行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对各行业、各部门在新一轮规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及各类用地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完成了规划修编前期工作调研和数据的汇总工作。

2.2规划修编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上级要求科学分配全县各项用地指标。本轮规划修编的基期是2005年,近期为2010年,远期到2020年。根据柳河县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地域空间上,强化各级中心镇的极点作用,提高次级交通线路等级,扩大干线交通与县域的接触面,形成“点――轴――面”联动发展的空间结构。

柳河县现有一个百强镇――柳河镇和一个经济强镇――三源浦镇,这两个乡(镇)地理位置也比较重要,工业集中区位于柳河镇境内,空港服务区位于三源浦境内和一级路沿线,所以指标分配重点也主要是这两个乡(镇)。

基本农田调整情况。一是基本农田现状。截止到2005年,柳河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5286.7公顷,新一轮规划上级给全县的基本农田指标为55452.05公顷,另外,在此基础上市局要求柳河县再增加600公顷基本农田作为今后补划基本农田用。二是基本农田局部调整。全县可调整不超过20%的基本农田,主要思路是:柳河镇伊通河北作为建设预留地,将此处基本农田调出,通梅一级路沿线经济走廊500米内的基本农田原则上调出,做到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上级下达的保护指标,且质量等别有所提高、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

3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方法

3.1全国规划大纲通过后,对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进行了多次调研和征求意见

2008年10月28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后,县政府又结合二次调查,要求国土资源局对各部门及各乡(镇)在新一轮规划开展前进行了一次详细调研,内容包括规划期内各部门用地打算、各乡(镇)近期和远期用地打算。

2009年末,规划大纲初稿形成后,又将规划大纲中分配给乡(镇)的各项指标下发到各乡(镇),国土所向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并按指标进行了落位,同时结合二调基本农田上图工作,确定了各乡(镇)基本农田的分布和落位。

2010年,由主管县长带队,由国土局、建设局、发改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柳河镇人民政府、工业集中区负责同志参加,下到实地进行了调研,各部门对柳河镇中心城发展规划提出了宝贵意见。

3.2规划大纲各项指标分配情况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4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服务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对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编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切实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地块面积、保护设施、保护责任的落实。

2、坚持统筹安排各业、各区域用地的原则。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土地供应能力,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引导和确定各业用地布局和规模。

3、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发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各业用地走内涵挖潜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4、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确保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5、坚持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占用耕地的法定义务,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四)《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五)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六)《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九)《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

(十)《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

(十一)《*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的通知》

(十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十四)20*年*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三、土地规划编制的期限和规划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以2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

(二)规划范围

1、县级规划范围:本县行政辖区范围。

2、乡镇规划范围:本县22个乡镇行政管辖范围,以乡镇为单位开展乡镇级规划修编工作。

四、土地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宏观利用和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区域、各部门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科学分区和功能定位。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打下基础,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

1、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土地资源个性特点,发展思路,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原则;

2、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结合本县土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土地利用任务和目标;规划目标通过控制性指标即约束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包括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村工矿用地总规模、交通水利及其它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面积及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等)的量化来体现。

3、根据本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吸收部门相关专项规划成果,将市级下达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落实并分解到乡镇;

4、对市级已确定跨区县线状、块状工程衔接一致;

5、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深入论证,科学确定园区及重点镇用地规模,并对园区重点镇进行产业和功能定位;按照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和园区城镇发展规模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挂钩的政策要求,通过改造空心村或向空间发展,走集约节地挖潜的路子,农村居民点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布局调整的需要。

6、依据本县土地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上级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建设用地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保护区、其它用地区等;

7、同步做好土地整理开发,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8、制定规划实施有关政策措施。

(二)乡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五级规划中最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单独且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进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主要任务是落实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土地资源特点,确定本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方向;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群众参与、政策引导、分步实施方针和发展小城镇、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与乡村规划的有机结合。具体确定并落实乡(镇)居民点的规模与范围;

3、具体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4、将各类用地的用途落实在图斑上,做到文字、表册、图、实地一致;

5、切实抓好村级规划。村庄规划以旧村庄为依托,优化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充分利用村内各种闲置地。鼓励利用村落中的旧宅基地、闲置宅基地。

五、技术路线和方法

依据20*年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取指标控制与功能分区相结合的模式,按照市人民政府下达给本县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对各类用地需求、结构、布局和功能,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预测与实地调查、专家预测与各行业预测、多方案预测与综合择优相结合的方法。

本次规划修编采取县、乡镇两级规划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

六、步骤安排

(一)准备阶段

组织成立县、乡镇部门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修编工作班子(包括技术组成员及各乡镇、部门联络员)和技术指导及技术组,落实经费和人员,商定技术协作单位;县政府组织召开一次全县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乡镇业务骨干及联络员、各部门联络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和工作布置。

(二)调查研究阶段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各乡镇部门联络员开展自然、经济、社会等状况基础资料调查,对2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进行更新补充调查,收集并分析相关规划资料,特别是发展目标相关资料要重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展目标要落实到用地位置、面积),研究规划修编思路,明确规划任务和重点内容,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和结构布局,同时作好与各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

(三)编制规划阶段

根据规划目标和土地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各类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初步拟订规划供选方案,形成初步成果

(四)规划成果论证、完善和上报

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和乡镇规划审查和论证,并完善规划成果,上报县和乡镇规划成果。

七、规划成果

(一)县规划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中心城镇建设规模控制图。

4、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5、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6、县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图。

7、县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图。

8、县1:1万土地规划数据库。

9、规划附件:

(1)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报告、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报告等。

(二)乡镇规划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4、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图。

八、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遵循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按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强力推进,保证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修编任务,达到报批条件。各乡镇、各部门也应及时成立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组织机构、联络员在动员大会后报县国土资源局,切实加强对修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组织上、经费上保障修编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设技术指导组、技术组及工作班子,具体负责修编和协调论证具体工作,指导乡镇规划修编工作,重大控制指标的协调由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

(二)搞好协调衔接。编制规划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划的要求,充分征求各乡镇和各部门的意见,确保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同时搞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县国土局各国土所要积极协助、配合所在辖区的乡镇规划修编工作,认真做好前期调查。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5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加油站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2002]18号)要求,各地经贸、建设规划部门密切配合,编制了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目标和实施措施。但是,由于前期基础工作时间要求紧,各地在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指标标准、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操作性不强,存在着加油站规划数量偏多、基础数据不够完整和准确、规划指标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促进各地进一步完善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编制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有关成品油市场整顿和规范的要求为指导,通过编制和实施规划,加强加油站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严格控制总量,合理优化布局,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科学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体系。

二、编制规划的总体要求

(一)各地经贸、建设规划部门要根据《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格式和主要内容》(见附件一)要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设定中长期目标,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规划。规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下同)两级。省级规划应明确规定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加油站控制总量指标、加油站设置的基本指标标准;地级规划应根据上一级规划要求进行编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加油站分区布点规划(包括绘制现状图和分年度布点规划实施图)。

(二)规划应列出所依据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以及本地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道路发展规划。要明确列出规划期限。

重要国家标准规范有:《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等。

三、分析加油站现状及存在问题

规划应简述本行政区域面积、人口、主要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现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里程,主要道路机动车日平均交通流量;按照机动车类型列出机动车保有量和过境机动车数量;现有加油站数量、销售总量、分布等基本情况,并将加油站按等级、用地面积、销售规模予以分类。对加油站建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四、预测加油站需求,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总量控制指标

(一)加油站需求预测应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道路发展规划、机动车保有量及过境机动车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不同类型车辆公里耗油量换算系数和日均行驶里程数,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预测加油站销售量增长趋势,并在加油站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加油站需求。

(二)加油站设置的基本指标标准,既要符合国情,又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国道、省道百公里加油站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6对;高速公路加油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原则上每百公里不超过2对;县乡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指标标准;城区加油站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不低于o.9公里。

(三)加油站规划总量控制指标应保证平均单站加油量不低于目前平均水平,并逐年有所提高。

五、制定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规划应列出实施的步骤和措施。新建、改建、迁建、扩建加油站必须严格按照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和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任何部门不得越权擅自审批,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审批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规划形式

(一)规划应报经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规划一经批准即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选址因子评价;规模选择;布点规划

[abstract]:athomecurrentlyinvolvedingasstationgasstationchargingstationthreetostationofplanningandresearch,manydepartments,thedriveofeconomicbenefitsandotherfactorsledtothegas(gas,electricity)stationblindlyfallsandmanagementproblemofoutofcontrol,thispaperhasdiscussedthecityplanningareagaschargingstationlayoutplanning.analysisontheplanningofindustrybackgroundandproblems,using"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demandforecasting,sitelayoutplanning,planningtheimplementationof"overalltrainofthought,systemofcitygas(gas,electricity)stationdemandforecasting,locationfactorevaluation,rationalscaleselection,sitesiterequirementsandotheraspectsofthetechnicalrequirements,putforwardJiningcitycityplanningareagaschargingstationlocationplanningandtherecentconstructionplanning.inordertobuildandadapttothedevelopmentofcity,reasonablelayout,orderlycompetition,improvethefunctionofthesynthesisgas(gas,electricity)stationsystem.

[Keywords]:gasstation;station;chargingstation;locationfactorevaluation;scale;layout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4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以下简称加油(气、电)站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加油站增长速度较快。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据国家环保中心预测,近期汽车尾气排放将占到空气污染源的60%。发展天然气汽车、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加油电气站规划,加油站、加气站及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实行多头管理,从而导致加油电气站的盲目落位和管理失控。加油(气、电)站的专项规划成为政府对此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把控的抓手。

1.规划思路:

基于对该规划的编制要求分析,形成“现状调查与分析、需求预测研究、站点布局规划、规划实施”的整体规划思路。

2.规划难点及重点:

2.1规划难点:

规划中对于城市加油(气、电)站的需求预测是个难以把握的难点。一城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配套的滞后影响城市的发展,需要配套加油(气、电)站;二城市机动化的加速要求加油(气、电)站的增加;三城市中心区的疏解整治,安全环保要求加油(气、电)站的外迁;四油价的升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城市加油(气、电)站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一系列问题,使本次规划中的科学预测城市城市加油(气、电)站站点需求成为本轮规划的难点。

2.2规划重点:

统筹中心城区与加油(气、电)站布点规划,科学合理的选取站点选址因子评价,严格提出加油、气、电站站址选择基本要求,作为本次规划设计的重点。

3.加油(气、电)站布点规划

基于对国内外政策形势的发展,加油(汽、电)站现状分析与评价,以满足需求为目标,依据行政规划区经济发展趋势、道路交通规划及车辆和燃料消耗的科学预测,提出油气电燃料的消耗比例。然后根据规划范围内总用地,合理确定加油(气、电)站的规划布点。

3.1加油、加气、充电站需求预测分析

针对机动车燃料的不同需求,针对成品油预测、燃气消耗预测、充电需求预测分布进行了不同的预测方法。预测中以机动车发展趋势,近期以油气站规划为主,远期增加充电设施比例以满足电动汽车发展对充电设施的需求。

3.1.1.加油站需求预测

依据现状资料,分别通过按现有加油站销售量为基数预测、按机动车保有量、过境交通计算预测加权平均,预测成品油销售量。考虑单站销售量及车站比,预测济宁市辖区加油站数量

3.1.2加气站需求预测

依据机动车保有量以及用气车辆预测情况,预测2015年辖区燃气消耗量。考虑加气行为特性及空间密度,预测加气站需求数量。

3.1.3充电设施需求预测

充电需求的预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休戚相关,本文基于现有资料对电量需求保守预测,预测中近期充电实施以满足城市公交的需求为主,远期考虑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充电需求。

3.2规划选址因子评价: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7

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开展现状

专业课程作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职业技能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其开设的必要性及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现状如下。

(一)开设的专业课不够“专”,不能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由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者对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不明确,或者只简单的基于凑够学分的想法,导致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出现一些“多余”课程。即学生学习后既不能掌握本专业需要技能,也不能起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二)开设的专业课不够“细”,不能训练学生具体职业技能。由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只明确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技能的大概,具体技能不明确,导致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出现一些“过大”课程。即学生学习后只能明确大概的技能方向,并不能掌握具体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的教育初衷不符。

(三)开设的专业课不够“全”,不能涵盖主要职业技能。由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不了解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技能的最新最全动态,导致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出现课程“不全”现象。即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设置的全部专业课程之后,掌握的职业技能仍然有缺口和盲点,不能完全胜任岗位需要。

二、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规划基于岗位需求的必要性

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规划方法是一种逆向课程设置方法,即先调查本专业往年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然后分析各主要就业岗位的基本职业技能,再根据各职业技能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开设的课程后基本掌握就业岗位基本职业技能。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规划基于岗位需求的必要性如下。

(一)基于岗位需求规划专业课程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相一致。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技能为出发点,培养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人才。即掌握工作技能是最根本教学目标。基于岗位需求来规划专业课程就是按照岗位需要的工作技能来选择专业课程,让专业课程为岗位需要的工作技能服务。所以,基于岗位需求规划专业课程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相一致。

(二)基于岗位需求规划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开展问题现状相对应。在本文中的第一部分清楚阐述了目前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开展的典型现状,三类现状均直接或间接的与岗位需求的不明确相关。基于岗位需求来规划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本专业最新的岗位需求进行调研,让专业课程的制定者明确岗位需求。所以,基于岗位需求规划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开展问题现状相对应。

(三)基于岗位需求规划专业课程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面向汽车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学生在学校通过学习之后是要服务于汽车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岗位的。基于岗位需求来规划专业课程就是用岗位的“需”来决定学生的“学”。所以,基于岗位需求规划专业课程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规划

为了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规划,于2010年7-10月,采用访谈+问卷的方式,针对我校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面向湖北省58家汽车销售维修服务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调研单位部分列举如表1。

通过对湖北省内58家汽车销售维修服务企业毕业生的回访,以及各企业岗位设置、用人标准、知识能力要求的调查,整理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方向为:汽车营销和汽车保险,具体的就业岗位为: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零配件销售、汽车用品销售、汽车保险投保、汽车保险理赔以及汽车保险查勘,此外,一些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学还可能从事汽车服务管理岗位。具体课程规划流程如图1。

图1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规划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对应七个就业岗位,每个就业岗位又分别对应不同的职业技能。例如:汽车整车销售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为汽车营销观念能力和汽车整车销售能力;汽车服务管理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为汽车营销方案策划能力和汽车4S店管理能力。接下来,针对不同的职业技能又分别设置了对应的课程。例如:针对职业技能中的汽车整车销售能力,开设汽车销售技巧课程,针对职业技能中的汽车4S店管理能力,开设汽车4S店管理课程。至此,就完成了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的规划工作。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底线管控

为满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完善社会经济和国土资源的共同发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监督与管理,强化底线约束、保障空间安全,统筹划定“三线”,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锁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总量。

1“三线”划定的必然趋势

1.1社会经济主要矛盾变化对国土空间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着全局性的变化,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品质阶段转变,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更要创造美好生活,统筹推进三条控制线划定,是加强源头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1.2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划定

“三线”切实落实底线管控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亘古不变的历史思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思维,发展到“坚守资源上限、环境底线、生态红线”的底线思维,最终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思维[1,2],这一过程体现着人类对生态文明认知的进化,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载体,科学划定“三线”,优化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1.3编制“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三线”是重要内容随着多规合一和“三线”划定工作的逐渐深入,“三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是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推进多规合一的根本,是后续规划绝对不能突破的底线,需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对“三线”进行统筹优化[3],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需要在“三线”的范围内去做功能优化调整[4]。

1.4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求统筹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

之前我国空间治理的对象出现分裂管控与交叉管控共存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的规划通常缺少有效衔接,管控对象存在交错重叠,以至于实际管控过程中矛盾屡见不鲜[5]。空间规划推动了空间治理对象的全域化和统一化,在全区域内划定“三线”,确定全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格局,落实对空间治理对象的全域统筹管控。2“三线”的划定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十以来,国家重视并逐渐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要求树立尊重原生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从生态安全、生态承载力、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功能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把生态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2.2底线管控原则

所谓的底线就是指包含生态、生产、生活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值[6]。国家一直强调力保18亿亩耕地红线,而基本农田划定就是落实耕地保护的关键手段,就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都是以城镇规模预测确定城乡的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对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考虑有不足之处,缺乏控制性边界合理约束城镇发展。因此遵循自然资源供给上限、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的同时,还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刚性约束,科学地预测城镇发展方向与规模,合理预留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城镇开发边界的底线管控。

2.3动态变化原则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尊重自然生态变化、城镇规模增长以及产业发展等情况的动态变化归类,结合空间规划期限,适时地评估三区三线的合理性,合理确定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空间规划对底线进行严格把控,凸显其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建设与布局,以达到动态平衡。

3“三线”的划定与管理策略

3.1坚持底数统一和实事求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划定

“三线”科学划定“三线”,首先需要统一形成“一张底图”,而这底图底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一致性处理和统一基础数据。结合目前国土空间的利用现状,将土地、海洋、草原以及森林等资源按照分类标准完成分类统计,将统计和调查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完善和划定三条控制线。基于三调调查成果,归并规划所要的现状数据和相关信息,经处理达到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形成一张底图[7]。

3.2基于双评价成果科学划定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是三线划定研究分析的基础,是协调三线划定矛盾的统一标尺和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旨在探索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风险,以明确可操作实施的生态环境的底线和资源利用的上限,综合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素,通过归纳分析与评价,明确国土空间在生态、农业、城镇等主体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和潜力[8];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是对各种状态的开发保护利用方式进行适宜性程度的评价,此评价需要明确生态保护重要和极重要程度,确定国土空间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同时还需要划分生产、建设规模和结构,完善空间分布,是统筹划定与落实“三线”的科学依据。

3.3依据主体功能着重有序划定

基于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评价,以自然保护地为主,将生态极重要和极敏感脆弱地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对矛盾图斑先行合理扣除,再按照国家要求进行补划,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相应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应依据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划定,基于现状耕地,根据耕地质量、土壤质量、粮食作物种植情况等,在严守红线的基础上,把分布集中连片、质量等别高、生态环境好的耕地依法优先划入基本农田范围,同时为满足发展需求,应建立储备区,允许在担保“质量不降低、数目不减少”的前提下,对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按照上级规划导向,合理地策划发展空间,明确城镇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9]。基于现状,对资源承载力、人口、经济、布局、重点项目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地框定建设规模总量,优化并形成城镇开发边界的初期方案,同时还要考虑未来城镇规模发展,科学地预留一定比重的留白区,即划定弹性空间,作为将来的开发空间,形成城镇开发边界方案。

3.4分类协调冲突统筹划定

三条控制线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交叉重叠时,处理这类矛盾需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协调,由各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同步划定“三线”,避免交叉重叠,要做到城镇开发边界避开生态功能,尽量不占基本农田,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保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保证永久基本农田规模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当前已经划到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的耕地、建设用地、矿业权等逐步有序扣除、予以退出,落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内的,要按照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根据对生态造成的影响,确定其要不要退出。对于协调退出的基本农田,必须要在县级行政区内进行同步补划,确实没有办法补划的,可以在市级行政区域内进行补划。

3.5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级划定

基于空间结构和空间治理的优化调整,构建和完善全国统一、互相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三线”作为核心要素,各层级在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任务和执行政府管理事权时,必须从上而下逐级划定“三线”。对于不一样的空间规划来说,要明确“三线”划定的标准和各个协调划定方案,明确需要保障的重大项目,同时还要按照“三线”总体布局和重点区域,完善各层规划的任务,并进行有效衔接,明确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

3.6结合用途管制实施严格管控

对于生态保护而言,应该按照禁止开发区的管制要求实施管理,严格控制不适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除持续生产生活和提升生态功能的各种利用活动外,严格禁止肆意改变土地用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后,要求“不能减少、鼓励增加”。对于某些用地性质较强的,须要以党中央、国务院规定的重大项目要求,经过论证确实没有办法避让的、确实必须占用的,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另一方面,除列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外,在不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工作的情况下,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规划工作顺利实施,改善管控举措,进而加强并完善国土空间的管制。

4结论

三条控制线作为环保领域的“底线”、土地领域的“底线”、城镇发展的“空间上线”,文章通过当前时展的社会经济主要矛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对空间规划有着更高的要求,引出“三线”划定已成为国土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多规合一的编制工作,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线”空间布局,遵守坚持生态优先、强化底线约束、保障空间安全等原则,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地逐级划定“三线”,依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三线”实施严格管理与控制。“三线”不仅仅是规划空间上的三条引导线,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机制,强调各项政策在空间上的综合性和协同性,这是对管理提出的更加精细化和高效的新要求。三条控制线要划得实、守得住,有权威、落实好,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冬荣,麻战洪.“三区三线”关系及其空间管控[J].中国土地,2019(7):22-24.

[2]吕冬敏.浅谈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的划定与管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265-275.

[3]刘勤志.基于“多规”整合的“三区三线”划定及空间管控探索———以浏阳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5):88-94.

[4]祁帆,谢海霞,王冠珠.国土空间规划中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J].中国土地,2019(2):26-29.

[5]许景权.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对我国空间治理变革的认识与思考[J].城乡规划,2018(5):14-20.

[6]刘仨.县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8.

[7]韩青,孙中原,孙成苗,等.基于自然资源本底的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构建及应用———以青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50-2162.

[8]杜海娥,李正,郑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19,28(S2):159-165.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9

一、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

过去人们常说,“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一般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现在不一样了,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特别是各部门、各乡镇(街)主管土地工作的领导以及抓项目建设工作的同志,经常参与征地工作,应该深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性。说它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面大,应用范围广。大家知道,无论是单位搞建设、搞开发,还是个人建住房、搞生产,都需要用地,而用地就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如何掌握土地的资源现状,如何预测未来土地需求,如何科学安排和协调各业用地,都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安排和落实。因此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方方面面,其应用范围甚至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要大,还要广。

第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强,威力大。国家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目的就是要加强土地的用途管制。只有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地块,才允许搞建设;规划为一般农田的就得搞农业,不能搞建设;划定为基本农田的,绝对不能搞建设。使用土地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规划的用地指标也不能突破,这些都是刚性的。除非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必须使用耕地的,可以使用一些耕地,可一般耕地要省政府批准,基本农田要国务院批准,市级以下政府都没有审批权。同时要按法定程序局部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报批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你违法占地,要追究占地和批地责任人的责任,轻者追究行政责任,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现在国家有各级土地监察机构和督查机构进行执法,还有多颗遥感卫星在天上巡视,半年一出图,哪里有微小的地貌变化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瞒都瞒不住,捂也捂不了。

第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各业用地进行规划和安排。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做的好,规划安排的科学合理,就有利于促进各业协调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否则,如果规划安排的不好,就难以保证各业用地需求,就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保护的有力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宏观上的控制,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利用土地,能使土地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和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有力地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强调了保护耕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极其重要,当前规划修编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把规划修编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这项工作安排好,落实好。

二、明确任务和标准,保证规划修编工作的质量

这次规划修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于我区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规划修编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二是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原则;三是坚持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的原则;四是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五是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原则,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保持耕地问题基本稳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是政府各部门、各乡镇(街)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在这次规划修编工作中,各部门、各乡镇(街)必须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

(一)国土部门的工作任务。我们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是1996-2010年,已即将到期,本轮规划修编的期限是到2020年。整个规划修编工作由国土部门来牵头,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国土部门还要具体搞好土地资源的评价,各项基础数据的调查,要开展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以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专题研究,还要编制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等等,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对此,国土部门要认真研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街)的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街),要把本单位的一些必要的行业基础数据、未来发展规划以及用地需求情况调查好,预测准,并落好位。具体要按照国土部门的要求,由你们的专业人员与国土资源分局规划修编办公室共同操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末我们已经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各个部门都安排了专业人员,搞了一次初步的调查,上报了一些数据。但有许多部门报的数据很不准确,有的根本就不可用,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数据都拿不出来。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数据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具有时效性,必须重新调查。这次在工作中,上报数据要认真核对,要求必须准确,不能应付糊弄。特别是未来发展数据,要让你们的专业人员搞好测算,科学分析,领导要亲自过问把关,把数据搞准确,并按要求及时报上来。【今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管制功能将大大加强,用地审批完全要按规划进行,不符合规划的将很难批地。据国土部门讲,这次规划修编的各级规划图件,国家要求采取电子版数字化处理,并与国土资源部联网。国土资源部从网上就可以全部掌握全国每一个地块的规划用途。批地时有一点违背总体规划的都会被发现,差一点也不行。另外,由于国家直接控制,再像以前那样大量的修改规划是根本不可能的,区国土分局有再大的本事,跟省市的关系再好也没用。这一点你们应该注意。这次规划修编是一次机会,要认真预测好,规划好,如果规划不好,以后用地批不下来,就是你们各乡镇(街)、各部门的责任。】

(三)规划修编的标准及要求。前面我已讲过,由于这个规划实施后就要按此进行批地,搞的科学,对经济发展就有充分的保障,搞的不科学,对经济发展就会形成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规划修编工作的质量,其标准就是各项利用指标综合平衡要科学,规划布局的确定要合理,落位要精准。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超前预见性,做好科学论证,要克服上轮规划的不足,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对上轮规划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整,对新规划进行科学的定位,以使新规划更好地指导和控制今后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保障经济发展不受制约,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是单项规划,强调的是总体。我们全区总的幅员面积是一定的,一共是1677.42平方公里,去掉城乡居民点和85%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不能被占用的林地等,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我们各业都要快速发展,都要大量用地,大家都争这些地,用地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在规划中如何照顾全面,整体协调,综合平衡,科学布局,准确落位,是保证规划质量的功能所在和关键所在。因此,各乡镇(街)、各部门在测算规划期内的未来用地时,一定要本着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规划原则,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不能呼天海地的上报计划。因为空间有限,大家都要发展,指标不可能都给你。因此,我们要精心研究,提高预见性,尽可能达到准确落位。这次规划修编,全区的规划指标分配,由区政府来统一平衡;各乡镇(街)规划的指标平衡、布局落位都由你们政府自己来定,定的合不合理是你们自己的事,以后批地再不符合规划,谁也没办法。各乡镇(街)及各村的规划由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统一向区政府报计划、端盘子,同时在报用地需要计划时,要根据轻重缓急程度排出先后顺序,以便在区里平衡时统筹考虑。

三、强化措施,确保规划修编工作顺利进行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这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涉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经济建设用地,是一项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各乡镇(街)和各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从现在起就要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因领导变化很大,区政府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各乡镇(街)也要抓紧成立或调整领导组织,配齐工作人员,并要有一名领导负责这项工作。各部门也要抽调得力人员和专业骨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使这项工作有专人抓,有专人负责。

(二)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面广,是多层次、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各乡镇(街)、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发展计划和远景规划,抓紧制定好自己的用地方案。各乡镇(街)、各相关部门要与区修编办公室紧密联系,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内容,谁的任务谁负责,不准找任何借口和理由推拖,耽误工作的区政府要追究责任。同时,各乡镇(街)、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搞好协作,共同把这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好。

(三)要严肃认真,保证质量。鉴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极端重要性,各乡镇(街)、各部门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对这样一个长远的、涉及全社会的重要规划,不下大功夫、大力气,不多动脑筋,不认真细致是无法保证质量的。修编工作搞得科不科学、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到今后用地工作是否顺利,对此我们大家都有责任,而且是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各乡镇(街)、各部门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和态度,认真细致地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规划的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协调;途径

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是保障建筑物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要使建筑能够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就要寻求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均衡,在与建筑用户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建筑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打造出实用、审美兼备的建筑物。

1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两者间的关联

1.1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涵

建筑规划,主要是围绕建筑功能的发挥,针对建筑物所处的区位、外形,在综合分析后,使建筑物各项基本功能能够得以保障,从而确保建筑物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需求。建筑规划侧重以布局及优化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为主要目的,在建筑规划的原则上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出强调建筑的各项功能[1]。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规划基础上,借助于建筑技术,调集各类建筑资源,通过在建筑布局及建筑空间营造上进行个性化创造及设计,使建筑物的功能得以扩展丰富,从而凸显出建筑物的美感,取得美观和实用的均衡。衡量建筑设计好坏的指标主要是建筑物用户及建筑行业的认知感受。

1.2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在关联性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可以一分为二看待,首先,建筑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因素,其本身是建筑设计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贯通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桥梁和纽带。建筑设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性化色彩,而建筑规划的介入,可以起到限制及矫正建筑设计的作用,从而使建筑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物用户及城市规划的客观需求。离开了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在准确性、规范性上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导致的设计变更会对建筑设计成本造成极大损害。其次,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的有效补充,也是进一步满足建筑需求的重要途径。建筑规划是从整体上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设定,涉及到更加具体细致的建筑需求时,则需要建筑设计的参与,例如,建筑规划侧重对建筑成本及建筑技术加以强调,此时在建筑设计中就应做好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的协调及管控;而如建筑规划中对建筑物的外观提出了要求,具有明确的规划主题,在跟进建筑设计时,就要在保障建筑物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调动及运用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谋求建筑功能和建筑外观的协调。

2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上出现的相关问题及缺陷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取得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建筑物的使用需求进行完善丰富,最终使建筑物能够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做到资源与成本的节约。现阶段,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协调上面临以下问题及不足:首先,建筑规划更多地交由建筑设计人员完成,建筑设计人员具备设计方面的专业性和优势,但在建筑规划的全局性考量较为欠缺,极易导致建筑规划科学性不强,反过来损害建筑设计的开展实施。其次,在建筑设计层面上,存在以下两个缺陷:第一,建筑设计在创新性上不强,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手段方法较为单一固定,无法充分彰显建筑物的外观美,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我国城市规划趋同化严重,城市特色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在建筑设计实施中,没有全面参考建筑用户的要求。建筑设计一方面需要建筑设计师发挥其设计特长,在建筑规划的统领下,展开相应的建筑设计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本着建筑物功能及使用需求得以充分施展的原则,做好建筑设计与建筑使用者的需求沟通交流。从这一环节上看,建筑设计与建筑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时有发生。

3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的途径方法

3.1巩固建筑规划的基础指导地位,为建筑设计的实施提供参考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化,要对建筑规划的基础指导地位加以强调及突出,在进行建筑规划时,既要立足眼前,又要长远考量,在做好建筑物功能需求的规划布局时,留存足够的设计空间,以便于后续的建筑设计实施及优化[2]。在进行建筑规划时,要对城市及区域的发展趋势及建筑物功能需求的拓展提升加以分析及预测,一方面给建筑设计的介入提供设计空间及设计方向上的便利,使建筑规划更趋科学合理,节约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对建筑设计中问题易发点进行分析预防,从而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策略,提高建筑物的规划及设计质量。建筑规划的基础指导作用的保障及巩固,还要做好建筑规划理念及建筑规划水平的改善及提升,通过对建筑规划知识的掌握及补充,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规划能够与建筑设计达成匹配,最终使建筑物能够取得质量、功能及特色上的统一。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在建筑风格及样式较为统一,从中可以窥见建筑规划基础指导作用的身影,而我国四川省成都市对下属五城区及安徽省巢湖市对市区所采取的统一规划建筑色彩的办法,也是建筑规划指导作用的集中体现,也给建筑设计提供了统一的思路,凸显出城市独居魅力的建筑风韵。

3.2建筑设计应在遵循建筑规划的基础上,增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互动

建筑的实用功能及建筑物的基本功能需求依赖于建筑物的区位选择,布局设计,而建筑物的功能扩展则需要建筑设计的参与及引导,从中体现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一种互通性和互动性。建筑设计在实施中,要在紧密依附建筑规划的基础上,对建筑物布局设计进行统筹优化,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调度建筑设计资源,力求达到建筑物建筑美感和建筑功能的有机融合,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互动或交叉渗透中,不断丰富及拓展建筑物的功能表现。例如,现阶段被社会广泛推崇的环保绿色建筑,其可以视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有效互动的典型,建筑规划中对环保绿色建筑的方位朝向布局进行了明确,而建筑设计则侧重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在建筑物的采光、能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等多个环节进行细化设计,从而使建筑物在外观及功能上都达到最佳的居住效果。

3.3围绕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

在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协调上,另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建筑物周边自然环境的参与,为两者的协调创造条件。在建筑规划中,基于建筑物功能需求的发挥考虑,应注重保护及利用自然环境,在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建筑物功能实用性和建筑物社会审美性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建筑物周边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就要力求以新颖独特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凸显出建筑物所处区域的自然及人文特色,给予居住者一种惬意舒适的居住环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有机融汇的范例上,浙江省乌镇、江苏省昆山新区在规划设计建筑时,形成的水特色及生态绿地特色,体现出了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的特征,彰显出了独居风韵的地域魅力。

4结语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相辅相成的一种内在关系,在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及协调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应通过建筑规划基础指导地位的明确、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交叉渗透、建筑设计,建筑规划与建筑物自然环境的结合等措施来加以改善及化解,使建筑物可以兼具建筑功能及外观审美。

作者:游肖珍单位:东莞市寮步镇规划管理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