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防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5:11:55

地震预防知识篇1

发生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还得听专家的。地震局官员介绍说,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如果你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地震预防知识篇2

2、防震减灾关爱生命

3、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4、汲取教训依靠法制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5、掌握科学地震知识远离地震谣言危害

6、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7、灾害之前早预防灾害来了少伤亡

8、提高防震意识落实减灾措施

9、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能力

10、安全知识进社区

11、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12、家事国事天下事,防震减灾是大事。

13、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14、防震宣传进万家家家幸福安康平安相伴你我他

15、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16、防震减灾,平安常在。

17、普及防震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18、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19、生命无价,平安是福。

20、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21、参与防震减灾,构建和-谐社会。

22、树立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23、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24、和-谐中华,共同的家园;防震减灾,共同的心愿。

25、防震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26、爱护地球,减少灾害,保护环境,共享和-谐。

27、防震减灾重如山,全民携手保平安。

28、灾难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29、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预防人人有责。

30、防震减灾人人抓,幸福社会千万家。

31、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32、增强防灾减灾观念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33、防震减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4、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35、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36、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37、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38、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39、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中国心连心

40、防灾减灾构建和-谐

41、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科学预防,减少灾难。

42、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43、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44、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45、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46、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7、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48、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9、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50、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51、防震依靠科学,减震依靠大家。

52、防灾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53、震害无情人有情,有灾就要人帮人。

54、居安当思危,防灾人为先。

55、震前的预防比震后的救援更人道。

56、早防灾,减大灾,早治灾,少受灾。

57、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震减灾效果必现。

58、天灾人祸时常有,防灾之心不可无。

地震预防知识篇3

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党支部要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宣传任务,树立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坚持“田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宣传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与功能,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自救互助的能力。

宣传的内容:

(一)以普及地震科学常识、工程抗震知识,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主,要坚持不懈,注意控制宣传力度。

(二)穿政府的应急预案,各种防震和自救互助知识,使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真正家喻户晓,随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掌握社会舆论动向,及时平息地震谣言。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措施,震时应急避震与防止次生灾害的措施,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知识的宣传,同时还要加强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的宣传,保持社会的稳定。

(四)地震灾害发生后,要尽快让群众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了解领导部门的指挥意图,及时公布震情、震后趋势和政府实施的救灾应急对策,针对实际灾情宣传救灾知识。

三、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职责划分及宣传形式

全县各级党组织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在县委宣传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领导,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列入宣传工作计划,宣传的内容、宣传的口径由香河县地震办公室负责。

(一)教育局,要抓好校园防震减灾宣传阵地建设,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地震知识水平和临震应急能力。要在香河县地震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好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三个一”活动,即每一个乡镇确定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监狱重点校,每一所学校每月要换一次防震减灾知识专栏或板报内容;每半年内县地震办提供一次防震减灾知识教案,同时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教学实际开设防震减灾知识课程。

(二)广播电视局,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县委宣传部门和县地震管理部门的组织指导下,严格遵守有关的宣传规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的宣传,日常宣传应开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宣传的主要内容,主要以国家省、市文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临震应急知识为主。

(三)各乡镇政府要抓好对所辖村、街的防震减灾知识及宣传工作,宣传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建设住宅抗震设防意识教育和临震应急知识的宣传以及震时避震知识的宣传。

(四)街道办公室,要抓好各居民委员会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宣传的重点是;所辖区的地震应急预案,要做到家喻户晓;临震应急知识和避震知识宣传。

(五)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基层企事业单位要做好机关内部和下层单位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即使准确地将县委宣传部门和地震管理部门统一部署的内部教育内容和有关文件、法律、法规传达到本单位的群众,各单位还可利用橱窗和放地震录象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六)可能生产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管理单位和生命线工作管理单位,即,广播电,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视局、电信局、交通局、电力局、县石油公司、三强自来水公司、供气系统或单位,要重点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因震所造成的各种营运中断而尽快恢复运营技能知识的宣传,同时还应加强日常维护与维修的业务知识培训,保持各功能系统有良好的工作状态,要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搞好地震应急预案的内部宣传。

地震预防知识篇4

公告

(第四号)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业经20xx年4月29日大连市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20xx年5月25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xx年7月28日起施行。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四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规划、城乡建设、国土房屋、交通、民政、教育、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根据授权,做好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第五条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并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

第六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七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防震减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干扰、阻碍、破坏防震减灾活动的行为。

鼓励、引导、规范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海域地震活动的监测预测工作,推进海岛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提高海域地震活动监测预测能力。

第十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范围和要求。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

第十一条新闻媒体报道与地震预报有关的信息,应当以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的地震预报意见为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不得制造、传播地震谣言。对扰乱社会秩序的地震谣言,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迅速予以澄清。

第十二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加大对群测群防所需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学校、社区和企业事业单位防震减灾联络员,负责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工作联络。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助理员、联络员的指导和培训。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地震小区划、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分析,为制定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程震害预测预防措施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第十四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三)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第十五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管理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监理。

第十七条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地震、城乡建设、国土房屋、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已建成的学校、养老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医院、大型商业设施、大型文体场馆、车站、机场、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发现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责令建设工程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十八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的抗震设防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抗震设计方案,引导和扶持农村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

第十九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城市广场、体育场馆、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室内外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并向社会公布。

鼓励全社会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第二十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维护和管理。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第二十二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排查和消除地震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每年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

第四章地震应急救援

第二十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区(市)县人民政府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大型文体场馆、大型商业设施、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站、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依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的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制定、适时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地震预报意见后,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正确引导社会舆情,并按照地震应急预案,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根据震情发展,向社会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二)责成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以及次生灾害源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立即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三)督促检查安全防范、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四)责令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及相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五)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

(六)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七)其他地震应急措施。

第二十五条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响应。

第二十六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托公安消防队伍或者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救援器材和防护装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依法参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七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物资储备、调拨、配送、征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地震应急物资供应。

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抗震救灾的需要,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与管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等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破坏地震监测设施、未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未依法履行职责以及制造、传播地震谣言等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地震预防知识篇5

论文摘要:地震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随着地震灾害治理步入人本化、科学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我国地震灾害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初步确立了知识共享制度。会商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多种监测成果和科技人员群体智慧的结合;资源共享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物质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信息公开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信息的共享和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结合;地震灾害治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知识共享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高的结合。

所谓知识共享是指通过单向的、双向的或多向的知识传递,实现个体、群体、组织等不同的知识需求主体之间各种形式的知识交流与互动,以此促进知识所有人、拥有人、占有人与其他主体分享知识以及知识被共知、共用乃至整合使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社会知识化发展中由于客观存在的知识不对称和知识鸿沟仍在深化。具体到地震灾害的治理,由于防震救灾中受难群众的巨大的多方面知识需求和政府决策的巨大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需求,加之,防震救灾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知识化、社会建设科学化、知识受益大众化的今天,防震救灾无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工程,而实施和完成这项高度知识化的工程必然有赖于有效的知识共享制度与机制。知识共享因此成了各国地震灾害治理必然选择的重要制度。

5.12发生在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灾害,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抗震救灾工作也由此面临着诸多困难。有效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必然要求实现各方智慧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共享。事实上,在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灾害的防治中,各类知识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如,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中地震专家现场解说防震救灾的知识使人们从中学到了有效防震救灾常识,一定程度增强了人们科学防震救灾的能力;又如,一些专业性的网站第一时间了“地震灾害救灾防病知识”,既普及了地震灾害中科学的防病知识,增强了人们的在地震灾害面前自救能力,又实现了灾害防病知识的社会共享;中国心理学会于5月15日发出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治疗专业人员的倡议书,承诺中国心理学会将重点支援四川的心理专业人员在灾区成立心理救援站,并对有关工作人员做专业培训,内容包括了解灾民心理、ptSD、干预策略和方法(包括各种可能的治疗)、对救援人员,如军人、医护人员、社会救援人士和大众进行心理教育,预防可能产生的替代性创伤。

这不仅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在地震灾害治理中的专业承诺,更是中国心理学会作为专业学会以其特有的专业集体智慧向社会在地震灾害治理中所作的知识共享承诺。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灾害治理中类似的知识共享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本文拟从历史的知识共享实例和现实公共政策制度的梳理中,着力探讨我国地震灾害治理中知识共享的制度,以期能对我国地震灾害的治理的制度化建设有所助益。

1 历史经验表明:规范化、制度化的知识共享有助于防治地震灾害

在我国防震减灾的历史上,“群防群测”式的知识共享创造了大地震防震减灾的奇迹。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发生在辽宁海城的大地震被准确预报,这使得辽宁省南部的100多万人及时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仅仅在撤离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就被7.3级的强烈地震击中。在6市10县的震区范围内,城镇房屋毁坏508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86.7万间,却仅有1328死亡,占全地区人口0.16‰,有效的地震预报大大降低了这次地震的灾害损失。在世界历史上,成功地预报7级以上的大震,这还是第一次。震后,美国、新西兰、日本、罗马尼亚、西德等十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纷纷到海城考察。他们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成功是由于能够及时地收集大量地震前兆的异常情况,并且及时归纳、分析、总结的结果[1]。这其实就是震前的知识共享的威力,更确切地说是“群防群测”式的知识共享机制的威力。

海城地震能够被成功预报,专业的地震工作者功不可没,但当时实行“群防群测”的方针,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海城的这次预报来说,正是密布在辽南的群测群防网点收集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如蛇、鼠、鸡、青蛙等动物异常,以及水异常等,并且及时汇总到了地震专家面前,地震专家在汇集各方信息与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做出了果断的判断,才使得当时的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能够作出大地震就在眼前的判断,敢于发出临震预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正是群众的智慧和地震专家团队的防震减灾集体智慧的共享实现了这次地震灾害的有效治理。

2 我国防震减灾公共政策中知识共享的制度

所谓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公共机构根据一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以政策成本和政策效果的比较为依据,对一定的公、私行为采取约束和指引,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计划、规则、项目等[2]。美国政策科学的著名学者厄尔逊有一个经典的表述,他说:所谓的公共政策也就是政治家及立法者所制定的,由行政管理机关所执行的法律和法现行的防震救灾的法律、法规、规章、决定、规划等,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06)、《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2007)等。可见,我国防震救灾的公共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根据这些法律、法规、规章、规划等规定,下面着力对我国防震救灾公共政策中知识共享的制度作简要分析。

2.1 会商制度

会商制度在我国是伴随地震预报的出现而产生的,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提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4]。当时地震预报的专门机构尚未组成,由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有关机构兼管地震工作,发生震情,由几个部门的有关地震监测人员,一起商讨地震趋势,便产生震情会商会的形式。70年代初,国家地震局建立,地震预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了组织保证,在当时的《地震预报条例》上即明确规定地震监测部门“一般每周会商一次,特殊情况下,要紧急会商,会商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5]。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震情会商也由此成为我国执行地震预报任务的根本制度。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各级地震部门已经形成完整的震情会商体系。实践表明,建立地震灾害治理的会商制度,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员的智慧,在执行某一灾害治理方案前,对该方案所能达到的目标与实施手段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研究、探讨,并经过充分会商后抉择,达到用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可见,会商制度是运用多种监测成果和发挥科技人员群体智慧的好形式,由会商制度形成知识共享成果——会商提供的预报意见是政府地震减灾决策的科学依据。定期和不定期震情、灾情会商会、自下而上,层层上报会商意见,已经成为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法定制度。1998年国务院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对各种地震预测意见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地震预报意见。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可以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地震预报意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第1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第40条对会商制度也有明确的规定。

2.2 资源共享制度

一般说来,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如一个国家、若干区域或相关组织)的所有或部分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提供给特定的组织成员、特定的服务机构、用户或社会公众来分享利用。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于使相关的范围内的组织、机构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整合的资源,其实质在于资源在一定空间和地域内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主体的资源使用需求,进而使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地震灾害治理,尤其是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灾害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其调动社会资源之广泛、配置社会资源之迅速、利用社会资源之迫切、资源使用惠及对象在一定区域之普遍、资源使用对民生和灾区社会稳定影响之深刻远非社会常态运行时所能比,更为重要的是这时的资源利用带有很强应急性、集成性和公共性,因而对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更高也是必然的。也只有这种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地震灾害治理中的知识共享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试想想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物质技术资源共享高水平的知识共享何以有物质技术支撑;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资源的共享高水平的知识共享何以产生;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组织管理资源共享高水平的知识共享何以运行和实施。正是基于此,在总结我国以往地震灾害治理资源配置与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地震灾害治理建立了相应的资源共享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第33条明确规定,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非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情和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应当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责成经济综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救灾工作并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救灾资金和物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06)更为明确的规定了资源共享制度,根据该预案,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重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视省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国家地震应急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由国务院实施国家地震应急,发生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由中国地震局实施国家地震应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2.3信息公开制度

在社会信息化、知识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当代,实现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信息公开。由此,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公开、透明的理念十分强调政府信息的公开及相应的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其深刻的意蕴在于: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构筑政府与公众的信任与良性互动,使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获得持续信息支持和知识支撑,进而对政府治理过程实施有效监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信息公开、透明正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的行为准则和目标。公开、透明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权力运作的主体、依据、程序是公开的;行政权力运作的过程是开放的,公众可以依法参与。如果政府权力的运作规则、方式乃至程序不为公众所知,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各种政策都是在神秘的氛围中出台的,那么政府与公众之间必将产生距离和隔膜,同时这种“暗箱操作”还将带来腐败问题。因而,在现代政府行政改革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心主题就是建立阳光政府。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信息、知识传播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是依靠个人和个人、个人与传媒、个人与组织、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的自觉表达和信息获知来维系与建构的,离开了对信息自由的选择和知悉,离开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和传播,人、组织、政府就丧失了自身同社会互动、联结的纽带,就会失去自立于现代文明社会的起码资源基础。依法知悉、获取、交流、传播信息是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纽结本质上应享有并不容侵犯的一项基本权利[5]。为此,国家在宪法上或在法律上确定公民的该项权利,并以法律保证实现该权利。人们将此权利称为“知的权利”、“了解权”、或“知情权”等。在当代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中,知情权深刻意义就在于从法的角度体现了文明社会对人与信息关系的一种深刻的认同,表达了现代社会成员对信息资源的一种普遍的利益诉求和权利意识,从而为当代国家的公民权利建设展示了一个重要的、不容回避的认识主题。

回应上述时代要求,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今年5月1日生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的安排实际上是提供了“双引擎”的动力装置:一是规定政府应依法主动公开信息。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二是公民、法人和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行政机关披露特定信息。从这种制度安排看,公民、法人和组织的申请本身就可以构成直接推进信息公开的社会性力量。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安排看,政府向公众开放信息,不是恩赐,不是“自我革命”,而是一项法定义务,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回应。

具体到地震灾害的治理来说,及时、准确的地震预报信息可以提高政府和全社会防震减灾工作和活动的效率,安定人心,减少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但是,由于地震灾害信息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重大信息,对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加之,实践中出现的虚假信息和多渠道信息给社会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和不良后果。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了地震预报统一制度,并对地震预报的程序进一步予以明确,对不符合地震预报程序要求的地震预测意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16条、第31条的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告震情和灾情。

2006年颁布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更进一步明确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的信息公开制度,细化了地震灾害治理中信息及时公开的具体要求。根据该预案,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收到特别重大、重大地震信息后,应在4小时内报送国务院办公厅并及时续报;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情况。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中国地震局和有关省(区、市)地震局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1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2.4 地震灾害治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制度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是对科学素质内涵作出的定性表述。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概括为“四科,一能力”,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2条关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的要求。在界定公民科学素质基础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方式、途径是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传播与普及。学校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大众传媒开展的科学技术传播,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知识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公众开展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对提高全民特别是没有系统接受基础教育的劳动者的科学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见,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普及与传播。

对地震灾害的治理来说,由于地震知识、防震救灾的知识常常是人们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更为专业的科学知识,因而更需要相应的普及、教育培训及传播制度。实际上,这种普及、教育培训及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地震灾害治理公共知识的共享过程,也是地震灾害治理中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过程,更是地震灾害治理中知识共享水平提升的过程。基于地震灾害治理中公众对科学知识的迫切需求和国家在地震灾害治理中对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我国的地震灾害治理的各类公共政策均对地震灾害治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培训和传播做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这就从激励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的研究成果推广的角度为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制度保障;第2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加强对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依据该规定,防震减灾知识的教育、培训和传播是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这就使防震减灾知识的教育、培训和传播有了政府责任机制的保障。

2007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更是对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培训与传播做了具体的制度安排:

(1)政府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根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2)专业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合培训与演练制度。根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3)军队、武警和民兵的应急救援专门训练制度。根据规定,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4)公众的应急知识普及、传播和必要的演练制度。根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5)学生应急知识的教育制度。根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06)从宣传、培训和演习三个方面重申上述制度。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更是着眼于未来,提出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其一,强化各级政府的防震减灾责任意识,建立地震、宣传和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机制,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其二,建设国家防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实现交互式远程防震减灾专业技术教育;其三,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其四,建设以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科普教育基地。

3 结 语

地震灾害的发生,尤其是破坏性的地震灾害的发生,对政府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与灾害治理能力是个综合的、严峻的考验。由于地震灾害的治理关乎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关乎灾区的经济重建、社会和谐与安定,更关乎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与良好信任关系的建立,因而地震灾害的治理应当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应急管理体系之中。中外地震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知识化,社会建设的人本化、科学化,治国之道的民生化、法治化,地震灾害的治理也在步入人本化、科学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我国地震灾害治理的制度建设中,知识共享制度的建设已经初步在地震灾害治理的公共政策体系得以确立,其中会商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多种监测成果和科技人员群体智慧的结合;资源共享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物质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信息公开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信息的共享和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结合;地震灾害治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知识共享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的提高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常梦飞,防震.请借鉴历史经验[n].检察日报,2008-05-14.

[2] 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 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科学分析[DB/oL].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505/2008-05-18/2008-05-20.

地震预防知识篇6

一、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麻发〔20__〕11号),我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的工作安排和要求,认真作了安排部署,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认真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好各阶段学习活动,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任务。

二、按照年初拟定二oo九年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目标。

(一)加强地震监测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1、跟踪、分析我县地震活动动态。

通过与省数据传输现代化和信息化共享,及时接收××省地震监测台的全省及周边国家和我县地震活动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我县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情况,为正常的地震分析预报提供了依据。

2、加强对震情信息的收集和上报。

二oo九年,每月都按时向县委、县政府、第六纪工委、县人大教工委、分管的副县长、联系的人大副主任和政协副主席上报一期省内、州内和本地区地震活动简报,使各级各部门对当前震情都有全方位的了解。

3、认真贯彻落实《××省地震监测管理规定》。

《××省地震监测管理规定》(省政府第152号令)颁布后,县地震局于20__年5月28日,及时组织地震监测预报股对××县境内的水电站、桥梁、发射塔、高层建设工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马鹿塘水电站符合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我局将调查结果在县人民政府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上作了汇告,并按规定要求提出了马鹿塘水电站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议。

按县人民政府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好马鹿塘水电站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建设,于6月27日,我局组成5人工作小组,前往马鹿塘电站,就马鹿塘电站的规模、库容、坝高等进行实地勘察,并就贯彻××省人民政府第152号令《××省地震监测管理规定》,与指挥部领导交换了意见,对关于马鹿塘电站建立专业地震台站达成一定的意向。

4、严格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

(二)认真抓好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工作。

1、抓好震害防御工作。

为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提高各类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为此,我局结合当前地震趋势和强度,认真抓好抗震设防管理,监督新建、改建和扩建三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设防工作,努力提本文来源:文秘站高我县建设工程的综合抗震能力。

2、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综合抗震能力。

今年以来,我局加大了防震减灾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方式进行宣传,认真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地震科普知识。充分利用三月法制宣传月、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五月科技宣传周搞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防震、避震知识宣传活动,除在县城区进行宣传外,还认真开展了小学生防震、避震知识讲座。共展出《××农村民房建设抗震知识》宣传图片30版,共发放《小学生地震知识讲座》10余份、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30余册和地震基本知识、地震自救知识等科普资料3000余份,出动车辆3台10人次,咨询人数达4000余人。通过宣传,使广大学生、人民群众增加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增强了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抗御地震的能力,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3、结合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协助县地安办继续抓好我县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三)继续做好××县地震局业务办公用房项目基础工作

通过努力,在“十一”五项目建设中,我局已被×&ti

mes;省地震局批准建设××县地震局业务办公用房项目,该项目现已完成地勘、规划审批等开工前所有工作。

三、认真完成县委、县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

从年初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共抽调派出7名干部职工参加我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马鹿塘水电站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中小学校房屋排查工作。5月组织在家的干部职工到烤烟挂钩点——董干镇新赛村委会杠上村民小组,帮助烟农理烟墒、烟苗大田移栽共计3天、89余亩、出动车辆3台次、人员15人次;认真抓好扶贫帮困工作,于2月6日深入到挂钩扶贫点马街乡普留塘村委会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个别走访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补助挂钩扶贫点建设、党组织活动经费和新农村指导员派驻点经费共2200元,解决农函大办班培训经费1200元,缴纳残疾人保障金1500元,帮助普留塘村委会征订党报党刊文山日报、致富天地、半月谈各2份;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天保乡马鹿塘库区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和抓好南哈小康示范村工作。

四、20__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尤其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系统学习不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领会不深,理念转变不快,带来思想解放滞后,使各项工作在开展上受到影响。

(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局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岗位,专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少,年龄结构偏大,人员素质偏低,使地震预报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办公条件差,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办公用房、桌椅、等破烂不堪,无法和现代的信息化办公接轨,使工作开展进度缓慢。

2、地震仪器观测洞和地震观测室出现严重险情,现已停止使用并禁止工作人员进出,监测仪器已搬出观测洞,严重影响了地震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开展各项工作所需经费保障。

五、20__年工作思路和措施。

通过20__年的防震减灾工作,我们要克服重重困难,加强紧迫感、责任感,实实在在地解决存在的问题,20__年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州委七届五次全会、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县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委会精神,学习中央、省委、州委、县委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出台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

(二)以服务于我县的经济建设为原则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有效提高我县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和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法制、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努力提高预报水平。进一步加强对近期震情的综合分析与跟踪,加强与省、州地震局联系协商,共同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及时分析会商,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力争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做出较为准确的短临预报,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加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员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对震害防御工作的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县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增强防震、避震技能。加大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继续管理和监督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县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增强防震、避震技能。

3、进一步完善乡(镇)、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和指挥机构,明确职能,搞好“三网”建设(即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害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和群测群防员培训工作。

4、按照省、州、县《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意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

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的中心工作。

六、对县人民政府20__年度工作意见和建议。

1、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经费投入。我县现有1个24位数字地震观测仪器,承担着地震速报和地球物理观测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经费投入,特别是对观测洞、观测室的拆除重建和地震监测设备的维护经费投入,确保现有数字化测震台网和前兆观测仪器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

2、建议县人民政府增加对群测群防工作经费投入。为充分发挥地震群测群防队伍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群测群防的整体水平,建议县人民政府增加对群测群防员培训工作经费投入。

3、建议县人民政府增加对新防震减灾法和地震自救、护救等科普知识宣传经费投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综合抗震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地震预防知识篇7

关键词:建工程;防震减灾;研究

中图分类号:tU894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地震等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患难。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我国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建工程的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渠道单一。全国每年投入到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震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震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震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震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震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严重影响了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震减灾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管理缺乏综合协调。长期以来,我国的建工程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震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震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震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震减灾实效。

(三)科技资源待优化配置。我国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震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四)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缓。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二、建工程防震减灾的措施

(一)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二)政府与社会团体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震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震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三)广大的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四)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保护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它说来也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会遇到危险。而当灾难来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

三、结语

要做好对民工建工程的防震减灾的工作,就必须积极开展建工程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防震减灾和管理培训,加强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行抗震设防标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尽管个人的能力也许有限,也许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地球的明天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地震预防知识篇8

2011年,XX县科技局地震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地震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防震减灾有关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对防震减灾实行预防为主、防御和救援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使我县的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监测工作

1、宏观观测员发挥作用好

(1)加强学习,搞好日常观测和知识宣传。一是认真学习宏观观测的动物异常基础知识,熟记动物异常预报谚语和地震“三字经”,熟练掌握动物异常的观测要领。二是积极参加县地震办组织的宏观观测员培训学习,明确观测职责和任务。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天坚持定时、定点、定量地认真记录与分析,发现异常慎重处理,及时上报。四是积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地震知识及防震减灾自救知识,在全社会构筑一道群测群防的坚固体系。

(2)保证信息沟通,做好地震信息员。一是要收集地震宏观前兆信息,做好前兆跟踪观测和宏观前兆异常鉴别。二是采取走访调查的形式收集宏观前兆信息,并及时汇报。三是保证通讯畅通,除固定电话畅通外,还自配了手机,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

2、各观测点观测资料连续、完整、可靠

各观测点人员能够按要求认真记录观测点的情况,科技局工作人员不定期会通过走访、电话跟踪等方式掌握观测数据和记录情况。能够保证发现情况及时反馈迅速落实并排查情况。

3、为观测人员工作开展提供优质服务

(1)利用以会代训的形式,每季度开展一次地震会商,每季度开展一次地震科普培训;

(2)改善地震观测基础设备条件,建立上下联动的县级地震信息网络。

4、配合省、市地震部门落实调查异常情况

积极配合省、市地震部门落实调查异常情况,定期开展地震观测点的检查工作,确保宏观观测工作经常化、制度化。2011年11月11日上午,市地震局反馈***城关镇陈庄村村民陈彦君向市局报告该地区出现房屋震动情况,疑似地震发生。地震办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后发现,确有携带地震勘探标志的工程车在该村附近野外作业,经核实,该工程隶属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规划的《河南省通许隆起开封凹陷区地震概查工程》项目。由于在其作业过程中需在地表下15米左右装置炸药,通过提取人为制造的地震波参数进行后续研究分析,因此在作业区附近的村镇居民会有震感。及时落实了一起地震误传误报事件。

5、重视群测群防,每年组织一次评比

重视群测群防工作,宏观观测员兼任各乡镇群测群防工作宣传员,县地震部门年底开展评比,对于工作突出或作出成绩的给予适当奖励,工作不力或落后的经过上级同意给予撤换。

6、宏观观测点补助措施和发放情况

制定《***地震宏观观测员管理办法》,明确地震观测员的岗位目标、工作职责、奖惩办法等。充分调动观测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更好地发挥地震宏观观测员的作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经县政府主管领导同意,为每位宏观观测员每年发放600元电话和交通补助。

7、三网一员建设情况

***科技局高度重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加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助理员作用,通过全县24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形成了贯穿全县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网,使“三网一员”建设继续推进。

一是在全县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点12个,每个观测点落实一名观测员,负责当地的地震观测、速报和宣传工作,形成全县地震宏观观测和灾情速报网络。

二是全县12个乡镇各设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具体负责乡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三是根据近年来“三网一员”建设情况和工作实际,抽调业务骨干,分别深入各乡镇对全县防震减灾助理员轮流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县防震减灾助理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城关镇还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助理员作用,在村镇建筑民宅时通过助理员向建房村民宣传抗震防灾知识,使村民正确认识房屋抗震防灾的重要性,对在建房屋从选择施工队伍、地基处理、抗震性能等引起了高度重视,并且通过建房村民扩大影响,对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县科技局与各乡镇的“三网一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当地异常情况和群众反映,及时平息谣传、稳定民心。其他乡镇也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地震灾害预防

1、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健全,队伍稳定

县科技局设立防震减灾股,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重新调整了***防震减灾指挥部部分成员。

2、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前置条件,已经入窗口办公

通过积极向县主要领导汇报,并专门召开了相关部门会议,出台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我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工作已经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3、地震农居工程开展情况

通过示范推广,我县已经推行地震安全农居工程。通过兰考—封丘地区的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启示,加上我们不断进行宣传,农民建房非常重视抗震要求,新建农居全部按照防震要求和标准建造,达到抗6级以上地震标准。今年我局配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将朱砂镇徐屯新村定为安全农居示范工程项目。

三、法制工作

1、防震减灾工作年度有计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财政本年度加大投入增拨专项经费,有文件依据

年初,制定了防震减灾工作计划,县政府将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科技局对工作进行进一步细化,并形成文件下发到各乡镇。县财政加大了对防震减灾的经费投入,拨入专项经费开展地震宣传,科普学校创建及地震宏观观测和应急设备的配备。

2、执法人员到位、机构健全

明确执法人员三名,在县地震办设立地震执法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地震执法工作。

3、及时调整了防震减灾指挥部,召开了指挥部会议,每年召开一次防震减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

2011年4月20日,在县政府西会议室召开防震减灾指挥部和防震减灾主要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通报了我县所处地震带的形势,要求各单位根据实际负责工作建好各自的队伍,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4、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计划

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县科技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被纳入科技局年度工作计划,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纳入年底综合目标评比。

5、抗震设防要求执法工作较好,已完成安评工作,有通知,有处罚

2011年,我县加大了安评工作的开展力度,截止12月下旬,***中医院、***移动公司、县委党校等项目已经完成地震安评和地震动参数复核烈度报告。***一中新校区安评项目合同已签,并对***豫通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金达商贸城、第二水厂下发安评通知书。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以后地震安评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宣传工作

1、重视宣传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方案,编有防震减灾宣传资料和专题讲座

局领导非常重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年初制定宣传计划和宣传方案,为做好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我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主要开展了“地震知识进企业”、“地震知识进校园”和“地震知识进乡村”活动,并对农居工程进行了专题培训。编有地震科普宣传小册子,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使防震减灾宣传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增强地震科普的趣味性。

2、建立科普教育基地

我们以县实验中学为重点,在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成立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主动与各中小学联系,加强地震科普教育建设,督促其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3、开展了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有两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局检查验收

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督促其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2011年,创建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两所(县实验中学、通许一高),将《防震减灾法》、地震科普知识已初步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展2期以上地震科普示范课,结合安全教育,开展两次地震应急演练。今年县一高和县实验中学分别通过市地震部门验收,成功创建市地震科普示范学校。

4、重大节日有宣传活动,资料完整

采取不同形式宣传造势,结合科普活动周、防震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科技“三下乡”等机会,深入持久开展宣传。同时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组织专家深入到基层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以加深广大基层领导干部对地震科学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中坚作用。

今年来,我局共召开科普宣传贯彻实施座谈会4次,发放各种资料26000余份,组织街头宣传6场次,拉宣传横幅12副,挂图26副,接受群众咨询420余人次。 

5、及时上报工作信息

针对县区开展的各项地震宣传活动和科普演练活动,上报工作信息,截止到11月份,共上报地震信息14条,被采用11条,圆满完成了市局的地震信息上报任务。

五、地震应急

1、及时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应急预案备案完整

为确保临震不乱,进一步健全地震应急反应机制,我局协助县政府完成了对地震应急预案的修改,重新更新了县防震减灾指挥部成员,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并立足我县的特点,组建了由武警中队和地震、建设、通信、卫生等相关部门组成,“军地联合,一专多用”的专业紧急救援队,较大地提高了我县应急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县直各单位、各乡镇都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了自己的应急预案,组建了自己的地震应急队伍。

2、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资料完整

举办地震应急演练是我县加强地震应急宣传,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内容。我县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把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和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的常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宣传、地震应急演练进校园、进社区,并把宣传和演练写进《***地震应急预案》中,作为地震工作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县地震主管部门结合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联合教育体育局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县地震办和县教育体育局领导亲自到现场指导学校做好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县一中、实验中学、下洼学校、育英小学、实验小学、丽星中学等生源多的学校都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升了全县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3、对地震谣传能及时查清和平息,并及时上报市局,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今年11月11日城关镇陈庄村报告该地区出现房屋震动情况,在当地一度出现地震谣传和恐慌,县地震部门及时到现场了解情况,经核实,原来是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规划的《河南省通许隆起开封凹陷区地震概查工程》项目。由于在其作业过程中需在地表下15米左右装置炸药,通过提取人为制造的地震波参数进行后续研究分析,因此在作业区附近的村镇居民会有震感。科技局通过现身说法,及时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有关地震知识,及时平息了地震谣传,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4、按照市局要求对应急物品进行了充实,储备较好

为改进观测手段,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我局多方争取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了GpS、摄像机、传真一体机、应急灯、应急包、电脑、发电机、帐篷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增添,使我局的监测及办公设备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现代化,基本满足了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各单位和乡镇都根据预案上的职责进行了相应的物质储备,保证了应急期间的物质储备。

5、应急避难场所创建情况,有管理,有规章,已挂牌,设有明显标志

经过考察,确定***人民广场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制订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并树立明显地理标志。

6、成立应急救援队伍,有组织,有内容,有制度

组建了由武警中队和地震、建设、通信、卫生等相关部门组成,“军地联合,一专多用”的专业紧急救援队,较大地提高了我县应急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县直各单位、各乡镇都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了自己的应急预案,组建了自己的地震应急队伍。定期开展演练,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7、按要求积极开展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有组织,有人员

根据市地震局、团市委、市红十字会联合印发的《关于转发<河南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汴震[2010]32号)文件的要求,县科技局、团县委、县红十字会成立了***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依托县科技局、团县委、红十字会共招募64名志愿者,按每单位为一队,编成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一名,共组建四支县级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归属县地震救援志愿服务总队管理。依托各乡镇招募的144名志愿者按每个乡镇独立为一队,编成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一名,共组建12支乡镇级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归属县地震救援志愿服务总队管理。

地震预防知识篇9

20XX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建立和谐校园,防灾减灾,胜于救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校是人员最集中场所之一,特别是中小学生体质还相当柔弱,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大的水灾、火灾、、地震、重大突发性灾害等,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当自然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大家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学校今天上午举行了全校师生防震逃生演练。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学生临危不惧、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因此十分成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认真筹划,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认真的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宣布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抢先出教室,不得重返教室,不得喧哗、不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各位领导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井然有序,演练效果良好

校长下达命令:“演练开始:请大家不要慌,一切听从老师的指挥,马上有秩序地撤离。”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校长汇报。这次活动全部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3分多钟,(两次演练从组织到演练结束只用了15分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观看安全教育片,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专题教育片,知识守护生命》,这堂特殊的课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为学生讲述的是用知识守护生命的道理,倡议小学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通过观看,不仅让师生学会了避险知识,还提高大家的生命意识,懂得了灾难面前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民族团结就胜利的伟大和力量,懂得了团结互信、相互扶持的意义。

五、以教育讲座宣传,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1、学校共同努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的氛围,让全体师生明确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宣传安全教育防灾的重要性,各班以安全教育课活动课为阵地,向学生讲授防灾救灾知识,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2、各班利用板报,展出防灾减灾图片、防灾减灾科普挂图等,制作了各种防灾减灾知识板报、手抄报,以“关爱生命,防灾减灾”为题,专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活动中,我们向全校师生征集安全主题手抄报,并从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3、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学生收看“地震来了该怎么办?”网络视频,了解地震的发生与避震措施,发生火灾消防队员临危不惧扑救大火,在大水中武警官兵同恶浪搏斗,挽救了在大水中将要走到尽头的一个个生命。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团结意识。

4、组织学生听“防震减灾”安全知识讲座,提高防震减灾意思,增加知识。

5、组织学生学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开展交流讨论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让广大师生了解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以宣传教育为体验平台,掌握防灾减灾的技能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次宣传教育、知识讲座、观看教育影片、实际演练活动既是对我校师生的应急避险的一次检验,也是师生的一次生命体验。不仅再次落实了师生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师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学防震减灾活动总结例2

我校为了进一步贯彻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增强学生防震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自我救护能力。我校领导十分重视防震科普宣传,结合学校第二课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防震科普知识成为我校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实践,我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得以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校领导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修订完善“山天中学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强化宣传,增强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师生人人皆知。同时,利用升旗仪式,史地生组的刘雪松老师向师生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3、开展演练,提高能力。

5月13日,我校组织了防震减灾演习活动,提高了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防震避险,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

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镇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中学防震减灾活动总结例3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我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在第二个防震减灾日来临之际,xx小学开展了“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

1、“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钟校长

副组长:宋书记、苗校长

组员:教导处、德育处、后勤主任及学年组长

2、召开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由后勤部门制定“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3、成立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德育处负责主抓这项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防震减灾疏散演习与宣传教育工作。

二、“防震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1、大力宣传

20XX年5月11日早晨,学校门前的电子屏幕上就打出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提高抗震救灾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等宣传标语。在学生、家长、教职工中进行大力宣传,增强人们的重视。

2、班级召开“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2010年5月12日7:45分,全校利用早自习时间组织召开了专题的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普及学生防震知识,切实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做好此项工作,德育处还给班主任印发防震减灾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

3、在全校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

20XX年5月12日9:30分,德育处利用广播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专题讲座,提高广大教职工、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内容如下:

一是: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十二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在楼房里,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源,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余震。

二是: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里人多,如遇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三是:远离危险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四是: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这次讲座不仅让师生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同时,师生们也知道了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如何去应对。

4、开展全校性应急疏散演练

由后勤、教导处、德育处联手根据学校教学楼结构和班级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震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师生学习。认真落实责任分工,当堂任课教师为各班的主要具体疏散责任人。按照办公室位置每一楼层每一个楼梯都有一位教师负责安全疏导。当听到防震预报紧急疏散铃声后,各班主任、当堂任课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拔掉电源,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电线。

在学校领导安排下,全校用了5分钟的时间到达指定安全地点,在本次活动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防震避险,加强了这方面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5、学生编出“防震减灾”顺口溜

地震预防知识篇10

效。

一、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县“防震减灾领导组”由于人员变动,年初进行了调整充实,成员分别为36个局(委、室)的局长(主任)和10个乡镇的乡镇长,共51人。县政府办已以左政办下文发到各成员单位。并对照《左权县地震应急预案》确定的职责,对各成员单位进行了培训,使他们明确了各自在抗震救灾中的职责与分工。

应急人员是从各单位的应急队伍中抽调的骨干力量,原有专业应急人员70人,进行重新核定,确定为年龄在35岁以下的男性共计67人。

二、主要工作及其职责

“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是防震减灾的主要工作。

1、监测预报

微观监测(局里有一台电滋波仪器)在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震情值班,按时、保质完成了相关数据的采集及网上报送任务;宏观监测,正向高质量、高要求迈进。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地震应急数据,建立了地震应急数据库。

2、震害预防

①掌握和督促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施工,增强抗震设防能力。今年协助省地震勘察研究院晋中分院对全县校舍安全工程和铭兰商货城等6家建设单位进行了地震参数核查、确定,抗震设防工作积极展开,督促建设单位把好规划设计关,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

②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今年我县共在10个乡镇和城区建立了11个示范点,并完成了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

司法局、国土资源局等14个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共50余人分别参加了活动,制作版面有60余块50米长,版面图文并茂,简俗易懂,以地震知识、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为主要内容,深受群众喜爱。两次共发放宣传资料0余份,全体人员身披彩带,现场为观众发放宣传资料并解答相关提问。7月28日,王飞副县长还做了“关注地震安全,远离地震灾害”的电视讲话。与此同时,县电视台、政府网站、今日左权报都登载了有关活动情况。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也开展了“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室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挂图、校门口悬挂宣传标语条幅等系列宣传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县军事日活动仪式上,四大班子领导集中观看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使他们牢固树立了“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

④建立起科普宣传基地,与县教育科技局共同发文,任命左中等25所学校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职中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有力促进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全县中小学校的推广和应用。

⑤坚持平时宣传与应急自救相结合,防患于未然。日本东京是地震高发区,他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应急避险演练和加强抗震设防教育工作,所以防震效果很明显。我们将学习日本经验把学校作为重点防震对象,去年在左权二中进行了全县性大规模应急避险演练的基础上,今年4月份与县教育局联合指导了全县各中小学的地震应急避险演练,9月18日又在左权宏远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使师生掌握了基本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4、应急救援

①我县始

终坚持“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积极做好防震应急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震情值班,震情监视,震情会商等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一是修改和完善了“左权县地震应急预案”,并下发到各个成员单位。二是各乡镇、县直各成员单位都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报县地震局备案。10月份还组织防震减灾领导组的成员单位领导进行了“应急预案编制培训”提高了各成员单位编

制应急预案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发放了“应急包”。包内配带的应急工具和应急资料。有“左权县地震应急预案”、全县的一些基础数据、地上交通、疏散场地、救援人员、领导组成员通讯录等,使指挥人员和工作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对全县的情况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

③进行地震应急物资储备。我县救灾物资储备采取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二种形式。其中,账篷、棉衣、棉被等物资储存在民政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中,方便食品、饮用水等协议储备的方式储备在经营企业。目前,全县储备饮用水15吨,方便食品10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这些储备物资便可投入使用,保证市民正常的生活。

④推行了安全示范社区建设。钟鼓楼社区为我县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示范点,制做了标志牌,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了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编制了应急疏散方案,并进行了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和地震应急

知识培训。

5、“三网一员”网络建设工作显著:“三网一员”网络建设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三网一员”建设工作。一是明确“三网一员”相关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二是加强对“三网一员”的管理,加强检查,确保观测正常。定期举办“三网一员”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组织经验交流,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助理员的责任意识,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全县共有防震减灾助理员60名,基本上建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三网一员”网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地震局工作人员尽管工作积极性高、责任心强,但工作经验、业务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地震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急需增加编制,配备年轻同志进入。

3、尽管我们加大了防震减灾的工作力度,但也还有个别部门及其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震害防御的思想,缺乏忧患意识,不能全面履行法定的职责义务。

4、个别企业、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应急预案还不尽合理,不便操作,各自在应急中的职责还不明确。

四、2011年的工作打算

工作中,我们感到做的还很不够,为做好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我们曾到榆杜、祁县学习取经。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把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推上新台阶,2011年工作打算如下:

1、完善地震监测系统,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达到群测群防。

①组织单位工作人员到本系统先进单位参观学习,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②聘请专家为我县有关领导和中小学校长进行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应急避险知识讲座,以提高各级领导对当前震情形势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③加强对“三网一员”进行培训,由于“三网一员”人员变动频繁,新上任人员对业务不熟悉,加之震情形势相对严峻,为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我们将对“三网一员”再次进行业务培训,以保证村级宏观监测,震害预防和震情速报的正常开展。

2、高度重视震害预防、提升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与城建局联合对建筑

单位和家户居住承建者进行重点培训。配合上级抓好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抗震设计和施工监管工作,切实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水平,提高城乡抗御地震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村居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抗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