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3:59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1

中国时尚流通业

那么,当前中国时尚产业是如何实现流通的呢?主要有以下形态:

百货商场:这是服装销售的传统渠道,至今依然占据着主流渠道价值。

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大量层层批发,是中国流通业的一大国情。在2002年后,服装批发市场进入一个空前的高潮阶段,大规模的市场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专业店、专卖店:包括服装专业店、品牌专卖店、以及近年来涌入的单店规模超过1000平米的国际快时尚(Fastfashion)服装店(ZaRa、H&m、C&a等)。

大卖场: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会员店、仓储式商店等大型卖场中设立的服装部门在商品档次、大量销售等方面已成为批发市场的同级别对手。

电子商务:这是2000年后快速发展的网上购物市场。北京正望咨询的《2009中国服装品牌与服装网购调研报告》显示在21个城市中,共有1564万网民在网上购买了172亿元(单位:人民币,下文未特别注明的均同)的服装。

折扣店:国际outlet形态引入中国后,以超大型购物广场以及临时在都市各场所举办的周期性折扣促销卖场为表现形式。这通常为尾货的流通渠道。

在当前的中国流通形态下,百货商场处于稳定发展状态。百货商场与批发市场依然是中国主要流通渠道。但是,批发市场已经进入瓶颈期,受到其他流通形态的市场挤压,一些都市中的批发市场里零售份额逐渐增大,批发流通功能逐渐弱化。与此相反,电子商务将继续增长,未来很可能成为主渠道之一。专业店专卖店的增长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将主要受益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国民时尚素养的提高。但现在问题是这些渠道产生的贸易价值并不大。百货商场的服装贸易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商场只成了房东,服装品牌自行人场销售,中间并未产生商品贸易行为。折扣店也一样。而专业店专卖店中,一部分直营店(尤其国际品牌大多直营)也未产生贸易行为。反而,批发市场、大多专业店(非品牌直营店)、大卖场会发生采购行为。电子商务则情形复杂。

国际贸易方面,则主要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与制造的讨论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基于技术与管理的进化,大量的国际贸易非直接贸易,而是由“高明”的中间商进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而近来,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一些贸易商通过有效地控制与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而实现了新型贸易模式甚至物流也不经过本国本地区,价值却流入。那么,一个重要问题就产生了:对于中国庞大的产能来说能说放就放呢?这样的行为迄今为止只在中国的一个城市――上海发生过。那么,上海的案例就特别有经验价值了。

纺织工业一直号称上海的“母亲工业”,从19世纪开始就傲视群伦、领袖全国。并在解放后直至1990年代初一直为上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成本上涨、电气煤紧张、原料资源匮乏、离退休职工供养压力大、设备老化等诸多不利因素作用下,上海纺织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彻底陷入困境。于是,自1992年起,上海纺织服装产业进入史无前例的大调整。至2006年上棉14厂迁往江苏大丰,上海纺织就业人口已仅剩2.5万人。然而成效显著,剩下10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2007年还有236亿元(改革前也不过260亿元)。而出口创汇从8亿美元上升至20亿美元,原来下属企业亏损面达1/3,现在则全部赢利。而对今天的上海纺织的业务结构进行分析,很容易发现生产制造的贡献有限。而品牌业务则处于亏损状态,以上海纺织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龙头股份为主的品牌业务08年报却显示营业利润为负数。故其销售贡献反而大多是由纺织服装外贸业务贡献的。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认为上海纺织服装业的时尚化转型是成功的呢?品牌与其他服务业是否替代了制造业的价值呢?恰恰相反,在我看来,其成功也许仅仅是“做减法”上的成功,尽管英明地制定出“科技与时尚”的转型方向,但其转型依然乏善可陈。因为原来厂房仓库等房产经营(如改造为创意园区)的利润贡献占了集团的大部分。而时尚服务业则迄今为止都未为集团带来可以评说的价值。如此看来,只能解释为原本产业业务中的纺织服装外贸业务尽管贡献了较大的营收,却并未产生太多的利润。以其旗下主营外贸业务的上市公司申达股份为例,近三年营业收入连年微跌至48亿余,净利润更是只有1亿左右。

尽管许多人并未意识到,但上海的案例的确给中国其他更广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地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首先,这些产业集群缺乏其他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内容,变得转型更加艰难。其次,假设有的实现了结构调整,那么,又是否能剩下多少本产业的内容呢?最后,又是否会像上海一样只能做减法呢?那么,上海的贸易问题在哪里?

很显然,其外贸还流于初级层次的加工贸易,未能进一步建立起全球化供应链,分享更大价值。而一位曾经把美国中高档时装订单发包到中国的美国贸易商还以其经验揭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甚至尚未掌握发达国家的工艺标准,以致0Dm服务都需要美国人或者日本、意大利、土耳其人去承担。这就无法分享商业链上的更多价值了。而对于那些拥有庞大产能的产业集群来说呢?

现在的观念问题是一些先进地区总想把产业留在本区内。事实上,在本区的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的高压下,这种做法毫无出路。主动性地产业转移反而能够带来更高的价值,尤其是流通价值。

所谓流通价值,在我看来具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其商业价值本身――这一价值也往往比生产价值更大,其次还有更接近市场的信息与供应链掌控优势。故产业转移至其他地区,其实是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生产管理的繁琐,并且还主动或被动式的训练出商业知识。

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广大产业集群乃至于上海都无法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商业链。以致无法实现轻松甩掉工厂后成为全球供应链服务商的华丽转身。与品牌的讨论

大多数人都未意识到,贸易才是解决庞大产能的最佳出路,品牌经营在当今只是一个份额较小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品牌只存在于最前端与最后端。

以梭织材料的纺织服装业为例:

纤维-纱线-面料-成衣-零售。这整个链条中只是在纤维与零售环节才产生了品牌。如果把这条产业链进一步完整化,将如下呈现:

“纤维开发-纤维贸易-纱线制造-纱线贸易-面料织造-面料贸易-成衣制造-成衣贸易-成衣零售”一共九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的纤维开发需要

从自然环境或人工合成中提炼与精密化制造,因其高技术、高资本投入、高端人才等特点而具备品牌发生的基础。最后的成衣零售因其需要接触大量信息不对称、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消费者,故需要品牌去提高辨识度。而其他环节均不具备品牌发生机制。

此外,品牌与贸易甚至足大多不重合的两个环节。在当代时尚产业潮流中,时装品牌大多数情况是从生产商、贸易商那儿采购时装形成贸易。但是品牌商自身的贸易则相对内部化了,即大多通过自我直营、或者与特许经营。而这一部分产生的商业价值在全球时装贸易中只占有较小的一部分。

抛开纺织,单就品牌概念出发的时装贸易来说,其当前的贸易形式结构中“生产批发”与“生产商品牌”最大区别是没有实现社会化分工与贸易行为的企业内部产销一体化模式。在中国,典型如温州服装企业。

除此之外,无牌贸易中的“独立批发商”与品牌贸易中的“零售商品牌”与“独立品牌”其本身还有向上的贸易行为,即与生产商、乃至于中间商发生采购贸易关系。

在当前的国际产业体系中,零售商或品牌商对生产商或中间商的贸易行为称为“采购”。品牌商或批发商发展的区域经销体系称为“”。品牌商的加盟体系称为“特许经营”。而其实,这些都是贸易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在国家统计局的表述中只有批发与零售两种概念。

故整体看来,通俗狭义概念中的品牌贸易在当代时装贸易体系中只占有较小的部分。

就个体而言,在我看来,一味地倡导品牌概念绝对是一大错误。让所有人都去操作品牌化工程是绝对不负责任的导向。因为事实上,大多数人是不具备操作品牌的素质的。而在亚洲多数国家,品牌经常不需要贸易。它们总是被直接招商进了商场,而不是被采购。

在另一层面,由于只倡导品牌,而没有相适应的贸易能力,我们的许多品牌就流于一个商标概念了。以中国发明的唯一一个纤维品类、号称世界第纤维的大豆纤维为例,这个具有强大自主知识产权、早在1990年代末就研制出来的功能的确非常卓越的纤维品种,在2004年投产以来,4个亿的投资却只造成年年亏损的局面。本来上马的是万吨生产线工程,却只生产出千吨级的纤维产品。原因就在于无法实现全球规模贸易、也无法实现本国的产业应用与消费追捧。如果当初以几个亿的代价把技术卖给美国杜邦公司,那么也许今天大豆纤维已经占据全世界纤维消费的主流之一的地位了。

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那么,为何在其他许多产业领域情形不一样呢?

美国学者格雷菲(Gereffi)用了商品链概念来分析。在商品链中,不同产业的驱动主体不同。可分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lven)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两种。格雷菲等用表格比较了这两种商品链:

在生产者驱动型产业中,生产的高资本与高技术含量甚至导致生产制造也是竞争力之一。于是,当实现外包供应后,甚至存在次级主导者角色。比如台湾的iC与电脑制造商、美国的一些汽车系统集成制造商(处于系统供应商和模块制造商、部件和零件制造商之上)。但核心依然是技术。比如中国电信设备产业的华为成长迅猛,因为其重视研发,去年甚至成为全球专利申请量最多的企业。而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则不同,跨国零售商、经销商和品牌制造商构建遍布全球的产业网络,发展中国家的工厂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装业就是典型,大多属于加工贸易,设计、分销等完全不掌握在中国手里,甚至连板型工艺标准也未掌握。

中国的贸易

不妨先审视当前中国参与国际价值链的现状。

落后的中国外贸形态

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高达2561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贸易年增长17.8%,产生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然而,其地位却并不与其规模相称。因为这主要是基于廉价的竞争力,而这一竞争力的来源是本国的庞大工业规模。

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诸如中国这样的流通产业不发达的制造业国家大量存在,于是就产生了另两个现象与力量:一个是大买家直接到制造国设立采购中心,另一个则是中间商的贸易撮合。回到马克思的观点,如果本国的流通产业发达,这两股力量其实都是可以被取代的。

关于第二方面,由于存在许多落伍的观念,所以我有必要在此着重分析。

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观念是有些人认为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其实带来了许多衍生效应,如提供就业、国际商务知识、直接需求信息、管理模式……但其实这些本就是我们自己的流通企业需要做到的。所以,并非国际大买家带来了这些效应,而是本国流通企业没有掌握这些能力。而本国流通企业如果实现对这些国际流通知识的掌握甚至意味着更集约化、更低廉成本的效应。

其次是关于中间商。许多人以为中间商只是一个利益的倾占者,是可恶的纯商人。然而,今天的中间商早已不再是这种形象。马克思早已论证过了,流通企业在资金、人才、专业性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其次,今天的中间商已经是一个供应链的管理者,帮助或者说代替了生产商的流通工作,并实现了流通增值效应。

出口贸易的四种模式

台湾模式:我将之称为一种全民皆兵式的外贸导向模型。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主要是基于台湾本地市场非常小,不得不严重依赖于出口。而这种依赖性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也迅速学习融入国际商务,实现了融设计开发、制造、出口贸易的oDm服务模式,在国际贸易对接中长袖善舞、游刃有余。类似国家还有同样发达的韩国等(但韩国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甚至意大利也很相似。

日本模式:大型商社主导的外贸体系。日本大多产业的制造业外移,商社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以各种形式(下oem订单、组建合资/独资工厂、战略合作、收购等)采购,然后再出口。伊藤忠是一个典型。这主要是基于日本大型商社的传统。

香港模式:香港没有制造业,却存在大量的转口贸易(参见下表)。而在这种转口贸易机制的常年培育下、以及供应基地(主要是中国大陆)成熟而自行操作的压力下,香港的转口贸易商悄然实现了转变成为全球产业资源配置者与先进供应链管理者。典范无疑首推利丰洋行。

美国模式这种一种全业务链模式。由于美国国情的现实性,美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全球最大市场。而金融业以及服务业的发达又导致了中间商的成长,于是又有了一大批成功的流通企业,其销售包括本土市场与出口。这是一种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

十多年前,中国对日本模式很着迷。一度试图组建中国的大型商社。1990年代后中国进一步加大放开进出口权,开始急切地试图甩掉香港。然后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又力图赶超台湾与韩国。现在,更大的苦恼是如何实现更好地进军美国市场。那么,如何继续发扬中国拿来主义、博采众长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的贸易模式?

中国的跨国采购

中国的跨国采购概念是上海率先多年提出的。但遗憾的是始终未能有根本性的提升。

以表面上最具集聚效应的上海世贸商城为例,看起来商城内聚集了一些大型采购商,如沃尔玛上海采购中心、家乐福亚洲采购中心、teSCo中国采购中心、C&a采购部门“蒙迪欧”等,但是这些采购商只是单纯地利用了商城的空间。该商城在理念与运营上可谓开上海先河,特别设立了买家开发部专门部门。然而,从这一部门名词来看就是为了商城的某种特别目的而吸引买家来商城实施采购行为的。而商城提供的服务仅仅是场地。

供应商数据库?哦,对于这些大买家来说数据库里的供应商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他们自己的数据库里就有了。于是,商城的采购增值服务内容始终体现不了价值,也就收不到钱(服务费)了。

这个商城的故事几乎就代表着整个上海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港口机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得很好之后,上海的故事就全部讲完了吗?如果这样,那么,上海将永远停留于现状了。

同样,以上海经贸部门设立的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为例――需要说明的是上海市为了推动某个产业或板块的发展,总是以设立一个中心名义的组织形式进行直接运作。这个中心前几年也设立在世贸商城,主要运作的项目就是起步于2004年的“上海跨国采购交易会”,自2006年起,这个展会已上升至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层次,从而更名为“中国(上海)跨国采购交易会”了。然而,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采取采购商参展、供应商观展对接的逆向操作的展会,据称展商要靠政府部门直接拉拢(沃尔玛等甚至依然不买账)。而因为涵盖所有产业门类而对接效果不太好。就连房东上海世贸商城也对其不以为然,不给他们免租金政策了。于是去年,这个中心有了一个更大的动作,那就是在普陀区建大楼与展馆。声称要建立一个常年展示与短期展示相结合、提供写字楼等各类商业服务的中心。

这显然又是老掉牙的故事。过去上海各个区就总是在提自己的区内建了多少楼宇,来显示自己的形象与发展。为什么一旦做什么事情首先就是盖楼呢?如果一定要盖楼,那么,楼的使用功能与商务模型是否经过了检验、论证、可行性分析?上海的楼宇经济因为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而显得规划不足,住宅、商务、零售、公共等功能相互挤压,以致越到后来想重新规划就越没有腾挪空间。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前任上海市经委主任黄奇帆(现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2000年前后欲模仿纽约建上海时装中心,本想选择淮海东路方圆一公里的范围,但范围内的所有楼宇都各有业主、难以协调了。

可是这些问题即便有人去想也不可能想得太深入。因为盖楼首先就为自己的部门带来了固定资产、租金收益等利益。于是又回到了一个陈旧话题“部门利益”纠葛。

近年来,世贸商城显然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史无前例地伸出了试探性的手,介入商务链中,而不再只是纯粹为一个隔岸观火的平台运营商。在具体形式上,考虑到自身资源与人才的匮乏、业务的不熟悉等不足,寻求与商务上下游的力量组合,以参股形式去介入。其效果有待观察。但至少还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中国如何走向“中心”

既然“中心一”理论如此深刻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困境,那么,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就面临着同样的课题;如何从走向中心?

他山之石

美国向来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消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出口贸易商品。然而。在我看来,政治警惕性导致了美国不可能放松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与军工产业等优势产业的出口、从而换取对中国的更大制成品进口。其贸易模式所需的发展积淀与环境要素均不具备。而从产业出发,日韩与台湾的先进制造业自然是中国学习的对象。但是,其先进制造业与先进贸易模式的系统优势中国显然一时无法取代。

回到贸易市场,中国或许更需要的是香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再结合台湾与韩国在先进制造业上的经验,加上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庞大国内市场为依托,还是有可能创造出中国独有的贸易模式。

中国路径

事实上,经过上述的繁重分析,有些结论已经相对比较清晰了。

让我试着描述可能的中国路径。

第一步就是要实现在本土交易,即力争全世界的服装生意尽可能地都到中国来交易,扩大贸易量,促进就业与利税增长;

第二步从发挥自身产能优势出发,逐步构建起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提高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步通过实力的壮大与投资的输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即根据市场与贸易的导向,将技术研发、生产等功能在全球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像今天的利丰集团一样在美国等主流国家实施收购品牌等更高层次商业行为。

那么,首先实现本土交易的途径有哪些呢?(1)大力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2)推动国内流通业的改革与进步,提高商业价值;(3)吸引外来投资实现国内外贸易,实现贸易总量的继续增长(4)在遵循并寻求wto自由贸易精神及其法则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双边与多边合作,构建更多自由贸易区,为贸易增长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5)稳步“走出去”,在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建立生产营销网络,扩大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经济,并通过第三国规避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主体成长

我们已不觉中接受了今天美国人制定全球化游戏规则的现实。

但是,这样的局面建立在广大贸易企业自身实力增长与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锤炼那些习惯了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行为与求简思想,真正进入现代分销体系中。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何要倡导内外贸一体化。

事实上,如果在国内都无法实现运营素质的提高,又怎能真正走出去呢?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贸易主体、即各个贸易企业的成长。

第一,我们要培育出采购型的零售百货企业,改变过去那种纯粹招商、而不承担商业风险(或只承担低商业风险)的现状。

第二,我们要培育更多的现代流通企业,创造其他行业(比如我们的时尚产业)的“国美苏宁”,带来贸易额的增长与商业价值链的合理配置。

第三,我们同时也的确尚需要发展起自己的强大品牌,让品牌走出去,推动国际分销贸易。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较为全面的、权威的,可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概念,即广义的电子商务及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方式有关的商务活动,其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其所交易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网上营销、网上磋商、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功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影响国际贸易的主体

1、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1)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和节省交通、办公费用。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进行整合汇集,然后交由总部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进而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企业的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实时订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这样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减少了库存积压。第四,供应商可以在网站上其所供应的商品,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这样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中间环节,实在零周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1)电子商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产品优势。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的环境下,人们趋向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往往使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订制。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2)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在创造了全新的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电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与信息网络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采购或销售权限,利用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为其进行生产,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虚拟企业具有一些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见表1)。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手段

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国际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eDi技术的本质是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以标准、规范的文件格式,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传递,而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和纸张文件。利用eDi技术的进出口企业可将日常往来的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贸易单证,按照协议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从而可以抛弃人工与纸面的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电子化、自动化。例如,生产企业凭借eDi系统,可使从收到产品订单到产品交付整个贸易处理过程的无纸化与自动化,具体为:企业收到标准化的eDi订单,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销商订购零配件等向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整个商贸活动过程。

在国际贸易中的eDi是把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集合在一起,使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大约只有13万,1995年则达到50万,而到2000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已达400多万,是1995年的8倍。现在,在北美、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普遍的应用eDi。如:在英国有大部分的海关手续都是使用eDi办理的。目前,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做出决定,对不采用eDi的,将推迟办理海关清关手续,或不选择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将取代传统的人工与纸面的贸易工具,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是大势所趋。

(三)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比较,有着诸多特点。

1、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营销的产品策略。电子商务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从制造环节前移到消费环节,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供应商、顾客及产品之间要保持连续的互相沟通和协作,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顾客的智能价值,为顾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从而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等环节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相交流。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并可以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企业也可以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相关问题到网上,进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而在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市场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高度互动,自学习创新过程。这种网络式的产品开发过程与传统直线形的产品开发过程相比,对于新产品开发本身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更能适应,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新产品的性能与质量,从而使顾客价值最大化。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分销策略的影响。传统产销分离型分销渠道模式,以生产者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众多的批发商、零售商、商而为中介环节,不仅影响产品的实际销售效果,而且影响价格、促销等其他营销组合因素的决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了可能,大大的缩短了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距离。另外,网络虚拟商场能够把现实的商业购物空间转化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能够大网上操作谈判、定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等环节。顾客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游逛”虚拟商场,浏览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选中所需的商品后只要敲击鼠标便可购买。

3、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营销价格策略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产品价格等各项信息大多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传播的,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作出企业产品科学、合理的价格。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信息,从而随时修正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制定更适合的价格策略。通过互联网企业还可以考虑顾客对价格的可接受性,主动要求客户参与定价决策,从而制定出消费者更易接受的产品价格。

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促销方式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以前传统的媒体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所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都发生较大改变。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可以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广告信息,消费者也可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方便地获得电子新闻、购物信息、金融信息等各种新的服务和新的消费信息。网络广告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相比,具有受众广泛、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非人员推销策略的主导形式。其次,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营销推广的促销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现场示范被电子网页所取代,电子邮件和各种网上广告逐渐取代商品实验,咨询服务传统营销推广方式成为一种趋势。

(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的政策命题: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目前,wto已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协议,而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多种属性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未来的贸易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规则约束的归属及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另外,目前尚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又不完善。而且,电子商务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面临挑战。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合同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传统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的概念、签名的确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地点等概念,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全都受到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及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晓雁,张红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任润姣,吴洁.互联网的利用与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高厚礼,吴宗杰.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3.

[4]网络资源eDi的应用[J/oL].青岛港,2002.

[5]郑淑蓉.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观念创新和营销策略变革[J].北方经贸.2001.

[6]王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经济,2003.

[7]马章良.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

[8]李兵,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3

资产重组方案显示,公司拟以9亿元的对价收购郴州雄风稀贵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风稀贵”)100%股权。雄风稀贵是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企业,其主业是从有色冶炼废渣中回收银、铋、金、钯等稀有金属。收购完成后,赤峰黄金的黄金产业链布局将更加完善,黄金采选中产生的废渣、废料的处理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百圆裤业:收购跨境电商实现咸鱼翻身

借助一则收购跨境电商的定增消息,去年年底出现断崖式大跌的百圆裤业咸鱼翻身,定增消息后不足1个月,股价已轻松翻番。

百圆裤业于今年4月宣布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开始停牌,7月17日定增公告后复牌。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跨境电商深圳市环球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易购”)100%股权,交易对价为10.45亿元。招商证券认为,百圆裤业此番收购自营型外贸B2C领先企业环球易购带来质变,外贸B2C仍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未来几年公司有望发展为营收规模达几十亿的企业。

金刚玻璃:凭借全息手机概念股价疯长

近期,亿思达科技集团的全球首款takee全息手机,引来各界关注,同时也引发一股“全息”手机概念股炒作热潮。其中一只概念股金刚玻璃最近几个交易日接连大涨,最近一周涨幅达到38.8%,夺得a股市场涨幅榜第三名,仅次于赤峰黄金和百圆裤业。

8月13日晚间,金刚玻璃股票异动公告。公告显示,公司拟收购的标的南京汉恩数字互联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恩互联”),主要专注于全息多媒体互动数字展示和移动运营两大板块,标的公司全息业务占金刚玻璃公司业务的14%。不过,其公告中多次提起公司拟收购标的的全息概念,被不少投资者质疑有为概念炒作“火上浇油”的嫌疑。

山水文化:大股东身背巨额负债致定增中止

在连续停牌一周之后,山水文化8月13日四则公告,公告证实,前两大股东黄国忠、丁磊有大额未偿负债,定增因此中止。黄国忠如不能到期偿债,将辞去董事长职务。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收购人负有数额较大债务,到期未清偿,且处于持续状态的,不得收购上市公司。

受此消息影响,此前因定增公告股价一飞冲天的山水文化,立即陷入跌停。至8月14日,其股价已连续两度跌停。

业内人士表示,山水文化虽然在前期保壳成功并摘掉了St的帽子,但公司仍然面临资产被长期查封、负债率高企和主营业务缺失的尴尬局面。

St金泰:昔日“涨停王”股价遭遇过山车

近日重返a股市场的St金泰坑苦了一批投资者。公司股票于8月6日复牌,复牌当日即上涨94.47%,报收于16.53元。但好景不长,此后公司股价连续三日跌停。8月7日~8月14日,公司股价已下跌近20%。

资料显示,St金泰原来的主业为医药制造和销售,因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自2013年5月14日起暂停上市。此后,通过债务重组和豁免、转型黄金珠宝贸易业务等一系列举措,St金泰勉强达到了恢复上市的条件。

不过,其重返a股市场后走出的过山车行情,令投资者大跌眼镜。事实上,追溯St金泰的历史,它曾在7年前创下连续42个涨停的纪录,是a股史上有名的“妖股”和“涨停王”。

锌业股份:大宗折价交易曝深交所规则漏洞

锌业股份在暂停上市一年多后,于8月6日起恢复上市,其复牌首日即大涨149%。但当日盘后折价率近50%的大宗交易,却吓退投资者。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4

在第一个问题当中,我们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是国际产业连动,第二个内容是国别产业机构的变迁。我们说,在过去十五年间,世界的经济在国际经济方面可以想象说把全世界,不是为了国内生产,而是为了贸易而生产的经济,你把它从一个地图里面挑出来,这块经济就构成了国际贸易经济。那么国际贸易经济在产业方面出现了一些连动方面的特点和趋势。第二个是国别产业结构出现了变迁。所以我们看第一个大问题中的第一点,国际产业的连动情况。

在产业连动方面我想用两张图表,两个地图让大家来看一下我个人的思想和我所想要传达的观点。这块地图大家可能看了很多次,不过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这块地图把亚洲、中国摆在世界的中心,而使我们采取了西方地图学家的观念。我们在中国在东边,欧洲在西边,美洲在更西边。

我们现在看,在北纬大概50度线左右,和赤道这一区间里边,或者说我们在这同一纬度区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全世界有三个贸易区或者叫自由贸易区将要形成,第一个是欧洲自由贸易区,第二个是美洲自由贸易区,纳斯达克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三个是东盟10+1,就是中国加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或者是10+3,中国加日本、加韩国的自由贸易区。

那么这里面大体是什么样的规模和贸易格局呢?我们看这张地图,这张地图是美加墨组成的自由贸易区,那么99年按照的是公共活动,用5%和10%的产品,我们就假定全部交换,无法说15%的产品所形成的价格权重是中国其余95%经济波动价格的一个代表,同样也不能说美国10%的产品是他有5%产品的误差在里面,所以用汇率来衡量国际自由贸易区的交易量误差很大。在1999年的时候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内生产总值大概是10万亿美元,人口有3.67亿人。我们看在欧洲自由贸易区上,我把它不叫欧盟,叫西欧自由贸易区,它的人口大概是3.32亿,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当年按购买力评价来算,大概是9万亿美元,那么我把东盟加中国,10+1自由贸易区,我把日本排除在外,排除它以后,亚洲经济合作速度加快。所以,这一块大概国民生产总值是6万5000亿美元左右,人口是18.7亿左右。我们说在过去10-15年当中,世界经济的贸易连动大体上形成了三个自由贸易区已,经或者是正在形成三个自由贸易区。

这三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规模不断的扩大,按照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贸易每年的递增速度大概是5%左右,那么如果是贸易增长6%的话,主要是这三个地方,因为全世界的生产总额是30万亿,那么这三个自由贸易区大体上达到了20万亿以上。那么这是第一点,国际贸易连动,贸易的增加,贸易连动的加速,就为物流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提出了更本质的要求。

第二点国别,二十一世纪产业变迁在国际之间出现了连动情况构成了三个自由贸易区,在三个自由贸易区国别内部产业结构有什么变迁呢?我们说了,产业结构的变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制造业出现了向服务业迈进的趋势,服务业出现了向制造业迈进的趋势,怎么来理解这两个点呢?我们可以说用我们国家的服装业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件名牌衬衣poLo,我们国家生产这三种男用品牌,实现40%的市场份额,我们出口一件衬衣大概是7-8个美元,50块钱人民币左右。那么拿到美国的市场去卖大概是70-120美元。为什么?你生产了这件衬衣100%的物质形态,可是在价值实现上的市场份额你不到9%呢?为什么你占据了世界市场40%的份额,而在价值份额实现上你才不到10%。原则在于有车间无市场的命运是悲哀的,为什么呢?就在于世界贸易国别内部的变迁出现了制造业向服务业迈进的趋势,在衬衣业里面,我们说车间生产出来的衬衣物流作用是什么呢?是物流调动,向前再延伸我们叫它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系统向前再走一步的时候我们叫做整合信息技术,我们看,从原本意义上大车间经济、大工业经济这个产业的链条上,向外延伸一步,再延伸一步,再延伸一步,一步一步的向服务业迈进,那么现在车间成为出来的衬衣以后,到物流、整合系统、供应链的延伸,占据了整个产业90%以上的产值,如果你单单停在传统的制造业里面,你会发现你自身实现不到10%的价值。

东莞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东莞二环路上只要塞车一会儿,全世界的电器都要涨价。我说你怎么这么厉害?后来发现全世界的外设设备、显示设备、还有电脑显示器都是在上海生产,那么可以说他是掌握了技术,东莞现在把自己完成变成了一个大车间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蓝领智慧,这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要奔向的现代化的蓝图、现代化的理念。所以我们说第一点,世界经济过去十五年当中,在国别经济的变化,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迈进。第二个是服务业在向制造业迈进。这句话更难理解,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我们国家的泛服务业里面,我们不说饭店、餐馆、飞机、旅游,我不说这些传统服务业,我们说泛服务业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银行,我们国家的银行大家到那儿交易收取一点服务费,我们国家的证券商在大宗交易的时候取得一点服务费,期货交易的时候取万分之二手续费,那么我们只收取这些费用。可是,在过去十五年当中,随着股指期货产品,随着期货产品的延伸,期权产品,期权产品是综合和非金融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延伸,那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金融产品,那么你们都知道的非金融产品就是货币。现今世界上通用的货币,在国际贸易这一块是美元,那么美国在99年由于他的货币扩张政策新增了2340亿美元。根据市场银行断定,美国当年自己新币换旧币,自己内部扩张对新增货币的需求,再家上外部扩张需需要的新增货币只需要700亿美元就够了,那么另外1800亿美元怎么办?那么他的1800亿美元是当年台湾地区国民制造总额的一半,是美国三大品牌企业的利润总合还要多,那么一个金融产品你可以想象,那么各种各样的期货合约,他能收取多种的服务费用,那么这是传统的意义上的分业,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或者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野表现得不清楚,一清二白的界限模糊起来了。

我们看我们国家的金融政策不许中国的金融行业出现货币系统,那么不参与这里面丢掉整个泛金融产业里面90%的参与金额,那么这不是参与不参与的问题,额是快和慢的问题,是效益的问题。那么所以我讲第二点,二十一世纪的产业变迁在国别内部出现了新一轮的变迁,用原来九十年代成熟起来的发展经济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产业问题已经过时和落后。

第二点,我们讲中国物流业的滥觞。在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大变的情况下,中国的物流业向何处走呢?我用几个和物流相关的行业我做一点例子,为了争取时间,我可能会少讲几个例子,第一个我讲一下农业系统。

我们现在都认为三农是我们国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国策性质的问题,战略问题,我们认为农业产量提高了,丰收了,但是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收入没有提高。为什么农业会是这样呢?我们看在农业物流这一点我们具有什么问题?农业的物流是和农业期货市场相关的,全世界农业期货里面大约是70-80种产品,我们国家交给的只有不几中产品,一个是大豆,第二个是小麦,第三个是豆波,那么这些豆波可不是中国的大都,是做豆腐用的,我们另外进口1500万大豆是从美国和南美进口的,进来的时候我们要用轮船,这是我们物流调动的一个重要的产业运载工具之一,主要运用的是外国的船,拿到我们国家来榨完波以后,再拿到期货市场交易。换句话说,我们农村生产了1500万打斗,可是我们的农民只是在自己的车间里生产,摆在我们的中国人餐桌上以后,产业链就没有再延伸了。难怪中国的农民不富,如果按照我们现代物流整合系统来操作这种情况,农民的生产价值就会增加10万,就不是1500万美元,可能就是15亿美元,那么就是今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倍,那么你想农民富不富?所以,物流业的同行你们记住,物流业的发展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或者是在农业问题里面,单是这一个我们觉得不起眼的这一点里面,那对中国的贡献再怎么看起来都不会过高的一种贡献。

说到农业举几个例子,看看我们的农业是什么情况。我们农民的玉米是1.33亿吨,世界产量第二,棉花接近500万吨,世界产量第一,小麦第一,肉类第一、水果第一,这几个产品我们都占据了超过世界市场的13%以上,最高我们占到世界市场的28%以上的世界市场份额。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据13%以上的份额,这个产品就具有了垄断定价的能力,或者说这个市场就会变成国际交易中心,可是我们在这些农业产品里面我们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定价的,有车间没市场,我刚才说过了,命运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你没有定价中心,你的损失90%,现代产业意义上利益都丢掉了。这是农业。

我们再看制造业,制造业我不展开,同样用一个表来说,电力我们是世界第二位,煤炭、石油、钢铁、水泥,这儿有好多,铜,这些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建立在原材料工业上的我们说的经典意义上的制造业,我们都是世界销售业上的大国,我们没有一件产品是国际上定价的。那么比如说我们每年消费1亿7000万的石油,石油的定价是新加坡定价的。所以,没有国际定价中心,不是世界贸易中心,你就是一个车间经济,你是一个车间经济,人家就告诉你该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当蓝领的时候当蓝领的阶层,拿蓝领的薪水,别变成一个白领社会,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

我们再看服务业,王府井百货我们正在做他的调查,全国有30个和王府井百货大楼同等规模的商场,北京有9压相当规模的百货商店,他自己内部链条的管理基本上都没有,可是我到了杭州去以后,杭州最大的一个贸易商场家乐福马上就要进入这几个地区,家乐福很快加上北京、上海全国各地以后,家乐福很快在零售业里面,和消费者见面产业链里面形成自己的管理链条,所以我说服务业的物流也是中国要像手机一样夺回自己的市场,要像冰箱、彩电、微波炉等一样,中国企业夺回自己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攻坚领域,所以服务业应该赶上去。

军事工业,物流采购我看这里面没有我们的军队在这儿,物流采购和军事工业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如果在物流采购的基础上,上升在供应链信息基础上和整合信息技术上的话,为什么美国的军事力量这么强大呢?关键在于他从物流调动向供应链系统、向整合信息技术进发,所以刚才我看到咱们戴会长说了,物流采购他感到很高兴,采购业这个行业非常重要,但是,我觉得物流和采购行业联合会应该把供应链系统和整合信息技术加入到我们的联合会里面变成里面的重要内容。

所以,第二点看到了中国四个行业来说,中国的物流行业刚刚开始,我们说现在我们变成了世界的工厂,在美国网站上看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去年是6万亿,相当于美国的60%,相当于日本的1.75倍,而不是美国的十分之二,不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这是我的观点,这是世界银行很多专家和我是一样的观点。我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美国只生产自己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除住宅之外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所以,中国理应成为根据你的经济分量、根据你在制造业里面的市场份额,你应该成为世界物流行业和物流行业延伸一些的深层行业的一个重要基地,中国应该成为世界的物流中心,我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应该看见中国成为世界各种主要军民用工的行业的交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这样中国才能走到国际的前列上去。

第三个大问题,走向世界的选择。在过去,或者在现在,从八十年代到现在,这二十多年当中,我们国家在自己发展自己经济的一个战略指导思想上,走向了自己成熟的发展时期。中国要发展,第一个一定要消除我们的二元结构,为什么?因为在农业里面土地短缺、资本短缺,劳动过剩,如果你把劳动服务生产为零为负,那么劳动在农业里面富余资本和农业资本的劳动两个相结合以后,就会新生出来一个部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乡镇企业,如果说非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5%左右。那么新生的产业总有一天一个完全工业化社会就来临了,这就是中国,这个观念不行了。我们国家现在的所有政策基本上还是在这个指导之下,鼓励民工进程,鼓励乡镇企业,鼓励小城镇,然后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是要消灭农民,爱富裕农民就是要消灭农民,让大家有依靠。

但是发展经济学就跟我刚才说的,过去十五年来世界经济结构变动新的趋势和特征来看,这个观点落后,为什么呢?当你把农民变成全部东莞地区工人的时候,中国的产值仍然不能在世界上占据一个比较大的份额。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选择是什么样子呢?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选择是以物流行业结合传统的三个产业为主导,向物流调动,向供应链系统、向整合信息技术进步,或者说向数字化、信息化、时速化进行迈进。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你可以看到数字化工业给中国带来什么意义,我们看汽车工业,今天街上跑的汽车几乎都是洋品牌的汽车,我只看到国产的红旗和吉利,还有其它几个小品牌,大量都是国产别克、国产大众,国产什么东西,其实我们今天的汽车一年前的价格,比国际上贵一倍,但是还是赔钱,那么两个原因,一个是你不占据主要市场,第二个你不占定价中心的地位,人家把核心技术拿去,人家把市场拿走了,所以你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说在汽车行业里面,我们要突破一点,我们也能变成产品的定价中心,汽车的产值不是今天这样。可是很可惜,我们国家扶植了二十多年的汽车业,今天没有做出自己成功的品牌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羞辱。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5

关键词 食物里程 贸易保护主义 农产品出口

上个世纪,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与此同时C02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越来越多,造成了全球变暖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贸易和气候变化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随着农产品贸易的逐渐增加,农产品贸易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衡量农产品贸易(特别是食品贸易)环境影响的指标“食物里程”(Foodmiles)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起来。那么它的兴起会给农产品贸易特别是食品贸易带来什么影响呢?它和wto规则又有什么关系?中国农产品贸易有什么启示?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食物里程运动的兴起

食物里程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的timLang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paxton,1994),简单来说,就是指食品从农民手中运输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距离。其产生主要是基于食品供应所带来环境成本的担忧,人们很容易把食物里程和环境影响联系起来,即食物里程越大,食品运输越远,消耗更多的能源,产生更多温室气体,环境危害也就越大。尽管“食物里程”概念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和环保人士熟知,但是其真正的兴起却是在最近几年,有几方面的原因:食品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全球食品贸易额从1995年的450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0963亿美元;人们环保意识提高,食品贸易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食品运输的增加,运输会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消费者个人,人们在担忧自己消费食品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时,很容易就会想到“食物里程”,因为“食物里程”这一概念简单而且易记,个人以此应气候变化,实施起来也相简单;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国家的部分人士一直担心,进口食品依赖太大会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食品价格波动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宏观调控。因此有些国家政府提倡食品自给自足,购买本地食品,减少进口食品。

二、食物里程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形成非关税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

食物里程运动鼓励消费本地产食品,减少进口,会带来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HeyesandSmith,2006)。出口方来说,食物里程运动看起来更像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者保护其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举措;进口方来说,进口国的生产者肯定青睐政策上本土消费的支持。2006年英国农民周刊(Farmers’weekly)网站开展了一项提倡食物里程运动的活动,他们的口号是“本地食品距离更近”(Localfoodismilesbetter),鼓励消费者购买当地或离当地近的地区的食品。

食物里程是以环保和减排为目的发展起来的概念,而已有的研究显示其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是一种“隐蔽的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indisguise),有可能贸易和全球排放产生不利影响(Ballingall

and

winchester,2008)。因为只购买本土产产品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减少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原因如下:

首先,把进口运输过程能源的消耗和Co2排放考虑在内,从国外进口食品也比在本国生产能源消耗更少,环境的影响也更小。SchlichandFleissner(2003)比较了新西兰和德国生产的羊羔肉,得出结论认为即使考虑进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耗,新西兰羊羔肉生产的能源投入比德国的要少。所以他们认为,大部分人认为以区域食品生产和配送代替全球生产加工环节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行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受运行效率的影响,而不是距离本身。williams(2006)认为,把英国从肯尼亚进口玫瑰花空运的碳排放考虑在内,从肯尼亚进口玫瑰花的碳排放还要比从荷兰进口的碳排放低6倍,这是因为荷兰的玫瑰花需要人工培育,会产生很高的碳排放量,而肯尼亚的玫瑰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环境影响较小。Saunderseta1.(2006)估计出即使把运输考虑在内,从新西兰进口奶制品、羊肉、苹果和洋葱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比英国本土生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低。

其次,消费者购买食品时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非常大。因为消费者通常开着空车去商店,用一吨的车带回家10千克的食品,从零售商到消费者家中每千米的能源消耗远远大于产品生产和配送到这个地方每千米的能源消耗(wynenandVanzetti,2008)。Hauwermeiren等学者(2005)研究发现当消费者购物距离是10千米以上,而仅仅购买了1千克的新鲜食品,其产生的C02量比从肯尼亚空运相同重量的食品所产生的排放还要多。DeFRa(2005)报告指出,整个食品消费,从运输进入英国,到最终到消费者手中,食物运输中82%的距离是英国国内消费时产生的;pretry等学者(2005)计算了食品运输的环境成本,发现:同英国国内食品运输相比,海运和空运进口的环境成本是微乎其微的,他们估计出进口食品的外部成本,为每人每周0.005便士,与之相应,英国国内公路运输(从农场到商店)的外部成本是每人每周75.7便士,将食品从商店运到消费者家中的外部成本是41.1便士。Heyes,Smith(2006)估测出:购买20千克食品,一个大型的家庭汽车形式距离为6.4千米,需要消耗25.6兆焦耳能源,而这些能源够20千克食品通过海路运输8500千米。

综上,食物里程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环保和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但是其鼓励消费者购买本地产产品,减少进口,容易形成贸易保护主义。

(二)扭曲世界贸易市场,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食物里程的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较高的食物里程会带来较多的环境污染,较低的食物里程环境影响较小,进而鼓励消费者购买较低食物里程的产品。Kemp,insch,HoldsworthandKniedat(2010)在英国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受调查者中21.5%的人在看到新西兰产品上的“食物里程”或“很长的运输距离”标签时不会选择他们的产品;英国的

FishbumHedges于2007年5月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56%的英国消费者知道“食物里程”;另一项对英国55000个年轻人的调查发现,调查者中40%的人会购买本地产食品来代替进口品。Bin,gen,SageandSirieix(2009)发现美国消费者购买和消费本地产食品有很多原因,一个是产品来源地;另一个是对食物里程的担忧。从零售商方面看,有较低食物里程的本地产农产品销售额大幅度提高,2008年3月,tesco报告称同引入本地产标签之前相比,带有本地产标签的新鲜农产品销售额提高了20-25%。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消费者受到食物里程影响,会改变其购买行为,减少进口产品的消费,最终会扭曲世界贸易市场,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品是初级产品,产品大多出口到欧美都发达国家和地区,且产品在其出口市场上比重较大,又因为其远离出口市场,会受食物里程运动较大影响,这就意味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会受到很大限制,包括非洲、南美洲、亚洲和太平洋等地区。Ballingallandwinchester(2008)研究发现食物里程运动造成福利损失最大的国家是新西兰和若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

三、食物里程与wt0规则

wto中没有具体的协议对食物里程做出详细规定,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涉及到这个问题。tBt协议是可以适用于环境标签最明确的wto“涵盖协定”(coveredagree,ment),当面临标签的相关争论时,wto争端解决小组会首先考虑到这一协定。如果标签方案在tBt协议范围内,就可以采用第4条款和附录3。要求受良好作业规则制约或已经接受其义务的标准化机构对其同类产品遵循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要禁止其标准对国际贸易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当贸易障碍已经存在或可能带来障碍时要采取相关国际规则来处理。

而标签方案是否在tBt协议规定范围内,则主要看tBt协议是否可以用于非产品相关生产或加工方法(non-product-Relatedproduct&processingmethods),因为与食物里程标签相关的运输过程是npR-ppms。如果ppms给产品本身带来可观察的变化,wto成员国把ppms看作“产品相关的”;如果一个ppms在产品上不可观察,wto成员认定它是“非产品相关的”。tBt协议是否可以用于npR-ppms中对环境问题很重要,因为许多产品的污染是在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食物里程标签与npR-ppms密切相关。大部分wto成员国所接受的看法是:附录1(1)和附录1(2)意味着tBt协定包括的只有产品ppms,只有产品相关的标签要求是在协议范围之内的。农产品运输中的碳排放界定为非产品相关生产或加工方法,因为在产品中不能观察到它们,因此技术上来说它们没有涵盖在技术贸易壁垒协定范围内。依照wto协议,当生产在成员国管辖范围内时,他可以规定ppms(比如,工厂排放的ppms),受tBt和Gatt协议的约束,成员国也可以对在其范围内产品的运输、使用和处理做出规定;但是当成员国在其范围外采用相关条款影响产品的生产或运输(ppms)时就会产生争议。食物里程相关的产品运输排放主要是在国际范围内,因此,wto成员国技术上来说是不能管理或者使用他们的法律的。

另外,尽管wto相关协定不鼓励任何给予国内生产产品以任何不公平优势的方法,但是它也明确指出,允许非歧视性标签的存在,而且食物里程标签采取的是私人自愿的方式,政府不对私人部门或组织标准负责,所以进口国家私人或组织可以制定自己的食物里程标准或规范来约束进口产品,食物里程标签就不在wto规则管辖范围之内,可能会违背wto自由贸易的原则。因为一旦零售商只要有特定标签的产品,那么产品就会有差异,会阻碍自由贸易,市场准入场券就成了一个问题。当私人标准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这些标准会起一个准政府的作用,会影响自由贸易,成为贸易技术性壁垒,违背wto的规则(Shah,2008)。总之,从现有wto相关协定和法律来看,并没有特别的条例或规定来约束食物里程标签以避免可能带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四、食物里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启示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6

摘要知识产权贸易为一种无形资产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平行进口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知识产权平行进口的出现,各国所采取的措施不一。平行进口的影响有利有弊,引起生产厂商、经济学家以及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如何处理平行进口的问题,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越来越多,平行进口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知识产权平行进口wto

知识产权贸易为一种无形资产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平行进口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知识产权平行进口的出现,各国所采取的措施不一。平行进口的影响有利有弊,引起生产厂商、经济学家以及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如何处理平行进口的问题,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越来越多,平行进口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平行进口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1.平行进口的概念

平行进口,是指本国的商标权人将自己生产的商品出售给国外经销商或者将自己的商标许可给国外生产企业后,这些国外的经销商或者生产企业将其与商标权人在国内生产的相同的商品,重新进口到国内的做法。由于市场营销策略(如扩大市场份额和占有率)的需要,商标权人出售给国外经销商或者国外被许可使用商标的生产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格都比较低,这些产品平行进口后,通常都会对商标权人的国内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故为了保护正常的国内市场秩序,许多国家都采用不同的方法阻止商品的平行进口。平行进口的产品是由商标所有人投放海外市场的合法产品,但由他人在未经商标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进口到本国市场的行为。由于这种未经许可的进口往往与正式许可的进品平行,故被称为平行进口。

2.平行进口的特点

(1)被进口的产品与特定的知识产权相关;

(2)被进口的产品有着合法的来源,即系由权利人或经其同意之人投放于出口国或地区的市场,因此,这类商品又被称为“真品”;

(3)被平行进口的产品以低价与进口国或地区市场上原有的同一知识产权产品展开竞争;其四,在进口国或地区存在反对平行进口的相关权利人。

3.平行进口的表现形式

平行进口所涉及的相关权利人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在进口国或地区与出口国或地区由同一人享有知识产权,并由知识产权人自己(或者由被许可人)同时在进口国或地区与出口国或地区两个市场或其中的一个市场经销有关产品。

这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所涉及的权利人包括知识产权人和被许可人。

(2)进口国或地区与出口国或地区的相关的知识产权分别由通过某种公司纽带形式相联系的不同企业(如母公司与子公司,或不同的子公司)根据合同享有。

所涉及的权利人包括进口国或地区与出口国或地区的知识产权人。平行进口可以有多种表现形态,对此有着不同的描述方式。

二、平行进口产生的原因

(1)平行进口商较低的再销售成本是平行进口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平行进口商既没有支付高额的专利使用费用,又不承担相应的广告费用,仅从国外市场直接购到低价正品输入高价国家,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2)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并不禁止或没有明文规定平行进口,对平行进口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客观上也促进了平行进口的发展。

(3)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关税等贸易壁垒在某些领域的影响减弱,使得跨国代购成为可能,客观上也为平行进口创造了条件。

三、平行进口的影响

平行进口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是它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双方面的影响。

1.平行进口有它积极的影响

(1)从宏观角度来看,商品的平行进口可以有效的控制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滥用,防止市场垄断,打破各国利用知识产权设置贸易壁垒,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平行进口引起的市场竞争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刺激消费需求,但是不利于保护国内产业,影响税收。

(2)从微观角度来看,平行进口最大的获利者是消费者。平行进口的商品是制造商或独家经销商生产和销售的“正宗商品”,而且价格一般较本地低廉,消费者购买平行进口的商品既可以享受低价收益,又可以因销售渠道的增加更加便利的购买,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平行进口是有益的。

2.平行进口的消极影响

(1)平行进口会损害原知识产权人的利益,造成大量廉价的同类产品涌入国内,使得原知识产权人无法收回开发知识产权的巨额投入,其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效益也将无法实现;

(2)平行进口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受让方的利益,造成了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3)平行进口有可能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损害。一方面,如果平行进口的商品质量和本国商品质量有明显差异,就可能造成消费者的误认;另一方面,如果平行进口商使用不实标志,有可能会使消费者在面临产品质量时找不到索赔对象,从而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4)平行进口不利于保护国内产业,影响专利权人的利益,最终损害进口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艾露斯库佩著,时启亮,杨立钒译.数字时代的商务活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董静驰.浅析平行进口的基本概念.法制与社会.2006.6.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7

外贸企业,是让全球市场认识中国的桥梁,是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的引擎,是创造中国出口奇迹的市场主体。如今,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的调整,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以及工人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转内销的困局,中国的贸易企业该何去何从?来京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利丰集团董事张家敏3月10日在北京工商大学座谈时建言: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很重要。企业可以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等软建设来提升效益,增强竞争力。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服务”

“十二五”规划中多次强调创新、积极创造价值。传统贸易公司为了生存,也一定要不断创新。

在张家敏看来,传统的贸易公司不能只用工业的想法做工业,而要用现代服务的手段配合工业打开全世界市场。即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服务”。具体来说,企业不仅被动按订单去提品,而是要从客户的实际出发,提供最流行的设计,然后在全球寻找最好的零部件配料,再找最好的设计师为客户提供生产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法让产品最快到达客户手里,使产品不会过时。即要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增值的服务,给客户以出钱的理由。

对于那些计划“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张家敏指出,企业“走出去”要有长远的规划,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张家敏根据多年的贸易经验建议,收购合并不是一种炒作,而是要收购人才、市场、采购能力、销售区域等。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觉得被收购后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目前的管理层很多都是来自收购的公司,融合很重要。”张加敏用自己企业的经验作以诠释。成本压力下的出路

不可否认,目前全球主要的购买力还是在欧美,虽然增长的火车头在中国。要看准真正的市场。在市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要发展,一定要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由于用工成本低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如今由于工资成本、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中国东南沿海用工成本增高。另一方面,用工成本较低的孟加拉、印尼等国没有配套的产业群无法很快成规模;中国内地的出口物流成本、重建关系网的成本都很高。

是否将工厂搬离中国沿海地区?国际的品牌商面临两难。

在此情况下,张家敏指出东南沿海一定要想着为供应链上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增加管理的效率,比如说更快的运货、如何更好地降低客户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这样才更具吸引力。此外,无论贸易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什么位置,企业的社会责任,都要小心处理。转内销做好营销功夫

“在美国纽约最好的玩具店内90%的玩具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在中国市场很少能找到这样高质量的产品、种类也不全。”张家敏对中国消费者无法享受到本地工厂生产的一些外贸产品表示十分可惜。

扩内需、保民生是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在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背景下,需要通过出口转内销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

其实,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外贸企业曾尝试过转内销,北京市商务委举办外贸商品大集为外贸企业搭桥。青岛等地建立外贸城集中为当地外贸企业内销提供平台。广东、上海等地也举办了外贸产品内销订货会等诸多形式。但是,内销的道路依然困难重重。

张家敏指出,出口企业外销模式与内销模式是两码事。企业即使出口做得很大,进入内地市场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不只是购买力的问题,也包括渠道是否通畅、国内的税费体制设计等问题。在国际市场,只需按照订单生产就可以得到预期的销售额,而转内销时,没有现成的订单,要自己设计产品、做品牌,自己创立销售渠道,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能收回投入。在此过程中,内销的经营是个大问题。

张家敏建议,要实现转内销,中国的工业家需要转变角色,补充营销知识,向品牌营销家转型。同时,大型批发商要提供品牌营销、代收货款、寻找新的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服务,为外贸商品实现内销提供各方面的营销服务。

张家敏则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和企业要找准价格定位,在扩大内需和分销渠道建设等问题上,要抓住庞大的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变化。同时要注意保民生,让一般的百姓可以收入更多,消费更多,这也影响到百姓购买的预期以及增加员工在企业中的稳定性。

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如何生存?想必此刻已有了新的方向。

专家观点

丁俊发著名物流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

利丰集团为外贸企业提供的经验可概括为全球供应链管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在进行一体化进程,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融为一体,这种外贸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就是把上游到最终消费连接起来,既是一个虚拟生产又是一个网络平台。消费很重要,但要通过流通途径影响市场。所以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产业。要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研究。黄国雄著名商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香港利丰集团的销售理念及贸易模式是值得境内外贸企业学习的。这种营销特点可以用几句话作以概括:这样的企业是没有仓库的批发商、没有卖场的百货公司、没有物流设备的物流中心、不在国外设点的贸易公司、不挂牌的产品设计公司。我国流通企业今后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在新的形势条件下,传统的企业营销观念是否还能站得住脚,是否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国的流通深化改革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式应如何改变。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8

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的跌落,不断传来外国it企业纷纷裁员的消息。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从浪峰到谷底,致使借国外风险资金潇洒一度的网络公司纷纷调整经营方向,炒作者各奔东西,Ceo们另谋出路,各种媒体几乎不约而同地说,电子商务的肥皂泡破灭了。

2000年的电子商务热使“电子商务”成为当年重复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弄清电子商务当前和未来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1.电子商务是什么?电子商务能作什么?

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概念,国内外至今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如果以电子商务问世的背景定义,可以说电子商务就是互联网商务。电子商务的本质是知识经济。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是1997年下半年才面市的,在inteRnet普及之前,eDi已经用于商务,这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人把eDi叫做电子商务。现在,人们认识到,eDi和电子商务的问世、发展、架构关联密切,是一种对eDi的再认识。

电子商务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的问世、存在和信息社会、网络世界密不可分。人们置身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环境,电子商务也在这个环境中,它能做什么取决于那里的人们需要他做什么,而不是网络公司或者销售电子商务软件的公司给它的宣传和定义。2000年,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大起大落说明网络公司无法根据他们的主观愿望把这种现代商务工具交给商家和顾客,而应该先了解一下电子商务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使用因特网环境和技术支持商家之间的业务往来,它得以发展的前提是有商可务,并且通过因特网,商家可以得到比传统商务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大环境建设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不但需要硬件环境,还需要电子商务运行的社会环境,如法律、法规及税收制度等等传统商务已较为成熟的大环境。也就是说,供商家体验电子商务优越性的条件还不完善。

我国的电子商务将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走适合国情的路。如同poS系统进入商店一样,电子商务的问世标志商务自动化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电子商务将以一种新的购物方式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2.需求牵引和概念牵引

电子商务在发达国家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和青睐,事出有因。美国总统克林顿创造100个月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得益于高科技,1997年1月,美国政府宣布:自97年1月起联邦政府各部门采购全面采用电子商务方式。回顾全球的电子商务热,美国政府始终处于推波助澜的位置。美国把电子商务看作可使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有人说,对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仅从概念而言,发达国家接触到的新技术,在我国几乎是同时问世。这种现象正是发达国家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但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是有选择、有步骤的,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回顾我国推进电子商务的历程与发达国家应用电子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历史,有着十分鲜明的反差,一个是需求牵引,一个是技术推动。

早在电子商务问世之前,20世纪6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已广泛应用在美国的大企业之间。eDi技术与电子商务的主要区别,仅仅是使用增值网(Van)还是使用inteRnet。为适应eDi的使用,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进行了几十年的信息化建设,而这种建设是使用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

因特网技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当今被人们称作第四媒体,它能同时传播数字化的文字、图象、声音,具有其他媒体的复合功能。它又有其他媒体遥不可及的访问方式和手段,一个点击,就能到达数字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可以说,www是对人类通信史的重大贡献。

借助因特网技术从事商务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商业领域试图使用先进工具的尝试。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在购物方式上多一种选择,一点坏处都没有。但是,并不会因为仅仅换一种销售方式就在中国的市场上突然出现美国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不可否认,由于国情不同,在美国,电子商务的实践早于电于商务名词的出现,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名词概念先于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这种差别的实质,在美国是市场寻求技术,而在我国是技术寻找市场。由此我们可以反思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当电子商务市场未形成规模的时候,力气应花在培育市场上,既不应简单的说电子商务是泡沫,又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3.电子商务是一种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商务活动

传统商业经营方式既有BtoB,又有BtoC。传统商业既有信息流,又有物资流、资金流、供应链。以上提到的名词、术语其实不是电子商务的专用名词。无数成功的国内外巨富、企业家在商海游刃有余的时候,未必听说过电子商务。倒是“要么无商可务,要么电子商务”的热心宣传者今天要深刻认识电子商务的出路在哪里。

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什么,是企业的商务活动需求。在企业不了解电子商务是什么的时候,介绍电子商务的概念十分必要。it公司第二步、第三步就应把力气使在“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电子商务”,这时“电子商务”已经不是一种概念,而是类似计算器这样一件工具,它是一种使用因特网技术的商务活动。这样说,不是要把电子商务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庸俗化,仅仅是为了强调电子商务重在商务。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国内it公司,在电子商务陷入低谷的时候,从打基础开始,学习传统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开始推出网上miS。从这里起步,走出中国式电子商务的新路。

4.与全球经济接轨需要使用电子商务

既然国情不同,为什么我国也对电子商务表示了足够的重视和热情呢?实际上,我国政府一贯在对外贸易中采用积极开放的政策,包括学习引进先进的贸易技术和方法,随时保持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从电子商务的概念进人中国高科技领域以来,在it企业经历从BtoC到BtoB的艰难探索过程中,在政府支持下,外贸系统不断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早在1996年,外经贸部正式组建了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即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1998年10月,外经贸部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实现纺织品配额电子招标,使参与招标的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差旅费用,直接效益达1700多万元。2000年6月,外经贸部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实现了全国加工贸易联网审批管理,有效打击了利用加工贸易名义走私和逃套汇等不法行为。以上两例说明,在外贸系统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取得了初步效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实施电子商务的意义将在更多的领域显现出来。

5.在需要使用电子商务的地方使用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这个主题不再是热点新闻,各位名家不再“我来说两句”。但是,电子商务并不因无人喝采而退出市场,正如不会因有人炒作而替代传统商务。电子商务是商业活动的一种模式,对不同的商品商家会通过实践选择相应的模式。电子商务也有适宜的营销商品和消费者。

eDi问世是面对企业之间交易过程中涉及大量文件数据交换的业务,通过计算机的互联,达到快捷、准确的完成交易的目的。笔者认为,电子商务将在eDi的应用领域得到重视,将首先在BtoB领域取得突破。人们十分关注BtoC的出路,现在,不论玎厂商还是从事电子商务研究的专家对网上经营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试图引导人们早日见到电子商务的春天。他们指出:

1)对网上个体消费者定位

•计算机用户

•有尝试网上购物热情的人

•中等以上收入的人

•学历较高的人

•不愿逛商场的人

•SoHo族

2)网上适宜销售的产品定位

•计算机有关的产品

•不需亲自体验、品尝的产品

•性能简单,不需推敲的产品

•质量容易验证的产品

•品牌知名、大众认可的产品

•既不太贵,也不太便宜的产品

•有国际化需求的产品

•有全球配送体系的产品

6.企业应作好进入电子商务大环境的准备

就在it企业纷纷离开电子商务另谋出路的时候,国内务行各业积极开办商务网站,尤其一些家电企业如海尔、春兰的加入为电子商务又揭开新的一幕。传统企业进军电于商务标志着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在成长,我们期望这些传统企业在新经济的大潮中再创辉煌。

今天,网络世界、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数字地球等等有关高科技的流行词汇随处可见,信息技术以他无所不在的优势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以手机为例,曾几何时,还是有钱人的标志,转瞬之间,我国手机用户早已过亿,形成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人使用手机的规模。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发展电子商务只要顺应中国国情,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走出低谷。

现在,人们对电子商务从概念转向务实。尤其是企业,运作电于商务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人员,更举足轻重的是企业赢利的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么,企业要不要电子商务,企业选择什么时刻开办电子商务?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9

一、私营食品标准的多种分类

在国际食品贸易领域中广泛讨论的私营标准类似于国内经常谈到的企业标准,但是其内含却又比我们日常所说更为复杂和广泛。根据UnCtaD的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00多个私营食品标准体系,关注内容从食品的安全到质量,由生产加工控制到动物福利,从环境保护到劳工健康……标准的制定和参与者也形形,从生产者、供应商到零售企业、消费者团体。从标准制定的角度看,私营标准可以是具体企业制定的标准,既包括生产企业制定的标准,如荷兰的tastytom西红柿标准,也可以是采购环节的零售企业标准,如家乐福、乐购(tesco)等零售商私营标识标准;当然,私营标准也可以由行业组织或协会制定,如SQF1000标准、食品安全和农场保证体系eurepGap、澳大利亚谷物委员会的谷物质量标准;还可以是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如iSo22000。从标准适用范围着眼,私营标准可以是由企业为其所出售的产品而自行根据国内、地区或国际标准制定的标准,它仅对本企业范围具有约束作用,要求往往更严,例如家乐福、乐购对采购新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可以是由协会、联合组织制定的全国性标准,这类标准也多以国内、地区或国际标准为基础,但往往比它们更为严格,如英国零售商协会的BRC标准;另外,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运用的标准也属于私营标准,如全球食品安全行动(GlobalFoodSafetyinitiatie)、eurepGap和iSo22000。当然,从标准所涉及的食品链环节分析,私营标准又有涉及特定环节的私营标准体系以及涉及多个环节/整个供应链的私营标准体系之分(戚亚梅,2009)。但是,尽管表现形式不一而足,私营标准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它在法律上不具备强制性,是自愿标准。

二、私营食品标准的规范价值与发展

(一)私营标准的规范价值

1.私营标准体系有助于加强对食品链的控制。政府对于食品的管理其目标多在于结果或者说最终产品,即不论通过何种手段,只要生产者和进口者负责保证最终产品能满足要求即可;而食品行业大多数私营标准的特点是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行为,如质量控制的iSo9000、环境的iSo14000以及关于社会责任的Sa8000。可见,私营标准的着眼点重在过程,标准和要求多为整个生产和供应系统而设置,对生产和检查具有具体指导,因此,私营食品标准弥补了现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

2.私营标准可以提高效率改善效益。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开展的研究显示,私营标准体系可以改善效率,通过更好地使用化学品、组织生产行为等降低成本,降低负面影响。此外,有研究者认为,诸如eurepGap、全球食品安全行动等私营标准体系使用扩大,正成为全球标准。随着食品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内部联系的加强,通过私营标准使用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展,有助于减少国家间的标准差异,使得全球范围内生产、销售流通能以更大的规模、更优的效率进行更好的协作(oeCD,2006a)。

3.私营标准有利于生产者融入全球食品供应链。由于私营标准使用不断增加,生产者在生产活动中采用它更有利于其产品打入全球市场,这对于出口者开拓市场,建立更长期的贸易关系很有助益,同时,也能引导供应商进入价格更高的市场。Dolan和Hhumphrey(2000)等对肯尼亚青豆贸易进行了研究。肯尼亚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为英国市场生产青豆,但是到90年代,英国食品安全法案实施,零售商提出大量质量要求,对产品和农场的审核也随之出现。这样,那些不能达到要求的生产者就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只有那些满足要求的生产者能与出口商签订合同,保持出口。另外,诸如社会责任等私营标准也能通过正确着装、化学品使用以及贮藏程序要求等改善工人安全状况。同时,鉴于农产品出口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保持产品出口市场,还有利于扩大当地就业。

(二)私营标准的发展趋势可能正是因为私营标准具有上述的一些价值,使得私营食品安全与质量标准在统一协调的趋势和速度方面的发展超过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综观私营食品标准体系的发展,有如下趋势显现:

1.要求的广度扩大,深度增加。为适应消费者、采购商的需求,私营标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发展,如要求生产者遵照标准要求,提供与特定食品安全相关的更准确资料,对产品的追溯越来越重视,相应地,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注重监测产品和过程特性标准体系的建立。私营食品标准重视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行为的管理,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上,针对整个生产和供应系统对生产方法和检查过程提出许多具体的要求与指导(oeCD,2006b)。

3.私营标准的商业重要性日益提高。企业联合制定私营联合自愿标准,维护产品与品牌的信誉成为食品行业近20年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伴随标准联合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私营标准协调一致化过程加速,eurepGap、全球食品安全行动等私营标准体系使用扩大,其商业地位与重要性在进一步增强。三、私营标准的争议热点然而,伴随私营标准使用的扩大化,在肯定私营标准规范价值的同时,针对私营标准执行成本高、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以及与国际法难以协调等问题的争论也趋激化。这些争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关注的是贸易与经济影响,另一类与国家、国际法规的协调问题相关。

(一)对贸易经济的考虑

1.自愿性与强制性。表面上,私营标准不是强制性的,生产供应商可以选择是否采用私营标准,然而,由于显而易见的协调趋势,私营标准俨然已成为行业的标准。特别是在少数食品零售商占有很大销售份额的情况下,如果不遵循其确定的私营标准,生产供应商进入市场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当零售商的标准体系事实上在供应链中被当作行业标准时,选择是否遵守自愿标准就变相成为选择留下或退出市场。私营自愿标准和强制性“官方”或“公共”要求之间的差别也因此模糊了。一句话,虽然私营标准是自愿性的,但是,它们在商业活动中却是一种经常性要求,具有事实上的强制性。

2.成本的增加。如前所述,私营标准要求更严,涉及范围更广。对于不同的客户,生产者可能还需要应付不同的标准,这也使产品在设计、选料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做出不同的安排,从而削减了企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增加了成本。同类产品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就只能分别供应给特定的客户,一旦出现贸易纠纷,企业往往比较被动。另外,对于私营标准的认证程序也缺乏透明性。很多采用私营标准的采购商会要求生产企业到其指定的机构进行认证。这不仅可能增加企业检测、认证等方面的费用和时间,而且,有些认证机构为了保住这部分业务,往往不会对外公布检测方式和程序,这样,企业只能完全依赖于某几个甚至仅仅一个机构的检测,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3.边缘化效应。作为监管食品链的工具,私营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而言也是一大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生产者的调查显示,这些挑战更多地与对生产者的要求改变相关。出口商和生产者发现,满足与最大残留限量、微生物污染预防、杀虫剂选择应用以及收获后检测、田间生产记录保持与追溯相关的要求通常开支都很大而且难以做到。要完成这些要求往往需要熟练工,而又因为发展中国家熟练工的稀缺进一步增加了人员成本。此外,还需要在化学品贮藏、卫生设施方面的投入以及海外市场管理与私营标准执行的信息。这些要求势必可以将那些缺少资金和熟练工人的中小生产者的特定生产者排除在外,或者说将他们边缘化。面对这些私营标准,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生产者既有其内在的限制,如生产规模、生产者文化水平等,又有与经济、基础设施和服务相关的外在限制,如缺少可靠的能源供应、低质量的交通和电讯系统、缺少实验室和冷藏设施、技术推广援助不足。这些制约中的一些对生产者或生产过程而言是内在的,有可能通过加大投入、自身努力而改善,而另一些制约是外部的,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缓解(FulponiL,2007)。

(二)对法规协调的考虑除了私营标准对市场准入、贸易影响的讨论之外,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也对其与国际国内法的协调一致问题提出了讨论。自从2005年SpS委员会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就欧盟超市对其出口香蕉和其他产品的eurepGap要求提出了申诉,认为超市的SpS和tBt要求比政府要求更为严格,对其出口产生影响后,对于私营标准与以《SpS协定》为代表的国际法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1.约束范围与目的。一般而言,私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都会比所在国或地方的官方标准更为严格。同时,各国的强制性标准受世贸组织相关协定(如《SpS协定》附件a(1)(a))的限制,只能在与人类健康、安全、环保等有关的方面做出限制规定,但私营标准的范围则更广,有关产品品质、规格等的标准都可以纳入其中。这一方面满足了商业团体对产品品质的特殊要求,帮助其建立自身特有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另一方面,却给广大的供应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私营标准与SpS/tBt协定。《SpS协定》第13条规定,“各成员对在本协定项下遵守其中所列所有义务负有全责。各成员应制定和实施积极的措施和机制,以支持中央政府机构以外的机构遵守本协定的规定。各成员应采取所能采取的合理措施,以保证其领土内的非政府实体以及其领土内相关实体为其成员的区域机构,符合本协定的相关规定。此外,各成员不得采取其效果具有直接或间接要求或鼓励此类区域或非政府实体,或地方政府机构以与本协定规定不一致的方式行事作用的措施。各成员应保证只有在非政府实体遵守本协定规定的前提下,方可依靠这些实体提供的服务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这就引申出如下问题:根据《SpS协定》的规定,私营食品标准体系所涉主体是否在“非政府实体”范围之内?《SpS协定》中并没有充分定义“非政府实体”的概念(wto,2007)。同样应用于农产品的《tBt协定》提出了一个“非政府实体”的概念,在《tBt协定》第4.1条中的“非政府实体”与《SpS协定》第13条精神类似。这里,“非政府实体”清楚地指“非政府标准制定机构”。出于同样的考虑,在《tBt协定》附件1第8点中有“非政府机构(non-governmentalbody)”为“中央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府机构以外的机构,包括有执行技术法规的法定权力的非政府机构”。尽管这个定义相当模糊和开放,可能会引起争论,但是,根据《SpS协定》和《tBt协定》的内容和目的,“非政府实体”不是单个的经济运营者(或相关者)而是私营实体,他们受政府委托具有特定的任务或者关于SpS/tBt规则执行和发展的特定的法律地位(LeeC,2006)。然而,联系实际,以eurepGap为例,eurepGap标准由选举的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这些委员会有50%的零售商和50%的供应商。供应商包括农户、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出口商、进口商或其协会。他们并不代表他们的企业或协会而是从其代表的选区被推选出来。委员会邀请其他相关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参加会议。这样,作为一个自愿标准,eurepGap没有法律效力,也没有政府委托。因此,eurepGap与《tBt协定》中的“非政府机构”定义并不符合。因此,在国际贸易中,由私营标准而引起的纠纷、争端,虽然有成员提出申诉,但是,《SpS协定》、《tBt协定》下的规则是否适用于这些问题也悬而未决。

3.对等效的不同理解与运用。在一些具体原则的运用上,私营标准与协定也存在分歧。例如,对于等效的概念,以eurepGap等为代表的私营标准要比SpS和tBt协定中的等效概念更为严格。wto协定中使用的是结果(outcome)的等效概念,如果出口成员能证明自己的措施可以达到进口成员设定的保护水平,即使具体措施并不相同,wto也要求成员遵循等效性原则接受出口成员的产品。然而,eurepGap使用的是过程(processes)的等效概念。例如,对于非动物源性食品,欧盟按照wto的《SpS协定》的规定,要求“风险结果等效性(equivalenceofrisk-outcome)”。只要最终的进口产品(thefinalimportedproducts,outcomes)通过成员的官方控制(如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欧盟就不会检查其生产或加工过程。相比之下,eurepGap和BRC则要求“体系等效性(equivalenceofsystems)”。它们对于最终产品的安全性不设置更高的标准,而是要求对产品的生产或加工进行更严格的过程控制(UnCtaDsecretariat,2007)。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篇10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互为表里,金融危机下国际投资贸易和国际市场萎缩、进口减少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致使我国出口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外贸整体复苏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全球汽车重组再生方兴未艾。以汽车为主体的世界机电产品贸易,一直是发达经济体国家赖以获取国际高额利润的出口产品,然而在本轮经济危机重创下,2008年欧美日的15家大汽车制造商,7家亏损,8家盈利,年度总计亏损410亿欧元。2009年一季度世界汽车巨头的汽车产销量,出现了平均30%以上的负增长,即使如此,发达国家依旧把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重组和破产保护作为政府出手救援的重点。2009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因债权人未接受削减克莱斯勒69亿美元的债务协议,从而使具有85年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被迫走上寻求申请破产保护之路。与此同时,克莱斯勒正式宣布与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双方将优化调整各自在全球的产出结构和供应基地,而菲亚特的动力系统及配件也将在克莱斯勒的工厂安排生产。美国汽车称霸全球,危机下的振兴调整意犹未尽且走向难料。汽车巨头之间的再生重组,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调整与变革及直面美好未来的决心和信心。发达经济体国家对拥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如此重视,关键在于汽车主导下的机电产品是发达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增长和保障就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复苏的重要实体力量。

我国出口反弹尚需时日。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1%,而对外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降到了13%,同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的利好预期相比;与工业经济同比增长5.1%止跌回升的积极变化相比,外贸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机电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商品中的降幅较大,今年头4个月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2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2%,占全贸进出口的54.8%;出口为1981亿美元,同比下降21.2%,占全贸出口的58.7%,依然是中国出口的中流一柱。机电产品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彻底的领域,也是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始终是我国外贸摆脱负增长困扰和推动外贸早日复苏的重要力量,我国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为提振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指明了方向,建议政府和企业鞭辟联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采取更加扎实的发展举措,推动机电产品出口尽早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崇质量以摆脱困境

已过去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危机下我国部分机电产品企业以牺牲质量低价出口的问题,引起国外对我国其他出口产品质量的许多质疑,其负面评价和出口收益跌失的影响至今尚存。“积力所举,则无不胜”,越是出口市场环境恶劣,越是供求失衡,越要高度重视出口产品质量。无论在什么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外贸增长都要坚守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的基本底线,把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作为中国外贸复苏的长久之举。

重新思考质量对外贸发展的意义。产品质量是比较同质产品相同服务的使用价值大小的概念,质量的好坏同它的使用价值大小一致。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保证的底线,是要体现该产品在国际细分化市场和国别市场上所需要的应有的功能属性。同质同价和按质论价是国际市场最基本的交易原则,在危机引发的供需失衡条件下,出口产品质量过犹不及没有卖点;质量与市场需求背离和价格扭曲、低质低价同样不利于实现出口增长预期。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市场机制下出口产品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不同市场条件下、不同客户对不同产品、不同产品质量结构下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出口大国,要从保证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高远视角,竭诚彰显一个贸易大国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客户的认真态度及责任感。建议主管部门和出口企业重新检视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价值、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基础,真正把出口产品质量当作国际使用者感受之下的产物,充分体现崇质量以兴贸、崇诚信以保出口企业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保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国际环境严峻对全球出口企业都是一样的,我们绝对不能以牺牲出口产品质量为代价,让30年辛苦积累起来的外向型企业及其出口产能在危机下付诸东流。

实施国内质量标准国际化策略。国际技术标准是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基础性质量要素,国际标准采标率的高低,直接同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紧密相关。在机电产品进出口平稳增长起带动作用的诸因素中,依赖于欧美市场复苏的预期极为关键,而危机下发达经济体将其国别标准左右国际标准的贸易保护标准日益增高。建议大力推行国内标准国际化和国别化的质量达标策略,迫使资源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出口企业,以质量标准为纽带,进行结构优化调整。针对危机下国际标准竞争国内化的实际,组织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建立新的出口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标准制订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努力用质量标准的力量,拓展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等国别的市场份额,为加快扭转外贸负增长的困难局面作贡献。

用成本策略保市场

国际经济危机导致需求水平下行和供求失衡的问题,已是一种常态化的经济表现。但国际市场需求的基本面依然存在,即便是低水平的需求,也会是多元而丰富的有效实际需求,企求复苏的基本建设需求,量大面广其活力依旧充足。国际经济危机下的成本变动与供求平衡和实际市场规模休戚相关,出口企业进退市场的成本,是国际市场有效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条件下出口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将是危机下力保出口市场份额的重要经济杠杆。

用全程式出口成本预控策略保住出口市场份额。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要继续保持低成本出口的优势,争取率先走出困境。建议企业采取全程式出口成本预控策略,采用经营成本最小化、差异化和集约化的理念,提倡同类出口企业集中采购,实行集团内部企业集中采购和外部联合采购的模式,以标准化采购,变小单为大单,获取价格优势,降低采购成本。要尽力把产出结构集约化调整与降低管理成本、产出链细化整合、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成品无废次、零排放可循环等层面的成本预控紧密结合起来,全力保持和拓展足够脱困的国际市场份额。

用成本策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指标,我国机电产品制造业约为0.4,低于美日德机电产品出口强国0.55~0.60的水平。从产业价值链的中间投入贡献系数计量,发达经济体国家中间投入价值与获得新增附加值的比例约为1:1.2,而我国约为1:0.6。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收益的关键,是要从出口产品的全程价值链和细节上优化成本支出结构,实现出口产品价值链的结构调整由低附加值链向中高附加值链转变。建议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运用“内生增长力”理念,激活内在的知识、技术、装备和人力智力等成本要素,采取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降本增效策略,努力提高出口企业自有高附加值价值链的投入产出能力。从而使占出口收益90%以上的概念、创意、设计与研发、核心技术零部件及其模块化生产、营销服务等中高附加值产出的能力,逐步成为出口企业保住传统出口市场份额和拓展新出口市场独有的财富。

靠制度力量促复苏

制度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其他资源在用制度力量创造了较好的制度资源以后,才有可能被科学的开发利用起来。建立在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制度,在推动我国外贸实现平衡较快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