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35:53

民族传统体育篇1

一、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群体。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强身健体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需要,是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西部大开发和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形成了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纳入了各省(区、市)的民族体育工作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发掘整理,内容不断丰富,规则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不断涌现;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日益活跃,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太少,项目挖掘整理工作不够系统,缺少培训基地和专门人材,项目的宣传、普及、规范、提高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需要努力扩展和积极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

(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艰难的起步阶段,现已进入发展期。抓住机遇,巩固成果,创造条件,大力推进,这是当前民族体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二、民族传统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把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的方针,立足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体育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民族地区的各级体育部门,应有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助政府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

(六)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体育部门每年要在体育事业经费中专门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民族地区进行体育设施建设,要考虑当地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应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的设施。体育部门开展的扶助西部、支持农村体育的活动,要向民族传统体育倾斜。要通过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来源。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七)继续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定期检阅和指导群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各民族自治地方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散杂居地方要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级民族和体育工作部门要密切配合并筹办好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要逐步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运动会的组织和管理,突出运动会的民族性、体育性、观赏性和科学性。

(八)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体育部门要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会同民族工作部门研究并推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群众健身活动,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并在经费、场地、设施、器材、训练、比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旅游,进入健身中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为各族人民服务。

四、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九)各级民族和体育工作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提高项目认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证挖掘和整理以及推广、普及工作所需的必要经费。体育工作部门对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活动申报等要给予特殊扶持政策。

(十)要扶持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生产,对民族传统体育器材按民族特需用品对待,给予政策优惠。

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十一)各地要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共同制定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命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六、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十二)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在开展现代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同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创造条件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民族高等院校体育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尽快制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级标准,加强规范化管理。

七、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篇2

摘要世居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多姿的宝藏。本文对世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发展、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藏高原藏民族传统体育

藏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它主要分布在全国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境内高山绵延、大川巨流、纵横交错、海拔高、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繁衍生息,更好的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一)竞争性

藏民族传统体育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民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就了自己独特而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体系。如藏历新年、萨葛达瓦节、江孜达玛节、香浪节、插箭节、望果节、亚季节、雪顿节、沐浴节等都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娱乐和比赛活动。由于藏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性格好强尚勇,又有强烈的荣誉感,在比赛中,技艺超群、身强力壮者往往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成为异性追求爱慕的对象。这样即使体育比赛富有机智、风趣幽默等娱乐性,又富有竞技逞能、比武的竞争性。两者相互衬映相互促进,即在竞技斗勇中健全了身心,又有效的保持了强健的体魄与自然环境抗争的意识。这种传统式的体育项目,使得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关的操练、活动中,世代的相承传习和继承、保持了下来。因此,这种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富有浓郁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娱乐性,又赋竞争性,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二)广泛的群众性

我们知道传统体育活动源于某一农时节令或某一宗教活动,因此活动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群众性。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群众基础深厚,最为藏民族喜闻乐见,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独特的地域特征、生活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与制约,使他们在长期与自然斗争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无论是平日劳动之余,还是喜庆佳期,都会举行各种娱乐比赛活动。常见的有:举石、抱木、掷石、赛马、赛牦牛、骑马射击、骑马射箭、跑马拣哈达、古尔朵(甩石头)、刀术、马术、押加(拉趴牛)、碧秀(响箭)、藏式围棋、北嘎(藏式摔跤)、吉韧(类似斯诺克台球)、马球、廓庄舞(广场舞)、登山等项目。广大的农牧民根据自己对各项运动的理解和爱好积极踊跃的参加。据不完全统计,在每一次进行的藏民族传统节日里对进行比赛和表演,参加运动员都有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次,观众人数不计其数。这些传统项目的举行,既增强了体魄,又增强了他们战胜疾病完善自我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团结奋进,热爱养育他们的这片热土。

(三)寓体娱乐性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偏僻,高山峻岭,地广人稀,人们相聚一起不容易。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和赋予了藏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精神文化和魅力。民族体育与民族歌舞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把丰富文化寓于传统的体育活动中,如“江孜达马节”的跑马射箭,那曲羌塘赛马会的“马上拣哈达”当雄的“当姆吉让”。拉萨“雪顿节”的赛牦牛,参赛的都是英姿勃发的青壮牧民。马披红挂彩,极尽饰物之美,骑手们身披哈达和彩绸,会场上红红绿绿,飘飘洒洒,沸沸扬扬,乐鼓震天。观者忘情振臂呐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都沉浸在欢乐和吉祥中。这些颇具特色的既有体育性、娱乐性,又有文化内涵,更具群众性的传统体育,发挥了体育自身所具有的键身、娱乐价值功能,又强健了体魄,使藏民族自古以来视宇宙为浑然一体,万物皆有生命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心态,得到了诠释。

(四)公平竞赛的要求与规则性

藏民族传统体育由于长期受地域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它的组织机构、竞赛与规则要求等受场地、设施的限制,无法达到很正规完善的比赛程序。但为了达到公平、公正,他们根据运动的特点,制定了相对严格的规则,如藏式摔跤、骑马射箭、跑马捡哈达等项目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竞赛规则。尽可能使每一个参加比赛的人都通过自身的身体动作来完成。而且每一个项目的获胜标准都是以身体完成动作的强度、难度、高度、速度以及准确性和有效性来判定。这样,在体育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夺取胜利的机会。即达到了强身健体的功能,又增强了本民族的集体荣誉感和价值认同感,增进了各个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比赛,推动了和平,使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牢固,同时也统一了比赛的标准与要求。所以说,传统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一样,都包含着人类追求拥有强壮体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企盼着公平竞赛,享受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二、继承、挖掘和发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一)竞技与娱乐健身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是构成大众体育的主要部分,而大众体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奥林匹克运动活动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明显的健身性、娱乐性、普及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开展民族大众体育的主要手段。在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随着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那种返璞归真,追求回归自然,远离喧嚣,利用节假日“野外化”到“非场地”休闲娱乐,加强体育锻炼,做一些运动负荷小,技术要求低,运动方式灵活而且娱乐性、健身性强的轻体育,备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奥林匹克运动是鼓励所有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强调的是竞技化竞争意识,倡导和追求比赛获胜为唯一的目的,追求人的个性张扬和释放,要求在竞赛过程中运动技能的携带者应该拥有极端的表现欲,他们的游戏过程更像是战争。许多人用“和平时期的战争”来评价。而绚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好不夸张的比喻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国际效应和社会效应是民族传统体育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体育为大众”的主导思想下,遵循民族体育传统的广泛群众性和社会吸引力,积极合理的挖掘其巨大的潜力。

(二)发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规定:“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有很多与当地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项目,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健身活动;挖掘、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可以更好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广场和西宁市的新宁、中心广场上、还有不计其数的社区小广场上每天早晚都能看到成千上百人的群众跳起的“廓庄舞”,并吸引着广大民众来参与。这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跳“廓庄舞”的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全国吸引了北京、上海、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的民众来广泛参与,一些省市的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宣传,掀起了“民族传统体育热”。为藏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推广和发展,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促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运动一朵绚丽的瑰宝,丢弃本民族风格和特点,一味照搬或模仿他人,就会丢失自己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意义。我们要以“理解、和谐、谦让的品质”这一运动理念为宗旨,去挖掘更好、更适合藏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方式和思维。积极参与藏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推广、发展、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促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需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实现民族复兴宏伟计划。认真总结和研究民族体育的特点,正确对待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动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普及,一定会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群众体质的提高,“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体育事业进步,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岗.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文化审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3.

民族传统体育篇3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民族传统体育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30-01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众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它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方式多样、形式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诸多体育活动都是集趣味、娱乐和健身为一体,是许多现代体育项目和方式没法比拟的。笔者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一线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精华项目通过某种方式规范化,进而推广和融合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继承,进而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更多的民族所接受。

1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的现状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综合制定出符合他们年龄、生理、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等的体育教学内容,把其中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去。比如武术已经是我国许多学校体育的教材教学内容,但是仅武术这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众多少数民族青少年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再如黎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跳竹竿,他们能够伴随着有规律、有节奏的竹竿撞击声中非常自如的做出多种技术动作,动作舒展、优美,在锻炼人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让人赏心悦目,可以作为学校供男女生选用的体育项目。还有朝鲜族的顶瓮竞走、满足珍珠球、傈僳族的爬竿、蒙古摔跤、达斡尔族的波依阔、回族的母球等都可以供选用。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中尝试采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比如打秋千、打陀螺、跳骆驼、双燕飞、斗风筝、踩高跷等,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还锻炼了身体与陶冶了情操,熟悉了民族文化。遗憾的是目前开展的范围不具有普遍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还不够。在国际社会,许多国家把自身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比如英国完成了足球从建立、规范,发展成英国的“国球”,并传遍了整个世界。之所以能传播迅速,主要得益于最早时被引入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之中。包括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印度瑜伽等作为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项目,无一不是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后传播开来的。我国有55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有许多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形成民族体育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做的却还远远不够,缺少民族特点和个性,目前采用的大多数项目是课间操,包括跑步、踢毽子、跳绳和跑步等,没有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因此,笔者认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来研究,将大有可为。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想

(1)组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社团的活动性质和组织形式,有较大的娱乐性和自由空间,小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社团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项目,并且认识许多兴趣一致的朋友。每个社团由学校配备指导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进行锻炼中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掌握练习的方法和规则。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不断增加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进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2)举办校园民族体育文化季。举办体育文化季可以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氛围。体育季最好选在气候宜人的月份,时间不宜多长,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民族种类和当地地域特点来综合决定。活动尽量多样化,应该分设单人和集体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应尽可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有集体的表演和竞赛项目,也可以有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甚至是跨班级跨年级自由组合参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找到可以参与的项目,并参与到其中。如此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培养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和保护民族体育的责任感。

(3)适时的举办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相比体育季的筹备,单项比赛更加灵活,时间短、规模小,容易组织。笔者认为,每个学校都可以结合自身所在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域状况,选择一些适合本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四川地区学校可以选择以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较多的体育项目为主,如射弩、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珍珠球、田径、陀螺等。在满族、朝鲜族占大多数的东北地区,最适合将满族的珍珠球,适合朝鲜族的摔跤、跳板、秋千等作为学校单项竞赛项目。

(4)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文体活动。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多彩节日文化。作为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借此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习俗,在他们的节日里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如像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古尔邦节等都很有特色。在这些节日里,要一方节日,八方参与,共同欢庆,采取融民族的文化、体育、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窦.试论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3,(6).

民族传统体育篇5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06-01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世代相传、具有一定体育内涵和外延的传统文化,它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期得以发扬光大和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特点

在进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之前,我们应该明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我们才能将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下去,保持我们的民族性;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适合新时期的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力。

首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它与我们的民族心理、社会制度、经济、意识形态、教育思想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沉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从这个方面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久远的发展渊源和宽厚的社会存在基础,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另外,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是文化系统运行的基本形式之一,这个过程受到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传承机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然也有这种传承机制。

其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还有发展性的特点。这种发展性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说,热爱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们以及国家有关部门为了能让这种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学术研究或者政策实施上积极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之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文化的现展与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族传统体育身处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必然要有所发展,这既是满足人们自身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立足于世界,从全球战略看民族体育的发展,更要放眼现在和未来,从时间和历史的变化中寻找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及发展中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所述。

2.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遭到侵蚀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根植于特有的社会和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变迁,程式化进程的加快,诸如民俗节日、宗教祭祀等一些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正在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另外,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削弱,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处于频临灭绝或者退化变异的状况。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遭到侵蚀,甚至破坏,而且,一旦这种达到一定程度,将会是无法挽回的局面。

2.2理论研究不够成熟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产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理论建构和框架,要保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顺利健康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一定的科学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并不成熟,也没有明确的发展道路,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健全,这也使得学术界在理论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很多基本概念无法做出准确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会遇上许多阻碍。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边缘化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外来体育文化进入我国,尤其是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视线,甚至成为了主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思想的稳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某些方面盲目模仿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中庸、健身、养性等价值观,成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附庸。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策略

面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

3.1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障措施

为了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障措施,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确切的传承和发展制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法律法规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扩大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建立全民健身计划,让民族传统体育活跃于城市社区、农村街道、学校工厂,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3.2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学研究的力度

要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扩大影响力,得到迅速的传承及发展,科学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对我国传统体育进行理论建构与研究,不断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世界正在不断走向融合,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不能独立存在或者发展,任何文化也都在交流中成长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因而,加强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策略。我们应该在理性看待的基础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与现代世界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借鉴和融合,建立起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更好地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这才是我们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在顺应世界体育文化潮流的大趋势下,保证我国所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同时汲取世界体育文化的长处,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11(3):39-42.

民族传统体育篇6

关键词:彝族打跳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21

1前言

“打跳”是彝族人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古老社会风俗。“打跳”盛行于彝族地区,又称踏歌、跌脚、左脚舞,意为“打跳”是踏着挥厚深沉、热烈、欢快、清脆的笛子、月琴的音乐旋律翩翩起舞。“一寨打跳,八方相聚”,体现彝族人们对“打跳”运动的喜爱。研究彝族“打跳”的发展问题,对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增强国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彝族“打跳”的起源

传说古代彝族部落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在夜色笼罩的山头上,点燃篝火,人们围成了圈跳跃旋转,熊熊篝火,人影绰绰,脚步声隆隆,以壮声势。祖先居住在深山野林中,为了抵御猛兽的袭击,围火跳跃,简单的形成了舞蹈动作。也有学者认为,彝族“打跳”起源于对动物的模拟。在生活之中模拟着劳动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的动作逐步创造和发展着彝族舞蹈“打跳”。在彝族“打跳”中多数舞蹈动作都是以模拟生产劳动动作和动物动作舞蹈,逐步发展到现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舞蹈动作。另一说法是,除恶驱邪说。传说以前一个彝族大力士和一个天上大力士相约去摔跤,彝族大力士把天上大力士给摔死了,天上人知道后来报复彝族,放虫子到彝族的庄稼里。彝族人民为了抵抗天上人保住庄稼,家家户户都点起火把来驱虫辟邪,也就那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成为彝族传统的节日“火把节”,彝族人民将虫子烧走掉,为了庆祝胜利,人们相聚一起边歌边舞。从此,人民安居乐业,“打跳”时代相传到至今。总的来说,“打跳”是彝族人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古老社会风俗。对此,“打跳”盛行于彝族地区,不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重大的民族节日,其它欢乐吉庆及劳动丰收的夜晚都兴“打跳”。特别是在火把节和娶嫁的时候,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赶来参加“打跳”。

3彝族“打跳”的特征

“打跳”活动是在乐器伴奏下边唱边跳的舞蹈,但又不像舞蹈那样强调艺术性。相反,说它是一种强调锻炼的体育活动更为适合。在传统的民族节日、相亲娶嫁、劳动丰收都会举行活动以舞蹈来抒情达意、自娱自乐。是一种全民性的健身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伴随着彝族的历史发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它的流传得到了更多的人认可,“打跳”的风气仍然很盛。彝族“打跳”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基础扎实、底蕴深厚、丰富多彩、风格特异的特点。“打跳”在彝族当地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和共同认可。“打跳”可以强身健体,还能节约体育投资,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彝族“打跳”也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文化遗产,它可以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可发展腿部力量和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刚柔相济,自然舒畅,使全身上下协调运动,能达到抗老延寿的目的。还具有娱乐性的特征,是运动者和观赏者通过“打跳”活动来娱悦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取得运动中的欢愉与审美体验。“打跳”作为现代社会彝族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受到了群众的重视。

“打跳”的形式是不管男女老少,要相互间手拉手,围成圆圈进行移步摆手和跳动。男女边对唱边跳,步伐有抬脚、一跺脚、前三步一跺和后三步一跺、三步一松脚、摆手松脚、两次跺脚三摆手、快步转移等等,动作十分丰富,风格奔放开朗、扎实有力。是模拟动物及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姿态和动作所取,反映当时居住的环境,生产生活的特点。气氛热烈、乐曲曲调欢快、节奏感强,并与舞蹈的动作紧密相合。“打跳”活动没有场地和人员的限制,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在村寨里或自己院坝中心点一堆熊熊篝火,然后男女老少跟着音乐或吹笛子的领头围在大火旁边成一圈又一圈的队形跳起来。无论是喜庆还是节日,只要听见音乐或笛子村里的声音,寨子里的人们就会相约而来,并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跟着欢快的音乐兴高采烈的跳着,兴起之时及至通宵。“打跳”之所以受到彝族人的喜爱,除了其健身、娱乐性外,还在于这种活动具有特殊人人际关系交往作用。通过锻炼身体的形式与情歌对唱的结合,更易抒发感情,相互交流沟通。因此,“打跳”结合的体育活动在彝族人中才富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4彝族“打跳”的发展分析

彝族“打跳”起源于狩猎劳动、模拟动物、除恶驱邪、民族风俗,在这样的长期生活过程中,集体创作的舞蹈形式。“打跳”是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活动没有场地和人员的限制,乐曲曲调欢快,节奏感强,动作灵活,风格奔放开朗,简单易学。“打跳”是彝族体育活动的精髓和魅力所在,鲜明彝族体育文化健身意蕴。经过调查表明经常参加彝族“打跳”的群众还是很多的,是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很多。影响彝族“打跳”发展因素有: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节日风俗、感情交流。其节日风俗在发展彝族“打跳”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地的节日风俗,开展中发展传承彝族“打跳”文化,丰富彝族文化,传承发展彝族“打跳”活动。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发挥优势、发展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利用“打跳”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消遣功能,吸引广大群众参开展,促进社会与彝族“打跳”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刚,绕远.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2]师有福.彝族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民族传统体育篇7

关键词:武术教学;养生体育;传统文化;民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洗涤后,变得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在当前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中,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们对传统体育认识的思想转变,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1.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1.1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影响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武术不仅是锻炼人们身体和保持健康的一种艺术,也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体育项目,并且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认可。我国国家体育局也于二零零九年对武术体育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整治,使其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此外,我国的武术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以“制止侵袭”为基本技术指导,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它不仅是人们精神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人们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在武术的体育项目练习中,以技击为基本训练,其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等,是一种实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而进行的运动形式。此外,以武术为主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在国家体育局的体育运动项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以此,当今时代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应该加大武术体育的推行,使得学生们对我国民族体育教育有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意识。

1.2武术作为学校教学提升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当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展以中华武术为题材的体育教学,在实现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对民族体育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课程中,教师不能只从武术的技击方法或者套路和格斗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们传授这套武术技巧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文化内涵,因为武术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是一套由意识形态构成的全面系统的运动体系。学生们在进行武术学习时,可以感受到儒学、佛学等思想理念,还有中华传统美学以及哲学等传统理念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以武术学具有很高文化底蕴和价值,我们不能只从拳法、步法等角度去学习武术,要全面把握我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底蕴,否则,利用武术对学生们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将很难实现。

1.3武术内外兼修思想影响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中国的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的武学就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此外,我国的武术还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训练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等思想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这是象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武德也是我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武术思想以儒家学派的“仁”为核心思想,从古至今,我国各家武术学派中无不贯彻这一思想,这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尚,也体现出我国人民素质的高尚。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多介绍和引进我国的文化瑰宝,学生们在对武术的招式进行练习时,能够从中感悟到中国文化的高尚,从而激发学生们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进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1.4武术中高尚的道德标准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的武术精神中就包含宽容谦和、尊师重长的思想,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习武之人不仅仅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还有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但是也不能持强凌弱,这是习武之人的基本素质修养,同时还有注重以宽容谦和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师长,要更加尊重、有礼貌。同样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当今社会中所急需的道德标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砥柱,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们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素质文化的教育,让学们不仅有高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具有高超的个人修养,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传授时,要注意结合我国传统的武学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们凡事以德为先,先做好自己,再教育他人,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个人修养,还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优良学生,同时,加强了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养生体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1养生体育中的“养生保健顺乎自然”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养生问题便成为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传统养生中最重要的体育养生的关注却一直都很冷淡,并且体育养生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这可能与人们对养生之道的宏观看法有关。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天运》中对传统的崇尚自然的养生观进行简单表述:“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要求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自然万物的规律,以求得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和谐,从而加强学生们的养生意识,使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2.2养生体育中的“动与静平衡”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动与静相协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养生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欲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他主张人的养生也要遵循动与静相协调的原则,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对人体进行保养之道,否则恒动必将超越人体所能承受,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而恒静犹如朽木一般,毕将会蠹枢,所以人们应该讲究一种动与静相对平衡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武术学习时,通过武术学习中的动与静,便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养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2.3养生体育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养生体育中,传统的中医思想占据着很大地位,如《尚书•洪范》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重要参考之一。通过养生保养一个好的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希望做的事情。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养生体育教学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强化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国家是一件好事,并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各种学派的高尚思想,如儒家学派、道教以及佛教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讲究清心寡欲和修心养性等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同时也讲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将此引入到学生们的大学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修心养性,还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沉着有力,如道家的柔静、佛家的顿悟以及儒家的以理制心等,这些思想使学生们在面对未来的难题时能过学会控制,并且沉下心来去感知事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难题。由此可见,这些思想不仅与当代的养生学有着极为相似的观点,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部分。因此,在当今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除了利用一些技法对学生们进行体育养生教育外,更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内在的修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教学目的,只要将学生们的内在修养工作做好,他们才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去学习知识,这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也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和研究,同时,也为学生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益处。最后,这种哲学思想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养生技巧,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3.民族体育中的民俗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3.1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形式

民俗体育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发明的体育形式,然后在悠久的历史选择中,被广泛传承而留下来的体育文化。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社会演变的体现,此外,也是我国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最出名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他就是我国传统民俗体育的典型代表,虽然龙舟与当今时代下的划艇有着很大差距,但是龙舟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底蕴确是当代水上划艇远远不能替代的。由于赛龙舟活动始于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因此这种民俗体育活动便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赛龙舟既是对诗人屈原的祭奠,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使得学生们在尽情地进行民俗体育玩耍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理解和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此外,在民间像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包括中国象棋、舞龙等传统活动都属于民俗体育,这些民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最简单的游戏踢毽子、打陀螺等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并且又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投入到民俗体育的学习中,此外,这种活动具有较简单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学习中。

3.2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在校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民俗体育,并且每个民俗体育都有着不同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事先对这些民俗教育进行了解,然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教授以及民俗体育知识的讲解,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民俗体育的运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少数民族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中,各民族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被政府所保护和重视,并就此特意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大赛等活动,可知,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也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在当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逐渐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引入到学生们的学习中,这不仅使学生们生活更具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理解,这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民族体育作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枢纽,学生们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了解和学习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此外,在我国的某些高等院校中,已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育教育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传统武术和养生体育一样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利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授给学生们,这些文化都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对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总之,传统民族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社会中,某些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作者:马莹郝震

参考文献:

[1]张英.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培训,2016,(22):119.

民族传统体育篇8

关键词:民族体育体育文化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7-02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目前生存壮、苗、回等13个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他们以勤劳的双手、朴实的态度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例如:抛绣球、抢花炮以及踩石轮等传统体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拥有传统体育项目高达150项,内容丰富多彩,不但具有极强的健身与娱乐价值,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观赏价值。

一、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方面,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广西自古便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广西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用自己的汗水以及智慧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创造出了具有吸引力的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等,当然作为构成文化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种类之广、起源之早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吸引中外游客的抛绣球活动在宋朝时期便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再如瑶族的打铜鼓,自宋朝以来一直流传到现代。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传统体育也是通过广西人民长期生产以及在传说基础上形成的。从而赋予了传统体育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色彩。例如瑶族的长鼓舞便是产生于广西的传说,如果人们对广西以及瑶族有所了解,便会了解瑶族纪念盘王的活动并被其所感动,长鼓舞便是来自于此,表现出了苗族优美的传说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体育运动的方式强化了动作美的特色,更加突出了长鼓舞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地域的独特造就了广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体育文化所具有的自身民族特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各自的民族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传统体育都是对民族以及民族思维的一种体现。广西壮族自古以来便有着祭祀蚂拐的活动,意味着上天赐予吉祥的意义,而这种运动一直流传至今。苗族自古以来便有着芦笙踩堂的传统体育风俗,在苗族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见芦笙响,脚板底发痒”,这无不代表着苗族人对这项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而如今芦笙已经成为苗族标志性的吉祥物,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与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着“北善马,南善舟”的传统,这也反映出由于国土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对民族体育的影响,地理的不同造就民族体育文化异质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民族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是独特的,也是民族的,在广西之外也是很难见到的。当然,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突破桎梏,实现全国共享也是发展趋势。虽然有的体育项目在其他地区也存在,但是也体现出形式与民族性的不同,这些不同便是民族之间生活差异的体现,更是地域鲜明的旗帜。

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

首先,来自于生活与生产。狩猎以及农耕是广西各个民族的重要生活与生产方式之一,它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传统体育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与生产。因此,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中反映出人民的劳动,以狩猎为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跑、攀以及骑等方式为主,例如广西壮族的打扁担便是人民在劳作过程中的一种活动,打榔则是庄主为了庆祝丰收而开展的一项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民族的生活与生产习惯,还有诸如打泥脚、催工舞等体育项目。苗族的跳鼓运动便是根据传统犁田、插秧以及割谷等活动编制而成的w育项目,反映出苗族在生产后对丰收的一种喜悦。

其次,来自于祭祀活动。自古以来我国便有着祭祀上天以及祭祀先祖的活动,并且此类活动虽然带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更多地表达出人们对上天的敬畏以及对先祖的崇拜。广西各个民族也有着各自的祭祀方式,由此而来也发展出了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壮族的蚂拐舞、瑶族的打铜鼓、长鼓舞,苗族的拉鼓以及彝族的跳弓舞等传统体育项目。

再次,来自于娱乐。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广西各个民族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较为闭塞,同其他区域之间往来较少,生活也相对较为单调。因此各个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例如壮族的打陀螺、打铜钱,苗族的鸡毛球等活动都是由人们在闲暇之余为了娱乐而创造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

三、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完善与整合社会结构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较强的民族性,展现出的生存技能以及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强化社会交流以及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特色,现如今已经逐渐发展成具有群体性的体育活动,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言传身教方式。传统体育文化的言传身教更加注重对受教者的体育技术以及文化感悟的培养,重点在于受教者模仿传授者的动作,言传身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危险性以及技术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具优势。其次,亲力亲为方式。通过激发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进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奠定基础。再次,原始宗教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极强的文化色彩。其仪式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底蕴有着一定的教化功能,可有效弘扬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培养人们的永不言败精神以及现代竞争意识。

(二)推进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也是一种民族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长期凝练而成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交流的关键。在如今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交流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逐渐被开发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对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已经被列入到经贸与商业表演,相关的体育道具销售也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在广西近年来的民族运动会中,体育场地的广告被各大企业争相抢购,吉祥物等纪念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效应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企业同样更加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强化企业品牌宣传也是目前企业的推广策略之一。另外,

运用网络、广告等宣传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宣传也提升了民族以及地区的知名度。

(三)促进健身

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很多项目都具有简单、老少皆宜的特点,有着很强的健身价值,并且附带着一定的艺术与娱乐功能。例如广西的打长鼓以及打陀螺等传统运动项目便是典型的老少皆宜运动。不但实现了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又通过举行比赛的方式强化了表演性以及竞技性,丰富了民族的文化娱乐,也推动了人们的健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以及规则的制定,对民族的民俗以及文化的宣传,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在参与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强身健体,培养审美情趣,降低生活压力。尤其是广西一些传统体育中带有“难、美、高”的项目,在满足人们的享受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莫伟斌,蒋宇凌,李跃进,李敏华.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J].体育科技,2013,34(3).

民族传统体育篇9

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建设成就

(1)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弘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重视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5]民族传统文化现有的传承主要是以家庭、社区等民间自发的方式来进行,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造成了传承地域的狭隘和传承手段的单一。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只有人才能激活文化载体中所蕴含的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文化的历史痕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解决文化意蕴的载体,而通过培养对文化进行传承的人的活动,则是进一步发展文化使之由过去走向现实的关键。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青少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要实现文化的长远普及,必须在青少年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文化的传承需要具有系统专门知识结构并以研究为主的专业化传承者。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正是通过其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人才的特殊地位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是一种有选择的活动,能在自守与新变之间为文化的发展进行优化与不断探索。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激活文化并发展文化的传承者,只有通过优秀的传承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在不断的更新中得以延续,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得以传承,所以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佳途径。

(2)结构规模完善与合作交流增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基本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和多模式的办学与发展格局,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一事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从1998年到2011年招生学校数量增长了7倍之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开始由体育院校举办,规模较小、办学模式和办学渠道单一,后来经过政策调整,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和“单招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机构,因而带来了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办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此外,随着师范类和综合类大学举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而增加了办学主体的多元性,使得本专业学生在良好的隐性环境影响下知识得以拓展、素质得以提高。同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重视发展同国外高等院校、各类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办学经验,尤其是武术和传统养生,以其独特的演练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科体系健全与教师地位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位教育随着我国整个学位教育发展而发展起来,它既受到整个学位教育发展程度制约,同时也促进着整个学位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在体育学科成立之初,并没有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只是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子系统的确立,丰富了体育学科大系统的内涵,使体育学的范围扩大,也反映了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一门民俗民艺变成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学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飞跃。[6]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在1998年以前是由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所替代的。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但始终未能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未能登上学术界大雅之堂,也使得武术教师地位处于劣势。随着政府重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学科教育工作,武术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三级学位制度培养体系。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于1997年拓展了专业口径,由原来的武术专业过渡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使继承和丰富中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有了更大发展空间,以及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历了由市井文化向大众文化再到精英文化的改良与革命[7]。

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尽管加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统筹管理,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问题:首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各大专院校等机构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管理的职责与关系有待于进一步予以理顺,尤其在大的结构上由国家教育部牵头、国家体育总局参与,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计划、生源计划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制定,其生源入口标准亦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考试中心命题,而学生毕业分配、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等则由教育部予以管理,其实这种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利于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势必会造成管理机构之间关系的复杂化,这样一来不但难以协调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而且容易导致多头管理,责任不清、资源分散、目标分化、效能低下等结果。其次,处于地方层面上的省体育局不参与管理,许多高等院校在接受地方政府管理的前提下,既接受国家体育总局管理,又要接受国家教育部管理,由于这是对口管理中的多头管理存在着管理结构上的大问题,再如武术比赛归国家体育总局管理中心管理,而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又归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应该说在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管理的可行性方案。

(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运行缺乏理论指导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时间较短,所以有关专业目标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社会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需要对专业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由于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标设立的理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不但未能根据人才群体的层次及类别结构予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且也未区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其它体育类专业所承担的不同责任和任务,甚至未能准确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8,9]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体育等四个专业中出现了所培养的人才相似程度很高,不同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都面对同一行业、同一岗位,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就业就很困难的体育院校难上加难。而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造成人才培养方案不全、人才培养途径单一、课程改革缺乏理论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尚未形成与自身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不够,使得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及教学活动开展空间不足和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开放性、启发性。

(3)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已经由国家正式认可为二级学科,不过从学科角度来看,其成熟性、系统性等仍然值得商榷,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专业内涵面窄、无法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差距明显且又缺乏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数偏少,承担经济、文化发展的科研项目数量不多,科研成果开发能力较弱。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大大强于本科生教育,这是因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均有明确界定。尽管如此,但实际上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划分仍处于混乱状态,即只要是属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类的研究生均能跨方向研究,如研究养生也行研究武术也可以,甚至还能够研究民间体育。此类现状看似凸现了研究生的“多能”(虽然研究广泛涉及多个方向,却缺乏对某一方向的纵深探究),实际上却忽视或摈弃了学生的“一专”,并非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乃至武术专业方向的发展。

(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以人为本”几乎己成为每所高等学校所秉持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判断高等教育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基础性依据。[10]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学校要把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放在根本的地位,要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和共赢,作为学生和家长则要更加注重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自由。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文本”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大一统”模式。诚如所知,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一项内涵丰富、自成体系的运动项目,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当代的中国武术就目前的结构特点而言,大致由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系统组成,它们之间虽有一定的文化联系,但同时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而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按要求必须掌握竞技武术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专业教学内容及手段被标准化和统一化了,该专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就像被装在同一个模子里用同一道程序予以加工、塑造一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互矛盾,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并未真正得到全面发展,要想毕业就得抹煞自身的个性或潜质。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思路

1依托宏观调控确立战略地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时间由于短,其竞争优势尚不明显且整个教育系统受到各方面冲击,所以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不足。然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完善体育学科、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等方面依然是现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想确保民族精神的弘扬、国家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确保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地位,不断改革、发展现有教育,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2创新管理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首先,专业教育的输入管理要对各类管理机构权限予以调整、整合。专业教育的进口由国家体育总局管理,而武术学校、各级各类体校、武术俱乐部等后备人才主要来源则有地方统筹予以集中管理。这样一来从地方到总局就形成了辖属清晰、上下理顺的一条管理链,不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规划,甚至能够有效地保障后备人才质量、资源合理配置、管理效能提高。然而,目前有一个复杂的问题是武术学校和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分别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管理,所以就得依赖于“体教结合”政策和成立体育职业学校的契机。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分别制定有关优秀运动队、各级各类体校、武术学校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根据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予以分流,将学习成绩优异的送入大学深造,而学习成绩差的则要求进入职业教育机构。至于其它民族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一些特殊人才,尤其各门派优秀传人,要特色特办给予一定政策使之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其次,专业教育的输出管理主要由国家教育部制定有关计划,针对赴农村、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分配政策上给予一定奖励。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于创新机制构建具有关键性作用,如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等。专业教育的输出管理当中最重要的是旨在大力推进创业教育的创业制度,因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大学创新教育的延伸、深化和发展。至于专业建设,首先要确立创业教育意识、创新教学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厚资源。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权限在现有条件下扩大其职能范围,直至涵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管理,这样会更加符合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要求。

3实施分类建设突出比较优势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根据学科性质将其所属院校分为体育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而按照地域和布局划分则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开始只设在具有独立建制的高等体育院校,而近几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开始涉足这一专业,表现出如此积极性的原因虽说是内外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景。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与体育院校办学状况有一定的共性,不过在历史渊源、办学基础、管理体制、服务对象、生源情况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差异。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优势:(1)学术性强,因为综合大学一般都有关于人文与自然的基础学科,所以有利于基础理论及跨学科研究活动开展和学术氛围营造,具备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要素;(2)多学科性,这既是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师范大学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基础上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虽然有益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但是多数大学缺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师资而在专业竞技性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我国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逐步形成了办学优势:体育学院系中国武术精英聚集地,武术教授、武术专家乃至中国新一代武状元、历届擂台赛霸主均出自于此,私人武术馆、校的馆长、校长、教练员也大都出自于此。一些武术教师供职于国际武术组织,展示了其才华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并培养了不少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体系建立以及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可以说处在高等体育院校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无论在区域上、竞技体育项目上,还是在学科上、专业上已然形成各自相对的办学特色,不过同时也暴露出了科研基础薄弱、人才适应性不强、过于强调竞技性、过分突出专业化等弱点。鉴于上述原因,依据分类建设思路,发展重点有所侧重:体育院校发挥竞技性优势面向竞技体育领域开放,将主动服务于竞技体育作为学校发展中心工作之一,同时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科研,利用学校优势为竞技体育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并依靠所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在重要国际赛事上为学校取得优异成绩,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则发挥学术性强的优势,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多做贡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每一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校不可能全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所有项目。从全国范围内来讲,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千孔一面的格局,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确立开展不同项目分类进行开展,形成不同重点和特色,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项目在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继承和发展,如南方民间盛行舞龙舞狮、赛龙舟,北方流行民族跤、射箭等。与此同时,也可以在不同学校设立不同武术门派或类似于武林大会,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大成拳协会、广州体育学院的南拳协会、河南的少林拳协会等发展各地方优势门派,定期或不定期实施研讨、竞赛、沟通以形成特色,为博大精深的武术赢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因此,每所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必须在一个思想的统一指导下应该有所侧重、突出优势和强调重点。

4实行分层培养做到因材施教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三个方向的课程不现实,因为传授内容的技术性强,如“武术”是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富有攻防含义的动作所组成,其动作过程和运动环节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又要使“武术”的神韵在套路中有所表现,有无基础都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如果开设面对所有人的大一统课程,在资源上、时间上势必会造成浪费。只有依据教育学原理,各尽所能,因材施教,坚持目标分层、学生分层原则,才能以现有的培养目标造就出“一专多能”的人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层教育。武术流派指某一拳术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风格有别的新套路或新拳术。武术的各种流派根源受中国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思维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曾受到过封建宗派思想制约而存在着局限性,但不能否认“拳种众多、流派林立”是武术繁荣昌盛的一种表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11]武术流派并不能等同于宗派,武术教育传承方式的影响至深。师徒传承保持了各种门派的独特性,却制约了本流派传播对象的扩大化,使本拳种的生命力减弱。各流派对外表现出相当强的文化排它性,这不利于拳种之间正常的融摄取补,还可能导致拳种失去活力,使得未来的发展空间变小。课程制教学使武术的受众人群扩大却使流派消减,在学校中唯一的流派就是竞技武术流派。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班级授课制教学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不能完全做到以人为本,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从普及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学生可以学习统一的套路,但对于那些本身技术起点很高又有向上发展的尖子学生就要安排一些特殊的教育课程,如今后拟从事影视职业者若想获得技术上的特色与绝招,就专门将其组织起来,利用俱乐部形式,按拳种分类寻求更大突破。

5加强社会联系营造产业环境

新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包括群众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竞赛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杠杆,其质量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其它一些相关行业的介入:(1)高水平的精彩赛事能够吸引社会广泛关注而成为厂商宣传企业及其产品的高效传媒,提升了广告的价值和需求,使得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人才增值、市场需求扩大;(2)这些相关人才的介入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竞赛质量的提高,扩大市场需求、产生良性互动,收到双赢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质量和相关产业开发水平,努力满足每一位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对待,在加快整个体育产业和市场培育的发展同时,快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得以形成规范、良好的体育市场运作环境,既为产业化提供积极有效的条件逐渐建立、形成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化体系运作空间,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寻求未来发展的活力和出路。

6推进开放进取扩大国际影响

自进入20世纪以来,缘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寻根”热潮,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日剧增。[12]尤其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建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环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系统应抓住这一机遇拿出勇气和胆识,推进专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之成为高等体育教育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然而,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大多为个体或小团体,尚未形成规模和优势。若要在国际开放进程中取得更大效益,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对抗中占能有一席之地,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形成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如在我国有条件的院校中成立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位教育,以便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同时制定和组织多个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采用走出国门办教育、走出国门办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从而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培养国外武术传播者的一个重要基地。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是一个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过程,而这一转化过程正是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文化传播需要以及文化创新需要等基础上使之得以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性变化过程。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弘扬、使其结构规模完善并增强了合作交流、学科体系逐步健全,而且教师地位得以提升。也存在着诸如管理体制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运行缺乏理论指导、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思路应是依靠宏观调控、确立战略地位;创新管理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实施分类建设、树立专业品牌;实行分层培养、突出比较优势;加强社会联系、营造产业环境;推进开放进取、扩大国际影响。

2建议

(1)协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核心要素。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历程,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甚至迥异,但在本质上都殊途同归、完全一致,所以必须从高等教育发展要素的共同点上寻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得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即教育发展的投入、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程度决定着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发挥水平。其中投入是动力、结构是协调、规模是资源、质量是核心、效益是目的。

民族传统体育篇1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色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