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8:3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基础教育工程。

【关键词】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民族;文化

1传统美德就是矢志爱国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大家都熟悉烈士的革命事迹。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和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和狗巢似的住所!不希罕闲逸,宁愿做16点钟工的劳苦!不希罕富裕,宁愿穷困!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练我的意志!”革命先辈这种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献身的艰苦奋斗精神,来源于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共产主义思想。没有伟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及爱国精神,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辉煌发展。

以上种种爱国的事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魂宝!

2传统美德就是善待自然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1界奥运会,奥运会上出现那一暮暮感人的场面都说明了美德就是要善待自然。8月19日,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的颁奖仪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该项目冠军、德国选手马蒂亚斯・施泰纳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这位德国大力士用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来祭奠亡故的妻子,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铁汉柔情,他用他最神圣的一祭,展现人类爱情的伟大。

当我们在为33岁的冠军妈妈冼东妹欢呼和感动的时候,另一位伟大的母亲同样让我们感动。女子跳马银牌获得者丘索维金娜是国际体操界唯一一个为儿子而战的选手。为了让患有白血病的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在2002年的釜山亚运会上以27岁的高龄复出参赛,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的金牌,震惊世界;为了能给儿子挣到更多的钱治病,她把自己由单项选手,练成了全能选手。“对我来说,儿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只要他还生病,我就一直坚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动力。”多么伟大的母爱!

在20日的女子马拉松游泳比赛上,24岁的南非游泳运动员纳塔莉・杜托伊特在24名完成比赛的运动员中排名第16位,但她却赢得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因为她是一名肢残运动员,却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很多健全人。多么坚强的意志!

饱受战争的伊拉克历经波折后,终于实现了他们参赛北京奥运会的梦想,然而,在奥运赛艇的比赛中,伊拉克的队员没有比赛服(后来一场还是中国提供),更甚,伊拉克一美女选手还穿二手球鞋参赛,这一幕令人心酸不已。而处于同样处境的阿富汗选手也带来了同样的感动,19岁的卢比那是阿富汗短跑女运动员,由于阿国内还处于重建阶段,百废待兴,目前阿富汗政府无法为卢比娜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她没有专门的训练场所,也没有训练经费,所有的训练支出都由她个人支付。众所周知,短跑训练应当在专门的跑道上练习。而由于她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在水泥地上练习,过不了几天脚就肿起来了,这对运动员的骨骼损伤也是很大的。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训练,她坚信自己是运动员。当卢比那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她美丽的脸庞和灿烂的微笑让人们懂得了什么叫美德。

3传统美德就是宽以待人

数千年前,有这样一场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宽容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豁达,一种气量,一种将军额前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的宽广胸怀。

有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位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位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越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这位中国妇人化诅咒为祝福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却是她那与人为善的宽容的美德。虽然身处异地,可她依然坚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文明,她将宽容带出了国门,带到了世界。她用智慧宽恕了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俗话说和气生财,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针锋相对,又会怎样呢?结果可想而知。

当看到引车避匿的蔺相如和负荆请罪的廉颇相拥而泣,誓言共保赵国的时候;当看到蒋琬用宽容之心对待无礼的杨戏而得到世人称赞的时候,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宽容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钥匙吗?仁义胡同的故事家喻户晓,董笃行的一句: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发人深省。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只要遇事多为他人想一想,多为集体、社会想一想,多往大处、远处想一想,就不会被暂时的烦恼所困扰,就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生机勃勃地前进在人生的道路上。

4传统美德就是尊师重道

古人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这说明了尊师重道也是一种美德。

那么,在教师的眼中,真正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什么呢?

语文老师说:“中华美德”是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数学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条长长的线段,它连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过去,艰苦奋斗地创造灿烂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英语老师说:Chinesecivilizationisoneoftheoldestintheworld。

地理老师说:“中华美德”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它是中国山川秀丽、晴空万里与第一轮阳光所组成的。它是东方不败。

历史老师说:“中华美德”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

美术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而又耀眼的。

音乐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动人,它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努力拼搏。

教师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各有千秋,但是,教师始终站在引领学生继承美德的最前沿,所以才有了“虚席以待”“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等尊师重道之典故。

在我们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把传美教育当作工作的重心,成为把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让传美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其有旺盛的生命力,真正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

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瀚无垠;

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一宽一容笑天下。

年年花开,拉开了“宽容”的华美与绚丽;

岁岁雁来,捎来了“人情”的梦想与天堂;

花开雁来,宽容谨记,人情莫忘。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美丽。

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

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

帮别人开始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这就是传统美德。

总之,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学校,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是中华传统美德得以繁衍生息载体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3

交流会的主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交流会的宗旨是: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两广弘扬传统文化的机构、企业、学堂、学校、社区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弥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领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领导应邀出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广东省孝道文化促进会、湖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等11个省(区)、88个机构的21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99名义工(志愿者)为交流会辛勤地默默付出。

两天的会议由开幕式、领导报告、嘉宾分享、经验介绍、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问题解答、会议总结和闭幕式等环节组成。其间穿插了舞蹈《礼仪之邦》;播放《你的祖先叫炎黄》等感恩励志视频微电影;古琴・情景剧《回归华夏雅生活》、情景剧《游子吟》;太极拳、书法表演等。

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北海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沈立同志致欢迎词。沈会长对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会议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宗旨作了介绍。

广东省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会长卞理同志在会上致词。卞会长指出,两广很亲,缘分很深,山水相连,两广本来就是一家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无论遇到什么磨难,想起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我们的考验,只要团结协作,坚持下去,就能攻坚克难,达成目标。

会上共有22名代表在会上作专题发言。其中,广东省人民政府退休老领导、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顾问赵汉超老师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赵老以《反思与借鉴前瞻与共勉》为题,作了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发言。赵老提出,大时代需要大智慧、大格局。交流会正当其时,圆梦正当其势。要低调做人,谨慎弘法,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赵老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考虑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定位问题;二是关于成立机构的问题;三是关于建设团队的问题;四是关于财富的问题;五是关于自利利他的学习的问题;六是关于如何组织活动的问题;七是关于如何管理的问题;八是关于如何讲课的问题;九是关于安老逸力的实业问题;十是关于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十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全面。

云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会长、正本系统经典教育创始人、企业导师黄柏力老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代相传的统一不变的文明教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形成的长善救失、层次分明、究竟圆满的教育体系。黄柏力老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和推广者,要成为有钱、有名、有地位、有尊严的人,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同道参与进来。要有经营的头脑、企业家的格局,把握趋势,才能赢得未来。黄柏力老师认为,第六次经济浪潮的重要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七个板块:第一文化产业;第二健康产业;第三养生产业;第四环保产业;第五新能源产业;第六教育产业;第七旅游产业等。黄柏力老师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

交流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一定要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脊梁,让更多的国人受益,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何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独树一尊,不搞宗教迷信,坚持正确的方向。让古老的智慧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传统的思想,秀出现代的风范。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幸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文化,也是增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文明必须始终贯穿着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心……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无比强大,才不会被外人所侵略、所欺负,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感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为我们保驾护航!感恩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交流会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求真务实,精彩纷呈,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针对性、可行性强,整个会场充满正能量,凝聚真善美,代表们感受很深,感触很大,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更加坚定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增强了自信心。交流会首开两广传统文化交流与合作先河,彰显两广及与会省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航者的雍容气度,远大格局,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和宏伟蓝图,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更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首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的顺利召开,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推动两广乃至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交流会形成一份“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倡议书。倡议书决定,第二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于明年在广州举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4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04-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海内外中华儿女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当不断地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中职学生刚刚摆脱少年儿童的稚气,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布置好教室、设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条例,如何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中华传统的精髓,为班级文化建设夯实根基,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沉淀底蕴,才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人们对各类事物价值的看法和态度。青少年时期是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如何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中职学生年纪不大、涉世未深,处于情感发展的不稳定期,更需要提升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像种子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实践中,笔者在所带的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载体,班会课过程中通过一些课件的展示,或让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故事等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讲到核心价值观“爱国”篇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历史爱国故事与大家分享,象《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精忠报国》等。各小组先分享本组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总结出苏武、昭君、岳飞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什么高贵品质?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讲到“诚信”篇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再让学生讨论同学的发言,之后教师做归纳点评,从而使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个人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通过《曾子杀猪》、《季札挂剑》等传统美德历史小故事来感染学生,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制度不是为了简单地管人管事,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就意味着管理制度要有理论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小事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并沉淀到生活的习惯中,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贯穿于行为导向和价值判断中,为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构建,筑起文化和品行的脊梁。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如何把传统美德的教育蕴涵在班级管理规范中呢?

实践中,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所带的班级实行加分制度,把学生的学校生活、部分与家庭相关的教育、社会实践等进行量化管理。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制定与实施中突出了尚礼、友爱、睦邻、孝道、正直、勤学等传统美德。这些虽然需要班主任花不少心思,但这样做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发展,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例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妈妈做一件事等,表现良好者可以获得加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孝道,让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使学生学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家庭的氛围可能会更和谐温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这种班级管理制度,慢慢地引领学生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最终转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同时,笔者在班级还设有一项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即“值日班长负责制”,使每个学生人人都受别人管,人人又可管别人。班里除了指定的一位学生任常务班长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任一天值日班长,任值日班长的那一天,该学生要全面负责全班同学各项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刚开始实行此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不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每个学生都表现的很好。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班级主人翁的感觉,才能更深刻体会到在工作中应该“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事业、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敬业尽责精神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内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班级流行时尚文化相结合

时尚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中追赶潮流、追逐明星是客观事实。作为班主任,如何借助学生对时尚文化的热衷,让时尚文化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从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的问题。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学生眼中的时尚不过是“俗文化”罢了,老师和家长常常对他们是排斥的。但单纯的排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甚至适得其反。笔者就想,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喜欢的空间和内容中,挖掘出我们大家崇尚的东西,让时尚与传统美德相结合起来,让美德与时俱进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例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可以说是达到了全民赏“月”的盛况。于是,笔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剧情,探讨情节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发学生对这部剧所传达的人生现实意义的热议。在探讨中,结合传统美德,由芈月芈姝姐妹反目之战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应谦虚礼貌,切忌攀比嫉妒;芈姝最终失败、芈月最终逆袭获得成功的结局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时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求索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才会获得成功。学生喜欢演员孙俪,笔者就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并把孙俪如何由一个无名演员成为当红明星的事迹告诉他们,当他们知道孙俪是多么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时候,这些明星,这些美好的东西借助流行的时尚元素所传达的就是正能量,可以被学生直接接受,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传承民俗文化美德构建新型班级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在各自民族成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及习俗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节日里的家庭聚会,是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的社交场合。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进退有据的道德规范,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得传统美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良好途径。

例如,在“三月三”之前的班会课上,笔者让学生说说我们广西有哪些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有什么地方风俗习惯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以我们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最为有名。到了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广西各地都会举办很多民俗活动,笔者让有体验过民俗活动的学生把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形成立体的民俗文化知识。还以“我记忆中的节日”、“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等为题拓宽视角,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渊源,体会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相互探讨分享中,经历长长的心灵之旅、满满的精神盛宴。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只有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班级文化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敬余.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金波.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3]李立华.中华传统美德读本[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5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背景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让幼儿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幼儿尊重民族文化的意识、激发了幼儿对传统文化兴趣。它包括: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家字画、以及我们的民间传统游戏(斗鸡、推铁环)等等。

对孩子而言,爱国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体化就是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人,因此,我们在主题教学大的框架设计上着重渲染本地区传统的文化特色。开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享有钟灵毓秀北方水城的美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它可以和汉唐文化、明清文化相媲美,因此,我们利用这些神奇的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智慧设计,引用到了幼儿教学活动、大型活动、环境创设之中。在主题的引领下,各领域知识相互渗透、有效迁移、相得溢彰,交相辉映。

一、家园合作,利用有效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直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善行。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如果这种情感被唤醒,那么以后它就会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因此,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德,绝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单方面由家庭实施这种感恩教育,可行性不大。需要家园合作,幼儿园主要负责教,家庭主要负责实施,这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幼儿园开设了“感恩经验你我共享”专栏,老师和家长经常互相交流、探讨。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或利用三八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母亲节活动日,我们把孩子的妈妈请到幼儿园,让孩子为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给自己的妈妈唱首歌,献上自己用小手做成的稚嫩的礼物,一句感恩的话语,让妈妈们流下了幸福的泪花。

人常说,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让孩子们从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做起,对他们善加引导,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底蕴

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自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要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深入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底蕴二者皆不可失,在大力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1.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其博大精深,另各国人民叹服。作为中华儿女,投身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魍澄幕源远流长。纵观其他国家,能留存到今天并依然屹立不倒的文化只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采百家之长,兼及八方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更快、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所有中华儿女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历史沉淀的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的时代价值也永不褪色。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广泛的世界影响,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瞩目。当前,已经有很多外国友人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吸引,投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汉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各国人民所喜欢,当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

泱泱大国,煌煌华夏。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2.推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在过去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影响深远。但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文化的核心已经过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中,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尽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仅仅寄托于传统文化,而忽视了当代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以当前,必须要通过创新,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可以保留精髓,又可以和当代社会的特点相衔接,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次成为中华民族所有人的精神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理性的自信、客观的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也从侧面决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创新。文化自信,必须要对文化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充分肯定文化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所以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同时也要具备时代的气息,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最终达到增强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的目的。

3.攫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所有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支撑。文化自信的形成和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凝聚全体中华民族人民的力量,增强人们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传统文化底蕴是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建立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向心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所有中华民族儿女血脉相连的纽带。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就是对民族的认可,从而产生源源不竭的动力,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饮食、服饰、建筑、文学等诸多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传统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宣传方式,也是在促进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在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所以攫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力量,增强文化自信,要让所有中国人从内心深处认可并热爱传统文化,并主动投身到发扬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去,使得各国人民都充分领略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升中国在国家舞台上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4.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对国民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积极性和稳定性的文化,其包含的理念、思想会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对中华儿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所有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共同的生活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所有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被深深地刻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广大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和观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有裨益的。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自律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高度契合,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文化自信,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参考文献:

[1]颜晓峰,赵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J].文化软实力,2016,02:46-51.

[2]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7:51-54.

[3]徐建勇.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J].人文天下,2016,15:72-78.

[4]李敏.文化自信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述[J].黑龙江史志,2015,11:199-20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永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69-0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世代遗传的精神文化基因。它携带着其全部的文化信息基因遗传给华夏儿女,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渗透到精神层面,指导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它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与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食粮,不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行为准则。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人精神的支撑

中国人历来重视精神世界的生活,为精神的富足而不懈努力着。每个人决不甘于做一个存于天地之间的行尸走肉,都想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立的人格,都极力的想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在中国古代就有体现,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物致知等等。这些民族精神构筑了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国人的为人处世。

中华民族精神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而逐步丰富、完善、积淀和升华的。它是中国各民族生活的集合体,是各个民族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生活方式的浓缩,是国人精神的支柱和生存的动力。同时也是国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民俗节日到饮食文化、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品质、从价值取向到行为方式,无不诠释着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尤其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它强调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自我价值的体现,教人自强不息、爱国敬业、孝亲友善、诚信谦卑......同时也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天人合一”等等这一切都是在教化人寻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即让人找到精神的寄托,生活的着落。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人行动的指针

人的一切行为是受其意识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意识主要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脑的结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什么样的文化内涵、文化本质、文化精髓作用于人的大脑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将成为人的行为指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自强自立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熔铸而成强大的民族精神,这使得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愈强愈坚,使中华民族豪迈的立于世界之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梁启超勉励学生,勉励国人的激昂陈词,是教育人要刚毅坚卓、奋发图强,是个人面对人生最朴实的哲理。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倡的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就国家而言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机遇,才能跟上突飞猛进的世界发展的步伐,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有出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与个人而言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才能把握机会,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宝贵的精神品质,赋予我们爱国的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智慧、百折不回的勇气,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有赖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中国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它传承创新,独具特色,亲切、务实、具有激励作用,它以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目标,是国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共同心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中国梦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剂

所有的梦想都来源于现实,中国梦正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激励着全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开启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而是经过努力一定会实现的,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合中国国情和时展进步的要求。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追求,昭示着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沉淀和传承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库。因此要实现中国梦不仅仅要广泛的借鉴当今国内外一切发达的,优秀的科技成果、经验智慧,更要深入挖掘我们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里面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以及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同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要求和进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利用。

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情怀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凝聚了人心,提供了精神支撑。可以说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为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全体中国人同心同德,共同参与;有赖于每个公民素质的提高,艰苦的付出;有赖于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那么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它就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凝聚起13亿中国人哿ν心,砥砺奋进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其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国人最深刻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国人最深沉的理想追求。

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康有为、梁启超、林则徐、孙中山等满怀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梦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革命实践。同样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民族精神的命脉,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是实现中国梦的智库和助推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存在千年而不辍,这正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坚实的继承和最深厚的底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的道德基础,是维系一个国家或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像中国结不单是国人审美的艺术表现,更是国人民族感情的体现,是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和广泛文化认同的产物。北京奥运会时的五个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的设计里面融合了诸多的中国传统元素,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只是其外表,更重要的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道德基础。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基础规制着民族的认同感。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的情感就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假使一个人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没有认同感,他是绝对不会热爱自己祖国的,这样的人就会在特殊的时期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做法是遭人唾弃的,是受万夫所指的。民族认同感是实现中国梦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基础、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全体国人团结起来砥砺奋进,不畏艰险,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进程。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血脉相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进入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它引起了文化的全球化,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对外开放促成了中国与外界的互动,中国文化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处于全球化网络之中的民族文化。在这种背景下,面对众多外来文化的涌入,在借鉴吸收其精华的同时,继续保持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因此要弘扬中国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忽略。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其中,各少数民族在形成特点各异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非常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她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时期,我们要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更好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影响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具体而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特色,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地方。

以民歌为例。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既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直到今天,人们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乃至民族文化仍了解甚少。对此,始于1999年的、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成功经验,为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成文化共享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来源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很有历史渊源,其创办的宗旨是宣传和保护民歌。它利用媒体的力量,展现了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普遍认同与赞赏。每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都会吸引众多媒体的关注,它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成为南宁人的骄傲,激起了他们创造、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在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同时我们要摒弃其中的糟粕,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保守封闭的观念等要毫不犹豫地摒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转型必然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相对封闭的历史时期,人们很少对他们的文化产生怀疑。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的全球化。这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西方的一些文化价值观逐渐渗透进来,出现了文化趋同。这也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时,逐渐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特征,甚至逐渐消失。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看不到代表他们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而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陷入无人愿意继承的窘境。在新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因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当成愚昧落后的东西,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威胁。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在开发这些文化时却存在着开发不当的问题,为了迎合一些特定群体的口味,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改造,使得它们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一些只有在每年特定的日子才会有的传统仪式却天天在旅游区“上演”着。久而久之,当地的人们也习惯于把它当成一种“表演”,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些动作和程序,不再注重它们的内在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民族文化被“改变”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虽然它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确实有值得推广的地方,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歌手演唱的不全是民歌,反而流行的通俗歌曲占一大部分。不少民歌被翻唱,甚至出现了一些假民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由于人们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是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民歌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同于外国其它民族的特色之一。不少的外国友人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具有特色的民歌倍加赞赏,对民歌节上没有太多的民歌表示遗憾。这表明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很受欢迎和欣赏的,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把它们继承和发扬下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入手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文化的全球化和趋同化。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时,一个民族如果不知道觉醒,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逐渐模糊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护好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特征,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我做起。

第一,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保留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各地收集和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地方文化资料,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充分利用现代的影音技术,多策划和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节这样的活动,展示地方的特色民族文化,以此来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

第二,培养民族精神,唤醒民族主体意识,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被大多数的成员认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它内化于每个人的心理意识和言行举止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离不开人们对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第三,重视文化的交流和创新,提高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视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要积极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兼容,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因素。

四、高校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应发挥的作用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认为高校是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和知识传播的中心,应该在中华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民族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入手。

第一,组织学生去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在体验少数民族人们生活的过程中收集一些民族文化的资料。收集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习惯、传统服饰、节日庆典的图片,拍摄DV,收录当地的民歌民谣。回校后进行整理,制作成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小册子,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第二,开设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民族节日里,组织学生制作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展板,在校园进行展览,营造出学习少数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活动显示出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激起学生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我判断力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第三,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举办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学术论坛,鼓励学生与专家学者交流。学生自己也可以开展一些学术沙龙,组织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学生探讨学习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除此以外,还可以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邀请少数民族学生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展示民族服饰,演示特色的民族庆典仪式,等等。在课外时间,鼓励学生办民族舞蹈培训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

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问题,理性的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在坚持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借鉴和利用。此外,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来,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我们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才能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加强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范秀娟.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价值和功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3]纵丽娟.要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J].内蒙古艺术,2007,(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9

关键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

课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mp2014-62)研究成果。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指引时代精神发展方向,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需要被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指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方向。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培育中国精神为首要任务。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高昂的中国精神,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革命传统,能使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崇高的理想展望未来、用坚定的信念参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实现个人梦、民族梦而不懈奋斗。可见,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2.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需求

民族复兴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前提。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是价值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民族的复兴绝不仅是GDp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需求。

四、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途径

1.以“知”为前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

(1)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削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应以“知”为前提,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自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使之融入各类课程中。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引导和锻造,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培育中国精神。

(2)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结合时代特征及大学生身心特点,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诸如思想素材、价值理念等灵活运用,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以校园文化为基石,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空语境下的魅力。让校园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在认知基础上,用文化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高校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

(3)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指出,不忘本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其积极因素创新发展,使之与时展相协调、与大学生科学价值体系建立相统一。所以,应通过现实及虚拟环境,积极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大学生会博采众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树立了文化创新意识,培育了中国精神。

2.以“行”为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1)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中国精神。高校应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功效。开展相关的赏析、论坛、征文、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在“知”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行动指南的大学生们能有展示自我并引领朋辈的舞台,使他们身体力行,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开展班风及校风建设、社团活动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与中国精神培养双提升。

(2)发挥家教作用,培育中国精神。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凝练,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魅力的体现。可见,家庭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支撑。家庭教育是方式、更是艺术,通过开设家长课题,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培养新时代家教理念,来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把“孝亲”作为“行”的起点,培养“崇德”的思想,激发“报效祖国”的志向,培养孩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3)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培育中国精神。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就要投身于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大学生搭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文化的价值、精神的力量,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行列中去。通过志愿服务,接触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净化灵魂,为传承中国精神增添信心与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把自身汲取的文化精髓弘扬到社会中,把中国精神的力量传递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队伍中。平台的搭建使社会正能量走进校园,社会的需求也会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样,高校思想传播、精神引领的作用会辐射到社会。平台的搭建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弘扬,中国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思宇.中国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

[3]李大建.以文化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向[J].教育研究,2011(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篇10

[关键词]民族精神;精神家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63-02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在形成本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国家统一、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中华民族每个个体对于自己民族有着深厚而神圣的感情。爱国主义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种社会力量,为祖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关系综合国力强弱的高度来认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它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主要包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核心,是民族素质的“软件”。当今世界,文化力量、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民族精神是抵御境外渗透、分裂图谋的坚强精神支柱。我国不但民族众多,而且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三十几个民族跨境而居,与周边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有64%属于民族自治区域。境外渗透、分裂势力利用民族、宗教等幌子妄图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其罪恶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抵御境外渗透、分裂图谋的坚强精神支柱,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有重大意义。

民族精神为整个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添砖加瓦。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进步的、积极的精神,既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属于不同民族,是由于它受民族意识的规定,为民族性格所制约;属于整个人类,是因为它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价值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共同确认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精神与一般人类精神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正是由不同民族精神的砖砖瓦瓦所共同构建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也是在为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添砖加瓦。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民族精神有其一般内涵,也有不同民族的特殊内涵。民族精神是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具有稳固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民族活力;二是健康的民族意识;三是个性的民族性格;四是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

那么,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乃是由三股精神融汇而成的: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二是全人类精神,三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发源于中原华夏族人生息繁衍之地,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开疆拓地实践中,56个民族交融叠合,达经嬗变升华而成。她勤劳勇敢,仁爱宽厚,以德服人,以和为贵,自尊自信。全人类的精神,包括热爱和平、博爱、正义、自由、平等,它们体现了所有种族、民族精神中的积极成分和美好品格,体现了不分肤色、性别,不论文明进化程度高低的全部地球人的共性。改革开放的年代,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已包含在作为时代结晶的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理论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嬗变注入了极其宝贵的新鲜血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表现在:一是开拓创新的批判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三是求善求美的人格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就在于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定型与塑型相伴随,巩固已有成果,弘扬传统精华,发现崭新之美,培育初露之德,在按部就班和探索新知的双管齐下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改造、更新和超越的过程。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单靠政府行为来实现,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来完成,需要多方努力,需要持之以恒。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强有力的引导。国家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政治建构和整体社会单元。为了维护这个建构和单元的统一和稳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自觉地提倡一种意识形态以凝聚社会。这种意识形态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一种培养基,它的一些内容也就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些成分。国家掌握着社会的统治权、支配权,也就决定了它是民族精神创造中的主导力量。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立足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实践。这

就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引导。

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从中把握牢固根基,汲取丰富养分。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现实中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历史地传递着的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基。离开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民族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而独立发展。我们既要珍惜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特色的民族精神,也要面向世界吸取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精华,或者以此为参照来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但同时要处理好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在文化开放中维护文化安全,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价值。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提炼新的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精神都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存在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受特定时代及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民族精神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局限。由于传统的民族精神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生成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仅仅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培育反映时展特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因此,我们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进入21世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4、文化创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前提之下,通过文化创新丰富、更新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文化感召的潜移默化之中,在文化创新的丰富更新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