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6:02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人格教育

一、情感教育,培育全面型人格

无论是小学数学教育还是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是必要的,只有以情感为依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毅品质、独立性等等。首先数学教师应从简入繁的方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自信心提升才能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挫败感,必然不主动跟随教师的步伐,去学习数学新知识。其次,坚毅的品质不仅是数学这门学科所需要的,更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所需要的,只有培育坚毅的性格,才能帮助学生在困境和难题面前不屈服,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不畏惧困难。如果小学生做事畏头畏尾必然限制其解题思路和行为,影响其学业成就和其他成就。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当下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云亦云是提升不了创新型的,只有勇于不同,不盲目从众才能让学生明了自身的正确性,避免消极、轻率。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反思自我,培育主动性人格

主动性人格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家长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努力。主动性人格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因材施教成为空口号。基于此,为促进小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发展,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为期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做到师生共同成长。其一,实践为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小学数学教育不是死板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去思考。比如在教授三角时,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同的三角形中,并依次归纳出三角种类的不同以及相同之处。其二,小学教育中小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开展小组讨论,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开展“圆桌会议”,鼓励小学生自由结组,发表个人意见。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主动性,为其之后的发展和教育打下基础。

三、自主探索,培育思考性人格

想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育学生的思考性人格。具有思考性人格的学生能够自觉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并不因为某种解决方法而沾沾自喜,反而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他们喜欢标新立异,主张在数学的学习中寻找“最优解”,以缩短解题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数学奥秘。思考性人格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抱有不服输和容忍的态度,由此小学生教师自身人格之间关系到思考性人格的培育。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既不能一视同仁也不能因人而异。其次,正如上文所述,培育思考性人格是教师的目标之一,但是肯定有大部分学生其意愿不高,对其培养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问题,由此数学教师不应该焦躁,应该放手让他们“去领悟”、“去经历”、“去总结”,来确定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四、合作教学,培养容纳型人格

当下,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原生家庭的骄纵使得学生的容忍力不高,不具有包容他人的能力。由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定要培育学生的容忍力,勇于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并接纳自身的不足。小学数学中的小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的包容力。由此,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开展合作教学。相信在合作教学开战之初并不顺利,数学教师应在此时充当学生前进中的导向标,启发学生的思考,明确行为和认知上的错误,以强化目标行为。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明了此事容易,做起来就很困难。小学生期待教师的表扬,反感教师的批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会期待表现自己的优势,来得到教师的夸奖。合作教学中,小学生自我中心格外突出,强调其他学生的不足之处,而彰显自身的优势,而这种做法在合作中是致命的,只有团队协作,只有互相信任,恰当分工,才能取得完美的成绩,由此进行合作教学,数学教师格外注重引导和启迪。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好的发展。对于数学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培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需要学生具有坚毅、果敢、独立的个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德.小学人格教育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1)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2

2011级1班司金泽

早上7:15,公共频道播出了于丹老师讲述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进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样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这段话出自于于丹老师,简洁有力的表明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应该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节目中的话来说,孝敬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在学习方面,首先我们要有兴趣。照样还是用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命乐在其中,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才能完成自己的开发。要知道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孩子应该因材施教,对孩子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充分发挥孩子自己的潜能,如果孩子都变成了一种模式,那学习岂不是太单调了。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式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知道老师在听完讲的这些以后,会不会改变教育方式,换换教育方法。

此外,于丹老师还通过讲一些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对兄弟俩,两人乘船一起到一个大城市卖瓷砖。结果在路上,因为一场大风暴,瓷砖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当即就哭得稀里哗啦,而弟弟则很冷静。去那个大城市考察一番后,发现那个城市里有很多地方在装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彻底砸碎,变成一船的马赛克,卖了出去,结果赚了大钱。于丹老师的四岁的女儿都懂得哭是无能的表现,那我们为何还要在挫折面前只会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随之堕落,那是绝对不行的。

又返回到刚开始的地方去,于丹老师更关心的那个问题“今天的孩子快乐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什么是一种生命快乐呢?”显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兴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辅导课,有好多好多的课外题。这些课程,已经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学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压力。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说。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旦不可,且有衰亡之虑焉。”小学阶段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时期,这个基础也就是“学会做人”。为了打好这个基础,就必须加强小学各阶段的人格养成教育,使之从小就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其家长多为文化、技能不高的农民,学生从小就受不到一个良好的人格教育,也就使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比较欠缺的现状,从我国当前农村实际出发,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

一、吸取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格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在古代就十分重视对儿童的人格教育,尤其重视教养,即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其实施的成功经验大多符合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强调儿童养成教育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成亦天性,习惯成自然”强调了儿童时期所受教养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

2.形成于习。宋代教育家朱熹主张“教之以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渐领悟做人的道理。即道德习惯与道德认识水准同步提高;道德情感的养成与道德心理的形成一起完善,这一思想体现了知、情、意、行相互渗透和相互促成的思想。

3.注重陶冶,礼乐兼求。中国古代倡导“人文化成”,强调以道德教育达成人的性格、气质的变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涵养。这些训示如“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读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等,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礼乐兼求是古代教育的一大原则,所谓“礼”多指儿童外在的行为习惯训练;所谓“乐”多指儿童内在的情感陶冶。这一原则使我国古代的人格养成教育更为规范,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中的很多原则同样适合于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

二、把人格养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我国现代小学的德育教育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十分重视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当前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

格的主要途径。因此,抓好当前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笔者认为抓好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重点抓起。

1.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化。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对人格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要坚持科学化的原则,使每一次的德育教育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其设定的目的。

德育内容的科学化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选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又能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人格;二是要符合社会实际,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如何让小学生在复杂的大社会环境下,明辨是非,辨别好坏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更具有时代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和农村小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1)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我们对学生提的要求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如,让学生从小养成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等好习惯,既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又要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发现和纠正。

(2)安排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①德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适应21世纪的要求。如: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教育,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既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做到的,又能以小见大从小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②德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年龄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才能受欢迎,才有效。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对好的品德和习惯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德育内容的实施要具体化。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应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解任务,落实到人,把任务分成阶段,再把各阶段的任务分配到人,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即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实施者进行具体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避免了德育教育的大众化、形式化。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又保证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4

关键词:中小学;品格教育;德育政策;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的品德教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现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都向着多元化和共享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观念以及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而品格作为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重要体F,培养高尚的品格必不可少。现如今,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主力军,进行品格素质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也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要作用

品格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教育建设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也是礼仪之邦,中华美德一直是中华民族所传承和弘扬的,它也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国现代的教育中,提倡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的就排在首位,足以凸显出“德”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品格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道德教育,现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也顺应时代要求,以培育学生品格、提升国民素质为出发点,对全国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中小学生是人生形成核心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生观的启蒙阶段,进行品格教育以及德育培养至关重要。其中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发挥的作用如下;其一、更好的发扬传统美德;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国家,德育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进行中小学品格教育,能够使小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美德,使中国美德发扬光大;其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中小学生处于人一生中思想观念的懵懂阶段,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立足于社会;其三、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发展;中小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他们是社会的主体,对我国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其终身受用,更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二、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实施途径比较机械死板

许多学校不能根据自身的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教师对德育政策的实施总是坚持老一套,保守残缺,不能够变通,导致的整个教育过程变得非常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品格教育的发展。

(二)校方对于德育政策积极性和行动力不够

部分学校没有完全重视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要性,对于德育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品格教育及的德育政策的意义和内涵,所以,在德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校方的把控力度不够,缺少行动力;同时,由于校方缺乏对于教师进行与德育相关的培训,导致有些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缺乏对品格教育的基本了解,而且部分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的行动力不足,所以必然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实施的建议

(一)实施过程注重生活化

学校在进行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不改变的品格教育初衷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创新,因为学校只是机械灌输品格相关的知识,必然会到导致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其内涵,从而导致品格教育的成果不佳,所以,校方可以让品格教育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培养孩子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

(二)校方提高对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视程度

学校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对于政策实施的积极性,要加大对于教师德育方面的相关培训,让老师对德育政策有深刻的了解,只有教师本身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使政策实施更加有效;同时老师在进行品格教育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要营造出和谐的环境以减少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歧视或者“无根”现象,还要注重多于学生交流,对于不同性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许多方面都在此背景下发生着巨大个改变,我国的中小学的德育政策也不例外。纵观的中小学品格教育相关政策的发展历史,从1978年的重建探索期,再到1989年的加强改进期,最后到如今的德育变革期,我国的品格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对推进我国的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品格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国进行德育政策制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和修改,完善我国的德育体系,使我国离全面小康的总目标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夏兰艳,付印芳,翟月.关子小学教育阶段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中外公民道德内容比较[J]教育探索,2005(3).

[2]谢金林,赵玉华.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道德能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5

关键词:体育院系学生;教学专业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5042805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226

作者简介:宋超美(1960),男,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作者单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4

Xiame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Xiamen,Fujian361004,China.

高等体育院系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一些新办的中小学和高校体育院系也随之增加。由于高师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属于2个不同层次的系统,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怎样实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需求的完美对接,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厦门市近年来3次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过程所进行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考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策,为解决目前高校在培养体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12009—2011年厦门市3次招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考试情况

1.12009年组织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统一考试情况

1.1.1运动技能考试结果

2009年参加厦门市招聘考试人数210人,其中6个项目优秀率占10.08%,良好率占26.11%,及格率占44.29%,不及格率占19.52%。6个项目中,篮球行进间左右手运球低手上篮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16.67%;6个项目中的自喊自做10个健美操动作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4.76%;其他分别是,30m后蹬跑不及格率占24.43%,武术不及格率占23.81%,跳山羊不及格率占18.10%,篮球不及格率占15.24%,30m高抬腿跑不及格率占13.81%,见表1。

1.1.2教学技能考试结果

参加考试人数160人,其中6类内容优秀率占18.96%,良好率占29.27%,及格率占17.19%,不及格率占34.58%。6个项目中,提问与解答优秀率最高,占考试总人数的25%;6项内容中的课堂组织教学不及格率最高,占考试总人数40.63%;其他分别是,把握重难点不及格率占36.88%,教态不及格率占35%,提问与解答不及格率占34.38%,示范不及格率占32.50%,讲解不及格率占28.13%,见表2。

1.22010年组织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统一考试情况

1.2.1运动技能考试结果

2010年参加厦门市招聘考试人数165人,其中5个项目中,优秀率占了17.50%,良好率占29.50%,及格率占33.88%,不及格率占19.13%。5个项目中,武术少年拳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2.50%;5个项目中的徒手背向滑步推铅球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3.75%;其他项目分别是,跳横箱不及格率占25%,排球自传自垫不合格率占16.88%,武术少年拳不及格率占15.63%,自喊自做健美操不合格率占14.38%,见表3。

1.2.2教学技能考试结果

参加考试人数125人,其中6个项目优秀率占12.67%,良好率占26.67%,及格率占38.13%,不及格率占22.53%。6个项目中:教学态度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7.20%;讲解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30.40%;其他项目分别是,组织教学不及格率占23.20%,示范不及格率占20.80%,教学态度不及格率占19.20%,提问与解答不合格率占19.20%,把握重难点不及格率占16.80%,见表4。

1.32011年组织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统一考试情况

1.3.1运动技能考试结果(表5)

从以上4项运动技能考试统计表中看出:2011年参加厦门市招聘考试人数158人,4个项目中,优秀率占16.14%,良好率占28.64%,及格率占32.44%,不及格率占22.79%。4个项目中:武术健身拳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0.25%;侧手翻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8.48%;其他项目分别是,跳远助跑起跳腾空步不及格率占25.95%,足球运球绕杆不及格率占22.15%,武术健身拳不及格率占14.56%,见表5。

1.3.2教学技能考试结果(表6)

从以上6项教学技能考试统计表中看出:参加考试人数158人,其中6个项目中,优秀率占13.33%,良好率占25.14%,及格率占39.86%,不及格率占21.67%。6个项目中:示范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17.50%;把握教材重难点不及格率最高,占了测试总人数25.83%;其他项目分别是,组织教学不及格率占24.17%,教学态度不及格率占23.33%,提问与解答不及格率占21.67%,示范不及格率占20%,讲解不及格率占15%,见表6。

22009—2011年厦门市3次招聘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2.1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表7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

从3次招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考试(以技评为主)结果的数据分布中可见,优秀率分布在10.8%~17.5%,良好率分布在26.11%~29.50%,及格率分布在32.44%~44.29%,不及格率分布在19.13%~22.79%。从以上4个等级的分布来看,及格等级所占的比重最大。这说明了考生在高校4年里对运动技能的目标定位不高,且投入时间也不足,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

2.2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表8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从3次招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试(以技评为主)结果的数据分布中可见,优秀率分布在12.67%~18.96%,良好率分布在25.14%~29.27%,及格率分布在17.19%~39.86%,不及格率分布在21.67%~35.58%。从以上4个等级的分布来看,及格等级所占的比重最大,这种分布极为不正常应引起高校体育院系领导和老师的高度重视。考生教学技能不扎实,如果考上,它直接影响到校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需要高校体育院系的领导和老师共同来研究对策。

3从3次组织招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考试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招聘优秀体育人才,厦门市教育局从2008年开始,每年对参加报考厦门的考生进行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考试,通过近3次的考试结果统计,考生成绩处在及格范围所占的比重最大。这充分说明了一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院系在办学过程仍存在着问题。一些考生在校期间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没有学好的主要原因如下:1)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应的要求脱节;2)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3)学校的教学与考试制度的管理不够严格;4)学校缺乏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等。

3.1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应的要求脱节[1]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各校主要依据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了各类课程结构比例。例如,福建、湖北、辽宁等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制4年;学校提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学校对各类课程结构比例作了规划,对“知识内容、能力内容及素质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规格要求;规定学生在校需修满专业课程(如福建师大体科院的课程比例为,公共课程占24.79%,专业课程占53.01%,教师教育课程占10.85%,实践性环节占11.45%[2])166学分左右和素质拓展15学分左右,方可毕业。这种设置方式从表面上来看,对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针对性,但从另一角度来审视,中小学体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据了解,有些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应要求方面脱节,学生就会感到学校开设的课程的内容不能与中小学体育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学就没有意义,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

从全国5地12所高等体育院系(含部、省属学校)240名参加应聘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在公共课程方面,至少有2/5的学生不喜欢上此类课程,主要原因是这些课程与中小学体育的实际需求没有紧密相联;在专业课程方面,至少有1/5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将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把教法和学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到很单调;在教育课程方面,至少有1/5的学生感到任课教师课堂教法和手段单调、死板,以致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在实践性方面,至少有1/4的学生感到学校对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指导和考核方面缺乏严格管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稳步提高。例如,教育见习期间没有抓好口令、领操、写教案及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训练,以致造成教育实习期间上课、组织课外活动,以及抓运动训练等方面不能尽快适应,给教育实习工作带来了直接的困难。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效果,也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将来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极其不利。

3.3学校的教学与考试制度的管理不够严格

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好坏直接影响到用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从近3次厦门市组织招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考试中发现,有近半考生的综合运动技能仍相当薄弱,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水平令人担忧。如田径专项的考生除了田径类项目的运动技能较优外,其他的体操、球类、健美操或舞蹈、武术等项目很一般,有的项目甚至比较差。访谈了解到,学生在校有近半对学习成绩要求不高,公共课程的理论课,不感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以致造成学生上理论课打盹、睡觉等现象相当严重。大多数学生只重视专项训练,忽视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在模块学习结束之前,有些教师对待考试要求不严,放松标准,有的甚至打人情分,失去了公平性。对于实践性教学技能,大多数学校只在教育实习期间突击训练,以示开设了这门课程,这样就很难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制定教学计划、队列队形、讲解示范、组织教学等综合性教学技能。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运动和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影响到高校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目标的达成。这些问题应引起各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

3.4学校缺乏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当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仍处于两极分化之中。据了解,一部分学生刚进入高校胸怀大志,充满信心,很想在大学4年的时间里学好每一门课程,因此,学习主动性很高;另外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无所事事,对前程很迷茫,不知要做什么,只好混日子,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持观望态度,学习态度时好时坏摇摆不定,主要受2个因素的影响:1)各地对高校优秀毕业生应聘没有激励机制,况且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的空间小、需求量少,没有更多的就业机会;2)这几年应届和往届学生要进入教师队伍之前主要以笔试、面试为主,但有些地市在组织应聘考试过程中“人为因素”仍然存在,故造成在高校中流传一种说法“学习成绩再好不如爸妈有关系”,这种歪风邪气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高等体育院系,肩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面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招聘中的不良风气,要如何改变这些问题,在校园里营造学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需要花大力气,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来关心并改变。

4完善高等体育院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4.1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立足于中小学体育的需要进行设置和编排。要做到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就需要各高校要从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目标出发,对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研,通过广泛听取教研员、一线教师,以及新上岗教师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对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补充、完善,以满足高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现培养目标打下基础。

4.2开设的课程要结合中小学体育实际进行教学

目前,中小学体育任务繁多,教师每天除了要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之外,还要承担早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队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工作。由于当今高校开设的课程有近半没有对应中小学体育的某一工作进行研究和训练,学生在高校4年虽然有安排学习体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要如何提高在校学生这些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法很少、力度也不大,使这些毕业后新上岗教师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组织能力等素质,不能在高校4年里得到强化训练和提高,造成进入中小学教师岗位后要组织开展的一些学校体育工作有困难。那么,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教育院系,特别是每一课程的任课教师要面向中小学体育实际进行研究,针对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体育实际,研究课程的性质和作用,还要研究课程的对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怎样组织教与学,怎样组织练与导,怎样组织展示与交流,促使学生爱学乐学并转化为主动去学,并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4.3加强教学与考试管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校能否学好知识掌握技能,这跟学校教学与考试管理好坏有直接关系。各高校应针对学校现有的教学和考试情况,找问题,查原因,研究对策,尽快制订有关方面的整改方案。在教学管理方面,先抓纪律,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的现象,养成守纪的习惯;再抓教学规范,从教师做起,课前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布置好场地与器材。理论教学要有内容、要有实例,避免空洞、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要处理好准备活动、讲解与示范、教与学、练与导、纠错与帮助、讲评与小结、收拾器材与整理场地等关系,引导学生在高校4年能够接受以上各方面的规范训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使毕业后能够把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带到教师岗位。在考试管理方面,要严格各门考试程序。教务处要严把考试关,各模块考试前要统一管理。考前各科要确定考评小组,让学生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考试过程中各门课程至少要安排3位考评人员负责考试;严明考试纪律,杜绝不良风气,对考试过程发生的违纪现象,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只要违纪均要严肃处理。只有严肃考纪,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并提高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和各类教学技能的水平。

4.4营造学习气氛齐抓校园学风

学校的学习风气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各高校要针对学校的现状,结合中小学体育的需要,发动全体员工齐抓校纪校风,特别要抓好学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荣”,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氛围。院系领导要抓正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创设“公平进取”的竞争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任课教师要树立责任心,积极配合院系领导齐抓学风共管纪律,严格教学和考试制度,扎实抓好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走上体育教师岗位作好充分的准备。

4.5研究制订优生激励机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学校考试公平和社会招聘公平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促进学习,培养优生,服务学校,各高校要针对学生在校的情况,从鼓励优生出发,制定“优秀毕业生的激励机制”方案,争取有关人事部门的支持,并共同研究制订“优生招聘的激励机制”政策,为在校学生创设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竞争平台,把各科学习成绩优良,平常乐于助人,团结同学,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乐于承担公共事务的优秀毕业学生,作为优先推荐参加应聘考试的条件,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争取在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

5结束语

体育课程改革为高师体育院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办好高师体育院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各高校应研究中小学体育。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课外体育竞赛等)进行研究,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对应的要求[3]。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上,要研究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方法,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类课程的管理上,要规范考试内容与标准,把好考试关,体现公平性,共同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J].体育学刊,2011(3):59.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6

【关键词】品格教育;德育教材;统计分析;存在问题

一、对德育教材德目的统计分析

1.对人教版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目的统计分析

品格教育要求的十个德目内容在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呈现的特点是:注重对“忠”“仁”“勤”“和”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它们文本内容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0%、19%、14%、12%;相对对“义”“信”“俭”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少,它们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依次为:5%、2%、2%。这样的以培养德性品格为主的德目内容安排情况,脱离了小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我觉的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弱,自立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因此,开展培养“社会公德”为主的品格教育,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礼”“仁”“孝”等德性品格。

2.对人教版初中教材《思想品德》德目的统计分析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突出对初中生“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显然是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渴望自我的发展。在这时期注重对他们“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应该是抓住了道德发展的关键期,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的发展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正因为初中生是自我明显发展的时候,此时他们更容易处处体现自我,所以应该在小学阶段培养的基础上,继续培养他们“社会公德”方面的德性品格。

3.对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德目的统计分析

高中阶段的品格教育培养的德性特点有两个极端,非常地突出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比例高达37%。而却完全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即“孝”。而“忠”以“孝”为先、为基础,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养成“孝”的德性品格,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内化“忠”这一德性品格。在实际行为上也才能移“孝”作“忠”,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对“忠”“孝”德目的具体内容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此阶段,还是忽略了对“俭”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

4.对高教版大学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目的统计分析

在大学阶段的品格教育方面以突出“勤”的德性品格为主,它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为25%,这也是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大学生逐步向成人转变,各方面趋于成熟,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历,心理方面还是相对稚嫩,但其自我的意识和要求是空前发展的,因此需教育引导他们勤奋努力,自强自立。但是,很矛盾的是,此阶段对“智”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却又非常的忽视。可见教材在内容上的安排是不合理的。

二、品格教育德目及其衔接存在的基本问题

1.德目衔接不到位

从整体上来看,体现相应德性品格的十个德目在各个学段之间存在着衔接不到位,结合不紧密,有越位、缺位、倒挂现象,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不能突出德性品格培养的循序渐进性。比如“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非常的注重,相应的文本体现内容所占比例是20%,比例最高。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排在首位,但在初中阶段却是排在了第八位。衔接上显然不到位。

2.德目具体内容简单重复

德目的具体内容很多都表现出简单的重复,这样,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客观地说,这样的学习内容也往往也没有了吸引力,也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效果会不明显也就不足为怪了。

3.德目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品格教育的德育教材德目内容在设计上是脱离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的。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在小学阶段德目内容设计上应侧重体现对小学生的“礼”“孝”“和”“信”“俭”等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的教材内容编排上更多的是侧重对小学生进行“忠”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到了初中,也还应该在小学“礼”“孝”的教育基础上,继续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但在此阶段中对“俭”“信”“孝”等德性品格的培养还是不够重视。很明显,在对“信”德目内容的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是最大的。小学、初中不重视,在高中、大学才开始引起重视,这样破坏了德目设计的阶段性、渐进性规律,那么品格教育的效果也就很难达到,以期通过品格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的德性品格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7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追求,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小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小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小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等。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是社会的细胞,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教师要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竞争,培养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判断,独立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8

一、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人格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康人格就是“尊重自我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社会适应良好,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3]。可见,儿童的健康人格是儿童与自我内部和谐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外部协调统合发展。儿童的健康人格主要体现在认知智能、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和道德责任等方面。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很多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大力倡导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而且开展了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日本提出,课外活动要帮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4],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关心他人的责任意识是课外活动的重点。法国提倡艺术、体育、社会能力等各种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要指向学生的人格养成,在全国推行“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从动手能力、探索精神着手培养儿童人格。目前,“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教师已从试点初期的400名发展到了10万名,占全法国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近三分之一。美国历来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人格,前总统克林顿尤其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历史性地将其作为联邦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5]近年来,美国与学生价值形成有关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和政策制定全都是围绕着健康人格教育开展的,甚至学校常规教学中也在推行人格教育。目前,每5所美国公立学校就有一所在实施健康人格教育。[6]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人格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重要,人格教育将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自变量和人格完善的引领者”[7]。

当前,我国学生中存在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亟需人格教育来解决。每一次严重的行为失范虽然是个别案例,但是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却存在于其中,并且,产生问题的学生年龄正在不断降低。据统计,上海17岁以下青少年超过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困扰,青少年精神病患病率超过国际水平。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的占15.23%,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儿童抑郁症家庭超过8000万,20%的儿童浮现抑郁症状,4%的儿童需要接受临床抑郁症治疗。[8]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在20%以上,在高中阶段约为19%,在初中阶段具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为15%,小学阶段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占到了13%。[9]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人格教育来帮助解决,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正是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理念

在小学生课外活动中提倡尊重、平等、参与的理念。在学生人格发展中,如何看待自我和如何看待他人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世界观发展。得到尊重和被平等地看待,能帮助学生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获得自尊、自信的态度,弥补学生因学业成就、家庭因素等造成的自卑感等心理伤害。让学生参与到自身事务中,能帮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对自我的更多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尊重指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首先是文明礼貌地对待学生,不辱骂、不忽视。其次,尊重学生的天赋。每个学生生来都是聪明、善良和温暖的,他们能够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判断,有能力规划好、实施好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积极的支持、不懈的鼓励,并且充分信任他们。每个学生天生都是独特的,尊重他们独特的天赋,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判他们。

平等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平等的心态,倾听学生的语言,以朋友的方式和学生相处。在课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共同开展合作、探究,最终完成活动。课外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强调学生兴趣和美好的体验,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师生关系更平等,氛围更民主。这种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本身就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参与指的是教师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而不是形式上的参加活动。参与是学生获得能力、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身事务中来,有发言权、有决策权。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对参与的技能和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坚信只有在充分的参与中,学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

三、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内容

从儿童人格发展阶段来看,小学阶段是认知智能、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和道德责任四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儿童逐渐获得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开始锻炼人际交往,也在适应社会规则,意识到道德和责任的涵义。因此,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是围绕着促进这四方面能力发展来开展。

在认知智能方面,在兴趣引导下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挖掘,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京剧、舞蹈、轮滑等兴趣班,允许学生三次课以后再决定是否参加。老师会给学生准备奖励的礼品,每次奖励成绩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引导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关注自己、发现自己,分享参加兴趣小组的感受。

在情绪情感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情商教育、爱的教育等活动,请专家给小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如何控制情绪等知识,并定期开展相应的练习。还有的学校把小组合作、团体合作作为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中学生们合作完成大量的任务。活动过程中学生闹情绪和意见分歧的情况频发,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控制情绪、解决分歧。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共情、沟通、合作能力。

在社会适应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比如,有的学校在戏剧表演兴趣小组中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的责任、义务、技能、心理等。学生在扮演中必须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做他不想做的事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调整自己以便适应规则。此类活动对于学生理解别人,适应社会规则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道德责任方面,开展公民道德主题的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以自然道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走入自然、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次活动以后,教师发现孩子对于自然的情感和行为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比如,一个孩子发现学校有些角落的垃圾桶是不分类的,他就主动找到校长提出了建议,希望把学校的垃圾桶统一更换成分类回收的。还有的学生对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行为格外敏感,不仅自己不乱扔垃圾,更会劝阻和制止其他人乱扔垃圾的行为,甚至会以“是否会乱扔垃圾”作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

四、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方法上强调融合性、实践性和联动性。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来看,小学生对新奇的、多感官都调动起来的活动更感兴趣。人格教育只有和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人格教育的功能,不能单纯地开展人格教育,忽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那样容易使学生丧失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多方联动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多种资源,新颖的课外活动内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人格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没有实践性,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融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性与教育性的融合。尽管是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但是,它不是墨守陈规的简单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术性和教育性的融合,蕴含着教育理念,是精心设计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教师的教研过程和教育实验过程。其次是学科与学科的融合。好的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教育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专业性。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能力的提升。要将人格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外活动的设计、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有的学校用比赛的形式推动教师设计有教育性、内涵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课外活动设计比赛,在参赛要求中明确提出课外活动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人格发展,获奖作品才能在学校开展。再次是各个课外活动之间的融合。当前,学校中各种课外活动种类繁多,但是它们之间往往是孤立的,缺乏联系。每项课外活动都希望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系统性差,缺乏对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统筹,造成各项课外活动都是零散地致力于儿童人格发展,缺乏体系性,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比如: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很多学校只是单纯地定位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却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儿童意志、毅力、坚强性格的影响,对这项活动的深层次内涵挖掘不够,在体育运动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引导不够,活动效果没有最优化。

实践性一方面指的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的脑、心、手充分整合、调动起来,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刺激,人格教育的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指的是学以致用,重视把学生所学的应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润物无声地进行人格教育。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检验人格教育的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在舞蹈兴趣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和聋哑学校的学生共同表演舞蹈。虽然在平时的舞蹈兴趣小组中,教师也让学生观看过聋哑人的舞蹈表演视频,学生们也很震撼于聋哑人精彩的表演,但是,在现实的合作排练中,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同样一个舞蹈动作,聋哑人完成起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学生的共情能力、合作能力在合作表演中得到升华。

联动性指的是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社会力量,获取社会支持,协作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归类之后发现,其往往只是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活动,与学科课程紧密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而且内容上大多是传统项目,千校一面,很难体现学校特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统筹多种教育资源,及时更新、拓展课外活动的内容。传统单一的课外活动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诸如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分工合作、遵守规则、应变能力等,课外活动都没有或者极少涉及。在开展校外活动中要重视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社会开展积极的互动与资源融合。比如,有的学校借助外部资源,在下午三点半放学以后,让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进入学校,与本校教师联合开展课外活动,把校外开展的特色活动搬进学校里。

参考文献

[1]FilizKeser,etal.theRoleof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inactiveCitizenshipeducation[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2011(43).

[2]JonC.Dalton,Reinventingtheextracurriculum:theeducationalandmoralpurposesofCollegeStudentactivitiesandexperiences[J].JournalofCollege&Character,2012(13).

[3]刘翔平.车文博先生对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开创性贡献[J].南京师大学报,2011(1).

[4]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C.Helwig,e.turil,&L.nucci.CharactereducationaftertheBandwagonhasGone[oL].http://uic.edu/~lnucci/moraleD.

[6]thomasLickona.elevenprinciplesofeffectiveCharactereducation[J].Journalofmoraleducation,1996(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9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至高的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积累浓厚的知识文化。小学是孩子教育的起步,小学语文教师更是新时代教育的指导者,因此在新时代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的教育。然而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现代教学技能,加强注重提高文学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人格;知识;能力

21世纪的到来,驱使着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教育将不断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曾有位教师这样说过:“如果他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没有资格去发展和培育别人。”新时代对教育的期望越高,就意味着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在新时代的我们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推进新时代需要创新的课堂呢?针对此问题此论文只要从几下几点展开论述:

1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

小学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人,是培养人才的启蒙老师,所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为人师表才能教育学生,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

1.1人格素养的形成因素:

人格就是个人特质,性格和个人气质等。形成人格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其遗传的因素给予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更重要的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的人格发展是先由家庭因素所影响,家庭教育正确有方我们的人格就会完善,相反就会成为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人格的塑造。其次便是学校的教育,好的学校也就是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要比差的学校教育的人的人格素质高的多。再次便是社会了,社会是绚丽多彩的,同时也拥有各种的诱惑,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才能给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

1.2人格素质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主要表现在热爱学生,在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师生关系良好才会使得教学成果事半功倍。有位教师说过:“一位教师只爱教育,那么他也只是一位好老师;如果一位即热爱学生又热衷于教育事业,那么他将是一位出色完整的教师。”想必《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在我们的脑海中,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都是身为教师应该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热爱学生的责任心,关系学生安全的爱心,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这些都体现出人格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1.3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语文老师的人格素养对于学生有着重要作用。俗话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如果教师对待学生没有同情心,那么孩子们也会变的没有同情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去对待,教孩子该怎样培养友情,学生都极其会模仿,学生会注视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同时学生还会有向师性,就是学生希望老师引导自己学习,也希望老师能够重视自己,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我们要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

2新时代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是以创新性为主导,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基础。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就必须了解足够多基础知识,并且融会贯通,不能是模棱两可,是是而非。首先我们要掌握所有的基础知识完整体系,精通所有的专业知识系统理论,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再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我们要用创新性的思维去解决。为了更好的站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了能够在课堂上不断的创新,我们也必须时刻给自己补充知识积累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记忆,夯实基础是最重要的一步,认真的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给同学展现出来,把难题简单化,把教学轻松化。总之,个人认为新时代小学语文奇偶暗示的基础素养就是知识,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没有打好不用地震房子就会倒塌,这基础知识就是盖楼的地基。只有提高自身的教育知识才能培养出出色的国家人才。

3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能力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全部的能力,不仅仅是部分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等。在新时代的课堂上对教师的各个方面年代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能力:

3.1教学的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根本的。因为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那么教与学就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要想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先提高教学的各部分能力。首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课;其次是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根据课程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也启到一个劳逸结合的效果。新时代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因而学校教育必须努力组织好活动课教学。

3.2创新的能力:

新时代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塑造一个具有创新能力课堂,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灵活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呢?围绕教学内容,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创新,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着灵活的思维方式,对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老师必须具备的。在教学上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也要教学相长,改进教学的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还要进行开放式自主性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思维和个人素质,培养和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能力素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把原本复杂枯燥的题目重新加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4总结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全面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我们一定要随着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全方面提高个人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栽培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张晓强单位: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篇10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人格教育的情感基础

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人格教育提供有力保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人格教育渗透的关键。在生活当中让他们懂得要在加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的做人道理.

因此,老师应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往,获得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如果老师交给学生一颗赤诚的心,他们一旦感受理解到了这种伟大的师爱之时,就会转化为与老师的教育相适应的自觉行为,从而收到令心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营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感、催人奋进。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

1、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因素。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人格教育的素材,注重爱国、爱家、爱集体的教育渗透。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处于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人格教育因素,展示我国数学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不放弃等来磨练学生意志,增强学生的坚持力、耐挫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2、运用评价机制借机鼓励,树立自信心。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目标,合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树立自信,自我激励,并逐步走向成功,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

3、加强合作学习,进行人格教育。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自主型的人格。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也是自信型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

1、通过班级管理,在学生群体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师生关系,师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充分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协调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们的健康交流。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充分利用班队会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积极参与”为原则放手让学生设计、主持各种班队会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增进友谊,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培养健全人格。

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还是不令人满意,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水平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不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