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22:06

政治课件篇1

   一、政治课教学中应用Cai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关系到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在教研人员和一些教师的努力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等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很大一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旧十分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运用。如: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完成一堂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目标单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乏味等等。这些应试教育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政治课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政治教师的重要课题。

   二、政治课教学中应用Cai的原则

   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更注重实践;既重视知识目标的落实,更注重行为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用Cai,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教学性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运用Cai的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展示类Cai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制作或利用某个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是否有必要,即课件的教学价值。

   课件的教学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上。(1)表现在教学目标上,主要是要明确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说课件要解决哪个重点和难点。比如在《思想政治》第二册第十四课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一框里,我采用了两段视频和三幅图片,就很容易的解决了台独阴谋难以得逞,台湾必将早日回归祖国这一重点和难点了。我首先播放的一段视频是《台湾问题备忘录》,就是李登辉在99年7月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发表关于“两国论”谈话后,遭到了我国政府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国家反对)。接着我展示了三幅李登辉在桃园县大溪参加一项地方活动时,突然遭当地愤怒民众泼洒红墨水,显得十分狼狈与尴尬的图片,说明李登辉的“两国论”遭到了台湾民众的反对(台湾民众反对)。最后,我采用了我人民解放军军事演习录象,说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独阴谋,扞卫祖国统一(客观上我们有能力扞卫祖国统一)。(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二个因素,第一是选取那些理论性强,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第二是选取教学目标高,教材内容少,现实材料多(图片、音像材料等)。如上文提到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一框。

   2.直观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录象)、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抽象内容)向学生展示,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选择何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要考虑其能否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选择那些直观的,能让学生看得懂、说得出,看了之后,有感好发材料。而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

   3.现实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一门以德育教育为主的社会学科,其理论性和时效性是比较强的,但不论多深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现实依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师在运用Cai进行教学时,选择的音像、图片等材料时,要注意二个因素:(1)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的现实的真实材料,要避免人为的编造材料。所以,本人认为,如有真实图片,应尽量少使用漫画。(2)典型的、时效的材料。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正所谓“年年新教材,人人新教师”,因此,在教学中,选择的材料应该时最近的、最新的,而不是三、四年前,更不是五、六年以前的。

   三、政治课多媒体课件的编制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普通的电化媒体相比,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和生动,所传播的知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如何制作一个即具有丰富表现力,又有比较好的交互性并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件,就成为我们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就政治课件的编制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课题的选择

   课件为教学服务,这是Cai的一条宗旨。根据课件的教学性原则,在选择课题时,通常要选择那些即适合于多媒体技术表现的,又要是运用常规手段难以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课题。也就是说利用课件是为了什么目标,要突出哪个重点或要解决哪个难点,在这些方面确定之后,才能在课件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所作的课件才能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如:思政第二册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第三册的《环境和环境问题》等)。否则,课件只会追求美感、直观和动感而流于形式,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教学设计

   确定课题后,就要进行精心备课。包括确定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素材,设计哪些练习,都要精心准备。

   (3)制作软件的选择

   作为先进的教学技术,Cai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近几年在教育界也得到迅猛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说,大部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件制作能力仍然较低,许多课件都是上课老师提供思路,计算机老师完成课件,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难免就会引起计算机、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脱节,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选择一种制作方便,操作简单的软件作为制作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从目前来看,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较多,如:powerpoint、authorware5.0、flash和方正奥思以及一些工具软件。其中,用的最多的自然是powerpoint和authorware5.0。就这两者而言,在链接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以及操作等方面并无多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演示文稿,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容易学会,适合于制作一些主题比较单一、内容不多、衔接严密的课件。而后者是一种基于流程图标的交互式多媒体制作软件,界面友好,交互性能强大,但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适合于有多个主题、容量大和学生自学的课件,如:系统讲座等。课堂展示类课件特别是政治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媒体,其容量不大,主题也比较单一,而且更为讲究知识点的连贯性和衔接的自然性,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评比或交互性特强),政治课课件的制作软件要以powerpoint为主。

   (4)素材的准备

   政治多媒体课件的素材,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其准备工作主要包括:(1)图象的制作。政治课的图象包括时事新闻图片、情景图片和漫画,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网上下载{如sohu.com和上海东方网(时事图片)等。我在制作环境和环境问题时,就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里下载了许多图片}、从音像中截取和通过扫描仪获得。(2)视频材料。可以通过解霸3000或视频辅助卡转换获得。至于动画,主要用来模拟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因此在政治课件中用的也不多。

   (5)课件的编辑

   确定课题、教学设计、确定制作工具、准备素材之后,就要开始利用着作工具进行组合,编辑成一个交互性好、操作简单、视听效果好多媒体课件。

   四、要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有几年了,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也是我们广大Cai爱好者要把握好的问题。

   1.板书要不要的问题。

   针对一些多媒体课没有保留板书的问题,近年来,一些人士指出,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必须保留板书,对此,我不敢苟同。要不要板书,不是绝对的。它是由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决定的。象数学、自然的定理和公式等当然是非要不可的;而象复习课之类的课件,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操作,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也就不太需要保留板书了。而对于我们政治课关键,在于使学生懂得知识要点,学会用有关观点分析现象,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分析得出结论后,应该出示结论的板书,但并不一定要自始自终的保留。不过,在课文小结时,应该出示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知识。

政治课件篇2

一、新课改条件下的政治课程的变化

新的政治课程把旧教材上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删除,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更加紧密地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了过去的政治课程过分强调其社会功能,片面强调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不足。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政治课程更加地贴近学生的生活,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能力,不再片面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这种改变,也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起到极好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这也要求教师要转变上课的方式和理念,不再反复地讲述知识点,让学生在应对高考时大量地记忆背诵。所以,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要用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也要用新的模式来组织课堂。

二、在政治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时的主导,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探究、分析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克服急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总结,然后让学生机械记忆的想法。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现象,或者结合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给出材料,让学生去发现材料中隐含的能够用我们所学知识或者理论去解释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者给出时间和空间采用合作方式讨论探究。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要过早否定学生提出的一些可能不合适的观点或者解释。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观点都抛出来,然后师生再一起来逐条分析,看看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是否把握了材料所反映的实际。对于其中一些闪光的理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对于一些不太符合实际的观点,不要武断否定,要认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解的偏差,引导学生用正确积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活动―体验―表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乐趣以及之后所产生的成就感,真正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模式是潜移默化的,学生面对教材知识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产生迁移和联想,甚至会激发学生关注和关心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兴趣。课后学生会有意识阅读主流报刊,搜索热点话题,而且在课堂上主动地向教师提出来进行探究。当学生开始主动去关注思想政治课,当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当学生的观察、探究、分析能力得到自然的提高,当学生能够用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目的就应该是达到了。

三、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念非常肯定,也觉得很有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当看到教材内容比较多、比较难,而课时比较紧张的时候,有教师认为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教师觉得实施新课改了,就应该把课堂留给学生讨论,结果形式大于内容,除了让学生吵闹一节课,毫无意义。既打击了教师的信心,学生也一无所获。还有教师认为,如果课堂上都去开展活动了,那么教学内容怎么完成,考点怎么落实,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大量背诵,也就是让活动和知识脱节了。新课改确实对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开始可能比较难,比如学生不积极,比如学生积极了却收不回来,话题扯开很远。这就对我们教师的课前备课以及材料的收集和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上课前教师也要查阅大量资料,结合材料背景和社会现实做充分的准备,材料要有代表意义。而且组织开展活动,分析问题时要有中心,有目标。要控制好度,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开放性的观点,或者教师没做准备的内容,要持开放式的态度,可留待课后分析,在下一节课时给予解决。

四、小结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模式,充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改变观念,顺应时代变化,关注学生自身发展,把握时代脉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做学习型教师。

政治课件篇3

第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情绪,上好整节课的前提。利用多媒体特有的音、视、图产生的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学生的情感发生剧烈变化,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第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传统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费力地解说,有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知半解。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有机结合,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第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则和学科特点。

思想政治课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体现政治课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光盘的截取、网页的下载、动画的制作等方法收集最新最适用的资料,可以与当地环保局、文化局等部门联系,用典型的和学生身边的事例、乡土材料来说明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更能吸引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第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声情并茂的情境,生动形象的视频效果,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情感,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更能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这是传统教学中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比拟的。

第五,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标志,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件我设计成两种播放方式,即演示和交互。演示式供教师上课用。交互方式除提供演示式的内容外,还提供教学提纲、教学重难点、资料查询、漫画欣赏、练习和实践等内容,适合学生的自学、复习巩固。交互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灵活和有效。在交互方式下,针对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题目。在“漫画欣赏”中还收集了一部分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素质。

政治课件篇4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真实讨论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课堂上解释概念、阐述原理、举例说明、归纳小结,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学习让学生感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枯燥,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对如何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问题和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缺乏有效的办法。出现了政治教学与社会现实及学生当下生活的断裂,政治理论也成为一种外在的只需背诵和记住并在考试中准确再现的僵化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中,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因其开放性、探索性特点,成为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案例呢?简单的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从总体来看,案例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

①案例是陈述性的。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是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头有尾、富有情节的具体描述,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在教学实际中,虽然一道练习,一个难题,一段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

②案例的内容因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大相径庭。案例的长与短,宽泛与具体,几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但都可以反映某些原理与规律,又可为多角度分析提供可能。

③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等的描述,是在广泛吸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编的。

显然,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教学中的举例、练习、材料运用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思想政治课中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分析、讨论、表达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理论、规则的理解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比纯粹的讲授更容易获得这些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析案例时就告诉学生“答案不只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教师在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推断出更多新的答案。通过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最佳途径由于是经过自己思考后选出来的,因而不仅记得牢,而且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就会获得自主学习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还能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讨论、争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互相沟通,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最后小组合力得出自己的最佳结论,在沟通中增进了合作。这样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并且更有信心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了。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⒈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这是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案例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能力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要能针对某一情境作出具体的决定,并能将其应用到有关的实际情境之中去。在这其中,教师着重强调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所有制经济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制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理解,组织部分学生对本村企业的类型、纳税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拟订了本村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议等,供有关部门参考。

又如思维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要能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思维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清晰性和连贯性。例如,初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学中,通过对安徽假奶在粉案例的分析,对学生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即:案例中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被侵犯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侵权事件?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出现?

②案例的选择中,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尽可能的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政治学科的特点。例如,在初二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了刚发生不久的广东中医药大学学生跳楼的事件。由于其真实性,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③案例必须精选,“信手拈来”的案例,政治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2、案例的运用。案例的运用,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主要是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的。

①、案例引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手段。例如,可以这样引入案例:“刚才在上一个班的教学中,他们班的同学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难题,我来看看你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在引起学生注意后,理论知识讲解前,把准备好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是教师描述,也可以是印发的材料,还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展现等。然后指导学生一边阅读案例、书本,一边思考,从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这样使政治课教学既不离开书本太远,又不拘泥于书本,既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答案,又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价值判断。如果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引用案例,效果会更好。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政治课所要学或教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案例课堂讨论能提高政治课教学这一是实效。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循着案例事件发展的进程,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无主题或偏离主题,教师可以给出问题,提出备选方案,讨论如何实施,让学生循着不同的阶段去思考。另外,整个讨论过程必须是在宽松、民主的状态下进行的,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③、得出结论。这一阶段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来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以上是案例教学的几个基本步骤,在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既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的引导者,他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第一,使讨论井然有序。在讨论之前,可以把学生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这些观点可以是他们赞同的,也可以是得到他们的修正或反对的。第二,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可以使他们调整视角,注意那些更为重要的问题。第三,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如果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形成逻辑但不甚明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总结,鼓励其他同学对予以支持的方式,帮助他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为扎实的基础上。第四,要及时地对讨论作总结。这样的总结如果放在讨论的最后,效果会更明显。

案例教学是一种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其作用将会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参考文献:

政治课件篇5

复杂信息的表达离不开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符号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而多种符号借助于编码组合而成的powerpoint课件就是一个符号系统。所有系统往上或往下都有多个层次。在powerpoint课件中,单张幻灯片构成了一个低级的符号系统,而整个课件是一个较高级的符号系统,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层次的符号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符号系统还具有两大特性,即相对稳定性和排斥性。它是人们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形成的集体共识,由于符号系统受其自身规则的制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层次的符号系统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符号时要遵照符号的使用习惯和规律,依据高中生的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最能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符号。

一、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形式的单一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符号单一化问题是一个需要改善和解决的共性问题

课件符号系统中的符号形式单一化是指表达教学内容和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形式少,一般文字符号比较多,而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符号很少。笔者从桂林市高中政治课教师在教研活动所使用的课件以及访谈调查中,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出现符号种类单一这类共性问题,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的移植,主要还是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等视觉表征来呈现教学内容,音频符号和视频符号等听觉表征很少用到。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他们一般处理知识点时常用文字符号来呈现逻辑推理顺序和概念,然后再展示该记的考点或考题。文字符号处于戴尔经验之塔的顶端,抽象程度较其他形式的符号要高,相比之下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人的视觉通道容量是有限的,这样势必会造成视觉通道超载,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和枯燥,引起其视觉疲劳和注意力下降,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只用文字符号去表征知识点不仅发挥不了课件生动形象、趣味性、交互性等优势,而且很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易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同时会降低学生的心理可接受程度及学习兴趣。

2.符号形式单一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即符号多样化

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动画符号、音频符号和视频符号等。不同表现形式的符号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特性、功能等存在差异。如动画符号是将一系列静止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可以夸张地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高中生对于社会政治已有一些接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参与的倾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多种接受动机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如果缺乏接受兴趣,接受过程就会显得过于枯燥,影响接受效果,容易丧失持续接受的毅力和恒心。学生的接受是唯一的门户,只有打开这扇门户,外部世界才能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课件制作中符号形式要多样化。

3.符号形式多样化的途径

符号要“多样化”并不是要尽可能地“多”,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处理的需要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号形式或符号组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符号具体化、形象化。不同类型符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它们在表达意义方面存在着共性和连接点。如房子、手机、洗衣机、电冰箱等,既可以用文字符号来表示,也可以用图片、动画来表征。根据视听教学理论,用比较感性的、具体的图形符号或视频符号或音频符号去转换比较抽象的文字符号或两者同时使用,会更加有利于教学信息的表达。人的经验不同,对于符号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设计课件时应根据共通意义空间原则,选用最能准确表征事物意义的符号。另一方面,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两个独立的通道,即加工听觉输入与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加工视觉输入与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mayer等人相关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中使用‘视觉表征+听觉表征’呈现几何样例比单纯用视觉或听觉方式呈现的效果更好,学习者的迁移成绩更高”。[2]不同表现形式的视听符号组合指向同一学习内容所形成的相关的视觉、听觉意象相互一致时,能引起视听信息的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能达到最大信息量输入的同时降低认知负载。总体而言,课件要实现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宏观的内容综合化。教师应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心理的可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来表征教学内容。

二、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问题及其对策

1.符号系统需要整体协调

符号系统整体协调是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树立整体观念,既要注重课件各个层次符号系统的联系和统一,又要注重形、声、色之间的协调,形成最佳组合的整体效应。一方面,课件的制作协调美观具有可观赏性,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另一方面,符号系统整体协调使信息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辨认和识别,防止其视听感官疲劳,增加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易于接受的同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2.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课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的现象。

(1)幻灯片所采用的母版和子版不统一,部分子版所使用的图片没有进行处理和加工,页面有干扰教学内容的文字,部分页面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

(2)课件的关键标识设计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呈现没有层次感。

(3)字体和背景色彩搭配不协调,如幻灯片背景颜色是浅灰色,字体本身采用的是绛紫色,字体背景颜色采用的却是黑色,视觉效果过于昏暗,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4)页面比例不协调,文字和图片的排版出现头重脚轻或者倒金字塔的失衡现象。材料题排版几乎都是水平方向。

(5)整个课件没有设计导航菜单,不易于进行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此外,课件出现视频与幻灯片分离单独播放的现象。

3.符号系统整体协调的解决对策

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要将课件的特性和美学特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之贯穿于整个符号系统之中,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也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和版面编排是平面设计的四大要素,在课件幻灯片页面制作过程中也需注意这四大要素应用的原则。

(1)课件画面的复杂度、清晰度等要与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相一致。部分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在课件中加入一些无关主题的动画,这种做法可能会导向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但是这类冗余信息往往会导致学生关注点发生转移,造成工作记忆空间的浪费,以至于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在powerpoint课件中,教师要注意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外在认知负荷,如使标题、菜单等保持统一,若它们在屏幕上变化不定,学生思考的时间会增加近乎一半。

(2)课件的关键标识是配合教学设计,对教学中重要的和主要的内容用特别的记号在课件中进行标识。根据mayer等人提出的标识效应,课件中运用标识技术能够引导学生快捷搜到选择的信息,并使学生注意指向相关的信息,其实质是降低外在负荷,从而使工作记忆富余更多资源或能量进行其他高级的认知操作。[3]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感,一个好的课件设计,其字体的大小、粗细、字间距、行距、颜色等,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如要突出页面中的重要观点,可以用文本的高亮显示或加粗或变换字色等。一些页面设计为了让画面更生动地表达出某种效果,而使用了过多的字体,且字体之间缺乏联系,这样不仅没有突出主题,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在平面设计中为了提高页面的可读性,一般可考虑三种字体,一种用于页标记和标题,一种用于主题文本,一种用于导航。而幻灯片上有标题、副标题和主体文本,在实际制作当中可以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字色将其区分开。文字内容要简练,字数不宜过多。要注意充分利用字体本身的特点增强对信息的传达力,如粗体字较细体字对教学信息的传达力度更强,它具有醒目的优点,但也有局限,通常这类字体被用作标题。

(3)在多媒体课件中注意幻灯片页面色彩运用要恰当。不同的色彩会引起学生不同的视觉感知,合理地选择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组织。如蓝色使人感觉安静,便于思考;黄色亮度较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方面,文字和图形图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图形图像要进行加工处理,可以通过亮度、对比度、色彩、尺寸、分辨率、色彩模式等的调整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表现力,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文字和图形图像所要传递的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文字符号,如果文字符号和所衬托的背景颜色相近,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就不能清晰呈现,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在颜色的运用上,不仅要考虑颜色给学生隐喻的感受,还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背景的反差效果。从整体配色角度来看,互补色通常更协调、更和谐,但是如果两种色彩亮度相同或灰度相同,文字和背景对比不太明显,如果两种饱和互补色直接放在一起,会产生令人不舒服的色彩颤动感。此外,要注意避免色彩过多过杂,不相邻的色彩最好不超过五种。

(4)好的画面构成关系能让页面传达出正确的视觉顺序。页面中的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重量”分布均匀,会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感觉。当多个元素出现在统一版面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图片的大小、构图、色彩,调整文字的大小、字体和构成关系。首先,在文字符号的编排上要合理地选择文字符号的对齐方式;其次,图文的编排要注意比例、均衡、留白等;再次,排版要灵活运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5)powerpoint课件中要有导航,导航的图标、文字、菜单等位置要明显,尽量放在页面的顶部和左侧。不同页面的导航尽量保持统一,以减少浏览者迷航的可能性。在教学内容时,尽量使学习对象的同一符号表征在空间上邻近或组合呈现,而非远离或分离呈现。如视频最好通过直接或间接链接在幻灯片页面上进行播放。以视频和解释性文本的呈现为例,在空间上解释性文本应与图像尽可能地进行整合,在时间上则应同步或邻近出现,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可在最短的视觉搜索中找到相应的视觉内容,容易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促进信息之间的意义建构。

在powerpoint课件制作当中,无论使用哪一种符号形式或组合,它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切不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0B155)“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广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1)

参考文献:

[1]冯达成.论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

政治课件篇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迅速向前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目标、思维方法、道德风尚、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这种深刻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市场经济服务,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必须正确面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经商赚钱,而为市场经济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有用之才,才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功能最集中的体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市场经济服务,必须考虑它的学科特点。由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象职业技术教育那样直接训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直接培养能为市场经济顶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才,因此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只能是提高大学生——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他们将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大学生经过高校的既定培养,素质好,质量高,人才的素质就会相应提高。可见,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虽不能直接培养劳动力,却可以通过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富有创造力、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培养的未来人才素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着力于培养大学生——未来人才的如下素质:

1.1德育为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按照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照般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所以,要使现在的大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适应市场经济,就要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感情。

市场调节、等价交换、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行市场经济,将使得生存竞争、等价交换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那种人际关系的开放性、流动性对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道德上的互助、回报和评价机制产生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会造就人们的务实精神,也会形成功利主义,使人们的行为受功利驱使,缺乏对价值的追求;能够培养人们的自主性,也会产生利己主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负面现象。要使大学生将来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格有用之才,就要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意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对人民负责,有主人翁精神,忠于职守,对工作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团结互助,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见义勇为等,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好基础。1.2渗透一定的市场意识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学会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成为胜者。因此,要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注意渗透一定的市场意识。

1.2.1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而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竞争来实现,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竞争。没有竞争意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就无法生存。但是又必须让大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的竞争是要使自己上去,同时还要带动竞争对手跟上来。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用卑鄙手段把对方整下去是不同的。

1.2.2合作意识。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里,无论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日益加强。为此,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具有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取得成功。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不具备合作能力,没有良好的互助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会受到损害。当然,大学生必须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同时也有合作,在合作中的人才要具备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否则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能力本身一种很强的竞争能力。

1.2.3实力意识。竞争的实质是一种实力的对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谁能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达到较高的学术境界,形成更强的行为能力,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就,谁就具有了保证和发展自己的实力,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要让大学生懂得,未来竞争实力必须在大学阶段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需要勤奋学习知识,刻苦练习技能,充实自己。

1.2.4平等意识。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通行的规则,它的实行要求有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关系,同时也要求人们应该有必要的平等意识,因而需要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启发大学生维护正义,坚持公平,识别和抵制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

1.3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能面对激烈竞争、困难和挫折、成功与失败等各种因素,随着环境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达到与外界的心理平衡,这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个人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意志、毅力和耐挫力,自主意识和自主性,自信心和自制意识,进取意识和风险意识,惜时、求效和诚信意识等。让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生存发展能力,更要有良好的稳固的心理素质。

1.4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是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在市场经济中,迅速捕捉、正确分析、及时输送信息,将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要靠在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教会大学生自我学习,让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大学生,未来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而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教育他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肯于学习,还必须要善于学习,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将很快成为社会的落伍者。

1.5渗透就业意识。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读好书、考高分、上大学、端“铁饭碗”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需求,以至形成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严峻局面。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已经不“铁”了。因此,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意识的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各类的人才,社会主义社会里,各种正当的职业都是社会需要的,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此,就会有利于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安心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岗位的工作。

2.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弊病

应该说在广大高校“两课”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努力探索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面前,则暴露出诸多不适应之处:

2.1德育不够力。目前,绝大多数“两课”教师已重视了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从整体上看不够得力,效益不高。其表现有三:一是节外生枝,借题发挥,生拉硬扯,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脱节,造成整体效益不高。三是联系实际不够,特别是涉及市场经济方面的内容时,常常感到比较棘手。

2.2课堂教学讲析多,训练少。学生学习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对所学知识消化不良,难以通过运用形成学习能力,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教学效率不高。

2.3重读写,轻听说。听说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它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却轻视甚到忽视听说,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就必然会对未来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中适应岗位工作造成不利。

2.4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不少弊病。如光考读写,不考听说,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这些问题的不同程度存在,均有碍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3.对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1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当然,转变教育观念应该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两课”教师的任务。“两课教师”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得到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得到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但是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思想,冲破束缚,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要继续在高校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要善于联系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求得实效。还要重视听说教学,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能力,注意使大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大学生应该提高的素质包括很能多方面,需要大学阶段的所有学科各司其职,共同承担。高校政治理论课毕竟是大学诸多课程中的一种,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无法起到大百科全书的作用。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注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又要顾及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越疽代疱。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还有一个“两课”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读写能力不强,难以有针对性地点拨大学生;教师的听说能力不强,则难为人师以教好学生。

3.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40分钟是教学阵地,要提高效率,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编排体系和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对照大纲的有关要求,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要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大学生学会学好,保证本节课达到既定的目标;三是要有时间观念,搞好课堂设计,合理安排每一个环节,充分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忽视了时间因素,也同样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高校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因此,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必须面向实际,注重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科的特点。为此,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活动,创设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从中接触社会实际,从中了解“实际”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需求,启发大学生为满足这种需求而进行实践和锻炼的自觉性。如此,则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政治理论课需求的适应性。

政治课件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条件联系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种是条件联系。某一事物的发生与存在,会促使另一事物的发生与存在,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条件联系,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

下面我们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分别加以说明。

一、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是这样一种条件:有了它一定有某一结果,没有它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

必要条件是这样一种条件:没有它一定不会有某种结果,有了它不一定有这种结果。

1.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因此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归纳为: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充分条件。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必要条件。

2.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物价必然会上涨。

但物价上涨却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能够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供给小于需求、生产缩小、通货膨胀、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小都会引起物价上涨。

因此,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的充分条件,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

3.“先富”与“共富”

“共富”指共同富裕,“先富”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极大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使全体人民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因此,“共富”只能通过“先富”来实现。

先富的根本目的在于共富。国家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另一方面对收入过分悬殊的现实实行干预和调节,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先富未必共富。

共富必须先富,先富未必共富。先富是共富的必要条件。

4.竞争与市场经济有效运行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因此,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竞争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使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所以,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当然,竞争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盲目的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还需国家的宏观调控。

这就是说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但只有竞争市场经济也不一定能有效运行。

5.市场开放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连在一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其实质就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哪里有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商品就会自动流向哪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同时,只有打破狭隘的区域封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活动参加者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广泛利用他人的先进的生产和科技成果,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所以没有更加开放的市场,就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但是,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都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市场开放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结合。这就是说,有了它一定有某一结果,没有它一定没有这个结果。

如:中国近现代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政治课件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运用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行为的持久。在政治理论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必然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从而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同时,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把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很自然地受到感染,培养起道德情感。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有的教师不能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政治理论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十分普遍,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过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容易造成备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资料整合于课件之中,从文字的处理、图像的采集、视频的选取和剪辑等方面都要下大工夫。为求多媒体课件的完善,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请教专业人士,这无形中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加了技术方面和精力体力方面的负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加大教学信息量的同时,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一般情况下,政治课多合班上课,人数多,教室大。由于技术原因,不少理论课教师在电脑上花费了较大精力,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结果,教师言传身教的功能弱化了,师生在情感上很疏远。学生对课件中感性的东西,如动画、视频、声音、图片等感兴趣,但过多的图片、视频往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喧宾夺主,也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的系统掌握。课堂上讲课热闹非凡,课后学生学到的知识却寥寥无几。

3.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容易造成教师,特别是青年新教师教学基本功锤炼不足。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对所教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教学宗旨与教学方法的认知和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处理及对教学手段的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青年教师是“思政”课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他们往往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热爱教育事业,但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借助多媒体课件、忽视教学基本功训练、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切实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如何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件,探索出新形势下更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正确认识手段和目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手段”、是“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是“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了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形式。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和育人的本色,不能被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全代替,多媒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能是“辅助”作用。因此,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要把重心放在教育层面上,而不是在技术层面上,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考虑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最终目的。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和其他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在增强师生思维的灵活性、加强师生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多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多媒体则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过程。所以片面追求授课方式的多媒体化和固守传统授课方式都是不正确的。应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使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政治课件篇9

论文摘要: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因新旧体制交替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质大幅度增加,群体性事件呈阶段性多发的态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群体性亨件教育,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目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群体性事件是聚众进行的轻微违法的治安行为,例如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出租汽车集体停运事件。这种意见认为:凡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的,为了谋求部分人或群体的权益,有较多人员参加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可以视为群体性事件。这种事件尽管在发生过程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堵塞交通、扰乱公共治安秩序和党政机关的办公秩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但从总体上看,只是一种轻微违法的群体治安行为。第二种意见认为,群体性事件是聚众进行的触犯刑律的违法犯罪行为,甚至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如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事件。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第三种意见则对上述两种意见进行了综合和修正,认为群体性事件从总体上说,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既包括第一种意见所反映的轻微违法的群体治安行为,也包括第二种意见所反映的触犯刑律的群体犯罪行为。是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其他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群体治安性事件。

上述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其共同点是都指出了群体性事件的群体性、违法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因此,目前对群体性事件主导性界定是将其视为治安性、刑事性甚至是政治性的事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帮助大学生划清其合法性与非法性、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界限,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掌握其规律,取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二、大学生群体与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心理上讲,是处于容易激动—容易冲动—群体互动性强的时期;从精神上讲,伴随着身体特征的变化,青年人知识逐渐积累,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但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时期。青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无论中外,大规模的“骚乱”、“运动”、“聚集”,青年总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高校是青年大学生居住空间的集中地,因此,往往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危区域。具有相当知识水平、处于青春躁动期,但又缺乏政治与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最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受众群和参与群。

充分认识、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事关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事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成败。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性事件教育建议

(一)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力度

帮助大学生群体快而准地判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当前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播方式多样化、开放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因此极易出现信息失真,使大学生群体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强烈干扰其独立、理智地判断真相的能力,加剧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甚至进一步诱发大学生群体的过激行为。在主流媒体发挥作用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信息“防火墙”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准确判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积极疏导并引导大学生群体理性对待群体性事件,使大学生群体认识清醒,保持镇定,避免事态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事、因地、因时、因人、因情制宜,讲究方法策略,使预防和处置工作稳妥扎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校内,解决在萌芽之中,维护高校稳定的政治局面,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中国改革的两条主线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有其政治内因,如我国在政治观念、政治体制及政治效能等方面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而政治外因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带有政治性色彩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国内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并可能在特定时期与环境中得以激发,有时甚至以剧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如动乱、暴乱等。与此同时,新生的反对势力也正在滋生,如活动在境外的“民主中国阵线”、“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中国民主党”等,以及境内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邪教”和黑社会组织,专门蛊惑人心,与党和政府为敌。

2.国际上敌对势力的煽动和影响。在武力和武力威胁都不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帝国主义不得不改变手法,在逐步强调“世界和平”的同时,对我国展开“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首先,他们加紧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传播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散布社会主义危机论、失败论,兜售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煽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以期征服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灵魂。其次,他们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支持和收买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适时策划并组织各种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活动。最后,他们利用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变相推行西方政治,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附庸。

3.民族与宗教问题被国内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和国际反华势力所利用。民族宗教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在这些看似突然的事件背后,有着很深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民族分裂主义者和境外反动势力狼狈为奸,正是凭借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利用宗教向群众灌输、渗透分裂主义思想,乘机引发群体性事件。

4.封建宗族势力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群众性械斗、哄抢、闹丧以及冲击基层政权组织、破坏村民选举活动,围攻执法人员等现象屡屡发生,其主要原因往往就是封建宗族势力从中作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深人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政治课件篇1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的政治教师总是在谈论同样的一个话题就是:教了很多年的书,现在却越来越不知道课怎样上了。根据以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讲、读读、划划、背背、复习、考核等按部就班,顺理成章。而现在,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材内容,许多教师适应不了,不知从何处着手,也不知怎样去驾驭课堂。我认为,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进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教师不仅要适应这种改变,而且还要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去上好每一节课。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政治课教学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研究、把握新课标,夯实知识基础

新课标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对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法选择、教学评价,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及中考命题的范围都作了的明确的界定,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认真地学习、研读、掌握课标,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和基本要求,才能知道自己“讲什么”、“怎样讲”,才能有的放矢,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不至于在教学过程中迷失方向。同时,在掌握好课标的基础上,还要深挖教材,夯实知识基础,只有充分地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进而去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各种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要突出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不问,不是让学生随意地、漫无目的地去读书。而是在教师组织下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学习。在这些教学目标里,其重点、难点,知识点是哪些,其知识掌握的层次是什么,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应给以充分的说明。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要进行有效地预测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部分确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务实高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确有这样的一些教师,在对新的教学方式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上课时,要么就是简单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不管不问,要么就是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不明,喜欢搞形式、玩“花架子”,一节课“潇潇洒洒”,至于讲的是什么内容,连自己都不知道,学生就可想而知了。

三要突出学生主体,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解决方法和疑难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

四教材内容要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发展状况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的实际联系起来尤为显得重要,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九年级教材中有一个章节:“关爱集体、服务社会”,在讲这一内容时,除了讲清楚基本的观点和原理外,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你为你的班级和我们的学校做了那些有意义的事?”“你为班级的发展提出了那些合理化的建议?”“你参加了那些社会公益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参加这些活动对你的成长有什么意义?”“面对近一段时间猪肉涨价的状况,你想对政府部门提出那些合理化的建议?”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内容,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距离,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要讲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外,还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创新性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以便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精心设计,既要新颖,又要有创意,既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又要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实际,还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如何解决”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栏目:“我创意,我作图”、“小记者采访”、“我尝试”等,在这些栏目里,她又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些问题,如:“请你为我国台湾特别行政区设计区徽和区旗”,“面对台湾总统一系列''行径,请发表你的看法?”,“假如你是我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你将如何解决?”等,这些问题提出来后,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作图的作图,讨论的讨论,课堂气氛紧张、有序、活跃、充实,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