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项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8:24

扶贫项目总结篇1

为了全面准确把握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总结项目管理经验,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推进和提升下赵村扶贫开发工作,我村对2016年实施的扶贫项目进行了“回头看”,现将扶贫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下赵村有5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68户7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241人,其中今年新纳入1户5人,2014-2015年累计减贫37户205人,2016年底剩余未脱贫户9户41人,计划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于2020年底全部脱贫退出,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清零。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资金使用情况:全村实施旱作农业建设项目,落实全膜双陇沟播玉米种植28户,补助0.1176万元;落实扶贫对象收支调查补贴3户,补助资金0.212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户,补助资金16.05万;落实2015年第二学年“两后生”培训9人,每人补助1500元,落实2016年第一学年“两后生”培训6人,每人补助1500元,总计补助2.25万元;落实2015-2016年度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到户贴息3.53万元;实施了2016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内道路硬化,落实补助资金49.896万元;落实精准扶贫“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项目,补助资金0.54万元;实施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落实资金10万元;落实2016年度农业保险能繁母猪、奶牛保费县级配套项目1.44万元;落实公共维护项目3万元。

(二)资金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清水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切实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一是严格坚持财政扶贫资金“三专”管理,即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截留财政扶贫资金。二是对直接兑付到户的扶贫资金,如产业扶贫资金、危房改造、庭院硬化及旱厕改造等资金,一律通过惠民“一折通”兑现到户。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一是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制度要求将资金分配落实到位。二是认真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完工后由村级及时开展验收。

四、项目绩效评价情况

2016年总计落实各类项目11个,其中到户项目7个,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及公共维护项目4个。下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7.036万元,其中:实施旱作农业建设项目,落实全膜双陇沟播玉米种植28户,增加了农户产业收入;落实扶贫对象收支调查补贴3户,时时监测贫困户收入,保障收入稳步增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户,减轻建房户经济负担,改善了居住环境;落实“两后生”培训补贴,减轻了因学开支人,增加了贫困户就业渠道,实现了劳动力稳定转移;落实2015-2016年度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到户贴息3.53万元,减轻借款户经济负担,促进了脱贫致富;实施了2016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内道路硬化,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改善了人居环境;落实精准扶贫“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项目,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实施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提升了贫困村村容村貌;落实2016年度农业保险能繁母猪、奶牛保费县级配套项目1.44万元,保障了养殖业稳定增收水平;落实公共维护项目3万元,扩大了新农村绿化面积,改善了人居环境。

以上项目均已完工,资金拨付到位率100%。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项支出管理,操作阳光透明,实施有序高效,群众满意度高,较好地解决了我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了社会安定。

五、主要做法

一是紧盯农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和产业发展,将扶贫项目与其他项目统筹安排,做到长短结合,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论证、统一管理、统一验收。二是进一步规范村级公示公告制度的落实,实行“两个公开”即公开扶贫资金计划分配和使用情况,公开项目实施情况。三是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切实保障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与效益。在扶贫项目、资金的安排以及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上,保持政策法规的一致性,杜绝模棱两可或相互抵触;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扶贫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防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求。现有的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

扶贫项目总结篇2

“这水干净得很,打开水龙头就能喝!”说到现在家里用的自来水,崔家乡崔家村的村民显得很激动,马上拧开家里的水龙头给大家看。一滴水,可以映照千万农民的生活品质;一滴水,可以折射小康生活的美好图景。近年来,兴安县委、县政府及县水利部门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纳入绩效考评为民办事重点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农村老百姓饮水难问题,群众饮水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善抓机遇,实干实效,突破完成饮水安全绩效指标。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村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脱贫攻坚战取得最后胜利,是重要的民生福祉。“偏远地区,饮用水源经常发生变化,部分水源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重新寻找水源点难度大、投资高,在每年的枯水季节水源水量极小,不能满足群众饮水需求。”据县人饮办周士钧介绍,2020年上半年,全县攻坚克难,带来了实打实的成效,争取到上级及县财政安排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966.275万元,在9个乡镇实施63处饮水工程,这批民心工程实施后,已为10224人农村贫困群众引来“幸福水”。从明确思路到编制规划,再到筹措资金、绩效指标管理,每个环节既稳扎稳打,又积极寻求突破,在实干中抓住机遇,在实干中破解难题,已圆满完成上半年上级下达的绩效任务指标,完成率位居全市前列。

抢占节点,挂图作战,高效推进饮水安全绩效指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硬性绩效指标,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统一“饮水提标为百姓”的思想认识,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度。一是压实三个“抢占”,即抢占验收窗口期、抢占施工窗口期、抢占工程进度窗口期,聚焦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严控工程质量和施工管理。二是细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项目所有重点工作绩效指标列出清单,建立一水厂(管网)一台账,做到“线上每日调度”和“线下每周汇报”。日前,今年下达的63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并完成验收。

扶贫项目总结篇3

一、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制度的建立情况

成立了以红岩寺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统筹全镇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事宜,出台了红岩寺用水协会章程,表决通过了用水协会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等制度。指导各村通过用水户群众大会表决通过成立了村用水协会,并结合各村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用水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确定专人管水,按时收取水费,以达到以水养水,长受益的目的。

二、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制度的落实情况

各村在红岩寺用水协会指导下,结合本村实际建立了本村用水协会,以协会章程及规章制度为指导,组建了一支专职管水队伍,建立了专项资金账户,确保收支两条线。创新管护运行机制,制定并认真落实奖惩制度。对项目设施有损坏的要自觉及时维修,经检查后仍不整改,必进行相应处罚。在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对扶贫资金项目后续管理实施监管下,把扶贫项目管理好、运行正常、让农户得到真正实惠;对管理效果差、运行不正常、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经查实,则责令整改;对管理失职,导致扶贫项目受到严重损害,造成财产损失等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1、确定管护人员

在项目建成后,按照民主议事制度规定的管护负责人员是各村支部委员或思想积极且具有履行管护能力的人。

2、落实管护责任

(1)对明确的管护人员,在项目建设完工后,在规定的管护地点进行管护。如有群众反映无人员到位管护,镇、村必须调查处理,要求管护人员迅速落实,对拒绝落实的,立即更换管护人员。定期检查管护情况,不定期向镇水管站汇报管护的情况,做到责任明确,落实到位。

(2)村用水协会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本协会资金项管理及资产维护,使项目效益最大化等后续管理工作。

3、明确管护标准

(1)工程项目竣工后,坚持“集体所有、专人管护”的原则,明确项目建成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2)负责对所有的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管护、维护,保证工程正常、长久使用。

4、搞好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工作

各用水协会要利用广播、墙报、微信、QQ群等形式,对项目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用水户的认识和管护自觉性,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人人爱工程、管工程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设施的利用率。

扶贫项目总结篇4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整村推进”;滚动式扶贫

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国仍然有很多贫困村、贫困镇没有实现基本的脱贫致富,截至2010年中国申报的贫困村共有14.8万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我们永远围绕的主题之一,只有很好地处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实现更强更远的宏伟目标。近些年,中国提出了三农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更多的贫困村走出贫困,“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就是这几年国家实施的重要扶贫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也真正为农民创造了很多增收机会,帮助了一部分贫困村实现了脱贫。

一、阿拉善左旗的滚动式扶贫概况

(一)阿拉善左旗概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13个苏木(镇)(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8.0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巴彦浩特镇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相对富集、开发前景广阔,被誉为中国秘境——阿拉善。全旗拥有草原6900万亩,林地120万亩,耕地24万亩,特别是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36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全盟先后开发建设了腰坝滩、查哈尔滩、格灵布隆滩、西滩四个井灌区和巴音毛道、老崖滩、孪井滩、漫水滩四个黄灌区,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优质粮料、牧草、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等为主。

放牧养殖保留了双峰驼和阿拉善型白绒山羊两大优良畜种。“王府驼绒”荣获国际“阿米卡驼毛奖”,被誉为“纤维宝石”的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柴格那羊绒奖”。阿拉善盟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肉苁蓉、甘草、麻黄、黄芪、锁阳等中药村,有雪豹、盘羊、野驴、鹿、兰马鸡、獐、猞狸等野生动物资源,这些都是开发的有利资源。

自2002开始,为有效遏制生态持续恶化趋势,阿拉善左旗相继启动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还草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国家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项目、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开展了规模、有序的生态移民搬迁转移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发展的聚集效益凸显;三是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生产稳步发展;四是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五是有力促进了农牧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二)阿拉善左旗滚动式扶贫模式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总结推广了以“民存、民管、民用,滚动扶贫”的村级扶贫互助发展基金试点,和“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有偿滚动使用”,以及用贴息扩大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的三种扶贫模式,不仅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动群众对扶贫项目的广泛参与和关注监督,改变了扶贫资金分配使用要“平均、花光、无偿”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在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将部分项目资金逐步转化为扶贫基金,由嘎查两委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即第一批受益贫困户按照合同约定参与项目建设后,原项目扶持资金由嘎查逐步收回或以种畜置换,继续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利用,滚动扶贫。使扶持户既有压力又有责任,形成项目资金可持续运作的联动机制,推动项目区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滚动扶贫模式已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赛汉塔拉、德力乌兰、温格其太、塔本呼都格、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巴润别立镇铁木日乌德和巴彦浩特镇苏木图共七个嘎查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扶持效果,受到当地农牧民群众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在实施整村推进之前,7个重点嘎查农牧民总人口1046户3408人,2008年末,7个嘎查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盟同期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落后,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水平较差,缺乏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针对以上阻碍脱贫致富的问题,阿拉善盟相关部门主要在通水通电、村路维修、饲草料基地建设、舍饲养殖、畜种改良、棚圈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中不乏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典范。在减贫方面:7个项目嘎查共扶持农牧民650户2078人,分别占全嘎查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2.14%和60.97%,其中扶持贫困人口524户1676人,扶持计划生育户196户665人。项目实施后,贫困人口比重降低,贫困发生率控制在7.1%以内;被扶持的农牧民人年均纯收入普遍提高了1125元,其中计划生育户人均增收1250元,并全部实现脱贫,被扶持嘎查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088元。同时在滚动式扶贫实施过程中了扶贫资金管理项目措施,严肃了扶贫资金的使用。现在以瑙干勃日格嘎查为例,对滚动扶贫的模式做具体说明。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前的2004年,该嘎查人均纯收入1317元;2005年项目实施当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2356元;项目实施第二年,该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9元;项目实施第四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4179元;2008年,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2009年末,这个嘎查农牧民收入已突破7500元,在为农牧民创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嘎查位于锡林高勒灌区南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只有58公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共有耕地2282亩,林地278.9亩,农牧民144户,585人,其中特困户9户32人,低收入贫困户66户290人。2004年粮食总产量280吨,牲畜总头数1855头(只),人均纯收入1317元。人均耕地少、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技术应用不够,是嘎查整体贫困的主要原因。转贴于

2005年,经盟扶贫部门调研论证申报,确定利用该嘎查丰富的秸秆资源,育肥羊来源广阔、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改善舍饲基础条件和发展舍饲养殖业作为扶持重点,启动实施自治区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嘎查委员会主任负责项目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嘎查社员大会充分征求意见,确定对该嘎查贫困农牧户采取滚动扶贫发展模式进行项目扶持。要求贫困户按标准进行棚圈改建、扩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与扶持户签订了肉羊养殖合同,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农区养殖业,实现扶持一户见效一户。在项目实施中,先期由全体社员推选出该嘎查有致富愿望的60户贫困农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优先扶持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五有”户,即有劳动力、有基础设施、有信誉、有资金、有文化。对列入此项目的贫困户名单、扶持资金数量、扶持项目内容,在嘎查村务公示栏内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当项目完成后又对落实情况进行事后公示,增强该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该项目总投资70.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3万元,嘎查群众自筹37.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滚动扶贫、联户担保(最少三户)、分步实施、巩固提高”的原则进行运作。即在巩固首轮整村推进项目工程成效的基础上,分期收回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滚动使用,实现整村推进工程整体建设标准和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受益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分两年收回,第一年收回40%,第二年收回60%,用于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整体发展。项目第一批扶持户共改建扩建棚圈60座,购入土寒杂交绵羊1500多只,优质种羊3只;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同当地的养殖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降低饲养成本。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几年实践,第一批项目扶持户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扶持效果。而且,项目资金回收达到90%,第二批项目扶持户也开始受益,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日益饱满。

由图2可知:2005年扶持30户121人;2006年从尚未扶持的户中选出10户39人进行重点扶;2007年新扶持20户78人;2008年新扶持30户123人;2009年从未进行扶持的54户中选出51户进行了扶持。户均扶持资金强度均为3000元。

二、阿拉善盟滚动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全盟区域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相互交织,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因农牧区地处偏远、人居分散、生活费用支出高,导致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避灾能力弱,因灾、因病、因学和因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致贫返贫的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业和流通业不发达,带动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

第三,农牧民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很弱。从长远来看,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是农牧民迫切需要的,今后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

第四,资金投入产业单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整村推进实施方案的要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要用于养羊业,但从阿拉善盟的实际情况看,近些年加大了“转移发展战略”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全盟将2万余牧民从生态保护区或恶化区域转移搬迁出来,这些转移人口的安置主要在农区、开发区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全盟农牧业投资方向重点向“迁入区”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倾斜。另外,全盟各嘎查村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有较为独特的产业支撑(如养猪村、养牛村、沙产业、绿色蔬菜种植),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以养羊业为重点,效益不会很明显,因此,建议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项目的实施应考虑该盟的现实情况,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结合地区发展大局和嘎查自身情况可以调整安排。

三、对阿拉善盟扶贫工作的建议

第一,扶贫要紧密与当地实际现状相结合,紧紧围绕阿拉善盟的转移发展战略,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大力实施扶贫项目,没有发展条件的则进行搬迁转移。

第二,不具长远发展的地区,要加大转移培训扶持力度。

第三,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力度,通过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建设、城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要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杜书云,张廷银.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新华社出版社,2005.

扶贫项目总结篇5

2016年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

**年,我办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扶贫办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总书记视察**带来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原则,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全年工作强势开局、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中确定首批启动的434个贫困村中,当年有**个贫困村实现减贫目标,27.3万人达到市定3000元的脱贫标准,**试点开局良好,脱贫致富奔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一、全年扶贫工作完成情况

**年,我们始终坚持超前谋划、超强推动、狠抓落实,整体工作进入全省扶贫系统先进行列,并得到中办督查室、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太行山综合开发、家庭手工业试点、制定提前脱贫的路线图时间表等工作已走在了全省前面。省政协第三次常委会议在我市召开,与会委员视察了**县的扶贫工作,对我市的做法和取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观摩调度会在涞水县召开,把涞水的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我办先后被评为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省级先进单位、支持老区建设先进单位、保定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优胜单位、保定市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

(一)争取资金、实现减贫创新高。全年共争取、筹集、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8亿元,其中争取到省以上扶贫专项资金6.7亿元,同比增长94%,以工代赈资金0.59亿元,市、县财政扶贫资金1.25亿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9亿元,基层建设年帮扶单位和行业部门投入9亿元,使用金融信贷资金10亿元。全市有195个贫困村实现减贫目标,27.3万扶贫对象达到脱贫标准,分别达到年初目标任务的*%和*%,14个有扶贫任务的非重点县已有12个实现脱贫目标。

(二)科学规划实现新突破。按照全面小康要求,编制、调整《**山片区扶贫开发实施规划》和《**县扶贫开发实施规划》,落实规划到村、产业到户。同时,配套制定了行业扶贫规划,变单纯的扶贫规划为配套齐全、全覆盖、无缝隙的规划体系。规划大项3105个,已经启动项目**个,完成724个。仅基层建设年活动在统一规划内就完成各类项目和实事**万个,完成投资9亿多元。

(三)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积极协调有关行业部门,大力实施饮水安全、电网升级、交通建设、通信入户、危房改造五大工程,共修路**公里,打井(配套)576眼,新建(维修)校舍1473间,改造卫生室384个,实施危房改造24760户;涞水、涞源、易县三县把灾后重建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个各类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通过群众自建、商业开发配建、新村联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完成33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搬迁1677户、6431人,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富民产业得到新发展。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坚持连片开发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十大富民产业发展迅速;连片开发的50个产业片区,涉及9.5万户、33.5万人,覆盖了近一半的贫困地区;全年新发展核桃等林果21万亩,全市核桃总面积超过40万亩,达到上十年总和的3倍,新建蔬菜大棚2535个,养殖场448个,养牛1.4万头,羊18万只,猪15万头,家禽80万只,同比增长达到20%以上。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更加巩固。

(五)社会帮扶掀起新高潮。紧紧抓住全社会对扶贫攻坚关心和支持的热度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组织、发动社会各界通过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基层建设年活动驻村帮扶、企业献爱心、社会各界送温暖等政府和民间多种方式的参与扶贫攻坚,共实施各种帮扶项目2万多个,筹集帮扶资金10.9亿元,达到上一年的5倍。特别是作为双拥共建活动的发源地,积极与38集团军、保定军分区沟通协调,争取驻军部队以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村,谱写了新时期军民合力扶贫攻坚的画卷。

(六)**试点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市推进阜平扶贫开发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的作用,指导、协助阜平县向贫困宣战,向小康奋进,164个贫困村同时启动,成为全省第一个所有贫困村全部启动的县,50个村已率先突破,为实现均衡发展、整体脱贫奠定了基础。群众观念面貌实现大转变。配合基层建设年活动工作队的驻村帮扶,使阜平县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从要我干向我要干,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实现大改善。1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村民喝上了安全达标的放心水;155个村的主要街道都进行了硬化,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改造农村危房3094户,改扩建标准化卫生室38个、农家书屋*个、互助幸福院108个、村民文化广场110个;四清四化扎实开展,209个贫困村每村都有保洁员、垃圾箱和填埋场,乡有环保所,并建立起日常维护制度,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双富产业实现大提升。大枣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肉鸡、肉羊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90%以上的贫困村已经确立主导产业,产业发展的形式也实现了从自发零散向有序规模的转变;立县大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英利集团、中电投光伏发电项目已经落地,葫芦峪模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稳步推进,与好想你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加工产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实现大发展。1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稳步推进;完善加强职业教育,国内知名车企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联合设立梦翔汽车培训基地已建成开班,首期招生700人,为更大范围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提供学习和就业机会;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扩建、43个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低保提标扩面,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机制创新实现大跨越。作为燕太片区试点,坚持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研究新办法。一年来,所有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全面启动的方式,由公司进行成片土地流转推进山场开发建设家庭农场的模式,企业+政府+金融+合作社+农户的多位一体模式,全县所有农民建档立卡经验,大企业直接在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智力帮扶模式,军地合力扶贫攻坚的举措,等一系列扶贫攻坚新形式的探索都在阜平县取得了成效,并进一步总结推广。

(七)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参观、驻村帮扶、典型培树等措施,全市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路子方向更加明确。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创新培训方式,把课堂开到贫困村的田间地头,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1636期,20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次,转移培训1.67万余人,干部培训2万人次,同比增长23%、24%、29%。

(八)一县一策抓出新特色。坚持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对其他8个贫困县结合当地实际抓推进,做到各具特色。涞水县扶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同步推进。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与打造环京津新的发展增长极紧密结合,全县284个行政村中已有200个建成幸福乡村,成为全市率先实现脱贫的典型。**县太行山综合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分区、按片、按沟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既保护了太行山的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齐村乡涉及21个村、6万多人的四万一千工程,成为全省样板。涞源县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扶贫开发。通过发展壮大现有企业,引进新型产业,把城镇化建设与灾后重建紧密结合,大力实施易地搬迁,组织贫困群众进企务工,3年内将有5至10万人转移脱贫。易县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引进战略合作者,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依托黄山蜂、天顺林木等辐射带动作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组织、扶持广大贫困群众发展蜜蜂养殖、香菇种植等特色产业,养殖户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其政府+公司+金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为全市扶贫机制创新的成功范例。**县立足实际持续发展林果业。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连续多年大力支持发展林果产业,林果业已将占全市的近半壁江山,成为山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唐县大力发展金融扶贫。充分发挥扶贫自立社和龙头企业担保协会的作用,仅自立社全年贷款就达到3000多万元,位居全省前列。望都县一盘棋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全县农业红、白、绿产业一盘棋,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帮助群众增收脱贫。博野县自我发力贫困突围。不等不靠,发挥现代农业、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万亩绿色产业长廊,创新培训机制,开展阳光扶贫,确保实现贫困突围。

二、惩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扶贫开发中心工作,加强教育防范,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办机关和全市扶贫系统的惩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深化教育监督,不断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做到反腐倡廉与扶贫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同检查。完善机关学习教育制度,坚持每周五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与廉政教育,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并积极拓展教育形式,广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自律意识得到全面提升。加强重点岗位监督管理,结合办机关各个职能岗位特点,综合运用工作交流、述职述廉、群众评议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拒腐防变的内部防线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政务公开,有效防控廉政风险。严格按照办党组议事规则和程序办事,凡属重大事项决策、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都经党组或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询机关干部、服务对象、产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班子各成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相互补台不拆台,形成了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把实施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与政务公开紧密结合,通过公开岗位职责、办事程序、工作纪律和服务承诺,规范业务流程,有效防控了廉政风险。

三是进一步改进作风,树立扶贫部门和扶贫队伍的良好形象。办党组成员带头贯彻执行《党章》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克服四风,弘扬新风正气,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时时处处用各项规定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修正自己,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转变,带动办机关和全系统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扎实开展为民务实在一线活动。党组书记、主任同志带头,5名班子成员共深入走访了50个贫困村、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片区,召开各类座谈会24次,汇总整理出14个制约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的有11项,正在解决的有3项。积极参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党组成员、副主任带领2名同志,在**县驻村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高标准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帮助帮扶村发展致富产业,建立长效增收机制,树立了扶贫部门和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全面创优扶贫开发政务环境。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既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干部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征求意见,解决问题,培树典型;更转变思路,通过分县召开有各县扶贫办股长以上人员参加的工作分析调度会,由市办班子成员和各业务处对口详细解剖,指出问题,帮助整改,提升能力,受到了各重点县扶贫办的一致欢迎。

四是实施阳光扶贫,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监管。认真落实政务公开,积极推进阳光扶贫,把7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到村、到户产业项目,全年发展细胞工程示范户1.8万户,并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分级公开公示长效机制。市县级在媒体、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上公开,贫困村统一、完善扶贫项目公开栏、扶贫资金档案一本清,做到资金到哪里,就公开到哪里,基本做到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全覆盖,努力实现扶贫项目选择尊重群众意愿,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接受群众监督,项目成果确保群众受益。在加强自身监督检查的同时,积极配合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开展扶贫资金综合治理,没有发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

三、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情况

一是机关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办主要领导自觉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立足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进一步加强了对机关党支部的指导,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建设双丰收。抓好经常性的党课教育,根据办机关人员中除一人外都是党员、经常下乡不容易聚齐的实际,把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全体党员学习与政治业务学习相结合,由党组成员轮流讲党课与专题辅导相结合,使支部学习活动安排更紧凑、更具实效。严格党员管理,认真落实和健全组织生活、党务公开等党建工作各项制度,督促党员按时足额缴纳党费。以创先争优为抓手,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扶贫任务的完成凝聚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促进了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是公开遴选5名机关工作人员。年初,市委、市政府为我办增加了10个编制和3个科级领导干部职数。今年9月,我办与市人社局共同组织了面向全市的公开遴选机关工作人员活动,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程序,共选调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干部5名,现已全部到位上班,为扶贫工作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改善了办机关干部职工的年龄和专业结构。

三是调整、提拔7名科级干部。近日,根据工作需要,经市委组织部批准,调整、提拔了7名科级干部,其中调整正科级领导干部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1名;提拔正科级领导干部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1名,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2名,副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1名,目前正在履行备案手续。以上干部的调整和提拔均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有为有位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民主和组织推荐、群众评议、组织考察、党组研究的程序,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接受群众监督,所调整和提拔的人员得到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进一步调动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准确定位、主动作为,当好参谋助手

20xx年,我办除认真完成自身业务工作外,还承担着市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和推进阜平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为此,我办找准定位、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在20xx年12月30日总书记离开阜平的当晚,连夜召开党组会,传达总书记视察讲话和市委常委会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工作;2013年1月2日就派出业务骨干进驻阜平进行调研摸底,指导帮助阜平县制定规划、谋划项目,与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进行对接;全年工作中,克服了办机关人员少、任务急、头绪多的困难,全体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基本上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和星期天,圆满地完成了指挥部办公室的各项任务,很好地发挥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

全年先后为指挥部(或代市两办)起草《关于推进**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等文件21份,起草向省以上的专题报告和阶段总结报告9份;各项工作、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2次,省领导批示5次,市领导批示139件(其中有明确意见的达到106件);积极组织、调度9个市直帮扶集团、217个帮扶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并为4个中直驻保定点扶贫单位、9个省直定点帮扶工作队搞好协调服务,争取资金创历史新高;坚持典型示范,积极培树、总结推广**县紫荆关香菇产业、曲阳县齐村乡四万一千工程等各类扶贫典型20个,部分典型得到了省领导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

可以说,**年,我办工作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创新点最多,社会参与程度最高,贫困地区变化也最明显,为贫困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存在不足和20xx年工作打算

虽然**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主要是:

一是扶贫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与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驾驭市场经济、金融信贷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是在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引进带动能力强的大型扶贫龙头企业等方面与省内先进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20xx年工作打算: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要求,根据省、市的工作部署,突出发挥好五个作用(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配置、基层组织保障和社会帮扶);举全市之力强化八个保障(即思想、政策、项目、金融、技术、法制、组织、社会保障);持续抓好两个支撑(富民富县产业同步发展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积极推进扶贫机制、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确保当年完成300个村的减贫任务,20万人达到脱贫标准,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脱贫目标;强力推进**试点,着力创新试点机制,走出一条新路子。扶贫开发工作是20xx年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24件实事之一,具体到我县就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75个重点贫困村范围内开展1个村进行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4个增收项目,新建24个富民小区,使75个村人均增收3元以上。一年来,我们采取了加强调度、细化工作程序、明确操作规程、建章立制等措施,克服了今年我县贫困地区遭受了旱灾的困难,年初制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增收3元以上的目标能够实现,预计今年我县贫困乡镇的农民平均收入将达到3元以上

2016年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

我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扶贫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我县有1个贫困村享受全省面上插花贫困村的扶持政策,每个村享受省市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的扶持标准,此项扶贫资金达5万元;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资金2万元;市里确定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此项扶贫资金达72万元;今年我县有1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指标,此项市财政将拿出1余万元的贴息资金;市里派驻我县的27支党政机关帮扶工作队、76家企业帮扶工作队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我县的扶贫工作力度之大是历年所没有的,仅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将达到6余万元。二是扶贫项目最多。今年我县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项目达到2余项。三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由于我们缺乏扶贫开发管理工作经验,在落实政策中遇到了镇村领导重视不够,项目规划未经科学论证,执行计划的随意性,也有未按规划操作的现象,扶贫项目实施中未按要求进行民主讨论,公告公示等。四是扶贫效益最好。虽然今年遭受比较严重的旱灾,但是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开展的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等增收措施,发挥了效益,实现了大灾之年我县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收入增长的好势头。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按照20xx年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好20xx年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辽扶贫办发[215]14号文件精神,今年我县享受省市扶持的面上贫困村的数目为1个,这1个村农户总户数为4279户,人口数为1619人。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我们计划实施项目总数为33个,参与项目户数3469户,受益人口11917人,项目的参与率为81%。项目总计投入资金1415.5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总计2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总计25万元,信贷资金总计31万元,农民自筹资金总计58.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预计效益达1665万元,预计参与项目的农户人均增加收入可以达到13元以上。计划实施的项目分别为:双台子乡转山子村养牛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双台子乡胡家烧锅村养牛、家禽饲养及万寿菊种植项目、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的辣椒生产项目、秀水河子镇三家子村的辣椒及万寿菊生产项目、叶茂台镇四官堡村的棚菜项目、叶茂台镇榛子街村养鹅项目、包家屯乡大三家子村养猪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李家卜村棚菜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邢家屯村养牛项目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棚菜项目等。

截止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各村正在开展计划及项目的落实工作。其中,7个特色产业项目的万寿菊栽植、辣椒生产、菜籽生产项目均已经完成;8个养殖业项目已经启动并运行良好;3个棚菜生产项目均正在施工;5个贫困劳力培训项目进展顺利;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总之,据目前统计情况,计划实施的33个项目中,均处于完成或正在运行中。近期我们将进行验收,并下拨扶贫资金。

2、认真落实好市里确定的24个扶贫富民经济小区,4个增收项目工作

按照市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富民小区今年达到43个,其中种植业22个,畜牧业21个,目前已经竣工23个,其中种植业完成5个,畜牧业完成18个,其他的都是正在建设中。计划开发的4个增收项目,截止目前,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万寿菊种植、辣椒种植、地膜花生、菜籽等项目达到17大项,196小项,其中种植业项目9个,总规模达11342亩;养殖业项目8项,牛、羊、生猪等养殖规模达13557头,禽类鹅、蛋鸡等养殖规模达19742只。经过一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预计到20xx年底,各贫困乡镇人均收入达到3元以上,75个贫困村村人均收入增加4元以上。

3、定点帮扶工作队情况

20xx年驻我县的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队由原来的26个调整到27个,帮扶我县31个贫困村,有利的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20xx年救济性投入资金总计21.53万元,公益性投入28.26万元,开发性投入135万元,协调资金93万元。今年市里又增派沈阳商业局系统的76家企业定点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现已有47家企业同村对接,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4、做好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辽扶贫办发[215]9号文件精神,20xx年我县申报拟认定第二批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一个――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拟享受扶贫贷款贴息企业七家分别为:沈阳清宇鹅业屠宰厂、沈阳中迪色素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华奥牧业有限公司、法库县八虎山酒厂、沈阳巴尔虎山酒业酿造有限公司、法库县宏润肉禽加工厂、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县深入贯彻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劳动力转移达2.9万人次,劳务输出实现人均增收占农民增收的三分之一。

5、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放情况

我县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以前由信用社独家操作,县级扶贫部门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运行中出现了钱贷出去了,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户发展项目却很难得到,也就没能发挥扶贫的效益,贫困乡村发展扶贫项目时,由于缺乏沟通,也会出现贷款困难的情况,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信用社对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由于贷款补贴标准很难把握等因素也不十分满意。我县今年有1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指标,市里出台了贷贴两条线,暗补变明补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及审核办法,使可操作性更强,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我县的扶贫贷款真正发放到贫困户发展项目,截止目前我们围绕富民小区、富民增收项目、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的参与农户发放贷款,达81.5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计划需要发放金额达24余万元,现在正在稳步推进,计划将在十二月末完成全年的任务。虽然在运作中存在贫困户贷款难、贷款周期过短等问题,但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还是能够真正发挥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推动贫困户脱贫的。

20xx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扶贫开发的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办法,拿真招、见实效。

3、做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管理水平。

扶贫项目总结篇6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坚持“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突破西山战略为标志、以凤县率先脱贫为示范,以此带动全市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的总体思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发展环境,移民扶贫改善生存居住条件,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产业扶贫实现群众持久脱贫,信贷扶贫解决发展资金以及社会扶贫和外资扶贫等途径,共实现了农村35万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共投入扶贫重点村和移民搬迁资金15.6亿元,累计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690个,超额完成了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的615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开发建设的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通水、村容整洁,农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大力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和“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累计建成集中移民新村(点)260个,18140户7.8万人的住房难题得到解决,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变化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世行五期外资扶贫项目,开创了我市扶贫项目利用外资的新途径。

——创造了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模式。坚持大板块、全市抓、拔穷根、新机制,大力实施突破西山战略,累计完成各类投资8.85亿元,新栽经济林果15万亩,实施移民搬迁5070户22251人,新修道路243条917公里、桥梁53座,新建寄宿制学校53所,彻底消灭了复式教育,6.38万人实现脱贫,提前两年完成了五年规划的任务,实现了镇村道路、优质师资、农村养老全覆盖,西山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和谐的新阶段。突破西山成为我市改善农村民生的起点、统筹城乡发展的亮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农村扶贫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实施了中小学校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广电通讯提升、农村社会保障等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几年来,共改造乡镇卫生院41个,低压电网改造、安装有线电视和改厕改圈改灶1.6万户,维修建设农村中小学377所。农村贫困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两免一补”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贫困地区增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持续脱贫的基础,以信贷扶贫为主渠道,开展了农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重点支持农村贫困户、产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业加工,扶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贫困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奶畜、肉蛋、果品、粮食、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共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2亿元,扶持54.2万(次)贫困户和91个(次)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扶贫“雨露计划”培训3.8万人和实用技术培训54万人次,贫困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输出就业增收能力增强。

——贫困群众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亿元,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民生状况,成为历史上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贫困人口数量年均减少6万人以上,自我发展能力和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村整体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贫困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满足,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总体解决,进入了脱贫致富的新阶段。

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得益于中省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艰辛努力,把握了扶贫开发的正确方向,做到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群众主体、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要求。

二、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各级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率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扶贫开发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确保到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其中“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党的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0号文件)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原则重点、政策要求,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新定位,为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二是经过多年的扶持,我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参与式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到村到户瞄准机制等,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财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特别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实施关中—天水发展规划,成为扶贫开发的新起点。

但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发展阶段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市贫困地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更为增加,任务更为艰巨。一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按1500元的新标准还有52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9%。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同时,相对贫困缓慢增加。二是贫困分布发生新变化,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突出。我市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目前,全市三大区域涉及12个县区和高新区共80多个乡镇、500多个低收入村,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70%以上,山区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始终是扶贫工作任务最艰巨的地方。三是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增多,返贫致贫因素更为复杂。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弱,贫困人口家底薄,很难抵御和应对市场、自然和人为的风险,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增加。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当前,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和全国、全省一样,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扶持对象上,过去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依靠专项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专项扶贫工作范围比较宽泛,随着“大扶贫”格局的形成,专项扶贫更要强调进村入户、提高能力、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象范围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深入持续推进突破西山战略,紧紧围绕“到年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机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主线,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贫困户安居工程、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外资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六大扶贫工程”,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深入持续突破西山,带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三大区域板块扶贫开发,努力提高全市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加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把低保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制度,把加快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三是坚持连片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全市三大区域、十三个重点板块扶贫开发的战略布局,突出重点,在资金、人力、物资上,向重点区域倾斜。

四是坚持瞄准贫困,到村到户的原则。始终坚持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坚持项目到村到户、举措到户到人,实施分类帮扶,努力提高专项扶贫工作水平。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以集中连片低收入村整村推进为平台,强化县一级扶贫责任,聚合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六是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的原则。始终坚持依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加大国家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共同努力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三)对象范围

根据中省有关政策规定和我市实际,“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确定为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52万,占全市农村总人口19%。工作范围涉及全市12个县区和高新区,工作重点是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三大区域的十三个重点板块,分别是:太白县西部秦岭高寒山区,凤县秦岭深山区,渭滨区后山区,金台区六川河地区,麟游县西部丘陵山区,陇县关山山区,千阳县北部深山区,陈仓区西部山区,凤翔县北部沿山旱腰带,岐山县北山旱腰带,扶风县北部乔山旱塬区,眉县秦岭沿山区,高新区秦岭台塬区。

(四)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贫困现象得到极大缓解,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减半目标。到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脱贫。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以低收入村为平台,以贫困户为对象,启动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即: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扶持500个低收入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户安居工程,移民搬迁4万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环境;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建立完善260个低收入村互助基金,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技能转移培训2万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外资扶贫工程,开展60个村的社区主导发展项目,拓宽扶贫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社会扶贫工程,通过“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市县企业帮扶500个低收入村人均增收1000元,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项目计划总投入33.52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36亿元,使500个低收入村、10万贫困户、52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一)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程

以低收入村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捆绑涉农到村项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贫困村水、电、路、田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村民自主管理机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初步建成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500个低收入村的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3.7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补助3.26亿元,群众自筹资金4.87亿元,整合部门资金4亿元,社会帮扶等其他资金1.6亿元。

按照和渭北旱腰带两大扶贫编制全市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对生存居住环境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以及居住危陋房屋急需改造的贫困群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原则,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在补助贫困户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迁入地基础设施,完成1万户4.5万人的扶贫搬迁,高标准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的贫困地区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项目总投资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2.24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6.4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1.8亿元。重点项目:

1.贫困人口搬迁工程:继续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低收入村贫困群众,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中心村镇建设,共实施2万人整体搬迁,全面改善低收入群众生存环境。“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1.12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3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0.91亿元。

2.“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农村贫困地区5950户25500人的“三无户”(无依靠力量、无可靠收入、无安全住房)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平均每户建房面积50平方米左右,单户投资3.5万元左右,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其中市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财政补助资金5950万元,同时整合规划、残联、发改、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建设项目资金,彻底解决全市农村贫困地区“三无户”安全住房问题。

(三)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

以产业化扶贫为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促进增收的原则,按照产业项目支撑、信贷资金支持、基地龙头带动、配套服务跟进的思路,大力实施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积极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切实抓好畜、果、粮、菜、药等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文化传统深厚、生产工艺独特的食品、手工、美术等小型加工业;做好以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10.0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96亿元,贴息贷款9亿元。重点项目:

1.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吸纳群众投资入股,通过互助资金协会运作,村民自主管理使用,建立起支持村民发展产业的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十二五”期间要以巩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扩大资金规模为重点,在规范提高现有15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再启动1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项目,使全市互助资金项目村累计达到260个以上。互助资金项目每年计划实施20个以上项目村,按每个项目村投入25万元的标准,总投资0.39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31亿元。

2.信贷扶贫项目:针对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涉农企业的信贷需求和特点,积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项目。小额到户贷款每年投入到户贴息资金400万元,吸纳银行贷款0.8亿元,扶持3000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项目贷款扶贫贴息每年投入项目贴息资金300万元,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能人大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覆盖和带动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20万人。信贷扶贫项目总投入9.3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35亿元,吸引金融部门信贷资金9亿元。

3.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项目: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开展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识别确定的贫困对象,以财政扶贫资金生产补贴和解决产业启动资金的形式,支持贫困户通过建棚、建园、建圈以及购买种苗(畜)和大型机具购置等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五年计划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每年600万元。

(四)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

通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大科技项目投入等手段,增强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提高科技素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重点项目:

1.“雨露计划”培训: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完成4000人培训任务,转移输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培训1000名科技扶贫示范带头人和10万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努力使每县形成2—3个主导产业,每乡形成2—3个拳头产品,每村有1—2个致富项目,每户有1—2项增收门路。“十二五”期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500万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

3.农村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从今年起每年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800人左右。“十二五”期间累计资助4000人左右,应届本科生4年共资助12000元,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3000元,后两年各2000元;应届大专生3年共资助6000元,第一年3000元,第二年2000元,第三年1000元。

(五)外资扶贫工程(世行五期扶贫工程)

加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外资扶贫新领域,努力争取国际力量对我市的扶贫投入,学习国外先进的扶贫理念和项目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和提高全市扶贫开发水平。按照社区主导型发展的方式,坚持项目社区和农户支配项目资源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原则,着力于培养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外资扶贫项目主要是完成陈仓区西山和陇县60个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包括贷款项目9000万元,国际捐赠和财政配套1000万元。

(六)社会扶贫工程

以“五百扶贫行动”为抓手,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创造条件,认真组织实施,提供配套服务,着力打造扶贫开发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十二五”期间,在继续搞好3个中央部委定点扶贫、72个省级部门单位“两联一包”、100个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和405个企业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吸收社会力量,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加强社会扶贫力度,“十二五”期间,共为贫困村争取各类投资1亿元以上,努力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十二五”期间,社会扶贫工程总投资1.1亿元。

1.中央部委定点扶贫:继续搞好3个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联络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在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扶贫工作,完成各项定点扶贫任务“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2.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继续衔接、联络做好72个省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我市开展联县联乡包村定点扶贫工作,努力提高扶贫水平和扶贫开发效果。“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3.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积极组织、动员市级部门单位开展包村扶贫活动,组织协调全市112个市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116个贫困村。继续开展百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西山挂职驻村扶贫活动,包扶单位积极扶持贫困村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十二五”期间,接入帮扶项目投资1000万元以上。

4.百企百村扶助行动:按照“分级管理、县为主体、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思路,大力实施“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全市安排405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市场等方式,结对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500万元,三年内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000元。

同时,积极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探索建立社会扶贫基金,吸引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参与扶贫开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我市地处内陆欠发达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在项目和资金上主要以中省投入拉动为主。我们要抢抓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中省逐年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的历史机遇,坚持项目引领,积极调研认证,精心包装一批扶贫民生项目,重点围绕地区三大区域争取项目资金,为扶贫开发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支农资金总量的20%,保证扶贫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中省对扶贫重点县的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重点要用于扶贫开发。严格扶贫资金投向、用途、范围、立项及审批程序,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三)搞好扶贫项目资金资源整合。要紧密结合我市扶贫开发的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巩固扶贫成果,提升扶贫水平。要把资源整合作为提升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举措,在搞好专项扶贫的同时,注重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扶贫和以工代赈部门的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向扶贫重点村贫困户倾斜,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等项目时,要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优先考虑贫困地区,特别是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上,要对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倾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优惠税收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对企业用于公益事业扶贫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在重点贫困村兴办中小企业的,享受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依法减免企业所得税。要积极探索贷款担保、农业保险等与产业发展密切有关的保障措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扶贫项目总结篇7

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举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完成了我县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按毛制定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确定了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地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中央统战部、深圳市福田区及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全县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扶贫开发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贫困面不断缩小,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1—2003年,虽然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全县仍然累计解决了4100多贫困人口的温饱,贫困人口由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时的7.89万人(省认定数)下降到7.23万人(省认定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1元,比2000年的1231元增加了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基本保持在330公斤左右。2004年初,地区下达我县新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任务为1.03万人,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新增解决1.6万贫困人口温饱,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增粮50公斤的奋斗目标,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县新增解决1.619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增粮50公斤,增钱203元,较好地完成了地区和县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2004年,全县通公路的村达到402个,比2000年的371个增加31个;通电的村达434个,比2000年的365个增加76个;新增解决9.05万人4.1万头牲畜(黄牛单位)的饮水困难总是;完成坡改梯4.3万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由0.38亩增加到0.4亩。

三、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到2004年底,实现了乡乡通程控电话,通电话村达到300个;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教学楼43543平方米,全县中小学达到321所,其中:初级中学16所,完全中学7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293所;全县村级卫生室达到227所,并配备了卫生员和简单的医疗设施;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能收电视的村达434个,占村总数的%比2000年增加108个。贫困乡、村入学难、就医难、信息闭塞的状况大有改观。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们根据上级对财政扶贫资金安排使用的规定,在扶贫资金投向上,主要向种养业项目倾斜,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在种养业项目上,重点突出了温饱工程、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科技扶贫项目,种草养畜(养商品黄牛)项目。几年来,上级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资金共3143.96万元,安排扶贫项目341个,其中安排种植业项目108个,资金1071.01万元;养殖业项目72个,资金654.06万元;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个,资金133万元;人饮、水利工程项目4个,资金31.8万元;交通建设项目50个,资金454.43万元;文化事业项目26个,资金87.6万元;教育事业项目24个,资金266.06万元;卫生事业项目2个,资金15.8万元;广播电视事业项目11个,资金46.38万元;其它项目42个,资金483.82万元。我们在全县27个乡镇实施了以种杂交玉米、地膜覆盖等为内容的温饱工程120多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48万多亩;在财神、结构、可乐、朱明4乡镇建成优质核桃基地16011亩;建成以财神镇坪地村、结构乡沙坝村为示范点的养牛村4个,养能繁母牛800多头,这些项目的实施,惠及了千家万户,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温饱。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重点突出村级公路建设,新修了40多条村级公路,新修公路近300公里,新增了23个村通公路,改造县、乡公路1400多公里,明显地改善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项目上,重点突出中、小学教学建设,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新建、维修改造校舍达5万多平方米,贫困乡村儿童入学难、失学辍学率高的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在其它项目上,重点突出农民普及培训和干部培训,共培训农民23万人(次),干部8000余人(次),农民“绿证”培训1970人,增强了贫困乡村农民和干部的文化科技意识,使劳动力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著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这是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关怀,制定许多适应贫困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的体现,是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要做好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体会是:

一、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为了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一是县、乡都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如2004年县委、政府把新增解决1.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任务纳入了要办的十件实事之来抓,并把任务下达到各乡镇,作为考核乡镇的目标任务,由于任务明确,措施得力,确保了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实行机关单位及领导干部定点挂钩帮扶制度,今年初,县委对四大班子领导和县直个副科级以上单位的定点挂钩帮扶点,专门下了文件,制定了“4321”定点帮扶措施,坚持“不脱贫、不脱钩”,帮扶单位和领导责任明确,任务明确,积极为贫困乡村出谋献计。为贫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给做好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投入,确保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针对我县贫困状况,我们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基础上,认真拟定扶贫开发方案,积极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如实反映困难和问题,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2000年以来,我们争取财政扶贫资金万元,信贷资金万元,中央统战部、深圳市福田区帮扶资金万元,其它扶贫资金万元,同时,我们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切实加强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这些资金的注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的进程。

三、开展教育科技扶贫,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县教育科技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低,是造成贫困、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逐步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我们狠抓贫困乡村办学条件的改善,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来,共争取各类资金万元,新建和改建学校186幢,救助失学儿童6000多名,使全县基础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改变。另一方面,认真抓好农村广大贫困农民农业适用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四、狠抓科技兴农,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根据我县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缺粮较为严重的状况,这几年,我们加大了对科技兴农的投入,每年安排2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持种植业及科技兴农,认真组织实施扶贫“温饱工程”,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大力推广杂交玉米、地膜玉米、脱毒马铃薯的种植,确保了贫困户粮食安全。另外,还积极扶持贫困户大力开展畜牧业,培育养殖专业户,开展种草养畜和秸秆氨化养畜。2004年安排养殖业项目个,投入资金万元,是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为我县的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以及我县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争取主动,力争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争取资金项目的投入,是做好扶贫工作先决条件,为了上向跑项目、争资金,县委、政府领导带着扶贫办人员多次到北京、省、地汇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争取他们对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持和了解。为此,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关怀,得到了中央统战部、深圳市福区及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这几年,通过中央统战部帮助引进和直接投入的扶贫资金近万元;2003、2004两年中,深圳福田区为我县的水塘乡村、平山乡村、野马川镇村、达依乡村的“双改”投入无偿资金200万元,有力地帮助了我县扶贫工作的开展。另外,南京爱德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香港佛教协会等社会团体,也对我县的扶贫工作在资金上给予极大的投入,在贫困村帮助修建学校、救助失学儿童。省直、地直机关单位、每年都派出扶贫工作队到我县贫困乡村挂职扶贫,省委党委姜延虎同志、地区行署副专员王明灯同志亲自联系我县安乐溪乡、结构乡,帮助两个一类重点乡开展扶贫工作。中央、省、地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使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我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县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极不平衡,全县27个乡镇有23个是贫困乡镇,其中一类重点乡3个,二类重点乡15个,三类重点乡5个,457个行政村中,有302个贫困村,其中一类村133个,二类村157个,三类村12个,到目前,全县625元以下的极贫人口还有7.23万人,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13.48万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和%。这些贫困乡村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有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不畅、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加之人的思想观念陈旧,治穷脱贫意识不强,是扶贫开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按照省委九届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大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要基本解决剩余的贫困人口温饱的要求,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根据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三县”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三次会议《决定》和全省、全地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工作思路,即: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两条主线,扎扎实实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抓好面上扶贫和整村推进工作。一是继续对全县3个一类贫困乡倾斜扶持,加大投入,狠抓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落实,确保2005年底全面完成省委提出的5项主要目标任务。二是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中心工作,抓好个一类重点村的整村推进。

二、积极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制定规划,增加培训资金,加大培训力度,全面开展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贫困劳动力脱贫步伐。

三、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利用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和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帮助贫困农户大力发展种养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帮助搞好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发展生产。

四、进一步拓宽社会扶贫的领域。积极争取中央统战部和深圳市福田区对我县定点帮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我县扶贫攻坚进行援助,积极争取省、地机关单位对我县一类贫困乡村进行定点扶贫。加强社会帮扶资金管理,加大县直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力度。

扶贫项目总结篇8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和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副主任传达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副省长代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了重要讲话。副省长的讲话全面总结了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客观准确地分析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进一步做好今年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决心,更宽的思路,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贯彻落实好副省长的讲话,全面推进我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年和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副省长的主体报告中已作了全面总结和详细安排布署。下面。我主要从学习党的届会全会和国务院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中提到的扶贫开发政策的理解和如何贯彻于我们的工作中谈几点认识,提几点要求。

一、把握新形势,提高新认识

(一)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的认识

党的大和届中全会《决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估计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到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和“四个加大、两个提高”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对低收入的农民全部实行扶贫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到年“等省藏区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等要求。我们既要正确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机遇,增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坚定性,更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更高目标和要求,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尤其是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政策后,我省的贫困面、贫困人数将会有所扩大,脱贫任务更加繁重。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决定》关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的深刻含义。

(二)提高对扶贫开发战略的认识

副总理强调,要把研究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作为当务之急。目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呈现出专项扶贫、强农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完善扶贫战略,就是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更加明确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就是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并不断完善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在现行体制下,仅靠各方面的倾斜政策还远远不能弥补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欠账,远远不能弥补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大扶贫”的格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不仅是被实践证明正确有效的,而且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扶贫开发基本的政策取向。

(三)提高对扶贫开发方针的认识

开发式扶贫方针,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之后,有些同志搞不清开发扶贫与低保扶贫的关系,在方针上动摇了,认为低保扶贫取而代之开发扶贫。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低保扶贫和开发扶贫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替代的关系。低保扶贫的对象是生活极度困难的人群,手段是给予现金补助,目的是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但它没有解决其发展和脱贫致富问题。开发扶贫的对象是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手段是提供资金帮助和项目扶持,创造发展条件,目标是提高贫困群体全面发展的能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决定》在“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之后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所以,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低保扶贫与开发扶贫的关系,长期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

(四)提高对扶贫标准的认识

《决定》提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我国制定扶贫标准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瞄准贫困人口;二是制定扶贫开发政策;三是安排扶贫开发资金。根据这三个目的,国家把年1067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并根据年物价指数做出新的调整。这就意味着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还没有最终确定。目前,全省上下都在高度扶贫标准问题。省扶贫办已经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多方协调、多次测算等工作,拿出了建议方案。国务院扶贫办、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具体指导。确定我省扶贫标准,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扶贫标准和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在实事求是、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尽快上报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

(五)提高对扶贫开发历史使命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是扶贫开发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使命。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大难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不尽快消除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没有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综合扶贫,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二是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构建和谐新的重要因素。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治理贫困问题的系统工程。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成功实践表明,它在综合的治表又治本的方面,已经起到并将越来越发挥促进贫困人口减少、缩小发展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作用。因此,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增加收入,减少贫困,促进和谐,是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三是扶贫开发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目前,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两大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紧紧抓住生态恶化、贫困加剧这一主要矛盾和生态保护是前提、脱贫致富是根本这一主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加大异地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工程实施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问题。

二、拓宽新思路,构建新格局

我们要根据《决定》、《意见》和《讲话》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更新更高的要求,拓宽扶贫开发新思路,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进程。

(一)深刻理解大扶贫的内涵

一是就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言,是针对过去专项扶贫到强农惠农政策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并举转变。二是就扶贫开发内容而言,是针对过去解决贫困人口吃穿住行问题调整为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建设。三是从扶贫开发对象和范围而言,从过去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向扶持低收入人口转变,提高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同时高度关注集中连片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实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四是就扶贫开发途径而言,从过去相对单一的途径向整村推进、异地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连片开发等多种途径进行,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五是就扶贫开发方法而言,把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发展,拓展扶贫开发的空间,增添扶贫开发的活力,提高扶贫开发的水平。

(二)更加拓宽扶贫开发思路

去年,我们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紧密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财政扶贫到户资金为引导,着力整合生产要素,实施大产业扶贫战略,建成了8个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长效化的扶贫贫开发成功之路。国务院扶贫办对此项工作非常关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交流了的经验。今年,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特色示范基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经验,拓宽扶贫开发思路,着力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即在扶贫开发指导思想上由单项工作向统揽贫困地区工作全局转变;工作动力由扶贫开发部门单一作战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资金安排由分散投资向整合多方项目资金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各户经营、整村推进、联户经营、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村企共建、村政共建等多种模式并举转变。从而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企业参与、机关帮扶、辽宁援助、各界支援”的大扶贫开发新格局。

三、抢抓新机遇,落实新政策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策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心,更加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加切实可行的新举措,全面落实好扶贫开发各项新政策。

(一)继续加大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力度

我们要在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对我省扶贫开发总体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大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力度。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直接关系民生的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筛选项目,兼顾扶贫开发长远战略目标,建立扶贫项目库”的总要求,加大抓紧组织编制上报《省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七个领域的扶贫开发项目的力度。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同各级发改委的衔接协调,力争全面落实《决定》、《意见》和国家扩大内需中扶贫开发政策措施。

(二)抓紧抓好开发扶贫与低保扶贫的“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决定》,最近,国务院扶贫办和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并且黄南州泽库县被列为试点县。省、州、县扶贫、民政部门要根据《通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试点方案,落实试点资金,扎实搞好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为做好全省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新举措,创造新业绩

《决定》、《意见》和《讲话》对做好新阶段特别是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了确保今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确保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确保今后全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突出重点工作,强化新举措,真抓实干,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创造扶贫开发新业绩。

(一)着力抓好整村推进,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为此,我们要拓宽思路,强化措施,抓好关键,努力达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广播电视三有的“八有目标”。我们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去年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切入点,以长期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完善和创新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努力创出一条集中连片、产业带动、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新路。

(二)着力抓好异地扶贫,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异地扶贫是降低扶贫开发成本的一个好模式,是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有效途径。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移民扶贫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异地扶贫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关键措施的全面落实。一要坚持基本原则。即:坚持群众自愿、就近安置、政府引导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二要探索多种模式。积极探索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产业转移安置、劳务输出安置等多种模式和途径,加快异地扶贫开发进程。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异地扶贫标准要高、产业连动、功能齐全的要求,以实施异地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达到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目标。

(三)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按照“调结构、促发展、保增长”的要求,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努力实现农牧业增效、贫困农牧民增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三大目标。一是培植产业基地,提高规模效益。我们要强化和践行大产业扶贫战略,把实施产业化扶贫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连片开发试点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出扶持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的科学化、区域化布局,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长效化发展。二要扶持龙头企业,增强直接带动能力。坚持扶大、扶强、扶优和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大中小并举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重点扶持与产业基地和贫困农牧户密切挂钩、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三要完善经营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坚持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实行“企业+基地+贫困户、连市场”的相互对接模式,完善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发展。对挂牌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检查考核,公示公告,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四要培育经合组织,提升群众组织化程度。我们要把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与培育经济合作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提升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更加有序进入市场,实现广大贫困户稳定增收。

(四)着力抓好“雨露计划”,推进劳务经济发展

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是振兴劳务经济、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为实现今年培训转移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转变培训转移思路。针对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务工人员返乡的新形势,我们要转变培训转移思路,做到“二个转变、二个提高”,即:转变短期培训为短中长期培训并举,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从向省外输出为主向本省本地就业并举转变,提高服务于本省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加大培训转移监管力度。各地要向农牧民公布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政府补助标准,就业走向等,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与审计,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培训资金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完善培训转移服务保障体系。各级扶贫开发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创建“培训、输出、跟踪”一体化服务模式,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服务体系、劳务输出基地服务体系、法律维权服务体系,保障劳务经济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五)着力抓好社会扶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面贯彻落实《决定》、《意见》和《讲话》精神,坚持帮扶单位不撤,帮扶人员不散,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突出抓好定点扶贫、辽青扶贫协作、村企共建、社会各界支援四个重点,深化帮扶内涵,拓展帮扶领域,完善帮扶机制,加大考核评比力度,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着力构建社会化扶贫的大格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为保证扶贫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加快脱贫致富进程,要继续完善和创建充满活力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机制。

第一,改进和完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按照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继续坚持“省负总责、地区统揽、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重点强化各州、地、市级扶贫开发的职能和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

第二,完善扶贫开发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始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开发宗旨,实行贫困人口“首扶制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在以贫困人口、贫困程度等因素对扶贫开发专项资金进行公平分配为主的同时,对于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的地区适当增加投入力度。

第三,完善扶贫开发项目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制度建设,完善贫困群众、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监管体系。一是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专帐、专人管理。二是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三是全面落实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项目实施权、监管权和收益权。四是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项目检查制、验收制、审计制。五是全面实行扶贫开发项目验收合格后移交制,签订合同,落实责任,加强后续管理和综合服务。确保扶贫开发资金真正全部用于贫困群众,确保扶贫开发项目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

第四,完善扶贫开发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坚持逐级考核、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坚持把扶贫开发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与贫困群众收入增加和贫困人口减少密切挂钩,加大绩效考评力度,兑现奖惩,进一步开创贫困地区真抓实干、奋力争先、造福于民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七)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引导,推进扶贫开发深入发展

着力搞好扶贫开发宣传工作,是反映贫困地区现状,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展示扶贫开发成就的主要载体,更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事实的重要窗口,是动员全社会支援扶贫开发的有效手段,是交流扶贫开发经验、鼓励先进的重要平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的力度。为拓展扶贫开发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宣传水平,今年,我们将继续实行扶贫开发信息宣传定期通报制和奖励激励机制。计划在上半年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扶贫开发系统宣传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达到交流、促进、提高的目的。

五、肩负新使命,塑造新形象

全省扶贫开发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党和人民高度关注扶贫开发干部的一言一行。为此,我们要全面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努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

第一,抢抓机遇,倍加奋进。目前,扶贫开发既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又迎来许多难得的宝贵机遇。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意见》和《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倍加奋进,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第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继续抓好各级扶贫开发干部培训,持之以恒学习理论,学习政策,学习法规,学习业务,学习管理,并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先进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促进工作。

第三,转变作风,调查研究。继续坚持把扶贫开发的着力点放到最基层,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全面听取民声,全面反映民意;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树立新典型,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第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牢固树立“落实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的理念,切实做到心为贫困群众所系,权为贫困群众所用,利为贫困群众所谋,在真抓上下功夫,在实干上出成果,努力让各族贫困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廉洁从政,无私奉献。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在扶贫开发干部头脑里更加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更加夯实廉洁从政的强身之道,始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扎扎实实办事,为贫困群众造福。从而塑造好扶贫开发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富民的崭新形象。

扶贫项目总结篇9

 

2017年,樊马家河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包村领导、同事、村委和群众的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会议精神,全面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省市、县对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包村和包户单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使樊马家河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樊马家河村共有3个自然村,分别为樊家河、马家河、呼家老沟。全村共有461户,1448人,党员50人,(男47人,女3人),全村常驻人口77户145人;总土地面积18500亩,川坝地1500亩,退耕还林4200亩,荒山1148亩,其中,苹果3200亩;现有贫困户104户317人,其中产业户93户287人,兜底户11户30人;已脱贫户(享受政策)48户151人,其中产业户47户149人,兜底户1户2人;在册贫困户48户154人,其中产业户38户126人,兜底户10户28人;已脱贫户(不享受政策)共8户12人,其中产业户2户2人,兜底户6户10人。移民搬迁44户,危房改造5户。本村村民主要靠发展种植产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二、工作思路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并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户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户的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起来。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三、 加强领导

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村上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第一书记白宝山牵头,四支队伍积极配合,重点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及贫困户的产业建设,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1、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

3、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市委、县的要求,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委、市、县的要求。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

三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上级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尽管县上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仍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

四是残障、慢性病占比大。村共有五保户1户,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 25人,对这类人,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 82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五、2018年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以“党建促脱贫”为主线,巩固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做好问题整改,全面清理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全面肃清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打造一支团结一心,风清气正的党员队伍。

二是在注重物质扶贫的基础上,更加大对精神上的鼓励。扶贫先扶志,“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实现的脱贫,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要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脱贫”,因此扶贫我们应该首先从扶志和智方面着手,确保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三是进一步深化产业富民,推动产业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不断扩大养殖、种植规模,继续加大养殖扶贫力度,根据养殖实际需求,给予最大力度扶持,争取每户都有养殖业,全年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8次,力争年收入8000-10000元,达到种养结合的循环产业链。

扶贫项目总结篇10

一、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了扶贫项目专项资金自查和迎检工作

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统一布置和要求,3月份我们会同县财政局深入到有关乡镇和项目上,对XX年和XX年年的扶贫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5月份,**市扶贫办、财政局赴**检查组对**XX至XX年年度扶贫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认真整改。XX年、XX年年我县共有扶贫开发资金363.9万元。XX年173.1万元,其中发展资金146.9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50万元,整村推进资金51万元,“雨露计划”培训资金5.2万元,省配套机动项目资金23万元,移民扶贫资金11.8万元,项目管理费2.6万元,统计监测费1.3万元,科技培训费2万元),财政扶贫贴息资金26.2万元。XX年年190.8万元,其中发展资金178.7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50万元,整村推进资金54万元,“雨露计划”培训项目资金6.9万元,省配套机动项目资金29万元,项目管理费2.2万元,统计监测费1.3万元,科技培训费2万元,市配套项目资金20.30万元,县配套项目资金13万元),财政扶贫贴息资金12.1万元。从检查情况看,扶贫资金在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

(二)、切实组织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

抓好了2010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13个项目。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104万元。

(三)、全力推进“民生工程”。一是积极探索“雨露计划”新途径

在市扶贫办及**职业技术学院关照和支持下,我们在**镇、**乡举办“雨露计划”走进农民走近农民培训班,针对留守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拓展培训内容,请本县种养高级农艺师、拔尖人才讲授通俗易懂的果树栽培和麻鸡散课,受到农民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培训人数600人。二是以县培训基地为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人,本县工业园区培训40人。根据市场和县工业园区的需求,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并稳定转移就业。

(四)、社会扶贫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冰冻灾害救援物资26万元。今年1月12日到2月4日,**出现历史罕见冰冻灾害,给农村经济和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我们积极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争取冰冻灾害救援物资,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及时援助26万元支持我县抗灾自救,其中**乡救灾粮食6万元、**乡七分村救灾化肥20万元。二是争取**省委党校第32期青干班学员来我县**乡结对帮扶。6月4日,省委党校第32期青干班全体学员在常务副校长的带领下,冒着烈日酷暑,来到崇仁县六家桥乡中心小学开展献爱心捐助贫困学生活动。结对帮扶20名贫困学生,并决定将一直帮扶这些贫困学生至中学毕业,并解决学校一些基础设施。三是落实党政部门和企业定点包扶重点村工作。在县直单位机关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确保全县“十一五”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或企业定点帮扶。四是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全县结成470对帮扶对子。

(五)、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督、检查、实地工作

规范扶贫资金的作用。坚持扶贫项目的公示、招标、报帐及审计制度。切实做好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工作,加大扶贫立法工作力度。

(六)、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加强县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工程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里的中心工作,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10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XX万元(其中国品麻鸡发展有限公司进资金950万元,****客商楼明伟创办的“**县万鑫铜材有限公司”1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扶贫攻坚难度大

目前,大多重点乡村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低等综合贫困因素交错制约,又因今年情况特殊灾返贫现象严重,农村低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小,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缺乏必要的救济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和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

(二)、基础条件差

虽然今年做了很多农村基础设施的工作,但是大部分贫困乡村灌溉设施遭自然破坏严重,配套服务跟不上,有效灌溉面积少;乡村道路差,附属设施不到位,晴通雨阻现象比较严重;贫困乡村饮水难、上学难、耕作难、就医难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1]与2010年县扶贫办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

【返回栏目列表】

(三)、龙头企业弱小

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对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不足,加工转化率低,“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和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四)、资金投入少

按照“十一五”五年规划,我县8个重点村年均扶贫资金仅10万元,要实现贫困村脱贫目标,靠现在投入的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影响了扶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加之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足,全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进程缓慢。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2010年,我们必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以整体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变贫困村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的突破;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化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在培养创业型农民上实现新的突破。

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把握“一个重点”即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实现实施“一大战略”,就是着眼新的形式和贫困村的实际,大力实施贫困户增收战略。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助一批龙头企业,培训一批创业型农民。

(一)进一步加强重点村的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等六大建设,重点抓好重点村项目实施,确保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二)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

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户运行。年底前全面完成项目,确保8个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三)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崇仁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争取扶贫贷款。

(四)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积极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

(五)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将再举办一期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六)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

继续在8个重点村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好“一村一品”。在**镇推广树莓栽培;在**乡两个重点村培育更多麻鸡散养大户;在相山镇陈坊村搞好木竹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优势农业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重点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七)抓好扶贫办自身建设

认真组织扶贫办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以自身的实际工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2]与2010年县扶贫办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

2010年镇政府办公室工作总结

个人半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2010年学校学生会办公室工作总结

电视台总编室工作总结

2010年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

2010年采办仓储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