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3:04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优质护理;重症登革热;效果观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203

重症登革热(也称为登革出血热)于1950年代菲律宾和泰国登革热流行期间被首次发现。当今,重症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已成为上述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1]。为了探讨本院所提出的优质护理措施在临床护理重症登革热患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本文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7~11月本科共收治重症登革热121例。其中男81例,女40例。年龄17~86岁,平均年龄(45.67±10.23)岁。随机将患者分成优质护理组(60例)和常规护理组(6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1.2.1常规护理组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2]。

1.2.2优质护理组在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以下优质护理措施[3,4]。

1.2.2.1实施保护性隔离按照医院的消毒管理制度实施相应的消毒措施和方法,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对地面以及相关医疗设备进行消毒,一般早晚各1次;每日定期采用移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照射1次,1h/次;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对房间空气进行净化消毒,确保空气新鲜;限制患者探视。

1.2.2.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特征,当出现高热、咳嗽等症状体征时,应加以注意。

每2小时记录1次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数据,并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相关指标波动变化较大的患者应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施动态监测。对于临床危重患者要注意观察其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实施必要的抢救和治疗。

1.2.2.3高热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出现的高热现象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主要采用物理降温的措施,避免酒精浴、安乃近滴鼻等措施和方法,其临床目的是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几率。同时,也要避免使用退热剂,降低退热剂对于患者肝肾功能的不良影响。

1.2.2.4出血护理措施

1.2.2.4.1皮肤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及时发现患者皮肤的出血位置,并时刻保持其皮肤的干爽、清洁;定期对患者的衣物进行及时更换,确保清洁;定期对患者的进行变动指导;对患者相关床位上可能导致其受伤的物品进行及时检查和调整。

1.2.2.4.2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严格科学的控制患者的饮食,对刺激性食物禁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是否出现腹痛、呕血和便血等现象,如有发生应做好相关的紧急处理措施。

1.2.2.4.3肺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对患者的核心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和观察,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对其肺功能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当患者出现咳血的临床症状时,应协助其保持正确,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的现象。

1.2.2.5心理护理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心理状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并帮助患者建立早期治愈的信心。同时,通过病例介绍、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等。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两组入选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和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优质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6.67%;常规护理组总满意度为77.05%,组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48,p=0.0014)。见表1。

2.2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4±6.43)d;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4±7.98)d。优质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72,p=0.000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登革病毒进入人体的最常见方式是通过蚊虫叮咬。在这样的前提作用下,病毒可进入人体并发生作用。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随血液循环系统迅速传播,临床主要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同时部分患者也有病发肌肉及骨关节疼痛的现象。如果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患者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5,6]。

目前临床关于治疗登革热的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7,8]:临床针对登革热的治疗研究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主流的治疗方式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这样的前提下,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本院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参考众多文献研究和病例报道的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在传统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重症登革热患者提出了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通过临床病例的实际验证,优质护理模式和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在临床针对重症登革热患者诊治的实践过程中,本院所提出的优质护理措施可显著的提高临床护理满意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是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理想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杜建伟,潘先海.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429-1433.

[2]凌锋,范伟忠,林君芬,等.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2010,25(9):757-759.

[3]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等.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77-3480.

[4]李晓宁,罗雷,肖新才,等.广州市登革热散发和暴雷图指数临界值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21-824.

[5]张复春.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59-3461.

[6]郭晓芳,吴超,王丕玉,等.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血清学调查.中国共患病学报,2010,26(5):502-504,507.

[7]黄俊琪.登革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64-3465.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现代模式护理;小儿高热惊厥;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43-0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5)。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7岁,平均(3.11±1.36)岁;体温:38℃至40℃有28例,40℃以上有12例;首次惊厥有25例,复发惊厥有1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5个月至6岁,平均(3.03±1.31)岁;体温:38℃至40℃有32例,40℃以上有13例;首次惊厥有28例,复发惊厥有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理、呼吸道保持通畅、体温观察、药物指导及病情观察等。而观察组患者行现代模式护理,护理过程如下。

1.2.1病情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包括患者呼吸、血压、体温、心率、瞳孔及意识状态等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下,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应急救工作。

1.2.2心理护理当患儿出现惊厥现象时,很多患儿家属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情绪,导致患儿家属在临床配合治疗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这时,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对惊厥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患儿及时家属内心顾虑,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护理工作。

1.2.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需对患儿降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呼吸、意识、面色、体温等,并做好急救准备[1]。在患儿退热时,出汗量较大,护理人员应定期擦干汗液,更换衣被,避免患儿着凉。在高热状态下,患儿容易唾液分泌将有所减少,口舌较为干燥,容易引发齿龈炎或舌炎,因此应定期清洁口腔。

1.2.4惊厥护理若惊厥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缺氧性脑损伤。所以,当患儿出现惊厥时,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患儿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减少或停止抽搐,同时采用针次或按压患儿人中穴和合谷穴,并采取强刺激干预措施[2]。但是注意不可在短时间范围内多次使用镇静药物,抽搐时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出现坠床意外。

1.2.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和节将高热惊厥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并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准确的惊厥急救方法,叮嘱患儿及其家属需加强身体锻炼,使患者体质得到增强。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则用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对比资料用t来检验,若p

2结果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5.1±1.8)h,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6±2.5)h,研究组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惊厥复发率为3/40(7.5%),研究组惊厥复发率为8/45(17.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39/40(9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36/45(8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常规儿科急性病症之一,常见于婴幼期人群,主要是患儿神经纤维髓鞘未发育完善时,在各种刺激应激反应下,大脑呈现出非常兴奋状态,使得大量神经细胞异常放电,骨骼肌群收缩,并发意识障碍,对脑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目前,临床上未存在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为主,能够降低惊厥复发率,并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高热护理、惊厥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保证在发作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和处理;给予心理疏导,能够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内心咕噜,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采取有效的高热护理措施,避免由于高热引发再次惊厥;给予惊厥护理,有效防止缺氧性脑损伤症状的产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提高疾病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现代模式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3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皮肤、饮食、高热、口腔、眼部以及心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红皮病型银屑病护理全面性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皮肤的弥漫性潮红为主,皮肤表面往往分布有大量的糠秕样鳞屑[1]。细致且全面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治愈与康复[2]。为进一步研究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本院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全面护理对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有良好的价值,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5~53岁,平均(43.5±2.8)岁。致病原因方面,7例因药物使用不当引发,6例因普通银屑病加重引发,7例因长期服用激素药物后骤停引发。

方法: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皮肤护理:要求患者穿着绵柔舒适的棉质衣物,若皮肤瘙痒,切不可直接用手指甲或其他坚硬物品进行抓挠,防止患者皮肤受再次刺激。同时,需要注意环境的护理,做好对床单、衣物等贴身物品的消毒工作;②饮食护理:由于患者皮屑大量脱落,导致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流失尤为严重,因此需要注意从饮食方面补充以上营养物质,禁食辛辣、辛热以及海产品;③高热护理:对患者的发热症状进行密切观测,若出现高热,则需要通过温水擦洗、冰敷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护理,严禁以酒精擦拭皮肤,防止对患者皮肤产生刺激;④口腔及眼部护理: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制剂以及免疫制剂,可能于口腔部位滋生念珠菌感染,因此需要做好对口腔的护理,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针对出现结膜充血症状的患者,以地塞米松滴眼液干预治疗;⑤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带病,难免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需要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的情感沟通,通过讲座等方面,集中宣教,解决患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增强信心。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皮肤损伤改善程度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①痊愈:改善>90%;②显效:改善60%~90%;③有效:改善30%~60%;④无效:改善

结果

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性的护理,均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

讨论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病情危重,且病程具有反复性的特征,因而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处于带病状态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方面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另一方面会无法积极且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4]。因此,为了提高对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诊治效果,就需要从护理角度入手,通过落实全面护理措施的方法,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个体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进行全面护理的过程当中,具体的护理要点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这几个方面,以上护理要点共同作用于患者,形成一套完整且全面的护理体系,因而对于促进患者遵医嘱行为效果显著。

本次针对20例红皮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泽春,涂春,张璇,等.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2):167-168.

2宁花兰,方梅,缪畅,等.临床循证护理与阿维a联合窄谱UVB银屑病疗效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2-54.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4

李英姿:女,大专,护师

李英姿徐善玉李向荣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开腹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低体温护理措施。结果:106例婴幼儿患者中有39例出现低体温,发生率为36.79%。术中平均体温为(37.01±0.14)℃,术后平均体温为(36.91±0.15)℃。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寒战、苏醒延迟等现象,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躁动。结论:婴幼儿开腹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比较高,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帮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减少低体温带来的其他并发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开腹手术;低体温;婴幼儿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40

nursingmeasuresofinfantswithlaparotomyinperioperativehypothermia

LiYing-zi,XUShan-yu,LiXiang-rong(thepeople′sHospitalofBao′anDistrictShenzhencity,Shenzhen51810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nursingmeasuresforperioperativehypothermiaininfantswithlaparotomy.methods:106infantswithlaparotomyfrommay2009tomarch2012wereinvolvedinthisstudy,theincidencyofpreoperativehypothermiaandnursingmeasures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ndsummarized.Results:therewere39casesin106infantswhosufferedfromhypothermia,theincidenceratewas36.79%,theaveragebodytemperatureduringoperationwas(37.01±0.14)℃,afteroperationitwas(36.91±0.15)℃.therewasnocasewithpostoperativechills,delayedawakening,4casesappearedpostoperativemildagitation.Conculusion:theincidenceofperioperativehypothermiaininfantwithlaparotomyishigh,adoptingthereasonablenursingmeasureswillhelpchildrenwithbodytemperaturereturnedtonormal,reduceothercomplications,thereasonablenursingmeasuresisrecommendedtouseinclinicalsituation.

KeywordsLaparotomy;Hypothermia;infantsandchildren

低体温是开腹手术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对于婴幼儿患者来说,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皮肤及其周围的血管、运动神经等功能调节能力较差,无法像成人一样控制正常体温,波动较大,因此容易出现低体温[1,2]。在婴幼儿开腹手术的围手术期间,必须严密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我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共收治106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均采取了合理的低体温防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儿106例,其中男62例,女44例。年龄1~7岁,平均(4.26±1.05)岁。开腹手术种类:急性阑尾炎8例,肠套叠61例,肠梗阻20例,先天性巨结肠6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5例,肠旋转不良3例,剖腹探查术3例。体温测量温度均为肛温,手术均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2护理

2.1术前护理手术前去病房接患儿时,必须注意保暖,夏天给患儿加盖毛毯,冬天给患儿加盖棉被,覆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温,减缓体温降低速度。接患儿的手术床铺垫棉被,避免患儿直接接触手术床,棉被尽量保持干燥、清洁。在行开腹手术治疗前,患儿需要禁食、禁水,非常饥饿,加上对手术的恐惧、焦躁以及紧张,体温也会降低,护理人员在术前要对患儿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开导患儿,让患儿平和的接受手术治疗。

2.2术中护理

2.2.1手术室温度维持随着近年来无菌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我院手术室采用了净化空气层流设备,这将加快患儿体温下降速度。因此,在患儿进入手术室接受治疗前,护理人员必须提前30min将室温提高至25℃左右,湿度维持在40%~60%。

2.2.2手术床使用加温毯手术床上铺垫被褥,除此之外加铺水循环,将温度维持在38~40℃,可减缓患儿体温下降速度。

2.2.3手术药品等物品的加热在手术中患儿所需用的液体或者血液等物品均采用加热器进行加热,可减少体温的流失,但加热后的温度不能高于37℃,以免损伤患儿的血管。已经有研究表明,将静脉输注的液体加热至37℃,有助于预防发生低体温。术中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控制液体输入量。一旦发现体温下降,及时查找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4麻醉护理在给予麻醉前,尽量减少患儿裸露的时间,开始麻醉后,不给予手术的部位需要加盖保暖性能好的棉被或者手术巾,尽量采用舒适度良好的保暖物品,减少患儿直接与外界冷空气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提醒医师尽量缩短皮肤消毒的时间,避免弄湿遮盖物,减少蒸发散热。消毒后护理人员应该迅速将患儿皮肤擦干,减少散热,术中注意观察患儿皮肤,皮肤保持温暖、干燥、红润,皮肤温度至少维持在36℃及以上。实施气管插管完毕后,在麻醉机循环的回路上加上一个加热湿化器,这样可以减少呼吸道散热。

2.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撤掉被血液、腹腔冲洗液以及患儿的排泄物浸湿的衣物和棉被,同时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复苏期间将患儿置于38℃的水毯上,并加盖舒适柔软的被褥。将患儿转送至病房的过程中,必须将其置于温暖的被褥中。

3结果

本组患儿中有39例出现低体温,发生率为36.79%。术中平均体温为(37.01±0.14)℃,术后平均体温为(36.91±0.15)℃。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寒战、苏醒延迟等现象,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躁动。

4讨论

4.1低温的危害低体温对机体产生的影响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低体温情况下氧解离曲线会左移,氧合血红蛋白释氧能力下降,假如患儿伴有呼吸抑制,氧浓度不足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等因素,将加重组织缺氧,导致酸中毒和代谢紊乱;低体温可减慢麻醉药物在患儿体内的代谢,导致患儿麻醉苏醒延迟,同时也可能会加剧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性,导致患儿出现昏迷、肌肉活动减弱、反流误吸等现象;低体温会影响患儿的凝血功能,造成患儿在术中失血量增加,或者术后渗血增多,延长患儿切口的愈合时间,也可能会造成心功能异常,严重者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4.2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相对于成人来说,婴幼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相对体表面积(即体表面积/体重)比较大[3],皮下脂肪少,血管多,隔热差,但热传导性比较强,代谢率高,很容易将机体内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加之患儿体温调节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发生低体温现象[4]。在开腹手术的围手术期间,导致患儿出现低体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手术室温度的高低、患儿保暖措施、皮肤消毒剂、所输入液体及冲洗液的温度以及麻醉剂对机体温度调节的抑制等。护理人员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针对性的保暖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在围手术期间体温下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本文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婴幼儿开腹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比较高,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帮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减少低体温带来的其他并发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婴幼儿腹部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36-137.

[2]朱瑞芬,宋敬珍,肖向莉,等.婴幼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护理研究[J].2011,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49-150.

[3]王晓丹,李美清,谢曼英,等.保温措施下腹部手术婴幼儿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0):7-9.

[4]陈云超,张晖,温秀芬,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婴幼儿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819-820.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骨转移瘤;放疗;护理

恶性肿瘤的晚期常会发生骨转移,引发严重的骨相关的事件,可以引起疼痛、病理性的骨折及骨髓压迫等并发症,严重的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骨转移瘤常采取放射治疗,其作用的机理是通过放射线直接产生抗肿瘤的作用并抑制骨转移带来的破骨细胞活性,但是由于患者的耐受情况及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细胞的刺激患者常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而且患者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压力,下面对临床护理在骨转移瘤进行放疗的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1护理在骨转移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1.1心理护理的应用

骨转移瘤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及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常会表现出心理上的负面压力,伴有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马宇庆等对鼻咽癌骨转移进行放疗的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在精神上给予患者支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改善了护患关系,让患者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解除了患者的思想压力[2]。孟荣芳等通过心理干预结合伊班膦酸钠应用在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过程中,干预组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止痛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

1.2针对疼痛的护理措施

骨转移瘤患者常会出现爆发性的癌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黄珍珍等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实施放疗患者出现爆发性疼痛在使用止痛药物的同时,采取为患者提供舒适环境、保持情绪稳定、提高疼痛阈值、鼓励患者听音与看电视等方法转移注意力,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4]。周爱华对骨转移癌放疗后的患者给予口服善存作为安慰疗法,并告知患者为进口抗癌特效药物,安慰护理组的患者止痛的效果明显提高,患者情绪更为平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5]。

1.3针对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放射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放射线对人体容易造成伤害,且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造成伤害,因此在放疗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黄丽春等对骨转移癌患者给予内生场热疗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并叮嘱患者使用软毛牙刷护理口腔,减少和外界的接触,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有效地减少了骨髓抑制的发生[6]。程邦兰通过对放疗联合做来磷酸治疗骨转移癌的过程中实施了针对性护理措施,做好患者放射区域的皮肤护理,照射前对患者讲解如何保护放射野的皮肤,对于出现的皮肤瘙痒不适可以采取轻轻拍打或者用冰片外涂,避免挠抓,尽量不用刺激性的肥皂清洗,可用温水擦拭保持皮肤干爽,有效地减少了放疗期间放射性皮损的发生[7]。

1.4放射治疗期间的饮食护理

放疗期间骨转移瘤患者容易出现食欲的下降,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不利于临床的治疗。杨树青等对肺癌骨转移瘤病人放疗后给予了饮食护理,遵循足够热量、平衡营养、合理食物结构并将就烹调的方法和进食方法等措施,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使得营养状况得以改善[8]。黎细桃对骨转移癌实施放疗的患者给予饮食护理,考虑到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在wie患者创造良好饮食环境的同时,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低盐、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并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了患者的营养供应[9]。

1.5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临床护理

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由于股指受到破坏容易出现骨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进行针对性护理。叶莲侠等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放化疗期间进行了针对性护理措施,叮嘱患者和家属在活动时要避免剧烈的震动与撞击,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给病床设立床档,在变换时要有人保护,动作尽量缓慢,有效地减少了病理性骨折的发生[10]。

1.6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措施

骨转移患者由于疼痛及躯体的活动受限制等因素,使得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或者完全丧失,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曾清等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实施放疗的患者采用生活护理,并根据放射治疗的时间为中心,合理的为患者安排生活护理的时间,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临床护理措施,争取了家属的理解与支持,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1]。

2总结和展望

晚期癌症的患者一般会发生骨转移,大多数的患者均会出现持续性、剧烈的骨痛,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严重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影响了生活质量,目前放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局部的肿瘤病灶起到杀伤作用,破坏癌肿细胞Dna合成,达到抑制或者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让血管纤维机制产生大量的骨细胞,增加新骨,让溶骨病变生产钙化[3]。但是在放疗的过程中护士往往对患者疏于护理,使得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增加,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针对放疗副反应护理、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让患者释放心理压力,争取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放疗期间的饮食结构,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减轻痛苦。

参考文献

[1]张月花,刘庆利,张玉芬.健康教育路径对肺癌病人术后康复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0:789-790.

[2]马庆宇,全日红,王赛赛.鼻咽癌骨转移的放疗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746-1747.

[3]孟荣芳,李静,王敏英,等.心理干预伊班膦酸钠联合放疗骨转移癌疼痛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8(17):4566-4567.

[4]黄珍珍,吴慧莉,李振玲,等.癌转移性骨痛患者行唑来膦酸联合姑息放疗的不良反应护理[J].护理学报,2012,19(4B):67-68.

[5]周爱华.骨转移瘤放疗后应用安慰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438-439.

[6]黄丽春,陈宏,程毓媚,等.内生场热疗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2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72-73.

[7]程邦兰.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临床观察与护理[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24(6):533-534.

[8]杨树青,聂晶晶,贾惠芬.肺癌骨转移瘤病人放疗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8(12):3343-3344.

[9]黎细桃.骨转移癌放疗患者12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1):2110-2111.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整体护理;小叶性肺炎;治疗效果

小叶性肺炎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小儿疾病,也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住院儿童患者中,小叶性肺炎患者的发病率为24.5%~56.2%[1],发病率较高。小叶性肺炎多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小儿患者患病后免疫力较低,可引起再次感染,从而威胁小儿患者的生命健康。因小儿患者多动、疼痛耐受力差等,临床治疗小叶性肺炎患者除实施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整体护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研究整体护理在小叶性肺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11月在我院接受小叶性肺炎治疗的患者82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性别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1.7)岁;其中31例患者表现为发热,27例患者表现为咳痰,32例患者表现为咳嗽,23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加快,17例患者经肺部听诊有喘鸣音;经X线片扫描患者肺部纹理增粗或出现斑片状阴影。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9±0.8)岁;其中34例患者表现为发热,31例患者表现为咳痰,30例患者表现为咳嗽,20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加快,17例患者经肺部听诊有喘鸣音;经X线片扫描患者肺部纹理增粗或出现斑片状阴影。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患者药物护理、告知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等。试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小叶性肺炎患者多出现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上小儿患者自身好动且怕痛,增加了临床治疗困难。护理人员应跟充分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采用患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若沟通困难,则采用玩具等物品吸引患者的注意力,通过与患者互动消除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告知患者家属关于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请家长协同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②呼吸护患者呼吸道的畅通,若发现呼吸道有分泌物,应及时予以处理。同时应将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炎症患者分病房护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适当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措施,严密观察患者吸氧期间所用的导管是否发生弯折、接口松动等情况。③排痰护理:临床护理期间,身体震动情况,有效降低伤口疼痛。④饮食护理: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应定时给患者更换,指导患者咳嗽排痰,也可以通过叩背方式帮助患者排除痰液。若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则排痰时应用双手轻轻按压手术侧的胸腔[2],减轻咳嗽时患者产生的者家属注意营养搭配,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品,最好少食多餐。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等情况。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治疗5d内发热症状消失、呼吸平稳;有效:患者症状有理。肺部感染疾病对患者呼吸产生较大影响,临床护理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改善,发热症状有减退,气促现象减轻;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3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小叶性肺炎起病较急,多数患者患病前均患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定程度上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措施,患者的临床效果改善明显,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成本,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呼吸科住院患者;安全;护理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的逐渐恶化,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越来越多[1]。在呼吸科患者住院期间,由于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又加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纠纷也在不断增多,呼吸科存在急、重、疑难、老年患者多的特点,是风险较大的科室。安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10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为护理对象,探究了呼吸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做好防范措施,下具体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10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将实施综合护理前住院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实施综合护理后住院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研究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0~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各类护理问题的发生率,并针对各类护理问题的发生、发展、结果等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综合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呼吸科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护理人员要能及时发觉患者心理的变化,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注意倾听患者的思想与疑虑,根据患者的疑问给予详细耐心的解释[2]。进而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1.2.2皮肤护理给予患者常规的皮肤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嘱咐经常翻身的重要性积极预防压疮,并保持床铺的干燥与清洁。呼吸科老年患者感觉迟钝,皮肤对对冷、热敏感性下降,因此沐浴时避免水温过高,取暖设备温度45℃左右为宜。

1.2.3防跌倒护理在老年患者经常活动的区域铺防滑地毯,并给患者配备防滑鞋,护理人员应及时清理病房及活动区域的障碍物。呼吸科病房卫生间应设防滑地面,最好安装坐便,前应设扶手便于站立。并叮嘱患者大小便或者活动时动作要缓慢,走动前要先站稳,无人搀扶时最好扶拐杖,防止猛回头和急转身等动作[3]。

1.2.4安全用药护理护士严应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了解各种药物作用。在患者用药时护理人员撕去锡纸包装,按时送给患者,并亲自照顾服下。用药后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现患者有性格行为的异常如易激动、烦燥、失眠等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通知家属陪护,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

1.2.5防呛、防噎护理呼吸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吃食物易噎,易呛咳,有时可导致窒息而死亡。在呼吸科患者饮食护理上,食物要容易消化,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尽量少吃。患者进食时应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尽量把食物做成糊状,按病情需要可给予鼻饲,睡觉时应采取侧卧位。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以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事故发生率、呛噎发生率及各类护理问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呼吸科住院患者潜在不安全因素

3.1.1呼吸科患者通常年龄大、基础病多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呼吸科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逐渐增大,多数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体质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多数老年人还患有慢性病,所以病情重、变化快、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3.1.2疑难杂症多,病情复杂呼吸科患者通常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而许多危重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也是发热。许多患者对发热根本不在意,或者在当地基层医院反复治疗效果不好者,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有时发热患者的病情还没有在最终确定就突然病情变化死亡,而这部份患者常常年龄较轻,家属常当作感冒导致死亡,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1.3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呼吸科住院患者老年人居多,这些患者需要护理的比较频繁,导致护理人员不足,病情观察不到位。白班护士往往忙于就诊患者的治疗,疏于对住院患者的护理,有些护理如检查多由陪护人员或护工完成,由于专业性有限导致一些病情变化早期未能及时发现,引起严重医疗后果;夜班护士更是不足,导致有危急病情时做不到快速、有效的配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5]。这些因素都是安全护理和医疗纠纷的隐患。

3.1.4患者易跌倒,活动耐力差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反复,心肺功能差。由于受病情的影响,这些患者活动耐力差,只有在供氧的状态才能适当活动。往往这些患者需要活动(例如上厕所)不愿麻烦别人,同时又高估自己的能力,当离开供氧条件时稍有活动便呼吸困难,更可能因为大脑缺氧发生跌倒。

3.1.5缺氧和药物副作用导致行为异常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合并肺性脑病时,往往伴有性格或者行为异常。又加上呼吸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抗生素、茶碱类药物等,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可导致烦躁、失眠以及激动等,容易出现过激行为(伤人或自伤)。

3.1.6烫伤和压疮由于呼吸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在冬季比较怕冷,常常需要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取暖,如电热毯、电暖袋、热水袋等,经常会因使用不当发生烫伤。多数呼吸科患者因为治疗需要常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不能平躺导致能尾部长期受压,局部皮肤被摩擦伤,患者又不经常更换,久而久之便形成压疮。

3.2呼吸科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住院期间比较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就是发生跌伤,预防跌伤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就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防止跌伤的重要性。临床实践表明,安全护理工作对呼吸科老年患者的不安全因素预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在对呼吸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经常和患者进行交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在日常护理时还要对呼吸科住院患者的各个环节监护和指导,防止不经意小细节给患者造成的意外伤害。在对患者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以及家属的安全护理宣教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去护理呼吸科患者,让患者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丽华,李琦.骨科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策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9).

[2]梁新英.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

[3]方素洁.呼吸科住院患者夜间存在的护理风险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09).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8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济源 459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该院51例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患者进行细致护理,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引发其他病状,后均治愈出院。结论对高热惊厥小儿患者应采取正确的手段及时进行抢救,使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做好患者皮肤及口腔清洁处理,并配之以合理营养饮食,待患者脱离危险后需要对其严密观察病情趋势,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病情痊愈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http://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b)-0131-02

小儿高热惊厥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段,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1],因此当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要及时采取正确手段进行诊治,确保儿童安全,若不及时诊治,极易留下后遗症或因反复惊厥而造成脑部受损等状况,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智力发育[2]。据调查了解所得,高热惊厥现象其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月到5岁,高热在12h内发生,可达到39~40℃以上,由于小儿高热惊厥这一病况与儿童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得到了诸多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重视。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护理资料,并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4例,发病年龄1岁及1岁以下的有20例,1~3岁有27例,3~6岁有4例。根据小儿高热惊厥针对标准该院51例小儿患者均属于此状况。

2护理

2.1护理治疗

2.1.1抗惊厥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现象首先要对其进行抗惊厥治疗,原因在于过度惊厥会导致儿童大脑损坏,进行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为巴比妥钠5~8mg/kg肌注,若惊厥状态一直持续,应首选安定原液1~0.3mg/kg缓慢注入小儿体内,要求该原液每分钟不得超过1mg,若出现不良状况,应在20min后重复注射,与此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儿的呼吸状况。

2.1.2药物退热对于小儿高热惊厥中的高热治疗,应肌注复方氨基比林、酒精擦浴、小儿口服百服宁或者将安乃滴至鼻中,用10%水合氯醛0.5~0.6mi./kg加生理盐水30~50mL的药物比例对小儿进行灌肠治疗,至于小儿高烧持续不退状况应按照亚冬眠病状进行治疗。

2.1.3吸氧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常出现缺氧状况,对于这一状况,要进行及时吸氧操作,氧流量应控制在0.5~1.0L/min,经由鼻导管吸入。

2.1.4防止脑水肿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应及时诊治,小儿频繁惊厥或者惊厥时间过长,并伴随具有意识性障碍及呕吐现象,应选择地塞米松2~5mg/次静注,与此同时辅之以20%甘露醇0.5~1.0g/kg静滴。

2.2护理体会

2.2.1保证呼吸道通畅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医护人员快速解开小儿衣扣、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利用医疗工具吸出儿童咽分泌物,同时托起小儿上颌,此做法为了避免小儿患者因舌后坠而导致停止呼吸。其次应用纱布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小儿因疾病咬伤自己。

2.2.2高热降温护理长时间高烧对小儿脑部具有一定的损坏,应遵循医护人员嘱咐采取物理降温的手段,具体操作为用温水子头部湿敷,并用35%~45%酒精擦拭,该做法是应用酒精蒸发散热的功能性。

2.2.3及时用药当确诊患者为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应及时予以药物治疗,治疗之前首先要建立静脉通路,运用抗维生素、纠正酸中毒等药物,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快速治疗,使小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对于病状严重者应使用首选药物进行病情控制,若持续抽搐惊厥,应在6h后重复使用药物。

2.2.4止惊按压或者针刺合谷穴及人中穴,通过刺激穴位的方式达到止惊的目的,当然在该操作中要辅之以药物,首选药物注射量控制在0.1~0.3mg/kg,利用肌注或静推的方式缓慢注射,以免影响小儿呼吸状况。

2.2.5口腔护理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口腔护理是其重要内容,加强口腔护理,需要医护人员保持患者床单的平整、干净及干燥性,同时要保证小儿患者衣裤的整洁性。小儿高烧时期口腔黏膜极易干燥、受损,从而引发口腔炎。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医护人员应利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小儿口腔内部。

2.2.6加强防护小儿患者出现高热惊厥病状时,常常会发生抽搐,为了保证小儿抽搐不坠床,应全面完善医疗设施,加强床档。除此之外,要保证病房安静,禁止大声喧哗,以此来减少对小儿患者的刺激,使小儿患者积极投入治疗,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7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期查阅。其中应记录小儿高热惊厥的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病次数,随时观察小儿患者呼吸、体温、脉搏、意识、瞳孔及面色,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得知脑水肿早期症状。

2.2.8饮食指导小儿高热惊厥病状,需要药物及饮食的综合调节,在饮食上医护人员因给予小儿患者正确引导,为之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菜色应较为清淡,比如鸡蛋、燕麦、及藕粉等食材,其次要鼓励小儿患者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帮助小儿患者退烧。

2.2.9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儿成长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够降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向家长介绍防治常识,正确引导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护措施、用药常识及疾病知识等因素。

3结果

该院运用上述护理治疗手段,51例小儿高热惊厥病状患者均痊愈出院,该院为了确保小儿患者的安全,对51例所有小儿患者实行电话跟踪,痊愈1年时间内48例小儿完全痊愈,2例在此期间发生1次高热惊厥,2例发生3次惊厥。由此可见及时进行护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再发生。

4讨论

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与饮食治疗,两者在小儿患者高热惊厥症状诊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是否能够痊愈[3]。根据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明确小儿病因后及时进行正确的护理治疗,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小儿患者得以快速痊愈,不影响其智力成长。此外,在临床护理中要把握合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护理措施准确无误,不然很容易造成小儿高热惊厥的再次复发,降低小儿智力。引导家长对儿童做好疾病防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发生。

[http://

参考文献]

[1]全姬淑,刘燕,于佳.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3,1(20):121-122.

[2]张灵先,刘芳华,付庆华.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志,2012,9(28):48-49.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儿发病后临床上主要以发热为主,部分患儿伴有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小儿高热惊厥在儿童时期发病率高达3%~4%,对于这种疾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如:癫痫、致残等,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因此,临床上研究小儿高热惊厥时的急救方法及其护理效果显得至关重要[1]。为了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急救方法及其护理效果研究。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78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室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抢救高热惊厥患儿55例,年龄11个月~6岁,均转危为安,康复出院,笔者结合抢救病例浅析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措施和护理体会。

1.2方法

1.2.1急救措施患儿入院后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治疗,具体如下:①改善呼吸,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要立即将患儿衣物解开,避免衣物对患者呼吸道压迫。患者入院后要尽量减少移位治疗,应让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根据患儿情况做好吸痰等急救措施,对于口腔紧闭患儿要放置牙垫,避免咬伤舌头;②控制惊厥,为了缓解患者病情要加强患儿按摩,对止惊厥穴位进行反复按压,必要时可以对患儿进行药物控制,根据患儿情况静脉滴注4mg地西泮(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675),根据患儿病情30min可再用药1次。

1.2.2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入院后多数患儿心理比较紧张、害怕,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为哭闹,拒绝治疗等。此时,要加强患儿心理护理,稳定患儿家属情绪,向他们宣传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儿及其患儿家属能更好的配合治疗;②及时观察病情,患儿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生命特征,如:心率、体温等,告知患儿家属用药方法,让患儿能够按时、按量用药;③基础护理,患儿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患儿基础护理,对患儿口腔等加强护理,告知患儿住院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等。此外,疗过程中要指导患儿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患儿自身免疫,降低患儿治疗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2]。

1.3统计学方法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家属Hama评分为(18.65±2.45)分,低于对照组(36.44±4.72)分(p

3体会

患儿进行急救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步,具体如下:①改善呼吸,患儿入院后要帮助患儿纠正呼吸功能。加大患儿氧摄入量,避免患儿出现缺氧等,造成其他组织损伤;②控制惊厥,患儿入院后要加强患儿止惊厥穴位按摩,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可以联合药物等进行联合控制惊厥;③建立静脉通道,患儿入院后,根据患儿治疗情况对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儿能够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

同时还应该加强患儿及其家属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教育,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儿消除消极心理,使得患儿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避免患儿拒绝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间;②药物健康教育,患儿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患儿药物相关知识宣传,告知患儿每天的用药方法,用药剂量,纠正患儿的不规范的使用方法,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③饮食健康教育,加强患儿饮食教育,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提高患儿治疗配合满意度。

综上所述,小儿高热惊厥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初期应该加强患儿急救,并且在急救过程中应该从患儿心理、生理、医疗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护理,对促进患儿痊愈,提高患儿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10

结果: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均能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并积极配合治疗,无1例并发症,康复出院。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常见的心理问题

1.1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1]。

1.3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心理干预措施

2.1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士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如介绍入院须知,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让病人了解病区环境、病房设施及功能。了解各种检查治疗、理解消毒和谢绝探视的重要性。讲解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就诊的必要性,坦诚告诉患者确诊为传染病的可能及治疗措施,以取得患者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告知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出现不适要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通过宣教使他们明白传染病并不可怕,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发热症状出现时要争取及早到发热门诊进行治疗,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早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