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9:12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1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2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13.023

1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的整体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思想、有知识、有作为、有担当的农业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力耕种,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日趋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来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机械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及操作是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人才来支撑才能完成,所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2]王雅鹏,杨涛,张岳君.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3]李翠霞,朱婧,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3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剧増加。教育部的调查表明,2001年以来,有50.7%的社会用人单位招聘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超过10%。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最重视的依次是综合素质、实际能力、专业知识。笔者所在课题组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不全面调查结果也与上述结论相同。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两个专业,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有长期形成的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有办学单位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更直接的是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实践教学则重视和研究不够,对如何在培养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从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一教师来看,有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变,势必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因此,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将会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

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通过分析人才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类的人才需求现状,研究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特提出旨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即实施“531”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五个阶段

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分为5个阶段,即课程实验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科研实践阶段、情景模拟实验阶段、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

课程实验阶段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使学生领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课程实验属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专业综合实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一个实验教学过程,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对本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属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阶段,一般在大二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求职都会有帮助。

科研实训阶段是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直接申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技能,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科研实训是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和学术活动,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同学能够参与并具备一定质量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情景模拟实验阶段是对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和研发式实验的补充和完善,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相关专业模拟完成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农产品贸易等实战场景,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项模拟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増强学生对涉农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全面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的个人资质、掌握专业知识程度及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存在因材施教问题。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培养合格人才,是“531”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本专业知识胜任一般工作素质和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岗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部分同学具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工作和创新工作能力。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人才比例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实践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有紧密的关系。

2.3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

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或学生就业岗前培训,而是一个贯穿4年本科教学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为社会输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有继续发展潜质的人才。

提出“531”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使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1个宗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根基,“5个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手段,“3个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3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3.1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531”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涵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构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完善,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才市场对知识结构需求变化较大。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只有不断地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有助于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动态管理。

3.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先进性根本保障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531”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高质量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保障。实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跟踪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因此,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素质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实验指导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増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或参加工作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

3.3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要组织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学时等的设置应有科学的依据,并组织权威的专家对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论证,保证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确实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缩短就业适应周期。

二是研发式实验要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单位科研活动双赢目的。研发式实验是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直接把学生实践学习过程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1引言

农业是当前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推动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电子商务时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目前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功能不完善。在电子商务时代,构建经济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平台的过程,是当前我国研发技术人员正在不断探索的过程,网络平台的功能还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系统的一个体系下可能有多个分支系统,管理建设复杂,系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会造成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的功能有缺陷,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

(2)缺乏专业技术过硬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同时由于促进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还不足,吸引的研发人才更要具有创新能力,创造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技术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保障道路[1]。目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一批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但由于日益增长的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迫切需求,现在的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人才缺乏带来的压力仍然比较大。

(3)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缺乏管理标准和规范。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技术体系的建立已经有了初步的模型,但经济信息化管理还缺乏准确的标准和规范,造成了新开发和引进的技术与早期的技术不能良好的兼容,严重桎梏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脚步。同时,管理标准与规范的缺乏,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工作进行统筹管理。

3在电子商务时代,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加强经济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致力于系统的升级。国家要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经济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做好平台的数据库更新工作,针对实时的经济管理状况快速做出数据分析,形成有用、可用的信息资源,并针对农业发展的实时状况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为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创新思路,开发创新的信息化系统。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引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加入农业经济咨询服务模块,促进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2]。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营环境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对经济管理信息化运营环境进行规范,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透明化,使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运用需要先进的技术人才。国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现有的人才基础上引进新的人才,加强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依靠现有的科技和教育水平,最大程度的为科研人才提供硬件设备支持,鼓励科研人才进行实践和创新。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核心。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熟练掌握农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业务技能。加强信息化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国家应当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人才积极参与信息化经济管理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国家对于信息化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培训机制入手,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当创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3]。

(3)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规范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在电子商务时代,规范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让经济管理符合管理标准,减少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想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机遇,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经济管理服务网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促进当前阶段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经济行业的有机融合,对经济管理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规范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4]。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应当从农业的发展需求出发,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管理视角,为农业发展度身定制信息化经济管理方案,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张雪威徐晴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12):83.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6

一、农业法学的定义

农业及农业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更是如此,而有关农业的法学的系统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之所以如此,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政策及当前面临的关于农业的严重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业法学的研究便成为一个热点及焦点问题。所谓农业法学,就是以研究农业法律法规现象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1]。农业法学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它既研究横向法律关系中的各种现行制度的性质、差异,又研究纵向法律关系中的农业组织管理关系及农业法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面临着全新的问题,这些都是农业法学需要研究的。

二、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及成果

在经济法学出现后,伴随农村深化改革和农业立法实践的发展,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亦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农业经济法一词,这无疑是农业法学研究历史的进步。农业经济法研究各级农业行政管理关系和经济管理部门在领导、组织、指挥、管理农业经济组织、联产承包和个体经济产生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也研究农户等农业法主体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这一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由于其过分夸大农业法与经济法的共性而忽略了农业法的个性,导致农业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显得比较片面。事实上,关于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仅靠经济法是无法包容的,它应当还包括社会法和环境法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农业法》的颁布,开始出现以农业法取代农业经济法和农业社会法的现象。但是农业法还是被定义为调整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和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流转关系与经济协作关系。实质上,农业法还是处于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经济法的话语环境之下。

农业法学是一门综合的法学学科,仅以农业经济法学取代农业法学显然是不够的,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现行许多农业制度与wto规则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3],这必然使农业法学扩大其调整范围。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农事关系”一词,所谓农事关系,是指在农事活动过程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逐层交融而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和[4]。具体包括农事组织关系、农民权益保护关系、农业资源环境关系、农业科技教育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关系。此种提法将农业法学调整范围概括为这几个方面,没有加以分类,也没有体现农业法学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属性。

三、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归纳

(一)农业公法关系

1.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关系。国家权力机关可以成为农业法律关系的主体,农业及农村决策与规划法律关系是农业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农业决策与规划最终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在批准和监督法律关系中,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权力机关具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以及地方各级人大机构,它们在国家农业立法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法的制定是一个根源性的环节,是以后法的执行等环节的前提条件。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制定各种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以求起到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作用。现代农业经济一般情况下应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由于农产品属公共产品,且农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大局,因而,对农业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与管制是重要而必须的。

2.农业行政法关系。从早前的农机行政管理中也可以看出农业法学的行政法学属性,不过与普通行政法是存在区别的。农机行政管理是指农机机关或法律授权的组织对农机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5]。

农业行政是指农业行政主体依法对农业行政事务进行组织、执行、管理活动,属于行政法上的行政权。包括农业行政的规范制定权、农业行政指导权、农业资源行政配置权、农业行政执法权、农业行政司法权。农业行政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主体是农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农业行政关系是指与农业行政有关的、基于农业行政权的取得、行使和接受监督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既然为行政关系,则必须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这种关系可依法律规定产生,如《农业法》第9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统一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做好发展农业和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各项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又如《宪法》第107条第2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这种法律关系也可因行政授权而取得,如村委会可依授权成为行政主体。还有的是行政主体把自己的职权部分或全部赋予一个组织,使其成为行政主体,如通过核发兽药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畜禽产品检疫证明、种子经营许可证等形成这种关系。还可通过进口饲料许可、农药登记等形成这种关系。其种类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农业行政管理关系。(2)农业行政监督关系。(3)农业行政救济关系。

3.农业经济法关系。从农业法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关系还是农业行政关系中,经济法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如税法、产品质量法、国家投资法等,都与农业法学息息相关。而农业法学主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集中体现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农业经济关系的运行必须遵循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经济组织本体利益和充分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平公正原则等。农业经济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国家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关系,是国家对农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部门进行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的关系[6]。(2)农业经济监督关系。这是国家经济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时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者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关系。(3)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流转和经济协作关系。包括农业承包关系、土地租赁关系、农产品购销关系等。

(二)农业私法关系

1.农业民事关系。民法的基本观念是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和权利本位。而农业法学中的民事关系是与农业及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分不开的。这些主体包括农村合作社、农场、农民个人以及其他享有农业生产经营权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农民等民事主体参与市场的机会逐步增多,农业法学的民法学属性也体现的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6条中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这尤其体现了当事人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自主性质的权利,农民、农村承包经营户对自己分得或承包的土地,依照法律的规定,平等自愿的享有所有权中除处分权之外的权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加以干涉,一旦构成侵权,则农民、农村承包经营户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这是一种救济性的权利。还可因私法产生申诉、举报和公法诉讼权。

2.农业商事关系。农业商事关系概括体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当中。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按照合作原则、以促进其成员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入股,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并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的经济实体[7]。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法》中,规定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法》第二章中关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定集中体现了农业法学的商法学性质。这种专业经济组织依法设立,成员、资产等也适用商法的规定。它的变更、解散、清算、终止也适用商法中的规定。农民

或农民集体成为其中成员时,发生纠纷,也应用商法进行处理。

四、关于农业辅助法律关系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补充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3.5实行农业经济产业化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改善措施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因此,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好坏对国家发展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搞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因素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了闲置,其中,信息化管理方式就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对信息化手段进行加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现状

1.1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推广不足

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主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农村企业经营方面有很大的效果,但是,不同的使用者对经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要求也不同,对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农村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在推广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一些地区对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了利用,但是,很多的使用者对计算机知识有很大的缺失,导致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推广方面出现了受到限制的问题。

1.2信息化手段成本较高

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信息化经济管理方式要对成本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很多的农村地区居民认为网络、电脑的使用成本高出了他们的接受范围。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农民的收入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对网络进行建立和使用方面,农村地区的居民更愿意将其使用在其他方面。

农村地区的居民在消费观念上和城市居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认为上网和电话的资费过高,因此,对网络的建立没有给予很大的关注度,而且,一些地区的人们确实没有能力进行支付,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出现了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通常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在建立以后要对维护工作进行重视,对信息资源搜集以及软件开发要进行重视,不然会出现硬件设施浪费,农业信息过于单一,没有时效性,失去了信息的价值。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失去原有的价值导致农民对信息出现了更加不重视的情况,而且,在积极性方面也会比较差,导致农村信息化减少出现了非常缓慢的情况。

1.3专业的信息化经济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很多的管理人员只具备较低的文化水平,对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很多的管理人员只能对基本的信息进行和收集,对较为复杂的统计工作和高级信息工作不了解,不能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

1.4应用能力差

很多的农村地区居民在文化程度方面比较低,因此,在信息化程度方面也比较低,出现了不具备信息化意识的情况。很多的新生代人员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还是在依赖老一辈的人员,这些人员在文化水平、科技素质以及接受能力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信息技术掌握能力方面也比较差,对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进行很好的发展,应用效果无法实现。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措施

为了能够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提升,要从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利用以及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自身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2.1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跨专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调配,要更好地参与管理工作,这样能够实现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间的共同发展。政府要将信息化农村管理方式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进行推动,加大资金的投入,对资金进行使用,建立健全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从整体上对农村经济信息管理化作业进行调控。

农村经济信息化是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其特点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多种业务相结合,所以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和领导,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农村经济信息化的管理,因此政府是整个建设中的主要角色,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开发的资金投入。正确规划资金,统筹管理,避免资金浪费。政府还要积极推行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通信网络运营商、引导社会资金都能有效的帮助农村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集体、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对有关农村经济信息建设方面的贷款实施优惠政策,降低税收等等来引导社会力量的投入。

2.2加强各个单位的合作程度

农村经济管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其需要各个专业和各个部门进行密切合作,这其中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农村经济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要进行建立,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各个部门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对基层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进行重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和私人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这些企业的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完整的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

2.3重视信息化培训与人才引进工作

在着手规划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还应对农民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使建立的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能够更好地被农民所使用,并让农民从利益上体会到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进而更愿意接近与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与使用,相关部门还应引进更多较为专业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在对农民的培训上以及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上作出贡献。

2.4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的建立

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而言,网络化的认识比较浅薄,因此,对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没有进行很好的了解。政府要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进行建设,对发展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重视,使农民能够对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视,利用信息化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

3结束语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信息化手段进行应用,能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进行提高,同时,也能更为直接的获得经济效益。文章对农村信息化管理的现况进行了分析,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农村的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重视,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亿.浅析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2]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14).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9

【关键词】绿色管理;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管理方法

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产业,现代社会中,农业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农业发展也在日益深化。进入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时代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效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日益冲突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为了保持农业永久耕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和呵护地球永续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农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生态农业的概念孕育而出。1991年,国际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并发表《登博茨宣言》,提出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纲领,近年来,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农业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的绿色管理逐渐成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环境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研究热点,围绕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应用,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内涵

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来的。尽管不同阶段人们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农业中引入生态效益目标和在农业实践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方面却是一致的。综合国内学者阐述,我国的生态农业可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全面综合在一起,实现自然资源的能量多级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同时能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发展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绿色”一词,是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绿色”的抽象规定性,即节约、再利用、再循环。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点来看,尤其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由一种有机物排泄出来的废物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充分体现了对资源的“经济性”再利用。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开放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有关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的“最佳实践”活动,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绿色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赋予绿色管理丰富的内涵。今天的绿色管理已经从环境管理扩展到了绿色技术、生态环境响应、绿色公司治理、企业的环境责任、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方面。研究视角也从演化适应延伸到资源基础观、生态响应、制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目前,人们对绿色管理普遍定义为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多种多样的绿色技术为手段,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管理可以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外部经济,通过对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至消费后产生与排放的废弃物、毒物的数量及质量的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全部活动。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

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界定是正确规划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前提,农业中的绿色管理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研究农业的绿色管理就是将“绿色”要求纳入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害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用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从社会化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绿色管理应涉及到产前研究、产中研究和产后研究范畴,以及这些研究范畴中的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绿色技术管理创新。从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选择和管理,研究最能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生产经济协调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是绿色管理的重点。绿色技术创新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技术创新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向,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要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低成本化和公益化。除此之外,如何适度开发与节约农业生态资源、治理土壤退化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一体化产业集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点。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的必然途径,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是实现绿色农业的基本手段。

(1)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分析,能更好地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找出各种可行的管理方案。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分析技术,将大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系统设计、运行管理、故障诊断等日常管理。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研究重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系统特征分析方法(如系统模拟技术,系统可靠技术,系统评价技术)、生态农业系统逻辑分析方法(如确定性分析技术,随机分析技术,结果预测技术)和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如工程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

(2)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应从规划区基本情况、所规划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规划的总体方案(包括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与布局)、单项内容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运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来研究。在进行生态农业规划时,首先要以新观念定位生态农业,不断挖掘传统农业资源(产品)的新功效、新用途,加强对农业资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去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设计。其次,以新机制运营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具有明晰产权以法人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再次,以新设施装备绿色农业,除了包括常规的保护性设施(钢架大棚、温室、太阳能温室)和节水设施(喷灌、滴灌及供排水管道、水处理设备)外,还应包括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监控设施(温度、湿度、养分、光照、病虫害控制系统)、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设施、生态环境监控设施和园艺游乐设施等。最后,以新技术升华生态农业,引进与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运的相关技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技术和新品种研发技术等。

(3)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实质和核心,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就是要探讨如何应时、应地来进行科学决策,选择特定时空条件下最优的发展模式。在对生态农业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可行模式方案选定、评价、实施和反馈管理,并为保证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率,还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模式设计技术,例如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技术,博弈决策技术等。

(4)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应用定量定性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排出优劣次序、设立标杆。在收集一个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信息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结合实践需要,确定各单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及其界限,再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分为确定性指标和非确定性指标,根据指标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对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的绩效有重要作用。

(5)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通过产品质量等级、定量包装、计量、包装标识、商品条码等手段,加强流通领域的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农产品的末端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还包括探索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绿色管理研究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有着重要意义。而未来在农业发展中对绿色管理的研究,可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制度环境深入研究绿色管理与绿色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关系;绿色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产业,也创造了创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绿色管理问题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把绿色管理研究拓展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每个生产阶段,为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致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讨[J].学术纵横.2010(6)

[2]李新字,唐海萍,赵云龙.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与展望[J].生态环境.2004(4)

[3]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4]吴树波,严立冬.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农业经济管理系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号]1003-1650(2017)02-0005-01

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农业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希望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是从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党中央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效果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对农村经济管理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为农村农业局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1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以江西省德兴市农业局为例,虽然近几年德兴市农业局加强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在全市11个乡镇、83个村以及25个居中全面贯彻落实经济管理思想,并保持对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借助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兴办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局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该市农业合作社经济模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种植业合作社、养殖业合作社以及加工服务业合作社全面建立,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创造了条件[1]。同时,该市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尝试构建了“12316”短信平台和便民服务卡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经济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但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当前德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农民经营土地规模相对较小,增收效果不明显,也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增加了农村经济管理难度;其二,管理人员尚未对农村经济管理形成深刻认识,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导致虽然现在农村经济管理思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革新,但是大部分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形成新的认识,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其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序推进,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农民监管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质量;其四,人员调动相对随意,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效果相对较差,无法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造成农村经济管理质量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2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的措施

基于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局在优化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的优化调整,进而逐步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质量,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1正确认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受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农村经济管理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稳定化发展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在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2]。因此各地区农业局工作人员应该重新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做出相应的努力。

2.2对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以完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持,因此各地区农业局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运行模式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办法,落实执法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这样,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作用下,农村经济管理质量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家各项政策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3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也愈加明显,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而如何有效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价值成为农业局在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3]。基于此,农村地区应该尝试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充分利用本地区现有农村资源创办新的企业,走出集集体办、户办、联户办于一体的创新发展道路,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经济不断建设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各地区农业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提升管理质量,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谭占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8):2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