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意见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9:34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1

[关键词]审计意见购买;审计师变更;异常审计收费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87-02

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成果,会影响企业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决策,故其能否真实可靠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情况有着重要意义。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因此研究此问题便成了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1审计意见购买的概念界定

198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审计意见购买界定为:“上市公司寻求其他审计师支持自己的会计处理以满足自身的财务报告的需要,即使这种会计处理会损害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当时美国的一些公司不断通过变更会计师来变换审计意见,关于审计意见购买的研究从此受到会计界的重视。国外方面,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是伴随着审计师变更而发生的,因此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通过审计师的变更来实现审计意见的购买。Chow(1982)、Smith(1986)、Krishnan(1995)等就审计意见与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李爽、吴溪(2002)认为,当公司管理当局与现任审计师发生意见分歧时,寻求其他审计师支持自己的会计处理来满足自身财务报告的需要,即为审计意见购买。童盼(2003)将上市公司避免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方法分为三种,并将更换审计师,即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审计师来获得较满意的审计意见的行为,称为“意见购买”。吴联生(2005)认为,审计意见购买一般是指经营者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低质量的审计意见,而低质量的审计意见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经营者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得私人收益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陆正飞、杨和雄(2009)认为,审计意见购买属于市场寻租行为的一种,是指被审计单位以提高审计费用、提供或威胁取消合作机会、提供价外费用或其他利益等方式,诱使注册会计师出具不适当审计意见的行为。

可见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审计师变更以外的因素与审计意见购买联系起来,学者们逐渐发现,审计意见购买并不必然与审计师变更相联系,被审计单位往往还存在其他方式来实施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2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

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两阶段进行,即从审计意见购买动机和审计意见购买结果上分别研究。国外部分,Chow和Rice(1982)发现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在变更后第一年被出具的审计意见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即意见购买成功的证据不显著。Krishnan和Stephens(1995)比较了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前任与后任审计师的报告决策行为,发现对于变更审计师的公司,前任和后任审计师对客户的处理并无差异,但与未变更公司相比,他们对客户的处理更加稳健,即也没有找到意见购买成功的证据。

童盼(2003)发现,在2000年和2001年,审计师变更与上年审计意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上市公司存在意见购买的动机;在2000年,具有意见购买动机的公司并不能成功实现意见购买;在2001年,具有意见购买动机的公司能够成功实现意见购买,不过只有微弱的证据。

吴联生、谭力(2005)运用修正的Lennox(2000)审计意见估计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审计师改善其审计意见的决策行为,并再次运用该模型来检验审计师变更是否能够改善审计意见。研究结论表明,中国2002年上市公司作出变更审计师决策的依据,不仅仅在于上一时期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也在于预计的审计师变更给审计意见所带来的改善作用。但是审计师变更并不能显著改善审计意见。

可见在审计意见购买动机上,学者基本形成了一致结论,即上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公司作出审计师变更决策的主要原因,即上市公司存在审计意见购买动机;但是在研究上市公司是否能成功购买审计意见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结论。

3异常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购买

allenCraswell等(2002)以1062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1994年的公开数据和1045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1996年的公开数据为样本,研究审计师对某一客户审计收费的依赖度与其是否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得出审计收费的依赖度对审计师发表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有显著影响。

陈杰平、苏锡嘉(2005)以2000―2002年被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下一个会计年度中不利审计意见和审计后净利润同时改善作为认定不利审计结果改善的标准,观察公司不利审计结果改善与异常审计费用变动的关系。发现在不发生审计师变更的环境下,控制公司基本财务特征及其变动情况后,异常审计收费的提高与不利审计结果改善显著正相关;在发生了审计师变更的环境下,异常审计收费的提高并不显著伴随着不利审计结果的改善。

朱小平、郭志英(2006)以2004年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发生更换,但是审计收费增加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资产负债比率的增加是影响审计收费增加的最大因素,现金流动资产负债率的变化、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的意图及盈余操控与审计收费的增加显著相关。进一步可以得到,当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比率变化甚微甚至降低且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变化不大或增加时,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及盈余管理是导致审计收费增加的最可能因素。

唐跃军(2007)以2004―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上市公司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加了年报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不过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判断及审计意见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可能会互相抵消;在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情况下,虽然审计收费的异常下降和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正相关,但是,异常审计收费和年报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负相关,同时审计收费的异常增加和年报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负相关,审计委员会一定意义上未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

杨和雄(2009)认为如果审计收费增长与审计业务量存在明显的背离情况,则说明审计费用异常增长,并以2005―200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发现a股市场均有约2%的上市公司在审计业务工作量、审计风险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因素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审计费用却出现了显著增长,即出现审计费用异常增长的情况。其研究仅局限于描述性分析,缺乏科学的统计分析过程。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2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理论;比较研究

一般认为,审计报告是审计实践工作的总结和审计结论的重要载体,也是审计应用过程最终的环节,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应用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实际上,审计报告理论最终回到审计信息理论,用以指导审计信息处理和认证,提高审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使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

一、审计报告概念

(一)报告的概念

查《新华字典》,报告是指:①把事情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②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两种解释的共同点在于“正式”,但有差异。第一个解释的重点在于“(正式)告诉”,即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动词,第二个解释的重点在于“(正式)陈述”,即信息本身,是名词。报告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按性质分为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会议报告等,按职业分为医疗报告、司法报告、审计报告等,按照作用力层级分为人大报告、中央政府报告、地方政府报告、民间报告等。报告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组织形式,即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或载体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格式传递给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报告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相关信息,向特定的信息使用者传递。“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载体,显然应该从“报告”的第二种解释中派生出来,“审计”一词是对报告范围和内容的限定。

(二)审计报告的概念

1.我国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定义

2006年2月15日、2007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将“审计报告”定义为,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2.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定义

国际审计准则称之为审计报告书,审计人员从取得的审计证据中归纳出各种结论,应予以检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书,审计报告书应包括对财务信息的用书面清晰明了的表达的评语。

3.其他定义

莫茨(Robert.Kmautz)和夏拉夫(Husseina.Sharaf)在《审计哲理》(thephilosophyofauditing)一书中提出,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的报告,具有标准和简要的格式,并从公允表达和充分披露的角度对审计报告原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审计报告旨在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可靠性进行鉴证。

弗林特(DavidFlint)在《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philosophyandprinciplesofauditing)一书中将报告(Reporting)定义为:用于表明审计人员所持的观点或报告,包括对一个公司开展审计后形成的相对简要的意见陈述,还包括对公司管理进行审计后形成的相对广泛的报告。审计报告对于各利益相关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后果。弗林特对报告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审计报告即是我们常说的“审计报告”,广义的审计报告还包括“管理建议书”等。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专家认为,对于民间审计而言,审计结果最终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和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报告是比较常见的“审计结果”。所谓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意见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审计报告可以用作被审计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证明文件,也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利害关系人决策的参考资料,它还能反映审计人员工作的业绩。

蔡春教授从审计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审计报告过程生产的审计信息主要是有关整个受托经济责任实际履行状况的信息,也就是审计人员以从审计调查过程获得的各种审计证据和做出的各种审计判断为基础,而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状况所作的总结性说明,它以审计意见的形式反映于审计人员提出的各种报告之中,如审计报告和致管理当局函。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一份标准的审计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审计信息:审计的范围、依据和标准、运用的方法与程序和审计师的意见。其中,审计师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信息。

文森特・m・奥赖利等在《蒙哥马利审计学》中提出,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中所有努力的正式成果,其所讨论的内容是在审计那些根据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后做出的报告,那些报告(被称为审计报告或者审计师报告)的相关规定都反映在审计准则公告中。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企业本身、其董事会或股东们,以解除受托审计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对审计报告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不仅强调审计报告是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而且突出了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应该以审计工作的实施为前提,全面反应了审计报告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形式。两者界定具有一致性,但也有一些差异。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定义较为抽象,直接涉及到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标准和审计程序,而中国审计准则体系课题组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化。总之,以上定义能涵盖其他有关审计报告的概念及作用的提法。特别地,审计报告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对于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委托审计单位、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具体作用各不相同,鉴于审计报告对会计信息起着“认证”的作用,两者“绑定”在一起才能真正起作用,所以审计报告的作用最终通过会计信息并与之一起得到发挥。从这种意义上讲,审计报告的基本作用应定位于“决策有用性”。

二、审计报告种类

(一)审计报告分类

审计报告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照审计主体分为政府审计报告、民间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意见分为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按照篇幅长短和详细程度分为长式审计报告和简式审计报告(长式审计报告一般应用于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简式审计报告一般应用于民间审计);按照格式是否标准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按照国家所属法系分为英美法系审计报告和大陆法系审计报告,等等。鉴于审计报告的作用集中体现于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上,所以按照审计意见分类是最为常见的分类。审计报告是否是标准审计报告或非标准审计报告也对审计意见产生影响,按照格式分类也很常见。实践中通常采用按照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格式的混合分类。

(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文森特・m・奥赖利等在《蒙哥马利审计学》中讨论了标准的审计师报告(常常被称为无保留或“干净”的审计报告或意见)、审计报告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及对偏离标准报告的处理。下表是标准审计报告的主要变形(非标准审计报告)。

我国的审计报告意见一般包括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②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必须正确地选择审计意见的类型。以上四种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大部分报告要素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审计意见段。从无保留意见开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的否定成分在逐渐加深,无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是两个极端,而保留意见介于无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之间。无法表示意见严格上讲不属于审计意见,但由于也能对外传递特殊的信息,所以也可以视同为一种特殊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类型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具体情形如下: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当存在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除上述规定的两种情形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此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其经营效率、效果做出的承诺。由于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意见的作用还是具有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只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内与会计报表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发表审计意见,并不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不允许其对被审计意见的未来事项做出鉴证。

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把“需要在无保留审计意见中加入说明性质语言的情形”高度精炼成“不确定事项影响客户会计报表”以及“对客户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怀疑”两种情况,根据重要性程度决定所出具需要发表带说明段或修正语的无保留意见报告审计报告意见的具体类型。另外,我国把充分的审计独立性视为出具恰当审计报告的一个基本前提,在缺乏独立性时,注册会计师不能表示审计意见,这是对奥赖利所提出的“需要偏离无保留意见的情形”的重要补充。

三、审计报告要素

(一)审计报告的要素

1994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对1983年颁布的13号国际审计准则指南《关于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进行了修订,新的报告包括下列要件:标题、收件人、导言段、范围段、意见段、日期、地址、签名。该模式的特点是要素非常齐全,其格式同美国的审计报告基本一致,均属三段式。美国审计报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国际标准的角色。另外,该模式还兼具协调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见表达方面,即“真实与公允地反映”和“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以及“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或相关国际标准”(并且符合相关法律或法规)。

2006年2月15日颁布、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规定,审计报告应当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报告日期九个要素。

(二)与国际审计报告要素的主要区别

我国审计报告要素与国际审计报告的主要区别在于:国际审计报告使用合适的标题如“独立审计人员报告”,我国的审计报告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国际审计报告在导言段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我国审计报告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单独作为两个要素予以区分,置于引言段之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包含了国际审计报告中“范围段”的内容。我国审计报告对国际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拆分和整合,如表3所示。

我国审计报告要素与国际审计报告要素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借鉴国际审计报告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表3所示,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其实是对所有主要要素的一个综合说明,而我国审计报告则没有这样一个总括性的导言段,只有一个过渡性的引言段。所以,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和我国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在结构上属于总分式,后者在结构上属于并列式。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被拆分和细化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国际审计报告的范围段则并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对审计责任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界定。这种调整符合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且有利于清晰界定审计对象、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强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意识,蕴含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降低了审计人员的诉讼风险,而且对于责任的严格区分从法理上巩固和提升了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四、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民间审计和国家审计均需要出具审计报告,但两者存在重大区别。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意见书和做出的审计决定从广义上讲也属于审计报告的范畴。民间审计不涉及审计决定,国家审计一般附有审计决定,即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程序,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审计报告进行审定后,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给予处理和处罚的决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民间审计结果必须向社会全面公开,而国家审计的审计结果是否公开及公开的程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国家审计署自2003年开始审计公告,并从2007年全面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凡是财政财务收支的单位在接受了审计后,审计结果将完全公开。本节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念、实施背景、不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念及实施背景

审计公告制度主要针对政府审计而言③。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主动或依据相对人的申请向社会公开,或通过其他方式使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者知晓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经济组织审计结果的一种制度安排(张立民,聂新军,2006)。审计结果公开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得力手段,审计结果全面公开是一种必然趋势。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国外早已实行,但在我国起步较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2001年审计署公布令第3号)于2001年8月1日起施行,审计署于1996年12月16日的《审计机关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的规定》(审法发〔1996〕362号)同时废止,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入了法制化、国际化轨道。在2003年12月第一次进行了审计结果公告――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在我国是第一号审计公告。2004年、2005年、2006年又陆续公告了几项重大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慢慢地走向规范化的轨道。2003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公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中国将积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

(二)不同国家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模式的比较研究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不同,审计体制有所不同,各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因此存在较大差异。当前世界上国家审计体制主要存在四种模式,即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司法模式和行政模式。(1)立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完全独立于政府,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模式是目前世界审计制度的主流,其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属于比较典型的立法型审计体制的国家。(2)在独立模式下,审计机关超然独立,向公众负责。实际运作中,审计机关倾向于对立法部门报告工作。其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独立于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并不直接拥有处理权和直接进行最终审判权,而只是采取批判态度,根据自己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收集的资料,向立法部门提供信息,以等最后的裁决。采用独立的政府审计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日本、德国和印度。(3)司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关除具有审计职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司法权限,显示了国家对法治的强化。其特点是政府审计拥有司法权,审计官员享有司法地位,从而强化了政府审计职能。这种审计模式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巴西等西欧和南美一些国家广泛采用,因此,通常又称为大陆模式。这些国家设立审计法院,享有最高法院的某些特权,可以对违法或造成损失的事件进行审理并予以处罚。④行政型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关在体制上隶属于国家行政系列,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在行政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行政首长交办的事项为首要任务,突出行政权威和行政手段,特别强调行政处理处罚,以行政权力作为推动审计工作的主要力量。与“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和“司法模式”相比,“行政模式”的政府审计机构独立性较缺乏,其活动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目前采用行政审计模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罗斯、瑞典等,前苏联、东欧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曾采用这种模式。

审计公告制度已经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大部分国家关于审计公告的理念是一致的,都认为审计是一种监督制约机制,只有增强公开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与立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协同作用,才能使审计公告制度真正成为实行民主监督的机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的审计体制决定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因此各国的政府审计结果对外公告也存在较大差异。表4就各种不同审计体制模式下审计职能、审计公告范围、审计公告批准机关、审计公告方式和审计公告法律依据等方面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简要的直观比较。

国家审计在我国又叫政府审计,我国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属于行政审计模式,亟待纳入法制化轨道,与国际惯例接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审计监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政府各部门开支也是从公共财政中支出,全体纳税人都有权利对此进行监督。国家审计机关及时将有关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总之,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提高了政务透明度,维护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对于发扬民主政治、构建人本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R.Kmautz,Husseina.Sharaf.thephilosophyofauditing.英文影印本.

[2]DavidFlint,aiCpa.philosophyandprinciplesofauditing,2002.

[3][美]尚德尔.审计理论[m].汤云为等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2.

[4]文森特・m・奥赖利等.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2版)[m].刘宵仑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6]萧英达.比较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7]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3

一、关于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审计报告准则”),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在内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对审计报告越来越重视。原审计报告准则施行六年来,本身暴露出一些缺陷,并在实务中产生一些。从近年来审计报告的质量看,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准确,用词规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使用。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大为降低。

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要素和格式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异,妨碍了审计报告的通用性。在审计报告国际协调方面,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前身)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指南第13号——审计师对会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的要素、格式、报告类型等进行了规范,1989年和1994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1994年的修订主要以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58号一对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报告》及1993年英国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为基础。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在2001年6月召开的北京会议上,审计实务委员会批准对《国际审计准则第700号——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报告》(iSa700)修订稿。当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及一些发展家的审计报告在要素和格式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一致。为遵循国际惯例,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急需对原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

(二)修订的主要

1.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规定,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界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相当部分的执业人士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是真实的;法律界则认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应是审计结果的真实,不能说审计过程真实就是审计报告的真实。从国内外审计实践看,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通同舞弊的可能,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并尽到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出具的审计报告仍然可能是失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法律通常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免责条款。因此,修订后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但不提及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以弥合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的理解差异。此外,对审计报告合法性的定义过于空泛,因此也一并删除。

2.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

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人更加清楚地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性质。引言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各自的责任,范围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发表意见的基础,并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

与原审计报告格式相比,修订后的准则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删除引言段中对其责任的描述以及范围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通常受到了严重限制,未能完成重要的审计工作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应在审计报告中出现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程序等内容。

3.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审计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将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理解为撤离被审计单位审计现场的日期,而该日期往往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签署会计报表的日期,这样就导致在会计责任尚未明确时注册会计师就已承担了审计责任,颠倒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修订后的准则删除了“外勤”二字,将审计报告的日期明确为完成审计工作的日期,即注册会计师完成了所有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日期。注册会计师在界定审计工作完成日时,须考虑:(1)应当实施的程序已经完成;(2)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的事项已经提出,被审计单位已经作出或拒绝作出调整或披露;(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已经正式签署会计报表。

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

一贯性是指会计处理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从审计和实务看,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则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则不用提及。因此,修订后的准则将意见段中的“一贯性”删除。

5.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认为必要,可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这条规定给某些注册会计师随意操纵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留下了空间。近年来,在实务中存在着把应当发表意见的事项简单地放到意见段之后予以说明、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已经给会计报表使用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严重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有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规定除特殊情况(持续经营问题和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同时,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已发表的意见。我们认为,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将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效遏制以强调事项段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对规范审计报告,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6.将“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但“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内涵尚需进一步明确,是否包括《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能否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明确为《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我们认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直接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和公允的直接依据和重要尺度,而且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体现了《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7.其他方面的修订

(1)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避免了原来用词的生硬和主观印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意见段之前披露发现的影响会计报表公允反映的重大事项,同时明确了在审计报告基本内容上与其他意见类型的区别。

(2)删除了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中作了规定,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作了描述,因此删去。

(3)删除了有关审计差异的调整、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处理等内容,使审计报告准则的规范内容集中在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意见类型上,而将上述内容放在《审计报告指南》或由其他审计准则项目来规范。

(4)根据法律专家的意见,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总则”和“一般原则”合并,将适用范围从“总则”移到“附则”。根据谁制定谁解释的法律原则,删除了原来的解释权条款。

(5)将审计报告的收件人进一步明确为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

(6)将原来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条款进一步细化,分别表述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7)将出具各种类型审计报告的前提条件进行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加突出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运用。

二、关于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原持续经营准则”);对注册会计师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恰当地发表意见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但另一方面,原持续经营准则在规定的内容和执行效果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我们掌握的信息看,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以及证券人士在内的许多会计报表使用人反映,一些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及其披露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的表述(包括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和之后的强调事项段)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审计报告类型却差异很大。总体上讲,某些注册会计师针对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发表的审计意见存在定性不准的问题,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简单地放在意见段之后,或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意见的审计报告,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上述问题,既有审计准则方面的问题,也有注册会计师执业方面的问题,急需通过修订审计准则予以解决。

(二)修订的主要

1.明确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责任与注册师责任

在考虑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时,原持续经营准则并没有明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并借鉴国际惯例,修订后的准则明确规定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并对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并考虑是否需要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

2.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基础

原持续经营准则仅从原则上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而修订后的准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基础,即充分关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这一变化贯穿于修订后的整个准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明确了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

原持续经营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模糊不清,且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不符。例如,原持续经营准则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的情况,且管理当局没有相应的改善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如果被审计单位已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后增列说明段,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疑虑予以说明。也就是说,即使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且无改善措施,注册会计师仍然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可能对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严重误导。针对原持续经营准则中的,修订后的准则在要求上更加明确和严格,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对无法确定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的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但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

4.在审计报告中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

在准则修订前的审计报告实务中,普遍存在着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例如,“如果公司继续出现经营性亏损,且净资产继续出现负数,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再如,“截至审计报告日,贵公司对于已经到期的借款协议难以展期。除非能够获取财务支持,否则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种表述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作出实质性判断,只是一种假设,未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提供任何有用信息,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因此,修订后的准则禁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

三、关于起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的说明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现象。这些现象也逐渐引起市场监管部门、学术界、新闻媒体乃至公众的高度重视。大量的通过经验证据发现,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发表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上市公司解聘该注册会计师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而且在更换了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之后,后任注册会计师为上市公司发表的审计意见严重程度显著降低。这就从经验证据上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最主要不利后果就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规避不利审计意见,或通过提出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威胁影响审计独立性。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审计质量,而被审计单位的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或妥协掩藏下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潜在不利经济后果,并加强相关的准则制定和监管工作。

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监管重点应放在抑制公司管理当局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能力和信息的及时、充分披露上。监管部门应当在制度上确保离任注册会计师与公司股东、与监管部门、与后任注册会计师、乃至与社会公众在实质性信息方面的充分、及时沟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中注协自2002年初便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主要包括:(1)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报备规定;(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3)对后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检查,对其中执业不规范的事务所分别给予谈话提醒、限期整改和通报批评的行业自律性惩戒;(4)制定相关审计准则,即《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以下简称“前后任沟通准则”)。总体而言,中注协自2002年初开始就一直把上市公司审计中“炒鱿鱼,接下家”的行为作为行业自律监管的重要内容。而前后任沟通准则作为相关自律和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审计独立性、加强行业自律和执业质量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国际惯例上看,大多数国家都比较重视并要求前任注册会计师与后任注册会计师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早在1975年10月便了审计准则公告(SaS)第7号“前任与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在1997年10月,又了SaS第84号,SaS第7号同时废止。与SaS第7号相比,SaS第84号无论在条款数量还是内容及措辞方面都有明显改进。尽管中注协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专门就会计师事务所变更问题进行了规范,但针对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而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还存在不少技术方面的要求,因此中注协拟订了前后任沟通准则。在起草本准则过程中,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主要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还借鉴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如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84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审计准则公报第17号——继任会计师与前任会计师间之联系》、香港《职业道德准则第1.207号——业务委托的变更》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二)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1.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含义

前后任沟通准则规定,前任注册会计师通常包含两种情况:(1)对最近一期已审计会计报表发表了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2)接受委托但未完成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审计意见”属于第二种情况中的特殊情形,通常出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但未完成审计工作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可能与会计师事务所在重大的会计、审计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并试图通过接触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审计意见,而一旦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就会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后任注册会计师通常包括两种情况:(1)已经接受委托接替前任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2)正在考虑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种情况就是在典型的“购买审计意见”情形中的后任注册会计师。此外,如果被审计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重新审计,正在考虑接受委托或已经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视为后任注册会计师,之前对已审计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视为前任注册会计师。

2.在接受委托前的必要沟通

在以往的审计实务中,后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前普遍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前后任沟通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沟通,并对沟通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后任注册会计师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的内容应当合理、具体,通常包括:(1)是否发现管理当局存在诚信方面的问题;(2)前任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分歧;(3)前任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机构了解到的管理当局舞弊、违反法规行为以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4)前任注册会计师认为导致被审计单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

3.接受委托后的其他沟通

前后任沟通准则规定,接受委托后,如果需要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征得被审计单位同意,并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工作底稿获取的信息可能影响后任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其实施的审计程序及得出的审计结论负责。后任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中表明,其审计意见全部或部分地依赖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或工作。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4

【关键词】审计项目审理复核

审计项目审理是指审计机关法规部门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议,法制部门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应向审理转变。随着审计署《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的制定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改进审计复核工作,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工作目标。同年九月,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审办法发﹝2008)229号,以下简称《审理办法》),开始在审计署各司局试行审计项目审理办法。本文拟结合法规工作实际,参照《审理办法》,通过分析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探讨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提出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

(一)形式审查向实质审查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质量把关应该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侧重于形式审查,主要围绕审计组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以下事项开展: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而对于指引审计工作的审计实施方案、形成审计结果所依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材料并不要求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了对这些材料的审查,复核就只能停留在核对数据、核对法规适用等最基础的层次上,无法判定审计项目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果,没有充分发挥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针对这一矛盾,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提出了实质审查的要求,在保留了复核审查内容的基础上,更把审计实施方案的合规性、针对性和执行情况、审计证据的四性以及同类问题处理的一致性纳入了法规部门的审查范围,既审查审计结果类文书,也审查审计过程类材料,既审查审计结论的表述、定性和法律适用,又审查支撑审计结论的取证是否充分有效,大大拓宽加深了法规部门的审查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质量把关的层次。

(二)事后审查向提前介入的转变。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审计机关法制部门介入审计项目开展复核的时点是在审计项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虽然在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必须查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但反馈意见由于文件篇幅、文字表述等原因,往往难以全面清晰的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反映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法谚云“讼听双方”,复核人员能够就审查材料和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但和被审计单位缺乏直接的交流,不利于复核人员对审查材料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为此,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要求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即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法规部门应当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笔者所在审计机关曾于去年试行过复核人员参加审计项目交换意见会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复核人员在现场听取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意见,一方面实现了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在现场就反映问题的定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应法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意见,既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又方便业务处室在审计现场及时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提前熟悉项目情况,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审计项目的背景和反映的问题,为复核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把提前介入审计项目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有利于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单一项目审查向同类项目对照审查的转变。在以往的审计项目中,由于对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参照体系,更多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而不同的审计人员因其对适用法律的认识不一,对问题轻重的判断不同,导致“同事不同罚”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对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审计项目,更要关注本机关乃至其他审计机关实施的同类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机关对同类问题统一定性、统一法规适用、统一处理处罚尺度,监督规范审计工作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规避审计风险。

二、如何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既属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范畴,也属于审计权力约束范畴,是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对审计全过程的跟踪式复核、评价、审查和监督工作。

(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情况制定的、指引整个审计项目开展实施的“作战计划”,它制定审计目标、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重点审查对象。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程序性问题。审理时应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以下简称审计署六号令)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程序性要求,审查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时是否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遇有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形时是否按规定报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或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第二、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实质性问题。在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应首先审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是否与工作方案保持一致,并结合审前调查情况作出了细化安排。其次,应审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目标是否可行、审计重点是否恰当、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可行、审计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审计分工是否明确,从而判定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这一环节重点关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实际工作脱节,出现方案与实施“两张皮”的情况。审理时应对照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审计日记判定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否完成。在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是否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并写入审计报告中;其他事项的审计过程和结果是否在审计日记中有完整的记录。

2.审计证据的审理。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对审计证据的审理重点是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是否具备“四性”:

第一、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推断,这是取证材料作为审计证据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

第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用来证明或否定某个审计事项时,必须与该事项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并与审计目标相关联,不具备相关性的材料对审计事实的认定毫无用处。审查证据时应判断取证材料与待证事实是否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剔除冗余证据。

第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审查时应判断取证是否达到了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第四、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依合法的程序取得,以合法的形式固定。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审计事项的依据。没有以合法形式固定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未签字盖章、审计人员也未注明原因的,也不能作为审计证据。

3.审计结果类文书的审理。审计结果类文书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对此类文书的审理大部分延续了审计复核的内容,即着重审理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除此之外,还应审理同类项目的同类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是否一致。

(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突破了复核工作以查阅卷宗为主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增加了现场交流、沟通询问、会议研究、修改文书等程序方法,更大程度保证了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1.参加交换意见会。审理人员在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应参加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交换意见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反映的意见情况。审理过程中,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报经分管领导同意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2.审阅材料。业务部门完成审计结果文书代拟稿后,审理人员应对以下材料进行查阅审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组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书面说明;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他相关资料。

3.询问相关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审计人员及业务部门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

4.召开审理会议,出具审理意见书。审理人员应对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就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与业务部门的主要分歧、补充完善或修改问题的方法措施等提出审理意见。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审理会议,在审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出具审理意见书。

5.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法规部门出具审理意见书后,业务部门应对审理意见书的采纳情况作出书面反馈。涉及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同类项目同类问题定性处理的一致性和其他重要事项等问题,应由法规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意见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与业务部门共同确认。

(三)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的审理责任。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法制部门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不仅要对出具的审理意见负责,还要对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中审理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经由法规部门修改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负责。

三、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审理会议制度的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增加了召开审理会议这一程序,确保了审理意见是法规部门集体讨论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个别或几个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增加了审理意见的公信度。审理会议作为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应进一步明确其形式、内容和职责。审理会议由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法规部门其他领导、审理人员和审计组有关人员参加,实行民主集中制,会议的讨论过程应当书面记录。此外,审理会议不仅应就审计项目的审理意见展开讨论研究,更应该承担监督审理行为,总结审理经验,制定审理内部操作规范等职责,为加快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奠定基础。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5

【关键词】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动效率;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充分关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的责任,也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准则和实务。按照该准则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要从财务、经营和其他三个方面的信息来判断。而公司的财务能力是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公司的财务能力是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依据。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类: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公司财务的角度出发,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是否存在相关性。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检验公司财务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性,找到能够显著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的财务能力指标,为公司的投资者作出更加正确的投资决策、管理者规避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监管者加强对公司财务能力的监管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根据公司财务能力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降低审计风险。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公司偿债能力

公司偿债能力是指公司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LevitanandKnoblett(1985)发现偿债风险比较大的公司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BaoandChen(1998)利用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会计和市场因素进行了检验,发现资产负债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Joseph,DanaandFenwick(2000)发现流动比率越大,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持续经营怀疑审计意见。Chen,ChenandSu(2001)以1995-1997年中国股票市场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外资股比例等6个自变量和资产负债率等12个控制变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资产负债率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夏立军、杨海斌(2002)发现流动比率与公司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相关性。朱小军、余谦(2003)发现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更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于鹏(2007)在研究国际“四大”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公司特征条件下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时,发现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越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吕伟、林昭呈(2007)以1997-2004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而流动比率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不大。李平、曲岩(2010)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作为控制变量的资产负债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根据现代的委托理论,注册会计师一旦承接审计业务就分别与被审单位和社会公众形成了关系,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会导致审计人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因此,当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不强,所面对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较大时,审计人员偏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公司偿债能力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二)公司营运能力

公司营运能力是指公司对有限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能力。Kida(1980)在研究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总资产周转率与审计意见类型具有显著相关关系。Chen,Sunandwu(2010)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上客户重要性、制度改善和审计治理之间的关系,他们将1995-2004年间的样本数据以制度变革的2001年为界限划分为两部分,并分别进行了多元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总资产周转率无论是在制度变革前还是在变革后都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显著的影响。黄云炼(2005)选取1999-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中石油化学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审计意见类型为因变量,总资产周转率等10个财务指标作为自变量,研究了相关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总资产周转率越高的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吕先锫、王伟(2007)发现公司营运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表示营运能力的不同指标可能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相同,在他们所采用的自变量中,流动资产周转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将流动资产周转率看作是公司营运能力的代表性指标,而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公司营运能力不具代表性。根据现代委托理论,当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强时,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较好,反之则较差。注册会计师在可实现审计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使自身风险最小化,当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越弱时,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公司的营运能力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三)公司盈利能力

公司盈利能力是指公司赚取利润和持续经营的能力。Dopuch,HolthausenandLeftwich(1987)第一次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公司是否亏损与其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相关。Bellandtabor(1991)根据审计报告中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原因对样本进行分类,与Dopuch,HolthausenandLeftwich(1987)的研究结果一致。Chen,ChenandSu(2001)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审计意见更改的影响因素,发现净资产收益率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mariaandCristina(2007)研究了上期盈利状况、资产负债率等因素对公司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司以往的盈利状况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Kam-waHLai(2009)以审计费用披露要求公布时间为条件,研究了与审计意见更改相关的影响因素,将审计意见的更改作为被解释变量,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公司当年及上年是否亏损等作为解释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公司当年及上年是否亏损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Gul,SamiandZhou(2009)研究了反向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因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文章以1995-2000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章永奎、刘峰(2002)的研究显示,公司的盈利状况影响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亏损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比盈利公司要大得多。唐跃军、左晶晶(2005)通过对2000-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多角度研究,发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江岭(2008)对可能影响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9个市场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盈利水平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刘继红(2009)对2001-2006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伍利娜、朱春艳(2010)选取2000-2008年所有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审计治理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对公司当年是否亏损、资产负债率等自变量对审计意见类型影响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当年亏损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根据风险理论及审计风险决定模型,审计风险的产生不仅包括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还借款或倒闭从而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所造成的营业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时,为了减轻自身的审计风险,往往会考虑到被审计单位面对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当被审计单位盈利状况较差时,公司所面临的经营失败和倒闭的风险就大幅增加,注册会计师为了减轻责任、回避风险,会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公司的盈利能力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四)公司现金流动效率

公司现金流动效率不但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公司资信、盈利水平,还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估价从而影响公司价值。Levitanandknoblett(1985)以注册会计师是否为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为被解释变量,以一些财务指标为解释变量,发现现金流动状况好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小。mutchler(1985)挑选了238个生产制造公司作为样本,发现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影响。Chen,ChenandSu(2001)的研究显示,在全样本条件下,现金流动效率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而剔除了一些特殊样本之后发现现金流动效率与审计意见没有显著相关性。Kam-waHLai(2009)发现经营性现金流动比率低的公司更可能获得持续经营疑虑的审计意见。田利军(2007)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动量越大的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现金流动效率高时,说明公司的现金管理比较有效,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公司内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就会大幅下降,根据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和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在对这类公司出具审计意见时通常会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公司现金流动效率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五)公司发展能力

公司发展能力是指公司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是反映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公司的发展能力越好,意味着公司长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就越好,持续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就越大。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的规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充分关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的责任,也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准则和实务。按照该准则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要从财务、经营和其他三个方面的信息来判断。而公司的财务能力是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公司的财务能力是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依据。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类: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公司财务的角度出发,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是否存在相关性。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检验公司财务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性,找到能够显著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的财务能力指标,为公司的投资者作出更加正确的投资决策、管理者规避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监管者加强对公司财务能力的监管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根据公司财务能力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降低审计风险。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公司偿债能力

公司偿债能力是指公司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LevitanandKnoblett(1985)发现偿债风险比较大的公司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BaoandChen(1998)利用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会计和市场因素进行了检验,发现资产负债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Joseph,DanaandFenwick(2000)发现流动比率越大,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持续经营怀疑审计意见。Chen,Chen,Su(2001)以1995-1997年中国股票市场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外资股比例等6个自变量和资产负债率等12个控制变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资产负债率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夏立军、杨海斌(2002)发现流动比率与公司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相关性。朱小军、余谦(2003)发现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更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于鹏(2007)在研究国际“四大”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公司特征条件下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时,发现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越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吕伟、林昭呈(2007)以1997-2004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而流动比率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不大。李平、曲岩(2010)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作为控制变量的资产负债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根据现代的委托理论,注册会计师一旦承接审计业务就分别与被审单位和社会公众形成了关系,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会导致审计人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因此,当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不强,所面对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较大时,审计人员偏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公司偿债能力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二)公司营运能力

公司营运能力是指公司对有限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能力。Kida(1980)在研究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总资产周转率与审计意见类型具有显著相关关系。Chen,Sunandwu(2010)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上客户重要性、制度改善和审计治理之间的关系,他们将1995-2004年间的样本数据以制度变革的2001年为界限划分为两部分,并分别进行了多元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总资产周转率无论是在制度变革前还是在变革后都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显著的影响。黄云炼(2005)选取1999-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中石油化学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审计意见类型为因变量,总资产周转率等10个财务指标作为自变量,研究了相关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总资产周转率越高的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吕先锫、王伟(2007)发现公司营运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表示营运能力的不同指标可能会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相同,在他们所采用的自变量中,流动资产周转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将流动资产周转率看作是公司营运能力的代表性指标,而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公司营运能力不具代表性。根据现代的委托理论,当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强时,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较好,反之则较差。注册会计师在可实现审计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使自身风险最小化,当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越弱时,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公司的营运能力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三)公司盈利能力

公司盈利能力是指公司赚取利润和持续经营的能力。Dopuch,HolthausenandLeftwich(1987)第一次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公司是否亏损对其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相关。Bellandtabor(1991)根据审计报告中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原因对样本进行分类,与Dopuch,HolthausenandLeftwich(1987)的研究结果一致。Chen,ChenandSu(2001)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审计意见更改的影响因素,发现净资产收益率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mariaandCristina(2007)研究了上期盈利状况、资产负债率等因素对公司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司以往的盈利状况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Kam-waHLai(2009)以审计费用披露要求公布时间为条件,研究了与审计意见更改相关的影响因素,将审计意见的更改作为被解释变量,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公司当年及上年是否亏损等作为解释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公司当年及上年是否亏损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Gul,SamiandZhou(2009)研究了反向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因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文章以1995-2000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章永奎、刘峰(2002)的研究显示,公司的盈利状况影响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亏损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比盈利公司要大得多。唐跃军、左晶晶(2005)通过对2000-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多角度研究,发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江岭(2008)对可能影响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9个市场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盈利水平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的影响。刘继红(2009)对2001-2006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伍利娜、朱春艳(2010)选取2000-2008年所有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审计治理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对公司当年是否亏损、资产负债率等自变量对审计意见类型影响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当年亏损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根据风险理论及审计风险决定模型,审计风险的产生不仅包括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还借款或倒闭从而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所造成的营业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时,为了减轻自身的审计风险,往往会考虑到被审计单位所面对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当被审计单位盈利状况较差时,公司所面临的经营失败和倒闭的风险就大幅增加,注册会计师为了减轻责任、回避风险,会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公司的盈利能力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四)公司现金流动效率

公司现金流动效率不但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公司资信、盈利水平,还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估价从而影响公司价值。Levitanandknoblett(1985)以注册会计师是否为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为被解释变量,以一些财务指标为解释变量,发现现金流动状况好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小。mutchler(1985)挑选了238个生产制造公司作为样本,发现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有显著影响。Chen,ChenandSu(2001)的研究显示,在全样本条件下,现金流动效率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而剔除了一些特殊样本之后发现现金流动效率与审计意见没有显著相关性。Kam-waHLai(2009)发现经营性现金流动比率低的公司更可能获得持续经营疑虑的审计意见。田利军(2007)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动量越大的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现金流动效率高时,说明公司的现金管理比较有效,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公司内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就会大幅下降,根据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和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在对这类公司出具审计意见时通常会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公司现金流动效率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五)公司发展能力

公司发展能力是指公司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是反映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公司的发展能力越好,意味着公司长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就越好,持续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就越大。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发展能力应该持有相应的职业谨慎,一旦对公司持续经营审计失败,那么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因此,注册会计师面对发展能力强的公司,一般都会倾向于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之则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以降低其将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由此,本文提出假设5。

H5:公司发展能力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三、研究样本和变量

(一)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2005年5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股改的开始。当年8月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股改开始大规模推行,上市公司的管理以及资本市场的功能借此得以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有所改变,可能会对其出具审计意见类型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选取2006-2009年沪深两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数据不全及数据异常的公司,共选取样本公司5579个。样本数据分别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省略)、深圳证券交易所(省略)、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所有数据均已经过笔者的认真核对。本文的数据处理主要运用excel2003和SpaSS17.0统计软件。

(二)研究变量

1.因变量――审计意见类型(op)

本文用审计意见类型(opinion,简写为op)作为因变量,它是一个虚拟变量,定义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op为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op为0。

2.其他研究变量

从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动效率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出发,选取了6个解释变量和5个控制变量,详细见表1。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首先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主要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方法,结果见表2。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公司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是在0.01的水平上与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在0.01的水平上与审计意见类型显著正相关;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的满足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不显著。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公司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的满足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都在0.01的水平上与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在0.01的水平上与审计意见类型显著正相关。本文以下部分将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这些结论作进一步的检验。

(二)多变量回归检验

本文根据被解释变量op、6个解释变量和5个控制变量建立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为:

opit=α+β1CRit+β2Dait+β3atit+β4Roeit+β5ioSRit+

β6RoGit+β7Lnait+β8popit+β9pRoeit+β10pLaCeit+

β11timeit+ε

本文采用了强制性进入策略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并对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变量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从表3来看,回归方程的F检验统计量显著性很强,这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线性关系显著,符合线性模型。从表4来看,解释变量之间共线性较弱(容忍度均接近1,膨胀因子均小于10),说明模型的效果较好。

从表4来看,总资产周转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满足率的参数估计值都在1%的水平上与预测符号相符,这验证了假设2和假设4;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与假设3和假设5不符;而流动比率的参数估计值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但是资产负债率的参数估计值显著性不强,说明短期偿债能力强的公司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长期偿债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不显著,未能验证假设1。

五、研究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短期偿债能力强的公司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一点可以从资本市场有效性及信号传递理论方面来解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弱式有效的发展阶段,相对于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的信号能够较容易被投资者了解,加上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关系,这就促使注册会计师可能会更加注重公司所面对的短期偿债风险。二是营运能力越强、现金流动效率越好的公司,越不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表明公司的营运能力越好、现金流动效率越高,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小,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三是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本文选择本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代表盈利能力,而短期内盈利能力的强弱给公司的经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毕竟是很有限的,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大的变动,因此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不大;而发展能力代表的是公司长期发展潜力,短期内对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不大。

(二)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公司管理者、投资者、监管者和注册会计师都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对公司管理者来说,在公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在保持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在一个合理比例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公司的短期偿债风险,努力提高公司资产的营运能力,增加现金流,高效地运用公司资金,以尽可能避免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次,对投资者来说,如果是短线投资,可能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效率以及现金流动效率对投资收益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再次,对监管者来说,在关注公司整体财务能力的同时,需要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资金周转率和现金流动效率作出更加严厉的监管;最后,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在出具审计意见之前,为了能够在尽可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可以着重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短期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和现金流动效率以便出具更加准确的审计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1]于鹏.公司特征、国际“四大”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7(2):53-59.

[2]吕伟,林昭呈.关联方交易、审计意见与外部监管[J].审计研究,2007(4):59-65.

[3]李平,曲岩.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0(5):97-99.

[4]黄云炼.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10):30-36.

[5]吕先锫,王伟.注册会计师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7(1):51-57.

[6]江岭.关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的一项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25-129.

[7]刘继红.国有股权、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9(2):32-38.

[8]伍利娜,朱春艳.股权分置改革的审计治理效应[J].审计研究,2010(5):73-80.

[9]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6-120.

[10]JosephV.Carcello,DanaR.Hermanson,andH.FenwickHuss.Going-Concernopinions:theeffectsofpartnerCompensationplansandClientSize[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0,19:68-76.

[11]CharlesJ.p.Chen,ShiminChen,andXijiaSu.profitabilityRegulation,earningsmanagement,andmodifiedauditopinions:evidencefromChina[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1,20:10-28.

[12]ShiminChen,SunnyY.J.Sun,Donghuiwu.Clientimportance,institutionalimprovements,andauditQualityinChina:anofficeandindividualauditorLevelanalysis[J].theaccountingReview: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2010,85:127-158.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6

一、关于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审计报告准则”),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原审计报告准则施行六年来,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并在实务中产生一些问题。从近年来审计报告的质量看,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准确,用词规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使用。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大为降低。

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要素和格式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异,妨碍了审计报告的通用性。在审计报告国际协调方面,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前身)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指南第13号——审计师对会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的要素、格式、报告类型等进行了规范,1989年和1994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1994年的修订主要以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58号——对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报告》及1993年英国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为基础。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在2001年6月召开的北京会议上,审计实务委员会批准对《国际审计准则第700号——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报告》(iSa700)修订稿。当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审计报告在要素和格式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一致。为遵循国际惯例,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急需对原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规定,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目前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相当部分的执业人士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是真实的;法律界则认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应是审计结果的真实,不能说审计过程真实就是审计报告的真实。从国内外审计实践看,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通同舞弊的可能,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并尽到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出具的审计报告仍然可能是失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法律通常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免责条款。因此,修订后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但不提及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以弥合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的理解差异。此外,对审计报告合法性的定义过于空泛,因此也一并删除。

2、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

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人更加清楚地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性质。引言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各自的责任,范围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发表意见的基础,并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

与原审计报告格式相比,修订后的准则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删除引言段中对其责任的描述以及范围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通常受到了严重限制,未能完成重要的审计工作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应在审计报告中出现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程序等内容。

3、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审计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将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理解为撤离被审计单位审计现场的日期,而该日期往往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签署会计报表的日期,这样就导致在会计责任尚未明确时注册会计师就已承担了审计责任,颠倒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修订后的准则删除了“外勤”二字,将审计报告的日期明确为完成审计工作的日期,即注册会计师完成了所有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日期。注册会计师在界定审计工作完成日时,须考虑:(1)应当实施的程序已经完成;(2)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的事项已经提出,被审计单位已经作出或拒绝作出调整或披露;(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已经正式签署会计报表。

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

一贯性是指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从审计理论和实务看,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则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则不用提及。因此,修订后的准则将意见段中的“一贯性”删除。

5、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认为必要,可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这条规定给某些注册会计师随意操纵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留下了空间。近年来,在实务中存在着把应当发表意见的事项简单地放到意见段之后予以说明、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已经给会计报表使用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严重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有用性。针对这种情况,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规定除特殊情况(持续经营问题和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同时,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这一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效遏制以强调事项段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对规范审计报告,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6、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但“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内涵尚需进一步明确,是否包括《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能否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明确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直接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和公允的直接依据和重要尺度,而且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体现了《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因此,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7、其他方面的修订

(1)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避免了原来用词的生硬和主观印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意见段之前披露发现的影响会计报表公允反映的重大事项,同时明确了在审计报告基本内容上与其他意见类型的区别。

(2)删除了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中作了规定,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作了描述,因此删去。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7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意见收买风险承受能力道德底线

一、引言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审计意见收买行为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用基础产生了怀疑。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审计师变更和审计收费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审计意见收买可能不一定需要通过审计师变更来实现,如采用向现有审计师支付异常审计费用的方式。实际上,随着监管部门对变更事务所信息披露的要求进一步严格,上市公司通过提高审计费用不失为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因此通过审计收费来检验审计意见收买行为逐渐得到了关注(陈杰平等,2005;朱小平和郭志英,2006;唐跃军,2007)。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文献多主要围绕审计意见收买的结果,较少就审计意见收买动机进行研究(KrishnanandStephens,1995;耿建新和杨鹤,2001;李爽和吴溪,2002;陆正飞和童盼,2003;王春飞,2006)。审计意见的改善是审计意见收买的目的和出发点,但更深层次的动机是“寻租”,也就是上市公司通过一定方式获得低质量审计意见,以达到“寻租”目的的行为(Lennox,2000)。而作为审计风险变量的盈余管理,更具有不确定性,且较难审计和容易纵,上市公司更容易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会计寻租,收买审计意见。但是审计师参与审计意见收买,会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审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越大,如果事务所考虑了盈余管理风险,事务所审计收费越高。刘运国等(2006)指出盈余管理给审计师带来了风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审计收费越高。但对于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风险不同,审计意见收买不同,伍利娜(2003)间接得出公司为取得配股资格和“保牌”,不惜购买审计意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促使了审计意见收买,但如果审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则收买的可能性较小。多数文献已经指出规模较大如国际四大的事务所,为了其声誉,将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但刘峰、周福源(2007),方军雄、洪剑峭(2008)指出大规模事务所并不一定有较高的审计质量。因为,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其高道德风险的底线更有可能参与审计意见收买。有鉴于此,本文似从盈余管理寻租的角度,以2003年至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研究盈余管理寻租和实际发生的异常审计收费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收买行为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由于信息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性使得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安排诱发上市公司“寻租”行为。虽然审计师的监督有利于约束上市公司“寻租”行为,然而,审计师并不是独立自然人,其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寻租”过程中可能被收买,主动或被动迎合被审计单位。仅从上市公司或者审计师单视角考虑盈余管理方式寻租的合谋过程就显得不足,它忽略了盈余管理租金的分配机制。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占先”角色优势,但优势获得的租金并不由上市公司独自分享,而是通过博弈形成分配格局,即上市公司和审计师等合谋而形成的共享机制。对于审计师而言,参与盈余管理寻租的动机主要就是获得高额的审计收费。审计收费决定着事务所的生存,也是审计师的最大诱惑动因。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将有可能增加审计师的风险。为了弥补配合上市公司,并给出“合理”审计意见的风险而面临被诉讼和声誉损失的可能,必然要求获得高于审计成本的租金。这样,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寻租,就必须通过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等的合谋,才能成功。也就是说,审计师必须成为合谋者,盈余管理才能最终达到转移财富或其他利益的目的。因此,上市公司和审计师有通过盈余管理寻租进行合谋的动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其他条件不变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意见改善正相关,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负相关

由于审计师事务所参与盈余管理寻租,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根据审计风险理论,盈余管理更具有不确定性,且较难审计和容易纵。盈余管理在我国存在高固有风险的问题,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越大,越容易被社会、监管部门发现并受到惩罚,进而会影响到事务所。因此,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越高,上市公司越有动机操控审计费用引诱审计师合谋,即审计意见收买动机越高。因此有:

假设2: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风险水平越大,审计意见收买的可能性越高

刘峰、周福源(2007),方军雄、洪剑峭(2008)都指出,我国审计环境中法律约束机制软化、民事赔偿机制不到位、监管力度弱等问题,未能有效约束审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大规模事务所并不一定有较高的审计质量。另外,审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审计风险进行评估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正常来讲,事务所规模越大、声誉越高,风险承受能力应该越强,但会把自己的道德底线提的比较高,这样大事务所反而容易被收买、产生道德风险,越敢对一些存在重大疑问的财务报表签发较好的审计意见。我国审计市场上出现的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正是法律风险低的一种体现。因此有:

假设3: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审计意见收买的可能性越高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样本选择以2002年至2006年作为估计区间,其他的数据期间为2003年至2006年。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剔除了2007年以前退市的公司;剔除了2003年至2006年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选取2001年之前的上市公司;计算盈余管理选择超过30个上市公司的13个行业类别;上市公司子公司数据来源于各年年报的手工收集。最终获得3612个有效研究样本。除了子公司,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CeR数据库,并使用CSmaR数据库进行抽样核对,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三)变量定义首先,借鉴唐跃军(2007)、方军雄等(2008)的研究,定义t期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和t-1期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之差,使用daf表示异常审计费用。对于审计意见,定义审计意见改善和恶化变量,分别表示审计意见收买行为变量。盈余管理变量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并使用盈余管理程的绝对值|da|。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避亏、保牌和配股动机的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定义ks反映公司亏损盈余管理动机、bp表示保牌盈余管理动机和pg表示配股盈余管理动机,分别表示盈余管理行为的不同风险变量。审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采用耿建新、房巧玲(2005)的研究,使用反映事务所人力资源状况与收入状况作为考察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变量。其次对于控制变量,使用核心资产收益率表示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资产负债率表示财务风险;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表示上市公司经营复杂性,以及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控制规模差异的影响。另外采用哑变量控制权性质区分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以及审计师变更可能与审计意见的作用方向一致,以as加以控制。还控制了行业差异,年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具体变量如(表1)所示。

(四)模型建立本文区分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意见改善和恶化,以盈余管理程度、审计风险与风险承受能力的事务所人力资源和收入水平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以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3个研究假设,其中Qi,t分别表示三种审计意见被解释变量,fixedeffect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描述了模型中的主要连续变量的特征。异常审计收费的均值为0.0308,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公司间的审计收费差别比较大(标准差为748414.7),资产规模大于均值的公司审计收费为860659,而小于均值的公司审计收费为404744.9,整整多了一倍。从均值来看,盈余管理逐年增加,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异常审计收费也相应越高,但是这里还不能说明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上市公司实现了审计意见的收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和财务状况有所恶化。样本中,376家(占10.41%)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中审计收费均值为586617.9,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0743,同时,有204家(5.65%)上市公司收到的不利审计意见较上一年出现改善,201家(5.56%)的审计意见不如上年度。有349家(占9.67%)上市公司变更了审计师事务所,但有43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改善,占总审计意见改善的比例为21.08%,30家(14.92%)变更事务所的公司审计意见恶化。变更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均值为630315,异常审计费用均值为0.003,而没有变更事务所的审计费用为629670.6。样本中共有471家(占13.07%)上市公司发生了当年亏损,审计收费均值为554546.5,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08375。配股公司为272家,占样本公司的比例为7.53%,审计收费均值为595297.4,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23。178家(占4.93%)家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以上,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20。

(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至(表5)。

(1)盈余管理程度、审计意见收买模型回归结果。在进行Logistic回归前,本文计算了模型中主要实验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Spearman相关矩阵。大部分实验变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5,这意味着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较小,可以放在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对于模型1、模型2与模型3的解释变量的ViF值均在2以下,小于临界值1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低的多重共线性。从(表3)可以得到,审计意见模型中实验变量盈余管理程度的系数显著为正,审计意见恶化模型的|da|系数显著为正,而审计意见改善模型中的|da|系数不显著。表明如果不考虑异常审计费用,单独的盈余管理行为是能被审计意见识别的,只能部分支持假设1。异常审计收费系数均不显著。检验结果表明独自的盈余管理与异常审计收费对审计意见都不能得到改善,盈余管理和异常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收买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如理论所述,审计意见收买得到的租金是上市公司和审计师博弈的结果,因此,当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上市公司通过操控审计收费,更有可能说服审计师出具更好的审计意见,且审计意见的改善可能需要关注盈余管理行为风险的大小。对于控制变量,审计师变更与当期非标准意见正相关;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不利审计意见越小;财务风险越大,不利审计意见越多;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对出具非标准意见采取了差别的决策,国有控股与当期非标准意见负相关。此外,在稳健性测试中,使用未凋整的Jones模型得到的盈余管理和异常审计费用变量(lnfee-lnfeet-1)/lnfeet-1,估计结果变化不大。另外剔除了异常审计费用的超过标准差3倍的值后,估计结果也很稳健。

(2)审计风险与审计意见收买的回归分析(表4)中,对于当期非标准意见的估计模型,实验变量ks、pg和bp的系数均显著,而ks*daf、pg*daf和bp*daf的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审计师对同为盈余管理行为的亏损、保牌和配股的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当期亏损和保牌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由于当期亏损和保牌的行为比配股行为的审计风险要高,审计师出于风险的考虑,出具非标准意见的概率越大。配股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由于配股的盈余管理行为风险相对较低,公司出现非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不大,且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未为对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得到标准意见,因此,审计师与上市公司容易达成默契。审计意见改善的估计模型,实验变量ks与ks*daf的系数均不显著,由于当期亏损公司的审计风险较低,且财务状况也决定了其无法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另外,审计师出于自身利益,寻租得不到较多的“租金”,必然不与上市公司合谋,因此,当期亏损公司不能提高审计意见改善的概率。bp与bp*daf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保牌的审计风险通常较高,表明审计风险水平越高,改善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部分支持假设2。对于保牌公司通常为连续亏损的公司,为避免其股票被特别处理或停牌,具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收买审计意见;另外,保牌行为的盈余管理寻租得到的收益要比亏损的寻租要大得多,审计师得到的审计收费必然要大得多,这样审计师有很大的动机参与寻租,损失审计的独立性。pg系数显著为负而pg*daf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配股行为虽然审计风险较低,但上市公司还有可能操控审计收费进行审计意见的收买。审计意见恶化的估计模型中,实验变量ks与ks*daf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亏损行为的审计风险较低,而且审计师获得的审计费用也较低,如果当上市公司操控审计收费进行审计意见收买时,审计师寻租得到的“租金”可能保证不了审计成本与风险,因此可能并不会合谋。而其他实验变量达不到显著性水平,但bp*daf与pg*daf系数是负的,上市公司还是比较关注审计意见的恶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控制变量估计结果中,审计师变更、规模越小、财务风险越大、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越有可能收到非标准意见;审计师变更、规模越小的上市公司的不利审计意见改善的可能性较大;规模越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较低。

(3)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与审计意见收买的回归分析。(表5)的审计意见改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当使用收入水平状况作为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代替变量,实验变量sh1*daf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审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审计师被上市公司说服而改善审计意见的成功率更高。如果使用人力资源水平状况sh2*daf,虽然实验变量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不高,但系数的预期方向一致。因此,估计的结果部分支持假设3。审计意见恶化模型估计结果也表明,两个作为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变量的收入水平状况和人力资源水平状况的系数均显著,daf系数显著为负,而sh1*daf与sh2*daf显著为正,都表明上市公司通过操控审计费用而抑制审计意见下降,收买审计意见。对于两种审计意见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是目前我国审计环境中法律约束机制软化、民事赔偿机制不到位、监管力度弱等问题,导致审计师行为失当被发现概率不高,被概率低。即使被发现、被,其处罚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赔偿的种种限制使赔偿概率非常低,赔偿金额严重不合理,对审计师和事务所的威慑作用不大甚至无效,审计师可能会签发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对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只是追加一些语气缓和的提示。另一方面是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审计师事务所,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处理中的能力较强、对会计准则的以及审计师具有加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甚至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都是博弈的一方,社会公众对其也同样较为信任。但是,也正是这样,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尤其是经济活动复杂性在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在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道德底线反而比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会计事务所更高,也更容易参与合谋谋取经济利益。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小,变更审计师事务所以及保牌行为更可能得到审计意见的改善;资产规模越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较低。此外,稳健性检验中,使用表示人力资源状况和收入水平状况的绝对值作为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变量,得到的结果基本不变,人力资源和收入水平两个变量本身就可以互为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

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可能出现不利审计意见的情况下,管理层通常存在强烈的动机收买审计意见。问题,是上市公司会不会使用盈余管理寻租而收买审计意见,盈余管理行为风险是改善还是恶化了审计意见,而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会不会保证审计质量呢?本文研究了盈余管理寻租、审计风险以及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对审计意见收买的影响,研究结果有,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寻租操控审计费用而改善不利审计意见的证据只能部分的支持,保牌行为要比亏损和配股行为更有可能得到不利审计意见的改善;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越强,道德底线越高,事务所越有可能参与审计合谋,这与部分研究不同,一般研究表明大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加深,对复杂的经济事项的处理,具体准则上更是无迹可寻,而更多的依赖则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这个方面上,盈余管理也会随之加强。另外我国审计环境中的法律、监管制度以及公众舆论压力还不能有效地约束审计师事务所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大规模事务所的高道德底线,使其更容易参与合谋。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债务违约的财务困境成本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7SJD630052)和南京审计学院校级课题“财务教模试验”(项目编号:nSK2009/B1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特征与监管策略》,《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2]陈杰平、苏锡嘉、吴溪:《异常审计费用与不利审计结果的改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年第4期。

[3]朱小平、郭志英:《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增加的信息含量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4]唐跃军:《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与意见购买》,《金融研究》2007年第4期。

[5]耿建新、杨鹤:《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会计研究》2001年第4期。

[6]李爽、吴溪:《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思想、政策效应与学术含义》,《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7]陆正飞、童盼:《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与监管政策》,《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8]伍利娜:《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3年第1期。

[9]刘峰、周福浑:《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0]方军雄、洪剑峭:《异常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损害―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8年第12期。

[11]耿建新、房巧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研究―基于审计市场经验数据的聚类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8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共有159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些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涉及的事项主要包括:(1)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难以估计;(3)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4)控股股东和其他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强调某一重大事项。从审计报告的质量看,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准确,用词规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难以理解和使用。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在独立性方面存在问题,不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从我们的分析看,由于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底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对于上市公司拒绝就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信息披露规范规定的事项做出调整,或者调整后注册会计师认为其仍然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信息披露规范规定,进而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证券交易所应当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后,立即对其股票实行停牌处理,并要求上市公司限期纠正。在这种压力下,上市公司规避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动机明显增强,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压力也大大增加。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在能够确定被审计单位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不再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由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甚至出具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一来,就回避了对上市公司是否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表意见。当然,根据有关部门的核查,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同样存在着一定问题,这种报告的隐蔽性更大,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的危害也更大。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2001年上市公司的159份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对2001年之前的审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现对其中的几个共性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与大家讨论,并就如何出具审计报告谈一些意见。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并不针对哪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注意,使审计报告质量在以后年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关于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1997年到2001年约有150份审计报告明确提及了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其中55份为拒绝表示意见,4份为否定意见,61份为保留意见,30份为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

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在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或在保留意见段之后增加说明段提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也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拒绝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提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极少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提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许多会计报表使用者反映,一些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及其披露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说明段中的表述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审计意见类型却差异很大。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简单地放在意见段之后,或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意见的审计报告,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作用。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重大不确定事项。对不确定事项,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1.不确定事项不等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确定事项包括或有事项,但范围比或有事项大,主要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事情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任何不确定事项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发生的事项,二是尚未发生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对已经发生的事项有可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对尚未发生的事项则无能为力,审计证据有可能在将来才能获取。因此,不确定事项并不等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遇到不确定事项,就简单地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

2.不确定事项不等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确定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两码事。如果被审计单位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了适当会计处理和披露,就不算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不确定事项。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后增加说明段,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如果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3.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且被审计单位已按其他基础重新编制了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6号——特殊目的业务审计报告》的规定办理。

4.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管理当局拒绝就持续经营能力作出书面评价,而会计报表仍按持续经营假设基础编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关于对重大事项强调问题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共有124份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意见段之后增加了说明段,其中97份为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7份为意见段之后带说明段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涉及的事项主要包括八项减值准备计提、未决诉讼、大额逾期借款、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交易事项的法律手续不完备、关联方占款以及为关联方担保等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提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前任注册会计师或专家的工作、补贴收入、非经常性损益、一次性交易取得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发生变更等。上述事项固然属于重大事项,然而有些事项放在意见段之后的说明段是不合适的,需要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把问题搞清楚。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我们在近期修订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中明确规定,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在无保留意见或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说明段:(1)强调有关持续经营的重大事项;(2)存在可能影响会计报表的重大或有负债;(3)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发生变更且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4)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与已审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不一致;(5)更新前期审计意见;(6)强调某一重大事项(持续经营除外)。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说明段中指明,“此外,我们提醒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本段内容并不构成对会计报表的任何保留,也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一方面可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某些会计师事务所以描述事项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防止把本应发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见的事项放在意见段后表述,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更加明确地理解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此外,我们还在起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5号——审计报告(试行)》中作出了一些禁止性的规定,限制把某些事项放在意见段之后的说明段中作出表述。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问题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约有50份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涉及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其中28份为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10份为保留意见,12份为拒绝表示意见。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中,涉及坏账准备的比重较大,有41份,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份,存货跌价准备7份,长期投资减值准备9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份,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份,在建工程减值准备4份,委托贷款减值准备2份(有的审计报告涉及若干项减值准备)。此外,还有若干份审计报告仅仅提及了应收款项本身,未明确提及减值准备问题。

从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出于增发、配股或保持业绩的需要,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另一种倾向是为以后的资产重组、扭亏为盈、保住上市资格或避免St处理打基础,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从50份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仅在意见段之后的说明段中描述了被审计单位计提减值准备的事实,而未对减值准备计提的充分性与合理性作出实质性判断;还有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以审计范围受限从而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由,同样未对减值准备计提的充分性与合理性作出实质性的判断。应当指出的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属于会计估计而非不确定事项。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以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复杂性有关,但也反映了某些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存在问题、未能勤勉尽责的情况,从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大大降低,浪费了社会资源。

为了进一步规范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我们在近期起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5号--审计报告(试行)》中明确规定:(1)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是合理的,并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决定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说明段对重大会计估计事项作出强调;如果管理当局作出了重大会计估计变更,且变更是合理的,并进行了适当的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说明段,以强调说明有关会计估计的变更事项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2)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不合理,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3)如果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以致无法评价重大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

关于提及其他主体的工作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9

【关键词】高管薪酬;异常审计费用;审计意见收买

一、问题的提出

审计意见收买的研究包括收买动机和结果的研究,现行有关审计意见收买的经验研究主要围绕审计意见收买行为发生和结果的研究,较少就审计意见收买动机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的方法也主要是根据审计师变更前后审计意见的改变来判断审计意见收买,而较少通过审计费用来检验审计意见收买。吴联生(2005)、陈杰平等(2005)研究发现异常审计收费的提高与不利审计结果的改善正相关。朱小平和郭志英(2006)从审计师不变更的视角出发,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收买意图与审计费用增加显著正相关。唐跃军(2007)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意见收买的影响,发现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审计意见收买行为缺乏制衡作用,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审计费用的异常增加实现审计意见的收买。

上述文献都没有就高管报酬是审计意见收买的动机进行研究,审计意见的改善是审计意见收买的目的和出发点,但更深层次的动机是“寻租”。在信息不对称和高管权力影响下,合约的不完全性使高管激励报酬安排可能诱发高管“寻租”行为,增加公司成本(Bebchuketal.,2002;BebchukandFried,2003)。外部审计师的监督有利于监督和约束高管“寻租”行为,然而,审计师并不是超然的独立自然人,契约经济人的性质决定了其在高管激励报酬“寻租”过程中可能被收买,出具有利于高管达到目的的审计意见。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审计费用角度,检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报酬安排中是否存在审计意见收买行为;研究发现,高管激励报酬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收买的动机,但收买并未成功。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对审计意见收买的研究,既检验了审计意见收买的动机,又检验了审计意见收买的结果。

二、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往往意味着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缺乏公允,有研究表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对公司市场价格有负面效应(李增泉,1999;张奇峰,2007)。上市公司高管一般不愿意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一方面因为直接影响自身基于公司会计盈余或市场业绩的报酬;另一方面因为股价的下跌会降低公司市场形象,影响以后公司经营和报酬多少,甚至会引起被解雇的危险,高管报酬越高,这种潜在的风险越大。同时,审计意见收买具有“成本效益原则”(陈杰平等,2005),激励报酬越高,高管收买审计意见的边际“效益”越大。因此,当为了获取高额的报酬,而预期审计师会出具不利审计意见时,高管有可能通过支付异常审计费用,以收买审计意见。

审计师是有限理性经济人,一方面要为出具不合理审计结果承担责任和风险;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取高额审计收益。正常情况下,审计师出具合理审计意见,并根据所承担的审计风险、支付的审计成本、合理的审计收益要求被审计客户支付审计费用。当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并影响高管报酬“寻租”时,高管以超额支付审计费用为由要求审计师出具有利于自身的审计意见,审计师会权衡超额审计费用与出具不合理审计意见所承担的风险、责任的大小,超额审计费用越多,审计师的审计收益越多,越有可能与高管利益趋于一致。这种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是随高管激励报酬的增加而增强,收买成功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管薪酬越高,通过支付高额审计费用进行审计意见收买的动机越大,成功实现审计意见收买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研究设计

为检验本文假设,参照Simunic(1980)、陈杰平等(2005)、唐跃军(2007)等研究,本文构建oLS回归模型1和Logistic回归模型2:

模型1为审计费用模型,用以检验高管薪酬是否是审计意见收买的动机,解释变量为LnSit、Qit-1*LnSit。模型中控制变量的设置参考了Simunic(1980)等研究的经典审计费用模型,主要包括控制客户规模、审计风险、审计复杂程度、审计师类型等变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预期,高管激励报酬越大,特别是在上期审计意见处于不利情况下时,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更大,并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此时高管激励报酬将和审计费用高度相关,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将显著为正。α0为常数项,α1—α8为回归系数,?渍it为残差项,其余各变量定义参见表1。

模型2为审计意见模型,用来检验高管激励报酬对通过支付异常审计费用实现成功审计意见收买结果的影响,解释变量为异常审计费用变量ΔFeeit和交叉项LnSit*ΔFeeit。β0为常数项,β1—β6为回归系数,ηit为残差项,其余各变量定义参见表1。与陈杰平等(2005)、唐跃军(2007)等研究把审计意见按对收买审计意见方的不利程度分成三类或更多类不同的是,本文只把审计意见分成非标准无保留和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两类。另外,唐跃军(2007)在计算异常审计费用时没有考虑审计费用的内生性问题,直接用前后两期的审计费用之差来衡量。陈杰平等(2005)考虑到了审计费用的内生性问题,利用经典审计费用模型的前后期残差项之差作为异常审计费用的标准,但审计费用模型的残差项是根据各年数据回归得出的,而不同年份的残差项除包含了用以收买审计意见的异常审计费用外,还有可能包含了各年份特殊的信息,前后期残差项之差就不能完全衡量用以审计意见收买的异常审计费用。本文结合陈杰平等(2005)的研究方法,考虑审计费用的内生性,利用模型1中的残差项来计算异常审计费用。首先根据全部样本数据回归得出各样本公司年的残差项?渍it;然后计算各样本公司年的异常审计费用ΔFeeit=?渍it-?渍it-1。本文预期高管激励报酬越高,审计意见收买动机越强,收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将显著为负。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2002—2005年的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当年上市的公司部分数据不全的公司。为避免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流通股权结构变动的影响,同时剔除2005年开始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在去除被动变更审计师的公司后,最终确定4027个样本公司年观测值。

表2是变量间相关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变量间相关性显著,但自变量间相关系数远小于0.8,可以认为自变量间均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变量LnFeeit与自变量LnSiZeit、LeVit、Roait、aUDitoRit、SQSUBSit、LnSit单变量显著正相关,与自变量Qit-1单变量显著负相关,从单变量分析看,较高的高管报酬有通过支付较高审计费用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因变量与自变量Qit-1、LeVit、Roait、ΔFeeit显著正相关,与LnSit显著负相关;高管报酬较高的公司通过支付超额审计费用也不能成功收买审计意见。

表3第1栏是模型1从审计费用角度考察高管报酬是否是审计意见收买动机的回归结果,第2栏、第3栏、第4栏是稳健性检验结果。模型回归都控制了年度和行业的影响,拟合优度分别为0.33、0.56以上,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均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1的D-w值接近2,不存在严重自相关性,并通过异方差统计检验。表3第1栏数据显示,模型1各控制变量回归系数与预期符号一致,其中LnSiZeit、LeVit、inVeRCit、SQSUBSit、aUDitoRit均与因变量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年度审计费用受客户规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审计师类型等因素影响。解释变量Sit、Qit-1*Sit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意味着高管报酬较高的公司往往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当上期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高管报酬较高的公司支付审计费用的显著增大,表明高管报酬高的公司有通过支付异常审计费用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支持本文假设。

表4第1栏是模型2从审计费用角度考察高管报酬对审计意见收买成功可能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第2栏、第3栏是稳健性检验结果。表4第1栏数据显示,控制变量LeVit、Roait、Qit-1与审计意见类型显著相关,表明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要考虑客户财务风险、盈利能力和上期审计意见。LnSit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解释变量ΔFeeit的回归系数与预期一致,但不显著,而Sit*ΔFeeit的回归系数与预期不一致,意味着审计意见收买不成功,不支持本文假设。

为进一步检验高管激励报酬对上市公司通过审计师变更进行审计意见收买的影响,以下通过高管激励报酬变量的不同定义,对各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一)模型1的稳健性检验

表3中第2栏、第3栏是以高管激励报酬中位数、上1/4为标准把高管报酬定义二分哑变量,第4栏是以年度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和资产自然对数比值替代年度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的自然对数,对模型1进行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数据显示不改变研究结论,支持本文假设,即高管薪酬是通过支付高额审计费用以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之一,高管薪酬越高,越有可能通过支付高额审计费用以收买审计意见。

(二)模型2的稳健性检验

以高管激励报酬中位数为标准把高管报酬定义为二分哑变量、以异常审计费用分别为哑变量和连续变量对模型2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表4中第2栏、第3栏,除异常审计收费ΔFeeit的回归系数变为正向外,其余结果不改变,仍不支持本文假设。

四、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高管报酬通常被认为是审计意见收买的动机之一,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5年数据为样本,从审计费用角度检验了高管激励报酬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收买动机和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高管薪酬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这种正相关性在上年度审计意见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加剧,表明为了获取高额报酬,上市公司高管有可能通过支付超额审计费用以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不过通过审计意见对异常审计费用的回归检验,没有发现通过支付异常审计费用实现成功收买审计意见的目的。

根据上述研究认为,金融危机下不能以一纸“限薪令”取代对管理者薪酬契约的监管。审计作为有效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加强管理者薪酬的审计,提高管理者薪酬制定信息的透明度,可能是提高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手段。

当然本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需在以后研究中加以改进,如高管激励报酬变量本身是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回归过程中需要控制其内生性;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权激励越来越多,考虑高管股权激励报酬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杰平,苏锡嘉,吴溪.异常审计收费与不利审计结果的改善[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7(4):1-27.

[2]唐跃军.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与意见购买——来自2004—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7(4):114-128.

[3]吴联生.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特征与监管策略[J].经济研究,2005(7):66-75.

[4]张奇峰.政府管制、公司控制权安排与独立审计需求——来自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费用的经验证据[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5]朱小平,郭志英.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增加的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6(2):64-68.

[6]antleR.,theauditorasaneconomicagen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2,2(2):503-527.

[7]Bebchuk,L.a.,andFriedJ.m.,executiveCompensationasanagencyproblem[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3,17(3):71-92.

[8]Lennox,C.Docompaniessuccessfullyengageinopinion-shopping?evidencefromUK[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0(29):321-337.

审计意见的作用篇10

2012年沪深两市出台了新的退市规定,在新增的8项退市条件中,将非标审计意见的纳入无疑是一大亮点。审计意见,作为独立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第三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鉴证,越来越为投资者所重视,并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审计意见对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即审计意见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一直是审计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如果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即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那么各方的压力和诉求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审计意见行为便是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围绕上述两个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为资本市场审计制度安排和监管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独立审计制度和审计市场等各项基础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审计意见的相关实证研究也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为此,本文在借鉴廖义勇(2012)提出的审计意见行为“后果――动因”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与评述,以期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指引与研究范式。

二、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与经济后果

由独立第三方出具的的审计意见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能否为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后果是我们在研究审计意见行为时所首要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若审计意见能够向市场传递私有信息,从而改变报表使用者关于公司未来现金流入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的预期,利益相关者将依据新的预期展开相应的行动,如在资本市场上买入或卖出证券、停止或增加对客户的贷款、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等。

相关学者主要从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审计意见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就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而言,根据划分审计意见类型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即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内容,我们可以将有关市场反应的相关研究分为非标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接下来,我们将从非标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审计意见与融资约束这三个方面对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与经济后果相关文献进行论述。

(一)非标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指审计报告的对公司年报的信息质量所做的评价,一旦被出具非标意见,说明企业未能满足年度财务报告合法性、公允性、一致性的要求,其所公布的盈利数字被操纵的可能性比其他企业大,未来的现金流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高,投资者对此作出相应反应,直观表现为股价的下跌和交易量的变化,一般用股价变化作为市场反应的量化指标.

国外观点有:Choi和Jeter(1992)认为保留审计意见降低了股票价格的盈余反应系数。Dodd(1984)和elliott(1982)通过比较标准公司与非标公司之间的市值差异,表明市场对非标意见表现出弱的负反应。melumadn.D和amirZiv(1997)对非标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运用m―Z模型描述了非标意见、被审计公司管理当局报告选择行为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ameen,elsieC,Chan,Kam,Guffey,Darylm(1994)通过对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信息公布之前会有负的市场反应,而对于信息公布后,没有显著的市场反应。

国内观点有:廖义刚(2012)提出了基于“后果―动因”的研究框架。赵静(2002)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对2001年年报中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与保留意见没有显著的负反应。但是,恽碧琰和阚京华(2008)认为证券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以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代替更为严厉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行为有所识别,对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较为反感。陈梅花(2003)认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并不充分,审计意见对股票投资者的影响不明显。郭志勇和陈龙春(2008)认为我国证券市场能够识别按实质性内容分类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的差异,但不能识别按外在形式分类的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之间的差异。肖序,周志方(2006)认为非标准审计意见与股价超额收益增量呈负的弱价值相关性,而且2003年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价值相关性和决策有效性提升作用明显。

(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GoingConcernopinion),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出具的一种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国内外研究观点主要为:taffler、Chen(1996年)和吴佳(2011年)他们认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一定信息含量,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请行为的反应程度;Firth(1978年)、Ball(1979年)、Dopuch(1987年)、mutchler(1985年)、张晓岚和宋敏(2007年)他们也认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市场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表现出显著的负反应,同时市场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显著大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黄秋敏和张天西(2009年)也认为市场对首次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市场对无法表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面反应均显著高于对强调无保留和保留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反应。但是有些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elliott(1982年)认为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事项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难以严格区分,以及财务报告信息的干扰等原因,尽管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向,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本身具有信息含量;邵瑞庆、崔丽娟(2006年)和焦烨妍(2005年)他们认为由于审计报告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缺乏实质判断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并不明显。综上可知,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的,对市场产生显著的负向反应,同时市场对无法表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面反应显著高于对强调无保留和保留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反应。

(三)审计意见与融资约束

审计意见对贷款融资的影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没有统一的观点,这里存在着信号传递理论与披露制约理论之间的论争。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具有信号显示效应,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能够作为一种可信的承诺,向商业银行传递信号,增强其财务报表的可信性,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披露制约理论认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具有披露制约效应,被审企业为了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有可能披露对企业不利的信息,这样反而不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通过对银行业的调查发现,对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银行对其授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被出具持续经营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的公司;同时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所得到的银行贷款利率将更低(Firth,1978;张纯和吕伟,2007)。而对于首次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而言,好的审计意见将向市场发出该公司资产质量良好的信号,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从而提高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使融资约束问题得到改善(Seipel和tunnel,2000;Copley和Douthett,2002)。获得银行贷款方面,获得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以及提供较少的担保费用比例(高雷,戴勇和张杰,2010)。在贷款利率方面,银行的货款利率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与借款企业的审计意见有关(胡奕明和唐松莲,2007)。

这些证据表明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可以引导资本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这些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也表明了环境差异的潜在影响(朱凯和陈信元,2009)。

除上述研究之外,寻找多个有效变量以预测公司可能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是检验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的延伸研究。若能找到恰当的变量能够准确地预测审计师将出具的意见类型,就说明审计意见不具有增量信息,反之则说明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mutchler发现,多元判别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审计师是否出具GCo。Dopuch等将市场变量引入审计意见预测模型后,模型预测GCo的精确率高达66.7%至88.9%,而预测诉讼导致的保留意见的精确度为12.8%至40.4%。上述研究均表明,审计意见尤其是GCo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预测的,这对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提出了挑战。

三、未来发展与展望

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及其出具行为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对这一领域的系统考察不仅有助于理论界深化对审计意见行为机理的认识,还将有助于改进审计实务。基于此,本文依据廖义勇(2012)提出的审计意见的“后果――动因”分析框架,从审计意见类型的不同分类标准、对融资决策的影响等视角分析了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进而分别客户、审计师特征以及法律层面分析了影响审计意见出具行为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审计意见领域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以期为我国审计意见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方向指引。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未来国内审计意见领域的实证研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在研究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时,由于财务报表与审计意见是同时的,因此需要有效地分离财务报告信息和审计意见信息,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已经披露了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的情况下,GCo是否还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就是一个值得质疑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因此,应特别关注检验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的延伸研究,即,寻找多个有效变量以预测公司可能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若能找到恰当的变量能够准确地预测审计师将出具的意见类型,就说明审计意见不具有增量信息,反之则说明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