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日常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8:00

老人日常护理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防止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外,更重要的是搞好对糖尿病人,尤其是糖尿病老人的家庭护理。糖尿病一旦发生,几乎伴随终生,长期服药又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特别是由于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大多数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战胜病魔的信心丧失。针对这种情况,病人一旦确诊,我们应安慰同情,同时宣传糖尿病发病、预防、治疗的有关知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最重要的是饮食的控制。严格控制饮食标准,应熟练掌握糖尿病饮食计算方法。在控制每日总热量标准的前提下,增加高纤维素、低脂肪饮食,每餐少食,每日多餐。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原则是“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均衡的饮食。”饮食中供给的热量足以维持日常活动,并使糖尿病病情稳定。每日摄入总热量约25-35Kcal/Kg为宜,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在饮食中比率下降,占总热量的20%,并要根据肾功能酌情增减。由于糖尿病、肾病本身易产生高血脂症,故应避免食用含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及皮、蛋黄、鱼子、猪油、牛油等。有明显浮肿或伴有高血压时,应严格限制水分,每日摄入量≤1000ml。并限制钠盐(每日2-3g),选用含钠低的食物。

老年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时最怕出现低血糖反应,因为老年糖尿病人出现低血糖反应易引起心肌梗塞及脑血管意外。家庭最好购买家用的血糖测量仪和测量尿糖的试纸,按时给糖尿病老人测血糖、尿糖,但这种自测不可替代定期的医院测量。如果发现血糖有波动,应及时就医。对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老人需注意注射剂量和时间:一要准确,在饭前半小时注射;二要注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出现组织硬结;三要严格进行局部消毒,以防感染;四要注意有无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过量的不良反应;五要注意观察糖尿病老人有没有低血糖现象,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口服糖类食物,对较重者应立即送到医院就医。

对患有轻型糖尿病的老人应鼓励其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煅炼,从而避免身体发胖,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重症者如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并发症,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根据病人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对伴有高血压及缺血性心脏病者,剧烈运动可加重心血管的负荷,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故在运动前,应做严格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同时,对运动强度也应有所限制。

老人日常护理篇2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大多数老年人是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所以基本上形成的是家庭养老方式。但此后不久,这种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一项调查表明,现在日本老人与子女的同居率为49.3%,比20年前减少了将近20%。随着老人与子女分居生活的方式被广泛接受,加上少子(女)化进展较快,以及承担护理责任的儿女也已进入老龄,单单依靠家庭养老已越来越靠不住了。介于以上种种原因,日本政府经过反复酝酿,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以1997年出台的《护理保险法》为基础的“护理保险制度”。

《护理保险法》规定,凡40岁以上的人都必须加入“护理保险”,每月交纳一定的保险费,成为被保险者。而被保险者(原则上为65岁以上的老人)在需要接受护理时,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享受保险。经过“护理认定审查会”的审定,在确认了符合提供保险的资格并核定了“护理等级”之后,便可得到国家提供的相应的护理服务。这时候,原则上只需支付整个费用的10%。

日本的养老护理服务总的可以归纳成“在宅服务”和“设施服务(即在养老机构接受全方位的服务,并在那里安享晚年)”。日本政府更为鼓励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所谓“在宅服务”,并为之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援助。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常见服务。

1.家庭护理员上门对卧病的老人进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身体护理(饮食、入浴、排泄等)、家务(烧菜、盥洗、打扫房间、购物等)以及生活咨询等。

这些护理员一般都要先接受学习培训,然后通过国家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取得等级资格证书。由于人手短缺,很多再就业的人边干边学,然后参加考试。

2.定期早晚用车接送老人到设在养老院里的或单独设立的“日托护理中心”,对他们进行包括入浴、用餐、日常生活训练、生活指导等各种服务。

这时,老人的家庭成员就可以在精神和体力上得到必要的休整。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调节。有的一直卧床在家的老人,在开始每周两次的“日托”以后,不仅注意起了自己的修饰,表情也变得开朗起来,并对整个星期的生活都表现出了热情。

3.把老人暂时送到养老院等机构接受短期的护理服务。在家庭成员因病或有事不能护理老人时,这一服务为家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这项服务中,家庭的护理者也可以短期滞留,学习并掌握护理技术。

除此之外,还有“上门入浴护理”、“上门看护”、“福利用具的借贷”等多项服务。种类繁多的服务项目和福利设施,为那些因护理老人而身心疲惫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休整的时空,使得居家养老得以顺利进行。

有一位91岁的老人,过去一直是他单独护理自己的妻子。老先生时刻都不能离开她,因为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妻子随时都可能做出没有理智的事情,如走失了。而在享受护理保险之后,老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时空。根据护理计划,老人的妻子每周两次有车接送享受“日托护理”;家庭护理员每周三四次上门进行短时间服务;每周一次的护士“上门看护”;每周接受几天的“送饭上门服务”(地区公益部门开展的非盈利服务);每个月还有一个星期的“短期入所生活护理”。这样,老先生不仅可以在妻子被“托出去”的时候休憩身心,而且还能利用妻子“短期入所”的时间外出旅游一次,使生活变得更充实、心情更愉快,回来照顾妻子更尽心。

值得钦佩的是,日本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很多都是从专门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男青年。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很热爱和尽职,而且整个日本社会也绝没有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投以轻蔑或歧视的目光。

下面再介绍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远距离护理”。

老人日常护理篇3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现代人们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人口老龄化也逐渐成为社会常态,我国是人口大国,老年人的数量庞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关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因此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护理已成为重要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护理服务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大多为421式的组成模式,在此基础上的子女养老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巨大负担,单靠家庭成员进行养老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保证老年人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时有悲剧发生。因此,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已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更好的履行相关责任,一个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2],但现阶段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条件还不完善,能力有欠缺,制约的因素比较多。故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抽样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市人口较多的社区中选取其中3个,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362名老年人按年龄分为3组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一组为60~65岁,共180名;另一组为66~70岁,共130名;最后一组为71岁以上的老年人,共52人。所抽选的老年人都具有自我行为能力,不存在认知缺陷和沟通障碍;所有老年人均为自愿配合调查。

1.2方法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有老年人当场匿名填写相关资料,以及老年人自我书面表述反映相关情况。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护理需求程度通过调查显示老年人在居家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平均数超过了60%,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护理服务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加,见表1。

2.2护理需求原因通过调查得知,大多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主要表现为:①日常生活需求,老年人受到年龄和身体素质的限制,其日常生活常常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其日常的活动受到极大的制约,尤其是部分单独居住的老年人。②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一些简单的医疗需求也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去医院就治往往压力更大,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居家护理;③有的老年人单独居住,缺乏家人陪护,精神世界极为空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老年人形成孤僻、不安、郁闷、烦躁等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居家护理服务,促进精神慰藉。

2.3影响因素居家护理服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经济条件不允许,现阶段的居家护理基本都是有偿服务,对于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或者个人来说,居家护理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需要护理但是不具备护理能力;②个人原因,部分老年人对于居家护理的理解不够,认识不全面,觉得没有必要实施居家护理;③部分家庭内部矛盾多,纠纷多,居家护理难以实施;④老年人居家护理机构缺乏,现有的护理机构也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如护理人员不足、护理不专业、应用设备缺乏、管理混乱等问题。

3讨论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而提供的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主要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保健三大方面[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护理是需要的,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了接受居家护理来帮助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家庭模式下,老年人更愿意通过居家护理来分担年轻人的压力。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的19.50%,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将达到1240万,占总体的6.05%[4]。从这里可以看出居家护理已经不是单纯家庭和个人的自主意愿选择,已经全面升级为社会大问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直接和整个家庭相联系,如果养老无法保障,其家庭的生活也必然问题重重。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新环境下对养老的要求,养老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给老年人增加幸福感才是新的养老目标。

现阶段居家护理的方式以有偿护理为主,这对于靠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同时护理机构不健全,护理能力不足也极大的限制了居家护理的护理质量并且影响居家护理的全面发展,只有家庭支持,护理机构充足,且人员能力全面,管理方法得当,资源使用合理等几方面一起发力,才能释放各个方面能量,让更多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得到优质的居家护理。

综上所述,社区老年人对居家护理服务是有很大需求的,尽管居家护理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居家护理已经是社会服务管理中重要一环,是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在各种环境下的养老需求,释放社会能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加强护理机构完善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居家护理服务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卉,龚秀琴.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38-40.

[2]Barbaram,peterS,GulziraK,etal.prevalenceofimpairedglucosemetabolismandpotentialpredictors:arapidappraisalamong≥45yearsoldresidentsofsoutherntajikistan[J].JournalofDiabetes,2014,7(4):540-7.

老人日常护理篇4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髋部骨折;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3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1(a)-0186-03

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老年髋部骨折康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长,医疗花费较大,给患者和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且骨折后1年的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时间较长,治疗期间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4-5],因此,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更倾向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能有效控制死亡率,且患者可以尽早下地活动,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6]。相关文献报道[7],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1年内日常生活能力和髋关节功能无法恢复至之前水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5~80岁,平均(75.22±4.1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中专11例,大专及以上15例;手术方式:全髋置换16例,内固定19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66~79岁,平均(75.08±4.5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15例;手术方式:全髋置换17例,内固定18例。本研究经过我院医治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沟通无障碍,能服从简单的指示;年龄在65岁以上;经CRCt放射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2.2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骨折前已存在生活不能自理;存在认知障碍;预期生存在1年内或病情危重终末期患者;肌力、步态、移动、平衡方面有损害;由骨髓肿瘤或骨髓炎导致的病理性骨折。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其进行术前评估和健康教育;围术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静脉栓塞、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给予患者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建立团队协作:由心理科、康复科、内科、骨科以及老年科护士共同组成康复护理团队。所有团队成员需要取得相关学科资格证书,在相关科室工作在3年以上,且对待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内科负责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在围术期给予一定的支持,对患者并存的疾病加以治疗;骨科负责对患者进行专科的检查、诊疗和手术;康复科负责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和训练;心理科负责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保证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骨科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定期对团队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基本操作、专科技能以及重症为主,所有成员考核通过方可。并由护士长对各成员岗位进行监督,严格对质量加以控制,及时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并及时改正。②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发放本院自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健康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③康复训练:由康复医师和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肌力训练、软组织手法松懈、自理能力、移动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恢复髋关节功能等训练,训练应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原则。康复训练期间,应发挥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管理,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④合并症管理:老年身体机能较弱,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患者在入院后,由多学科团队根据护理评估Y果,安排老年医学护士对内科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稳定心脏疾病、血糖以及血压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为防止多种药物发生拮抗或协同现象,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⑤疼痛管理: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治疗情况,为患者制定入院后、术前、术日以及术后镇痛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减轻患者的疼痛,必要时,可以根据医嘱使用镇痛药物。⑥出院随访:患者出院应征得各科医师的同意,并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患者制定出院计划,并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患者出院第1个月,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患者出院第2个月,每两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患者出院第3个月,每3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含用药情况、康复训练指导、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以及健康教育等。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表[8],对患者髋关节康复情况进行评价,包含关节活动度、关节畸形、功能以及疼痛程度4方面,评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9],主要包含上下楼梯、平地行走、穿衣、洗澡、进食等10项内容,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重大的医疗保健问题[10]。随着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老年髋部骨折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老年髋部骨折在诊断、治疗和手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1-12]。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主要以手术为主,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髋部关节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徒程[13]。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虚弱,自身合并多种疾病,给老年髋部骨折的康复带来极大的困难。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是一种综合多科学协助的诊治模式,由多学科临床医务人员组成,在相关的治疗和护理方面可以相互沟通,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适合治疗虚弱老年患者[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表明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能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由多学科临床医务人员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使患者入院后能得到专业化、个体化、全方位的照护,从而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直接反映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髋部骨折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术后通过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使得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显著提高,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患者功能训练,给予更适合患者的个性化锻炼指导,促使患者髋关节功能早日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对患者疼痛进行合理评估,并在整个治疗期间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疼痛干预,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痛苦。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合并多种并发症,采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能综合各科优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自身条件。出院后3个月是康复的关键时期,期间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不断强化患者功能锻炼,使患者出院后也能得到专业的指导,保证患者在院内及出院后康复训练的连续性,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利红,岑子娟,姜益华,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J].浙江医学,2016,38(6):447-448.

[2]邢曙,张立力,唐三元,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家居音乐康复操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5):470-473.

[3]郭淑芬,郝正玮,戈艳蕾,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正念水平与家庭康复效果的Logistical回归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1):58-61.

[4]刘莹,张世谦.连续舒适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8):158-161.

[5]杨宇恒,胡三莲.个体化营养支持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低蛋白血症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4):3468-3471.

[6]李钦,陈凤鹦,陈贞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综合护理康复183例[J].武警医学,2016,27(1):98-100.

[7]徐连芳,陈润芳,萧佩多,等.循证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6):439-442.

[8]王晓庆,罗存珍,李凤华,等.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出院病人的延续护理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4):438-440.

[9]maija,Rantalap,Kankkunent,etal.Barrierstopostoperativepainmanagementinhipfracturepatientswithdementiaasevaluatedbynursingstaff[J].painmanagnurs,2014,15(1):208-219.

[10]季艳萍,丁庆彬,张静,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9):1289-1294.

[11]郑晓缺,王菲,韩涛,等.延续护理对海岛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8):2599-2601.

[12]杨万凤.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04-106.

[13]叶海波,刘双玉,刘莎,等.连续性综合护理对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8):1278-1280.

[14]杨月英,虞美记,肖翠云,等.护理安全质量目标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1):153-155.

老人日常护理篇5

[关键词]老龄化;介护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3)30-0103-03

2011年10月笔者参加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援助、江西省红十字会和日本岗山旭川庄联合举办的老年介护师资学习,并到日本实地实践26天,参观了日本先进的介护设施,熟悉了介护技术,掌握了“爱天敬人”的服务理念,感受到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从制定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解决了日本老人介护问题,使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我国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不同,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保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的介护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介护队伍,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均由护工完成,而护工大多数是来自边远地区、由农村的农民和少部分城市下岗工人、退休职工组成,年龄40~65岁。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整体素质偏低,并且政府无法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且易出现哄抬价格的现象。只有规范护工队伍,培养专业的介护士才能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安享晚年。

1日本老年介护现状

1.1先进的介护理念

“介护”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日本老年人福利法中,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服务对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人群,包括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儿童和残障者[1]。介护的理念就是尊重被介护者的意愿,充分发挥其残存功能,帮助自我价值实现,为其提供生活支援,从而达到提高被利用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2],充分发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最大价值。介护人员对利用者的每个动作进行评估,根据其残存的功能设计各种辅助利用工具,如让老人使用专用的刀叉来切菜、炒菜、做饭等,根据残疾程度不同制作成不同的餐具,让老人自己完成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而不是像我们大部分人认为照顾老人就是要呵护备至,尽量不要老人动手做事,否则视为不孝;虽然这些动作对利用者来说非常困难,他们要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体力,但每天坚持,既可保存剩余功能,同时也增强了老人的自信,减少了介护人力资源的投入。

1.2先进的介护设施

日本敬老院很多老年设施都实现了自动化,轮椅、助步器厂家根据个体量身定做;为了满足卧床老人洗澡的需求,养老院配有可升降的浴缸,介护员只需要用躺式滑板将老人平推至浴缸中间摁下开关,浴缸自动升至所需高度,同时会有温水自动冲洗,按摩;马桶也是自动的,大小便后只要摁开关就会自动进行会阴冲洗,然后暖气烘干,卧床者也有卧式便器;减少了介护员的体力消耗及人员的投入。

1.3完善的介护保险制度

日本老年介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3],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2004年开始实施介护保险制度[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保障老人利益,让老人颐养天年。

1.4培养了专业的介护队伍

1987年日本只有25个学校培养介护员,到目前已经有500多所学校培养介护员,受过专业培训的介护士60多万名,以后每年还有5万名介护士诞生,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

2我国培养介护人员的必要性

2.1人口老龄化

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5],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3%。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占14%为老龄社会,占21%为超老龄社会。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以及老年生活质量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6]。借鉴日本政府通过培养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来完成对老人的日常照顾,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的社会养老和医疗问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介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2.2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增加

根据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经历半个多世纪,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均预期寿命已悄然增长至74.83岁。据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有望达到77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生育率的控制,老年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增大,需要得到生活支援的老年人口必将增多。

2.3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的载体。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传统养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及大批农村青壮年及子女进城就业、居住,膝下有儿好防老的观念在逐渐淡化,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均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何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居家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养老模式无疑符合我国养老的趋势,是目前我国养老的必然选择。

2.4劳动力供小于求

我国现在虽然还不是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很多发达国家都比我们老,但我国是一个老龄化速度最快、新出生人口、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这三个人口之间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的国家,劳动人口从供大于求到供小于求,出现家庭用工困难,造成市场上出现的非专业护工哄抬价格的现象,使老年护理成本飞速上升,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老人的护理费用。

2.5从业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

统计数据显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30位70~75岁的老人,但只能照顾9位80~85岁的老人。至于85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专业护理员。从现在前瞻性地看未来,我国将需要800万~1000万专业护理人员,而目前拥有合格养老护理职业证书的人不过30多万,差距相当惊人[7]。

2.6家庭结构小型化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增加,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过去是几个儿女养两个老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一对夫妇要照护4~8个老人,使家庭养老成本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承担,另外我国失独家庭日益增多面临养老困境。

2.7介护工作滞后,老年护理呼唤介护士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的介护士培训学校和师资,无一本全国统一的专用教材,无系统的课程设置,介护学也还是依附在护理学的范畴[8],还没有明确地将介护工作从护理中分离出来,在临床上主要是护工承担介护工作。老年人感叹养老院难进的同时,养老机构也床位紧张,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护理人手少,无法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都招聘有为数不少的护工,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上岗,也只能从事替老人喂饭、洗澡、翻身、倒尿盆之类简单的体力劳作,在老年介护工作中偏重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而忽视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9]。替老人量体温、测血压、清理褥疮、口腔清洁、插管护理、吸痰等护理工作,还是得由护士来干。护工护工,“护”几乎为零,护士护士则“工”大于“护”。一面是护士人手紧缺工作量大,一面是护工不能全方位提供到位的服务。老年护理成为困扰养老机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协调和解决,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就大打折扣,培养介护士已迫在眉睫。

3我国培养老年介护士的思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照顾,介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启动老年护理员资格培训是减轻家庭负担、维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最佳措施。如何培养一批专业的介护人员来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开展介护士的培训工作。

3.1短期培训

通过以赴日本学习的介护人员为师资力量开办介护培训班并实行资质认定制度、介护注册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院有老年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为期3-6个月的规范培训及资格认定,合格后由劳动仲裁部门颁发合格证后持证上岗。

3.2长期培训

在高等或专科学校开办介护专业,统一编写教材,通过招收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经过系统的3~5年的中等或高等教育,与考护士执照一样参加全国执业统一考试后方可上岗。

4小结

4.1建立系统的老年介护制度和服务体系

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但有些老人的老观念已经在悄悄的变化,去养老院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选择。目前我国介护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和介护需求极不协调,发展老年介护事业,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只有建立专业的介护组织机构,将分散在民政部门、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卫生中心、保姆市场等多方面的介护资源整合起来,进行专业化介护人员的培训、晋级、考核、从业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介护行为。

4.2提高国家对介护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老年介护士,派遣去发达国家引鉴介护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介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介护研究,培养老年介护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总之,老年介护事业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介护事业新模式,使大多数老人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是社会的责任和政府的义务。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我国的老年介护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熊仿杰,袁惠章.老年介护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16.

[2]王君俏.老年介护理念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7,13(6):549-550.

[3]胡颖辉.日本老年介护及其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80.

[4]板野美佐子,小林恭子.老年介护工作人员教材[m].岗山:社会福祉法人旭川庄,2007:45-51.

[5]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8.

[6]陈茜,张晓君.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J].医药杂志,2003,24(2):64.

[7]易智华,周聪发,何雪莹.本科护理专业开设《老年介护学》课程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8,23(11):51.

老人日常护理篇6

【关键词】认知功能;老年认知障碍;安全护理;老年痴呆

aD,即老年性痴呆,是现阶段全球老龄化的一种现象。老年痴呆所导致的功能缺陷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而逐渐明显,其病死率极高。目前还缺乏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的特异手段,但是,安全护理能够使老年痴呆病程得以延缓,同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50名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其中有36名男性,14名女性,平均年龄为(71.3±6.9)岁,通过CDR(痴呆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有23名患者为轻度老年痴呆,18名患者为中度老年痴呆,9名患者为重度老年痴呆。

1.2护理方法

1.2.1加强患者管理,避免患者迷路走失所选取的50名患者中,有23名患者为轻度老年性痴呆,具体表现为轻度定向力障碍与记忆力衰退。18名中度老年痴呆患者具体表现为判断力与定向力障碍,记忆力减退。为此,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限制轻度老年痴呆患者单独外出,若患者必须要外出,则必须在其口袋中装写有联系方式与疾病的卡片。将陪护卡发给中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家属,让其了解患者必须要由专人陪护。

1.2.2病区内设防滑标记护理人员应随时保持患者活动区域地面干燥平坦,并于卫生间设置防滑垫,保证走廊与浴室设有扶手。保证患者衣裤合身舒适,鞋子合脚轻便。对于尿频与反应迟钝的患者,在其入睡前,为其将夜间需要使用的便器与物品准备好[1]。在本组患者中有6名患者长期卧床,所以护理人员给予其全天安全护理服务。1名患者存在焦躁不安的情况,时常会担心氧气瓶会爆炸,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耐心、认真解释,并在氧气瓶上罩绿色布罩。

1.2.3确保患者安全服药,避免患者漏服或者误服药物对患者进食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提醒轻度痴呆患者要细嚼慢咽,防止患者液体与固体食物同时吞食,避免患者出现窒息情况,告知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进食糊状食物,不能进食干硬或者汤类流质性食物[2]。对于吞咽比较困难的患者,要实施鼻饲流质,对患者给予鼻饲流质前,需要摇高床头35°左右,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进食指导。

1.2.4饮食安全护理,避免患者出现误吸、呛噎所选取的50名患者中,有一名中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藏药,而且有两次出现漏服药物现象。所以之后规定由临床护理人员对所有认知障碍患者口服药实施按顿送服,并做到发药到口,对于存在自杀倾向、幻觉以及抑郁症的认知障碍患者和不配合服药的患者,不仅要督促患者服药,同时还要让患者张开嘴,确定患者是否真的咽下药物。

1.2.5加强皮肤护理在重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中,经常会发生皮肤受损的情况,因为患者感觉比较迟缓,而且无法对自身受压多导致的不适进行正确表达,所以极易出现擦伤或者压疮情况,所以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其作相应的压疮风险评估,针对风险程度的差异性,制定有效安全护理措施。定时对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拍背,而且在翻身过程中不能硬拉、硬推、硬扯,避免擦伤患者皮肤。确保患者所摄入营养充足,以加强患者机体抵抗力。

2结果

对患者实施安全护理后,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下降比较明显,与护理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老年痴呆属于一种精神衰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行为异常的进行性慢性疾病,如果不能对次病情实施悉心护理,就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缩短患者生存期限。所以,掌握好老年痴呆及时性、个体化以及有效性护理原则,联合患者家属积极做好老年痴呆患者安全护理,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使患者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提高患者的日常社会适应能力[3]。很多家属不重视老年痴呆病情,决定导致此疾病的主要因素是衰老,所以,忽略了患者日常功能训练与治疗,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为目前我国的老年福利与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要让老年痴呆患者长期住院几乎不可能,所以,多数时间老年痴呆患者都是由家属护理。本研究中,临床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做好认知障碍患者的安全护理,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社会与家庭功能的发挥,为老年痴呆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积极而且温馨的治疗环境,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日常自理能力进行培养,鼓励患者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确保患者能够在自我照顾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医院还要积极联系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定期举办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联谊会,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讲座,保证社会提高对老年痴呆障碍的认识与了解。通过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实施有效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确保积极康复全面照顾替代以生活护理为基础的日常护理模式,以有效延缓老年痴呆患者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吴宝勤.42例老年痴呆病人住院安全的护理体会.贵州医药,2011(07):152-153.

老人日常护理篇7

关键词: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康复护理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江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1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3.45%。有数据显示,该省自2005年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高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这些都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现阶段,高龄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成为社会、医院及政府关注的重点及难点,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辅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复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应用的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探讨江西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情况。

1老年康复护理的概述

"十二五"开展以来,江西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730余家,床位超过17.4万张,其中有550家养老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合作。通常所说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敬老院、荣军疗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碍大多数是因老年各类疾病所导致的,还有一些则是因老化过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碍主要有这些:感觉和运动障碍、机体脏器功能、骨关节和肌肉功能障碍、语言沟通和交流障碍、精神、心理、活动能力障碍与社交能力局限等。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中,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大,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视听障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2]。

1.2康复护理概念当前,康复护理已成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康复治疗中重要组内容,在养老机构各种服务中,康复护理已被纳入新时期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3]。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已明确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肢体康复、日常活动、康复效果评估、群体康复方案和个体康复方案制定等。在辅助器具的应用上,主要是指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在最新出台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标准中,除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外,还新增了个人移动类、防护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及相应护理服务。先进的辅助技术和适用的辅助器具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质化服务,也使得老年康复护理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在养老机构的康复护理中应加大投入,提高应用效率。

2辅助器具在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辅助技术的概念辅助器具是现代辅助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广义层面的辅助技术主要指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服务两个方面[4]。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辅助技术的认识日益提高,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现阶段普遍观点是,辅助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硬件和软件方面,即器具和应用方法;②服务方面,适配与供应服务;③系统方面,主要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管理。辅助器具是辅助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载体,依据相关标准,辅助器具根据其实际功能分成12个大类、93个次类。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决或克服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改善和提升残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属于辅助器具,比如:电子耳蜗、拐杖等。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象不仅单一指残疾人,而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适用对象。

2.2关于老年人辅助器具大多数辅助器具可适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主要包括这几类:移动类、视听类、防护类及生活类等辅助器具。根据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924名残疾人开展残疾等级的鉴定和康复需求的评估,通过集中和社区个别评估法,获得的康复需求评估结果表明,级别和类型差异的残疾人士对辅助器具的需求情况分别为:视力方面77.4%、听力方面75.6%、肢体方面74.3%,尤以语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从该市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情况看,视听功能障碍者对辅助器具需求最高。

3强化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原则和对策

3.1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为提高养老机构康复护理的水平,及提升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应确保各类辅助器具能遵循人体活动规律,满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体而言,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选用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经专业评估后选用合理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护理。比如:设计具有在紧急状态下预警及求救的辅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脏病突发等情况下可迅速和医疗中心联系;再如设计适合视力障碍老年人的语音测温计、语音血压计等;②严格遵循必要即最简原则,也就是尽量选用简单,适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辅助器具,且以临时应用为主,通过临时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大限度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应用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老年人没有掌握辅助器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或使用不当,即便极为适配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也会造成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导致辅助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而,需要告诉老年人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修方法。

3.2强化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对策根据当前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况,可从确立养老护理人员新标准、强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老年辅助护理课程的改革、专业人员进驻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来有有效解决。

3.3积极引进辅助技术人员入驻养老机构辅助器具的康复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养老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而仅仅依靠培训来获得辅助器具相关知识是很难为老年人提供系统性康复护理服务的。一些辅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随买随用的产品,而应要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需求调查、适配评估、量身定制及跟踪随访等工作。所以,科学合理地选用辅助器具还应有专业人员入驻养老机构以提供全面的服务。

4结语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要求社会、国家及家庭充分重视老年人的权益,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实际需要,积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时期,为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科学合理应用,加大投入,培养护理人才,提高辅助器具的适配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05):32-35.

[2]屠其雷.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0):134-135.

老人日常护理篇8

澳大利亚 鼓励老人延长工作时间

菲利浦·泰勒(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副校长):未来的公共政策不要变得一片一片的,包括像一些老年妇女,要让她们充分地参与到老年社会的工作当中去,我们要进行一种平衡,包括男和女之间的平衡,我们要给他们一些选择,使得他们这个选择更加自由,给他们更多的责任,给他们一种工作选择的自由度,这都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在澳大利亚,对于雇佣任何一个老工人的公司,澳大利亚政府都会给1000美元的支持。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公司冠军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为了支持关注这方面的企业,他们希望在老人雇佣方面做出较好的实践。澳大利亚总共投资了5000万美元开发好的实践数据库,大约总共有200个澳大利亚雇主加入了这个数据库。在澳大利亚,把老年工作者作为一项投资,作为一个机会,而不是作为一个问题来看待。

日本 制定长期照护政策

沈洁(日本女子大学社会福利学科系主任):简单回顾一下护理保险制度创建的过程。当时对于是不是需要重新建立护理保险体制,实际上日本国内争论非常激烈。而且反对意见超过了赞同意见,最后是强制性地把这个法律通过了。

当时他们设定的护理保险制度的初期目标有七个:一是重视护理预防和康复训练;二是赋予老人自我选择服务项目的权利:三是发展社区福利,推进居家护理;四是提高以老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服务;五是建构社会互助多方协作的治疗网络;六是强化护理服务的基础建设;七是探索多层次、高效率的护理服务的制度体系。

日本实施该政策的前提条件有:

一是全民医疗保险的成熟化;二是老人福利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三是养老设施的更新换代;四是人才的培养。

护理保险费用的50%是由政府的财政支出,另外50%是通过保险费,这50%里面的33%是40岁到64岁的人在支撑护理保险。65岁以上的人,他们的保险金实际上只占17%。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是社会上把65岁以上的老人护理问题承担起来,这是所谓的护理社会化。

日本在2000年正式执行护理保险法。在5年之后他们做了一个非常大的修改,第一是向预防型护理转换;第二是居家养老和设施养老公平负担;第三是开创新的护理服务项目,开发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福利产业;第四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到了2011年,又做了第二次大的修改。这个大的修改主要的宗旨有这么几点:一是医疗、护理、预防、居住、生活服务一条龙的社区长期照护体系,这是推出来的一个新的政策方向。二是让居住在家里的老人也同样能够享受到安全、安心、高质量的服务,这是提出的两个目标。

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护理保险费用上涨的速度太快了。2000年开始推行的时候是218万人,2010年到了457万人,这个速度发展得非常快,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今后日本的政策取向,主要是从医疗照顾向护理照顾转型。

欧洲 提前退休未必能解决就业

大卫·怀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老龄经济学项目主任):我们从不同国家的差异来讲,实际上是与公共养老金的计划有关的。在美国,劳动力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在其他国家可能更极端一些。

现在死亡率下降.生命延长,健康不断改善。工作能力增加。尽管工作能力是增加了,但并没有跟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匹配。死亡率的下降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而且在所有国家当中可以进行比较,这是我进行比较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养老金计划的诱惑使大家离开劳动力大军。这是基于年龄段、死亡率基础上的就业比较。这两种测量方式都跟养老金计划有关,也就是说,养老金计划让大家退休,按年龄段看7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50岁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大家看一下64岁的时候,7个国家就有很大的差距了。比如说法国是10%.那么日本是50%还在就业。可见.当用养老金纠正之后,7个国家的比较是同样的数据。如果我们再用死亡率比较,可以说就业是跟健康有关的。如果健康还不错的话,这些国家之间也是没有什么差别。

老人日常护理篇9

关键词:社区护理  老年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 老年人健康状况

       老人慢性病患率为77.4%,患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高。对老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前五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4]。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2.1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5]。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

       2.2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开始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6.4%,独居者为8.39%,夫妻同住占35.3%,身边无子女老人比例高达32.4%[6]。

       2.3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等。

       2.4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2.5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都与抑郁障碍有关[7]。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6老年期痴呆 痴呆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仍未有理想的药物,以预防为主。

       3 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3.1健康状况良好老人的社区护理

       3.1.1成立老年协会、老人之家或休闲活动中心 由于退休后突然增多了休闲时间

[1] [2] [3] 

,帮助老人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使其能善用退休后的许多时间,丰富退休生活。

       ..推广义务工作制度 在美国、日本、泰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老人生活中,义务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我国,义务工作较少,可以鼓励老人去帮助照顾高龄老人或残疾人。

       .离退休综合征的社区护理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

 .空巢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

       .焦虑症和抑郁症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到受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老年期痴呆的社区护理 对此类老年人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护理院进行护理。

        小结

       对老人的服务应做到“善始善终”,对临终老人协助家属送医院抢救,对在家庭病床的临终老人,协助家属做好临终前准备,帮助他们联系救护车辆,尽量满足临终老人的需要,减轻其痛苦。安慰家属,特别是配偶,减轻他们的悲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化,老人社区护理的开展势在必行。据调查报告,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起步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付东波.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价及其用途[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吕探云.社区老人长期护理需要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继坪.老人健康保健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老人日常护理篇10

关键词:老年病抑郁精神护理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来源:新华网)。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结果表明,焦虑21例,占38.8%;抑郁17例,占31.4%;焦虑合并抑郁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Chen和Hui-Chuan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护理融合在一起。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结论

在我国日趋紧迫的老龄化进程中,因慢性病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老年抑郁症产生的不同症结,广大医护人员应当因势利导,在完成基本的医疗救助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导,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邱忠霞,王涤非,马贺军.抗抑郁及心理干预对老年&型糖尿病抑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56-457.

[2]李娟,刘伟,徐琳.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4):270-271.

[3]袁瑾.老年高血压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识别和治疗[J].中国使用医药,2007,2(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