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6:55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课前准备课后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小学体育课越来越被重视,由于在农村体育设施缺乏,要上好一节体育课难度很大。在其他老师眼里上体育课很简单,但体育老师并不这么认为,要上好一节好的体育课并不容易,小学体育课跟其他科目一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小学体育老师要上好一节优秀的体育课就必须从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这三方面做,下面我就谈谈一些想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

要上好一节优秀的体育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课程的设计。在设计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必须做到这节课要与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相符,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备着一节课的内容,更要备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必须准备器材,设计好场地,有预防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如果遇到下雨就要到教室里上课,做到两手准备。还有要保证体育器安全,绝不能让学生发生意外情况,安全第一。

二、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授课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环节,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一)准备部分

在上体育课时,先让体育委员进行点名,保证除请假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必须到。然后让学生进行慢跑、徒手操、游戏等活动,重点在于学生的关节、韧带、肌肉黏滞性等方面。学生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

(二)授课部分

1.实施快乐教学法

小学体育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玩,快乐地锻炼。在教学中主要做游戏,使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让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2.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比较小,更多的通过肢体语言教学生,教师示范讲解的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在示范过程中,教师的动作必须规范,讲解要清楚,使学生要理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和学生一起参与,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在学生心理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会把老师当成朋友,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在这一教学基础上,学生会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心情舒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地参与各项体育训练,并乐于与教师沟通,请求教师帮助自己答疑解惑,获得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通过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学生既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思维启示、思想启发及体育活动中的帮助、指导,又能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关注和鼓励,使自己的学习信心、展示欲望得到增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对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结束部分

体育课和其他课一样,其他课有一节课的总结,体育结束后有放松活动,它也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松活动做得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快乐体育”。

在结束部分,一定不要拘泥于表面形式,必须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使学生在快乐中结束这节课。

三、课后反思

在体育课结束后,必须对这一节课做反思,总结这一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好的保留,不足的要在下节课进行改正。只有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体育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课后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讲授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反思。

总结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每一位体育教师应检查课前制订的教学内容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看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大部分都学会了,还是一小部分会了,在这一过程中,看存在不足的地方,下节课就好好改正。

总结教授过程,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们能否接受。

总结学习过程。总结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学习过程是否实现了良性互动。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希望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体育教师一定要更加重视小学的体育课,在艰苦的条件下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使学生在体育课中感到快乐,同时有健康的身体。

总之,一堂好的体育课,会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不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因忙碌而淡忘体育。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他们心中已根深蒂固,这便是每一堂体育课潜移默化的结果。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二十一世纪,为了祖国的未来,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创新能力,尽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参考文献:

[1]陈晓昕.如何通过弘扬体育精神来培养优秀男孩[J].基础教育研究,2013(15).

[2]张芳.谈上好小学体育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3]曾华.浅谈小学体育课中的“第二语言”[J].教师,201(06).

[4]孙鹏.浅析小学体育课安全问题的规避与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01).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玩

一、课程目标

本堂体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发挥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体育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在快乐玩耍中找回真实的内心世界,在放飞心灵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游戏知识。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社会、环境、营养、安全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在考量学生兴趣爱好、身体条件、运动技能等方面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1.以“玩”为主题的体育项目的选择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玩”是课堂的主题,如何选择体育项目,兼顾到所有学生的运动需求,是课程开展前期需要准备的。第一步,学生投票选出本堂体育课的活动项目;第二步,学生民主选出课堂的小指导老师;第三步,由小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前热身运动;第四步,讲述课程开展的行为规范和游戏规则;第五步,开启本堂体育课程。

2.项目进展的具体安排和指导

课程具体开展过程中,课堂完全交接给学生来自由主导,教师需要在一旁进行观察和记录,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指导。教师需要注意的事项有:第一,课题选择是否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感受;第二,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具备相应的防范措施;第三,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是否存在异样,是否需要进行及时纠正引导。

3.项目结束后的学生自我总结

课程结束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是否感觉满意;第二,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对“玩”的具体体会是怎样的;第三,学生对今后此类课程的开展有何想法。

三、课程总结

学生自主进行以“玩”为主题的体育课程,其实质是在锻炼学生的自我主导能力。小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对课程的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完整翔实的学生活动状况记录、有针对性的项目改进措施,对于“玩”课程在今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3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外针对课程的研究较少,国内有关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较多、面较广,但都集中于普通学校的课程研究。如:熊惠玉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中从多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并在分析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为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梁威的《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其改革趋势,从中吸取新的思想以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2】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程的关注和改革越来越高,但关于特殊教育的课程研究却相对较少,且研究的只是某个地域特殊学校的课程。如黄汝倩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研究的是四川省57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3】

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而关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尚未有人涉及。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是南宁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其课程设置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究目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如何?存在那些问题?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试图能为今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问卷调查研究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安排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达成教育目的,所从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于经验。它不只是关心一节课或学生的一个问题,它关心的是人一生的发展,是长期的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基于课程的重要性,为了解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发展现状,特对南宁市4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放了问卷。本次共发放了三类问卷:机构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

(一)研究结果

1.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年龄结构

对调查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年龄结构统计结果(图1)

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结果如图所示:6岁以下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7.18%,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6―12岁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4.86%,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7.96%,也就是说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残疾类型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统计结果(图2)

对调查对象的残疾类型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2.04%,自闭症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听力障碍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55%,言语障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1.07%,脑瘫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24%,其他类占调查总人数的1.55%。总的来看,机构里的学生残疾种类多样,而且分布不均衡。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整理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学龄前的学生占67.18%,学龄期的学生占32.82%。不同年龄段的w生所需要的发展是不同的。学龄前的学生主要是补偿缺陷、发掘潜能。他们主要以补救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为主。而学龄期的学生根据《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除了使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还要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应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年龄结构不一,培养目标不一样采用的是同一套课程设置,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及生理特点,也无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这里所说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努力使儿童接受一种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因此针对机构的学生年龄结构分布,教育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置对应的课程。

2.从图2统计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涉及较广,主要类型有:自闭症、言语障碍、听力障碍、,脑瘫、听力障碍他们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31.07%,12.04%、5.24%、1.55%。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他们的残疾障碍是不一样的。不同障碍的特点不一样采用同一套课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机构的课程设置者可将机构的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的障碍类型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各种障碍类型学生的课程可以交互但更要有侧重点,这样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

三、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对策分析

――以南宁儿童康复中心为例

南宁儿童康复中心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民政部的合作项目,隶属南宁市民政局,是广西目前种类齐全、总体规模最大的为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和康复教育,并集培训、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1.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分布、障碍类型及所序的相关服务开设了六个相对应的部门:神经康复科、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和言语矫治中心。神经康复科面对的是脑瘫的学生,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训练的是3―6岁自闭症的学生,听力言语康复科康复的是学龄前听力障碍的学生,特殊教育科教育的对象是学龄期的学生,承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言语矫治中心康复的对象是言语障碍的学生,各科室会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障碍类型一目了然,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

2.中心除了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将学生分类型康复外,还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上作调整。每个科室的课程设置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也就是说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除了上补偿其缺陷的课程外,他还能去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并且是他能力范围能做的。如他们开设的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陶艺等等。这样弹性的课程设置不仅会有利于补偿学生的缺陷,还能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熊惠玉《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科技创业月刊.2011

[2]梁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中小学管理.1996

[3]黄汝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6

[4]《培智义务教育实验方案(2007)》.现代特殊教育.2007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4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简化其多元结构模式,回归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结构模式。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基础教育的特征,精通小学课程理论,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技巧,并具有初步的小学教育科研能力。这有利于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平;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重标准”的出现,符合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小学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并不能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效益,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仍然是语文、数学等教学科目的相关知识,这种课程设置是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认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应该是儿童教育专家,而非学科专家,作为一个教育家所需要的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小学教育,因其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儿童的个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态度。教育的难点也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并传授学科知识内容,而在于教师是否有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艺术的要求更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重视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心理学素质的培养。

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意思。相反,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全才,能解答小学生的一切疑难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的容量与更新速度,我们只能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小学教育专业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马斯洛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想象激情和创造欲望的教师,是儿童眼中个性鲜明的人生导师,而不是单纯的课任教师。如果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对目前过早的将小学生置于学科体系之中,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有所触动,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二、对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当前,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采用“分科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以求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小学教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体现小学教育综合性特点,在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注意加强学生学科专长、教研能力的培养。

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在结构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出“双专业”的目标取向。教务部门力图把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科目一一对应,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拔高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细分课程,增加学时,有些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课时量已经占到了总课时量的42%,而学科专业课程的课任教师仍觉得课时不足,无法达到教学质量的要求;学生则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无法静下心来自主学习。

单纯对知识储备数量的追求会造成课程体系的无所不包,简单的学科综合或不同课程的内容综合也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课程知识综而不合,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性。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无论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上,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水平的要求与大学本科层次的要求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学生在知识的体系与结构上会产生一定的缺陷。最终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水准下降,课程设置专业指向不明,专业培养的目标规格再次游移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

三、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选修类课程三部分。

1.文化通识类课程

文化通识类课程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并增加艺术审美修养。课程主要有哲学原理、法学概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术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2.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小学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检查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能力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要求。学生应培养自己内在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并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小学教育技能课程、小学教育实践课程。以上两部分课程,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小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时间安排与过程评价上应按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要改变传统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新生报到一直到毕业前,让学生不间断地深入到小学教学第一线,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小学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的开发隐性课程,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及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课程可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实践、教育调查、论文撰写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2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一年级在每学期第一周及学期中间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二年级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组见习,并开始为小学教育调查研究做好准备。三年级学生自由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对学生的教学、调查给予指导和评估。四年级学生连续实习时间应不少于十二周,学生实习授课种类应不少于三门,教育调查和论文撰写时间六周左右。

以上安排,教育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占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这样,就可以起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的作用。

3.选修课

选修课以增加专业知识深度、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长为目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学科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学生应在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选修。

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课程设置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采用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提供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赤峰市小学体育教学教学现状

1.引言

学校体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社会总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赤峰市市区范围内分别走访了赤峰一小、九小、试验小学等学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查阅了国内关于小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和“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等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查阅了国内学校体育有关文件、法规,阅览了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教育学等相关的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对以上所查阅的资料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为研究提供了参考。

2.2.2问卷调法

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了关于赤峰市市区范围内中小学体育现状(体育教师、学生)2份调查问卷,随机选择了赤峰市第一小学、第九小学和试验小学为调查单位。发放学生问卷360份,回收354份,有效问卷339份,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5.8%。其中男生有159人,占被试学生总数的46.9%;女生有180人,占被试学生总数的53.1%。

2.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全部有效调查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

3.1.1体育课是否重要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的认识方面的调查中发现,有319人认为体育重要,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94.1%,可见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课对于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3.1.2体育课能否起到健身的作用

在对于体育课能否起到健身作用的调查中发现有316人占93.2%的学生很赞同体育课能够起到健身作用,有16人占4.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健身效果一般,也有7人占2.1%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不能起到健身作用。

3.1.3对体育课是否有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积极探索研究某种事物或注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总是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追求、尝试和体验,由此产生求知欲望,所以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可塑性的。

从调查清况看,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并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此项有312人,占被试学生总数的92.0%;有25人对体育课的兴趣一般,占被试学生总数的7.4%;也有2名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0.6%。学生喜欢运动符合其身心特点。

3.2赤峰市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3.2.1体育课的节数是否增加

在对学生进行一周体育课的节数是否应该增加的调查中发现,有3人选择体育课应该减少,占被试学生总数的0.9%,有113人希望保持现状每周上两节体育,占被试学生总数的33.3%,有223人希望增加体育课的节数,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65.8%。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不满足当前体育课的节数,希望增加体育课节数。

3.2.2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

虽然只有21.8%的体育教师按照规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但还是有95.6%的学生非常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只有4.4%的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可见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适应体育教师当前的授课方式的。

3.2.3体育教师的授课内容

在对于体育教师才用何种授课内容进行教学的调查中发现,有74人按照规定内容进行教学,占到被试学生总人数的21.8%;有150人反映体育教师最长采用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占到被试学生总人数的44.2%;有115人反映体育教师的授课内容既不是按规定进行又不是自由活动,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33.9%,对于那些教学内容,由于调查时间的限制,不得而知,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3.2.4对体育教师授课内容的兴趣

在对于授课内容的调查中发现,有303人对当前的授课内容很感兴趣,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89.4%;有32人对当前的授课内容兴趣一般,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9.4%;另有4人对现在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对于当前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授课内容,还是能够被大多数的学生所接受的。

在对学生学校体育课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有293人认为学生很重视体育课,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86.4%。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赤峰市市区范围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能够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兴趣浓厚,态度端正。

4.1.2赤峰市市区范围内的小学生,有65.8%的学生不满足现有的体育课的节数,希望增加体育的节数。

4.1.3赤峰市市区范围内的小学生,有44.2%的学生反映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自由活动;并有89.4%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

4.2建议

4.2.1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健全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自制体育器材,切实改善赤峰市小学体育教学物质环境。

4.2.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他们对体育新课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效果。建议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对学生进一步进行体育课的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如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多媒体和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4.2.3加大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都离不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教学的实施者,还是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落实教育实践中都要依靠体育教师。因此,要加大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在寒暑假时期开展培训班,互帮互助,共同交流经验,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优势,弥补不足。鼓励体育教师提高学历,鼓励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的现代化体育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1.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体育院系学生;教学专业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5042805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226

作者简介:宋超美(1960),男,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作者单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4

Xiame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Xiamen,Fujian361004,China.

高等体育院系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一些新办的中小学和高校体育院系也随之增加。由于高师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属于2个不同层次的系统,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怎样实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需求的完美对接,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厦门市近年来3次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过程所进行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考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策,为解决目前高校在培养体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12009—2011年厦门市3次招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考试情况

1.12009年组织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统一考试情况

1.1.1运动技能考试结果

2009年参加厦门市招聘考试人数210人,其中6个项目优秀率占10.08%,良好率占26.11%,及格率占44.29%,不及格率占19.52%。6个项目中,篮球行进间左右手运球低手上篮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16.67%;6个项目中的自喊自做10个健美操动作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4.76%;其他分别是,30m后蹬跑不及格率占24.43%,武术不及格率占23.81%,跳山羊不及格率占18.10%,篮球不及格率占15.24%,30m高抬腿跑不及格率占13.81%,见表1。

1.1.2教学技能考试结果

参加考试人数160人,其中6类内容优秀率占18.96%,良好率占29.27%,及格率占17.19%,不及格率占34.58%。6个项目中,提问与解答优秀率最高,占考试总人数的25%;6项内容中的课堂组织教学不及格率最高,占考试总人数40.63%;其他分别是,把握重难点不及格率占36.88%,教态不及格率占35%,提问与解答不及格率占34.38%,示范不及格率占32.50%,讲解不及格率占28.13%,见表2。

1.22010年组织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统一考试情况

1.2.1运动技能考试结果

2010年参加厦门市招聘考试人数165人,其中5个项目中,优秀率占了17.50%,良好率占29.50%,及格率占33.88%,不及格率占19.13%。5个项目中,武术少年拳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2.50%;5个项目中的徒手背向滑步推铅球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3.75%;其他项目分别是,跳横箱不及格率占25%,排球自传自垫不合格率占16.88%,武术少年拳不及格率占15.63%,自喊自做健美操不合格率占14.38%,见表3。

1.2.2教学技能考试结果

参加考试人数125人,其中6个项目优秀率占12.67%,良好率占26.67%,及格率占38.13%,不及格率占22.53%。6个项目中:教学态度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7.20%;讲解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30.40%;其他项目分别是,组织教学不及格率占23.20%,示范不及格率占20.80%,教学态度不及格率占19.20%,提问与解答不合格率占19.20%,把握重难点不及格率占16.80%,见表4。

1.32011年组织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统一考试情况

1.3.1运动技能考试结果(表5)

从以上4项运动技能考试统计表中看出:2011年参加厦门市招聘考试人数158人,4个项目中,优秀率占16.14%,良好率占28.64%,及格率占32.44%,不及格率占22.79%。4个项目中:武术健身拳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0.25%;侧手翻不及格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28.48%;其他项目分别是,跳远助跑起跳腾空步不及格率占25.95%,足球运球绕杆不及格率占22.15%,武术健身拳不及格率占14.56%,见表5。

1.3.2教学技能考试结果(表6)

从以上6项教学技能考试统计表中看出:参加考试人数158人,其中6个项目中,优秀率占13.33%,良好率占25.14%,及格率占39.86%,不及格率占21.67%。6个项目中:示范达优秀率最高,占测试总人数的17.50%;把握教材重难点不及格率最高,占了测试总人数25.83%;其他项目分别是,组织教学不及格率占24.17%,教学态度不及格率占23.33%,提问与解答不及格率占21.67%,示范不及格率占20%,讲解不及格率占15%,见表6。

22009—2011年厦门市3次招聘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2.1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表7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

从3次招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考试(以技评为主)结果的数据分布中可见,优秀率分布在10.8%~17.5%,良好率分布在26.11%~29.50%,及格率分布在32.44%~44.29%,不及格率分布在19.13%~22.79%。从以上4个等级的分布来看,及格等级所占的比重最大。这说明了考生在高校4年里对运动技能的目标定位不高,且投入时间也不足,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

2.2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表83次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从3次招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试(以技评为主)结果的数据分布中可见,优秀率分布在12.67%~18.96%,良好率分布在25.14%~29.27%,及格率分布在17.19%~39.86%,不及格率分布在21.67%~35.58%。从以上4个等级的分布来看,及格等级所占的比重最大,这种分布极为不正常应引起高校体育院系领导和老师的高度重视。考生教学技能不扎实,如果考上,它直接影响到校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需要高校体育院系的领导和老师共同来研究对策。

3从3次组织招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考试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招聘优秀体育人才,厦门市教育局从2008年开始,每年对参加报考厦门的考生进行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考试,通过近3次的考试结果统计,考生成绩处在及格范围所占的比重最大。这充分说明了一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院系在办学过程仍存在着问题。一些考生在校期间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没有学好的主要原因如下:1)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应的要求脱节;2)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3)学校的教学与考试制度的管理不够严格;4)学校缺乏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等。

3.1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应的要求脱节[1]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各校主要依据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了各类课程结构比例。例如,福建、湖北、辽宁等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制4年;学校提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学校对各类课程结构比例作了规划,对“知识内容、能力内容及素质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规格要求;规定学生在校需修满专业课程(如福建师大体科院的课程比例为,公共课程占24.79%,专业课程占53.01%,教师教育课程占10.85%,实践性环节占11.45%[2])166学分左右和素质拓展15学分左右,方可毕业。这种设置方式从表面上来看,对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针对性,但从另一角度来审视,中小学体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据了解,有些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应要求方面脱节,学生就会感到学校开设的课程的内容不能与中小学体育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学就没有意义,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

从全国5地12所高等体育院系(含部、省属学校)240名参加应聘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在公共课程方面,至少有2/5的学生不喜欢上此类课程,主要原因是这些课程与中小学体育的实际需求没有紧密相联;在专业课程方面,至少有1/5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将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把教法和学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到很单调;在教育课程方面,至少有1/5的学生感到任课教师课堂教法和手段单调、死板,以致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在实践性方面,至少有1/4的学生感到学校对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指导和考核方面缺乏严格管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稳步提高。例如,教育见习期间没有抓好口令、领操、写教案及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训练,以致造成教育实习期间上课、组织课外活动,以及抓运动训练等方面不能尽快适应,给教育实习工作带来了直接的困难。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效果,也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将来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极其不利。

3.3学校的教学与考试制度的管理不够严格

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好坏直接影响到用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从近3次厦门市组织招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考试中发现,有近半考生的综合运动技能仍相当薄弱,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水平令人担忧。如田径专项的考生除了田径类项目的运动技能较优外,其他的体操、球类、健美操或舞蹈、武术等项目很一般,有的项目甚至比较差。访谈了解到,学生在校有近半对学习成绩要求不高,公共课程的理论课,不感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以致造成学生上理论课打盹、睡觉等现象相当严重。大多数学生只重视专项训练,忽视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在模块学习结束之前,有些教师对待考试要求不严,放松标准,有的甚至打人情分,失去了公平性。对于实践性教学技能,大多数学校只在教育实习期间突击训练,以示开设了这门课程,这样就很难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制定教学计划、队列队形、讲解示范、组织教学等综合性教学技能。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运动和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影响到高校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目标的达成。这些问题应引起各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

3.4学校缺乏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当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仍处于两极分化之中。据了解,一部分学生刚进入高校胸怀大志,充满信心,很想在大学4年的时间里学好每一门课程,因此,学习主动性很高;另外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无所事事,对前程很迷茫,不知要做什么,只好混日子,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持观望态度,学习态度时好时坏摇摆不定,主要受2个因素的影响:1)各地对高校优秀毕业生应聘没有激励机制,况且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的空间小、需求量少,没有更多的就业机会;2)这几年应届和往届学生要进入教师队伍之前主要以笔试、面试为主,但有些地市在组织应聘考试过程中“人为因素”仍然存在,故造成在高校中流传一种说法“学习成绩再好不如爸妈有关系”,这种歪风邪气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高等体育院系,肩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面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招聘中的不良风气,要如何改变这些问题,在校园里营造学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需要花大力气,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来关心并改变。

4完善高等体育院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4.1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立足于中小学体育的需要进行设置和编排。要做到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就需要各高校要从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目标出发,对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研,通过广泛听取教研员、一线教师,以及新上岗教师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对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补充、完善,以满足高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现培养目标打下基础。

4.2开设的课程要结合中小学体育实际进行教学

目前,中小学体育任务繁多,教师每天除了要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之外,还要承担早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队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工作。由于当今高校开设的课程有近半没有对应中小学体育的某一工作进行研究和训练,学生在高校4年虽然有安排学习体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要如何提高在校学生这些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法很少、力度也不大,使这些毕业后新上岗教师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组织能力等素质,不能在高校4年里得到强化训练和提高,造成进入中小学教师岗位后要组织开展的一些学校体育工作有困难。那么,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教育院系,特别是每一课程的任课教师要面向中小学体育实际进行研究,针对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体育实际,研究课程的性质和作用,还要研究课程的对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怎样组织教与学,怎样组织练与导,怎样组织展示与交流,促使学生爱学乐学并转化为主动去学,并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4.3加强教学与考试管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校能否学好知识掌握技能,这跟学校教学与考试管理好坏有直接关系。各高校应针对学校现有的教学和考试情况,找问题,查原因,研究对策,尽快制订有关方面的整改方案。在教学管理方面,先抓纪律,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的现象,养成守纪的习惯;再抓教学规范,从教师做起,课前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布置好场地与器材。理论教学要有内容、要有实例,避免空洞、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要处理好准备活动、讲解与示范、教与学、练与导、纠错与帮助、讲评与小结、收拾器材与整理场地等关系,引导学生在高校4年能够接受以上各方面的规范训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使毕业后能够把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带到教师岗位。在考试管理方面,要严格各门考试程序。教务处要严把考试关,各模块考试前要统一管理。考前各科要确定考评小组,让学生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考试过程中各门课程至少要安排3位考评人员负责考试;严明考试纪律,杜绝不良风气,对考试过程发生的违纪现象,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只要违纪均要严肃处理。只有严肃考纪,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并提高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和各类教学技能的水平。

4.4营造学习气氛齐抓校园学风

学校的学习风气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各高校要针对学校的现状,结合中小学体育的需要,发动全体员工齐抓校纪校风,特别要抓好学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荣”,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氛围。院系领导要抓正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创设“公平进取”的竞争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任课教师要树立责任心,积极配合院系领导齐抓学风共管纪律,严格教学和考试制度,扎实抓好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走上体育教师岗位作好充分的准备。

4.5研究制订优生激励机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学校考试公平和社会招聘公平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促进学习,培养优生,服务学校,各高校要针对学生在校的情况,从鼓励优生出发,制定“优秀毕业生的激励机制”方案,争取有关人事部门的支持,并共同研究制订“优生招聘的激励机制”政策,为在校学生创设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竞争平台,把各科学习成绩优良,平常乐于助人,团结同学,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乐于承担公共事务的优秀毕业学生,作为优先推荐参加应聘考试的条件,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争取在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

5结束语

体育课程改革为高师体育院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办好高师体育院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各高校应研究中小学体育。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课外体育竞赛等)进行研究,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对应的要求[3]。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上,要研究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方法,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类课程的管理上,要规范考试内容与标准,把好考试关,体现公平性,共同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J].体育学刊,2011(3):59.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7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8

任教学科:四年级数学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总结并形成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方法。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讨,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3、本学期我准备重点学习模式三网络资源教学应用十法中的“视听资源创境法”。

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计划:

三月份:

(1)学习学校课题组的总计划。

(2)写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3)撰写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丰富博客内容,充分利用的博客向同课题组教师学习。

(5)认真准备课题组安排的课题实验课,及时反思总结。

四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认真阅读课题组王道兵老师研讨课的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五月份:

(1)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六月份:

(1)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2)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七月份:

(1)撰写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3)收集、整理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职前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角色、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以及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如何使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不再走"未上岗,先培训"的老路,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方面进行了"2+1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

1农村师资培养的特点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因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域差异,农村师资职前培养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

1.1对职业精神的渴求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师的待遇比较低,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城镇小学相比较,在农村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精神问题便凸显出来。

1.2对全科型教师的诉求

鉴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数量比较少这一现实,许多教师都身兼数科、身兼数职,个别地区依旧存在"包班"现象和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承担本班级所有的教学科目,甚至担任全校某一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这就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教育管理常识。

1.3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要求

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缺少教具、缺乏必备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师面临的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困境。然而,农村小学与众不同的地方却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这也使得在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培养中,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程整合的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亮点。

2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初等教育专业(专科)实行的"2+1教学模式",简单说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前2年重点进行理论学习,后1年重点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前2年的理论学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等。2+1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师资培养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

2.1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综合化是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进一步优化了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配比,精心挑选课程内容,符合当前国际师范教育的整体趋势,即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增加(占总学时的25%左右),教育实践起步提前(大多在第1学期开始),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门类多、分类细、比例大,教育见习、实习分散进行,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开设专业基础课,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精深,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了中外教育史、班主任管理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增设了汉语基础、手风琴,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学法课时增加了2倍,教育实践课程比重明显上升。课程设置的调整,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艺体素质、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和初步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所有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既考虑到基本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建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2教学模式

根据初等教育专业"全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侧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利用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简明扼要讲述理论核心,通过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等多种方式实现教育理论的应用;课后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拓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敏感度;每门课程设计若干研究性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锻炼理性思考、教育研究的能力,并将课题研究的成绩计入学科总成绩中。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范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教育理论"的意识。

因此,2+1教学模式强调高师院校与小学之间的合作,与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安排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讲座,同时分派高校各专业教师深入小学了解当前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专业课的讲授积累素材,提高了理论应用的可操作性,既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小学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又促进了大学教师从灌输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2.3教育实践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见习、实习,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洞察、应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意识,实现教师教育对实践的回归。

为了保证见习、实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1教学模式采用分段交叉培养方式,延长实习时间,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将学科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交叉进行,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解渗透到6个学期当中,在明确每个阶段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3.1见习、实习阶段的安排

关于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安排及主要任务,可以按下表进行:

阶段时间主要任务

第一次见习第2学期(1周)以观察了解小学教育现状为主,形成感官上的整体认知,了解小学实际教学活动,同时反思大学中的学习,形成职业概念,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次见习第3学期(1周)教学观摩,观察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管理班级,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思考对策,见习期间尽可能参与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和教学研讨。

第三次见习第4学期(1周)见习期间,除了听课、见习班主任以外,要与小学教师共同备课并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数量的授课。

第一次实习第5学期(1学期)第一次实习的方式是集中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即除了实习学校配备指导教师以外,实习生所在的系也要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巡回听课、指导。

第二次实习第6学期(1学期)顶岗实习。实习生以一名真正的教师身份,从事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3.2见习、实习指导

建立由教育专家、任课教师、小学校长、小学优秀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见习实习指导小组,在见习实习的各个阶段对实习生进行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的全面指导。

2.3.2.1见习、实习前的指导。具体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观看实习录像、进行微型教学和问题模拟教学、教师形象塑造、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和细节指导等内容。

2.3.2.2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见习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策略。每个实习阶段都会有指导教师到小学进行巡回指导,随时记录实习生的表现,解答实习过程中的困惑,为实习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3.2.3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指导。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共同总结见习、实习中的得与失,正视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提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每个实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实习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2.4评价体系

在建立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坚持评价标准的发展性和实践性,从毕业生就业、入职适应速度、在职表现及职后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技术的多样化,形成由教育专家、教师、学生、小学指导教师等多个主体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价主体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实现教学相长;注重评价方法的综合化,即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补充。

32+1教学模式与农村小学师资培养需求的契合

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充实以及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满足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

3.1"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

2+1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界限,实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知识的融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划分专业方向,教法课程逐渐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并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小学综合实践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与城镇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所以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要求便更为迫切。在2+1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与玩教具制作相融合,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增加"利用乡间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玩教具制作、班级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这些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广的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3.3实践基地的建设

2+1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实践体现在分散实(见)习与集中实(见)习的融合,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中,学生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小学跟班一周,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逐渐丰富对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及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并在见习结束后,完成不同形式的见结,在理性反思中深化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篇10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通过对2003年课程方案与以往的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1997方案为73.0:27.0,2003年方案中二者的比例为63.3:36.7,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提高了约1o个百分点,尤其突出表现在任意选修课的学时上。增长的幅度较大,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7%,比原来的提高了15个百分点(表2);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术科所占的学时数越来越少.从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比例经过5次调整,总体趋势是学科类学时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而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学科类学时与术科类学时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5.7:34.3,是5次调整中幅度变化最大的调整,术科必修课总时数减少得相当快.这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2003年新方案中主干课程体现出人文化、领域化、拓展化、多样化、科学化等特征,进一步加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建设.

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4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