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建设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1:12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1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BigDatatechnology,theDigitalLibraryisfacingmoreopportunitiesthanthechallenges.withtheaccumulationofalargenumberofdigitalresources,theusesofBigDataanditstechnologyintheDigitalLibraryresourcesconstructionandserviceisamatterofcourse.BigDataopensanewdoorforthedevelopmentofDigitalLibrary.DigitalresourcescanbemanagedwithBigDatatechnology,whichcanimprovetheretrievalefficiencyandreaderserviceexperience,andthenewDigitalLibraryservicemodelisgraduallyclear.thisarticleismainlyaboutsomethinkingfortheDigitalLibraryconstructionundertheBigDataenvironment.

[Keywords]Digitallibrary;Bigdata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resources;informationsafety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不但是一项新的技术,也是社会服务事业的创新,它起源于1993年的美国“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digitallibraryinitiative,简称DLi)[1]。国内,在1997年7月,“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CpDLp)”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文化部文化科技开发中心共同承担,目标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该项目的实施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并由此掀开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2]。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和有机结合,数字图书馆正也在面临角色的转变:从载体多样化、结构多元化的数据集散中心到服务多元化的特殊文化场所转变。如何有效利用馆藏数据,为读者提供高效、高质量的信息咨询服务,关键在于数字图书馆对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3]。

1大数据对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什么是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4]。传统的数字图书馆,大量的馆藏资源不但结构多元化,载体更是多样化,符合以上对大数据的定义。传统数字图书馆无法发挥大数据快速流动的特性,也不利于对大数据的挖掘与知识发现。而大数据的出现与急速发展,使传统数字图书馆在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应用方面得到补充:不但使馆藏数据更加有序化、流动更便捷,还可以应用语义、数据聚类等技术对馆藏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推进馆藏资源建设工作,也为读者也提供了更好的检索体验。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应该在于数据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要跟紧大数据的发展方向,用大数据技术指导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5-6]。

2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要善于利用网络数据,把自己融入到大数据的环境中去。一方面要整合馆藏数据与网络数据,建设特色资源;另一方面要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对数字图书馆馆藏数据进行处理,带动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要注重读者的使用体验,要让知识信息“行动起来”、主动找读者,而不再仅仅是人找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数字图书馆日益凸显的信息安全问题。目前,国外如欧美等地区的数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在此领域的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7-9]。

2.1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笔者看来,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馆藏资源的积累和学科背景特色。数字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资源积累的优势和学科优势,合理整合网络数据,构建出具有资源优势与学科特长的特色数据库,提供高层次的专业服务。目前,网络信息提供商?^多,商品同质化严重。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浪费。于是,特色资源与服务就成了数字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发展的方向。

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要一手抓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一手抓网络数据的采购,以馆藏特色资源为主,以网络数据为辅,扩大自身优势。首先,图书馆没必要数字化全部馆藏,数字化工作要以馆藏的特色资源为中心,结合自身馆藏特色及学科优势,合理整合资源,构建具有显著学科特点及满足用户需求的特色数据库;其次,针对海量数据资源及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网络数据的采购要选择使用率高、学科发展快的相关资源;最后,还要重视馆藏资源与网络数据资源的整合工作;另外还要考虑馆藏情况、资金预算与网络资源的质量等问题[10]。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数据资源的整合要受到重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数据资源的整合机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例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成绩斐然。国外由于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果对国内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比如,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ConservationmanagerDigitizationServices)、加拿大政府开放政府工程(opengovernmentprojectinCanada)、欧洲数字档案文件和知识保存项目(europeanarchivalRecordsandKnowledgepreservation)、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标识项目(LaCDoi)等[11]。

2.2大数据相关技术

大数据技术不但在概率统计、趋势分析、客户研究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在图情领域也具有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2]。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将大数据技术,例如数据挖掘、语义技术、数据聚类等,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既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建设,又可以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国内外所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内容。

2.2.1数据挖掘作为高新技术,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知识发现的重要步骤,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通过算法从大量、复杂、随机的数据中搜索隐藏信息的过程,而知识发现可以理解为更广义的数据挖掘。数字图书馆是数据库也是知识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数据应用从简单检索上升到分析和研究的高度,有效解决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资源却利用率低下的状况。同时,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挖掘是对知识的有效重组,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供关键技术[13]。

作为当前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点,日益成熟、完善的数据挖掘技术成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工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可以有力的支持数字图书馆领导层的决策、管理;同时,保证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读者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领域起步不久,有不少问题正在研究、解决,但它在数据的组织分析和知识挖掘方面的发展势头和表现是令人肯定的。数据挖掘技术也是数字图书馆利用其他大数据技术的基础,应当对这门技术给予足够重视[14]。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用在数字图书馆的不少方面。例如,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分析和重组,可以提高检索效率和命中率。通过对出版物关键词的挖掘、分析,可以掌握历年的研究热点,以及相应学科的发展轨迹,可以及时推送、推介给同领域的读者。数据挖掘可以用于读者信息,通过对读者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借书记录、检索请求等信息的采集、分析、挖掘、聚类等,首先可以得知得馆藏资源的使用频率;其次可以作为文献质量评估、数据资源采购的参考依据;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可以?l现读者对知识点的需求情况,进而提供读者个性化服务、提供学科信息咨询等特色服务。这对数据资源的建设和布局极具指导意义[15]。

2.2.2语义技术对数据来说,语义就是指数据的含义。当数据被赋予含义后,数据就转化为可以被使用的信息。数字图书馆大量、复杂的数据本身就包含各种知识和含义,非常适合用语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管理,对数据知识进行描述、发现和揭示,从而精确、有效地表达数字图书馆资源,也是数字图书馆进行数据知识的挖掘和利用的基础[16-17]。

数字图书馆要研究利用语义技术,构建数据资源间的语义网络,从而促进数据资源的知识扩充和知识挖掘。在数字图书馆中,图书分类法、主题词表等工具本身就由语义关系构建的。虽然利用这些工具构建了数据资源的语义关系,却没有涉及馆藏资源内部知识点语义网络的构建。然而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对这一点提出了要求。语义网络方便读者的检索,读者可以利用这张“大网”轻易捕获所需知识[18-19]。

有调查研究显示,国外对语义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在数字文化资源的语义关联数据模型构建、数据语义关联关系、语义关联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相关研究已经进行系统研发,很多研究成果也相继应用于实践并开发出比较成熟的基于语义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如exLibris公司的Vendors系统和欧洲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关联数据模型等。而国内对语义技术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多是从理论层面探讨语义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利用语义技术关联数据的实践经验不足[20]。

2.2.3数据聚类简单的说,数据的聚类就是指把数据对象分为性质、特征相近的若干类,分别聚合在一起的过程。大数据环境下,面对大量、复杂、随机的数据,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数据是较少的,而聚类技术为这小部分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很好的途径。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聚类就是对知识语义的逻辑重组,作用于语义网络的建立、扩展、运用,也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重要环节。经过基于语义的聚类,为数据的统一描述与知识的聚合提供切入点,将会在信息服务、数据知识挖掘、发现中发挥作用。聚类技术通过不同的算法,如关联规则、K-均值算法、FCm聚类算法等,可以提高检索命中率、查全率和用于高质量资源的发现等[19,16]。

大数据技术可以理解为一系列数据处理技术的总称,数据挖掘、语义网络、数据聚类等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应用较多,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和读者对服务需求、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大数据技术会被应用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继续拓展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产品与功能[19]。

2.3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

因为数字图书馆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等特点,所以在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信息安全问题,并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日益严重。根据信息安全管理国际标准iSo27000,可以对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信息安全进行定义: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数字图书馆各种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使得数字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数据信息具有真实性、可核查性、抗抵赖和可靠性[21-22]。

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是提供各种服务的基础。不论是印本馆藏、采购的网络数据、馆藏特色资源、书目信息还是读者借阅记录等,都是图书馆工作者多年的辛苦和付出,一旦因为自然因素、系统故障、设备损坏等原因而永久丢失,不但图书馆工作和服务陷入困境,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时,不但要考虑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的损坏,也要保护数据不会被盗窃和非法使用;不但要保证读者使用时能够准确、迅速地获取所需数据信息,还要保证读者隐私安全而不被侵犯;不但要保障网络安全,更要重视信息安全。数字图书馆的安全管理是项综合性的工程,应结合数字图书馆的使用、人员、管理、硬件、软件等多个环节进行考虑,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23-24]。

另外,信息安全意识也很重要。在2015年与2016年期间有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在网络信息安全技能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仍然薄弱,所以培养数字图书馆读者的安全意识也应该引起重视[25-26]。

3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其他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字资源建设只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整体考虑,笔者认为以下方面也要多规划。

3.1合理规划印本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由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发展而来,积累的印本资源也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可以加强数字图书馆对回溯数据的建设,并非已经全无用处。同时,做好印本资源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传统读者(尤其是中老年读者)的需求,也能加强图书馆的战略资源保障意义,对“科教兴国”有重大意义。

3.2数字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利用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大量印本书籍或数字化或被网络数据代替,于是印本书籍大量下架并腾退大量实体空间。数字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布局要进行合理规划、创新布置,比如设置休息室、读者交流空间、宣传教室、计算机室、自助打印机等。让数字图书馆既能提供远程智能服务,也能提供实体阅读空间;既有地方安静的查阅资料,也有地方激烈的交流辩论。数字图书馆并不是一味的高科技加成,更需要多方面的相辅相成。

3.3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形象建设

数字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人员优势、资源优势,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检索培训、信息获取技巧、科学知识普及等活动积极宣传自己的服务与产品,面向对象不只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也面向人民大众。逐渐改变数字图书馆是“上网查资料、上自习的好地方”的观念,在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能读、能查、能交流、能休息、以人?楸镜摹岸嘣?化文化广场”的数字图书馆新形象。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图书馆;作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1-1

1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进入本世纪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资金的投入,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一级文化活动室都有了极大地发展。如何推进这一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是一个以图书和影像资料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文化机构。图书馆利用图书和影像资料以及所掌握的大量先进信息,用来提高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科学、文学、艺术知识,推进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

公共图书馆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比较近,许多科研成果、科技发明,都能尽快被公共图书馆所吸纳,是人们获得政治、历史、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这是公共图书馆的优势。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如何使广大的农村人口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对知识的需求,缩小城乡差别,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俗语说“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安天下安”。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的图书馆事业和其他一切文化活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承担起这个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建设农村图书馆的意义

农村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民最好的第二学校和培训基地,承担着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播等职能。通过这一切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现代生产技术水平,了解党的政策信息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农村图书馆对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我国农村图书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办图书馆经费短缺和有关领导重视不够所致。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但与应该投入的资金相比,还是微乎其微的。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最需要的县城或乡镇采取对口帮扶的办法,帮助一两个农村图书馆是大有作为的:一是帮助培训人员,实现农村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二是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每年清点整理图书的机会,把本馆多余、下架的有用图书送到农村图书馆。三是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让当地领导和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争取多渠道资金的筹集。

利用公共图书馆信息量大,采购范围广的优势,帮助农村图书馆尽快采购到最急需的书籍。

图书馆通过管理,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和组合,将现有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农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极为必要。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请上来”、“派下去”或开班授课等形式,帮助农村图书馆培训管理人员。

3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措施

在僻远农村,建立图书馆很困难,必须帮助他们克服许多困难。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流动图书站,定期下乡,开展流动借书业务,把先进的文化、优秀的图书送到农民身边,以此引导农民读书热潮兴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依托图书流动站,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贴近农民实际和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加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通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新农村新时尚、新农民新气息。

送科技信息下乡是公共图书馆常用的服务方式,也是开发馆藏资源,加快信息传递,深受农民欢迎的成功之举。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农业科技部门联合行动,定期组织送科技、信息下乡活动,力求服务效果,力戒流于形式。

公共图书馆尤其要做到:一要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增强鉴别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二要抓住农业生产的规律,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坚持科技下乡活动;三要在送印刷信息产品的同时,定期公开召开农民座谈会、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上努力实现创新与突破。

现在农村的青年农民一般都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接受新知识很快,寻求新技术的欲望也很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购买了电脑.开始利用互联网,搜寻新的信息,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可以变传统的书面咨询为通过电子邮件为咨询者提供解答;可以为上网的青年农民开展网络信息代查服务;还可以将相关网站、相关网页的信息合法下载,组成专题数据库提供给读者使用。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3

(一)农村缺乏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对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迫切需求

1.农业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比率较低,导致建设新农村缺乏技术人才。

同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达80%的转化率相比,我国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比率还是比较低的,还不到50%,信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有待增强,这就需要图书馆发挥自己的信息传递职能。

2.农业专家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经营培训效率低,导致建设新农村缺乏经营人才。

很多农民即使找到了好的致富项目,也会因为缺乏技术或者不懂经营而没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血本无归。这就需要图书馆体现自己的技术服务职能。

(二)高校图书馆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也是其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

1.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领域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得以拓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依托校园网的教育资源,构建服务三农的教育平台,加强硬件建设,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更充分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2.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素质得以锻炼和提高。

高校图书馆馆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既需要组织文化宣传和科技培训,又需要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检索服务,使得馆员自身的能力素质在这个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3.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得以强化。

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中,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的手段,将一些简明易懂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农民,强化了其在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基础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内部机构,其面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求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但高校图书馆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才能统一认识,连续性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2002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上面的两条法规政策,既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也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是社会教育,就是说,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是每一个合法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来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正是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应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就是要立足地方,发挥馆藏与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同时也奠定了高校图书馆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思想基础。

2.馆藏基础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一般都是当地区域性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馆藏有大量的图书、电子图书、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无论种类、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难望其项背的。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是其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物质基础。

3.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具有相对于农村而言非常先进和完备的技术设备。如高校图书馆都拥有网络服务器,可以24小时向读者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实现各类文献资料的管理的自动化。高校图书馆先进技术设备和完善的技术手段是其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技术基础。

4.人才基础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48-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如何发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成为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广大农村已基本摆脱贫困,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依旧有一定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信息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使用成本高;许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农村信息化认识不足,使一些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些农村信息质量低,信息内容实用性不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信息资源开发;有的农村地处偏僻山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与外界联系小。有些地区的劳动力过多,他们大多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一技之长,农民对知识、文化需求很迫切,但由于种种的客观原因,他们只能安于现状。在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有所改变,从过去只是少数人的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农民们的文化需求不仅仅只是娱乐了。他们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致富本领,农民们渴望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法律常识,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思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把农村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着眼于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服务机构,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馆藏优势,为广大农民农村服务,为农村建设发展服务。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优势

1.拥有强有力的人才优势。地方高校内聚集有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其中有一些专家教授长期承担着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各院系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会对地方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些优秀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发搜集整理信息资源,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些优势是地方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无法比拟的

2.馆藏文献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其服务的绝大多数对象是校内读者,因此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学科齐全,信息含量高。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程,对本科院校图书馆年均藏书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视,加大了图书资料的购置经费投入,图书馆馆藏文献增加较快,而且馆藏紧扣教学课程建设,文献也具有较高质量。其次,许多地方高校已有多年的历史,多年的积累积淀,也使他们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措施

1.扩大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完成本校师生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同时,将服务范围辐射到农村地区,面向农村和农民读者开展信息服务,让广大基层工作者和农民朋友有书看,并且将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科普知识送到家门口,送到他们手中。

2.与农村联合建立农家书屋。地方高校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服务平台,展开多方面的合作,通过农家书屋接受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信息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有专门负责的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做志愿服务,基层组织负责做好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与支配,通过这种合理的对接合作,将农家书屋发展成广大农民读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一阵地,将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新的致富信息送到农民朋友手中。这也会使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很广阔的领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去。

3.培养农民的学习热情,增强信息意识。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和南部山区,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交通不是很便利,信息也不够畅通,农民朋友对社会信息的认识度不够重视,农业生产商品意识薄弱,农业相对滞后。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来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把馆藏中丰富的关于农业、农村等知识利用农村书屋、文化长廊、讲座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朋友在休闲中学习到有价值、又实用性的知识。培养农村的科技干部,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民朋友,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氛围。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农村科技工作者相距遥远,为了能更好地随时随地地为农村科技工作者服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农村读者开设一条信息资源专线,可以通过有线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QQ视频、QQ邮箱等联系方式,保持和农民朋友时时沟通,事事联系,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等问题,及时联系学院及相关专家予以解答,从而防止他们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情况发生。为农村读者提供经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工的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专题服务、参考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5.规范化支农服务制度。地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广大农群众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送去一些科学的生产技术,为部分需要借阅图书报刊的农民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为有条件的县、乡、村文化机构开通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以丰富农户的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爱科学、爱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同时,也应与当地乡镇、村委会和文化部门相结合,积极地创造条件,为广大农民们服务,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支农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建立起规范的长期合作机制。

四、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作用。图书馆是一个藏书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一个看书的地方。只有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才能使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就山区而言,农村人口多这个特点,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和人才优势,深入到农村去,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民所需所求,否则即会失去最大的读者群体,从而限制和阻碍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高校图书馆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要想突破瓶颈,找到自身不足,发挥优势,就必须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这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最好选择之一。

2.可以满足广大农民对知识的渴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却产生了一种与之极不相称的现象,那就是图书供应的渠道少,图书品种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读者的需要。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供销社担负着图书的采购、供应功能。但伴随体制的转变,供销合作社大多承包给个体工商者,而大多数个体工商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不愿经销这种获利甚微的特殊商品,因此,图书供应在农村几乎成了空白,这恰好给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可以弥补供应渠道的不足问题,满足广大农村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地方高校图书馆获得更广大的社会效益。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懂经济、会管理、守法制、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大军,才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目前,很多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已开始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服务刚好符合农民的要求。

3.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内的在职人员,是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新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善于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信息,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开发出各种层次的信息产品,开展不同类别的信息服务。他们不仅能够把图书馆的书籍整理好,为农民朋友带去合适的有用的书籍,而且还能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民朋友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阅读兴趣。人才优势,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是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提供高效服务的基础。

4.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先富帮助后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的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会给农村带去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以让农民朋友们在农闲时去浏览,帮助农民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普知识,拥有了这些知识,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种植、饲养技术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地方高校图书馆支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慧玲.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1,(6).

[2]沈霞.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的思考[J].沧桑,2011,(2).

[3]吕能文.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5

一、乡镇图书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文明的建设只能靠农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因此,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时期拓宽服务范围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引导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主人,文化部门责任重大,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部门的重要力量之一,更是责无旁贷。乡镇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门户,乡镇图书馆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农民,促进农民知识结构的更新,为农民提供所需竞争情报和对称信息,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乡镇和谐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图书馆的发展理念联系起来,则新农村建设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因为图书馆的宗旨就是通过为群众提供各种形式的知识信息与文化服务,来满足他们在终身教育、自主决策、文化发展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乡镇图书馆既是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又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它面向基层无偿或者有偿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可能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整个人生历程。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农村的一个知识宝库。通过书刊流通,可以逐步培养一大批喜欢读书的群众,进而在农村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发挥社会教育、情报服务和文化娱乐职能,开发读者的智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哪个地方最繁荣最富裕,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为当地人们提高文化素质提供服务。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农民需要学文化和科技,了解信息。因此,乡镇图书馆要为农村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提供新的理论和观念;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常识;提供多层次的农村商品生产信息和市场经营方法。让新一代农民找到自学成才和全面奔小康的方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新型文化阵地。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年轻一代基本上都达到了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广大农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现代社会人们的新观念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别,精神文化开始走进新农村,广大农民渴望知识,渴望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需得到满足,但是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精神生活就要走向错误的方向,而乡镇图书馆恰恰是能给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提供“精神食粮”的宝库。

三、乡镇图书馆大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人,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丰富的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和加工信息。乡镇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如报刊、图书及农业技术信息资料,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定题定点跟踪服务,解答信息咨询,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到改善和更新,让广大农民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体,又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乡镇图书馆能够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地学科学,用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用现代科学文明打破农民的传统心理,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

2.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深加工来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图书馆培养了一代有文化、有理想、有智慧、有创造性的新型农民,但城市社区的继续教育之风尚难以吹到乡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乡镇不够强大,众多已经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的书本知识随着繁杂的农事劳作不断退化,创新能力难以发展。乡镇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由传统手工提供浅层次服务转向文献的深加工领域,开展有序、主动的跟踪服务,提供科技查新服务,二、三次文献加工服务等等。根据农民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广开思路,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拓宽视野,促进创新思想的发展。引导农民利用电子文献,采集和输送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3.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倡导的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其可行性在于信息来源广、内容新、传播快,能够满足广大求知者的需求。乡镇图书馆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服务水平,信息提供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业务逐渐萎缩。要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出台自上而下地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方案,对设备配套、资金筹措、分布点设置层层督导落实;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对整个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加大针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享受文化先进成果的队伍中来。

4.加强乡镇图书馆(室)业务辅导

强化基层图书馆(室)业务辅导工作,发掘利用基层网络的前沿知识信息资源。包括设立基层图书流通点,培养先进典型,举行农村经济建设研讨会,建立读书示范户档案,开展读书用书活动,科技致富信息……图书馆可以举办现代科技、生命科学、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等专题展览,通过推荐新书、征文、智力竞赛、讲座、报告会、夏令营等活动,向包括青少年等在内的农村广大读者展示图书馆的博大精深,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

5.为农民读者服务的几种方式

(1)借阅法:乡镇图书馆把农民需要的图书、信息、文献资料,直接借给他们使用。

(2)编辑二次文献法:乡镇图书馆工作人员针对农村的需求,利用馆藏信息资源,通过摘录、摘要、汇编等方式,编印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科技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农民和专业户。

(3)代译查新法:现代科学信息有的是外文资料,有的是专业术语、技术数据。农民在使用技术文献时,有的看不懂,有的不理解,需要请人翻译或讲解。

(4)举办培训班法:乡镇图书馆不仅要为农民送图书、送科技、送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倡导科学种田、科技致富,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5)图书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包含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农业发展提供网络信息和文献信息。计算机是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网络帮助农民查找有用信息,检索有关文献,解答咨询,当好农民的参谋。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6

【论文内容摘要】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图书馆今后发展的方向。文章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工作职责、基本素质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但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学科馆员制度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跟踪服务”,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这些模式奠定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目前,这一制度在欧美大学图书馆得到普遍推行。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把学科馆员制度率先引人我国,随后在一些高校相继推行,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学科专业性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工作职责、基本素质和未来发展等问题略做探讨。

一、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

国外对学科馆员有不同说法,如学术联系人(academicLiaison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Specialist)、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SupportLibrarian)、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ReferenceLibrarians)、网络馆员(networkLibrarian)等等[1]。国内对学科馆员尚无统一认识,一般是指熟悉馆藏资源,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或较深专业功底和较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员,其职责是与院系或学科建立对口联系、主动提供深层次、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适应社会信息环境变化的需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信息的获取途径增多,但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变得更加离散,信息更新的速度之快令用户检索和利用更加困难,而现代用户越来越需要一种系统化、专门化、个性化以及高技术含量的创造性服务,这为学科馆员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2、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和文献信息中心,只有密切关注学校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师生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才能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是被动、问答式的事实咨询服务,网络环境下,要求馆员在深入了解各学科对专业信息资源的需求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主动的参与式服务,这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了“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

4、构建合理信息资源体系的需要。它在用户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图书馆正确收集各种用户情报,了解用户需要,提供最佳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合理组织与深层开发、利用。

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关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Dennisw.Dickinson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专业参考帮助(SpecialistReferenceassistance)和“学科联络”(FacultyLiaison)[2]。吕艳华将学科馆员工作归纳为中介性服务、指导性服务、研究性服务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孙素云将学科馆员划分为四种角色,即学科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以及学科资源利用的教育者[3]。综合众多观点,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状况,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学科联络。与对口院系学科师生、主管科研领导及学术带头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了解科研进展情况、信息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划;及时通报图书馆最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听取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建议和学科信息服务的要求推荐、选定学科专业文献资料,及时向采访部门反馈院系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需求;参与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2、信息服务。根据对口专业的需求,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重建,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建设特色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协助对口院系,对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全程跟踪式的定题检索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为科研立项与科技查新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建立对口院系重点学科的教师档案,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试用、评介相关学科的电子资源,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3、馆藏建设。包括了解本馆及合作单位馆藏学科资源,协助制定资源建设与规划,根据学科用户的意见制定采购计划,负责学科资源的著录、分类与管理以及资源建设质量的评价与控制等。

三、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

学科馆员既是图书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又是某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专家。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是学士双学位(同时拥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和其它某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资格证书的资深专业从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有具体学科的研究经历。此外,国外图书馆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正是这种严格的职业制度,确保了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保证了学科馆员制度的成功实施和发展[4]。

那么,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这项制度,对学科馆员人选的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科馆员应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强烈的信息意识;精深的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技能,特别是网络信息处理技能;一定的对口专业知识背景或较深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公关能力;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与宣传推广技巧;较强的科研意识与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5]。考虑到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才结构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作为学科馆员人选,应具备如下基本以下素质:

1、信息意识。面对庞杂繁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善于捕捉、发现和存储最新文献信息,随时监测学科及学科相关信息源的更新情况,把收集到的文献信息、经过分析研究,编制出二、三次文献,提供给用户。

2、专业基础。学科馆员应具备大学程度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和熟悉该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专业文献、参考工具和各种网络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等情况。通过旁听院系核心教程、参加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

3、网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熟悉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和多媒体文献的各种检索工具,在文献信息的查找过程中要有立体的、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势。

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到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实施了这一制度。清华大学最初从参考部选择若干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对口联系一个院系所,主要针对教师和研究生层面开展用户培训、资源推广、网络学科资源整理、搜集用户建议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在岗位聘任中,进一步设立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岗位,在岗位聘书中赋予学科馆员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一定的工作量。2002年又将原来分散在各个服务小组的学科馆员集中,组成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小组[6]。目前,图书馆主页上明确显示有17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对口联系25个院系28位“图情教授”(图书馆教师顾问),每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负责联系一个或几个院系,主要针对教师、研究生层面开展工作。“图情教授”的工作职责主要有资源建设、建议与反馈、指导学科服务和担当查新专家顾问。转贴于又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组建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学和医学6个学科工作组,共设置了34名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本学科师生的信息服务工作,规模比较大,也较有特色。

学科馆员制度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效果较好,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他大多数图书馆,由于馆员素质的局限和信息资源的不足,学科馆员开展的工作范围和支持力度不是很大。“在一片大张旗鼓宣传学科馆员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热潮进行冷静分析与思考。”[7]

1、人员素质的差距。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引进困难且流失严重。虽然学科馆员都是图书馆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但真正既懂专业,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不多。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学科馆员无力实施信息开发,难以实现学科咨询和用户培训的有机结合,更谈不上深度服务。学科馆员很难融入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中去,尽管很多高校图书馆聘请图情教授协助学科馆员的工作,但互动效果并不理想。

2、管理体制的制约。学科馆员基本都是兼职的,在担任学科馆员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检索、咨询、教学等工作,无法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并且,由于归属各个部门,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存在障碍,管理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极其不利。

五、思考和建议

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代表了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化和专业化。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拔、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人才,为他们提供物质和资源保障,让学科馆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院系的学科建设中,为院系的学科发展和壮大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所必需的支撑。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用户素质、馆员素质、馆藏资源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应兼顾国情、校情及馆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只有将其纳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国际图书馆发展态势[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6).

[2]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

[3]孙素云.试论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J].云南图书馆,2002(1).

[4]张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志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综述[J].晋图学刊,2008(6).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图书馆建设设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图书馆(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图书馆既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化设施,也是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的物质载体。它承载和折射出了乡村文明的程度和状况,是提高乡风文明,净化村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2图书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农村生产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只有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

2.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1长期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模式制约着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的发挥。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与现代生活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存在的贫困、疾病和缺乏教育这个恶性的三角循环,制约着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农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但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对如何过上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幸福生活还没有明确的认识。这一切都对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带来了挑战。

2.2图书馆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还不强。一是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低,欠账大。据调查,2009年全国乡镇文化站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有1.27元。具体到农村和乡镇图书室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二是改革意识不强。目前有些乡镇干部和文化专干.面对农村经济大潮束手无策,不能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乡村文化发展的要求,而是听天由命,坐失时机和阵地。三是不能根据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实力、所处环境、文化结构、民风民俗、传统喜好、综合素质差异等,多角度地满足农民群众不同的文化层次需要。

2.3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还不完善。面对政府投入不足的实际,如何走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引导为辅的路子,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史化消费需求,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史化发展的成果办法不多。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由于工作单位流动性大,无法利用市区图书馆。而他们脱离了乡村,乡村图书馆也无法为之提供服务,出现“两不靠”的问题。同时,青壮年农民进城后,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之间文化差异大,适合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文化需求的产品少。

3.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设想

3.1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

3.1.1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加大财政投入。要抓住“十一五”期间国家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机遇,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快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实施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3.1.2鼓励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基层文化。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改进政府投入方式,通过项目招标、公办民营等形式,切实提高投入效率和效益。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闭书馆,存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大力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扶持热心文化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

3.1.3注重长效管理,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做到“一全两专三落实”。一全即实行白天全天开放,两专即做到村委有领导专管、图书室有专人负责,三落实即图书室经费保障落实、管理制度落实、人员队伍落实。同时把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图书室建设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3.2突出重点,紧扣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

3.2.1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应该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工作指标,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3.2.2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作为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发展是硬道理,“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解决要靠农村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离不开发展。要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拓展读者服务领域和范围,广泛开展科技情报服务。针对本地经济建设的特点,编制信息摘编、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发放到农民群众中;发现对本地有关单位经济活动有作用的信息,主动推荐送信息上门;对本馆不能承担的科技情报任务,通过级别较高的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解决;对一些专题项目可聘请大学和研究所专家进行攻关。

3.2.3把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作为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图书馆要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脉搏,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作为基本职责,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3.2.4把移风易俗作为图书馆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创造团结和谐、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2.5把管理民主作为图书馆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农村基层政治特点就是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就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过程。农村工作,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出发点,要以农民利益为归宿。图书馆在服务农村的工作中,不能居高临下,生硬地对农民进行教育,而是引导农民群众,把党和政府关于在农村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国策交给农民,使图书馆成为农村国策的“播种机”。

3.3着力创新,共建共享,不断探索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新办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要做到理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

3.3.1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大力争取国家的投入的同时,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形成“民间出资、企业参与、冠名权出让、盘活存量和结对共建”的多种创建模式,以多元化、多渠道、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建设理念,保证基层图书室和文化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同时要整合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学校和企业图书馆(室)、文化中心户的资源,进一步完善市、区县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两级总分馆制,形成文化共享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资源、数字资源的效应。

3.3.2借船出海,搭车出行。图书馆要充分借助文化协会、音乐协会、作家协会、老年人协会等协会的职能,通过城市各类协会把图书馆工作延伸到社区、镇、村,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达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同时要在“三下乡”、“常下乡”活动中跟踪服务,活动到哪里,图书馆跟踪服务就到哪里。

3.3.3借他山之石攻玉,借鉴现代物流原理改进图书流通。借鉴现代物流原理,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为出发点,打破城乡分割、县域分割、行业分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县区图书馆馆藏为基础,各县市区图书馆、学校图书室、企业图书室、乡镇图书室、和村文化中心户有机联系起来,整合全社会图书资源,实行“一卡通”服务,创设流动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n].海证券报,2006/07/01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8

[关键词]科技馆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建构主义项目学习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产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其初衷是为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服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发展,它已对普通公众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医疗、教育、娱乐、交通等领域都能看到机器人“身影”,这也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培养机器人设计与操作人才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和校外机构都开设了机器人教育及培训课程,这对机器人人才储备而言具有重大意义。而作为校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体系中理应占据一席之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呢?笔者认为,应在明确机器人教育的概念、厘清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教育理论,确定合适的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

一、机器人教育的概念

1920年,当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创造出“机器人(Robot)”这个词的时候,他肯定没料到在近一个世纪之后,其小说中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的情节已经变成了现实,并且它们还对公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伴随着“机器人”这个词的诞生,社会各界一直对它的定义争论不已,但是一般说来,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那么,什么是“机器人教育”呢?根据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彭绍东教授的定义,“机器人教育”就是学习、利用机器人,优化教育效果及师生劳动方式的理论与实践。

彭教授根据机器人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把机器人教育分为五大类:

(1)机器人学科教学(RobotSubjectinstruction,简称RSi);

(2)机器人辅助教学(Robot―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Rai);

(3)机器人管理教学(Robot――managedinstruction,简称Rmi);

(4)机器人(师生)事务(Robot―RepresentedRoutine,简称RRR);

(5)机器人主持教学(Robot――Directedinstruction,简称RDi)。

国内外目前所开展的主要是前两个类型,即机器人学科教学(RSi)和机器人辅助教学(Rai)。前者是指以机器人为对象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机器人学科”;而后者指的是以机器人为工具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由于国内外情况的差异,我国中小学目前所开展的机器人教育以“机器人学科教学”为主,而国外则两种教育类型发展较为平均,并无特殊偏重。

二、国内外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机器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点。在美国,一般通过机器人技术课程、机器人辅助教学课程、课外活动及机器人主题夏令营等定期活动来对中小学生进行机器人教育。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中工程与技术联盟在为高中生开设的工程与技术选修课程中,提供了RoBotiCS课程,主要介绍机器人技术历史,基础,术语,微控制,传感器,程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项目“K―12教育中的机器人技术”,目的是帮助K―12教师以及其他教育者开发或改进以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来教授Stem的课程和开发机器人技术课程;印地安那州的purdue大学与LaFaYette学校合作,在5至8年级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的RoBotiCS项目;Carnegiemellon大学提供的针对高中生的RoBoCamp暑期机器人计划,通过八星期的课程,使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与机器人有关的电子,机械和计算机科学知识。

在日本,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欧美各国,这与他们对机器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他们不光在各个大学设立了机器人研究专业,并且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也加进了机器人课程。每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各个学校也会在假期举办机器人研习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角度、全覆盖的机器人教育体系。

此外,英国、俄罗斯、巴西、新加坡等国也早已出台了多项措施推进本国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

而我国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则起步较晚,且覆盖面较小。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将机器人普及教育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2001年,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开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机器人活动进课堂的探索和尝试。2005年,哈尔滨市正式将机器人引入课堂教学,在哈尔滨师大附小、60中、省实验中学等41所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用必修课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机器人科学方面的教育。

除了这些进行正规课堂教学的学校外,有些中小学则采用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育。

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课标”中有所体现。如教育部在2003年4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标准》中,首次在“通用技术”科目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一个选修课程模块。现在,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科目中也已设立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这是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体系中,科技馆所占比例几可忽略。我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科普的重要阵地,科技馆理应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科技馆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

1.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的定位

作为校外科普机构,科技馆不可能将完成“课标”为己任,而是应定位于中小学机器人校内教育的补充与提高。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我们认为,补充的内容应该是校内教育极少涉及的机器人辅助教学(Rai),而提高的内容是校内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器人学科教学(RSi)。

2.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可采用的指导理论

在杜威“做中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本文的讨论范围不包括激进的建构主义〈radicalconstructionism〉),近年来已经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世界的意义却是由人建构的。它强调知识的动态发展性,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中心地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要主动对意义进行建构;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故在此理念下,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用探究的方式,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他们需要主动搜集、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并对要学习的问题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引导学生之间的协作、对话,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科技馆教育的教育特点非常契合。因为“科技馆教育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模拟再现了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实践过程,并且不是简单地模拟再现,而是以学习为目的、经过改造的模拟再现,创造了引导观众进入探索与发现科学过程的条件。科技馆提供的‘从实践中学习’的途径不仅成为它与其他教育、传播机构及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而且是科技馆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科技馆的教育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观众自己进行意义建构,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伴有观众与科技馆员工或观众之间的交流,这恰恰正是一个完整的建构主义者所提倡的教育过程。

3.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可采用的模式

1918年,著名教育学家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在他名为《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的概念,用以说明有目的的设计行为对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它让“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儿童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它在真实世界中让学生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由学生制作的物体,如书、剧本或一项发明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项目教学法已经在美国一些学校的低年级中得到了运用,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则在广大中小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

我们认为,项目学习法正是在科技馆中进行机器人教育所可以采用的模式。不论是机器人学科教学(RSi),还是机器人辅助教学(Rai),都可以项目学习的模式开展。而可采用的活动形式有机器人俱乐部、夏令营、机器人比赛等。

选定项目后,就需要组织学生对主题的探究活动。这一阶段一般都以学习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生首先要对项目的主题进行调查、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收集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处理和分析,再验证或之前的假设,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为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应对他们的一切探索和决定都持鼓励态度,而毋须规定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结论

科技馆作为重要的校外教育机构,也有必要在此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科技馆的机器人教育应定位于中小学机器人校内教育的补充与提高,补充的内容应该是校内教育极少涉及的机器人辅助教学(Rai),而提高的内容是校内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器人学科教学(RSi)。具体应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项目学习的模式,开展机器人俱乐部、夏令营及机器人比赛等形式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教育。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机器人教育(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6):4.

[2],张剑平.美国机器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109.

[3]教育新闻网[eB/oL].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9

一、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图书馆是党校综合性文献资料的收藏和利用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的储备库,是为党校建设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撑的学术性机构,是以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等形式向党校学工人员提供理论武装和知识学习的重要平台。图书馆工作是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应同党校建设与发展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民展观为指导,依据中央党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图书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党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要求,结合海南“省情”和党校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以文献资源特色化及信息服务数字化建设为龙头,以加强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改善与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关键,逐步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海南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突出的省级党校数字图书馆。

(二)主要任务。

根据《意见》和《规程》要求,党校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服务,为推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服务。为此,党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坚持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网络化建设方针和“少而精而虚”(即不盲目追求规模,注重精品、注重数字资源)的建设原则,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党校主要学科、优势学科,并能满足其需要的、党校特色突出的复合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服务体系: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以建设好“信息共享空间”和省情资讯室“两个服务窗口为重点,逐步建立融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主动服务能力的信息服务体系。

3.建设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党校信息化建设成果为支撑,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将图书馆逐步建设成为党校教学科研和覆盖全省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云服务中心和知识创新服务平台。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快速建好网站,启动图书馆网络服务。

1.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配置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和网站建设必需的相关设备;配置够用而且可扩充的数字资源存储设备;建设好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和高速畅通安全的对外网络通道。

2.创建图书馆网站。快速启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创建图书馆网站,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实现共享内外数字图书馆资源。

(二)启动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库建设。

创建“地域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库”是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也是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科研处要将“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库”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图书馆在调研基础上拟定“海南省情资源数据库”等系列建设项目。

(三)加强与改善专业队伍建设。

为建设一支以馆长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和职称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队伍,就要加强以下建设:

1.复合型。图书馆履行服务职能的需要,人事部门给图书馆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的岗位工作应及时补充人员接替。

2.有计划地引进图书馆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

3.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纳入人事部门的培训计划。

(四)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

1.启动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服务。“培养读者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是《规程》中要求党校图书馆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能,目的是帮助其强化信息意识,学会检索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

2.开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项目信息员”、“学科联络员”和“学科馆员”(包括兼职学科馆员)服务网络组织,分别是为党校省级、部级科研项目,重点是学科和重点专家开展修改化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和参与“党校学术文库”建设。

3.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坚持并精心组织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的读书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4.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利用现代移动技术,逐步开展为学员提供实时移动文献信息服务,使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党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成为党校图书馆的永久读者。

(五)建章立制,实行科学管理。

科学合理地设置馆内机构并明确各机构职责范围,制订以岗位余缺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图书馆管理逐步走上业务工作标准化和管理服务制度化的轨道。

1.调整馆内机构。根据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规律,依据《规程》履行服务职能的需要,调整馆内机构并设置文献资源部、流通阅览综合部、信息咨询部和信息技术部。

2.制订业务与服务各项规章,实行制度管理。

四、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中央党校印发的《意见》和《规程》是建设党校图书馆法规性的文件。依据《意见》和《规程》建设好图书馆,既是实现我省党校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党校党委已将图书馆的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加强领导,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二)加大经费投入。

校委将图书馆建设经费纳入每年的经费预算,尤其是保证信息技术设备购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藏书阅览设备设施的购置经费的预算落实,为加强图书馆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

(三)全校“协作共建”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建设工程,凡涉及有建设内容的党校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纳入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并做好相关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学科联络员”和“兼职学科馆员”做好有关信息服务工作。

(四)强化“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塑造服务新形象,提高服务影响力。

科技馆建设意义篇10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及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对教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信息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十分重视,当然,这里说的建设具体是指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在大学中存在的意义远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许多家长为孩子参谋选择大学甚或许多学子在高考后填报志愿选择大学的时候,都会详细认真关注该所大学的图书馆建设情况,这是因为一所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完善与否,从侧面能够反映出其本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学子全面发展的综合实力,这样看来,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就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以外的课余扩展,而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学子起到媒介作用,让众多的学子通过图书馆一方面获取到自己期望得到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让他们对不同方面的专业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借助图书馆并加上自身的努力而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或单一型的科研人才。这才是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所在。

二、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从目前各个大学的发展情况分析,大多数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都较为丰富,不仅有实体图书馆,还存在虚拟图书馆供学子们使用,而且从图书馆保存书籍资料的数量上来看,还是较为合理的。虽然现今许多大学对图书馆建设已经引起足够重视,但通过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并不理想,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急需要为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措施,才能让大学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与广大学子。

(一)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问题

(1)实体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均衡,部分资源更新速度慢。这也是目前许多大学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大学图书馆实体资料都是按照专业、类别等进行分开排列的,而且现代大多数图书馆其收藏的资料都很多,但总体来说,各种专业之间资料的保存不均衡,有的专业方面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较少,而学子对这方面知识也存在不少的需求,而有的专业虽然资料很多,但被借阅的次数很少,另外还存在图书馆部分资料更新速度过慢,跟不上科技文化各方面的速度,这样就会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部分欠缺,部分过剩,部分资料文献过于陈旧。

(2)虚拟图书馆信息建设不完善,并且与实体图书馆资料比例悬殊较大。现代是网络与信息化飞速发展与更新的时代,那么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不断建设并完善数字化图书馆阅读信息资源建设,是很有必要的,但从目前的调查与走访来看,存在一些大学对虚拟图书馆信息建设不重视,虽然电子阅览室等设备较为完善,但对其中的阅读资料完善不够,与纸质资料比例悬殊过大,不仅如此,还存在一些大学虚拟图书馆对部分资料进行限制,这样大大降低了虚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发挥。

(3)图书馆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缺乏,这主要是现代一些大学根据自身实际的教学水平及未来发展前景,新开设了一些像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安全保卫等较为新颖的专业,以此来彰显出自身的特色,但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却对其没有进行资料添加或添加数量很少,从而让选择这些专业的学子对拓展自己专业知识面感到困难重重,感受不到图书馆这个媒介作用的重大,从而大大降低其对专业钻研的浓厚兴趣。

(二)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进行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针对开设不同专业的需求性与专业特性,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有计划地规划,对需求数据量大的资料进行添加,对较为冷门或资料较为陈旧的图书馆资料进行删减,并且还要对实体图书馆资料根据需求及时更新,比如像平面设计专业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的更新速度比较快,那么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就需要注意到这点,可以从数量上对资料进行控制,从而获得更快的更新速度,这样不仅让学子们在图书馆中查阅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还让学到的知识与时代跟紧不落后。

(2)加强对虚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虚拟图书馆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电子数字化程序来实现的,对于今天网络发展如此之快的时代来说,虚拟图书馆在大学教学中潜在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虚拟图书馆主要依靠的是网络技术化,那么它本身也就具有了更快的扩散速度,更快的更新速度以及更丰富更为全面的知识囊括,所以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加强虚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向更远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帮助学子获取更多更广泛知识的关键所在。

(3)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让图书馆发展更大的作用。这个方面对于大学图书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要求图书馆根据自身教学建设、专业开设以及新专业开设的特殊性,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将这些专业中存在的特色添加进去,从而让图书馆具有代表这所大学的特色化信息,让学子从图书馆中感受到更加浓厚的特色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时特色化建设可以将实体图书馆与虚拟电子图书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更加完善。

三、结论

总之,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无论是对于大学图书馆本身、大学教学改进、大学教学未来发展还是对于学子们扩展知识帮助他们成才等等方面来说,都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而完善与健全也不是非一时就能够消除的,但相信,只要对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足够重视,就能够不断克服并消除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大学向更好方向发展,对学子向更优秀的人才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雪梅.图书馆资源管理科学化.情报科学,2001(7):22

[2]刘岩芳.图书馆资源运行方式及支撑理论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0(5):110

[3]董桂娟.云计算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