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06:29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1

[关键词]图书馆科技查新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7-0146-02

一、科技查新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我国现有的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意义是对委托人所提供资料进行查证,提供结论表述该资料科学技术的新颖性及实用性。最终目的是通过检索,进行综合分析及对照、比较、分析等,为委托人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建设公共信息服务提供重要的平台。

二、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提供参考服务,其实际作用如下所述。

第一,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防止一题多报。多年以来,同一课题多次申报,低水平、简单重复的申报使我国的科研效率低下,远远低于国外同一行业的水平,使我们的科技发展陷入一个死循环的困境。因此,科研课题在正式申请、立项前,首要的工作是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国内外的相关情报,防止重复申报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已公开的技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只有做到少重复率才能高立项率,其中有效途径就是利用科技查新。

第二,科技查新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一份综合全面高质高水平的查新报告单与评审专家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就能对科技成果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权威性。

第三,科技查新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公正、公平,给科技成果提供双重保险。科技查新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查新机构、查新咨询专家从事的具体查新、查新咨询活动不受任何行政部门控制,也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查新委托人等的非法干预;查新咨询专家提供查新咨询意见时不受查新机构的非法干预。查新以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查找时,以机检为主、手检为辅,查新报告中的任何分析、结论,都以客观存在的文献为依据,并附有科技查新报告,查新人员不作任何的主观评价,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有力地抑制了学术不端现象。

三、2012年我校科研项目状况

2012年我校教师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纵向项目1072项,比2011年增加24项,增幅2.3%。其中申报部级项目340项、省部级项目544项、厅局级项目52项。最终我校共获得校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88项,比2011年增加120项,增幅为71.4%;获得科研资助经费共计2883.89万元,比2011年增加270.79万元,增幅为10.36%。其中,部级项目立项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493万元;省级项目立项7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671.2万元;厅级项目立项1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764万元;横向项目立项1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315.69万元。

四、科技查新与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关系

科技项目管理是我校科研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科研处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是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立项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收取成果鉴定、项目结题、成果申报、评奖、档案管理入卷的全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此,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要求,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进行管理,在科研管理的全过程,科技查新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五、我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业务的必要性

目前,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文献收藏及借书、还书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机构,逐渐向现代文献信息情报中心转变,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也顺应潮流,转变职能,寻求自我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增强其优势力量,为学校的科研及各项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情报,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的职能。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4月,当时工作人员仅有6人,馆藏主要以原新疆师资培训部图书、期刊资料为主,业务工作仅限于图书采购和初步加工,仅有少量读者借阅工作。在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多年来图书馆经历了创建(1979-1982)、发展(1983-1993)、提高(1994-2010)的历程,成为新疆师范大学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园地。

图书馆校本部总面积11199.55平方米、文光校区分馆面积1717.20平方米,各学院资料室的面积1743.73平方米,合计总面积14660.48平方米。经过28年的发展,到2007年12月,图书馆纸本资源为96.3万册,各学院资料室藏书为20万册,全校藏书合计为116.3万册。数字资源主要有自建的汉文书目数据库和引进的CnKi中国知网中的六个子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万方博硕论文、外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Link、infotrac)等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篇,电子图书6.5万种。全馆设办公室、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文光校区分馆六个部室。

图书馆于1995年实现汉文图书编目、流通借阅的自动化管理,2004年9月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成立,有200多台计算机供读者访问图书馆等数字资源。2005年6月电子文献检索室成立,参考咨询服务正式启动。2009年4月起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从iLasii系统升级成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并与学校校园卡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读者使用校园卡就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图书借还、上机、打印复录等服务。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具有师范性、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以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教育资料、科研所需报纸及相关工具书为收藏重点。主要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书刊阅览、文献检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用户教育、复录复制等服务。本部和分馆已实现两校区图书的通借通还服务。

(一)科技查新为教师的科研选题和立项提供依据

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只有选题具有价值、新颖性和创新性才有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的可能性。然而,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信息如潮水般涌现,如何在如潮水般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文献显得极为关键。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教师在科研选题、申报前提供查新服务,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克服科研课题立项选题的盲目性,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

(二)科技查新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目前,我校正在拆分学院进行博士点的申报,增加专业学科,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可以为学校学科分化、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齐全、完备的信息资料和准确详尽的对比分析,以科学为依据来决定某些专业学科的去留,为学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准确客观的查新结论,还可以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倾斜,提供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

(三)科技查新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把掌握目前最新的科研动态、传播和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功能作为己任,不仅可以拓宽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职能,改变图书馆简单重复的“借借还还”的服务形象,提升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以开展科技查新作为切入点,支持和鼓励馆员多走出去向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科技查新队伍,促进图书馆由传统文献收藏库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静,金涛,张柏秋.发挥高校在科技查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2(2):40-41.

[2]张薇,陈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8):85-87.

[3]郭颖.论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7(3):26-27.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经费;规范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3.106

[中图分类号]G644;G6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3-0239-03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逐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如何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科学合理地开支科技经费、规范经费责任单位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科技经费使用与管理的首要问题。

1科技经费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技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有力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在科技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强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落实,改革和创新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更好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科技经费的使用单位,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管理政策,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强化激励C制。

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医科大学,学校正在积极融入创新发展的建设行列,学校承担的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总量显著提升。“十五”期间,科技项目1112项、经费2.05亿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项目1626项、经费4.42亿元,“十二五”期间,科技项目2583项、经费10.87亿元;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规模不断扩大,需要高校在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在按照科技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经费。

2科技经费管理现有的措施

在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职工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1建立科技经费管理机制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科技经费管理实行学校、学院、项目组三级管理。科技、财务、资产、监察、审计、人事等职能部门明确各自在科技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科技经费协同管理监督机制,制定科技经费管理细则。

2.2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科技经费管理的新规定和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学校修订了《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并将国家、省市的相关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印发各单位和科研人员。

2.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针对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积极联系具有审计资质的专业会计师事务所来校进行中期财务检查,指导科技经费使用,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解决,防范违反财务纪律行为发生。积极配合科技部、卫生计生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的专项经费审计工作,促进科技经费规范管理。

2.4强化科技经费管理意识

学校不断加强科技经费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媒体、宣传橱窗开展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知识普及和政策解析,使广大科技人员自觉遵守有关管理规定,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确保科技经费的使用合法、合规。

3科技经费专项审计情况

近年来,学校承担的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呈现出大幅增长,这些经费的获取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了科技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加强科技经费管理,学校在2017年初对承担的科技经费开展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涉及在研项目2208项,科技经费7.04亿元。项目分为4类,分别是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其他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其中:部级项目包括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教育部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其他纵向项目包括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广东省卫生厅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项目、区科技局项目、南方医科大学校内课题,横向项目指学校专家承接企事业单位科技协作的项目。

4科技经费专项审计反映的问题

4.1缺乏专业科技经费管理人员

学校承担的科技项目数量多、类别复杂、涉及经费额度大,不同类别的项目经费管理要求各不相同,但目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科技经费管理人员,导致在科技经费管理过程中,科技管理人员对经费管理不够专业,不利于科技经费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4.2预算编制不严谨,经费支出和预算有出入

部分项目存在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不一致的情况,具体表现在测试化验加工费、实验材料费等支出超出预算。主要原因一是项目负责人技术路线制定不够细致,对可能发生的阴性实验结果考虑不够充分,导致重复实验和调整实验方案,进而造成实验成本增高;二是对耗材价格、分析测试费用、实验动物饲养费用等了解不足,致使由于价格调整造成支出超过预算经费。

4.3科技人员对经费的规范使用不够重视

科技人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对研究经费的合理使用不够重视。一是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经费的管理政策和要求不够熟悉和了解,缺乏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的主动性;二是项目负责人对承担项目研究经费的开支进展情况不够清楚,未能及时掌握经费使用的总体情况,不能合理安排经费开支。

4.4经费使用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

科技经费使用数据信息不能够同步实时更新,科技人员无法及时获取科技经费的支出明细,不利于科技人员动态了解经费的开支状况。

5科技经费管理举措

5.1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的服务水平

科技管理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科技事业的发展,定期开展科技管理队伍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服务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部门要增设专职科技经费管理人员岗位,细化科技经费管理工作职责,科技、财务、设备、资产、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相互的交流、学习,不断提高科技经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5.2加强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在科技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和科技管理部门应指导项目负责人做好科技经费预算编制工作。明确科技经费支出范围,强调经费支出应严格按照预算书要求和项目进度执行预算,在制定技术路线时应设计好备选方案,同时预先了解项目执行过程中所需的耗材和检测的价格,增强科技经费预算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5.3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科技经费管理的新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学校自查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开展规章制度清理工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根据科技活动及科技经费管理的需要,制订科技经费管理风险防范措施,惩防并举、注重预防,逐步出台各项专门规定,进一步明确学校科技经费管理相关部门责任,完善科技经费监督制约机制。

5.4提高科技人员的经费管理意识

在科技人员中加强科技经费管理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媒体、宣传橱窗开展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知识普及和政策解析,使科技人员从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学习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的迫切性,自觉遵守有关管理规定,强化合理使用经费的意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5搭建科技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建立一个连接财务、科技、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实现科技项目经费相关业务的网络化管理。构建动态监督管理体系,使科技经费能够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获取科技项目信息。

5.6加强科技经费支出明细的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管力度,实施立项项目绩效情况公示、项目信息公开以及使用科技经费支出明细公开等制度,广泛接受公众监督,从而更有力地促进科技经费的规范使用和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技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Z].20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Z].2014.

[3]刘双清.如何实现科技经费的高效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4(4):31-33.

[4]张艳,杨允仙,唐安,等.新形势下科技经费管理评价研究探讨[J].科技管理,2016(z1).

[5]林学延.华南师范大学科技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

[6]孙风艳.关于高校科技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6):109-110.

[7]陆兴凤,翟志华.基于公立高校自身的科技经费规范化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6(13):77-80.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3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

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4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

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

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5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企业薪酬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引领下,为解决自身发展和生存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科技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由此开始了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平稳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给科研人员安身立命方面带来的思想变化,意义更是深刻而长远。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弱势地位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激励机制,主动求变以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

1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所处的环境

1.1外部环境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被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地位受到各级政府更深层面的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连续增长、财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机和条件et趋成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由于农业领域大环境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的弱势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广大科研人员在课题上项和收人方面的情况有了改观,生存压力得到了缓解,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发展与科技开发的依存度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1.2内部环境

1.2.1科技开发的吸引力减弱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加之农业科学研究属公益性质,课题上项与市场开发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农业科研人员上科研项目的难度逐渐降低。通过课题经费支撑,农业科研人员可以围绕所学专业搞研究、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领津贴、补(政策性收入)差额。科学研究毕竟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主流工作,基于维持和提高生存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开发工作的吸引力自然减弱,部分因为没有课题而被推到开发一线的人员再转到科研队伍已不可避免。

1.2.2工作重点转移与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固然重要,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评价更多的是科研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和科技成果的多少。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原先的科研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以课题、经费和成果为内涵的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才工作、后勤工作随之被提升到更高层面。而科技开发工作,由于受市场、人才、分配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查,许多单位在全员评聘时,为科技开发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大费周折;为避免分类定位和财政经费受影响,更多单位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连科技开发创收的数据都不敢公开,可见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程度。

2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和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农业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已离不开科技开发。目前,企业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理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是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薪酬管理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稳定农业科技开发队伍意义重大。

2.1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长期以来,科技开发工作的比较优势较科研人员而言,开发人员能得到相对高的收入。为此,科技开发人员付出了专业、论文和职称等的代价。令人尴尬的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成果的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逐渐加大,科技开发企业获利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优势正逐渐丧失。

2.2事企难分,导致平均主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单位开发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有所加强,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但是,事企难分导致的分配干预,使得企业在真正意义上的分配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即便在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由于国有法人股份较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基于农业科研单位职工收入整体平衡考虑,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企业薪酬管理和利润分配等重大问题上产生顾虑,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决策,平均主义倾向难以避免。

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大单位、小社会”的管理需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企业薪酬管理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以内、外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其外部现象表现为在企业工作的职工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在企业内部,则更多地同是农业科研单位正式职工的企业经营者、骨干人员与一般人员之间表现为平均薪酬。

2.3报酬激励方式单一

与国内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一样,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的报酬激励方式较单一,大多仍是基本工资加奖金、年度奖等构成。在福利方面,由于在企业工作的开发人员具有农业科研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退休后按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相关待遇,所以多按照事业单位进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带薪休假、教育培训、顾问服务、家属关爱福利和有助于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精神奖励较少。

3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促进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发展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内外环境的变化,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以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科技开发队伍的稳定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科技开发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已刻不容缓。

3.1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内涵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应予的相应回报和答谢,狭义的薪酬仅指可以货币化衡量的部分。广义的薪酬即报酬,可分为外在(物质)报酬和内在(精神)报酬,其包括了企业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指基于企业分配主体地位、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而建立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国家法律规范和职工民主参与下,企业向经营者、劳动者和投入生产要素的个人自主分配报酬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程、标准和办法,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工作满意感,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分配格局的具体体现。

3.2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

3.2.1竞争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于不同岗位的劳动力薪酬水平,类似行业、企业有着一定的标尺,没有无视劳动力市场标准的所谓“无价人才”。确保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薪酬水平相一致,是企业薪酬水平保持外部均衡的需要。对一个企业来说,薪酬标准过高,固然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稳定员工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但势必加大企业的人力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薪酬标准过低,虽然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及主动性降低。

3.2.2公平性原则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感是员工是否对奖励感到满意的一个中介因素,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意,激发动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原则要求支付相当于员工岗位价值的薪酬,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与这些岗位对企业的贡献相一致。要避免骨干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报酬差距大于工作本身的差距,可适当拉开同等工作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之问的差距。但企业内部职工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

3.2.3多层次目标原则绩效考核结果是薪酬支付的依据,考核目标的多层次原则,即smart原则,是判定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尺。按照smart原则的要求,作为企业薪酬制度主干的绩效考核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相关的和有时限的。

3.3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建立

3.3.1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岗位确定是根据已设立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视各部门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确定岗位职数。岗位评价就是在岗位职数确定的基础上,将部门工作分解、细化到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各自工作范畴,结合年度目标进行岗位工作量化。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和相当价值进行评测的过程,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薪酬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步骤,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岗位与岗位之问的相对价值,进而纳入薪酬结构的标准程序。

3.3.2薪酬结构的建立薪酬结构是根据企业预期目标,确定薪酬总量,按照薪酬总量进行分类,视各岗位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繁重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合理订立各具体岗位的薪酬量、薪酬种类及比例,并按一定的量化分数确立薪酬等级。在薪酬结构的建立中,要充分汲取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结合企业实际,将期权激励、晋升制度及家属福利关爱等人性化薪酬方式量化到相应岗位,增加企业职工的价值实现感和成就感,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3.3.3市场调研结合企业性质、行业范畴、规模、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等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本企业相关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企业薪酬水平货币化提供依据。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检验企业薪酬制度的竞争力,调查的重点是本地区、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通过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高低,从而验证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

3.3.4薪酬标准设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修正、调整企业薪酬体系,将个人薪酬等级货币化,进而确定各岗位薪酬组成的货币量。薪酬标准是薪酬制度的标尺,是企业薪酬制度竞争力、公平性和多目标原则的最终体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水平变化和企业需要,建立薪酬制度和薪酬标准的反馈及调整机制。

3.4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现代薪酬制度的建立,受“大单位、小社会”的现实环境影响,有其自身特殊性,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4.1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要确立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首要前提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要本着让更多职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精神,广泛吸收职工参股,扩大其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使企业职工的收入能更好地与企业效益挂钩。其次,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大环境和工作中心的变化,谋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管理简政放权,削弱行政管理干预,强化企业的主体分配地位。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6

[关键词]成果转化;科技管理;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7-30-3

policyanalysisandmanagementSystemStudyo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Conversionof20CitiesinChina

YanHua

(Zhengzhou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achievementconversionisthemajorsectortightlycouplingthescience&technologyandeconomy.thisarticlestandingonthevisualangleofacceleratingtheachievementconversionbyscience&technologymanagementsystem,analyzed20differentcities’scientific&technologicalachievementconversionpolicies,proposedthemeasuresofsolvingtheachievementconversionconundrum,whichissignificantforenhancingthetopdesignofthescience&technologymanagementdepartment,improvingthescience&technologymanagement,establishingandpromotinganewmechanismofinnovationelementsmovingandgatheringintotheenterprises.

Keywords:achievementconversion;science&technologymanagement;policystudy

科技体制改革30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一贯的难题[1]。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如何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国内主要城市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

本文从科技管理体制视角入手,选取了20个城市作为样本,其中,直辖市2个(天津、重庆),副省级城市12个(武汉、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广州、济南、沈阳、西安、大连、厦门、青岛),省会城市4个(长沙、合肥、太原、南昌),区域中心城市2个(无锡、苏州),样本地域覆盖除西北、西南外的东北、华北、中部、东南沿海等区域。

1.1营造转化环境,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从调查情况看,建立系统高效的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是成果转化成效好的城市的普遍做法。这些城市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了经费投入,制定了扶持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

长沙、无锡、南京等市将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纳入一体进行管理,使全市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市场发展、对外合作交流等关于成果转化的职能理顺,减少了成果转化的多头管理。

深圳制定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5年内取得的经济收益,最高可将经济收益的60%奖励给该科技成果完成人。对促成科技成果在深圳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可以根据其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和技术转移的情况,由市科技研发资金予以资助。

1.2重视产学研结合,优化成果传授能力

通过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措施,引进高端人才,缩短知识和产业的距离。主要做法有:

1.2.1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研究院

由政府主导,高校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伴随着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应运而生的新型研发组织。产学研研究院专职从事共性技术研发、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应用,具有鲜明的非营利、公益性机构特征。无锡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新建一批以清华无锡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研究院为重点的研发机构;还积极拓展国际政产学研合作空间,建立一批国际政产学研合作伙伴。

1.2.2大力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阵地。江苏省通过几年的建设,无锡、南京工程中心数量在国内都居于前列,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1.2.3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以有效解决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研发与市场断链、效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有利于形成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

长沙引进了清华大学等20家市外重点高校在长沙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了1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超过400家。其中,“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长沙联盟”成为全国首家跨区域联盟;“长沙市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全国首家具有法人地位的联盟。

1.3增强消化吸收能力,重视成果承接和转化载体建设

大力发展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综合体、科技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基地建设,是20个城市中推动成果转化的普遍做法。

例如:南京实施了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建设计划,建设了20个具有“特殊的制度创新、特别的政策支撑、特定的区域载体、特有的功能体系”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成为当地的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青岛出台的《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政策》,在建设用地、鼓励创业、人才引进、投融资等方面实现了政策突破。

1.4改善转化关系信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水平

技术和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重要条件。各地对科技金融日趋重视,推出诸多举措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引导鼓励金融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领域[2]。

深圳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深圳开展金融创新,支持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或者专营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苏州制定《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其细则,大力支持科技金融机构建设,开发了“科贷通”“集合信贷”等科技金融服务产品20余种。

1.5打造转化平台,强化科技中介服务能力

各地通过举办成果交易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集成省内外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交易服务、工程化中试、创业孵化等资源,打通创业链和产业链,强化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消除转化鸿沟[2]。

长沙自2007年连续多年举办长沙科交会,项目实施履约率达到80%以上。南京成功举办了全球(南京)研发峰会暨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为企业了解南京、入驻南京、投资南京提供新的合作平台。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和宁波市科技局联合共建了宁波创新港,为全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团体、创新联盟、投融资机构提供成果、项目对接等各类活动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

2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2.1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2.1.1强化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导向,发挥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

建议明确地方级科技经费主要用来解决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民生、人才问题,不侧重基础研究。目前,武汉科技三项经费明确了“两个80%”原则,即三项经费的80%用于产业化,其中80%直接用于企业。

2.1.2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创新联盟

借鉴国外经验,在项目任务书下达时,就明确产学研用各方职责和合作方式,保证从项目设计到研发再到产品运行过程都能直接吸收用户意见。同时,引导高校院所增加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成果产业化等要素在成果评审体系中的比重,建立产学研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价值体系[3]。

2.1.3建立随市场需求变化的项目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产学研用合作效果的评价考核

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包括增加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产品测试报告及用户报告,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成果推广方案等验收材料,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效果的评价考核。

2.2强化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导向,源头切入成果应用转化,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发现、筛选、立项和评估机制

2.2.1加强科技项目的整体部署与系统部署,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借鉴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经验,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研究等多层面开展重大项目的筛选和实施,分不同层面瞄准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针对不同阶段项目采取不同考量标准。

2.2.2建立企业界人士参与的高层次科技决策咨询机构

建设企业科技专家库,合理确定立项评审专家中企业专家的比例和结构,同时加强专家信用机制建设,加大企业在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2.3提高科技创新管理绩效,优化成果转化科技投入模式

2.3.1建立前补助与后补助有机结合的项目预算结构

对基础研究采取前补助方式,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对技术研究、产业化前期研发逐渐减少前补助比例,形成项目考核、分期拨付与后补助结合的财政支持体系,建立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经费拨付与管理制度。

2.3.2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设立项目监督第三方评价机构,跟踪项目进度效果,同时对项目拥有评价权,有权申请终止项目经费拨付。

2.3.3健全技术市场,开展不同形式的成果对接。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健全技术市场,大力支持和鼓励研发机构、高校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以及个人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建立技术贸易机构,广泛开展技术交易会、招标会、洽谈会、信息会、科技集市等,组织多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在提高技术市场的评价和推广能力的同时,加强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研发机构与科技中介及社会上的技术经纪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集成技术转移的各种服务,如信息,专利,交易合同,法律等,实现一站式服务[4]。

2.4提高科技创新管理绩效,优化成果转化科技投入模式与经费管理方式。

目前各地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影响,都存在计划性、刚性较强,灵活性、柔性不够的普遍现象。根据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成果转化科技经费应形成竞争择优和稳定支持相衔接、优选制和普惠制相得益彰的资助格局,强化分类管理概念,建立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经费拨付与管理制度[5]。

科技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不同于前补助的后补助项目预算设置结构。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研究、产业化前期研发等层面的项目,减少前补助比例,加快推行分期拨付、后补助等支持方式。同时强化项目责任人及承担单位法人对科技成果转化类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万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求是,2011(13):52-55.

[2]陈宝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与政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6):23-25.

[3]杨勇.基于成果转化环节视角下的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郑州市科技成果转化[J].创新科技,2015(2):40-46.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7

摘要:在科技型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就是其发展的最关键的原动力,关系到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工作人员与单位岗位的合理调配,保证事得其才,人尽其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科技型事业单位

一、加强科技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大,因此,积极促进科技型事业单位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对外的交流和沟通,并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保证科研人才在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热情,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科技型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可以提高我国的科研发展水平,弥补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从而提高我国科技市场的竞争力,维持市场份额的稳定。

第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而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中各方的资源优势,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美国科技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启示

1.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美国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科研人员的素质、技术等要求严格,因此,他们制定了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以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制度的正常运转,有效提高了科研单位的管理效率。然而,这种严格的管理程序不利于调动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2.人才选用渠道。美国科研单位如果对人才有需求,他们更趋向于从人才市场上或者高校中直接进行人才挖掘,科研人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科研单位中占得一席之地后就会受到普遍的尊重,对科研单位发展需求不相符的职员,则难以避免被淘汰。这种人才选用方式,有利于科研单位的创新,缺点是不利于其长期发展。职员对于科研单位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也相对较低,人才流动性很大。

3.人才激励制度。美国科研单位偏重物质激励,较少使用精神激励,他们看中职员的能力和知识层面较多,在严格的管理模式下,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也较为单一,没有过多的精神方面的奖励。美国的用人市场普遍采用的是高薪留人的方式,一般科研能力较高、责任能力较强的员工薪资要更高于一般的职员。

三、实现科技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

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上的接轨,对科技型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突破传统界限,与国际上通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相衔接。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学会运用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对外逐渐全面开放的适应力和承受力,继续实施全面步入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

2.建立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在科技型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型事业单位的人员调配,最终影响到了科研项目的研发。因此,在事业单位中必须要分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保证人事制度在人事管理中的绝对公平、监督有力。

3.创新人才培养和选用机制。首先应该实行创新型教育方式,重点培养职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独创精神。鉴于此,事业单位可以加强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高校和科研基地的联合,并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实现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此外,还应创新人事选用制度,在健全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选任、聘用等任用方式的前提下,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全面的社会公开招聘和人才选用机制,对于科研部门的关键岗位,更要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了保证科研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事业单位应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保障科研人员薪资、奖励等基本的薪资制度的前提下,还应该建立补充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在部分事业单位转企业的单位中,也可以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为科研人员的工作解除后顾之忧,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监督体系。现如今加强科技型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监督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加强对人事任用和人才选用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对于那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的人员聘用的,必须进行处理。二是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此全过程监督事业单位所进行的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尤其是涉及到权益和利益方面的,必须借助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防止欺诈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8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长处主要在于有众多的学科门类、稳定的科研队伍、丰富的信息资源、完整的研究设施和先进的分析仪器;其短项在于对市场了解不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经验较少,因而研发的科技成果常常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很低。相对而言,企业的强项是熟悉市场的需求,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并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生产管理制度;不足的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及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正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联合攻关,较快较好地攻克一些技术难题。尤其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实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社会,对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尚属初级阶段,存在着合作层次低,对合作认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双方关系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逐渐培养高职院校对校企本文由收集整理关系的开发和管理能力。借鉴被企业长期研究并实践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理论,应用于产学研合作管理研究中,建立适合产学研合作的crm机制。

美国著名的it研究组织gartnergroup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通过围绕客户细分来组织企业,鼓励满足客户需要的行为,并通过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联系等手段,来提高盈利、收入和客户满意度的遍及整个企业的商业策略”[1]。

企业应用crm初衷是通过整合客户信息资源,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挖掘、维护和争夺有价值的客户,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对高职院校而言,虽然获利并不是校企合作的目标,但了解作为客户的企业需求,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实现良好地合作关系,是高职院校追求的最大利益。所以,产学研合作关系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原则方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首先,两者在“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改善服务”的理念上是一致的;其次,成功实施crm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对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于学校来说,不仅可以实现学校利益的最大化,也可以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的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学研合作关系。

二、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要求也愈加迫切,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多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产学研合作认识上的偏差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大都是学校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希望与企业建立“客户关系”。但企业对这种“关系”的建立并不感兴趣,常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使这种“关系”保持在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产学研合作没有学校需要的实质的合作内容,只能流于形式,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存在质疑;另一方面企业在“关系”中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对其形成引吸力。

所以,转变观念,从追求个体利益向追求双方利益转变,给企业以较为强烈的利益刺激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了解不足

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广泛、密切、直接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一切从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技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由于对企业的科研方向、生产运作、组织管理、发展战略等缺乏统筹考虑,对企业的要求分析不足,使企业对高职院校满意度不高,所以,了解企业科研需求应是产学研合作过程始终被关注的问题。

(三)忽视合作过程的信息反馈

在产学研合作初期学校和企业会针对合作的内容、目标、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和协商,通常会形成产学研合作计划。但由于企业面临着市场巨大的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忽视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管理,使学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科技研发与战略目标的变化;同时缺乏过程中阶段性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不能及时修正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导致不能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改进。

三、构建基于crm理论的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从“以学校需求出发”转变为从“以企业需求出发”,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在首先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同时实现学校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扭转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被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转变观念,重视对产学研关系的“管理”,一方面是学校在没有关系时要想办法“找关系”,有关系时应培养和发展这种关系并使关系永久化;另一方面,学校要利用最大资源去发展和维持最有价值的产学研关系,即要区别对待价值不同的关系,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

由高职院校牵头组建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如产学研合作管理委员会(或办公室),该委员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者、学院领导、系负责人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统一协调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委员会下设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的项目组(或事业部等),主要由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学院的专业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教师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科研方向;调整学科设置;确定科研内容、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等。同时设立客户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市场信息的调查,企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接待企业来访、来电等(见图1)。

(三)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开发管理

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就是学校对企业客户的开发,就是学校将目标企业客户和潜在企业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的过程。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吸引和开发企业客户,不断地壮大企业客户队伍。

1.对企业信息的收集、管理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企业信息资料,建立统一共享的企业资料库,不断更新、完善资料库内容,便于把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连接起来,对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收集企业资料。获得客户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应用传统的收集方法,二是利用“电子”本文由收集整理手段的现代办法。从获得资料的途径来看,一部分是在与企业合作中获得的,一般通过与企业人士面谈、进行市场调查、电话联络等方式取得。另一部分是通过第三方获得的数据,如:通过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网站等获得的。

通常将企业的内容归纳为四类:基础资料、企业特征、业务状况、合作现状(见表1)。

(2)建立企业资料库。建立企业资料库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企业的各项资料加以系统记录、保存,并分析、整理、应用,借以巩固双方的关系,从而提升合作价值。

企业资料库一般包括客户原始资料、统计分析资料、学校投入记录三个方面的内容。

2.识别企业价值。在产学研合作中不同的企业给学校带来的价值是不同的,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不再简单地追求企业的“数量”,而是更多地寻求企业的“质量”。在对企业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了解哪些是最有价值的企业,应用学校有限的资源,赢得、扩大和保持高价值的企业群,吸引和培养潜力较大的企业群。

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

(1)获得企业资金方面的支持,改善科研设备,全面提高学校科研条件;

(2)为学校提供科研的实践平台,使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解决实践问题,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

(3)通过企业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向和对技术的最迫切需求,从而找到研究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经费资助,增强学校研究能力。

3.合作关系的开发策略:

(1)以优秀的资源吸引企业。首先,创建具有高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在胜任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专业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问题,与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发挥专业设施优势。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专业设备,进行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的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凭借设施优势,引进企业资金,进行企业化运作,使实训基地不仅发挥育人功能还能成为科研转化产业化基地。

(2)以特色专业群吸引企业。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群构建时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科研、技术等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在专业群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以此来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企业的合作[2]。

(3)以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企业。一是内在形象建设。学校管理者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为人处事的准则等,对学校形象的建设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树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支持和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学校形象。教师在教育人、培养人与塑造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教师应发扬严谨治学,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教育精神,发挥在学校社会形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术型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所以通过创建重视学术研究,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激发师生对科学研究的积

极性。二是外在形象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合理运用有关媒介提高高职院校知名度,包括:宣传学校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及结果。展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果;组织参观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学校教师典型形象个例和学生典型形象个例的宣传;政府对学校评价的结果和嘉奖、人大政协等各部门人士及外国友人视察学校及其肯定,以及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先进经验等;寻求科技名人效应,聘请当今科技界知名人士来校指导及开设讲座。以实事求是的宣传,帮助企业了解学校,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保持管理

客户关系保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客户的忠诚,特别是要避免优质客户的流失。校、企关系的保持不仅要使合作关系保持在现有关系水平上,而且要驱动关系水平不断升级发展。

1.建立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我国目前大多数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

(1)构建战略联盟。通过校企共建联合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与企业“外在性”合作向纵深发展成为“内在性”联合体,如建立“技术入股、联合公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形成。

(2)人力资源互补。推进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产学研合作必须强调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优势互补。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链需求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鼓励高职院校从企业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学校进修,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3)信息资源互通。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了解、深入把握市场动态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席会议、专家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论坛等形式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学校经常请企业科技人员为师生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情况,企业请学校领导、老师交流办学思想、技术操作指导等。同时学校参与行业的信息服务与交流,开展行业的共性技术研究和专业化协作,建立产学研间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交流平台,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满足企业的需求变化。反馈机制就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校企双方能够更好地沟通信息、及时修正合作过程的偏差。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方法很多,如学校公开自己的

电话号码,并在学校内部设立独立的机构处理客户的反馈意见(如前面提到的客户服务中心)。另外形成制度,定期派人主动接触企业,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分析,帮助学校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3]。

(五)建立crm软件系统

crm软件系统(简称crm系统)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应用模式,可以借鉴一般企业建立crm系统的经验,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性,建立学校crm系统。

crm的目标是改善面向客户的商业流程,它驱动企业的市场、销售和服务流程环节的操作自动化和集成化;同时,也提供对客户状况的实时分析[4]。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9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科技管理与研究篇10

关键词: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 素质

当前社会进入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各个大学也提倡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求发展,教学和科研成为高等院校基本工作的两个支点。科研成果作为衡量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是对高校科技研究活动组织、实施环节进行管理、协调和服务,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科研管理工作为高校科技研究工作提供信息平台和项目管理,科研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必然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速度和科研成果的取得,进而影响高校发展水平。因此,高校除了具备高水平科技研究能力,也同样需要具备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只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才能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相匹配,才能够提高高校科技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做到以下五点,才能适应时展,做好本职工作。

1 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是把握科技研究方向的保障

国家必然考虑经济因素会对科技有所政策导向,发展科学事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各项相关规定对高校科研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该着重了解,熟悉并掌握这些科研政策。

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政策理解水平,对各种政策和法规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保证高校的科研发展方向,并贯彻实施到本校的重点研究领域、重点研究方向或者重点研究课题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当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在贯彻和落实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政策的同时也为本校的科研发展做出实际而且到位的工作。

对于国家、省,市及学校各级制定和修改的项目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其他与高校科技研究相关的各级政策文件,应当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重点学习文件。进行科技研究的老师们往往忽视对政策文件的学习和研读,更倾向于依赖科研管理人员的提醒,科研管理人员只有对各种文件准确把握,掌握相关背景资料,才能为进行科技研究工作的老师们解决相关的问题,更好地协助老师们进行科技研究工作。

2 较强的创新管理理念是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技研究活动的本质要求其必须探索、求是,开拓、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正是为科研活动整合系统资源的工作,必须具有与科技研究水平相适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念,才能对其起到推进作用。

科技研究的不断创新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水平。现代化的科技管理应是一种综合性集成管理,管理机构不仅涉及科技、财务、院系,而且涉及法律、审计、纪检、人事、学科、设备,后勤等有关职能部门,没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开展和实施科技研究工作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和思想,提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形成更能促进科技研究的科研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模式必须与创新的管理观念结合才能发挥其功效,为了保障科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适应科技研究工作的时代特点,科研管理人员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科研发展前沿,提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管理理念。理念创新要求对科技研究和科研管理的认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突破以前僵化的管理观念,摒除陈旧思想,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适应当代科技研究的特点。

3 较强的敬业精神是对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涉及的项目技术含量高,需要科研管理人员树立牢固的知识产权意识,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细致谨慎地对待每一项工作,高度敬业精神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

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当特别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达到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加强和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竞争战略。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来讲,一方面,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高校正在进行的科技研究课题的保密工作,另一方面,有些进行科技研究的老师自身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足,科研管理人员可以指导老师们通过申请专利的方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提醒科研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确定知识产权归属,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科研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讲属于一项服务性质的工作,需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科技研究的数量和项目额度每年都有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任务也愈加繁重,高校中科研管理工作既要对科技研究活动进行管理,又要为科技研究人员提供服务,工作有巨有细,要充分发挥敬业精神,以工作为重,虚心请教,锐意创新,除了特别注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要踏踏实实做好其他本职工作。

4 较强的服务意识是科研管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为学校老师的科研活动服务的工作,为促进科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提供条件,应该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科研管理工作,树立以科技研究人员为重的工作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科技研究人员营造良好的科技研究环境。在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定期与科技研究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了解科技研究进展,及时解决辅工作问题,把服务贯穿于工作的整个过程。

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是要有服务意识,不仅限于工作中与科技研究人员交流沟通时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纵向横向等一系列人际关系的协调。帮助科技研究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激发其科技研究的积极性。现代科研工作的开展往往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团队来共同开发某一个项目,横向人际关系方面,需要协调好团队内部成员以及团队人员与其他外部人员之间的关系,便于形成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切磋的良好工作环境。纵向人际关系方面,帮助开展科技研究的老师协调好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形成领导支持科技研究工作的局面。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能够使开展科技研究的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实现,促进科技研究成果的产出。

5 较强的自学能力是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除了需要研习国家与科技研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把握整体科研方向以外,了解和掌握研究项目和课题的知识背景也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科学管理知识,同时要具备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科研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科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科研管理人员从事的是基于科学知识管理相关科技研究的工作,掌握一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对知识层次的最低要求,不仅仅要学习和掌握本人所管理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了解国内国际最新发展动态、与本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及其今后发展的前景,以便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对项目有深入的理解,清楚其创新点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