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0:10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9-107-01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的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美学教育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护理美学与美学理论密切联系、交叉,是将美学基本理论应用与护理实践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护理美学通过对护理工作中有关美感和审美活动的研究,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审美能力,促进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护理人员应深刻地认识、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审美特征。

1护理工作中的审美本质

护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是精细的艺术中之最精细者。护士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生命的人,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病理因素对躯体的综合作用,对患者进行身心的整体护理。在护理学这门艺术中,美就存在于满足被护理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使之达到康复、完善等工作的和谐之中。例如:护理人员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及乐观的态度,往往可以燃起患者生命的火花,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护理人员对患者细致的关怀、照顾可以减轻患者躯体上的痛楚,使患者想到你就感到一种温馨之美。[1]

美的事物之所以能令人陶醉,是因为美存在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在护理工作中,美体现在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本质力量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效和映现。美的事物是具体、形象的,是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2]

美的事物具有感染性,可以引起人的良好心境和情绪变化。当患者身卧病榻之时,所听到的是护士亲切体贴的话语;所感受到的是护士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所见到的是衣装整洁、步履轻盈、操作熟练、动作敏捷,充满青春活力的护士,她们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使患者在良好的护理之中得到美的感受。通过护士美的心灵、仪表、言行去感染患者,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调动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舒适的治疗环境中主动地了解并接受各种诊疗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和健康的恢复。

2护理工作中的审美追求

护理工作中的审美追求是要运用美学理论于护理实践中,探索和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审美活动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性;正确地运用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加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及对美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帮助护理人员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朔造的自觉性。

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力求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内在美给人以严谨、审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感觉;外在美使人感受到文雅、端庄、大方。美在和谐,美在自然。护理人员的外在美应与整个护理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例如:护士洁白的工作装给人以圣洁感。而在妇产科、儿科,护理人员着淡粉色工作装,则给予产妇、患儿温暖、柔和、亲切感,减少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的容貌美表现在真实、自然,保持青春原色。如略施淡妆应讲究整体效果,力求达到和谐,起到扬美遮丑的作用,切忌浓妆艳抹。护理人员表情亲切、和悦、微笑待人,对美好的容貌起着强化、衬托作用,可以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护理人员通过在美的熏陶中,美化心灵、感染情绪、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使自己成为美的典范,使护理事业在高层次的服务上得到更好地开拓与发展。

3护理工作中的审美思想

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理效应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优良品质和娴熟的技能,其中护理人员具有美的内心世界起着主导作用。

护理美育寓德育教育于护理学发展的重要地位之中,强调护理人员要以爱心、同情心使审美主体的患者心理上产生依赖和安慰;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予患者安全准确的护理;以宽容的态度理解、体贴患者,使其在和谐温暖的环境中得到康复。护理人员通过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奉献美,使护理学这门艺术尽善尽美。[3]

4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形象

护理工作者的形象美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面镜子,一种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它对护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影响。审美过程是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因此,要使审美主体-患者产生良好的心身感受,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美学素质修养,将美融于护理工作之中。

护理人员以美的情感给予患者体贴、帮助;以美的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对工作勤勤恳恳、严肃认真;以美的仪表,给患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觉,唤起患者美的感受带给患者生命的活力,以美的语言给患者带来良好的环境。例如:当患者从睡梦中醒来时,看到面带微笑的护士来到床前,问一声“同志,早上好!昨晚您睡得好吗?”“您身体感觉怎么样?”患者从彬彬有礼的话语中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感到温暖、安慰,使护患交往在情感交融中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10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美的护理形象会给患者带来强大的感染力,因此,护理人员美化自身的审美形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黎正良,张鸿铸,汪春祥,等.实用护理美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57-158.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2

关键词:护理管理;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绩效

自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提出胜任力以来,在企业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胜任力的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对护理领域胜任力方面的关注。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为人才的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护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护理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护理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概述

1.1胜任力

mcClelland[1]于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工作岗位中,与绩效水平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及特质。Spencer等[2]于1994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定义:胜任力是指能区分某一特定工作岗位中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被准确测量或计算的个体特征。此定义目前普遍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胜任力与岗位、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个体是否适合某一岗位并有出色的表现。

1.2胜任力模型

1.2.1胜任力模型的定义

胜任力模型就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者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3]。同一个组织中,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胜任力的要求不同;不同组织中,相同或类似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也不一定相同。故针对特定的岗位都应有适合自己独特的胜任力模型。

1.2.2经典的理论模型

经典的理论模型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将胜任力描述为一座漂浮在水面的冰山,水面上包括知识、技能等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相对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水面下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征和动机等内在特征,是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容易随外界改变,但对人的行为及表现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预测个体在工作中的长期表现。洋葱模型在本质上与冰山模型是一样的,但主要突出其层次性。最外层的是知识和技能,由外向内逐渐深入,最核心的是动机、特质,这是个体最深层次的特征,不容易通过培训改变。

1.2.3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国内外构建胜任力模型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讨论法、文献研评、观察法、工作日志法等其他方法[4]。而行为事件访谈法[5]是目前构建模型过程中得到公认并最有效的方法,是对被访者进行访谈,让其叙述其认为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事情,然后研究者比较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差异特征,来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由于各个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时候,常常不是采用某一种方法进行构建,而是同时采用其中两到三种方法,吸取各个方法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如研究者经常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胜任力模型,经常采用文献研评和专家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制订并完善胜任力调查问卷[4]。

2护理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2.1国外护理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护理管理者的选拔通常是基于一些传统的标准,如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等。然而研究表明,自信心、高成就导向、分析思维和说服能力等胜任力对于一名优秀的护理管理者更为重要[6-7]。Chase[8]认为护士长应具备的胜任力包括技术性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概念性能力、领导力及财务能力这5个方面。Scoble等[9]将护士长应具备的胜任力归纳为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临床技能、变革管理能力、思考能力、经营管理及正直诚恳8个方面。Contino[7]认为护士长应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战略性计划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5个方面的胜任力。Donaber等[10]认为护士长应具备自我发展、选人、育人、用人、留人5个方面的胜任力。Sherman[11]运用访谈法构建了护理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包括个人控制、人际关系、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同理心、系统性思考6个方面。Jennings等[12]分析了2000年—2004年有关护理管理者胜任力的140篇文献,发现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前10项胜任力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思维技巧、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商业技巧、卫生保健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应变能力、信息管理。Susanne等[13]认为,对新护理管理者的岗前培训由护理管理能力、高级护理管理者的培训及书面和教室资源3部分组成,这样可以确保新护理管理者做好面对挑战的准备,护理管理者胜任特征包括临床判断、关怀实践、继续学习、倡导者、应变能力、合作、临床调查、系统性思考8个方面。mcCarthy等[14]提出护士长的胜任力包括4个特征群,即计划与组织能力、团队建设和领导能力、临床实践和改善服务质量能力、目标管理能力。Lewis等[15]提出了护士长的压力管理胜任力模型,包括14项胜任力,并描述了每项胜任力积极和消极反应的定义。pillay[16]通过自制问卷的调查方法,构建了护理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包含7个特征群(自我管理、控制力、临床/健康、组织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能力、法律/伦理能力)和51项胜任特征。随后,pillay[17]进行研究发现,控制力最为重要,其次是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临床技能、计划能力和法律/伦理相对没那么重要,为针对护理管理者的培训提供了参考。tanga[18]通过研究发现护理管理者的胜任力包括法律、管理、伦理、人道主义及实践能力。

2.2国内护理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护理领域对胜任力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涉及临床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等。王卫星等[19]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及核检表法建立了护士长胜任力模型,并将其运用到护士长选聘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井西学等[20]研究了护理人员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架,为护理人员胜任力及绩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吴大志[21]依据先前的研究成果,即护士长通用胜任力模型,对山东省青岛市32名在职护士长进行了胜任力测评,模型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闫晓丽等[22]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护士长胜任力模型,包含6个特征群(帮助与服务特征、成就与行动特征、冲击与影响特征、个人效能、管理特征、认知特征)、26项胜任特征,每项胜任特征包含4个等级的行为描述。张真等[23]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护士长胜任力测评问卷,对太原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实测,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护士长胜任力测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代绪波[24]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核检查表法等构建了军队医院聘用制护士长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9项基准胜任力和12项鉴别性胜任力。昝涛[25]运用行为事件法和统计技术构建了护士长胜任力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行为方式、创新能力、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人格特征、服务导向6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了若干项测量指标,并且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护士长胜任力各项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常玉兰[26]釆用德尔菲法,初步确立了三级医院护理管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及各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温贤秀等[27]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护士长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30项二级指标。

3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3.1胜任力模型包含的要素不完整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应该包含3个要素,即胜任特征的名称、胜任特征的定义和行为指标的等级[3]。但目前大多构建的胜任力模型都只包含胜任特征的名称和定义,缺乏行为指标的等级描述。而行为指标的等级可以反映胜任素质行为表现的差异,可以使胜任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更具有操作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完善胜任力模型的3个要素,构建更加完整的胜任力模型。

3.2缺乏对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目前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大都涉及测量信效度的问题,不能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28]。而目前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大多缺少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导致无法判定实际应用效果。针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构建的胜任力模型选择的特征要素不同,在没有实证支持的情况下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实际使用过程中选择测量工具的困难。因此,在今后构建胜任力模型时,应该注重大规模的实证研究,而且在实证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标准,更利于实际应用。

3.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护理管理者包括病区护理组长、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但目前国内外对胜任力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护士长,对护理部主任的胜任力没有系统的研究,仅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探索,如邵文利等[29]对护理管理人员需具备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部主任最重要的前3位能力是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王爱红[30]认为护理部主任要培养卓越的领导力、科学的管理力、优秀的培养力、高效的执行力和良好的沟通力。李红梅[31]提出了情商修养对于护理部主任的必要性。今后可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部主任胜任力的系统研究,为护理部主任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4小结

护理管理者对岗位的胜任情况直接影响着护理管理的效果,进而影响着整个医院的管理。在医院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选拔出优秀的护理管理者,才能够为医院的竞争实力加上更大的砝码。构建护理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不仅可以充实目前护理领域胜任力的理论研究,更能为实际运用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整个护理队伍的发展和医疗大环境的和谐。

作者:李俐杨辉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14.

[2]SpencerLm,mcClellandDC,SpencerSm.Competencyassessmentmethods:historyandstateoftheart[m].Boston:HaymcBerRe-searchpress,1994:85-90.

[3]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86-595.

[4]刘凤英,李孝民.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商贸,2012(7):117-118.

[5]mcClellandD.indentingcompetencieswithbehavioraleventinter-views[J].psychologicalScience,1998,9(5):331-339.

[6]DubnickiC,SloanS.excellenceinnursingmanagement:compe-tencybasedselectionanddevelopment[J].nursingadministra-tion,1991,21(6):40-45.

[7]ContinoDS.Leadershipcompetencies,knowledge,skills,andapti-tudes:nursesneedtoleadorganizationseffectively[J].CriticalCarenurse,2004,24:52-64.

[8]ChaseLK.nursemanagercompetencies[J].Jnursadm,1994,24(4):56-64.

[9]ScobleJ,RussellG.Vision2020,parti,profileofthefuturenurseleader[J].Jona,2003,33(6):324-330.

[10]DonaherK,RussellG,ScobleKB,etal.thehumancapitalcom-petenciesinventoryfordevelopingnursemanagers[J].JContineducnurs,2007,38(6):277-283.

[11]ShermanRo.Developmentofaleadershipcompetencymodel[J].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2007,17:85-90.

[12]JenningsBm,ScalziCC,RodgersJD,etal.Differentiatingnursingleadershipandmanagementcompetencies[J].nursingoutlook,2007,55(4):169-175.[13]SusanneCB,patriciaB,DianeH.nursingleadershiporientation:acompetenceandpreceptormodeltofacilitatenewleadersuccess[J].the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2007,37(11):491-498.

[14]mcCarthyG,FitzpatrickJJ.Developmentofacompetencyframe-workfornursemanagersinireland[J].Jnursadm,2007,37(2):85-94.

[15]LewisR,YarkerJ,DonaldsonFe,etal.Usingacompetency-basedapprochtoidentifythemanagementbehabiorsrequiredtomanageworkplacestressinnursing:acriticalincidentstudy[J].intJnursStud,2010,40(8):307-313.

[16]pillayR.towardsacompetency-basedframeworkfornursingmanagementeduc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practice,2010,16(6):545-554.

[17]pillayR.theskillsgapinnursingmanagementinthesouthafri-canpublichealthsector[J].publicHealthnursing,2011,28(2):176-185.

[18]tangaHY.nursedrugdiversionandnursingleaders’responsi-bilitieslegal,regulatory,ethical,humanistic,andpracticalconsid-erations[J].JonasHealthcareLawethicsandRegulation,2011,13(1):13-16.

[19]王卫星,杨芸,杨箱松.护士长岗位胜任力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07,21(8B):2141-2142.

[20]井西学,曲海英,周翠霞,等.护理人员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42-44.

[21]吴大志.胜任力模型在医院护士长素质测评中的应用[J].屮国卫生资源,2008,11(1):27-28.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3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就开始进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成为焦点论题,被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颇丰,所涉领域涵盖教育管理、心理行为、人格发展、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综观文献,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因留守经历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层面。事实上,留守儿童并非是一个分化的群体,其中既有因留守而产生适应不良的个体,但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为什么同样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有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发展,而有的不能?“在面对不利或者危险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弹性这种心理机制就会起保护作用,使个体能较好地适应环境,避免适应不良。”那么,心理弹性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保护性作用?其作用如何?本研究通过考察留守儿童及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从心理弹性理论角度理性看待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心理弹性及其相关理论

心理弹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我国的研究也在积极跟进之中,并在研究对象、研究侧重点方面有所创新。在心理弹性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前者是指那些能减轻处境不利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弹性发展的因素,后者则是指能够降低或减少心理或行为等不良适应出现的积极因素。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外部保护性因素是指周围环境变量,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监护类型等;内部保护性因素则是指个体变量,主要包括个人气质、能力、技能及自我效能等。研究发现,不利环境并不必然导致个体发展不良,在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下,个体仍有机会正常发展。

二、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范方(2005)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心神不定。蒋怀滨(2008)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乐群性低、淡漠孤僻、自卑拘谨、紧张焦虑,但独立自立性较强。曾红(2010)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大都表现为抑郁、自卑、内向、不信任他人、人际关系较差的人格特征。可见,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不容乐观。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徐建财(2008)的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拘谨,与人交往缺乏主动性,不愿冒险,缺乏进取心,做事着重现实、理智,缺乏自信,凡是力求妥善处理,较为镇静,不鲁莽,独立性较强,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高。然而谭杰华(2008)的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大都较为内向、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易波动、易生烦恼,喜欢冲动任性,但独立自强,遇事能当机立断。温义媛(2009)的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更为孤独、内向、情感冷漠。不难看出,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特征大都较为消极,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人格特征。

三、从心理弹性视域理性看待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

通过对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发现,这两者人格特征似乎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大都表现为不健康的人格特征。那么,留守儿童消极的人格特征是否由留守经历而起?留守经历是否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是否具有延续性?本文将从心理弹性的视角进行探讨。

(一)留守经历不必然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留守至进入大学这一时期,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较为积极的人格特征。留守儿童在经历情感缺失、亲子关系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仍可以同普通大学生一样步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巨大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在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身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留守经历也并不一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等各方面的缺陷。从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现状可以看出,似乎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大都表现出不健康的人格特征,但是从留守经历大学生看,其积极的人格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是不是留守经历在其儿童阶段所起的负面影响更明显,而在大学时期所起的负面影响更小?诚然,这与个体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密不可分,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可以断定,留守经历不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人格问题。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4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分级护理在临床应用的现状,找出分级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科、儿科共19个病区的住院病人1816例,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指定1名中级职称以上护师到病房进行现况调查。结果:特级、三级护理病人的实际情况与分级护理标准基本符合;一、二级护理病人实际情况与分级护理标准不符合。结论:分级护理内容不完善是临床病人护理级别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符合的主要原因,应对分级护理内容加以改进,使临床易于操作。

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为张开秀、黎秀芳等老前辈所倡导而成,一直沿用至今。在医学科学和护理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原有分级护理制度中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2],国内也有同行提出,分级护理的内容已相对陈旧,在临床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院分级护理临床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执行分级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2007年3~9月在我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科、儿科共19个病区住院的病人1816例进行分级护理实施情况调查,其中男961例,女855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43.2岁。调查特级护理病人117例、一级护理病人441例、二级护理病人1012例、三级护理病人246例,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16份,回收1816份,回收率100%。

1.2方法

根据分级护理制度中各级别护理的要求,设定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4种问卷调查表。

1.2.1调查内容

(1)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住院科室。

(2)护理实施内容包括以下6个指标:①巡视病房间隔时间:分为24h专人护理,15~30min,1h,2h,>3h,12h;②生命体征监测间隔时间:分为15~30min,1h,2h,3h,4h,6h,8h,12h;③生活自理能力评价:分为完全依赖、部分依赖、自理3个层次;④基础护理项目:包括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护理;⑤心理护理;⑥卫生宣教。

1.2.2调查方法

指定1名经过培训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师深入病房,用各级别护理问卷调查表,评价相应级别护理病人的病情,填写调查表后收回汇总,统计出病人病情与级别护理的符合情况。

1.3符合率的评价标准

特级护理:能够24h专人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二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三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的视为100%符合。

2结果

(1)本次调查中有266例病人的病情与其医嘱护理级别不符合,属人为因素导致的,如医生对分级护理认识的差异性和受收费因素影响,其级护理11例、一级护理91例、二级护理141例、三级护理23例。

(2)病人病情与医嘱护理级别符合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来,国内对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人日渐增多,探讨的问题愈加深刻,提出的建议应引起我们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次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3.1分级护理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分级护理制度中有些内容较笼统,临床执行中随意性太大。例如,特级、一级护理对生命体征监测的间隔时间没有具体的规定,本次调查级护理的病人间隔15~30min监测生命体征的65l例(61.3%),1h的22例(20.8%),2h的19例(17.9%);一级护理的病人中间隔1h监测生命体征的191例(54.6%),2h的52例(14.9%),3h的17例(4.8%),4h的90例(25.7%);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范围,形成同样级别的护理,病情监测的时间却相差甚远。

3.2分级护理制度中病情依据和护理要求存在矛盾

分级护理制度中依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来决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并规定了相应的护理要求。在一级护理中,有时会出现病情与护理要求不符,有些病人需要给予完全的生活帮助,但不一定需要严密的病情观察。本次调查中,骨科一级护理病人51例,其中46例(90.2%)为卧床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低,需要完全依赖或部分依赖,护理要求很高,但是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并不需要随时监测,给临床护理级别的选择带来问题,给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带来困惑。

3.3分级护理制度中有些内容执行有一定难度,不切合实际[4]

分级护理制度中要求对一级护理病人每15~30min巡视病房1次,该标准既概念模糊,又不可执行。每次巡视病房做什么,全面评估病人病情,还是监测生命体征,是否需要记录,无明确规定。况且,本次调查中有此需要的病人仅为33.4%。再说,假如一个病区有10个一级护理病人,每个病人巡视1次需要5min,那么需要3个护士连续巡视才能完成,此标准适合特护的病人应用。调查又发现一级护理巡视病房时间间隔1h的183例(52.3%),生命体征监测时间间隔1h的191例(54.6%),每小时巡视时间的例数与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例数接近,因此取消巡视时间的规定,改为病情监测时间更为合理。

3.4分级护理中病情依据滞后

由于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从前的疑难、危重病例,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或治愈,例如肾衰竭病人在分级护理中定为一级护理,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开展,不但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且,定期透析病人还可以继续参加工作。各种制度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行修改,否则就会给临床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5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分级护理制度中规定,对特级、一级、二级护理病人要做好基础护理。但由于内容笼统,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需求不同,如特级护理病人基础护理需要护士做,而一级、二级护理病人需要护士完全或部分协助。况且不同的疾病需要的基础护理项目不同,如妇产科的病人会阴护理多,神经科的病人则需要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所以,不同护理级别、不同疾病不能一概而论。

3.6医嘱中护理级别不准确

在本次调查中有266例医嘱护理级别与病人需求不符,应为一级护理的病人,医嘱定为特级护理;应为二级护理的病人,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等等,医嘱护理级别不准确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4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病情依据不可能涵盖所有疾病,建议用生命体征监测时间的长短,作为病情轻重的依据,取消巡视病房时间;另外可以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分为不同的活动度,护士根据病人的活动度给予生活协助,病情监测与生活护理应分别分级分度,匹配使用;基础护理项目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以便使分级护理制度更实用、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丁言雯.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3

2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护理学杂志,2006,21(12):44-45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5

[关键词]纳税人权利;社会契约理论;税收价格理论;控权理论;法治理论

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在税收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依法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以及要求国家或征税机关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是纳税人在税的开征、管理和支出领域应当享有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总和。

纳税人权利是一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动态发展的权利组合,既包括宪法性质的纳税人权利,又包括税法性质的纳税人权利;既涵盖实体法层面的纳税人权利,又涵盖程序法层面的纳税人权利;既贯穿于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过程,又延伸至税的开征、管理和支出等各领域。正是纳税人权利这种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要求我们从不同维度、多个视角对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进行理论分析。

一、政治学理论基础――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的生命和存在源自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结束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混乱和无序,更好地保障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而相互缔结契约,把属于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一个公共的权威――契约国家,以管理社会,保障产权和人身安全,增进公共福利,维护产权安全和促进公共福利可以说是国家存在的惟一的理由。既然国家是国民的自治团体,本身不从事财富创造活动,那么,维持自身运转及其活动的必要费用就应当由全体国民共同负担。因此,人们不得不纳税,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财产权利使国家具备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产权安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国家不得不征税,为缔约者(也是国家的创造者)提供充足、合格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对国家的要求。正如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J.J.Rousseau)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国家的存在既然是由于大众的公共需求,而其行动又有益于公众,故人民不能不纳税,纳税作为公共劳务的报偿。国家对纳税人的公共劳务包括国家提供的国防、医疗、教育等公共品,也包括纳税人权利。社会契约论不仅提供了国家起源的假说,而且奠定了税收的正当性基础,还为纳税人权利保护提供了一个政治学的研究路径。

社会契约理论标志着专制税收向民主税收的转换,是公民权利的觉醒,也是政治民主的进步。社会契约论揭示了赋税来自于国民让渡的一部分私有财产权利,这种让渡的前提是国民的同意,这种让渡的依据是民选的代议机构制定的法律,这种让渡的目的是公民对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用。为了保证国家征税行为的合意性和高效性,必须赋予纳税人权利。可见,社会契约论在税收上逻辑演绎的结果就是征税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税收行为必须依据人民选举的代议机构制定的法律,用税行为必须符合人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社会契约论在纳税人权利保护上制度推演的结果就是对纳税人“税收赞同权”、“代表议税权”和“用税监督权”的确认和保护。

社会契约论标志着宪法中关于纳税人权利与国家税收权力关系的重新认识,是对纳税人权利的弘扬,也是对国家税收权力的限制。社会契约论揭示了纳税人权利相对于国家征税权力的一种在先的、绝对的、不证自明的权利,国家征税权力来自于国民的授权,是一种后继的、相对的、契约性的权力。纳税人权利不是国家的恩赐,而是一种天赋的自然权利;纳税人权利不是国家税收权力的搭配和点缀,而是国家税收权力的源头和归依,也是国家税收权力的边界和制约。社会契约论从税收的本质和纳税人权利与国家税收权力的关系两个维度,从民主和两个层面,为我们研究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经济学理论基础――税收价格理论

如果说社会契约论为纳税人权利保护提供了政治基础,那么税收价格理论则为纳税人权利保护提供了经济解释。在林达尔的税收价格理论中,他通过建立公共物品供应的经济学模型找到了一个林达尔均衡点。这一均衡点决定着社会公共物品供需的数量均衡,也决定着社会成员各自对公共物品应付的税收份额的价格均衡(也称林达尔价格)。林达尔均衡强调社会成员应付的税收价格等于他们各自从公共物品消费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价值,并且社会成员总的纳税额度应当等于公共物品的总成本。“税收价格理论”,揭示了税收与公共物品的需求和消费之间的本质联系,明确指出税收就是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是人们为享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税收价格理论将税收征纳双方视为平等的主体,纳税人与国家围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形成了最原始、最基本、也最深远的关系,双方在这一关系中享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无论征税人还是纳税人,他们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国家(政府)作为征税方拥有课税权,但同时负有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纳税人作为纳税方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同时有权利请求、监督国家(政府)提供质高价廉的公共物品。

税收价格理论倡导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在实践中要求纳税人因纳税而减少的个人财富与因享用公共物品而获得的效用价值之间大体均衡,国家因征税而筹集的收入与因提供公共物品而支出的成本之间大体均衡。因此,国家应当量能课税、公平赋税、以支定收。

税收价格理论的本质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利益交换,税收价格的制定不是一种国家单向度的行为,而是一种双方的合意和配合。因此,税收价格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纳税人的意见和要求,赋予纳税人民主参与的权利、监督的权利、利益表达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最低生存保障的权利、救济的权利等,使税收得以顺利进行。

三、行政法学理论基础――控权理论

控权理论是人文主义理念在行政法上的具体体现,控权论从保障私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张对公权力进行控制,明确权力的来源,规范权力的行使,制约权力的滥用,保护私权利不受公权力的恣意侵犯。

控权理论一方面承认为了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圆满履行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保障权力的有效行使;但另一方面控权论者认为权力具有扩张性的特征和侵害性的本质、掌权者作为人又有背离委托人的意志机会主义行事的可能,因此,为了确保国家权力的行使忠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就必须对权力进行控制。控权理论坚持授权与控权相结合,权力与权力(利)相制约。

约翰・马歇尔大法官曾警醒世人:“征税的权力是事关毁灭的权力”。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征税权是最需要宪法控制的一种公权力。这是因为:(1)征税权的侵权特征明显。不论在专制社会还是在民主国家,征税权的行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公民合法财产权的侵犯,会造成公民私有财产的减少,无论税收的理由如何正当都无法掩盖征税权的侵权特征。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最主要的就是不受来自政府非法税费的侵犯,政府的征税权是私有产权最大的也是最现实的威胁力量。(2)征税权具有扩张的本性。国家垄断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拥有垄断权的政府倾向于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具有权利扩张的冲动,在没有有效的约束力量的情况下,国家的税收行为很可能偏离公共利益的轨道,追求税收收入的最大化而使纳税人的利益受损。(3)征税权具有强制性。征税权是典型的行政权,以国家强制力为依托,各国税法基于税收的重要性大多赋予税务机关广泛的行政权力和自由裁量空间以保障税收目的的顺利实现,助长了征税权的强势地位。而控制征税权恣意扩张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赋予纳税人权利,使之与国家征税权形成监督和制衡。征税权的行使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注重纳税人的民主参与和利益表达,赋予纳税人征税同意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具有制度性依据,国家依法征税,取之有度,用之有道,纳税人享有仅承担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并符合正当法律程序的税收的权利;征税权的行使必须具有监督救济机制,接受来自纳税人的监督,并设计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确保纳税人的权利不致落空。

四、法理学理论基础――法治理论

法治的精髓在于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无论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力量,国家权力及其制度安排、公民权利及其行为自由都应当服从法律。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于政府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公民自由受到法律的保障。英国法学家沃克认为,现代法治的精义“不是强调政府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及秩序,而是说政府本身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者重新制定符合本身利益的法律。”

在税收领域,法治理论强调除国家与公民是平等的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各自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除非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否则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国民的权利或加重国民的负担。法治理论体现为对政府征税和用税的限制和对公民财产和自由的保障,为了保障国民的自由,必须遵循严格的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规范国家征税权,保护公民的财产和自由。

税收法定原则从根本上关涉国家征税权的合法性基础,是民主原则在税法领域的制度实践,是税法的最高原则,是法治理论在税法领域的生动表达。税收法定原则首先要求税收立法权议会保留,即税负的种类、税率、征税对象、征收方式、优惠条件等都应当由民选的代议机构通过法律来加以规定。不根据法律,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征税。这就要求赋予纳税人“税收赞同权”和“民主议税权”,避免政府将征税简单看作为国聚财的工具,而依靠其政治权力对纳税人权益进行随意的侵犯和否定。税收法定原则还要求税收执法权自我限缩和权利制衡。税收执法权作为一项行政权,应当严格遵循“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的原则,禁止无法律依据的扩张解释,严格限制税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的空间;同时,通过赋予纳税人权利的方式,使之与税收机关的权力形成制衡,保证政府依法征税、依法用税。

社会契约论确立的公民所有者地位是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政治根基,税收价格理论揭示的税收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对价关系是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经济考量,控权理论要求的对征税权的控制是纳税人权利保护的行政法解读,法治理论倡导的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法理学延伸。

对纳税人权利的确认、尊重和保护,既是一国税收法律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也是一国税收法律制度的最终归依。

参考文献:

[1]闫海.论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1):63-67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24-126

[3]付琛瑜.纳税人权利及其理论依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6-12

[4](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28-142

[5]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6]谷成.税收依据、纳税人权利保护与纳税服务优化[J].社会科学辑刊,2011(2):83-86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6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某5家三级甲等医院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2008年12月一2009年2月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0nalQuesti0n.naire,epQ)和症状自评量表(thesympt0mchecklist90,SCL一90)调查了北京市某5家三级甲等医院147名护士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护士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内外向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和总分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护士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和总分与个性特征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呈正相关,与内外向维度呈负相关。结论护士的个性特征有较高的外倾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突出表现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两方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其个性特征的影响。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医疗水平的高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整体护理的质量,从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因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研究目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北京市某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47名护士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12月一2009年2月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某5家三级甲等医院147名护士,其中男8名,女139名,年龄19—54岁,平均(29.48±6.81)岁,其中30岁以下90名,30一40岁42名,40岁及以上15名;学历:中专17名,大专104名,本科26名;职称:护士60名,护师67名,主管护师20名;婚姻状况:已婚82名,未婚65名;工作科室:手术室45名,内科13名,儿科8名,外科20名,眼科11名,特需病房8名,急诊13名,iCU(重症监护室)29名。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0nalQuesti0n.naire,epQ)]对护士的个性特征进行测试,此问卷包括:神经质维度(n)、内外向维度(e)、精神质维度(p)和掩饰性维度(L)4个分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每个项目只回答“是”与“否”,每题1分,①e量表:测量性格的内、外倾。②n量表:测量情绪的稳定性。③p量表:单极量表,即:只有p分高时才有意义,p分低被认为是正常。④L量表:原本为一个效度量表,测量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同时,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thesympt0mchecklist90,SCL.90)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此量表共包含90个项目,概括为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个项目根据其有无及严重程度,依次记为1、2、3、4、5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以因子分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分析指标包括:总分≥160为阳性,阳性项目数≥43为阳性和9项因子分≥2为阳性。

1.2.2调查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l2月应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SCL.90和eQp对北京市某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65份,回收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92.12%,剔除问卷或调查表填写不全者,有效问卷共147份,有效率为89.09%。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与相关分析。

2结果

2.1护士个性特征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护士个性特征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护士内外向量表得分高于全国常模,掩饰性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2护士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护士SCL一90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及精神病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比较

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比较见表3。由表3可见,个性特征中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高的护士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3.1个性特征与国内护士常模的比较分析

表1结果显示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的147名护士的内外向量表得分高于常模,倾向于外向人格。典型的外向者主动性强、情感外露、热情大方、善于社交、乐观随和、喜冒险,表明外向个性的护士社交的主动性较强。但同时护士掩饰性量表得分低于常模,提示护士不擅于抑制和调整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情绪,顺应性和容忍性差。由于个性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说明本组护士的性格中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性,有可能是工作压力大、护患关系紧张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环境原因所造成。同时也说明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差,缺乏正确的健康心理指导。护理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对护士适度授权并委以重任,一方面可以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护士自身的自信心。还可以定期对护士进行人际关系、社会技能、自信训练、时间管理等培训,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提升积极情绪。

3.2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护士常模的比较分析

表2结果显示,北京市三甲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突出表现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两方面。这可能与护士的工作性质有关,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细致性、重要性,需要她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导致精神高度紧张,而且工作处于长时间高度的应激状态,研究表明,长期慢性应激可导致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使人产生焦虑、抑郁、敏感等不良情绪;另外,长时间的颈椎前屈位站立或弯腰进行操作,则容易产生躯体疲劳不适。管理者对下属的沟通管理可以进行人员优化组合以及科学、合理的分工;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护士编制,适当增加护士待遇,并按责任大小、任务轻重、工作环境的优劣等具体情况在报酬上拉开档次,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3.3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表3结果显示,个性特征中神经质(n)和精神质(p)得分高的护士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差。神经质(n)分高的护士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怒,敏感多疑,对各种刺激反应过多强烈,易冲动,具有攻击性,又或是郁郁寡欢、忧心仲仲,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心理状态差。神经质(p)分高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关系不佳,喜欢寻衅闹事,心理健康水平差。掩饰性(L)量表分与SCL-90各因于平均分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这似乎可以说明L量表分越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其实这是一种假象。L量表属掩饰量表,当L量表和n量表得分均高时说明被试者掩饰性高。由于掩饰性高,可呈现明乐暗悲的矛盾心理。她们在人前往往表现乐观、豁达、开朗等,但其内心可能极度悲伤或绝望,不善于表达和疏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以及情绪不稳定。护士职业责任大、工作繁重、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使护士无法适应内在与外在因素所带来的压力,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一定时间就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心理的疲惫可导致工作无成就感。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溃感,最终影响护士工作质量,削弱团队的力量。医学实践证明,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标志,不良的人格特征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因素,也是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医院应该重视护士身心健康,定期评估护士的压力状况,及时获取信息,及时消除护士工作中的压力。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7

关键词:变流器;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继电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3-987X(2015)04-0024-08

通过对电力元件的控制,实现电能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是电网运行者不变的追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电力元件进行调节和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为实现电力元件的可控性,电力电子器件在发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环节广泛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新能源发电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当前大规模并网运行的主要是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这两者均无法直接并网,需要经过变流器变换后方可馈入交流电网。

(2)直流以及交直流混合输电。无论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还是交直流混合输电,都是通过变流器实现电能的交直与直交变换。研究变流器的动态特性,有助于提高输电线路保护的可靠性。

(3)柔流输电。输电网的柔流输电与配电网的柔流输电都大量采用电力电子器件,研究电力电子器件的调节特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新能源发电以及直流输电、交直流混合输电是目前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风机、光伏电源、换流器等作为一类含变流器的电力元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变流器是该类电力元件中应用最广泛的电力电子设备。变流器是一类由电力电子器件及其控制驱动电路组成的电力设备,可以实现对电能的变换、调节和控制,在智能电网中具有重要应用。智能电网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对含变流器电力元件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

继电保护是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对快速切除故障、迅速恢复供电、提高供电连续性、减少设备损坏等具有重要作用。故障特征分析是继电保护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其关键问题在于研究电源输出短路电流的暂态变化特性。传统电力系统是由同步机和输电线路构成的线性网络,电源的响应特性较明确,短路电流易于计算分析。随着新能源发电以及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大量应用于电力系统,电网不再只含单一类型的电源。含变流器电力元件作为一种新的电源形式被引人系统,受变流器特性影响,其输出特性明显不同于同步机,使得系统表现出许多异于传统电网的故障特征。为了更好地分析含变流器系统的故障特征,给今后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提供依据,有必要研究含变流器电力元件故障过程中输出短路电流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

由于频带宽度的限制,互感器对一次系统中的高次谐波具有一定的滤波作用,电网的二次侧一般只能获取系统电流的低频分量。虽然目前已经提出许多基于暂态量的保护新原理,但当前现场广泛应用的继电保护原理仍旧主要关注系统故障过程中工频电气量的变化规律。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含变流器电力元件输出的工频响应特性,得到其短路电流中工频分量在故障暂态的变化规律,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分析及整定计算意义重大。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8

1系统性: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揭示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功能特征,以达到对事物的最佳处理。

2严谨性:思维的严谨性突出地表现在思维是否有条理性,是否合乎事实:在思考问题时,概念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有据、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作出的结论是否循环因果关系、理由是否充足、是否善于从不同角度全面的去考察分析。

3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认识主体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敏捷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的特征,。4独创性: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实质是一种求异思维,它一般表现为思维宽广、灵活、奇异、独特、流畅、变通富于想象,善于联想和迁移,长于类比与抽象、概括与综合等特征。在心理上还表现为强烈的创造愿望。

5预见性:预见性是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手段,对事物的未来或未知状况预先作出推知和判断的思维特征。

护理思维品质的培养途径思维品质是指认识主体在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护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贯穿于护士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

1转变护理观念:整体护理与传统护理的显着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护理习惯从人的生物特性上思考,而忽视心理、社会等其他因素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中的重要性;而整体护理不仅关心疾病,而且关心病人;不仅关心生理问题,同时关心心理及社会问题;不仅关心医院的住院病人,而且把护理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关注人类存在的及潜在的健康问题。只有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实施整体护理,护士的价值才能真正充分地得到体现,护理学科才能成为独立学科并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护士及护理教师必须树立整体护理观念。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9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分级护理制度

(一)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二)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三)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医院分级护理的规章制度、护理规范和工作标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五)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六)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七)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术前讨论制度

(一)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医学专用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护理理论的特征篇10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急诊科;护理人员;调查

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一直是组织管理者及员工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同时也是组织行为学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大量针对医院整体护理人员的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也影响着工作质量。近些年虽有很多人针对不同的工作科室进行了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但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还相对很少。作为医疗机构的特殊科室,急诊科护理人员长期面临各种突发事件,身心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各种不良因素都会影响她们的工作满意度。因此,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现状及相关的某些影响因素,对于医院管理者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继而保证患者及护理人员的身心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成都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纳人标准:急诊科抢救室及分诊台工作的在职人员;持有护理人员执业执照;三级甲等医院。排除标准:急诊科护士长;急诊进修人员;未取得执业执照的新进人员;急诊科的转科人员;急诊观察室、监护室人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双人双输,并采用SpSS13.0的Frequency、explore过程对所输人数据进行检测,然后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构成比等描述数据特征,用t、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2不同婚姻状况的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1。

[1]

2.3不同编制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2。

2.4不同工龄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3。

2.5不同职称状况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4。

[2]

3讨论

3.2急诊护理人员总体满意度分析: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总体得分在25—63分之间者占总体的65.5%,说明成都市区三甲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总体处于满意的水平。得分在88~125分之间的护理人员仅6人,说明对于急诊工作总体不满意的护理人员数目相当少。

3.4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满意度情况分析:表2的结果表明,急诊正式编制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高于非正式编制护理人员。这是因为,目前在不少医疗机构中,正式护理人员有着更多的晋升、进修、学习机会。平时的工作成绩对于她们争取这些机会有重要影响。因此,当她们的工作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后,也就有更高的工作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