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应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3:13

护理应急管理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呼唤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院内服务向院外服务拓展。急救电话的开通就满足了这点。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素,要求参与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检查出诊的器械和急救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做好院前急救医疗定位很重要。

【关键词】急诊;院前急救;应急管理

1院前急救的特点

1.1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

2.2我院地处边疆,地理位置复杂,出诊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3出诊人员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是出车途中及时与呼救者联系,每隔5分钟与对方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对方或患者实施恰当而必要的现场自救措施。对交通不便的,及时指导对方将病人安全转移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为急诊、急救争取时间。二是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伤情、病情比较特殊的病人,及时告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病人到医院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和救治。

2.4加强急救物品和急救器材的管理。定时检查、更换;出诊使用后应给予及时补充到位。确保其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5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这么严重啊”等不恰当语言;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或医生)的过错,避免引发医疗纠纷。转运过程中一定要对病人及家属“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切忌由于粗心给病人带来风险,强调细节管理与风险控制。

3健全落实各项规则制度,医护密切配合

3.1处置时间急救服务对象是各种急、危、重症和意外伤害的病人,急救工作体现了一个“急”字,患者起病急,有效抢救时间短。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所以要求医疗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果断。

3.2口头医嘱对现场实施抢救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确认后方可处置执行。在医生未到达现场之前,护士应采取和实施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3.3医、护工作缺一不可,在抢救工作中要与医生做好沟通,双方协调好关系,根据瞬即变化的病情,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3.4熟练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如要求急救中心的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人人过关,并且运用自如,以达到有效的救治。

3.5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为更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常用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能正确使用,以降低致残率。

3.6常用药物的使用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反应等要熟练掌握。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疗,药物的正确使用,观察内容应该熟练掌握,使患者真正达到有效的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4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文书,本着对患者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详尽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及时签字;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医疗、护理文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完整的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真实的病情演变过程、救治的措施、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该药物时会考虑使用的剂量等问题,护理记录会给院内医生提供一套完整、可靠的院前抢救的医疗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证据。

5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护理应急管理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5-02

我国急诊医学的起步相对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急诊服务以及抢救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实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护理风险,在急诊科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吗,能够使护患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同时对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也有积极的意义[1]。本文以我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48.3±4.5)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在17-72岁,平均年龄(46.1±2.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方式如下:

1.2.1风险管理培训

为了是实际的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应该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日常的工作能力以及对于危险的防范意识能够有所提升[2]。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护理工作中形成一种习惯,掌握在医疗事故处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就能使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并且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实现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管理意识。

1.2.2风险管理护理计划的制定

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不仅能够将护理的重点突出,是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应的护理流程以及规范,这样就能促使其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3]。在护理工作进行中,应该重点对呼吸科的危重患者进行护理,切丝将床头交班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并且不断的进行强化。并且还应该对每一班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估,在接班的时候需要对危重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对一般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的评估,对患者的需求以及投诉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记录,及时向领导进行汇报。若出现医患纠纷,应该及时向上级进行上报,比给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交班的时候需要将相应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1.2.3护理物品以及仪器管理的规范化

护理物品以及仪器是护理工作中的必需品,因此在实际的护理工作进行中,应该将仪器管理以及护理物品的管理实现规范化,保证仪器在使用中能够正常的运行,并且应该保证干净、卫生。为了保证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急诊科护理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4]。针对不同科室的仪器将其运行的流程制定出来,对于存在问题的仪器要及时进行处理,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另外还应该强化对药物存放以及管理工作的强化,使用药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可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在计量资料的时候使用x±s进行表示,然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工作中最前线的工作,这一科室的患者往往在疾病等方面都存在多变性,以往在护理的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明确的记录,并且对相应的操作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这种情况下就极容易导致出现护理风险以及医患纠纷。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护理操作实现规范化,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出现,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其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

综上,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管水萍.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上旬刊):105-107.

[2]邢翠萍,张爱莲,朱冬梅,丁霞.安全质量小组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74-75.

[3]张巧利,李兴革,吕小青,吴惠平,蔡月英.医疗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在急诊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2a):28-31.

护理应急管理篇3

【关键词】应急管理路径;急诊手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15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09—02

emergencymanagementpathinemergencysurgicalcareandexperience

HUQun—hua

ShuangliuCounty,Sichuanprovincepeople'sHospitalofSichuanShuangliu61021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theemergencymanagementpathwaysinemergencysurgicalcare.methods280casesofemergencysurgerypatientsadmittedtoourhospitalinrecentyearswererandomlyequallydividedintotheusualcaregroupandemergencymanagementgroups,twogroupsofpatientstotakecaremeasures.Resultsthequalityofcareoftheemergencymanage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usualcaregroup,bothgroupstheindicatorssignificantlydifferent,p

【Keywords】pathofemergencymanagement;emergencysurgery;Care

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抢救和治疗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与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使其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及高风险性[1]。安全、有序、迅速、有效的应急管理路径,对于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280名急诊手术患者,在急诊手术护理中应用应急管理途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急诊手术患者280例,其中男164例,女116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4.2±2.8岁。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组和应急管理组,每组140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调查分析急诊手术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所得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和科学的风险处理策略。根据卫生部医院质量管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估常规护理组与应急管理组两组的护理质量。

1.3护理方法

1.3.1常规护理方法遵医嘱执行护理任务,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准确及时地填写相关护理记录。

1.3.2应急管理措施

1.3.2.1评估高危因素及制定应对措施①手术前:急诊手术的危险度高于择期手术,准确识别急诊手术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昏迷、危重、无名氏、婴幼儿、语言不通、的患者,应仔细核对其“腕带”,明确患者就诊时间及iD编号。务必确保手术部位正确,手术前医生应该在手术部位做上标记,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等共同核对是否正确。②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重要,有效的沟通是指及时、完整、准确、用易被患者理解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手术药品要准确标志其名称和浓度,所有药品要留标本,方便术后核查。保证手术物品齐全,功能性良好。术后准确清点物品的数目,防止物品遗落在患者体内。③手术后:急诊手术由于需要及时抢救,未能对医务人员的手及患者的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有效的消毒;未能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肠道灌洗准备;术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或者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未达标;均可引起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医院感染。医护人员应该加强重视,采用应急管理措施,快速而有效地进行消毒,规范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严密监测消毒灭菌的效果,使患者远离医院感染。

1.3.2.2制定应急管理路径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效率的应急管理预案,其中包括停气、停水、停电、火警、抢救应急预案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控制医院感染等一系列的应急管理预案。

1.3.2.3应急管理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日常培训。每月组织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规范医护人员的护理行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增强医护人员面对急症时的应变能力,要做到镇静,忙而不乱,正确地应对和处理急诊、危重、各类突发状况。拓展和提高护理队伍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2]。一旦出现急救事件,立刻报告相关领导,统一指挥,组织相关科室人员配合手术,进行抢救。加强行为督导、人员调配、心理支持等职能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和医疗水平。

1.3.2.4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工作的内容与分工,合理的定数与定位。按年龄资历和工作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个人的潜能,提高每个人的应对能力,加强培训护理人员的的急救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3],保证适当合理的人员分配。设立应急小组,成员应包括:护士长,当班急诊护士,急诊pRn护士,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对急诊进行援救。

1.3.3疗效评价标准手术的安全性可根据其风险指数来判断,风险指数=概率×严重程度[4],详细结果,见表1。

1.3.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风险指数比较详细结果,见表2。

2.2加强应急管理前后护理工作目标的完成程度详细结果,见表3。

3讨论

急诊手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难以预测和估测,这使得急诊手术的风险指数大大提高。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其灵活的应变能力,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使手术室护士的急救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保障患者的安全方面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应用应急管理路径后,急诊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及急救流程,评估急诊手术中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全面、科学的应急管理预案。同时,加强对手术室医务人员的应急培训,规范工作流程,定期进行预案的演练,使手术室护理更加的安全、有效、有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路径在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缪春乐.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C):264—265.

[2]高琳,王世荣,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运转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41—442.

护理应急管理篇4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科就诊的患者38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不良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4%、2.60%、0,对照组分别为6.77%、10.94%、3.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风险调节;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

急诊科是医院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且任务最重的科室,常会遇到病情危重患者,该类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极高。因此,需临床有效的护理,但在护理中,会存在众多护理风险,若护理不当多会导致护理风险产生,影响患者疾病治疗,威胁患者生命[1]。故加强患者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本科就诊的患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就诊的患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01例,女91例;年龄15~74岁,平均(43.1±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99例,女93例;年龄17~77岁,平均(44.2±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

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实现风险识别

结合医院风险管理需求,成立风险管理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工龄均大于或等于8年,急诊护理管理经验丰富;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以往护理质量、投诉事件及不良报告发生率,查找相关护理资料,对护理风险事件予以识别,评级风险危害等级,制订相关风险管理护理措施。

1.2.3制定风险管理护理制度

(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护理风险小组成员结合急诊科工作性质、特征及风险管理安全规定完善科室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其主要包含护理程序、与患者及家属交接的签字制度及事故应急方案等;保证依照制度完善、规范护理工作。

(2)制订弹性排班制度:急诊科护理中,可实行一线、二线值班排班制度,应对危急事件,若急诊患者较多则可按步骤操作,若遇重大伤亡事件,则可及时采取应急预案,避免风险。

1.2.4强化风险意识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急救药物、急救设备及操作流程进行系统性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协作意识,明确分工;规范护理文书,定期组织检查,若出现不规范操作及时处理纠正,强化护理人员消毒、杀菌意识,组织系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结合典型真实护理事件予以风险护理管理认知,吸取教训,提升护理人员管理意识。

1.2.5实施急救药品及设备管理

强化护理药物及设备管理,其内容包含部件完整、运行、消毒及保养,做好检修记录,若发现设备重大故障则需及时上报,找寻可替代设备,每一班次指定小组成员负责清点药物、设备及氧气等,做好相关记录,若发现异常则需及时向设备科报告,排除故障;加强药物管理,查看急救药品有无过期、变质、漏液,保证药品质量合格。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不良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4%、2.60%、0,对照组分别为6.77%、10.94%、3.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较多,病情最复杂且抢救与护理任务最重,在医院各科室中居于最前沿。结合我国国情及就医观而言,急诊科还收治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等普通疾病患者,从而加大了急诊科护理工作量[2]。除此之外,急诊科人流量大、周转速度快,故在护理操作中易出现护理风险,导致错误事件发生,影响护理质量[3-4]。急诊护理中,因急诊科室的特殊性,即便现阶段医院在医疗护理中的操作质量不断提升,但相对而言,其改变及发展速度仍难以满足患者急诊需求。护理人员在急诊科工作时,不仅需担任繁重的护理任务,还需在护理中实现风险预测,减少风险事件发生[5]。现阶段,护理人员大多缺乏较为完善且先进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管理观念。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难以实现风险的有效预测及管理。急诊科业务开展中,会存在众多新业务及新技术,再加上急诊病种复杂及特殊性,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需不断提升才可满足现阶段急诊护理工作需求[6-8]。部分工龄较短或责任感较弱的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也参差不齐,部分急诊护理人员急诊工作经验欠缺,缺乏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无法切实遵守工作制度,履行工作职责,导致护理风险事件产生[9]。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是管理的重要依据,若急诊科缺乏健全管理制度或制度未落实,均会导致风险事件产生。急诊科会存在各类型急诊药物及急诊设备,若急诊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检修、操作人员未熟练操作均会导致有效抢救时机延误,发生救治风险事件[10]。风险管理是指将项目或企业的风险环境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原先是企业管理常用方法,后在管理实践中逐渐应用于医院急诊科管理,可实现急诊科风险事件的有效预防及避免[11]。护理安全是医院护理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可反映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服务态度等。故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在于减少护理错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最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不良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护理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及管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救治安全,提升护理操作质量。患者在急诊科救治中,存在一定的医疗服务不满率,不满因素主要包含就医环境、医疗条件等,急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就医质量及患者救治效果。因此,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可积极探索风险管理与护理服务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加强急诊环境设施建设,优化就诊环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就诊环境,同时还可提升医院急诊设施设备质量,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就诊设施质量,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护理效果[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经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风险管理在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上的卓越效果。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琳,高祖梅.护士长风险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5):70-72.

[2]李昱,倪水芹.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置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21):2659-2660.

[3]许莉娜.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及规避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0):113-114.

[4]张文光,武婵媛,陆欣,等.骨科护士护理风险评估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趋势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6):1934-1938.

[5]赖伟兰,黄秋萍,胡佳俊,等.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7):730-732.

[6]陈春芳.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94-96.

[7]成汉荣.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7):981-984.

[8]刘福鑫.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的因素与防范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08-209.

[9]陈瑞琴,林李艳,何丽影,等.护理风险管理对心内病区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5,17(2):105-107.

[10]张杰.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8):255-256.

[11]姚琳,王薇.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4):260-262.

护理应急管理篇5

关键词:危机管理;急诊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58-01危机管理是急诊护理中的创新管理模式,在急诊中采用预先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危机管理的主要工作[1]。急诊科是医院对外主要窗口,其危机事件发生率在医院各科室中处于前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室制定危机管理措施前后的护理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实施危机管理前2010年1月~2010年12月的470例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危机管理后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530例急诊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年龄13~68(54±4.8)岁,其中男性612例,女性38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由于尚未实施危机管理,故在急诊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根据经验自行采取应急措施。

观察组采用危机管理并实施详细的危机管理措施:①通过提高接诊和分诊护士的分诊能力,保证患者的分流工作;②加强培养年轻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提高其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同时保证做好患者的隐私保密工作;③制定相关的紧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预测,全程确保有护士陪同,以便于能够及时解决危机;④实行首问护士责任制,以提高患者满意度[2]。

应急预案:①在危机发生后先确定危机种类,之后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处理,若危机事件不在应急预案范围之内则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抢救措施;②危机过后及时进行总结,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同时纠正错误,避免在之后同类危机中出现同类错误。

1.3评价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仪器设备和药物的完好率、危机意识及策略评分、护士越职操作事件发生率、病历书写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结果

表1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仪器设备和药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n护理缺陷发生率仪器设备和药物完好率患者满意度n%n%n%观察组530254.71*530100.00*52198.30*对照组4706012.7745997.6641688.51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危机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各急诊科室频发的危机事件,从而有效提高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抢救效率和患者满意度[3]。在实施危机管理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3.1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和护理制度是保障危机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首先保证护理人员具有危机处理意识和能力,其次要保证护理人员具有分析护理工作的能力,从而准确预知护理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事件。

表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X±s)

项目观察组(n=530)对照组(n=470)危机意识和应对策略94.37±7.185.11±8.5护士越职操作7.75±5.715.35±6.6掌握病例写规范98.80±4.594.96±5.3注:与对照组比较*p

3.2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应由科主任、医师、护士长及资深护士组成,同时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能够预测和评估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对危重症患者,要及时分析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制定预案,以降低危机的风险性。另外在风险事件处理之后还应该具有总结经验的能力,以确保在之后出现类似状况时能够第一时间借鉴以往经验作出正确判断。制定激励措施,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自身的护理责任,了解存在的风险并积极规避风险。

3.3增强预警意识: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危机管理中的应急性和预防性正是以此为基础保障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预警意识,准确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若有护理人员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则及时通知医生,时刻保持清醒状态,理智对待护理中发生的危机事件。

3.4加强心理护理:急诊护理工作中同样不能疏于心理护理,包括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够有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救治。另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治疗过程中的医疗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造成医疗纠纷。面对患者家属的不理智行为要进行安抚,及时沟通,增加其对治疗信心。

3.5危机公关:在发生危机事件时应与媒体同气连枝,对公众保持公开和诚实的态度,同时告知公众院方的信心,正确面对危机中的危险和机遇,确保正确解决问题,不回避、不逃避。

通过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危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也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概率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证明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是十分必要、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韦慧英,黄新艳.护理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01):363-364.

护理应急管理篇6

方法:我院在2012年5月之后实施了急诊护理质量控制,随机选择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后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实施前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急诊护理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急诊护理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51-02

急诊室是医院对急、重、危患者进行诊断及抢救的重要场所,患者病症类型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室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一旦出现护理质量问题,将导致严重后果,对患者及医院均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研究,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措施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5月之后在急诊科实施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选择2012年5月之后实施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之后我院收治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0-75岁,平均(42.5±10.3)岁;另外选择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之前收治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1-77岁,平均(43.6±1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为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前收拾的急诊患者,接受常规的急诊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以护士长及护理组长为核心的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以患者为中心,对急诊护理中的质量隐患进行分析总结,编写急诊护理专科操作指南;建立紧急情况报告制度、急救应急计划,为特殊情况下的护士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质量控制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1];②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前培训及考核,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诊专科护理理论及操作;实施以老带新制度,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对低年资患者进行培训及带岗,特别是对于急救护理操作的掌握;③严格护理操作标准,加强急诊室感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标准,实施一人一针一用一消毒的操作制度,改善以往较为突出的急诊室感染情况;④重视病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病历写作要做到准确、清晰、及时,严禁随意改动导致其失去法律作用,不能为护患纠纷责任确认提供依据;⑤重视服务态度及心理护理。急诊科患者病情急且重,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紧张、急躁及恐惧的不良心理情绪,在以往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不能体会患者心理,服务态度较差,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出现不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应在质量控制中加强护理服务态度及心理护理,增加急诊护理的人性化[2];⑥优化急诊护理管理制度。增加急诊室人员配置,满足急诊护理工作需要,保证护理质量;根据急诊护理工作特点,优化排班制度,以老带新,弹性排班,满足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管理科学性及合理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制度,作为奖惩及晋升标准,激发护理人员积极性。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对比。

1.4评价方法。采用急诊护理质量考核评分表对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分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急救物品准备、急救技术、急诊输液、病人护理、安全护理、服务态度等,按照>90分、70-90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护患纠纷情况对比。观察组40例患者未出现严重护患纠纷,对照组40例出现2例护患纠纷,包括1例护理服务态度问题,1例老年患者因并发多种疾病抢救无效死亡,因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未能明确责任导致护患纠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实施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质量,实现更高的急诊抢救成功率,对患者及医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护理应急管理篇7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急诊接诊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14年7月-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15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危机管理模式的115例为观察组,在急诊接诊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危机管理,确保护理过程安全,分析两组管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为9.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各项考核评分、患者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产科急诊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士专业技能水平,满足患者需求。

关键词:

妇产科;急诊接诊;危机管理;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不仅可导致护患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对社会及经济也造成双重损失[1]。危机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具有风险的环境里,将存在的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妇产科为具有较多高风险因素的科室,特别是具有病情变化快等特征的急诊患者,护理风险事件高发。资料显示[2],妇产科的医疗事故与过失纠纷在各个医院及各个科室中均居首位,如何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并将风险减至最低,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中将我院妇产科急诊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开展了危机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急诊接诊2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14年7月-12月接诊的115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2.4±4.5)岁,70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45例为大专以下学历;2015年1月-6月接诊的115例为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4.7±5.1)岁,76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39例为大专以下学历。护理人员资料:24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1.7±5.2)岁,工作年限为2~24年;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8名护士;4名本科及以上,14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两组护患者年龄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危机管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少数待产孕妇缺乏分娩知识,对宫缩等产兆易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出现胎膜早破时,强烈希望医务人员可给予及时、主动且有效的接诊,接诊环节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尤为明显。护理人员需根据孕产妇实际情况安排接诊,同时做好各个患者及其家属的协调工作,减少患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使急诊的各项秩序维护良好。②问诊及分诊环节的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及医护人员工作不细致2个方面的因素。患者自身方面主要为部分产妇隐瞒生产史或者合并症,导致其临床症状与实际产程的进展无法吻合,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则主要是遇到情况特殊的待产妇时,患者无法正常与护士进行交流,因此需及时告知医生,以召集医生会诊,确保患者安全。此外,如情况特别危机且无暇问诊,则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商讨并签订有效责任书。③抢救环节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医护及护士之间配合不默契,导致抢救不及时,护理不到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需增强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禁止丝毫的闪躲,在患者出现感染及血流不止等情况,需第一时间维持生命体征,及时送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进行救治,以避免患者由于主观因素死亡。危机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并启动应急预案。首先制定科学的转运流程与程序,转运之前,患者的主观医生与护士须做出综合评估,确定患者最佳的转运时间,不宜转运且需立即收手者,则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医护人员共同护送至手术室;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转运方式及不同的,以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扩展护理人员妇产科知识面,提高应急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避免患者由于宫缩等不适引起的躁动,而出现坠床等损伤;有效、安全地转运新生儿,在推车时将新生儿面向护理人员,以对新生儿进行随时观察和正确评估。②做好急诊接诊后的交接工作。及时转入、转出,正确填写患者病历、腕带等资料,明确患者身份。仔细核对后交接双方签字记录;院外转入患者除了病情变化的交接之外,需详细了解其治疗过程、初步诊断等资料;院内各科室间交接者除了初步诊断、检查、治疗等交接外,还需对其在抢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交接。③做好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由于医患双方获得的部分信息不对称,患者易产生担心、焦虑治疗不及时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正确选择的沟通对象,对患者及其家属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告知其存在或者潜在的医疗风险,必要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报告制度,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护士急诊接诊应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知识掌握度。此外,在急诊接诊的过程中,需重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采用清晰的字迹记录,以为举证提供有效的证据。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急诊接诊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包括接诊环节的护理风险、问诊及分诊环节的护理风险、护理操作环节的护理风险、抢救环节的护理风险。妇产科护生考核评分包括专业知识、技术操作、护理记录与书写,各项评总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合格。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采用护理部自制问卷调查,各项满分为100分,得分为90分及以上为满意,本次共发放230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风险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急诊接诊过程中各环节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考核情况

提示,观察组护士的妇产科专业知识等考核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各项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而导致的可能发生的风险。妇产科为护理纠纷高发科室,妇产科急诊24h随时有患者前来就诊[3],随着患者自身维权力度及意识的增强,对医护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加之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基本知识的缺乏,均导致护理纠纷增多,不仅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患者病情产生不良效应。因此,护理管理人员有必要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以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防止护患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急诊接诊过程中的各环节护理风险的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说明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减产科急诊接诊过程中的风险[4-5]。提示我们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价值。可能是由于实施危机管理模式的目的为避免危机产生,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起点,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法,护理安全为护理管理的重要主题和标准,通过实施危机管理,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正确规避护理风险,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及风险发生。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护士的妇产科专业考核得分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也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后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在急诊接诊工作中积极主动,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6]。

作者:胡竹霞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室

参考文献

[1]李婵婵.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2149-2150.

[2]刘莉.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88-89.

[3]王金红.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5):177-178.

[4]李春华.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3(9):1430-1431.

护理应急管理篇8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而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所对应的护理特点随机性强,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儿科急诊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儿科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儿科急诊室作为医院的窗口,患儿流动性大,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能减少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

1.1急诊室夜间急诊患儿多为危重症,抢救治疗活动性大,且无预见性,有时显得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候诊检查等待的时间长,患儿家长大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急、最重、最需要享受急诊服务。此时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一旦护理技术欠佳,一次穿刺不成功或医护、护技耦合性环节欠紧密等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1.2用药错误: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常以公斤体重计算。在抄写治疗卡上的名称、剂量、执行途径等内容时要认真核对。尤其是急诊护士执行各种抢救的时候,更应该坚持三查七对,防止各种差错出现。特别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执行口头医属的时候,护士所执行的各种操作与药物的供给均需与医生核对后方可实施。以免出现用错药、打错针等事故。

1.3病情观察:儿科患儿不同于成人,因其生理解剖特点,致使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不能自我表达,对一些留观的患儿,护士即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观察室,仍有延误病情的可能,经常是几分钟前观察时病情平稳,而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如不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对正输液的患儿若护士观察不及时,还会有输液外渗,严重者出现皮肤坏死等可能。

1.4环境与压力:儿科急诊护士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尤其是做各种检查治疗时。患儿的哭声震耳欲聋,有些患儿在输液的全过程哭闹不休,加上患儿家长的训斥声,哄孩子逗孩子的声音常使护士心烦意乱,其操作又是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进行,可使护士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且急诊室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夜间,有时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患儿家属的漫骂、殴打、伤害护士的情况时有发生。

2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预防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

2.2对儿科急诊护士要重视他们心理的压力源,及时疏导和关心,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教育引导护士要正确看清自己,确定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应为能减轻和消除患儿的痛苦而感到愉快和骄傲,树立只有在帮助患儿的同时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观。

2.3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2.4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如何在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的讨论,做好预见性护理,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量化考核把护士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一改过去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使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增强了,护理安全系数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护理应急管理篇9

【关键词】呼吸衰竭;高流量吸氧;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RF)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RF与呼吸道病变、肺血管疾病等有关,除原发病相关病症外,RF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1]。RF患者的抢救需要兼顾原发病的治疗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病症的改善,积极治疗原发病,排除患者病情进展的各种诱发因素,发病早期给予高流量吸氧治疗,能够纠正患者的不良状态,保障抢救治疗的效果。但高流量吸氧也伴随着风险,如呼吸道气体流速增加引起的呼吸道干燥、分泌物滞留等问题,血液中氧含量过高导致的氧中毒等,均会严重影响RF患者的抢救效果。针对高流量吸氧的各种风险,临床护士有必要加强风险管理,通过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及管理思路,减少呼吸抑制、氧中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对急诊抢救呼吸衰竭行高流量吸氧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医院急诊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RF的诊断标准;②早期行高流量吸氧治疗。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其他重症疾病者。选取2021年1-12月入院的45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组间年龄、性别均衡可比的原则选择2020年1-12月入院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3.81±4.62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4.02±4.75岁。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患者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高流量吸氧治疗与基础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鼻导管的选择与吸氧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关联,在给予高流量吸氧治疗前,对患者的鼻孔内径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选择规格合适的鼻导管,一般选取标准为小于内径50%的最大号;②抢救治疗期间,密切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重点关注血气分析、呼吸频率等相关指标水平的异动以及异常精神状况,根据体征监测数据评估高流量吸氧方案是否恰当,必要时调整设备参数;③气道的湿化情况与输送气体的温度会对患者气道的纤毛运动以及主观感受产生影响,护理期间,安排专人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及时掌握患者的主观感受,必要时进行调整温度、添加灭菌用水。1.2.1对照组护理期间,该组不对护理风险做特殊干预,仅按常规要求防范相关并发症,并在出现氧中毒、呼吸抑制等情况后及时进行抢救。1.2.2观察组则实施科室自拟的风险管理方案,该方案由科室医护人员结合既往RF患者高流量吸氧的护理经验与部分文献报道的信息自行制定。设计管理措施期间,对临床报道的高流量吸氧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探讨了其主要诱因,并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1)以既往护理风险事件的综合分析结果为依据,罗列各类与高流量吸氧有关的危险因素,从设备管理、人员操作、护理制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明确风险管理的重点。(2)设备管理方面:完善高流量吸氧相关器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开始使用设备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状态进行详细检查,并规范记录检查结果,日常管理期间,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定期进行全面检查。(3)患者自身层面:从各种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因出发,明确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高发人群,完善个体护理评估方案,加强高风险患者的并发症防范工作。(4)人员操作层面: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3个阶段的抢救流程以及具体的操作要求等出发,合理设计操作技能的培训方案,定期对护士的业务能力进行测评,确保科室内所有护士能够熟练完成高流量吸氧的操作流程,减少护士的操作风险。(5)明确吸氧治疗期间的各注意事项,以及突况的应对策略,围绕护士的应急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处理呼吸抑制、氧中毒等事件的能力,避免因为慌乱而出现不当抢救行为。(6)制度层面:对吸氧治疗相关并发症防范的职责进行明确,将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规范记录等工作情况与护士的绩效挂钩,提高患者对风险评估、防范措施积极应用的重视程度。1.3观察指标(1)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出现呼吸抑制、氧中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血气分析指标:主要指标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3)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拟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校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校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取风险管理方案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采取风险管理方案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pao2、Be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采取风险管理方案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氧气治疗是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体输送含氧气体的一种治疗技术,在降低呼吸功、纠正组织缺氧以及减少心肌做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氧气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呼吸窘迫、呼吸骤停、严重创伤等,根据输送气体流量的数值差异,给氧方式被划分为低流量、高流量以及储存式,不同流量给氧方式对应的装置、治疗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流量氧疗是在解决了加温、湿化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氧疗方法,主要通过鼻导管提供稳定的空氧混合气体。临床实践证明,高流量吸氧具有以下特征:①从21%~100%,能够精确控制输送气体中的氧气浓度;②借助湿化水罐提供的支持,装置能够将输送气体的温度控制在31℃~37℃,并稳定地实现气体湿化,达到最佳湿度,减少湿化不充分引起的气道损伤;③产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样效应,且随着流量的增加,效应的作用水平也会出现相应的提升;④周期性冲刷患者的鼻咽部,为机体提供新鲜的气体储存。与常规的无创通气治疗相比,两种氧疗方法虽然都能够对通气障碍患者起到治疗效果,但高流量氧疗在患者耐受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舒适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呼吸衰竭患者而言,早期实施高流量吸氧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做好抢救治疗期间的护理配合,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但该氧疗方式也存在弊端,即治疗过程伴随着呼吸抑制、氧中毒等风险[2-3]。分析各类不良事件的主要诱因,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等信息,评估个体面临的主要风险,实施差异化护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主要路径。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高流量吸氧过程伴随着多种风险,设备运行状态与参数的调整,护士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护理风险应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都可能影响到护士对氧中毒、肺不张等危害防范的态度以及各项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4]。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风险管理的短板,逐步完善高流量吸氧治疗的风险控制方案,既能够为护士的日常工作提供依据,又能够有效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的重点是探讨氧疗过程的各类风险,完善科室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前,组织科室护士整理近3年收治患者中与高流量吸氧不良事件有关的病例资料,从中筛选出与此次研究主题相符合的病例,分析各病例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简单统计。根据分析结果发现,抢救过程的风险主要来源于4个层面,即患者层面、设备层面、护士层面以及管理层面。设备层面,设备日常维护相关制度的执行未引起足够重视,技术人员未定期对高流量吸氧相关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查,可能会增加设备调试时间,对抢救治疗的进度与效率造成负面影响。患者层面,受原发病以及患者自身条件等因素的作用,部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偏高,若仍然采取常规的风险防范策略,容易出现纰漏。护士层面,基础业务能力以及突况的应变能力是急诊科护士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高负荷工作状态与精神压力等多项因素的叠加作用下,部分业务不熟练的护士可能出现操作不当,诱发不良事件。管理层面,护士职责的明确化与并发症防范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有助于提升护士对不良事件的重视程度。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强化风险管理,对保障高流量吸氧的效果以及患者的安全有重要价值。综上所述,在应用高流量吸氧抢救RF患者的过程中,加强呼吸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

4参考文献

[1]王莉,乔南,蔡婷婷.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在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2):6112-6115.

[2]周丽娟,陈舒婷,区月媚.侧向旋转吸痰护理对重症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风险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128-129.

护理应急管理篇10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急诊科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摘 要】目的:通过在急诊护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评价其效果。方法:在我院急诊科开展风险管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急诊护理科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而后对风险管理前后的急诊护理效果分析评价。结果:分别对急诊护理科患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开展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和缺陷也得到了明显降低,经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较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效率,同时能够减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错误,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和全面的开展。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满意度

在临床急诊科中,常常会遇见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并且其病情变化快,死亡率也较高,故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风险,若对这些风险处理不当,对患者家属的冲击较大,以至于出现医患纠纷[1]。本文所研究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还有医护人员的管理,从而降低急诊中风险的发生率。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避免过多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对于提高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2]。本文就是通过在我院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开展风险管理,以下是本次分析评价的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评价的对象为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其中病床7个,输液位置13个,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共8名。急诊科医护人员中年龄20-45岁不等。通过对所有急诊科护理人员调查结果显示,8名医护人员中有4名为本科及以上的学历,4名为中专及大专文凭。医护人员中,3名为主管护师,5名为护师。本次分析评价主要针对我院在2011年-2014年收治66例由于车祸、斗殴等原因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对其风险管理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1.2方法

1.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主要由经验较为丰富的主管护师和学历较高的医护人员组成。要求是风险管理小组的医护人员要对急诊科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了解,记录并落实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制定好关于护理记录和交接班的检查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3]。1.2.2对急诊科的医疗设备和药物进行完善由于急诊科往往收治的均为病情较急、严重的患者,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对患者

进行紧急并正确的处理,缓解病情的发展。

为了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医护人员要对急诊科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使用达到掌握并熟练的程度,对于一些长期不用的医疗器械也要定期进行检查完善,以免在需要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急救的效果。

1.2.3对于急救的护理措施进行完善和加强急诊科收治患者均为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在急诊护理过程中,要重视所有的环节,确定不发生任何失误和错误,以便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若有重大意外事故发生,首先确定好患者数量,决定是否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疏导,安慰患者家属,减轻其紧张焦虑的心情,以免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急救效率。

1.2.4对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主要是专业技术素质和沟通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急诊护理科中的患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在开展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和缺陷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同时患者的通过风险管理前后的满意度评价中,经过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也较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较为的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风险管理就是针对于急诊患者进行的预防措施,急诊科主要收治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其病情发展较快。这就要求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能犯错误,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本文对于急诊患者进行了风险管理分析评价,通过对患者开展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和比较,发现在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何婷,杨彩云,张子辉.护理风险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