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十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8:46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1

从来到这里,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我在**乡要干些什么?我在**村要干些什么?我应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常常在脑海中浮现,经过这三个月的工作,也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与信心。我决心调整心态,在实际的工作中磨合自己不断去适应农村工作,在与村组干部及村民的广泛接触中,在自己在村里的工作中去逐渐熟悉了解**村的村情民意。

我所在的**村坐落在**乡的北部,东邻**厂,南邻**村,辖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呈狭长状。该行政村由*村、*村、*三个自然村共计*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共*户,共计*人。刚到岗时,为了尽快适应环境,熟悉工作,我一有机会就跟着工作区领导下村,知道了**乡北工作区里除*村外,*村,*村,*村都在哪儿,了解村容村貌以及村民。这段时间以来,除了在乡政府的工作以外,我积极地参与了村上的村务工作,十月份到十一月份主要是村委会换届工作,十二月份主要是村支部换届工作和迎接上级的各项检查比如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工作,另外还有年底民政上和救济款物发放工作。这些工作的参与使我在实践中更加深刻领悟到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和关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对困难的党员及群众的生活情况核查的过程中,我做到了对困难户逐门逐户的入户走访,这样更是给了我一个零距离了解并接触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的机会。二、多看,多问,多干。

这段时间的工作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我而言,农村工作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工作领域,自己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可以借鉴,只有坚持多看、多问、多干,不断地摸索工作道路,不断地总结工作得失,才能够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首先,多看。“村支书助理”是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对于日常问题的处理,除了包村干部及村支书的“耳提面授”外,更多的需要自己用心观察。如:针对第六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程序问题,应该怎样跟村民沟通,如何对村民进行解说,引用什么样的政策或者事例来说明。“多看”还要求我们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规定条例要熟悉,这使得我们在向村民解释有关问题是做到有规可依,有法可循,体现了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工作

效率。

其次,多问。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型特点。这使得我们处理问题时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多问村支部书记、主任,多问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尽量全面的了解相关背景关系资料,避免因为轻易下结论的工作作风而造成问题难以解决。

再次,多干。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基层干部所做的也是最具体、最细致、最烦琐的工作。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多做事,多帮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唯一钥匙。无论是协助村委调节村民矛盾,处理村务,还是协助主任编写资料,整理档案,甚至于打扫卫生等,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漂亮的完成。只有把工作做细致,干漂亮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的素质。不论干什么都是给自己干的,那将是自己最宝贵的经验和人生阅历。

我在村里任职,同时也参与了乡政府的一些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在乡政府的时间居多,但是我还是要特别感谢领导和同事在下村工作的时候能带我,给了我许多见识新事物、学习的机会。我自己也经常跟村支书说,在我乡里面事情不忙的情况下,我保证随喊随到。我觉得只有在实际为村里做事的情况下,自己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官。三、认清不足,积极进取。

我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看到自己存在不足。我将弥补不足之处放在2009年工作计划之中,汇报如下:

一是认识不足。经过近四个月的工作,我反躬自省,认为自己没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村官工作。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个人信心不足,自我认识不清,在村里工作上等靠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主动出击的意识。

二是政治理论水平欠缺。领导安排写一些关于农村的工作情况汇报等材料,总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我会在2009年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政治理论水平,做到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三是对农村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透彻。我是学法律的,但是以前学习时偏重刑事和民事类法律,对农村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关注不够,比如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相关的法律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2009年我要加强农村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

四是解决农村纠纷还欠方法技巧经验。农村矛盾纠纷很多,尤其是在农忙时节,矛盾尤为突出,在处理一些农村矛盾时,感觉自己还欠缺一些方式、方法和技巧,还要向周围的同事和村上的干部学习,提高调解能力。

五是社会历练远远不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村中的作用。由于走出学校没多久,对社会的认识还很片面,遇到事情考虑还不够全面,没有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和工作方法,缺少工作亮点。每天平平庸庸地干一些琐事,没有学到太多实质性的东西。作为大学生村官。除开自己的人生规划外,更应该试着为农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切实实为农民做一些好事。

总之,以上的不足,我会进一步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提高农村工作的实际本领,努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为加快刘屯村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新农村建设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固然需要国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创业,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村两委班子难以吸引农村精英尤其是农村优秀青年留任。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的结果是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不是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农村人才的匮乏致使村两委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低、开拓创新意识差、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当代大学生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开拓创新意识强,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富有农村工作经验但因循守旧的状况形成明显的互补效应。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具备许多优良品质,他们专业素质高、思想活跃、抱负远大,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接触了解,其想法又往往脱离实际,并且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和对复杂艰苦的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缺点普遍存在。因此,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在改革、建设的第一线和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6月29日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农村社会基层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就业难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7年的高校毕业人数已达到495万人。在未来数年内,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将突破500万,每年将有25%左右应届毕业生不能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化无疑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身份界定模糊、综合素质欠缺、工作不深入、对大学生村官管理不规范等。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对策建议,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十分重要。

1.明确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

大学生村官身份性质的明确界定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农民、更不是公务员,普遍存在着尴尬的身份问题,身份地位的模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应有作用的发挥。我国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在村委会选举中,只有村民才具有选民资格参与村委会选举,但是,由于现行的《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这一概念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导致出任村委会主任或其它村委会成员的大学生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其权威性不足,难以为村民接受并得到村民的认同。因此,明确界定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并以《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为契机,重新确认选民资格以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基础,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尤为重要。

2.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理论素质高,但生活经验少、实践能力差,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农村环境复杂,任务繁琐,工作难度大,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大学生村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因此,可考虑进一步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真正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同时还应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为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

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固然重要,而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更是提高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效的关键。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应采取分期评估的方式,因为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期、成熟期及其发展期分别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可采取跟踪考核、走访了解、民意调查、群众测评打分等方法,会同乡(镇)村(居)干部定期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思想素质、工作实绩、村情民意了解、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实绩一般、群众满意度不高的,进行谈话提醒,对考核不称职的,提出诫免,诫免期满后仍无改进的,按有关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对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予以重奖和重用;对在定期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入党、评优、事业单位招考、公选领导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让大学生村官感到,来的有奔头、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原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00-02

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又提出了“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至今,在推动农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大学生村官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村官流失,有的省份在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流失率就高达70%以上。本文就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对正在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几大困境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受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村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角色困境。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因此,从法律角度看,大学生担任的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充其量只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大多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也有违党和政府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工作困境。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村官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更需要大学生在发展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处理农村复杂事物、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尽管选择到村里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一直在学校读书,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农村工作的了解和知识储备,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不能很快进入村官角色。另外,村民是否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们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由于大学生村官是由地方政府选拔、任命的,其群众基础先天营养不足;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少主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基础后天弥补不力;加上部分农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使大学生无法融入村民当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施展其才华。

三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前途困境。正如前面指出的,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使得大学生村官面临着的是今后的“职业瓶颈”:由于不是村委会成员,很难进入村委会,即使主观上愿意想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而由于”大学生村官”们又不属于事业人员,当然就很难进入事业单位,未来职业前景不能确定。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在报考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但这些“承诺”的兑现,既以大学生村官们自己的考试成绩为前提,更受各地实际情况的限制。这样,大学生村官们在任职期满后就有可能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农村工作经验对未来城市职业发展不利等诸多问题。一旦选择回城就业,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成长空间狭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没有保障。大学生村官的这种不确定的“就业预期”必然会引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低效性,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行。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的原因

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村官选拔方面的原因。在选拔大学生村官往往偏重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查,缺乏专业方面的考虑,使有些大学生感到“学非所用”,很难适应农村工作。“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由于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在大学生村官使用方面,缺乏一个明确计划。不少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行村官计划。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

其次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力度不够。大学生下派后,组织部门也疏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跟踪管理,如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科学考核、社会保障、工作支持、生活关心等,致使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热情受到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接触村级管理的核心事务,更多的是从事一些档案整理、材料撰写、迎来送往的工作。虽然这些工作是农村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村官的基础工作,但大学生村官应该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恰恰是这方面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有关部门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诸如种植、农业管理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村法律政策的培训,大学生对于农业知识掌握不够,束缚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的基本技能。

最后是配套政策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开始实行,其政策是单一的,没有对政策实行后的新情况及其连带的其他政策变动作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的角度来看,考核管理机制上存在漏洞。很多地方没有出台相应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标准、考核程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很好地利用考核管理这一办法来刺激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为让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标准、职业前景等方面形成“良好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想利用这一平台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从大学生村官的安置方面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或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方面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还象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而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各地对大学生村官任职大都是以3年为期,期满后只要是离开农村,都可享受很多“优惠”待遇,考研可加分,“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报考公务员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等等。这些表明我们的政策还只是把这一工作当作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让人们认为这项计划的期限是3年,3年期满“即可走人”,这是不利于这项计划的推行的。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的几个建议

针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完善大学生村官录用制度。有关部门应该明确给予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明确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农村的政府聘用制公务人员的定位,由国家购买服务来形成。要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绝非是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要构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长效制度,打造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订完善周密的村官使用计划,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村官能力素质要求,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合理和有序。在考录招任时,应尽量适用属地原则,使之能到熟悉的环境中工作,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充分尊重民意民愿。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管理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应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分类培养制度,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个人特长以及村情,落实牵头领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对环境保护、调解、土地征用、拆迁补偿、村务公开、劳动用工等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业务指导。从锻炼大学生村干部应对事务的能力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增长他们服务农民的本领。建立创新培训机制,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村官之间交流和网上培训等形式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引导制度。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实,应建立起包括“村干部、乡镇领导、县直局委”在内的帮扶制度,帮助大学生们尽快熟悉所在村域的农村社会环境,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规律,提升政策法治观念,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以帮助大学生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大力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知识,充当农村急需的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等,对口服务那些缺少技术、缺少信息的农户,为老百姓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让大学生村官充分把“才智”释放出来。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政府部门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能人。

4.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建立分级分批管理制度,针对每一届大学生村官和应聘在村、社区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级分批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考核细则,通过建立定期汇报、定期工作例会、每月调研、工作纪实、严格考勤、工作日坐班、动态考评以及“星级化”考核等制度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项目申报制度,创设大学生村官申报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大学生村官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自我申报,村两委初核后报镇组织办审核确定,年终对各申报项目进行评奖、加分、表彰。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奖惩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建立基础工资、考核工资、奖励工资及包括相关补贴在内的结构工资制。把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挂钩,把综合评价与职务晋升挂钩;按时按标准落实待遇,吸引村官,重用村官,留住村官,实现贡献份额最大化。

5.建立大学生村官分流导向制度。应当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续聘。.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府应该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同时,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农村。

此外,政府应该鼓励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朱哲,周慧,李冰梅.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学术交流,2010(10)

3.袁祖浩.广西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

4.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5.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农村经济,2007(6)

6.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青年探索,2007(6)

7.章曙东,景仁勤.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人才开发,2007(1)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4

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算起,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应该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且大学生村官自身获益匪浅。

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对国家、对农村还是对大学生村官自身而言都是一个伟大创举。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项为农村引进人才的工程,它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企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这一政策的实施就显得意义重大。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优化了村级班子,健全了村级治理,为党政机关储存年轻有为、经过基层艰苦锻炼的后备干部,对当今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历程

从1995年起,大学生村官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村官的特点,可以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归纳为萌芽、发展和普及三个阶段。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1999年海南省、浙江省宁波市、河北省怀来县,2000年浙江省宁波慈市,2001年辽宁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还很不完善,规模很小,在全国零星分布,整体社会影响力也很小。

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等,2004年四川省广元市等,2005年吉林省、陕西省、上海市、成都市等都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得以进一步推广,运行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各地实施的规模以及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大。

自2006年7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始制订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大学生村官推广计划。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大学生村官队伍迅速壮大;第二,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三、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分析

(一)民主政治。

从政治方面来讲,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的加入为该地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基层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入工作中,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农村大为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将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当地村干部还是村民,都认为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高、法律意识强、思想政治敏锐,对于提高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政策水平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在笔者走访的大学生村官中,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群体一样,从事着日常事务性工作。这样的工作安排一方面基于大学生村官较为基础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一个村、镇的发展不能仅仅考虑眼前的两年,而是要根据它的文化背景、村民素质、地理地貌特征等多因素全面考虑,而这样的工作,需要对村镇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获得。

(二)经济发展。

提到经济发展问题,笔者不得不先思考大学生村官所服务的广大受众群体,即一名大学生如果想在其本职工作、支教、养老等基层社区服务行业做出很大的成绩,并将其作为事业的基础――首先,笔者要考虑到我国人民的内需情况,以及政府对社保的资金投入比例。

根据对前期资料的搜集,笔者发现政府对农业产品的补贴过低,农产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导致农村的种植业依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从而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对当地的农业经济进行更高层次的研发。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已经不能再单纯依赖土地指标。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改造以及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学生、需要专业人才来推行――从推广宣传出打好招商引资的基础,从试验田做起探寻致富的道路,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

(三)思想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既包括文化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还包括让农民形成文化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而聘用大学生村官是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组织能力、适应和沟通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工作热情。还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可以完善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传播新理念,树立农民新信仰,创意文化活动,形成地方特色文化等重要作用。

四、结论

总的说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有利于发挥带富致富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工作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治能力建设,还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然,在成绩面前也不能忽视其所面临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不够准确、扎根基层意识不够强烈,整个大学生村官体制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保障政策不够完善等。

党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决策正确,成效明显,意义重大而深远。笔者深信,大学生村官必将在青年与农村关系史上续写新篇章、在青年与国家发展史上创立新坐标、在青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铸造新辉煌,实现中国青年与农关系发展史上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江汉论坛,2010(06).

[2]郭明.农村社会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及限度:杜镇案例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01).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5

国家采用公开招考的形式,择优录取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帮助其发展,这就是国家近几年来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个政策非常好,它的实行,刚一开始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这个政策一方面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使其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帮助了大学生就业,使很多的待业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但是,随着大学生在新农村中工作的开展,许多问题便接踵而至。

首先: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不够融合。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一些村官和村委会几乎处于分离状态,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

其次: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大学生村官“发配”到村小学代课去,有的干脆直接回家(出现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村委会不愿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事务)。这样最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第三: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村官有岗位而无工作的现象。按照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应该有自己的岗位,比如,支部副书记,村长助理等,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要有自己工作范围和任务,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村官没有自己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无所事事,没工作可做,有的大学生村官干脆直接又去找了一份兼职,他们大多数时间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第四、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考村官并不是真心想帮助新农村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钱”途和从中能够得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没有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发展的想法,没有与挫折长期作斗争的决心,遇到一点挫折便放弃自己的目标。

第五、大学生村官待遇不明确。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去,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们应给其应有的待遇,这样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基层安心的为农村服务,而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村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三险一金”不到位,有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险都没有,连“村民”待遇都无法享受。还有如果是外籍大学生村官,住房和伙食怎么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他们怎么能安心的工作呢。

综合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应加强联系,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的工作应该统一协调,相互促进,携手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社会应加强对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视。

(三)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四)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我认为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应做到:

(一).要立足社区,因地置宜,创新思路,发展特色社区经济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联营合作。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为载体,以推动社区经济产业发展为目标,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和城中村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6

许树洪苏小菱刘守赞

[摘要]该研究以问卷为主、实地调查为辅,针对大学生村官、镇村干部、村民设计了三种问卷,内容包括生活、工作、相关政策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选拔制度改革等对策与建议,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与建议

[作者简介]许树洪(1966-),男,浙江东阳人,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苏小菱(1980-),女,浙江长兴人,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守赞(1979-),男,河北衡水人,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临安31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090783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一些省市1995年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2005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①02008年4月中组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至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由省区试点开始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国31个省市和生产建设兵团已选聘7.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远远超出原定一年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的计划③。为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随着大学生村官的普及,他们工作如何、待遇怎样、发展归宿、百姓评价等问题已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也是本次调研的初衷。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二、大学生村官实施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分析2.报考动机。大学生报考“村官”的动机多种多样,关于报考“村官”原因,有82.7%是为积累经验,43.1%是为缓解就业压力,38.%是因优惠政策吸引,支持新农村建设只有27.3%。4.工作情况。从职位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也有任团支书、出纳等职,主要是协助村委会工作,包括政策宣传、科技信息传播、文秘工作等。有41%的人有借用到乡镇工作的经历。近9%的村干部对他们的意见、建议能够重视和支持,八成以上的村干部对他们的工作满意。他们与当地村干部相比,具有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能够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新观念,有朝气与活力、头脑灵活、获取信息能力强等优势。关于工作主要困难,受访的大学生村官有53.1%认为农村关系复杂,52.2%认为资金缺乏,42.9%认为缺乏实用技术,38.1%认为能力、经验、阅历不够.35.3%认为缺少项目支持等,这些因素有客观上的困难,也有自身的原因,与农村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5.未来打算。调查显示,合同期内大学生村官顾虑最多的是出路问题占77.2%,能否发挥作用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各占35.5%。关于合同期满后打算,有70.8%准备考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愿续聘的只占25.3%.选择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仅占20%左右。关于再就业地点选择,没考虑的占38%,选择返城和留农村的各占28.5%。大多数村官合同期满后想进机关事业单位,但是真正能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只有少部分,许多人把“村官”当做临时性、过渡性岗位。

(二)镇、村干部调查部分2.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干部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和实用技术,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其中,83%的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期可行。关于选拔标准,66%的干部把综合能力作为首选,其次是专业知识背景和思想政治素质;关于考核管理,52%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考核严格、规范,61%的人认为考核应以工作实绩为主。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情况评价见表3。

(三)村民调查部分2.村民对大学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

北京林业大学十分重视引导和鼓励广大同学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各类基层就业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北京市平谷区开始选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我校作为第一批试点高校,共有7名毕业生入选,光荣的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7年来,我校努力推进北京市“村官”选聘工作,共有539名同学走上村官之路,为京郊大地贡献着青春和智慧,涌现出了刘建辉、李悦等一大批优秀村官典型,《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我校“村官”进行了大篇幅的采访报道。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顺利推进面向基层就业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工作,我校先后成立了基层就业计划领导小组和大学生“村官”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中共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等3个文件,校院两级都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分工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咨询、报名、选拔、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校级,大学生“村官”的咨询、报名、选拔、培训工作主要由就业部门负责,后期管理与服务工作则主要由有组织优势和服务经验的团组织负责。构建我校面向基层就业、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引导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

二、注重宣传教育

几年来,我校连续举办大学生村官优秀事迹报告会,倾听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工作生活的感人事迹,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激发青年学生“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壮志豪情。

此外,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十分重视引导和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到主流行业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供求矛盾等客观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主观因素是一些大学生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眼睛只盯着大城市,形成大城市人才过剩、广大基层人才匮乏的状况。我校紧密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拓宽择业视野,树立起“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立志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建功立业。

三、提供专家咨询

我校在2006年依托老教授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建了“新农村建设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团”的专家们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对子,两到三位老教授负责联系指导一名“村官”,作大学生“村官”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智囊团”,竭诚为“村官”的成长成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新农村建设专家顾问团”已多次为农村送去了科学技术、优质苗木,并积极参与部分村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和产业开发。

四、搭建支持桥梁

几年来,我校通过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与在岗村官所在的行政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为广大村官毕业生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好的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特长,为京郊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红色“1+1”是指学生或教工党支部与大学生“村官”所在京郊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是首都“村村有大学生”计划的配套工程。目前,我校学生党支部已与北京郊区30余个行政村结成合作帮扶对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日常提供信息支持,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暑期由党支部组织社会实践团,根据对口农村党支部实际需求,结合专业特点,集中开展村镇规划、旅游开发、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下乡等对口支援活动。通过红色“1+1”项目,带动了高校党支部建设,更形成了一个大学生“村官”背后有一个党支部的支援模式。

五、做好关心鼓励

我校与各区县村官办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参加各区县举办的村官政策说明会,具体了解各区县村官招考的政策和措施,为毕业生报名咨询做好前期准备。每年安排专车运送村官到各区县,实现了“扶上马,再送一程”。在村官上岗后,学校时刻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定期打电话,随时网上交流,并多次实地走访慰问“村官”,帮助“村官”解决实际问题。

六、强化校地共建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8

——神华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张喜武

实施“双六工程”,勇挑社会责任

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他们的转岗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从来都有一颗尽心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心。神华集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六工程”,即5年选聘6000名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到神华工作、3年投入6000万元援助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创业。

2011年4月15日,神华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张喜武出席中组部在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报》创刊暨神华集团“双六工程”启动仪式,向大学生村官发出邀请,“衷心邀请你们来神华集团工作!”并进一步强调:“到神华来,这里有你施展才华的平台,这里有你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神华国华电力董事长王树民说:“我们要站在履行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高度贯彻落实,圆满完成任务。要对应聘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对集团负责、对社会负责,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要多看大学生村官的优点、长处,多了解考生的内在素质和潜力,通过选聘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引导。”

抓部署,抓落实,凝心聚力人才养成

得到神华集团实施“双六工程”、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通知后,国华电力公司立即组织召开党委会暨总经理办公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集团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统一思想,站在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的高度,站在神华集团事业发展的高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好大学生村官的招聘接收工作;要进一步优化各发电厂企业内部岗位设置,确保在不超年度劳动用工计划的基础上,腾出用工指标接收大学生村官;要对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就业前的再培训,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发挥他们的专长,把他们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

根据大学生村官专业分布广的特点,按照专业适当对口、注重综合素质的原则,国华电力公司于2011年共提供了19家单位的30余个工种参加选聘,管理岗位和技能操作岗位各安排50%,为落实大学生村官就业创造了条件。

为做好组织工作,国华电力公司制定了细致的选聘政策、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组织机构及职责。2011年,为方便考生参加应聘,共设立了榆林、广州、保定、徐州4个考点,总共面试考生578人,其中榆林61人,广州71人,保定193人,徐州考点达到253人。严密的管理、规范的流程、周密的安排,为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提供了保障。考官组成合理搭配,既有用人单位的领导和专业人员,又有来自神华集团兄弟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和专业人才机构的人才测评专家,通过不同层次和视角进行测评,确保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选。考场流程严密有序,考生进入、离开考场都由专人带领,考点全封闭,后勤和医务人员提供全天候服务保障。热情周到的服务,细致入微的体贴,不仅博得了考生和业内专家的认可,也显示出国华电力公司真心实意广纳贤才,热切期望大学生村官加盟神华的愿望。

按照集团统一部署,国华电力公司按照选聘计划上报录用210人,其中:党员148名,占70%;本科以上学历146名,占70%;非电厂专业197名,占94%,实际接收175人。从此,国华电力公司的人才队伍中,有了一支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力量。

为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接收工作,国华电力公司专门召开了用人单位参加的视频会,详细布置了接收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安排。国华电力公司党委十分重视村官入职后的培养,责成人力资源部和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创新培养机制,专门制定了“以村官为主体”的“五阶段”入职培养方案,为期半年,五个阶段环环相扣,突出“边学习边工作边实践”的特点,目的就是为了让村官在国华电力公司快速融入、发挥才干、实现价值。

在后续的职业设计中,各发电公司依据大学生村官选聘志愿,结合岗位需求,提出入职岗位建议,并要求发电公司制定职业培养计划。各发电公司都组织了大学生村官岗位设计座谈会,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帮助设计岗位属性和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岗位需求情况,进行培训岗位安排。各发电公司同时编制岗位实践工作计划,为每名大学生村官安排签订师徒合同,落实岗位实践计划,针对岗位实践的实际,进行阶段性综合考评。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组织、培训学员定期进行评价和满意度调查,随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学习需求、学习效果等。各分、子公司把各阶段考核评价结果与定岗关联,大大提升了学员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目前,各发电公司岗位实践阶段仍然在根据特定的培养计划开展当中。

新舞台,新梦想,实现角色顺利转身

在首批大学生村官经过五个多月的培养之后,培养实践成效明显,这些年轻的“村官员工”切实提升了综合素养,基本实现了角色转变,整体表现得到国华电力公司各层面的认可。

一是职业意识和素养全面提升。与入职时相比较,村官们都树立和完善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客户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已经具备在相应岗位实践见习的基本要求。同时,村官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更强的特征也逐步体现。

二是思想及行为融入神华国华大家庭。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活动,村官们深刻理解了公司的价值观,表现出良好的职业行为和综合素养,主动学习,自我加压,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

三是专业能力达到岗位实践要求。村官更脚踏实地,学习欲望和热情更高,在不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和经历的前提下,自发形成学习组,刻苦钻研和学习,发电生产专业知识考试成绩均达到优良水平,已经满足在辅控生产岗位实践见习的要求。

精培训,重实效,共塑企业新主人

国华电力公司所属各发电公司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教育工作,精心策划了多种培训形式,都开展了入职教育培训、安全培训和考试、员工座谈会、公司领导见面会、访谈、师带徒、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有的发电公司还进行了军训、户外拓展、专业理论授课和考试,管理业务培训、定期班会。宁海、台山、高资、准电、宝电等单位总经理亲自参加了见面会,直接与大学生村官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安排培训项目,有效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

例如,宁电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管理委员会,指定了辅导员,明确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并公布了公开竞聘上岗的选拔策略。将培训的每个阶段均设计考核目标,每个阶段的成绩与学习期总成绩按比例挂钩,以此鞭策村官认真学习,为一年后的定岗提供公平科学合理的依据。

台电公司采取了“室内与户外相结合,内部与外部培训相结合,授课与拓展体验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按照“思想与技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悟与体验结合”的原则设计了培训内容。精心策划了多种培训项目,包括集中授课、座谈、理念与信仰教育拓展体验、军训、岗位实践、文体竞技等。从理念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管理模式和流程、生产基础理论知识、管理及生产基本技能等方面全面培养。

宝电公司在调查阶段组建了大学生村官学习班组,成立了班委会,引入了学分管理制度,考试、考核机制,以“村官”管理“村官”,在公司和班级间架起一座利于良好监督、管理和沟通的桥梁,为调查培养工作平稳推进奠定了扎实基础。调查期间,还安排相关讲座,共完成了15份入职调查报告及《大学生入职调查分析报告》。通过将调查报告标准化的方法,统一规范了调查工作成果,避免了调查成果参差不齐,同时也正确引导了大学生村官入职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

绥电公司灵活性调整培养计划,利用机组临时性检修机会,及时安排大学生村官从a厂发电运行部转到检修中心B厂检修维护部实习,并根据机组检修进度和检修内容,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总结发现,他们在检修实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明显,在熟悉检修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了百万机组的构造和设备状态,同时,对专业充电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实现了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的双赢。

大学生村官入职后,有的公司组织开展了总经理与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人力资源与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以及团委委员与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宁电公司利用工作之余组织开展了“团干·村官”篮球对抗赛、大学生村官中秋烧烤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企业,同时也让大学生村官有机会展示自我,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9

然而,这一俨然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相类比的大举动,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似乎缺少了理想化的浪漫色彩,更多了务实的因素和利益的牵扯,因而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甚至有人怀疑它的可行性和最终效果。

毕业了,当“村官”去?

在“最缺人才”的21世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在日复一日地严峻起来。据统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也是最多的一年;而今年,预计将有超过550万高校毕业生冲击本就拥挤的就业市场。毕业即失业,生存的压力从未这样沉重地压在刚走向社会的学子肩上。

就业形势的严酷一方面在于我国高校并轨后,高校毕业生连年翻番地增长,另一方面也在于就业结构的不均衡:少有大学生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少有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更少有大学生愿意到农村扎根。

在一个崇拜城市的年代,人才的流动总是单向的,而为了使人才“回流”至农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政策性尝试从没有间断过。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一项。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而在当前日益逼近的就业难题下,在“就业就是民生”的现实环境下,大学生“村官”计划成为建设新农村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两全之策。2006年3月,北京出台政策,以优厚的待遇招聘2000名“村官”,各地学子争相报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让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左脚跨出校门,右脚就踏上了农村土地。这标志着“实验”已经结束,新一代知识分子走向农村的步伐在进一步迈进。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2007年毕业生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的达到了58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这一变化无疑和目前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有关。

国家因势利导,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事实上,“毕业了,当‘村官’去”也成为很多人最终衡量下的选择。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召唤下,报名的人数让政策制定者也大喜过望。2007年北京招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但报名人数已然突破2万;山西准备招聘8000名大学生赴乡村,结果报名人数竟达8万!然而,如今不少大学生早已被现实熏陶得无比功利,到农村去真的是他们乐之所向吗?经历了几代人起起伏伏,仍未实现的“将人才拉向农村”的宏愿真的能因此得以实现吗?

锻炼自己还是贡献农村?

人们总习惯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比较,然而当下的“新知青”与30多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着根本的不同。不再是政治运动,运动中的主角也不再是单一理想主义的承载者,这次运动具有了明显的利益驱动因素:待遇吸引、政策优惠等等。利益上的考量是他们行动的原动力。并且,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然而“三农”问题也是沉积已久。原动力不足,目标模糊,因此,就连大学生对自己能给农村带来多大变化也缺乏信心,面对媒体,众口一词地说:“主要是锻炼自己。”

有不少的应聘者坦言,他们就是冲着在农村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来的,一方面对自己是个锻炼,另一方面,有了这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在以后考公务员的过程中就会占很大的优势,在以后报考研究生时还可以给予加分,这无疑是“镀金”的良好渠道。

何况还有更多的优惠条件。以北京为例,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之后逐年增加500元,并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这样的收入在应届毕业生中属中上水平,甚至比国家公务员还要稍好些――公务员第一年薪酬仅为1800元。同时,3年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可转北京户口、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甚至被推荐免试入学。

当然也有真正想去农村广阔天地做一番事业的学生。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认为,去做“村官”符合她所学的农村区域管理专业,而且她是贫困学生,曾得到过社会上的帮助,能为农村做点事情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研究生小孙觉得,到农村去也没什么不好,如果能够把任职的村子发展得像华西村那样,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而这样的想法,也是出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的。

一位村支书说:“我们并不需要大学生设身处地来解决村里的问题,他们来这里主要是锻炼自己的。”在大部分大学生眼里,农村只是一块“跳板”,城市才是目的地。

大学生“村官”的尴尬身份

对于不少农村来说,对于大学生们扎根农村似乎也没有太大期望。正如一位大学生“村官”所说:“在村民眼里,我们是‘飞鸽牌’干部,他们村里的人是‘永久牌’的。”也因此,大学生“村官”真正融入农村,开展实际工作的路途并不那么一帆风顺。

吴天作为2006年北京大学生“村官”2016人中的一员,刚到自己任职的村子时,就发现村民想学习英语。因为在村子的周围有很多别墅群,那里住的都是老外。有些村民在老外家做保姆,学习英语会更方便于工作。他兴致勃勃地和村支书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支书却说:“能学会的都已经出去了,没学会的你教了也白教,就别搞了。”吴天只能放弃。但他还是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工作。在北京的高校中有“红色1+1”活动,即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结对子。高校会有些教授、博士等到村里去作讲座,搞培训、调研等。吴天提出了在村里开展活动的建议,但村负责人认为,“乡里没有要求的我们就不要搞”,活动再一次不了了之。与吴天同样郁闷的还有马小林,2006年毕业的他去年9月在山西一个小山村当了一名“村官”。他用8个字概括了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写写画画,接接电话”。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写材料、写报告等一些基础工作,往往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就耗掉一天的时间。至于村内具体事务,“上级领导”严禁参与,至于原因,不得而知。同时,村里的有些干部似乎把他们看作上面派下来的“探子”,内部事务的处理和研究都不让他沾边。唯一能派上用场的,是他陪客人时的酒量。与他同样当了“村官”的好多同学在整日奔波寻找更好的出路,任职的村子没有丝毫干涉,他们甚至巴不得大学生不去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反正也不是村里给大学生发工资。

大学生村官网曾以“年轻‘村官’们在实际工作中感觉最受挫的事”做了调查,结果“不知从何下手实施实质性工作”这一项以高票当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村官”当下面临的难题。

1998年,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村民曾针对“下派干部”发表了著名的“皮球论”:“你们干部下乡,就像水面上的皮球。你们从上面看,皮球下了水;我们从下面看,皮球还是漂在水面上。”将这一论点用在大学生“村官”上似乎也同样贴切,而相对于“空降村官”而言,人们对另一种知识分子下乡队伍却少有争议,那就是支教和支农的志愿者。显然,空降的“村官”与“下派干部”一样处于尴尬的境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村官”在村里的职务多是村委会主任助理或者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他们已不是学生,但也不是农民,是“官”而又非官,角色模糊让他们的工作定位不清,更容易丧失工作热情。

有调查显示,农村似乎更青睐“本土的乡村建设者”和“支农、支教志愿者”。由此可见,与农村环境的融合度和工作经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篇10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培训教育是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关健环节。一是抓好岗前培训。每批新的大学生报到后,组织部门都要进行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和召开新老大学生村官座谈会,部机关分管领导作县情形势报告和基层工作方式方法,老大学生村官畅谈心得体会、传授经验,切实提高新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扎根基层、安心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种业务知识培训班和优秀村干部培训班等,使其尽快提高和掌握所任职位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各大学生村官所在乡镇、部门也要利用外出考察学习机会,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考察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汲取营养,增长才干。三是强化思想素质提高。要求大学生村官抓好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理论的学习,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参加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做好服务,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函授培训、在职教育等多种形式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二、加大锻炼力度,丰富实践经验。

实践锻炼是快速提升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大学生村官健康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工作中,要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层次和业务专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接受考验。一是脚踏实地锻炼。针对大学生村官对基层情况不够了解,实践经验不足,解决实际问题和把握复杂局势的能力相对较差的弱点,各有关乡镇要安排实实在在任务,让他们参与计划生育、扶贫、民政等工作,深入村庄、农户,了解基层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从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干起,使他们真正了解基层,掌握基层工作方法。二是多岗轮换磨练。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多乡村、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全面了解乡镇情况,加强不同村官角色的转换,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增加经验积累,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挂职、跟班学习。通过选送到乡镇部门、安排到县直单位挂职、跟班学习、参加专项工作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村官在更多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使他们既有基层工作经验,又掌握机关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不断开阔大学生村官的视野,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四是举办学习论坛。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类大学生村官学习论坛,邀请领导、专家、经验人士进行讲座,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领导能力和理论水平,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管理制度,推进工作规范。

一是建立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设立奖惩制度,要求大学生村官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出成绩。严明工作纪律,要求大学生村官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听从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安排。二是建立谈话汇报制度。部机关每年听取大学生村官一次书面汇报,分管部长、股室科长、大学生村官所在乡镇领导每季度找大学生村官谈话一次,乡镇党委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例会,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畅谈工作体会,帮助总结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跟踪考察制度。由部机关具体负责,结合年度考核工作,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对他们在基层的表现情况作出综合性评价,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档案,将每人的思想工作汇报、谈话记录、工作实绩、考察情况等及时归档,以此来记录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历程,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村官座谈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并结合实际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相互交流思想、交流经验的平台,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座谈会上,部机关领导与大学生村官集体谈话,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工作作风的教育,促使其政治上、思想上尽快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