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文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08:46

母亲的文章篇1

不由地想起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心里默默念“意恐迟迟归”:在远方的儿女,始终是母亲最大的牵挂。

回想自己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一次家。一年中,母亲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中度过。唯有远方的儿女过的快乐、幸福,才是给她最大的欣慰。

总以为,自己长大了,您就操心少了,就可以享福了。这只是作为儿女对自己的一点点安慰。其实,您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女操心: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天冷了,记得加衣、下雨了,别忘了带伞……不为父母,不知天下父母心!

今天是母亲节,所有的母亲最想收到的礼物都是:自己的儿女回到自己身边,然后亲口说声“妈妈,我爱你!”

母亲的文章篇2

“妈妈——我们回家吧!”

那时候我们还小,农活都压到了母亲的身上,每天,我们只能在家里做好家务,等待着母亲的归来。记得在一个雷雨天,我们在家里煮熟了饭菜,等待母亲的归来,天渐渐黑了,闪电把整个天宇劈开,疯狂的雨幕又将它缝合,我听妈妈出门时说收工还要到自留地里把红薯苗种上。在地里种红薯,又没有带雨衣,这么大的雷,难道……?我真的不敢再想象,马上穿上雨衣,向自留地里跑去。雨幕中,母亲正在把一棵棵的红薯苗土里,我看着在电光中忽隐忽现的母亲的背影,不禁害怕得大声哀求:“妈妈——我们回家吧!不要种了!”母亲浑身淋得湿透了,笑着对我说:“傻孩子,现在种红薯,连水也不用浇呢,多好呀。”又对我说,“快种完了,待种完了一起回家吧!”雨不停地下着,雷声挟着闪电,不停地轰鸣,我只有默默地祈祷,祈望雷不要落在母亲的身上。短短的几分钟,母亲就种完了。然而这几分钟的时间,就好像凝固在宇宙中,过得漫长而又惊心动魄。每当一个炸雷响过,我紧张的心一阵剧烈的颤抖,当见到母亲还是在若无其事的种红薯的背影,心又稍稍安下,然后又担心着下一个更大的惊雷。

有人偷鸡,太欺负人了!

母亲的文章篇3

亲爱的妈妈:

您好!您在天堂还好吗?

亲爱的妈妈,上次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梅雨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十四个大字,您知道吗?当这十四个字第一次央入我的眼中时,泪水又一次无情地打湿了我的双眼。此时此刻,谁又能够体会到我心中痛苦的滋味呢?妈妈,我真的、真的好怀念您啊!曾经的日子就像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也忘之不尽。而那每一幕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窗外的雨是越下越大了,而我的心情也是越来越烦躁了,心中不时的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种看不到的痛苦,让我感到真的好难受。自从您不幸病逝之后,我就一直的在想,我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仅仅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个梦想,因为曾经的一个选择,以及这身绿色*而又特殊的军装,竟然使我和母亲您形成了这种无奈的“分别”。妈妈,自从我穿上这身军装,踏入驻港部队的那一天起,在我的生活中就增添了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远离您和爸爸独自生活;第一次举起右手面对八一军旗宣誓;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责任;第一次在五公里越野中挥汗如雨;并且第一次学会将委屈的泪水打入绿色*的背包;还有第一次在激动和欣喜中探亲休假回到久别的故乡;还有好多好多的第一次呢。可是亲爱的妈妈,您知道吗?而令我最难忘却的,却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那种欲哭无泪的感受,是第一次深深感到绝望与悲伤二字的含义与沉重,还有第一次学会将军人那种“忠孝难两全”的无奈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我亲爱的妈妈呀!您可曾看到了儿无奈的泪水?您又是否听到了儿充满深情的呼唤呢?

母亲的文章篇4

周五下午,妈妈突然来电,说下午要来我家。我很惊讶:自结婚以来,一直只有我回老家去,第一年是一星期一次,往后,半个月一次,现在,若非有父母的电话,是很少想起还要回家去走走的。而妈妈来我家,却只在逢年过节,平常的日子在我记忆中并没有。

放下电话,打开电视,转换频道,是我和妻子都爱看的生活情景剧,茶余饭后会让你笑声不断。像往日一样,我俩都沉浸在令人捧腹的剧情中,正入神间,忽听得楼下依稀有声音,因为住三楼听得不很确切,便打开窗向下探望,是妈妈。我这才猛然记起一个小时前的电话。匆匆跑下楼去,打开车库门,帮妈妈将她那辆骑了十余年的遍体生锈的旧三轮车推进去。正要关上门,却听得妈妈说道:“都已成家的人了,还是那么懒,平时也不动手收拾收拾。”放眼瞧去,车库里确实是狼籍一片:东北角是一堆三年前装修用剩的板材,上面搁着一只去年单位发的电饭煲,摇摇欲坠;旁边立着各种电器的外包装纸箱,东倒西歪,靠近门处则是几十只废酒瓶横七竖八。平时看惯了,倒也并不觉得怎么零乱。

妈妈伏下身去,先将电饭煲上面厚积的灰尘轻轻掸去,然后从她带来的灰黑布袋里(我买的超市的清洁擦桌布妈妈用不惯,她始终觉得还是父亲穿破的汗衫撕开用起来踏实,且经久耐用)取出一块用力擦,可能积得时间太久了,几处污渍怎么也擦不净,就往盖上吐一口唾沫,将抹布蘸湿,加大力气擦。看妈妈如此专注的神情,我不由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拿起抹布要上前帮忙,却被妈妈推开,道:“你擦不干净的,让我来。”可能预计颇要耗费一番时间,妈妈索性就坐下来将电饭煲搁在腿上,既稳当又便于使力。的确,在我耐心的等待中,这个幸运的东西也逐渐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一只引颈似唳的仙鹤细长的腿轻点在清软的草地上。烧饭用的器物意境居然还如此的深远。

接下来是那堆木板了,妈妈再低下腰去,按照板材的大小粗细一条一条地由下往上整整齐齐排放。我知道妈妈有高血压,平常是蹲不了这么长时间的,赶紧说道:“妈,您歇歇吧,这个让我来。”“你先回房里去,这点活,干得动。”语气间似乎颇有些因我的小看其劳动能力而动气。尽管如此,我已清晰地看到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的后颈一滴一滴滴落在地上,也滴落在我的心头。妈妈用满是灰污的手往脖颈处一擦,直起身子来,捶了捶腰,又蹲了下去。我强忍住眼眶里的泪水,不让它也往下掉,怕被妈妈看到。

整理完板材,妈妈要清理废酒瓶了。两三年堆积下来已有高高一堆,在我来看,除了稍许有些有碍观瞻,其它并无多大影响,因此也一直懒得去清理,尽管从车库到小区垃圾仓只需十几步距离。妈妈拿一只纸箱装酒瓶,纸箱不过是暂时的装载,酒瓶到垃圾仓马上要扔掉的,妈妈还是一个一个排列的整整齐齐,她做什么事都尽力要做好。待摆满了刚要直起身子来,突然一个趔趄,蹲的时间太长,腿骨都麻了。我赶忙扶住,接过她手中的纸箱,说什么也不能让妈妈再收拾了,硬要关门。妈妈轻轻推开我,说:“快完了,把这些碍眼的东西扔掉,就完了。”我知道我的坚持是没用的,妈妈一直是这样,非得由着她的脾气来。重新抱起箱子,这回,步子却迈得异常稳,她是怕我担心再去阻止她。凉风吹拂,掀起妈妈的丝丝白发,望着有些伛偻的妈妈的背影,我无法再忍住的泪水趁着妈妈走远的时候,轻轻拭去。

母亲的文章篇5

[议题]纠结的母爱

[群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上选学课文《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教学目标]

1.认读“埋怨”“剥豆”,理解“按图索骥”的词义。2.读懂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三个故事中共存的对母亲内心纠结心理的描写。

3.能透过梳理母亲的心理路程图理解母亲纠结心理背后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由“x”提炼“1”,着落情节,感知纠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是《学会看病》,除了它我们还要读《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我要在这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先走进第一个故事《学会看病》。

(1l)检查预习情况,出示:

①开火车读,正音:埋怨。

②理解“按图索骥”的字面意思。

(2)听文章第1~20段录音,借助“按图索骥”在文中的意思梳理文章主要内容。(3)默读文章第21~27段,说说故事还写了什么,体会母亲纠结的内心。板书:愿,不愿

3.第一个故事读到这,读第二个故事《剥豆》,自由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提炼:让,不让

4.关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快速默读。如果说刚才两篇文章描述的是母亲愿与不愿、让与不让的纠结,那这篇呢?板书:打,不打

5.聚焦板书,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提炼议题——纠结的母爱。(板书:纠结的母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我让三篇文章的教学平铺开来,学生在通读三篇文章后自己寻找文章表达的共同点,然后自己提炼议题。这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X”到“1”的提炼。)

二、由“1”辐射“X”。着落文字,体会母爱

1.通读三篇文章,我们发现文章都在表达纠结背后的母爱。那么毕淑敏又是怎样把这纠结的爱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细细咀嚼文字,走进母亲的心路历程,分工合作,一、二组读V学会看病a,三、四组读《剥豆》,完成两张母亲的心路历程图。出示下图《学会看病》心路历程图:

2.板贴学生完成的图,目光聚焦《学会看病》中母亲的心路历程图。

(1)指名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母亲的心路历程。

(2)情景朗读,读出母亲在儿子走后的后悔、忐忑及对自己的谴责。

(3)如果此时儿子还未回来,母亲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纠结心理背后深深的母爱。

3.继续看第二张图。

(1)指名学生说说剥豆比赛中母亲的心路历程。

(2)男女生对读,读出慢快缓急节奏变化中母亲的纠结。

4.随着这两张心路历程图,你是否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在她气急时扬起手臂的瞬间,想到这瞬间的背后也有过这样的纠结:

出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片段,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紧抓纠结背后的母爱这一议题,通过心路历程图来理解三篇文章,这又是从“1”到“x”的辐射。此时学生读到母亲的纠结内心已然明白纠结背后藏着的母爱。学生还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读懂更多类似的文章。)

三、夯实“1”,着落情感,呼应母爱

1.三篇文章,一种情感。这份纠结的母爱有没有唤起你内心的波动?此刻,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选择一个故事,写下你内心对这份爱的呼应。

2.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母亲这样的心声,齐读《学会看病》最后一段。

母亲的文章篇6

关键词:《诗经・邶风・凯风》主题文本内容母子之情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93-02

作者简介:卢明思(1989―),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凯风》共四章十六句,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是诗经中少有的直接描写亲情的诗歌。而在这亲情之中,《凯风》着重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主题是一首诗歌的灵魂所在,那么《凯风》的主题是什么呢?内容是一首诗的精髓,通过分析《凯风》一诗的内容我们又会得到什么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母子之情。

一、从《凯风》的主题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从古至今,学者对《凯风》所表达的主题争论不已。

《毛诗序》中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尤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1]毛诗将《凯风》主旨定位成“美孝子”,同时认为是“卫之淫风”,认为是七子之母不能安于室。这一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多数经学研究者所认可,但现今这一说法似乎还有待考证。《凯风》的主题是“美孝子”,这毋庸置疑,但从全诗看,无论是其所用诸如凯风、寒泉、黄鸟等一系列物象,还是诗句本身,都不能看出七子之母有不安于室之心。而前人的所谓“不安于室”的思想应是为着重强调其“美孝子”的思想,通过贬化其母来达到虽然母不安于室但子仍对其尽孝,如此使美孝子的主旨得到了体现。

此后郑笺再解释《诗序》说作《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或言孝子自责之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郑笺更明确地提出了其母不能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但我们从诗歌本身的角度去看,其中本无“淫风流行”的话语,那么《笺》中所言不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就显得更不符合诗歌的主旨意图了。

第二种是以魏源《诗古微》为代表“事继母之诗”的观点。此说法更显牵强,继母之说在诗歌中未有提及,魏源是在整理了三家诗今文经的基础上认为是七子事继母,所以母不能安于室,亦不能对七子之孝母心有所感动。在魏源的同一时代,王先谦在其《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道:“《齐说》曰:‘《凯风》无母,何侍何怙?幼孤弱子,为人所苦。’”[2]王先谦同意魏源的观点,但我们从原诗的解读中并不能找到“其母是继母”的证据。

虽然以上两种说法中提及的观点我们并不赞同,但是赞美七子对母亲的孝的感情,这一点从《凯风》原诗的角度去分析是毫无疑问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凯风》的评价也进一步证实了《凯风》的主旨思想。他否定了《诗序》《诗集传》等所谓“美孝子,淫风流行”的说法,指出:“夫七子自责,而母心遂安,子固称孝,母亦不得谓为不贤也。且子自责之心,原欲婉词几谏,未尝显彰亲过,今乃以为淫风流行,母难自守,是欲掩亲之过者,乃适以彰亲之恶也。又岂孝子所乐闻哉?况诗中本无淫词,言亦无淫意,读之者方且悱恻沁心,叹为纯孝感人,更何必诬人母过,致伤子心?”[3]方玉润的这段话就说明他认为这首诗既是美孝子,也是表贤母。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给《凯风》作注的时候也认为,是一个妇人生了七个儿子,因为家庭贫困想要改嫁,她的儿子们唱这首歌以自责。[4]

因此现今致力于《诗经》研究的学者们更能接受的观点是,此诗表达了儿女对于母亲辛苦养育的感恩以及儿女不能安慰母亲的愧疚。

在笔者看来,《凯风》一诗是在美孝子的同时赞美母亲的伟大,进而表明了母子之间的亲情。

二、从《凯风》的文本内容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凯风》全诗共四章。

第一章以“凯风自南”起兴。凯风,又叫做夏风、南风,比较温暖,长养万物。《毛传》中说:“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5]《郑笺》中表示:“凯风喻宽仁之母,棘犹七子。”[5]凯风生养万物,就像是母亲养育七子,因此凯风这一意象在诗中象征着母亲。棘心,是小枣树的芯,是生命发展的起源和开端,在诗中喻指七子。用棘木难长养,凯风吹拂,来比七子较难抚养,慈母抚养使之成长,其中的劬劳不言而喻。《诗集传》说:“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幼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其自责之端也。”[6]

第二章诗人说“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从内在品质上突出了母亲的形象,然而我们却没有母亲那样高尚的品德。从第一章中的“吹彼棘心”到第二章中的“吹彼棘薪”,说明正是有母亲的高尚品行才有了七子的成长。然而所吹之棘仅为薪,并非美材,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母亲养育我们七子长大成人,可见其圣善之德,然而我七子无令善之人,不能安慰母亲的心。第二章所表达的是母亲对七子的爱。

第三章“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以寒泉之水可以灌溉田苗来比喻母亲养育子女。[6]寒泉在浚之下,有寒泉的围绕,浚城才会有幸福的生活,这就像是在说因为有了母亲的辛苦养育,才有了子女的成长,进而肯定了母爱的伟大。这一章的另一层意思是在表达母亲未得到七子的报答因而像是寒泉,也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七子的愧疚之情。

第四章“今有子七人,皆莫能慰母之心,使有去嫁之志。言母之欲嫁,由颜色不悦、辞令不顺故也。”[5]尽管母亲有七子,但却都不能安慰母亲的心,以至母亲想要改嫁。黄鸟悦耳的叫声尚能愉悦人心,而我七子却不能孝敬母亲,七子自责之情得到了体现,更与第一章中“母氏劬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七子自责之情深。也许母亲并未对子女抱有多大的期望,但儿女们总是因自身的不优秀而愧疚于母亲,此章直接表明诗歌主题,体现了子女们对母亲给予的爱的回馈以及子女们对母亲的爱,母子之情得到升华。

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我们仅从《凯风》的文本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全诗四章,无一章不是在表达母子之情。

三、结语

对《凯风》的理解,一个时代的人有属于它自己时代的特殊的解读,无论这种解读里包含的是其时代特有的局限性,还是其个人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历史的车轮不停向前,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而对于《凯风》,无论是从其主题还是文本内容上看,都是颂母之歌,其作为亲情诗的代表,也为后人描写亲情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傅剑平.《诗・邶风・凯风》新探[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高亨.诗经今注[m].第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母亲的文章篇7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虽然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时常见到,但是其中一些细节还需要大家认真体会,用心把握: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以小见大的“小”的含义。以小见大的“小”内涵比较广泛,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把握。

1.可以是具体而平凡的人、事、物、景(如《合欢树》这篇文章中的“合欢树”和“我”的母亲)

2.可以是一处细节(如《吻火》中吻火的动作细节),或某个局部(如《都江堰》一文作者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乃至宇宙的独特思考)。

3.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故都的秋》《动人的北平》采用的平民化视角)。

所谓“大”就是通过这些小的题材、细节和独特的角度表现伟大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重大的意义。

母亲的文章篇8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读了《我的母亲独一无二》这篇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的母亲为了他,成了一名“素食者”。自己的母亲患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他都不知道。直到母亲去世后的三年半,他才得知母亲死了。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都不知道,那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想打扰他美好的生活。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母亲是永远陪伴着你的步伐。即使母亲死后,但母亲还是永远爱你的!从小到大,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是失败还是成功,伴随我们的始终还是母亲,母亲做的所有事情,为的还是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的母亲。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妈妈。记得有一次,妈妈对我说:“女儿,你已经长大了,还要妈妈帮你洗衣服,你应该学会自己洗衣服!”我不以为然,生气的说:“可是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妈妈帮他们洗衣服啊,为什么我要自己洗衣服?”妈妈听完我说的话后,并没有说话,而是把我昨天穿过的脏衣服给了我。我又生气的说:“我不洗啦!”说着,我把脏衣服扔在地上。日积月累的脏衣服越来越多,我极不情愿的把脏衣服拿到洗脸盆上,开始洗衣服。衣服干后,我发现衣服洗得很干净,便以为是自己洗得很认真。谁知有一天晚上,我睡觉正睡得香,但要去上厕所,我便跑到洗手间,我发现妈妈正在洗衣服,仔细一看,那些衣服正是今天自己刚洗过的衣服!

我终于知道自己洗过的衣服为何如此干净,并明白了母亲当初让我洗衣服的目的!

母亲的文章篇9

2016年高考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第13、14、15三题(见本刊第38―39页)总分15分,同学们的平均得分为8.65分,得分率57.7%,情况不算乐观。从答案来看,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在答题时没能做到分层与分点作答。具体表现为:答案层次、角度不完整或过于“独辟蹊径”;没有分点或分点的层次混乱;表述不规范、分析不准确。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参考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③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话的作用,参考答案分三点作答,包含三个层面:①对话在整篇文章结构中的作用;②对话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效果;③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包括外在形象与内在心理等。三个层面各占1分,语言表达流畅占1分。

【失分示例1】第一次出现在开头,交代母亲劳苦的生活状态。第二次对话表现母亲强烈的好奇心,烘托出她对看火车强烈的渴望。第三次总结全文,突出母亲想去而又不去的矛盾与无奈,意味深长。

【错因分析】这位同学基本上只答到了“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一个层面――“突出母亲想去而又不去的矛盾与无奈”,得1分。此外语言表达流畅,再得1分。

【失分示例2】①形成叠章反复的特色,起强调作用,突出母亲迫切希望看到火车的心理。②成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③通过对比,用其他人看到火车与母亲不看火车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同情。

【错因分析】这位同学的回答谈到了“对话在整篇文章结构中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和“对话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效果”――“形成叠章反复的特色,起强调作用,突出母亲迫切希望看到火车的心理”,得2分。

答案虽然做到了分点,但回答层次不完整,缺了“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个角度;且分点的条理较混乱,①和③都是从表现手法的层面回答,应归为一点。

此外,对话是表现出母亲而非作者的心理、情感,③的分析指向有误。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参考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画线部分的赏析,参考答案包含以下层面: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占2分;使用的表达方式及效果,占2分;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占1分。

【失分示例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火车比作“蛇一样长的怪物”,表现了火车在母亲心中的形象。②通过列举母亲在听到火车汽笛声时的行为,烘托母亲对火车的喜爱以及想看火车的愿望的强烈。③将“汽笛声”比作“天外传来的呼唤”,表现了母亲对火车的向往,为母亲呆滞古板的生活增添亮色。④刻画了人物形象,承上启下。

【错因分析】这位同学虽然答到了三个层面,但分点条理有些乱。①③两点都是从修辞手法的层面赏析,得2分,归为一点为佳。②谈到表达方式层面,可惜表述不规范,没有点明是动作描写,只能得1分。④的“承上启下”答到了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没有联系原文分析,不得分。此外,“承上启下”与“刻画人物形象”分属结构层次与人物形象两个层面,合并在一点不合适。

母亲的文章篇10

关键词:散文《我与地坛》;以坛载情;忏悔之情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4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七课节选的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它选自于《当代艺术散文精粹》(北京十月出版社1996年版),教科书上节选了全文的第一、第二章。笔者每次在给学生讲授这篇课文时都会泣不成声,教室里也是一片涕泪唏嘘之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现粗浅地分析一下节选的文章。

一、我与地坛――以地坛载情,以景应人,再现不公遭际

《我与地坛》第一章很平实地交待了地坛,它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作者家离地坛很近,历史沧桑的地坛等待了作者四百年,它应时应景应情地出现在作者忽然不幸残废了双腿之后的某一天,最狂妄的年龄、最多梦的季节,怎么就一下子跌入了黑暗呢?病痛曾残酷地折磨着他,夺去了他青春岁月里的一切欢乐和幸福,从此,十五年不间断,朝去晚归,在这座古园,他思考了许多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为什么要写作?”这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他脆弱的心。但在春春夏夏秋秋冬冬的归去来兮中,地坛也等待着这样一个必然要到来的到来。在茫茫地坛的每一棵树下,都有他来来回回的车辙印记;在漫漫地坛的每一个时辰里,都有他深深浅浅的阅读与思考;在蒙蒙地坛的每一寸天空里,都有他反反复复的冥想与彻悟。这片地坛的春夏秋冬、荣枯兴衰都已经深深嵌入了作者的内心,地坛里的残景败物、雨燕昆虫、朝阳落日都帮助作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不应明白这样的深奥生命哲学。可在忽然就没有了双腿后的日子,在这座空大的老地坛里,他必须得明白生命的意义以及活着的价值。活着,总得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身处黑暗,也得从黑暗里寻得光明。他重新解读生命,解读世界,建构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地坛拯救了他,赋予了他思想。

文章的首章既是抒情的又是记实的,为母亲的出场做了厚长的铺垫。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儿子,这样的生活,一个母亲怎样应对这一切呢?

二、“我与母亲”――以地坛承悔,睹物思母,表达由衷的忏悔之情

《我与地坛》第二章的首段写道,“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在荒漠般的地坛中因为有了“母亲”这个最主要的人物,地坛一下子就有了生机,它成了一对母与子每天必去的地方――儿子去地坛是母亲为其准备并帮助他去地坛的,而母亲去地坛则是为寻找儿子才去的,他车辙所到之处必是母亲脚迹所至。他写道:“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地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这样的寻找又不能让儿子看见,其实儿子已经看见――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等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这样的寻找不是一次两次,十五年里,那是多少回呀?“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决意不喊她”,而母亲“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是啊,那个时候,作者正值青春,身体截瘫,脾气坏到极点,“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知道得给我一段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活着就得找到一条路。她的儿子也一样,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但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事实面前,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得到。那个时候作者年少不经事,许多事情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而这一不成熟的过往与忽略就是作者日后一直深深忏悔的症结所在。那么,想想,这样一个母亲,注定了她是活得最苦、最痛的母亲。没有谁能替她着想,没有谁能理解她内心的疼痛,而她则要理解苦难,理解儿子,理解上帝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悲剧,那么她得多么强大啊!

三、“我与命运”――拼搏不止,奋斗不息,谱写生命的壮歌

当读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后,会对他的生命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而他生命观的形成就是在“地坛”里,他最脆弱的时候也是在“地坛”里,他母亲对他呵护、疼爱、无能为力及种种难以言表的痛苦与纠结都集中在“地坛”这个情景背景之下,“地坛”贯穿着他的一生,对母亲的爱与忏悔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生百善孝为先,他因自己的特殊原因,未能给母亲尽孝,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直疼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