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职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9:39

培训职业教育篇1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培训体系建设

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培训体系的建设,通过大力整合农业部门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专业协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为文化型、技术型和经营型新型农民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打造特色,改进职业教育培训方式

针对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应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调整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层次、时间、方式。从授课地点来讲,也可以采用真正适应农民需要的其他方式,如直接到农民所在的村、乡、镇授课。授课形式也不必要求班级授课,可采用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的直接培训方式,调查显示农民对对短、快、直接的技能培训更感兴趣,可采用一事一训或短期培训,也可以依托网络,构建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培训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终身学习。

(三)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

为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应进行适当调整。首先,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要向农民职业素质培训进行倾斜;其次,应逐步对部分农民实行多技能、多工种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选择能力,因此可着重安排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多种形式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师资

农村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现代性要求高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通过公开招聘、改革师资培养模式、可以加强企业与教师培训的合作、聘任兼职教师、通过再培训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

(五)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基地建设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有利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市、区)、镇(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各县(市)区应整合本地区教育资源,建县级综合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乡镇建乡镇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同时,比较大的行政村要依托村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成一批村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各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成后,各系统、各部门规划布置的各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依托培训基地来实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网络。

(六)加强教育引导,调动农民学习积极性

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性、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如对经过职业教育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职称等的农民予以一定补助或在其创业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等,以激发广大农民学习积极性。

(七)争取各方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职业教育成本相对较高,这将抑制受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阻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降低农民的培训成本,减轻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负担是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争取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必定能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型新型农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展望

培训职业教育篇2

【关键词】职工培训;现状;问题;方法

0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对职工以“实用,实效”为培训原则,减少“违章”,消除隐患,提高职工素质,加快知识和技术积累,塑造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国家安全生产法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对职工教育培训,是让职工了解、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技术素质,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其现状表现在:

1)企业制定了全年的培训计划,同时根据培训对象、内容、重点的不同,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明确工作思路,提出了工作目标,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培训,培训的方法也只是简单的找出安规或者是技能方面的书,照本宣科,然后在简单的出张卷子一考了之,对于培训结束后,职工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中否掌握,培训效果无法评估。培训办了,职工也参与了,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企业领导希望通过培训达到的预期目的没有实现。

2)由于培训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部门配合,而其他部门因牵涉部门利益,影响其正常工作,又认为培训与我部门无关,导致培训工作很被动。

2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不够重视;2)培训方法单一、枯燥;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4)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培训结果不佳。

3产生问题的原因

1)企业与职工在培训认识上的误区。培训年年搞,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受训人才流失严重;参培人员没有通过培训给自己带来相应的经济福利。

2)一是大部分培训偏重于“课堂教学”,局限“老师讲、学员听、考试测”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教”与“学”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二是请专家办技术培训班、开专题讲座,通过现代网络教育进行专题培训成本高、参与人员少,培训效果不够好。三是单一的培训模式存在侧重业务技术操作,学历证书的取得,忽视职工发展潜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四是培训机构只关心培训费用、培训人数,忽视培训效果和质量。

3)存在“工学”矛盾,职工培训要占用时间,企业要效益,如何在现有有限的资源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完成培训项目。同时,又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职工提供一个全面提升的机会。

4)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不够规范化、制度化、不够完善,比如企业对职工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必要的人、财、物投入未能及时保证,考核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等等。

4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培训效果

4.1转变培训理念,提高认识,解决“工学”矛盾

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企业必须树立一种为职工培训,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的确,职工培训有时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因此,做为软投资,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必将会给企业带来风硕的成果!

4.2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培训效果

4.2.1直观形象培训法

直观形象教学是通过现场、实物或者条件许可下的模拟演练的方式,迅速抓住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有一种身临其境、课堂与现场零距离的感觉。解决了深奥理论难理解的问题外,还解决了培训内容空洞抽象的问题,具有实用性。同时加深了一些特别是能弥补有些一线职工文化水平低,基础知识不足的缺点,有效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4.2.2安全警示培训法

1)利用安全教育展室来教育职工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安全展示厅,展示典型事故案例图片、实物。播放电视、录像、幻灯、投影、图片等生动形象的教育资料,使职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保安全”的责任意识,提升培训效果,增强处理紧急情况及对一般事故进行救护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2)利用职工身边的事故来教育职工

讲案例,请职工上台讲安全故事、分析安全案例,总结身边的或自己发生的安全事故教训,生动形象,这样的警示教育,才能入脑入心,才能引起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4.2.3现场问考培训法

在对一些老企业培训时,由于有些一线员工文化水平低,可以采用现场考问的形式;对新员工应知应会培训、在岗人员规章规程措施培训、机电维修人员设备维修、保养知识培训、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培训、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培训等可以采取与相关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一起,回答准确率不低于80%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现场抽考。这样做,一是节约职工有效时间,二是机动灵活,员工互帮互学,促进了职工应知应会率的进一步提高。

4.2.4建立榜样激励培训法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多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职工,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切实成为广大职工的楷模,对其重奖或张榜宣传,与经济利益相结合,让职工明确认识到只要安全生产,就能感受到企业安全生产、持续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5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激励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从长计议、设计职工教育培训方案,注重发现组织和运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不急于求成,通过员工的有效学习,创造、挖掘自己的潜能,把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相联系,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激励机制。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必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是的培训,都是为学习者进一步的发展做准备,这样循环重复,使受教育者不断的接受学习培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培训职业教育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模式;并举;融合

一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与融合的内涵

职业教育指的是学生通过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与技能、道德教育。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能够看出无论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如何,一般有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基本形式。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历性教育,分为初等职业学校、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学校教育主要是长学制,有专业稳定的组织系统,并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发展目标,较为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但是学校教育是学历教育的一种与普通教育相同,承担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职能。学校教育的特点在于强调教育目标的统一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与基础性,教学制度则具有连续性和规范性。学校教育可以在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包括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和下岗培训、成人技术培训等等。职业培训是针对准备就业,或者是已就业人员,开发其专业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知识教学,较为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培训是从学徒制演变的,也是传统培训的现代化发展。职业培训的特点在于目标更加侧重于具体的岗位需求,培训内容主要是以操作经验和技能为主,较为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主要与生产和工作同步。

二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发展现状

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拓展延伸,党中央与国务院也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出台相关教育政策,促使职业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当前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半比例,办学质量和经营效益也逐渐提高,为社会培育了数以亿计的应用与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例如当前我国实行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内容等众多方面,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需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差异,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再加之职业教育的导向功能较弱,对于经济发展的反应较为迟钝,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所以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等多种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培训存在与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现象,职业培训形势仍然较为零散,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要想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只靠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是远远不足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必须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持续竞争能力,增加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与适应性。通过加入职业培训比例,进一步促进职业学校教育的有效发展。

三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形式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实施哪种形式,都必须充分重视时代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学生如果不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只是参加短期的技术培训则难以胜任科技化生产工作。根据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如果定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直接由社会上职业技能培训,则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是现代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培训模式出现应激现象导致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会被淘汰。从长远角度看,此种职业学校难以生存,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却越办越封闭,虽然扩大办学规模,进行规范化办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要想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就必须保持教育的开放性,融会贯通,坚持学校培养与职业培训并举,进一步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融合,加强部分时间制和全日制的有效结合,将职业学校教育打造成面向社会开放性且多功能的培训中心,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对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促进意义

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各有各自的功能与优势,以及适用范围,两类教学模式不可取代,但是却有紧密的关联性,要想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两类教育模式的沟通与融合,有助于完善当前职业教育体制,更新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例如德国使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此种培训模式主要是以职业培训为中心,学校文化教学为辅助,将为关注生产实际以及强化练习,学生能够打下夯实的职业技能,此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在生产时所需的各类素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融合,在两者并举的前提下逐渐融合,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有助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沟通与融合,有助于充分开发并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并且促使两种教育形式,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不断增强造血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培训模式不只是在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间起到衔接作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教育水平。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满足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沟通与融合,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新时期职业院校要想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凭借自身的理论教育是难以做到的,应当加强校企人才合作,切实提高技能型培养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并非是某个国家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全世界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共同发展方法,校企合作意味着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能够相融合,学校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教育主体,但是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两者间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才能够进一步突出教学综合优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分工也能够紧密合作,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当前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必须有效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相融合,构成具有梯次结构的教育类型,加强教育内部层次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突出教学重难点,外部与其他教育相沟通,打造开放式教育系统,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培训职业教育篇4

河北省总工会按照全总的要求,高度重视职工素质建设工作,结合本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经省总工会和省政府联席会议研究通过,部署开展了“河北省职工现代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河北省职工现代职业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职工职业素质“六个提升”的总体目标,力争每年帮助10万人提升技术等级,10万人提升职业学历,5000人提升创新研发能力,5万人提升创业就业能力,50万人提升安全健康能力,全面提升职工的职业素养,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依托社会教育资源搞好职工对接培训

各级工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做好协调对接服务上下功夫,紧密结合企业和职工需求,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搞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唐山市总工会推动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实施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的方案》,市总工会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国资委等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3年培训主导产业的高技能人才900人,培训在岗技术工人40万人,培训就业和再就业人员12万人,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级工会联合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开办“职工周末大学”和网络开放大学,组织职工参加职业学历提升教育。省总联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搭建“河北省职工教育培训网”,利用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培训。冀中能源集团从2011年开始组织一线优秀职工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资格认证网络课堂远程培训,由企业承担学费并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奖励,首批培训结束后15%的学员得到了提拔,50%的学员获得了优秀班组长荣誉。华北油田公司大力推进网络化教育培训,成立专门的课件开发团队,目前上线课件1万多个,每年举办网络培训班80个,培训职工12000多人次,成为职工知识更新和提升能力的主渠道。各级工会还积极与人社部门、技能鉴定部门联合,以开办“职工假日技校”等形式,组织职工参加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能认证培训和鉴定。石家庄市连续3年实施“万人培训”计划,每年对一万名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所需经费由市县两级工会承担。

利用工会培训资源搞好特色培训

提升和扩展职工服务中心职能,将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融教育培训、困难帮扶、文化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省总每年为此投入1000万元,重点做好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各级工会依托职工院校强化校企合作,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搞好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冀中能源集团等一批企业在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挂牌设立了培训基地,定期选送优秀职工参加集中培训。县以上工会、企业工会以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通过举办职工大讲堂和岗位创新流动大讲堂等形式,传授知识技能,提高职工职业素质,每年接受培训的职工达到300多万人次。河北钢铁集团举办“一线职工岗位创新流动大讲堂”,组织“金牌工人”和一线工人发明家,进工厂、人车间、到班组,现场答疑解惑,与普通职工分享成长历程、创新思路和先进技术,增强了职工“我能创新”的信心和能力。我们还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职工教育培训水平,争创“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充分发挥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引导职工学知识、学技术、长本领。

加强部门联合,形成推进合力

每年与科技部门联合实施职工创新能力培训,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目前,已建立1500多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吸引高技能人才近万人,引领广大职工岗位创学、岗位创新、岗位创优,形成技术创新成果11.4万项。省总工会今年将重点培训1000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等高技能职工。我们与安监部门联合,开展职工安全知识培训,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师、企业文化师、心理咨询师、优秀班组长等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教育篇5

一、培训对象

各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中从事教师岗位工作而未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和未取得上岗资格的人员(师范类院校毕业人员除外)。

二、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学(原生产实习教学法)等4门课程。

三、报名时间及相关程序

报名时间:自通知之日至5月30日。

报名程序:

1.单位组织网上报名:

登陆*职业培训网(),进入在线服务栏“网上报名”系统,按机构所在区域(如福田区等)进行报名登记。

2.单位统一银行转帐或汇款;

3.职协将报名名单反馈各区培训科;

4.各单位交费后,凭交费回执到职协或各区培训科就近领取教材、作业册,并交每人大1寸红底彩色相片1张。

四、函授面授和考试发证

培训学习以函授自学为主,面授为辅。

1.函授自学时间:自领取教材后,开始自学并做作业册,至培训班开班前。作业册须在考试结束时与试卷同时交监考人。

2.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均合格者发给职业培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申请教师上岗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面授及考试时间、地点

班期

面授时间

考试时间

地点

第一期

2009-5-22至23日

2009-5-24日

*街道六约社区新塘路138号(*市携创技工学校校园内)

第二期

2009-6-6至7日

(暂定)

2009-6-13日

(暂定)

福田区福强路1007号高训大厦16楼教室(*高级技工学校校园内)

第三期

2009-6-9至10日

2009-6-11日

*区中心城龙翔大道8029号(区劳动局五楼教室)

第四期

2009-6-16至17日

2009-6-18日

*区新安三路60号(区劳动局右侧,新明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园内)

第五期

2009-6-23至24日

2009-6-25日

*区福强路1007号高训大厦16楼教室(*高级技工学校校园内)

以上面授及考试时间如有变化,将于开班前一周在*职业培训网()予以公布。

六、培训费用

每人收费600元(含教材资料、面授辅导、考务、办理结业证书及午餐等费用)。*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会员单位参训人员可享受费用优惠,每人按540元收取。

缴费方式:通过银行转帐或汇款(注明培训班名称),凭银行回单原件换领发票。若需要也可直接到我会缴交。

收款单位:*职协培训中心

开户银行:建行*分行中心区支行

帐号:44201566400050003622

七、注意事项

参加教师理论培训后需申请职业培训教师上岗资格认定的人员,应分别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职业培训机构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基本条件

1.文化理论教师:要求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学历。

2.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学历,同时应具备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若文化程度为高中学历,则应同时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二).技工学校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基本条件

1.文化理论教师:要求具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普通高等师范学院或本科以上学历。

2.专业理论教师:要求具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普通高等师范学院或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应具备初级工或以上技能水平。

3.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具备高级技工学校(高职院校)或以上学历,同时应具备中级工或相应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82997901、82998177

培训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

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66-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向一线的特点使其教学具有复杂性以及多变性,千变万化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永远处在生成过程中;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师职业所有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即高职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情境,不断地对自身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调整,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不同职业的共性与个性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中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创建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

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来自综合性或专业性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薄弱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能力的认识。同时,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是同一个系列,具有普适性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培训内容为仅为教育学、心理学,缺乏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而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

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研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根据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礼仪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坚持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以下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几门公共基础课为例,说明基础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在、教育部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突出职业道德训练和突出企业文化教育;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就业与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借鉴职业发展理论,在分析各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即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以基础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和面向学生专业特定岗位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搭建实训平台,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三大教学模块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用、够用”。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既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职业指导课程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具有系统性。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引导,更应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构建“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识地结合本专业、行业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各课程单元教学中结合各专业、行业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面对就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第二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

这一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主要通过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实施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理念和技术技巧,将设计落实到课堂。

同时,根据各项竞赛的动态测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动态调整测评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具体的培养内容,再测评、再调整,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螺旋递进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及奖励

由教师全员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及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培训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

总结和奖励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推广经验,提高工作效益。

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期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千百年来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

总之,通过采用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掌握在专业及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为在所有专业及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费云生.高职教师能力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成人教育,2012(3)

[2]关劲秋,李玉红.高等职业教师激励模式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2(3)

[3]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通讯,2011(5)

[4]苏付保,黎健杏.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7(9X)

[5]赵玉琴,等.职业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培训职业教育篇7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效路径

一、做好农民职业培训的顶层设计

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头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和未来,就是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因此,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从国内外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总结好经验和好做法,结合徐州市职业农民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制定顶层设计,努力实现徐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突破。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

首先,把职业农民培训班办到每个村镇,每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社、龙头企业,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此外,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实现农民长期培训。利用农闲时间和种植关键时期,对农民进行理论学习、示范基地参观、田间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理论学习可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授课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气氛,使学员学习有积极性,愿意学习,有所长进。选择教材要深入浅出,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其次,对于种植大户,应进行系统的高层次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再次,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人员,应以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培养他们的合作理念,提升他们对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增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最后,对于农村经纪人,应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农产品营销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业务熟练的农村各行业中介。

培训职业教育篇8

.构建“培训参与”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采取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培训单位派出一名参与者跟班培训,近距离熟悉职业人才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满意度,完成培训调查和服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要及时对培训班开展情况和职业人才培训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二、探索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地评价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1.探索教育培训的立体化考核方法。要采取多种手段,着力拉大对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考察的时空跨度。要运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的视角,积极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面采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人才的意见,形成立体化、多效性的考核方法。2.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制,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

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2.加强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打通教育培训的通道

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将讲座、研讨、参观、答辩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职业人才走上讲台,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既能在课堂上被专家的讲解吸引,又能在课间与专家互动、研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果没有一流师资队伍的保证,没有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适应有实践经验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就不会有生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研究机构,健全结业证书制度,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

3.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人才资源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

培训职业教育篇9

关键词:职工教育培训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教育高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

职工教育培训是现代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体职工素质的提高。正因如此,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加大力度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职工教育的立足点应当尽快由过去适应性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到当今具有竟争性的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导、“多元整合”为指导的培训模式轨道上来,这不仅是落实公司“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内在要求,也是人才培训在职工教育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握的目标和方向。

一、结合素质教育,是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是开发企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竟争。这种竟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竟争,为此,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大力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及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我们知道,职工教育培训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检验职工教育培训对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不在于学员撑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他们是否具备实际应用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所必须抓住的关键。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现代大型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从总体上看,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现有人才与建立新型企业,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拓展产业不相适应。过去,有的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目的仅是为了追求学历和文凭,职工教育培训在内容上也多是为应试而必须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与职工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结合的不紧密,甚至是学非所用。在当今竟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如果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尽快转到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职工教育培训就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人才培训一定要从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深远意议。切实把它当作职工教育培训改革的目标方向来抓,并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绩。

二、把提高职工科技素质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开发上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要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着力点应放在创新能力的开发上,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究其根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理论的补充和更新,只是教育培训在“量”上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开发,才是教育培训在“质”上的飞跃。所以,创造能力的开发,可以说人才培训是职工教育的核心。正因如此,就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培训模式来办职工教育培训,而应当按照高职教育的模式来改造职工教育培训。因为,高职教育是按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按职业的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和实践训练内容,以此构建教学体系,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教育模式是贴近职工教育培训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转轨的模式,是职工教育培训改革可以借鉴的目标和方向。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企业(产业、行业)为依托,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条龙”教学体制。因而走“教、科、产一体化”的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当今一些高职院校就是在原来职业学校的基础上,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发展起来的。这样,高职教育与职工教育培训就有可能逐步“合二为一”。这对推动职工教育向着终身教育的深度发展及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输送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职工教育应以加强技能教学为重点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改革,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职工教育培训,要由过去强调专业对口,针对性强的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广泛对口、适应性强、竟争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与训练方面,做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变纯对口专业为复合交叉式专业,甚至开辟第二、三专业,或增设选修学科课程。使培训对象得到多方面或多专业、工种的职业训练,使之在人才选拔与竟争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立足优势。只有这样,职工教育培训出来的人才,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及欢迎。

首先,应按照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培训教学管理与培训教学研究向,明确培训教学质量标准。具体说,表现为四个“强调”:在培训教学内容上,强调以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以掌握实际生产技术、技能为主;在培训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性教学和技术技能训练为主;在培训教学体制上,强调按社会生产需要安排教学,建立教育教学、生产实习、科技推广、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在培训教学计划方面,强调把工作重点放在认真研究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上。培训教学计划要以实现培训目标为核心,确定专业教学科目和课时比例,作为具体组织教学的依据。

培训职业教育篇10

关键词:纳米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

背景

纳米比亚全称纳米比亚共和国,原名西南非洲,地处南非高原西部,全国大部分地区海拔均在1000~2000米,北与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面、南面与博茨瓦纳和南非相邻,西濒大西洋。纳米比亚国家建立的时间较短,自1990年3月21日宣布独立至今,只有16年的历史。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比亚面临经济形势的频繁多变,使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陷入重重困难,其经济格局的多变是由多种因素所致。重要工业领域或企业出现的培训不足直接导致技能型劳动力的大量缺失以及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私人机构数量的减少。与此同时,初中入学率较低,10年级和12年级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较小。总的来说,由于人力和资金来源不足,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效率非常低,公共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这就出现了一种状况,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年轻人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而接受培训的人员中又有大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培训,中途流失,这就使大部分公共教育机构的生均培训费用十分昂贵。

及时有效地解决培训、就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主要工作。目前政府已经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几方面实施了行动和计划:(1)鼓励、授权私人培训机构开展培训;(2)成立纳米比亚培训局;(3)授予职业培训中心以管理权限;(4)对培训资金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培训税收体制用于技能开发的财政支持,根据培训实施的情况和效果给培训提供者、培训部门以资金支持;(5)对实施培训的地区和接受培训的学生数量大幅度提高,增加、改善培训机构的设施;(6)针对教育培训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7)建立和加强职业资格体系,对开展的学习和培训给予认证,同时加强社区培训中心、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为了满足企业和社区对人才的需要,纳米比亚政府制定了“2030远景规划目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2030目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30目标”中提到,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确保公共教育机构的建设,并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培训体系以解决青少年失业的问题。

2030目标

2030远景目标是国家实施多元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综合表述,期望到2030年纳米比亚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同等国家的水平,能够使所有可预防的传染性和寄生虫类疾病(其中包括艾滋病)得到安全有效的控制,人民的生活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其他有效服务,使纳米比亚成为一个健康、食品充足、安全的国家,同时,使人民的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率保持稳定。

2030远景规划提出要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着重强调在生产力建设过程中私立和公共部门中技能的需求与开发。生产力建设包括机构建设与重组、人力资源开发等,通过建立合理、稳定的政策环境,加速生产力建设进程,建立良好的法律体系、经济体制和社会准则,以此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并且适当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其达到基本平衡,实现完全就业。

纳米比亚总统在“2030远景目标”的前言中曾提到:国家拟建立一套完全综合的、弹性化和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对纳米比亚人民进行培训,以使纳米比亚人民在迅速多变的全球化环境中占得先机。

因为纳米比亚将进入知识社会,生产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变革在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随处可见,必须要增加生产性建设投资,商业部门和机构将会越来越依赖教育和培训机构为其培养专门人才。

纳米比亚在实现持续、稳步和有效发展的进程中,必不可少地要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包括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以及政府的不同分支机构、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2030远景规划的目标(1)开发建立一个多样化的、高效的人力资源与机构体系,充分挖掘人力潜能,提供高效服务,使人力不仅在国内地区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使纳米比亚由农业国逐渐向工业国转型,同时,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国家经济稳步、快速增长,改善纳米比亚人民的生活质量。

2030远景规划的战略决策(1)保持经济稳步、高效、可变性增长并具备较强的竞争性;(2)实现充分的、完全的就业;(3)为各级各类人员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4)在公共、私立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机构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共同完成政策的制定、计划的开发与实施等工作。

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目标教育和培训体系主要在初等教育与第三级教育之间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的、有效的、持久的技能培训体系,对年轻人和成人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促进个人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