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行业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9:30

税收行业管理篇1

关键词:税务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税收行业管理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小水电行业,是指全县范围内在建和已建成发电的所有水电站,包括各种经营方式和注册类型的水电站。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小水电行业的税费包括基建环节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电力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水资源费等。

第四条凡在我县从事小水电建设和小水电电力生产销售的单位和个人为应缴纳小水电行业税费的义务人。

第五条税务机关要通过多种方式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定期或不定期对小水电企业法人和财务人员进行纳税辅导。

第六条税收征管部门对所有在建的水电站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逐一进行项目登记。对已建成投产的水电站按要求搞好税务登记,并按要求进行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纳入正常管理。

第七条小水电行业税费实行核定征收。

基建环节应缴纳的地方各税,以实际投资总额的60%为计税依据,按3.395%的综合征收率征收(其中:营业税3%、个人所得税1%、按营业税额的1%计征城建税,按营业税额的4.5%计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资源税0.2%、印花税0.03%)。

电站建设占用耕地的,应交纳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交纳标准按占用时政策规定的标准执行。电站建成后办理有关手续时,按4%的税率交纳契税。

电力生产销售按销售收入的6%计征增值税,按销售收入的3.33%的综合征收率预征地方各税(其中个人所得税预征率3%,按增值税额的1%计征城建税,按增值税额的4.5%计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水资源费按发电量每度0.001元收取。

第八条纳税人应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

在建电站必须按投资进度和工程进度按月向地税机关申报纳税。已建成发电的电站按月向各主管机关申报缴纳各种税费。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小水电企业应按规定到国税部门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手续。增值税税率按6%不变。

第九条小水电行业税费征收的源泉控管,切实搞好代扣、、代缴工作。

在建小水电站的税费征收由县水务局在办理工程验收时统一把关。工程竣工后,县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及时搞好建安环节各税款的结算工作。县水务局必须凭县财政、税务等部门出具的完税证明单方可办理工程验收。

原已建成发电,但未按规定足额缴纳建安环节税费的,由县电力公司在支付电费时凭县财政、税务等部门出具的结算意见书实行代扣代缴。强化以票控税。

原已建成发电和在建电站投资人在支付工程款和设备材料款时,必须取得符合税务机关规定的发票。对不能取得合法发票的部分,投资人应按税务部门的规定代扣代缴税款。否则,因此造成的税收流失一律由投资人补交,并进行相应的处罚。电力销售环节的增值税由纳税人在申请开具发票时预交;电力销售和收益分红环节应缴纳的地方各税(费)由国税部门在为各水电站代开发票时按规定进行、代缴,水资源费由县电力公司在支付电费时代扣代缴。

税收行业管理篇3

 

关键词:税务 教育行业 税收管理 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

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

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有应纳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对涉及征税的收入项目,应统一使用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校收费管理的通知》(豫教财[2007]74号)规定,各普通高校收取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使用河南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各普通高校在收取服务性收费时使用税务发票,收取代收费用时向学生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务收款收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005号)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

税收行业管理篇4

一、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医药行业税负明显偏低

由于人们存在对医药行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使得医药行业高增长和高收益性非常突出,据调查医药销售行业经营中实际进销差价率在20%左右,粗略推算整体增值税税负不低于XX%,而医药销售行业实际平均税负仅为XX%左右,其中有的企业几百万的销售额应纳税额仅为几千元,税负水平明显偏低,与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大,利润可观等特点不相应,存在明显疑点。

(二)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医药零售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还比较规范,税务机关基本能核定月销售额。但医药零售业大多属定期定额户,不能提品进销存登记簿,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核定月销售额。即使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也存在帐外经营、有意隐瞒销售收入等现象,如现金收取货款不申报纳税、购进货物用于促销奖励应视同销售未申报纳税等。这些情况说明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三)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

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普遍存在未按规定领购发票,未按规定使用发票,明显违反了《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开发票拒开发票,消费者购买药品通常不索要发票,就不开发票;消费者有时索要发票,找各种理由拒绝开具;二是不按规定开具发票,有的只填写名称和总金额,名称一栏只填写“药品”,无具体品名,数量和金额,很难从普通销售发票上看出具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三是滥开发票,有些单位购买的药品与收费单据上开具的药品品目不相符,有些明明销售的是日用品和护肤护发品,而在发票上开具的却是医药品。

(四)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少数税收管理员长期没有更换,造成与医药行业关系逐渐密切,在管户过程中,存在巡而不查、查而不严、知情不报、以补代罚现象,极个别税收管理员甚至与医药行业互通信息,应付和蒙蔽税收检查。

二、医药行业存在涉税问题的原因

(一)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由于医药行业一直没有纳入规范化轨道管理,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为数众多的医药行业经营者了解、掌握税法知识了解不多,不清楚如何计算税款和申报纳税。同时,部分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为利益驱动,产生偷逃税心理,钻税收管理空子,采取非法手段偷逃税款,给国家带来损失。

(二)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滞后

医药行业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和经营渠道的复杂化,给税务管理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医药管理体制未理顺。医药与卫生职能重叠,政策打架,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引发管理混乱,给税收管理带来困难;同时税制也没理顺,医药经营征收增值税,医疗卫生征收营业税,对大量既经营医药又有卫生诊治的业户如何征税,标准不好掌握,国、地两税部门都可管可不管,不仅造成管理权矛盾,也极易发生漏征漏管现象。二是医药行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医药行业财务核算不严,帐务不实,造成对实际经营、现金、库存难以有效控制,其应缴增值税计算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增加税收管理困难。三是医药行业小规模纳税人进货不易控管,销货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到增值税的核算,从而造成税款核定数额普遍偏低、税收负担率低的现象。

(三)医药行业的经营特性增加税收管理难度

一是各医药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较多,许多是个体经营者挂靠在其名下,名为公司的分支机构,实际是自主经营、自行核算、自负盈亏。多数个体医药经营者不办理税务登记,不申报纳税。二是医药公司与大多数商品零售企业一样,生产商或上级经销商会在销售额之外按销售数量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平销返利,这部分返利就直接导致了税款流失。三是收款形式多样化,既有现金、银行卡,又有医保卡,各种收入形式存在不同特点,对税务部门来说不利于控管,税收管理难度比较大。

(四)监管部门职能协调不够

医药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药品监管是药监局,行政管理卫生局,税款征收是国、地税部门,虽然这些监管部门的职能没有交叉,但在职能行使过程中协调不够,尤其是医药与卫生之间政策不统一,各医疗机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造成事实上的征管困难。

三、解决医药行业涉税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治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

税务部门要牢固树立税收法治观念,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增强医药行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引导和规范医药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要加强财务和纳税辅导,不断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督促有条件建帐的医药企业及时建帐,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切实增强为医药行业纳税人服务意识,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简化办税程序,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增进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广泛开展综合治税活动,提高税收执法力度。

(二)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建立税收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医药行业税收控管力度,建立医药行业税收监管长效机制,税务部门要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医药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从药品经营企业“进、销”两个环节入手,抓住“发票”这一切入点,对使用发票、取得发票的程序进行控管,有效堵塞税收漏洞。要完善以票控税的制度,医药品在一级、二级销售过程中许多环节可能都不需要发票,有一部分直接收取现金交易,经营者收取现金后不开票也不入帐,财会信息具有更大的隐蔽性。税务部门在“以票控税”的基础上要完善财会制度,建立健全严谨的金融监管制度,压缩现金交易空间,管住医药企业经营的资金流。二是加强对医药行业零售环节收款形式的税收监管,协调医保监管部门,调取纳税人的刷卡销售信息,获取医药企业及批零业户的经营情况,按一定比例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

(三)严厉打击医药行业税收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比较普遍的管理性违法行为,要及时提醒,使其做到管理规范。经提醒,长期不规范管理,拒不改正的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医药行业偷、抗、骗税行为一经发生就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要对医药行业违法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处理,真正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大片。长期的实践证明:对医药行业违法行为一味偏袒、迁就、放纵,甚至对应缴的税款还要打折扣,就会使税务部门的执法处于被动,执法质量永远不高,难以形成医药行业自觉守法的氛围。

税收行业管理篇5

一、农产品加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发现由于农产品品级繁多、价格不固定等原因,行业整体税负明显偏低,在该行业税收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收购发票开具范围难以界定。收购对象难核实、收购价和数量难掌握是主因。具体表现为:一是擅自扩大开具范围。将一些不属于农产品收购范围的开支,如收购人员的工资、差旅费、运输费、包装费等费用,挤入收购价格,在发票开具上大做手脚,借此提高进项税额。二是擅自扩大收购对象。从农产品经营单位购入农产品,未按规定取得普通发票,为抵扣进项税额便自行开具收购发票入帐抵扣,或者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农产品即使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票,为多抵扣进项税额,不主动向对方索取专用发票,违规开具收购发票入账抵扣。三是擅自扩大收购价与量。不法企业为达到偷税目的,在收购数量和价格上做手脚,或虚增收购数量,或虚提收购价格,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在价格比较透明的情况下,就虚增收购数量;在数量易于盘点的情况下,就直接虚提收购单价,或收购低规格货物按高规格货物的价格填开,多抵扣进项税额。

2.材料耗用情况难以掌控。一是农产品大多有保管期限,因管理不善易发生霉变,从而形成非正常损失,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企业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但部分企业依仗农产品难以盘点的特点,对这一部分损失不按规定进行处理,从而多抵扣进项税额。二是由于农产品产地和等级不同,其成份含量有所区别,投入产出比也就不同。企业往往会以成份含量低为借口扩大投入量,虚增原材料生产耗用数量,虚增生产成本,从而造成帐外经营难查处,或将虚购的原材料进行账面消化,制造购进与耗用的假象平衡,最终达到偷税的目的。

3.审核检查难以定性。一是收购发票是企业自行开具,导致其难以像增值税专用发票那样建立一整套防伪税控开票、认证、稽核系统进行监控。二是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票对象是农业生产者,他们来源分散,索要发票意识差,致使手工交叉稽核工作无法有效实行,难以逐户验证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三是农产品收购交易大多采取现金结算方式,无法对其资金流进行有效监控。

二、农产品加工行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上述一系列问题,是当前税务机关增值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究其原因分为两方面:从企业角度讲,目前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属于股份制、私有制企业,会计、保管等岗位由负责人或其亲属担任的情况普遍存在,其依法纳税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从税务机关角度分析,基层国税人力资源不足和征管工作头绪众多的矛盾突出,由于征管力量薄弱导致对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力度不够,如在管理中发现企业收购发票开具不规范,填写不全等违章行为,有偷逃税的嫌疑,也只是提出整改意见,落实起来不到位,使得收购发票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三、加强农产品加工行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严格收购发票管理入手,强化预警监控分析,强化以用电测算产量、以销货控制进项、以监控规范开票、以联动强化评估、以稽查规范秩序的行业管理新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税源管理水平。

1.严格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重点是做到“八个严格”:一是严格落实资格审批制度。二是在发票领购环节严格实行限量、限期管理。三是严格收购发票开具管理,认真审核过磅单、入库单、运费结算单据等原始凭证。四是严格收购发票抵扣管理。对超出抵扣范围的收购发票一律不得抵扣。五是严格日常巡查。六是严格落实现金支付制度。收购农产品需支付现金的,要从本单位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使用现金收入支付。七是严格对开具的收购发票进行抽查。根据收购发票信息,采取定期随机抽查方式,通过电话询问或实地回访进行查验。八是严格落实重点农产品收购价格采集制度。结合农产品市场价格计算出各品种平均价格,作为税务机关审核检查收购发票、日常监控、纳税评估和稽查的参考值,预防纳税人采取抬高价格方式虚抵税款。

2.落实农产品预约定耗制度。税企双方就原材料、动力等耗用比例等与生产经营信息进行预先约定,用以确定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正常投入产出比和损耗率,控制企业购进原材料数量、金额及产品的生产数量、金额,并依据确定的农产品耗用率测算核准纳税人领购收购发票的数量,解决企业隐瞒销售收入和虚开收购发票、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等问题。

税收行业管理篇6

由以上分析可见,影响税收负担率的因素有企业发展成熟水平、经营结构、盈利水平、税法遵从度等等,虽然从整体上掇刀区汽车销售行业税收负担水平比较正常,但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深入贯彻科学精细管理理念,以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为抓手,不断加大纳税环境整治力度,推动了辖区内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整体提高。为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征管措施:

■一、强税收宣传,提高纳税遵从度

在宣传上应针对这个行业的特点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强化税法宣传效果。如印制针对汽车销售行业的专题税法宣传单,挨户发放,把政策宣传到户,并适时召开座谈会,通过同纳税人交心,提高征纳互动。

■二、扩大调查范围,准确掌握行业税负率

虽然由于各汽车经销商的经销范围、品牌、规模、档次、成长水平等各不相同,因而评价各汽车经销商的税负率是否正常不能一概而论,但调查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建议区国税局,对辖区内汽车经销商进行一次彻底普查摸底,详查其经营范围(轿车或面包车)专卖与否、经销身份(级别)、经营地段、费用预算、人员开支等基本情况,并对收集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等提炼,进一步熟悉辖区内汽车经销商的整体概况,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征管对策。同时建议市国税局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分析,提出较为精准的行业税负率参考值,并具体到车型和价位,作为基层税收管理的参照。

■三、健全协税护税网络,深化精细管理

首先,国家税务总局应会同省级国税部门建立汽车行业数据库,准确地采集汽车生产厂家的供货价(批发价格、零售价)、成本价和经销商的购进价、销售价等价格信息,实行系统共享,为基层开展税收征管提供真实准确的价格依据。

其次,负责税收征管的基层税务机关应与公安车辆管理机关等部门建立实时信息交换机制,畅通情报互馈渠道,并应与公安、交通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互馈上牌、纳税等情况,并分经销商登记台帐,注明规格、时间、价格等信息,稽核经销商的销售发票使用是否合法,价格是否一致,有无瞒报少交车购税、增值税等现象,从用户上牌环节把好信息比对关,尽可能实现三部门相关信息的实时联网共享,强化比对功能,堵塞偷逃税漏洞。

再次,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行业信息,加以提炼、整理加工后纳入动态价格信息库中,逐步构建和完善价格监控和比对体系,从价格上实时比对进销存情况,监控其最低税负,预警纳税人利用价格来偷逃国家税收。

■四、认真实施纳税评估,严控关联交易

负责税源管理的部门应认真提取每户经销商的人员及工资、水电费、电话费、折旧费或场地租赁费等原始证据(如交费单、租赁合同、发票等),运用财务管理的量本利等分析法,测算出其保本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收入,作为纳税评估的依据之一;运用纳税评估系统,按月分析其申报数据及财务指标,对筛出的疑点问题,结合辖区内的所有销售商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典型解剖,对查证的共性问题查深查透,依法处理;对个性问题重点突破,并举一反三,加以归纳总结,从严处理。

另外,对于关联企业,建议应参照反避税所采用的预约定价方法,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经销大户,实施预约定价机制,要求其将价格、费用标准等资料定期书面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以确保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从而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预警监控功能,有效地实施预约定价机制,不断加强征管,堵塞税源漏洞。

税收行业管理篇7

论文摘要:面对“收入中心说”给税收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征管质量考核中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纳税中报方式陈旧,税源监控管理弱化,公平原则无法在税务管理中得以体现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专业化环节管理,是税收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要建立起一个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符合“wto”运行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严密、规范、高效的税收管理体系,就必须要淡化税收收入计划任务管理,强化税收管理质量考核,实现信息化支持下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推进依法治税。本文将就如何改进我国税收管理工作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完善税收收入任务管理,逐步建立淡出机制

“wto”运行规则,要求税收注重体现一种“公平”与“中性”原则,强化依法行政,淡化税收收人指标考核,正确处理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在确保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时,要紧密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预测税源,改变现行的“基数增长法”,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将GDp指标作参考,运用弹性系数法和税收负担率法,来科学合理地编制税收计划指标。

2.改变现行税收计划考核办法,实现税收计划数量考核逐步向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转变,把是否依法治税作为一项主要的考核内容。

3.避免税收任务下达时的层层加码,国家在下达税收计划任务时,应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应将其指标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参考性的指导性指标,尽量避免地方政府脱离实际,层层加码,造成更多的负效应。

二、健全税收质量考核体系,实行全面质量考核

顺应依法治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现阶段必须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增加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范围,应制定属于税务机关职权范围内,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考核指标,如:增设“征管档案管理合格率”“执法程序规范率”“执法准确率”,变“税务登记率”为“税务登记准确率”和“未登记处罚率”,改“申报率”考核为“申报准确率”及“未申报处罚率”考核。

2.简化考核办法,细化指标口径,规范指标台帐。要对各考核指标的取数口径进一步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以体现一致与公平,同时根据各指标的不同,设计统一的标准化考核指标明细台帐,便于考核时的人为操作,提高考核刚性,考核宜采取日常登记台帐,季度生成指标,年度上级检查的办法。

3.提高各类数据采集与考核指标生成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的指标考核办法,公平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把征管质量考核与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征管方式改革,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方式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税收征管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手工操作的缺陷就是成本高、效率低、税收流失严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税收管理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应加快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探索推行各级征收单位征管数据库的集中,在市(地)范围内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征管数据库,为税务机关异地征收、纳税人异地申报纳税创造条件,从而便于获取和掌握全面、正确的信息,实现正确决策,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水准和质量。同时,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应加快办税和管税手段、方式的改革进程。即与纳税人、金融机构进行了三方计算机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中继线,在有条件的企业中推行了网上办税并对规模较小、不具备网上办税的企业甚至个体纳税人中推行ic卡申报、软盘申报和电话语音办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使企业和个体户只要上网、通过磁卡或拨打办税电话便完成申报、缴税、政策咨询、涉税举报等项事宜,开展多元化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办税极大方便,不仅可简化办税程序,降低办税成本,而且使申报审核、税款征收、受理咨询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实现集中征收,极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效率。

税收行业管理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4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引言

非税收入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笔数量庞大的资金管理项目,也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对非税收入进行科学的收缴管理对于优化当地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1]。从宏观上来看,加强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基础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经过了预算外收支两条线管理到非税收入资金范围的划分,再到非税收入划归预算管理的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政府对于非税收入的管理日渐严格,而这对于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上来看,加强对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入,提高内部管理中资金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加强对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对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扩大,而政府为提高非税收入的管理水平,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增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等[2],以推动我国非税收入逐渐透明化、公开化,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收缴责任,防范、乱收费等现象。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中的问题依旧突出,例如违规收入屡禁不止,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打着行政管理的旗号,巧立名目进行费用收缴,或者依据国家的收缴项目,肆意抬高收缴标准;票据使用的不合理,在收费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记录和凭据,从而导致收缴费用难以进行有效核算,造成了国家资产的流失;财务收支管理不当,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票款分离中缺乏严格细化的规定,从而影响了非税收入使用效率。针对这些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只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非税收入进行管理,才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提高管理效率,进而营造和谐的市场氛围。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对策

1.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法律保障

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在政府宏观管理中,法律手段是市场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立法部门应该推进对非税收入的立法进程,针对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乱收费、肆意提高收费标准的情况进行法律上制约[3],以有效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此外各地地方还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定符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并配合执法部门进行落实,以优化当地非税收入的法律环境。

2.重视预算,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推动非税收入进入预算管理,已经成为提高其收缴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在预算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对常见的收缴项目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预算收入,其次,简化基金项目的预算管理过程,化繁为简,整合预算管理内容;再次,加强对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国有资产收入的配置效率;最后,做好债券管理,利用国家信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公共建设中来,以扩大非税收入规模。

3.落实严格的票据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在票据管理中,首先要集中权力,将票据的管理纳入到财务部门,以保证票据的统一性,规范票据使用;其次要细化票据管理部门的职责,消除商业影响,保证票据管理的安全性,避免出现票据造假的情况;最后,制定票据核算、核销的管理办法,细化管理规则,建立系统的管理模式,以保证票据对非税收入的有效记录与核算,提高收缴管理效率。

4.强化对非税收入收缴的监督

监督是避免非税收入收缴随意性的重要手段,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监督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法律监督,即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征收办法,将收缴项目、收缴标准进行明确,理顺收缴过程,使非税收入做到有法可依;其次,重视外界监督,即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利用官方网站、宣传张贴等形式,对非税收入收缴办法进行详细的解释,以保证公众、媒体的知情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最后,做好内部监督,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完善审计机制,提高对非税收入的核查,以保证收缴管理的公平、有效。

5.加强内部检查,明确法律责任

首先,行政事i单位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利用系统的财会报告,规范监督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法律责任;其次,规范检查办法,逐渐形成以财务部门为主,以价格、监督、审计部门为辅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模式;再次,财务部门要定期向人大报告检查情况;最后,完善收缴责任制,利用系统的量化考核,保证收缴效率。

三、结语

近年来,行政事业部门为提高自身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协调程度,对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制度均有待完善,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应该对非税收入的项目进行科学的核算、申报、审查,提高非税收入的应用效率,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玲.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271.

[2]王忌虚.规范非税票据管理、加强非税收入源头控制初探[J].当代会计,2016,04:67-68.

税收行业管理篇9

【关键词】企业税务管理税收筹划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税收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现代企业对税务管理问题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税务管理是指在遵守国家税法,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以达到少缴纳或递延缴纳税款,从而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税负最小化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税务管理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避税行为,是国家税收政策所允许的,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前预测、协调及安排,做出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有效配置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获取税负与财务收益的最优化配置,达到节税管理目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税务管理应当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种融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内部组织行为,通过依法规范自身业务流程、约束自身涉税行为、优化自身纳税方案等来实现其管理目标。企业加强税务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和纳税意识,降低税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防范税务风险,进行合理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必须采取对策,积极探索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企业税务管理基础工作

税务日常管理工作是整个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是企业获取纳税管理基础信息的来源。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纳税业务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企业重大业务涉税分析制度、税务风险应对措施、税务信息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纳税申报与税款缴纳操作办法、税务档案管理制度等。企业纳税实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管理、税务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扣缴义务、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务等。及时做好日常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申报并足额缴纳税款,正确地进行税务会计核算,严格管理发票以及其他涉税凭证,接受税务检查等常规性的涉税活动,可以使企业的各项涉税行为规范合法,避免罚款和滞纳金,以及大额补税给企业现金流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建立稳定获得税收政策信息的渠道,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动向和各项税收政策,掌握各项税收政策动态及变化,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积极争取税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把握好税收优惠政策,使得税收优惠政策最大化的运用,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控制税务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进行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管理

纳税筹划管理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是税收筹划管理,税收筹划管理是税务管理工作的重心。税收筹划管理是企业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筹划,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以规避涉税风险,减轻税负,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决策与经营活动安排。税收筹划的实质是节税管理,降低企业税金成本,获取纳税收益。企业的税务筹划管理包括:企业科学纳税、企业重要经营活动或重大项目的税负测算、企业纳税方案的优化和选择、企业年度纳税计划的制订、企业税负成本的分析与控制等。税收筹划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在企业投资、筹资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投资选择中的税收筹划应当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和产品的不同所存在的税收负担差异,争取获得税收优惠;企业筹资选择中的税收筹划应当合理选用筹资方式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收筹划,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对存货计价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和坏帐处理中的会计处理,在不同的会计年度内实现不同的所得税,从而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案时应权衡利弊,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用好,充分利用税法对纳税期限的规定、预缴与结算的时间差,合理缴纳税款,以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利息的支出。研究国家的各项税收法规,企业在进行筹划时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制定周密慎重的纳税筹划方案。税收筹划是一种高级节税行为,是受到国家的允许和鼓励的,遵守税收法规,体现税收的政策导向,发挥国家税收调节的经济杠杆作用,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税负,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税务管理需要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税务问题。这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税务管理人员既精通税收业务,通晓税收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税收筹划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及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应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担任税务管理岗位,充分重视与发挥税务管理人员在税收管理中的决策作用。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国家税法相关的政策及税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对自己从事的专业业务做到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及时更新税务知识,追踪国家税收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使他们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又精通企业所在行业的税收政策法规,成为税务管理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同时,加强对企业高层和员工的培训,加强其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学习,了解税务新知识,着重灌输正确的纳税理念,树立全员参与、重视税收成本管理工作的意识。

四、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是纳税主体的税收风险,即指企业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企业税务风险将导致企业多缴、少缴或延迟缴纳税款,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引发补税、罚款的责任,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企业面临的税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税务风险,企业自身制度、流程、会计核算方法及经营方式缺陷等不完善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客观存在,税务风险任何企业都无法完全回避和消除,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来自经营行为、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等环节。企业应制定风险控制流程,按照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税务控制体系内制定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设置好税务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事前做好分析预测、事中做好识别,做到有效防范风险,并做到跟踪监控好税务风险。企业应该积极防范税务风险,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规范企业纳税行为,加强内部稽核管理,完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税务审计检查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税务评估,做好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

五、加强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为目标,是税收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税收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将税务部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监控及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的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最终实现国家税收管理现代化使命的重大变革。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税收管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征管模式的变化,传统手工填写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务登记以及纳税信息获取方式将会被网上申报、网上税务登记、网上报税、网上纳税服务等信息化方式所取代。手工资料信息化的网上申报、网上纳税等将纸质申报表格变成了电子化申报表,电子数据直接输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在税务系统内部实现上下贯通的业务网络体系,可在各级税务机关及同一级别不同部门之间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共享,及时传递各种信息资料,进而使上下级及各地区税务部门之间税收工作相互配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纳税人可获得更多的公开化、透明化、个性化的纳税政策和信息。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过程,同时也是个管理创新过程,将引发税收管理的变革,推动建立与税收管理信息化相适应的人文观念、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只有建立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税收信息化系统,不断解决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新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税收信息化的作用,达到提高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效益。

总之,企业税务管理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税收分配特点,对税收分配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协调,以保证税收职能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税务管理目标是规范企业纳税行为,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投资方向和产品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减轻企业税负成本,有效防范纳税风险,降低税收支出。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做出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通过加强税务管理,可以迅速掌握、正确理解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调节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谈当前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2]韦冬民: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0(12).

[3]于淼:加强企业税务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7).

税收行业管理篇10

关键词:税务管理;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和涉税事项的不断增多,加之我国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使企业的纳税风险越来越大。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份、各个环节。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标。税负成本是企业的外在成本,凡是成本有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通过这种管理,使企业税负成本最低,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通过加强企业的税务管理,可使企业在合法安全经营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从而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积极面对当前税收环境,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减少企业纳税风险并通过一定的税收筹划,实现企业税负成本最低。

一、企业税务管理现状分析

1.税务管理意识淡薄。现在部份企业还没有税务管理的理念,认为缴税是会计的事,会计按会计形成的会计资料计算缴税,税务管理的意识不足。

2.滞后性。投资决策时期或项目开展前期,对相应经营行为的涉税分析不足,往往到事后,纳税行为已发生才关注税收成本。

3.没有专职税务管理人员,税务管理由财务人员兼任,财务人员对税法及税务管理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限,使企业的纳税成本加大,纳税风险出现的几率加大。

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方式趋向多样化,企业的涉税种类及涉税环节增多,企业的纳税问题愈加突出,另一方面,国家税法体系的复杂性,企业潜在的纳税成本和涉税风险上升。为此企业进行有效的税务管理意义更加突出。

二、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意义

1.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成本。企业的税收成本主要包括:一是税收实体成本,即企业依法应缴纳的各项税金;二是税收处罚成本,即企业因纳税不当而交的税收滞纳金和罚款。因此,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可以降低或节约税收实体成本,也可避免税收处罚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强税法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同时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各项税收法规,还要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对税务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要求高,同时增强了企业经营者依法纳税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增强纳税意识,提高涉税风险防范能力。企业的纳税风险主要来源于: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因不能及时、全面掌握税收法规,从而失去运用该税收法规的最佳时机,造成经济损失;二是企业管理人员因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税收法规,受到税务机关处罚,造成经济和名誉损失;三是企业管理人员因不懂得充分运用税收政策技巧,造成经济损失。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企业正确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不断提升,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纳税意识,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

4.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税收作为国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手段,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可以根据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和各项税种的税率差异,进行合理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

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税务管理,实现税务管理目标,其核心主要方法就是进行税收筹划,通过税收筹划,实现企业税负最小化的同时,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总目标服务。

三、加强税务管理,合法进行税收筹划

所谓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它本质上是企业为实现收益最大化对涉及税收的经济事项进行的安排。税收筹划一般应具有合法性、筹划性、目的性、符合政策导向性、普遍性、专业生特征。

1.税收筹划的合法性。税收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施,以法律为界限,不能为了违法意图而进行筹划。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周密考虑每项计划及其实施过程,不能超越法律的规范。若实施了违法的筹划方案,有可能被认为是偷税,将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2.税收筹划的筹划性。税收筹划必须事先规划、设计安排。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多方面的,税收规定也是有针对性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待遇也往往不同,这为企业提供了可选择较低税负决策的机会。如果经营活动已发生,应纳税收已确定而去偷逃税或欠税,都不是税收筹划。

3.税收筹划的目的性。目的性表示企业要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这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择低税负,另一层意思是滞后的纳税时间,通过税收筹划,实现纳税期的推后,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通过税负减轻而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4.税收筹划的普遍性。由于税种的不同,税率的不同,减免及优惠的不同,为企业提供了税收筹划的机会,也决定了税收筹划的普遍性。

5.税收筹划的多变性。由于税收政策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变化,因此税收筹划具有多变性,企业只有随时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相应调整税收筹划,才能使税收筹划合法有效。

6.税收筹划的专业性。税收筹划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税收筹划的参与者应是具备财税、法律、会计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并非普通财会人员都能为之,若税收筹划失败,将演化为避税乃至逃税行为,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加强税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但我们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把握好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的本质区别,及税收筹划的局限性,避免筹划不当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高金平.税收筹划谋略百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