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4:37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1

数列是以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是一列有序的数。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数学数列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数学数列知识点1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n=a1+(n-1)d

n=1时a1=S1

n≥2时an=Sn-Sn-1

an=kn+b(k,b为常数)推导过程:an=dn+a1-d令d=k,a1-d=b则得到an=kn+b

2.等差中项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堪称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arithmeticmean)。

有关系:a=(a+b)÷2

3.前n项和

倒序相加法推导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

=a1+(a1+d)+(a1+2d)+······+[a1+(n-1)d]①

Sn=an+an-1+an-2+······+a1

=an+(an-d)+(an-2d)+······+[an-(n-1)d]②

由①+②得2Sn=(a1+an)+(a1+an)+······+(a1+an)(n个)=n(a1+an)

Sn=n(a1+an)÷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与项数乘积的一半:

Sn=n(a1+an)÷2=na1+n(n-1)d÷2

Sn=dn2÷2+n(a1-d÷2)

亦可得

a1=2sn÷n-an=[sn-n(n-1)d÷2]÷n

an=2sn÷n-a1

有趣的是S2n-1=(2n-1)an,S2n+1=(2n+1)an+1

4.等差数列性质

一、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

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二、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n--

三、若m,n,p,q∈n--,且m+n=p+q,则有am+an=ap+aq

四、对任意的k∈n--,有

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数列。

数学数列知识点2等比数列

1.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

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q’(n-1)(其中首项是a1,公比是q)

an=Sn-S(n-1)(n≥2)

前n项和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a1(1-q’n)/(1-q)=(a1-a1--q’n)/(1-q)(q≠1)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na1

3.等比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an=a1=s1(n=1)

an=sn-s(n-1)(n≥2)

4.等比数列性质

(1)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2)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q、r、p成等比数列,则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指数幂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5)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6)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7)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数学数列知识点3数列的相关概念

1.数列概念

①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定义域和值域上。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其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其中的{1,2,3,…,n}不能省略。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2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1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点击查看: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2奇偶性

注图:(1)为奇函数(2)为偶函数

1.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说明:①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整个定义域而言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一定不是奇(或偶)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是检验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再严格按照奇、偶性的定义经过化简、整理、再与f(x)比较得出结论)

③判断或证明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的根据是定义

2.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

定理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或轴对称图形。

f(x)为奇函数《==》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点(x,y)(-x,-y)

奇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也是单调递增。

偶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单调递减。

3.奇偶函数运算

(1).两个偶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偶函数.

(2).两个奇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奇函数.

(3).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非奇函数与非偶函数.

(4).两个偶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偶函数.

(5).两个奇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偶函数.

(6).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奇函数.

定义域

(高中函数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属于集合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名称定义

函数中,应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

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2)图象法(数形结合),

(3)函数单调性法,

(4)配方法,(5)换元法,(6)反函数法(逆求法),(7)判别式法,(8)复合函数法,(9)三角代换法,(10)基本不等式法等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3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5)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从上面我们对于幂函数的讨论就可以知道,要想使得x能够取整个实数集合为定义域,则只有使得

如图所示为a的不同大小影响函数图形的情况。

可以看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3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3、对数的真数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5、三角函数正切函数y=tanx中x≠kπ+π/2;

6、如果函数是由实际意义确定的解析式,应依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其取值范围。

二、函数的解析式的常用求法:

1、定义法;2、换元法;3、待定系数法;4、函数方程法;5、参数法;6、配方法

三、函数的值域的常用求法:

1、换元法;2、配方法;3、判别式法;4、几何法;5、不等式法;6、单调性法;7、直接法

四、函数的最值的常用求法:

1、配方法;2、换元法;3、不等式法;4、几何法;5、单调性法

五、函数单调性的常用结论:

1、若f(x),g(x)均为某区间上的增(减)函数,则f(x)+g(x)在这个区间上也为增(减)函数

2、若f(x)为增(减)函数,则-f(x)为减(增)函数

3、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f[g(x)]是增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不同,则f[g(x)]是减函数。

4、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5、常用函数的单调性解答:比较大小、求值域、求最值、解不等式、证不等式、作函数图象。

六、函数奇偶性的常用结论:

1、如果一个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则f(0)=0,如果一个函数y=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f(x)=0(反之不成立)

2、两个奇(偶)函数之和(差)为奇(偶)函数;之积(商)为偶函数。

3、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商)为奇函数。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举例方法;抽象

引言

数学课程是我们每一位从学习生涯走过来的人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工具课程,它的学习效果不仅关系着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而且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息息相关,学好数学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以及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一、高中数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学习的四个阶段的数学课程.对于这四个阶段课程的学习,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就整体而言,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再到高中数学,它们的难度在一步步递增,知识从直观变得越来越抽象.下面着重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

1.高中数学具有明显的抽象性

相对于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来讲,高中数学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或者初中数学的时候,老师所讲的知识都是可以用图示直观地展现出来的.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中学习数字的时候,我们可以直观地看见每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不需要我们进行想象,我们只需要努力将它们的样子和次序记住,再掌握一定的数字技巧即可.在初中数学阶段中,数学被分为代数和几何两门课程学习,在学习几何课程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非常的直观.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时候,我们可以直观地看见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而不需要我们任何的想象,可以说抽象性几乎为零.但是高中数学却不是这样的,相对于小初中数学来讲,抽象性是高中数学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我们是不能通过眼睛的观察直接得出的,而是必须在脑海里进行一定的构思和想象,利用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来学习高中数学.例如,在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立体几何部分的时候,以正方体为例,立体几何的六个面不可能同时在二维的黑板上被展现出来,这时我们必须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将正方体的六个面在脑海中想象出来,作为辅助帮助学生进行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

2.高中数学的难度较大

高中数学的学习最终要接受高考的检阅,高考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选拔性考试,考试试题在难度上比较大,所以相应的高中数学知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人,他们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成绩一直全班名列前茅,但是到了高中数学成绩却一落千丈,甚至坠入无底深渊,从此跟不上数学的教学进度,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现象就是由高中数学的难度大而导致的.在小学和初中的数学过程中,知识相对来说难度较低,也不需要学生过多地进行想象理解,但是到了高中以后,任何一道题目的解答,都需要进行想象,难度也比较大,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努力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才能将高中数学课程学好.

3.高中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实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讲,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高中数学又或者是初中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高中数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小学数学或者初中数学中,这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仅仅体现在日常的新课程学习过程中,而在考试试卷中出现得非常少,它们只是将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的基础而已;在高中数学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体现在日常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而且在高中数学考试中体现得也非常多,在高中数学考试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必须由已知的知识信息通过转化推理推算出未知的信息,而且很多的高中数学题目仅仅依靠一次推理是做不出来的,而必须经过两次或者三次,在推理的过程中,只要一个知识点存在漏洞,整道题目将会没有答案.

4.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初中数学来讲具有严密性

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比较严密的课程,逻辑思维和正确的推理是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工具.但是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初中数学来讲更加严密,在小学数学或者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数学知识或者解题技巧相对比较欠缺,如果按照正常的数学思维去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甚至还会使学生混淆不清,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推理是不严密的,而这种不严密性会随着我们数学学习阶段的不断转变一一被化解.高中数学的学习相对来讲就要严密得多,因为有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再加上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增长起来的理解能力,使得高中生能够对严密的数学推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

二、高中数学举例教学方法的策略

1.重视对高中数学抽象知识的举例讲解

高中知识相对于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而言更加抽象,这一点大家都不否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中数学知识点都是抽象性比较强,也有的知识点是直观地可以让学生看见或者理解的,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对于那些抽象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讲解,而对那些非常直观的知识点老师只需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即可.而对于抽象性问题的教学,利用举例的方法是最合适的,举例的方法可以将本来抽象的方法具体化,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知识点的时候,以长方体为例,在二维的黑板上我们不能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全部直观地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长方体实物作为课堂道具来辅助老师进行长方体的教学,也可以就地取材,例如利用长方体的黑板擦作为道具等等.利用举例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和内容.

2.加强高中数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的举例教学

高中数学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而有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有非常微妙的关系,利用单纯的数学逻辑进行推理很难让大部分学生深刻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高中生以生活中的事物为载体来正确理解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在以后的知识学习或者考题解答的过程中灵活地在两个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

3.高中数学举例教学要具有一定的严密性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密性非常强的学科,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与初中数学来讲严密性更强,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知识点的教学还是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而采取的教学方法都有具有一定的严密性.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举例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应用举例的办法帮助高中生理解知识点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必须做到恰到好处,首先不能是不健康的例子或者是不适合高中生了解的例子,而且所举的例子还必须与所要表达的知识点的意思高度相似,避免学生在以老师所举的例子为载体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时,理解出现偏差,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带.

4.高中数学举例教学要坚持简洁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举例子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知道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大都比较繁琐复杂,特别是在两个知识点之间进行相互联系的时候.虽然高中数学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繁琐,但是,我们在利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必须坚持简洁性原则,尽量利用最简单易懂的例子将问题解释清楚,而且所举的例子要尽量地贴合实际,便于高中生进行深入理解,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深入浅出.

三、结语

高中数学的抽象性比较强,而且相对而言难度较高,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具有很好的严密性等等,这些特点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难以对知识点进行彻底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采用举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高中数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通过举例教学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效地提高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效率,为以后学习更加抽象、复杂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5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知识体系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相对初中阶段难度要高一些,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的也要偏高一些。提高高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单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较为盲目的,因此,教师要通过高中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在数学方面以及其他科目方面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教师在开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概念,其次是了解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的相关因素,只有明确这两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1.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学科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发现数学问题切入点等一系列数学能力的综合。具体来讲,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会的解题方法、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面对数学题目准确找到切入点等一系列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一方面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化、熟练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重点引导。

2.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

(1)数学知识体系的健全程度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首先受到学生在高中数学方面知识体系健全程度的影响。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水平以及数学知识体系健全的程度是决定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只有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完善数学知识体系,才可以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数学知识体系方面的健全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生了解数学问题中每一个条件所代表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给出二次函数的判别式?驻>0时,学生就应该立即明白这个条件的含义。

(2)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水平

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水平。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具体化为应用方法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指学生只记住知识点、了解知识点所代表的含义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完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教学提高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对高中数学知识点进行细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易混淆、易错用、易忘记的知识进行细分、整理,帮助学生准确记忆,从而织密学生的数学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2.通过有代表性的练习,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水平

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应用解题方面的锻炼,即,教师要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督促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通过高频率的训练使学生对题目中重点知识点的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激发学生不断地发散数学思维,开创数学解题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通过高频率的交流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数学科目教学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的现状,明确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从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水平以及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6

(一)学习目标

高中学生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能够在高考过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数学学习都是围绕题海战术来展开的。在学习过程当中高中学生只要不断的加强练习,提升自身的答题水平就可以了,对于数学体系并不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和认识。但是大学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过是有效提升学生大学高数思维和实际作用能力的途径而已。因此大学数学很多时候都不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约束,只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往往会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实际的数学学习进度,总是落后于书本的进度。这就导致了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能够掌握知识点,然后运用知识点完成数学解题,并在老师的督导之下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即可。而在学学数学时,面对系统化的大量数学知识和十分快速的课程进程,学生很难在当堂课上完全掌握和理解。另外大学老师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很少会组织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果不能及时的转变学习方法,将会远远落后于数学课程教学进度之后。

(三)知识结构

高中阶段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和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较为适中的,例如概率、集合、函数等的理论推导,所涉及的内涵学习都是相对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但是,在大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高等数学,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概念的内涵要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另外大学数学教材当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学符号,文字讲解部分相对减少,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二、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点

(一)学习内容的衔接

在学学数学时,学生可以尽可能的精简那些在高中数学当中出现过,并且深入的学习过的内容,通过自身的掌握程度对该部分知识进行筛选,然后对于新增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在高中学习阶段出现过部分程度较深,学习难度较强的知识,在学习时往往会一带而过。而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就必须重点学习这部分涉及或者删除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转换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脱节的问题。大学数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大学数学知识和高中数学有机结合,合理的利用高中数学这个有利的辅助工具,有效的提升大学数学学习效率。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高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大学的数学学习,则是对高中数学的深度广度的科学延伸。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数学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赶上大学数学的教学进度。因此我们学生学学数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能在活学活用的过程当中吸收当代数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多进行数学相关知识点的开放性学习探究。

三、对于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转换

数学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知识点时,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相关知识。而在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数学知识体系的严谨性、抽象性大幅增加。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想要在课堂上就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就需要事先进行预习。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过的高中数学知识,然后在借助多媒体设备查询相关内容,以便于能尽快找出学习存在的困惑。然后在课堂上重点进行难以掌握的部分的知识点,并将难点和重点记录下来,便于课后进行深层次的钻研、巩固,以便于提升大学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四、对于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转换的展望

大学数学可以说是我们高中学生即将要接触的新领域,但是大学数学的学习却也不是完全脱离高中数学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握好学习方法的衔接点,在高中数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和延伸知识。在学学数学时,不仅要要擅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要能通过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注重大学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大学基础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积极的进行大学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创意的,从而逐出的养成全新的数学逻辑。

五、结论

高中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即将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这个转换阶段,高中学生必须能够尽快的适应高中和大学的数学学习内容的转变,以便于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学学数学。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学学数学,能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以便于为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数学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都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将要步入大学的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是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但在实际的学习方法转换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较多的高中学生无法顺利的转变学习方法,从而使得数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尽快的根据大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寻找衔接点,快速的适应大学数学学习,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大学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作者:张嘉芮单位:河北衡水中学

参考文献:

[1]李达伟.关注差异调整策略———引导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5,(11):72-74.

[2]葛琦,侯成敏.高中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衔接的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156-157.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运用;提升;具体措施

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主要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展开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并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等。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提出,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集中在数学应用方面,即教师要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运用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优化教师的教学。

一、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概述

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具体是指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在认识和了解数学科目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并建立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在这些基础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体系或网络来具体应用到数学问题上,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大小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大小,直接代表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够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更高一层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中不断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数学知识卡壳点,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将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知识网络的漏洞,不断进行弥补,从而织密学生的知识网络,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2.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尝试将数学知识、数学运算结合起来应用到数学应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运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不断寻找最简便的运算方式。

3.为学生未来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是作为学生的必须科目来开展教学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未来一系列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才能够有益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通过教学来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1.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搞明白数学的知识结构,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不断开展总结,将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系统联系起来,进行一定的梳理,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有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2.对同一类型题目进行分析比对,引导学生攻克细节

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不断练习,纠错以及总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分析比对,对比这些题目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具体应用了哪些知识点,怎么应用等,还要分析题目之间的不同点,将这些不同点进行细分,了解各个不同点所引起的解决问题方式的区别,从而引导学生攻克细节。

3.丰富教学模式,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丰富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能集中注意力,另外,丰富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在改革的要求下也不断发展变化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题目中所涉及的具体知识运用方式方法,并对不同题目中间细节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攻克知识细节。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丰富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方面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从而优化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提高数学科目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8

一、数学语言上的差异

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表达.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比如,集合描述、简易逻辑语言、函数图像语言、空间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不等式、导数等.针对这些不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经常提醒学生把在初中数学学过的知识与高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跟学生讲清楚初中学的只是直线和圆的最基础的知识,而高中要引入利用弦长公式计算某些线段的长度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利用初中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加以讲解.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找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上课时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数学思维方法大不相同.初中阶段,教师总是为学生将各种题型进行归纳统一.如,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因式分解的方法等.因此,初中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型的、便于操作的思维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有:数形结合、倒顺相辅、动静结合、以简化繁等.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得很多高中生感到不适应.如,初中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在初中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去利用代入消元法或者加减消元法解出方程组的解,没要求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法来解题及验证解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到了高中,要求学生除了会解方程组外,还要求学生把方程组的解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联系起来,得出结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实际上就是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又如,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局限于平面几何题目的证明,知识逻辑关系方面的联系较少,对学生的运算要求不是很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高中阶段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内容的差异

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与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相比,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很多;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要学习掌握知识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各种辅助练习、课外练习明显增多了;学生自己用来消化知识的时间相应的减少了.初中知识的独立性较大,便于学生记忆,又适合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然而高中数学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集合、指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等),学生往往是一个知识点刚稍微有所理解,马上又要去学新的知识.因此,注意它们每部分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成了高中生学好数学必须花较多时间去整理的着力点.

高中数学知识在深度、广度方面比初中数学的要求要高得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解题方法新颖、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没讲,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学生必然跟不上高中阶段学习的要求.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9

关键词:类比推理;高中数学;应用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自主”逐步成为新时期高中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高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其主张打破传统高中生过度依赖教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和探究有关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增学习效果。而类比推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值得高中生自主学习和掌握。因此,对于类比推理在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巧用类比推理,整合分散知识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量比较大,且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分散存在的。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没有系统地整合这些分散的数学知识,或者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学习,势必无法确保所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很容易混淆所学的有关数学知识点。实际上,高中数学学科各章节的数学知识点并非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所以为了提升数学学习效果,必须要加强这些分散的数学知识的整合力度,在充分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去整合和消化这些数学知识。但是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可以选用类比推理方法,对有关的高中数学学科知识进行细致划分和归类处理,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处理和分析有关的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如果死记硬背有关的数学知识,那么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通过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思想,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向量”这部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高中生常常将空间向量、平面向量以及共线向量等相关数学概念混淆,更无法充分把握这些向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会影响实际学习的效果。而此时,如果在学习该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合理引入类比推理数学思想,那么高中生就可以在灵活掌握共线向量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该部分数学知识推广到平面向量部分知识学习中,进而可以推广到空间向量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来,从而借助环环推进的学习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这些相关向量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为灵活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扎实基础。

二、巧用类比推理,开展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和普及,传统被动的知识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高中生学习的需求。为了满足新时期高中数学学习需求,高中生必须要增强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自主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此时可以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数学思想来开展数学知识学习,那么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有助于高中生自主观察和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大大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高中生已经学习过等差数列方面的数学知识,此时可以借助类比推理数学思想来自学该部分的数学知识。通过类比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二者的定义、数学表示、通项公式以及公式推理方法等数学知识来归纳和总结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此一来,通过该种类比推理方式,可以帮助高中生充分认识到等比数列的特殊性,即其中任意一项和公比均不可为零,有助于使高中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可以提高高中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巧用类比推理,深化解题思想

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借助类比推理数学思想来整合数学知识和开展自主学习之外,同样可以借其来深化解题思想,这不仅有助于高中生提升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深化对于有关数学解题思想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数学问题求解的过程中,高中生需要注意借助类比推理数学思想来合理对比有关的解题要点,明确不同数学问题求解的异同点,以便可以快速找到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突破点和解题方法,从而可以不断提升解题能力,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有关数学知识。

总之,类比推理思想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高中生通过对比各种数学知识来更好地整合和掌握数学知识,尤其是可以将某些繁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将大大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终结性章节;教学;思考

中国分类号:G633.6

数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无终结可言,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来说,数学知识却有终结性的章节,终结性章节一般出现在九年级。纵观新旧教材,对比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各版本的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按数学知识本身的同化和顺应呈螺旋式上升编排,初中学生在校仅有三、四年,知识上升到一定程度,即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后,都有一个终结性的章节。相关的知识会在这些章节归统和交融,对初中数学知识终结性章节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知识组块的整体把握和知识系统性的形成,呈点状分布在七、八年级的相关知识,必须在这些章节被串起来连成线、组成片、结成网,形成体系,实现知识建构,才能最终形成能力,作用于后续学习和今后的生产生活。因此,终结性章节的教学与起始章节和中间章节的教学是有区别的,不仅要重视新知,盘活旧知,还要启迪未知,联合他知,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智慧的高度发展。

一、重视新知,把握核心点

数学教材每个章节,甚至每个课时都有核心知识,这里的所谓核心知识并非神秘知识,而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对后续学习的其他章节或科目有重大的关联和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些章节新知的教学仍然是重点,既然是终结性章节,对新知识的教学也应该有新的视角。首先数学学科的视角,对概念、定理和性质必须深刻揭示其内涵,全面阐述其外延,对公式必须全面把握结构特点、适用范围、成立条件并能正确运用;还要用所学旧知识对相关的新知识作出解释和用新知反观旧知。如:在进行图形全等变换的终结性章节《旋转》的教学时,不仅应全面归纳总结旋转的性质:(1)旋转前后的图形是全等形;(2)旋转前后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相等;(3)旋转前后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还要重新解释旋转角---旋转前后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夹角(教材给出旋转定义时是用描述性的语言定义旋转角的,不利用学生把握旋转角的本质),用旧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释旋转中心,就是旋转前后对应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操作实验得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特点后,还应该用新知识再看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是因为同一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上的对应点横、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同一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两个交点关于原点对称,(如图);其次是教的视角,教师要从

宏观上认识知识组块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个概念与命题

的作用,把每个概念与命题放到整个知识组块,甚至整个

学段通篇考虑:组块呈现的静态知识隐藏什么思想方法?

蕴涵什么情感因素?知识的衔接如何?关联度有多大?

后续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加深还是应用?等;第三是

学的视角,从学生学的视角看待组块知识,要认真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新

知潜在的认知水平,教师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他应该看到学生的情况,应当努力去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指出一个步骤,而这正是学生自己原本应想到的。”教师需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基础,从学生的认识逻辑来挖掘教材,使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第四是考的视角,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从命题者的视角,从考的角度来处理终结性章节的教学,教师在处理组块知识时不能脱离中考,这是中国目前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师生陷入“题海”。

二、盘活旧知,找准连接点

数学终结性章节的教学承载有复习旧知、整合旧知、深化旧知的任务。通过这些章节的教学要把组块内的知识进行整合,找准连接点,把相关知识串起来连成线、构成片、结成网,形成体系,实现知识建构,让组块知识以整体、系统的信息方式储存在学生头脑中。当然,这些工作都必须以重要概念通透,通性通法熟练为前提。如方程的终结性章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解法是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降次”思想又是解法的核心思想,通过开方“降次”和因式分解“降次”。方程章节遍布初中各年级,是整个初中数学的核心章节,那么这些章节靠什么连接呢?教学中抓住这一关键点和连接点,可让学生弄清解方程的本质,防止在解法上迷失方向,今后在解方程时也就不会局限在教材介绍的解法上,他可以有达到目的的其他方法,即使是自己从没有见过的“多元”或“高次”方程,至少他知道应从哪个方向去思考。因此,初中数学终结性章节的教学,必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接点,将分散在各年级的知识连接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结构,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和驾驭知识。

三、启迪未知,触及生长点

初中是打基础的学段,除了传授给学生今后生产生活必备的知识,培养基本的技能外,还必须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这是初中教学神圣的使命。初中数学是为高中乃至大学数学打基础的,高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初中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初中终结性章节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是:触及初中知识的生长点,启迪未知,为高中教学对接这些生长点作些必要的准备,以达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如《二次函数》的教学,为巩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给高中不等式的教学打基础,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1)所示,则不等式ax2+bx+c-2时,x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还可以作些变式,如:直线y=x-1与抛物线y=-x2-2x+3在同一坐标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不等式x-1>-x2-2x+3的解集为____。

这两个问题既是对函数图象及性质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

巩固,同时又开启高中知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在知识提前铺垫,

在方法上加以暗示,可谓一举多得。

在终结性章节的教学中这类问题不能少,要通过这类问题来启迪未知,让学生看到本知识对今后学习影响,看到本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初中数学终结性章节的教学,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它应该是整体化的构建和系统性的梳理,它应该是已有知识的整合和新知的开篇,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美]乔治.波利亚.怎样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