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十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十篇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3:35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体现农村中小学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促进农村中小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适应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新策略,许多农村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情况,吉林省临江市教育局组成调研组,对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其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反思,相信会对农村中小学具有极积的普遍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与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市有8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大多数中小学的校本课程采取了以学科加特长发展为主的形式。有40%左右的中小学自编了校本课程的教材,相当多的学校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属性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个别中小学正着手对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进行研究,其中花山中心校的《农村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全市许多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密切结合了当地的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花山中心校的经验有较强的典型性。该校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特点的“三小三贴近”(小调查、小论文、小发明,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地域)主题系列探究活动。这一活动的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实践先行”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多渠道的获得知识、技能,并通过这一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和专业水平。这一活动包括以下内容:花山的传说故事、自然风景、交通状况、建筑设计、特产、致富项目、环境保护、开发建设等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农村初中把“绿色证书”(即“农民技术”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课程密切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用性较强。例如,花山镇中学,根据本地发展庭院经济的要求开设了《绿叶类山菜栽培技术》、《测土施肥》、《温室栽培》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教育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起到很大作用。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研究学生、研究农村的生产与生活,了解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并据此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编写有关教材。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了提升,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调查显示,我市农村中学80%以上以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校本课程这块平台上,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新激发了学习上进的信心。这些学生的进步,得到了教师的赞许和家长的认可。究其变化的发展原因,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这些学校校本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二是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及其有关活动使学生们站到了同一个起点,他们不再有过去的学业优劣之分,个人的努力和成绩能够得以显现和肯定。中小学生从校本课程中体会到成功与自信,为他们的转变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是农村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然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农村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尽善尽美,其不完善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校本课程的课时常被挤占。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本课程由于课时少,又不是上级抽测科目,往往不受重视。在这些学校中,校本课程的课时经常被国家课程占用,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只是课程计划中的一个概念。

其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很差,教师结构不合理,开设校本课程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绿色证书”的教育需要一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专业化的任课教师和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课程,对于许多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这些条件都是难以实现的。

其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初中,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少量校本课程,在初三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校本课程了。有近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国家课程成绩是上级评价教师的标准,校本课程在中考中根本得不到体现,搞校本课程开发出力不讨好,划不来。

其四,大多数农村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意义不甚了解。他们之所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他们很少有人以学校、学生乃至教师自身发展角度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更不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往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同于知识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重形式轻过程,形式单一,资源不足,选择性也很差,效果不甚理想。

总之,农村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严重不足。这些不足和缺陷,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课程的活力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地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教育与课程发展的规律,研究与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出多样化并具有选择性的校本课程,这应当成为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着眼点。也是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最主要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以及普通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程之间“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层皮”现象。要把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和为“三农”服务要求,统一于农村中小学课程,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育统一于农村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这是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根本之策。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开发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后,学校和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都身处不利条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他们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只有建立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保护制度,赋予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中的权利,才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引导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地开发具有本地农村特点、适合于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同时要鼓励教师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大胆地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查和改编,以实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我市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农村教师;立体化;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学校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凸显出来。主要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乏课改的内驱力,教师缺少专业支持等。[1]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适应不了课改深层次的要求。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结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合一,以研促教。

一、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理论和专业人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性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目的。教学是教师从事的主要工作,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有效策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现实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产生需要,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此意义下,校本教研便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途径。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必须立足开展校本教研

教育部的评估报告显示:经费投入不足“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经费支持方面,第一批部级实验经费基本可以保证,当实验范围扩大时,省级以下的实验区课改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个别实验区地方财政甚至对课改工作没有投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1]部级和省级实验结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进入常态以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经费投入也许更难保证。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制的运行,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资金紧张和短缺使得学校很难抽出专用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进修与学习,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不得不立足于本地区和本校来进行。

(二)工学矛盾突出,“走出去”很难

师资紧缺、岗位缺编、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委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进修,所空岗位无人顶岗,聘请代课教师又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即便能够外出培训学习,接受的主要内容也多为理论性和观念性的,脱离教学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仅教师对此类培训积极性不高,学校一般也不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教师“走出去”很难。

(三)“请进来”不是长久之计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聘请专家讲学,在关键时期予以点拨,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只能偶尔为之,绝非长久之计。除了支付专家讲学费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专家对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有限。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需要本土专家,需要自己的专业引领队伍。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向高校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学习与发展途径不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农村学校较少使用“请专家到校作报告、送教师外出培训”等方式。农村教师较常用的学习发展途径依次主要有:第一,反思,90%的教师认为这是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第二,自学;第三,同本校教师交流,通过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或者说“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自救”的现实选择。[2]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一)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

校本教研为教师、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搭建了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逐步实现校本教研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就新课程改革而言,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如下几种。

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员、科研人员与学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3]以结对形成校本教研“流动站”的新形式,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亦被称为US联合体)。[4]构成双方是大学的专业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新课改、促进新课改发展、实现参与双方双赢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研究共同体──立体化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1.建立农村学校与高校的研究共同体

这种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设计“科研兴校”,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案;建立科研兴校和校本教师培训的相关组织和制度;每个基地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引导全校教师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教育专家作教育科学和科研辅导报告,并对每个子课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校本教研为主要行动研究,以与高校合作研究模式为主,以高校支持模式和学校独立模式为辅,通过教师的行动、培训和研究过程的联结,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通过校与校间的交流,教师互换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等。

2.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的合作机制

制度是对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一种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应对这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些共识和认同也同时为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一种持续性的动力来源。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学校、教师在相互的经验交流分享过程中,形成对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的共同感悟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农村学校为参与主体;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以“会”引“家”,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交流。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应该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以与高校成立共同体为轴心,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根本所在。这种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落实教育部和省、县“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施意见;解决自课改以来,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及教师素质不同,在不同学校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实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农村地区合点并校后,学校布局改变及数量减少的形势变化,结合过去联片教研、结对子、送教下乡及送研下乡等活动的成功经验,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地区及各个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放式、流动性的校本教研,达到农村各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发生场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课堂教学旨在体验文化共同体的创造,课堂教学是集体文化的传递与创造的过程。[5]因此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筛选,进而确立研究课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6]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校本教研对象的授课教师与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共同从事着“文化实践的参与”。[5]他们在参与中对话,在对话中参与分享,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课例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块”和对教师教学发生过程的一种“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现实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对“校本”概念的一种重要诠释,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4.专业引领,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开展面临来自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困难,在观念上给予引导,并给予“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已成为农村地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迫切需求。“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的主体主要来自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专业引领”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既是“引领”的主要对象,又是“引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般来说,“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引领”对象的需要来进行。因此,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情景性”指的是“专业引领”与教学的“真实场景”相连接,或者说“引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教学的“真实场景”之中,而“交互性”则强调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显然,“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它有利于农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但是,在校本教研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1]等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下,以高师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群体已开始走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这无疑为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的良好机遇。

5.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活动平台

校本教研的开展要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但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而言,由于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在解决诸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时,往往缺乏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识,而且对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所具有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即使在专业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也可能难以持久。以科研课题为主线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时的成功体验,无疑是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平台。

6.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

建立评选和竞争机制,鼓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周边、联片发展、整体推动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县级教育行政层面评选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主要条件可以包括:学校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对区域性的校本教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校长及领导班子专业能力强,立足于本校培养骨干教师,且成效明显,校本教研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果;学校业务研究的氛围浓厚,学校在课改开放展示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7.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保障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以下责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健全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建设,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组织、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问题能及时得到研究,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与校外同行(教师、教研人员、研究者等)保持经常联系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使校本教研活动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即每周利用两个晚上,每两周利用一个半天时间,把实验教师集中在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乡镇中心校可以根据实际,以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必须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建立县级奖惩机制。教育局根据构建立体化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制订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标准及要求,增加年终考核中教研分值的权重;根据活动方式颁发各项证书;每学期对各乡镇中心校、各普通学校进行全面考评;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进行重奖,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照顾。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的调查显示:98.9%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并且所有教师都认为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学有程度不等的帮助,其中64.2%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31.8%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只有3.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少。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作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正在部分地区推行和实施。但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许多其他因素,如时间、经费、技术设备、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因素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边缘性”问题,如校本教研经费不足,自筹经费进行研究的比例过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时间投入不足;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技术、设备准备不足;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这些边缘性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目的的实现,是校本教研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5):1823.

[2]杨磊.农村课改的问题与出路[n].教育时报,2005-07-06.

[3]周洪宇.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4):4352.

[4]王长青,等.新课程校本教研[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27.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校本研修;内需性;主题性;整体性;课程性

师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提升师资专业素养整体水平的基本途径是校本研修。目前,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尽管在管理上大多提出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等要求,却依然普遍存在着形式上有保证、举措上欠落实、成效上不明显的现象。为了找到有效改变农村小学校本研修困境的对策,我们就“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现状”对4所学校242名教师开展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着力找出造成校本研修实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一、动力:校本研修的主体缺乏内需性驱动

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作是劳心的,一方面,社会需求、自我要求、家长期求、学生偏求等因素的特殊性使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在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欠佳等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是忙碌的,广大教师普遍感觉时间不够、心力交瘁(占90.5%),久而久之,逐渐滋生职业倦怠,从而把校本研修这样一种团队协作、同伴互助式的业务研讨看成了“要我学”“逼我改”的“形式主义”,一定的抵触情绪油然而生(占17.8%)。特别要看到的是,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属于埋头苦干型,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课外辅导上,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占40.1%),因此,把“自己尽力”看成了教学的最佳状态,通过校本研修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严重缺失。

我认为,教师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如果对校本研修没有内在的强烈要求,仅靠外在的制度约束是很难产生实质性改变的。所以,第一要务是从理念入手,让广大教师主动做到自我审视,寻找差距;转换观念,积极进取;践行研修,着力提升。

二、目标:校本研修的内容缺乏主题性引领

调查显示,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缺乏明确的方向,研修主题经常变换(占38%)。我认为,正是这种状态,使得教师往往因无所适从产生随波逐流或者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弱化了对校本研修原有的期待,也降低了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热情。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因此,校本研修在内容选择上首先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凸显本土性,这是校本研修的根基和土壤。同时,应该正确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时代性,这是校本研修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寻找切入点,才能找到符合校本实际的研修主题和内容。主题一旦确定,就应该在校本研修中持之以恒,紧扣主题,抓住主线,深入展开,不断提档,让教师真正有收获,有发展,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以生为本,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方向,也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主题之一。但是,这样的研修主题必须在校本研修本土性基础上找到最佳切入点。通过集体研讨,我校教师普遍认为,要实践“以生为本,学会学习”的课堂,首先要在备课中把握教学目标,其次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不管是教学目标的把握,还是自主学习机会的创设,关键的载体就是要有“好的问题”。只有把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中,才会有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只有把机会留在问题的探究讨论中,才会有真正的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们选择了以“‘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为载体,凸显主题,形成“聚焦”,确保校本研修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从而实现“点”的有效突破,累积研修成效。

三、机制:校本研修的过程缺乏整体性统筹

校本研修的常规阵地有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此外还有学科共同体、师徒结对等等,为什么这么多的组织形式却不仅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而且从集约角度看,还产生了抵冲性的负面效应?调查显示,校本研修形式越多,研究点就越多,深入研究就越少,研究精力就越分散,研究成果就越难显现。这样的现状在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占85.5%)。

笔者的管理实践经验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这些组织形式之间的整体性统筹。(1)要明确学校的阶段性研修主题,并以“课题”为统领;(2)教研组、备课组要紧扣学校的主打课题开展活动。例如,我校围绕“教学内容问题化”这个一级课题,通过备课组活动,重在研讨如何创设、选择“好问题”,以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教研组活动,着力从策略层面探究如何落实、拓展“好问题”;(3)共同体、师徒结对等活动,应该是对教研组、备课组的研究内容作更深层次的研讨和细化。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校本研修形式再多,也能做到思路清晰,重心明确,有条不紊。

总之,只有明确主题,贯彻主线,并寻求多种形式的有机整合,才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才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相应的“聚焦点”上;只有通过“聚焦点”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突破,才能使教师体会到团队研修的价值,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只有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使多种形式的研修走向深入,走向本质。因此,在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的过程性管理上,特别需要通过整体性统筹,构建更加合理的新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链,从而克服弱势,产生1+1>2的效应。

四、载体:校本研修的成果缺乏课程性构建

从校本研修的对象来看,直接成果是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但从校本研修的直接目标来讲,终端成果是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因此,校本研修的成果,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完善,而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过程性研究,其本质就是课程的开发、实施、调整和再开发、再实施、再调整。因此,校本研修要取得丰硕成果,就必须在课程性构建上下功夫。

但就目前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来看,恰恰忽略了研修成果的课程性(占55.4%)。所以,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在校本研修的规划中,必须落实研修成果的积累以及呈现方式。为此,我校基于最有价值的校本研修成果呈现方式之一是课程性资源库建设的理念。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备课研究,实现对课程的第二次开发,有效构建起优质高效、动态发展的“教学内容问题化”备课资源库;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互动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比较科学的自主学习形态,建立“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资源库;通过“阳光银行”实践平台,创设、开展校本化的特色教育活动,并逐步积累、形成我校“阳光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1-0095-04

theResearchoverviewonRuralSchoolSportpedagogyinChina

JianGJianqiang,CHaiGuorong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Bymeansofliteraturereview,datamathematicalstatisticsandlogicanalysismethodthisthesishasanalyzedthesitua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thesportpedagogyabouttheruralschoolsinChina.Fromtheanalysis,theresultisthat:thenumbersofdissertationresearchisincreasedyearbyyearaboutChina’ssportpedagogyinruralschools,speciallyoverthepastdecadeithasbeendevelopedmorerapidly;ingeneralthenumberofstudiesandqualityofphysicaleducationinruralareascannotmeettheactualneedsofitsdevelopment;theresearchperspectiveissingle;theresearchdegreeisnotenoughindepthaboutthevariousaspectsofsportpedagogyinruralareas;thecriticalresearchmethodsaremore,buttheaspectofhowtoheritageandcarryforwardtheoutstandingachievementsisfew;Researchmethodsissingle,moststudiesuseda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whilethecasestudies,experimentalresearch,historicalresearchisfewer.accordingtotheshortcomingsinsomeofChina’sruralschoolsinsportpedagogyresearchthethesestriestolookforwardtothefutureofChina’sruralsportpedagogyresearch,andhopetoprovidereferenceforthefuturestudy.

Keywords:China;Ruralschools;Sportpedagogy;overview

上世纪50年代同志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说:“体育工作是管六亿人的大事”;80年代邓小平同志号召“发展体育运动、为国争光”,还说:“体育工作要从娃娃抓起”。90年代同志号召“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明确提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12亿人的体质。2007年7月1日总书记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支持。“阳光体育”发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这些倡导都在阐释体育给予人们的无限魅力。而体育教学正是这些环节中的源头活水,如何保证这潭活水的清澈,如何确保这支活水能源远流长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去深度研究。

本研究主要以CnKi网络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主题“农村学校体育”在CnKi期刊网搜索:截止2009年9月共有856篇文献,二次检索主题“体育教学”有186篇;另外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以主题“农村学校体育”检索结果:从2002年4月到2009年8月共有记录285条,二次检索“体育教学”有30条记录。对搜集的期刊文献从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类作综述分析,首先从总体研究水平来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类与现状类的研究;其次从对体育教学各构成要素的研究方面来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重点主要是关于体育教师、学生、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

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总体状况

1.1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十年来发展更为迅速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近十年的发展尤为迅速。从2001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到2006年阳光体育工程的启动和2007年中央7号文件的,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大大超过了前期所发表的论文总和,占了整个领域的70.8%。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专著主要有:曲宗湖[1]等1999年出版的《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续)――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在2004年又出版了《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专著[3];2005年龚建音[4]在《福建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中对福建省各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其中的实例列举针对许多现实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1.2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的基本情况

图2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各教学要素在历年所占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现状、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等几个方面。近十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各方面的研究明显高于前些年,特别是近五年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是大家最关注的,而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此外,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类的研究也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重点。

2研究集中的重点及成果

2.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类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早在1989年,张海红等[5]针对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提出:班主任代体育课能解决当前体育师资奇缺的问题、乡镇配备专职体育辅导员是解决农村小学缺乏体育组织领导的措施、更新农村小学体育教材可以解决班主任无章可循的难题、因陋就简,自力更生是解决场地设备缺乏的出路。可见,针对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诸多问题,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期就提出了许多现实可行的措施,只是改革的成效总是让大家感到困惑,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能否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阻碍?想到能否做到?人们在追求什么?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王涛[6]在2000年从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对体育教学要求、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教学,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课堂教学组织要“节省化”和“聚散化”,教学方法应有实用性的改革思路;徐欣,康新斌[7]在2005年就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中心,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汪晓赞,季浏,金燕[8]在2007年对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后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积极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针对教学场地器材、经费保障、领导支持、培训与交流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的建议;刘凯[9]在2009年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体育健康课课程改革中提出,农村学校体育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得从当前实际出发,全面更新体育理论思想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体育教学改革。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伴随着走来了这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入,提出的改革思路也不断创新。重温这些研究成果,现在看来依然十分重要。

2.2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类的研究

此类研究对各地区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比较多。李华生,杨进,周绍忠[10]在1998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学生暑假返乡之机年对中南6省部分乡镇中心小学的体育师资状况、体育课上课形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器材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三缺两差一低”(体育师资缺、体育经费缺、场地器材缺;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认识差、贯彻落实“两个条例”的措施差;体育课开课率低)的结论;王德平,任保莲,周天跃[11]在2001年对甘肃省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实证研究,认为“无体育师资”、“无体育经费”和“缺乏体育器材”是农村地区中小学不能开设体育课的重要原因;2001年范国梁[12]对湖南湘西地区62所乡镇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执行情况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政策倾斜和“支教”措施能够缓解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和教学条件差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丰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论;2007年王仕虎[13]为了解希望小学二十年来体育教学发展状况,调查了六安市14所希望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得出希望小学体育教学总体落后城市小学,与乡镇小学相当,优于农村小学的结论。

好的政策往往能鼓舞人心,关键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体育教学这一领域来,社办力量如何借助,靠政策、靠民意、还是靠学校自己呢?哪一种方式会更好呢?面对诸如“三缺两差一低”这种现状,而不应只是呼吁,如何因地制学、化腐朽为神奇显得更为重要。比如说:农村学校体育书本教材缺乏是一个普遍问题,而少部分有体育教材的农村地区却存在不去利用这些教材的情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该注重开发以后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对象不应单单指向农村的农民,重点还应该是身临教学一线的教师、领导以及同样“风靡”农村的应试教育观念。

2.3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研究农村体育教师研究的主题主要有: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优秀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方案、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体育教师教学的关系等等。师资队伍现状包括学历情况、专兼职情况、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情况、体育教师能否适应农村学校的教学以及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情况等;教师培养包括高校如何培养适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以及面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体育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等。李向东[22]经过对中师体育教育三年的改革试验得出:三年中师教育只要对体育课组织形式、教材、教法、考试方法等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基本能胜任农村小学中、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沈会武[23]在2005年对吉林西北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素质现状做了调查提出: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体育师资、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和福利、增加经费投入的发展对策;2008年冯瑞[24]针对我国西部农村部分中小学中体育教学没有固定专职体育教师而实行包班上体育课的现状,采用“走教制”的措施来弥补师资不足等。

2.4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关学生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研究比较少。2005年杨焕存[25]认为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教师树立威信、搞好教学、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锻炼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盛昌繁,王洪妮,解毅飞[26]通过对山东省17个地市县的乡镇农村中小学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的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山东省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器材设施和管理观念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导向作用,学生的自身因素占主导地位,家庭支持因素和社区协助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不明显;李向东[27]对河南省12所中小学校(其中农村有9所)的5812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就学生表现出的焦虑心理健康现状认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在体育教学时开展合作学习、游戏等活动可以缓解心理焦虑这种症状;刘浩[28]在2008年对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提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对策给予干预来促使这群儿童健康的成长。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部分,进一步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将给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5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课程类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惠及,农村学校教育各方面的资源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但是政策的全面惠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体育课程类教学资源的开发,目前主要还是要靠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现一系列能服务于教育教学、简便合理的自然资源课程、教材器具等,通过对废旧器材的重新组建也可达到“物尽其材”的良好效果。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类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现有资源的状况描述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王明亮,潘玲志[14]在2006年对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对人力资源、支教结对、器材开发、乡土游戏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引进、校内外自然体育资源开发和网络资源利用七个方面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有:刘汉坤,余海涛,梁家劭[15]2006年以肇庆、云浮两市的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该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发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及一些新型的民间活动应用于体育教学;2008年吴凌云[16]通过对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农村小学针对开发体育教学资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现实问题,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从物力上下功夫,不能等、靠、要,应当通过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方式去改善;胡星鸿[17]在婺源县农村山区小学开展了几年的低篮架、小场地的校篮球运动项目教学与竞赛的实验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蒋晓培,李洋[18]在2008年对吉林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指出: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充分挖掘乡土体育资源的健身性、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针对性的提炼体育课题单元、提高传统体育项目的实用性,同时又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健身性、科学性、目标性、个性化和可行性的原则等。

2.6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把乡土游戏类教材引进课堂、对场地设施的改造、有关新型体育项目的引入等等。本土游戏作为教材内容有着独特的趣味性和地方特征,将本土游戏类教材作为课程内容与传统体育教材结合进行体育教学,往往能使教学事半功倍。颜世刚,沈嘉奇[19]认为在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教材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消除因贫困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对尊重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能和因地制宜利用体育资源起到积极作用;黄建英[20]认为体育游戏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缺乏的农村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张敏[21]针对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的实际状况,分别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体育游戏等。

3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3.1总体上研究的质量不能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尽管近些年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但高质量的论文只是少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参与和实践,特别是身居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和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只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实地调查,以不同的视角研究问题,才能发现深层的问题,才能提出独特的见解,以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3.2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多,关于优秀成果传承发扬性的研究少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差、底子薄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也很难明显改变。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方法为己所用,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去继承前人所创造的许多优秀成果,如何传承发扬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闪光点需要研究者们一起去探讨、挖掘和宣传。

3.3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各个地区对现状描述大体一样,所提出的建议或措施大同小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也殊途同归的状况,甚至所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实的情况。因此,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就地取材,因地制学的在现有条件下进行体育教学是目前亟待探讨的。

3.4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而案例分析、实验研究比较少。运用问卷调查虽然能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多方面的问题,但难以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很难适应每一个被试者的实际情况。而历史研究、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往往能够更加深入细致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清楚现存问题的实质和来龙去脉。“方法学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因此结合研究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4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展望

4.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整体规划研究方面如何规划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怎样树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怎样确保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在整个农村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等等都值得我们做深层次的探讨。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整体规划研究可以集中在:农村学校体育如何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教学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如何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等等。

4.2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类研究方面现状调查类的研究应该突破囫囵吞枣的现状描述,需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实地,作长期、细致的研究,实事求是的把各种解决方法应用到现实的困境当中。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可以表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研究;新型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的研究;现代科技信息如何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合理开发农村学校现有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研究等。

4.3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研究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应淡化,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农村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参与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的研究;农村学校优秀体育教案的研究等。

4.4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针对学生类的研究方面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育专长,学生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突显自己的主体地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针对学生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出发:农村学生体育需求问题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课学生厌课问题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课学生用工问题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如何抓住学生心理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农村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农村特殊儿童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农村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研究;农村学生体质的研究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发展规模,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能否作为解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的一个突破口,能否摆脱大部分农村学校落后的窘境是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希望以上的研究展望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科研发展有所帮助,更希望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腾飞能成为一个新的时代标志。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尚大光.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2]曲宗湖,颜振.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续)――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3]曲宗湖.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设计[m].水平1-3分册,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龚建音.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校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3-118.

[5]张海红,廖福祥.浅论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1989,6.

[6]王涛.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岱宗学刊,2000(3):77-78.

[7]徐欣,康辉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77-79.

[8]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62-67.

[9]刘凯.浅议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体育健康课课程改革[J].中国西部教育,2009(10):75-76.

[10]李华生,杨进,周绍忠.中南六省部分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2000(3):86-89.

[11]王德平,任保莲,周天跃.甘肃省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2(3):58-59.

[12]范国梁.湘西地区乡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2):232-235.

[13]王仕虎.希望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4):102-105.

[14]王明亮,潘玲志.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及对策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1):98-100.

[15]刘汉坤,余海涛,梁家劭.充分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促进体育新课标的实施[J].肇庆学院学报,2007(2):81-84.

[16]吴凌云.农村小学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08(17):658-659.

[17]胡星鸿.山区小学开展低篮架、小场地、小篮球运动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08(131):70-72.

[18]蒋晓培,李洋.吉林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4):76-77.

[19]颜世刚,沈嘉奇.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95-97.

[20]黄建英.体育游戏在农村中学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64.

[21]张敏.体育游戏在农村初级中学的运用[J].内江科技,2007(10):157.

[22]李向东.培养身体强健,能胜任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教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2):69-75.

[23]沈会武.关于吉林西北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0-112.

[24]冯瑞.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走教”效果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84-86.

[25]杨焕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应注重情感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8):47-48.

[26]盛昌繁,王洪妮,解毅飞.山东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调查[J].体育学刊,2006(3):108-110.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远教资源  “一主三翼”  实践探索  策略

         我县于2006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截止目前为止,共建设模式一学校161所、模式二学校161所、模式三学校45所,远程教育工程已100%覆盖我县中小学校。在远教工程的实施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应用是工程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本着让远教资源真正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让农村学生能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指导思想。近两年来,积极探索以课堂教学应用为一主,学生德育工作和素质培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为三翼的“一主三翼”运用模式,发挥了远教工程效益。

         一、以课堂教学应用为主,广泛开展“三种模式”教学应用,认真落实项目设备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的目标要求。

         策略之一:以教育科研为导向,狠抓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远教资源与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整合的有效途径。

         远教资源应用的教研教改深化、创新的突破口在于课题研究,而远教课题研究必须依靠教育科研为导向,只有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教研、教改、远教课题研究中的盲目性或纯经验性,近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远教资源应用的教研、教改、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远教资源在应用上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凸显出远教工程最大效益。首先,建立了远教研究组织。我县从2006年起专门设置了从事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与研究的部门,制定了职责,落实了专人,以此促进我县远教课题研究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其次,规范了管理。我县成 立了以教委分管领导为组长、远教教研员为成员的“忠县远教课题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忠县远教课题暂行管理办法》(试行),以此规范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审、开题、中期评估、结题等管理;其三,狠抓了课题研究理论培训。我们积极为项目学校开展远教课题研究搭建平台、提供支撑,举办县远教课题研究学术报告会,邀请市远教课题研究专家黄万勋老师为学校课题研究人员作了题为《远教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的学术报告,县远教办人员就教育统计学基础、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立项要求等作专题辅导,效果明显;其四,结合热点、难点问题推荐了课 题研究参考指南。县远教项目办教科室在深入调研,查寻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并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现状基础上,以忠教育〔2007〕18号文件形式,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活动,并为全县远教项目学校提供了近二十个远教科研课题指南作选题参考,但同时强调尽量结合本校的实际,发挥自身特长、优势自主选题,突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其五,加强了课题申报的指导。为提高项目学校申报远教科研课题的水平,县远教项目办教科定的教研员采取面对面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项目学校反复修改远教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不论是对课题名称的斟酌,还是对课题设计的论证、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等内容的修改、补充完善都倾注了心血,将申报研究课题的过程作为了一次更具体、更丰富的理论培训,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远教项目学校分管领导及学科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其六,严格研究课题申报、立项的评审。我县远教项目办科室在项目学校积极申报课题的基础上,督促专家评审组对征集的80个远教科研课题进行了客观、科学、公正的评审,并于2007年12月上旬以忠教育〔2007〕54号、忠教育〔2008〕44号文件正式批准立项72个远教课题为县级远教课题,基本实现了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都有远教科研课题,课题具有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等特点,诸如“远程教育模式二对关爱留守儿童途径和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策略研究”等课题还为新颖,目前全县已立项部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72个,市级远教实验校2所、县级实验校10所,10篇论文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30篇经验成果在市内交流,征集县级远教经验论文385篇,课题研究正随着应用的深化而不断深入;最后,加强了课题研究的指导,为确保远教科研课题在学校顺利启动研究,县远教办教科室的教研员深入课题学校指导开课,帮助学校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于2008年上半年在全县开展了远教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评比,评出一等奖30篇、二等奖40篇,以此确保远教研究课题取得实效。

         策略之二:坚持将远教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各项目学校将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进行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精心安排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教室课程表,做到课表、教案、授课、记载“四一致”;对学科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课时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校每月应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不得少于20课时,教师应用面不得低于70%,资源应用教学研讨示范课每学期不少于20课时。已建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学校都将接收的远教资源在网上,方便教师上课、备课。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教学逐渐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究式、自主式、互动式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也已开始逐步尝试。

         策略之三:利用远教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项目设备,采取开设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三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室;模式二项目学校尤其是村小在周四、周五接收空闲日,将接收计算机提供给学生使用,利用有限条件让农村孩子感知计算机和网络,加强学生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我县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成绩斐然,共有10人次获国家一、二等奖,边远山区的官坝镇碾盘小学获得二等奖;忠州中学学生邓伟璐获国际机器人大赛最佳技术奖。

         策略之四: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以活动开展促进应用水平提高

         积极组织参加市远教第三片区协作研讨活动,多次派出教师上观摩课和交流经验。我们将项目学校按地理位置成立四个远教研究协作片区,确定牵头学校,充分发挥片区协作优势,形成县、片区、校三级远教研究体系。县里开展远程教育论文暨教学设计征评,举办中小学运用远教资源讲课赛、说课赛,远教“三种模式”及资源应用县级骨干培训暨研讨会,忠梁电教暨远教协作研讨年会,组织中小学语、数、体育教师参加08年暑期国家中西部远程全员培训,组织并指导初中数学、物理、英语各一名教师参加市远教讲课、说课赛等活动,2人获市一等奖,并获市组织奖,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形成学科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和带动广大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积极性。

         策略之五:强化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与应用量化考核。

         为切实提高远教项目学校管理与应用水平,促进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师生、服务教学。根据忠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忠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管理与应用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忠教育〔2007〕21号)通知精神,县教委汇同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2008学年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管理与应用工作量化考核。其考核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各远教项目学校服务教学、方便教学、促进教改的意识,积极探索远教项目学校在科学管理、资源应用、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服务“三农”、“党员电教”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推广在管理创新、应用创新、科研创新、服务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使远程教育项目为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

         二、利用丰富的远教资源,深化德育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策略之一:各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远教工程配发的众多德育专题片和卫星资源中专题教育、少年文化、影视天地等栏目中的德育素材,开展德育工作。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观影后,引导学生开展电影观点辩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影评写作,从而使学生的理想情操、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信念目标、处事原则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策略之二:开展网上读书活动,征评读书心得,举办影视手抄报、观后感征评,组织德育专题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德育工作立竿见影,收到实效,促进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策略之三:发挥远教学科资源和电视教师的优势,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远程教育的实施,扭转了山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师资匮乏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官坝镇固国村小,只有三名年过五旬的教师,以前的音乐、美术课形同虚设,“模式二”实施后,学校开足了音乐、美术课程,上课时由老师掌握遥控板,“电视老师”教孩子们唱会了不少歌曲,绘出了很美的图画。六一节和红歌传唱活动中,学校师生根据教学光盘编排的节目还在镇里的文艺汇演上获了奖。 

         三、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我们积极谋求远程教育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优势,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助推引跑。

         策略之一:依托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在节假日对农民群众开放,方便他们上网了解农业新技术,查询农产品供销信息。

         策略之二:镇、村成人学校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收看教育频道农业专题片和资源网上下载的实用技术培训资料,对农民朋友进行科学种、植、养的“通识”培训,让他们了解掌握各种农业新技术,进而推广应用。结合我县打造“中国柑橘城”的总体规划,重点就柑橘科学种植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

         策略之三:各校根据农副产品生产季节,及时下载、整理、印制、刻录“三农”政策和相关科技资料,利用开办宣传专栏、村小教师直接发放、学生放学回家散发、赶场天集中发放等形式,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推广新的、热点的、农民朋友急需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形式,远教工程真正推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群众从心底发出了“这锅盖真好”的赞叹声。

         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农村党员电教提供阵地和信息资源。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6

记者梁杰  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如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安徽省33个实验区探索农村初中课改新模式。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是当前农村的发展思路。新的形势,对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农村初中的发展方向,把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从“以农为主”、培养一技之长转变为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与创业意识和能力?安徽省从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农村初中发展的新思路,全省33个实验区创新了多种形式的、开放的农村初中课改模式,为新课程在农村的实施和新形势下的农科教结合带来勃勃生机。  建构“五环融合”农村课改新模式  安徽省实验区尝试了围绕“绿色证书”教育开展的“五环融合”农村初中课改模式。即将校本课程、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学科课程等进行整合,使这五个环节的内容紧紧围绕“绿色证书”教育。这种模式不但在教学内容上为实现“绿色证书”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还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劳动与科技素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在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有一个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峨桥初中充分利用这一市场优势,将农村教育的具体内容融合在五个环节的教育中。在校本课程和劳动与技术课中开设茶文化、茶叶营销等内容。各学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设学习情景。如地理学科增加“全国名茶产地”等实用知识;英语课增加有关茶叶方面的专业词汇学习等;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则围绕茶专业及其拓展内容提出了数十个课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又学到了实用和通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在茶叶营销方面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作好了准备。  依托当地经济 开发课程资源  在安徽实验区,农村初中把结合当地主流经济和农村发展趋势,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突破点,开发出各种系列科学、实用的校本教材和学习资源。其开发内容由“以农为主”向第二、三产业拓展。如淮北杜集区开发出粮食、蔬菜、畜禽等三大效益农业系列和缝纫与编织等课程资源。金寨县仙花实验学校编写了《大棚蔬菜》、《淡水养鱼》、《烹饪》等11种校本教材,使90%的学生掌握了一至二项农业和服务业实用技术,为今后创业打下了基础。繁昌县孙村镇是省级星火密集区,孙村初中以蓬勃发展的企业为优质资源,开发出《硅酸盐工业》、《纺织》、《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企业营销》和《企业财务》等五种校本教材及系列课程资源。目前,安徽省各实验区已完成50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开发出十余个系列的学习资源,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在安徽实验区,农村初中利用开发出的符合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等渠道,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在繁昌县新林初中,初二年级学生开展了《关于“稻克草”技术中配方施肥对双季晚稻灌浆速率的影响》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用不同的配方施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得出样本采集的科学方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的潜能得到发挥,平常看不出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激活和迸发。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既学到了实用的科学技术,又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同拿到了一把金钥匙,对今后的发展受益终身。  做大做强劳动实践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生产活动的实习基地。建立一个多功能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农村初中适应新形势需要,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安徽实验区,一些学校的基地已成为学校研究、展示、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场所。繁昌县新林镇初中的实践基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新林镇初中的生物教师陈文质以学校基地为主,研究发明了“稻克草”、“油菜三超”、“板栗种植管理和常温保鲜”等多项部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引领当地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奔小康之路。每年水稻、油菜成熟季节,学校劳动基地丰硕的果实就是无声的广告,吸引着周边的广大农民前来参观学习。农家子弟把从学校学来的技术带到自家的田间地头,有力地推动着当地广大农民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进程。目前,安徽的许多农村初中已成为当地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科学试验、技术服务的中心。  《中国教育报》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7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再美好,如果没有体育教学将其付诸于实践,那么再完美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都没用。农村是能否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主战场,农村学校体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下降的趋势,农村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比城市更明显[1]。当然,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承担学生体质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应该难辞其咎。因此,本文梳理了之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1.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二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三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将农村乡土资源进行改造,如对场地进行改造,将乡土游戏如民族民俗游戏引入课堂。如廖金琳的《客家体育与构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研究》,该文对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进行了调查。认为:当前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指出客家体育的内容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客家体育运用在体育教学内容时,有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颜世刚,沈嘉奇的《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探讨》,该研究认为,贫困地区引入乡土教材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消除因贫困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对尊重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能和因地制宜利用体育资源起到积极作用[3]。

1.2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一直是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有:王涛的《对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中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创造条件正常开设体育课,进而要注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课堂教学组织要“节省化”和“聚散化”,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重其实用性,融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4]。汪晓赞,季浏,金燕的《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该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积极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等,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问题提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等建议[5]。李忠梅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适用“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研究》,该文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时认为:认真解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阳光体育运动指导思想与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原则;建立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价[6]。

1.3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关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孙德朝,陈佳的《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该文调查了四川150所农村中小学,对该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执行情况;体育教学计划实施情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情况;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调查情况所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莫少强的《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该文调查显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同乐观,其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管理不到位,二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缺乏适合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8]。张春一,李正花,姜成等的《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该文对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率、教师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开课率大于小学;90%以上的教师能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85%左右的体育教师能按教案进行教学,88.4%的学校有体育理论课,并且能够实行[9]。

从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者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献言献策,关于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将一些乡土气息较浓的教材引进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开课率较足,教师能按照教材教案上课,但仍然存在像教学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大纲等问题。

2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农村体育教学设备不足,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种情况下,涉及农村学校体育设备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必须置于相当的器材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器材设备不充足,确实让有些体育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在器材设备不能短时间改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农村地区相对较为广阔的资源,自制简易教材,满足体育教学所需。

2.2在农村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放羊”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对以往的教学大纲做了很大的变动。其中之一就是放宽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但是有的体育教师却把“好经念歪”,将这类规定理所当然的当作“放羊”课的基础,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有名无实。

2.3农村体育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

农村体育师资力量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这对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仍然缺乏,仍有许多学校,一个教师兼了学校所有的体育课,或者是非本学科的教师兼职体育课,容易让教师筋疲力尽或门道不通,难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导致体育课质量的下降。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目标发展现状

前言

中国的教育均衡说了很多年,虽然经过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努力有了很大改变,但显示的教育,农村与城里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村学校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学校硬件都远远不如城市里的学校。城里的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技能课,农村学校根本就不具备。如何才能在农村小学现有的条件下,把课上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广大农村教师都在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就我多年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语文教学的因地制宜实施的有效教学。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是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和自信心;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并获得“有效学习收藏”的课堂教学”。

2、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备课。第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很多,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包含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课堂接受情况的评价及课堂的实际效益等方面去进行综合评价。期中的教学效果即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的评价是衡量教学效益最主要的方面。

二、有效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课上的应用

(一)农村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1、农村学校受条件限制,很多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出身,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或更低的学历就从事教学工作。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课堂上根本就体现不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上课无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知道一节课中教师要教哪些内容,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如有位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3课),整堂课基本丢开教材,让学生初略读了一遍课文,整体略知课文内容,之后就让学生长时间的交流,展示教师课前搜集的宇宙、地球和环保的资料,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这样就脱离了教材的主题和阅读训练的主线。

(2)教学目标不适当。存在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过低和不全三种情况。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全面系统的掌握教材,不明确教学目标的“能力水平”,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有关。

2、有的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语文课上课堂教学缺少语言训练。

3、课堂提问缺乏启发性、层次性、目标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对学生智能的开发。课堂提问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年级与单元训练的重点,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的主干问题。目前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提问存在问题很多,值得深究。

4、课堂结构缺少创新,制约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二)利用农村的优势创造有效的语文教学环境

农村学校在很多方面和城里学校相比落后很多,但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来开发新颖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搬到山脚、村边、田野,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三年级上册的“金色的草地”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金色的草地,教师可以在傍晚把学生带到麦田(在没有草地的情况下)边,让学生观察太阳落山时绿色麦田颜色的变化情况。这样的课堂,不用讲学生就会理解课本中的内容。

(三)农村有效教学与城市有效教学对比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虽然具有自然地理环境上的优势,但整体上还是远远落后与城里小学。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学校和学生接受的外部信息量不均衡;外部信息量是指在教学以外接受大环境的信息量,信息传递的课外知识可以进一步促进大脑思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由于在城市里信息交换快、信息量充分,所以更容易开展信息教学。而农村的信息量远远比城市少。同时还缺少必备的书籍资料,大部分教师基本就是一本教辅参考书、一本教科书,没有常用的工具书和对口期刊。

2、学校的硬件设施上的区别;农村学校很多都很破旧,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造,但整体来讲还不如城里学校。城里学校具有的多媒体等基本的教学设备,农村学校只能有一套或者没有,城里学校有机器开设计算机课,农村学校只能是一个梦想。

3、软件建设上的区别。农村学校尤其小学缺少正规院校毕业的教师,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缺少正规的教研制度,很多教师只教不研。缺少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师只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上课。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更少,基本上没有科研活动和经验交流,导致信息闭塞。更无从说起开展有效课堂教学。

(四)利用地域特色编写农村语文课校本教材

做为农村的语文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逐年积累和整理与教材中相关的,适合本地特色的经验资料。教材中涉及到的,本地域具有的山川河流,动植物资源,人文环境等一切条件都可意作为教学素材,积累多了编成校本教材。但有一条宗旨要把握,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围绕大纲可以尽情的展开。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涉及校外的有效课堂拓展要注意安全,应该在学生四年级以后才能开展校外的一些活动。

总结

农村小学语文课的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思想的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讲究策略和技巧。而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对有效教学理解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根据我多年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三理解”、“三应用”。“三理解”是指:理解教材、理解知识、理解学生。“三应用”是指:应用学校条件、应用学生心里、应用周边环境。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师本人业务进步,学校组织教师业务进修,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检查、指导,政府支持硬件建设。其中,教师自身的努力很重要,业务主管部门也起着关键作用。有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建立新的教师考核制度;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多提供出去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让城里老师到农村进行示范教学。通过多渠道的努力会使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提高,也会使农村小学语文课的有效教学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有效语文课堂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勇.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29.

3.尹祖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成长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令广大农村教师为之振奋,为农村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希望。但回到现实,我作为一名有十四年教龄的村小数学教师,不得不为农村小学的现状担忧,多年来的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使得农村小学的现状堪忧,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谈谈我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备设施的缺乏,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十分单一。

农村小学硬件设施严重缺乏,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辅助用具只有一些教学挂图、自制的教具等,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农村小学教学硬件的缺乏,教师无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使得农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十分单一,课堂效率比较低下。

(二)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师用在备课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农村小学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现在又是按照1:22的师生比例配置教师,所以教师人数也越来越少,但教学班额并未减少,教师每周课时有增无减,大多数村小教师每周课时达20课时以上,不仅要担任主科,而且还要担任其他科目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工作任务的繁重导致教师备课的时间和课后总结反思的时间减少,教师备课不充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脱离教案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

(三)农村小学教师自学自研滞后,教学中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

(四)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落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观摩、交流的机会很少,造成课堂教学一成不变。

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解决途径

(一)把培训教师作为第一要务,切实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师是课改的第一要务。结合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客观原因,采用短期面授与集中培训,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培训,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建立“校本教研”基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学自研水平。

面对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所生成的困惑、疑难急需一种大众的、开放的、自上而下的新型教研――校本教研应运而生,首先建立以片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基地,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87-05

abstract:Bymeansofquestionnaireandexpertinterview,thisarticleinvestigatesandanalyses5526elementaryandjuniorhighschoolsof13citiesinJiangsuprovince,andthesituationoftheirpeteachers,pecurriculums,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sportstadiumsandequipments,implementationoftheHealthStandardofStudents,sporttraining,andcompetition.itissuggestedtomodifytheworkingRegulationsofpeatSchool,strengthenthesupervisionandevaluation,perfectschoolperegulations,promotetrainingandmanagementtopeteachers,standardizepersonnelquotaandqualificationofpeteachers,certificateparttimeteachers,improvepeentranceexaminationofhighschools,addintegrativepeexamsto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andenforcereportonphysicalconditionsofcollegefreshmen.thisarticleisaimedtomakesuretheimplementationofallrulesandrequirementsofphysicaleducationandindeedimprovethepequalityinruralschools.

Keywords:Jiangsuprovince;ruralareas;schoolpe;thecurrentsituation;solution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就教育而言,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文明古国办现代教育、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现状,独生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是我国基本的现实。我国学校体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村学校体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摸清我省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我们对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影响学校体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体育师资状况,课时落实情况,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场地器材状况,学校对体育的管理情况等。为便于研究分析问题和行文,把一些数据表格进行了合并,并根据社会[Lm]发展的总体水平,将13个省辖市分为条件好的一类地区,条件一般的二类地区和条件欠发达的三类地区。

对调研的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并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5526所县以下地处农村乡镇中小学。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问卷,通过行政部门下发到江苏省13个市,对全省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

2.2.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查阅相关的文件、文献和资料。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学的处理,进行相应的分析。

2.2.4专家访谈方法

围绕本研究涉及内容,与学校体育专家、教育部门行政领导和体育教师进行座谈研讨,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与分析

1.5526所农村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职、兼职及总体情况(表1)

根据数据分析,3596所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数为5006名。其中男教师3682名,女教师1324名。专职体育教师中,男教师与女教师的比例为1:2.78。

1930所农村初中专职体育教师数为6260名。其中男教师5178名,女教师1082名。中学专职体育教师中,女教师与男教师的比例为1:4.8,即约5位体育教师中有一位女教师。女教师比例偏少。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庞大,农村初中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占16.99%。其中男教师远远多于女教师,这又加大了体育教师中的男女比例差距。

在农村小学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中,值得注意的是:兼职教师所占80.93%比例,显然过大,五名体育教师中大约只有一位是专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的不确定性,大量的非专业性,势必影响到体育课的确定性、稳定性和体育课教学质量。

2.农村小学、初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表2)

根据统计,农村小学专、兼职教师师生比为1:125.3;专职教师师生比为1:656.73;农村初中专、兼职师生比为1:336.28;专职体育教师师生比为1:405.09。

按专职教师计算:经济欠发达的三类地区“生/师比”最大(1225:1),约为二类地区(641:1)的两倍,一类地区(451:1)的三倍。表明三类地区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严重匮乏。

由于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的存在,也由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虽然专职教师的比例偏少,但教师总数能够满足体育教学对教师的数量需要。存在的问题是:大量的非体育专业的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否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要求?

同样,农村初中专、兼职每名体育教师承担5.84个班的体育课。若每班每周开足国家规定的3节体育课,每个体育教师的每周教学课时为17.52节。如果只计算专职体育教师数(6260名),每人承担7.04个班的体育课。若每班每周开足国家规定的3节体育课,每个体育教师的每周教学课时为21.12节。“师生比”仍然是:三类地区最多(1:500.00),二类地区次之(1:336.19),一类地区最少(1:310.45)。

情况较为严重的是三类地区教师数量的匮乏,每位专职教师平均教授7.96个班级,约等于8个班。如果按规定每周开足3节体育课的话,那么,每位教师的周教学课时就是24节课,从学校体育工作的现实情况来看,课时数明显偏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明显偏大。反映出三类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短缺的严重局面。

3.农村小学、初中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

根据调查,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到75%、初中体育教师占82%。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学历以本、专科为主,占约70%,其中以大专学历居多,占接近60%;中专及其他学历低于30%。

初中专职体育教师中出现了研究生学历(一类地区10名,二类地区2名),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虽然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这是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学历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代表了体育教师学历进步的方向。

目前,农村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队伍中,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已经接近90%,这是多年来在教师培养、学历要求和学校建设等方面共同作用的可喜结果。专科以下学历比例仍占相当比例,不合格学历约占10%。继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提升,与教育发展的要求保持同步,是改善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与质量重要内容。

4.农村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表3)

在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中,以“小教高级”(34.04%)和“小教一级”(49.04%)为主体,所占比例约83.8%。此职称结构反映了样本中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与任职资质,可以满足和胜任小学体育教学的对师资的基本要求。

农村初中专职体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极少,比例很低,但一、二、三类地区均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一类的情况(4.25%)好于二类(1.58%)和三类(1.14%)。农村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态势。多数教师的职称分布在“中一”和“中二”,初级职称的比例约在10%左右。

综上分析,江苏省中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呈喜忧参半之势。喜的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小学在40岁以下的占到75%;初中占82%)、学历状况良好(小学本、专科学历的占70%;初中已经接近90%)、任职资质基本达标的专兼职体育教师骨干队伍已经初步形成。忧的是,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过多(占80.93%),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三类地区更达到1:1225,农村初中兼职也达16.99%,显然,专职体育教师数量短缺,造成任课时数过高和兼职教师过多,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2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间操、眼保健操开展情况

1.每周开设体育课的情况(表4、表5)

在所调查的1929所学校中,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开3次体育课的学校比例(40.2%)。初二、三年级开3次体育课的学校比例很小(9.6%,9%),体育课开课次数随年级的增长逐年减少,这一现象正好说明了应试对体育课程开设的影响。不能按规定每周开3节体育课,是农村初级中学的普遍现象。

从表5可以看出,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的学校,总样本平均为73.0%和69.7%。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的学校,总计分别为:74.8%、、71.1%、、69.9%、和74.5%。

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为直接地显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开课情况与教育部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应试教育对体育课开设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应试压力的影响随年级增高而加大,比较中可以看出,初中按计划开设体育课的情况就不如小学,初三尤其如此。这种情况随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调查中有一个市小学完全达到部颁标准,而执行最差的某市,完全达到标准的学校仅为6.3%。初中执行体育课时要求最好的市也仅为44.20%,而执行开课要求最差的某市居然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完全开足、开齐体育课。

开足、开齐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国家对课程管理的刚性规定。体育课的开课问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切实做到督导有力,措施到位,才能真正解决。

2.体育教学的依据与课本使用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对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依据”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小学选择《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学校只占34.0%,而选择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学校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农村初级中学,共有644所学校选择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上课,占33.56%,577所学校选择《体育教学大纲》,占30.07%。这说明新课程推进,还必须花大力气才行。

在初中调查样本中80.8%的学校使用体育课本。小学体育课是否要有教材(课本),一直有所争议,调查显示,现实中有一定比例的学校在使用体育课本,这反映了一定的教学需求。

3、农村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现状

体育课程向开放型方向发展,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结合,体育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社会扩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必须有体育课外活动才能保证。我们专门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统计。

(1)校均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情况(表6、7)

数据表明,农村小学平均每周进行1-2次课外体育活动,活动次数随年级增高而下降,时间在30分钟左右。

数据显示,各地区之间校均课外活动的次数有所差距,三类地区课外活动校均次数多于二、一类地区,同样可能是与体育课程开设时数相关。初三年级课外活动次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我们分析是中考临近,复习应考的时间占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这种现象与体育课开课随年级的增长而逐年下降的情况相一致,表现出应试教育对体育课程学习所形成的强大压力。

4、开展课间操、眼保健操的情况

农村中、小学开展每日课间操活动的情况比较好。我们分析课间操开展情况良好的原因是各校都把课间操作为全校性集体活动、校园文明建设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等学校常规性工作,已经形成传统。

农村中、小学都能正常安排每日的眼保健操活动,绝大多数学校能够每日进行2次眼保健操,小学占89.5%,而初中占76.65%。一、二类地区的学校均在80%以上。

3.3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与相关情况的现状与分析

3.3.1体育场地情况

本次调查了农村3596所小学的体育场地,小学生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70平方米。各类地区农村小学体育场地的质地差异较大:

(1)一类地区:610所学校中,运动场地情况均好于二、三类地区。其中没有跑道的学校仅占6.7%;有塑胶场地的学校107所,占17.5%,有室内场地的学校230所,占37.7%;土质运动场地已经很少,仅有8所学校,占1.3%。

(2)二类地区:共调查了860所学校,其中没有跑道的学校占23.6%;有塑胶场地的学校仅6所,仅占0.7%;有室内场地的学校67所,占7.8%,情况略好于三类地区;运动场地仍然以土质场地为主,占42.2%。

(3)三类地区:共调查了2126所学校,其中没有跑道的学校占19.5%;有塑胶场地的学校共15所,仅占0.7%;有室内场地的学校93所,占4.4%;半数以上学校仍然在泥土场地上体育课。

对1390所初中学校调查,生均面积为6.1平方米,其中一类地区生均7.6平米、二类地区生均6.2平米、三类地区生均4.5平米,呈逐级减少之势。一、二类地区初中有田径场的学校占95%以上,但有塑胶跑道的学校,一类地区仅有63所,占12.3%;二类地区仅有四所学校,不足1%;三类地区的情况更差。运动场地以土质、煤渣质地为主。学校普遍缺乏室内场地(体育馆),一类地区没有室内场地的学校约占74%,二类地区约占86%。

体育场地是进行学生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土质场地在遇到雨雪天气时体育活动将无法进行。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小学低年级人数减少和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很多学校进行了合并,合并时对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普遍重视不够。解决体育活动场地的问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在规划、相应政策、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才能有效的解决。

3.3.2农村小学、初中体育器材配备与经费状况

本次调查参照国家和省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对体操垫、跳高架、篮、排、足球等42种常用体育器材逐一进行了调查统计。若按《目录》规定的最低配备标准、参考当前市场价格,配齐调查样本中学校的体育器材,共需资金需要数亿元资金。调查数据显示,三类地区的农村小学每人均体育经费为3.77元/年,而初中仅为2.99元/年。这反映出农村小学、初中体育器材的极度缺乏,经费的巨大缺口。而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3.3.3图书资料与办公条件

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在体育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以及现代化办公条件的落后,与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称。数据显示:校均体育期刊小学有1.60种、初中2.59种;校均电脑小学体育组有0.53台、初中0.55台;有上网条件的学校体育组小学约占33.3%、中学占33.6%。

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村学校体育办公条件的现状,体育教师获取新信息的渠道不畅,再加上体育师资本身的原因,因此,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特别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任务难度很大。

3.3.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情况(表8)

根据国家要求,从2002年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5年开始要求各测试学校通过互联网直接上报国家数据库。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总平均执行率为66.8%,初中为68.8%。没有一个市达到100%;如果按国家要求直接通过网络上报测试数据,能够报出数据的农村学校可能更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实施《标准》对过去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体育”有一定程度的纠正,但同时对刺激学生加强自我锻炼的强度也降低,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测试的优秀率偏高,这与学生体质调研的测试数据表明的体质下降的现状相矛盾,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3.5训练与竞赛情况

农村中小学在课余训练与竞赛方面各校存在差异,被命名的省、市、县级体育传统学校很少,形成体育传统项目也较少,但每个学校每年能基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

3.3.6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认定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规定:“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这体现了国家对室外作业的体育教师的关心,也是广大体育教师自身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有半数学校与相关规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初中为例,计算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工作量的学校比例仅为:一类地区54.2%;二类地区52.6%;三类地区53.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4对策与建议

4.1从法律法规层面解决有法可依,规范办学行为的问题。重新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适应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充分吸收相应法律法规对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内容,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在法律法规层面有效解决学校体育有法可依的问题,为增进学生健康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从规章制度层面,根据不同的管理权限,省、市、县(区)校要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体系,给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证。

4.2加强督导检查评估,确保学校体育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将学校体育纳入对学校的督导检查评估体系之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过程性管理,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

4.3研究和完善中考体育制度,研究和试行高中毕业体育会考(综合考试)和大学新生体质状况通报,充分发挥考试和测试评价的导向功能,用具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4.4从条件层面解决农村学校体育的保障问题。教育公平和均衡化发展,不仅是理想,更应该是行动和措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建立必要的学校体育工作投入保障体系,将场地、器材、经费等制约农村学校体育的难点妥善解决。江苏省政府已经拿出数亿元的资金进行了农村合格学校[LL]建设,农村体育器材缺乏的现状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4.5抓好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与提高工作。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应采取措施提高体育师资培养质量。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建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制。重新制定体育教师编制配额。研究制定体育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规范体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实行兼职体育教师持证上岗。

4.6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理念和操作的一体化问题。根据农村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形成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一体化的操作实践和评价体系。以尽快将先进理论转变为教学操作行为,创造性地运用体育专家、教师智慧,解决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5结束语

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2006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向全社会发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动员令,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必须从强壮民族体质,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高度,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让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良好的体育教育,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陆作生,刘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2,(9).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毛振明.体育教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陆作生,赵权忠.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6]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