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十篇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十篇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5:22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1

用知晓率描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其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及利用率,用R×C表检验。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419例产褥期妇女年龄18~44岁,平均(26.74±4.38)岁,中位年龄26岁。户口所在地:城市205例(48.93%)、乡镇85例(20.29%)、农村129例(30.7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4.30%)、初中128例(30.55%)、高中及中专130例(31.03%)、大专及以上143例(34.13%)。职业:医务工作者10例(2.39%)、教师40例(9.55%)、公务员14例(3.34%)、个体75例(17.90%)、公司职员或工人53例(12.65%)、服务人员10例(2.39%)、临时工25例(5.97%)、无业157例(37.47%)、其他35例(8.35%)。

2.2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现状419例产褥期妇女对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37.06%,其中仅有4.06%知道果汁、蔬菜汁等的添加时间,11.69%了解预防佝偻病的措施,42.48%了解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3.13%知道开始断奶的时间,能正确回答首选辅食者仅占18.62%。

2.3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不同,均为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农村大于乡镇;除“保健培训”和“其他”2个项目外,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要途径,“保健培训”利用率最低;但城市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以“报刊、书籍”次之,乡镇以“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农村则以“亲朋好友告知”、“报刊、书籍”、“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见表2。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食品丰富多样,小儿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减少。但父母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懂科学、不会喂养等因素,仍是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大问题[4]。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产前宣教,包括孕期营养与保健、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等[5],增加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儿童保健的预见性指导作用,将早期教育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之中,向父母灌输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理念,让每位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6]。

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内婴幼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达70%以上,关于婴幼儿过敏应对的知晓率达90%以上,这说明母乳喂养的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的保健意识。但产褥期妇女关于婴幼儿喂养和疾病预防知识仍相对缺乏,且对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50%,尤其以乡镇妇女表现突出。如辅食的添加时间,首选辅食,果汁、蔬菜汁等添加时间,开始断奶时间等知晓率均出现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而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或断奶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且与婴幼儿的营养不良有关[7]。因此,保健人员需重点加强乡镇、农村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普及婴幼儿保健知识[8],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辅食添加及断奶时间,从而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其健康成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家长对这两种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知晓率都较低,也基本呈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儿童骨营养水平与维生素D摄入量及日晒时间密切相关,特别是4~6月龄婴儿需添加富含铁的泥状食物如含强化铁的米粉以补充铁营养[9-10]。因此,相关部门应普及相关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倡导家长携带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以补充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从而预防佝偻病。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婴幼儿辅食,控制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2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69-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鉴于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下面谈谈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1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三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多数传染源难以控制。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感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轻型患儿家长往往忽视就诊和治疗采取隔离措施。这些均使手足口病传染源难以控制。

2.2健康教育宣传较少。现有的预防措施中,虽对于儿童家长和幼托机构均有明确的建议,但相关的健康教育形式不够生动,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家长和老师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够。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以及少数幼托机构和学校人员对手足口病了解不深,式有不必要的恐慌心理,或对病情掉以轻心,或对预防控制措施不甚了解,甚至发现有学校有关闭门窗,采取浓醋熏蒸消毒的现象。

2.3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疾控部门对幼托机构及学校的监管权力有限,尽管已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但部分单位未重视,使得晨检登记管理不规范,晨检工作流于形式,消毒程序也欠规范。

2.4未开设独立的手足口病诊疗区域。许多地方的医院均未开设专门的手足口病诊区。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由于儿科就诊人数相对较多,加之陪护人员也多,极易造成手足口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3.1针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的不同,进行防控教育,提高防控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对传染源的认识和鉴别,特别是提醒小学、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这在手足口病防治: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幼儿家长、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教师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使他们了解熟悉,并不断强化对儿童集中场所的依法管理,是卫生人员的应尽义务。

3.1.1对于个人的预防教育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1.2对于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教育措施。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2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加强预检和分诊工作。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3.2.2及时进行日常监测与报告。手足口病的检测工作要加强,要分析疫情并将防御手段及时制定出来。要检测出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别,把病毒基因、致命性的主要关系的主要关系区分清楚,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手段。要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对其网络报道要在一日以内做好。若爆发流行疾病,应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要求,向全社会及时发出信息报告。

3.2.3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各地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4结束语

防重于治,防控部门要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及时了解手足口病的疫情或发病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早治疗,就能够取控制好该病的发病疫情,将危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立群.手足口病病因及防治[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年05期

[2]杜玮.手足口病的防治[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05期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3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疫情分析;流行特征;防御

以往,我国传染病防控主要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为主,近年针对传染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常常是传染病患者就诊的第一关口的现状,社区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上把好第一道关,显得尤为重要。疾病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传染病疫情报告又是疾病监测的主要手段[1]。为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现对紫金社区2011~2013年报告传染病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疫情资料2011~2013年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数据来源于莲都区紫金街道,见表1。

1.2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2],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11~2013年共报告传染病1453例,报告传染病病种均为乙类、丙类和其他类,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无死亡病例报告。其中12起爆发疫情(2011年1起流腮,4起手足口病;2012年6起手足口病;2013年1起手足口病。)均发生在辖区内学校及幼儿园。辖区内人口38175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27‰。2011~2013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发病构成见表2。

2.2发病情况

2.2.1肠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1031例,主要以感染性腹泻与手足口病为主,占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98.4%。2013年4~5月份,手足口病发病率大幅增加,全年手足口病发病例数为293例,占当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51.2%。

2.2.2呼吸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例228例,居各类传染病第二位,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和肺结核为主。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为124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4.4%。

2.2.3虫媒及自然疫原性传染病2011~2013年3年内报告7例疟疾病例。

2.2.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187例。以病毒性肝炎和梅毒为主,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78.6%。

2.3聚集性疫情流腮:2011年爆发1起流腮疫情;手足口病:2011年聚集性手足口病4起、2012年聚集性手足口病6起、2013年聚集性手足口病1起。均在辖区小学及幼儿园内发生。主要是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引起传播。

2.4流行病学特征

2.4.1性别年龄分布报告1453例传染病男性817例,女性636例。男女比为1.28∶1。发病年龄以0~5岁婴幼儿及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03%,见图1。

2.4.2地区分布在紫金街道6个社区及7个自然村均有发病,东银苑发病数(340例)及金苑发病数(316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流动性大密切相关,见图2。

2.4.3职业分布紫金辖区2011~2013年传染病发病人群中散居儿童927例,占总发病率的63.8%;学生及托幼儿童共计242例,占总发病率的16.7%。这与手足口病及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增高有关有关,见图3。

通过对本辖区2011~2013年传染病监测,经过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度传染病病例报告数比2011、2012年度明显增多,这与2013年度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人数显著增多有关有关,分别为2011年度及2012年度约1.8及1.97倍。东银苑发病数(340例)及金苑发病数(316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流动性大密切相关。病例性别比分别是男性56%,女性4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2%,性别差异明显;年龄分布结果显示0~5岁年龄组发病数处在首位,初步估计与该年龄组在年度流行性手足口病及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较高有关。

3讨论

针对目前国内外传染病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社区作为患病后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对传染病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紫金社区2011~2013年传染病疫情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医院传染病患者仍以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6.8%。呼吸道传染病中以流行性腮腺的发病率占首位,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等季节性传染病高发。肠道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社区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市民中存在的不良饮水、饮食习惯、较差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亦会导致感染发病。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年共报告187例,以病毒性肝炎、梅毒与淋病为主,仍是社区基层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其他传染病发病例数较低,但仍需继续防控,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各社区的防控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

学校是人群较密集的场所,因此疫情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免造成播散[3]。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在校内暴发现象增多,与学校人口密集,加上易感人群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有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成为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针对辖区学校内发生的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和幼儿园内11起手足口病疫情,疫情发生后,社区均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建议发生暴发疫情的班级及时采取停课处理,避免扩大疫情传播范围,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有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对发生疫情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对疫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未造成更大范围内扩散。同时社区和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学校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共同将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4]。

参考文献:

[1]张红叶,李申生,陈远方,等.上海市徐汇去2007年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2):52-53.

[2]瞿永平,统计分析及先关软件应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4

【关键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41-02

缺铁性贫血是中国儿童疾病谱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6个月~36个月的婴幼儿,长期缺铁性贫血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抗感染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1],婴幼儿严重缺铁性贫血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及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铁所逆转,本文通过对我院2508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11年5月2508名健康体检儿童的临床资料,男性1437例,女性1071例,月龄在3~24个月,平均13.6±6.7月。

1.2方法所有婴幼儿进行外周静脉血及红细胞形态检验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喂养方式、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全血细胞分析采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生产型号为minDRaY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1.3贫血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降低,轻度贫血:90~110g/L;中度贫血:60~90g/L;重度贫血:30~60g/L。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排除其他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疾病[2]。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

2结果

本组儿童缺铁性情况分析及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

表1本组儿童缺铁性情况分析及相关因素比较

在本组受检者中,缺铁性贫血患儿812例,患病率32.38%,缺铁性贫血与月龄、母亲受教育程度、婴儿喂养防止有明显相关性。

3讨论

贫血是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贫血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容易导致神经、消化、免疫系统发生紊乱[3],严重者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病变,如合并呼吸道感染,易发生心力衰竭。缺铁性贫血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营养缺乏问题,wHp估计缺铁性贫血涉及全球40%的人群。在本组资料中,贫血儿童主要集中6~12个月的儿童,说明婴幼儿在此极端中的营养存在严重问题[4],6个月以后的婴儿如仅依靠母乳喂养,将会导致铁缺乏,母乳中铁含量极低,不能满足婴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应该及时添加含铁的食物,此外24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铁缺乏将严重影响小儿脑发育,应及时添加含铁的食物如蛋黄、鱼泥、肝泥[5]。有调查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低也是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可能与目前不主动读书、缺乏育儿营养知识,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危害及表现认识不足,小儿喂养是一门专业知识,应该加强对母亲,特别是低学历母亲育儿营养知识的培训。为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应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加强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举办婴幼儿家长培训班[6],普及科学喂养的知识;饮食调整,改善铁摄入及生物利用度,对于>6个月的婴幼儿母乳喂养要及时补充含铁的食物;对于<2岁的缺铁性贫血高发人群要及时补充铁剂,或使用强化铁剂的食物,建议采用传统的口服补铁法,在口服补铁的同时可联合应用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必须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止,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中国7个月一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886-891.

[2]常树英,何武,贾风梅,等.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一5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卫生研究[J].卫生研究,2007,31(2):210―212.

[3]梁颖,赵亚茹.轻度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及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2):738-740.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9-355.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5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日探讨轮状病毒疫苗与秋季腹泻的相关性。方法以2012年1月1—2012年12月31日到我院住院治疗或急诊观察首次患轮状病毒肠炎急诊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疫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持续时间、重病比率及进行住院治疗比例进行对比。结果疫苗组的平均病情持续时间为(4.21±1.5)d,对照组平均病情持续时间为(5.21±1.1)d;疫苗组重病比例和住院治疗比率分别为8.89%、26.67%,对照组分别为26.86%和38.06%,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疫苗对于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够缩短病情持续时间、减轻病症、减少住院治疗需要。

[

关键词]轮状病毒疫苗;小儿;腹泻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4(b)-0127-02

轮状病毒是造成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该疾病在每年的秋冬季流行,临床表现为多有呕吐、发热并伴有腹泻,严重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而造成的婴幼儿死亡人数达到了90万人,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生命健康[1]。现阶段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案例组的比较,对比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对婴幼秋季腹泻的影响进行观察,得出轮状疫苗和秋季腹泻有关的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到我院进行初次轮状病毒感染治疗的患儿,包括住院治疗和急诊观察,所有的患儿在病症上和进行eLiSa检测法从患儿粪便处检验确诊,均为轮状病毒感染,按照是否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分作疫苗组和对照组。疫苗组共45例,其中男女分别为25、20例,年龄在6个月~3岁1个月之间;对照组为134例,其中男女分别为76、58例,年龄在6个月~2岁8个月之间。

1.2方法和标准

对所有的患儿都进行正常的初期治疗,根据病情状况采取措施,对病情较轻的患儿进行止泻治疗,对病情稍重的患儿进行止泻、静脉滴注等对症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儿均进行详细的观察,并记录具体的病情持续时间指发病之初,症状显现伴随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到完全治愈,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为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统计严重病例数量指治疗措施并未及时生效,病情严重或加重的状况,临床表现患儿出现明显的酸中毒、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统计两组的住院比例[2]。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和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程

通过统计好的数据,对所有的患儿从发病到病情完成治愈所持续的时间分别按照组别进行统计,并计算每组的平均时间和标准差,如下表1。结果疫苗组的平均病情持续时间为(4.21±1.5)d,对照组平均病情持续时间为(5.21±1.1)d,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t=3.121,p<0.05。疫苗组患儿在平均病程上比对照组要短,说明轮状病毒疫苗对于缩短病程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2病情严重患儿比例

病情严重的指标包括病情严重比率和住院比率,疫苗组重病比例和住院治疗比率分别为8.89%、26.67%,对照组分别为26.86%和38.06%。对两组的严重病情比率和住院治疗比率分别进行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1)。疫苗组在平均病情程度上比对照组要轻,说明轮状疫苗对于提高患儿病毒抵抗能力,减轻病情具有显著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因为婴幼儿特殊的生理状况,机体比较脆弱,并且没有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常常会引发腹泻。腹泻过多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甚至是伴随着继发病,严重者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到小儿的生命健康。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常常会引发腹泻[3]。在发展中国家预计每年有几十万婴幼儿因此死亡,是名符其实的幼儿杀手,现阶段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国家进行幼儿卫生保健的工作重点。

轮状病毒产生腹泻的机理是病毒的多重活动,包括对肠内粘膜细胞进行病毒性破坏进而导致吸收不良;导致的乳糖不耐受等,进而产生腹泻。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在临床上已经被证明了具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而且在患儿被轮状病毒初次感染引发肠炎后,也能够起到明显抑制病情,缩短疗程的作用。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在使用上仍然采用口服性减毒性疫苗。减毒性疫苗在进入肠道后在肠道内进行复制,激发患儿体内自身体液和细胞免疫,刺激病毒特异性siga的产生,后者在预防轮状病毒感染上起到重要作用[4]。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患病小儿共179例,其中服用过轮状病毒疫苗的患儿仍然有45例,占到了25.14%,说明口服病毒疫苗虽然能够大大降低婴幼儿感染概率,但是仍然不能完全确保婴幼儿完全抵抗病毒感染。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数据疫苗组重病比例和住院治疗比率分别为8.89%、26.67%,对照组分别为26.86%和38.06%,表明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平均患病时间、病情严重情况都较未接种疫苗患儿有了明显的改善,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在住院率和病情严重率都大大降低,说明轮状病毒疫苗在增加婴儿对病毒抵抗能力上具有显著作用。有关专家通过相关实验研究,观察到在服用疫苗后,婴幼儿体内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明显增多,表明疫苗刺激活化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加了患儿自我抵抗功能。

轮状病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染的,大多是通过接触携带病原体的物体接触传染,多通过手口传染,还有可能进行呼吸传染。疫苗作为辅助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小儿对轮状病毒感染源头,预防小儿秋季腹泻应该加强自我预防意识: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小儿体内免疫抗体生成,保证营养;加强卫生管理,降低婴幼儿和病毒源头接触概率;培养婴幼儿的教育引导,让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措施,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验证[5]。

总结:轮状病毒疫苗对于小儿因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秋季腹泻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在发病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明显抑制病情、缩短治疗疗程、改善病症情况的作用,但是接种病毒疫苗的婴幼儿仍然有被感染的危险,因此预防秋季腹泻,应该加强相关预防,从源头上预防婴幼儿和病原体的接触,切断感染路径,才是卫生工作的重点。

[

参考文献]

[1]柏凌云,张玉蝉,曹文霞.轮状病毒疫苗对小儿秋季腹泻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1325-132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腹泻室.北京国际轮状病毒疫苗研讨会会议简介[J],病毒学报,2005,21(2):159.

[3]张佳玲,万朝敏.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统综述[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0):699.

[4]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6(13):381-384.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6

    一、幼儿入园需查验预防接种证

    二、查验范围:所有入园新生

    三、查验时间:幼儿办理新入园时进行

    四、查验内容:

    1.有无预防接种证。

    2.国家免疫规划五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及风疹疫苗完成情况,其免疫程序按省卫生厅的规定要求执行。

    五、将查验情况登记在《新希望幼儿园幼儿接种证查验登记表》中,凡无接种证的,责令家长到居住地的预防保健机构办理或补办《接种证》。

    六、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书面通知家长,并配合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七、幼儿完成补种和补证后,要将补种信息及时登入《新希望幼儿园幼儿接种证查验登记表》并存档,同时将此表交接种单位。

    八、对因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不力而导致幼儿园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2020.2.4

幼儿园应急接种操作规范应急预防接种就是在发生了某种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区内的易感者进行的紧急接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急预防接种”。

应急性接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疫苗选择准确  

应急接种的疫苗必须是产生免疫力快,接种后产生免疫力(即对机体起保护作用的时间应短于该病的潜伏期。另外,应注意选择对潜伏期病人注射后没有危险的疫苗如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等。而乙脑疫苗、卡介苗一般不用于应急接种。疫苗使用不当可引起发病或加重病情。

二、接种范围和接种对象选择要适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疫区、易感人群及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

三、接种时间愈早愈好  

如果发病的时间短于先天免疫力产生的时间则达不到控制额定的目的。

2020.2.4

师生晨午检制度一、每天统计患病幼儿人数及情况,确保有疫情立即报告,同时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

二、保健室是晨检工作的督促管理部门,应具体做好晨检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三、学校各班主任为本班幼儿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班幼儿的晨、午检工作;托幼机构的保健老师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园内幼儿的晨、午检和报告工作,托幼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员协助园医(保健老师)。

四、晨午检时间 :在每天上午8:30与下午2:50之前完成幼儿的晨午检,同时,保健医生填写《晨午检登记表》,各班班主任填写《幼儿缺勤排查登记表》。

五、班主任、保健老师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幼儿出勤、健康状况。做到“一看、二问、三摸、四量”。一看:肤色、有无皮疹、情形;二问:有无腹泻、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三摸:有无发热、发冷;四量:必要时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幼儿有发热(体温超过 37.5℃)、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眼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咳嗽或身体异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保健老师要及时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六、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及管理制度。

(一)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班主任要将晨检结果向校医(保健老师)报告;若班级的幼儿,无人出现上述症状,亦要实行“零”报告制度。

(二)发生疑似传染病的幼儿必须回家或在幼儿园专设隔离室隔离,及时诊治,不得带病上课;患有气管炎、胃肠炎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幼儿,在发病时期,以幼儿身体健康为主,指导就医,劝其回家休息治疗,不带病上课,以免贻误病情。

(三)保健老师每天根据晨检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如发现聚集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按照流程和标准,及时报告。

(四)幼儿园发生疑似传染病、疑似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时,班主任或保健老师应在每日下午第一节课前增加午检,内容同晨检。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幼儿在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内,与其他班级幼儿在用餐、游戏和户外活动时要相对隔离。

(五)在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季节,幼儿园应尽量避免举行春游、秋游、运动会、晚会等集体活动。如不可避免的,幼儿园在活动前应加强晨、午、晚检,充分隔离传染源,及时规范处理公共场所呕吐物,避免疾病传播流行。

(六)在晨检时间以外,师生、教职员工中发现有疑似传染病患者,均有责任及时向健老师报告。

(七)因晨检不落实责任制,或落实不到位导致幼儿园或班级出现传染病疫情,对事发幼儿园进行倒查,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追究法律责任。

2020.2.4

因病缺勤与病因追查登记制度为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体系,幼儿园教师应负责对缺席儿童情况逐一登记,查明缺席原因并进行跟踪观察、随访,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保在第一时间能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针对家访登记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家访频率:

对一天不来园的幼儿要进行家访,并有记录。对生病的幼儿要了解疾病的症状、诊断的结果、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就诊医院。

二、家访形式:

1、电话访问或咨询联系等;

2、幼儿家长自行请假等;

3、上门家访关心慰问等;

三、家访登记:

1、对缺席儿童的缺席原因,班级教师应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反馈。

2、发生传染病的患儿,保健教师及班级教师必须共同上门进行家访,宣传防病常识,帮助幼儿早日康复。

3、当班级发生同种病例2例或以上要及时做好《病因排查登记表》并上报镇中心校。

为规范我园传染病管理,防范流行性疾病在我园暴发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幼儿入园需查验预防接种证二、查验范围:所有入园新生三、查验时间:幼儿办理新入园时进行四、查验内容:

1.有无预防接种证。

2.国家免疫规划五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及风疹疫苗完成情况,其免疫程序按省卫生厅的规定要求执行。

五、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书面通知家长,并配合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六、幼儿完成补种和补证后,要将补种信息及时交靖安中心幼儿园查验,同时将此表交接种单位。

七、对因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不力而导致幼儿园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2020.2.4

幼儿园卫生管理制度一、环境卫生

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幼儿玩教具要保持清洁,定期要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有防蚊蝇、防暑设备。 

4.厕所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个人卫生

1.幼儿每人一巾一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流动水或干净水洗手和洗脸,经常保持清洁。 

3.饭后漱口,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4.要求幼儿每周剪指甲1次,每天带干净的小手绢。 

5.要求幼儿服装整洁,被褥勤晒,床单每月洗1次。 

6.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幼儿开饭前用肥皂洗手。

2020.2.4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经常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2)按年龄及季节完成防疫部门所布置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麻疹、脊髓灰质炎的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白破、卡介苗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建卡率在百分之百。凡有禁忌症者不应接种或暂缓接种。

(3)及时了解疫情,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在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实行及时正确的检疫措施,对所在班级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对接触传染病的儿童立即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按各种传染病规定的检疫期进行检疫。检疫期间不办理入托和转托手续。积极采用各种办法防治疾病,降低发病率。杜绝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的发生,控制肝炎的暴发和续发。

(4)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幼儿到公共场所。

(5)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020.2.4 

传染病发后教室、生活场所消毒制度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幼儿园传染病发生后的消毒工作,防止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特制订消毒制度。

一、消毒时间

每天放晚学后,消毒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进行消毒。持续一周。

二、消毒范围

学校所有教室(地面、桌椅、门扶手等)、走廊、宿舍、厕所以及手可以触摸的地方都要进行彻底消毒。

三、消毒药品浓度配置、

使用1:100的84消毒液或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每20克(1小袋)兑8000毫升水(浓度为0.05%)。

四、消毒方式方法

放晚学后消毒员对地面、桌椅、门扶手先用消毒液进行第一遍擦拭,第二天早晨学生到校前再用清水进行第二遍擦拭。

五、消毒员设置

学校指派专人负责每天消毒工作。学校分管领导监督、指导消毒员消毒工作。

六、消毒员要每天将消毒情况填入《学校消毒情况登记表》。

2020.2.4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为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规定,特制定我园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如下:

1、我园由时佩蓓同志具体负责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

2、传染病疫情报告员要积极参加县教育局及卫生部门的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传染病报告员未经上级领导许可,不得随意更换。

3、传染病报告员有权对辖区内的班级和个人进行传染病预防、治疗实施监督,定期检查,有权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提出处罚建议。

4、传染病报告员应有传染病登记本,做好登记项目齐全、材料完整。

5、幼儿园要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要认真填写传染病登记本,并及时上报。

6、传染病报告员必须按照法定时间进行传染病报告,不得迟报、漏报、瞒报或谎报疫情。

7、传染病报告要加强责任心,对玩忽职守、瞒报或谎报,不按时报等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与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2020.2.4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加强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幼儿园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幼儿园的传播流行,确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登记与报告工作。

二、幼儿园疫情报告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下列要求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教育局报告。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等,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幼儿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痛病或其它发生公共卫生事例,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三、学校疫情人发现传染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幼儿园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0.2.4

传染病管理责任制为推进我园健康、稳定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落实责任制,及时发现问题和整理隐患,扎扎实实做好我园安全工作。

1、责任制:

园长是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负总则。

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为各班班主任。

2、追究制:

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收不放过。

3、措施:

(1)实行一票否决制,依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

(2)对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严重危害社会的,立即上交司法部门处理。

2020.2.4

幼儿园传染病后停课复课制度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幼儿园传染病发生后的隔离工作,防止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特制订停课复课制度。

一 、停课要求

严格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若发现一两个传染病者将立即对发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立即让发病者停课,若在一个班级同时发现四个以上传染病者应立即对整个班级进行停课。

二 、停课时间

严格根据各类传染病的隔离时间要求及卫生院对幼儿园的停课时间指令。

三、 复课要求

发病者在规定的隔离时间后,并在制定医院复查开痊愈证明后方可复课。

四 、复课要求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以发热、口腔黏膜、手、足皮肤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可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脊髓炎、脑炎,严重者为脑干炎;重症者可并发肺炎、肺水肿/出血、心肌炎等;个别重症幼婴病情进展快,易致残或发生死亡[1]。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通过国家疾病监测管理直报系统及时进行疫情上报。我市从2008年4月开始进行手足口病的网络报告,4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数一直居我市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的前5位。为掌握盘锦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盘锦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8――2011年盘锦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及人口资料均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方法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08――2011年盘锦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3678例,年均发病率为68.95/10万。其中,为22.30/10万(292/130.9万),2009年发病率为165.05/10万(2171/131.5万),2010年发病率为37.50/10万(494/131.75万)。2011年发病率为51.78/10万(721/139.25万)。全市4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以散发为主,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2.2时间分布手足口病在我市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但以6-8月发病最高,占发病总数的74.25%(2731/3678)。2009年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的同期水平;各年份时间分布曲线见下图。

2.3年龄与性别分布3678例手足口病例中,以≤5岁年龄组的婴幼儿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2.25%(3393/3678);2-4岁组儿童病例数较高,其中2岁组发病率最高,为1583.03/10万,占发病总数的27.38%(1007/3678);男性病例数为2212例,占发病总数的60.14%(2212/3678),女性为1466,占发病总数的39.86%(1466/3678);男女性别比为1.51:1。

2.4职业分布主要以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5.73,其中幼托儿童2205例,占59.95%,散居儿童为1316例,占35.78%。

2.5地区分布我市四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市区,其中兴隆台区最多,1764例(102.43/10万);其次为双台子区,775例(93.00/10万),大洼县为665例(41.44/10万),盘山县为462例(39.33/10万)。

2.6实验室检测结果3678例手足口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为199例,确诊比例为5.41%(199/3678);其中eV71占21.61%,Cox16占55.28%,其他肠道病毒占23.11%。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病例大部分发生在夏、秋季节,并且多集中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从我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来看,以≤5岁年龄组婴幼儿为主,2-4岁组儿童病例数较高,其中2岁组发病率最高,这与浙江及安徽的监测结果相同[2-3]。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间,比上海和山东的监测结果延迟了一个月[4],出现这一差别可能与盘锦市地处东北地区,气温的变化与上海、山东两地稍晚有关。疫情分析提示:学生和托幼儿童是手足口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出以下建议:①教育、卫生部门应重视手足口病防治,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开展餐具及儿童用品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和流行。②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监测,积极救治手足口重症病例,避免因手足口病造成的死亡。③疾控部门应加强疾病监测和对手足口病疫情的调查和处理,并做好医疗机构和托幼机构消毒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玲霞,周先志.现代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

[2]吕华坤,张严峻,缪梓萍,等.浙江省2008――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12,(28):105-107.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8

我区是省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区(县)之一,境内有21个少数民族,区内辖8个镇、6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少数民族乡镇5个),81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年全区总人口为22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3.4万人,女性人口108607人;全区产妇1669人,活产1681人,0—7岁儿童常驻13758人,流动儿童3042人。现有区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乡镇卫生院14所,其中:有中心卫生院4所(2所中心卫生院各设有1所分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68人,其中,卫生防保专职人员34人。有村卫生站81所,村医103人。持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19家;有20家预防接种门诊(其中规范化接种门诊5家,合格接种门诊15家)。

村卫生站配合乡镇卫生院做好所辖范围内妇女儿童健康保健和预防接种宣传工作;乡镇卫生院承担所辖范围内妇女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任务;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疾控中心负责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妇女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的培训、指导、监督检查、信息反馈、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同时,区妇幼保健院承担区镇辖区范围内妇女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任务。

二、开展“两纲”工作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妇女儿童的健康指标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为确保两纲目标的顺利实现,分别启动“降消”、“乙肝”、“脊灰、麻诊”强化免疫、“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项目工作,并成立了相对应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妇联、财政、计委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及区妇幼、区疾控中心负责人和卫生系统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对各乡镇医疗机构两纲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督导和检查。同时区卫生局将《两纲》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奖惩兑现。

(二)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办公条件,年以来,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全区15个乡镇卫生院(含2个分院)进行了改扩建或新建改造升级,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区妇幼保健机构1个,医院迁建工作正在进行,通过一系列项目改造建设及医疗设备配备,大大提高了区乡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二是

为适应新时期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需要,我区于年初成立区疾控中心,年底,区卫生局经过考核和调研,形成了市区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通知》(仁卫[]50号),从年起将各乡镇卫生院兼职防保人员确定为专职人员并实行年薪制,对防保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管理考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过方方面面的严格考察,把各乡镇卫生院年富力强、基础素质较好、专业知识较精、工作责任心较强的人员调整为专职防保人员。现专职从事防保工作的34名乡镇防保人员绝大多数符合年龄35岁以下、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经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专业培训和经常性的技术指导,他们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三)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为推动“两纲”工作的顺利开展,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一是区、乡各级医疗机构常年坚持利用各种会议,及墙报、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制作以“降消”、“乙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脊灰、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宣传专栏等进行“两纲”宣传;二是实行区包乡、乡包村、村社包农户,一级包一级的宣传网络进行“两纲”宣传,由区保健院对乡(镇)妇女干部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领导干部、村社干部及村妇女干部、村医专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村社干部、妇女主任、村医负责对本村社内的每一个家庭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各乡(镇)防保健人员常年下村入户对每一个孕产妇进行面对面的母婴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三是印制《孕产妇保健手册》、《给孕产妇的二封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宣传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30000余份,发放免疫规划、母婴保健相关法律法规、妇女儿童保健宣传单6万余份。年至今每年受健康教育均达11000人次,孕产妇受健康教育率达100%;四是以“项目”工作为契机,强化“两纲”宣传,年、年对大龙潭乡、总发乡和平地镇共4000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年农村妇女增补叶酸2041人。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两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我区两纲工作及妇幼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加强产儿科及项目工作人员培训。每年区保健院、区疾控都要对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产儿科人员进行产儿科适宜技术培训2-3次。培训内容为:培训的目的、要求、方法、人员交流与咨询技巧;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与方法、正常分娩、异常分娩的识别与处理;产科失血休克的急救与转诊;新生儿破伤风的防治、诊断、处理;高危筛查、羊水栓塞、妊高症、妊娠合并心脏病等产儿科适宜技术。年参加培训人次为166人,并发放“三基”题库300册。从2007年起每年对乡级妇幼专干每年进行4次培训,每次为期4天共计8天,每次培训后都进行考核和总结。年起乡级妇幼医生分期到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为期2个月免费轮修培训。通过强化培训,从事产儿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合格证》持率达100%,使全区的产儿科技术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保障了全区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组织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扩大免疫规划、脊灰、麻疹强化免疫等项目工作培训28轮次,培训1023人次。

(五)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

1、加强农村三级卫生网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转诊顺畅、上下协作的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医疗机构抓住灾后重建项目的契机,新建业务用房的同时,改造规范的产房布局,配置必要的检查、治疗设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年我区正式启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和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年启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新建区医院在建中,新建区妇幼保健院已竣工准备搬家,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保持“爱婴医院”称号,大田医院于年积极争创并保持“爱婴卫生院”称号,为孕产妇系统保健和住院分娩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区妇幼保健院和区医院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提高对孕产妇急、危、重症的处理能力,履行好对基层产、儿科医生的指导、培训职责,做好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接收转诊工作。全区建立了孕产妇急救的“绿色通道”,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2、抓好抓实两个系统管理,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在孕产妇系统管理方面,着重加强了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及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孕产妇的急救转诊等。儿童系统管理方面,着重加强了儿童的健康体检,体弱儿的筛查与管理,3岁以内儿童的生长发育监测,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管理与防治,儿童计划免疫。区保健院每年对城镇托幼机构入院儿童进行体检,入托体检率达到98%,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儿童禁止入托入幼。

3、严格落实贫困孕产妇救助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努力提高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严格执行《区贫困孕产妇救助管理办法》、《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及贫困孕产妇的救助政策。年底,救助农村贫困孕产妇395人,实施农村住院分娩补助1931人;医疗机构对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限价收费,区保健院长年免费接送孕产妇,从而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控制和减少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4、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全面提高工作质量。针对我区特殊的区域位置,辖区内流动人口较多及近几年,我区孕产妇死亡均发生在流动人口中的的情况,我们将流动孕产妇纳入常住孕产妇同等的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内流入孕产妇的情况,按程序和要求开展产前检查,重点要加大对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和管理力度,动员她们实行住院分娩,努力杜绝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提高我区整体的工作质量。

5、强化艾滋、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认真开展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及艾滋病综合防治,切实落实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联防联控机制和“四免一关怀”政策,使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截止年底全区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303例,当年报告61例,均按要求纳入规范管理和治疗。二是阻断艾滋病的母婴传播途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贯彻实施《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实施方案》,对感染艾滋病的育龄妇女和孕产妇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人文关怀,年监测管理艾滋病感染孕妇1例,按《方案》要求及时进行阻断和规范治疗,现母婴均健康,婴儿产后42天检测HiV阴性。

6、认真实施预防接种和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有效控制疫苗针对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10年来,全区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十一五末,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至570.91/10万,较十五末下降了28.2%。

(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目标管理

一是由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工作督导组,分别分片区,分组对全区16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检查指导,每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均进行了4次以上的检查督导,个别乡(镇)还进行了5-6次检查督导,检查中对各单位存在的不足,现场制作了督导意见书,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二是区卫生局每年将妇幼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区保健院、区疾控中心负责目标任务的检查指导,年终组织人员按考核标准对各乡(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乡(镇)卫生院院长、防保人员绩效奖励工资直接挂钩。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婴儿死亡率,使区的两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年以来我区在“三网”监测工作中成绩突出,年年获全省三等奖。、无孕产妇死亡,妇幼卫生工作全市排名第一。

(七)认真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卫生意识的逐步提高,村民通过自筹自建了一定数量的水冲式厕所。我区爱卫办年开始争取省、市资金在平地镇迤沙拉村、总发乡立新村、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平地镇平地村实施CeS项目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共计800口。我区能源办自年起争取农村沼气项目共建沼气池18665口,到年底全区建有卫生厕所24859户,占农村总户数37311户的76.28%,而市级规划年目标为卫生厕所普及率75%,我区超过1.28个百分点。

三、“两纲”指标完成情况

(一)年-年卫生系统“两纲”指标完成情况: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实行自愿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保健工作开展较难,保持更难;

(二)孕产妇死亡率是一项动态指标,由于本区基数较小,只要死1个就超标,要保持不容易。

五、下步工作打算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9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学校要切实提高学校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项工作有人管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各学校要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省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有关规定(试行)》,加强学校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重点做好麻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以及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要及时向市教育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当地医疗机构报告,并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及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工作,防止疫情扩散。积极配合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乙肝、乙脑、流脑等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各病种隔离期限为:流感样病例及麻疹7天、水痘及流行性腮腺炎14天、手足口病10天。)

各幼儿园、小学继续做好幼儿入园、小学生入学时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未完成相关疫苗接种者,按规定及时进行补种。预防接种证查验率100%,疫苗补种率≥95%。

三、继续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继续加强对因病缺课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学校按照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要求,继续做好学生晨检、因病缺课学生病因追查与登记工作,每日及时上报学生缺课情况,并实行因病缺课每日零报告制度。

四、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工作

各学校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以预防食物中毒和水污染事故为重点,健全卫生安全管理组织、制度和岗位责任制。要强化学校主要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市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各学校组织对学校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要固定食品采购渠道,严把各类食品及其原料的进货关,实行原料进货索证制度。要认真落实《学校食物中毒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要严格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各学校必须加强学校饮用水卫生日常管理工作,规范饮水设施(包括保温设施)的日常维护、清洗、消毒,提供桶装饮用水应采购有资质单位生产的并索取相关证照及水质检验报告,自备水质处理器提供纯净水的应采购具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许可批件的产品并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指导、同时需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为学生提供充足、安全卫生的饮水,防范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五、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各学校要全面落实《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及时与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联系,对学生进行常规健康体检,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体检对象、项目及要求按《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及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健康检查,确保体检工作质量。

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市中小学生免费体检实施方案》的要求,及时汇总、反馈、上报相关信息。

六、加强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学校要将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列入学校卫生的重点工作,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准确收集反映学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信息,并按照《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遵循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视力低下、龋齿、沙眼、营养不良、肥胖、缺铁性贫血等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

今年我市对幼儿园中班儿童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免费开展口腔检查,并对符合适应症儿童开展龋齿充填、窝沟封闭工作。各学校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相关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龋齿充填、窝沟封闭技术服务。

七、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各学校要根据学生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存在的健康危险行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要特别重视预防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师资培训、同伴教育、知识竞赛及生活技能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明确预防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重大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有更深刻的认识。各校要把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范围,要继续做好迎接省、市的不定期复查的准备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申报银奖和金奖,不断改善学校健康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结合我市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各中小学慢性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不少于2学时,覆盖率不低于60%;幼儿园利用家长会,每年至少举办2次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知识讲座,覆盖率达到100%。

为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支持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培养教职员工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鼓励各学校积极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示范食堂。

八、不断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质量

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特别是2011年国家对教室照明的标准由原来的150LX提升到300LX,各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改善教室照明、宿舍通风、学生食堂、饮用水、卫生保健室设施与设备条件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改善学校卫生工作条件和环境卫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抽查约30%的学校进行教学环境监测并进行评价,市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测监督工作。

九、积极开展学校卫生技术培训指导工作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要加强对校医或保健教师的业务培训,督促校医或保健教师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断提高他们的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十、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建档和上报工作

各学校要做好《学校卫生档案》的建档工作;统一使用《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及《健康教育备课笔记》,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资料收集和积累工作,按照《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方案》的要求,做好自我评价工作;填写《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调查卡》和学校卫生情况年度报表,按要求上报。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10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龋病是牙齿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由细菌、宿主、食物经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牙硬组织逐渐发生破坏和崩解的一种疾病[1]。它是人类最常见的世界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高发疾病,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为了解我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情况,2011年6月对幼儿园981名在园儿童用氟化泡沫进行口腔保健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6月对桂林市秀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幼儿园的981名在园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513名,女468名,年龄3-6岁。

1.2方法口腔科医师按照wHo推荐的《口腔健康检查方法》,在自然光下进行视诊和探诊。生活习惯的调查是设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幼儿家长填写。资料收集后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龋齿患病率:实检981名,患病278名,患病率28.34%,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高,见表1。

表1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龋齿患病率

2.2不同性别患病率:男28.46%,女28.2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不同性别儿童的龋齿患病率龋齿

2.3生活习惯: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密切关系,睡前吸奶瓶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睡前不吸奶瓶的儿童,经常吃甜食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少吃甜食的儿童;不经常刷牙的儿童龋齿患病率向于经常刷牙的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不同生活习惯儿童的患病率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1=71.73,p<0.005;x22=20.17,p<0.005,x23=5.13,p<0.001

3讨论

本次检查和调查的结果显示龋齿患病率28.21%,与枣庄市的报道44.68%低[2]。这与我市近几年对幼儿园的在园儿童每年进行2次氟化泡沫的护齿活动有关。3岁龋齿患病率最低11.89%,6岁的患病率最高47.89%,不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也有显著差异,详情见表3,所以预防龋齿一定要从婴儿做起,睡前不要吸奶瓶或含着奶瓶睡觉,少吃甜食,饭后漱口,幼儿要坚持早晚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3.1龋病的病因:(1)细菌因素:致病的主要细菌有链球菌和变形杆菌,菌斑是附着于牙面一种软面粘的不被清除的物质,细菌寄住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2)宿主因素:直接因素是宿主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3)食物因素:食物中的糖类,尤其是蔗糖到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蛋白质、维生素、钙磷不足是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糕点、糖果较易粘附在牙齿上,并容量发酵,有利于龋病的发生[1]。而家长对乳龋的发生重视不够,认为乳牙终究要换掉而不治疗,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牙齿发育。

3.2龋齿对儿童健康的危害:(1)影响生长发育。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2)引起感染性疾病。儿童龋齿引起根尖周围感染时,往往成为感染病灶,造成全身性感染,与此有关的疾病有视力降低、关节炎、肾炎、心肌炎、长期低热等病。(3)造成心理障碍。婴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时期,完整的乳牙有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乳牙龋坏和早失会使孩子发音不清,乳前牙区严重的龋蚀,使有些孩子羞于开口,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利。

3.3龋病的预防:(1)加强口腔保健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学喂养、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意识到龋病的危害性,从乳牙萌芽后对其进行清洁。(2)培养儿童良好的刷牙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饭后漱口,少吃甜食、零食,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蛋、奶等食品。(3)重视儿童氟化物防龋的工作,氟是促进牙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化物可有效防龋的发生[1]。从目前我区的龋齿发病来讲,通过多年的氟化泡沫的防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儿童需要定期检查口腔,因为这样才能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2-5岁儿童,每2-3个月查一次,6-12岁儿童每隔半年查1次,12岁以上儿童每年查1次。如果发现有牙齿窝沟,最好用窝沟封闭法来消除窝沟,从而预防龋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