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11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阶段,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卸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给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创新。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能找到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又如教“圆的周长”,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记下每个圆的周长……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如教“四四十六”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学会了“每行栽4棵树,栽4行要16棵树”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如果只有12棵树,每行栽4棵栽4行又该怎样栽?”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明明4乘4得16,怎么能4乘4得12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想到“一树两用”,仅有12棵树也能实现“每行栽4棵,栽4行”的要求。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了解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会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会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发展。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概括法、假设法、图示法等,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通过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目的地投入到动手和思考中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也就是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真正成为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小主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实验操作:先在一张平行四边形纸上画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拼出“长方形”后,有的学生拼出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讨论“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这些关系,你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让学生理解它易变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而且还要靠教师的指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为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敢地投身到教育改革中去。总之,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与教的氛围,从我做起,从学科教学做起,真正使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创新能力的及时雨,不久的将来定能出现一批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克荣.我眼中的“智慧数学”[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年04期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2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一、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优势

中学地理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宇宙,既可论古,又能谈今,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其内容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等,是人们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精神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先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即产生创新意识。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入这些事例,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记住地理基本的识记知识。例如:为什么海南岛总是那么炎热?霜冻前夜气温较低,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一人讲,满堂灌,一支粉笔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升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生对很多现象都感到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尽可能营造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例如:由一次性筷子的思考,可引发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对河流的影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适时给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进行归类总结:天气与交通、健康、工农业、动植物的生存等方面的关系。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使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在课堂内开展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学生可在体验和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参观调查、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反问学生:“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去评价,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学生没有回答到点子上,也不要轻易否定,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他同学借鉴。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学生回答正确,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6.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3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人皆寻乐,谁肯苦学?我认为乐学、善学是学习的前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既有创新又有提高。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不划圈子,不牵鼻子,让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①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真分数;②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最大的真分数;③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假分数;④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最小的假分数。问题①,学生各抒己见,因为答案不唯一,填1、2、3、4、5、6、7的学生都得到了肯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②也迎刃而解了。问题③,刚开始学生们举手的并不多,有些谨慎,但通过其他同学的回答,发现有无数个答案时,教室里沸腾了。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没有任何压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无拘无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巩固了对分数的认识,问题④也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这既鼓舞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在生活中创新

在教学折扣问题时,我提出“妈妈给你买过打折商品吗?”这个问题后,学生活跃起来,他们不是举手说,而是七嘴八舌地说。当时我心里有点没数,甚至有点生气,可是一想,索性让他们把知道的互相交流一下。在巡视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其实在议论的过程中,他们早已经熟练掌握了折扣的计算方法。“那个玩具枪本来要120元,‘六一’搞活动打七折,84元就买到了。”“那套足球服,我妈妈是五折买的,才花了120元,原价是240元呢。”“我们学校对面的慧源书局,长期打八折,60元的书只用了48元,省了12元。”说起打折的问题,他们滔滔不绝,比我的体会还要多。我趁热打铁,出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校要买乒乓球,甲商场九折销售,乙商场买8个送2个,丙商场买100元返30元。每个乒乓球3元,要买200个,到哪家购买比较合算?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答问题,有的还在讨论,有的已经动笔了。他们各抒己见,出现了这么一些常规算法:

甲:200×3×0.9=540(元)

乙:8×3÷(8+2)×200=480(元)或200×8÷(8+2)×3=480(元)

丙:200×3×0.7=420(元)或600-200×3÷100×30=420(元)

420

到丙商场购买

学生们积极讨论发言,我在一一肯定他们的想法的同时,发现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见他很激动,就说:“请说出你的想法。”他自信地站起来说:“老师,可以不列算式吗?”其他学生都很吃惊,好像在说,不列算式怎么比较答案?他回答:“我妈妈说过,买东西折扣越低越便宜。甲商场打九折,乙商场买8个送2个就是打八折,丙商场买100元返30元就是打七折,显然丙商场便宜。”我把掌声送给他,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起来。

是啊,事事贵在参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做好学习的小主人;善于观察生活,认真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解数学题不按部就班地拿笔算,一样可以得到答案。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学生大胆叙说,通过互动解决了问题。这些在数学教学中虽然都是一些常规训练,但是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学习、提高。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4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时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潜能等。以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为出发点,从内容选择、运行机制着手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力;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增强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项目编号:GZYLX1213104)

作者简介:金礼舒,女,南通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48-02

一、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

(一)促使教育观念改变,树立创新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知识考查为主,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数越高,其评价也就越高。不仅仅学校是这样,家长亦是如此,往往特别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整个社会都以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应聘者的创新能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没有对此做出合理的改革,原有的成绩评价体系依然存在,其依然是评价学生唯一的优良标准。长此以往,我国人才市场将会出现人才供需矛盾,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锻炼并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技能,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原有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努力的一面旗帜,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指示着方向。从教师角度来看,评价体系是教师培养人才的依据和标准,教师要根据评价体系来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制定教学规划;从学生角度来看,评价体系是学生努力的内容,评价体系要求什么,学生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因此,评价体系在师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考核中心,这种评价具有单一性和不全面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其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偏差。[1]学生也是一样,在评价体系的“引领”下,全部都盲目地学习,不注重实践创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也急剧下滑。由此,应当建立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体系来鼓励高职生走向实践和创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教师和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衡量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二、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选择

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到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物展示和以往成绩,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创新潜力。因此,这就要考虑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现有创造力、潜在创造力,把这三个要素作为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评价主要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以创新动力为例,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三点:(1)考查学生对于创新的态度以及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态度,观察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创新和新鲜事物;(2)考查学生创新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观察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事物好奇心的需要;其外在动力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还是家长要求的;(3)观察学生的洞察力及对事件的敏感力,看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发现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创新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学生创造环境等方面的评价。

(二)高职生的现实创造能力

学生的现实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已完成的产品或已达到的成绩来展现出来的,这里的成绩不是通常所说的学科成绩,而是参与创新活动获得的成绩,如活动奖杯、活动证书等。其产品或成绩的创造性水平就是高职生现实创造能力的衡量方式和衡量标准。[2]具体来说,高职生的现实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生的创造性产品和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产品和活动成绩。一般来说,创造性产品不仅包括专业课程中创造的产品,也包括学生课余个人创造的产品。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将创造性大小作为现实创造能力的区别点,所有的有意义的产品或活动都应纳入评价范围之内。

(三)高职生的潜在创造力

高职生毕竟掌握的知识较少,其人生阅历也不尽丰富,所以,有些创造性产品还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但要重视这些潜在的创造力,一旦时机成熟,这潜在的创造力将会迸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在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确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在建立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制度,及时了解高职生相关创新能力情况的变化,并给出合理意见。另外,为了满足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高职院校要积极提供软、硬件条件,使其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并大力开辟实践基地,在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同时,还要派遣相关专业的教师去引导和督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创造型人才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各种奖项资金,从而激励并帮助高职生走向创新。

(二)完善相关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要想让高职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发挥真实的效果,高职院校就要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详细性和完善化,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健全性。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指标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还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都列入指标范围内,保证指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还要注意不能忽视传统的评价体系,是要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将专业技能与创新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三)反馈评价结果,激发学生创造动力

高职院校要明白建立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而不是证明谁的创新能力高。[3]所以,完成评价后,要及时把评价结构反馈出来,让学生和教师都对当前创造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反馈中的不足,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加以弥补。通过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自身与别人的差别,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能力,朝着更好的创新水平前进;通过评价结果,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创新状况,从而能够制定更好的学生发展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缺少了创新,这个国家或民族将会永远原地待进。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教学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接受这一重担,在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认识到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创新意识、现有创造力、潜在创造力列入评价内容,并以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玲玲,王素君,张晓霞,等.建构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3(8):59-61.

[2]刘俊,尚海龙,张晓靑.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48-149.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5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是中小学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美术教育在我国城乡却有着天壤之别。城市的教学设施相对较好,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还没有相对的美术教育评价标准和依据。美术教学大多数只停留在形式上,所谓全面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想要全面执行它还任重道远!

但是,出现在农村和城市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中小学美术课,往往被作为“副科”,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其他科目的老师占课现象严重。

二、国外美术教育个案解读

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对美术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会获得科学上的一项又一项的突破。

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它先进的教育相关,日本提出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小学个性化教育要以儿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培养独特的个性要从小开始,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

无论是美国的“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还是日本的个性化教育。其倡导的都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也与他们对美术的重视程度有关。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启发式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美术课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课堂上,掌握最简单、最基本、最易操作的绘画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形式进行自我表达的意识。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他们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美术课是灵活性比较强的科目,我们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思想活跃,但易幻想,往往异想天开的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乍看起来不切实际,但蕴藏着创新的火花,在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泼冷水,要赞扬鼓励,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思维训练的实践策略

1.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吉尔福特、托伦斯提出的“大脑风爆发”很有价值。根据这种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发散式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其创造思维能力的机会。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如,我前面提到的那节手工课《民间剪纸》。我们不仅可以用剪纸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刻的方法,我们的形式不一定是对称的。所以我们不能单一的思考,要会变通,看似不经意的做法,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2.强调自我,激活思维。根据梅钦鲍姆增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认识行为调节法,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消除自己的消极心态,首先鼓励他们从思想上进行自我引导,在行为上进行自我激励,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对前面的那位同学进行批评的话,那位同学就不敢肯定自我的价值,甚至会影响到他身心的健康发展。

3.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在《乐――牌类》这一课中我们理解的“牌”就是所谓的纸牌,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所以,我们要玩牌。而且要玩字母牌,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也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轻松。

4.纠正“思维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打破思维的“狭窄”要求我们大胆的尝试,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美术课堂上学生作品的雷同一致性现象,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与变通灵活性。不要认为任何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将使人思路开阔,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克服偏执于死板的思维方法。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力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离不开想象。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鼓励学生多提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的想象超出老师规定的范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的激情,使学生从小就具有创造的能力。

五、创造意识与思维训练的意义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大的主题,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不发展不仅不就会被淘汰,就不能生存。从小的主题来说培养创新思维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提出来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培养新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在挑战和机遇的面前,人要生存,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必须具备创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具有创造能力。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程序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

六、结语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6

纵观这两个院系的陶艺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陶艺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否则,可能会陷入一种业余的、仅仅是好玩的境地。笔者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创新与实践的基础是对陶艺历史的了解和对各流派的理解。

不了解陶艺史、不理解各陶艺流派的渊源和根由,而想在陶艺创作中创作出好的作品、得到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那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纵观现代陶艺的发展过程,除了美、日这东西两地的代表性国家,还有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等等极为重要的陶艺大国,也有非洲、南美、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相对发展缓慢的现状。这种因为各国历史和现状不一样而带来的差异和多样化,是每一个陶艺学习者都必须了解的。只有了解整个陶艺的发展历史,才能够从传统中学习好的经验,也有利于把握住陶艺的发展方向。

而对各种流派的理解,不但是理解前辈大师作品的基础,也是从某种流派中吸取营养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现代陶艺的诞生到和平发展的现在,各种流派――抽象表现主义、怪怖艺术风格、波普风格、极限主义、象征表现风格、理性象征风格、容器造型的新生、浪漫抒情风格、装饰风格、具象风格、超写实主义、陶艺与建筑和环境的融合、装置风格、自由多元风格等等――相继诞生,每一种流派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它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环境,也与其所在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关联。理解这些流派与风格,有利于理解前辈们的作品,有利于从那些优秀的作品里面吸取养分而壮大自己,也有利于以史为鉴,充分把握现在、并着眼未来,开创有自己特色的陶艺制作路子。

二.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必须依赖于对各种手段与技法的实践

关于陶艺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1.制坯。制坯不单单是指拉坯,拉坯只是陶瓷成型的一种方式,此外还有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捏塑、印模、注浆等等。只有花大量的时间去体验和体味这些制坯方法的不同,并在这种体验实践中掌握和体会泥性,才可能把握住不同制坯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特性的泥的特点和不同地方的泥的特点。毫无疑问,这些不但是制坯的前提,也是上釉和烧制的前提。

2.上釉。上釉不是简单地把釉彩涂抹到成坯上面。因产地和釉质的不同,釉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配釉需要大量的实验,对各种釉的特性的认识,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才能把握。釉与坯的结合性能、釉在烧前与烧后色与质的差异、釉对温度高低的不同要求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的实验和实践中发现、掌握的。我们在教学中,可能会忽视这个重要的阶段,认为配釉和上釉带有强烈的技术感,与创新并无多大关系,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在陶艺制作中,每一个步骤都是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一个极小的错误或疏忽,都会导致作品的失败。

3.烧制。烧制是陶艺制作的最后一个重要流程,陶艺作品的好与坏,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不能把烧制简单理解为放进窑里加温,由于泥性的不同以及釉质的不同,成坯对温度的要求十分敏感,不同的温度烧制出来的色彩、坯型、质感都会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一些特殊烧制方法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试验。比如,“乐烧”这种广为美、日陶艺师所应用的方法,就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其特性。这种“乐烧”法,不但对坯温有具体的要求,也对那些辅助材质有特别的组合要求,不同的辅助材质组合,乐烧的最后结果也不一样。实际上,就算是同样的辅助材质,其结果也会不一样,毕竟,乐烧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而正因为这种偶然性,才成就了乐烧的魅力,也正因为这种偶然性,才必然的要求进行大量实验。

三.根据自己的性格,拟定一条自己愿意走的道路。

每个人的性格、文化理解力、成长背景、思维习惯等等各不相同,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对不同流派作品的不同感受与喜好。我们没有精力去尝试每一种流派,只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性格的流派去学习,并最终走出去,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在流派纷呈、信息充沛的今天,恰当的选择可以使你少走弯路,如果一生中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选择上,那就会失去很多创作的时间,无疑,这会使你的创新之路更加漫长。选择,然后坚持走下去,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要放弃,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不过有时候可能会慢一点罢了。

笔者这里有一个好例子,具有普遍的学习意义。现在活跃于北京现代艺术圈的钞氏兄弟,出身于农村、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前身――特艺系,他们在校时所学的专业以雕塑为主,毕业后转向了陶艺。成长的背景以及文化的认同让他们选择了超写实主义这种风格,但他们在题材上有所创新。他们先是做一些不被别人注意的农村以前常用的架子车,然后做了很多农家小院,在这个过程里,他们积累了很多重要的技法上的经验,也因此有了很多有益的交流。他们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在选择了“东方红拖拉机”这个带有极强历史痕迹和政治意味的题材之后。大到锈迹斑斑的链轨、烟熏火燎般的驾驶楼,小到铆接的铆钉、连接的螺钉,逼真到令人震撼。他们把这个题材做到了极致,理所当然地获得了陶艺界以及现代艺术界的认可和好评,确立了他们在北京艺术圈中的地位。

四.积极从相关艺术领域吸取养分是陶艺创新的必由之路。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此言绝对不虚。技法的娴熟,区分了你的门派和专业,而真正决定高下的因素,是你那些深厚的文化理解力、审美鉴别力、触及八方的思维张力。

向陶艺学陶艺只能使你成为一个技法娴熟的工匠,而很难成就你的艺术家梦想。现代油画、中国画、现代雕塑、现代建筑、前卫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设计等这些陶艺之外的艺术门类,都是陶艺可以取经、淘金的广袤空间,这里蕴藏着丰厚的艺术养分,这些养分为陶艺的创新之路提供必要的土壤性支持,使陶艺的创新源泉不会枯竭。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板块

根据高校的课程设置,科技创新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和创业类公选课的开设是当前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校团委实施《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同时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以“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为重点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社会企业》等课程的教学实践,指导创业类社团开展相关活动。教务处除开设相关公选课程,还在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年申报并向获准立项的农科项目开放创新实验室,项目可相应申请省级、部级立项。各学院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库,配备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教师,有条件的学院同时设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以此,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索质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项目科研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路上缺少领路人

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多年,每年立项数百个,但是由于本科生本来与教师联系不紧密、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等诸多原因,很多项目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指导老师的关注和指导,指导老师大多在结题验收的时候才看到同学的项目,项目研究主要是同学自己开展,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大打折扣,但另一部分研究项目则进行得比较好,即立项课题原本就是导师大课题中的一部分,同学的研究得到老师的指导,发文章的比例、研究成果的档次都相对高一些,报告也写的相对规范和言之有序,成果继续进入“挑战杯”竞赛环节,也能取得好成绩。确实起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2.竞赛项目的转化和孵化不流畅,为赛而赛

“挑战杯”系列竞赛作为教育部支持下,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权威性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但是多数高校只将其作为一项赛事来开展,并没有真正通过竞赛建立健全将其转化为学生持久的创新创业动力的机制,尤其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讲,缺乏与社会、市场的深度接触,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即便选择创业之路,其实践过程甚至也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因此,“挑战杯”赛事培育和造就了从大学生个体到所在高校,从一所大学到一个省市再覆盖全国的青年学子课外学术竞赛金字塔,却没有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到重要作用。

3.创业实践平台空泛,不能支持项目落地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授课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往往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目前我校也在尝试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校内活动嘉宾、评委的方式采取讲座、活动点评、项目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注入创新的火种,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很多学生在这些活动或讲座中也能学到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和平台,很多知识一直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个健全的实践平台能让其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当其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理论知识时其就能更加运用自如,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创业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创业虽然表面上看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其实它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涵盖了事业生涯教育、三观教育引导和综合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教育,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工程,建立一种师生创业教育指导“共同体”的概念,在培养学生中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方式方法,在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而学生在受教和创业体验中也要及时反馈心得体会,让教师的工作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业尝试的成功一定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创新培育、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于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

与此同时,创新教育也要有梯度,分层次,重点培养和普遍培育相结合才能有全面提升和典型个案的效果。云南农业大学首次组建了农科本科生拔尖创新实验班,强化协同创新教育理念,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打造平台、营造氛围“四轮”驱动,实现在特色优势学科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对学生的培养有政策、资金、师资上的支持和倾斜,通过选拔优秀的任课教师,采用国际上的新教材,学习内容采用双语甚至全英语,让学生与当代前沿知识理论体系接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观念,激发对科研问题的研究兴趣,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抓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形成崇尚学术,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闫顺玺,王晓雷.创新实践平台在GiS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职教视点,2015,(8).

[2]张宗涛,辛荣生.以“挑战杯”科技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9).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8

关键词:软件设计;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实践

实践出真知,创新源于实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问题,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急迫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1-3]。从当前it行业的调研数据分析来看,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也是企业着重引入和培养人员。根据我校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走向岗位后的强烈感受就是大学期间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能否很快与岗位对接,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对其实施了有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对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教育理念变革

计算机专业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it行业变化非常快,新的技术出现也很快,如何让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it行业,同时创建自己的事业,就需要对当前的高校的教学理念进行合理的变革。

1.1开放式培养

当前社会是一个变革的社会,高校的教育也要进行变革,不能仅仅遵守专业培养方案,照本宣科地进行课程实施的教学。通过当前大学对课程反馈信息分析显示,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仅仅课本理论知识和按照教学大纲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因为传统的刚性化、标准化的封闭培养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好的教师和好的实验设备,也不能让精神上受压抑的学生得到有效的培养。特别是it行业的变化,学生迫切希望参与到it的变革中认识自己、创造机会,为此必须培育大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精神。为此要打破当前高校很多专业培养中实现的封闭式培养,必须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培养过程中,吸收有益的营养;也要打破高校的围墙,让高校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分子,让高校的课堂向社会延伸;要打破相对比较固定的培养方案,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学习相关的课程,与当前知识社会的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心智。

1.2教师角色变革

当前高校教师都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最高的追求目标,这是教育体制使然。高校要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促使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要进行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行业的高校教师必须参加过it行业的项目实践,能够确切掌握it职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2058026,G2088021,G2091822)。

作者简介:刘磊安(1979-),男,讲师,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等。

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这样才能能够按照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为此要培养双师教师,让整个教师队伍与社会密切关联起来,让整个教学过程从以理论教学为主,向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转变,要把课堂教学与it现场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it项目开发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探索实践中各种解决方法,实施有效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从而使得教师从主导地位向引导角色转变,这对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拥有高深的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让开放式教育理念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也要积极提高教学技能,有效架起高校与it行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知识、素质、技能去it企业展现自己。

2实践教学体系

要把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出弹性的培养方案,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保证大学生在整个本科教学中得到能力的提高[4]。本文按照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教学需要,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创新培养体系。

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实践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教学中所包含的实验一般不单独列在实践体系内,虽然和实践有些类似,但是实验一般是配合课程知识点进行的实验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列为实践教学内容,它是综合课程的多个知识模块完成的较为系统的训练。如果一些课程的实验比较独立,可以单独列一门课程,这些课程是教学实习内容,也包括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和整体的素质提高为目的,按照it行业所需的能力入手构建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5]。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部分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入地进行。三个实践教学部分无论在时间和内容上均相互递进,前面部分是后面部分的基础,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这三个实践教学阶段,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图1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3创新培养体系

如果让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不现实的,这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应该大力提倡创新意识,围绕创新展开多方位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可以在实践锻炼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必须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交流可以很好传递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在it行业中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创新是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谈得上创新,为此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必须贯彻执行创新,让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各个环节都得到体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是各个高校非常关注的事情,很多高校都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创新学分,也是大学生必修的学分。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创新学分必修模块,也制定了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方案。这是一个弹性管理的方案,也是让学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应用能力来实现蕴含了创新项目的激励。如果学生超额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必修的创新学分,多出的创新学分可用来替代选修课的学分,为学生进一步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时间。如图2所示,创新意识培养体系也是由多个层次、多个模块构成。加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开辟多种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创新能力培养渠道,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竞赛部分主要由专门教师指导,学校教务处和学院出资进行支持;科学训练部分主要是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当中,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取得的突出成果可以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发表以及申请软件专利等;it行业培训部分主要是在培养方案制定中,专门有一部分教学时间,用来满足来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训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经过it培训后,顺利和工作接轨。

图2创新培养体系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9

一、更新教师观念,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教师作为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首先要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当前的严峻形势是,教师的传统做法和家长的“保姆式”教育方式,使幼儿在美术方面形成依葫芦画瓢的思维。导致幼儿创造力的减弱甚至被扼杀。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维,拓展幼儿自由发展和呼吸的空间,最大化求异,以“创造出与众不同”而自豪、而骄傲,这一点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情境,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立足幼儿生活,选择耳熟能详的材料

幼儿教育源于幼儿的生活,也将回归到幼儿生活本身,脱离幼儿生活的美术活动也是没有引力的,当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是他熟知和感兴趣的,那么就会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比如,有的老师请家长、小朋友一起行动收集废旧物品,不几天,有酒瓶、洗化瓶、挂历等。幼儿唯独感兴趣的是一位幼儿妈妈带来的废旧的皮球,经过教师的精心装饰成了一只母鸡放在美工区。孩子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说:“老师,我也有这样的皮球。”“我家有篮球。”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有吸管、有毛线、有纸袋、鹅卵石等。教师抓住时机,又将空酒瓶装饰成为一个漂亮的酒瓶娃娃,孩子们的兴致更加高昂了,纷纷回家带动家长收集,比一比谁收集的多。然后,我们一起来做玩具,孩子们立即忙得不亦乐乎,而每次进园不忘带一两件收集到的旧物,教师抓住契机,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打扮化妆带来的小宝贝,在这样的氛围中,美工室里,孩子们专心地剪、贴、粘、涂等,这种有内驱力的创意活动是最有价值的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开展其他的活动。”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的废旧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三、挖掘潜在能量,鼓励与众不同的表现

军队站队要求整齐划一,但是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要求“创新求异”,鼓励“百花齐放”。引导幼儿多角度去审视、去观察、去发现不同的美。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心灵去引导幼儿,包容、肯定幼儿看来很美的作品,或许不是成人眼中的“杰作”,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让幼儿有一种开放的思维、在宽松的氛围中敢想、敢做、乐意表达心中的想法!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

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从郊外捡来树枝,插在一个大花瓶里,鼓励幼儿将废旧的报纸团揉成“花”。可是怎么看好像都不像,我请幼儿想办法,有的说要装上花蕊,有的说要粘上叶子,有的说涂上漂亮的颜色……等好主意,教师一一鼓励这些好想法,并且都一一实验,尤其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等不同颜料,一开始,幼儿只是用单色涂――红花、黄花、蓝花等,在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后,个别幼儿大胆创新,“渲染”出不同的混合颜色;效果可想而知了,一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花朵傲然怒放。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豁然呈现在美工室里,其中的成就感、快乐感觉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教师有了开放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理念――鼓励幼儿实践探索,让每一位幼儿得到发展、得到鼓励,使得幼儿对于活动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此时的幼儿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一、国内在提高职业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学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形势,生源素质下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市场化需要。就业困难的因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与社会对中专生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学校创新教育环境资源不足

创新教育环境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办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环境资源的建设,突出表现在:

1.教育硬件资源整合力度小。教学资源短缺分散,教学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没有形成教学资源的规模化共享与垄断效益,出现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

2.教学观念、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落后的观念和手段,使教学没有足够的教学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只能培养板式学生,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

3.教学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协调。完全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延续,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能空谈。

4.创新教学师资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走访过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只能闭门造车,把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想化,师资条件已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

(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淡薄

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包括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存在问题主要有:

1.创新教育的联动思想意识没有形成。家庭认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校和单位的事情,家庭的职责只是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单位认为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只要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就达到了目的,没有把职工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抓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降低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

2.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不到位。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社会的市场需求,而在每年的学生就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很少体现,看中的只是学历文凭。据调查,有不少的用人单位任人唯亲,不重视招揽贤才,就业市场的短期化行为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3.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的扶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开展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有90%的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没有意识到一个新人才的介入对单位的潜在重要贡献,只是看到了短期成本的投入,结果使学校的创新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离开了社会的扶持就是无源之水。

二、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乐于学习最新职业技术和勇于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心灵深处。把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做是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做是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做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做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树立创新实践的教育功能观。当代教育应当超越“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3.要树立创新实践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校观。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是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将实现新的超越。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不仅教学要创新,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二)改革课程设置,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教学需求变化,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有职业学校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模块化教材,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1.以调研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模块为框架,开发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标

通过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建立与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分类,课程设置,课程整合。项目课程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实践及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工作结构中的能力项目应与相应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每个能力项目既可作单元又可作模块,这样的课程结构在设计上既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思想,又减少了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偏差,并使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了柔性。

3.围绕工作任务,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

(三)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创新意识的社会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氛围、导向和条件,启蒙和激励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主体(学生)能够自觉把这种社会激励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目标,并付诸行动。

1.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

2.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全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学校不能仅成为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确保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氛围的需要。

4.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多功能实践、实验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功能齐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加强与企业联合,使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5.建设学校的互联技术网络,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教学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启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创新活动的精神环境。

(四)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作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理念应实现如下的转变:

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意识情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索教学、讲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手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师要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努力创设师生共同发挥自主创造力的、开放的、宽松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威力,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智力活动体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

(五)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创造性人才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做保障。其中改革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需要。

1.加快创新与实践的规章建制。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努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创业。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对教师在职培训做出统一安排,使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得到制度保证。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更好地发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领导。成立教学创新与实践指导办公室,统一指导、组织、考核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创新与实践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市场细分,研究确定未来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向。

5.提倡创新民主,反对专制。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造力最重要的客观环境,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潜能得到发挥。

6.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勇于创业实践,实现师生共同创业实践。同时体现出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作用。

三、以项目课程的教学需要,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着眼于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感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着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完成起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在教学时,就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教师在讲授时是边理论边实践演示,学生在听课时边学习边实践练习,如安装收音机等产品,教师通过具体的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在产品上就能轻松地很快领会。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上佳途径。它将传授知识与现场感悟结合起来,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获得实践经验与技能技巧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与获取职业资格结合起来,将单一的、理论知识的应知考核评价体系与综合的、实践知识与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杨永敏.说出特色,研出成果[J].中国说课研究通讯,2006(4):25-26.

[2]吴传茂.浅谈电子线路课程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55.

[3]莫志娟.以能力为本位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