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十篇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十篇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0:56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1

诸位年轻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所探讨的话题是:“为谁而活着活着为了谁”。

那么,这个话题似乎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观念联系不大。也许还会有部分朋友认为我的观点有悖于时代。而今天我们的眼前所呈现的,就是如何挣钱,如何将来拥有多少财富。也就是说,将来成就人生的价值体现,也只有用“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

那么,为什么去挣钱?这个钱应该如何去挣?挣钱又为了什么?等等,以及怎么进入社会?如何去寻求展示自己才华的发展平台?恐怕这些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也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承受的“十年寒窗苦”,而为了将来辉煌自己、成就自己的生存价值意识。

我们都知道,“意识主导行为”“意识也决定行为”。今天我们塑造什么样的生活意识,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将来的人生价值体现。今天给你们这些大学生讨论这个话题,我想会有大部分朋友可能会持反感态度。因为,大家差不多都是90后的年轻一代。在你们的生活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是:怎么享受生活,怎么想方设法赚钱。只要能够弄到钱,至于做什么样的人,就不重要了。哈哈,对不对呀?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不知道你们所看到的80后那些大部分哥哥、姐姐们,他(她)们今天的生活现实怎样?他们所感受的生活怎样。?我经常与我们这些同龄人谈论起今天的年轻人,大家都对这种严重的社会现象,持无奈的态度,也为年轻一代惋惜。不过,我始终则是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持有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为什么呢?“玉不琢,不成器”呀!我说,年轻人在接受教育的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他(她)本身是一块非常好的“玉石”原材料,至于最终没有成为大家满意的“精品物件”,并不是这块“玉”的错,而是“雕刻师”(家长、老师、领导)的责任。雕刻师们在早期的雕刻(教育)“玉石”阶段,根本就没有“尽力把玉石雕刻成精品”的良好态度,只不过是为了尽早地把这些“物件”推上市场,能够换得丰厚“财利”而已。却没有对那些纯洁的“玉石”精雕细刻的意识观念。所以,才会有今天中年人所看到不满意的结果。同时,也浪费了那些原本纯洁的“玉石”材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呀!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们今天,认识不到昨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处境和结局,那么,你们这些90后的年轻人,未来就有可能将会变成一群不通人性的“狼”。将会给家庭、团队、社会、民族乃至国家,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人为性灾难。多么可怕的后果呀!

所以,今天党和政府提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又提倡创建家庭和谐、团队和谐、民族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的“和谐”社会环境。让大家都能够明白“人为什么而创造财富,为谁而创造财富,人活着为了什么,为谁而活着”等等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观。

就我们今天的学校学习而言,我们也不能只学习表面性知识,而应该研究更深层次的哲理。为什么呢?表面性知识既是诱惑,又是“陷阱”。将来用在生活中,不但会损害别人,更会坑害了自己。就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和感触到的很多现象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今天有多少人,念完大学以后,背着厚厚的应聘资料,到处求职而不能如愿;有多少人,即便找到了工作,确是在委屈自己,而不能够舒心、顺心、开心的工作;有多少人在无奈中虽然找到了职业,却又在无奈中失业;又有多少人为了生存,又无奈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这到底为什么?归根到底,是他(她)们只认识到了表面性的科学知识,而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自然知识和人伦、社会知识。所以,当大家进入社会中,就没有经受风雨的耐力,就没有分辨真假善恶的能力,就没有应对残酷现实生活考验的信心。因此说,在今天我们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每接触认识到问题和事物,就应该立即反应到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致知在格物”呀!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能够明白更多的人伦哲理、社会哲理和自然哲理;才会分辨出世间的善恶、是非、真伪、对错;才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够修得出君子的风范,成就出惠及大众的真正良才。

根据我们华夏民族先贤圣者们千百年来经过实践检验,并已经得到共认的观点,其人生规律就逃不出“明理、修身、成才、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法则。一个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明白事理”“惠及大众”,也就是《大学》中所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正如《大学》中所讲:“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是什么?就是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明理”之后才会提高自己的意识境界,修养好自己好的品行;“修身”之后才会努力成就自己卓越的对待事物、处理事物的能力才华,“成才”了以后才能够创立宏伟的事业,“立业”了才有资格参与家庭的管理,“齐家”的能力就不具备,又岂能会有治国的本领?“治国”的本领不足,也就谈不上会“名扬天下”“感召后人”了。

其实,人生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的时间。一般而言,0——6岁,是无知启蒙阶段;7——16岁,是好奇、模仿阶段;17——25岁,是学习认识阶段;26——35岁,是立业创造阶段;36——50岁,是总结经验阶段;51——60岁,是丰富智慧阶段;60岁以后,是享受成就阶段。也就是说,人真正能够体现价值的生命时间,只有26——50岁左右,二十多年的光景,非常地短暂啊!当然,特殊的人生也很多。有的六七十岁,甚至更高的年龄,还仍然在创造价值。不过,这些人也就并非一般的人了,这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大贤者,他们的德行、才华、智慧,社会都离不开他。他们多生存一天,就能够为社会贡献出极大的力量,放出更大的光芒。他们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今生,更会名扬天下、感召未来。这样的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你们会在我们的民族历史中见到很多。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惠及千代,感召后人呢?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不能不去了解,更不能不知道。

所以,圣人在《大学》中教诲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我们民族的几千年生活历史中,人一到会说话,家人就启蒙引导教育我们,尊敬长者、识别对错、认识事物等等,这就是“明理”的开始。无论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硕士、院士,我们从“老师”那里都接受的是“明理”。明什么理?也就是明“人伦哲理、社会哲理、自然哲理”,辨“人生与世间的是非对错”。所以,圣人才讲,在我们的学习阶段,“苟不教,性乃迁”,做老师的也应该“教之道,贵以专。”我在讲“《大学》与企业管理”的时候,曾经把人类比做手机。一部有使用价值的好手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质量过硬的手机本体,二是有充足的电能,三是有良好的信号。质量再好、电能再足,而没有良好的信号,你愿用吗?如果你经常接住电话就断线,或者接通电话就听到对方在骂你,你会高兴吗?如果你遇到这种现象,我想你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扔掉手机或者马上去换电话卡。何况一个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再强壮,知识再丰富,若是没有健康良好的思想意识,那么他的行为结果,就会让大家受到伤害,让大家不能接受。因此说,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明理”,塑造高尚、远大、健康的思想意识精神灵魂,才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才华,实现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

就“人伦哲理”而言,几千年前,先贤圣者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人间有最基本的“五伦关系”相处原则。那“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无伦关系,也就是今天的团队企业中上下级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兄的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相处关系。一个人只要生存在世,谁也摆脱不了这些相处关系,只不过相处得融洽不融洽而已。一般而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就是我们应该所遵循的人伦关系原则性。也就是圣人所主张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庸》中讲:“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所谓“父子”关系,就是今天我们的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关系。这种关系是先天形成的,也无法改变和代替的关系。即便今天能够从法律上可以改变,但从根本上是无法改变的,更不可能会颠倒了这种关系。因为,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无法割断的。出于动物的本能,父母疼爱子女,幼年子女依赖父母,这也就是动物天生的本性。也正是这种天生的本性,建立了父母与子女特殊亲情。“父慈子孝”啊!父母因本性爱自己的子女,做儿女的也应该回报父母的恩。父母对儿女的养育慈爱,做儿女的应该知恩、感恩、报恩。圣人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如果做儿女的,对父母没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态度,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礼记》中讲:“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够用如何做人“礼”的规矩,去教化儿女,而是把儿女当作“家庭宠物”那样对待,那就会毁了儿女的一生。古人讲:“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似养猪”。如果是那样的话,当子女长大后,对待身边的其他人,就会傲慢无礼,自私任性,生活孤立。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在家里学会并养成“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生活意识习惯。学会恭敬长者、礼敬长者、孝敬长者。“天地君亲师”不可不敬。这就是做儿女与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的根本性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做儿女的不知父母对自己恩重,又不知感激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恩情,那就不会报答父母的大恩。也就不可能有对父母恭敬的态度、礼敬的行为、孝敬的心情。

在家庭中,父亲就是“蓝天”,他不但养育着我们,而且还给我们生活的胆量和勇气;母亲就是“大地”,她不但呵护着我们,而且还以那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我们无知的行为。他(她)对儿女期盼的不但是健康的成长,更期望自己的儿女长大后有所作为,生活幸福,这就是父母对待儿女的态度。所以,古人讲:“百善孝当先,论心不论行,论行穷家无孝子”,没有对待父母恭敬、礼敬的态度,即便给父母再多的物质,也不能称得上是“孝子”。何况那些从小没有家教的逆子,终日惦记着父母的那点家产,与父母争财夺利而吵闹,甚至诉诸法律?!这样的父子关系,能使家庭和谐吗?!《孝经》中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若能够养成好的习惯,就能够如《大学》中所讲:“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能够做到孝亲父母,就是“明理”的良好开端。这就叫“父子有亲”。

所谓“兄弟”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天生的亲情关系,我们出生在同一个家庭,接受着同一个父母的关爱,吸允着同样的乳汁长大,我们的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这就铸就了永远无法替代的亲情感。不论是同父同母,或者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都是一样的。做哥哥姐姐的,要比弟弟妹妹出生得早,应该时刻对他们有关爱亲情,弟弟妹妹也从小就会依赖哥哥姐姐。在家里,只有哥哥姐姐让着、保护着弟弟妹妹,才会显示出浓厚的兄弟姐妹情。做哥哥姐姐的应该用理解、包容、原谅的态度对待弟弟妹妹。这样才会受到弟弟妹妹的尊敬。“兄亲”才会“弟恭”啊!所以,“家中论情不论理,论理家中不安宁”。这就叫“长幼有序”。

所谓“夫妻”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而后天进入家庭的亲情关系。过去所讲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六亲(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和岳父母、叔伯姑舅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儿女和侄亲、内亲)”关系中,“妻族”也是后天新建立的亲族关系。那么,维持这层关系的根本,则是夫妻关系的和顺。在家里,夫为阳、为钢(纲)、为主;妻为阴、为柔(目)、为从。一般而言,养儿育女、洗衣做饭、日常家务,以妻子为中心,家内事务由妻子主持,所以说“女人是男人的心”,“女人就是家”。创造财富、买房修屋、教化子女,以丈夫为主,外部事物由丈夫主持,所以说“男人是女人的胆”“男人就是业”。丈夫体贴妻子,妻子忠诚丈夫,夫妻共同承担家庭和家族的责任,“夫妻有情”嘛!这个关系如果处翻了,夫妻关系就要出问题了。说到这里,我要给孔老夫子喊喊冤了,老夫子曾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却遭到了几十年的批判,说孔老夫子“污蔑女人”。其实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是在片面地理解圣人的话。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理解接受圣人的观点。孔圣人的观点是,“作为女人,应该充分发挥其阴柔醇厚的本性,做好丈夫的参谋和助手,不可‘越位’去替代丈夫处理外部事物”。就像是今天的企业团队,“总经理”是企业的直接管理执行者,不能越位去操持“董事长”应该做主的事情。女子无才如何持家?总经理无才如何管理企业?圣人所讲的“才”,是越位的“才”,而不是才华的“才”。如果你是“董事长”,你愿意让你的“总经理”权力越位吗?所以,作为妻子的女人,不论其才华有多大,在社会上的能力有多强,在家里应该恪守女人的本性,这样才会维系好家庭的和睦,否则夫妻关系必定生变,夫妻关系的稳定,将直接影响整个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的幸福。而今天,受“莎士比亚烂漫爱情观”影响的青年男女,用浪漫的爱情作为建立家庭的基础,生活在戏剧或者小说里。经不起真实生活的磨难,也承担不起对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更难以原谅、理解、包容夫妻对方的短处,所以,也就出现了大量的离婚现象,造成家庭破裂,给家庭、家族和社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同时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我曾在讲座中,把一个家庭类比成一颗果树。父母老人如树根,男女夫妻像树干、兄弟姐妹似树枝、儿女孩子是花果。孝养父母如给树根浇水施肥,整棵树才会茂盛;夫妻树干要有很大的力量委屈自己去支撑着整棵大树;兄弟姐妹情系着朵朵粒粒的花果;花果吸允着整棵树的亲情养份而快乐成长。你说,如果夫妻这根树干没了,那么,家庭

这棵树的树根、树枝、花果会是什么结果呢?不过,今天的科学已经能够嫁接树木了,也就是说今天的家庭也能够“嫁接”了。无论嫁接再好的树木,外表可能好看,可接出来的“花果”必定不是“原味”,单亲或者重组家庭中的老人和孩子,精神并不一定快乐,家庭也不一定和谐。这就叫“夫妻有别”啊!

所谓“朋友”关系,也是后天建立的“友情”社会关系。因缘份而相识、相交,“情投意合”而结为知己,无话不谈,甚至这种“友情”超越亲兄弟之间的“亲情”。这种关系的维系,靠的是“真诚”,“诚则有信”啊!为什么古人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同学、战友、同事、同僚、合作者,乃至于我们朝夕相处的社会大众,都可能成为“知己朋友”。朋友之间,能够相互取得彼此的信任,就是因为彼此相处的真诚,才会取得彼此的信任。“诚”则有“信”啊!如果对待朋友,没有了真诚、坦诚的态度,那么,这个信任度就会下降,甚至会遭到朋友的疏远。这就叫“朋友有信”。

所谓“君臣”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工作中所处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服从关系,怎么去领导别人,或者怎么去服从领导,这种规律和原则我们必须明白。如果不明白这种规律原则,就会使团队中的关系一塌糊涂,甚至是一盘散沙。那么,做领导的,尊重、关爱了属下,属下就会对领导真诚、尽忠。一个团队的存在,就必定会有上下级之分,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区别。领导者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应该用什么去吸引、凝聚大家呢?不一定需要领导者的某一方面专业才华横溢,只要有受人崇拜的好德行、受人敬仰的魅力,就足以领导大家了。“君仁”才会“臣忠”啊!朋友们,如果你将来做了老板,当了领导者,你应该怎么做呀?今天的时代,就是考验领导者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是经济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财利”而生存,又以拥有多少“财利”而衡量人的生存价值,所以,今天做领导的也自然会用某种手段驱赶属下去给自己“敛财”。属下所敛到多的“财利”与领导比例分成而已。这样就是“领导与属下是利益关系”。为了“财利”,领导可以不讲究自己的德行,也可以不讲究自己的魅力,只需要用“财利”吸引属下,用势力控制属下就可以了。不过,这种建立在“财利”基础上的领导与属下的关系,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关系,“财利”之争,最终会因“财利”而相互争夺,反目成仇。今天的企业管理,大部分企业领导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属下员工的跳槽、背叛。为什么呢?这也正如《孟子》所讲:“敬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以上我们所探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和规律。总而言之,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所铸就的人生价值观念,就是“为别人活着”。正如《孟子》所讲:“乐人(民)之乐者,人(民)亦乐其乐;忧人(民)之忧者,人(民)亦忧其忧。”明白了这些人伦规律,把握与人相处的原则,那么,不论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与人相处得就会开心愉快。否则就会与人相处得紧张痛苦。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09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本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启发学生关注时政,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有着重要作用。强调初中思想品德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跨世纪人才都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本文将浅论初中思想品德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一、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初中思想品德主要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社会发展、国情等五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社情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让其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感染力,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道德观念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我国基本的道德规范。初中生时期是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一大批爱国仁人志士留下的千古名言,警醒着新一代的学生。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意识必须从小培养。钱学森抛下美国糖衣炮弹的诱惑,携妻子儿女越过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建设伟大祖国。这是怎样一种爱国精神,在思想品德思想课的授课过程中这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应该成为激励学生思想进步的有力助推器。

第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思想品德课中关于中华民族历史起源的课程深深影响着学生。我泱泱大中华五千年中华文明连绵不断,靠的就是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有人说,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会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是的,中华儿女正是靠着自己的勇敢、坚强才创造了这灿烂的文明。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牢记心间的荣誉。初中生是这些文明的继承者们,只有让他们树立深刻的民族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才能继往开来,不断进取,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初中时期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不仅是当前时代的需要,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需要。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谨记这一点,并要求学生也做到这一点。

第三,提高学生的参政意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会介绍中国的政体、国体等国情社情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思想品德课程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部分体现,这些教育都使初中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这不仅仅有利于为祖国提供现代化人才,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初中生与社区等基层社情接触比较多,加强对其政治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其在基层宣传我国的政治主张,让每个人都形成当家做主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印证其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其参政意识。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课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逐渐发展成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热情奔放、积极进取、善于思考、求知欲强,此时加强对其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帮助其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现在的初中生是我国未来世纪发展的主力军,对他们的要求必须是德才兼备。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会比一个无才无德的人大得多。因此,对中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德才兼备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德才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3

引子

1月21日,一场名为“村寨文化表情”的普米族原生态歌舞演出在歌剧院悄然拉开帷幕。整场演出鼓荡着一股来自村寨的古朴自然的气息,淳朴而充满田园之气。那些普米族青年男女站在舞台上,阳光般透明的笑容,山泉般清澈的眼神,穿云透雾的天籁之音,鼓动裙摇的激荡舞蹈,嬉笑自然的生活场景再现……统统成为引发观众掌声和泪腺的元素。久居都市的人们意外地获得了一次感官的狂欢之旅和一次心荡神摇的精神之旅,兴奋的同时,也都为没有看到这场经典演出的人们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此次演出是著名词作者陈哲先生十几年亲历亲为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结果,他把这个寻找、鼓励、培养民族文化继承人的事情叫“活化传承”,把这个项目叫做“土风计划”。

带着关于土风计划的种种疑问,记者对土风计划发起人陈哲先生做了如下采访。

记者:原生态音乐这几年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许多人都在以不同形式在做着这方面的工作。我听说您在搞一个土风计划的工程,能详细谈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吗?

陈哲:“土风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块是艺术家介入、摄取,把民间文化固化下来:另一块是“活化”,即让资源地的人们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项目从一开始就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回到劳动链中存活下去”的理念。因为“劳动创造文化并承载文化。不能脱离载体去单纯救助文化”。

记者:具体怎样实现活化传承?我们刚刚看到的村寨文化表情的演出算是成果吗?

陈哲:我们选择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村寨作为试点,在当地培养年轻人向他们的长辈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现在已初见成效。而“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已于2004年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记者: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做土风计划?

陈哲:原生态文化,我称之为“根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人种所保持的某种特质。当时我下去,不是想寻根,我只是觉得“根文化”里有很多元素能提供给流行音乐,进行一次换血。十年的民间经历,使我意识到,这一代人恐怕还不仅仅是向外学习技法的问题,也不仅是解决操守的问题。而是,用主流的话讲是弘扬民族文化,实际就是补一堂人文课。这堂课在哪呢?在我们的身后,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广阔的土地。根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根文化多样性的基因是不能动的。根文化的本意不是展现给人看的,它长期孤立在主流文化之外,这是它不为人知的原因。正因为这样,它需要人们去传播。原生态文化是基因文化,是根文化。根在底下,看不见,但是根最重要。少数民族文化就是这个树根。根要是死了,整个树就完了。所以我们要保护这个根。

记者:这个问题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现在群众对这个根文化的认识,也得益于少数专家学者的努力。你做的这个“土风计划”在这其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陈哲:咱们国家20年来更多的是做的静态传承,对民族民间音乐做了抢救保护,比如说收集、整理成书成册、录音录像等等,但都止于保留资料。我也赞成这个,在你没有办法看清楚未来之前,我能做什么?首先把他保存下来。起码五百年以后,子孙要找什么还能找到吧?这是20年来从上到下政府做的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但你要让他活下来,就不能不让他发展,不能不让他面对社会。会唱歌的老头死了,这个民族的文化链条就会出现一个一个断点,当你把断点连接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是一个空白,这个链条就再也接不起来了。我想做的是,如何让他们的文化在下一代中活起来。

记者:06年青歌赛的时候就知道您是在做着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但那时候不清楚您所说的“土风计划”是一个什么具体形式,这次看到了名为村寨文化表情的普米族歌舞晚会,一下子就清晰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原生态歌舞展示形式之一。

陈哲:中国原生态的展现模式。我们看见有过几种形态,比如说阿宝、杨丽萍、农民演出队等等。这些都是原生态在受忽视的状况下启动的,这不是没有好处,但这不是我们要的最佳形态,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让他们站在舞台上,成为主人公,成为核心点,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我们所说的原生态。这个时候就发现,演出的机制,演出的舞台,演出的设计都不适合他们,必须重新造一个,所以这场演出的意义在这里。

记者:舞美和灯光都很朴素,但是背景照片却给人制造了一个场,这是这场演出不一样的地方之一

陈哲:这个最古老的司空见惯的东西大家谁都不会做啊,灯光该怎么打?舞美该是什么样子的?没人知道。我告诉他们,灯光是为人服务的――舞台的主角是这些孩子,而不是灯光。所以你看到的灯光舞美都特别简单。但是照片为他们提供了场,提供了他们背景的支撑。如果资金够的话,真可以把他们的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来,造一个21世纪的人文概念。

记者:另一个让我惊奇的是,我没想到他们的表述能力那么强,每个人都落落大方,而且一点都没有做作的被异化的感觉。

陈哲:这就是他们的抗体在起作用。

记者:怎么理解这种作用呢?

陈哲:市场和现代社会太强大了,要覆盖他们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你要让他能与同质化的现代社会相抗衡。面对城市面对人群不能萎缩,而要自信地传达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告诉他们你们有资格骄傲,因为你身后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让他学习汉族语言,但一定要讲自己的话。所以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让他们把盲目自卑和盲目自大都摘掉,让他们意识到:我就是一个很光彩的人,我的文化就是很光彩,但是我用你听得懂的话来说。有了自尊心就有了抗体。这花了3年时间。

记者:我想,你的这个努力见到成效了,我们看演出时被感动,不仅是因为节目本身,更多时候是因为这些孩子身上透射出来的那股气息――自信、明朗、淳朴,这种力量很大,把我们都给征服了。

陈哲:我觉得他们已经完全可以作为文化使者存在了。现在一些所谓原生态都不是村寨文化表情,而是假以专家的手和人为概念涂抹在他们脸上的一层油彩。似是而非。所以你看到这帮孩子的表情的时候会觉得真实可信,所以才有感动。这也是这场晚会想要传达的信息,一是传达给想要盲目覆盖他们的人,二是传达给极力想保护他们的人――我们在帮助他们自己站起来,让他们自己说出自

己的话,向整个社会传达他们自己的信息。

记者:上次青歌赛,原生态第一次正式上了舞台,观众很高兴,但是也引起很大的争论,因为很多原本淳朴的有活力的孩子站在聚光灯下,被审视,被评价,渐渐就失去了自信和生动的光彩。而且,大家也担心走出大山后的他们会被异化。所以有人建议不要去把民族民间文化用张扬的方式毁掉。但是这些普米族孩子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让我感觉他们是没有被异化的,相反。他们完全有力量同化我们。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气质是传达而不是一种迎合。

陈哲:并不在于原生态可不可以上舞台,而是因为你看到的有些节目没有把原生态真正的精神内涵展现出来,等于说我们的评审体系、操作机制和商业做法把它给消解了,消解得太多了,所以人们才丧失信心。

记者:那对待原生态时应该有个怎样的态度?

陈哲:在我们动原生态之前,首先你要回答,你比它大还是它比你大?其实我们面对原生态的时候都会发现,它比你大。你面对的是上百年上千年的文化,所以你要动它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首先你得有一个人文立场,然后去善待它,之后是科学的手段,最后要让它真正的东方表情站在舞台上展现给世界。这是中国这代人要完成的任务。树是要开花的,你不让他开花不行,而且花就得开在树上,偶尔一两朵你摘走可以,但是整棵树带着花站在那里才是我们需要的,而不是把花给抢光了,留下一棵秃树。过去的一些做法都是这种盗猎式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样让这棵树正常的开花,贡献给社会,你喜欢?好啊,把良性的回报放在那里,这才是正常的可持续的科学的对待方式。所以演出的意义远远大于我们想象的。现在还不是最好的状态,现在他们还是依靠我们。最好的状态是你不来我也照样搞自己的狂欢节。

记者:这样的文化展示商业价值不一定很大。但是它的人文价值会很大。

陈哲:我们认为有商业价值,但是这次没有操作好。不过你还是看到一个清晰的事实,就是大家愿意花钱来看这样的演出。谁看完了都激动,都觉得钱不白花。

记者:好多人都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原生态不应该走出村寨,就应该在那个地方。你不要管他才叫原生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哲:我们没有资格去替人家做决定,我们不能用我们的判断去强加给他们。用主流文化覆盖他们是不对的,但是这种放任自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没有站在人家的立场去看问题。首先你得问他要什么样的发展。但你现在去问他他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普通观众在一段时间里缺少选择,他没有你这样的视野,他看到中央电视台,就会跟着跑,我们主流社会主流群体把我们所能震荡的泡沫和垃圾几乎全部都震荡到边缘上去了,边缘社会能接受到的信息全都接受到了,但往往不是精华:反过来说,都市社会所产生的价值,付出代价创造出的经验没人教给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群体都是被动选择的。

记者: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呢?

陈哲:如果你是一个旁观者,我什么都不说,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出俩钱你就只讲出钱的事,而不要干预医生怎么做。如果你觉得你是一个护士,那就得听医生的,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个医生,那你就得对他的生命负责,我这一刀下去,有没有问题?对不对?是不是他需要的?第二个应该考虑的是他康复了以后能不能自己活跃起来,肝脏器官能不能自己造血?能不能把血管拔掉?如果输血能救他,他这个阶段需要这个血,那就要给他,如果他一辈子都依赖这个血,那就成吸血鬼了,那就一定要把这个管子拔掉。所以我们是作为一个医生的角色出现的,那有人说你怎么知道你做的事对的呢?我只能反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不对的呢?

记者:至少从这场演出可以证明,你们的做法是对的。

陈哲:有些知识分子的心态是遇到问题,就先把问题解决掉再说。我们首先看到的问题是,大树下,爷爷还在,但他的手是空的。老人是标杆,可是你留不住他离去的脚步啊,你不能抗拒历史,不能挽留历史。你只能让历史继续,所以传承还得靠年轻人。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孙子的手拉过来,放在爷爷手里,把他们的手叠在一起,把血脉连在一起,把文化传下去。刚开始你帮着他们把这种联系建立起来,他们一旦连接了,感到快乐了,就不会再分开,这时候你就可以抽离了。你不用管它。因为血管长好了,你想断都断不掉。所以你要把权力给他们自己。

记者:我知道你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十几年,那时候就想到现在的这种展示形式了吗?

陈哲:这些年我们一直做这些事,没想过演出的事,演出是后来的,水到渠成的。当你告诉他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生活,用这样的方式传达自己民族的声音,他会积极选择。他们也希望把民族的声音传达出去。掌声要回来。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全面发展;民族复兴

有一个理念,促使我在历史教学上不断探索:历史,一门给人施加最全面影响的学科。不具备足够的历史知识,没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不能称为全面发展的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科学可以告诉你“你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历史可以告诉你“你是谁”

你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只是生物学上的意义。历史能告诉你:“你是谁?谁是你的先人?你的先人又是怎样的人?”你才可能有灵魂,才可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人。一个人可以没有多少科学知识,但不可以没有必需的历史知识。

你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拥有中国国籍就可以称为中国人吗?你知道自己家庭历史吗?

法国人被称作是“高卢雄鸡”。因为法国所在地曾被称作高卢,高卢一词在拉丁语中有雄鸡的意思。法国人接受这一称谓是因为他们认为雄鸡具有警惕、勇敢的品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雄鸡是法国人抗击普鲁士侵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既有中国人应该团结一致的意思,更有表明自己民族悠久光荣历史的含义。我们自称中华民族,可你知道中华民族的由来吗?你的父母把你生在这片土地,你了解父母的生活工作环境吗?我们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用什么来证明?聪明的中国人给世界提供了哪些伟大的发明,留下了哪些伟大的遗产?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韩国有一个田氏家族,从其第一代入高丽算起已经有三百七十余年时间了,始终未能返回中国。但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口头祖训:我们的根在中国,在河北广平府。在河北广平风正村的田氏家族中,也有一句祖训:韩国有我们的田氏宗亲,一定要找到田氏后裔。一条寻根路,走了数百年。

作为中国人,号称有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我们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仅要知道祖国的光荣历史,还要知道个人的历史,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常将自己的经历形之于笔端,每隔一段时间回顾,发现自己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成长。你的学习上是否有过让你不愉快的时期,又是否有过特别让你兴奋的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二、人可以对本民族的历史没有丰富的知识,但应该知道一个民族必须学会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中国向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世上,一个国家也不能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中国是一个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航海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推进了世界各大洲间的联系。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极大地推进各国文化的交流。

然而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帮助的中国却不断地遭受外族的侵略。自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形成了初始的中国概念后,中国就是一个不断遭受侵略的国家。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中国男人总是被赋予女性化色彩,缺乏阳刚,但又特别能忍辱负重。他们认为中国男人没有男子汉气概。可他们哪里知道,中国人已经被教育了数千年,要“温、良、恭、俭、让”。他们只晓得弱肉强食,怎么能体会到热爱和平的中国人心态。中国人的以德报怨常常被他们认为是懦弱。

中国人最早开启了航海历史,足迹遍布全球各大洲,带去的总是先进的技术与文明,当然也有劳动力。十九世纪的美国排华案,是一部华工悲惨的血泪史。排华的原因是当地人认为华人属于下等民族。

现在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不断地搞小动作,却在鼓吹中国。有这样一个好战的国家,将一个防御的工事——万里长城,修了两千多年吗?倒是在1937年,日本关东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开启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中国古代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而西方古代的建筑大量地表现为石头,甚至是巨型石块。这里面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奥秘呢?我们已经从历史书中得知埃及有金字塔。这金字塔据研究是数十万奴隶用数十年时间建造而成。且不说建造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确的计算等科学技术,我们只来思考一下,统治者得需要怎样的独裁与残忍才能完成这样的工程。

三、学习历史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现在及未来的发展

唐太宗有个三镜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发展将来。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及台湾期间,推行使用日语,不许用汉语,想要去除中国痕迹。就在今天,仍然不断地篡改历史,美化当年的侵略行为。

真正伟大的国家不是军事上强大,而是文化上强大。历史上的中国无论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都曾经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国家,对世界特别是东亚国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汉朝的军队将匈奴的骑兵驱赶到了欧洲,而这些失败的骑兵竟然将欧洲人赶到多瑙河。

然而一切过去之后,还有什么保留下来?只有文化。即便到今天,中国的历史文化素材仍然是东亚各国无尽的宝藏。《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典籍在日本、韩国等国是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唐诗宋词、宣纸书画依然是这些国家文人的象征。中原大地,曾经遭受无数次的侵略。然而侵略者却无不惊叹于这片大地上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有的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改奉中国文化为正宗。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5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指的不是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

我们是当代小学生,应当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国家大事我们没有能力参与,但力所能及的小事还是可以做到的。

以热爱祖国为荣。新一代的少先队员,应该热爱祖国。“实”和“小”守则歌谣其中的一句是:爱祖国,升好旗,穿戴整齐行队礼,十月一日是生日,要做炎黄好儿女。这句话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虽然要生活快乐,但也要努力学习,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栋梁之材。确立起强烈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效益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国也是有着勤劳勇敢的美德的民族。中国有句形容古时人民的生活的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足可见古时中国人民的辛勤。而现在,我们身旁有了许多懒惰的人,常常要父母帮他穿衣、喂饭,收拾书包。当然,那只是极少数的人,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很勤快。我们要坚决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决不好逸恶劳。

文明礼仪树新风,你拍一,我拍一,交通法规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赛场文明排第二,你拍三,我拍三,对错分清有主观,你拍四我拍四,说话不要带脏字,你拍五,我拍五,不良行为要约束,我拍八,遵纪守法顶呱呱,你拍九,我拍九,文明礼仪要持久,你拍十我拍十,2008年倒计时。

怎么样,我编创的儿歌不错吧!胡总书记提出你拍六我拍六,出门拴绳把狗溜,你拍七,我拍七,为了文明束自己,你拍八八荣八耻以后,想树立现代人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他的那些语言文字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或者成年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怎么能够让八荣八耻走进小学的校园,贴近小学生的年龄层,用童谣的形式更好,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让学生通过童谣,通过编童谣、唱童谣、诵读,把八荣八耻内化在心里,丰富,对小学生怎么指导他的日常行为,让他有一种符合小学生的荣辱观,需要把这是一种挺好的途径。八荣和八耻,每个荣每个耻所涵盖的内容特别深厚,特别它细化,而且把它变得实在一点。比如说以辛勤劳动为荣,在学生看来就是我能够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学校能够主动捡拾垃圾,能够主动打扫卫生,都是小而实,和学生生活贴近很近,编成童谣,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6

关键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45-03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对此展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都作了重要概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也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同时还给各级各位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和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

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如果要实现不断进步以及发展的宏伟目标,就需要这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人们不断奋斗与拼搏,在努力与奋斗的过程中,核心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是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

不论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想对社会产生持续长久的影响以及期望的作用,都必须从青少年这一阶段就开始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后备强大力量,青少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或者衰败。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外来的事物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状态,他们对于是非黑白也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对于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是属于年龄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下文中所阐述的几个原则。

首先,就是要熟记要求。这个原则实际上是就是理论教学,要求青少年群体能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精髓部分熟练掌握,不要流于形式。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使它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最为巩固的部分,成为脑中最为深刻的记忆,只要需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调动出来使用,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由于青少年群体还无法接触到更多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内容,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及理解。但是如果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铭刻在自己的思想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知识认知能力也随之更上升到新的台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也会不断深入,透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性格。

其次,就是树立楷模。这个原则的侧重点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而展开阐述的。树立楷模,就是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最为典型的抗战英雄、道德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推选出来的楷模性的人物。比如说我国现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章都是典型的抗日英雄人物,这些标杆性人物与青少年的年龄相仿,他们的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触动更大,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模仿。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人物。比如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等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具有很大社会现实性。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让青少年模仿楷模人物的行为,甚至可能深入到性格、思想的层面。

再次,就是从自身做起。这个原则强调的重点是青少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去。只有自己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下,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谦虚好学,互帮互助。这个原则主要想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虚心接受批评的品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浮躁的年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就会出现刚愎自用、自负狂妄的情况,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置之一旁,以自己为中心,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大的阻碍。因此,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虚心接受外界的意见的习惯,并能够对意见进行甄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否能够帮助、引导他行走正确的道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因此,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施以援手,帮助其成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父母应该从幼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则,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主要是由家庭以及学校构成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责任。

老师应该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循循善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优良品格的培养,教书更要育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少年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是青少年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学应该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思想道德问题上出现动摇的时候,给予援手,以同龄人的关怀和帮助让青少年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原则贯彻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和日常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我国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的道路的体现。[2]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理解和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仅会感觉到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恰当、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但是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形成的,要从少年时代的教育方面多着手,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形成较为固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地认同以及接受,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不经意间都会表现出来,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期待的,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的良好青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四化”是提出的,这四化指的是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生活化。[3]认为青少年要深刻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事、做人。在谈话中也指出,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白事理,懂得国家大义;而且要遵守社会的纪律、风气;然后要做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4]他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党员同志提出的,还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上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求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出为社会所期待的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为人们所更好地理解运用,而具体化的、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理解将会有更大的帮助,大部分人不太喜欢太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且也是生涩难懂的,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处处感知到它,对于它的认同感会上升。日常化是一种较为常态的教学,教师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延伸,给他们讲解一些社会上道德高尚的人的一些例子,对他们走入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也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知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乏味的,空洞的,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要求教师将这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并将理论转变成常识,引发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共鸣,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的结合,也使得教师的教更有效果,学生学习得更好。形象化更多的是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美好的,反面事例的讲述则让他们明白什么又是不道德的以及丑恶的。而生活化则是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理解、融入。

学校要注意用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中更好地接受,在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常常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榜样,让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好学、修德、笃实和明辨

为什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从的话中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青少年正是出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日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国家来说,青少年的培养影响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对于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几项措施。他认为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好学、修德、明辨以及笃实。青少年应该有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方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方关于这一点都很认同。比如说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我国也有“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的说法。可见,知识和美德的养成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文明、诚信。明确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青少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决定做事。是非观念要明确,把错的当成对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以至于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笃实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实际中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只是单纯地讲空话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践行那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小学老师教给学生要孝顺,就会常常给他们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升入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外的活动反而变少了,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会多很多,要多出去经历,而不是整天呆在寝室。

四、结语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固定并形成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经过接受理论、实践、再次学习以及实践的反复过程。因此,知识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道德培养、明辨是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几个方面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学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应该是学习,不仅仅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培养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能力,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应该抓紧自己的学习时光,这个学习阶段青少年群体不用承担较为沉重的社会责任,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到处奔波,是青少年最能够心无旁骛学习的黄金时间。青少年既应该努力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视角之外的浩瀚知识,在不断提升自身涵养的过程,也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4-7.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3-6.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座谈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觉得,总书记的讲话令人充满力量,使我的精神受到极大鼓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同时又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是不行的。胡总书记及时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树立正确价值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起点。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一员,我们必须从时展的高度出发,牢记总书记“八荣八耻”的教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崇高精神追求,以学成过硬本领、努力报效祖国为荣,“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工人更要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找材料到--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伟大复兴事业当中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体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为国争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荣八耻”的第一条就是要以热爱祖国为荣,其实,爱国之心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关键在于怎样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作为一个一线产业工人,我想,热爱祖国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立足岗位,为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经历过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那时我们公司第一次引进国外纺纱设备,我向外方调试人员索要操作手册,客气的语言换来的却是对方满怀戒备的拒绝。洋人的傲慢和自私,大大刺伤了我的自尊心。当时我心里感到特别难过,我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落后就要挨打,一名工人技术水平落后同样没人瞧得起。所以,我下定决心:“学”,要刻苦学!为中国争口气,超过外国人。从此,我订下学习计划,每晚必须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常常是捧着书进入了梦乡;为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我参加自学考试,专攻计算机应用技术。攻下大专学历以后,又去攻读本科专业。同时,我还特别注意针对企业需要广泛搜集资料,潜心研究进口设备,了解跟踪国际纺织机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动态。为国争光的机会终于来了。1997年,公司进口的德国气流纺纱机的中枢系统DDD变频器烧坏了,急需更换。这种变频器价格高达9万元,德方在中国没有现货供应,订货周期长达两个多月。我和同事们经过测试、分析、测算,决定向“洋设备”开刀,采用类似的国产变频器替代,近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上百个技术参数的修改后,机器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转。消息传到德国公司总部,对方全然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自己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于是派人专程飞来常州黑牡丹考察,亲眼目睹后,严谨的德国专家不禁跷起了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

我觉得,“八荣八耻”的精髓是服务精神,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到一起才有意义,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倡导告诉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良好道德是国家先进的显著标志,要使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都能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接轨。那么,作为我们产业工人,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信息化时代,社会的突飞猛进催促我们不断锻造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道德涵养,升华自己的精神气质,最终练就一身为全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句话我感触尤其深刻。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攻关,[此文若非在=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找文章还是到,更多原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竞争力。我们公司的“邓建军科研组”是一个崇尚知识、团结互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集体。为使生产靛蓝牛仔布的关键设备功能最大化,我和我的伙伴们合作,先后对染浆联合机进行四次改造,从而率先在国内解决了连续生产不用停车这一难题;我们在洋设备面前敢于创新,在世界性难题面前敢于冲击,用变频技术改变了世界先进棉纺装备清梳联合机运行的经济、安全性能;我们采用电子与气动技术的完善结合,使“黑牡丹”牛仔布的预缩率精度稳定的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我总结了传统的检测和控制方法,创造性地把电化学原理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运用到纺织品印染领域,科学地消化吸收并整合了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地研制出“染液组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并经过一年多来在工业化生产的应用实践,证实了该系

统具有较强的稳定、科学、合理性,以及能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的功效。该项目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年底以证书号第747635号授权专利。18年来,我们参与的技改项目达400多个,其中我本人独立完成145个。当今世界纺织行业公认可用于色织行业的18项最新技术,“黑牡丹”已成功应用15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迫切要求我们产业工人顺应形势发展,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中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是恰巧赶上并参与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荣幸地以唯一的创新技术工人的身份跻身2008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创新人物。在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作为一名企业的蓝领技术工人,要竭力服务于发展经济的生产建设,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新一代知识型职工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变得对产业工人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产业工人的平凡劳动,始终与一个伟大的时代紧密相联。发展的中国,需要产业工人彰显整体知识化,开放的神州,要求中国的产业工人向世界展示昂扬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体现工人阶级先进性,才能表达出中国工人阶级独有的宽广胸怀和独特的精神境界。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论“八荣八耻”的讲话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指导我们工人阶级正确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蓝领技术工人,我将学习不断,继续以全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文化技术素质;我将创新不止,继续在技术工作的实践中,提高中华民族的技术竞争力;我将创业不停,在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努力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使中华民族在世界先进技术领域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努力做到不负共和国脊梁的历史使命。我认为,这些就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必须主动承担起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重任。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9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座谈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觉得,总书记的讲话令人充满力量,使我的精神受到极大鼓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同时又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是不行的。胡总书记及时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树立正确价值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起点。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一员,我们必须从时展的高度出发,牢记总书记“八荣八耻”的教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崇高精神追求,以学成过硬本领、努力报效祖国为荣,“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工人更要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当中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体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为国争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荣八耻”的第一条就是要以热爱祖国为荣,其实,爱国之心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关键在于怎样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作为一个一线产业工人,我想,热爱祖国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立足岗位,为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经历过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那时我们公司第一次引进国外纺纱设备,我向外方调试人员索要操作手册,客气的语言换来的却是对方满怀戒备的拒绝。洋人的傲慢和自私,大大刺伤了我的自尊心。当时我心里感到特别难过,我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落后就要挨打,一名工人技术水平落后同样没人瞧得起。所以,我下定决心:“学”,要刻苦学!为中国争口气,超过外国人。从此,我订下学习计划,每晚必须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常常是捧着书进入了梦乡;为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我参加自学考试,专攻计算机应用技术。攻下大专学历以后,又去攻读本科专业。同时,我还特别注意针对企业需要广泛搜集资料,潜心研究进口设备,了解跟踪国际纺织机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动态。为国争光的机会终于来了。1997年,公司进口的德国气流纺纱机的中枢系统―――变频器烧坏了,急需更换。这种变频器价格高达9万元,德方在中国没有现货供应,订货周期长达两个多月。我和同事们经过测试、分析、测算,决定向“洋设备”开刀,采用类似的国产变频器替代,近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上百个技术参数的修改后,机器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转。消息传到德国公司总部,对方全然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自己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于是派人专程飞来常州黑牡丹考察,亲眼目睹后,严谨的德国专家不禁跷起了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

我觉得,“八荣八耻”的精髓是服务精神,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到一起才有意义,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倡导告诉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良好道德是国家先进的显著标志,要使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都能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接轨。那么,作为我们产业工人,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信息化时代,社会的突飞猛进催促我们不断锻造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道德涵养,升华自己的精神气质,最终练就一身为全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句话我感触尤其深刻。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攻关,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竞争力。我们公司的“邓建军科研组”是一个崇尚知识、团结互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集体。为使生产靛蓝牛仔布的关键设备功能最大化,我和我的伙伴们合作,先后对染浆联合机进行四次改造,从而率先在国内解决了连续生产不用停车这一难题;我们在洋设备面前敢于创新,在世界性难题面前敢于冲击,用变频技术改变了世界先进棉纺装备清梳联合机运行的经济、安全性能;我们采用电子与气动技术的完善结合,使“黑牡丹”牛仔布的预缩率精度稳定的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我总结了传统的检测和控制方法,创造性地把电化学原理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运用到纺织品印染领域,科学地消化吸收并整合了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地研制出“染液组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并经过一年多来在工业化生产的应用实践,证实了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科学、合理性,以及能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的功效。该项目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2005年底以证书号第747635号授权专利。18年来,我们参与的技改项目达400多个,其中我本人独立完成145个。当今世界纺织行业公认可用于色织行业的18项最新技术,“黑牡丹”已成功应用15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迫切要求我们产业工人顺应形势发展,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中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是恰巧赶上并参与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荣幸地以唯一的创新技术工人的身份跻身2005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创新人物。在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作为一名企业的蓝领技术工人,要竭力服务于发展经济的生产建设,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新一代知识型职工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变得对产业工人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产业工人的平凡劳动,始终与一个伟大的时代紧密相联。发展的中国,需要产业工人彰显整体知识化,开放的神州,要求中国的产业工人向世界展示昂扬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体现工人阶级先进性,才能表达出中国工人阶级独有的宽广胸怀和独特的精神境界。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篇10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用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方针的论述内容之一,意思是教育要把培养人塑造人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同时要把德育工作放在主要的位置,即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放在培养人的首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师道德、品行、遵守公德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想前提是教师都是道德品行水准高的人。而是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被育的人身上。认为教师都是合格的育人者。可现实是在数量庞大的教师群体中,个别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行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由此可见,要实现“育好人”的目标,首先要求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行必须过硬,只有道德品行过硬的一流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培育出思想品德过硬的一流学生。“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十报告中,对德育这一块的要求作了修改,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学生都要立德。教师首先立德,只有教师按照国家的要求立好德之后,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之人。

二、如何理解立德树人

立德,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要建立树立起品德(政治品质)道德和公德。树人就是培养人的意思。

立德中的德有高尚的品德道德和良好的公德,也有败坏的品德道德和公德。那么,我们所说的立德,立的是哪一种德呢?这里说的要立的德当然是前者了,即要求教师要树立建立起高尚的品德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立德要求谁立德?立德的主体是谁?这里所指的立德对象群体首先指教育者,其次是受教育者。也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都建立起高尚的品德道德公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是先知者,是培育者、是教者,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道德和公德,这样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高尚的品德道德和公德的学生,才有可能达到培养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人的目的。

三、教师应建立树立起高尚的品德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现实工作中,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遵循爱国爱党这一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可利用教师的特殊身份,利用课堂的特殊场所,宣传不当的言论,使学生滋生有不健康的逆反思想。其次,教师要主动做遵纪守法之人。守法和守纪是教师进行有效育人的必备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守法守纪,自己却做不到,学生怎么看,又怎么有资格去教育学生?

高尚的道德还应包括讲文明重礼节、讲团结重友善、讲诚信重奉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