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与生物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0:46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1

加强了家畜人工授精体系,特别是肉牛和良种猪人工授精体系建设,有效地加快了生猪良种化进程,地方良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12个县区畜牧部门全面建立健全了良种猪人工授精体系,特别是莒南、沂水、平邑、沂南、郯城等县成效显著,先后被列为国家和省良种猪生产、改良项目县。莒南县投资580万元建设的家畜改良中心,存栏法国及我国良种种猪150头,采用垫料饲养,自动供水、供料、控温,自动采精、检测、分装等技术先进,该县在18处乡镇兽医站和92个重点村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站点,并通过建立生猪人工授精合作社,整合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系紧密的猪人工授精服务体系,年人工授精母猪达到40多万头次,除覆盖全县外,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全市肉牛良种率达98%,良种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95%。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分期分批实施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无疫区建设目标要求和标准条件,全面构筑了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管、疫情监测和防疫屏障四大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市的框架已基本建成。广泛开展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对动物饲养、防疫、消毒、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环节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一项新技术。加强疫病检测。市畜牧兽医检测中心、12个县区局化验室、180个乡镇兽医站和7242个村级防疫员,密切配合,形成了全覆盖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了疫情预警预报能力。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了社区(村)标准化动物卫生室建设,有效破解了基层防疫难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大力推广环保养殖、肉鸡笼养、奶牛DHi测定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提高饲料、兽药生产水平,有效地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形成了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沂蒙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方针,在畜牧科技定向上,坚持从畜牧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坚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畜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研究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和科技教育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把创新作为畜牧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畜牧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提高畜牧业核心竞争力,为再创临沂市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现代畜牧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确立发展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畜禽新品种(系)培育、地方资源品种开发利用,畜禽饲养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与智能化、自动化,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饲料转化率、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幅度提高,畜禽发病死亡率明显下降。全市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科技支撑条件显著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畜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试验基地的支撑更加有力。

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畜牧科技队伍,畜牧科技研究开发、推广、管理三支队伍协调发展,使畜牧业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技术推广机构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得到壮大,尽快适应畜牧产业发展需要。畜牧业资源利用和畜牧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畜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畜牧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畜牧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体系。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畜牧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3.部署“十二五”畜牧科技重点任务

立足现有优势和基础,着眼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加强源头创新、科研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加大集成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畜牧科技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撑能力。畜禽良种繁育领域。以规模化生猪、奶牛、家禽生产等为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推广良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育种信息标准化与信息化等应用技术。推广畜禽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效优质快速扩繁技术。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引入适合全市的优良品种。健康养殖领域。围绕发展畜禽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并实施好符合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六化”要求的畜禽养殖标准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开发不同生产组织和供应链模式下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肉鸭、兔、蜂等品种的健康养殖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示范,显著提高全市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增强全市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疾病防控领域。围绕畜禽疫病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开展畜禽疫病流行病学研究,掌握全市畜禽疫病流行规律,建立畜禽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制定疫情风险评估标准,建立和完善符合全市实际的畜禽疫病和共患病疫情快速报告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跟踪、分析国内外畜禽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建立动物疫情预警系统。紧密结合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以大型种畜禽场为依托,开展动物疫病免疫监测技术、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畜禽场环境消毒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研究和推广,实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构建全市畜禽疫病生物安全体系。饲草饲料发展领域。开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效种植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推动青粗饲料规模化、专业化技术发展;开展高效、新型添加剂配方与加工技术研究;研究饲料原料加工、配合饲料生产及饲喂等过程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青贮和秸秆饲料处理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重点推广优质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收获、机械加工、保存储藏、配合使用技术;粮油工业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饲料添加剂和配合饲料优化配方技术。

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领域。围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对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饲料饲养、防疫检疫、药物使用进行严格控制,推广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畜牧业产地环境控制、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质量监测全程监控体系,实现畜产品安全生产。畜牧环境控制领域。围绕畜牧环境控制,研究畜禽舍智能化环境调控技术,对影响畜牧环境的畜禽粪污,研究其减量化生产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畜牧业自身安全生产,改善畜禽场周围生态环境。重点建立不同类型规模养殖场与养殖小区的建场环境评估标准体系,建立各类畜禽养殖场污物处理、环境控制技术规程,集成畜禽养殖场区选址、建设布局等系列技术标准,并进行生产示范与推广。现代畜牧经济管理领域。重点研究建立加强对现代畜牧经济宏观调控的四个长效机制:畜禽存栏、出栏量的精准测报预警机制;畜产品价格、饲料价格及畜禽养殖成本精准测报机制;畜禽疫情尤其是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机制;完善畜禽养殖及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研究各类畜禽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结构、价格变化及趋势,测算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跟踪国内外市场走势,分析生产、消费、贸易、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畜产品市场变化及趋势分析;跟踪监测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开展产业中长期供求分析,对畜牧业发展趋势做出及时判断;对现有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政策进行调研,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

4.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抢抓机遇。要抓住落实中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把畜牧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和改善对畜牧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抓发展的观念。强化规划指导。各县区要在市里规划的基础上,抓紧落实本地的畜牧科技发展计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畜牧科技工作。加强统筹协调。要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统筹配置畜牧科技资源,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与推广项目,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落实政策保障。要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研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等,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其增长速度应不低于正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使畜牧科技投入比重与畜牧业在农业、国民经济所处的比重相对应。畜牧业重大工程项目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畜牧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型畜牧企业、畜牧科技企业要将经营收入中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畜牧业科技基金会,专门支持畜牧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畜牧科技人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畜牧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畜牧科技事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畜牧业科技投入体系,把畜牧科技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基础之上。

(3)加快创新,增强畜牧科技发展活力

加快构建多元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要认真落实好中央要求,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畜牧兽医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把公益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加快基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要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大力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专家-技术人员-养殖场户”服务模式,促进畜牧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工作考评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畜牧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培育新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提高畜牧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进一步转变职能。畜牧业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切实改变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对畜牧科技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合理配置基本生产要素,为推进畜牧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畜牧科技工作服务质量。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畜牧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

建立完善畜牧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要与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建立完善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开展项目负责人和专家信用评价,建立科技诚信评比与奖惩机制,评价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或研究团队连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衡量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科研专家、技术人员、科技成果用户、经济财务专家等共同参加项目联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大力推进畜牧企业科技创新。要大力运用市场、财政、金融、法制和文化等各种手段,积极培育畜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鼓励畜牧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畜牧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畜牧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畜牧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4)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畜牧兽医科研水平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已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提升畜牧科研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科技创业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培育各类科技龙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业基地。加快建立畜牧科技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立畜牧兽医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加速畜牧科技成果向企业的流动。加快建立畜牧科技信息平台。以国家、省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为抓手,加强与体系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结合,充分利用体系资源、专家技术和智力,为现代畜牧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要结合数字化畜牧业发展,建立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注重投融资平台、合作交流平台建设。

(5)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水平畜牧科技队伍

加大畜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与科技部门联合,立足研究基础、能力和产出,紧紧围绕畜牧业需求,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畜牧科研杰出人才,稳定支持其个人及其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通过加强人才引进、联合培养等方式,每年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人才。

大力加强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组织发动各级畜牧部门和畜牧兽医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大力实施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分类培训,使基层技术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技术骨干到高等畜牧兽医院校、科研院所研修深造,努力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与人事部门联合,实施基层畜牧科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乡畜牧兽医机构工作,创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补充机制。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新型农民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以及具备条件的其他培训机构和畜牧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实用手段和措施,加快提高养殖大户、畜牧专业合作社、畜牧龙头企业等各种类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就业潜力大的畜牧生产行业和畜牧企业用工以及养殖大户为培训重点,分类、分层次、分领域加快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畜牧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强化现代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

(6)促进合作交流,实现科技资源优势集成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畜牧科技基础条件、科技资源及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各类科技资源的效益。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引技、引智、引资力度,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技术;强化高端智能化装备的引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鼓励引导相关优势单位在外国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品种选育与示范、新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快相关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加强双、多边合作。通过对外合作、与高等院所合作、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引进技术、智力及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畜牧科技水平的差距,提高畜牧科技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抢占畜牧科技制高点,加快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的步伐。

(7)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畜牧科技氛围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2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新思路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畜牧业技术推广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要求,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创新。

(1)创新推广观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必须逐步实现“五个转变”:把以技术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实体经济为主体、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多元发展;以服务畜牧业生产为主逐步转变为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综合服务;以技术为主线逐步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转变为提供生产技术、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的技术推广。

(2)创新推广体制。要根据新阶段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以国家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畜牧企业、中介等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3)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对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制度,改变年底“算总账”的传统方法,试行绩效挂钩、重奖实绩突出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变对上负责为主为对下负责为主,以对下负责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特别是要由服务对象评价其工作业绩。

(4)创新方式方法。除积极组织示范指导与咨询培训相结合的常规推广外,要大力推行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畜牧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参与式(组织参与推广的全过程)、培训式(组织专家培训)、带动式(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示范式(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

三、发展对策

(一)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二)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

(三)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3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

当前,我国的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基层,由于受环境和卫生水平等的影响,会导致防疫工作落实不到位。因此,要致力于研究如何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以确保广大基层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1畜牧兽医产业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基层畜牧工作是部分基层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基层经济与市场经济连接的桥梁,通过畜牧也带动当地的交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效的完善了我国基层市场经济结构,为我国的基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保证基层畜牧产业的稳定发展,避免因疫病而造成畜牧业的低迷,造成基层市场的经济风险。在实际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一定要意识到疫病的危害,做好防疫工作,不断完善基层防疫技术和设备,提升基层动物防疫效果,促进我国基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进行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监督工作的有效保障,促进了相关企业自主的强化相关防疫工作,也是对我国的畜牧产品的一种保障。法律法规能为具体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进行约束与相关的指导对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强对相关产品的检查与监管力度,把住质量的一关。严格打击做表面功夫的相关企业,树立正确的榜样,纠正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的风气。2.2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的技术相对落后。由于基层畜牧兽医站地处偏僻,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器械很难及时推广过来,相比于发达地区的动物防疫工作,基层兽医站的落后情况十分明显。尤其是发展较为落后的个别地区,他们的基础设备无法满足当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的需求,误诊率以及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都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疫病的互相传染的情况,这会对基层牧民造成严重的损失,不利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2.3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努力,由于当前很多的专业人才本来就觉得畜牧防疫行业比较辛苦,再加上工作的位置比较偏远,导致鲜有人去基层指导动物防疫工作。与此同时,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每一类的专业人士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会出现新的防疫知识、防疫的仪器。在条件艰苦的基层,专业人士不能及时的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技术仪器操作方法,这样不利于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水平的提高。

3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

3.1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管理系统。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基础。确保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的有效和持续防疫。完善工作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就是说,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建立统一的领导班子部门或组织。在一些相对较大的地区,需要提高畜牧兽医防疫的完整性,这必须是一个统一的部署和计划。所以必须有一个统一机构,全面规范发展社区化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开展;建立基层防疫区,全面负责、监督运行系统,通过系统的建设,可以保证基层畜牧业动物防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了层与层之间的联动机制,使上下两层能够相互依托分层使得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进行了实时沟通和讨论。对于以上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可以统一领导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结果更加显著,而且也加强了各级之间的差距,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3.2提升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技术水平。通过前文的介绍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防疫技术水平不高,设备比较落后,要想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就要提升防疫技术水平,引入先进的防疫设备和防疫药物,先进的设备和防疫技术会提升防疫效果,因此基层畜牧站一定要重视提升动物防疫技术,不定期的派工作人员到大城市学习先进的防疫技术,并了解当前先进的动物防疫领域所用药物及设备,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基层畜牧动物兽医防疫工作效率,改善其工作环境,做好动物防疫工作。3.3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离不开专业的人才,目前,很多新方法、新仪器被应用到基层畜牧站的日常工作中,并对动物防疫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用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不论是对动物疫情的发现、还是对其进行控制等环节,都融入了更多新的技术方式,大大提高了动物防疫工作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但是,也正是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基层畜牧兽医站必须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其职业素养,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换言之,基层畜牧兽医站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学习新技术应用方法、新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内容,提高防疫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4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其中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对于预防动物疫病和保证肉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对策,目的是使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新环境,以更好地处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主要农副产品及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农业技术规范方面制定了国家标准1000多项,行业标准1600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对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降成本方面,畜牧企业应该做的是降低自身的成本,主要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技术投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式来提高效率。所以管理体制是影响畜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因素,作为畜牧业质量把关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更是如此,但在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领域中关于饲料、兽药制成品相关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分散,管理力度不均匀甚至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整体上表现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个体上的表现有:畜牧兽医相关管理机构的权责制管理不明显,兽医管理标准的层次不合理,采用国际标准程度低。国家和行业畜牧兽医管理标准在地方的配套标准不健全,不利于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进行,尤其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应用方面。由于过去缺乏对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各基层现有标准难以与国家标准接轨,各基层标准指标体系很难适应畜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

1.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受重视程度不同

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条件不同,使得畜牧业在各基层生产力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同,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在实际中的运用程度不等,造成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过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加上各地区对畜牧兽医行业重视程度不同而相应的执法力度不同,有的地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紧急情况发生(突发疫情)时,相关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造成疫情事故发生。此外,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年龄普遍都偏大,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比较弱,年轻的兽医从业者所占比例小且经验不足,在新老交替阶段需要通过良好的协调来度过。

1.3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已知我国颁布的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有:《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畜牧兽医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工作法律体系,在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相互间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中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其实用性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脱节,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对动物疫情的控制等[2]。

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

2.1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

优化畜牧兽医整体结构,完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要规范兽医管理机构,减少相关附属机构的设立,协调管理畜牧业的相关机构,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协作。建立明确的权责制度,科学配置管理部门,确保责任到具体部门。在总体改革进程上,努力使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畜牧业的改革同步,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跟上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2.2全方位培养专业型畜牧兽医人才,提高其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基层执业兽医管理,使执业兽医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有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保证兽医人力资源的储备,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

2.3健全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畜牧兽医专门的法律法规,这是解决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矛盾的根本措施。建立总的法律体系也是规范兽医行为,提高兽医工作效率的保障,以推进畜牧业更深层次的改革。同时还需要落实相关法律的实施,确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要杜绝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对监督检查环节中发现的假劣兽药要依据法律严肃处理。

3小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和动物产品的主要来源。兽医的技术水平是保障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要件,是把控动物疫情的关卡和提高兽产品质量的必要技术支持。在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不完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从原因找到解决对策,做到管理体系的完善优化,提高人才储备和技术发展,加快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实现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世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探析[J].中兽医学杂志,2015(7):49-50.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5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技术;污染治理

分析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应该对畜牧技术推广环节中的相关事项作出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诸多缺失,针对这些缺失提出更加精良、有效的畜牧技术推广方法。

1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推广现状

1.1实用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缺失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畜牧技术推广主要是围绕畜禽品种改良、提升畜禽生产水平的一系列单项技术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30年的畜牧技术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缺失,如畜禽品种质量较差、采用简陋的畜禽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未被全面利用、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畜牧发展没有将实用技术全面整合利用,导致肉、蛋产量不高,畜牧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畜牧业发展环节中的品种选择、饲料应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实验推广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畜牧业不能全面发展。

1.2标准化畜牧小区与污染治理技术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的县、乡两级由于资金短缺、小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将畜牧小区科学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畜牧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其污染的量与质已经达到了工业污染的水平,在危害与治理难度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程度,而我国对畜禽污染防御及治理的水平正处于刚刚发展的地步,技术还没完全得到开发与施展,于是,县乡中的畜牧区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周边的空气、河流的污染影响日益加剧,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2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提升方案

2.1推广实用技术是基础

(1)重视畜禽品种质量。选择仔畜禽时,应该从正规的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场家引种,这样可以优化整个畜牧环境,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栏率;(2)采用先进的畜禽舍,引进带有先进设备的畜禽舍,让畜禽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尤其是在寒冬季节,更应该确保畜禽舍内的保温设施齐备,保温效果得到提升,畜禽生产性能也会随之提高,其生产周期会随之缩短;(3)使用正确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把握创新管理技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畜禽饲养与饲料应用之间的关系,引进优质饲料,让畜禽更好的长肉、产蛋,提升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禽质量不断提升;(4)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在生产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通盘考虑预防问题,将治疗与预防两个重要的内容重视起来,加大防治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

2.2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是重点

采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方法,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控制等重要环节入手,促进畜禽生产在量与质上实现新的突破;在蛋鸡、肉鸡、肉羊等养殖小区实行综合性的生产技术规范,发展现有技术的创新之处,对于各省、市、县、乡进行标准化生产试验的推广,将其中存在的产品污染与药残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做出调整,加大试验过程中的改善力度,使新的生产技术能够获得大家的公认;建立省、市、县、乡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站,将新型的畜牧业技术发展试点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总结与交流,并在专门人才的帮助下将畜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实处,促进标准化生产技巧的完善。

2.3推广标准化畜牧小区是核心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让畜牧生产小区化的生产方式变为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主要动力,使更加完备的小区化畜牧管理技术能够渗透到县、乡的畜牧业发展中去,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促进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对小区化的畜牧业生产建设标准与创新实施方案认识清楚,选取的小区地址应该与周边的公路干线、农村居住区的距离适中,尽量符合现代病害防疫的要求,在布局方面,要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并且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场所及相关设备,将畜牧小区中的联动式的管理技巧顺畅地运用到细节中去,确保管理者能够将卫生防疫与严格的畜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2.4推广污染治理技术是保障

地方性的污染危害主要是由于畜牧业发展导致的,尤其是畜禽粪污与有害气体,都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空气、水环境,所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刻不容缓。

(1)从生产源头上来减少粪污及有害气体的生产量与排放量。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提升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氮、磷及其他恶臭气体的排放量,对粪污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分离,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的办法,将畜禽产生的粪污进行一次性处理,不给周边环境带来危害;(2)推广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对液体分级沉淀的污水处理技术、强制通风防渗静态垛堆肥等固体粪便处理技术、沼气技术、干燥技术等进行应用,提高污染废物的利用率,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3)将畜禽粪便中的可用微量元素提炼出来,制造有机、无机复合肥。因为畜禽粪便中多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可用的微量元素,制成肥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增强提炼技术,改变现有模式,是当下的一个重点。

3总结

本文通过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各地存在的整体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预防性、施治性的技术缺失点呈现出来,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畜牧小区建设中的畜禽生产、生活促进标准重视起来,提升污染治理技术,保证畜禽养殖在最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在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徐元贵.滁州市南谯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2]孙耀华,杨奎林.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1997(10).

[3]刘立仁.畜禽良种——现代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08).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6

【关键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完善

现代化建设以来,畜牧业茁壮成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成为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结合我国现有的政策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以促进畜牧兽医推广体系的发展,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素质,完善动物防疫服务管理措施,促进现代高效畜牧业茁壮发展。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是畜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促进城镇居民经济收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1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农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种植业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市场为方向、加工业为保障的一个产业体系。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畜牧业的发展是提高城镇居民经济收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城镇GDp的增长有利于我国长久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若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应该为畜牧业做出有效的保障,将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基本国策。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目标是实现主要畜产品有效供应能力稳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稳中有降、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乡镇基础设施简陋,国家投入较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基础设备决定医疗水平。由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乡镇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简陋,牲畜疾病诊断与化验设备短缺,很多基层的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养殖。我国在颁布《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后,加强了对乡镇畜牧牲畜医疗设备的投入,改善了许多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医疗条件。在增添了许多新设备的基础上,乡镇兽医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乡镇畜牧业是畜牧业的主力军,我国若想更好地发展畜牧业,就应加强对乡镇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的投入,这将是一个浩大的长期性工程,国家不仅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应加强对教育的投入,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环境发展畜牧业。对畜牧业技术、基础设备的投入是畜牧生产发展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2.2人才短缺

乡镇站编制由于其条件差、收入少、设施简陋,畜牧兽医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中专生一般都不愿意去乡镇站工作。条件艰苦导致人才的流失,致使乡镇畜牧业没有得到先进的畜牧业医疗保障。由于社会偏见,许多有能力的学生不愿意去学畜牧兽医专业,使原本很少的兽医专业的人才更少会去乡镇就业。许多乡镇都是家庭养殖,畜牧业没有大型化、企业化,大学生到乡镇没有很好的就业环境,自身学习的技能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政府应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吸纳更多的人才,促进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发展。

应对人才短缺问题,不仅国家应加大对兽医专业教育的投入,乡镇也要积极培养人才。乡镇政府可举办培训班进行成人教育,培养无业人士懂得兽医技术,同时可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民生问题;进行岗位培训,让原本在职人员掌握更多技术,掌握先进设备的应用,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建设更富能力的医疗团队,这样才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3防疫工作难落实

畜牧业中动物的防疫工作非常重要,为了防止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危害社会稳定,免疫工作则是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但在现实中畜牧业工作却难以落实。《动物防疫法》中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但是乡镇畜牧业多数农户防疫意识比较淡薄,个别乡镇领导也没有忧患意识,乡镇政府对动物的防疫工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难上加难。

动物防疫工作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执行,对动物进行疫苗注射,如有不配合的,应该按照法律制度强制执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确定牲畜的健康合格情况监测,确保供应市场的肉类质量合格。对此,我们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动物的疫苗注射进行监管,严格执行政府保免疫制度,遵循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7

1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主要农副产品及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农业技术规范方面制定了国家标准1000多项,行业标准1600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对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降成本方面,畜牧企业应该做的是降低自身的成本,主要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技术投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式来提高效率。所以管理体制是影响畜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因素,作为畜牧业质量把关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更是如此,但在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领域中关于饲料、兽药制成品相关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分散,管理力度不均匀甚至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整体上表现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个体上的表现有:畜牧兽医相关管理机构的权责制管理不明显,兽医管理标准的层次不合理,采用国际标准程度低。国家和行业畜牧兽医管理标准在地方的配套标准不健全,不利于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进行,尤其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应用方面。由于过去缺乏对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各基层现有标准难以与国家标准接轨,各基层标准指标体系很难适应畜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

1.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受重视程度不同

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条件不同,使得畜牧业在各基层生产力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同,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在实际中的运用程度不等,造成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过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加上各地区对畜牧兽医行业重视程度不同而相应的执法力度不同,有的地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紧急情况发生(突发疫情)时,相关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造成疫情事故发生。此外,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年龄普遍都偏大,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比较弱,年轻的兽医从业者所占比例小且经验不足,在新老交替阶段需要通过良好的协调来度过。

1.3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已知我国颁布的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有:《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畜牧兽医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工作法律体系,在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相互间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中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其实用性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脱节,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对动物疫情的控制等[2]。

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

2.1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

优化畜牧兽医整体结构,完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要规范兽医管理机构,减少相关附属机构的设立,协调管理畜牧业的相关机构,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协作。建立明确的权责制度,科学配置管理部门,确保责任到具体部门。在总体改革进程上,努力使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畜牧业的改革同步,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跟上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2.2全方位培养专业型畜牧兽医人才,提高其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基层执业兽医管理,使执业兽医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有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保证兽医人力资源的储备,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

2.3健全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畜牧兽医专门的法律法规,这是解决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矛盾的根本措施。建立总的法律体系也是规范兽医行为,提高兽医工作效率的保障,以推进畜牧业更深层次的改革。同时还需要落实相关法律的实施,确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要杜绝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对监督检查环节中发现的假劣兽药要依据法律严肃处理。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8

关键词:畜牧产业化;现代化;高新技术;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2-0005-02

资源短缺、需求量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正在以33.3万km2的速度减少,而中国的人口和粮食需求分别以每年1600万人左右、100多亿千克的速度在增长。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特别是农业中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技与资源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

1发挥主导产业和商品基地的优势

中国畜牧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在发挥主导产业和商品基地的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应该不断推出品牌、优等、特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来取代过时产品,形成良性循环,力争实现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这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创新发展,中国在畜牧业的消费水平上得到了明显改善,肉类和蛋类的消费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在肉类和蛋类的生产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第一位。通过调查显示,中国畜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科学技术的融入发挥了重要作用[1],畜牧业产值和主要畜产物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连续17年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畜牧业科技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从畜牧业生产先进水平看,中国的畜牧业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占有重要的位置。据统计,畜牧业的从业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种植业的从业人数却在不断减少。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肉类、蛋类、奶产量都在不断增长,这都是科技的进步在起着重要作用。

2明确推进畜牧产业发展的技术重点和项目

在新的“科技兴牧”阶段中,其目标和畜牧业的推广都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把畜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去,牢牢把握畜牧产业的竞争力、畜牧业的增效成果和增收主攻方向。要想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就必须构建畜牧科技的运行技术,要以推广和增收为主,把各种高科技先进技术集成组装,这样可以形成完善的配套技术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从目前形式来看,畜牧产品要依靠高科技的发展来将新农村经济及农村先进的生产力要求作为一项重大的首项任务,因为现阶段的畜牧产品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通过将高科技的先进技术运用到畜牧业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和知识推广面大”的原则,及时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农村中推广,用高科技技术发展提升畜牧业。

畜牧业科技主要是围绕着畜牧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来发展的。首先要大力推广畜牧养殖科学技术、规范饲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和优良牧草技术;第二要积极的开发畜牧业新技术,并加以示范推广,如说胚胎养殖技术,动物免疫监测技术,饲料生产监控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三是要建设畜牧科技示范园,对产前、产中、产后实现预期安排,使畜牧业各个环节都能稳定的发展,全面提高成产水平;四是通过我国的信息技术力量,推动畜牧业的智能化发展,使网络资源信息深入到乡镇,并建立重点示范场户供养殖户参考;五是根据畜牧生产的实际情况,配置高科技设备;六是培养一批高技术、高素质的养殖专家,对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七是要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尽可能的普及到大众人群,使人们可以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先进技术,整体提高畜牧业的养殖技术水平[3]。

3迫切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中国畜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中国畜牧业在资源的使用和储备上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畜禽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在中国大约有280多种畜禽资源,但是得到利用的数量很少,对于不常见的品种不仅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并且相关的养殖知识体系也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2)饲料粮短缺。随着我国工业科技的进步,农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粮食生产量逐渐减少,畜禽的饲料与人粮严重冲突,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工业用粮消耗,使得人粮与畜粮都不充足。

(3)饲料蛋白质资源匮乏,因此也造成了近年来饲料的成本逐年上升。

(4)畜种选择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畜牧业养殖结构中,猪的养殖比例接近80%,而牛、羊、鹅等品种的养殖比例较低。如果要缓解粮食短缺局面,改善城乡食品消费水平,必须尽快调整畜种养殖结构。

科技含量低、生产周期长、饲料成本高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建议成立相关的国家畜牧科学实验机构,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要从减少养殖成本,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畜禽疫病防治等方面综合考虑,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畜牧业发展问题。

4加速生物技术应用推广

在现阶段中,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畜牧业跨越性发展的关键,可使高科技的成果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说,高科技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主要农产品的效率的最佳选择方式是运用高科技来开发畜牧业。让生物技术和畜牧业生产技术相结合运用到畜牧业产业化的开发和应用中去,这样不仅能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还能使畜牧业的产业内涵和外延有更大的变化。同时,为新的科研技术的应用提供更高更多的依托和载体。

(1)可以采用体外受精技术获得优良的胚胎,提高畜禽的繁殖率和良种率。

(2)可以根据性别控制手段,获得最佳的雌雄配对,提高经济效益。

(3)通过核移植技术建立无性繁殖细胞系,可以在无需公畜提供的情况下,获得与母体生产性能完全一致的后代,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优质畜群。

同时,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各种基因工程疫苗,对畜禽疾病的防治也极为重要。

根据专家研究和试验结果,证实生物技术的使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可利用资源丰富等优点,经过生物技术催化的畜禽,不仅保留了优良的质量,而且其生长和繁育周期都大大缩短。现胚胎工程技术和基因改造这两项技术也已经在中国畜牧业成功应用,对新品种的稳定遗传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在未来的几年,生物技术一定会为中国的畜牧业带来新的起点。同时,现代科技将对中国畜牧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推动畜牧业生产发生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孙耀华,杨奎林.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01(4):42-43.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9

关键词:特色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76-01

1健全我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

当前,实时地调整技术策略并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一种适合国际市场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生态畜牧业技术体系,并在农村得到应用与推广,这是我国特色生态畜牧业得以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关键。特色生态畜牧业技术体系是以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宏观调控管理体系、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作为基础,其发展动力是科学技术,充分地挖掘生产的潜能,提高生产能力,逐渐形成低耗、节粮、高效、优质、高产的生产体系,推动我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贯彻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健康观念、生态观念和法制意识

尽管我国颁布了关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等,比如《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难以在农村实施,人们的健康观念、生态观念、环境观念和法制意识比较差。为此,需要贯彻与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注重有关知识的普及、培训和教育,增强人们的安全观念、健康观念、生态观念、环境观念和法制意识,在畜牧业的生产当中贯彻清洁生产的理念,为畜牧业的清洁生产积极创设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地体现出自身的行政职能来,强化监督与管理,确保有法可依,保障我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食品安全工程的实施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场对工业化程度与畜产品的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一定要加快无公害畜产品的工业化进程,使用一些无公害的添加剂,如天然的提取物、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em菌等,生产各种无公害(不含药物残留、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的配合饲料,饲养健康的畜禽,生产出有机、无公害和绿色的畜产品。首先,要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搞好无公害畜产品与原产地的认定申报,建立一些质量与数量上有保障、适应市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其次,要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整合工商、质检、畜牧等检测技术资源,实施上市畜产品档案制度与标识制度,大大地提高禽产品的质量水平。加速制定应用标准,实施标准化的生产;加速制定跟国际接轨的无公害畜产品加工技术流程和饲养标准等,提高无公害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品牌效应。

4注重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

充分地挖掘潜力,开辟更多的饲料来源,建设节粮型的畜牧业;改变传统意义上单一种植结构为饲料作物、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为多样化的种植结构,以使粮、肥、牧、草得以良性的循环。对废弃物和农牧业副产品一定要利用充分,比如血粉、骨粉、作物秸秆、酒糟、麸皮等。粪便在经过处理和发酵之后,还能够生产沼气,切实能够形成牧为农用和以农养牧的格局,提高产值。对草场的载畜量一定要严格地控制,维护草地的生产能力,并对草地实施改良封育。

畜牧与生物技术篇10

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形势下,我国畜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生态环境、畜牧产品质量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优化利用生态养殖技术,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作者客观分析应用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多层次探讨了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

1应用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重要性

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借助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将畜牧业生产全过程落到实处,优化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全方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生产出更多优质的畜产品,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在新形势下,畜牧业生态养殖具有多样化的优势,“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其显著特点,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养殖模式,农-林-牧-渔,确保动物与食品更加安全。在应用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根据地区各方面发展情况,采用适宜的养殖模式,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模式、以沼气为中心的种养模式、立体化养殖模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以“立体化养殖模式”为例,在该模式作用下,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能源的损耗,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动物自身的抵抗能力,可采用猪-沼-果模式,减少投入饲料的基础上,实现粪尿的循坏利用。

2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与对策

2.1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

(1)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意识到生态养殖的重要性,注重资源化利用技术,根据地区各方面情况,养殖适宜的低等动物,比如,蚯蚓,因为蚯蚓具有多样化的作用。比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效处理养殖场中的粪便。养殖人员可以借助各类废弃物,比如,牲畜粪便、农副产品,饲养这些低等动物,可降低废弃物对养殖场污染程度,还可以将粪便变废为宝,成为高质量的生物肥料。在此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更多牲畜所需的营养保健品,提高养殖场各种资源利用率,顺利实现生态养殖。

(2)种养结合畜牧业技术的应用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多层次优化利用种养结合畜牧业的这类生态养殖技术,可以野外自由放养家畜,适时补充所需的各类饲料。野外自由放养,畜群可以自由采食,还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吃到高质量的草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各类饲料的投入量有所减少,还能产出“绿色、高质量”的畜产品,减少养殖成本。针对这种生态养殖技术,养殖人员需要选用优良的畜种,这是提高家畜饲养效果与结果的关键所在。

2.2畜牧业生态养殖对策

(1)优化整个养殖场的共生系统在应用生态养殖技术中,养殖人员要注重低等动物食物链环节的发展,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科学转化畜禽粪便、秸秆,使其成为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动物饲料,具有无公害的特点。养殖人员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优化整个养殖场的共生系统,构建合理化的人工生物链,代替传统的饲料工业生产体系,不断增强人工生物链薄弱环节,确保构建的生物链处于高效运行中,加大低等动物食物链环节的建设。此外,养殖人员要尽可能采用极易生产、质量较高的品种,采用适宜的形式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构建“健康、稳定”的产业链,确保各类动物饲养过程中有充足的饵料,有着较好的生存环境,尽可能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2)无害化处理粪便,注重生态饲料的使用养殖人员要注重有机肥技术的制作,根据动物生长情况,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科学开发各类有机肥,比如,基质肥、有机肥、高效活性有机肥,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多角度优化畜禽粪便资源,提高利用率的基础上,避免周围生态环境被污染。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