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08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1

1.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描述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个重任自然由各高校英语专业承担起来了。

何其莘等(2008)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英语专业教育情况,从英语专业教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指出了目前英语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胡文仲(2008)则主要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角度,回顾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英语教育改革。王雪梅(2008,2009)是从课程设置与学术能力的角度对研究生英语专业进行了述评。

以往关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只是从宏观上整体对外语教育进行综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英语专业知识课角度出发,结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和学术能力对我国英语专业教学进行评述。本文从英语专业知识课这一层面,通过具体的英语专业知识课,对我国英语教学动态进行评述,目的是为了:了解英语专业各知识课在相关文献中所占的比重及趋势;通过对英语专业各知识课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解决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进行展望。

2.英语专业知识课的界定

《新大纲》把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划分成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主要在本科阶段高年级开设。

《新大纲》还给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见图一)。考虑到除了“学术论文写作”之外,其余的都可归纳为“语言学类、文学类、文化类”课程,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予考虑“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3.研究设计及方法

我在中国知网(期刊网)上,以“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英美国家文化”等具体专业知识课程名称作为关键词或标题,对1980―2009年的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将通过检索的结果,分析隐藏在结果背后英语专业知识课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一一展开讨论。整个研究采用定量加定性的研究方法。

4.研究发现

4.1英语专业知识课研究的总体趋势

我以《新大纲》中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名称作为关键词或标题,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见图二、图三。

知识课课程相关文献数量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的相关文献研究有299篇,但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类课程的相关文献研究偏少,只有14篇。相对而言,语言学类和文学类相关文献数量比较多,达到285篇。

图三则从内部看出了每门知识课课程相关文献的发展趋势,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三类课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文学类最快。英语语言学在我国发展已数十年,发展相对稳定。文化类课程上世纪变化缓慢,但进入21世纪后也迅速发展。

4.2研究方法上特点

图四反映了所收集的相关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知识课相关文献研究偏重综述型(185篇),其次是理论应用型(84篇),实证研究占较少比重(30篇)。但我在文献收集过程中发现实证型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呈明显发展趋势。

图五则体现了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相关文献的研究绝大部分是针对本科生英语专业的(245篇),研究生只占到很小一部分(54篇)。

4.3相关知识课课程研究

随后,我为了看出课程的发展趋势,又根据年份对每类型知识课程进行了分类,结果见下面的三个表格:

从上述三个表中,我发现只有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知识课三大类必修课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多,它们的选修课的相关文献数量却寥寥无几。相对来说,语言学类选修课相关文献数量比文学和文化类选修课相关文献要多,但比起其必修课来,又显得少了。

以上是我以最近关于英语专业改革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结果。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后,“学术能力、批判思维、任务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这些词也反映出了21世纪英语专业改革的方向、趋势和特点,或者至少指引了改革的方向。

5.英语专业知识课教学研究改革刍议

5.1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的核心内涵,规定了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实现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根据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界定,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三方面的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就下文的数据分析及全国范围内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设置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

从微观角度看,多数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5门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大纲》所规定的14门专业选修课中的多数课程。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表上已经安排了《大纲》所规定的专业知识课程,但还存在专业师资短缺、课程课时不足、质量意识不强等问题。除此之外,《大纲》没有对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内涵做出详尽的描述,偏重人文、缺少社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宏观角度看,不同类型的院校(如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综合类、外语类等)在制订学科规划时与本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在课程的设置上“普遍雷同”“千校一面”,没有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5.2人才培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逐渐趋同。而我国目前有900多个英语专业点,分布在条件差异很大的经济发展地区,不同地区对于英语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是否都能按同一模式培养外语人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关键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现行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往往是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被加载在其他专业知识中去,学校往往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急功近利,绞尽脑汁为了“复合”而复合,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效果。胡文仲教授(2006)认为,我国外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外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框架中,合理解决英语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之间的课时冲突,并实现不同院校之间相关专业知识的合理分布和一定的区分度。

5.3教学模式

从4.3分析中看到,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不尽如人意,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其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教学管理等构成要素,各类学校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针对不同要素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记”、“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流。21世纪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老师的产品,而是顾客。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采取多元教学模式来适应这种需求。近年来,不同类型学校的英语专业在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如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以及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多元学习模式。

5.4学术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求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学生发展学术能力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和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外语院校学生作为外语学术能力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独立人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而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喜好或就业来学外语,忽视了对外语学术能力的培养。

外语类高校应当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一方面,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术传统和专业特色,合理进行学科定位、专业规划,并科学地拟定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要求和学术评估,不进行“一刀切”的定量要求。另一方面,要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切实结合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

一个学生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又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六、结语

本文结合对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的动态研究,尝试剖析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陈建平.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5]戴炜栋,王雪梅.学术环境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J].中国外语,2009.

[6]李美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探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7]揣铁梅.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

[8]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9]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

[10]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

[11]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于学术能力发展[J].外语界,2009.

[1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13]付红霞,郝玫.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8.

[14]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

[15]张秀梅,马春兰.英语专业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

[16]胡笑瑛.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7]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02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虽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的解决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首先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既能够很好的感受到课堂教学取得的进步,同时也能够很直接的体会到目前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也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本人就目前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枯燥

目前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而导致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依然较为单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是导致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二)难以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

语文是一门知识十分丰富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从语文知识点本身出发,那么对学生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理解性的知识点时,更需要教师有效的对知识点进行拓展。而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的拓展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尤其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行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势必会对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知识点带来不良影响。

(三)对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尚待提升

课堂教学虽然只有几十分钟,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这几十分钟进行合理安排,也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安排存在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间较长,其他教学环节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觉枯燥无味,而且还影响了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点与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方法

语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同时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也有重要意义。虽然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更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但是针对存在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要求教师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本人就上文中提出的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一)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语文又是一门知识点十分丰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语文知识点的特点,选择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在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与知识点结合起来,还要积极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加顺利的接受知识点。当然,教师想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首先要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取有效的教学方法:1.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新课改过程中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与现代教学的特点十分切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并切实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2.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进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

(二)将教材知识的讲解与知识点的拓展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拓展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知识点拓展的意识,并不断提升自身有效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拓展的能力。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教师想要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在备课阶段下工夫。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旁征博引,与教师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教师要结合知识点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应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渊博的知识。想要结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就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进行自我充电,尤其要对阅读引起重视,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汲取营养,使教师的知识储备变得更加丰富。

(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3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紧接着,2011年语文课程新标准提出: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开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于是,部分教师在未能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含意之下,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试图达到素养的提高,难免会出现以下的两种现象:一,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讨论活动,学生你来我往,课堂氛围热闹,可是教学目标完成否,就不知道了。二,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忽略课堂效率,无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存在。

的确,新课标主张“张扬个性,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力,有独特的思维,甚至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可,静下心来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教学,而把语文的“本”——“基础知识”忽略了,未免有些顾此失彼。多了热闹的氛围,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同时却遗失了基本素养。

二、能力与知识失衡的结果

缺少基本的语法知识,学生无法判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弄不清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对语病题中常见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病因,根本不会判断。

文言文虽然属于古代汉语,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但从教材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短时间内看不到“淡化语法”“淡化知识”的危害,可是,到了高中会怎样?

首先,大脑的识记性是受时间限制的,“临阵磨枪”式的识记更是经不起时间的冲刷。其次,高考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查,重视积累,强调举一反三,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板块的考查目标是: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文章大多选自《二十四史》。学生要想读懂文章除了积累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外,更重要的是有方法能够独立理解、判断文言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在淡化语法的教学模式下,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都把握不了,更何况是文言文。因此,对倒装句式、实词词性判断和翻译就无从下手。

新课标“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针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来的,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标准”中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去掉了,结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教材里已经“精选”过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语法等),还要再次“精选”甚至直接省略了。

这种知识、能力二元分的离论,使得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油还油,水还水,难以达到水融、互相促进的境界。

三、知识与能力并重不可或缺

不论语文课程怎么变革,我始终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语文课堂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上,确有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偏差,但我们今天不能为了强调提高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就忽视知识的传授,甚至不敢提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敢提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新课标不排斥基础知识,它强调知识精选,素质教育也不排斥基础知识,它强调全面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基础知识不应被淡化和割裂。李海林教授认为:知识不仅是课程内容,也是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交流的工具,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教更有效。

以“语法”为例,首先,要给语法教学重新定位,新课标在阅读部分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所以,语法教学不能因“淡化”而“淡出”。其次,语法是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教学时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创新之路,避免语法教学的枯燥无味。比如:以节拍的形式念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再者,不要以语法教语法,死记硬背名词术语,把它放到课文中,将语法教学和语言人文性相结合。比如:短语的教学,教师可以不强调词性、结构,而是给学生几组短语,让他们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短语自身的特点,然后引导他们找出异同,最后归纳出辨析短语的方法。并列短语是短语中比较简单的一类,学生通过对不同词性组成的并列短语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并列短语的特点是:并列部分词语的词性相同,并且可以在中间加上“和”字。这样既解决了语法教学枯燥问题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他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可以如此,寓教于乐,寓教于探究性学习,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锻炼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4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提升教学质量,策略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日语的学习与应用更加普遍,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流畅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事关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能否持续提高的现实问题。而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各环节,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导入内容的层次性。

文化内容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按照文化内涵的层次性来划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观念文化。

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地导入相关的知识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知识,促进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异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词汇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时提升教学质量,可用图片、实物等来加以说明,以便增强学生对所讲词汇的感性认识,并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桜”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开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又如,日语中的“きれい”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美丽。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领会词汇的意义,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3.话语文化。语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语境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日本式”思维,去体验日本文化。如,教师设置一个询问对方愿望的情景对话,多数学生都会按语法做出“たいですか”来询问。日语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称愿望的问句时,可不受人称限制。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体现的暧昧性。日语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要直接触及对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诱导式询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过于直接,不符合“暧昧性”表达方式,而应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诱导对方。

4.观念文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客观介绍异国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运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付账的习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国的一些习惯,依然是一盘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简练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债,所以饭钱酒钱平摊提升教学质量,两个人吃就各掏一半,三个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类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们在日语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传统文化习惯,而不能单纯地说日本的文化习俗有好坏之分。

二、文化导入方法的多样性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用比较法,对比中日文化的异同。也可用解说法,不拘一格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解读。还可用实践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日常与学生思想交流谈话、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晚会、订阅日语报刊等来加强对日语文化的了解。

1.比较法。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具体可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从中国有但日本没有、日本有但中国没有、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等方面进行。

2.解说法。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课堂互动反应也不积极时,勉强继续授课效果不佳。这时可放慢节奏,转而讲授一些趣味性内容或做一些游戏,让学生稍作休整后再继续授课。如用幻灯片看一些日语民间故事、讲日语笑话、练习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还可通过设置会话场景、启发式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气氛。

3.实践法。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译等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与日籍人士接触、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来华工作或留学的日本人不断增多,我们可以请日籍人士面向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日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日语本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中,这些异国风情的语言文化背景将逐渐植入学生的心底。能促进他们感悟到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外,还要重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

三、文化导入手段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中日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有机地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选择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风貌,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提升教学质量,随时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着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此外,通过网上阅读获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最快捷的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三个层面。对于日语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采取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举行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开展趣味教学。高校日语教学只靠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通过课前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作简短的小报告,或模拟生活场景自编对话练习、演小品等方式。还可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设日语角、组织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句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使学生学到有关文化知识并从这些具体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章斌.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9(8).p:208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0).

[3]杨芳,王栖琳.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日语听解能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5

论文关键词:精读课 非语言因素 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在精读课教学中,注重非语言因素的培养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指出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及采取的对策,论述了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worldBank(世界银行),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note(齐默曼函电),theLeagueof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and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agreementontradeand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6

摘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化以及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升学情况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应用好现有的教学工具,不断的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进而保障高中阶段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获得持续性的进步。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笔者的教学经验为参考,以现有的教学环境为基础,对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高效

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对课堂教学的本身进行探究,还应当积极地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的有效结合进行探索,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现代化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以保障学生对于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应用,进而保障英语教学的与时俱进,凸显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点

文章在本节首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点进行探究,进而从现有的教学工具与英语教学的需求着手,分析信息技术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推动作用,以为文章的整体分析提供相关的参考,进而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丰富高中英语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广,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充分结合后,信息获取的便捷化同样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高中英语课程具有显著的拓展性,其除了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外还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有效拓展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变得非常便利,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和现有的教学材料,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材料的补充搜集,进而提升课程备课的效率,并保障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2.信息展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英语知识的展现只是以单一的单词为载体,进而通过短文的教学来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而实际上,高中英语教学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其传承的载体不仅仅是短文,更有相关的逻辑结构解释、图片、音乐、朗诵乃至游戏等,因此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应用好信息技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优化英语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展现形式,提升英语知识展现的立体性,最终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有了基本保障。

3.现代教学工具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除了在教学内容与知识展现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还可以将教师与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进而为师生构建一个共同探讨的平台,使得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变成师生进行知识交流的有效空间。

二、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从内容、知识展现形式、课堂组织方式等方面对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行推动,因此文章在本节结合之前的分析,探究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

1.拓展教学内容,构建多样化的英语教学主题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性更强,内容的难度也有所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借助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视频、对话、英语短剧、英语游戏等内容,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探究的主题,使得整个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工作能够在教学主题的引导下不断地进行拓展深化,进而让学生从课文单词、短语、课文描述内容的影像、英语短剧、英语游戏等方面不断地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在知识有效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己课堂学习的效果。

2.丰富英语知识的展现形式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知识的了解不仅仅可以借助教材文章的实际表述,还可以借助如影视资料、图片等形式来不断地加深对于文化内容的理解。因此在现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工具的帮助,在资料有效整理的前提下制作精美的电子课件,进而立体化的展现高中英语知识,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以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3.构建开放式教学课堂,提升课堂讨论氛围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知识的展现方式都得到了显著优化,而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可以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因此现阶段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还应当积极的改变传统机械化教学的方法,进而以课堂小组讨论、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电子课件习题的有效互动等形式不断促进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最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借助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丰富、知识展现形式的优化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现阶段英语课堂构建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而拓展英语教学的实际内容、立体化英语知识的展现形式并构建互动式的教学课堂,以不断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理解,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亚丽.高中英语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创建[J].学周刊,2014(14):142.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7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

(一)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

(四)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五)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作如下规定: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对高中生提出基本要求和分流要求。

基本要求,即各类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共同要求:

养成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具有写作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一般交际的听说能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质。

分流要求,即不同流向的高中毕业生的导向要求:

a.准备升入文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语言、文学的较高修养,掌握写作实用文的规律和较高的写作能力,具有基本的民族文化素质。

B.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阅读一般科技著作的能力和写作科技小论文的能力。

C.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一般职业应用文的能力。

二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个新大纲。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以上述教学目的为基础,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课文、48项能力训练、20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为框架,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分列读、写、听、说的教学要求,分解读、写、听、说的训练点(能力和技能),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然而,新大纲还是一个“试用”大纲,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强语文素质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知识分类分点,能力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同能力训练、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相协调;课程结构同教学目的相配合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1986年本又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修订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为蓝本的。这四个大纲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多于创造,共性强于个性。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学大纲拨乱反正,规定的教育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和三种能力(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的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写作教学要求,改为:初中“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学只提“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此外,1986年和1990年大纲都列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与“基本课文篇目”。可见,以上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63年到1990年)都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相关的部分基础知识为框架,来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看来,共同存在的问题是:1.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突出,2.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分类分层不清楚,3.语文素质的内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初中、高中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的“提高”要求不具体,5.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三建立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学科要构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要以“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为框架,构成既综合而又分析、既自足而又开放的教学体系。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三要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能力——核心任务自1963年以来的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但是地位不突出,知识和能力的系列不完整。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是核心任务,是语文的“牛鼻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一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包括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要精要、好懂、有用。二是在文章、文学等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可以专门开设“语言应用”或“语言表达”课,来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培养语言能力和科学地认识母语。

(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任务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实用价值之所在。当然,语言教学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条途径;另一条更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文章和文学作品教学,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专门开设“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听说训练”课,来完成语文的主要任务。

(三)语文素质——基础任务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等知识和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的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民族审美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语文是民族性最强的学科,不加强民族文化素质教学,语文就失去了文化基础,失去了“民族的根之根”的特性。可以开设“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史话”课,来完成语文的基础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三要素,决定了语文的“一语四文”的教学内容。

语言: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对母语有初步的科学认识。

文章:要具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知识和能力。听话、阅读要准确、快速,说话、写作要通畅、得体。

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的段或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要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学欣赏: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知识能力,能够分析、理解艺术形象和语言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文化修养: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一般情况。

四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流和发展个性

要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适应不同流向、不同程度、不同办学模式的学生和学校。

语文学科课程结构如下:

必修课──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必选课—文科选先修

│││

语文学科┤选修课──┤理工科生选修

│││

│任选课──┤

││

│就业生选修

│校内课外活动课——专题讲座、课外阅读、课外口语

││交际等

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课—社会语文实践调查和服务等

必修课,确保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确保高中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选修课和活动课确保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发展个性。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都分成若干科目,供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必修和选修。选修课分必选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科目可以开设(各类学生必须学习):

高一:“语言运用”“文章读写”(写作行为、章法训练)

高二:“文学鉴赏”“文章读写”(实用文体训练);

高三:“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文章读写”(综合训练)

必选课科目可以开设(文科学生必选二三种):

“语言表达”“实用语法修辞”“文学评论”“文言文选读”

“中国文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任选课可以开设(各类学生任意选学):

“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秘初步”“实用美学”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8

学习十要求:练好语文基本功、优秀诗文勤记诵、报纸杂志常翻阅、看书买书做书虫、语文笔记贵坚持、课外练笔不放松、生活处处皆学问、他山之石把玉攻、基础知识早复习、课本学习贯始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十要求一、学习十要求:

练好语文基本功,优秀诗文勤记诵,报纸杂志常翻阅,买书看书做书虫,语文笔记贵坚持,课外练笔不放松,生活处处皆学问,他山之石把玉攻,基础知识早复习,课本学习贯始终。

二、具体要求:

(一)练好语文基本功

1、开口说准常见的字词读音,并坚持学会说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

2、掌握常用汉字部首的形和义,学会辨识并消灭作业及作文中的错别字。

3、正确理解和使用常见词语(成语)和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4、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要确切、得体。

5、正确使用标点,熟记课本中的相关文化知识。

6、能分析单句的主要成分,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

7、注重书写练习,练就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

(二)优秀诗文勤记诵

1、早读时要多读书,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容。

2、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

3、熟读并识记至少50首唐宋诗词,100条名句。

(三)报纸杂志常翻阅

1、做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健康的报纸杂志。

2、欣赏报纸杂志中一些文章,甚至标题,如《中国青年报》、《南京日报》、《语文报?高中版》、《作文点评报》、《读者》、《中学生》、《语文月刊》等。

3、养成剪报和摘抄的好习惯,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

(四)看书买书做书虫

1、努力培养自己爱读书的习惯,克服惰性,陶冶情操。

2、开阔自己的眼界,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多逛书店,学习课外知识。

3、做一只“书虫”,丰富自己的小书柜,有条件可以配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字典》、《古汉语字典》、《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语文演义》以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方面的书。

(五)语文笔记贵坚持

语文笔记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记的东西,如: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可包括同学写的优秀作文)及写作技巧归纳,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

(六)课外练笔不放松

1、多写作,勤练笔,有模仿,有创新,力求“思如泉涌”。

2、练笔的题材不限,内容不限,文体不限。

3、全班传阅,交流经验。

(七)生活处处皆学问

关注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因为它们往往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报纸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精练又要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还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另外看电视、听广播,开校会,乃至听其他人聊天,也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八)他山之石把玉攻

1、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相互探讨。

2、平时就应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3、借人所长,为己所用。

比如其他同学的作文,应该多借来看看,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文,更应该反复品味,以学习他人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

4、其他同学的笔记也应该经常借阅,你一定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使你获益良多的知识。

(九)基础知识早复习

1、熟悉并了解高考语文的知识点、考点,加强学习的针对性。

2、基础知识的复习要“长流水,不断线”,贯穿整个高中学习过程。

(十)课本学习贯始终

1、坚持课前预习,把握专题及课文最基本的信息,并加以理解。

2、课后坚持整理课文中的相关语文知识,包括写作素材,汇编成基础知识集。

3、重温各个专题的学习要点,围绕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4、揣摩体味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高一学好语文的方法和技巧一、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在经过中考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感悟,语文学科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翻来覆去的研习课本,没有多大用处,又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以知识的牵移和运用为重点,课本学不学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

殊不知,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们即将使用的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这确实需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

二、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著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三、精积细累、咬文嚼字

从高一就达到一个共识,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举个例子: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高一学好语文的三多方法一、多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就学习语文而言,广泛的阅读,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大大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而且,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

二、多动笔。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养成记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摘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三、多实践。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9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8-01

《英语国家概况》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宗旨是通过讲述英语,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辨识度和敏感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与其他专业课如《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相比,此课程的设置还相对滞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改革意见,旨在给予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一、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重视度的缺乏。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被指定为专业必修课。然而此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各高校对此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具体安排不同,但是大多数高校将此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的选修课程,每周2个学时,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时,总共2个学分。甚至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其安排在大二下半年,开课仅为36个学时,作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面对庞杂的知识,根本无法利用全面立体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吃透每个知识点,同时对教师备课工作也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此课安排课时和学分均较少,很多学生并不能意识到其专业课的地位。

(二)教师素质的缺乏。虽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担任此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中国籍教师,既了解本国教材编写的重难点,也能够充分结合国情对比补充各种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依然会出现由于备课量大,搜索课内外信息视频图片工作过于庞杂等原因,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不仔细讲解扩充课程内容,甚至只照本宣科选读课文原文。此外,教师本身缺乏对课程知识的认知,不能够准确对课程进行系统专业知识分析解读,只能是信息资料的堆砌。

(三)教材内容单一陈旧。此门课程的中英文教材种类和版本繁多,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总体呈现出的现象是内容陈旧,连续使用多年不进行及时更新;编排欠缺合理性,除了本身生词和专有术语较多外,知识点较为零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加之缺乏足够的辅教材和信息,很难做到课前全面预习,课后及时准备复习知识点,造成教学质量受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二、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应对建议

(一)明确课程重要性。作为一门难以掌握的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为了避免知识信息内容繁杂带来的任务量与课时压缩太紧的矛盾,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课时,既可以给予教师更多备课时间和授课空间,也会给予学生消化知识点的时间。只有同时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关注和重视,明确其重要性才能缓冲了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矛盾。

(二)提高教师素质。此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全面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开拓、竞争的基本能力,做到融贯中外,旁征博引。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具备专业全面的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一方面,面对陈旧传统的教材,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各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出版社多种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互补对比,在选择授课使用的主要教材的同时分列不同专题,设置相应的习题,列举出一系列阅读难度较低相关的辅教材和自学网站,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分析,不但能获得答案,加深记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此课程的教学应灵活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系统专业地深入了解所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既能辅助教师直观地传授知识,也能让学生获得感官刺激,提升学习兴趣,把授课内容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精心选材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寓教于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英语国家概况这门容量大、教学内容集中、课时少、综合性强的课程,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如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素质欠缺、教材更新较慢的现状,并给予了相关的建议。只有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加快教材改革的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化教学内容和重视教学辅助手段,才能使我国的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篇10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对教育领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微课是一种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特点的教学手段,以视频教学为关键内容,借助视频这一载体,将重要的语文课堂知识点渗透其中,以实现对学生重要知识点的灌输。微课主要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就某一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加以记录,将其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微课主要表现为短视频,视频时间通常为5min~10min,利用简短的视频形式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与训练,是微课的基本特点。微课的应用,应重视教学设计、内容选择与训练等,其中还包括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同时还涉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借助短视频的方式辅助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尽管微课的教学时间变得更短,但是其都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内容短小精悍,视频对知识点的呈现更具体,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微课适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解读,让学生及时掌握语文课文的主题思想,深度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愫,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目标性强。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以短视频的方式予以呈现,且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开展目标性的训练与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开展对知识点的目标性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语文知识点。通常情况下,利用微课呈现知识点时,其主题性很强,知识点比较集中,将知识点直接传输给学生[3],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高。

2.趣味性强。

微课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点转化为视频形式,实现知识点的具体化,是语文课堂创新与进步的重要表现。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更具趣味性,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审美与兴趣爱好,从初中生的兴趣出发,将微课应用到教学体系中,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讨论与实践的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中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3.灵活性强。

相较于原有的语文课堂形式,微课更具灵活性,并未存在硬性的规定与约束,其摆脱传统语文课堂的束缚,实现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4]。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辅导不再局限于课堂,可借助微信、QQ、微博等平台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且微课可以实现在线直播与离线下载,视频观看模式比较灵活,且学生可将其作为电子笔记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开展移动学习。微课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学习的开展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做到随时随地地学习,将微课视频拷贝到手机、电脑或mp4等支持视频播放的电子产品上,能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三、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以微课为载体,开展趣味性教学。

通过对微课特点的分析,微课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与传统纯理论灌输的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开展模式、运行状态发生转变,使得整个课堂逐渐活化起来,在课堂融入微课色彩,为课堂增添趣味,符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与心理诉求。微课本身就是一项创意性、趣味性的载体,将其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之教师巧妙的引导,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形成强烈的知识点学习与探索欲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可将该神话故事利用视频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将视频时间控制在10min之内,保证视频内容突出主题色彩,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更具趣味性。教师播放短视频,学生会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好奇“人”的由来,思考女娲所造出的人面孔都不同,让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兴趣,进而投入文章学习中。

2.以微课为载体,强化学生课堂实践。

新课标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重大的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得到革新与发展,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重要目标。新时期,将微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加大实践力度,在全面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5]。创意性微课素材的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散发活力,借助微课将课本的情节进行设定,并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并讨论,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该故事选择《安徒生童话故事》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利用微课展示该故事情节,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话剧表演活动,将其制作成短视频的方式,大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得整个课堂更具吸引力与活力,每个小组都应予以展示,并开展小组讨论与探究活动,从中吸收重要的知识点。

3.以微课为载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