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6:23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1

高中历史记忆量较大,掌握历史“巧记”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真正实现高中历史学习减负的目的。文章围绕高中历史教学,对一些历史“巧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减负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高中历史;巧记方法;参与式记忆;教育

每每谈及高中庞大记忆量的学科,都无法逃开高中历史学科。一方面,高中历史的考点的确较多;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背过就忘,反复记忆,反复遗忘,从而使自己更加不堪重负,更加难以摆脱记忆困窘。这就使高中历史“巧记”方法变成迫在眉睫的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巧记一:差别分贝式记忆

历史记忆背诵,难免需要诵读,但每个人对于诵读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同学受李阳疯狂英语的影响,喜欢大声诵读,增进大脑皮层对知识点记忆的刻痕。一些高中历史教师也常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考虑,鼓励学生能大声诵读,并且尽可能高频率背诵。师生们想通过短时间快速诵读和大声诵读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当然,对一部分习惯大声诵读习惯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的确有显著记忆效果,但对于一部分比较沉闷的学生而言,当一个班级、他所在的一个小组甚至他的周边都在拼命高分贝诵读的时候,他往往会背不下去。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他们比较偏向安静地背诵。这个时候,这部分学生可以采取和周边同学协商,相应地降低一定的背诵分贝,而他自己则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以他所习惯的低分贝进行背诵,人为造就一个差别分贝背诵区。

二、巧记二:化整为零式记忆

高中历史记忆常常是段落性的记忆。有时教师为了增加练习时间,往往压缩了记忆时间,限时背诵一课的内容,特别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更加要学会化整为零进行记忆。化整为零,以一节历史课的记忆为例,可以根据事件顺序,从背景、过程、原因、影响等进行依次记忆,也可以根据自己听课掌握程度,对一些重点环节如原因、影响等进行重点记忆,而对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进行简单快读,以理解代替机械背诵。当然,就算在记忆事件原因时,也不可从头到尾进行傻瓜式背诵,要按照老师课上的讲解,联系性地进行记忆,这样方能事半功倍。

三、巧记三:冥想回忆式记忆

记忆绝不是单纯靠嘴巴在念。要想念得少,必须念之前有个排除和删选。如何删选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就需要冥想回忆。当老师讲完某个知识点时,同学们先不要着急拿起课本或讲义就背诵,这个时候可先停下来冥想,刚才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小脑瓜里还有多少印象,对于老师刚才强调的一些重难点自己是否已经完全弄清楚,若自己在冥想回忆过程中遇到某个特别模糊的点,请立马在手头的书稿上做好记号,切勿就此停顿,而是继续冥想回忆,直至把刚才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像放电影一般在头脑中播放一遍后,再根据自己冥想回忆过程中做下的手稿或教材进行背诵,这个时候记忆效果必定收效良好。当然,冥想回忆可以是顺序冥想,也可以按线索框架进行冥想,甚至在冥想的过程中,可以自行搭建知识点树状等结构图。除了这种点——线———框架式回忆外,同学们还可以采取影像式回忆和逻辑式回忆。

四、巧记四:多感官式记忆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听到的部分只能记住百分之十,看到的部分能记住百分之二十五,自己参与体验的部分能记住百分之七十。如此,我们要强调多感官参与式记忆学习,这对高中历史记忆来说尤为重要。这里提到学生多感官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在学生进行单纯记忆时,充分调动多个感官,比如用嘴、用手势等肢体语言比划、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等,这么多环节若能用上两样及以上,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变得稍微容易些。

五、巧记五:反复变式记忆

反复,不是单调地重复一句相同的话语。单纯的重复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低效记忆甚至无效记忆。为了避免单调反复,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变式练习,以此来达到反复突出和强调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记忆。比如,要理解罗斯福新政内容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采取直接讲解,学生根据情境材料进行自我解析,在情境选择题和判断题中自我检验,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农业、金融、工业、福利等方面共性提炼,还可以根据罗斯福新政推出的背景原因猜想新政内容可能会采取的限制措施,以历史主人翁的立场去理解记忆。

六、巧记六:口诀趣味式记忆

相较于记忆一段复杂的文字,十几个字浓缩的口诀,既朗朗上口,更简明扼要,从量上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曾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定的口诀编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时候,一些高中历史教师会直接让学生背诵这些烦琐无规律的知识点。为此,我总结了一些本课的口诀记忆,如冶金业,我把许多朝代进行缩编:“西周晚铁,商周青铜,东汉水排,南北灌钢”……另外,再加上两汉时期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总之,高中历史“巧记”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师肯下功夫,就一定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

作者:朱凌佳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考文献: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2

一、做“运筹帷幄巧预设”的将军

如果课堂是千军万马的部队,那么教师就是一名指挥作战的将军,他不仅要纵观全局,还要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只有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首先,灌输思想意识,明确早读的重要性。“一日之际在于晨。”高一文化课有9门,历史课一般一周只有3课时,这就需要早读课来弥补课时的不足;高二文科班选修历史,成绩要纳入高考,而理科班即将进行小高考,且理科学生又不擅长背书;而高三就需要早读课来备战高考。因此,每周一次的早读课必须要合理利用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次,改变“早读无味”的现状,增强早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搞好早读,争取历史学习的“第一时间”,内容和形式要求“新”、求“好”,最好有“层次感”。只要有兴趣,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声音,脑细胞就活起来了,书本知识也就能理解,知识也就容易记住了,良性循环也就形成。最后,加强早读指导,明确课堂任务。早晨的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然而有些教师就像过去的私塾先生一样,很威严地说:“读书!”学生戒于教师的威严,虽然在读,至于读什么、怎么读,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应在每次早读课前一天就安排好早读课的任务,如复习某一旧课内容,朗诵某一目录提纲,背诵某一新课知识等。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目标可寻,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二、做“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

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将军”是不够的,他更应该“任其竹影飘摇,悄然隐身,淡化自己,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充分让学生享受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乐趣,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一是“背诵默写”式。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要确立每节晨读课的目标,且不能好高骛远。常规做法是背诵上完的新课知识点,即早读课前20分钟学生自由背,后10分钟由教师监督默写,默写10道题,每题10分,默写必须满70分,不到70分的同学要到教师那里去重新再背。鉴于学生一般都比较害怕去教师那里背书,所以早读课时他们基本都能有效地背诵。二是“朗诵目录”式。目录是对一本书或某一专题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简洁扼要,符合现在考试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就目录边读边背、边背边想,想此目录在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目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一读到此就想到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看到第三课目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立刻就能想到汉到元每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由于目录较固定,同学之间提问起来也较为方便,能得心应手地提问对方,学生也比较能产生成就感,所以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情趣。三是“齐声朗读”式。

此种方法通常为预习课文时和学完课文后整体感知性的两种朗读。学前预习朗读,即选定书中某一特殊重要的段落,如像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这种段落一般很重要,但较难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的这种朗读,可以了解将要上课的大概内容,还可以培养一个班集体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后感知朗读,此种朗读主要是尝试读学案(学案是每一课的知识剪辑,大家同步),一张一张地读、一课一课地读,直到读出理解、读出味道、读出感觉。方式有多种,贵在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3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学习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历史教学而言,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快乐学习,将枯燥课堂变成开心的课堂,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再者素质教育常以历史教育为重要载体,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压力,这个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学习的现状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认为读史无用,轻视历史教学,历史是“死记硬背的杂科”,学校、家长、学生都不重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尤其初中阶段,虽中考历史计入成绩,但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历史学科基础很差,导致高中的学科基础薄弱。

然而,进入高中阶段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念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新课程教材学习任务繁重。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4

[关键词]现代诵读法读思结合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法,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势日渐衰微、几近消亡,在世纪巨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方法又重新走入语文教学的视线,新课标更是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本文试从“诵读法”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诵读法”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其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意义:

一、诵读法的历史及分类

在绵亘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中的奇葩也几度浮沉,根据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形式、目标的不同,分为:传统诵读法和现代诵读法

1.传统诵读法

《说文解字》中解释“读,诵书也”、“诵,讽也”,在《周礼·大司乐》中记载“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明古代的“读”是一种朗读,“诵”是进行吟咏、背诵的语言教育,传统诵读法是随着语文教育产生而产生,在古代的劳动人民间口口相传,利用反复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熟诵成背”的作用,对语文和文字进行基础的训练。它起于先秦,盛于两汉,成于魏晋,虽历时千年:(1)“要求读书时‘口到’、‘手到’、‘眼到’、‘心到’;(2)要求分散记忆,多次复习;(3)注意熟读与精思、抄写与诵读结合”,但却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对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注重背诵的传统继承下来,慢慢随着历史、客观等原因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

2.现代诵读法

当今功利性的社会导致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又直接导致学校对待考试的功利主义态度。面对升学的“指挥棒”、就业的压力,面对只让死记硬背的“诵读法”,语文教学课内、外不读不写或少读少写的状况屡见不鲜也是情有可原,现代诵读法无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传统诵读法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现代诵读法:(1)强调语言学习中对“说”的强化训练;(2)利用出声的朗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读思结合;(3)在充分了解、认识文章的基础上,带着读者的感情继续诵读;(4)熟读成诵,熟诵成背,达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简而言之: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表现方式,读诵结合、缺一不可。我们常见的朗读、背诵、吟咏、美读都是“现代诵读法”的众多“化身”之一。

二、现代诵读法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以下简称诵读法)

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基与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结合“现代诵读法”,是非常必要的:

1.培养兴趣,激发求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如《声声慢》的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背诵,学生无不沉浸在作者“身世飘零、孤苦无依、心内死灰”而结成的“愁城”中,无不身临诵读所营造的意境,无不震撼诵读所传递的情感。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如此动人心魄,诵读教学把学生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幻的世界,并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迫切学习的旺盛求知欲,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2.潜移默化,培养语感

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化为自己的血肉。在诵读时,遇见似曾相识的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正如老友重逢,喜不自禁,在写作时,需要某种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时,就会涌来笔端,挥洒自如。把繁复、庞杂的语法知识和内化、无形的语感为“和谐优美”、“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把语文的学习由强迫被动变为主动自觉。这种语言材料和知识的积累,正是语文功底的基石。

3.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语文能力的体现,最直观的就是日常交往中“听、说、读、写”的体现。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都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诵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也因此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三多”——多读点好书、多背点美文、多写点作文这个方面上来,要让学

生广泛阅读,要加强诵读。

三、语文教学中现代诵读法的具体实施

1.营造意境——熟读成诵法

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教师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既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诵多了,自然成背;背多了,自然语感;语感有了词汇也积累,一举数得。

例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先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秋天森林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其次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来营造意境,接着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再次以自然美抒情言志为话题进行讨论,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达到“读诵结合,寓诵于景,情景交融,找准主旨,体悟感情”的目的。

2.联系扩充——想象入境法

也就是说,选取与所学文章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文章联系起来诵读学习,在诵读欣赏文章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平板、苍白的文字变的立体、生动、鲜活;还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组块;更能激起学生读文、爱文、赏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荷花、荷叶、荷香、荷波”的名诗或文章,像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景——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

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二读:把握文章总体和情感脉络情况下,让学生提出问题,继续诵读,以学生自主分析为主,以教师引导辅。体会作者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在诵读间似乎已展现眼前,三读:“熟读成诵、熟诵成背”,整篇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也就跃然纸上,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即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兴趣、教学环境,设备条件等,结合“现代诵读法”来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无论对诵读法的前世——“传统诵读法”,还是它的今生——“现代诵读法”的研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将语文这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知识,情感传递给他们。以上只是笔者在“现代诵读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时,采撷到的几朵浪花,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启迪和影响。

注释:

①《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②《周礼·大司乐》:儒家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

③吟咏:歌唱;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首见《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④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先生首创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礼记.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5

一、加强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诵读古诗中,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展开想像的翅膀。启发各种思维活动,在领悟诗的旨意的同时,客观准确地认知实世界,正确认知现实中的自我,认知历史与未来。因此,诵读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认知。朗读中的“悟”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悟”常常能训练中小学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诵读时,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的激昂高亢或低沉舒缓的节奏而共鸣,并逐渐悟出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强烈或深沉的感情。在共鸣和悟的过程中,学生因被诗中的情感感染而激发了内心的各种道德感、理智感,长此以往,可促进这些高级情感的稳定建立。例如:在教学《春望》时,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感伤的情绪,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而为作者感时恨别,国破家离的愁怀苦绪而深深感动,当学生悟到这是一首抒发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的诗时,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体恤黎民的道德感也逐渐在诵读中形成。其次,诵读诗歌也可在悟出诗中之美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二、结合背景,更深刻地解读古诗

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与环境中写的心声,它表达着诗人的情感。要深刻的解读诗词,就要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这对理解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很少补充相关的知识。而正确的办法是,先把古诗置于一个背景下,把诗人的经历作简单的介绍,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诗歌学习的目的不能局限在让学生会背一首诗,会解释,应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时就先介绍背景,骆宾王做这首诗的时候年仅七岁,被当时的人们称作“神童”,骆宾王早年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学生了解到骆宾王的一些故事后,就更加想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所以说对诗人的解读非常重要,小学生读过很多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作品,在学习这些作品时,要给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作诗歌的历史背景,这对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有很大的帮助。

三、激发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诗词中,其反应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非常的久远,诗歌中所反映的情感、境界以及社会、民俗、人文等与学生生活和体验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并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想像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当学生初步对洞庭湖的景色产生美感后,作者创作的意象也就被学生描绘来了,这时再引导学生开始想象:那朦胧的月光、平静的湖面、小巧玲珑的君山……这是多么和谐的美景呀!假如你漫步洞庭湖边,你将怎样来表达你的心情呢?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心灵被这美好的景色洗礼过一次,因而纷纷举手表达自己想象:“老师,我想诵读这首诗来表达洞庭湖的美景”、“我想用画笔来描绘这其中的意境美”、“我想用彩色来表现诗人所表现的意境美”等等。接着用多媒体播放播放那优美动听的《渔舟唱晚》的旋律,学生在充满个性的诵读中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受其中的意境美,使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感悟诗情,体会诗歌精妙之处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采取多种读法。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配合诗歌内容,我还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并配合乐曲伴奏诵读,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实干加巧干,再创新佳绩。以期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我国当代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为了让学生非常牢固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我采用了一些方法。

一、复述历史事件。

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一定要过硬,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加以运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第一轮复习中,做到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在扎实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并紧跟难度不大的目标达成检测题,做到堂堂清。对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重点反复、变相的训练,所以我要求学生能熟练复述历史上的每一事件,复述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名称、影响五要素,但不能超过十句话,并要脱离课本。学生刚开始复述课文,往往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抓不住要点,或者东一句,西一句,意思不全面,不连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复述的要领,先给他们背诵的机会,引导学生讨论哪些重点一定要讲出来,哪一些应该删除,按怎样的顺序讲,并做些必要的示范。复述事件,把学生的听、读、思、记都带动起来了。让他们在听课和读书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产生有意识记忆的自觉性,能口脑并用,扎扎实实地学。训练几节课之后,学生领会了要领,不仅能很快记住课文中主要的历史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课文中直接吸取精髓,从而避免了泛泛而读,乱背乱记,内容多,负担又重的现象。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当堂学习的历史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充分利用晨读

我们学校的晨读是政史合一的,周二、周四各20分钟,在晨读期间,明确学生的背诵内容,一般只布置两个答题。并规定好组长要检查表现不太用功的组员的背诵,并在晨读结束后把检查结果汇报给课代表,检查结果优秀的话,课代表不用找我,如果有没复习好的同学,必须在第一时间找我重新背诵,我也会抽查四个班级的某一个同

学,并在黑板上公布姓名,这样日积月累,就会把全部学生检查一遍,受检查的学生对晨读的内容掌握的非常熟练,我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三、归类专项复习

1、在复习中,等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达到熟知的程度之后,再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建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组成体系:中国封建制度发展过程、文化发展史、侵华史、探索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三次科技、经济政治格局全球化过程。对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这一体系,跨度大,知识点零散的特点,又细分为两大历史人物——时代、邓小平时代,以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进行归纳。对每个历史专题,都有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例如封建制度发展中丞相的立废,文化发展中的世界之最,等等,从而抓住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应对各类题目。

2、加强同类知识归纳与比较

在历史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如世界历史中三次科技的归纳与比较;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比较等。

3以地点、国别为核心进行归纳。以地点为核心,如归纳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在上海、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以国别为核心,如归纳美国、日本等中考必考的国家的发展过程。

4、对历史人物的归类,孙中山、、邓小平、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并让学生总结这些任务的异同点。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复习,都要注意加强课后练习,考试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有目的的选择一定的配套练习来巩固知识点的识记。

5、关注历史的时代性,注意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2008、2009年历史中考中,热点问题没有回避。在复习中注重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的考查,如和祖国统一、历史周年纪念、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等。在复习中及时穿插。

四、及时心理辅导

随着中考临近,天气炎热,还有择校等情况,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心情浮躁,如何让同一水平的学生在考试中略胜一筹呢,一方面加强练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熟背不如会写,会写不如巧做,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题都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认真审题。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的阅读,把握题干中的各个限定条件,

明确题目的考查点,准确判断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和要考查什么。

1、假设填空法

认真审题后,如果心中有了绝对把握的答案,拿答案与选项对号入座,对上的,百分百的正确,对不上的,重新审题。调整思路做题。

2、否定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目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要注意认真审题,牢记题目的要求。

3、变相多选题,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排列事件的顺序。采用头尾结合法,首先找出开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4、材料解析题解题,做这类题目关键是找题眼,找到与历史知识结合最紧密的几个词或者一句话,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5注重书写做到合理安排答题卷面空间,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并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答案简洁。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7

语文教材经过多次的改革,其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文。如《诗经·静女》细腻刻画的天真无邪的人性之美:《离骚》中凸显的诗人高洁的情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报任安书》中忍辱负重,发奋著史,体现出光耀千秋的历史使命感;《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硬汉精神;《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的和谐,忘情之意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无论穷达与否都兼济天下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西厢记》中那飘逝的经典爱情绝唱中放射出的个性解放的光辉等等。这些优秀的篇章中无一不浸透着人文素养的内涵,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怎么让文言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做好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对本不在意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以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秦晋为什么攻打郑国?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其实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文史知识,因为课本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学生也多半是这样回答,这时老师应该适当地展开这段曲折而有趣的文史背景,当同学们了解到: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当年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在郑国没有受到好的招待,其实是晋称霸诸侯的野心在作崇;秦晋两国是有姻亲关系的,但他们时而同盟,时而战争,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真是“春秋无义战”。这样学生丰富了文史知识,同时也知道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中也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二、深入理解

理解文意,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适当的工具书,并且准确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如:古今异义、固定结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等。

其实文言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走出文本。成语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习惯,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成语学习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如“负”字,有“依仗”之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贪,负其强”,今有成语“负隅玩抗”。如“相”字,有“帮助”之意,《游褒禅山记》中有“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今有成语“吉人天相”。有的还可与诗词相联系,如“坐”,有“因为”之意,如诗词“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正为此意。还有的则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生活即语文,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生活相连,可使文言兴趣盎然。比如“克”,有“能够”之意,现在一些药品的名称中常有“克”字,其实很多是用它在文言中极常见的“能够”一意;感冒药“康泰克”的意思就是“吃了这药,就能够健康安泰”。再如文言文常见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孔雀东南飞》一句“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心”中的“作息”,偏指“作”。现实生活中也保留了很多这样的现象,如“窗户”偏指“窗”,还有“国家”、“好歹”等。

三、品味鉴赏

在掌握文章的知识点和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鉴赏。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要求学生要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丰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读到动情处,学生定会为作者的深情哀痛所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哲学观点评价此文的思想观点。学生们利用历史课、政治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认识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以古喻今,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的学生认为六国太守旧,不求进取……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了。在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学生们通过研究,探讨文章的艺术闪光点。有学生认为该文在描写登山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词语写出登山路途之遥之险,登山过程所见秀丽山景;也有学生认为作者描写登上山顶所见的日出之景、山顶之景十分壮观、雄伟,如身临其境。言辞不多,意境非凡。这样,学生在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品味中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了语文水平。

四、讲活历史人物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授历史人物经历、分析人物形象,给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有灵性的人物,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人物教学要突出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应侧重历史人物的探索精神、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背景中讲授,要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切忌单纯以好坏来论人物。同时应尽量挖掘历史人物的闪光点,通过对他们的言行、品德、情操、修养、气节、理想等内容的渲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历史人物教学还要浓墨重染,烘托主题,对历史任务主要事迹材料取舍尽可能突显心路历程。对封建帝王,侧重介绍其治国方略和有关政绩;对思想家侧重举其代表作,说明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在现实中的运用;对文学侧重指出文章之精彩,并以名篇佳作作为线索,介绍创作历程;对于科学家,尤其要点出他们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在探索科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从而帮助学生追随科学家的足迹,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寻找科学家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形成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心态和气质。

五、熟读成诵

叶圣陶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读能赋,则才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背诵、理解乃至于应用文言文知识的基础。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8

虽然我们认识到了背诵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必须认清楚什么是背诵。背诵不同于死记硬背,在我看来,所谓的死记硬背实际上是一种塞填式的储存,是一种不把大脑当作有机体,而将其当作机械储存器的错误方法。背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对所学内容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继而达到识记,从而以此为基础的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作好铺垫。如果有人把背语言中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看作是死的话,那么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脱口诵及模仿,逐渐地认识并掌握语言规律,从而创造出既能表达自我又能被他人理解的话语来,那就把语言学活了。

一、Somethingaboutrecite

Recite(背诵)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式,因为只有在input后,才有可能0utput。远的不说,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ceeite就显示了它的悠久历史和古人对它的重视。才高八斗的曹植,10岁左右就能背诵辞赋七万余言;唐朝大诗人杜甫常常能“群书万卷常暗诵”;到了近代,蜚声文坛的巴金,小的时候也背诵了很多书。无数人学习语言的实践证明,背诵对学习语言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methods0frecire

1、口熟。即通过反复诵读,像磁带―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背诵凭借的是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停顿、语调、语气。这种背诵常常是脱口而出的,不假思索的。

2、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略知道大概意思的基础上,首先记住若干关键词,用它们把整段连接起来,这种背诵要求很高的理解成分。

3、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分析作者在文路上的设计布局以及他(她)的行文特点。这种背诵方式则是更高层次的理解记忆了。以上所说的三种背诵方法存在着递进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任何一环不可缺少或被忽视。我们建议同学们在背诵时结合使用。一般来说,在记忆的初级阶段应该以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为主;进一步熟悉后再加上第三种方法,边读边想,将这三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三、提高背诵效率须注意的几点

1、对背诵对象理解越深刻记忆越牢固,背诵效率越高,在理解基础上的熟读成诵,同时又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这样,理解促进背诵,背诵又促进理解。

2、与其读到滚瓜烂熟后才背诵,不如在稍微熟悉时就尝试记忆。

3、要适当在背诵材料的中间部位多花点工夫,因为背诵材料首尾比较容易记忆。

4、前后背诵的材料不相似越有利于背诵,尽量避免集中记忆某类材料,要穿插起来记忆。

5、背诵与抄写、默写相结合,记忆会更加准确、牢固。

6、背诵不是―劳永逸的,背诵之后必须温习巩固。

7、能够背诵的词句越多,背诵新词句或段落的速度就会越快。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费精力,英语学习因其本身是―个反复记忆、反复练习及使用的过程所以更是如此。很多同学说,英语是块很难啃的骨头,而其最难的部分就在于单词的记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是一些普遍的规律。那么应该如何记忆英语单词呢?也许大家会说――背。的确,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吃苦耐劳,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所谓的背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那么,究竟该如何记忆单词呢?在我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供同学们的参考和同行们的指正:

1、词的记忆要音、形、义放在一起记忆。

例如,背单词时,要旁若无人地出声朗读。“李阳疯狂英语”就有这样的特点:

Readasloudlyaspossible!

ReadasquicklyaSpossible!

记英语单词、词句时,贵在投入,贵在crazy。这样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很容易记忆,同学们不妨试试。

2、英语单词要情景(context)记忆

单凭一个单词呆板枯燥的汉语解释,很难记忆。但是如果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则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比如在nSeFCBook1aUnitll中有如下例子:

Beat

(1)myheartisbeatingfaster.(~心跳)

(2)thenmsicisSofastthatican'tfollowthebeat(节奏)

(3)theGermanteambeattheJapaneseteam3-1inthevolleyballmatc}L(击败)Rock

(1)thedeathofJohnLennon,theleadersingeroftheBeatles,rockedthenation.(~惊)

(2)CuiJianisorleofthemostfamousrockstarsinChina.(摇滚)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阅读;能力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设置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要实现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富有活力的,又必须在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上下工夫,力求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上做了一番尝试,尤其在让学生阅读欣赏诗歌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拙笔于此,权且得到大家的斧正。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古诗文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内容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优秀诗文。小学以纯诗词为主,到了初中背诵篇目除去诗歌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短篇散文。这些诗文多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以增加积累。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诸多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毫无背诵的雅兴,究其原因是时间紧,其他学科课程学习的压力大,而绝大部分学生则认为囫囵吞枣的积累无多大意义,即使是教材篇目中的诵读欣赏,不少学生也懒得去背诵!这就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学生能从逐步的阅读欣赏中去认识古诗文背诵的意义。为什么要去背诵古诗文?这要从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古诗文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去让学生逐步领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文短小精悍但有些诗词则是千古绝唱。诗文哲理性强,通过阅读、欣赏、背诵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很好地阅读欣赏古诗文则能从熠熠生辉的明珠中敞亮我们的心扉,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而培养起建立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品味诗词的画面意境、语言,掌握鉴赏的途径

学生所必备的古诗文知识包括语文教材中诵读欣赏的古诗文,都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而学生又缺乏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丰富的历史经验,这就给学生去诵读尤其是欣赏古诗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会使学生失去欣赏的信心。但我们必须充分地看到,解决难题的方法肯定会有的。笔者以为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去创新性地学习,尤其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在意境领悟、语言品味、情感共鸣等方面举一反三,进而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角度的要求,即可从人的情感角度去进行探讨,学生经过自主的分析,还真给了我耳目一新的见解。杜甫的《登岳阳楼记》感人真挚,写景虽寥寥几字,但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恢弘,学生通过讨论,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悟出了诗人的伟大爱国之情。尤其注意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让学生从一般性的认识和理解转向以欣赏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学会主观性的表述。如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学生所必背的诗歌包括不少的离别诗和送别诗,这些诗歌的情感丰富,其哲理性非常强,每每碰到这样的诗歌时我都极力让学生去进行一些深层性的感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品味,笔者则让学生简述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蕴含的哲理,并表述此诗为何能成为古代送别诗中的别具一格。笔者在让学生品味感悟前做了这样的提示,即要在一般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局部或整体的个性特点,才能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学生经过深层次的感悟,对“清真其友远亦近”的道理有了充分的认识,王勃与杜少府的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使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在摆脱低沉、伤感的情绪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三、想方设法综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阅读的水平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够熠熠生辉,从一定意义上讲作者创作诗歌时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即使是状同一物,他们都能令读者耳目一新。那么在平时的诗歌阅读欣赏中,我们能否让学生去进行一些延伸呢?笔者以为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完全需要。虽然这样做难度比较大,尤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一些负担,但却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每学习一首古诗时,都要尽可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积累、感悟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品味、亮出个性,笔者还注意搜集一些中考试题让学生去做,因为近几年来,古诗词的考查已逐步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对接,重在考查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主观性表述。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但对同一历史人物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李清照说项羽虽败犹荣,敢作敢为,令人敬仰。宋朝王安石则认为项王之影响力已弱化,回不回江东都难现昔日之辉煌。唐朝杜牧则认为:“胜败兵家更不期,色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学生简述三者对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学生均能从作者所处的年代,自身的经历、处境、性格、志向等方面进行考量,做出主观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中历史背诵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创作背景流派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性情陶冶、审美观培养的极好教材,更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对初中语文教材里编选的几十篇“古诗词曲”,既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古诗词曲教学的作用,又要紧扣“文学史”这条主线。笔者结合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古诗词教学,浅谈如下思考。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抓住“格律和流派”

诗词曲的体裁特点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格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格律上的嬗变”。虽然,这不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就教材为我们选录的这些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来看,着眼点也正在“格律”上。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几十篇作品的整体,让初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些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诗经》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到“汉乐府”已初步发展成了五言诗,通过教材注释了解了什么叫“汉乐府”。到唐代已经产生了十分成熟的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用韵:有五律、七律、五绝。五律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七律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五绝的代表作有李白的《秋浦歌》等,七绝的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出塞》等。词的格律常识是什么,教材上基本没讲,教师也可适当补充。宋词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入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唐诗、宋词还有流派之分,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以有助于学生欣赏这几十篇作品,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唐诗有边塞派、山水田园派等,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的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两者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

四、掌握积累古诗词的方法,体会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可见,积累有多重要。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我们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1)表演背诵法。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归类背诵法。

它是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这样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村居》、《春晓》到《所见》、《小池》;从《山行》、《赠刘景文》到《梅花》、《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爱国”、“送别”、“感恩”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实F有效,课堂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范娜.试析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核心素养”[D].重庆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