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命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0:11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原因;策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它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这些年来,中小学生轻生的报道频现媒体网络,这些现象表明,当代青少年对生命的意义、对社会的理解和自身价值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抗压、抗挫能力又是何等的贫乏。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这一代中小学生大多是在2000后出生的,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环境中,他们身心有许多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有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成熟的提前与心理不成熟的矛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代中小学生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身体形态与技能蓬勃发展,但从他们自身来说,并不能正确对待这一切。表现出思想上的困惑、迷茫,有时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诸如抽烟、酗酒、抢劫、暴力、离家出走、轻生等,这就说明他们在心理上还很不成熟。2.自主意识的增强与对外界过分依赖的矛盾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民主化和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的关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凡事都喜欢自己做主,我行我素,而有些事却又不主动、不积极,对家长、学校、社会过分依赖,凡事总认为“我是老大,你们都必须为我服务”,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过激行为。3.青春期性心理的萌发与性道德的矛盾作为信息时代的学生,他们除了从书本、课堂上获取知识外,影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都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这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导致了其他问题的存在,比如青春期性心理的过早萌发和性道德的矛盾,暴力、色情、早恋等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还有诸如要求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与过重的学习负担、考试压力之间的矛盾,学校改革开放的教育思想与家庭教育观念片面、方式陈旧之间的矛盾,物质欲望增长与经济尚不独立之间的矛盾,意外事故发生率较高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之间的矛盾等。种种特点和现象说明,对青少年渗透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生命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2

生命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教育,导致了让人痛心不已的后果。人的生命只能有一次,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一切。一个生命连接着一个甚至多个家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庭和学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但都忽视了对小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教育,导致小学生轻视生命、不珍惜生命的现象不断发生。一个个还没有懂事的少年选择最残忍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去残害别人。这些都给我们发出最为痛心的警示。

警示一:留守儿童缺乏生命关怀,造成心理扭曲,导致漠视自己与他人生命。最典型的儿童轻生案例应该是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2015年6月9日深夜,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一兄三妹四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只有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父母离异后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四个孩子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因感到生活无望便一起喝下农药自杀。让人痛心的事不仅仅是这一例。2015年6月10日下午,湖南衡阳县的一个小镇上,留守儿童小霞和妹妹小林在放学路上被人毒死。12岁的晓雯和小霞都是留守儿童,是某小学六年级同班同学,前几日因为放学路上发生口角,晓雯回家受到了母亲的责备,因此产生了害死小霞和小林的念头。经过一番准备后,10日在放学的路上,晓雯把放了毒药的可乐递给了同学小霞、小林,二人喝完后中毒身亡。

警示二:过重的学习负担导致小学生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小学阶段本应是一生中最为幸福的阶段,可繁重的学习负担使他们不能感受到童年的乐趣。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课文。过多的校外辅导和上不完的兴趣班让学生苦不堪言。许多小学生因过重的学习负担而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出现逃避和轻生的念头。2014年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六年级小学生张某直到深夜12点还没有做完作业。因害怕第二天到学校会受到老师批评,于是他趁家人睡着时写下了遗书,服毒自杀身亡。

警示三:缺乏沟通导致小学生走向极端。2015年6月5日,湖南绥宁县长铺二小11岁的五年级小学生万蕾,因和同学的一个小纠纷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留下遗书跳楼自杀,失去了花一般的生命。警示四:意外溺亡是小学生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仅2015年5月以来,全国就发生多起小学生集体溺亡事件。本来只要学校和家长稍作注意就可以避免的意外溺亡事故,导致成千上万的家庭失去了孩子,学校失去了学生。尽管小学生意外死亡的过程、地点和时间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生命认识的肤浅和对待生命的草率。如果我们在平时就能教育学生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意外伤害的防护,那么就不会,或少出现轻生的事件,少一点溺亡的发生。从学校角度来看,学生的课程表里少了一堂生命教育课,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遗憾。

二、传统教育对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正是含苞欲放的年华,还没有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本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不舍,去选择了最为残酷的死亡?!

一是学校传统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多少年来,学校教育一直把知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把道德教育作为重要标准,却忽视了生命才是人生存与发展的载体,导致小学生对生命意义缺乏基本认识,没有理性地认识到生命对人的宝贵和不能重复。学校只重视学生知识学习和品德的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学校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我们曾经对20多所学校做过调查,发现在班会和平时的课程教育中很少开展生命教育,即使有,也只是走个过场。

二是传统说教缺乏沟通。师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需要和谐和沟通。本来有许多问题直接和学生沟通都可以得到解决,但偏偏有些老师和家长为了推卸责任,总是把学生的错误反馈给家长或学校,让学生觉得自己连一点独立空间都没有,一点自尊都不能保留,像被人剥光了衣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老师给家长告状,家长给老师告状,成为最让学生伤脑筋的事。

三是留守儿童缺乏生命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心理脆弱,容易产生极端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创业人数的增加,农村和城市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容易走向极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重新组成各自的家庭,他们成为“心灵孤儿”,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很容易出现想不开或厌世的悲观情绪。四是老师与家长的语言暴力。暴力教育有两种,一是直接动武的暴力教育,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只能伤害他们的身心。还有就是语言暴力,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去中伤学生的心灵,如谩骂,恶意的讽刺、挖苦、呵斥等。虽然没有伤害到学生的身体,但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导致他们丧失自尊,且走向极端。

三、让生命教育回归课堂

小学生的自杀或意外死亡,与学生的性格和外在的突发因素有关,但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多少年来,学校的生命教育多为亡羊补牢式的走过场。从心理学上看,小学生性情开朗,一般不容易走极端。如果我们对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也许就能杜绝或减少小学生的意外死亡。因此,生命教育的回归刻不容缓。

1.让生命教育成为一门重要课程

新课程实施后,校本课程走进了学生课堂,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成为可能。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和内容时要把生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排进课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组织专人编写生命教育教材,利用专门的课时或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教育,如讲解生命的意义、如何去善待生命、如何去珍惜生命、如何做好意外事故的防范、利用生命教育课做好完全防范教育和演练、让学生的生命更具有活力。

2.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留守儿童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显得孤独、空虚、自卑。这些心灵上受到伤害的学生一旦遇到想不开的事,就容易走向极端。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建立家校结合的教育平台,发起组织留守儿童教育志愿者;利用校园网建立学校和班级QQ交流群,让学生在群里和同学、老师倾诉。让他们生活在学校和同学的关心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阳光,让他们感到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这些来自心灵的爱,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感受到爱的力量,能唤起他们生活的希望。在他们困难无助的时候,也许还会想起有学校的温暖、有老师的爱在支撑着他们的希望。

3.做好学生心理调适

小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很低,一旦出现想不通的问题,就会产生极端的想法。有的学生一旦做了错事,学习上出现了挫折,又会出现自卑情绪。这些都是导致小学生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培训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和教育疏导,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信心,及时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

4.注重学生情绪的疏导和沟通

教育需要理智,需要引导和沟通。不能靠批评和向家长告状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相互间的纠纷,而是应该直接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更不能用粗暴的体罚代替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挫折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引导他们自觉地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对其指责和批评。老师要学会和学生谈心,只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及时安抚学生,就可以避免许多意外的事情发生。在班级教育与管理中,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做好学生心理调适,引导他们积极地看待生活,积极地看待生命。

5.始终抓好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3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

二、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习作《深沉的母爱》中写到:妈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叫我鼓起勇气爬起来,千万不要放弃。生命的美妙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流出,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是啊,人活着就要同形形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她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下面是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等课文后,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谈启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彼此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后,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中,屎壳郎(一种昆虫)滚着它的粪球前进的一个小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的大,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在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学生从这只小虫子身上看到了“万物皆有灵”,表示以后再也不小看这些虫子;有的学生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情与小虫子做了比较,从小虫子身上学习到了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的学生则从小虫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体会到一些生命的哲理……另外,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写出读书心得或感想。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五、对教材进行挖掘,在生成中激励人生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4

一、解读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唯一和不可逆转,思考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在人生中体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命珍贵的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是短暂的,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鲜活的生命有可能顷刻间就划上句号。现实中,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是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压力。这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压力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那么,消极的因素也许能转变成积极的东西;但许多学生缺少耐挫力,所以,当他们抱怨“累”“无聊”时,其实就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念头一个个打消,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要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期许,面对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学,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一员,这种普通一般的状态会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有的学生把生命的价值视为赚大钱,住大别墅,做大官等。这是把生命的意义视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不只是为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还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学校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和出现,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大中小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经常有发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有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保护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二、汉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无论是小学汉语教材还是中学汉语教材,都有关于生命教育题材的语言材料。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双语班使用)做了较为细致的统计,如表1展示的内容,系小学教材中生命教育篇目,教师在确定情感与态度目标时就可以结合生命教育去完成。汉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这些承载着人类生命智慧的语言材料融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进而转化为其精神世界的—部分,达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材料时去体验生命内容,感悟生命的珍贵、生命的价值、安全的重要,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建议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汉语教学中

目前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任务,也是我们各学科教师的任务之一,汉语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因此,汉语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这个问题上责任重大。然而,提高汉语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指导教育能力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汉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要在每位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生命教育,发挥模范作用,还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但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说教,要以情动人、以境育人、以榜样服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意义,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一)关注生命教育理念,将汉语教学的教育目标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和谐统一起来。中小学汉语新课程目标中将情感与态度作为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意味着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强汉语学科知识中情感态度等相关内容的教育意识。中小学汉语新课程标准是基于汉语课程目标的教学,即先制定汉语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定。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则是基于过程的目标,即通过对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学生背景情况的分析,在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与情感目标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是将教学目标类别化、层次化、具体化的过程。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感知、感悟、感想、感受(简称“四感”)等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对生命教育中的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关爱生命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四感”的制定和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汉语技能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做到汉语学习目标与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和谐统一。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命教育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要遵循生命的规律,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唤醒生命意义,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鲜明的个性,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更好的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也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使思品课程具有了生命的启蒙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与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体验生命的美好,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使生命教育在小学生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捍卫学生的生命尊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要想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就要给学生必要的生命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小学阶段人生教育的一个基础,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小学生的心理成熟期大大提前,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由于溺爱的原因过分依赖长辈,其心理成熟程度与年龄不相适应,落后于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特别肤浅。因此,在小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显示出生命的独特性,渗透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使思想品德教学担任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也给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它要求学生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使学生勇于承受困难、克服困难,把生命融入到社会中,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向学生渗透生命问题”的意识

在思想道德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立足课堂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息息相关,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生命教育是把学生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作为主线,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而进行的教学。思想品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注重对学生在成长以及生活中所需要的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更好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例如在《走进大自然》这一课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感受到大自然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其次,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人的生命就有一次,我们要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要使自己的生命过的更有意义。第三,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要欣赏个性之间的差异,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他人,容纳万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开展多种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和自主活动,给学生提高更多体验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也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色彩,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我要安全成长”,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并能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学会简单的防范技能,并能够实施一些自救措施,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躲避危险,减少一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伤害。

三、在生命教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中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要使教学的内容充满生活的气息,要让思想品德课程成为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有效平台。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教学环境要温馨化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关怀、感受到人性,才能学会接纳、学会尊重。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生命化的情怀,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次,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人性化的、愉快的环境中不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活动的探究性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具有生活性,它是一种活的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探究者,促使学生知识的生成,这种需求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特别的强烈。因此,在生命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的探索,获得真正的人生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结语: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生命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使生命教育在小学生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李建新.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感悟生命的意蕴[J].中华少年,2012(13).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6

关键词:学校;德育;生命教育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市里举办的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从中了解到一条消息:国家某权威部门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小学生,调查主题是爱惜生命。调查结果如下:24.39%的孩子曾经一闪而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孩子有过自杀的想法,5.85%的孩子有自杀计划,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听到这条消息我震惊了,如今的孩子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为什么要漠视自己宝贵的生命,难道仅仅是经受不住小小的生活挫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孩子们的生命意识淡薄,学校的生命教育缺失。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缺乏生命教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生命教育”的观念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对此笔者做了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经常开展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时,50.4%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49.1%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有”,仅有0.5%的学生表示“经常会有”。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欠缺的。

二、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在此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处于变化、探索、生机勃勃之中;另一方面又处于多种问题的重压之下,这在现今社会更为突出。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在分数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其他的一切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和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成长的需要。面对如今这么一个强调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已经失去了灵魂的根基和对生命的追问。因此,推行生命教育更为急迫,要通过教育使青少年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上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措施

1.在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我们要尽快让生命和死亡教育走进中小学的课堂,积极探索相关的教材、师资和教学方法,让生命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2.转变学校、教师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

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学生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3.加强责任心的教育

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要让学生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并有责任感的人。

4.加强挫折教育

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的心态应对竞争,积极生活。

5.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学校应适时进行家访或电访,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命中的火花,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陶冶他们情感,健全他们的品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张玉梅.高校生命教育内容及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27-29.

[2]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9.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7

由于本人在海峡两岸长期任教于早教机构、小学、初高中,担任幼儿、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接触太多早恋、挑食、上网成瘾、缺乏自信心、严重逆反、考试焦虑、亲子沟通障碍、子女无情伤害父母,甚至伤害自己身体,造成自杀案例逐年提升等等相关情绪障碍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案例。身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和班主任除了焦虑担心,无法持续工作以外,还能提供什么协助呢?父母和班主任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孩子情绪障碍的发生呢?

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应该知道怎样活着,知道怎样成为人的过程。最早阶段是父母亲告诉我们的,但是很可惜我们大部分的父母和班主任从来就没接触过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课程,更不知道如何成为有效能的父母亲和班主任,只知道要如何养活孩子,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却不知道如何掌握孩子童年时期(0~18岁)的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英国夏山学校做了一项针对孩童时期的情商研究,结果发现人格养成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小孩的情绪在解脱压力与束缚之后,心智才会变得更加灵敏而专注在学习上。

但是生命教育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延伸到中学,这一阶段都是重要阶段,因为中、小学阶段是实施情感教育最适当的阶段,而学校的功能不只是学习写字、读书、考试而已,还有指导学生如何跟自己相处以及跟他人达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反过来检视我们目前的教育却只在强调学习上的分数,完全疏忽“全人教育”中的情感表达与关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造成社会上为了快速达成某些目的而不择手段、彼此伤害的问题。台湾也曾经经历过孩童自杀、父母高离婚率、校园暴力等事件发生,于是在2001年台湾因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生命教育列入正式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改善不幸事件发生,以达成“全人教育”。

本人在长期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幼儿阶段更是发展自我概念的好时机,如果父母知道要鼓励和赞美孩子,孩子在发展自我概念过程中会是更加有自信心;反之如果父母亲操之过急或是喜欢比较其他孩子的表现,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假如在上学阶段父母亲或是班主任不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孩子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逆反、焦虑、担心,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厌学、不喜欢与他人接触等而成为敏感的孩子,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有一些父母或是班主任更是抱怨孩子是个大麻烦甚至还在孩子身上贴标签,其实孩子的情绪只是希望你能懂、温暖和关怀而已。

如何预防敏感或是怎样教育情绪障碍的孩子呢?首先,父母亲必须先了解各年龄层的幼童心理发展状况。

0~1岁属于口腔期,如果错过口腔期的正常发展,会造成孩子的不信任和焦虑。如孩子过于害怕陌生人、老是喜欢黏人或是咬手指头等现象,这都是因为孩子担心与外界接触而造成分离焦虑感。然而0~1岁的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和依附感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开始孩子就因为家长不了解而造成的不自信以及担心,将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

1~3岁属于期,孩子正在学习处理大小便训练时期,如果父母操之过急,会给带来孩子过度敏感、小气、吝啬、爱哭、神经质。因此敏感性的孩子将会因为家长无法理解甚至误以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而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时,无法专心学习或是与他人互动时显得没自信、不容易参与学习活动,脾气逆反、暴躁、爱哭等个性。家长如果还只是认为我们的孩子按照原来的照顾方式不也是长大了吗?家长再不重视父母心理课程成长和生命教育的训练,孩子将会在初、高中的专注力及情绪受到影响,也会造成亲子沟通困难等问题。

3~6岁属于性蕾期,孩子正在发展两性关系的认识,处理不当将可能影响到中小学生入学人际关系处理、自信心的发展以及未来婚姻的幸福。例如:早恋、上网成瘾症、人际关系不好、被嫉妒或是嫉妒他人等情绪发展,皆是因为性蕾期家长缺乏生命教育的两性关系认识或是没有协助孩子和异性相处、认识身体结构等。所以,父母更要把握住0~6岁幼童人格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善用生命教育故事绘本。选择适宜的故事绘本,协助各年龄层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生命教育故事绘本不只是讲故事给孩子听而已,而是借助绘本故事,引导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建立儿童自信心,掌握有效专注力训练,借由认知图像的大脑记忆训练,并且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也借助生命故事教育绘本故事将情绪释放出来,且在生动有趣活泼的故事中,透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并引导其正确人格发展。

而6~12岁的儿童正在发展勤勉、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小学1~2年级孩子因为新生刚入学阶段产生分离焦虑,造成孩子不愿意上学整天哭闹发脾气,问题出在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在家庭没有养成做家务事的习惯或是尚未建立生活常规,让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在过于舒服的环境,因此无法忍受教室的拥挤、写作业、还要跟同龄人产生团队精神、面对考试压力等。于是学习这一件事情让孩子一开始就产生不好印象也缺乏自信心,接下来也影响到3~4年级的学习状况或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3~4年级的孩子正在发展两性关系的认识以及身体第二性征发展前的准备。例如:月经或是梦遗来前的身心理准备或是身体对于第二性征结构的认识,如果这些班主任或是家长在生命教育两性发展课题中能给予适当指导,孩子在课业中不但能安心学习也能做好认识自己的概念,以强化孩子自信心发展,建立勤奋概念和善于与他人分享。5~6年级高年级孩子是小学生压力最大的阶段,也是为了顺利升上初中基础课程做好准备,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能好好学习聆听孩子说一说心里话,便很快就能释放压力,同时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生活挑战,按部就班列下读书计划表,逐步跟进学习步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于适应初中阶段的任何考试压力。否则高年级孩子容易寻找他人的支持以及产生逆反、缺乏自信、发生早恋、亲子沟通障碍、人际关系不好等问题。因此家长如果了解这一些心理状态,则必须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说出心理的压力,也才能走近孩子心里并且做到陪伴孩子度过小学生高年级的课业压力,之外也可锻炼出勤奋独立学习的好孩子。

0~18岁的孩子,如果在缺乏爱,没有在正确引导下长大,等到青少年时期若发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再处理问题为时有点晚,甚至耽误了功课也会影响未来职业发展。因此,父母必须积极掌握孩子幼童时期,透过生命教育故事绘本,培养正确人格发展的下一代。增进亲子互动之余,学习如何认真聆听孩子心里的话,千万不能只是指责孩子或是任意批评孩子。当父母亲学会正确理解或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发展,这样的父母才能真正训练出优秀的好孩子以及健康的人格特质,也是给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和幸福,因为成功的伟人或是政治人物、企业家等都是情商比智商还高,才能掌握世界的经济地位和人脉的整合。

父母在孩子小学和初中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教养出健全人格特质和学习好的孩子:当孩子经过努力做好一件事情,要具体鼓励孩子行为以强化正向行为反应。

尽量养成孩子做好家务活,以锻炼生活意志力,同时也能理解父母亲的辛劳。

鼓励孩子养成写日记习惯,以进行自我反思能力。

父母上班也尽量能晚上陪伴孩子说说心里话。

鼓励孩子要多参与家庭和学校活动。例如:大家一起打扫卫生或是参加社区活动。

养成良好读书计划习惯,以利于学习上的调整。

小学阶段要进行生命教育活动,以利于身心健康,唯有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发展出“全人教育”。

父母虽然工作忙碌也必须多参加父母心灵成长班,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好孩子。

例如:

1.如何做有效能父母亲?

2.陪伴孩子学习以强化大脑记忆力。

3.如何跟孩子做好良性沟通增加亲子关系?

4.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亲应该怎么办?

5.父母亲如何认识自己孩子的天赋发展?

协助孩子做好“生涯规划”找出自己的能力和特色,以增加学习动机提升自信心。

父母应多利用假期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以调适身心。

父母亲应在孩子小的时候,若能多注意生命教育中的情商发展将来有助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以及养成良好专注力。

父母亲应在孩子中小学的时候,多训练儿童故事绘本做好生命教育能提升品德教育、两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人文关怀等将来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父母亲应多拥抱孩子,让他(她)学习爱的感受,将来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沟通。

生命教育实施于中小学阶段正是提供孩子自己来抉择愿不愿意分享,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学习如何温暖自己与他人的心,回归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以指导幼儿成为“全人教育”促进身心发展、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然而在中小学阶段应以建立儿童生活常规、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养成、进而喜欢自己和他人、对于环境能感到好奇引发事件兴趣,在小团体中愿意自我表达且无论对或是错都能情绪表达不畏缩等。

生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目标:

积极培养问题解决思考能力

专心投入游戏并愿意与人分享

训练孩子专心的投入在学习上

愿意自动自发帮助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能勇敢自然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和情绪

能做好情绪上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情绪上的表达应该包括:

能轻松跟父母亲、班主任进行沟通

能主动跟他人表达心中的想法

对于生气的事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降低自我攻击和打人的机会

愿意在生活上协助他人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

一、“生命教育”理论的实质

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生命特征,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特征的释放和表现,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意义。但对于个体来说,对于生命存在的感知却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启发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感知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开始。实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启发学生感悟生命,进而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小学期间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处于启蒙阶段,需要接受正确的指引。因此,对小学生实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之关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除了要教会学生识字断句、阅读、语法、作文等各项基本能力,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等职责。因而,可以说,小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最大的区分是,语文课本中处处渗透着人文情怀,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这门课有着清晰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人文性”,即是指语文这门学科走的是“以人为本”的道路。事实也如此,语文课通过对学生文字、阅读、写作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意识,张扬生命活力和个性,充分发掘生命潜能,进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生命生命》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生命价值的例子,另外,如《》等文章也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生命感怀。

(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包含着课本之内的知识,还具有丰富的课外内容。语文教材的课内知识所体现出的生命教育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类是具有返璞归真气息的,如《鸟的天堂》、《观潮》等文章;一类是具有高度精神价值的,如《尊严》、《幸福是什么》等篇章;最后一类是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如《》等文章。这些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文章是课内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课内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生命教育的指向应该延伸到更为宽阔的领域,教师可以在保证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把课外读本引入课堂,让学生有选择地摘取自己喜欢的美文,让学生在自行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教育的效果之一就是为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使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作为启蒙阶段,小学是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把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际,那么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从生活现象起步,通过感知现象上升到对生命境界的理性认识。

三、“生命教育”理论的实施

(一)从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大自然与人类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草木都有着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对自然怀着敬畏的心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中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伟大。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观潮》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放映钱塘江大潮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让学生们通过聆听声音去感知潮水的壮阔场面;之后再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文,进而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鸟类的生存习性和现状,让学生们知悉生物的生命同等重要,因此人类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权利,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自觉保护生命,进而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二)感受真情,体验生命中的感动

真情是生命情感的真实体现,生命中正是因为真情才显得格外生动、饱满。在生活中,真情也是无处不在的,真情往往能打动人的内心。真情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体现了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是超越时空距离的,化为无尽的长江之水。这种友情也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和朋友的故事来体悟作者这种感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则是讲述了少年发愤读书,为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这种强烈的爱国感情会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给每位读者,使他们和作者一样燃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

(三)提升精神境界,努力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生命之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是否活得有意义在于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前提是要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语文教材中很多正面的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生命》一文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很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样的文章无疑会激励学生们树立奋斗的志向,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另外,如《》、《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刻画了许多光辉的形象,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创造了人生的价值。这些光辉伟大的事迹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奋斗。《将心比心》、《尊严》等文章更是向我们传递着优秀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感性的材料和事例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所在。“生命教育”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进而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轨迹与价值观念,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环境中体悟生命的价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去慢慢体悟和品读书中和书外体现的真谛,让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就学会去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不仅是理论范畴,更需要多方实践完成。教师要在教学中担任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要自己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春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内蒙古教育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9

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停留在应付检查阶段,是学校教育的“花瓶”。如何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是现代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如何让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有效举措之一是实施学科走心课,让学科教学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成为提升学科教学、聆听生命成长的有效手段。

一、学科走心课的定义

1.走心课

走心课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术,立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满足中小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活动。它脱胎于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但没有心理辅导活动课那么浓重的心理学色彩,一般学科教师通过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活动培训,学习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就可以开展走心课实践。

2.学科走心课

学科走心课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术,立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生命成长,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学科走心课的定位

1.学科走心课的特征

(1)它是学科课堂教学活动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科学文化的知识海洋里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2)它是一种心理辅导活动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一定要“走心”。只有“走心”,它才能为学生所认同、接受、喜欢,学生才能好学、乐学,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生命成长。教师既要挖掘学生自身资源作为成长点,又要以优化教师自身的引导策略为作生长力,在尊重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下,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的美好成长感觉。因此,教师要从“心”出发,运用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采用心理游戏、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冥想等活动形式,带领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促进生命成长――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智慧、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生成。

2.学科走心课的性质

学科走心课在课程体系中可以定性为一种综合课――学科心育课,它是学科教学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机融合,是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学科走心课的“生命感”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堂教学活动,就要有“生命感”。所谓“生命感”,其实就是对各种“课堂表情”所透露出的课堂整体的“生命状态”的某种感觉。这种灵动的感觉提示我们:我们不仅要把每一个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而且也应将每一次课堂教学视为一个生命体。

在“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框架下,学科走心课的“生命感”就有了“温暖感”“安全感”“愉悦感”“和谐感”“生活感”“生长感”,并且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与评估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1.温暖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强调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走心课堂”,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向上发展、向善发展的需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掌握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潜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长篇说教,无需用各种规章制度硬性灌输,只需用鼓励的眼神说话,用笑脸激励,让学生觉察到自己在班级团体中的尊严与平等,体验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真诚关爱,心中就会流淌着一种温暖、舒心、惬意的感觉。

2.安全感

安全感是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走心课堂”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心灵处于开放状态,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他们敢于“犯错”,勇于“犯错”。因为教师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所犯的错误都是美丽的“错误”,是宝贵的“错误”,是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成长经历。

3.愉悦感

学科走心课的愉悦感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感受,一种因为受尊重、认同、赞赏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时间和机会,设立开放性的话题,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和交流,同时把信心和快乐送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不同寻常的回答,鼓励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积极参与学习、树立超越自我的信心,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对于那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缓慢,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其发言受阻、感到困窘的时候,老师和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多给其机会,允许其“再想想”“慢点儿说”,使之有勇气逐步创造成功。

学科走心课就是让学生脸上有笑容,心中有喜悦,举止有活力。

4.生活感

教材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学科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本身一样宽广,内涵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资源,使学科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生活的浪花,让学科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的鲜润滋养学科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从而构建生动而非生硬、生趣而非生涩、生息而非生冷的“走心课堂”体系。

生活是生命活动的载体,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未来幸福提供生活土壤、阳光、空气、水、养料等的指向性生命充实活动。学科走心课的生活感就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并指向于生活品质的提升。

5.和谐感

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情景中,师生关系及其互动方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师的行为倾向于指令、说教、提示、训诫等“控制型”时,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就会表现出被动、冷漠、对抗或消极随从等态度;而当教师的行为倾向于对学生的接纳、认同、赞赏、协助等“民主型”时,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就会表现出积极、自发、主动、合作等态度,而且也乐意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贡献力量。

“走心课堂”中,教师愈是能深度倾听学生说话,有效地运用“接收技巧”、“传送技巧”、“专注技巧”与“建设性回馈技巧”等,就愈能促进师生互动,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对话与交流,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感”是师生交流畅通、关系和谐的体现。

6.生长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能动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因此,有“生命感”的“走心课堂”时常会发生“意外”。这些“意外”,或许是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但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长因素。这些生长因素要么是学生不经意的提问,要么是学生不经意的回答,就是这些“不经意”的提问和回答,恰恰成为了“走心课堂”的“生长感”。这些“生长感”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和充分肯定,选择适当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把这些“不经意”当作“走心课”的“课眼”,并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使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方法,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发现的成功感。

中小学生命教育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生命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2-0068-02[Zw(n]

[作者简介]何清(199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都开始开展生命教育,但随着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的深入探索,他们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一些中小学在开展生命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提出对应的措施,以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

一、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生命教育实施目标不明确

目前,许多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目标并不明确。现行教育制度中,学校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过于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考核成绩,专注升学率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培养。中小学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教育混淆,从而无法制订出恰当的生命教育的目标,使生命教育不能正常地开展。部分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虽然有一定的目标,但这些学校所设置的目标实际上适用于每个年级,从而导致目标的设置过于笼统和抽象化,不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二)生命教育实施对象只限学生

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对象往往只是学生。事实上,一些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学生与教师或家长的矛盾激化造成的。教师如果不珍惜生命,不懂得关怀学生就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容易忽略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同样,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学校排名却忽略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家长对学生的其他方面没有给予同样关心,使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不愿主动向家长倾诉导致负面情绪积累甚至自我否定。当生命教育的实施对象仅定为学生,而将教师与家长划在范围之外时,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

(三)生命教育实施途径单一化

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单一化,降低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未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往往是将其纳入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中。一些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也只停留在简单的书本知识教授层面,认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单纯地讲授生命教育书本上的内容。事实上,这种简单的教授方式收效甚微。生命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科,如果仅仅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会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还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厌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走出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的误区

(一)设立清晰的实施目标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设立清晰的目标,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好地进行。在对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目标的设置上,应该循序渐进,有阶段性,注重逻辑关系。

例如台湾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目标设置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该校初一、初二、初三及高一、高二、高三的上下学期都设置相对应的生命教育目标,并且每个学期的目标都有一个大的核心主题。如初一上学期的核心主题是“敬畏生命”,下学期则是“做我真好”,随着年级的上升,主题的含义也会越来越深刻,理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到了高三上学期生命教育课程的核心主题就变成了“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高三下学期的讨论主题是“全球伦理与宗教(存异求同、建构立体的生命)”。此外,在核心主题下还会有几个小主题,如教授初一的“敬畏生命”时,教师就会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面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2.协助学生学会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3.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这些小标题指导了教师在讲授主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去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义。

通过上述例子,在对生命教育的目标设置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第一,在生命教育目标的设立上,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必须有一定的区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命教育目标的深度和广度都应该增加。第二,生命教育的目标从内容上看,应该注意不同目标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设置了每个年级的总体目标之后,还应该将目标细化,明确提出对教师的要求。

(二)扩大生命教育实施对象

1.生命教育实施范围扩大化

生命教育在实施上应该有部分内容是强调对教师及家长的教育的。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珍惜、关怀生命,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建立关系,教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家长也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

2.增强学生与教师、家长的互动性

在生命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发展状况,教师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除了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小型的“生命教育沙龙”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让孩子感受家长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布置一些互动性强的课外作业。例如,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手工作业,学生和家长可以相互写评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随着网络通讯业务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可以建立专属于家长的QQ群,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也让家长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实施途径

1.扩充直接经验内容,注重实践

生命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的是意识与感官的双重体验。例如,在生命教育内容体系中提到的防火知识,如果学生仅从课本知道灭火器的形状、结构、用法是无法真正掌握其用法的。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能让学生仅从书本获得间接经验,而更应通过亲身体验,如震前预演等方式获得直接经验。

2.通过案例、情景模拟进行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案例和学生一起探讨,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例如煤矿瓦斯爆炸、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重庆女孩摔婴事件、学生自杀事件等时事热点为契机,构建生命教学课堂中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这些事件的诱因,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走好自己的人生。

3.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在实施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生命教育时,可以定期对学生做心理调查,通过一些客观数据,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以便于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

4.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基础课堂中

将生命教育作为主体进行探讨时,可以不局限于学校的特殊课程。生命教育的信息和意义显隐于各学科课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生存的技能和生命的质量,从生命的角度把握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

[2]苏海针.生命教育内涵之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