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十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十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6:35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1

论文摘要:当前,在职业教育努力服务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怎样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工艺专业教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搞好服务?笔者认为,应当认真把握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就业的关系,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化学工艺学科教学的特点,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正确定位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工艺职业劳动者。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同时,市场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源市场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入口环节;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运行环节;就业市场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出口环节。市场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讲,市场变化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化学工艺学科特点分析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以及培养高素质化工职业劳动者的要求,化学工艺课程立足化工工艺岗位操作工所需要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在介绍化工生产原料、阐述化学工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可体现化学工艺特点的工艺,讨论工艺原理、工艺条件及工艺流程,使学生学习掌握化工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术,为走向生产岗位奠定化工职业基础。

三、经济建设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地方经济的特色就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和学生的就业问题。例如:我们济源地区的工业企业以聚氯乙烯、焦化、多晶硅、金属冶炼等为主,在工艺学的教学中,主要应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工艺。

四、如何改革化学工艺学教学

1.改革思路是要以市场为基础

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结合地方工业的特点对化学工艺课程内容及要求进行定位。首先,课程定位必须要实事求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依靠市场办专业,如果脱离了这个目标,那么课程定位就是无源之水。其次,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水平差距也比较大,学生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所以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删减,应着重介绍与实操和就业企业紧贴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课程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紧抓当地重点工业、新兴工业项目,结合地方的主要资源从原料、产品、工艺特点、用工需求等方面入手确定教学内容。 2.基本方法是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材中,化学工艺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以一些相对完善,通用的一些工艺作为核心内容。由于不同地区化工行业的资源、人才需求和生产工艺不同。现行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能很好的被企业、教师和学生认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本地具有代表性、基础性的工艺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将化学工艺中的工艺学基础知识融入核心工艺完成教学目标。如我们济源地区以树脂生产、煤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教学内容就应当与企业合作制定以树脂生产、煤焦化、煤气化和化肥生产的工艺作为主线,将工艺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工艺相结合为内容的校本教材。

3.实施化学工艺教学的几项措施

一是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及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主动到当地相关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当地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

二是要针对岗位特点使用特殊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都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颠覆”。随着项目教学和生产性实训等教学模式的推进,带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理想途径。

三是工学交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科教育模式针对化学工艺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实训、实验、现场管理教学进行针对性训练。将地方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化学工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要在进行实践、实训时进行强化和讲解。将实际操作所需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理解。如在聚氯乙烯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掌握部分安全和理论知识后到企业观摩学习。在理解工艺和实际操作后回到学校重新对理论和操作知识进行学习和反馈,能够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4.关于专业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方法

一是现场实训考核。以能否胜任岗位工作为标准。占总评成绩60%。二是对工艺的认识、理解考核。以在企业现场进行提问及考核的方式。占总评成绩30%。三是工艺基础知识笔试成绩考核。占总评成绩10%。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2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需求,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工作室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就“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效果进行了探讨。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如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职业工作情境,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互渗互融。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为例,在此就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开展“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何谓“工作室制”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的项目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学科体系之下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为让学生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念下的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使高职学生从中得到更多职业情境的熏陶,从而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取得隐性知识的生成。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实质上,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主动地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1.1“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体现在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活动相结合,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并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及工作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1.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工作室制”项目以专业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职业型、任务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和多个项目课程模块构成。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岗位要求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通过项目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以虚拟项目为载体,使课程内容在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进行职业素质、工作流程、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通过项目自主开发,以真实项目引导,典型产品为载体,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内容虽然分阶段,但是在不同阶段或不同项目教学中,均通过各个不同“工作室制”教学贯穿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旨,即融化职业素质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包括符合岗位要求的基础课程),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1“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主动适应市场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开发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探寻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规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秉承课程开发原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绘画造型教研室经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专家深入探讨,在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专业中开设了面向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群中的工艺品设计师岗位中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礼品设计、陈列展示工艺品设计工作的《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特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培养职业技术型设计人才。课程通过针对性项目训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民族工艺制作的精髓上,进行工艺、材料、设计的创新,同时进行生产性制作,推进艺术语言与造物技艺的创新和实践,从而填补能画、会设计、会制作、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型人才的空白,促进湖南旅游纪念品设计向高层面发展及向产业化方向的不断完善。

2.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教学适时地寻求真实的实践项目、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呢?

我们尝试以《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具体在课程内容上以实际项目(如:为张家界或湘西凤凰特色旅游品进行研发)为载体,通过项目工作室(由民间老艺人、教师、设计大师共同组建的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项目的工作流程解构为(资讯收集设计、审核方案画稿、放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制作生产后期加工产品评估)然后按照教学认知规律重构为若干个项目任务(旅游纪念品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设计定位设计元素的提取与设计图表达工艺手段的选取;新工艺的实验与应用样品的制作后期装饰项目学习团队的产品分析报告),按照工作过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课程组织的科学性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校企共建是实施“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项目来源的有力保障。每个工作室必须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企业作为依托。在真实性职业场所或仿真性教学环境里将项目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在以开发旅游纪念品产品设计任务、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真实的设计策划和推广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特色民间艺术工作室,构建“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民间老艺人+学生”四位一体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其形式为:学生组建项目学习团队,并制定项目开展计划及任务分工,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任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由指导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大师、民间艺人)根据项目学习团队每一位成员,完成任务过程所体现的能力给予任务考核的基本分值,在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最后的成绩评定。在基于“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中,尝试将湖南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步引进到专业课程中,开展传统民间艺术特别是本地域民间工艺与专业相结合教学研究,并邀请民间老艺人亲临学院实地教学,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技艺授课,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使学生掌握技艺,亲身感受到民间工艺的魅力,并通过文字、照片、录像等手段保留资料,在仿做中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引入大师工作坊,通过专题讲座给学生以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高层次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则从宏观、整体和系统角度指导学生把握设计制作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积淀中广泛吸收营养,并与现代表现手段相结合,转化成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艺术作品。

2.4“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项目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工作室制”项目教学以能力评价社会化为考核的重要标准,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考核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效果

我们通过对学生实施“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普通班与实验班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会了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地选择,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与依附性。学生通过讨论、质疑、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习和创造。通过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准就业形式的工作室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强化。这种举措超越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和常规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根据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并以典型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型、开放性、立体化的设计教育格局,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必尊,项目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j]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8-1-22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3

关键词:联合办学岗位素质标准机电工程技能交互训导机制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4]张文凡,产文良,解军,等.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实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6.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4

哈尔滨轻工业学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通过社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探讨研讨先进的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反映行业企业需求、技术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生发展要求,为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服务,适应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课题《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课题批准号:QDa1211004,子课题项目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制。

为使本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凸现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学校严格遵守调研的指导思想,通过紧紧依靠行业、企业,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等单位,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思路,确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思路和建议。学校深入的企业包括秋林食品、正阳河酱油、哈尔滨啤酒松江啤酒厂、大众肉联、米旗食品等,调研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

二、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哈尔滨轻工业学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满意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为基本指导思想,充分尊重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生产与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本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把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探索本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新思路。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秉承德以修身、技以立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专业及职业岗位群建设,推行一、二、三、五层级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结构化的中职教育新模式。

三、改革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市场调研,食品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从事生产一线操作、分析检验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食品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食品生物专业必需的专业分析、微生物检验、发酵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食品专业的生产操作、分析检验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食品生物工艺专业进行改革。学校从专业能力体系入手,立足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分析和岗位分析为基础,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并构建由基本素质训练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组成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四、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在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制过程中构建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五域能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集项目教学、交互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交互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改革创新评价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创建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二阶段、三阶层评价模式。二阶段、三阶层学生学业评价包含学生学科学业成绩评价、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评价、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评价、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个性特长评价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总结性、结果性考核评价体系。内容既有量的评价也有质的评价;既有规范性评价又有非规范性评价,不仅评价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态度等现代化职业人基本素质列入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严格遵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关于教师设置的要求,建立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教师设置标准。专业应当具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要适当。

专任教师的师生比要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七、实训环境建设

学校经过精心研究,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教学要素为主体,融入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建构了能完成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环境,又具备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情感养成所需要的境。合理设计功能分区,使学生在同一实训室、基地中能完成技能训练、工作任务、小组研讨、教师教学等任务,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创设了条件。研制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茶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作者简介]陈静(197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饭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44-02

“茶艺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茶及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类茶的冲泡及服务知识、技能,掌握“茶艺师”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达到“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热情、认真周到、团结协作的服务精神,为学生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突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课程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设计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设计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设计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按茶艺馆工作要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如图所示)。

1.以“茶艺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该课程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2.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无缝衔接设计课程。“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无缝衔接。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是茶叶冲泡的基础,同时,茶叶的冲泡必须依据各类茶叶的特性而定,这就使得有关茶叶的理论知识和茶叶的冲泡技能必须紧密结合,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的做法,将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无缝衔接。

3.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设计。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依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实际实用”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遴选至分解,从教学之初的课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完成后的实践反馈,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着力打造并不断深化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

2.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要求补充教学内容。“茶艺基础”课程是一门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按茶艺馆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

3.基于“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茶、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艺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能有效地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4.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内容。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一些知识拓展、提升的方式,增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茶艺基础”课程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规律,循用了“模块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的内容建设思路,将课程通过有效整合,拟为“3大课程模块+3大工作任务+9个工作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所示)。课程内容组织与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构建课程内容结构。“茶艺基础”涉及许多有关茶叶的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由于“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需要有机融合。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分开的做法,将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例如,在讲述各类茶的基本知识时,将各类茶叶的识别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各类茶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述后,根据茶叶的特点,立刻进行该类茶叶冲泡知识的讲授,并同时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茶叶推荐与推销理论知识讲述后,立刻进行茶叶推销的技能训练等等。注重理论的具体运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形成“理论―实训”统一的内容结构。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以“茶艺师”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茶艺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

课程按照“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按三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各类茶及冲泡的基础知识,三是茶艺服务基础知识,全面涉及茶艺师需要掌握的有关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茶艺服务与产品销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要消费茶类的冲泡品饮方法以及名品茶的茶艺表演。

3.理论够用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并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体现“理论够用”的原则,克服理论偏多、偏深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性。例如,在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只针对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中常涉及的各类茶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讲授,而偏深的诸如各类茶叶的物理学特性则删掉。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知识内容供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4.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所有教学均在实训室进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全融合,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实践教学分层次,构建“三段渐进”教学模式。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层次的“三段渐进”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逐渐推进,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技能强化;第三阶段,通过校外实践或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将知识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形成操作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多渠道、多方式并存,建立“三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三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茶艺基础”课程以茶艺服务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操作技能环节,充分体现了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教育项目导入创意思维

2000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建立全世界最具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职业人才,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计划到2020年,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普职渗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与高素质劳动者,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无线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高职教育及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十年,我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果。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目前职业教育的某些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未能体现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与中职教育区别的领先性和高等性,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就业上,也未能体现出明显的层次差别化需求。这该如何解决?高职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依据后示范期我国高职专业建设的主要课题,高职教育应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有知识、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为高职理念下的专业建设设置和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辨空间。

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是实践性、前沿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而高职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保留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特性,同时又要具有高职教育的要求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思考需要进行什么样的专业建设,进行什么样的专业课程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艺术设计创意产业所需的高质量、高效能、独具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特性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校时文化课分数普遍较低,内涵修养、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偏低。这就要求他们在有限的在校期间更加努力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才能成功走上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在未来的职场中获得较好的提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各地规模小但个性鲜明的设计公司或工作室等,均属创意型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型人才,培养和培训大批优秀设计人才能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对高职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有了更高、更精、更具匠心的要求。教师应依据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为关键,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有限的在校期内补齐自身不足,提升自身职业学养,掌握必备的职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能在学习工作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设置

(一)课程教学中结合授课环节巧妙编排穿插专业理论知识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弱,往往还认为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不感兴趣。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可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具体的设计项目和任务穿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巧妙安排,可以将高职能力水平下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穿插于具体的设计项目中。由教师先动员启发学生,引领具体的学习方向,开列具体参考条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参观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引导学生以完成设计任务为诱因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进行集中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较好地学习、消化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预留空间。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普遍较高,会主动参与理解专业知识与完成教师的任务要求,充分享受学习和设计过程。当然过程中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把握设计的时尚脉搏。以求对学生更好的引导,保障更好的课程效果。

(二)课程教学以项目导入为主体构筑教学思维

由于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专业课程教学需以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在传授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应注重职业氛围的构造和职业意识的强化。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多建立起“工作室制”,这是集教学实践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工作室制的教学平台下,课程教学以项目导入为主,可以由学校、院系、工作室和教师等多方面设计、承接、安排与课程相契合、与学生能力相符合的具体项目,制定相匹配的学习工作计划。组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任务的创意设计和实践运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在教学进程中直接锻炼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社会职业能力,以达到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项目导入的课程教学设计,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引领和训练。这可以依据课程特点和适应性设计模拟项目进行教学,承接相关的真实设计项目配合教学,也可导入相关的竞赛项目组织教学。形成“模拟项目、企业项目、竞赛项目”的立体训练体系,凭借以工作室载体,模拟专业岗位工作状态,驱动课程教学。教学中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技能等个体强弱、性格差异等特点,有序组织学生,划分设计小组,借鉴真实设计公司的运作流程和工作特点,鼓励学生科学分工、团队协作。在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能力,追求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学养的提高。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这样一所走在全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前沿的学院。各系部、各专业较早构建了各类专业设计工作室,率先进行“工作室教学――真实项目实践――创意基地实习”的实践流程,采用“工作室”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该美院视觉传达系商业插画工作室正是采用这样的“工作室”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入构建课程教学。插画工作室负责人朱青在其插画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先后承接运作丰富的教学项目和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获得丰富的教学成果和快乐的工作体验。在朱青和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合作项目“绿野狂欢,七彩仙踪”稻草人艺术节稻草人设计与制作中,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引导,有计划、有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欲望和激情;有效组建设计小组,围绕项目设计运作,注重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方案设计执行能力的锻炼,将课堂教学与项目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式创新。同时该项目最终通过验收,在社会上获得较好的影响。

凭借工作室平台,以项目导入进行课程教学不仅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接受设计任务和项目(可由虚拟项目逐步过渡至真实项目),积极主动完成工作,接触相关实际企业,甚至直接参与完成企业、设计部门的具体项目。在直面市场的实战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效缩短了学生由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使之最终顺利地走向社会,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

(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均要1至2年后才能踏上实习工作岗位,并需经过数年的锻炼打磨和自身不懈努力才能成为创意型产业中的重要设计力量。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能良好适应目前的职业岗位需求,而且还要为其职业未来提供优良的发展和强劲的上升空间。由此,专业课程教学需在做到适应当下职业岗位规范需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争提炼新锐设计视角,打造学生独特设计视角,提高职业专业素养的教学思维,在教会学生专业设计、重视实践执行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培养,注重个人艺术审美素养的形成。

创意型产业和艺术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的独特创意。设计需要创新和独一无二,创意思维能力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达到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创意思维的培养完全有规律可循,而非如某些人所言灵感顿现。只要方法巧妙得当,创意思维训练有法可依,有迹可循,进步效果就会显著。在课程教学中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发现利用每位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创作出更多新奇特作品,体验创作的快乐与成就感。在课程教学中还可巧妙引入竞赛项目,把课程教学与参与创意大赛活动相结合以赛促学,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职业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需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锻炼和独特设计视角的培养,为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自我发展、职业前景的优化提供持久动力。

(四)立足本土文化,提炼学生的设计深度和精度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具备熟练的职业实战能力,基本能快速地寻找到对应工作。但实际上他们较多就近进入本地区域的中小型设计公司,根本原因在于虽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拥有一定的职业专业经验,但艺术基础薄弱,艺术素养较低,设计审美和眼界不够开阔,导致其职业发展中后劲不足,上升空间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有意引导学生接触熟悉、了解乃至研究多样的文化形式,提升学生的设计审美趣味,提炼学生的设计深度和进度,为学生将来就业的有效空间发展注充能量与活力。例如,鼓励学生接触和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并将这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民族文化精髓融入课程教学,精心设计课程,必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极大提升设计品味,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陈瑜的新民族图形设计案例教学为例,陈瑜依托苏州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主题,精心设计、传承创新,课程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以传统艺术形式为素材,饱含传统韵味,但又充满了独特、创新、时尚并具实用性的设计方案,令人惊艳。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设计眼界,提升其设计与审美趣味,为其今后的职业晋升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高职理念、指导思想模式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了解自身的专业行业特色、能力和倾向,并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具体的内容设置及要求。这样课程教学才能既合乎高职理念和规范,同时又焕发专业独特的魅力。培养出能力卓著的专业职业人才,走出校门即能较好的胜任本职岗位工作,并能随着从业资历的深入,自我研究和提高,逐渐成为我国艺术设计行业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7

论文摘要:针对职业教育“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特点,探讨在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电子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企业对求职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只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上,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更加需要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使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校也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然而笔者认为纯粹的职业素养课程往往是系统的说教,不能和实际就业岗位相结合,如果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地融入职业素养的教育,既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完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将两者结合,会取得更加完美的效果。下面就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的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在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职业素养内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不是低层次的技能培训,更不是培养普通工种人员,其先决条件和最终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特征所在。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总有一定的偏见,部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本职岗位兴趣不高,且毕业后跳槽的频率太高,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相去甚远。殊不知,现代社会用人机制不只看重学历,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素质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供不应求。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志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及培养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些重要文件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均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大的方面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是指学生具备与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它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技能文化素质、职业健康素质。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是: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遵守企业规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提高应对竞争和挫折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制定计划时根据岗位需求设定学习项目把精力放在学生发展的核心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做好“择业指导”教育,介绍职业标准

在电子工艺课程一开始的课程介绍中教师就应该做好学生的“择业指导”教育。“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

1.介绍“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能使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工艺技术的发展使操作者主体地位增强的同时也发生了异化,现代化的工业已经不再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掌握现代工艺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能指导电子产品现场生产,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且由于电子工艺技术涉及了相当广泛的技术领域,要求电子工艺技术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文化基础,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又促使工艺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同时又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所以更加应该提高自己把握各种机会的能力。

2.介绍本专业或本课程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课程教学中应突出以职业岗位群为本,注重一专多能,若只针对某一岗位,学生今后的就业面就会很窄,创业与发展会更加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中的主要工作岗位做介绍,同时剖析各岗位的任职要求和标准,使学生了解职业的发展方向,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譬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的岗位有产品组装、车间技术员、品质检验员、产品维修、设备工程师、销售人员、软硬件开发人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岗位,了解这些岗位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带着目标和压力去学习,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以证促学”将会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三、建设实训室文化氛围,培养职业意识

建设实训室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目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基本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都在电子工艺实训室进行,那么在实训室中营造出电子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1.制度文化氛围的建设

将原本的实验室制度替换成电子企业的车间管理制度。例如: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修改原来的课堂点名考勤制度为上下班依次排队签名,实验室设备与器材的发放指定专门设备管理人员,摆放设备工具要保持清洁卫生,要求学生按照企业6s的管理标准来执行,并将6s的管理制度制作成车间文化标语张贴在车间内。

2.精神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实训室中可以划出一部分空间用作展示柜。其中一部分用于展示电子产品中用到的各种元器件。一部分以典型的电子产品展示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一部分将展示电子产品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使用不同的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部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当然也可以使用宣传图板等,使学生领略电子工艺技术的魅力。

四、模拟真实职业环境,加强职业规范教育

真实的职业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意识地在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在就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

1.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岗位

实践训练中可以模拟真实职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训练和熏陶。将实训室环境布置成不同的生产区域,如“装配区”、“检测区”、“焊接区”等,同时设置“生产车间”、“班组长”、“安全协管员”、“技术员”、“工艺员”等不同的职业岗位,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任“车间主任”布置一天的“工作”任务,将任务书发给“班组长”。然后,“安全协管员”要对车间内的“员工”进行每天例行的“班前三分钟安全教育”。工作开始后,“技术员”、“工艺员”在各操作台前巡回指导,“员工”必须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来进行操作。每次课程结束后,“班组长”要对每天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当然模拟的环境会因为实训设备的昂贵,实训场地的有限等而有所简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校企合作来解决模拟环境和真实性之间的差异。

2.以实际的电子产品为载体,了解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在以往的电子工艺实践中我们往往是装配几个典型的电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的只是普通装配工的操作技能,如果能以实际的电子产品为实践载体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加入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这样能让学生站在技术管理人员的高度来思考整个产品的制造工艺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产品的日产量,工人的工作时间和熟练程度,产品的工艺标准等等,并适时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要求,使学生能明白任何一点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或者不规范的地方都有可能会影响产品最终的质量。要求学生在编写工艺文件时利用iso9000的过程控制方法和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的知识,策划工艺流程、制定工艺规范、安排建立流水线。以此可以锻炼学生的工艺素质,培养质量意识,从而深刻地了解各种工艺方法。

五、严格考核标准,精选教学案例,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教育

90后大学生,特别是目前的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电子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必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遵章守纪,严格操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等职业道德。

1.严格考核标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这些职业道德灌输给学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譬如在手工焊接练习的考核中,笔者给出的考核成绩只有优秀和不合格,经常会有学生觉得非常委屈,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中,一个焊点的虚焊和漏焊都有可能造成整机系统无法运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每一个焊点都要力求完美,虽然由此可能会进行多次的返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理解任何事情都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再如在工艺文件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细微繁琐,工作量又大,很多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想偷懒等别人做完后直接拷贝一份作业上交了事,一旦发现此类情况,该学生的项目考核成绩一律不合格,并且返工重做。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首先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其次工艺文件的编制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是关系到企业生命的大事,作为工艺技术人员必须调整好心态,要有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2.案例教育,培养职业情感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激励教育,列举一些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讲述他们如何表现出优秀的职业品质而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实例。如果能以学生认识的师哥师姐为例,会对学生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

六、小结

只要每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适时地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并且在教学中以职业规范要求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职业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职业素养的教育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杂?建设职业化实训室文化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罗箭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3]叶振忠,等.iso9000思想在电子工艺实习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2).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8

关键词:化工工艺课程改革产学结合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三大部分。无机化工工艺涉及氨、硫酸、磷酸、纯碱、烧碱等无机产品的生产工艺:有机化工工艺涵盖了烃类、C1~C4系列(甲醇、乙酸、丙烯腈、芳烃等)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则主要介绍染料、涂料、胶黏剂、颜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

一、课程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不能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工艺形成良好对接:课程评价方法多以终结性的理论考试为主,考完就忘,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1.精选内容,整合课程

自编教材本着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建议将三门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自编授课教材。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对接。具体实施上:①对院校周边各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②大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明确化工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③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有机、无机、精细三种工艺内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工艺技术发展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应用化工技术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地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接触,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课程整合后应由理论向实践逐步倾斜,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如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工艺,可采用视频播放和仿真教学的方式;其它工艺过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将同一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或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训,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可重点选修某些工艺项目,提高学习和就业针对性。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做到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配合课程的现场教学。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流程讲解、流程设计分析、小论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和谐统一。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对三门工艺课程的整合,削枝强干,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编的综合性工艺教材,便于体现工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启发学生对比认识不同工艺的特点,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知识+技能”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与学校签订“订单式教育”协议,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满足企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节约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学校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找准自身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

化工工艺类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势在必行。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9

关键词: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方向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革也使得专业型的人才需求逐渐旺盛。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专业文化素养作为支撑。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同时,湘绣人才青黄不接。随着老一辈湘绣艺人的离去,以及80年代后期培养起来的一代绣工外出打工,使得湘绣的人才奇缺,以至于造成湘绣企业相互争抢绣工的局面,湘绣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制约了湘绣的发展。但是,根据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毕业后虽然选择了湘绣企业,但是湘绣属于传统手工艺产业,劳动回报价值不高,尤其是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设计岗位,在经济回报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导致了大量年轻刺绣工艺师无法坚持下来,不断更换与刺绣相关企业或直接改行。一方面湘绣人才青黄不接,湘绣的从业人员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湘绣人才不断流失;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方向探究成了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需要首先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特点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该专业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大师为专业带头人,成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融传统师徒相授于现代学历教育,构建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大师工作室,进行生产性实训。按产品生产流程推行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行“教授+大师”同堂指导,实现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

在定期对湘绣设计与工艺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归纳及描述最终形成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设计软件、上稿、产品制作等7个工作领域,转换成7门对应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以湘绣设计员、湘绣刺绣师岗位需求为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以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素质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规律,以项目导向为途径,校企合作,构建“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岗证课融通”的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下面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第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内因。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就高职生而言,高职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自我定位过高、职业规划不符合实际以及自身素养不合格等多方面因素。其中,高职生自我定位过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前,许多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对职业发展抱有不切实际的期许,对较低的绣工岗位并不放在眼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或往往在岗位上工作半年就坚持不下去,忽略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刺绣艺人基本素养的锻炼。而对于将来的职业规划,大多数高职生缺少明确的职业愿景和职业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进行系统完善的构想,从而也就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另外,高职生眼高手低也造成了高职生与社会的脱节,社会经验浅显,在学校完成作品速度缓慢,难以适应企业对作品完成时间的要求。第二,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外因。刺绣企业一味追求刺绣作品数量,而忽视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一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缺少实践经验,而将薪酬定得非常低,现在90后的高职生对薪资和就业条件、环境有诸多要求,经常对企业感到不满意,以至于多次丧失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校的高职生职业规划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于高职生的就业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使得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现象。

三、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方向分析

(一)主流就业方向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主流的就业方向就是前往湘绣企业发展,湘绣企业一般需要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了解湘绣相关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不同针法绣制物象,具备职业素养。同时,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高职生也可以向营销方向发展,刺绣企业营销类的人才近年来需求量比较大,还有绣稿设计的岗位,由于大多数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绣稿来源多数为网上寻找的图片再经处理或是抄袭市面流行的图案和纹样,对于绣稿设计岗位的人才的需求量很小,且不会浪费时间去提升毕业生绣稿设计能力。此外,教师也是毕业生可以选择的方向,教师是较为稳定的职业,但是职业发展潜力有限。

(二)新型就业方向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岗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并不需要刺绣艺人,一些刺绣企业的刺绣作品采取了外包的形式发放给一些农村的家庭妇女,一定时间下来收作品,按作品数量和质量付费,因此无需承担刺绣岗位的工资及各类津贴。针对这种情况,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寻求多样化的职业岗位发展规划,多途径地拓宽就业路径。一是通过加强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的融合来拓宽毕业后的就业渠道。高职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例如服饰、箱包、纺织等专业,加强湘绣和服饰结合,湘绣和箱包的结合,与纺织品的结合,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可以从事高端刺绣服饰定制、高端刺绣箱包和刺绣旅游纺织品设计行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二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十分旺盛。网络销售也成为一种营销方式和手段。三是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市场对于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的需求,努力完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体系,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多种就业岗位。四是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一方面,高校要提高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此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此外,高职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寻求多种就业渠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具备全方面专业素质的高职生从事湘绣相关工作更加具有优势,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坐冷板凳的耐心才能在刺绣领域有更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政府、高校、高职生要共同努力,构建三方联动的协作机制,促进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的就业。同时,高职生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因为一时的工作薪资及条件不满意而丧失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要努力寻求多种就业渠道,响应政府的号召和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篇10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他们个人本位突出的职业价值观,随着高等院校连续扩招和社会用人体制改革的深入,艺术类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有效地指导他们就业创业成为当今艺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主要任务。

一、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状况

2006-2008年,我们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主持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以艺术类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他大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1134份。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辅以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充分调研分析。

1.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本位突出。影响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感受、工作有新意、成就感、工作环境、自主性、人际关系。影响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自主性、工作条件和安全感、进取心和利他思想、工作职权、人际关系。我们通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艺术类高职生注重工作时的个人感受,而普通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艺术类高职生比较感性、直接,个人本位思想突出。

2.艺术类高职生比普通艺术生相对务实。影响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工作待遇、自主性、安全感、声望地位、创造性;影响本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工作变异性、工作职权、社会责任感、安全感、自主性。可见艺术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比普通大学生较清晰、现实而成熟。

3.不同专业类型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鸿俊认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由围绕美化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而产生的教学体系。它由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及专业方向构成,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复合程度和课程结构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纯艺术设计型专业和艺术设计复合型专业两类。影响艺术设计复合型专业的因素有:自我实现、生活方式、创新精神、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而纯艺术设计则为经济价值、工作环境、工作变异性、工作条件、自主性、自我实现,纯艺术设计较复合型艺术设计学生务实、理性。

4.不同年级职业价值观有不同诉求。大一新生为:自我实现、工作有变化、工作待遇、责任感、创新精神、生活方式,大二为经济价值、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创新精神、自主性、工作条件,毕业班则为自主性、社会价值、创新精神、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凌文栓、方俐洛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陡阶法检验,将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即“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可见,新生注重自我实现,二年级学生注重保障因素,而毕业生则注重发展因素。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务实、成熟。

5.艺术设计类高职男女生职业价值观有一些差异。男生为生活方式、创新精神、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社会声望、责任与职权,女生为工作环境、成就感、工作变异性、工作条件、自主性、自我实现,可见男生比较注重发展因素,女生则注重保障因素。女生比男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自信心不足。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尽管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视,然而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及时、充分地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艺术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通过艺术高职教育,既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艺术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国家需要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艺术类高职生由于就业面比较广,就业概念比较泛化,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综合历年毕业就业指导的经验,在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把握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青年前期,在专业学习、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潜力,我们要激发他们努力上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特别是对艺术类高职生应给予更多关注。艺术类高职生的自身条件、业务能力、认识水平甚至思想修养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处于较低层次,有一个待提高、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艺术类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感性,直接,个人本位思想突出。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市场经济下自主择业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作为艺术类高职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握他们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并加以引导。

2.注重艺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性

我们在引导学生择业与就业时,要引导他们注重发展因素,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is1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为将来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高等教育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大众化。一毕业就能抢占职业的最佳制高点已不太现实。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力去获得精英岗位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普遍途径。指导学生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岗位,便于自身潜能的发挥,摒弃只看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职业价值观。

3.艺术类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科,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就业工作绝不能作为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更不能够成为其临毕业时的包装工程。就业指导应贯穿和体现在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权福军曾在《高职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主题构想》中提出:一年级阶段就业指导的主题是“定位与设计”,二年级为“准备与开发”,三年级主题为“选择与适应”。而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董丽君则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五阶段模式》中提出五阶段模式,包括:人学前引导教育,人学后渗透教育,毕业前的强化教育,实习中的跟踪教育,毕业后的继续服务。针对艺术类高职生我们要在新生阶段通过“专业介绍会”等,让他们确定专业思想,拥有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二年级邀请毕业生返校交流,提供经验,这是了解社会的过程,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到毕业班,积极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恳谈会,这是了解关系的过程,让他们获得信心和成功。

4.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要体现社会性

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教育应尽早地培养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尽早进行职业角色的体验。要体现两个层面,即社会家庭、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从学生层面:要努力使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社会和学校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就业需求”与“提高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水平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相结合,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紧、抓实、抓好。

5.艺术类高职生就业指导要有实效性

就业指导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艺术,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要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辅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就业形势,使他们对自己就业作出合理的定位;调节学生就业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力;教给他们择业技巧,使他们从容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针对青年学生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的特点,要加强择业就业心理准备。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他们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使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

6.艺术类高职生就业指导要体现创新性

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要与时俱进,探讨新的发展方法。芦京昌等提出“四变一提倡”理论,即变“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变群体性指导为个性化指导;变授课形式指导为“实践加理论”形式的指导、变就业技巧指导为就业心理指导;提倡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对高职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艺术类高职生要改变以往忽视学生个体以及内心感受的就业指导模式,真正体现人文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