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管理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0:36

合规管理细则篇1

GSp新规16条温湿度细则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建立药品采购、验收、养护、销售、出库复核、销后退回和购进退出、运输、储运温湿度监测、不合格药品处理等相关记录,做到真实、完整、准确、有效和可追溯。

第四十七条中的三四则

(三)有效调控温湿度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

(四)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

第四十九条经营冷藏、冷冻药品的,应当配备以下设施设备:

(二)用于冷库温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的设备;

(三)冷库制冷设备的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

(四)对有特殊低温要求的药品,应当配备符合其储存要求的设施设备;

(五)冷藏车及车载冷藏箱或者保温箱等设备。

第五十一条运输冷藏、冷冻药品的冷藏车及车载冷藏箱、保温箱应当符合药品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冷藏车具有自动调控温度、显示温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冷藏箱及保温箱具有外部显示和采集箱体内温度数据的功能。

第五十三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计量器具、温湿度监测设备等定期进行校准或者检定。企业应当对冷库、储运温湿度监测系统以及冷藏运输等设施设备进行使用前验证、定期验证及停用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验证。

第七十四条冷藏、冷冻药品到货时,应当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

第八十五条第一则第六则

(一)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

(六)药品按批号堆码,不同批号的药品不得混垛,垛间距不小于5厘米,与库房内墙、顶、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厘米;

第一百零一条冷藏、冷冻药品的装箱、装车等项作业,应当由专人负责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车载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在使用前应当达到相应的温度要求;

(二)应当在冷藏环境下完成冷藏、冷冻药品的装箱、封箱工作;

(三)装车前应当检查冷藏车辆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

(四)启运时应当做好运输记录,内容包括运输工具和启运时间等。

第一百零七条企业应当根据药品的温度控制要求,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者冷藏、冷冻措施。

第一百零八条在冷藏、冷冻药品运输途中,应当实时监测并记录冷藏车、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

第一百四十八条 第二则(二)监测、调控温度的设备;

第一百五十一条 第三则(三)有效监测和调控温湿度的设备;

第一百五十四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计量器具、温湿度监测设备等定期进行校准或者检定。

第一百六十二条企业应当对营业场所温度进行监测和调控,以使营业场所的温度符合常温要求。

第一百六十四条第八则

(八)冷藏药品放置在冷藏设备中,按规定对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并保证存放温度符合要求;

第一百八十三条本规范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药品储运温湿度自动监测、药品验收管理、药品冷链物流管理、零售连锁管理等具体要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附录方式另行制定。

GSp实施细则详解

GSp实施细则详解(一)

为贯彻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进广大药品经营企业的GSp改造,提高药品经营企业素质,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印发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以下是有关人士对《细则》主要内容的解答。

问:《细则》对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质量领导组织的具体职能是如何规定的?

答:《细则》第五条规定其具体职能是:1.组织并监督企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2.组织并监督实施企业质量方针;3.负责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设置,确定各部门质量管理职能;4.审定企业质量管理制度;5.研究和确定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6.确定企业质量奖惩措施。

问:药品的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质量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细则》第七条规定其职能是:1.贯彻执行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2.起草企业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并指导、督促制度的执行;3.负责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质量审核;4.负责建立企业所经营药品并包含质量标准等内容的质量档案;5.负责药品质量的查询和药品质量事故或质量投诉的调查、处理及报告;6.负责药品的验收和检验,指导和监督药品保管、养护和运输中的质量工作;7.负责质量不合格药品的审核,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过程实施监督;8.收集和分析药品质量信息;9.协助开展对企业职工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10.其他相关工作。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细则》第八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2.质量体系的审核;3.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的质量责任;4.质量否决的规定;5.质量信息管理;6.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7.质量验收和检验的管理;8.仓储保管、养护和出库复核的管理;9.有关记录和凭证的管理;10.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11.有效期药品、不合格药品和退货药品的管理;12.质量事故、质量查询和质量投诉的管理;1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规定;14.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的管理;15.质量方面的教育、培训及考核的规定。

问:《细则》对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有何规定?

答:《细则》第六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应设置质量管理机构,机构下设质量管理组、质量验收组。批发企业和直接从工厂进货的零售连锁企业还应设置药品检验室。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应按经营规模设立养护组织。大中型企业应设立药品养护组,小型企业设立药品养护组或药品养护员。养护组或养护员在业务上接受质量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细则》第九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大中型企业应具有主管药师(含主管药师、主管中药师)或药学相关专业(指医学、生物、化学等专业,下同)工程师(含)以上的技术职称;小型企业应具有药师(含药师、中药师)或药学相关专业助理工程师(含)以上的技术职称;跨地域连锁经营的零售连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负责人,应是执业药师。

《细则》第十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质量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应是执业药师或符合《细则》第九条的相应条件。

《细则》第十一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药品检验部门的负责人,应符合《细则》第九条的相应条件。

《细则》第十二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药师(含药师、中药师)以上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中专(含)以上药学或相关专业的学历。以上人员须经专业培训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试合格,并取得岗位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从事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在职在岗,不得为兼职人员。

《细则》第十三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从事药品验收、养护、计量和销售工作的人员,应具有高中(含)以上的文化程度。以上人员应经岗位培训和地市级(含)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试合格,并取得岗位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细则》第十四条规定:药品批发企业从事质量管理、检验、验收、养护及计量等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不少于企业职工总数的4%(最低不应少于3人),零售连锁企业此类人员不少于职工总数的2%(最低不应少于3人),并保持相对稳定。

《细则》第十五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从事质量管理、检验的人员,每年应接受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从事验收、养护、计量等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接受企业组织的继续教育。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应建立档案。

《细则》第十六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在质量管理、药品检验、验收、养护、保管等直接接触药品的岗位工作的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

问:《细则》对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仓储设施、仓储条件有何规定?

答:《细则》第十七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应按经营规模设置相应的仓库,其面积(指建筑面积,下同)大型企业不应低于1500平方米,中型企业不应低于1000平方米,小型企业不应低于500平方米。

《细则》第十八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应根据所经营药品的储存要求,设置不同温、湿度条件的仓库。其中冷库温度为2℃~10℃;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常温库温度为0℃~30℃;各库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药品检验室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细则》第十九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设置的药品检验室应有用于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滴定液标定的专门场所,并有用于易燃易爆、有毒等环境下操作的安全设施和温、湿度调控的设备。药品检验室的面积,大型企业不小于150平方米;中型企业不小于100平方米;小型企业不小于50平方米。

《细则》第二十条规定:药品检验室应开展化学测定、仪器分析(大中型企业还应增加卫生学检查、效价测定)等检测项目,并配备与企业规模和经营品种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小型企业:配置万分之一分析天平、酸度仪、电热恒温干燥箱、恒温水浴锅、片剂崩解仪、澄明度检测仪。经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还应配置水分测定仪、紫外荧光灯和显微镜。

中型企业:在小型企业配置基础上,增加自动旋光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生化培养箱、高压灭菌锅、高温炉、超净工作台、高倍显微镜。经营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还应配置生物显微镜。

大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配置基础上,增加片剂溶出度测定仪、真空干燥箱、恒温湿培养箱。

GSp实施细则详解(二)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验收养护室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应在仓库设置验收养护室,其面积大型企业不小于50平方米;中型企业不小于40平方米;小型企业不小于20平方米。验收养护室应有必要的防潮、防尘设备。如所在仓库未设置药品检验室或不能与检验室共用仪器设备的,应配置千分之一天平、澄明度检测仪、标准比色液等;企业经营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还应配置水分测定仪、紫外荧光灯、解剖镜或显微镜。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中药饮片分装设施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分装中药饮片应有固定的分装室,其环境应整洁,墙壁、顶棚无脱落物。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配送设施有何规定?

答:《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应设置单独的、便于配货活动展开的配货场所。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进货质量管理程序是什么?

答:《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购进药品应按照可以保证药品质量的进货质量管理程序进行。此程序应包括以下环节:

(一)确定供货企业的法定资格及质量信誉。

(二)审核所购入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可靠性。

(三)对与本企业进行业务联系的供货单位销售人员,进行合法资格的验证。

(四)对首营品种,填写首次经营药品审批表,并经企业质量管理机构和企业主管领导的审核批准。

(五)签订有明确质量条款的购货合同。

(六)购货合同中质量条款的执行。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在购销合同中应明确哪些质量条款?

答:《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购货合同中应明确质量条款。

(一)工商间购销合同中应明确:

1.药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和有关质量要求;

2.药品附产品合格证;

3.药品包装符合有关规定和货物运输要求。

(二)商商间购销合同中应明确:

1.药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和有关质量要求;

2.药品附产品合格证;

3.购入进口药品,供应方应提供符合规定的证书和文件;

4.药品包装符合有关规定和货物运输要求。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对购进记录应如何管理?

答:《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购进药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整的购进记录。

记录应注明药品的品名、剂型、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货日期等项内容。购进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对销后退回的药品、特殊管理的药品及首营品种,应如何进行质量验收?

答:《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对销后退回的药品,验收人员按进货验收的规定验收,必要时应抽样送检验部门检验。

《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对特殊管理的药品,应实行双人验收制度。

《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首营品种应进行内在质量检验。某些项目如无检验能力,应向生产企业索要该批号药品的质量检验报告书,或送县以上药品检验所检验。

问:《细则》对药品检验的批数、原始记录、仪器设置的管理,作出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药品抽样检验(包括自检和送检)的批数,大中型企业不应少于进货总批次数的1.5%,小型企业不应少于进货总批次数的1%。

《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药品检验部门或质量管理机构负责药品质量标准的收集。

《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药品检验应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并做到数据准确、内容真实、字迹清楚、格式及用语规范,记录保存5年。

《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用于药品验收、检验、养护的仪器、计量器具及滴定液等,应有使用和定期检定的记录。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在对药品进行质量验收时,应主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检查?

答:《细则》第二十九条指出,药品质量验收,包括药品外观的性状检查和药品内外包装及标识的检查。包装、标识主要检查以下内容:

(一)每件包装中,应有产品合格证。

(二)药品包装的标签和所附说明书上,有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有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标签或说明书上还应有药品的成分、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贮藏条件等。

(三)特殊管理药品、外用药品包装的标签或说明书上有规定的标识和警示说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按分类管理要求,标签、说明书上有相应的警示语或忠告语;非处方药的包装有国家规定的专有标识。

(四)进口药品,其包装的标签应以中文注明药品的名称、主要成分以及注册证号,并有中文说明书。

进口药品应有符合规定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复印件;进口药材应有《进口药材批件》复印件。以上批准文件应加盖供货单位质量检验机构或质量管理机构原印章。

(五)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每件包装上,中药材标明品名、产地、供货单位;中药饮片标明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实施文号管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在包装上还应标明批准文号。

问: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药品验收记录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细则》第三十条规定:药品验收应做好记录。验收记录记载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内容。

GSp实施细则详解(三)

问:《细则》对药品的储存与养护作出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药品储存时,应有效期标志。对近效期药品,应按月填报效期报表。

第三十九条规定:药品堆垛应留有一定距离。药品与墙、屋顶(房梁)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库房散热器或供暖管道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的间距不小于10厘米。

第四十条规定:药品储存应实行色标管理。其统一标准是:待验药品库(区)、退货药品库(区)为黄色;合格药品库(区)、零货称取库(区)、待发药品库(区)为绿色;不合格药品库(区)为红色。

第四十一条规定:对销后退回的药品,凭销售部门开具的退货凭证收货,存放于退货药品库(区),由专人保管并做好退货记录。经验收合格的药品,由保管人员记录后方可存入合格药品库(区)、不合格药品由保管人员记录后放入不合格药品库(区)。

退货记录应保存3年。

第四十二条规定:不合格药品应存放在不合格品库(区),并有明显标志。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有完善的手续和记录。

第四十三条规定:对库存药品应根据流转情况定期进行养护和检查,并做好记录。检查中,对由于异常原因可能出现问题的药品、易变质药品、已发现质量问题药品的相邻批号药品、储存时间较长的药品,应进行抽样送检。

第四十四条规定:库存养护中如发现质量问题,应悬挂明显标志和暂停发货,并尽快通知质量管理机构予以处理。

第四十五条规定:应做好库房温、湿度的监测和管理。每日应上、下午各一次定时对库房温、湿度进行记录。如库房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予以记录。

问:《细则》对药品的出库与运输作出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细则》第四十六条规定,药品出库时,应按发货或配送凭证对实物进行质量检查和数量、项目的核对。如发现以下问题应停止发货或配送,并报有关部门处理:

(一)药品包装内有异常响动和液体参漏;

(二)外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

(三)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

(四)药品已超出有效期。

《细则》第四十七条规定:药品批发企业在药品出库复核时,为便于质量跟踪所做的复核记录,应包括购货单位、品名、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数量、销售日期、质量状况和复核人员等项目。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配送出库时,也应按规定做好质量检查和复核。其复核记录包括药品的品名、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数量、出库日期,以及药品送至门店的名称和复核人员等项目。

以上复核记录按《规范》第四十五条的要求保存。

《细则》第四十八条规定:药品运输时,应针对运送药品的包装条件及道路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药品的破损和混淆。运送有温度要求的药品,途中应采取相应的保温或冷藏措施。

问:药品批发及零售连锁企业对药品销售记录应如何进行管理?

答:《细则》第四十九条规定:药品批发企业应按规定建立药品销售记录,记载药品的品名、剂型、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购货单位、销售数量、销售日期等项内容。销售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问:药品批发及零售连锁企业对于售出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应做哪些工作?

答:《细则》第五十条规定: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规定和企业相关制度,注意收集由本企业售出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不良反应情况,应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有何规定?

答:《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按企业规模和管理需要设置质量管理机构,其职能与本细则第七条相同。小型零售售如果因经营规模较小而未能设置质量管理机构的,应设置质量管理人员,其工作可参照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企业及药品零售连锁门店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有何规定?

答:《细则》第五十四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大中型企业应具有药师(含药师和中药师)以上的技术职称;小型企业应具有药士(含药士和中药士)以上的技术职称。

药品零售连锁门店应由具有药士(含药士和中药士)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细则》第五十五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和药品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药师(含药师和中药师)以上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中专(含)以上药学或相关专业的学历。

药品零售企业从事药品验收工作的人员以及营业员应具有高中(含)以上文化程度。如为初中文化程度,须具有5年以上从事药品经营工作的经历。

《细则》第五十六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从事质量管理、药品检验和验收工作的人员以及营业员应经专业或岗位培训,并经地市级(含)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试合格,发给岗位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从事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在职在岗,不得在其他企业兼职。

《细则》第五十七条规定:药品零售连锁门店质量管理、验收人员和营业员应符合本细则第五十五条和五十六条中的相关规定。

GSp实施细则详解(四)

问:药品零售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门店的质量管理制度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细则》第五十三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有关业务和管理岗位的质量责任;(二)药品购进、验收、储存、陈列、养护等环节的管理规定;(三)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审核的规定;(四)药品销售及处方管理的规定;(五)拆零药品的管理规定;(六)特殊管理药品的购进、储存、保管和销售的规定;(七)质量事故的处理和报告的规定;(八)质量信息的管理;(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规定;(十)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的管理;(十一)服务质量的管理规定;(十二)经营中药饮片的,有符合中药饮片购、销、存管理的规定。

药品零售连锁门店的质量管理制度,除不包括购进、储存等方面的规定外,应与药品零售企业有关制度相同。

问:《细则》中对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在企业人员的管理方面,作出了哪些规定?

答:《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应按照本细则第十五条的要求,对企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细则》第五十九条规定:对照本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的相关人员以及营业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的营业场所作出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细则》第六十条规定,用于药品零售的营业场所和仓库,面积不应低于以下标准:(一)大型零售企业营业场所面积100平方米,仓库30平方米;(二)中型零售企业营业场所面积50平方米,仓库20平方米;(三)小型零售企业营业场所面积40平方米,仓库20平方米;(四)零售连锁门店营业场所面积40平方米。

《细则》第六十一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的营业场所应宽敞、整洁,营业用货架、柜台齐备,销售柜组标志醒目。

问: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的设施设备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细则》第六十二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应配备完好的衡器以及清洁卫生的药品调剂工具、包装用品,并根据需要配置低温保存药品的冷藏设备。

《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销售特殊管理药品的,应配置存放药品的专柜以及保管用的设备、工具等。

《细则》第六十四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的仓库应与营业场所隔离,库房内地面和墙壁要平整、清洁,有调节温、湿度的设备。

《细则》第六十五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设置药品检验室的,其仪器设备可按本细则第二十条对小型药品批发企业的要求配置。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门店的药品购进、验收、配送工作,作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答:《细则》第六十六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按本细则第二十四条、二十五条、二十六条、二十七条、二十八条的要求购进药品,购进记录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2年。药品零售连锁门店不得独立购进药品。

《细则》第六十七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按本细则第二十二九条、三十条、三十二条的相关要求进行药品验收。

《细则》第六十八条规定:药品零售连锁门店在接收企业配送中心药品配送时,可简化验收程序,但验收人员应按送货凭证对照实物,进行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商以及数量的核对,并在凭证上签字。送货凭证应按零售企业购进记录的要求保存。

验收时,如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应及时退回配送中心并向总部质量管理机构报告。

《细则》第六十九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购入首营品种时,如无进行内在质量检验能力,应向生产企业索要该批号药品的质量检验报告书,或送县以上药品检验所检验。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储存,作出了哪些要求?

答:《细则》第七十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储存药品,应按本细则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四十条、四十二条、四十五条进行。

对储存中发现的有质量疑问的药品,不得摆上柜台销售,应及时通知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问: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在陈列药品方面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细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营业店堂陈列药品时,除按《规范》第七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应做到:

(一)陈列药品的货柜及橱窗应保持清洁和卫生,防止人为污染药品。

(二)陈列药品应按品种、规格、剂型或用途分类整剂摆放,类别标签应放置准确,字迹清晰。

(三)对陈列的药品应按月进行检查,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在药品销售方面,作出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细则》第七十二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应按国家药品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销售药品。

(一)营业时间内,应有执业药师或药师在岗,并佩戴标明姓名、执业药师或其技术职称等内容的胸卡。

(二)销售药品时,应由执业药师或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并签字后,方可依据处方调配、销售药品。无医师开具的处方不得销售处方药。

(三)处方药不应采用开架自选的销售方式。

(四)非处方药可不凭处方出售。但如顾客要求,执业药师或药师应负责对药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指导。

(五)药品销售不得采用有奖销售、附赠药品或礼品销售等方式。

《细则》第七十三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销售的中药饮片应符合炮制规范,并做到计量准确。

问:《细则》对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的服务方面,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细则》第七十四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应按照本细则第五十条,做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

《细则》第七十五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在营业店堂内进行的广告宣传,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细则》第七十六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和零售连锁门店应在营业店堂明示服务公约,公布监督电话和设置顾客意见簿。对顾客反映的药品质量问题,应认真对待,详细记录,及时处理。

问:《细则》中提到的批发企业指的是什么?

答:《细则》中提到的批发企业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或是非专营药品的企业法人下属的药品批发企业。

问:《细则》中提到的企业规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细则》第七十八条指出,细则中所指企业规模的含义是:

(一)药品批发或零售连锁企业

1.大型企业,年药品销售额20xx0万元以上;

2.中型企业,年药品销售额5000万元~20xx0万元以下。

3.小型企业,年药品销售额5000万元以下。

(二)药品零售企业

1.大型企业,年药品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

2.中型企业,年药品销售额500~1000万元;

合规管理细则篇2

广东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规范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本省网络借贷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广东省内注册并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适用本实施细则,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省级部门职责]按照《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落实各方管理责任。

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金融办)具体承担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日常工作。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省一级派出机构根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相关规定,制定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并实施行为监管。

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

省公安厅牵头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进行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反网络安全监管的违法违规活动,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及相关犯罪。

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

省工商局负责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注册登记,对违反工商相关规定的情况进行查处。

第四条[分级管理]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是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承担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负责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活动的行为监管,配合本市人民政府开展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等工作。

第五条[公司治理和增强实力]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内审制度和风控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根据自身实际,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加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增强机构实力。鼓励聘请具有丰富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章备案管理

第六条[备案登记]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提交备案登记材料,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材料齐备时予以受理。根据需要,区(县、县级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可负责相关资料受理工作。

第七条[备案审核]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将形式合规、完备的备案登记材料报省金融办,省金融办对符合备案条件的,统一出具备案登记证明文件。备案登记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不作为出借人资产安全的保证。

省金融办有权根据《暂行办法》和本实施细则等会同相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对备案登记后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分类,并及时将备案登记信息及分类结果在官方网站上公示。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评估分类按照国家相关具体规定执行或由省金融办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相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八条[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获得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证明文件后,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未按规定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

第九条[机构经营范围]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应当在工商登记经营范围中明确注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等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备案变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以内向工商登记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并进行备案信息变更。

第十一条[备案注销]经备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拟终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前提前至少10个工作日,书面告知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并按规定办理备案注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注销情况报省金融办。

经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依法解散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除依法进行清算外,按规定注销其备案。

第三章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

第十二条[征信管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加强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征信机构等的业务合作,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有关金融信用信息。

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查询相关信息、加强借款人风险控制等提供方便。

第十三条[风险揭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向出借人以醒目方式提示网络借贷风险、禁止性行为,尤其是风险自担原则,并经出借人确认。

第十四条[合格出借人审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开展合格出借人审查,对出借人的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不得向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估不合格的出借人提供交易服务。

第十五条[机构经营管理信息披露]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及时在其官方网站显著位置披露本机构所撮合借贷项目等经营管理信息。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建立业务活动经营管理信息披露专栏,定期以公告形式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其中经审计的年度报告应当在本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进行披露。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主动、及时、准确披露主要股东与高级管理人员详细信息等。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将定期信息披露公告文稿和相关备查文件每季度结束后1个月内报送工商登记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并置备于机构住所供社会公众查阅。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金融监管部门职责]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管部门为省金融办、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派出机构。

省金融办和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承担本省或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监管日常工作,包括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规范引导、备案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工作。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派出机构配合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规范发展政策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负责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行为监管,指导本级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做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做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监管协调机制。

第十七条[自律组织职责]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应当加强省内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管理,并严格履行《暂行办法》第三十四条相关职责。

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网络借贷专业委员会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暂行办法》、本实施细则和协会章程开展自律并接受相关监管部门指导。

第十八条[监督管理措施]监管部门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可以依法采取多种措施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开展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监管谈话。

现场检查可根据需要,组成跨部门联合现场检查组,联合现场检查组由省金融办或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具体牵头组织。

第十九条[非现场监管]监管部门应当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非现场监管,省金融办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全省统一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分析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业务活动,持续监测风险状况。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定期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报送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等信息。

第二十条[重大风险信息报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一)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重大经营风险;

(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三)因商业欺诈行为被起诉,包括违规担保、夸大宣传、虚构隐瞒事实、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错误处置资金等行为。

省金融办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网络借贷行业重大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协调处置有关重大事件。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风险及处置情况信息报送本级人民政府、省金融办。

省金融办应当及时将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风险及处置情况信息报送省人民政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十一条[一般信息报送]除本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的事项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以内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一)因违规经营行为被查处或被起诉;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行为;

(三)金融监管部门等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年度审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审计报告中应特别载明分支机构相关情况,并在上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报送年度审计报告。

第二十三条[监管情况报告]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于每年2月中旬前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省金融办报告上一年度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管情况。省金融办应于每年3月中旬前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上一年度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管情况。

第二十四条[信息共享机制]省金融办、广东银监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网信办应当建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工商注册、备案登记、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违法违规等信息,通过统一的省级企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或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实时交换数据、共享信息。

各地级以上市参照省的做法,实现信息共享。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监管部门责任]监管部门存在未依照本实施细则等规定报告重大风险和处置情况、未依照本实施细则等规定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提供行业统计或行业报告等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实施细则规定情形的,应当对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省外注册公司的监管]注册地在外省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其公司总部办公所在地不得在广东省设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其在本省设立的分支机构,遵守本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深圳市]深圳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暂行办法》,参照本实施细则制定深圳市实施细则,并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解释权]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归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二十九条[数量含义]本实施细则所称不超过、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第三十条[生效期]本实施细则自年月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20xx年一线城市悉数推出网贷监管细则6月1日,上海市金融办在其官网《上海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上海版细则),提出借款人信息审核、平台信息接入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电子存证成备案必备材料、建立严格报送机制四大举措。至此,北京、广东、上海的网贷监管细则均已问世。整体来看,这些一线城市将从严推进穿透式监管。

今年2月,广东省研究起草了《广东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全国首个地方性网贷监管细则正式面世。今年3月,北京监管部门向网贷平台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事实认定及整改要求》,对十三项禁止性条款做了详尽解读。

总体来看,上海版细则包含的四大举措分别对应:出借人和借款人双向准入政策、打破数据孤岛的行业趋势、提供第三方存证的法律依据、周期性行业运营风险管控的监管升级。你我贷创始人严定贵认为,上海版细则与监管层小额普惠、服务实体、避免系统风险一脉相承,并继续落实穿透式监管。

合规管理细则篇3

【关键词】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模式改进群体参与综合考评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06-01

在当下食品产业管理运营呈现规范化、实效化、集约化的阶段背景之下,作为食品产业运作链条重要环节的食品检验实验室系统的统筹管理的更新改进就显得必要而关键。质量体系作为食品检验实验室系统统筹管理的制度性纲领准则,一直发挥着辅助调节的独特效用,切实灵活地结合检验实验室的阶段实际,充分有效地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关于质量体系建设完善的会议精神的宣讲以及Sop的细化操作,加强完善整体化方针机制的确立创设、充分引导发挥系统群体的参与互助、规范细化监督考评的综合适配,进而及时迅速的巩固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度、企业责任心以及集体自豪感,最终完善地实现质量体系更新拓展与食品检验实验室统筹管理综合实效提升优化的协同双赢。

一、加强完善整体化方针机制的确立创设

整体化方针体系的规则制定是实现检验实验室统筹管理制度层面的前提要件,而针对现阶段食品产业的运营现状,质量体系方针规则的文件编制则需要切实合理地依据实验室系统的自身特点进行科学确定、针对择取、全面制定。尤其是当下检验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试验项目、人员结构、技能水准、市场划分都呈现出了分异化、复杂性、多元式的趋势导向,所以规范灵活的质量体系方针规则的编排制定就显得必要而关键。

首先,质量体系方针规则的文件统筹需要科学全面地涵盖检验实验室系统的人员配比、技术层次、项目领域等细致环节的具体规范。尤其是关乎检验实验室系统管理的三级文件、规范化执行程序以及操作指导书等等,需要切实保障质量体系的每条细则都能清晰明确地实现权属分配、责任划归以及奖惩限定;其次,切实贯彻质量体系方针规则的细化适配,踏实负责地全面落实个人责任制,将检验实验室系统的仪器装置、设备组件的养护检测稳步划入管理范畴,准确细致地将各自对应的机器设备名称规格、时间限度以及义务责任进行纸质标签的粘贴检查,并协同推进监督核查的任务执行;第三,质量体系方针细则需要同步兼顾样品标准品试剂的抽测手段、环境控制以及检测质控的细化要求,检验实验室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协同物资采购人员、技术督导人员共同进行实地实时、逐一比照地开箱验收,依照合同条款的细则条目,详细反复地对进入实验室的设备元件的数量、规格、质量进行比对,同时也要对重点机器装置进行随机清点、抽样核实,对于数量短缺、规格实效、质量低劣的物资品类要坚决不予入室,从而全面确保实验室设备器械整体质量的良好稳定。

二、充分引导发挥系统群体的参与互助

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团体而言,相关领导决策层需要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聘请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专业性质量管理人才进行传授教学,及时组织本实验室系统的从业人员定期接受集中式的管理培训,分别通过方法演示、试品摆放、资料整理、药剂统筹、设备养护、考核编排等充实全面的流程内容进行集中讲解、针对讲授。同时合理灵活地采用“强弱合作,交流互惠”的经济实用的模式进行全体人员分组交流、团体协作的开展推进,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升拔高实验室系统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而通过将实验室系统的相关人员进行内审分组、实行全员内审,则不失为一种民主高效的质量体系管理运作的集约化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内审员组长制与分层统筹管理相结合的模式途径进行机构设置、人员岗位以及流程适配的集中审核,从而使得全体人员既是审核主体,又是审核对象,从而使得相互之间形成彼此制衡、相互依托的灵活关系。这样一来,检验实验室系统的各个分支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都可以依照细则规定以及权属分配而将所属部门的划定周期内的符合审核范畴的技术业务指标数据进行整理编制、形成原始凭证以及原始凭证汇总表,然后按照规定定期按量递交给对应上级的审核人员,最终全面细致地实现质量体系的协调运转。

三、规范细化监督考评的综合适配

一方面,相关执行管理人员应当迅速组织专人进行动态性、实效化、频繁式的监督考核,全面强化相关考核指标,加大检查力度,严格按照规定细则进行班组划分、权属设定以及责任分配,统一明确权责归属,最大限度杜绝质量体系管理班组执行安排分配上的人员交叉、权责重复。相关领导决策层需要稳步拔高班组相关责任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责任感,要求其准确负责地传达落实企业系统关于检验实验室系统质量管理的相关会议的指导精神,并在检验实验室系统的生产运营、实践管理之中切实有效地进行一系列监督考核的步骤细化、流程更新、人员调度。

另一方面,加强改进对于系统人员在操作规则、标准限定、Sop以及实验质控等关键流程的监督考核。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切实强化对于新招收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集中培训的同步考核,侧重采用“量化检测”与“阶段考核”的合理运用,密切根据被考核人员的学习情况、操作实效以及综合表现,进行针对负责的督导评价,切忌流于形式的突击检查、敷衍考核,要全面规范地进行相关人员的流程步骤操作、设备装置维护以及实验质控应用等实际情况的登记备案,从而为下一轮的督查考核创设奠定牢固扎实的前提基础,进而保障质量体系统筹运作的协调科学。

四、结语

在新阶段社会经济产业化浪潮的深层次席卷以及食品产业结构渐次更新的态势背景下,检验实验室系统管理体系在食品企业系统运营的系列竞争之中的关键效用也迅速凸显。进一步加强完善整体化方针机制的确立创设、充分引导发挥系统群体的参与互助、规范细化监督考评的综合适配,从而在稳步巩固提升检验实验室管理总体实效以及质量体系综合水准的基本前提之下,有力助推食品企业产业运营系统稳定、协调、长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J].商品质量学术观察,2011(7).

合规管理细则篇4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从事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省辖市、市、镇。本实施细则所称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是指附属于住宅建筑主体并具有安全防范功能的防盗门、防盗锁、防踹板、防护墙、监控和报警装置,以及居民住宅或住宅区内附设的治安值班室、停车场(棚)等。

第四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必须具备防撬、防踹、防攀缘、防跨越、防爬入、防脱落等安全防范功能。电梯、空调、煤气管、污水管、自来水管、电线、有线电视等安装、布线应当符合安全防范的要求。

第五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适用、安全、经济、美观;

(二)符合安全、消防、物业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和城市容貌规定;

(三)适应住宅区物业管理的需要;

(四)符合当地居民习俗;

(五)因地制宜。

第六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应当纳入住宅建设的规划,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七条、设计单位应当依据与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有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

第八条、城市居民住宅建筑设计文件应当包括住宅安全防范设施部分。对不符合安全防范设施规范、标准、规定的设计文件,应责成原设计单位修改。

第九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必须修改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的图纸并报设计审批部门重新审批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所用产品、设备和材料,必须是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并经鉴定合格的产品。未经鉴定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采用。

第十一条、城市居民住宅或住宅区竣工后进行竣工综合验收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邀请公安、物业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物业管理单位参加,并就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签署验收意见,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安全防范设施属于住宅公用设施(设备)的,其建设费用应当进入住宅成本,其产权属住宅或住宅区全体业主共有,其日常维护费用在住宅或住宅区的专项维修基金中支出;属于业主或使用人自用自备的安全防范设施(设备),其建设、维护费用由业主或使用人承担。

第十三条、城市居民住宅或住宅区安全防范设施的管理,由业主或使用人依照物业管理的规定选聘物业管理单位,实施统一管理。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依照《江苏省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办法》的规定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的约定,加强对安全防范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公安机关对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管理和住宅区的安全防范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居民住宅区的防护墙、治安值班室、监控室等公共安全防范设施应由业主和使用人依法按规定合理使用与保护,不得破坏或挪作他用。

第十五条、公民和单位有责任保护居民住宅或住宅区安全防范设施,对破坏居民住宅或住宅区安全防范设施的行为有权向公安机关举报。

第十六条、违反本实施细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部、公安部第49号令《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责令增补、修改、停工、返工、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罚款。其中,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不超过30000元的罚款:

(一)未按有关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的;

(二)擅自改动设计文件中安全防范设施内容的;

(三)使用未经鉴定和鉴定不合格的产品、材料、设备的;

(四)安全防范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而交付使用的。

以上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者负责赔偿损失。

第十七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破坏居民住宅或住宅区安全防范设施的,由所在地公安机关责令其改正、恢复原状,并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大厦、综合楼宇、工业厂房建筑等其他类型物业项目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与管理,可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合规管理细则篇5

关键词:煤矿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精细

纵观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在生产中管理的粗放造成的,管理者不严格,工人生产中马虎大意,结果酿成大事故,安全管理必须要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人人重视细节管理,因为细节关系企业的生存,更关系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精细化安全管理,主要论述的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精细化安全管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确保安全就必须走精细化之路。本文从以下三个大方面论述精细化安全管理。

一、隐患藏于细节中

当翻开尘封的煤矿安全历史档案,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历史上所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中,有许多都是因对细节的疏忽和粗放式管理所导致的。

古人云:“明者见于未门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上述的一系列事故案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的事实:许多事故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上的疏忽和管理上粗放而导致的。这正应了那句古老的箴言:“隐患藏于细节中”!

二、精细化,为安全护航

所谓精细化,按《精细化管理》一书的观点,就是精益求精的意思。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源,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各规律性。也可以说,“细”是精细化的必经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

如何实现实施精细化?首先要改变心态,拒绝浮躁。1985年3月21日,四川省广安市邻水煤矿井下电工因思想闹情绪,上班时,把防爆开关的线接错了,结果,没经过认真检查,送电时导致局扇、耙渣机电动机烧坏,使工作面无法作业。这一切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要想远离事故,就必须改变心态,认真负责克服眼高手低、心情浮躁的毛病。《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作者汪中求有一句座右铭:“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这也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三、用理智远离疏忽、麻痹和侥幸

要实施精细化,就要强化自我约束,用理智远离疏忽、麻痹和侥幸。煤矿地面一位电焊工在油槽附近施焊。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但当事人对此却置之不理,以为过去经常这样干,也没出事。因此,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借口下就偷工减料、偷懒耍滑、麻痹大意……最终因疏忽、麻痹和侥幸而导致了火灾事故。操作行为的粗放、随意和心存侥幸是此类事故的深层次的原因。

如何将操作者的行为由随意转向规范、由粗放转向精细、由侥幸转向理智呢?除了改变心态、强化安全意识外,还要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来对自身的弱点进行自我约束。为此,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目录管理法、清单梳理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的方法。

四、强化系统意识,关注协调和配合

要实施精细化,还要强化系统意识,做好相互间的协调和配合。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必然导致在安全生产这个大系统中,存在着岗位与岗位、部门与部门、上下级之间许多交点问题,我们称之为管理的交点。对儿任何一个交点的漠视和配合上的失误,就像“木水桶木板之间的缝隙”一样,都会带来“漏水”额度损失或全局的失败。

每个职工既要接受管理,又要参与管理,作为管理对象,要职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服从工作流程的安排,按管理者的监督和工艺的规定,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作为参与管理者,就要立足本职岗位,主动参与安全管理,按照安全规章制度,相互监督,相互提醒,互相联保;作为自我管理者,就是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职业素质,做到“四不伤害”。

五、强化规则意识,约束人性弱点

要实施精细化,更需要用规则来约束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主要表现在懒和贪两个方面:一个是懒惰,只要没有外在压力,就不愿多做事;二是爱贪小便宜,总想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于是表现在行为的随意、粗放、麻痹、懒惰和拈轻怕重等。因此,要实施精细化,就必须靠规则来约束人性的弱点。

规则就是秩序,就是行为规范,规则是一把标尺。如果有“规”不遵,有“矩”不守,就会使安全管理的体系断链,就会带来“一损俱损”的恶果。遵守安全规则是实施安全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此,首先要严肃认真地细化规则,从原材料、工艺设计、工序管理、工序之间的交接,直至售后服务的这个全过程和各种辅助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操作细则和检查考核办法;然后,用“杀鸡用牛刀”的决心和力量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规则。我们的实现是,大法已有,细节未出,落实的层面需要细节的支持。我们就像海尔那样,关注细节,细化规则,完善规则,然后,以“理”管,动之以情;以“威”管,促其守“规”,以此来约束人性的弱点,促使每位职工将小事做精、做细、做透,使细节更完美,成就安全生产这件大事。他们的成功告诉了这样一个道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落实规则,必须有细节的支持。

六、精益求精,注重精细化管理

面对事故的多发,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只能静下心来,远离浮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个操作步骤做起,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挑战“零缺陷”、实现“零误差”,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实现安全管理从随意化向规范化转变,由经验向科学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合规管理细则篇6

【关键字】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本文笔者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概述,研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现状以及其优点,最后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实施。

二、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点:

灵活操作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灵活操作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明确了必须遵循的控制指标、原则外,还留有“弹性”。另一方面,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现,规划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法律效应以及图则标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体现城市总体规划法律效应的基础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法律效应还有所延伸,是总体规划所彰显的宏观法律效应向微观法律效应的拓展,故此法律效应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征。控制性详细规划简化了抽象的规划原则,面对复杂的规划要素进行图解,通过使用控制线和控制点的方式,定位控制用地和设施进行,这一特点即为图则标定。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代表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和新的技术手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机的对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进行了结合。侯全华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应与城市设计相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开发衔接、管理结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规划的延续性作用进行强调。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政策实施的桥梁。诸多城市政策的内容包含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例如: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环境保护、城市人口空间分布、鼓励开发建设、城市用地结构等,并且通过借鉴政策方面的信息,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三、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领域的市场化发展和法制化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形式上看,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直接对接面,因而也成为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脱节的矛盾的焦点。

经过大量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理论的总结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逐渐由“原来的空间设计的纯技术工作框架”转变为“政府管理城市空间资源、土地资源和房地产(市场)的一种公共政策”。

在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领域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研究的主体主要还是规划管理者,而作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级规划设计院几乎完全缺位。首先,这既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身份转变的标志,也和近年的特殊情况有关—各大城市规划院的佼佼者基本上都进了规划局成为规划管理者,他们既有规划编制的经验,又有规划管理的体会;其次,矛盾主要集中在规划管理层面;最后,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在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早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或者形同虚设,其科学性仿佛已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局面,规划设计人员早已没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信心。

四、控详规的四大有利性能

控详规要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就需要实现规划管理的简化操作,缩短决策、土地批租和项目建设的周期,提高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效率。同事控详规将抽象的规划原则和复杂的规划要素进行简化和图解,再从中提炼出控制城市土地功能的最基本要素,实现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相结合。这样一个过程完成后就使控详规具备了可操作性。

控详规在确定必须遵循的控制指标、原则外,还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如某些量变、质变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建筑形式、风貌及景观特色等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以便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就使得控详规具备了灵活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分区规划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这样就使控详规具备了控制性。

控详规通过对土地使用性质的控制来规定土地允许建什么,不允许建什么。通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来控制土地的使用强度,控制土地建设的意向,引导土地开发建设。这样就使得控详规具备了引导性。

五、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适应性的探索

(一)探索控规编制的适宜形式

目前的许多研究都在提高控规的控制内容的弹性方面做出了改进,但控规的编制形式基本未变。单一的控规编制形式往往无法较好地应对诸多不同地区的规划管理需求。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面向规划管理的控规编制,可以借鉴香港、深圳法定图则编制的经验,探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多种表现形式,提高控规的适应性。

香港的法定图则包括分区计划大纲和发展审批地区图。发展审批地区图由于要达到迅速管制的目的,比分区计划大纲的控制要素更简单,主要对土地用途进行规划管制,并只能对区内小部分土地用途做出适当的规划,其余大部分土地都只能规划为“非指定用途区”。除部分已确定允许发展的用途外,发展审批区内的任何新发展项目,或更改土地用途,都需要向城市规划委员会申请。深圳也结合实际需要,探索出了深圳法定图则的编制方法。深圳法定图则也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也可以说是根据实际需要而采取的控规编制的一种适宜形式。

借鉴香港、深圳的经验,可在对不同发展地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每类地区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控规编制形式。例如,城市中心区急待开发地区,可通过编制特定形式的控规,来实现控规的快速覆盖并发挥开发控制的作用。这种形式的控规,编制要求应简化,重点控制土地用途和开发强度。虽然特定形式的控规可以根据性质不同的区域,在符合控规有关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简化,但是规划编制与审批的程序必须严格执行。

(二)加强混合用地性质的研究

目前针对用地性质要求进行规划调整的用地非常多,主要是居住转换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转换为居住或商业用地;市政公用地、绿地等性质用地转换为居住或其他开发建设用地。现行的规划编制中针对用地性质进行弹性控制的主要对策是确定一两种兼容性质,但调整规划的动因太多是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就规划用地布局的合理性而言,应该对混合用地进行研究,例如,小型零售商业、住宅及商业性办公、文化娱乐设施原则上是可以混合的;对混合用地可提出更详细的控制要求,如餐饮业与居住用地混合时可能受到一些限制。另外,应研究将现行的地价政策与规划用地分类结合起来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在地块性质中明确禁止的内容和鼓励的做法,用场未被禁止的应被视为允许;明确不同地价等级的混合用地的比例和地价。

(三)因地制宜设置建筑容量

在深入研究城市的整体建筑容量、环境质量、资源承载力等宏观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地段相连、地价相近、建筑高度相仿等原则,综合考虑土地区位、地价、用地现状、交通条件、设施配套、建设时序、城市设计和市场需求等多种要素,划分并制定全市区不同的密度分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每个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应该对城市高密度发展策略、进程及相关支持系统的配套建设做出统一的规划和部署。例如,城市高密度发展的进程应该与公交系统特别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在空间和时间上相契合。这方面最成功的应数香港,香港地铁还在规划时就确定了地铁站周围200米范围内鼓励高密度发展,对这一规划理念的坚持是香港现在拥有最高效公交系统和运行状况最好的轨道运输公司的重要原因。

(四)有区别的把握近期、中期、远期的控制深度

近期,由于许多因素已经明确,规划控制的依据充足,变化可能性相对较小,可以做的细致、全面、深入。中期,未确定因素增多,对事物发展的把握的准确度降低,可根据已确定的因素的多少来把握控制内容的深度。对于远期的不能确定部分,不能轻易下结论、随便控制。可在一定规划思想指导下暂时预留空白,待制约因素明确、依据充分、条件成熟时再做选择、逐步完善。

六、结束语

总之,加强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此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通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开放性架构拓展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2-03-01硕士

合规管理细则篇7

1、精细化管理既要精细化更要效率化

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教学常规的几个基本环节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使教学过程常规化,标准化、精细化。

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评价和教研培训等八个方面的教学常规从内容到形式、从操作到评价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对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是,如果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本校的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时,如果不对《指导意见》进认真分析和把握,势必会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巨细无遗”地把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一步步细化,直到操作层面不能细化为止,甚至随意制造工作环节。这样细化的制度可能会对教师的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迫使教师忙于基本层面环节的重复、机械操作,而没有更多再创造的空间和自我管理发展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教师创新个性的发挥,不可能真正获得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效。

精细化管理强调效率,注重精细化和效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有意义,才能实施长久。我认为,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我们要科学、冷静地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一个“细”字,关注教学常规的细节规范与要求,使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做到具有操作性;同时又要突出一个“精”字,即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关注基本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做到简繁得当,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2、精细化管理既要规范化更要科学化

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精致、精深、细密,但又要力戒反对模式化、程序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有的学校不考虑学校师生和教学实际,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甚至照搬他校的管理制度。这种不切合学校实际的模式化教学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弊端。

也有的学校容易将教学精细化管理程序化,把各个教学常规环节分解为如流水线般精细的统一程序,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对象——教师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这种不关注教学规律的教学精细化管理,即使学校对教学管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感到身心疲惫,结果却可能是“事倍功半”。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规律又不缺乏教学个性风格的基本教学规范。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形成符合学校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切合学校实际,根据学校师生及教学基础特点,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探讨确定本校教学常规基本环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尊重教学本质,重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形成既务实又符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根据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抓关键,促发展,鼓励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精细化管理评价既要制度化更要人性化

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师生在有效的教学时空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县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细则》从三个部分十四个方面对教学常规的评估作了具体规定,这对各校的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但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学校把教学管理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评估而管理,根据《评估细则》逐条机械应对,这样就会导致本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评价的格式化。

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反馈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学校的教学常规评价需要制度化,只有评价制度化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性与规范性。但制度化不等于苛求教师过多的细节要求和过多的量化考核。检查评价时要就重避轻,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倾向。如果片面强调教学常规评价的过细、过实,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将会导致教师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不利于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落实。

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要在教学常规评价制度化的同时,体现人性化。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可承受度。学校教学常规评价要尽可能简单化。我县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就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管理和教学都需要兼顾,需要他们付出超过常人的时间和精力,评价简单化可减轻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学常规的一些评价指标的达标线要适当降低,尽可能做到量化与体谅相结合,精细与模糊相统一,避免造成教师对精细化管理的畏难情绪和抵触行为。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还要在强调规范、制度的同时,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绝不是仅靠制度评价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获得的,而需要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推行教学精细化管理中,教学管理者要善于通过人性化的评价,努力取得教师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

当然,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不是说没有原则的放任或回归粗放式管理。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规范与引导,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变成教师的一种行为习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合规管理细则篇8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0(c)-0170-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finemanagementinthepreventionofnosocomialinfectionintheinterventionaloperationroom.methodsFromJunetoDecember2015,finemanagementwasconductedintheinterventionaloperationroomofourhospital.Hospital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groupwasestablishedaccordingtopracticalworkofoperationroomandworkcharacteristicsinourhospital.Finemanagementwasconductedinviewofpersonnel,goods,environmentandsoonofinterventionaloperationroom,finemanagementwasappliedtoindoorairdisinfection,handdisinfectionandotherworkstandards.indoordisinfection,airquality,pollutanttreatmentandincisioninfectionrateandotherindicatorsbeforeandafterfinemanagementintheinterventionaloperationroomofpourhospitalwasgivenstatisticalcomparison.Resultsaftertheimplementoffinemanagement,qualifiedrateofdisinfectionbehavior(95.0%),qualificationrateofdisposalofpollutants(92.9%)wasobviouslyimprovedcomparedwithbeforefinemanagement(76.8%,61.5%)ininterventionaloperationroomofourhospital(p

[Keywords]Finemanagement;interventionaloperationroom;nosocomialinfection;prevention

介入手术室简称介入室,是医院内容中将介入设备应用于患者治疗的一个手术科室。当前介入治疗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患者的治疗,因此介入手术室经常会接收不同类型、不同科室的患者,预防患者出现院内感染也成为介入手术室管理内容中的重点[1]。有研究显示[2],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管理方法,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效率、质量等均有良好效果。本次研究将以此为据,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医院介入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5年6~12月在医院介入手术室实施精细化管理,半年时间内共实施手术4016台,接收男性患者2510例,女性患者1506例,年龄1~90岁,平均(52.1±9.5)岁。实施精细化管理前我院收治患者3768例、污染物检查26次、空气质量检查24次、消毒行为检查56次;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我院收治患者4016例、污染物检查28次、空气质量检查25次、消毒行为检查60次。患者实施手术类型主要为心脏介入诊疗,涵盖内、外、妇、儿科等多个科室,主要手术类型包括冠脉、电生理、先心等心血管介入诊疗及其他手术类型等。

1.2管理方法

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建立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小组建立结合介入手术室实际情况、工作内容、管理规则的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小组,同时将其融入到医院、科室、质控组长及质控员的日常感染控制小组内容中,使所属科室、人员均能认识到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具体来讲,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小组应该主要以自身科室控制为主,通过科室感染预防控制小组建立精细化管理规则,同时将感染预防的理念、措施、规则、标准等多项内容全面告知于参与手术的科室及人员,尤其注重介入手术室自身人员的宣传与控制,建立优化的、优质的、全面的介入手术室感染预防规则。同时介入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小组还应该不断落实、监督预防规则的实施,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人员、事项上,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并与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挂钩,确保介入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小组以及预防规则的作用均得到良好发挥。

1.2.2制定介入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流程规定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流程规定主要应该针对室内人员、物品、环境等三项内容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在人员管理上,针对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术前卫生知识、感染预防等健康教育,协助患者做好术前皮肤清洁、血液检查、免疫检查等手术准备并做好各项检查指标记录工作。针对有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该在介入手术后再次进行血液及免疫检查,而急诊手术患者则应该在患者术前就进行血液免疫检查[3]。针对有特殊类型的患者,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类型的患者,其术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必须送往供应室进行集中清洗消毒[4-5]。而针对介入手术室内的工作人员,其在进入介入手术室前同样需要接受卫生知识、感染预防等健康教育,同时由专门人员负责进行监督。工作人员在进入介入手术室前必须遵循半限制区、限制区的卫生规定,依照相关流程换戴手术衣、参观衣、鞋子、口罩、帽子等,实施手术者术前必须做好手部消毒措施。相关人员应该定期抽查进入介入手术室实施手术的人员手指表面细菌水平,针对有不符合标准的人进行惩罚直至其符合标准为止[6-7]。在实施连台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应该主要保证自身个人物品的更换、消毒、清洁工作并做好介入手术室的清洁工作,保证手术室清洁消毒时间≥30min后才能继续手术;而针对物品管理,医院介入手术室的物品管理主要是对医疗废弃物的健康管理,其应该遵循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并结合医院介入手术室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管理,将医用垃圾分类后分别放置于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有较为锐利的医疗器械则应该放置于专用的锐器盒中,最后交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处理[8]。介入手术室在医疗物品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每日一清,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回收工作以降低污染源的产生率;最后,在介入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内容中,管理人员应该针对介入手术室的工作流程、室内环境进行统一的流程设定,并做好标识提醒工作,例如介入手术室所属的无菌物品间、消毒间、更衣间、手术室、半限制区、非限制区、限制区等,同时针对各个室内的物品摆放制定统一的规则,例如衣服、帽子、口罩、鞋子、脏衣物回收处、垃圾放置处等,确保整个介入手术室环境井然有序,人人能够清楚明白[9]。

1.3观察指标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我院介入手术室内消毒行为、空气质量、污染物处置以及切口感染率等指标[1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工作,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我院介入手术室消毒行为合格率(95.0%)、污染物处置合格率(92.9%)与实施精细化管理前的76.8%、61.5%相比明显升高,同时切口感染率(0.7%)与实施精细化管理前(6.8%)相比则明显下降(p0.05)(表1)。

3讨论

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将管理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并最终落实的一项过程,而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中,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基础。介入手术室管理一向具备隐患多、人员多、学科多、设备多等特点。诸多临床统计显示[11-13],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相较于其他科室明显增高。

本次研究中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在介入手术室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人员、物品、环境三个方面的管理来完成规章制度建立与落实的流程。管理人员应该将精细化管理结合介入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介入手术室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象,分析其工作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将精细化理念首先应用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优化方面,针对人员、物品、环境等多项内容进行统一健康的管理,避免由于上述原因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事实上,当前精细化管理已被应用于医院临床管理的诸多方面,在医院管理风险控制、患者治疗护理流程、医院药物领取应用等诸多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对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均有良好效果[14-15]。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在介入室的日常管理进程中,对室内人员、物品、环境等进行精细化、全面化、科学化的管理,尤其注重对接入室内风险内容的管理,以优化、精细、全面的流程提升介入室管理质量。本研究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我院介入手术室消毒行为合格率、污染物处置合格率明显提高,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p

[参考文献]

[1]刘惠芬,王海燕,黄志坚.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280-1281.

[2]王军浩,李旭龙,张铮,等.浅谈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J].医学动物防治,2011,27(5):470.

[3]杨金炜,李冠海,张明德,等.介入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与管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97-4298.

[4]陈洲.浅谈医院介入手术室感染的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169-170.

[5]吴英超,杨金炜,陈锚锚.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预防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708-3709.

[6]邵国女,何小青,孔江明.精细化管理在基层医院介入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08-114.

[7]颜丽.精细化流程管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0):2781.

[8]许巧玲,冯娟,王日星.精细化管理在医院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42.

[9]黄岚.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2(9):174-175.

[10]龚荣花,陆云.精细化管理在洁净手术室地面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87-88.

[11]樊鸿雁.手术室精细化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9):1078-1080.

[12]任旭,朱金玉.探讨医院介入手术室院内感染的预防管理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6):101-102.

[13]钱蓉,郭华,黄英.洁净技术应用于手术室感染的精细化管理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5):43-44.

合规管理细则篇9

(理事会于2003年7月5日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业务规则的制定,建立和完善本所业务规则体系及其制定程序,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本所章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所业务规则的起草、审核、审批、公布、修改、废止和解释,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制定业务规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章程的规定。

第四条、本所法律部负责业务规则制定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以及业务规则草案的审核等工作。

本所业务部门负责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业务规则起草工作。

办公室负责业务规则的、业务规则文档管理等工作。

第五条、本所业务规则体系包括:

(一)、基本业务规则,包括上市规则、交易规则、会员管理规则以及涉及本所基本业务的其他规则。

(二)、业务实施细则,系对基本业务规则的细化,包括上市业务、交易业务、会员管理业务等方面的业务实施细则。

(三)、涉及证券业务的其他一般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一般规范性文件”)、,包括涉及上市业务、交易业务、会员管理业务等方面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持续性效力的公告或通知类文件。

第六条、基本业务规则由本所总经理办公会(以下简称“总办会”)、审定后,报本所理事会讨论通过。

业务实施细则由总办会审定通过,本所章程或基本业务规则规定须报经理事会通过的,或总办会认为必要时,报理事会讨论通过。

一般规范性文件由总经理或其授权的副总经理审定通过。总经理或其授权的副总经理认为必要时,可报经总办会审定通过。

第七条、属于下列业务规则之一的,除按第六条规定程序通过外,还应报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批准,经批准后生效。

(一)、基本业务规则;

(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所业务规则规定应当报经证监会批准的业务实施细则和一般规范性文件。

其他业务规则按第六条规定程序通过后生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所业务规则规定需要报经证监会备案的,应报证监会备案。

第八条、业务规则的制定不得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章程相冲突;业务实施细则不得与基本业务规则相冲突,一般规范性文件不得与基本业务规则和业务实施细则相冲突。

第九条、基本业务规则的名称一般为“规则”。“规则”是对某一方面的业务关系作比较全面、系统的基础性规范。

业务实施细则名称一般为“细则”、“实施细则”、“规定”、“办法”等。“细则”、“实施细则”是对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基本业务规则的具体实施予以规范和细化明确:“规定”、“办法”是对某一项业务作比较具体的规范。

一般规范性文件是对具体业务实施中某个方面或某个具体事项作出的操作性规定,名称一般为“通知”、“实施意见”等。

第二章、起草

第十条、业务规则起草前应立项。

本所业务部门认为需要制定或修改基本业务规则或业务实施细则的,应提出制定或修改的立项申请。立项申请经法律部会签后,报请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批准。立项申请获得批准后,起草部门开始规则起草。

一般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的立项,业务部门可以参照前款执行。

立项申请应当就制定或修改规则的必要性、拟制定的规则与相关业务规则的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定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

证监会或者本所总办会要求制定或修改有关业务规定的,有关业务部门根据所领导安排,开始有关业务规则的起草。

第十一条、业务规则起草由提出立项的业务部门负责。规则内容涉及两个以上业务部门的,应组成起草小组,由主要业务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配合。

重要的或者综合性的业务规则,可以由法律部牵头成立起草小组负责起草。

第十二条、业务规则起草包括草拟业务规则草案和起草说明等工作。

业务规则草案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制定的宗旨、制定依据、适用范围、具体规范、纪律处分、生效方式和施行日期等。

起草说明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业务规则制定的必要性、指导思想、起草过程、主要内容、是否需要提请理事会讨论通过、是否需要报经证监会批准或备案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三条、业务规则草案内容应当备而不繁,意思明确,逻辑严密,语言规范、文字简炼。

规则内容应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第十四条、起草部门在规则起草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征询有关机构和人士的意见。经本所总经理批准,可以将业务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布,公开征询意见。

第十五条、起草业务规则应当注意与现有业务规则的衔结和协调。对同一事项,如果作出与现有业务规则不一致规定的,应当在起草说明中陈述理由。

第十六条、起草业务规则时,应当就与之内容相关的现行业务规则进行清理,起草的业务规则若将取代现行业务规则的,应当在草案中写明拟将废止的业务规则的名称、文号。若起草的业务规则仅对现行业务规则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则应当在起草说明中写明修改的现行业务规则的名称、文号、条目或者内容。

第十七条、对起草的业务规则,起草部门应当征求所内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对于涉及其他部门业务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密切的业务规则,起草时应当与相关部门协商一致。对争议的问题应当在起草说明中提出倾向性意见,并陈述理由。

第三章、审核

第十八条、基本业务规则、业务实施细则草案在提交总办会审议前,由起草部门负责人签署送审报告,将规则草案、起草说明一并送法律部审核。法律部审核完毕后,出具审核意见。

一般规范性文件在报总经理或其授权的副总经理审定前,一般应由法律部会签。

第十九条、法律部审核业务规则草案时,应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是否与有关业务规则衔结和协调;

(三)、体例、结构是否合理,法律用语是否准确、规范;

(四)、内容是否明确、完整,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五)、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条、业务规则草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部可建议缓办或提请起草部门再行修改:

(一)、内容严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且尚不具备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条件的;

(二)、体例和内容结构不合理的;

(三)、业务部门意见分歧较大、需要作出调整的;

(四)、主要内容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的;

(五)、简单重复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业务规则内容的。

(六)、证监会或本所认为宜缓办或需作修改的。

第四章、审批或通过

第二十一条、经法律部审核后的业务规则草案(报总经理审定的一般规范性文件除外)、,应提交总办会审议。基本业务规则由法律部负责提交总办会审议,其他业务规则由起草部门提交审议。

总办会审议时,由起草部门作起草说明,法律部作审核说明。

总办会对提交审议的规则提出了重大修改意见和要求再次审议的,起草部门应予以修改,修改稿经法律部审核后,提请总办会再次审议。

第二十二条、业务规则提交理事会审议时,参照前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对需报经证监会批准的业务规则,本所通过后,由办公室上报证监会。证监会对报批规则提出修改意见的,其修改和再次报批参照前述规定办理。

第五章、公布

第二十四条、业务规则审批通过后,起草部门会同法律部报请总经理或其授权的副总经理签发公布。

第二十五条、业务规则由本所办公室。通知应当包括机关、文号、业务规则名称、通过形式、通过日期、施行日期等项内容。

第二十六条、办公室在业务规则时,应将书面文件和电子文件抄送法律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业务规则可以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证券报刊和网站上公布。

第二十八条、业务规则的外文正式译本,由业务部门、国际业务部门会同法律部审定。外文正式译本与中文本不一致的,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六章、修改、废止、解释及其它

第二十九条、现行业务规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修改:

(一)、所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作修改的;

(二)、因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

(三)、两个以上业务规则中对同一事项作出规定,内容相互抵触的;

(四)、证监会要求或本所认为需修改的。

第三十条、业务规则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废止:

(一)、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废止或者修改而失去制定依据的;

(二)、所规范的事项由新的业务规则进行规范的;

(三)、所规范的事项已不存在或者执行完毕,业务规则无继续施行必要的。

第三十一条、法律部负责对本所业务规则的清理协调工作,不定期编辑本所拟废止的业务规则目录,报总办会或理事会通过后,对外公布。

第三十二条、对本所业务规则的解释,由业务规则起草部门提出意见,经法律部审核后,报总办会讨论通过,并以本所名义对外公布。

第三十三条、办公室是业务规则的档案管理部门。所有业务规则的书面文档、电子文档由办公室集中分类管理,办公室应确保业务规则文档的完整。

第三十四条、业务部门应在每年一月份将上一年度本部门起草并已的业务规则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送法律部。

业务部门在清理业务规则时,应对相关规则是否需要修改或者废止提出意见,并对本年度的业务规则制定提出计划或建议。

第三十五条、法律部在汇总各业务部门业务规则清理结果的基础上,对本所业务规则进行清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将业务规则汇编成册,内部出版或公开发行。

法律部根据各业务部门提出的业务规则制定计划和建议,制定本所本年度业务规则制定计划。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所章程、理事会议事规则、理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以及本所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参照本办法执行。

本所与其他市场监管机构之间联合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持续性效力的备忘录、通知或协议等,参照本办法执行。

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持续性效力的临时性业务通知,其制定可以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七条、证监会委托本所代拟规章的起草工作,参照本办法的有关程序进行。

代拟的规章草案经总办会审议或所领导传阅审批后,由法律部或办公室上报证监会。

合规管理细则篇10

以企业文化为引领,形成精细化管理共识。第六采气厂从阵地文化入手,以制度文化为依托,以行为文化为支撑,以效果文化为体现的纵深方法,坚持推广认同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和融入厂级文化,坚持“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细化于查、融化于基”的原则,对集团企业文化和厂级企业文化的对标达标、气区的美化亮化、行为规范的养成等视觉和行为的潜移默化,逐步建立了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更好地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全区干部员工中形成共识。

针对工作区域地处陕北、内蒙边塞的地理特性,秉承“人文采六、和谐采六”的原则,坚持深入开展文化建家工作,以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建设出环境优美、温馨洁净、生活丰富、民主和谐、快乐生活的员工之家,营造“家”的氛围,丰富“家”的内涵,发挥“家”的作用,推动整体水平的提升。“文化建家”的文化实践不仅丰富了员工的日常文化生活,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更推进了第六采气厂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通过实践将企业管理与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以制度文化为依托,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程序性、规范性强。只有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和行动准则,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要让基层进一步提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关键在于引导基层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文化建设的水平。第一,把关建设方案。坚持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全过程指导,主动带领基层提炼理念、反复论证基层的建设方案。第二,解决现场困难。每周定期召开建设协调会,现场解决基层文化建设问题,并给予资金、技术、人员的支持,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第三,强化典型推动。积极组织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现场推动会”,让基层党政领导直观地感受基层文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使基层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带动了基层整体建设的开展。

员工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要使文化建设在基层落到实处,仅靠提升基层管理者的认识还不够,关键还要提升广大基层员工的认识。为此,根据上级管理理念与要求,制订了《第六采气厂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本着“高起点认识,高标准定位、高效率执行”的精细管理原则,多次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单位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制订了不同岗位工种的“岗位操作”“管理方法”标准,促使员工文明规范行为养成,对操作性较低的标准本着“简洁实用、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了全面升标,并印制成册,下发至各中心站点,做到了人手一册,确保了各岗位员工学习有标准、操作有规范。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向安全生产延伸,努力构建基层安全文化。集中力量对近几年的安全事故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剖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探ち耸鹿史⑸的规律,总结了做好安全工作的启示,提炼了管理者和员工安全行为准则,汇总了各类安全标识,编成了《安全指导手册》,发至基层班站,让员工自觉学习,基层安全文化的氛围日益浓厚。

以执行文化为抓手,强化精细化管理落实。一是强化学习,“学”中加压力。各生产单元将精细化具体标准纳入班前会、工作例会和培训教育体系中,反复学习,强化认识。针对部分员工不理解、嫌麻烦和部分站点走过场、图形式的情况,有关领导、机关部门包点辅导,切实增强了员工自觉执行精细化标准、自我提升的紧迫感。二是强化责任,“查”中促规范。为确保在现场执行到位,完善了班站长、组室长、区领导的三级执行体系。在工作现场注重抓标准化操作规范,不定期进行现场提问,现场演练操作,对标准执行不到位的员工进行登记考核,对不合格人员给予罚款处理,并进行再培训,考试合格后继续上岗。三是强化落实,“练”中提素质。在严抓落实的过程中,实行了“日考核、周抽查、月兑现”的方法,对每员工从精细化标准的学习、运用,采取从过程到结果进行全面控制。学习与考试相结合,实际演练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