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9:16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1

关键词:传统养生功法;全民健身;中国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42-02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使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来调整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浪潮中,受众多健身项目的冲击,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有渐渐被淡忘之趋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对健康保健体育的呼唤与需要日趋强烈,传统的养生功法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我们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及时确立发展的理念及策略,进一步挖掘和探讨这一古老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养生功法,使其在新时期发挥独特的健身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现代人参与到此项锻炼中来,充分领略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功效及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养生功法的正确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一、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

1.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传统养生理论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心者身之主”、“身者之躯”,身与心、内与外的和谐,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重要保证。因此形神统一、形神兼养为古代养生追求的目标。所谓形神,就人体而言,形指形体,躯干四肢,筋骨皮等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意识、思维等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内容。从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人体健康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保证。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而神伤,反之亦然。只有形神共养,形神协调平衡,才能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益寿延年。因此传统养生功法特别强调“形神兼养”的练功原则,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达到强健体魄、健康长寿的目的。

2.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发源于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与支柱,也是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作为古典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生成于阴阳二气,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也都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中医养生学援引此说,用以解释说明人体生命的形成、疾痛的起因以及心理与生理现象的种种关系,认为人体的形神、气血、脏腑、经络也都分属于阴阳。阴阳平衡,则生机旺盛;阴阳失调,则疾病自生。《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命之本始。”如果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或阴胜阳,或阳胜阴,都会引起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而发生病变,只有使阴阳处在平衡协调、动态和谐状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才会正常有序,保持健康运行。

3.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于肢节,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们纵横交叉,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中国传统的经络学说,健康的机制在于脉络是否通畅,如果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不息,则身体安康;反之,气血运行受到阻滞,就会发生病痛。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病邪传变等生理作用,因此,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就是循着人体“奇经八脉”的通道进行修炼的,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可以说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这一机制来实现保健养生的作用。

二、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理念

1.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在人类快速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传统养生功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当今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只有继承才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传统养生功法的继承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既不失传统养生功法的本质特点,又要适应现代人多元性的需要。沿着传统养生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所推崇的养生功法种类庞杂,数目繁多,其中不乏许多精品,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等,到目前为止还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继承并发展这些前人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使之发挥其应有的健身价值功能是首要任务。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精华,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为现代人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娱乐、治病等多元功能,同时集实用有效性、广泛适应性、易于普及性、美学观赏性等多元体育特性为一体的健身功法,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重新赋予其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2.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科学理论的研究是其发展的命脉。近几年来,中国武术套路运动、散打运动、太极拳、木兰拳等项目推广迅速,这与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之外,也与其逐渐重视科学化的研究有所关联。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虽然许多养生理论书籍对于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价值作了详细的论述,但大多都是健身者自身的体会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论证。因此,对于传统养生功法,应充分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多种科学研究方法,采用当今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从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充分而全面地揭示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思想、健身机制,使广大的健身者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传统养生功法强身健体、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从心理的角度体会传统养生功法的修心养性、神形俱养、清静自然的健心功效;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改变思维方式;从文化学角度去感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养生思想的精髓。

三、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策略

1.加强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个流派、多种方法。因此,其总体特点是比较古朴、直观、笼统,思辨色彩非常浓厚。而且,流存下来的古代养生资料往往是养生理论与方法混淆不清,或者只有理论没有具体功法,或者同一功法名称而具体内容、练习方法又各有出入。另外,传统功法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代增补损益,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良莠不齐,同样也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与研究,剔除糟粕,留取精华。在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中,政府部门不仅要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传统功法为基础,吸取优秀部分,整理、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为现代社会不同人群需要的,集多元功能、多元特特性为一体的养生功法,而且与之配套的理论建设、实证研究也要同步运作。在文字整理、书籍出版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技术,加强对传统功法的动作、练习路线、方法与要求等进行音像资料方面的整理与发行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传统养生功法。

2.把传统养生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体系。传统养生功法的独特保健价值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为传统养生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儒、释、道各门派和诸子百家的养生养性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养生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因此,如果能精选一些易学、易练、效果显著的经典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体育教育体系,辅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传授,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推动传统养生功法在广大青年学生和各类院校中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和体育院校,不能忽视与传统养生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的开展与推广。

3.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推广组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养性之道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并风靡世界各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脑力劳动已在生产活动中跃居主导地位,这势必导致从“强身健体”的社会生产需要转化为个体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银发工程”的启动,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加入社区健身锻炼的队伍。然而,面对形形的各种锻炼功法,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人们往往不知如何进行选择,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就无法根据具体情况选取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这就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加强对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原理、练习方法、原则、养生功效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营造传统养生功法发展空间。同时,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活动站点,在社区内积极推行、开展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比赛和表演活动,以点带面,形成气候。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刘丈春.武术与传统哲学[G]//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9.

[3]褚宇帆,唐静.传统养生、涵养道德与健康长寿之原理[J].体育学刊,2002,(2).

[4]李旺华,李朝旭,梁永文.对体育院校新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1,(5).

[5]于春玲.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1,(5).

[6]黄力生,陈婷.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J].体育科学研究,1997,(4).

[7]吴京梅.中西方体育养生之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传统体育养生;困境;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形体活动,呼吸锻炼,意念调整,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形、气、神的统一,以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激发生命智慧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1〕,也就是说,不仅是老年人,绝大多数中青年人也面临着如何科学养生的问题。虽然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但从社会推广效益而言,并不十分乐观。本文从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视角切入,剖析传统体育养生发展面临的冲突,进而提出传统体育养生的未来发展策略。

1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困境

1.1快节奏与慢节奏的冲突

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新更是日新月异,人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想方设法多掌握知识,多学习技能。如此必然导致生活节奏变快,生活紧凑感加剧,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生活。快节奏生活是一种社会现象,信息产业的升级中,大量技术知识的涌现,在有限的资源下,在单位时间内,个人间、团队间、公司间,甚至国家间必然会加强竞争,必然会以提高效率为己任,必然会营造一种快节奏生活的氛围〔2〕。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如此紧张的状态若只依赖短期、急速的运动恐怕难以奏效,而传统体育养生慢节奏的松、柔、慢,匀正好填补了快节奏生活的空白。快节奏生活的个体在适应了高频率工作状态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轻松柔和的慢运动,因此倾向于选择诸如健美操、街舞、击剑等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正是这种难以适应性,导致某些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少人问津,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慢节奏运动很难吸引青年朋友的注意力。

1.2流动性与沉积性的矛盾

当代社会经济一体化、投资全球化、沟通数码化、距离扁平化的趋势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快、新、变成为当今经济的主题〔3〕。21世纪在许多方面俨然成为“快速世纪”,灵活性、预见性成为主流,强调快速与不间断。传统养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内容与活动形式已经趋于稳定化、常态化,这种稳定和常态表现出的是一种中庸博爱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日新月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习惯了流动性的白领精英,求新、求全成为他们的嗜好,这种嗜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新事物总比旧事物拥有更强大的聚合力。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也通常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排除在外。

1.3西洋运动观与中土运动观的较量

现代运动生理学指出:人体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遵循了生物体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刺激―反应―适应的原理〔4〕。现代科学健身观促使健身获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指导,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到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了比较明晰的指导,于是群众在选择健身项目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明晰化”的西洋项目,如瑜伽、击剑、壁球等时尚项目。而对本土的传统体育养生却提不起兴趣。传统体育养生来源于本民族,讲究“取类比象”和“思内揣外”,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使受众有时感到无所适从〔5〕。另外,传统体育养生深厚的沉积性使得大众对其熟知程度高,提起传统养生,下意识地认为是老套锻炼模式的代名词。而“求全求新”成为大众健身锻炼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未接触的项目常常被认为是好项目,“试一试”的心理使人们趋之若鹜。如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国内市场占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我们本国的传统文化却门庭冷落。如不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种舶来品的文化侵略之风将会愈演愈烈。

1.4普及推广与深入研究的错位

当下,一方面强调传统养生要普及推广,到群众中去,努力使自身项目不断扩大化,尽可能扩充本土项目的军团数量,以求广、求全。实际上,盲目扩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低水平的重复,新生带老生,好者保持原样,次者不断变异,这其中的某些项目,更是被逝去的时间弄得面目全非。以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例,八段锦中的“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势,标准动作是慢出拳,缓收回。但笔者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看到的习练群体却是快出拳,速收回。如此则没有起到该动作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在强调普及推广的同时,又提出加大传统体育养生的深入研究水平,如研究传统养生的功能作用及其形式等,而深入的研究需要的是小范围,强势团队的精密性合作,这与普及推广的大批量、多产出是很难同步的。

1.5科学程度与发展速度的失宜

参看我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发展史,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更为明显,基本是靠农民自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精耕细作,靠天收的情况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所以使人们对“天”充满敬畏之心,形成诸多“天”的概念〔6〕;中国人注重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不可能求助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实现,而只能求助于整体直观和心灵体悟〔7〕。中国人的思维习性自然讲求悟性、心领神会。梁启超曾说:“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8〕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的是经验描述法、理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及比较容易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少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对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内容主要偏重于历史、文化、项目、概念特性等方面,而对其健身成效的科学实验研究则较少涉及,对更符合人们需求、更有利于人们实际操作的技术方法、动作规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科学化研究水平的欠佳,使得传统体育养生在科学界缺乏信服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2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策略选择

2.1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科学化

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和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在商业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脚步的催促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要提高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积极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效果的科学研究。通过对优秀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出可供锻炼者参考的具体量化指标,对锻炼者会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第二,做好科学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日常健身运用的转化。科研成果是实现其科学价值的第一步,传统的观念与评价体系造成不少研究者仅仅满足于将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然而,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是实现其价值的第一步,科学研究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成果,一个科学研究的价值也要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实现。

2.2传统体育养生挖掘深度化

传统体育养生学隶属于传统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钻石〔9〕。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人民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养生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传统体育养生对延年益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传统体育养生学涉及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总括,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充分挖掘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价值,使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的舞台是传统体育养生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3传统体育养生传播模式别致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养生,其传播方式必然与之相适应。中国公益性传播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是古代体育养生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使得我国传统养生在现代社会传播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对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现代文化传播的中心逐步向现代学校教育转移,传统养生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将成为传统养生推广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设立了许多网站宣传传统养生,但由于网站的点击率较低,传统养生传播的关键是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而这种系统性有赖于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养生社会化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市场化传播。体质问题的社会化,决定了为社会成员提供养生服务应该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部分,面向全社会的免费体育健身不利于优质体育服务资源向社会转移。所以,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瑜伽、合气道和剑道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2.4传统体育养生对象年轻化

年轻人往往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专业活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经常面对电脑工作一整天;由于近年来手机网络的普及,回到家后,手机又成了主要的放松娱乐工具,眼睛和脊柱长时间呈现同一个姿势,导致身体机能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精神萎靡不振,自觉“心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思维力逐渐僵化。与他人沟通较少,生活热情不高,对小事敏感,对他人多疑,创造力和事业心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身心的伤害逐渐降低,对什么都难以提起兴趣。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导致经常以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固执己见,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高潮期等。愤世嫉俗,得过且过,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那份热情。这些“心理早衰”亮起的信号灯却被年轻群体所忽视,不仅不去保养,反而采取一些更激进的办法去试图解决,如深夜泡酒吧,看电影,玩网游,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当年轻人真正意识到自身对健身忽视的危害时,才想起养生。因此,在目前阶段,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年轻化的理念势在必行。

2.5传统养生研究学者大众化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曾指出:“学术界本来就有不同的分工,有书斋里的学者,也需要面对大众、做普及的学者〔10〕。”在传统体育养生领域,既需要有对此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同样也需要面对大众进行普及性教育的学者,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上来看,向民众普及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是多元的,第一是学术功能;第二是大众普及功能;第三,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让普通民众了解更多的传统体育养生知识,短期看,能提高文化涵养,增强自身体质健康。长远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弘扬不是一朝一夕和小群体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长远、持续、多团队的合作才能有所企及的。

2.6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简单化

现代民众对待健身的态度讲求“简单”“实效”“娱乐性”,传统功法虽然成效显著,但需要长时间、多投入地去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在老年群体中的开展效果往往优于年轻群体,因为老年群体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繁杂的功法练习中,去试探,去寻找,直至寻找到自己最为满意的功法为止。但青年群体则不然,他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对于一套功法练习一遍就需要20多分钟的状态,他们通常表示无法接受,“谈功色变”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内容繁杂,博大精深确属事实,但在群体推广的道路上,如若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高效率模式,恐怕也很难在中青年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推广一些单势动作,有效解决青年群体长期被困扰的亚健康状态不失为一种良药。如近几个月,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推荐的一套养生操“太极十二拍”(通过双手拍打全身经络穴位达到健身效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一为可及性强,双手为械;二为趣味性佳,每节动作重复36次,领练与习练者保持互动模式;三为音乐节奏感强。在笔者居住的社区里,几个月习练者就达上百人,傍晚时分,人头攒动,“太极十二拍”蔚然成风,不失为一道亮丽的健身风景线。

3结语

当代,重拾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已刻不容缓,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扛起这个担子。培育大众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加快我们的实施行动,使之在文化发展中另辟蹊径,具备自主生存的能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唯其如此,传统体育养生方能加速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新网.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传统养生科学登堂亮相〔eB〕.http://,2012.11.

〔2〕邹广文.在时间中感受生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4-03-21(2).

〔3〕田标,唐永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新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3):10.

〔4〕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2.

〔5〕陈青山.传统体育养生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7.

〔6〕陈来.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1):52-71.

〔7〕翁士勋.试论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以和养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9(2):11-15.

〔8〕李小灵.阎崇年:“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n〕.北京纪事,2006-04-15(61).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3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保健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各种污染以及生态问题随之而来,人居环境几近遭遇到毁灭性的破坏。各种疾病高发,亚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人类身体心理时刻处在危险中。《黄帝内经》上讲“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已经成为新生人群最为关注的话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娱乐性消费在家庭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人们开始关注自我身心的幸福,这为体育保健的再度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契机。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体育设施建设仍然处在不完善状态,健身所需的体育场地缺乏。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自身的优势,为推行传统体育养生观创造了现实可能性。本文主要是就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以及传统体育养生观对于体育保健的启示,这两个层面做一些简单阐述。

一、传统体育养生观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人们自身娱乐享受意识的萌生,中国的健身市场日渐繁荣。越来越多的外来健身方式传入中国,如瑜伽、健美操、舍宾等,由于它们动作简单,宣传力度强大,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健身市场。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养生多带有盲目跟风、追求时尚的心理,不能够理性的对待自身保健,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这样的健身非但无法起到保健作用,还会占用时间、浪费钱财,势必对自己造成颇多不好的影响。由于中国传统养生保健距离现今时代的久远,以及宣传的缺失,现代人大多不能意识到中国人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还带有一定的神秘感,导致了人们对它真正的内容和机理了解的缺失,甚至有些人会认为中国的传统养生观念不够科学。

养生主要是依据生命活动的发展规律,采取适当的能够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减少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又称为摄生、道生。中国的传统养生术所蕴含的养生观念博大精深、科学合理,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壮其心神、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体育保健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下文主要是对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念的内容以及机理做一些谈论。

(一)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内容

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主要包括气功、静功、动功(导引术)、保健功和武术这五类,而静功、动功、保健功又属于气功的范畴。

气功主要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过程中,与疾病和衰老对抗,从而总结出来的一项适合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和理论。气功主要通过静心养性锻炼真气,达到天人物我的密切融合,从而扶助正气祛除邪佞,增强人自身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它要求人体自然的安静放松、排除杂念,以缓冲外界事物对于大脑的刺激,消除紧张的情绪,对大脑起到保护性的抑制作用。气功还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不断调整人体意念、激发人体潜力、调动自身积极因素,从而治病救人,自我保健。

静功是指身体处于坐、卧、站等静的姿势,使意念集中,以及运用各种呼吸方法锻炼,以增强自身体质,治疗疾病。动功与静功相对,它主要通过肢体的不断运动变化,以牵引意气,使体内气血畅通。动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主要包括太极、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少林强壮功等功法。保健功是气功的辅助疗法,它可以通过叩齿、漱津、揉肩、项功、舌功、耳功等锻炼身体。保健功简单自然,因人而变,只要感到舒适自然、轻松适度即可,同时适用于老年人、体弱者与青年人使用。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既是一种格斗技能,又能增强体质。在锻炼武术的同时,使人体各个部位得到全面伸展。踢、打、摔、拿的拳术和击、刺、劈、格的器械,每个套路都包含不同的动作,这些丰富的动作使人体各个部分在锻炼中维持肌体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机理

中国传统体育主要是通过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等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体元气的充盈状态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元气充沛则能稳固后天诸气,从而使脏腑协调、身心健康。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表现,一旦打破阴阳的平衡态势则代表着疾病的发生。练习动功能够助阳胜阴,静功则可以养阴制阳,阴阳平衡则能使人体免除疾病困扰。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遍布于全身起联络脏腑的作用,能够运行气血,营内卫外。传统体育养生的医疗保健,必须通过经络的疏通来实现。气血是人体内不了缺少的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和气化等作用,血能够滋养、滋润肌体。气血调和,则能修复病灶。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脏腑休戚相关,脏腑调和则能强身健体。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机理,使人通过锻炼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延年益寿。

二、传统体育养生对于体育保健的启示

真正的健康是指身心的俱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对自然顺应能力的健全。传统体育养生观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自然的顺应能力这三个方面对于体育保健都有较深的启示。

(一)身心健康

人的身心健康,指的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统一,不但要肌体完整、功能正常、身体素质良好,而且情绪乐观、性格开朗、舒适安宁。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气功以引导经络、脏腑、气血的协调平衡,武术则通过对人体各个方面的锻炼达到外在身体的康健。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得人体既脱离了外在疾病的困扰,又摆脱了亚健康带来的灰色情绪。体育保健应当遵循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开辟的道路,继续为人体健康提供可行的锻炼方式。

(二)社会适应能力

全球存在大批患有抑郁症、自闭症等病症的人,他们消极避世甚至最终选择了死亡。这些疾病的来源大多是社会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排遣压力、调节身心,就会导致诸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重病。如果人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积极努力地适应社会,同整个社会和谐共存,便能减轻危害。身心淡泊、知足常乐,中国传统养生术无一不与此相关,体育保健不仅要锻炼外在的身体,还要能够从源头上引导人适应社会,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

(三)顺应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最重天人合一、物我互化,只有与外在环境和谐共存,才能真正不受外在的侵扰,保持自己的身心脱离外在病因。自然有节气的变化,每一个节气都需要人类顺应它以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情绪等。如春季主生发,万物处于萌芽状态,欣欣向荣,人的身心也要如自然一样充满希望,避免杀戮,方可不被疾病缠身。

顺应外在的自然环境,还包括要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不随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使得自然稳定,不会产生传播疾病的媒介,将致病因子的产生几率彻底消除。自然的清新干净,是人身心安宁的必要条件。万物相生相克,只有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友好,它才可能反过来为人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现代体育保健除了要使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之外,还必须注意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结语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造福了无数中华儿女,使其身心康健,也为现代体育保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起到了先导作用。引导人们从小开始按照传统体育养生的观念,有意识的强身健体、崇尚自然、顺应社会,方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达到真正的健康。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适合现代人的养生锻炼方式,但是就目前而言,它的发展还需要强有力的宣传,以及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谢东枚.养生保健与体育锻炼的效能差异及运动处方干预[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4

一、太极功夫扇与当今教育指导思想相符合

(一)太极功夫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一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太极功夫扇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其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格,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及文化审美情趣,又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太极功夫扇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能够把教育内涵有效地融入到太极功夫扇训练之中,在训练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正好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致。

(二)太极功夫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太极功夫扇不仅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太极功夫扇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太极功夫扇将体育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艺术的洗礼,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太极功夫扇是在社会和群众中开展较好的项目,如能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将能与体育教育实践相联系,与社会接轨。太极功夫扇符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太极功夫扇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太极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同时,逐渐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太极功夫扇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传统美学、军事学、宗教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保留了太极“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太极运动中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舞蹈、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太极功夫扇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演绎与整合,它体现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教授太极功夫扇运动形式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太极扇文化价值的讲解,这样有利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云南高校开展太极功夫扇课程对云南旅游的价值分析

太极功夫扇是云南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民族风情浓郁,民族体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如果在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太极功夫扇,不仅有助于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教学,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大学体育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集市众多,在各民族节日和集市中举行高校太极功夫扇比赛或表演,能使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观赏到精彩的太极功夫扇表演,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满足他们对太极功夫扇的好奇心理,还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云南高校的形象。在旅游景点定期举办太极功夫扇表演,可能会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大亮点,为云南的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三、云南高校开展太极功夫扇课程对高校自身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娱乐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深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高校体育课大多以长跑和球类为主,其方法相对枯燥,致使学生兴趣降低,体质日趋下降。太极功夫扇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体验运动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极功夫扇的表演充满喜庆欢乐,对观赏者来说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娱乐方式。太极功夫扇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参与,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每年的大型文艺活动和表演也逐渐增多。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新年晚会等活动都为充分展示太极功夫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太极功夫扇在表演中需要队员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协作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个队员的细小差错就可能影响整场表演的完美。一场高质量的比赛与表演,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才能把太极功夫扇的动作表演得生动形象、协调流畅、优美大方。因此,太极功夫扇能够很好地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

(二)有利于提升云南高校的知名度,是云南高校文化底蕴的有益补充

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游客。云南各高校在众多民族节日和集市(像泼水节、目瑙纵歌节、三月节、火把节、百家宴等)中举行太极功夫扇表演,向游客展示云南高校的教学成果,不仅能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记住云南高校,扩大云南高校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云南高校生源质量。

(三)促进国际交流,扩大国际交流成果

“一流的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民族体育可以说是我国灿烂文化历史悠久的象征。如今,云南各高校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高校建立了联系,每年都会派遣不同专业的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与学习,利用这样的对外交流合作的条件,把太极功夫扇带出国门,让国外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的真谛,宣传我们的国粹。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5

一、传统体育养生特点及价值

1.传统体育养生特点

传统体育养生也可称为道生、摄生与保生等,生是指生命、生长及生存之意,而养所指的是调养、保养与补养的意思。传统体育养生作为我国重要民族文化遗产,仅从体育角度对其研究室不科学的,需要由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及民族性等特点,如青海乐都所出土的浮雕彩陶罐中,具有练功站桩之人形,这表明了我国体育养生的悠久历史性。自古以来,养生馆众说纷纭,在《路史》《吕氏春秋》与《诗经》等作品中都有涉及。传统体育养生还具有形神兼备与神为先的特点,也就是将人体五脏六肺机能放于首位,提高人体四肢百骸与肉皮筋脉骨等有关机能方法,重视环境的影响,也注重人情态与身体健康间的关系,并提倡精神愉快及身心合一修养的方法。古代先人经过有意识了解人类生命活动,提出养生理论,并创造具有针对性的体育养生法。传统体育还具有动息相结合,以动助息的方法,其中,息所指的是呼吸,动中求静,气息相随,这需要将动作尽量做到缓慢柔和以及连贯圆活,让人们完成深长均细的腹式呼吸,以平衡人们的脏腑阴阳,并促进经络的气血调和,以体现体育养生。

2.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在长期发展中,通过大量思想及实践,吸取了先秦百家哲学及医学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巫术等实践活动,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并涉及哲学、宗教与科技等学科文化系统,经过调心、调身及调息等运动表现,形成了具有独特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与思维情感等方式的传统体育养生。随着现代高科技发展,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的性情怡养及身体保养带来了挑战,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体育养生重要性,传统体育养生依据自然变化进行生活调理,并同时注重身心,以获得身心长寿与健康,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最后环节,而大学生是体育的参与者,不仅想获得身体健康,还需要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了解一些营养卫生与医学保健方面的知识,而传统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思想,除了具有顺天顺自然思想外,还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张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弥补近代体育自身不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传统体育养生作用

1.传统体育养生有益于传统民族文化弘扬,并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

随着我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产生,传统体育养生有关思想理论及实践被广泛流传,成为我国宝贵文化的组成部分,继承并弘扬传统的体育养生精华,成为民族精神及人们健康延年的服务对象。我国文化传统与武德具有莫大关系,并将涵养道德作为练功成败之关键,在传统的体育养生中具有很多哲学思想,如道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自然养生馆,对现代体育改革就有较大借鉴之意。原来高校体育教育较注重的学生体质的增强,传授的是运动知识、技能与技术,并使其养成体育习惯,而传统体育养生不仅注重体质选练,还将体育作为健康的行为。生活及思维方式向学生传授,高校体育应让学生真正了解人体与健康之意,加强传统体育养生及医学的学习,了解身体活动规律与运行机理,在注重生理健康同时,还要注重心理调节,形成形气意相随感的清洁,在体育教育中,吸收传统养生思想精华,并不断美化心灵,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自我教育力,形成良好健康意识。

2.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及竞争环境日益激励,约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疾病,通过传统养生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大学生在养生知识与健身手段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运用传统养生中预防为主思想,实施养生先养心方法,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心境,并寻找出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这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体育养生在习练中,人的肢体锻炼与精神修养进行紧密结合,并有效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以达到心神的调养,对大学生身心发挥有益的作用。在高校体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锻炼身体,还能加强心理健康发展。

3.有益于高校体育内容的丰富性提高

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导引术是首选。其导引术可将自我按摩、身体与呼吸运动集为一体,风格质朴,方法简单,便于学习锻炼。传统体育演练中,具有增强健康、祛病健美、情操陶冶与修身养性之功用,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缘,其内容简单,民族特点鲜明,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不仅具有竞技性,其趣味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也是很强的,尤其是其丰富内涵与深邃哲理是近代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如太极剑、太极拳与扭秧歌等。在动作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保持姿态美与动作美,还应培养鉴赏美与创造美等审美意识。对目前体育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还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爬绳、跳竹竿与五禽戏等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学项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及水平,切实提高自身健康。

4.有益于终身体育教育观的培养

运用传统的体育养生练习法,可让学生亲自在实践中体会与感悟,经过不断练习获得愉悦享受,感悟出体育意蕴及意境之美。传统体育养生具有丰富内容,受时间、场地与器材等影响比较小,动作过程较为缓慢柔和,且连贯圆活,不易给人疲惫感,更不易出现意外事故与运动损伤。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地点等进行不同练习内容选择。学生毕业之后,所掌握的不仅是门技术,还是自我锻炼的一种技能,为不同生活领域与条件下的人们,提供可靠的身体锻炼方法,并不断坚持锻炼,终身受益,极大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健身锻炼。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广泛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与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与良好人格,还能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育多元目标。尤其是终身体育健康观的形成,让传统体育养生发挥其优势,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80-03

1前言

传统体育养生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耀眼的明珠之一,是历代著名养生家、医学家、武术家等所倡导的养生方法,也是人民群众在几千年来的不断实践中证明的有效养生手段。大学生知识先进,创造力丰富,学习能力强,在高校开展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锻炼,而且也可以使传统文化遗产的传统养生术得到发扬光大,因此在高校开设传统养生术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分析与讨论

2.1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术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2.1.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目前,大量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高校将传统养生术作为大学生的身体锻炼方式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还可以达到未病先防的养生目的,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单调刻板的生活节奏。

以传统养生术中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例。据《浙江体育科学》报道,周新新抽取女学生100名为研究对象进行15周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并测定比较其锻炼前后的体重、体脂、脉搏、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及800m跑成绩6项指标,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进行八段锦锻炼后各指标均出现明显的变化,说明八段锦锻炼可以减少大学生的体重、体脂,降低脉搏,增大肺活量,提高有氧耐力运动素质和柔韧素质,充分说明习练八段锦可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身体机能水平。

传统养生术具有针对性强、适用面广等特色,是动静结合、身心互动、健患均益的健身方法。大学生习练传统体育养生术具有锻炼平衡能力、防病治病、纠正形体等作用。

2.1.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练习传统养生术,作为“三调之一”的“调心”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要求“意守”,集中思想,排除杂念,做到心神宁静,这样既能陶冶练大学生的情操,又能使大学生的情绪放松稳定。

科学实验也表明,习练传统养生术,被试实验前后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和总分量表得分上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并且紧张、慌乱、总分量表达到了显著水平,抑郁分量表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实验还提示传统养生术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调整心态,促使大学生心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有实验表明,习练传统养生术可对躯体化、焦虑、其它症状的影响较为明显,对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有积极的影响,且达到非常显著水平,提示传统养生术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重视修心养性,调整心态,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结合传统养生术的具体动作进行合理配乐,使人们在静心聆听时,在音响、民族音乐的诱导下进行锻炼,可以使身心得到调整,达到最佳心理平衡的状态。

2.1.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时代的发展告诉人们需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越是民族的传统的,越需要继承和发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统养生术进驻高校已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在高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养生术文化底蕴深厚,练习内容丰富多彩,练习方式灵活多样,个人参与与集体参与均可,无论是大学阶段,还是以后的中年阶段,甚至是老年阶段都可以自主进行锻炼,可以锻炼一生。通过开展传统养生术课程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掌握科学的终身体育练习手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1.4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传统养生术是一种形体和精神的体验,是人对社会、生活、生命价值以及实现自我的感受和体现。它的意境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在习练传统养生术的过程中,通过人与自然的接触,人对自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以及铸就人坚韧、乐观、豁达、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能使人变得真诚、友善、和谐、美好、乐于助人,促进人理性的进步。

当代大学生经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对他们的精神和机体适应能力形成很大的冲击,非常容易形成亚健康。通过传统养生术的习练,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配合肢体锻炼和典雅的音乐渲染,可以使大学生暂别忙碌,转移注意力,更加积极主动地追寻和获得最佳的心灵体验,从而有助于他们走出“亚健康”态,开辟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灵绿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3传统养生术在高校开展的意义

3.1传统养生术有助于高校体育课改革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和健身方法,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同时开展大学体育课程,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体育侧重于体育专项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传统养生术的讲授,导致学生养生理念不明确,养生知识缺乏。而且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外界对大学生的诱惑因素与干扰因素增多,再加上大学生面临的困境与压力逐渐增大,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们的健康水平,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课的改革势在必行,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要求我国高校开设传统养生术课程,在大学阶段普及体育养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指导进行学习、生活和健身活动,最终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习惯。

3.2传统养生术符合素质健康教育的要求

学校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养生术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对素质教育的很多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思想道德的培养、人文素质以及科学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思想指导行为,各项素质的根本也是思想道德的培养根本。而传统养生术从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触发,与德育、智育、美育一起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着悠久文化内涵的传统养生术,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价值。素质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体育课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wHo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学校体育要以提高这三者协调、统一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到体育课的全过程。还需要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大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养生术,集健身、娱乐于一体,具有学习简单、教学容易、运动量适度、身体活动范围广、活动形式多样性等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便于掌握,能够产生兴趣和体会到“学会”的成功感觉,从而教师教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自我学习和体验的时间相对增多,这样更能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3.3传统养生术的特点适合终身体育的要求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又是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紧密的衔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实现一体化,持续一生,并且必须适应个人或社会的持久要求。传统养生术正是追求个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度合一为目的的健身养生活动,这与终身体育的目标相一致。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传统养生术项目繁多,内容丰富,练习时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规则简单易于操作,便于推广和普及,适应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体质学生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任意选择自己需要或者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要的重点。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传统养生术课程的学习,学会一些适合终身锻炼的技术,使他们受益终身,从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目标的统一。

3.4传统养生术课程的开展,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传统养生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习练传统养生术既是为了修身养性,强健体魄,也是为了学习、领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人树立“未病先防”的科学养生思想,使人懂得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传统养生术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传统养生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摄取传统养生术文化的知识精髓,使传统文化与当今文明相适应,使传统养生术与当代的体育原理和方法相协调,同样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在高校,大学生学习传统养生术课程,会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体验传统养生术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美好变化,进而更好地弘扬国家传统文化。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7

关键词:中学大课间健身气功必要性

1、健身气功概述

1.1健身气功概念阐述

200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第4号令《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给健身气功的定义为:“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优秀传统气功功法充分挖掘与整理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传统养生原理重新编创四大健身气功――“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健身气功将“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一体强调人的身心锻炼,健身气功修炼要求内心清静,做到形与神兼备,不仅注重外在形式的练习还应加强内心的修炼。健身气功重点在整体的演练格调上,对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它有着极强的推广价值。

1.2健身气功的内容与特点

健身气功的运动形式是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健身气功在吸收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科学规律,使练习节奏得以改善、运动强度加以控制,动作简单易学,柔和缓慢,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健身效果明显,是一种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

其中易筋经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强筋健骨,练习动作主要通过脊柱在水平面的旋转与矢状面的屈伸,从而带动人体四肢、五脏六腑的运动与通畅,进而达到调理五脏的作用。青少年与老年人通过练习可以启动自身潜能、实现发育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五禽戏中的动作来源于对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的模仿,属于最早的仿生学运用之一,在练习中要求练习者专注神态和想象意境,模仿动物的动作可以使练习者意念专一心神宁静,能很好地消除那些心中的杂念,营造平和的心态,达到心神安宁;六字诀的精要是运用呼吸吐纳结合默念嘘、呵、呼、、吹、嘻六种字音,来调理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有强壮体质、去除病邪、延年益寿之功用;八段锦功法分为八段,其功法含多种要素,而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最终需达到循环运转。其功法特点讲究柔和圆活,能让人神清气爽从而舒缓生活中的压力,改善神经系统机能,疏通经络,全面增强体质。

2、健身气功引入大课间的可行性分析

2.1健身气功能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气功产生于中国传统古典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的土壤,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各种病痛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总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博大和独特的健身养生之法,至今已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它沉淀着中国古代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魂宝,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支奇葩。今天的健身气功既继承了传统气功的精髓,又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时的演变,这是对传统气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保留了传统气功的修身养性的主要特点,结合了运动科学原理,使其养生适用人群扩大了。

在中学大课间活动中引入健身气功,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2健身气功能有效发展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通过健身气功的练习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健身气功的三种练习手段分别是:调身、调息和调心,要求练习者的意念、呼吸和形体动作在练习时能高度协调、互相配合,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机体血气畅通,调节脏腑功能,调节心理,达到身体、呼吸、心理的协调统一,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国中医认为:“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练习健身气功要求学生专注于在练习中体验调息养气、舒展身体,从而带给自我的心情愉快。有研究显示气功调息可扩大肺泡的使用数量,提高肺功能效率,从而提高心肺功能。例如四大健身气功中的易筋经,在练习时要求精神自然放松,情绪意识内敛,意随行走,不做附加意念引导,呼吸做到自然,注重呼吸与动作的柔和协调。能改善机体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优化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状态有着积极作用。

学生坚持长期练习健身气功,能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其胸怀坦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健身气功简单易学适用于更多学生

中学生在运动天赋、体质、兴趣上有很大差异,考虑到项目的运动负荷、运动形式等因素,目前大课间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四大健身气功在吸收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科学规律,加以改进。动作简单易学,柔和缓慢,是一种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正是由于它对于体力、技能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适合人群覆盖面非常广。

将健身气功引入大课间有效得调动了那些身体素质稍差兴趣较弱的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了这部分学生能体验运动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4健身气功受时间、场地、天气等条件的影响小

中学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各地区各学校因条件的不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影响到活动效果,如体育器材、场地、天气等因素。而健身气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小,无需器材,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无论什么季节,练习的时间也不用很长,从而确保了大课间实施效果的延续性。

3结论与建议

将健身气功全面引入中学的大课间活动,既有利于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也能避免各地区各学校因其他因素影响大课间的实施效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为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晓东.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及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23-125

[2]段有林.浅析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影响因素[J].体育世界,2011(8):97

[3]王美娟,司红玉,于美刚.健身气功调心途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45-47

[4]杨帆.运动与恢复―探索健身气功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整理活动中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3):89-90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8

中图分类号:G852.6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要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健身气功以及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性。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论述了目前健身气功在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为健身气功推动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健身气功高校体育文化

健身气功简便易学,对场地器材没有特殊要求,便于普及。它的健身效果明显,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学生接触健身气功后就会对健身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项非常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适合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就目前健身气功的特点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论述,将丰富和发展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推广的理论。

一、健身气功的特点

传统的健身项目(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经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之下,传统健身气功虽然不是体育赛事项目,但它有着独特性,且至今仍被广泛流传。

首先,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是养生。如“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易筋经”有变通、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即通过拔骨运动达到伸筋的目的。从现代运动学的视角来看,易筋经就是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等来提高人体肌肉、肌腱等组织的韧性和力量。而“八段锦”也是通过刚柔相济的动作,调息等方式来保健强身的方法[1]。总之,养身健体是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在当今追逐功利的时代,健身气功不争胜负、非功利性的特点比竞技体育更适合使高校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得到沉淀。

其次,健身气功的可参与性比较广泛。健身气功动作舒缓,几乎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人,身体状况一般的人即可参与,这与竞技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八段锦”和“易筋经”的动作难度、强度适合于大多数人。“六字诀”更是以吐纳、调息为主,它对人的体能、身体机能几乎没有要求[2]。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3]。体育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亚文化。由于体育具备了文化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性特征、创造性特征、适应性特征、限制约束特征等。还具备了文化的沟通功能、预测功能、判断标准功能、激励功能、生存功能等。同时,体育还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由此可见,体育被文化所涵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实践,谋求身心发展的一种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指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之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及其生存环境。可见,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体育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多层次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价值文化形态五种基本形态[4]。

健身气功走向世界不但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这会对传播普通高校体育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健身气功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它对人的身心的有益之处已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健身气功的传播使得我国这一悠久的健身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丰富高校体育文化,且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其次,健身气功传递着一种富有哲理的运动养生理念。健身气功不但以和缓、舒展的动作体系在所有运动中独树一帜,尤为重要的是,健身气功有着深厚的哲理基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的形体是生命的载体,气是生命的源泉,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生命。健身气功所倡导的形、气、神相辅相成的理念包含了中国哲学的生命观念和中医理论对人体的合理认识,如在高校中传播,显然会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再次,健身气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完善是健康的基础,健身气功无疑体现了儒家的观念,它强调通过修养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总的说来,健身气功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内涵也已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概念,这些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人生体悟和养生哲理既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也展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最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有较高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念己形成,并且有较强的自身锻炼能力,养成了一定的锻炼习惯。因此高校的健身气功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高层次,引领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体育人才与骨干。而且由于高校广大师生教职员工的学习与工作时间较为固定,健身气功活动较容易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健身气功在高校校园里的普及和推广,便于各种休闲、时尚、娱乐的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

三、结语

健身气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养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已经证明了健身气功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改善均有着显著的益处。练习健身气功能够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让人心无杂念、彻底放松、缓解大脑的疲劳、促进人的身心平衡。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设置不同的健身气功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优势,充分调动各学校人力资源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7(11):1504-1506.

[2]魏胜敏.导引养生功六字诀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25-28.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9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相关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重顶层设计,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等,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及其学科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业课程培养方案

一、前言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第一次了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在此目录中,教育部规范下的高等教育体育类本科共计8个专业,武术专业为基本之一。

自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至1997年20年间,教育部不断调整专业、重新编制专业目录,武术专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被完整保留下来。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重新颁布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代码040306)列为适当控制点专业与其它7个专业共同构成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科类专业(代码0403)。

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升体育学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专业即体育教育(代码040201)、运动训练(代码040202)、社会体育(代码040203)、运动人体科学(代码040204)、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位列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原武术专业拓展而来的,它主要包括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此后,全国一些体育院校相继将武术系改名为民族传统体育系,当然也有部分体育院校以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代表地位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仍没用武术系这一名称,但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已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以后,相关体育院校就围绕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领域逐步设置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批新开发的理论课程相继进入课堂并出版发行了配套教材,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在2006年、2008年相继召集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全国高等院校,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进行研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逐步走向规范。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在广泛听取专家和办学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和深入的研讨和论证,在新一轮的本科专业调整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调整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因此,对我国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调取了首都体育学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就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培养方案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首都体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注重顶层设计

首先,明确大学的功能定位。被誉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设计师”的克拉克・克尔(ClarkKerr)曾把战后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多元化巨型大学”,他认为其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授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二)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在加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课程、专业、服务社会同材料、产品、占有市场的之间对应类比关系来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和修订工作。要有服务社会的良好结果(社会效益)和使大学生(受益者)就业,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要完成上述目标,就要科学选择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也就是找准了本专业突出特色。加强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化,形成综合专业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观念,提升学生的素养,扩大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水平与交往深度和广度以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与推广力度,努力造就和培养复合应用型的人才。

(三)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受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支配,它是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区别而划分的,专业人才之所以成为专业人才,就是因其掌握某一学科或学科群的比较精通的知识,并且提高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和素质。专业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主干学科作为自己的支撑。在实践中,人们为强调专业的主干学科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其它专业相区分,常常习惯以主干学科对专业命名,如物理专业、生理专业等。于是在实践中,人们有时将“专业”混同于“学科”,将这两者错误地视为可以互换的概念。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按照研究对象划分的,是关于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领域[1]。在英文中,“学科”(discipline)的定义:“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和“科目知识或教学的分支(abranchofknowledgeorteaching)”[2]。《辞海》中指出“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3]。”学科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标准。学科是以探索的对象或研究领域划分的,而一个学科研究领域的确定,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专门术语、概念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科反映的是人类在一定研究领域里对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认识的深化,它在实践中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为探索研究开发[4]。由于学科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强调研究分化、深入等。学科的发展和构建对其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

展现其学科实质的课程则是把适用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个教育实体,主要包括同其学科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则隶属于学科范畴;从课程的构建过程和属性来看,它隶属于教育范畴。由于在实践中,课程是按其内容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是提取其学科研究成果并科学有机组合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知识。因此,其课程与学科的不同主要在于,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扩大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知,而课程的首要任务却是传递人类已掌握的知识,在其传递知识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三个领域。虽然学科与其专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本质属性却是有严格区别的,区别是:专业是根据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即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综合结构,是针对人才培养的;而学科则是具有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5];而专业的人才就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说,都不可避免地附带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性。这三者概念的逻辑关系是,社会对不同规格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着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培养方案不仅以一种社会需求的特定形式,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决定着对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该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对学科内容具体加以取舍和组合,使之成为可传递的知识单位,这就形成了课程。课程不仅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以完成的实践途径,而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反馈信息,同时对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四)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指针,它在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抽调的8所体育院校中有6所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占75%;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的,8所体育院校中只有2所,只占25%;8所体育院校没有将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但都能够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培养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各院校的课程结构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能够按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安排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以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通过专业教育拓展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

各院校都突出强调实践环节部分,而且形式多样,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军事训练和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等并能体现其培养方案的职业指向、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总学时数为2700-2970学时。从表3可以看出:超过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低于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3所,所占比例为37.5%,在总学时数范围内的院校有4所,所占比例为50%。必修课所占总学时比例超过70%的有3所。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低于1300学时的院校有5所,所占比例为62.5%。核心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术的百分比差距比较大的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安排选修课时,兼顾方向模块课,要恰当选择与将从事职业相关联的课程。以实验、实习、观摩等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将知识和理论专化为运用它们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专业素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2.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3.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5.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

(二)建议

1.注重顶层设计重要性,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2.明确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专业课程还是今后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点。

3.尚需进一步具体确定和构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对象、特征、方法、内容、目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祖,张兴华,陆俊杰.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Sme)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9(01).

[2]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m].36.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126.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篇10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当人类能够靠自己的内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当内心的感悟有所表达时,便产生了语言。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积淀的是多彩的文化。当文化从书籍走近生活,从圣殿下得寻常百姓家时,就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

这是我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涌荡在心中的感悟。全会所通过的《决定》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人民在过上好日子的岁月里,孩子的笑脸更加甜美,老人的晚年更加惬意,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更和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器物可以照搬、技术可以模仿、管理可以参照;而唯独文化这一熔铸于民族灵魂的精神血脉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它深深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鲜明特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先进的文化表现在教育、体育、医疗、科研、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同时,各行各业的文化建设又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中国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体现着社会文明软实力的强大功能。同志早年就曾经提出:体育,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今天,体育同样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发挥着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

从事公务事业,只有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使命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才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解读和传承,才是对社会文明最好的创建和发展。

我是一名体育工作者,确切的说是为发展和传播健身气功服务的普通一员。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健身气功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她仿佛一轴美丽的画卷,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能够亲历她的发展,是一种幸福。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远离浮躁,但不能远离生活。文体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创作出更多能让人在内心深处产生震撼的作品;教育工作者要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那么,具体到我们健身气功项目,以什么样的作品融入文化大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人民?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身心兼修”的方法,儒、释、道等诸子百家文化无不渗透在这一项目的方方面面。健身气功历经十年风雨,淘尽数千年浪沙而传承至今,是因为她的博大兼容之美和修身养生之效。

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给人健康和谐的身心,优雅古朴的美韵。传承她、发展她、推广她,让健身气功造福人类健康;让这棵文化之树花香全世界,是我们健身气功工作者在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所作的点滴贡献。

以优秀的功法传承文化。呼吸吐纳、导引按摩、仿生象形……,这些优秀的健身方法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上的史卷上熠熠生辉。健身气功像一条美丽的丝带,串起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着民族文化的血脉。

10年间,气功中心先后推出了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9套普及功法和4套竞赛功法。这些功法继承了传统养生方法的精华,融入了科学的健身理念,有徒手的、器械的、站式的和坐式的,深受不同人群的喜爱。朝阳晨辉中,1万3千多个健身气功站点成为全民健身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校比赛里,大学生矫健的身姿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健身气功以优美的肢体语言,良好的健身效果,传承着导引、养生、服饰、民乐、礼仪文化,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百姓的健康生活中。

以精彩的活动宣扬文化。2011年9月的北京,金秋送爽,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对于劳动者来说,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对于健身气功工作者来说,这是荣耀的一季。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系列展示活动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发展与促进奖,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颁奖。

荣誉的背后,是受惠群众幸福的笑脸,是国际体育组织对健身气功项目的认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赞赏。几年来,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共开展全国系列展示活动900多场,举办全国交流比赛12次,健身气功项目正式进入了全国体育大会和世界体育大会。精彩的活动既是我们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成为了宣扬健身气功文化的平台。

以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体育无国界,越是民族的优秀文化,就越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健身气功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已传播到3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先后在境外举办表演展示、教学培训等活动3000多场,受众达13万余人次。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伦敦也举办了迎奥运健身气功表演展示大会。就在2012年4月19日,联合国举办了第三届“中文日”活动,健身气功又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所有这些都传承着文化的强音。健身气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上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章。外国人喜爱健身气功,是因为她所具有的民族文化魅力和蕴涵。在他们眼中,健身气功已不再是普通的体育项目,她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养生文化,在举手投足之间,传播的是健康,传递的是中华气韵。

在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也对我所从事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考。抚心自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又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认识健身气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她,以什么样的思路来发展她,这里面有责任、有自信、有自强不息。

责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美好事物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责任中不仅有满腔的热情,更要有理性的认识。热爱健身气功,钻研健身气功,不断探索她的发展规律,才能担负起推动项目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