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经济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7:41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1

通过交通资源的利用分析交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规划的关系以及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的关系。厘清以上四种关系才能真正地体现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重要性,更好地为促进我国交通经济发展服务。

1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运输两者的关系

交通运输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资源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还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软资源。因此,交通运输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存在。交通运输经济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参与交通运输的基本对象如旅客和货物等以及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等要素。交通运输的功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资源才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区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资源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互相结合的区位,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线以及交通区位点两方面。交通区位线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线路或者通道,交通区位点主要是指车站、停车场以及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行为,也就是将旅客或者货物进行空间转移的活动,这种活动有的是运输公司从事的营利性的服务活动,也有旅客自身通过自己的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活动。交通区位根据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区位: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其他交通区位的影响而设立的交通行为和交通资源交错的区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虽然社会对这种区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区位。二是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所需要的投资建设资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区位,这种交通区位投资成本低,交通行为一般是自发形成的。三是通过人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区域,是交通资源的聚集区,这种聚集区分布合理,布局恰当,是理想的交通区位。四是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制订的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区位。五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有人工建设的交通区位,这种区位的缺陷是如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符的话很难改善。

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交通区位,而如果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是潜在发生而没有实际发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区位。因为交通区位的存在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比如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转运能力较好的港口等,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交通运输区位。交通区位的形成需要真实的交通运输行为的发生,如果仅仅具有交通运输资源也无法形成交通区位。建设交通区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因此建设交通区位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般也就不会建设交通区位,否则会导致投资亏损。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较频繁的交通行为和丰富的交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交通区位。

3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行为会耗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因此为了节约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规划需要整合运输经济学中的先进经济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来保证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发现比较理想的交通区位并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通运输资源,降低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运输行为的经济性。判断一项交通规划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规划考虑的是否全面、能否将交通运输行为与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资源是否适应交通区位以及在具体的交通运输实践中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研究很少联系到交通运输资源,因此研究结构并不完整,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交通运输经济与交通运输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来越看重。运输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运输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交通资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是因为很多自然交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设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关注运输经济学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交通运输资源以及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以免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资源的浪费。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种资源以某种用途利用以后就无法在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因此在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交通运输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是稀缺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运输资源消耗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节约交通运输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补充,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改善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能够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的负荷和能力,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关心本部门和本地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通运输资源来满足本部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资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观系统上能够平稳运行。而交通规划和基本建设能够把外部资源转变成交通运输内部资源并保持内外部资源的平衡。而运输企业自身应该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运输参与者更关系如何运用交通运输资源满足自己以及货物的运输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资源分享问题。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們更关心国家交通资源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以及通过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到底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等问题。

总之,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对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雪霞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郭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9)

[3]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凌海东(1970—),男,汉族,广西田东县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道路运输,道路运输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2

目前为止,对于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存在着三种看法,其一,交通运输的能够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所带动起来,其交通运输就是为了能够满足当时的经济需求;其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影响着经济,交通运输对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良性作用;其三,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结合,即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交通运输对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良性作用,并且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怎样能够对于交通以及经济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使用经济学理论来阐述国内的交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单单使用运输经济学来经行阐述还是很困难的,这就必须要使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学等学科所阐述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结合着国内经济以及政治发展的国情来考虑,探究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2]。探究运输业在不同经济情况下的情况,使用其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增长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将其运输作为基础经行研究,将运输时期和经济不同时期对应起来细化供给,并且制定出定量分析交通运输的模型,需要从宏观经行计算出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下交通供给的总量,在进行研究算出各种运输形式在模型当中所占据的比重,从而确定其每一种运输形式的所占据经济的具体数。

3.交通运输参与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1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地点、每一个民族的兴起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从每一个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区域交通情况是否发达,与这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通运输业发展是由经济的发展所带动起来的,并且经济水平越高其交通运输就会越便利。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关系到民族生存的一个重要的关节,每一个国家的掌权人员都会对交通运输这个问题引起重视,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想要发展好运输业,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其运输环境是受到经济的发展,从开始的规划交通、实施工程、设备引入、交通的管理以及运营和最后的维护等环节都需要这巨大的资金,换句话说需要经济的支持。

3.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业也在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事实已经论证了这一观点,下面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一点,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给有关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例如汽车行业、建筑业等。交通运输的建立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支持,这些资金的流入方向一定会带动着有关行业企业的收入增加,这是交通运输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最直观的表现。第二点,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其有关物品的交易以及流通,能够给商品的运输提供便利,促进其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区域,这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点,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给一些未就业的人换一个地区,提供就业的机会,这是给经济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能够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实现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3.3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其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两个方面。本文从这两个角度经行分析与探究。

3.3.1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城市的交通运输可以带动起经济的发展,由于产业链的原因,城市交通能够增加其经济需求,能够引起链状的反应,让其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行业的经济都可以得以发展;其二,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够促进其地域的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有关项目的确立,能够增加其运输的速度,可以更好的形成市场,并且根据市场特有的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了同一类行业的进步,从而推动了这个区域一体化经济,优化了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其三,能够促进投资的增加,其城市交通的运输功能在一部分程度上减少了城市与城市相互之间的距离,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企业的招商提供了便利,这样就能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3.3.2交通运输发展影响经济产业结构变化

城市交通运输能够诱导其经济模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将其优点放大,缺点忽略。这样就能够增加其区域的规模,增加知名度,这样就可以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便利的交通环境也能够间接的增加其房屋的价值,为当地的房地产行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税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3]。高效率的交通环境能够为区域给出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让城市的经济变得更加具有特色。

4.总结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3

1.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众所周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的资源是土地,然而大量的土地资源,因为建设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而被占用,在土地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业用地与交通用地等其他产业用地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交通运输系统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矿物燃料,如石油、煤和天然气,然而矿物燃料正在以比它们的形成快10万倍的速度被消耗着。此外间接的能源消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道路建设和养护产生的能源消耗,以及制造和维修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耗。

2.交通运输业发展伴随环境污染环境是与人类最为密切的生存客观条件。随着道路事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路网密度日益提高,导致道路交通所产生的某些不良现象如噪声、振动、废气、电磁波等相应增加,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及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公害问题。在国际贸易里,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内迅速发展,并成为了“世界工厂”;,其中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功不可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之所以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价值创造链条上分到一杯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尽快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作为竞争力的办法,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交通运输成本水涨船高油价上调,对运输行业的影响首当其冲。一位出租车司机算了一笔账:一辆车平均每天跑400公里,而每百公里油耗为12升,这样一天的油耗大约为50升,按调价之前的3.71元/升算,50升油需185.5元,而现在按3.87元/升算费用就上升到193.5元,因此每天就要额外增加8元的油钱。据专家的估计,2004年中国单石油贸易的赤字就接近300亿美元,约占GDp的2%。进口逆差不仅反映了GDp的增长压力而且也显示出能源的低效率使用。目前,公路交通在中国是最主要的耗能途径,耗用了进口石油的30%,而且轿车、公共汽车和卡车平均百公里的油耗要比欧洲多出25%,比日本多20%,比美国多10%。由此可见,节能降耗是交通运输行业降低成本的“关键词”;。

二、节能降耗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节能降耗的实质无非就是如何使社会资源尤其是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何在满足社会的最大需求条件下,实现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污染物排放。任何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长期过度的开采与不合理的利用,必然使得现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进一步导师供需失衡。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上涨、恶意追求利润等一系的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市场的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场均衡理论中指出,保持供需的平衡是解决市场矛盾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一般维持供需平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降低需求和增加供给来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种情况则完全相反,通过刺激需求和减少供给来解决供大于求的局面。节能减排则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实现。需求的变动会影响社会资源的均衡,假定社会资源的供给是一定的,如果需求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价格的上升,交易的成本自然就会被提高,人们获得资源,使用资源的困难也就提高的。而且,一旦对资源的需求到达一定的程度,超过市场资源总量的供给能力时,不稳定因素必将在社会中出现,导致社会资源严重不足,出现紧缺的状况。综上所述,当无法提高资源的供给时,要想获得资源的稳定与均衡只能通过需求的减少来实现。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4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通过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为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之间存在相对有效性的关联,因此通过把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看成是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二者存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只有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才可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关系进行合理评价、科学评价。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两者关联的相关参数,为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性是多样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只有合理处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分不开,只有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通经济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1]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由于交通运输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发挥交通行业公共服务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其经营效益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效益,因此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协调因素。从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因素看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现象明显,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看存在一定的问题,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只有保持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作用,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平衡稳定发展,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分析,只有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二者发展过程出现的不协调因素进行调整,才能动态、实时保持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和向前推进。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二者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只有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2]通过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可以通过在二者之间建立动态参数库,二者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时,通过对动态参数库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步调高度统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相关的指标参数进行约束。此种约束关系通常为被称为协调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的评价体系,只有通过经济指标对协调发展指数进行调控,才能促使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式的形成。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从理论角度可以采取灰色系统协调处理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科学有效的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参数,只有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找到协调发展系数,通过协调发展系数数据库的建立,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全面发展交通运输业,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通过发展系数数据库的建立,为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参数模型提供了一条重要通道。建立二者协调发展模型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工作。首先从根本上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参数,其次对经济发展系统的参数进行提取,最后找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方案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变量分析法同样可以清除的表达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果把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的参数变化可以被看成系统作用变量,系统的行为变量可以通过经济系统参数变量来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推导计算可以分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通过测定二者的协调度可以分析出协调参数,从而确定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科学合理的计算出二者的协调发展的参数,为有效支持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发展创造条件。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单独从一方面去分析对另一方面的影响会出现片面性,只有通过二者的综合全面分析才能更好的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可以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找到二者的联系性奠定坚持的理论基础,交通系统可以被看成输入输出系统,经济系统同样如此,所以二者之间存在互为输入输出关系,其中一个作为输入系统的同时,另一个将作为输出系统。只有实现输入输出系统平衡才能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可以合理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同类型的系统之间输入输出关系的评测,通过对同类型输入输出系统的评价可以产生决策单元,系统将通过输出系统效率与输入系统效率之间对比产生效率差,通过对效率差的评定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交通运输输入系统与经济输出系统之间可以建立一定的函数管理,通过变量的变化可以分析系统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系统的协调性创造了条件。[4]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必须通过对二者的实体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得出结论,分析实施的过程中以决策控制单元为基础,以样本参数变化为条件,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协调发展评价函数,通过对函数的线性变化来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可以得出决策控制单元的效率,效率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可以合理分析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而有效控制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资源优化配置,为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通过对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有效性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二者的相对论,二者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总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绝对模式。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只有正确的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才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平台支持,为制定科学评价理论和重要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中,只有认真分析评价的具体目的、保持目标明确才能得出合理的评价决策信息。只有通过对系统的有效性与相互作用、相互利用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特点看,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保障,二者的关联性与影响性是分不开的,所以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原理出发可以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此模式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如果要评价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来分析对经济发展作了哪些贡献,分析过程主要体现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只有通过数量和质量角度来分析对经济的影响,才能得出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效率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投入的过程对经济发展是否产生真正的效益。从经济角度分析同样可以产生一个生产过程评价体系,此生产过程可以看成是经济投入对交通运输业的促进推动作用,通过经济投入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生产过程可以看出,经济投入是否真正促进或者推动了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是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只有科学分析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与决策单元的选择分析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合理选择决策单元才能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对数据包络分析系统的数据参考集进行分析是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二者必须具有相同类型的特征,如果特征完全不同,就无法选择决策单元。此相同类型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相同、任务和目标相同、输入输出指标相同等。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有几种选择方式,其主要可以分为纵向比较选择和横向比较选择。纵向比较主要是通过对系统对象不同时段、不同年份的决策控制单元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趋向进行分析研究;横向比较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区域的决策控制单元分析,通过横向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性、有效性,为科学决策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选择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性,坚持不同的原则对二者协调发展所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从针对性原则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看,任何评价策略必须能够从根本上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内容与根本目的,必须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和性质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前景与趋势,为科学有效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简明性原则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中应该坚持的。从当前世界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看,能够对二者进行评价分析的方式成千上万,所形成的数据指标众多,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此类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筛选,才能形成适合二者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进行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简明性原则,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才能更好的把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有效的反映出来。[5]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对二者的评价指标选择一方面能够准确反映当前的静态特征,同时还要能够实时的反映二者的动态变化特征,所以只有通过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准确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关系,才能实时监控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关系,才能更好的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军编著,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分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3-19

[2]、高明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79

[3]、赵兵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0-93

[4]、许林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动态联系分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107

[5]、刘小功编著,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1-37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5

一、引言及文献梳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政策的有效落实,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目前,国家和地区为了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相继出台了大量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密集化与枢纽化,推动了城际间生产要素的空间互动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隐患。作为碳排放大国,在大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进程中,实证测算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城际空间转移问题,对于共建绿色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防霾治霾”、打造美丽西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托比(tobey,1990)首次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影响[1]。尔后,以翰威特(Hewitt,2008)为代表的学者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发生空间转移问题[2]。克拉克?萨瑟等(ClarkeSatheretal.,2011)论证了我国境内产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区域差距的结论[3]。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以吴先华等(2011)为代表的国际间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研究[4];二是以李小平等(2010)为代表,采取产业增值与单位产值碳排放系数相乘法对国际间产业区域转移碳排放的研究[5];三是以杨骞(2012)[6]、张为付(2014)等为代表,采用动态分析法测算省际间碳排放空间布局的研究[7];四是以李磊(2012)为代表,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经济区内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的研究[8]。

综观国内外可查阅的相关文献,以交通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研究地区间碳排放问题很是鲜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的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研究更是阙如。因此,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研究样本,以交通运输碳排放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这条经济带上各地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空间转移特征、差异及程度大小,以期测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特征,为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推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及美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目前,在测算碳排放的方法中,较科学易操作的是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基准法。即对样本年度所消耗的各种化石资源折算为标准煤系数,以0.7143∶1的标准将其换算成原煤,进而计算碳排放系数及碳转换系数(见表1、表2)。考虑到交通运输碳排放存在空间动态的非均衡性,为了较准确地测算其碳排放变化的空间动态特征,文章参考张为付等(2014)对Co2排放测算方法,[7]从动态分析角度,选取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各地的6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项目,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指数等模型,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变化率空间差异,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的计算公式为①:

(二)数据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

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增加了2.76倍。其中,陕西(34.74%)、新疆(30.08%)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占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两地区的占比高达六成以上,均呈现出逐渐增长之态势。甘肃(20.6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占比适中,呈现出在2000~2008年占比趋势逐渐下降,2009~2014年渐转上升的趋势。宁夏(10.5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较低,尽管其占比在趋增,但增长幅度并不显著。青海(3.8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低,2008年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高达31.45%,尔后几年的占比渐而下降(见表2)。(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出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随着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先下降,后略有增长,尔后逐渐减少,表明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渐而呈现。从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结构来看,青海地区最小(年均0.1316万吨/亿元),宁夏地区最大(年均0.3264万吨/亿元),次之分别是甘肃(0.1862万吨/亿元)、新疆(0.1645

表3显示:15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2000年的0.9260万吨/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0.8571万吨/亿元,下降了7.44%,年均下降率为0.045%。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最大,上涨了67.61%,呈现出年均0.4034%的增速之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上升了4.95%,年均增长率为0.1542%。甘肃、宁夏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均有所下降,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1637%、0.2993%。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逐渐凸显,而新疆、陕西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在下降,其中,陕西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最为显著。

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

表4的相关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除了青海地区小于1以外,其它四个地区该项系数值均大于1,按系数大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表示15年来,青海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渐而向外地转移,陕西、新疆、甘肃及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相对转移。

分时间段来看,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即,2000~200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仅有青海小于1,表明西部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同时,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在增加。2010~2014年,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均有小幅下降,其中,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系数值变化最为显著,从系数值大于1转向小于1。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值仍大于1。表明最近这5年来,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逐渐减速,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呈现出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其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日渐凸显。(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表5的计算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大于1的仅有宁夏、青海,陕西、甘肃、新疆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均小于1。即15年来,西北五省(区)的宁夏、青海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对向外地转移,其余地区均向本地转移,按照向本地转移的速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陕西、新疆、甘肃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

分时间段来看,2000~2009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相对较低。其中,该项系数值大于1的有陕西、青海;系数值小于1的有甘肃、宁夏、新疆。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陕西、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而甘肃、宁夏及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则向本地内部转移,即甘肃、宁夏、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2010~2014年,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小于1,甘肃、宁夏、青海的该项系数值大于1。即最近5年来,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本地内部转移,陕西向本地内部转移的速度显著快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外地转移,转移速度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宁夏、甘肃、青海。这表示陕西、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低,而甘肃、宁夏、青海则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高。

分地区来看,陕西在为期10年的西部大开发阶段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最大(大于1),尔后转为最小(小于1),说明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外地转移转为向本地转移,陕西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在快速下降。甘肃则与陕西相反,从西部大开发期间的最小值(小于1)渐而上升为大于1,说明该地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本地转移变为向外地转移,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上升。宁夏与甘肃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相似,近5年呈现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并且其值最大,转速最快,说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上升速度最快。青海、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均有所递减,其中,青海该项系数值在不同的两段时间均大于1,尽管有所减小但变化并不显著,表明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有所下降。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本地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的速度仅次于陕西。

(三)实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见表6):青海的两项指标值显示均外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出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最慢、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指标单项外向,表明宁夏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陕西、新疆、甘肃三个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均内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增长高于经济带均值的地区,表明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高碳排放。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相关数据的实证测算,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趋增,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以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变化,其年均下降率为0.045%;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内向,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外向,属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2.陕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均值与强度变化率均为最大,交通运输碳排放增速明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与强度均显著趋增,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快速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不断递减,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西部五省(区)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低的地区。

3.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趋增,其均值位居第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增长率均显著高于西北五省地区的平均值;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较为显著;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加速转移,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次于陕西而渐减;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二低地区。

4.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自2009年以后渐转上升,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值较高,属于西北地区仅次于陕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较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双内向,呈现出本地承载了外地向本地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逐渐下降,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三低地区。

5.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小幅趋增,其强度变化率有所下降,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向本地内部加快转移,该地区承载了外地向其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2010年以来,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及强度均转向外地转移,交通运输转向低碳发展态势逐渐凸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6.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系数值均最小并呈下降的态势,单位经济增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最少。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相对向外地转移,2000年以来,其规模向外地转移速度趋增,其强度向外地转移速度稍减,呈现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最高而有所降低的特征。

(二)政策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西北五省(区)向西延伸,随着交通基础设施运输通道不断的优化发展,通道上的物流、人流、金融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加速会引致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迅速变化。在气候变暖、雾霾危害及国际减排压力的发展环境下,为了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目标,切实高效地打造交通运输低碳化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显得任重而道远[9]。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不断趋增,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为了有效地控制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平衡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规模与强度的相对差异,各地政府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各种交通运输排放规模上限,测算各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分解交通运输碳减排任务;优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出台加快交通运输机能改造与技术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尽快淘汰高碳排放、推广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引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交易制度,设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预警体系,配套交通运输碳排放奖惩措施,引导西北地区各地交通运输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注释: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6

一.当前国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环境研究

从实践中来看,当前国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产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另一种是消费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全面认识这两种环境对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生产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依然没有完全复苏,国内生产领域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具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出口市场的不断萎缩,导致大量的成品或半成品必然通过交通运输方式实现全国范围的相互流通。在该种现实条件下,国内的经济发展的开发度决定了生产领域的短期滞后性。由此可见,交通运输行业在当前的生产领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尤其表现在业务量限制方面,进而导致该领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点。

其次,消费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从实践来看,对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内需拉动问题而言,应当将重点放在消费领域,即假日经济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这些都是促进消费者获得交通运输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在商务出行、旅游以及网购方面的消费正在稳步提升,因此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交通运输业主要负责的任务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货物在空间位置上的转移和调度,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以下以2012年上半年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之现状为例,对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进行总结,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与周转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速,但较之于去年同期则有所减缓。形成规模的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超过47亿吨,同比增长7.2%,同时其增速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1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的港口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400万标箱,同比增长8.8%,而且其增速要比去年同期降低4.3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达5490亿元,此数据同比下降了6.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降低21.7%,其中投资规模也出现可幅收窄现象。上半年我国公路建设上投资达4733亿元,同比下降7.8个百分点;内河建设方面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33.1个百分点;沿海建设方面的投资为450亿元,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道运输干线的建设,但是农村公路交通运输条件依然非常有限;港口集装箱和大型的散货泊位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主要港口航道依然有待进一步开发。从整体上来看,许多大、中城市的路网结构建设并不合理,现代化的快速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依然没有建成,交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城市交通建设领域的大容量地铁及轻轨交通方式依然没有大的突破。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发展资金比较紧张,尤其是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在不断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的落实,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落实不到位;第二,航运业发展趋势不乐观,市场呈现出需求放缓、成本上涨、运力增加以及运价下降和亏损扩大等态势,以致于多数中小航运企业面临破产风险;第三,2012年上半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整体上来看相对稳定,但是一些重大运输事故有增无减。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相对于中国的发展要求而言,供给仍然难以满足客观需求。

三.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战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实现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从实践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所研究的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而对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要研究其与身体环境的关系,而且还要加强其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相处。基于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与供需矛盾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未来中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应当坚持如下发展战略:

(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对交通运输系统实施全面战略性调整

从实践来看,交通运输具有能耗量大等特点,因此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对能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对交通工具进行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其能源消耗,以保护环境。根据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应当对当前的交通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以低碳环保为主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当前交通运输业主要分为交通、民航和铁路三个部门,让三者之间各自为政,很难实现统筹规划。各种运输经济发展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实现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比如,就运输占地而言,复线铁路通常与16车道公路的运输能力基本相同,但铁路所需用地宽度为15米左右,而公路则需要占地122米,由此可见,铁路的实际占地仅为当前公路建设占地的八分之一。上述指标,在各部门自行制定发展规划时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参考依据,但是如果按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与自然协调的目标,在制定规划时,必然成为重要依据。

(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走集约化道路

从实践来看,管理就是生产力,它主要是通过对交通运输经济过程的控制、生产环节以及工艺规律等进行研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组织策略,以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高其管理效率。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当采用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最少的能源耗损来满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之需求,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运筹学对库存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哈桑降低其库存量,从而实现节约库存成本之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交通运输线路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合理选择,在保证运输生产资料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从而走上集约化道路。

(三)引进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新型的节能运输工具,同时探寻新的替代能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纳米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燃油燃烧充分度,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将太阳能和原子能引入到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够保证现代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同时,要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智能性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在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基础上,充分发挥准确、实时以及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对交通运输工具、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因素进行综合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服务质量,以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人性化。

四.结语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7

关键词:交通物流运输;区域经济;问题

1.前言

近几年,国内交通渐渐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种大规模交通建设的工程也取得较好的发展。主要因为交通不容易受到环境与资源影响,并且有着较好的直达性与进入性,发展前景比较好。目前,交通逐渐与物流融合在一起,也取得较好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目前交通物流的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2.1缺乏交通物流专业人才

目前,在国内交通运输的物流企业发展之中,比较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物流人才缺乏物流技术与专长,且物流实践的经验比较缺乏,同时不具备现代物流的理念,无法掌握现代经济与信息发展方向,严重影响了交通物流的运输发展[1]。

2.2相关人员没有认识到交通物流的运输必要性

因为交通物流的企业管理者没有全面认识到交通物流的运输必要性,导致在物流运输区域发展的规划制定中,无法充分考虑交通的物流运输,使得物流公司比较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此外,决策者不能统一交通物流的运输管理和组织,导致交通物流的运输缺少必要指导。并且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交通物流的运输必要性,也就不能有效监管物流运输的市场情况,进而出现不正当的竞争[2]。

2.3交通物流的运输缺少现代化的管理

近年来,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是用传统运输与仓储业务,这种仓储与运输地理位置比较分散,并且企业的规模不大,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不够。部分物流运输的企业缺乏高服务水平,未针对客户指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此外,因为不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例如:乡镇缺乏先进的公路条件,很多物流运输的过程主要使用人工操作,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交通物流的运输管理水平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3.1提高物流运输与管理的水平,建立区域物流的中心

物流企业可在当地的政府引导下,对交通运输的企业改革进行深化,把经营规模化与集约化当做目标,不断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物流管理的水平,必要时建立当地区域物流的中心。例如:某个地区,就是在政府鼓励下,建立了当地区域物流的中心,同时对每年各个阶段的任务进行明确,以发展先进物流的园区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同时构建干线、城市与乡村三网融合的模式,对物流运输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3.2发展农村交通物流,彻底积极三农的问题

由于公路有着较高的直达性,可以有效联系每家每户、每个城镇,不仅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而且可以吸引很多外来投资者。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对农村落后交通情况进行改变,方便农民出行,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乡村居民安全性与舒适度。随着农村交通发展,农村的物流市场逐渐变成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要条件,同时也变成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保证。此外,随着农村交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通过交通运输网可以将农民眼界打开,使得农民全面了解新时代社会需求与发展,对传统落后生活模式进行改变。并且随着农村交通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与销售带来了便利,通过交通物流的运输,可以省去大量人力与物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利润,从而有效解决三农的问题。

3.3发展农村交通物流的运输,加强经济带动的作用

第一,农村交通物流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政策的保障。政府属于涉农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的保障主体。例如:可以聘请一些物流专家到农村去做讲座,然后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编制科学规划,同时对农村发展阶段的目标进行明确。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出物流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为有效促进涉农交通的物流运输发展,还可以通过试点工作的模式,推动农村物流运输可持续地发展。第二,对综合协调的机制进行完善,提高农村物流的运输发展带动效用,换句话说,可建立健全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协调的机制,组织工作的小组,对分工与目标进行明确,把试点当做基础,实施辐射性发展。并且要建立健全多个领域共同发展机制,发挥出物流运输服务优势、行业资源和网络优势,建设农产品的配送通道,提高产品运输效率。第三,建立健全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既要重视合理统筹规划,又要与现代化管理技术相结合,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继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物流的运输有着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各个地区把交通物流的运输当做发展契机,不断发展物流的运输,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引入先进监督考核的机制,保证交通物流的运输行业稳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8

(一)对翻转课堂的基本认识

翻转课堂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JonBergmann和aaronSam这两位化学老师,他们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到2011年,由于萨尔曼•汗(Salmankhan)和他创立的汗学院(Khanacademy)的里程碑式推动作用,翻转课堂开始为众多教师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本文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重新设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深度共享与学习手段的创新,将知识学习过程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颠倒过来,拓展了课堂的空间、时间范围,更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与效果

1.重新设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学习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wikis、blogs等技术工具以及各类丰富而开放的网络资源,使得学习者们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其所需的知识,翻转课堂应时而生。翻转课堂首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简单不变的角色关系,将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有着更多知识获取途径和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乃至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

2.灵活自主的课程学习时间分配

传统课堂讲授中,教师需要在兼顾多数学生进度的情况下,平衡授课内容的时间分配。而在翻转课堂中,原来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被转移到课堂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的过程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并且在观看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并且学生随时可以根据自己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来重复教学课件内容或调节教学节奏。在课堂的规定时间内,则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提问、答疑和讨论,这种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也能够较为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3.需要先进的信息支持手段及合理的控制考评机制

为落实翻转课堂,教师需事前制作电子化教学资源,并将这些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在课前使用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程知识,来完成知识的转移过程,其后将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翻转课堂借助了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设备在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范围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干预。但翻转课堂的实现也需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控制考评机制,用于监控翻转课堂各环节的完成效果,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督,增强学习效果。与之对应,课程教师在课堂以外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以及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等。

二、《交通运输经济学》翻转课堂

(一)建设翻转课堂的基础和条件

《交通运输经济学》是一门带有交叉性特点的应用学科,课程学习中涉及大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而授课对象也不具备相关的先导性知识。实际课程讲授中,教学内容以交通运输经济分析为主、所需要的经济学知识为辅穿行。对于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类课程的学生而言,很多观点不是那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且限于课堂学时的限制,难以成系统专门讲述经济学的知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则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校园网络设施齐备,校内已实现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wiFi的全覆盖,教师和学生均拥有独立的账号与使用权,配套开发了“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教学平台”、“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应用系统。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及,诸如微信、飞信和QQ等信息交流平台应用广泛。上述条件的成熟为《交通运输经济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总体思路

《交通运输经济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1)课程讲授将采用传统模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翻转课堂主要针对教学中相对重要、难于理解以及强调与应用相结合的知识点展开,如:需求弹性分析、交通运输的公共品属性等;(2)通过强化过程管理来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过程管理主要包括:课前设计、课前自学、课堂活动设计和考核评价设计三个环节。

2.课前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课前设计是一个知识的准备和加工工程,课前设计的完成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学效果。课前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确定知识点;第二,根据确定的知识点,广泛收集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如:名校公开课、视频等;第三,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主要是教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将已有的教学素材进行再加工;第四,选择相应的专业软件,由课程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文件,并通过教学平台将其面向学生。在具体的录制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将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内容制作成动画,配合多媒体工具,使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变得直观、生动而又有趣;同时,配合教学视频,学生自学指导书,其中要明确本次教学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主要知识点、思考问题以及完成时间要求等。

3.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环节是由学生在下载教学资源和自学指导书后于课前独立完成。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安排课前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但需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按照教学指导书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学生应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疑问。另外,学生还需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练习和思考问题,以巩固课前学习效果,并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机、email等)进行沟通与交流。

4.课堂活动设计

针对《交通运输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课堂的学生规模,教学实践中关于课堂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计如下:(1)2-3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分组开展课堂活动。(2)课堂活动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学生分组交流,每一组组内同学交换课前学习心得以及对指导书中问题的解答和认识;第二,重点知识解析,针对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讲解所分配的知识点,其他各组可以提问和辩论,由教师最后点评。(3)问题研讨,结合所学知识点,由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教学内容在实践领域的延伸。可以先由各组研讨,分别提出各组观点,再由教师统一点评,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带动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着重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所讲授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联想;此间,既要注重引导好讨论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同时要及时梳理与总结讨论结果,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理解。

5.考核评价设计

考核评价设计是整个教学实践中尤为重要的关键一环,该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对督促学生课前自学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着较强的影响。尤其是在翻转课堂试行初期,让学生理解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贯彻教学新模式有着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现场效果考评和课后作业(报告)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考评主要评价学生课上的表现,是课前学习情况和课上研讨的综合评测;课后作业(报告)考评更多则反映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效,这两项考评结果反映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最终将按权重计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三、结束语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9

一、在春运带动下,公路旅客运输稳步攀升

一季度是春运的繁忙期。在春运带动下,公路旅客运输量稳步攀升。1-3月份,我市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63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9.7%,完成旅客周转量44754万人/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16%。长途客运以其便捷,灵活、舒适的运输方式,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在黑出租猖獗中不受影响。农村客运明显优化:更新、新增车增幅加大,客运之所以有如此的态势,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第一季度中包括每年的客运黄金周“春节”。民工返乡、出工,学生放假、开学,出行量是平常的几倍。

二、春运工作圆满结束,基本实现“及时、安全、有序、满意”的总体目标

2009年春运工作已圆满结束。春运期间,我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总理批示精神,按照“安全第一、优质服务、客货兼顾”的原则,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圆满完成了2009年春运任务,基本实现“及时、安全、有序、满意”总体目标。

今年我市公路春运呈现以下特点:

1.公路发展为旅客运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公路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力地保障了其春运主力军的主体作用。

2.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使农民出行更加方便。近几年交通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力度,我市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了92%,使民工返乡和农民出行更加安全、舒适、便捷。

3.我市交通应急措施及时到位,交通主管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旅客运输平稳进行,基本没有出现旅客滞留问题,恶劣天气未给公路春运造成大的影响。

三、货物运输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

统计数据明显高于往年,主要原因是,以前只是统计当月参加营业性运输的车产量,现在费改税的实行,运输部门掌握的信息准确率降低许多,纯属统计经验和社会调查,没有可靠的运输信息,只能进行社会调查,运输量也就变成全部的综合运输信息,都是通过货源源头点的调查得来的。统计口径无形就增大也许多。另外虽然现处于金融危机时期,但我市有些县所深入各运输企业在不断制止超员、超载的同时,还想尽一切办法为企业寻找货源,帮助运输个体户购买小型运输车辆,并在上户办理运营手续等各方面给予方便。为此,本季运输力不断加大,其中光农用小型车就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0余辆,使货运事业做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在服务上做到上户、办证一条龙服务,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受到了广大司机朋友及车主的满意。

四、全国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集中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自去年6月20日七部委联合开展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集中治理以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1.超限超载严重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3.公路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4.运输市场秩序逐步好转,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5.治超工作期间,市场供应和物资流通正常,实现了治超与运输两不误。

五、存在问题及措施建议

巩固和扩大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成果,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继续加大治理工作力度。治超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稍有松懈,就有反弹的可能。我市将加大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力度,坚决打赢治超攻坚战:

一要继续加强对治超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保持治超高压态势。坚持现有的治超工作组织格局,确保部门联合、地区联动,坚持治超工作力度不减、机构不变、合力不松、宣传不断。

二要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重点抓住三个源头:车的源头,不符合要求的车辆一律不许办理证件,从源头上缩小车辆超限超载的空间;货物装载的源头,加大对货物集散地运输源头的监控力度,确保运输源头装载符合要求;运输市场的源头,对违法运输的道路运输经营者及为其违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加大监管和处罚的力度。

三要突出重点开展工作,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同时把治超工作从集中治理阶段转为严厉打击阶段;采取联合行动,重点打击非法改装营运车辆。四要着手研究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长效工作机制,贯彻落实有关治理超限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超载超限的处罚办法监控网络,确保运输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陕西

1.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构成主体[1]。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强化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对交通的需求,因此,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应该相互匹配,协调发展。

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交通运输发展适度超前或与经济发展同步,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若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从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如果交通运输过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则会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影响其它行业的投资,同样也会使经济发展面临困难。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两系统如何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达到区域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寻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与实现手段。

目前,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汪传旭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做了较多的研究,建立了部分量化分析的模型。他将灰色系统协调模型用于判断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计算协调发展系数,将交通运输系统变量作为系统作用变量,经济系统变量作为系统的行为变量,用gm(1,2)进行拟合,计算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出协调度[3]。运用了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一套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协调发展指数,并建立了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价计算方法[4][5]。王孝坤也研究了综合运输复合系统协调发展[7]。但现有的评价模型计算出来的协调度只是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状态协调度,并没有体现经济是否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所以是片面的;建立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时,首先需要专家确定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这样计算出来的协调发展指数主观性较强。

为了较为客观地评价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性,本研究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再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及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最后得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静态、动态协调发展度。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又能清晰地反映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程度。

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含义

2.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同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子系统。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交通运输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交通运输与经济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协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2.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协调度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关系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2.3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管理

当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度偏离某一范围时,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这种调节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失调状态,并使得经济与交通运输之间的摩阻减少,使经济与交通运输相互适应的过程称为协调发展管理。

3.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特征,真实地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状况。

典型性原则。尽可能的选择反映系统特殊性、综合性的关键性指标。

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和浓缩性,尽量通过数个主要的指标,勾勒和刻画评价对象的状态特征。同时,各指标之间必须建立有机的联系,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可操作性原则。从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的角度,应选择通过现有的标准数据库能够较容易获得的数据指标。

3.1.2指标体系

遵循上述原则,本研究建立的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将区域的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复合系统分为经济子系统和交通运输子系统,分别用两级指标来表征。其中经济子系统分为经济规模指标(反映经济总体发展),经济结构指标(反映经济系统构成),经济效益性指标(反映经济效益)三个特征面,用9个具体指标表示;交通运输子系统分为交通运输规模指标(反映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结构指标(反映交通运输构成),交通运输发展性(交通运输投资)指标三个方面,由16个指标表示。4.评价方法与步骤

4.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4.1.1首先对指标数据(i=1,2,…,p;j=1,2…n)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数据。

4.1.2采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对指标数据(i=1,2…p;j=1,2…n)进行计算。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向量及最初的标准化数据,可以得出相关系数矩阵r的主分量。如果主分量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即可利用前个主分量来计算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由前个主分量及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p可以得到经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为:(ⅰ)

4.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指数计算

4.2.1回归分析

以x、y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y作为因变量,x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和分析,可以得到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y’;

以x、y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x作为因变量,y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和分析,可以得到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x’;

4.2.2协调性计算

(1)静态协调性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为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适应度。

式中,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同理可以得到:

其中,为系统在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设t2>t1(任意两不同时刻),若,则表明系统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5.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陕西省1994~200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5.1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对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值,结果如表2、表3及图1所示。

5.3结果分析

5.3.1综合发展指数及与发展实际的对照

本研究对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与陕西省经济和交通建设的实际比较相近。从图1可以清楚看出,经济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呈平稳逐渐增长趋势,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具有波动性。1994~2003年这10年间,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1998年,两个系统综合水平值都为负值,原因是在这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缓慢,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许多突出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第二阶段为1999~2003年,经济系统综合水平值为正,从1999年国家主席在西安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之后,陕西省经济综合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1999年对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却比1998年明显减少了,从而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系统的发展;2000年随着西安—安康铁路建成、陇海线西安—宝鸡段提速工程全面完成、宝鸡—中卫铁路正式运营、宝鸡至牛背梁等一级公路,及秦岭隧道、府谷黄河大桥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公路桥梁隧道的建成,使得陕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得此阶段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发展又开始同步;2002年,陕西省对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比2001年明显减少了,因而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系统的发展。

5.3.2静态协调度分析

从图2看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静态协调发展处于波动状态,尤其明显的是1999年和2002年出现了协调发展指数的低谷,这与图1中反映的情况一致。其原因也是由于1999年和2002年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比前一年明显减少了,影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而同时经济的发展却是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交通运输系统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降低;

5.3.3动态协调度分析

从图3看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指数表达的是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前一个时间段的平均发展状况,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与静态协调发展指数比较,明显具有平滑的特点。平均的动态发展状况较各年度考察的静态发展状况具有滞后性。在静态发展协调度评价中,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而动态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2002年。总体看来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动态协调发展一直在缓慢下降,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进行协调发展管理。

6.结论与建议

6.1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主观性影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

6.2本研究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与陕西省的发展基本相近,能较好地解释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发展的实际;

6.3考察本研究的结论,可以对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从发展趋势上看,陕西省1998年以后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高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静态和动态发展协调度分别呈现波动下降和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实现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主要矛盾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因此,政府有必要实施对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管理,以促进两系统的协调发展,从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交通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政策支持等方面大力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

6.4本文研究的只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从总体上呈现的协调态势,只能说明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能解决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结构协调性评价问题。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需要运用其它定量方法进一步研究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文久.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sunjiuwen.regionaleconomicplanning.[m]beijing.[m]commercialpress.2004]

[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十一五”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李盛霖部长在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politics/2006-01/16/content_4059312_1.htm.2006-1-16.]

[3]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1998.04.[wangchuanxu.analysisofmodelsandapplicationof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ransportationandeconomy.[j]journalof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1999.03.]

[4]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9.03.[wangchuanxu.the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coordinatedevelopmentoftransportationandeconomygrowth.[j]journalof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1999.03.]

[5]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效果的综合评价及其灵敏度分析[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0.01.[wangchuanxu.thecoordinativeeffectoftransportationandeconomy:its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sensitivityanalysis.[j]journalof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