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工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6:14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1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独立经济监督视域

为加强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需要在现今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加强审计档案的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档案信息高效处理的整体环境,并改变相关职工老旧的固有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实现集中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一、审计软件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审计软件传统定义是指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辅助功能,编写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以便辅助审计工作的进行,提高工作效率。而现今主要应用的审计软件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于C/S模式下的审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C/S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按各种类别:文书、文件、音像、影像等对各种材料进行管理分类,是便于查询、统计、管理的综合信息平台。相关人员在进入此平台后,能极为便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审计资料,而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时,也能减轻较大的工作负担。另外,由于计算机自身可以和云客户端进行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若存在缺失或者丢失的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恢复和备份。

(二)基于B/S模式下的审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基于B/S模式下的审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与C/S模式的区别就是它有其自身的专用网,和互联网是分离的,因此不会出现档案泄露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其优点是,它整体上的结构更为清晰,各个模块之间是分离的,系统的各个功能融入审计之间,能较为方便的实现项目计划的建立和安全管理,各种文件的流转,为出差在外的人员提供了一个信息查询平台。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

传统档案管理已经无法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相配合,在如此形势下,信息化档案管理应运而生,它是管理工作的一次创新,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档案具有的档案收集、鉴别、整理、统计等基本特性,还具有网上数字化浏览和远程查询等现代化特征,这在极大程度上便利了相关出差在外人员的工作,充分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现今主要可以分为日常业务管理、档案数字化采集系统和数字化档案查阅系统三大部分。以下是对这三个部分的简单介绍:

(一)日常业务管理系统

日常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各种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对相关人员档案及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缺少材料登记、其任前审核、档案转递、统计、查阅等业务处理功能。

(二)档案采集系统

数字化档案采集系统主要进行对纸质档案材料的数字化采集,将纸质素材转成数字化形式。现今较为常见的档案采集系统主要有了目录编辑、档案采集、数据审核这三大功能。并在现今高新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服务下,能够实现单客户端多人使用、多客户端多人等运行模式,能够同时对多本档案和材料进行采集和数据整理,为数据的入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便于查阅。

(三)档案查阅系统

档案查阅系统是以组织系统专用网为网络基础,采用B/S模式架构,系统主要在安全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可按日期、时间等多种方式,判断是否具有阅读档案的权利,并对其阅档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也可以采用信息采用加密信道传输等方式,确保档案真实安全可靠。

三、档案数字化替代传统档案管理的先进性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各个方面的综合使用,在审计档案管理上也推进了信息化建设,为审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展开提供了保证,主要优点分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经济效益

过去一旦出现档案管理不够完善,规整出现困难的情况,我们一般就会采用增加办公人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导致了职工人数过多,财政支出相应增加,管理成本大幅上涨。

另外一个方面,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大大节约了纸张,油墨等物质,将传统的纸质材料转化成可以重复使用的电子材料,大大节约了成本和保护了环境,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提高办公效率

数字化档案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能保证使用过的资料存有记录,也不会因为他人的使用对后来人员的使用造成了阻碍。以相关组织部门为例,干部的聘请和提拔都需要极为详细而准确的档案信息,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完全可以提供详细、即时的数据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的。

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真正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由于信息的流动速度快,对空间没有限制等特点,数字化档案事实上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库也基本变成了利用方便的信息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增强档案原件保护

将纸制档案转变为数字化电子档案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由其对历史久远的档案材料,数字化处理后无疑是对其更好的保护,另外,通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后,也可以防止部分档案被随意修改的行为。

四、结束语

现今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便利,审计机关及时推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根据整体经济要求,将文件、档案管理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将审计工作带入数字化时代,并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艳林.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5).

[2]丁建雄,张徐驰.企业纸质档案数字化若干问题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9).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档案管理信息管理

一、引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不同于传统的资源经济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档案事业作为人类的记忆工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既是传统的知识产业,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既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受到知识经济影响比较直接的领域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新的时代必将给档案管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课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重藏轻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评价标准是知识向经济的变度,档案工作者只有将所掌握的档案知识和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要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积极主动开发信息资源,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转变服务观念,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和发展知识经济服务。

2.对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挑战:当前,我们大部分的档案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与方式。虽然有些单位使用了计算机,部分也实现了网络化,但是网络上并没有多少可以传输的档案信息,难以达到传输的高通量化和网络化,难以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也难以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和供社会共享。因此,变革档案管理手段,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是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3.对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的挑战: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结构将被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结构所取代。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因此运用档案来传播知识,促进经济发展,使档案中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思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其次,要积极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要积极拓展档案馆藏的新资源。档案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2.要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1)建立“需求―开发―利用”的科学开发机制:首先,要立足自身资源,增加传统的编研力度,建立特色数据库,开展定向专题信息服务。其次,信息资源开发应充分分析并满足用户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反映出档案信息由保管向利用的一种高层次转化,这将是一项以实现档案价值为目的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必须要处理好“需求”、“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以电子文件归档为管理重点。当前,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大量开展数字化工作存在风险,有可能影响到今后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另外,尽早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利于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尽早接轨,为机关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又能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合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是充分发挥信息利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必须。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并无多少经验可循,理论指导又一向滞后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档案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时难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出现信息资源开发的“孤岛”现象。

3.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

继续教育是全体在职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要求的手段。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方式,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内容专一、形式灵活等特点,因而成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必须制度化、全员化。所有在职人员都要定期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并要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列入考绩、评审的范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坚持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进修制度”。

继续教育必须多元化、规范化。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开展各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批和监管开展档案信息化继续教育的机构,统一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材料及实验环境,制定规范统一的分级、分类考评体系,建立“学考结合”的专业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姜之茂.资源共享与档案馆.中国档案,1999.12.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3

电力企业档案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工作环境的限制,管理人员对档案的管理受到限制,,无法实现快捷方便管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此外,传统电力档案管理自动化水平低、收集整理不规范,纸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的流动性。只有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对档案方便、快捷、准确的需求,才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信息化现代,多媒体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电力部门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适时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公文信息快速运转的档案数字化管理,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的发展,保证电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提高电力企业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意识

数字化档案管理不仅可以加强电力企业对档案的管理力度,发现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档案管理是一项繁杂且重要的工作,由于信息量庞大,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进行分类、存档时容易混淆,且需要进行防潮、防火、防虫工作,占用存储空间大,不易于收集和管理。而档案数字化管理符合现代先进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了部门管理的稳定性与健全性。此外,数字化管理的替代可以延长纸质档案的寿命,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适应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跟进多媒体时代的步伐,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了电力企业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3建立健全电力企业数字化数据管理库

数字化管理技术是采用数字化进行存储的一种方法。数字化信息主要存储在光盘、硬盘和软盘上,这为因信息量大导致档案库房拥挤、保管困难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档案信息量的迅速增长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有关,为了更好地统筹管理,建立健全的电力企业数字化数据管理库是最佳选择。首先,可先从建立良好的电力企业档案目录数据库开始,给电力企业档案进行分门别类,标上“套”“册”等分号,写上相应的档案名称,这样在查找档案时,只要在电脑的档案目录上输入名称或是具体的套、册数,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此外,可以建立档案时间数据库,时间信息的录入也可以帮助查找者快速搜索查阅。计算机网络对录入的时间及内容进行保存,系统自行将信息收集传输到档案时间数据库,进行统计整理,方便管理人员对信息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能够区分新旧档案,便于提取信息。

4做好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全面培训工作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4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是国家区域经济调整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在河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关键是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就这层意义而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高等学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全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高等学校在其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涵盖各个层面,既是高校运行的重要保证,又是运行结果的表征,因而,成为高校战略性资源。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原则之下,作为高等学校历史财富的重要载体、现实实力的表现载体,高校档案发挥着“以档存史,以档利民,以档资政”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高校档案的作用,共同决定了高校档案必须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为实现档案机构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以档案数字化和档案机构网络化为契机,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接收、传递、存储、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在互联网上建立高校档案网站,形成为用户服务的信息平台,拓展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的空间,实现高校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将推动高校档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直接服务的进程。这种直接服务,从其逻辑过程来说,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大服务”的意识,变高校档案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其次,是实现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档案数据库,为高校档案社会共享创造条件;最后,是发挥高校人才档案、科技档案集中的优势,建立高校档案联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集成支持。

2树立“大服务”观念,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高等学校档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有两种途径:间接服务和直接服务。

从高等学校档案最现实的服务功能来看,学校档案形成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过程,首位功能是为高等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直接服务。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上。通过其三大职能的实现,高等学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直接贡献,实现高等学校档案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无疑,这种间接服务是高等学校档案的自身地位所决定的,是必然的。然而,仅满足于这种间接服务而“止步不前”,既不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档案及其管理所拥有的人才、科技信息含量、设备等优势,又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人才分布状况,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领域、能力、成果和经验教训,学校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和能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其他财富的状况等,都反映在高校档案当中,可以通过档案开发利用而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要使高校档案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高校档案工作者就必须树立“大服务”观念,不断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档案利用体系。

首先,要自觉把高校档案工作放到河南以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认识、来思考,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确定的新任务、新目标,科学谋划档案工作的思路。坚持原有服务领域深化和新服务领域拓展并重,即深化为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服务这一传统领域的服务内涵,同时,开拓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档案服务的新领域。

实现高校档案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进档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使档案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3实现基于内容管理的高校档案信息化

高校档案目前以纸质档案和实体档案等直读载体记录的信息为主,另有数字载体信息、模拟载体信息等,总体上,属于非结构化信息。作为原生信息,高校档案具有较强的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支持优势,但传统落后的档案管理意识、手段和方式使日益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长期“束之高阁”。充分利用高校档案信息化所具有的网络和系统优势、人才优势、硬件设施优势、组织优势,加快实现基于内容管理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为高校档案直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必备的信息基础条件。

基于内容管理思想的文档网络系统是不同类型信息统一存储、管理、综合检索、的系统平台。对非结构化信息,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利用数字化技术,采取以数据库存取为中心,以链接存取等手段为辅的技术措施,局部解决问题。而内容管理则是注重信息含义的管理,它忽略了信息载体因素,更多地考虑了数据和信息的意义和语义,其管理过程包括直读载体信息到机读载体信息全过程的管理。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起步,是内容管理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把高校档案中处于主体地位的非结构化档案加以结构化、数字化,即经过一系列附加信息如结构、属性、取值、操作范围和相互关系等加以约束,使其形成数据,具有特定的含义,具有对内容的表达,以作为内容加以管理。然后,对异构信息进行同一化整合处理,建立多种文档和媒体格式的支持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字文件档案管理系统,完成电子文件处理和归档、文件与档案数字化、文档著录标引和统计、电子文件与档案收集、多媒体信息采集存取、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存储、数字档案信息加工处理等功能,实现非结构化信息的存取和传递以及信息内容的集成。

知识化是信息化的方向,对知识对象的管理是内容管理的高级形式。知识对象除包含附加规则的信息外,还具有回答特定问题的功能,将使高校档案在直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是高校档案基于内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5

[关键词]数字档案;服务需求;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现了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开放、自由的信息化社会需要开放、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这就对数字档案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来源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需求。如何做好数字档案服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已成为档案工作人员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档案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要求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到应用现代新技术的转变,服务方式要求由以本馆(室)为基础的有限被动服务转向网络资源为主的无限主动服务;由以传统的静态、间接服务转向以提供参考咨询和开展编研工作等多种服务方式为主的动态、直接、快捷的高层次服务。但是目前数字档案服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档案利用主体需求的提高与数字档案服务内容贫乏之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档案利用主体日益庞大起来。从之前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逐步扩展到教育与科研工作者、各类经营者和普通居民。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加大,对自由、平等的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的迫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也更为频繁,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了解、知情的渴望也更强烈,公众对信息需求面越来越广,需求点越来越深。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效率、便捷、公众满意度成为衡量服务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数字档案馆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遍信息凭证与传递的服务的中介,人们希望在此能够很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档案服务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然而数字档案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暂时不能满足广大利用者多角度、多层次的需要。目前数字档案服务工作显然是不尽人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单一、落后的问题,缺乏对档案信息深度加工的高品质产品,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一些档案的目录虽然已经上网,但大多数只有条目,没有任何的说明文字和图片,更没有全文,这样只能起到提供线索的作用,不能满足利用者即点即利用的需要。而且数字档案的服务内容还没有形成体系,很多利用者根本看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有些能找到相关内容的,但没有相关的专题,这样让广大的利用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查找自己想要的材料,带来诸多不便,降低了查档效率。另外,数字档案服工作仍处于“以我为主”的局面,建立的绝大多数档案网站扮演的不是信息传播的角色,而是档案宣传者的角色。利用者在网上接触到的一般是有关档案部门、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利用相关情形的介绍,很少有与利用者互动的情况。数字档案服务工作中很少有反馈制度,档案部门不关心具体的利用效果,不存在与外界的沟通。笔者点击了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档案信息网,有的没有设置互动的栏目,有的设了在“与我联系”、“给我留言”等这些网页,但是利用者发表的意见、看法很少,这种状况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字档案服务工作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数字档案服务工作的优势。在服务制度上,不注重利用者的参与,这给利用者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影响了数字档案的服务效果。

(二)档案信息服务难度的增加与档案服务技术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只是手工翻阅检索工具和查阅案卷的简单手工过程。而数字档案服务是基于局域网的数据管理的工作,数字档案管理和利用都是基于互联网、专用网和局域网环境下进行的。档案中文件检索、信息传递和利用都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这要求工作人员要会对档案信息数据库及档案网页的建设、维护与更新,要会完成档案数据库与档案信息查询管理工作,档案信息的网上传输、下载、原文检索、查阅等工作。数字档案服务工作人员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受到了挑战。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数字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做好数字档案的服务工作,发挥数字档案的信息化功能。调研显示,目前档案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素养远远不能适应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需要。尽管他(她)们或多或少地经过了数字化方面的培训,档案数字化意识已大大加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方面十分欠缺。目前档案工作人员中“技术型”和“中间性”人才严重不足。调研发现,目前档案工作队伍中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还不到5%,数字档案馆建设需要一支既懂得数字化技术又懂得档案专业知识的“中间性”队伍。然而,用浙江省档案局副局长韩李敏的话说:“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缺的就是那种处于档案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中间地带,精通计算机同时又非常了解档案专业的‘沟通人’,这种人在档案部门非常难得,也非常需要”。如笔者打开某一档案部门网站的“声像档案”后,发现仅有几张图片,没有任何声音,与人们期待的在线音频、在线视频相差甚远,也与建设一个与“e”时代相称的高效的数字档案服务差距甚大。

(三)数字档案服务工作开展与资金缺乏之间的矛盾

要做好数字档案服务工作,必须配备一定的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硬件平台、安全数据库、pKi/Ca、pmi、Vpn等。要购买这些设备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有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基本没有开展数字档案服务工作,这些地区不可能象青岛市、深圳、绍兴市等档案馆那样把数字档案服务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资金缺乏成了这些档案部门实现数字档案服务工作的瓶颈。还有些部门实现了数字档案馆,由于相应的配套硬件和技术人员,档案数字服务工作跟不上。目前我国的档案数字服务工作由于经济的差异,各地区发展很不均衡,有些开展得很好,有些没有开展,有些开展了但比较粗糙,技术水平发展不够等问题。

要做好数字档案服务工作,还必须有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目前档案部门自身由于受经费或管理体制的影响,也很少能给档案工作人员有激励的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对职业的选择更多地趋向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面对经济待遇或发展前景更好的外资企业、实权机关、高等院校等的竞争,“清水衙门”的档案部门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很少将档案部门作为就业的首选单位。虽然各高校档案专业近年来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了一大批管理与技术人才,然而,即使是这些“定制”的档案数字化人才,毕业后选择档案职业的也并不多。据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四川大学档案学院等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很少。即使不得已暂时选择了档案部门工作,也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一有机会就会另谋高就,导致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真正能够起到“主导”、“沟通”作用的双料人才少之又少。

二、提升数字档案服务工作水平的对策

鉴于当前数字档案服务水平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其服务水平。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经费的投入,增加技术资源

由于政府或学校绝大多数人认识不到档案的价值,认为档案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一堆“故纸”,档案的价值被忽略,不受重视,档案被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样的结果使档案事业被社会冷落,处于边缘化的地带。一般地方政府和学校不太重视公共产品(包括档案馆)领域的建设,当各种利益冲突时档案馆又成为了牺牲品。在经费问题上也不象给其它部门那么大方。档案部门(特别是县级市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增强广大民众的档案意识。利用图书、刊物、网络等宣传让人们明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一些鲜活的例子使民众认识到档案是具有潜在和现实作用的宝贵财富,让全社会认识到档案存在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数字档案服务工作可以随时、随地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样能刺激人对档案的需要,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依赖性就越强,可以使地方政府和学校有更多的积极性投资到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来,面对数字档案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形势,档案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建设数字档案服务工作所需要经费的支持,力求使数字档案服务工作发展得平衡而又快速。

档案馆自身也要通过多种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如档案部门可以效仿南京大学的做法,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广大师生开展有偿服务,一方面方便广大师生,另外也为本馆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可通过开展为毕业生拍摄学位照归档,为毕业生拍摄电子毕业照归档;为学生进行学籍翻译、毕业证书翻译;帮助教师编辑出版著作或成果汇编;开发档案管理、学籍翻译和有关软件系统等等方式,进行有偿服务。档案工作人员也可以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研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增强档案馆自身的造血功能。

有了经费的支持,档案馆就可以配置适当的信息技术设施,为数字档案的服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提高数字档案服务的人力资源

数字档案服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服务模式的创新,它给档案部门的服务工作带来了活力,也给档案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会上网、打字,它还要求工作人员懂得网络管理技术、应用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数字档案服务不仅要求档案服务工作者掌握档案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独立完成档案信息资源的提取、鉴别选择、提炼加工、制作目录、网上传输,最后制作出用户可直接利用的电子刊物、数据文件等可视资料。

要做好数字档案服务工作,很关键的一点是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素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档案部门在招新人时可以采用档案工作人员职业准入考试制度,对想进入档案部门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上岗资格考试。考核范围与考核要求必须规范化,考核结果及证书颁发应公开透明,取得准入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档案工作。其中,档案信息化基础知识、档案信息化基本技能和档案专业基础知识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职业准入考试制度,不仅提高了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而且可克服用人上的随意性。对既精通计算机同时又非常了解档案专业的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加强对其的吸引力。二是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档案部门应该为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搭建各种工作交流平台,特别要与数字档案服务做得好的部门进行交流。研讨和交流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专题会议、网上讨论、现场观摩、联合研究、同行部门之间的访问交流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交流,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推广经验、认识不足,努力进取,提升现有高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素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服务工作质量。对于省里组织的数字档案培训,尽量让工作人员去参加。为了提高培训的效率,培训必须制度化、全员化。所有工作人员要定期参加各种类的培训,并要将参加的培训情况列入考绩、评审的范围。档案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素养提高了,相应地数字档案的服务功能也就增强了。

(三)建立以利用者为焦点的服务体系,建立良好的关系资源

数字档案服务较之传统档案服务的优点是有网络作为媒介提供服务,档案部门应该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以利用者为焦点的服务体系。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档案服务工作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新天地,档案部门有条件进入一个动力十足的新型运作模式,使得数字档案服务既有效率又方便快捷。首先档案部门要花精力采集各类有用档案的信息,而且要扩大到现行文件、资料、社会公众服务信息、数字图书馆等,再是将这些丰富的资源数字化,建成馆藏目录查询系统,给利用者提供大量的信息可以查阅和分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具备很好的数字化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档案馆,没有丰富的档案信息,它的服务功能就无从谈起。再站在广大利用者的需求立场上,对丰富的馆藏进行归类,提炼出大众所需的档案信息知识产品,尽可能地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成专题,以引导利用者在海量信息世界中,快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部门在网络上不仅提供目录、索引、全文等文字信息,还应包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给利用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查询服务,以满足利用者的多元化需求。

档案部门要借助网这一数字平台,通过其提供的多种传播手段,网上档案原文传递、数据库在线阅览、读者者论坛等,这样档案部门与利用者之间提供了可进行即时沟通与交流的“公共话语”的空间。利用者可以通过网页中的“用户留言”框、电子邮件等即时性通讯工具向档案信息传播者发表自己浏览网页信息后的想法,档案部门也可以做出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利用者的满意度。数字档案服务的咨询系统设立自我服务和帮助系统,可以提供利用者与服务人员的互动平台和自动引导利用者如何查找资料,还可以让档案部门及时了解利用者的服务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相应的服务手段和方式,让数字档案服务的水平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档案部门还应加强外部门的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联合目录是用统一的著录格式和编排,联合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的档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能使档案、图书、情报等文献部门相互分享各自的资源,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广泛的信息。通过建立联合目录,形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各文献部门实现文献资源互补,提高馆(室)藏资源利用率,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提高档案馆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媒介为档案信息传播与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同时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素养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档案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尊重利用者的需求,创新服务手段,让数字档案服务水平和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蒋国勇等.数字环境下高校档案队伍建设研究[J].云南档案,2011(3).

[2]冯秀娟等.浅析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手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3]郭玉秋等.从七个方面加强科技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08(21).

[4]娄丽霞等.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新途径[J].山东档案,2007(3).

[5]许蕴宏等.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思维[J].黑龙江史志,2007(6).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6

关键词:新常态;档案管理;数字化;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特别是最近要求“经济发展实现新常态”的提出,使得我国对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定义。“新常态”一词是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要求我国经济适应新常态,谋求新突破。“新常态”的提出不仅适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适用,新常态中的“新”指的是在旧的形态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谋求突破,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向新常态看齐,与时俱进,不断寻求创新管理模式,以达到高效的管理水平。新常态下,作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准确高效、井然有序、完整无缺,而要做到这些,依靠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档案管理数字化成为可能,并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最有效的管理工具。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指的是使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扫描、修正、分类、整合等信息处理手段,在不改变原始档案信息的前提下对档案信息以及档案存储形式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化转换,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档案,由于其具有办公高效化、信息处理自动化、归档整理经济化等诸多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然而,就目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应用来说,由于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换,其中必然会出现诸如信息安全、数字化操作等新的问题,认清这些问题所在并制定正确的处理处理,有助于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数字化、现代化和效率化。

2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硬件支持与软件开发相对滞后

要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就必须要求其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开发与支持及时跟上,否则数字化管理将难以实现。由于事业单位档案繁多量大,经常性的存在档案繁冗及积聚量大等问题,如果硬软件跟不上,则很容易造成系统迟钝、缓慢,甚至出现崩溃,不利于数字化管理的高效率,硬件上,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具备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存储设备和信息利用设备等,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比较欠缺的;软件上,我国当前档案管理室使用的软件很多缺少信息管理功能,而且一些还不具备信息通用功能,到目前为止,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还比较落后。

2.2信息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容易管理漏洞

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要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刚刚兴起,起步较晚,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档案室存档业务的数字化特性非常差,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目前档案目录、细则等的相容性都非常差,此外,大多数归档都是以磁盘和优盘的形式,档案技术标准、工作程序标准等都没有完全实现,档案数字化缺少统一标准,得不到全面推广和使用,极易造成管理漏洞,这将对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2.3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面临考验

数字化档案管理相比于纸质化管理虽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弊端,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便是一大考验。由于数字信息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这便使得数字档案在使用当中不断的遇到更多网络安全的风险,如病毒侵袭、黑客攻击致使信息被盗取等,进而对数字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另外,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也会受到考验,在当今电子档案的使用过程当中,很有可能存在人为因素,无意或有意的行为摧毁、更改或者增删电子档案的真实信息,而一旦数字信息被改变,将难以辨别,不留痕迹,因此,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2.4数字化管理的平稳过度问题

由于我国档案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都是以纸质化管理进行,要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必须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化形式,这期间的平稳过度也是一大考验。一方面,大量的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于纸质档案管理,对突然到来的数字化新型管理技术缺乏适应性及相关操作的技术性,既要满足档案管理技能以及一般计算机的操作,同时又要满足特殊计算机的操作,这样的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迁移过程也会出现问题,例如信息的丢失、信息录入错误或人为篡改信息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电子档案完整性与真实性的破坏。

3提高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重视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相关软、硬件的研发工作

事业单位要想加快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完美应用,就必须具备与单位自身管理相适应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因此,事业单位应重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相关软、硬件的研发工作,如内部局域网的构建、各种通信子网、宽带网的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操作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储存设备等等,以实现数字化管理软、硬件的及时更新与支持。

3.2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管理标准,实现管理高效率

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管理标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管理高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收集、存储以及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尤其是对于档案目录、内容细则等的相容性方面的规范标准上,此外,对于档案技术标准、工作程序标准等制定上也应统一考虑,确保其规范化、标准化,全面保证网络档案使用安全机制、档案使用制度、工作制度、档案保密机制等可以相互联系,以此来实现一体化的档案建设文档。

3.3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程度

事业单位应重视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对重要文件数据和档案信息的网络使用安全上,必须确保其信息的安全性。为此,事业单位应不断加强后续防火墙的维护和访问设置、及时安装并更新杀毒软件并做好重要数据及档案的备份工作等,以便于最大限度的防止档案信息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另外,还必须做好档案文件的保密工作,严格要求数字化档案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安全等级以及访问权限,尽可能的促进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程度的提高,减少人为破坏文件等不良情况造成的信息缺失与篡改等,全面的确保重要文献、档案以及系统的使用安全。

3.4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实现档案数字化平稳过度

为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平稳过度,事业单位应及早做足准备,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数字化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并胜任新型数字化管理工作,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平稳过度。此外,事业单位也应做好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在信息由纸质向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实现个人档案信息真实完整地转换,避免因因为因素造成的档案信息录入错误、丢失等情况出现。

4结束语

在新时期、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应当从自身的管理实际出发,适应新常态下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强化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彻底的摆脱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带来的负荷,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档案管理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应加强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程度,促进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徐丽娜.档案数字化的原则与标准化问题探析[J].档案,2014,(5):38-39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存在问题;信息化建设

abstract:thedevelopmentdistrictarchivesworkreflectstheactivityhistoryandoriginalrecordofthedevelopment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launchedintheDevelopmentZonearchivalwork,itmustholdtofromsetoutactually,guidedby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fullyrealizeandunderstandthecurrentdevelopmenttrendofdevelopment,considerthesituation,correct,comprehensiveoverviewofthecurrentdevelopmentconditionofarchivemanagement,tofurther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Districtarchives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problems;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中途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当前开发区档案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十多年来,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开发区的作用日益明显,贡献日益突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开发区档案管理的建设和发展,以邹平经济开发区档案工作情况为例,当前开发区档案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开发区档案管理发展的进程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初建阶段,从1999年起,邹平档案局把开发区档案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积极开展调研工作,研究和提出开发区档案工作管理思路,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开发区档案工作建设方向。二是建档阶段,随着各级各类开发区领导层档案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1999年以高新区魏桥创业集团档案成立为标志,宣布了邹平开发区建档工作的开展,随着近十年的发展开发区相应建立起综合档案室(馆),完成了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建档工作。三是发展阶段,随着建档工作的完成,以经济开发区2004年顺利实现开发区档案管理省一级标准目标为标志,邹平开发区档案管理走上了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2、从开发区档案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要求来看:一是近十年来,国家档案局等部委出台了《开发区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滨州市也对开发区档案管理工作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从法律法规上规范了开发区档案管理工作;二是省、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各级各类开发区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标准、办法。

3、从开发区档案管理体系来看,一是建立了一支至上而下的档案管理网络,在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各级各类开发区都明确有一名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分管档案工作,管委会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主管档案工作,配备一名或多名专职档案人员,并确定了各部门的兼职档案人员,形成了一个档案管理网络。二是档案管理机构逐步明朗化,从目前开发区档案管理机构形式来看,我们建立总档案室,以开发区管委会作为一个机关的管理对象来进行管理,大多数都以这种形式出现,管委会办公室下设总档案室或综合档案室。三是档案管理人员逐步专业化、高层次。邹平开发区已有多名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专业毕业的,档案人员相对稳定,各类待遇不断提高,具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高,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4、从开发区档案管理内容的延伸扩大来看:一是突破了狭隘的只是管委会机关文书档案管理内容的模式,从只管理文书档案向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管理的扩大延伸;二是从注重开发区建设中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到关注开发区拆迁过程中土地档案、拆迁档案等关系百姓利益的各类档案的管理;三是从注重招商引资项目档案到注重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诚信档案建立的管理;四是从注重纸质档案到重视电子文件等特殊载体档案的收集管理。

5、从开发区档案管理日益凸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看:一是在反映开发区重大活动和重大庆典中体现出档案的作用;二是在全面展示开发区二十年建设成就的各种展览、展示及影像中离不开档案;三是在构建开发区和谐社会中离不开档案,拆迁、婚姻、工龄、社保等都要依靠档案;四是在开发区规划工作中尤为显现出档案的重要性;五是开发区史、志、鉴的编纂中档案是关键。

二、进一步加快开发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011年,邹平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升为部级开发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为此,开发区的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管委会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制定了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措施。

(一)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将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处理,现在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将档案馆所有档案信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全部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计算机的各类存储器中。档案馆馆藏信息向数字化转化是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但是进行数字化扫描必须购置相应的扫描设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平板扫描仪扫描价格便宜,但速度慢,不适合档案馆短期内完成数字化转化的要求。快速扫描仪适用于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但价格昂贵,同时,相应的支持软件也价格不菲。扫描形成的是图像格式的档案信息,如果要实现此类格式信息的全文检索,满足条件的软件更是天价。对于档案馆来说,购买一套完整的快速扫描设备和软件不是容易的事,并且档案信息数字化过程完成后,花费大笔经费购置的设备有可能闲置或贬值,经济效益和长期效应不很理想。另外,扫描档案信息的工作量大,要短时期完成数字化转换工作,人力需求量很大。人力、财力问题将成为档案馆信息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构建网络实体,配备管理软件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8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39-01

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也在急剧的增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档案的收集、保存以及利用等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最佳的平台,档案信息化成为了当今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而档案数字化无疑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介质文件如纸质文件、声像文件转换成数字形式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具有高效安全存储、快速传输、管理便捷等优点。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传统介质档案文件通过计算机扫描及加工处理转换数字形态的电子档案文件;二是实现对正在形成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即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文件的直接生成、归档及保存;三是实现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四是实现档案内容信息的数字化,即通过扫描、直接录入等方式将档案内容以图像、文本等形式进行数字化的存储。

n案数字化建设从过程角度来说,应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存储保管以及查阅利用等全过程。档案收集阶段的数字化涵盖了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与新型电子档案的建立;档案存储保管阶段的数字化是指采用光盘、磁盘、硬盘等载体实现对电子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档案查阅利用阶段的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现电子档案的高效传输、便捷查询与利用。

2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种类与形式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大力开发和高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样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电子档案的形成促使档案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化管理无论是在档案收集、保存还是利用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数字化档案相较于传统介质档案,获取更为方便快捷,且能够更好的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利用率更高。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社会共享层面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且不存在获取时间上的冲突。从档案利用以及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角度,档案数字化建设必要性不言而喻。

3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3.1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档案局一系列政策标准的支持与引导下,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迅猛,许多档案部门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探索。目前,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档案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的相关规范也日趋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市场,档案数字化的对象从纸质档案已经逐步扩展到了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缩微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政策环境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各地区也都把档案数字化作为编制本地区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档案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试点范围;201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档案安全保密体系,档案数字化成为安全保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3.2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数字化加工环节不断细化,数字化标准不断提高,数字化生产日趋社会化。从发展趋势来看,档案数字化加工由档案部门自主加工开始向社会化服务转变,社会化专业机构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初始阶段,档案数字化多由档案部门自行加工,由于在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规模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发展的过程中,源于工业企业的业务外包模式被引入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给专业、高效的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从实践的效果看,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规避档案部门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专业性与高质高效,档案部门只需要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即可较好的完成数字化的目标。因此,是目前档案部门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的首选,尤其是对一些资金、技术实力较为欠缺的地方档案部门来说,这一模式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结束语

作为档案信息建设基础的档案数字化,其规模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虽然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最终形成符合我国档案管理实际发展需求的模式。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9

一、人事档案的“诚信”危机

经济高速发展、人才高速流动的当今社会,“跳槽”者们认为人事档案似乎不重要,更有甚者有人通过在档案中伪造干部履历、入党材料和专业证书,靠弄虚作假,平步青云走较高级领导岗位;也有单位个别领导通过档案打击报复,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不同形式的虚假档案,“以档谋私”现象的屡屡出现。现有的人事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判断某个人的真实才能和准确的客观背景,有些甚至提供了与实际情况截然相反的结论,个人的信用记录及以往经历无处可查。因此面对这些社会信用危机,各阶层、行业、部门等用人单位对于人事档案的严肃性、准确性、惟一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为获取真实情况,越来越多用人单位转而去做人才的背景,个人信誉、守法情况调查,对这些异化了的人事档案加以仔细甄别,人力资源部门甚至通过非正常的方式和途径去了解,操作起来麻烦、困难,加大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因此,克服人事档案的诚信危机,建立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真实的人事档案已经成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人事档案的“应用”危机

在实现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所有制市场参与者的大量涌现,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化、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行各业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事档案应用的广域化也愈加突出,过去那种单一的、小范围的、仅作为考评记录的人事档案功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大环境的要求。人事档案的能动性、超前性、参与服务和跟踪服务性,为用人单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人才合理流动提供丰富可靠的人事档案信息,是赋予人事档案新的使命、获得新生的起跑线。因此,扩大人事档案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使人事档案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快捷、灵活的服务,是化解人事档案应用危机的必由之路。就应用的广泛性而言,在人口仅3亿的美国,个人档案信息不仅本人可以看,社会上的一些私人机构也可以索取。美国档案信息制定的目标就是要给社会看,并着眼于未来。它是对一个人行为的历史记载,更是对个人未来行为的一种约束,让本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便知道如何改进。信用档案公司涵盖全国的数据库中就包括1.7亿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占人口比例的一半以上。如果去掉未成年人,几乎所有人都榜上有名。不分贫富,不分行业,也不分区域,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可见其广泛程度。

三、“诚信”危机的对策:“诚信化”

(一)诚信化重构势在必须。要把人事档案的诚信化提高到建立信任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该社会的制度因素,一个好的制度必须是能够有助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制度安排。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形势下,社会要素的流动大大加快,人们开始感觉到更多的私人空间和活动自由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对人事档案真实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动摇。因此,在社会人才流动中建立突出信息记录、信用凭证功能,为人们之间的普遍信任提供恒久的、真实可信的诚信人事档案,是有效地推进人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趋势。

(二)诚信化的本质是真实准确。人事档案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严肃、真实、公正,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要针对档案材料中出生时间、工作时间等填写失实的问题,对所入档的材料逐一核实,特别要对员工的出生时间、工作时间、学历等情况认真鉴别,仔细审核,严格把关,及时修正,力求人事档案内容的严肃、真实、准确,使之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要根据档案材料形成的规律,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与协调,做好现有材料的入档工作,使人事档案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历史和过去,而且更应客观、及时地反映现实德才情况。

(三)诚信化靠法律维护。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可实行许可证及年检制度,制定硬件、软件的具体标准,并加强执法检查;针对借口涂改、伪造档案材料,私自、指使或者允许他人抽取、撤换或销毁档案材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与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法律条文及相关的章则制度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中组发〔2009〕12号给予法律、党纪、政纪处分。

四、“应用危机”的对策:“数字化”

(一)数字化势在必行。人事档案既具有作为社会管理工具及公共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公民私人隐私的私物品属性。无论是作为公共产品还是作为私人物品的人事档案,为人服务、为经济社会服务是它生存的理由,其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及时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科技手段,把档案信息的作用充分开发、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事档案自身的价值。

(二)数字化的实现途径。简单讲就是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集约化、动态化管理,形成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由纸质型档案向数字化档案转变。譬如将档案中的人员信息按照年龄、学历、专业、职称、职务等进行归类、组合,编制成与之相照应的检索密码,把当事人的各种记录以数字文件的形式进行技术处理,同时设置密码加以保密,通过联网的手段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人事档案调阅、统计、考核系统,进而在本部门、本系统乃至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经济工作方案篇10

一、“纲要”的编制过程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要求和《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规划纲要》的精神,建设部城建档案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部城档办”)在部信息化办公室的指示下,于20*年3月成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课题组”,负责“对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进行调研,并制定《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及信息格式等相关技术指导性意见》”。20*年4月至20*年9月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开展调研,调研对象为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建档案馆,以及已完成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研究课题的江苏省。在部信息化办公室的指导下,在支撑机构的配合下,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的意见》等“纲要”的专项课题。*年初完成了“纲要”草案,并于3月提交城建档案工作座谈会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广泛争求和充分吸纳各方意见,于*年4月在*召开的专题讨论会上,完成《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成果稿。经建设部办公厅审定、颁发,在全国贯彻实施。

二、关于“纲要”的编制思想

1、贯彻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城建档案部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落实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在“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在“纲要”之中。

2、进一步落实《全国城建档案工作“十五”计划建议》的要求

“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纲要”的制定承接并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全国城建档案工作“十五”计划建议》,细化了城建档案信息化的目标任务,便于操作和执行,体现了具体指导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职能要求。

3、从城建档案工作实际出发,推动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纲要”编制体现全国城建档案行业对于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愿望,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信息化作为主线和动力,把卓有成效地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的职能要求。它既要站在政府的“高度”,从全国城建档案事业的“广度”和“高度”考虑问题、研究课题、同时也要考虑重点领域的“深度”,以及目标实施的“可行度”,同时还要坚持从城建档案工作实际出发,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和预测,以保障各项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得“纲要”更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可执行性。

三、关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服务社会需求。以信息化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把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各地城市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总格局中。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与本省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2、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与本省、市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本省、市的信息化环境和总体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3、以为城市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为宗旨,以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为方向,以城建档案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人才队伍为保障。

4、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检索自动化、利用网络化。充分重视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5、坚持发展城建档案专业特色,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和解决制约城建档案信息发展的“瓶颈”;突出专业化服务,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综合开发城建档案专业信息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6、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处理好信息化建设中宏观与微观、速度与效益、市场导向与政府管制、开放与安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的制定,结合了城建档案的具体情况,提出全国城建档案事业信息化建设的3年近期发展目标和2010年中长期发展目标。

(一)关于近期发展目标的说明

近期目标是城建档案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起飞的平台。鉴于目前全国各地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处于手工管理、单机目录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传播等不同水平,加之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现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各地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确定一个新的工作目标,再上一个新台阶。各省、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馆应解放思想,根据本地区、本馆当前的信息化工作实际,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这项工作。

1、“三网一库”建设

“三网一库”建设是指城建档案馆内部局域网、城建档案信息上因特网、参与当地政务网建设和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这应该是绝大多数馆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的阶段性里程碑。

2、信息(目录)中心、备份中心建设

全国城建档案信息(目录)中心和地区中心、城建档案信息容灾备份中心以及城建档案馆成为各地城建(档案)信息的备份中心,是城建档案馆应积极探索的发展新思路,值得研究和开拓。

3、城建档案网站建设

目前城建档案网站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数量不多,总体水平不高,具有特色的门户网站为数甚少等问题。完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建档案门户网站建设,建成一些向社会公布城建档案信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体现城建档案专业特色的网站也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点。

(二)关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说明

2010年发展目标是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它的实施与实现是建立在近期发展目标的实施与实现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是一个滚动和发展的目标。所以,在“纲要”中提出的是原则性的定性指标,没有设置定量指标。这些定性指标,应该在近期目标开始实施和实现后逐步转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量化指标,以便贯彻落实,并在今后的实施中不断调整、修订和完善。

五、关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纲要”围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城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6个方面,确立了重点实施内容。概括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

1、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设备,选择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避免片面追求最新、最高级的技术。

2、进一步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水平。管理软件除了能够完成业务管理、事务管理、档案利用服务等工作外,还应努力与资源数据库系统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从数据录入到数据管理再到数据加工输出全过程的应用。有条件的城建档案馆的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应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相结合,作为政务系统中的子系统协调发展。

3、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加快城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检索质量是当务之急。考虑到全国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要求到“十五”末,50%的市级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实现机检,意味必须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并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全国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逐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查询检索。

(二)解决信息化的瓶颈

1、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由于多方面原因,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和档案馆人员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是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多条腿走,一是补充具有计算机、信息化等学历背景的技术人员,逐步改变现有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二是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在按照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的原则对相关人员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城建档案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与此同时应对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城建档案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城建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更好的开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

2、应用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

多年来,许多城建档案馆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这些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推动了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然而,在众多馆开发和更新管理软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馆无力开发、一些馆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现象。因此,必须大力组织推荐一些通过实际使用证明技术成熟、水平较高的管理软件在全国推广,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同时为保证城建档案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3、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在信息社会中,标准的重要性与日剧增,如果标准统一,那么建成各信息系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信息共享,进行信息交流,如果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政,那么将来势必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甚至是“信息荒岛”,信息难以充分利用,标准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电子政务乃至整个国家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应用软件技术规格、数据库基本规格和主要数据格式标准。

(三)加速数字化进程

1、开展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

各城建档案馆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采取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重点选择某类档案数字化、珍贵档案数字化、高使用频率档案数字化等方式,把现有的实体档案资源转变成数字信息资源,积极、务实推进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2、积极开展、探索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

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研究,制订电子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应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加大对电子城建档案的接收力度,从源头上解决档案数字化问题,并充分利用电子城建档案的优势,变档案为信息,做好利用服务。

3、在城建档案特色数据库方面有所突破为更好地提供专业信息和专业化服务,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城建档案基本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规划审批成果数据库、重要竣工项目档案数据库、城市规划方案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专题数据库。这可以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专指性与效用度。是提高城建档案馆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之一。

4、建设示范性数字城建档案馆

数字城建档案馆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要认真总结近几年城建档案馆数字建设的经验,确定1个或几个示范性试点城建档案馆,在数字城建档案馆试点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本地区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

(四)整合资源,优化服务

1、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城建档案信息形式和提供利用方式,更应加强编研工作,整合城建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目录数据库的全面完成,城建档案特色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信息开发和服务利用方式。围绕扩大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效率,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开发深度、利用率,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对社会的贡献率。

2、组织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上网,围绕网上应用,催化出一批新的服务。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使城建档案网站成为宣传城建档案工作、开展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的主窗口。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并向专业特色的城建档案原文信息服务发展,向社会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进一步发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

六、贯彻落实“纲要”的几点建议

1、突出重点,发挥优势

“纲要”是覆盖全国的全面的、宏观的、近期和中长期指导性文件,各地区和城建档案馆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详细分析面临的发展环境,深入研究服务需求和自身的资源,客观地制定各自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发展重点,扬长避短,突出优势,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实事求是。

西部地区在制定和落实“纲要”时,要适应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突出重点,选准发展领域和方向。

2、做好与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横向衔接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局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城市建设状况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城建档案信息化规划编制或实施,都需要加强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横向衔接。

3、重视所面临挑战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挑战:

——来自传统观念的挑战,看不清自己的实力和潜力,信心十足;

——来自联合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城建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常常各自为政,这就需要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和推动,要鼓励搞联合、搞合作。

——经济实力不够强,投入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