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9:50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1

一、河北民办幼教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民办幼教事业发展保持较高增速

2010年至2012年,全省幼儿园从1530所增至2495所,增加了63%,比全国同期高出46.2个百分点(全国幼儿园从111706所增至130495所,增加16.8%);全省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从62.70万人增至82.38万人,增加了31.4%,比全国同期高出19.4个百分点(全国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从2021.83万人增至2263.85万人,增加了12%)。其中民办幼教是新的增长点,成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民办幼儿园师资力量得到增强

2012年,全省民办幼儿园有专任教师1.4万人,部分教师具备中专、大专或本科学历,参评了不同层次专业技术职称。据不完全统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达到80%以上,在全省民办教育各个层次学校中,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是最高的。

(三)民办幼教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

到2012年,全省民办幼儿园1728所,占全省27%(全省幼儿园6383所);在园幼儿24.72万人,占全省17.8%(全省在园幼儿139.12万人);招生幼儿14.13万人,占全省14%(全省招生幼儿99.65万人);毕业幼儿6.9万人,占全省13%(全省毕业幼儿53.26万人)。有的幼儿园突出自身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例如,石家庄丑小鸭双语幼儿园引进适合国情的西方教育精华,创设双语教学环境,是一所有特色、现代化的幼儿园。卓达玫瑰园幼儿园在教学中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世界优秀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在“全国少儿书画作文大赛”中荣获部级“先进集体”称号,幼儿美术作品在《少儿画苑》第36届世界儿童画展览比赛中获1项银奖、1项铜奖、3项优秀奖,《我和向日葵》在此次比赛中获国际派通奖,作品被送往日本进行展览。

二、河北民办幼教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尚需规范

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设置民办幼教的专职管理和研究人员,市、县、乡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更是缺乏。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民办园有的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有的则在工商部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教育方面归教育部门管理,保育方面归卫生防疫部门管理,行政方面通常有上级主办者的干预。三是缺乏整体规划和质量监控机制。民办园几乎都是自发办园,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质量难保障。

(二)民办园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从总体结构看,民办园呈现“纺锤式”发展态势:一端是“贵族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硬件建设上,追求设施设备的高档、奢华,忽视内在的保教质量,逐利目的明显、收取高额费用是其主要特征。中间部分是“事业型”,办园者将幼儿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和人生价值追求,遵循幼教规律,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重视保教质量的提高,公开收费、优质服务、特色办园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了民办园的主体。另一端是“就业型”,办园者以就业为目的,基本不具备幼教专业知识,硬件不达标,甚至缺乏一人一巾一杯、保温水桶、流水洗手等最基本的办园条件,保教质量不能保证,低廉收费,以看护代教育是其主要特征。

(三)民办园管理不够规范

大部分民办园是谁出钱谁当家,实行家长式的管理,没有设立董事会、教师工会,有的小园园长兼任会计、出纳,大园实行“家族式”“小团体式”管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国家关于用餐卫生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规定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购、饭菜留验和记录、幼儿健康检查、卫生消毒和病儿隔离、安全责任制等制度,存在较大管理漏洞。收费标准差别很大,扰乱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招生秩序。

(四)教师权益难有保障

民办园教师一般实行聘任制,工资待遇较差,没有社会保险,社会地位较低,临时打工的心态较重。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难得有转档落户、职称评定、进修学习、评奖等机会,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因此,民办园的教师一般流动性大,敬业爱岗意识淡薄,普遍感到前途渺茫,严重影响了民办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三、河北民办幼教发展的对策

(一)要高度重视民办幼教的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把民办幼教摆在与公办幼教同等重要的地位,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总结、一同奖惩。要进一步理顺和优化管理体制,设定审批权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发挥核心作用;公安、卫生、物价、工商、税务、民政、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沟通与合作,加强对不规范办园行为的综合整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要组织民办园主办者培训,通过学习《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引导其进一步端正办园方向,科学开展教育活动,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完善民办园审批注册制度,明确登记注册基本条件,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分类定级。要加强日常监督和调控,将随机抽查和定期复查结合起来,监控保教质量,规范办学。

(三)要规范民办园内部管理

要建立董事会,由五人以上的成员构成,三分之一的成员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学和教育经验,实行亲属回避制度;设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监督和管理;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或成立教师工会、让教师参与管理。要规范收费行为,收费标准要经物价部门审定、报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按财务管理规范配备财会人员,做好财务账目,幼儿生活费必须一餐一记账、一月一结账,账目要向家长公开,不能克扣幼儿的生活费。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幼儿园安全园长负责制,建立幼儿接送交接手续,严格执行卫生保健制度,餐具、用具消毒制度,保安制度,加强防火、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幼儿安全。

(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教师权益的规定,确保民办园教师与公办园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益,保护民办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规定凡具备教师资格,已被聘用的教师,民办园应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当地人事部门应负责办理人事,当地公安机关应办理准迁落户手续。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坚持民办园教师与公办园教师一视同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列入整个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督促各民办幼儿园执行培训计划,在公用培训经费方面给予民办幼儿教师一定补贴。

(五)要加大扶持力度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中丹合作办学;大学生;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68-03

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为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适应常州市及周边地区对双语型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我院从2009年起,与丹麦Via大学学院(ViaUniversityCollege)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合作项目,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在近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中丹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行为特征。为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质量,我们积极了解与分析学生的特点,探究行之有效的适合中丹合作办学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管理方法。

一、中丹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中丹合作办学具有特殊性,所招学生高考分数一般略低于国家的录取分数线,他们希望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来获得本科文凭,提升自身素质。

合作办学专业学费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学生自身的优越感相对来说较强。但是,优越的家庭条件也使部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新环境的适应期较长。而合作办学专业为了达到国内外双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与其它班级不同,第一学年课时较多,学生不仅要学学通识课程,更要学习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和雅思等,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双重学习压力,使得入学初的学生较难适应学校生活。

2.学生思想不够成熟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还不太成熟。但是,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三分之一属国外合作院校的引进课程,外教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会使一部分学生出现政治信仰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观念的碰撞和摩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想的成熟,产生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抵触情绪。

3.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所招学生素质水平两极化。[1]中丹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入学之初就有明确的生涯发展规划,目标非常明确,第四年准备到国外高校学习,且要在国外完成硕士课程学习。因此,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积极主动,无论是专业理论素养与英语能力都较高,专业技能也很娴熟。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与英语能力等多方面原因,无法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因而对于引进课程的学习有为难情绪和退缩行为,各方面素质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距,在同一个班级中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4.主动学习意识较强

授课过程中,丹麦教师往往会针对一个问题采用多学科分析的方法,如打破社会科学、基础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亦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由小组成员自主进行分工,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考核形式也是笔试与口试结合,采用小组集体成果与个人表现力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外教特别擅长于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学生为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往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主动探究知识。因而,中丹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强。

5.善于沟通交流

丹麦教师授课中,学生管理更加具有人本性的特点,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育评价都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主要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教学方式,认为书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参与其中的学习体验和感知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希望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常规问题,而应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甚至和教师争论。外籍教师更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具有创见性的自我表达。在他们眼里,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在于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是否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否有勇气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因此,中丹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更善于独立思考与沟通交流,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表达能力较强。

6.具有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丹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了丹麦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评价。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客观而深刻地分析中西方学前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并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助于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现状的新思想与新举措,具有强烈的改革中国学前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同时,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教师授课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严谨,在授课中擅长于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整合与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形成了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中丹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管理策略

中丹合作办学项目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新事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中,既形成了积极的思想行为,也形成了消极的思想行为。学生管理者需要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力求在科学的、人本化的管理中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中丹合作办学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坚实的学生管理系统,积极引领学生的发展。其中,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力量。[2]为建立科学的管理队伍,第一,我院选择了高学历、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中丹合作办学班级的辅导员,且都是丹麦引进课程的合作教师,这使得中方教师在与丹麦教师合作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丹麦的学生管理的新方法,也更有助于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第二,注重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选择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优秀、具有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班级管理者,并注重他们的培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政治敏感度与班级管理水平。第三,全员参与中丹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管理,全方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学院领导到专业系主任与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与管理理论,提高管理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素养,使管理工作全员化与全程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育优良学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因此,考虑到学生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但善于沟通交流、主动学习意识较强等特点,我院开展了以下活动: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比赛、迎外教文艺汇演、专业技能等比赛,体现他们的特长与优势,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发挥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优势,开展不同年级与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请高年级的学生深入低年级的班级进行引进课程内容介绍、外教授课特色介绍、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介绍、学习经验总结交流等活动,使低年级学生产生对引进课程学习的兴趣,萌发参与课程学习的愿望,并掌握引进课程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组织中丹合作办学班级学生与丹麦Via大学在常州留学的丹麦学院学生开展交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增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使学生了解赴丹麦学习应做好的思想、知识与能力准备,从而为科学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奠定坚实基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

3.开展多渠道的思想教育活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情商很高,他们热情开朗、合作进取、思维敏捷、英语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但思想还不够成熟,个性也比较鲜明。由于从小到大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因此在接受引进课程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对于丹麦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方法极为欢迎,同时也容易对国内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及高等教育产生一定的想法。因此,我院极为重视对学生进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具有不同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的互补性。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一,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在合作办学班级成立出国学生党小组,引导学生不忘国家、父母、母校的养育之恩,不做有辱国家与民族荣誉的事情,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学生,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第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传播,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每次丹麦教授授课之余,我院都会聘请他们作学术报告或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丹麦的文化,扩大视野,培养国际理念,使东西方文化有益互补。第三,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由于优越的家庭条件,家长往往过分溺爱,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个性比较张扬,这对于成为国际化人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院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使之转变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新形势下的中丹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找准定位,从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力求体现国际合作办学的优势,以取得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3

一、特色的定位

学校特色既然是学校教育思想的特色,要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确立学校的教育思想。总结学校的办学实践,经过多年的探讨和思考,郓城实验中学形成了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取向,确立了“自省自砺自强”的校训。对应学校的教育思想,自主教育就自然成为学校的特色追求。

自主教育旨在培养人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换句话说,自主教育就是培养自觉主动的人。对应学校的校训也可以说是培养自省自砺自强的人。自主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什么质的区别呢?打个比方,传统的教育通常把人看作一块石头,教育的作用在于雕刻、塑造,最后把它打磨成我们想要的模样。而自主教育通常把人看作一粒种子,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适宜的土壤、气候、养分,让其自然的生根、发芽、成长。从自主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的作用绝不是雕刻、塑造。教育不是雕刻、塑造,那就一定是“自然成长”。如果不准许其“自然成长”,那一定是违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二、特色建设的实践和认识

以自主教育为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就必须在自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学校独特的管理机制,构建独特的德育体系,构建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标准,构建独特的校本课程等等,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践行自主教育的理念,这就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和方法。否则,自主教育就是一个标签和口号。而不是真正的学校特色。

1.学习研究活动

在领导干部的业务学习中,过去学校的做法是通过检查学习笔记加以落实,而每逢检查时参加学习者往往突击补抄以凑够检查规定的字数,给人一种“被学:习”的感觉,业务学习也往往流于形式。从自主发展理念出发,学校现在的做法是定期举行干部论坛,要求参与者结合具体办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探讨分析研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干部论坛的举办不仅让学习研究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需求,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而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措施也多从干部论坛中产生。

以往教师外出业务学习。经常出现学习不认真甚至不参加学习培训的现象,为了激发教师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规定教师学习培训归来必须举办一次相关的学术讲座。通过学术讲座的开展,不仅使业务学习的内容和精神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研究之风蔚然形成。

2.教学常规检查

为了激发学校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级部管理中,学校从每个学科随机抽取两名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检查,用这两名教师的评定情况来评价整个学科组的教师;在学校对级部的检查中,随机抽查两个学科的教学常规,用这两个学科的评定情况评价级部。极大地调动了每位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上述做法的实施过程中。曾有人对这种做法的客观性提出质疑,学校经过认真的分析后,从教师的聘任办法着手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在教师聘任中,先由级部主任聘学科组长,再由学科组长聘教师,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教师的团队精神,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市县教研室的教学视导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3.课堂教学改革

仅以高三数学复习课为例,最初学校的数学复习课的做法是“罗列知识点——介绍解题方法——讲解例题——课堂小结”,其中的罗列、介绍、讲解、小结等环节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后来,又依据资料的编排形式“基础训练——例题——课堂练习”,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了“练习——讲解——练习”的复习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时间利用率不高、群体交流少、为练而练。最后考虑到高三复习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是学生身上,以突出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为改革复习模式的突破口,学生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练习的问题要系列化和层次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又确立了“揭示复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小结”的课堂复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从自主发展的理念出发,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围绕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针对当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依据现代教学理论,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整合学校教师的学习研究成果,我们还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确立的四种基本观念:情感意志观念、学生主体观念、过程暴露观念、反馈控制观念,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还总结出了适合不同学科教学的四种教学模式:探究式、尝试式、讨论式、情景式,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出台了《郓城县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可,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经验还在菏泽市高中教学会议上进行了介绍推广。

4.学生自主管理

为了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唤醒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结合学校文化,我们开展了自砺自强班级创建活动。依据纪律、卫生、学业成绩制定自砺自强班级标准,先由班级自愿申报,学期末进行验收,只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就可评为自砺自强班级。同时在部分级部还进行了自习无人坐班班级、考试无人监场班级申报的尝试。

为了使自主教育从局部引向深入。学校又将自砺自强班级的创建活动演变成了星级班级的创建,将班级等级设计成五个星级,对纪律、卫生、学业成绩每个星级有不同的要求,由各个班级依据自身情况自愿申报某个星级,学校依据常规检查情况和每月一次的学业成绩抽样情况,每月评定一次,对于评定合格的班级可以申报高一个的星级班级,对于评定不合格的班级,班级考核按最低档计。下一月份只能从最低一级星级申报。同时为了强化班主任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的责任,班主任费的发放与所任班级的星级相对应。通过星级班级的创建活动,学校的校园秩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些管理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得到提升。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我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1.“十二•五”期间的总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质、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和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班额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教师教育力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我市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2.“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建成依托社区、村办学为主的学前教育体系。到2015年,全市建设省级优秀示范园3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0所,一级幼儿园30所;每个县区至少有一所政府举办的省级以上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乡(镇)政府举办的中心幼儿园,每个社区和村原则上有一所幼儿园,基本满足当地3至5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就近入园要求,解决“入园难”问题。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8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0%,积极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城区择校问题,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8%。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到二0一五年,实现地市和每个县区都有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能够满足全市残障学生的入学要求,着力提高残障学生生活和发展能力。将特殊教育学校办成一所启智+聋哑的综合性特殊学校。

——做精普通高中教育。从2011年开始,适度控制普通高中学校招生人数,到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为40%。普通高中年招生规模为1万人左右,在校生3万人左右。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拔尖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年招生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在校生达到3万人以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到2015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综合性本科院校——萍乡学院项目,按部颁标准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将萍乡高专建设成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升本后年均招生规模3000~4000人,至2015年,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达10000人左右。以萍乡卫校、萍乡工校、大富汽车工程职业学校为基础分别申报二所公办高职和一所民办高职,形成我市一所本科、五所高职的高教局面。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积极发展高教自考事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递增一个百分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对萍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继续推进教师教育。到2015年,8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大专水平,70%的初中教师达本科水平,30%的高中教师达研究生水平。对全市所有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240个课时的轮训。加大学前教育教师培训。

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着力抓好教育重点工程建设。

1.积极推进大中专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规模效益的原则,继续加大我市现有大中专提升办学层次力度。在萍乡工业学校、萍乡大富汽车工程学校基础上申办高职;积极创造条件,继续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努力,争取申报成功安源学院。到2015年形成我市本科一所、成人高校一所、高职专科五所(民办高职一所的格局)。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本科工作;推动萍乡卫生学校与赣南医学院合作,设立“赣南医学院萍乡校区”。各县区中专中职专业建设要围绕县区产业特点、工业园区特色对接,办出自己的特色。湘东区要与工业陶瓷产业对接,芦溪县要与电瓷产业对接,上栗县要与花炮产业对接,莲花县要与农业产业对接,形成有特色的专业学校。把上栗县的花炮学校办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等专业学校。提升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对现有规模小,办学效益不好的学校,实行“关、停、并”的措施,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2.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网点

按照就近入学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的原则,做好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网点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每年建设20所标准化学校。山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寄宿制学校,同时要按照方便学生上学的原则,增设教学点。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时,规划幼儿园、中小学建设用地。安源区、湘东区、开发区、新城区要根据市城区扩大和城市人口增加的现状,布局和新建小学和初中,以适应新增人口教育需要和现在小学初中成班率过高的问题。开发区应新建1所公办初中,36个班,1800人规模,新建1所省级优秀示范公办幼儿园,1000人规模;新城区应新建公办普通高中1所,达到36个班,1800人规模;公办职业高中1所,36个班,1800人规模;公办初中、小学各1所,设48个班,2400人规模;在中心区域布局1所省级优秀示范公办幼儿园,1000人规模。凡城市新建大型住宅小区都应设立幼儿园、小学,以利学生就近入学。

3.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抓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四个关键,将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力促教育均衡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继续实施对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扶贫工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免费就近入学原则,坚持重点高中实行均衡招生,将招生计划平均分配到各初级中学,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

4.普通高中教育走精品发展之路

要充分发挥省市重点中学的优势,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市、县重点高中要与初中完全剥离,不得以各种理由举办初中实验学校、实验班。增加教育投入,整合一批普通高中。各县(区)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所省级重点普通高中。市直全力打造好一所部级示范高中、一所特色高中、一所重点高中。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各县(区)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到2015年,每个县(区)都要有一所上规模、在校生人数达3000人以上的中职学校。按市场机制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办职业教育的格局。建立科学完善的职教体系,帮助萍乡工校、大富汽车工程学校申报高职,提高办学层次,支持上栗花炮学校创办全国特色专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为萍乡经济转型和低碳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紧靠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萍乡卫校、大富汽车工程学校,在新城区建立一个职业教育园区和综合实习实训基地,着力解决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难题。成人教育要大力实施“四进工程”,着力提升后续创业就业能力。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凡是学历教育的中职毕业生通过一定的考试考核程序,均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中职毕业证书。

6.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着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各级党政机关、工青妇、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都要重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7.切实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要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重点,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心理、经济负担,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要改革教材内容,逐步建立现代课程教材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8.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加快学校的医务保障建设。切实加强对体育教师、校医(保健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条例和待遇,全面提高体育卫生的工作质量。

9.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工作,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

10.加强劳动教育

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积极组织中小学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建立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制度,将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素质综合考评之中。要建立一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搞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在农村中学实行“绿色证书”教育制度,促进农科教相结合。

11.切实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教研部门要积极开展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活动,认真抓好现有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选调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要用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四、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实现和完成“十二•五”我市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是: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依法增加教育投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将教育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依法落实“三个增长”,确保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逐年提高。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省GDp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

——落实新增教育投入政策。加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投入,新增安排资金支持中职免费教育试点,继续提高公办高校和普通中专(中职)技校、高中、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

——加大教育投入。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经费预算编制制度,将义务教育学校经费全额纳入市、县(区)政府财政预算管理范围,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稳定来源。尽快化解基础教育学校债务。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职业高中城市教育附加30%、人均1元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投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各阶段、多层面的济困助学体系,扩大资助面,提高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1.“十一•五”期间,中央、省对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投入很大,实施了“危改项目工程”、“校安工程”,“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任务主要落在地方,以县级政府为主。教育附加全额用于校安工程。全市每年筹措校建经费的保证数都应在5000万元以上,新建维修校舍面积要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在每年建设好20所标准化学校的基础上,每个县区都要做大、做强一所省重点普通高中。加大市直学校校建工作力度,通过新增财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投入800—1000万元,到2015年累计投资5000万元,改善市直学校的办学条件。

2.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实现“班班通”。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3.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国家规定生师比足额配置教师。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与奖惩制度。大力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良好道德氛围。

5.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进一步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继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中5%用于教师培训;同时,力争落实以县区为单位,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设立教师培训经费专户,重点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一方面切实搞好提高学历层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在职教师学历水平,使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于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切实搞好非学历培训,如教师全员性岗位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教育信息现代化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等。

6.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三个层次的优秀教师培养制度,尽快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并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和教学梯队。

(三)依法办学,依法行政,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教师要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加强领导,通力合作,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领导

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教育,政府要确定由政府常务副市长(常务副县、区长)分管教育的制度,以利协调多方力量支持教育发展。党委、政府要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协调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促进教育发展的措施。要建立加快教育发展的工作责任制,层层明确目标和责任,把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

2.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5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饶和人才强市战略,立足市情,面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努力使每一位公民在教育中获得幸福体验,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济困助学体系更加完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教育发展和专业设置与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633611”工程对接更加紧密。

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创业就业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终身教育体系更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教的局面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更臻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建立。

二、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十二五”期间,每个乡(镇)建设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根据上级核定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师。根据省定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保障公办幼儿园经费投入并逐步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根据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禁止无证办园。健全幼儿园教师增补机制,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实行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规范办园行为,完善年检制度,落实对幼儿园的等级评估和按等级收费的管理办法。

(五)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并发挥其对其他农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探索乡(镇)中心幼儿园举办村组分园,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

(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全市公民办幼儿园在园3—5周岁幼儿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以上、82%以上、73%以上。完善城区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率先普及城市学前教育,为2020年全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奠定基础。

三、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七)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到2015年,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完善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的长效机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依法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坚决杜绝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

(八)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平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可就地参加升学考试。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每县(市)建有一所现代化的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确保三类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省定标准。健全基础教育助学体系,扩大财政助学范围,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确保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辍学。

(九)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制定新一轮中小学网点调整规划,推进学校集约化建设,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加强乡镇初中和寄宿制中心小学的建设,改善村小和教学点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加快“化解大班额”进程,破解城区义务教育择校热等难题。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幅度推进硬件配备步伐,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学校标准化达标率。严格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推动县域内城区学校帮助扶持薄弱学校。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贫困县的教育投入,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力争2个县(市、区)达到省级示范县标准。

四、提升高中教育水平

(十)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市普通高中每年招收新生4.3—4.4万人,到201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3万人,比2010年净增2万人左右,平均每年递增4000人。扩大普通高中的校均规模,逐步淘汰办学效益低的微型学校,使公民办普通高中(含完中)的学校数由2010年的81所压缩到70所左右,校均高中学生数由1300人扩大到1800人以上。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8万人,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21万人以上,加上在外地就读中专、普高、职高的人数,使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为202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十二)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坚持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完善各类教学用房、辅助用房、生活用房和文体设施建设,完成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多媒体教室及通用技术试验室等配套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进学校管理,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高考录取人数平均每年3.5万人以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一是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使普通高中在校生的70%以上进入优质高中就学。中学面向全市招生。二是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到2015年力争创办3—5所特色高中。三是促进办学模式多样化,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2—3所普通高中发展为综合高中。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做大做强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现有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扶持市中等专业学校,力争创建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升每县(市、区)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职教中心)的办学实力,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二五”末,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万人,在校生达到8万人,使高中阶段学生职普比大体相当。

(十五)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设区市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和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安排、师资聘用及就业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按照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评估、认定,对不达标的中职学校,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撤销的坚决撤销。并鼓励中职学校合并重组,做大做强。统筹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改变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状况,提高全市职业教育(培训)总体办学效益。

(十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大力改善职校办学条件,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贴近市场办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教学制度,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更新,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的对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服务我市园区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精品专业建设。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重点建设2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十七)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当地大中型企业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认真做好专业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教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用人自,支持其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尽快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十二五期间,全市高等教育形成1十3十1十1的格局,即重点建设一所本科院校(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力争创建综合性大学);建好三所专科院校(设立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筹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做大做强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一所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到2015年,全市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力争达到6万人,本地毛入学率达到20%。

(十八)加速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到2015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力争达到4.5万人,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占全省的份额达到5%。

师范学院:坚持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申请硕士授予单位。立足,面向全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学师资及各类专门人才,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地方性、教学型大学,并加快向综合性大学升格的步伐。到2015年,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2万人左右。

以江医分院为基础设立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立足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农村、面向社区,建成以培养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为主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到2015年,在校生达1.2万人,其中大专生8000人,普通中专生4000人。

筹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合中等师范教育资源,筹建以培养培训城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到2015年,实现1万人的办学规模,其中大专生8000人,普通中专生2000人。

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建设成为高职教育与工科专业为主体,专业特色鲜明、地方性、职业技能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到2015年,在校生达到1.5万人(含婺源茶校),其中大专生7000人,中专生8000人。年培训农民工1万人次。

创办一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力争达到3000人,其中大专生1000人,中专生2000人。

(十九)继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到2015年,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5万人以上。

把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为“四个一流”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即具有省内一流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一流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体系,一流的专、兼结合的现代远程教师队伍);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功能”(即成人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服务中心)。稳定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大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7000人;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每年开展岗位培训3万人次。

继续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在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部署下,拓宽开考专业,扩大考生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市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稳定在年均7000人左右。

加强其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稳定普通高等院校成教部的办学规模(年在校生2000人左右)。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二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实现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建成1—2所同层次、同类别学校中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加速资源整合,优化学科设置,加快软硬件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以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打造部分具有特色、高标准的品牌专业,培养一批部级、省级学科带头人。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创业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七、构建继续教育体系

(二十一)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依托电大成立“市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构建以卫星、教育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用3—5年时间,把所属县级电大工作站建设成“县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广泛开展城乡继续教育。

(二十二)加强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强化企业职工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全市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务输出人员20万人次以上,对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培训率达95%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培训和教育培训咨询的机构,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二十三)完善继续教育工作机制。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将继续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建立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完善培训补贴政策,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健全社会性教育培训机构监管体系,切实加强管理。

(二十四)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社会化、信息化、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到2015年,实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累计达到110万人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八、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二十五)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以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为重点;做强做优民办普通高中教育;适度发展民办初等教育。努力创建一批办学理念新、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办学水平高的骨干示范学校。到2015年,力争实现“四个一”目标。即创办一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一批达到省级重点中学标准的民办普通高中;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民办职业中学(中专);每个县分别办好一所达省级示范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民办高职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民办中职在校生2万人、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5万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在园幼儿12万人。

(二十六)健全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清理和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切合本地实际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建设享受与公办学校建设同样的优惠政策。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二十七)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健全民办学校审批、变更、重组和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审计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办学信用登记、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实施办学过程监督。

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十八)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统美德和公民意识等教育活动。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课程教师、校内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批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在高中普遍开展军训,覆盖率达到100%;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加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室建设,并上好实验操作课;积极开设校本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加强体育,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实施“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坚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数据测试建档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配备1名以上心理咨询师,并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会二项以上艺术技能。加强学校卫生室和校医队伍建设,按标准配备专、兼职校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十九)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巩固课程改革成果。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和督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指导普通高中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交流教学经验,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认真执行国家、省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建立全市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组织教学质量监测,进行质量分析,跟踪诊断教学问题。积极组织学有余力、发展有潜力的学生参加上级规定的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特色发展的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重视师生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新创建一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12年完成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同时启动对三类城市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三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力争在现有基础上使省、市、县三级示范校分别达到20、100、400所。积极创建国家或省级中小学生文体活动建设示范区,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坚持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月”、“科技节”、“艺术节”、学生体育竞赛等活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市、县、部分乡镇三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并完善其管理制度,确保正常开放使用,丰富学生校外生活。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一)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以下十大工程:

——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建设工程。策应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认真组织实施《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扩充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各县(市)要加紧编制《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城市新区教育园区的建设。所有学校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规划,优化学校功能布局。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2301所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新建校舍409.79万平米,改扩建校舍3.01万平米,加固改造校舍154.12万平米,合计566.9万平米。建设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完善农村学校校门围墙、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57亿元。基本完成全市初中、农村中心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图书馆(室)、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达标建设,预计投资1.2亿元。

——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充工程。支持普通高中新建和改(扩)建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推动全市普通高中配备必需的仪器设备、图书、多媒体教室和通用技术试验室设备、音体美器材等,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特别是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

——幼儿园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总建筑面积约72.84万平米,同时改善现有市、县(市、区)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预计总投资约7.65亿。扶持一批民办幼儿园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在现有7所特教学校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再建设4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总建筑面积2.12万平米,预计总投资2550万元。进一步完善市本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职业教育、康复训练等功能设施。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18所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总建设规模为20万平米,购置设备2990台套件,预计总投资为2.5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重点建设2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大中专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江医分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婺源茶校的迁建项目。适时启动筹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项目。做好其他大中专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在中央和省级财力的支持下,努力化解高校债务。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所有县(市、区)都建成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市本级建设一处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拓展基地。积极争取乡(镇)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项目30—40个。

——校园安全工程。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校安工程”,改造现有学校危房,保障师生安全。加强学校防雷设施建设,消除雷击隐患。完善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用好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为学校配置必要的安保、防火等设备设施以及加固改造学校的围墙校门,提高学校的安全防范能力。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初步建成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按标准配备学生计算机专用教室和教师电子阅览备课系统。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和资源共享。基本完成上述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备建设,使各级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分别达到省定配置标准;基本完成上述学校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建设。在全市建设60所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学校。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库、教育系统网上台账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公共服务一站式管理。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启动全市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全市教育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十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十二)建立教师及时补充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要及时补充新教师,确保新补充的人数不低于上年教师自然减员的人数,并形成长效机制。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应基本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到2015年,小学专任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达80%,初中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基础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达到一定比例。

(三十三)打造“名师工程”,激励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省“中小学教师百千万计划”,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大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培育和形成由百名教学名师、千名骨干教师构成的多层次中小学优秀教师队伍。加强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作,完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构建名师梯队。到2015年,力争拥有省特级教师5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00名,省骨干教师8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00名。

(三十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效。依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一批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新体系。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占当年教师年工资总额的1.5%)。继续实施全员培训计划,认真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建立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形成科学高效的咨询、报名、执行、评估和奖励的管理运作系统。建立和完善跟班学习培训制度、校本研修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三十五)完善区域内教师均衡配置机制。贯彻实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推进高水平教师资源的共享。推进强校对弱校的结对帮扶工程,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开展大中专院校帮扶贫困地区中小学工作,推进市域、县域范围内“1+X”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督;学校要对教师的师德实行定期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评优的先决条件。

(三十七)深入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根据城乡学生人数变化的实际情况,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及时调剂余缺。遵循“科学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推进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与岗位管理制度,对落聘的专任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或予以转岗安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实施绩效工资。逐步改善教职工工作与生活条件。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

十二、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三十八)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确保2012年达到4%,并稳定增长。提高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严格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在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中都要足额安排教育经费,确保“三个增长”。对上级下达的专项教育经费要按规定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并确保专款专用。市、县(市、区)税务部门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加强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支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城市维护建设税用于教育的比例应达到10%—15%。市、县(市、区)要根据财政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教育资金的有关要求,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规定费用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含县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学校设备购置以及其他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相关的开支。对上述法定的教育投入,市政府每年进行专项督导,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告。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办学。完善教育损赠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的规定。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帮扶学校的有效办法,支持学校建设,促进当地教育发展。

(三十九)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

(四十)合理安排教育支出。对新增教育经费,按照“强基固本、重点建设、支持发展、促进公平”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适当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完善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资助比例和资助标准。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建立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按国家要求建立健全市、县(区、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做到应贷尽贷。

(四十一)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等学校推行政府委派总会计师制度,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教育经费公告制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各县(市、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和建设。要完善学校预算制度。健全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学校财会队伍建设。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十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十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健全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省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要统筹城乡教育布局规划,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统筹城乡教育经费,统发教师工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管理全县教师队伍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加强县级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防止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注意加强与乡镇政府的沟通,尊重乡村的意见,发挥乡村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四十三)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有序竞争,共同发展。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发展为重点,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探索让部分优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团队管理多所学校(幼儿园),共享先进管理经验。支持公办学校之间、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联合组建教育集团,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实现办学方式多样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对外合作交流。

(四十四)强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完善高等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实行校务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四十五)深化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小学全面推行“等级加特长加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办法,注重平时评价、动态评价和赏识性评价;初中按照省、市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全面开展评价改革,继续完善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价手段;督促和指导普通高中全面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探索将初中学籍信息与综合素质评价、中考报名与成绩管理、普通高中录取与学籍信息管理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四十六)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挂钩的改革措施。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我市初中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均衡招生制度,逐年提高均衡计划比例,充分发挥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高中招生环境,规范招生行为。

(四十七)积极应对全省普通高考改革。从2011年起我省实行与高中新课程相衔接的高考改革,考试科目仍然为3+文综/理综。从2013年起,实行本科高校与高职(专科)分类考试,本科高考科目不变,高职(专科)类的考试科目为3+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单报或者兼报。要认真指导学校和考生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变化,确保平稳过渡。按上级要求完成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中心平台及保密室网上巡查系统的建设。

十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四十八)全面推进教育依法行政。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严格落实问责制,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部门监督。通过多种形式,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完善教育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重大决策行为,建立健全教育决策的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评估、跟踪反馈和问责制度等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探索完善教育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重要工作调度督查机制和教育秩序巡查制度,并建立督查和巡查结果数据台帐。

(四十九)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照章管理,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维护学生权益。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五十)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保障教育督导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加强专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督学选拔聘任、资格认定和培训等制度。全面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督导评估,坚持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监测和评价相结合。强化“督政”职能,市政府教育督导团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继续开展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估,以及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评估。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告制度、表彰奖励制度、问题处理与反馈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把督导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十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五十一)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

(五十二)加强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健全和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培养和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抓好中职学校、中小学书记校长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小学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6

一、**、**基本情况**市位于**省沿海中部,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550.46万人。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市。**是中国最主要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服装机械产值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35%、世界产值的7%左右,曲折缝机和裁剪机已占有世界市场约70%的份额。**家电工业发达,是国内最大的制冷配件生产基地之一,所产制冷配件国内市场占有率逾40%,为国内外众多著名空调、冰箱生产企业配套;冷柜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前列,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空调器出口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厨房系列和卫浴系列,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比重,压力锅、不粘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省中北部杭州、宁波之间,下辖**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万,其中市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64万。**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88.4亿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以民营为主,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5%左右,第二产业尤为发达,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60%左右。**专业市场遍布全市,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57家,2003年成交额798亿元,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有42家,超10亿元的有13家。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达246亿元,是我国最大的轻纺产品专业市场、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如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汉哲学家王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谢安,唐代诗人贺知章,南宋诗人陆游,元朝画家王冕、诗人杨维桢,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书画家徐渭,清朝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史学家章学诚等,以及近现代的辛亥革命“三烈士”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开国总理和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等。

二、**、**民办教育发展情况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强烈的民营意识,孕育了**、**快速发展的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走在**省乃至全国前列。**市到2003年底,共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923个,其中幼儿园1729所,小学17所、初中23所、普通高中34所、职业中学34所、专修学院3所、成人培训学校83所;民办学校在校生20.5万人,教职工总数1.5万人,校园占地面积5840亩,学校资产总值达36.3亿元,民间办学总投资达14.2亿元。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文化助学、技能培训、艺术体育训练兼容并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齐头并进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民办教育体系,涌现了一批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质量较高、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民办学校。**市民办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办学形式多样,有派或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参与,有企业和个人投资或集资办学,有政府部门与企业或个人联合办学。民办教育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有学历教育民办学校31所(不含幼儿园和培训班),占地面积4000余亩,在校生40000多人,教职工2500名,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学校有11所,优秀民办学校占**全省总数的16%。**诸暨市民办教育发展最快,经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共有11所,其中幼儿园3所、普通中小学5所、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15170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9.1%。1995年,海亮外国语学校顺利建成,1996年,天马实验学校和荣怀中学相继落成。这3所高起点、高规格的民办学校的兴起,成了诸暨民办教育发展里程碑上的亮点。

三、**、**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民办学校起步早、起点高、投入大、质量好,呈现出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投入主体多元化。**、**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呈现多元化特点,有的是企业投资、有的是社会团体投资、有的是自然人投资,有的兼而有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混合所有制投资。**市椒江区的书生中学就是由椒江32个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筹集股份资金1200万元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教育股份制的民办学校。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任法人代表、校长,区教育局副局长陶仙法兼任常务副校长。如今书生中学已发展成为资产规模逾亿元的书生教育集团,办有书生中学、书生小学和书生幼儿园、通巨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教育机构。**市(东港)双语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混合所有制学校的民办学校,在2.5亿元的总投资中,当地民营企业的投资占80%,椒江区政府作为投资一方占20%的股份。此外,区政府每年根据招生数额的实际情况,向这所学校下拨150万元以内的学生公用经费,连续补助6年。**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由该市天马房地产开发公司独家出资1.6亿创办,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既相对独立又集中管理的完全学校。学校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有90个教学班。**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则由**新昌合成化工厂、民盟**市委和**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我们参观的学校中,只有**市路桥区蓬街镇私立中学是个人投资办学。

(二)政策扶持具体化。从1991年颁布的《**地区社会力量办学若干暂行办法》,到后来制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意见》,**市对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也因此促成了**民办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体制、经费投入机制上都出现鲜明的多元多样的特征来。

民办教育在土地征用和建设配套等各项税费减免上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在收费上,根据生均培养成本自行确定学费和住宿费标准。在本市缴纳所得税的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用于办学的,由同级财政全额予以补助。教师在公民办学校间可相互流动。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计划外招生,要在保证其同类民办学校完成当年招生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对办学成绩显著,被评为部级、省级和市级优秀(示范、重点)学校的教育机构,每年度分别按应使用教师数的2/3、1/2和1/3给予相当于公办教师平均基本工资数额的奖励。

对自建校舍举办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在学校规范招生、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鼓励支持,在校生超过1000人的,每年奖励5万元;在校生超过1500人的,每年奖励10万元;在校生超过2000人的,每年奖励15万元。对自建校舍举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机构,按每一个毕业生奖励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自建校舍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600人,且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当地政府按公办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不少于20%给予补助。**市诸暨市还出台优惠政策,对民办学校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且单独编班,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高中阶段按市教育局统一规划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的前提下,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人员经费。

(三)教师流动规范化。**、**两市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上的做法基本相同,教师招聘和流动都统一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之下,人事关系放在教育局或人才交流中心。本市公办学校教师应聘到民办学校任教,保留公办教师身份不变;离开民办学校愿意回到公办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妥善安排。聘用外地优秀教师,经学校所在地主管部门批准,并且服务期在3年以上,男40周岁以下、女35周岁以下,可由学校主管部门重新建档,在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派出公办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以此来加强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教师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当地政府规定,不管是民办学校教师,还是在公办学校教师,2000年前参加工作的,养老保险都视为已交,以后继续交纳养老保险可由现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退休手续。两市都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进行,招聘新就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也要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聘期不得低于3年。由于这些措施的保障,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非常稳定,教师流动非常有序,从而保证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内部管理科学化。**、**民办学校的管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创造出的新的办学模式——教育股份制,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指:以入股集资取得社会资本的使用权,以持股份额分配股息(不可分红,积累用于办学再投入)和承担有限风险,以招聘校长实行科学管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制度。这一模式采用股份制方式融资,分离了资产所有权和学校管理权。影响最大的是**市椒江区“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该教育实体是由**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14个法人共同发起创办,除了14个法人股外,另外以3万元一股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到1998年10月共筹集资金4500万元,创办了书生中学。以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教育股份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法人的运作结构和公司制管理方法。其模式中管理系统由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构成,操作系统则由公司和学校双法人构成。股份公司为资本运行机构,负责筹集、使用和经营资金,致力于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按比例向股东支付股息;学校为教育运行机构,负责资本管理,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股份制中,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公司和学校各司其职,投资方、股份公司、学校职权分明,从而确保教育效益与资本效益双丰收。在学校内部管理上,各学校也都按照现代教育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惩制,重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使管理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规范。

四、**、**民办教育对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建市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民办教育发展很快,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都有很大提升,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市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对照****、**两地的民办教育发展,我们明显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注入不足、办学规模偏小、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民办教育的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对民办教育规定了9条扶持与奖励政策;2000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的意见》中也规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建市以来,各县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政策措施。对这些已有政策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到位;有些条款笼统、不具体,或者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要进一步具体化,给民办学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对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贷款、基建规费、教师流动、专项奖励基金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真正打通公办教师向民办学校流通的渠道。三要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教师在公办学校期间的养老保险要由原来渠道补交到位,或参照**的做法视为已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敦促和支持民办学校按规定办理教职工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按事业单位性质给民办学校教师办理养老保险,从而彻底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提倡和鼓励大型企业、名牌学校创办民办学校。大型企业资金充足,影响力大,具有投资办学的优势,其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可由同级财政予以返还。名校带民校、名校创民校是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民办机制活力的有效手段。省、市重点中学、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性幼儿园,结对带一所民办学校,定期派人到民办学校协助管理,派教师去授课,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名校利用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办民校更是一条发展壮大宿迁教育事业的捷径。: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7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550.46万人。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市。*是中国最主要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服装机械产值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35%、世界产值的7%左右,曲折缝机和裁剪机已占有世界市场约70%的份额。*家电工业发达,是国内最大的制冷配件生产基地之一,所产制冷配件国内市场占有率逾40%,为国内外众多著名空调、冰箱生产企业配套;冷柜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前列,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空调器出口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厨房系列和卫浴系列,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比重,压力锅、不粘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

*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之间,下辖*县、*市、*市、*市、*县和*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万,其中市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64万。*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88.4亿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以民营为主,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5%左右,第二产业尤为发达,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60%左右。*专业市场遍布全市,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57家,20*年成交额798亿元,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有42家,超10亿元的有13家。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达246亿元,是我国最大的轻纺产品专业市场、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如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汉哲学家王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谢安,唐代诗人贺知章,南宋诗人陆游,元朝画家王冕、诗人杨维桢,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书画家徐渭,清朝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史学家章学诚等,以及近现代的辛亥革命“三烈士”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开国总理和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等。

二、*、*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强烈的民营意识,孕育了*、*快速发展的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市到20*年底,共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923个,其中幼儿园1729所,小学17所、初中23所、普通高中34所、职业中学34所、专修学院3所、成人培训学校83所;民办学校在校生20.5万人,教职工总数1.5万人,校园占地面积5840亩,学校资产总值达36.3亿元,民间办学总投资达14.2亿元。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文化助学、技能培训、艺术体育训练兼容并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齐头并进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民办教育体系,涌现了一批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质量较高、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民办学校。

*市民办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办学形式多样,有派或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参与,有企业和个人投资或集资办学,有政府部门与企业或个人联合办学。民办教育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有学历教育民办学校31所(不含幼儿园和培训班),占地面积4000余亩,在校生40000多人,教职工2500名,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学校有11所,优秀民办学校占浙江全省总数的16%。*市民办教育发展最快,经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共有11所,其中幼儿园3所、普通中小学5所、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15170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9.1%。1995年,海亮外国语学校顺利建成,*年,天马实验学校和荣怀中学相继落成。这3所高起点、高规格的民办学校的兴起,成了*民办教育发展里程碑上的亮点。

三、*、*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

*、*民办学校起步早、起点高、投入大、质量好,呈现出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投入主体多元化。*、*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呈现多元化特点,有的是企业投资、有的是社会团体投资、有的是自然人投资,有的兼而有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混合所有制投资。*市椒江区的书生中学就是由椒江32个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筹集股份资金1200万元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教育股份制的民办学校。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任法人代表、校长,区教育局副局长陶仙法兼任常务副校长。如今书生中学已发展成为资产规模逾亿元的书生教育集团,办有书生中学、书生小学和书生幼儿园、通巨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教育机构。

*市(东港)双语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混合所有制学校的民办学校,在2.5亿元的总投资中,当地民营企业的投资占80%,椒江区政府作为投资一方占20%的股份。此外,区政府每年根据招生数额的实际情况,向这所学校下拨150万元以内的学生公用经费,连续补助6年。

*市天马实验学校由该市天马房地产开发公司独家出资1.6亿创办,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既相对独立又集中管理的完全学校。学校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有90个教学班。*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则由*合成化工厂、民盟*市委和*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

我们参观的学校中,只有*市路桥区蓬街镇私立中学是个人投资办学。

(二)政策扶持具体化。从1991年颁布的《*地区社会力量办学若干暂行办法》,到后来制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意见》,*市对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也因此促成了*民办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体制、经费投入机制上都出现鲜明的多元多样的特征来。

民办教育在土地征用和建设配套等各项税费减免上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在收费上,根据生均培养成本自行确定学费和住宿费标准。在本市缴纳所得税的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用于办学的,由同级财政全额予以补助。教师在公民办学校间可相互流动。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计划外招生,要在保证其同类民办学校完成当年招生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对办学成绩显著,被评为部级、省级和市级优秀(示范、重点)学校的教育机构,每年度分别按应使用教师数的2/3、1/2和1/3给予相当于公办教师平均基本工资数额的奖励。

对自建校舍举办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在学校规范招生、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鼓励支持,在校生超过1000人的,每年奖励5万元;在校生超过1500人的,每年奖励10万元;在校生超过*人的,每年奖励15万元。

对自建校舍举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机构,按每一个毕业生奖励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自建校舍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600人,且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当地政府按公办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不少于20%给予补助。

*市*市还出台优惠政策,对民办学校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且单独编班,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高中阶段按市教育局统一规划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的前提下,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人员经费。

(三)教师流动规范化。*、*两市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上的做法基本相同,教师招聘和流动都统一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之下,人事关系放在教育局或人才交流中心。本市公办学校教师应聘到民办学校任教,保留公办教师身份不变;离开民办学校愿意回到公办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妥善安排。聘用外地优秀教师,经学校所在地主管部门批准,并且服务期在3年以上,男40周岁以下、女35周岁以下,可由学校主管部门重新建档,在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派出公办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以此来加强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教师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当地政府规定,不管是民办学校教师,还是在公办学校教师,*年前参加工作的,养老保险都视为已交,以后继续交纳养老保险可由现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退休手续。两市都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进行,招聘新就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也要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聘期不得低于3年。由于这些措施的保障,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非常稳定,教师流动非常有序,从而保证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内部管理科学化。*、*民办学校的管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创造出的新的办学模式——教育股份制,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指:以入股集资取得社会资本的使用权,以持股份额分配股息(不可分红,积累用于办学再投入)和承担有限风险,以招聘校长实行科学管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制度。这一模式采用股份制方式融资,分离了资产所有权和学校管理权。影响最大的是*市椒江区“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该教育实体是由*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14个法人共同发起创办,除了14个法人股外,另外以3万元一股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到1998年10月共筹集资金4500万元,创办了书生中学。以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教育股份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法人的运作结构和公司制管理方法。其模式中管理系统由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构成,操作系统则由公司和学校双法人构成。股份公司为资本运行机构,负责筹集、使用和经营资金,致力于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按比例向股东支付股息;学校为教育运行机构,负责资本管理,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股份制中,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公司和学校各司其职,投资方、股份公司、学校职权分明,从而确保教育效益与资本效益双丰收。在学校内部管理上,各学校也都按照现代教育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惩制,重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使管理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规范。

四、*、*民办教育对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

建市以来,特别是*年以来,我市民办教育发展很快,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都有很大提升,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市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对照浙江*、*两地的民办教育发展,我们明显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注入不足、办学规模偏小、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民办教育的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对民办教育规定了9条扶持与奖励政策;*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的意见》中也规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建市以来,各县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政策措施。对这些已有政策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到位;有些条款笼统、不具体,或者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要进一步具体化,给民办学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对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贷款、基建规费、教师流动、专项奖励基金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真正打通公办教师向民办学校流通的渠道。三要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教师在公办学校期间的养老保险要由原来渠道补交到位,或参照浙江的做法视为已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敦促和支持民办学校按规定办理教职工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按事业单位性质给民办学校教师办理养老保险,从而彻底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提倡和鼓励大型企业、名牌学校创办民办学校。大型企业资金充足,影响力大,具有投资办学的优势,其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可由同级财政予以返还。名校带民校、名校创民校是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民办机制活力的有效手段。省、市重点中学、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性幼儿园,结对带一所民办学校,定期派人到民办学校协助管理,派教师去授课,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名校利用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办民校更是一条发展壮大宿迁教育事业的捷径。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8

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办http://公室工作如何创新管理方法,切实转变观念,更好地发挥协调等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服务质量是当前各校二级学院办公室面临的新课题。

一、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特点

1、综合性

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直接加重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二级学院办公室不仅要做好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要承担学院的后勤服务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学校办公室下达的一切工作,如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教育等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校友联络、退休工作、行政管理等工作,二级学院办公室都要相应地承担。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是学院各项工作的枢纽部,从所处地位看,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服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做好服务工作;从其工作性能来看,必须担负沟通情况、组织会议、信息反馈、接待来访、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务工作管理等业务,必须信息灵通、承上启下。

2、协调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资源与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领导的决策和协调活动更加频繁,因此,学校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各二级学院的支持。而二级学院又需办公室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政务服务。同时,办公室还要协调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恪守职分,与领导得体相处,尊重服从领导的意向,忠实积极地贯彻领导意图,以出色的服务协助学院领导指挥全院各项工作。另外,学院办公室与各系(所)、各部门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服从的关系。www.133229.com这就决定了办公室的协调是一种非权力性的“软”协调,是一种说服式、商量式的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办公室既接触领导和教师,又和同学打交道,接触人员多,层次不一,同时又有不同专业,为使教学工作有序,办公室的协调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学院办公室必须协调各类矛盾的解决,保障信息传递畅通无阻,协助调解各方面关系。

3、延伸性

长期以来,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处在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中,透明度不高,既难以保证管理的科学化和服务自主化,又很难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管理失误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作效能。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二级学院办公室服务的对象、内容和要求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办公室要区分不同需要、不同情况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才能把服务做得更好。同时,二级学院办公室统筹承担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人事、总务、财务、党务、行政、对外联络等各项工作,是对内对外的窗口。工作时间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外,学生开展活动,发生突发事件,也必须随叫随到。可以说,办公室人员既是管理者,还要参与育人,这就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的细致性、效率性、工作内容的延伸性。

二、二级学院办公室行政服务创新对策

1、提高复原力

复原力概念是在“对抗染性,易染性,应对和抗压力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有学者把复原力定义为个体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的一种能力或个体在压力情况下通过调适和应对来恢复一个良好结果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应对与适应的动态、交互过程。

首先,提高复原力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这是办公室工作的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就是人们的利益之所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源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讲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就是思想觉悟落后、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道德品质低下等。其次,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提高复原力基础,是推动办公室工作和谐的重要手段。师生虽置身于学校,但是来自家庭的希望、支持、爱是其他机构或团体无法取代的。因此,师生首先要与家人建立好亲密的支持关系。其次,要特别注意与学校、同事建立起良好关系,毕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这个群体中。因此,学院办公室要更多的发挥协调作用,提供各种平台,帮助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互理解,建立起和谐人际关系。

2、增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关键因素,只有在“人”上做文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激活其他因素,达到高水准的管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师生服务,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办公室管理要以人为本。二级学院管理办公室应该明确树立

转贴于http://

“以人为本”的服务式管理理念,加强办公室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教师与学生作为服务的出发点,摒弃传统的单纯的“管理”行政,通过服务提高教学绩效。加强和改进二级学院的服务方式,http://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规律,就是要在真心诚意为师生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学院师生的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腔热情地做好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需要,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生活的热情,化解消极对抗的情绪,使其主动地接受管理,真心实意地支持办公室工作,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相处的教学系统。因此,作为二级学院办公室人员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教学信息,以便随时应对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突发性问题;要及时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特点,及时反馈给学院及家长;在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方面要锐意创新,积极探索,努力加强学风、教风建设;要制定一系列工作制度,保证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文化建设职能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岗位设置业绩绩效工资

2014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关于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28号,以下简称《意见》),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权力下放到高校,各高校“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浙江省不再统一组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不再颁发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转变。该《意见》和之前(2009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全面实施,成为浙江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两大重要举措,既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又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落实了高校办学和用人的自,更能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从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一、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任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实现了由资格向职务和岗位的转变,打破了原有职称的终生制;实现了“评”和“聘”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岗位,淡化身份;改变了原来上级职能部门“评”(给资格)、用人单位“聘”(给待遇)的“两张皮”现象。今后,浙江省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能上能下,鼓励拔尖”将是一种新常态。

第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工作,是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为前提开展的,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岗位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当年自主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数量。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又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既要肯定现有教职工的贡献,又要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既要顾及“老人”利益,又要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高校岗位设置需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框架内,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设置;学校岗位设置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以特色建设、高水平学科和专业建设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每年需留出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供业绩好、水平高、贡献大的教师竞聘。对于办学规模较大、教师数量多且专业技术职务层次高的学校,存在“僧多粥少”现象,势必会有部分教师降级聘任。如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的岗位聘任中,有6名教授降级聘为副教授,28位副教授降级聘为讲师,还有80多人岗位等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有12人因业绩突出而成功竞聘在高层级岗位。但只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广大教师是能够接受“优胜劣汰”的现实的。

第二,要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评聘标准一要具有导向性――要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等效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和育人业绩;要鼓励创新突破,鼓励拔尖;要强化地方服务成果,强化技术应用。二要具有科学性――要考虑学科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成果和贡献,进行分类评价(一般可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兼顾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要重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要鼓励高端成果,允许破格评聘。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岗位聘任管理机制。岗位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出现原体制下评上职称一劳永逸的弊端。目前,高校岗位聘任制大多采用聘期合同制管理,聘期以三年或四年为主;管理模式不外乎三种,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兼有,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对于师资队伍完整、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几乎满员的高校,目标管理更适合。聘任合同中明确聘期目标,到期未完成目标,则降级聘任;到期完成目标,但业绩相对较差,也有可能因为岗位数量限制而降级。

对于师资尚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有较多空缺的高校,采用过程管理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更适合。教师按聘期内的业绩,享受相应的酬金待遇;或既确定聘期目标(到期未完成目标,则降级聘任),又按聘期内的业绩享受相应酬金待遇。

由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每年进行,评聘周期与岗位聘任周期不同步,新上岗的教师聘任期可至本轮岗位聘任聘期结束;也可采用试聘形式,试聘半年或更长,到期考核合格,再签订聘任合同。

无论那种情形,对那些历史贡献特别大、成果特别突出的教授,岗位聘任聘期可适当延长,甚至可聘为终生(高等级)教授,或岗位等级只升不降。

二、以岗定薪,优绩优酬,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和岗位聘任制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职称终生制”和教师工资只升不降的弊病,为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绩效工资分配能真正体现“以岗定薪,优绩优酬”。

浙江省高校现行绩效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其中,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根据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级)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岗位绩效,大多数高校以岗位津贴形式发放,额度根据教师岗位目标完成情况或取得的业绩成果确定。

各高校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师资队伍规模、水平参差不齐,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自然也不能统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都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发放。这种办法基于目标管理,适用于教师队伍稳定、数量充足、水平和素质较高的学校;教师能按照岗位目标,自觉地完成岗位要求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业绩。第二,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发放,岗位津贴完全按照岗位业绩发放。这种办法基于过程管理,适用于办学定位是教学为主,教师队伍数量不充足、不稳定的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按照教学工作量、育人业绩、科研和社会服务业绩进行发放。第三,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和岗位基本业绩完成情况发放,超额完成的业绩以岗位津贴形式发放。这种办法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适用于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但教师总量尚缺的学校;教师岗位基本业绩通常以教学工作量指标作为主要要求,再加上适量的育人业绩、科研业绩或社会服务业绩。后两种办法中,岗位津贴是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取决于学校其它关联政策和政策导向。如教学工作量津贴(俗称“课时费”),如果课堂教学质量有专门的评价体系和津贴分配制度,那么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津贴可以是一个标准;或者学校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那么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津贴可以按教师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分若干不同档次的津贴标准。

无论采用何种分配办法,教学、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别业绩的等效评价会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合理设计等效评价体系。如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重点建设高校,其发展目标是高水平大学,就应加大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在各类业绩中的权重;又如大多数独立学院,其发展目标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就应加大应用技术类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在各类业绩中的权重。总之,只有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才能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基于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和岗位聘任的教师流动机制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端人才的数量。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教师中培养。但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已有教师职称和待遇只升不降,引进高层次人才将会增加学校办学成本,所以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已有教师中发展潜力大的年轻教师,由于职称评审权不在学校,职称晋升竞争激烈、论资排辈现象较普遍,其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甚至调离。建立在岗位设置与聘任机制上的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彻底解决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瓶颈,将有力推进急需人才的引进和高水平教师的培养。

第一,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每年要预留一定数量高等级教师岗位,用于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可以来自其他高校,也可以来自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可以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也可以是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和应届博士(后);引进可以是全职引进,也可以兼职引进。引进人才的聘任期可以不同于现有教师,要因人而异设定聘期和聘期目标。总之,只要学校急需的,就要不拘一格引人才。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引进人才的经验高校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二,对于发展潜力大的教师,学校要大力扶持。学校可通过多方考评和筛选,确定培养对象;学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特殊政策;学校可以采用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聘期目标,聘期可延长,甚至延长到十年。这样,他们可以安心工作、潜心研究、不断积累,最终从量变到质变,实现突破。

第三,要建立教师岗位流动机制,发挥教师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岗位设置与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的实施,势必会有教师降级,也会有教师离开教师岗位,流动到其他岗位。高校教职工队伍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上高于其他岗位人员,教师流动到其他岗位实际上加强了其他岗位的力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为广大师生的服务质量,因此,必须保障流动教师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可根据自身特长、技能和喜好,有选择地应聘其他岗位,参加竞聘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且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任;学校要合理设定教师原有技术职务岗位等级与其他岗位等级的对应关系和教师任职年限的等同关系。如原任讲师职务的教师,可以竞聘管理七级职员,且在管理岗位任职后,原讲师任职年限等同于七级职员任职年限,即在以后高等级管理岗位竞聘时,讲师任职年限累加到管理七级任职年限中;若聘任其它专业技术岗位,可以保留原岗位等级,原讲师任职年限也计入新岗位任职年限。

四、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

浙江省先后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管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三大改革政策,极大地扩大了高校办学自,增强了高校办学活力,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解决。

第一,绩效工资限额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矛盾问题。浙江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起到了平衡不同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的作用。但高校有别于其他事业单位,是高层次人才集聚地,而且高校水平越高,高层次人才越多,绩效工资水平也应该越高。绩效工资人均额度的限制,势必会影响高校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也影响学校对高端人才培养。建议上级部门制定标准界定高层次人才,其工资收入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范畴,或按照学校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提高该校绩效工资人均水平。

第二,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的限制与师资队伍稳定的矛盾问题。对于高水平高校,高级人才济济,贡献大的年长教授多,业绩优的年轻教师也不断涌现,但高等级岗位有限,学校很难取舍,岗位不能升级的或岗位降级的教授工作动力多少会受到影响,对师资队伍稳定和水平提升不利。建议上级部门组织评定终身教授,评定为终身教授的,其岗位不纳入学校岗位总量。

第三,管理岗位结构问题。2009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中指出:“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与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有明确结构比例相比,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很含糊,在岗位聘任实施过程中,其他岗位教职工对此反响较大。建议上级部门明确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六级及以上管理职员结构比例可以在专业技术七级及以上岗位结构比例基础上并适当降低,既体现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发管理职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独立学院管理岗位职级问题。浙江省教职工队伍主要有母体派出的教职工和非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人才派遣或人事员工)组成。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的实施,解决了教师技术职务上升通道,尤其对非事业单位编制的教师,起到了稳定和激励作用。但高校管理队伍同样不可或缺,也需要重视;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内部不同类别人员之间的各类待遇平衡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可至今尚无政策依据来解决管理岗位的职级问题,甚至连独立学院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都没有明确。建议上级部门明确独立学院管理岗位最高等级、管理岗位总量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结构比例,或者明确放权,由独立学院自行设置。

第五,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覆盖了高校内大多数类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仍沿用原来模式,没有自主评聘权。而科研成果产业化、校企合作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等已成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水平同样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之一,对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尤为重要;独立学院正在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教师应用技术能力和“双师型”师资有很高的要求。建议上级部门放权,由高校自主评聘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

总而言之,浙江省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打破了沿袭多年的高校职称评审体系,必将成为提升浙江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浙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将发挥长期有效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篇10

一、学校性质与经费收支

1.学校性质

2005年5月,园区工委、管委会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学校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行政上隶属园区管委会管理,业务上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班子由工委管理,党组织由教育党委管理。

“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首先明确学校是园区管委会所属的公办学校,是事业单位,确保了政府投入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公益性,也从根本上防止了“企业管理”误导为“民办学校”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园区管委会成立了以管委会主任、分管教育副主任为理事长、副理事长,园区教育局、财政局、组织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公司和学校校长为理事的理事会,研究、决策、解决学校发展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使学校没有后顾之忧,校长能集中精力抓内涵建设,抓质量提高。

2.经费收支

“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经费改革是关键一环。园区管委会认为,作为实施企业管理的学校,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机制创新,深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因此,从2006年起,就明确了相关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

办法规定,学校校园工程建设等基础性投入由园区财政全额拨付,并指定管理公司负责建设,学校参与规划设计和质量验收;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的设备投入,经园区财政局和教育局审批后,由财政投入,设备经费不低于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标准;上级明文规定由财政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如国家助学金、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的地方财政配套费用、免费入学后的学费等)也由财政承担;学校按公办学校收费标准收费,收入在遵循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前提下,除统筹10%用于园区教育发展支出外,其余90%用于学校公用经费、业务专项、日常工程和资产购置等支出。

2010年,针对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新问题,园区管委会又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规定了经营性收入(如职业培训等)的20%作为“园区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其余80%作为培训专项由学校自主管理;适当增加经费使用的灵活性,每年预算按大类申报,简化预算审批和调整手续,当年经费结余可转入下一年度预算;人员经费按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进行测算后实行包干使用,保证学校能根据职业教育特色,按专业建设需要,聘请行业、企业、院校的专家作为编外教师任教,支出标准由学校按具体情况执行,进一步破解了一系列难题。

这样的经费投入和使用办法,一方面能确保教师收入,确保学校基本开支,也拓宽了教师超工作量津贴和奖金的发放渠道,更可以在缺编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经费自主聘请长期非编教师和短期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财政下拨和自主管理经费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学校多招收学生,多开展职业培训,多取得企业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与经济的能力。

二、人员招聘与教师管理

1.人员招聘

建校伊始,园区管委会就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学校领导班子,在订立学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赋予校长更多的管理自。具有丰富职业教育经验和管理水平的校长和副校长到校后,使学校从一开始就在熟悉和掌握职业教育的较高平台上运行,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势还集中体现在教师招聘与管理的企业化模式上。教师招聘虽列入园区组织人事局的人员编制计划,但学校和企业一样享有完全的自,可以制订计划和自主招聘来自于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招聘来自于全国范围内的有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招聘应届和历届的师范和非师范大学毕业生,一切以需要和能力为重,一切以发展和实绩为先。

办好一所学校,靠的是一流教师和管理干部。这样一种企业化的招聘自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和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也彻底破解了职业学校普遍遇到的优秀专业教师的短缺难题和引进瓶颈。体制机制灵活了,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发展、改革、创新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2.教师管理

园区组织人事局还根据实际情况,一开始就创新了学校人员、薪资、档案管理办法,在档案中保留教师的事业单位性质和薪资体系,并随国家政策的变化而调整薪资档案。一旦某教师离开学校,将以事业单位的人员性质和档案关系与其他地区和学校接轨。但在学校内部,教师与园区企业人员一样,实行能进能出、能高能低、能上能下的企业化人员管理。同时,也和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学校一样,享受园区管委会制订的省市名教师、名校长、模范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一次性奖励政策和月特殊岗位津贴。

创新的教师管理制度既解决了教师心理上的后顾之忧,又使教师在企业管理的氛围下,抛弃铁饭碗的定势思维,以能力和绩效说话,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六年来,只有一名教师因个人原因跳槽。

三、薪资发放与评价考核

1.薪资发放

园区管委会一开始就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学校招聘引进人员实行企业的薪酬体系,全部参加园区企业人员的a类公积金综合保障计划,退休待遇按园区公积金制度规定,与社会保障接轨。学校薪酬标准中,个人实得部分参照园区公办高中段教师标准,并提高10%作为鼓励和补偿的有效措施。校长可在学校薪酬总额中提留1%作为校长奖励基金,奖励优秀教职工。

在这种企业管理的薪酬模式下,学校实行企业化的年薪制,平时属于预发薪资,年终考核后一并结算。园区组织人事局和教育局只根据每年年终对学校综合发展评估的考核结果,定出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和职工五个等级的平均年薪。和企业类似,管理干部年薪明显高于教师,教师年薪明显高于职工。学校再根据自己制定的薪资考核方案进行严格考核与分档发放,考核结果公开,而薪资结果只对本人公布,相互不予打听。

教师的个人公积金和退休金将随薪资高低和工作年限而累积,丰厚的公积金使年轻教师买房不再困难,就医多了基数,既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又激励了学校教师通过安心园区和优质工作取得高收入,累计公积金。

2.评价考核

在招聘优秀教师的同时,学校系统的岗位培训始终伴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始业教育、进修培训、企业实践、海外研修等既有学校特点,也与企业接轨。

为进一步探索“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学校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和企业的不同特点和优势,从2010年起,首创和实施了《绩效积分考核与薪资方案》,从学历、学位、教龄、职称、管理岗位、兼职岗位、职业资格、荣誉称号、课时、考勤、教科研、竞赛、指导竞赛、对口单招、校长奖励等方面设置基础分值和考核分值,将所有的岗位和绩效以积分形式和相应的收入体现。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发展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有能力的上,让有成绩的高,也出现了诸多教师高于管理干部、低职称高于高职称的好现象,真正发挥了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薪资激励作用。

为了大力推进和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一步深化学校“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2009年起,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高聘和低聘试行办法》,对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院校系列助理讲师和讲师职务且聘任已满两年、但尚未取得中等专业学校系列讲师和高级讲师职务的教师,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有资格申请高聘讲师和高级讲师职务。取得高聘资格者,由学校发文公布并颁发聘书,聘期为两年,聘期内接受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考核,考核合格享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薪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待遇。两年中,已经有3名教师从讲师高聘高级讲师;1名教师从助理讲师高聘讲师。同时,对两年内未能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年度考核连续三年为e等、无正当理由不接受或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严重违反师德行为、因渎职引发较大教育教学责任事故等情形之一者,学校将聘任其低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针对上级“双师型”教师认定中的中级职称硬性规定和学校年轻教师居多的实际情况,从2009年起,学校又制定并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和优秀“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适当放宽对教师职称的要求,转而增加在课堂教学、教科研、竞赛、职业资格等方面的实绩考核,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和评定。取得学校“双师型”教师及优秀“双师型”教师称号者,在任期内享受绩效加分、优先选派外出学习考察、优先晋级和各项评优等待遇。两年中,已经有12名教师高聘为“双师型”教师,5名教师高聘为优秀“双师型”教师。

“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吸引了来自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盟学校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良好的引入和培养、认定机制。在这种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和创业、干事、发展的氛围下,教师倾心工作,才华和成绩得以承认和发挥,教育教学业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赞誉,营造出了和谐之校、温馨之家、幸福之园。

四、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

1.机构设置

学校借鉴企业经验,先后成立了行政事务部、市场开发部、职业培训部、学生工作部、教学工作部、品质管理部、校园保障部、创新创业部等八个中层管理部门和五个教学中心(每个部门只有一位主任),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教师,解聘了多名表现一般的干部职务,部门办事员全部由教师兼任。这样一个具有教育和企业双重优势和特色的机构,管理着83个班级和3200多名学历教育学生,7个校内合作企业和600多名企业员工,以及年均3000多名职业培训人员,堪称精简精练、高效高质。校园保障部所属后勤工作不招收一名正式职工,完全走服务外包的社会化途径和学生自我服务的补充渠道。

作为与企业关系紧密的职业学校,需要学习和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找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点。“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摆脱了传统管理的束缚,符合职业学校培养职业人的办学要求,同时也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认同和心理距离,激发出广泛、灵活、深度的校企合作。一批企业落户学校建立教学工厂,参与教育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创设“企业环境中的学校”和“学校环境中的企业”,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精神,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设了最佳的企业化氛围。

2.制度建设

学校借鉴企业5S管理经验,实行全方位的6S现场管理,突出了安全和细节管理,师生职业素养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学校也借鉴企业品质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目标管理的制度、规范与措施,使得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断优化完善,向着精细化的目标迈进。

可见,办好一所学校,体制机制最重要。学校的实践证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行为,使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有了原动力。事业单位的性质发挥出了公办学校的优势,克服了民办学校的弊端,而企业管理的机制又克服了公办学校的弊端,发挥出了民办学校的优势。因此,体制机制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五、存在问题

学校“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部门、前无经验、边做边改的实践尝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矛盾和困惑,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是经费的预算、审批、变更和使用手续还很“事业”,“企业”的自下放不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工作的进程;二是带有一些“企业”运作因素和特点的职业培训的收支很“事业”,没有社会培训“企业”的那种灵活优势,与审批审计中的某些规定存在一定矛盾;三是招聘教师往往受到园区“事业”政策中年龄方面的限制,年龄偏大的教师又对园区的“企业”公积金制度心存疑虑,使得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招聘存在一定困难;四是半“事业”半“企业”的《学校绩效积分考核与薪资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末位淘汰等辞退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难度;五是学校用“企业”理念认定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高聘和“双师型”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除薪资以外的政策待遇与上级“事业”的认定难以接轨;六是兼顾“事业”和“企业”管理方法等涉及人的制度总有一定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