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3:43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1

Xx县:成立了以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的Xx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设备配置齐全,有文物普查专用车一辆。

为宣传文物普查,Xx县在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大力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的同时,制作了文物普查流动宣传展板到县城主要街道、广场进行巡展。特别是充分利用县艺术团下乡演出群众多的特点,在演出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已完成5个乡镇的普查工作,剩余14个乡镇;复查文物点14处,新发现文物点7处。

Xx县:制定了方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普查网络,普查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县、乡、村三级联动,保障工作的一条龙作业,同时,一星期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及时做好信息沟通。至六月底,复查文物点3处,新发现文物点3处。

Xx县: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Xx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普查工作进度汇报,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建全县、乡、村三级普查网络,县普查队的文物专业人员分包到乡,专门指导和培训乡镇普查员,使普查工作得以在全县同时开展。

工作中注重广泛宣传,利用电视流动字幕、文物普查宣传版面、文物普查宣传册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并在普查中向群众直接讲解文物普查知识,形成了广大群众支持、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曾有23人通过电话向普查办提供文物信息,5人向普查办递交书面材料。

在工作实践中,普查队员们注意积累经验,探索文物普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文物普查成效显著。已完成5个乡镇的普查任务,下余17个乡镇。现在已完成76处文物点的复查工作,新发现文物86处,完成普查信息录入39处。

县财政每年列入普查经费预算3万元。

Xx县:以县文管办为主,组建了15人以上的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伍,完成了县、乡、村三级文物普查网的组建及文物普查中前期培训工作。文物普查办公室设在县文庙大殿,办公设备配置齐全。已完成1个乡镇的普查工作,下余15个乡镇。已复查文物点91处,新发现文物点95处。

Xx县:召开了全县文物普查动员会,成立了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制定了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由副局长仝太峰亲自带队,以文管所13名同志为主,博物馆、各乡镇文化中心主任、县业余文物保护员等59人普查队伍,聘请文物专家为技术指导,参与文物普查工作。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2

新年伊始,××市文物局的领导就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市文物普查专项工作会议,对2009年的普查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针对各县区2008年的工作,市局领导对偃师市等前一年工作先进的县市进行了表扬,对进度缓慢县区进行了督导要求,要求各县区在2009年中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普查精神,认真、按时完成各自的普查任务,为全市普查工作的全面胜利打好基础。会议掀起了全市新一轮的普查高潮,各县区的工作再一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第二文物普查小组继续采取逐县督促指导的方法,对负责的5县2区的工作进行指导。第一站来到了伊川县,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明南京御史王良辰的家族墓地,墓地共有7座墓葬,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后,又分别对宜阳县、偃师市、洛宁县、嵩县、涧西区、高新区的普查工作进行督导调查,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文物点。如宜阳县的丰李公社旧址、福胜寺,洛宁县的马陵道、结义庙,偃师市的麦秸坪蓄水池、邙山陵墓群的古墓调查,嵩县的车村合作社旧址、供销社旧址,涧西区的工业街坊,高新区的孙盛家族墓地等,都是普查中的重要新发现。

5月11—17日,××省文物局资源处王瑞琴副处长一行亲临××各县区普查一线指导工作,我们二组成员全程陪同检查了5县的普查工作。通过检查,我们看到了自己在资料简介等项目填写中的长处,也认识了在绘制平面图等方面的不足。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与省里专家认真交流,精心探讨,明确了野外调查和资料填写过程中许多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通过一星期的检查,我们肯定了成绩,看到了不足,而省里专家的指导性意见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3

一、普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普查的目标。

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情况、环境状况,总体评价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状态,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普查的任务。

1、对我市范围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填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2、建立*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3、培养锻炼专业人员,提高文物保护队伍整体素质。

4、提升全民文物遗产保护意识。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市政府成立*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发改局、经贸局、民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市文广新局、统计局、林业局、城乡规划局、民族宗教局、旅游发展局、地方志办、广播电视台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普查办),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市普查办设在市文广新局,主任由市文广新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任副主任。市普查办日常工作由市文广新局文物科承担。

市普查办的具体职责:(1)制定文物普查方案及具体要求;(2)组织全市普查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开展普查工作;(3)会同各县(市、区)工作组进行调查、登记、评估;(4)对各县(市、区)普查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建立原始档案;(5)编辑出版《*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汇编》及相关图册、DVD等;(6)联系协调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相关部门,推进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市普查办下设工作组、专家组和普查工作队。

工作组组长由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担任,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全市文物普查的各项具体工作。

专家组组长由市博物馆馆长担任,负责对普查工作的技术指导。

普查工作队队长由市文广新局文物科分管副科长担任,队员从市文广新局文物科、市博物馆抽调人员组成,普查工作队设在市文广新局文物科。普查工作队负责市普查办日常工作,具体有:组织人员培训,协调、指导普查工作,编写普查工作简报,协调建立普查档案,汇总、编辑、出版普查成果等。

(三)各县(市、区)亦要相应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各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组织实施。县(市、区)普查办公室具体职责包括:开展本地文物普查工作、汇总本辖区上报材料;进行文物调查、登记、评估;编写普查简报;进行当地普查成果的整理汇编等。

每个县(市、区)普查办要组织专业力量组成至少一个普查队,每个普查队至少配备3-5名工作人员,人员的构成为:队长1人,电子计算机操作、拍摄、绘图、纸质文本记录、档案保管等方面人员共2-4人。普查队的职责为: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纸质文本,并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档案,汇总上报原始普查数据等。

(四)各镇(街道)、行政村、自然村(居委会)要指定1-2人作为普查联络员,负责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对本村(街道)文物线索进行初步摸底,向县(市、区)普查办、普查队汇总上报;提供本村(街道)已存的相关文物资料、档案等;协助县(市、区)普查队开展实地普查工作。

三、指导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各县(市、区)文化(文物)管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普查按照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普查规范及标准执行。主要包括: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及著录说明。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及著录说明。

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

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5、《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6、《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7、《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

8、《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

9、《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规范》。

10、《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规范》。

1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规范》。

市普查办根据国家、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并分阶段予以实施。

(三)突出重点,明确单元。普查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田野调查,在全面提高田野调查质量的同时,将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列为普点。

普查工作以县域为基本普查单元,以“处”为记录单元,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有关要求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登记。

四、普查时间、步骤与要求

(一)普查时间:*年8月-2011年12月。

普查标准时点为*年9月30日。

(二)步骤与要求。

1、准备阶段(*年8月-12月)

主要任务是成立机构、部署工作、制定方案、组织培训和开展试点。

(1)成立各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召开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动员大会,部署文物普查工作。落实普查经费,购置普查相关仪器和设备。

(2)举办全市文物普查培训班(*年11月)。由市普查办统一组织培训。培训时间7-10天。参加人员:各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分管普查工作的领导(参加部分必要课程),普查办和普查队全体工作人员。通过培训,使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熟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了解普查的对象、要求及办法,掌握拟调查对象的文物性质、历史价值以及文物辨别的基础性知识,正确填写好录入普查数据。

市普查培训班结束后,各县(市、区)应根据工作需要,尽快对本辖区内各镇(街道)、行政村、自然村(居委会)的联络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文物基本知识、普查目的和要求。

(3)开展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市以端州区、星湖文管所为试点单位,在省普查办文物专家和市普查办的指导下先行开展普查工作。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文物调查工作。

(4)摸查文物线索。各县(市、区)普查办要按照省普查办设计的《文物线索登记表》印发至各镇(街道)、行政村、自然村(居委会)联络员,由联络员根据本地原有的档案、资料以及单位、个人提供的文物线索填写后,逐级报县(市、区)普查办汇总,为田野调查作准备。并将资料汇总上报市普查办备案。

(5)制定管理制度,编制工作手册。市普查办工作组将根据国家、省文物局相关标准规范及工作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编制田野调查工作手册及相关工作表格。

2、实地调查登记阶段:(*年1月-2009年12月)。

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展开实地文物调查。

(1)基础资料报送。*年6月前,各县(市、区)文化(文物)管理部门要汇总本辖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市、区)政府、文化部门已正式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应有正式公布文件)形成名录,(具体格式由省普查办制定)报市普查办。由市普查办上报省普查办审核后印发各普查队,为普查队开展田野调查时界定“复查文物”或“新发现文物”提供依据。

(2)田野实地调查。各普查队根据国家文物局下达的工作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对所负责地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填写《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及相关资料的采集及登记工作。各县(市、区)普查办将对各普查队所报数据进行认真审核,并实地复核,复核率应达到20%以上,确保数据准确、真实。

田野调查时需带齐文字记录工具、GpS定位仪、测量工具(皮尺、卷尺、红外测距仪等)、摄影器材、录像器材。普查队工作由队长统一负责,文字记录、拍摄、测量分别由专人负责,标识地图由队长负责。文字记录要全面、规范。

(3)抽查复核。省、市普查办对各县(市、区)所报的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抽查,保证普查原始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市普查办将不定期对县(市、区)进行检查制度工作,每个县的抽查率应达到20%以上。

(4)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各普查队应及时对普查纸质文本的内容进行计算机录入,注意普查数据的保存和备份。各县(市、区)普查办应及时汇总普查数据,并认真审查复核,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3、资料的整理汇总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1)数据、资料汇总和验收。市普查办负责对本市各普查队、组的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和验收,并报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

(2)形成普查成果。市普查办按照国家文物局普查规范和要求,形成普查工作的各项成果,并将普查成果向社会公布。

——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

——在国土资源、城乡规划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系统。

——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

——报请市政府公布《*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编制《*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编辑出版《*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汇编》和相关图册、DVD等。

五、普查数据和资料管理

普查的数据和资料由进行田野调查的普查队、组调查、登录。普查组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调查,如实地准确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各项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真实和科学。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和数据。各县(市、区)要根据普查结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的文物普查档案;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电子档案实行备份管理,确保安全。

各县(市、区)公布普查数据,需报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同意。

六、普查经费

按照分级负责制的原则,各县(市、区)文物普查所需经费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解决。各级财政部门应将普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加强普查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同时,要加强普查设备的登记、使用与管理。

七、普查宣传

市、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国家、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的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市普查办负责对各县(市、区)的普查宣传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各级普查办要确定专人负责普查宣传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编发普查简报,及时利用各类媒体和载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普查宣传要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重点内容。第一阶段,重点宣传开展文物普查的目标和意义,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普查程序等;第二阶段,集中宣传与文物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普查工作进展,普查工作先进事迹等;第三阶段,追踪宣传文物普查数据处理进展情况,普查基础成果,报道《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宣传文物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4

一、普查的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我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利于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我镇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有效地保护、发掘、整合和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挥文物自身优势,宣传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加深社会公众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城镇凝聚力与自信心,以文物独特的人文魅力带动旅游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新城建设,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双转型服务。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

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镇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镇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我镇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文物数据库,建立我镇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文物的标准化和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提高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推动我镇文化新城建设和经济社会双转型。

三、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镇地上、地下和水下(重点是东江)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普查以调查、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街区、古村落进行复查。

要在全面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应加强乡土建筑(如塘尾、埔心的古建筑群等)、具有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建筑、水利设施、林业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军事设施等行业性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建筑,建国以来至今30年的能反映东莞改革开放的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构)筑物的调查登记。

四、普查登录的内容

客观、准确按照国家规范登录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线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进行登录。

五、实施期限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家文物局的总体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共5年时间。根据市普查办的具体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10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制订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各级普查组织,开展普查的培训,进行普查试点等工作。

第二阶段:*年1月至*年6月,主要任务是以村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全面的文物调查。

第三阶段:*年7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六、组织机构与普查队伍

(一)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设立*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镇文广中心、社会事务办、经贸办、农办、规划建设办、规划管理所、财政分局、国土资源分局、水利管理所、党政办统计室、镇志办,各成员单位1名负责同志担任*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成员。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委委员王永权担任,副组长由镇宣传办副主任、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副主任谢树晃、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文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有曾玉艮(镇社会事务办)、莫锦柱(镇农业办)、叶创新(镇经贸办)、利沛昌(镇规划建设办)王锦浩(*财政分局)、王锐强(镇规划管理所)、王庆求(镇水管所)、叶佛有(镇志办)、王汝康(镇国土资源分局)、袁炜荣(镇党政办)。

(二)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设在镇文广中心,主任1名,专职普查办公人员2名,办公室主任由镇宣传办副主任、文广中心副主任谢树晃担任,办公室成员由陈文、李杰松(镇文广中心文物组)组成。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担任镇普查办联络员,参与镇普查办工作。

(三)村(社区)联络组

在全镇各行政村(社区)成立文物普查联络组。组长由村(社区)支部宣传委员担任,配备当地熟悉文物状况的2-3名村(居)民担任普查联络员。

七、工作职责

(一)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能,具体职责如下:

1、文广中心:负责全镇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制订、人员培训、业务指导、质量控制及检查、资料汇总整理、编制普查地图、撰写普查报告,定期编印普查简报,进行媒体宣传,重要普查成果;申报、管理普查资金,采办普查专用设备和物资等。

2、社会事务办:广泛动员本系统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主动支持、配合和参与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文物普查和附属可移动文物鉴定工作,为普查鉴定机构和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便利;提供革命纪念建筑物文物清单,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信息;配合做好民族宗教文物的调查工作。

3、财政分局:普查预算审核、安排、及时拨付使用,做好监督、审计工作,为普查提供财政保障。

4、经贸办:提供*镇的老字号、历史商贸建筑名单和相关资料;提供我镇工业遗产名单及相关资料。

5、国土资源分局:提供航拍照片1:10000(或更大比例尺)电子地形图、地理信息数据等测绘成果,为普查工作服务;发挥技术优势,组织做好文物普查中的测绘支撑保障,重点配合文物部门做好文物范围判识、定位及普查电子地图、*镇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制作等工作。

6、规划管理所:提供涉及文物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图纸;将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进行有效监控;将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规划审批系统,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

7、规划建设办:及时向镇普查办提供在工程建设中发现的文物线索,并做好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

8、水管所:向镇普查办提供水利管护范围内的文物(含水利行业文物)名单;在镇普查队的协助下做好管护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落实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协助做好我镇重要水域东江水道的水下文物普查工作。

9、农业办:选派专门人员参加文物普查培训,学习和掌握文物普查的专业知识,参与具体的普查工作。将镇内具有历史研究和生态教育价值的建筑、设施、史迹等农、林业行业性质文物,列入普点;积极为文物普查小组提供文物分布的线索,确保文物普查无遗漏,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10、党政办:指导文物部门做好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11、镇志办:积极为文物普查小组提供文物分布的线索,以及相关历史记载的资料。

(二)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组织各村形成文物线索并汇总上报市普查办;开展本镇的初查工作,初步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纸质文本,并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档案,汇总上报原始普查数据等;协助市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按要求提供全镇各村的大比例尺(1:10000)地图等相关资料;协助市普查队到各村开展文物普查工作;配合并参与市普查队进行文物普查工作。

(三)村(社区)联络组

对村(社区)文物资源线索进行初步摸底,进行统计上报;调查、整理文物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文化内涵;搜集族谱、村志等文献资料;抄录碑刻内容;协助市普查队工作;普查现场的清理。

八、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10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制定普查方案。参加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动员大会和全市文物普查培训班,制定《*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相关会议。

2、组建机构队伍。镇委镇政府成立*镇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并报市普查办备案;组织各村成立普查联络组。

3、购置普查设备。按照国家和省的规范要求,购置电脑、移动硬盘、打印机、档案柜、相机等普查所需设备。

4、摸查文物线索。镇普查办按照市普查办设计的《文物线索登记表》,印发各村(社区),由联络员根据本地原有的档案、资料以及单位、个人提供的文物线索填写,汇总逐级上报,为田野调查作准备。

5、开展人员培训。组织镇、村两级从事文物普查的专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二)第二阶段:*年1月至*年6月,主要任务是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

1、开展实地普查。普查办按照部署,根据国家文物局下达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对各村(社区)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2、登录整理资料。按照国家颁发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3、上报普查数据。镇普查办定期向市普查办上报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和普查进展情况。

(三)第三阶段:*年7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1、汇总普查数据。镇普办对各村(社区)的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并上报市普查办公室。

2、形成普查成果。按规范要求形成普查工作的各项成果:

建立全镇不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

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

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编制文物普查档案。

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编制普查工作报告。

3、普查总结表彰。对组织工作、前期调研、业务培训、田野调查、数据资料汇总、整合普查成果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全面有总结。对普查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九、普查经费保障

(一)经费构成

按照《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154号),参照国家做法,我镇第三次文物普查经费构成如下:

1、人员费:用于管理费用、外聘部门与专家、社会保障、专家论证评审,组织参加普查人员参加市举办的文物普查培训班,根据需要邀请专家来我镇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

2、设备购置费:用于购置电脑服务器、移动硬盘、数码相机、打印机、文件柜、电脑耗材等普查所需设备。

3、数据处理和资料档案费:用于整理、制作文物资料档案。

4、出版印刷费:用于编印工作手册、制定方案规划和各类报告以及成果出版等。

5、镇普查办公务费:普查办公的日常支出。

6、宣传经费及其他经费:用于文物普查的宣传及表彰奖励等其他相关工作。

(二)经费估算

根据国家规范和相关要求,参照周边地市,结合镇的实际,文物普查总体经费为50万元。

(三)经费来源

根据《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154号),文物普查所需经费主要由文物所在地政府解决。我镇文物普查所需经费由镇、村两级共同承担,其中由镇财政设立文物普查专项经费,各村(社区)也要相应落实普查经费,保障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普查经费由财政部门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使用。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5

一、普查工作的目的、意义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查时间和范围

(一)时间:20*年*月至20*年*月

(二)范围: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范围内,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宇宙和社会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艺;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具体参见《普查手册》)。

三、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

(一)全面性

1、普查应涵盖本地所有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2、注重吸纳以往调查成果,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认真复查和核对,注意了解其现状。

(二)真实性

1、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

2、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

3、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普查工作的组织机构

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化馆,由胡迪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陈辉、邓小勇、张施广、汪艳。

五、普查工作的步骤

(一)普查准备阶段(20*年4月——10月)

1、制订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2、选调人员和配备必要设备。

3、选派人员到省、市参加培训。

4、拟订普查提纲、制作普查登记表格。

5、举办全县文化站长培训班。

6、各乡镇自查。各乡镇文化站根据普查内容对本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摸底,记录好详细方位及传承人情况。

(二)实地普查阶段(20*年11月——20*年底)

1、按照普查项目和乡镇文化站提供的情况,县普查工作组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形式和内容包括普查、典型调查、专项排查、专题调查、传承人专访、群众访谈、数据统计、现场摄像录音等。

2、普查一律要填写表格,记录普查日记。每进行一乡(或一村)调查,都要在普查地图上作出标记。普查中采集的民间作品、搜集的民俗实物和民艺作品、调查采访时填写的表格、绘制的普查地图、摄制的照片与录音录像,均应登记造册。登记的项目,除了文本、实物的名称、内容简介、类别等外,还应包括讲述者、传承者、提供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标明普查人员的名单、普查时间、普查地区等。

(三)普查总结阶段(20*年1月——20*年6月)

在原始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疏理、汇总并形成以下资料:

1、普查工作总结报告,其内容包括:普查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经过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分布、现状、价值、传承人名录、对保护的设想等。总结报告以文字为主,5000字以上。

2、立体地、形象地、真实地、全方位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即文字、摄影、摄像的同步记录资料。

提交的照片要求由不少于500万像素的数码照相机拍摄。每个项目交不少于10张6寸大小的照片,每张照片要配齐文字说明,注明项目的步骤、产生的过程等。普查过程中注意收集保存各个阶段的工作照片(包括与老艺人交谈的照片)。

提交的摄像资料片要求拍摄项目产生的全过程,反映图像的同时要配文字和语言说明。

提交的每个项目的文字、图片说明,要求清楚详细;传承人的情况要作详细的介绍,除填写调查表格外,还应用文字说明其现状、生平简介、技艺程度、传承等情况。普查表格参见《普查手册》。(文字材料统一用a4纸制作)

为了对普查对象进行规范化记录与收集,并使普查中所获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和实物得到标准化和序列化的登记、存档、保管,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进行分类编码。

3、提交的地图二种,即:绘制全县总体分布地图和项目分布地图。

4、提交全县保护项目清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重点抢救项目名单分期保护项目名单等。

六、几点要求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通过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等)和文化空间。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具体可分为18大类:

(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三)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典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四)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五)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典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六)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七)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八)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庭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十七)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十八)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普查要涵盖乡所有村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对本地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载体,均需注意调查。

(二)代表性。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在一个地方范围内的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联合体(20*年9月25日至20*年10月25日)

1、根据《文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政办〔20*〕1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建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落实普查经费,组织宣传活动。

2、召开普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举办普查业务培训班。

(二)实施普查阶段(20*年10月26日至20*年1月15日)

1、按照普查工作计划,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发动当地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对本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理清本地现存项目的名称、分布区域、主要传承人等情况,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以下简称《线索表》),并在筛选的基础上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每行政村上报线索100条以上。

2、根据项目价值的大小、濒危状况、活动规律等,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分门别类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以及录音、录像工作,并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

3、乡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一览表》和《调查表》进行汇总,编篡成册,并依此编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三)总结上报(20*年1月16日至20*年2月31日)

认真撰写并提交本地普查工作总结报告,其内容包括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状况、价值、传承人名录、对保护的设想等,做到条理清晰、图文结合、内容翔实,对本地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编普查成果,按照要求上报普查相关资料。

五、工作要求

(一)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文化站要切实承担起普查工作的牵头、组织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二)要以实地调查为主,调查记录要如实反映原貌,注意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动态、立体、原生态地保存。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7

一、协助村大队会计做好本村2010年粮食直补村级汇总审核表(玉米)

这应该是自己接受的第一份工作任务,自己协助村大队会计,做好本村的粮食直补村级汇总审核表,并且将这些数据进行了核算,确保正确无误,同时积极协助做好粮食直补的公示,真正使本村粮食直补的发放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二、协助村干部做好本村的人口普查建筑物核查工作

时下根据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2010年5月份全市人口普查工作任务》文件要求,我区将对全区所有建筑物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向住户、物业和相关人员核实建筑物有关信息,完成建筑物信息一览表的填报工作综合掌握全区建筑物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大兴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在普查过程中,自己协助村干部绘制和填写普查区、普查小区的地图,同时还如实的填写《建筑物信息一览表》,保证我们村高质量的完成了绘图工作,确保了填报数据的真实可靠。在去镇普查办交建筑物信息一览表的电子档的时候,由于我们村原来的信息录入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户主的联系方式,其中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为了方便统计和责任落实,由我将固定电话中没有的住户同意填上村大队的办公电话,将移动电话统一填上了普查小区负责人的手机号码。

三、生态文明村申报

按照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通知,对照“文明生态村”的相关条件,我村已具有“文明生态村”的评选条件。因此,决定参加2010年度的北京市“文明生态村”的评选活动。我从镇工业办领回来申报准备材料,便按照要求整理出我村的申报材料,主要就是工作报告、环境整治方案、技术报告以及指标完成情况。并和村经联社社长一同前往区镇各个部门去盖章。

四、科普惠农资金明细及总结

为了迎接上级部门对我们科普惠农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自己便按照主任的要求写了科普惠农政策的总结,并按照要求做好资金使用明细,同时将票据进行了复印,方便查对。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指导,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认真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抓紧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范围和登记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因我市已基本完成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美术等类别)普查,各地可按照原省规定的普查登记表式和录音、录像等技术要求,抓紧查漏补缺;相应门类,暂不参照这次部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的技术要求,重新登记记录。民间手工技艺、民俗部分,原省部署的普查要求相对欠全面,各地须按照这次普查新要求,进行登记记录。普查专用登记表将在工作人员培训会议上提供。

(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三)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四)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五)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六)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七)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八)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包括妊媷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诞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十七)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十八)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

调查地区要兼顾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调查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化载体,均需注意调查。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

(二)代表性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以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

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普查方法

(一)制定普查计划和普查提纲

普查计划是开展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制订普查计划,明确普查的目标、具体任务、普点、人员配备、工作步骤、调查方法、阶段成果等。在普查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普查任务制定普查提纲,供普查者具体调查时参考。

(二)选择人员和开展培训

各地要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骨干为基础,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涵盖面广的特性,在相关部门和社会上挑选一批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具有一定业务专长的人员,组成普查工作班子。市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乡镇以上工作骨干的业务培训,各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村级普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并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参加普查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

(三)进行田野实地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必须以实地调查为主,到现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真正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镇(街道、乡)、不漏种类”。要悉心拜民间传承人为师,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数据,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要认真填写普查登记表,做好普查日记。

(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调查方式

在抓好面上普查的同时,可重点走访,抽样调查,可召开小型调查会,充分重视和发挥当地热心人的作用。要注重调查资源蕴藏较为丰厚的乡镇、村落;注重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要抓住当地的民俗节庆(如节令、庙会等),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采访。

(五)用多种手段采录

调查采访者要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形式和技术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等。要注意搜寻民间传抄的唱本、歌本、长诗、宝卷(宣卷)、经书、图画册等手抄本,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

五、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2007年9月—12月)

印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召开全市普查动员会,举办全市普查业务培训班。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在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同级政府的领导下,会同各相关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建立普查队伍,落实相关经费,做好人员培训和其他有关准备工作。

(二)实施普查(*年1月—6月)

*年1月开始,在试点县先行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式,在全市推广。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普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普查任务。

在实施普查阶段,将通过中期督查等方式,检查和指导各县(市、区)普查工作。

(三)组织市级验收(*年7月)

各县(市、区)汇集普查工作成果,整理汇编并上报普查目录清单和登记表、录音录像等相关资料,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做好普查工作总结。

市里组织验收组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审核验收,并汇总全市普查成果,整理上报。

(四)迎接省级验收(*年8月—10月)

汇总全市普查工作成果,整理好相关普查资料,形成普查工作总结,迎接省文化厅的验收。

(五)后继保护(*年11月—2010年)

各县(市、区)在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成果编纂(另行部署)和后继保护、利用工作。建立县、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组织编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项目汇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布图》和《*市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市民族民间表演艺术集成》、《*市民族民间造型艺术集成》、《*市民族民间风俗集成》等成果,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几点要求

(一)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意义和相关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广泛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参与普查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指导原则。注重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要求如实反映原貌,不走样,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普查材料按要求保质保量整理汇总后,逐级上报。

(三)在普查工作中,要有“抢救优先”的意识,对于高龄和病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要优先安排调查采访和抢救搜集,以免“人亡艺绝”。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9

一、组织保障

区现有9个镇、3个街道、1个工业区,这次涉及到文物普查范围的有8个镇和1个街道,其中镇、镇、镇、路街道为重点普查单位。3月19日后,8个镇和1个街道先后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站站长任副组长的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并结合本区域情况落实文物普查员、文物普查经费、制定文物普查工作计划和文物普查制度。区文普办还专门组织了培训班,对文物普查员进行应知应会的岗位培训。目前,我区现有文物普查员34人,均持有市文普办颁发的文物普查证。大部分镇、街道文物普查组已落实普查经费,较多的有7万元,一般在1-4万元之间,并配备了照相机、电脑等必要的普查设备。

二、宣传动员

根据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过程”的工作要求,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全区各镇、街道文物普查组在宣传动员工作方面推进力度都较大,镇为了把“三普”工作推进到每个村、居委,镇政府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召开了全镇普查工作动员大会,村、居委主任参加了会议。由于组织和宣传工作做到位,镇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在下点调查时,每到一处,都有村主任陪同调查,召开座谈会,普查工作得到许多热心村民的帮助,有的写信告知新的普查线索,有的热心联系普查对象,更有85岁的老人不顾雨天路滑,主动带路,担当向导。梅陇镇尽管没有被列入本区的重点普查单位,但是在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专门发送通知至各村、居委,对梅陇的文物普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并要求各村、居委指定文化服务员担任联络员,负责基层信息调查上报。华漕、、七宝、江川、吴泾文化站(馆)充分利用横幅、有线电视、电子显示屏、信息报、村、居委文化活动室宣传栏的阵地,向群众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并公布电话,广泛征集文物线索。马桥、莘庄通过召开知情人士座谈会,专程走访当地老人和知情人士,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动员大家积极提供线索。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区文物普查员共走访了村、居委会及相关单位共计105个,召开座谈会35个,走访人员544人次。

为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宣传面,区文普办安排专车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招贴画送到各镇、街道文化站,要求下发至村、居委文化活动室,全区共张贴宣传画360张;在区电视台和莘庄地铁北广场电子屏播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标语;制作了文物普查的宣传版面,在13个镇、街道巡回展出,将宣传版面电子版在文化信息网上展示。

三、初步成果

4月份,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走访了9个镇、街道文物普查组,了解基层文物普查起步情况,并对普查方法予以指导。5月份,区文普办再次走访江川、、马桥、等文物普查组,对普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6月27日,区文普办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上半年工作情况交流会,对全区普查情况进行汇总。目前,全区各镇、街道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各普查小组都在按计划积极走访村、居委和普查点,除对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外,更着重于通过摸底调查,采访知情人士,排摸发现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点线索。至6月底,全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点50处,其中古遗址5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9处、石刻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9处(详见附件)。在此期间,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新发现的文物普查点选点进行实地调查和拍摄。

四、先进事例

我区文物普查员本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文物普查一般都在野外作业,无论寒暑,不分晴雨,普查员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从一个普查点赶到另一个普查点,交通主要靠自行车和步行。为了调查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的设施碉堡,普查员要钻进长满齐腰的荒草进行测量和拍摄。为了拍摄古桥上的桥联和桥额上的文字,普查员要在很陡的河岸架起相机架,有时还需趴在满是泥土的桥面上进行工作。在高温天里,我们的普查员仍然坚持工作。普查员们都充分认识到这次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文化的连接和传承的重任。镇的三名文物普查员长期从事文化工作,2名已经退休,1名也已五十出头,在文化站领导的支持下,每周三、五下乡普查,一个村一个村地召开老人和村民座谈会,向村民宣传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5、6月份是的梅雨季节,他们仍风雨无阻坚持普查工作,有一次普查员老沈为了仔细辨认桥侧面的字迹,一不小心摔在河里。每周一、四,镇的普查员就集中在文化站整理普查资料,联系落实下一普查点的走访对象和参加座谈会人选。在他们的努力下,镇的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喜人,至6月底,镇已在16个村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112人/次,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4处(件),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点19处;梅陇镇的老郭是一名文物普查志愿者,他先从了解梅陇的历史入手,从有关同志和区、镇图书馆、地摊上收集与梅陇历史有关的资料书籍,逐一研究确定调查点,走访知情人,或到茶馆、老年活动室捕捉有用的线索。他自己动手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物普查电视宣传片,在镇电子显示屏和社区学校各个班级上播放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投入到这次文物普查中。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梅陇镇文物普查组已经走访16个村、居委和单位,采访20余位干部、群众,对梅陇地区的历史遗存有了基本的了解;马桥文物普查员老顾和莘庄文物普查员老王,他们虽然年纪较大,但是工作热情仍然很高,工作相当认真,从查阅文献资料入手,并逐一实地勘察;华漕镇文化站分管文物普查的副站长发挥站内普查员年轻人有朝气的特点,把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做得有亮点、有新意,利用华漕镇中心街区和文化中心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宣传口号,同时在这些区域悬挂宣传横幅,还在华漕信息报上刊登有关宣传文章和标语,认真宣传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江川街道文物普查组,除对已掌握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外,还重视工业遗产的调查,现已初见成效。

五、存在问题

从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各镇、街道在区域内调查和信息采集的进度参差不一,个别进度缓慢;

2.个别镇、街道尚未落实年度的普查经费。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普查员队伍不稳定,普查员岗位未真正落到实处。一些镇、街道的普查员由文化站的文化干部兼任,而这些文化干部担任了普查员后原岗位工作未作相应的调整,工作一忙,就把文物普查的工作给忽略了;

2.一些单位强调客观困难,主观努力不够,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现象。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根据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上半年开展情况,区文普办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如下思路:

1.各镇、街道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继续重视加强下阶段文物普查工作的领导,建议各镇、街道在检查总结上半年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布署好下半年的文物普查工作,并及时做好2009年度文物普查的经费预算工作;

2.继续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公开征集文物线索,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使广大民众理解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增强民众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文物普查的社会认同度和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

3.老地区是全国闻名的机械工业基地,基地的建设过程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办我国工业的方针政策,其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为工业遗产专题普查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区文普办决定对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建和迁入老地区和吴泾地区的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重型机器厂、发电厂、吴泾化工厂、吴泾热电厂、焦化厂、电化厂和炭素厂等大型企业为主,进行工业遗产的专题普查;

4.进一步扩大调查面。在目前新发现普查点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摸底调查、走访当地老人、召开座谈会、采访知情人士等不同的调查形式,寻找和挖掘新的普查点,根据的区域特点,重点关注:(1)农业遗产(1980年前的水利设施、水闸、老码头、旧窑址、老粮库);(2)1950年至1970年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遗存和建筑;(3)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乡土建筑等。下半年基本结束户外调查;

5.根据7月17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会精神,我区下半年文物普查工作重点是:(1)科学规范做好新发现文物普查点的信息采集和登录工作,特别要重视收集其历史变化过程和轨迹的相关信息。(2)根据国家文物局表格和市补充表格要求的内容,按照市文普办下发的范本表格的填写内容,注意采集与三张表格相关的普查信息。(3)认真做好我区25处已公布的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和29处已公布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工作;

文物普查工作总结篇10

一、普查目的

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更全面地掌握我区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分布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量和排放去向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污染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为科学编制种类规划、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科学制订环保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环境预警应急能力,确保我区环境安全。

二、普查的时点、范围、内容和污染物种类

(一)普查时点

污染源普查的时点为*年12月31日,普查资料的时期为*年度。

(二)普查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是*区辖区内的工业源、生活源。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外39个行业中的工业污染源。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普查对象和一般普查对象,分别做详细调查与简单调查。重点普查范围详见附件一;一般普查范围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普查范围以外的工业污染源。

重污染类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公布。我区可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污染源普查的需要和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重点普查范围。

2、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第三产业普查范围及规模要求见附件二。

第三产业规模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公布。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和机动车污染情况的调查。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生活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三、普查机构职责分工

(一)基本原则。本次普查遵循“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

(二)普查机构职责。我区污染源普查工作由*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负责普查的宣传、组织、实施和验收工作。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普查办”)设在区环保分局,负责拟定*区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普查培训、开展监测和验收等工作,筹备相关会议,审核、汇总和组织数据录入,并按规定上报相关资料。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普查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安排专人协调具体工作;按照部门职能分工,指导和检查污染源普查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宣传文体办:负责本区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及相关工作;

财政所: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及时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

统计办:配合环保部门,提供与普查相关的基础信息,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审核、统计与分析工作;

工商分局:负责提供工商登记基础信息;

经贸办:配合做好普查成果的分析和应用,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环保分局:负责组织工业源、生活源的普查,协助宣传部门开展普查宣传工作;

城管办:负责辖区生活垃圾排放量调查,协助各社区居委会的普查工作;

农林水办:负责本区农业污染源普查;

教卫办:配合环保部门提供与普查有关的基础信息,负责教育系统污染源普查,负责提供本区卫生系统射线装置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污染源普查工作;

各社区居委会:具体负责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聘请、入户清查和普查登记、初步审核普查表格等工作。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圆满完成我区普查任务,各部门要按照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粤府〔*〕128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府办电[*]50号)的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和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可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确保圆满完成本镇区的普查工作。

(二)技术保障

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

1、加强宣传动员

加强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公众网站、宣传栏、宣传标语、部门简讯等形式,多渠道积极开展普查宣传;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突出宣传重点,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通过宣传使普查对象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义、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2、加强培训,建立普查底册

采取统一培训的方式,将组织所有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参加市普查办组织的培训班,并确保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区普查办根据统计、工商、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基本信息,确定重点普查对象,建立普查底册。

3、加强数据审核

区普查办将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社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各部门和社区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4、验收

区普查办将制定污染源普查验收方案和评分标准,对各社区的普查工作进行审核、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直到通过验收。全部验收合格后,我区将按要求向市普查办申请验收。

(三)法律保障

认真贯彻《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按规定严肃处理。

(四)经费保障

我区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将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实际需要和支出按时拨付。

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定与评审,宣传与培训,现场监测,入户清查和调查登记,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维护,检查、验收等过程的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印刷费、办公费、聘用人员经费等)。

五、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以全面普查的方式展开。全面普查工作由区普查办负责组织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年12月底前)

1、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年11月底前)

我区已于*年11月按要求成立区普查领导机构,随后因工作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中岐办[*]82号文),明确了普查工作的具体承办部门,落实了普查专项经费。

2、制定普查方案(*年12月底前)

根据国家、省和市的普查工作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地区的普查工作方案。

3、宣传动员(*年11月开始)

按照市普查办部署,分阶段突出重点开展普查宣传工作。

4、清查企业、建立底册(*年12月底前)

根据区统计、工商、环保等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区普查办通过初步摸底、筛选,在*年12月底前建立了本区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底册。

5、选配普查员,开展普查培训(*年12月—*年1月上旬)

根据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数,按适当比例选配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全区约聘请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120名。区普查技术人员已参加省组织的学习培训,企业和社区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于*年1月上旬参加市统一组织的业务培训。

(二)全面普查阶段(*年1月中旬-*年4月)

1、开展“拉网式”清查和录入清查资料(*年1月15日—*年1月31日)。

以各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工业源和生活源开展“拉网式”清查,填写清查表格。清查期间,各社区每日需向区环保分局报送前日清查表格的文字资料和电子版(通过0a),以便区环保分局即时录入清查资料上报省环保局。

2、入户普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年2月—*年3月)。

采取集中辅导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社区普查员对辖区普查对象进行入户普查,填写普查表格,3月底前完成报表填报、审核工作。

3、建立*区污染源数据库(*年3月-*年4月)。

各社区普查指导员要配合区环保分局普查指导员及时审核、校验污染源普查登记资料,及时上报区普查办,以便区环保分局及时录入数据,建立本区污染源数据库。

4、上报数据(*年4月底前)。

区普查办4月底前完成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与汇总,报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验收阶段(*年4月—*年5月)。

区普查办将配合市普查办做好*区污染源普查的检查、验收工作,并对我区普查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六、普查资料管理